一、新桥矿业公司管理信息系统(XQM-MIS)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星汐[1](2019)在《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松散、城乡经济发展失衡、民生问题突出、城市生态承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限制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基础设施是支撑城乡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领域统筹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建设水平与城乡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求保持动态协同,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已有研究对其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尚不够全面。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驱动下,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的研究亟待深入。因此,论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演变规律和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剖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策略,是对现有基础设施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的有益补充。研究结论对于提高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效率,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围绕“理论→方法→策略”的逻辑展开。在理论研究中,通过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以及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的关联性,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方法研究中,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欧氏距离等建模手段,定量化分析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现状水平以及二者的动态关系;在策略的研究中,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化测评结果相结合,提出基础设施规划策略。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梳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演变历程,提炼基础设施在煤炭工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在煤炭工业恢复调整阶段,基础设施呈现出“以矿带城、城乡分离”的特征;在煤炭工业转轨阶段,基础设施表现为“矿、城、乡”分离的特征;到了煤炭工业市场化阶段,基础设施则具备了“矿城分离、城乡统筹”的典型特征。此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呈现出“城进、矿退、乡升”等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认为管理体制、经济社会、空间、生态以及政策法规可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基础设施建设。(2)从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四个方面分析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产生的影响,探讨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关联性,并从引导作用、集聚作用、辐射作用和调控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且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强度和机理也不相同。(3)引入模糊评价理论、欧式距离函数以及一种基于加权欧式距离和拉格朗日系数(WED&LC)的优化算法,构建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包括基础设施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各类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评价、城乡一体化与基础设施协同关系评价三个维度。通过以上三种定量化分析手段,为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的提出提供量化依据。(4)选取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阶段的成长型和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永城市和枣庄市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协同关系具有明显的波动性。成长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响应程度高于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同时,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促进程度也不相同。根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贡献度,确定交通和能源类基础设施为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导类基础设施。评价结果揭示了基础设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5)首先,在成长型及衰退型煤炭资源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的指导下,依据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贡献度的评价结果,提出基础设施分类规划引导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永城市及枣庄市的基础设施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其次,在分析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相关规划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从构建矿城协同的管理体制、相互衔接的规划体系以及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的角度,提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研究结论可为永城市和枣庄市基础设施规划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也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该论文有图73幅,表31个,参考文献254篇。
曾永鹏[2](2019)在《新桥矿业公司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矿山行业绿色开采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企业想要发挥自身优势赢得市场领先地位,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良好的供应商和物流服务能够有力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及综合竞争力。因此,如何根据企业实际合理地构建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进而选择绿色供应商及其下游的物流服务伙伴,对企业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金属矿山发展现状和行业特点,考虑环保因素对绿色供应商和绿色物流服务绩效进行评价体系的构建。由于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难以量化,评价专家也因知识储备和工作经验的不同而导致其评价观点的重要性不同,在进行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构建时需要解决以上难题。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新桥矿业公司的供应链发展现状,对新桥矿业公司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应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首先分析金属矿山的行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总结该行业与制造行业之间的区别和差异;其次描述金属矿山企业新桥矿业公司当前的供应链发展现状及其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压力及企业内部环境压力;然后针对具体问题给出相关分析,找到影响公司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关键点;最后给出新桥矿业公司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构建方案,搭建起整个研究框架。(2)针对公司的绿色供应商绩效评价问题,首先基于SCOR模型构建绿色供应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既包含传统供应商的评价因素又包含金属矿山特有的绿色环境评价因素;然后通过定量化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基于TOPSIS框架确定各供应商的优劣等级分布。针对公司的绿色物流服务绩效评价问题,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基于平衡计分卡获取绿色物流服务绩效评价的多个指标,该指标体系中包含了金属矿山公司特有的环保属性;其次通过计算指标方差和均值二次筛选指标并经过定量化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然后选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绿色物流服务的绩效评价;最后根据隶属度原则对物流服务绩效进行等级划分。(3)以金属矿山新桥矿业公司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解决该公司面临的绿色供应链建设缓慢、绿色供应链改进方向模糊等问题。通过以上模型和方法的求解过程及结果分析,实现新桥矿业公司的绿色供应链构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助力该企业在长远的发展中实现绿色化管理,进而为该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荣翔[3](2018)在《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开采过程中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煤炭行业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是安全形势仍然严峻。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是保障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的工具与手段。为预防事故的发生,国家和煤矿企业对监控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煤矿监控系统朝向智能化、准确化、高效化发展。如何利用监控系统监测到的海量数据来获取未知知识,成为了煤矿监控系统智能化的关键。本文综合运用安全科学、监控技术、人工智能理论、事故预测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安全对策优选方法,对煤矿安全智能监控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我国2008年至2017年十年发生的重大、特别重大煤矿事故进行统计和事故致因分析。在煤矿事故致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监控技术,提出了基于信息获取模块、控制模块和知识获取模块组成的煤矿智能安全监控模型。详细介绍了模型工作原理,通过传感器监控信息和人工录入信息,按照制定的预测算法进行危险性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智能预警并提供决策。然后,针对煤矿智能安全监控模型中两个关键算法方法:海量数据预测算法和对策优选方法展开了研究。以灰色系统和神经网络理论为基础,构建GM(1,N)GRNN预测算法模型,以瓦斯涌出量为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进行了验证。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行对策优选,建立煤矿事故安全对策库,并进行实例优选。最后利用ASP语言,研制了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实现了煤矿监控信息管理,对煤矿事故智能预测预警分析,获取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帮助的功能。本文研究工作有明确的理论意义,在煤矿事故预防和安全管理工作中有实用意义。
朱晶晶[4](2017)在《新桥硫铁矿人员定位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关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的要求,新桥硫铁矿于2013年7月完成“六大系统”建设,其中就包括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该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是:对新桥硫铁矿现有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方法,优化管理方法,以达到运行维护与管理标准化、节省维护与管理成本的目的。在对新桥硫铁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进行分析介绍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运行情况、维护管理情况,总结出该系统的不足之处,并对该系统进行硬件软件及运行维护管理方法的升级优化。新桥硫铁矿人员定位系统于2013年建设并投入使用后,在系统运行管理维护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如人员定位系统硬件设备定位板的“假死”故障;软件系统采用C/S架构的不足、软件运行稳定性不足等;在管理维护过程中,光纤线缆经常性受损,包括:钢绞线腐蚀严重、对于卸矿漏斗处的光纤线缆未提供保护、井下铲运机通道中的线缆易受损及系统维护管理执行力仍需加强等不足之处。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新桥硫铁矿通过一一对应措施对硬件系统进行了更新;软件系统进行了升级优化;管理维护中,对于井下线路进行标准化线路改造优化;并通过有效的运行维护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关于设备、维护及成本台帐,有效保障了整个人员定位系统的日常运行管理。通过以上举措,人员定位系统运行情况良好,硬件故障率降低、稳定性提高、维护成本大幅降低,为矿山的降本增效做出贡献。展望未来,随着新桥硫铁矿露天转井下项目的实施,井下巷道、中段及分层将会大幅增加,人员定位系统亦会随之按照建设标准铺开扩充建设某种程度上讲,前期的优化管理亦是对后期建设投入建设及维护成本的节约,使矿山人员定位系统更好的为矿山安全建设服务!
黄世秀[5](2015)在《基于GIS边坡地质环境监测与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徽铜陵新桥硫铁矿是国内大型露天矿山之一,经过三十余年的露天坑采,新桥矿主采对象-Ⅰ号主矿体采坑的上下相对垂差达398米,形成高陡边坡,给矿山开采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进一步推动数字矿山建设,本研究针对采矿工程所形成的高陡边坡,依托Arcgis桌面系统,首先构建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数据库,按照空间数据库标准化要求,在逻辑上将研究区地质环境数据归纳为基础地理数据、环境专题数据、监测专题数据和工程勘察专题数据四大类,并从物理存储角度对要素集、要素类进行了详细设计。其次,本研究针对该高陡边坡详细设计了边坡智能变形监测及预警系统方案,并依托专业建模软件构建了边坡三维地层模型,实现了边坡三维可视化。最后,基于GIS并综合地质环境因素及监测数据作进一步分析,描述了边坡形变演化阶段及时空运动特征,绘制了边坡的形变速率分布图及稳定性分等定级图,就边坡预警给出了参考性建议。本研究就边坡智能监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维建模及边坡稳定性计算与分析等关键问题展开的探索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矿方施工建设及本研究的需要,收集了新桥矿区地质资料、边坡地形资料、变形监测资料、钻孔及相关物理、力学参数和地质灾害及气象资料等,依托Arcgis平台构建了新桥矿边坡地质环境数据综合库。该数据库详细地描述了研究区基础地质、环境专题、监测专题以及勘察专题四大类数据,为边坡的三维可视化、三维地层建模及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和计算提供可靠资源和平台。2)将专业地质建模软件Gocad与Arcgis相结合,实现了新桥矿边坡三维可视化并构建了三维地层模型,为边坡的稳定性研究提供了基础。3)描述了新桥边坡智能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及系统功能,并对监测数据从多因子角度进行深度分析,依据边坡的形变演化曲线,揭示了边坡监测点的时空运动特征。对小波消噪后的监测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在综合时间及环境因素的BP分组基础上不断学习,最后绘制了整个研究区形变速率分布图,为进一步判别边坡的稳定性提供了数据参考。4)以新桥矿边坡南坡为研究对象,将边坡稳定性数据模型与GIS相结合,较全面地分析了影响边坡失稳的各种因素及因子的作用程度和范围并量化,通过GIS空间分析,对新桥矿南坡稳定性进行了分等定级。
王来峰[6](2013)在《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未来20-30年,在我国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矿产资源开发供给的形势依然严峻。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维护矿山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和企业的主动性,还需要提高各级政府的宏观调节和矿政管理水平。矿产资源规划是我国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和矿产品供给宏观调节和矿证管理的重要依据、施政纲领和行动指南。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共进行了2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矿产资源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这对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保护与集约节约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与地质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要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必须加强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工作。这不仅是由于不同矿种的储量、资源禀赋、需求规模和开发布局存在差异,需要设置不同的勘查、开发规划区,来优化矿业权布局,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还由于不同矿种的紧缺程度、工业价值和国防价值存在差异,需要采用不同的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实现战略矿产的不间断和大宗矿产资源的可持续性;还由于资源富裕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工业经济贡献程度较高,需要通过矿业经济区“顶层设计”,引导和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以丰富矿产资源规划理论,规范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为更有效率的利用好、保护好有限的矿产资源,优化各级政府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矿产品供给宏观调节和矿证管理职能为目的,以湖北省为案例,构建了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三个方面、多层次的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框架,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矿政管理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其中,第一、二、七章为绪论、理论基础和结论与展望,第三至六章为核心章节。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矿产资源规划和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研究的文献综述,归纳现有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研究的不足和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现实情况,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基础。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矿产资源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在理论方面涉及到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理论、区位选择理论、区域经济扩张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理论。其中,区域规划理论中涉及到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等规划内容。第三章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资源基础与分区框架。湖北省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储量较为丰富,矿业已经成为湖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目标包括,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控制、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矿产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矿山环境保护和矿业技术进步等6个方面。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等三个方面、多层次的框架体系。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程序流程是:数据采集与专题分析→明确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目标→制定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方案→实施分区及配套保障措施制定→→分区方案修编。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协调机制,包括宣传与培训、行政协调机制、强化分区监管等内容。第四章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及管理政策。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是基于维护国家战略矿产安全和省内大宗优势矿产可持续供给,以省内具有丰富储量的战略矿种和与工业经济紧密联系、工业价值较高的大宗优势矿种为对象的资源富集区,建立的矿产资源战略区。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对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和湖北省社会经济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分区的原则包括,宏观性与方向性原则、矿业服从经济战略原则、质量与数量兼备原则。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包括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和基于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其中,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包括湖北省稀土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钛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钒矿战略分区、湖北省铁矿战略分区。基于湖北省优势矿产的战略分区包括湖北省磷矿战略分区、湖北省盐矿战略分区、湖北省水泥用灰岩战略分区。湖北省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矿产资源的原则,在满足战略矿产和大宗优势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的同时,实施一定的矿产资源储备。第五章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与勘查开发基地建设。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是湖北省优化矿业权布局,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承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职能的区域。矿产资源规划区包括重点规划区、禁止规划区、限制规划区和一般规划区,每一个规划区都包括勘查区和开发区。做好矿产资源规划区的标准化问题,需要考虑到矿种勘查、开发政策、矿种总数量调控政策、矿业权设置政策和矿山最低规模政策等方面。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承担了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要责任。湖北省矿产资源接续区是保障近期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稳定的重要主体。湖北省可以建立13个矿产资源勘查基地、13个矿产资源开采基地和25个矿产资源接续区。湖北省每一种勘查区或开发区的矿业权准入制度,是矿业投资的制度准则。湖北省要采取实施多部门综合协调措施、优化矿业权布局、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工程推进等途径保障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第六章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划与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措施。矿业经济区即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工业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高的资源富裕地区。建立矿业经济区有利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格局。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包括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和湖北省矿业经济区。湖北省国家级矿业经济区包括宜昌磷矿业经济区、云应盐硝矿业经济区和鄂州-黄石铁铜金矿业经济区。湖北省省域矿业经济区可以采用矿山规模、矿产资源集聚度和矿业经济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度三大类指标评价,并以大中型矿山矿业经济状态确定矿业经济区。根据湖北省13个地市州、3个省管县和1个林区的评价结果和大中型矿山经济分析,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包括黄石铜铁金-建材矿业经济区、鄂州铁矿-建材矿业经济区、黄冈建材矿业经济区、宜昌磷矿-建材矿业经济区、孝感盐化-建材矿业经济区和神农架磷化矿业经济区6大矿业经济区。湖北省要以这6个矿业经济区为重点,促进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矿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加强襄阳市、荆门市、潜江市、恩施市、咸宁市、武汉市等地区的矿业经济发展。此外,湖北省还要通过提高矿业经济效益、改善投资环境和公共工程建设等方面内容促进矿业经济的发展。第七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文章的创新点包括三个方面:(1)构建了包括有矿产资源战略区、矿产资源规划区和矿业经济区三个方面、多层次的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框架。该框架兼容性强、技术规范合理,因而实用价值高,不仅丰富了矿产资源规划中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规范了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各级政府矿政管理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2)提出了矿产资源战略区概念和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思路。矿产资源战略区是基于维护国家战略矿产安全和省区大宗优势矿产可持续供给,以省内具有丰富储量的战略矿种和与工业经济紧密联系、工业价值较高的大宗优势矿种为对象的资源富集区。矿产资源战略区分为国家层次和省域层次,即,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和基干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3)拓展了矿业经济区层次,提出了矿业经济区分区方法。将矿业经济区从国家级矿业经济区拓展到包括有国家级矿业经济区、省级矿业经济区、市级矿业经济区、县区级矿业经济区四个层次。矿业经济区即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地区工业联系程度紧密,矿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较高的资源富裕地区。国家级矿业经济区是基于大型成矿地带的矿产资源赋存条件好、基础设施配套好、开发利用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对省级及市级和县区级,主要是从行政区域边界范围内,从矿产资源集聚度、矿山规模和矿业经济对工业贡献度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所评价较优地区大中型矿山经济数据,来划分矿业经济区,同时也可以根据大中型矿山开发状态,采用有针对性措施促进各地区矿业经济发展。
杨坚[7](2012)在《矿产集群型—母公司安全监管组织模式及监管水平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集群型矿产开发模式是采矿业规模化的必然结果,其安全状况主导着采矿业的安全局势。200起的事故原因调查表明,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事故中,监管不当作为致因之一的占95.3%,安全监管问题逐渐成为当前矿山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基于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母公司角度研究分析矿山安全监管的组织管理模式及监管水平的评价方法。文章首先提出并定义了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的概念,论证了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监管职能的必要性,提出了监管的六个基本特征,为后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论文就安全监管组织构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H型组织结构在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中的优越性,举例进行了组织结构的熵值计算分析,提出了SC网式组织结构假设,并验证了其有效性和适用性;研究了集团管控的三种典型模式,构建了安全监管的战略管控型TPCPS模式、财务管控型UL模式以及运营管控型TPCPS-CIDI模式,提出了优化的SFW综合安全监管模式及其相应职能定位,并从战略目标系统、组织制度系统、过程控制系统、测评反馈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五方面构建了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的安全监管内容体系。随后就安全监管水平评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个评价维度,基于监管内容体系,通过文献研究及问卷调查确定了11项管理维度评价指标,采用ISM递阶层级法确定2项业绩维度评价指标,并得到安全监管对矿山安全的影响作用是根本的、深层次的,并且是通过作用于企业管理机制和企业安全文化而影响安全系统的结论。依据评价指标本文提出了量表式评价方法,并开发了“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评价量表”,以12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和“安全目标达成率”共同作为评级依据确定了安全监管水平评价的五个级别。最后对X公司进行了评价应用,利用SPSS软件计算分析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型,进而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2011年度的评价,确定该公司安全监管水平为三级。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安全监管水平评价方法对企业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适用性。
朱永刚[8](2007)在《地下矿山大型机械化开采安全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矿山开采属于高危行业,灾害发生频繁,安全生产形势相当严峻,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虽然近些年来,随着矿产品市场的持续走强,许多地下矿山纷纷引进国内外大型机械化设备,使我国地下矿山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矿山安全形势有了一定改观,但安全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加之矿山整体设备的管理水平仍然较低,设备事故和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制约了我国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新桥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桥矿)地下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采空区顶板安全问题和大型机械化设备的安全管理问题,综合采用现场测试、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进行了广泛的现场调查和测试,在掌握矿山工程地质状况、矿山开采工艺、大型机械化设备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对矿山采空区顶板安全现状及大型机械化设备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评价;2.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并分析了新桥矿不同采场结构参数和不同回采顺序条件下地下采场的应力、应变情况,对采场结构参数和回采顺序进行了优化研究;3.从岩石力学的角度分析了采空区围岩的破坏机理与破坏类型,找出了影响采空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利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建立了采空区顶板灾害事故分析模型,计算出各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分析了事故可能发生的最小路径及预防事故的基本途径;4.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编制了顶板事故应急预案,确保新桥矿在发生采空区顶板事故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现场测试了铲运机、凿岩台车工作参数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研究了机械设备的优化配套;6.利用灰色理论对大型机械设备发生故障的时间进行了预测,据此可提前进行维修、保养等工作,建立和健全了设备安全管理制度,保证设备的顺利运行。
史良贵[9](2005)在《新桥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市场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如何在变幻的市场上捕捉商机,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明确企业发展定位至关重要。 新桥矿是以硫铁矿为主的矿山企业,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系统工程原理及现代企业战略理论,对新桥矿业公司发展内、外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SWOT法对新桥矿面临的机会、风险、优势、劣势的综合分析,得出了新桥矿发展的战略势。在此基础上运用STEM法对新桥矿发展的备选战略方案进行了评价,并进一步完成了新桥矿发展的战略设计。通过本文研究,得出如下重要结论: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尽管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宏观调控;全球硫资源充足,供应的增长大于需求的增长;我国硫资源不足,但硫铁矿制酸的替代品硫磺等却竞争激烈;把握趋势求发展,硫铁矿制酸企业应提高产业集中度;新桥矿应充分利用优势,把握机遇,实施混合型前向一体化战略,实现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资源的综合利用”、“矿酸”、“矿化”结合之路。 本文属应用型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力求紧密联系实际,重视战略方案的可操作性。本文可作为新桥矿企业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对硫铁矿其它企业也有借鉴参考价值。
马丽[10](2005)在《远程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品种繁多、流程复杂、多层次、配套性极强的基础产业,化工信息一直以其信息量大、数据结构复杂、用户需求及服务面广而备受信息服务业关注。信息化技术已成为化工企业及时获取信息、融入世界经济,实现生产和管理现代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远程销售管理信息系统与应用于流程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离散型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做了详细的比较,从而突出该远程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特色。详细介绍了根据用户使用系统后所反馈的信息对系统进行的优化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增加对系统具有决策功能的平均价格考核模块,对查询功能采用了柔性化设计技术,对数据录入增加双录入功能,提高查询速度和完善查询功能,对系统的整体性能进行改进。通过这些优化工作,使系统的整体运行速度明显提高,整体性能大大增强,大大提高了销售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企业整体信息化的建设,并为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使该企业能够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保证了管理内部信息的畅通,使决策层能够及时把握企业的现状,提高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新桥矿业公司管理信息系统(XQM-MIS)的开发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桥矿业公司管理信息系统(XQM-MIS)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
2.1 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 |
2.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特征分析 |
2.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演变历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解析 |
3.1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核心要素关联性分析 |
3.2 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对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
3.3 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对应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1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 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
4.3 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模型 |
4.4 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贡献度评价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研究 |
5.1 研究数据来源与数据类型 |
5.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和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评价 |
5.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乡一体化协同关系评价 |
5.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对城乡一体化的贡献度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
6.1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目标 |
6.2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引导策略 |
6.3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
6.4 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实施策略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新桥矿业公司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本章小结 |
2 新桥矿业公司行业特点及供应链管理现状 |
2.1 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2.2 新桥矿业公司现状及供应链现状 |
2.3 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绿色供应商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3.1 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商绩效评价系统 |
3.2 基于TOPSIS框架的供应商绩效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4 绿色物流服务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
4.1 基于平衡计分卡模型的绿色物流服务绩效评价系统 |
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绿色物流服务绩效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基于新桥矿业公司的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应用研究 |
5.1 问题描述 |
5.2 绿色供应商绩效评价 |
5.3 绿色物流服务供应链绩效评价 |
5.4 结果分析及方法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煤矿事故与安全监控问题分析 |
2.1 煤矿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致因分析 |
2.2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2.3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模型的构建 |
3.1 系统模型设计思想 |
3.2 系统模型的总体框架 |
3.3 智能安全监控模型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监控数据处理与安全预测技术研究 |
4.1 安全预测技术分析及其作用 |
4.2 基于预测的监控预警模型分析 |
4.3 基于预测的监控预警模型与方法 |
4.4 基于安全预测的监控预警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对策及其优选方法研究 |
5.1 煤矿安全对策库研究 |
5.2 对策优选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5.3 对策优选方法研究 |
5.4 安全对策方案优选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6 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研制 |
6.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6.2 系统的功能实现 |
6.3 系统的实际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附录 |
(4)新桥硫铁矿人员定位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概况及现状 |
1.2.2 国内概况及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组织结构安排 |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章 新桥硫铁矿人员定位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概述 |
2.1 系统概况 |
2.1.1 系统描述 |
2.1.2 系统工作原理 |
2.1.3 系统功能 |
2.1.4 系统主要设备 |
2.1.5 系统软件介绍 |
2.1.6 系统主要设备分布 |
2.2 系统运行维护和管理概况 |
2.2.1 建立管理制度、强化部门管理职责 |
2.2.2 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流程 |
第3章 人员定位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3.1 人员定位系统本身存在的不足 |
3.1.1 硬件系统存在的不足 |
3.1.2 软件系统存在的不足 |
3.2 人员定位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
第4章 人员定位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完善对策和管理优化 |
4.1 人员定位系统更新优化 |
4.1.1 硬件系统更新优化 |
4.1.2 软件系统更新优化 |
4.2 人员定位系统运行维护井下现场线缆优化 |
4.3 人员定位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 |
4.3.1 人员定位系统运维与管理体系框架 |
4.3.2 人员定位系统运维的组织 |
第5章 新桥硫铁矿人员定位系统管理优化总结 |
5.1 人员定位系统优化成效总结 |
5.1.1 硬件故障率降低、稳定性提高 |
5.1.2 软件操作便捷化、稳定性提高 |
5.1.3 人员定位系统管理维护系统化、标准化 |
5.1.4 维护成本大幅降低 |
5.2 人员定位系统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GIS边坡地质环境监测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
1.2.2 三维地质建模的发展 |
1.2.3 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桥矿区地质环境背景 |
2.1 矿山概况 |
2.2 矿区地形及地貌 |
2.3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
2.4 矿区地质特征 |
2.4.1 矿区地层 |
2.4.2 构造形迹 |
2.4.3 主要矿体及分布 |
2.5 小结 |
第三章 边坡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3.1 用户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
3.1.1 用户需求分析 |
3.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3 必要性分析 |
3.2 数据库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目标及原则 |
3.2.2 系统体系结构及功能 |
3.2.3 数据源分类 |
3.2.4 系统物理实现 |
3.2.5 系统参考标准及编码 |
3.3 边坡数据库详细设计 |
3.3.1 边坡空间数据库建设流程 |
3.3.2 基础地理数据库设计 |
3.3.3 环境专题数据库设计 |
3.3.4 勘查专题数据库设计 |
3.3.5 监测专题数据库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边坡地层三维建模 |
4.1 三维数据结构模型 |
4.1.1 面数据模型 |
4.1.2 体元数据模型 |
4.1.3 混合模型 |
4.2 复杂地质建模关键技术 |
4.2.1 地层层序划分 |
4.2.2 复杂地层拓扑关系 |
4.2.3 地层构建 |
4.3 三维地层建模 |
4.3.1 研究区地层概况 |
4.3.2 研究区地表及钻孔三维可视化 |
4.3.3 Gocad和ArcGIS相结合的复杂地质空间建模 |
4.4 小结 |
第五章 边坡智能监测 |
5.1 边坡稳定性监测方法 |
5.2 工程背景 |
5.3 边坡智能监测系统构建 |
5.3.1 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总体架构 |
5.3.2 监测网的布设 |
5.3.3 数据分析处理 |
5.4 小结 |
第六章 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预测 |
6.1 变形监测数据计算、分析 |
6.1.1 形变因子定义 |
6.1.2 位移数据计算与分析 |
6.1.3 监测点位移时空特征分析 |
6.2 监测数据的智能分析 |
6.2.1 小波消噪 |
6.2.2 基于BP神经网络边坡形变预测 |
6.3 小结 |
第七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预警 |
7.1 基于GIS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
7.1.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
7.1.2 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及评价因子经验指标 |
7.2 基于GIS稳定性评价 |
7.2.1 利用GIS生成影响因素数据文件 |
7.2.2 影响文件的叠加与计算 |
7.3 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预警 |
7.3.1 稳定性分析 |
7.3.2 预警建议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附录1 研究区部分钻孔数据库 |
附录2 变形监测形变因子专题数据库 |
附录3 部分现场照片 |
(6)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矿业是湖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
1.1.2 湖北省矿产资源压力较大 |
1.1.3 规划是矿业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
1.1.4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是矿产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
§1.2 选题研究的意义 |
1.2.1 丰富矿产资源规划理论 |
1.2.2 规范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 |
1.2.3 为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提供依据 |
§1.3 选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矿产资源规划研究 |
1.3.2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研究 |
§1.4 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理论基础 |
§2.1 地域分工与经济区划理论 |
2.1.1 地域分工理论 |
2.1.2 经济区划理论 |
§2.2 区位选择理论 |
2.2.1 古典区位论 |
2.2.2 新古典区位论 |
§2.3 区域经济扩展理论 |
2.3.1 增长极理论 |
2.3.2 梯度推移理论 |
2.3.3 “点-轴”理论 |
§2.4 区域规划理论 |
2.4.1 主体功能区规划 |
2.4.2 城市规划 |
2.4.3 产业规划 |
2.4.4 矿产资源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资源基础与分区框架 |
§3.1 实施湖北省矿业经济区的资源条件 |
3.1.1 湖北省矿产资源成矿规律 |
3.1.2 湖北省矿产资源特征 |
3.1.3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3.2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目标 |
3.2.1 保障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 |
3.2.2 实施矿产资源开发总量控制 |
3.2.3 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
3.2.4 矿产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 |
3.2.5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
3.2.6 促进矿山技术进步 |
§3.3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 |
3.3.1 矿产资源经济分区体系框架 |
3.3.2 矿产资源战略区 |
3.3.3 矿产资源规划区 |
3.3.4 矿业经济区 |
§3.4 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程序 |
3.4.1 数据采集与专题研究分析 |
3.4.2 明确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目标 |
3.4.3 制定矿产资源经济分区方案 |
3.4.4 实施分区及配套政策制定 |
3.4.5 分区实施效果后评价与修编 |
§3.5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经济分区的协调机制 |
3.5.1 宣传与培训 |
3.5.2 行政协调机制 |
3.5.3 强化分区监管服务协调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划分及管理政策 |
§4.1 湖北省矿产资源主要战略 |
4.1.1 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战略 |
4.1.2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内容 |
§4.2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区的原则 |
4.2.1 宏观性与方向性原则 |
4.2.2 矿业服从经济战略原则 |
4.2.3 质量与数量兼备原则 |
§4.3 湖北省矿产资源区域布局与重点 |
4.3.1 湖北省战略矿种和大宗优势矿种的识别 |
4.3.2 湖北省矿业战略的区域布局 |
§4.4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区试划 |
4.4.1 基于国家战略的矿产资源战略区 |
4.4.2 基于省域优势矿产的矿产资源战略区 |
§4.5 湖北省矿产资源战略分区的可持续发展 |
4.5.1 矿产资源保护开发 |
4.5.2 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 |
4.5.3 实施矿产资源地储备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与勘查开发基地建设 |
§5.1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的分类 |
5.1.1 用途分区和功能分区 |
5.1.2 矿产资源规划区的主要类型 |
§5.2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及标准化问题 |
5.2.1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政策 |
5.2.2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划分 |
5.2.3 湖北省矿产规划区的标准化问题 |
§5.3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与接续区的划分 |
5.3.1 湖北省矿产资源勘查基地 |
5.3.2 湖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 |
5.3.3 湖北省矿产资源接续区建设 |
§5.4 湖北省矿产资源规划区矿业权准入制度 |
5.4.1 勘查区的准入条件及制度 |
5.4.2 开发区的准入条件及制度 |
§5.5 湖北省实施矿产资勘查规划区的保障措施 |
5.5.1 实施多部门综合协调措施 |
5.5.2 优化矿业权布局 |
5.5.3 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 |
5.5.4 矿产资源勘查重点工程的推进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划与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措施 |
§6.1 矿业经济区的意义与分区步骤 |
6.1.1 矿业经济区的意义 |
6.1.2 湖北省矿业经济分区层次 |
6.1.3 矿业经济区区划步骤 |
§6.2 湖北省国家级矿业经济区 |
§6.3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体系 |
6.3.1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评价指标 |
6.3.2 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模型 |
§6.4 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分区评价 |
6.4.1 分区评价 |
6.4.2 分区结果 |
§6.5 湖北省矿业经济重点发展分区与突破重点 |
6.5.1 重点发展分区 |
6.5.2 突破的重点 |
§6.6 促进湖北省矿业经济区发展的措施 |
6.6.1 提高矿业经济效益 |
6.6.2 改善投资环境 |
6.6.3 公共工程建设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7)矿产集群型—母公司安全监管组织模式及监管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文献综述 |
1.2.2 文献分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概论 |
2.1 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定义 |
2.2 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发展趋势 |
2.2.1 企业集团的发展路径 |
2.2.2 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
2.3 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驱动力 |
2.3.1 安全监管内部驱动力分析 |
2.3.2 安全监管外部驱动力分析 |
2.4 安全监管的职能作用 |
2.5 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的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3 矿产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组织架构研究 |
3.1 组织结构理论概述 |
3.1.1 组织结构构成 |
3.1.2 熵理论 |
3.2 安全监管组织结构模型分析及建立 |
3.2.1 典型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
3.2.2 典型矿产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组织结构 |
3.3 安全监管组织结构有序度熵值计算分析 |
3.3.1 熵值计算方法 |
3.3.2 安全监管组织有序度的熵应用 |
3.4 基于有序度的安全监管组织结构假设 |
3.5 假设论证 |
3.6 本章小结 |
4 矿产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模式架构分析 |
4.1 集权与分权理论 |
4.2 现代集群型企业管控模式分析 |
4.3 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模式分析与构建 |
4.3.1 安全监管模式构建原则 |
4.3.2 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模式构建 |
4.4 矿产资源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模式的提出 |
4.5 SFW 监管模式的安全监管体系架构 |
4.5.1 安全战略目标系统 |
4.5.2 安全组织制度系统 |
4.5.3 安全过程控制系统 |
4.5.4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 |
4.5.5 安全考核评审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5 安全监管水平评价指标研究 |
5.1 安全监管水平评价的含义 |
5.2 安全监管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维度构成 |
5.2.1 安全监管评价指标体系作用 |
5.2.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3 基于安全监管体系的评价维度构成 |
5.3 安全监管评价的管理指标确定 |
5.3.1 管理指标获取思路 |
5.3.2 指标获取 |
5.3.3 管理指标分析及确定 |
5.4 安全监管评价的业绩指标确定 |
5.4.1 安全监管评价的业绩指标分析 |
5.4.2 矿山安全系统影响因子获取方法 |
5.4.3 安全影响因子的提取 |
5.4.3.1 基于理论及文献研究对影响因子的提取 |
5.4.3.2 基于案例分析对影响因子的提取 |
5.4.3.3 影响因子的整合分析 |
5.4.4 安全影响要素系统构建 |
5.4.4.1 企业安全管理要素子系统 |
5.4.4.2 安全监管要素子系统 |
5.4.4.3 工作环境要素子系统 |
5.4.4.4 安全科技要素子系统 |
5.4.4.5 人员行为要素子系统 |
5.4.5 要素系统因子关联性分析 |
5.4.5.1 五大要素系统之间的关联分析 |
5.4.5.2 各要素中因子之间的关联分析 |
5.4.6 矿山安全系统的 ISM 递阶层级分析 |
5.4.6.1 ISM 分析的邻接矩阵构建 |
5.4.6.2 基于 MATLAB 的可达矩阵计算 |
5.4.6.3 因子递阶层级分析 |
5.4.6.4 递阶层级的确定 |
5.4.7 安全监管业绩指标的确定 |
5.5 评价指标的综合构成 |
5.6 本章小结 |
6 安全监管水平评价方法设计 |
6.1 安全监管评价方法分析 |
6.1.1 常用的几种管理评价方法 |
6.1.2 常用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6.1.3 安全监管评价方法的提出 |
6.2 单项指标评价量表开发 |
6.2.1 量表开发步骤 |
6.2.2 安全监管评价量表的设计 |
6.2.3 量表的调研要求 |
6.2.4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6.3 单项指标评价模型构建 |
6.4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6.4.1 AHP 法介绍 |
6.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4.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6.5 安全监管水平的量化分级 |
6.6 本章小结 |
7 安全监管水平评价的应用研究 |
7.1 公司概况 |
7.2 量表调研 |
7.2.1 调研概况 |
7.2.2 数据录入 |
7.2.3 信度及效度检验 |
7.3 计算分析及评价模型构建 |
7.4 综合评价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典型矿山事故致因分析 |
附录 B. MATLAB 多阶矩阵幂运算程序代码 |
附录 C. 企业安全监管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 D. SA、SS、OHSMS 管理评价方法综述 |
附录 E. 矿产集群型企业安全监管评价量表 |
附录 F.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
(8)地下矿山大型机械化开采安全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采场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2 地下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研究方法 |
1.3.3 大型设备安全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概况 |
2.1 矿山概况 |
2.2 地质概况 |
2.2.1 工程地质概况 |
2.2.2 水文地质 |
2.3 采矿方法现状 |
2.3.1 两步回采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 |
2.3.2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 |
2.4 充填系统与充填工艺 |
2.4.1 江砂充填工艺 |
2.4.2 块石充填工艺 |
第三章 采场结构参数与回采顺序数值模拟 |
3.1. ANSYS软件的介绍 |
3.2 三维有限元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方案 |
3.2.1 基本假设 |
3.2.2 岩体介质和回采工艺的简化 |
3.2.3 计算域的选取及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4 载荷及边界约束条件 |
3.2.5. 力学参数及其破坏准则 |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4 回采顺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采空区顶板事故分析与安全控制技术 |
4.1 事故致因分析基本原理 |
4.2 采空区顶板事故危险源识别 |
4.2.1 顶板破坏模式 |
4.2.2 采空区顶板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 |
4.3 事故分析方法的选择 |
4.3.1 事故树分析方法(FTA) |
4.3.2 事件树分析方法(ETA) |
4.3.3 因果分析法 |
4.3.4 人的因素分析方法 |
4.4 采空区事故树分析 |
4.4.1 事故树概述 |
4.4.2 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的概念和求法 |
4.4.3 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
4.4.4 事故树的定量分析 |
4.4.5 采空区顶板灾害事故树分析 |
4.5 顶板安全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采场顶板事故应急预案 |
5.1 应急预案的体系框架和核心要素 |
5.1.1 方针与原则 |
5.1.2 应急策划 |
5.1.3 应急准备 |
5.1.4 应急响应 |
5.1.5 现场恢复 |
5.2 新桥矿采场顶板事故应急预案 |
5.2.1 应急救援组织 |
5.2.2 应急救援联络方式 |
5.2.3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程序 |
5.2.4 应急救援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下大型无轨设备的安全管理 |
6.1 设备使用状况评价 |
6.1.1 设备性能简介 |
6.1.2 凿岩台车使用状况评价 |
6.1.3 铲运机使用状况评价 |
6.2 设备使用存在的问题 |
6.3 凿岩台车故障分析 |
6.4 无轨设备故障预测 |
6.4.1 灰色理论简介 |
6.4.2 GM(1,1)模型的基本原理与分析过程 |
6.4.3 灰色理论在液压凿岩设备故障预测中的应用 |
6.4.4 结果分析 |
6.5 设备安全管理技术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业绩 |
(9)新桥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2章 新桥矿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企业战略基本概念 |
2.1.1 企业战略的概念及特点 |
2.1.2 企业战略制定的基本原则、流程和类型 |
2.1.3 影响企业战略的主要因素分析 |
2.2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
2.2.1 企业纵向一体化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
2.2.2 企业纵向一体化动因的理论解释 |
2.3 企业竞争核心能力理论 |
2.3.1 整合与优化配置竞争要素 |
2.3.2 锻造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
2.4 价值链分析原理 |
2.5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3章 新桥矿现状与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新桥矿现状分析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3.2.2 国内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3.2.3 国内矿酸肥的行业环境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矿产资源及其能力 |
3.3.2 人力资源及组织结构 |
3.3.3 生产现状及装置能力 |
3.4 新桥矿的SWOT分析 |
3.4.1 主要威胁分析 |
3.4.2 主要机遇分析 |
3.4.3 主要劣势分析 |
3.4.4 主要优势分析 |
第4章 战略方案的选择与制定 |
4.1 新桥矿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使命 |
4.2 新桥矿企业战略的选择 |
4.3 新桥矿战略势分析 |
4.3.1 战略时机分析 |
4.3.2 战略动力分析 |
4.3.3 战略条件分析 |
4.4 备选战略方案及战略方案的评价 |
4.5 发展战略的确定 |
4.5.1 混合型一体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 |
4.5.2 实施战略的基本思路 |
4.5.3 战略目标 |
4.6 战略步骤及战略重点 |
4.6.1 稳定提高主业产量 |
4.6.2 发挥资源优势,加强综合利用 |
4.6.3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能 |
4.6.4 拓展外延、发展壮大 |
4.6.5 深化内部改革,强化企业管理 |
第5章 战略实施对策 |
5.1 制度创新 |
5.2 管理创新 |
5.3 技术创新 |
5.4 营销管理创新 |
5.5 造就一支高素质经营队伍 |
5.6 企业文化创新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10)远程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系统现状及比较 |
2.1 化工行业的信息化现状 |
2.2 化工行业的特点分析 |
2.3 现行系统比较 |
2.3.1 流程型工业领域管理信息系统 |
2.3.2 离散型工业领域管理信息系统 |
第三章 开发环境及工具简介 |
3.1 Rational Rose可视化软件设计工具 |
3.1.1 用 Rational Rose建模 |
3.1.2 Rational Rose的解决方案 |
3.1.3 支持统一建模语言 |
3.2 操作系统的选择 |
3.3 编程工具的选择 |
3.4 数据库的选择 |
3.5 辅助工具 |
第四章 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 |
4.1 系统分析 |
4.1.1 总体需求分析 |
4.1.2 组织机构图 |
4.1.3 业务流程分析 |
4.1.4 数据流程图 |
4.2 系统设计 |
4.2.1 系统体系结构 |
4.2.2 网络结构设计图 |
4.2.2 系统流程图 |
4.3 系统实现 |
4.3.1 整个系统的结构 |
4.3.2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
第五章 系统优化 |
5.1 为什么要进行优化 |
5.2 如何优化 |
5.3 优化内容 |
5.3.1 系统整体性能优化 |
5.3.2 查询性能的优化 |
5.3.3 算法的优化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的贡献 |
6.2 今后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桥矿业公司管理信息系统(XQM-MIS)的开发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D]. 李星汐.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2]新桥矿业公司绿色供应链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曾永鹏.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煤矿安全监控数据智能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D]. 高荣翔.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4]新桥硫铁矿人员定位系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研究[D]. 朱晶晶.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5]基于GIS边坡地质环境监测与稳定性研究[D]. 黄世秀.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2)
- [6]湖北省矿产资源经济分区及管理政策研究[D]. 王来峰. 中国地质大学, 2013(07)
- [7]矿产集群型—母公司安全监管组织模式及监管水平评价研究[D]. 杨坚.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5)
- [8]地下矿山大型机械化开采安全管理技术研究[D]. 朱永刚. 中南大学, 2007(02)
- [9]新桥矿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史良贵. 中南大学, 2005(05)
- [10]远程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 马丽. 内蒙古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