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木本植物新分类群

湖南木本植物新分类群

一、湖南木本植物新分类群(论文文献综述)

董鹏[1](2021)在《江苏种子植物区系与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文中指出植物区系地理学主要研究区域内植被分类群的区系成分组成,及植物整体的多样性与区系性质。系统发育区系学在系统发育树的基础上,研究某一地区的系统发育特征,并探究植被组成与演变历史。本研究结合植物区系地理学与系统发育区系学对江苏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展开研究。在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区域调查记录,最终形成了13市95个区(县)的植物分布数据库,根据吴征镒等对科和属区系的划分,研究植被分类群的物种多样性与性质组成;通过聚类方法,将江苏地区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单元;通过phylomatic建立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的基础上,比较地理单元之间及不同生长类型(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结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江苏地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征。通过资料收集与重点区域调查记录的方法,对江苏地区野生种子植物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江苏地区野生种子植物共有150科739属1934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6种,被子植物147科734属1928种。对科和属进行等级划分,研究区种子植物中寡种科与单种科占45.33%、20.67%;寡种属与单种属占42.22%与54.67%。江苏地区种子植物科与属的区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科的区系类型共有13个,属的区系类型共有14个。在科的角度(非世界广布型,下同),热带性质成分比例是58.42%,温带性质成分比例是27.72%,科的区系组成具有热带亲缘性;在属的角度,热带性质成分比例是38.38%,温带性质成分比例是59.63%,温带性质属占主导地位。研究区种子植物区系成分具有过渡性;植被组成较为复杂。(2)江苏地区地理单元划分。基于95个区(县)的植物分布数据进行地理单元聚类划分,聚类结果显示江苏地区被划分为4个地理单元,地理单元Ⅰ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地理单元Ⅱ以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地理单元Ⅲ与地理单元Ⅳ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地理单元区域内物种多样性随纬度的上升而减少。依据吴征镒等对属地理成分的划分研究种的区系组成特征,比较4个地理单元种的区系组成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上升,世界广布型与温带性质型分布类型占比上升,热带性质分布类型占比下降。4个地理单元的森林类型差异较大;4个地理单元的植物区系组成变化明显,具有显着的过渡性。(3)江苏种子植物系统发育区系特征。基于phylomatic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研究了4个地理单元的系统发育区系特征,结果显示4个地理单元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变化相似,随纬度的上升而降低。为排除物种数量对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影响,对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得到SES-PD值,地理单元Ⅰ与地理单元Ⅱ的SES-PD值更高,分别为-2.22与-3.35。根据NRI指数解释系统发育结构,地理单元Ⅰ的NRI值为-1.49,地理单元Ⅱ的NRI值为-0.38,这两个地理单元系统发育结构为离散型;地理单元Ⅲ的NRI值为1.88,地理单元Ⅳ的NRI值为2.25,这两个地理单元系统发育结构为聚集型。地理单元Ⅰ与地理单元Ⅱ内植被分类群更加的悠久古老、进化潜力较高;地理单元Ⅰ内物种间竞争最为激烈,地理单元Ⅳ内物种亲缘关系最近。(4)江苏地区木本与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区系特征。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是植被组成的主要部分,对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分布格局。研究结果,4个地理单元中草本植物丰富度均远高于木本植物丰富度,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均随纬度的上升而将下降。地理单元Ⅰ的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SES-PD值最高,其中木本植物的SES-PD值为-2.34,草本植物的SES-PD值为-10.54。根据NRI指数解释系统发育结构,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NRI值均不等于0,它们的组成结构不是随机形成的;所有地理单元中木本植物的NRI值小于0,系统发育结构为离散型;草本植物中仅有地理单元Ⅰ的NRI值大于0,系统发育结构为聚集型但并不显着,其余地理单元草本植物系统发育结构为离散型。地理单元Ⅰ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植被组成更加古老,保留了更多的遗传信息;4个地理单元的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在系统发育树上的位置都分散,木本植物间的亲缘关系更远,草本植物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对江苏地区种子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进行了分析,在聚类划分形成的4个地理单元中,地理单元Ⅰ与地理单元Ⅱ系统发育多样性高,此部分区域植被组成更加古老,并具有更高的进化潜力,其植物更具有保护价值与意义,建议在江苏地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应重点关注;各类型自然保护地的设计不仅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更要保护系统发育的多样性与完整性。本研究为区域植物与植被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

向晓媚[2](2021)在《湖南省德夯地质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德夯地质公园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共整理历年标本1400余份、新采集植物标本2000余份,拍摄照片20000余张),以及参考相关文献和CVH植物数字标本,整理出《德夯地质公园种子植物名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德夯地质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和性质。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种子植物类群丰富,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54科710属1626种,分别占武陵山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94.48%、83.43%、53.56%,分别占湖南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3.33%、54.20%、33.46%。其中蔷薇科Ros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芸香科Rutaceae、壳斗科Fagaceae等为乔木优势科,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Fabaceae、唇形科Lamiaceae、荨麻科Urticaceae等为灌木和草本优势科。(2)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科含有12种分布区类型,属含有14种分布区类型,种含有15种分布区类型。科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科最多,其次为北温带分布科;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属和北温带分布属较多;种的分布区类型以中国特有分布种数量最多,其次为东亚分布种(含变型),反映出该区系具有明显的东亚植物区系特征。(3)植物区系特有现象明显,德夯含东亚特有科7个、中国特有科2个、中国特有属27个、中国特有种588种。中国特有种中含华中特有种39种、武陵山区特有种18种、德夯特有种6种(吉首蒲儿根、吉首紫菀、德夯栎、德夯玉山竹、湘西过路黄、凤凰蜘蛛抱蛋)。特有属种的分布式样体现了该区植物区系与华东、华中、华南区系的紧密联系,并有向南、向东扩展的趋势。(4)本研究在德夯地质公园发现了新物种2个,分别为德夯栎Quercus dehangensis和武陵黄鹌菜Youngia wulingshanensis;发现湖南省新记录种3个,分别为鳞斑荚蒾Viburnum punctatum、大别山马兜铃Aristolochia dabieshanensis、走茎变豆菜Sanicula orthacantha。这些新物种、新记录种的发现充实了该区本底植物资源资料,对本区植物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通过区系比较发现,德夯地质公园区系成分生境分化现象明显,三种典型生境分布的种子植物共有种数较少(仅有14种),分布区类型均以中国特有种及东亚分布种所占比例最大。该区与其它8个地区进行区系比较,发现德夯物种丰富度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德夯和壶瓶山、小溪、乌龙山3个地区在科、属、种层面相似程度均较高。(6)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德夯地质公园共有珍稀濒危植物84种,隶属40科65属,其中被INCU收录的有67种,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的有41种,体现出该区具有较高的科学和保护价值,需加强保护。综上所述,德夯地质公园植物区系可视为我国乃至东亚植物区中部亚热带山地区系的典型代表,在武陵山区植物区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该区也是研究特殊生境植物区系成分分化的理想场所,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田建斌[3](2021)在《宁夏罗山维管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罗山处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位于草原与荒漠的生态过渡带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孕育了多样的生境和较高的特殊的物种多样性。通过对罗山地区大量的标本采集、整理鉴定、收集相关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对罗山维管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地理成分、物种生活型、水分生态类型及保护物种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分析了罗山与其邻近地区植物区系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宁夏罗山共有维管植物73科、244属、506种(不包含种下等级,但如果罗山仅分布某种的种下单位,这时该种下单位算作1种统计),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按PPGⅠ系统统计,罗山无石松类植物分布,蕨类植物有4科、5属、6种,裸子植物按Christenhusz系统统计有3科、5属、8种,被子植物按APGⅣ系统统计有66科、234属、492种。罗山的优势科为:菊科、禾本科、豆科、蔷薇科,罗山的优势属为:蒿属、黄芪属、棘豆属。此次在罗山调查研究中发现宁夏新记录科1个,新记录属1个,新记录种16个,罗山新记录种102个;(2)罗山维管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其次为一、二年生草本;(3)水分生态类型则中生植物占优势,其次为旱生植物;(4)区系成分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蒙古成分对罗山区系的形成影响较大,其次是华北成分,此外青藏高原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对罗山区系也存在一定的影响。(5)罗山分布有13种国家级保护植物;(6)在与贺兰山、六盘山、祁连山、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黄土高原的区系相似性比较研究中,发现罗山与贺兰山植物区系相似性最高,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相似性最低,说明罗山植物区系性质更接近于蒙古高原南部山地,在区系区划上与贺兰山一致,应属于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刘剑锋[4](2020)在《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狮慕地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安福县境内,地理位置为E114°15′18″-E114°18′32″,N27°29′53″-N114°34′19″,西南边与武功山景区毗邻,西北边与萍乡市万龙山乡交界,东北边与宜春明月山毗邻,东南边与安福县章江乡交界。作者于2018-2019年期间在不同季节对羊狮慕地区的不同生境进行野外调查工作,共历时37天,采集植物腊叶标本2218号5000余份,获得影像资料74.9G。随后,作者历时近1年时间,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等工具书和参考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中国植物图像库(PPBC)、JSTOR(Global Plant)等数据库对植物标本和彩色照片进行准确鉴定,并按相关标准对腊叶标本进行上台纸、数字化等处理,然后放置于南岭植物标本馆(GNNU)内保存。根据文献整理的结果和标本鉴定结果,按照APGⅢ系统整理得到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名录。最后根据李锡文、王荷生和吴征镒先生等人关于种子植物区系的分析方法,对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寡种科和单种科以及寡种属和单种属现象明显。该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44科601属1361种(包括种下等级),其中裸子植物4科9属12种,被子植物140科592属1349种;木本植物有720种,占总种数的52.9%,草本植物有641种,占总种数的47.1%,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比值为0.99。寡种科和单种科包含的科数为110科,占总科数的76.39%,寡种属和单种属包含的属数为560属,占总属数的93.18%。(2)羊师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复杂,为以热带性成分为主,具有热带性成分向温带性成分过渡的性质。该地区包含了10个科的地理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型科有44科,热带分布型科有63科,温带分布型科有37科,其中未含中国特有科。科的R/T值为1.70;包含了14种属的分布区类型,其中世界广布型属有57属,热带分布型属有277属,温带分布型属有261属,中国特有属有6属,属的R/T值为1.06。(3)羊狮慕地区古老植物和珍稀濒危种子植物种类丰富。该地区包含众多的古老性植物,其最早的化石资料可追溯至白垩纪甚至更早。该地区有珍稀濒危种子植物89种,隶属于42科67属,其中中国特有植物44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8种,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的有29种,被列入《江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5年)的有62种,被列入《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2017年)的有14种,优先保护的植物有31种。(4)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与平江幕阜山、江西铜钹山、江西武夷山、江西大觉山、湖南八面山、福建武夷山、江西井冈山和江西九连山植物区系联系较紧密,与江西寻乌县和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也表现出一定的联系。(5)火棘、粗叶悬钩子、高粱泡、南方荚蒾和麻梨等五种重要的野生果树营养成分丰富。其中,糖酸比值最高的为粗叶悬钩子(17.183),南方荚蒾次之(14.309),粗叶悬钩子果实中的Vc含量最高(138.70 mg·(100g)-1);火棘果实中的矿物质元素总含量最高(288.881 mg·(100g)-1),Fe、Cu、Zn、Ca和Mg这5种矿物质元素在火棘的果实中含量最高,K在粗叶悬钩子果实中含量最高(133.745 mg·(100g)-1);P在高粱泡的果实中含量最高(54.682 mg·(100g)-1)。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李宇轩[5](2020)在《贵港市公园绿地园林植物物种调查及植物景观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广西贵港市园林绿地建设中植物景观的营造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参考,本文以贵港市现有5处公园绿地,即贵港园博园、民族文化公园、东湖公园、马草江生态公园及南山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园林植物物种资源进行全面实地调查,对其植物景观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从生态效益、景观效果、服务功能等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调查统计结果,分析总结贵港市公园绿地园林植物物种资源及植物景观特征与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园林植物物种资源调查结果:贵港市公园绿地共有园林植物334种,隶属于103科249属。(1)按分类群统计,蕨类植物8科12属13种,裸子植物7科10属13种,双子叶植物69科158属218种,单子叶植物19科69属90种;以豆科、禾本科、桑科、棕榈科、百合科、大戟科、天南星科和桃金娘科等8科为优势科。(2)按公园单位统计,贵港园博园有84科163属210种,民族文化公园有75科175属226种,东湖公园有70科142属179种,马草江生态公园有57科111属140种,南山公园有51科92属116种。(3)按物种密度统计,民族文化公园(11.85种/hm2)物种密度最大且远超其他公园。(4)按生活型统计,以木本植物种类占优,达227种(占67.96%),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之比为2.12:1。(5)按生态型统计,光照类型以喜光植物种类(占44.31%)最多,温度类型以喜温植物种类(占47.90%)最多,土壤类型以中性土壤植物种类(占56.29%)最多,水分类型以中生植物种类(占58.68%)最多。(6)按乡土性统计,共有乡土植物243种(占72.75%),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为0.74。(7)按季相统计,以常绿树种为主,达162种(占木本植物种数71.37%),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之比为2.49:1。(8)按观赏特性统计,以观花植物(占47.90%)和观叶植物(占35.33%)种类居多。(2)园林植物物种资源调查结果分析总结,(1)特征:园林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以常绿树种为主;乡土植物物种广泛应用。(2)存在问题:藤本植物应用偏少;本地木本植物指数有待提高,存在大量外来入侵植物;市花应用缺乏创新,市树园林应用鲜有。(3)提出优化建议:因地制宜应用藤本植物;大力开发本地野生木本植物资源,科学防控外来入侵植物危害;加大市花市树应用力度。(3)植物景观评价结果:贵港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总体评分为76.785,评价等级为“良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1)各公园评分排序:贵港园博园(80.786)>东湖公园(78.412)>民族文化公园(77.924)>马草江生态公园(74.948)>南山公园(71.854),贵港园博园、东湖公园和民族文化公园为“良好”等级,马草江生态公园和南山公园为“中等”等级。(2)准则层总体评分排序:生态效益(78.607)>服务功能(76.221)>景观效果(74.394),生态效益和服务功能为“良好”等级,景观效果为“中等”等级。(3)指标层15个指标总体评分排序前6位的是“净化空气”“群落乡土性”“植物生长状况”“舒适性”“文化内涵及意境”和“休闲游憩性”,皆为“良好”等级;排序后3位是“色彩丰富性”“群落物种丰富度”“科普教育性”,皆为“中等”等级。(4)植物景观评价结果分析总结,(1)特征:生态效益良好,植物生长健康;植物文化内涵丰富;植物空间舒适感强,休闲游憩功能完善。(2)存在问题:湿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低,冬季湿地景观欠佳;植物群落观花、观果与色叶植物种类比例不足;植物科普设施稀缺。(3)优化建议:提高水湿生植物物种多样性,重视营造冬季湿地景观;丰富植物群落观花、观果与色叶植物种类;完善植物科普设施。

陈力[6](2020)在《滇东南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亲缘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东南部(滇东南)是“中国喀斯特地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该地区具有类型多样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峰林、喀斯特丘陵、喀斯特盆地以及深切的喀斯特“V”形峡谷,这些地貌形成的小生境为苦苣苔科植物的隔离与分化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栖息地,该地区具有丰富的苦苣苔科植物资源。近几年来,陆续有很多苦苣苔科新类群在中国苦被发现,滇东南地区是中国西南部(世界苦苣苔科植物分布中心之一)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三年来,在滇东南地区发现的新分类群就达八个。通过查阅文献,标本及其采集记录和课题组多年的考察记录汇总整理了最新的名录,更新了滇东南苦苣苔科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基于四个DNA条形码片段(ITS、trnL-trnF、matK、psbA-trnH),用贝叶斯推导法重建的系统发育树,用于分析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PD)与物种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物种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格局和植物区系系统发育相似性分析。形成以下主要结论:1.截至目前为止,滇东南共有苦苣苔科植物29属143种(含种下等级),占中国苦苣苔科物种总数(44属761种)的18.79%,占云南苦苣苔科物种总数(31属258种)的55.43%。其中特有种占该地区物种总数的44.76%。2.基于县域层面和自然地理分区层面的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分析,发现:滇东南苦苣苔科植物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都基本呈正相关,两者都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格局。3.总体上,西南部和东部苦苣苔科植物区系是趋于聚集的,而西北部是趋于分散的。基于各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beta多样性聚类的植物区系分区,表明滇东南苦苣苔科植物区系可分成三大区域,即西北部区,红河以东区和红河以西区,其中红河以东区和红河以西区亲缘关系较近,这反映了苦苣苔科植物区系在各个自然地理单元之间的相似性关系。

田径[7](2018)在《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锐减成为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植物多样性保护备受关注,植物区系研究为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我国华南和华东植物区系是中国-日本植物区系的核心部分,地理空间上诸广山脉地区正处于这两个区系的交界处——湘赣交汇的罗霄山脉南段,因此诸广山脉地区亦是联系南岭植物区系与罗霄山脉植物区系的纽带。研究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对丰富罗霄山脉区系资料,揭示相关植物区系的关系,探讨该区植物区系的性质及起源,深化对有关区系地理问题的认识等具有重要意义。从2013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诸广山脉地区开展区系调查的过程中,共采集了 8800余号植物标本。基于对标本的科学鉴定以及查阅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VH)等馆藏标本和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名录。对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种类、区系成分、特有现象及其与周边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本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起源及有关区系地理问题等。主要结果如下:1.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丰富诸广山脉地区共有种子植物192科、915属、2442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其中裸子植物9科、23属、29种,被子植物183科、892属、2413种。该地区科、属和种分别占湖南种子植物的91.00%、63.23%和49.51%;科、属和种分别占江西种子植物的96.00%、78.88%和54.85%;科、属和种分别占中国种子植物的55.81%、28.74%和8.51%,表明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丰富,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在湖南省和江西省种子植物区系乃至整个华东植物区系中的构成及作用显着。科、属、种的数量分析表明: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和冬青科(Aquifoliaceae)等为该区的优势科和表征科,具有植物区系地理指示作用和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栎属(Quercus)、石栎属(Lithocarpus)、樟属(Cinnamomum)、润楠属(Machilus)、木兰属(Magnolia)、山矾属(Symplocos)、冬青属(Ilex)、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柃属(Eurya)、荚蒾属(Viburnum)、榕属(Ficus)、山胡椒属(Lindera)等则为该区的优势属或表征属。优势科、属对该区植物区系的贡献作用显着,该区不足15%的大科拥有50%左右的属、种数量。Ⅳ、Ⅴ级的科数较多而科内所含属、种贫乏,一方面说明了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该区域是许多科、属的汇集与渗透地带。而高比例的单种科和寡种科的存在则暗示着该区种子植物区系具有自身特点的种系发生和演化趋势。2.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具有热带北缘性质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科的地理成分共有12个分布型和13个分布变型,属的地理成分共有14个分布型和30个分布变型。该区有热带性科87个,占该区总科数(除去世界广布科,下同)的65.91%;温带性科44个,占该区总科数的33.33%。可见在科级水平上,以东亚为起源或分布中心的热带性科占明显优势。热带性科比例显着高于温带性科,表明该区种子植物区系科级水平上具有强烈的热带亲缘性。属的分布区类型表明,该区植物区系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受诸多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影响,各地理成分比例上存在差异,显示了出彼此之间的亲疏程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热带亚洲分布型,有240属,占总属数(除去世界分布属,下同)的30.86%;其次是泛热带分布型,有155属,占总属数的19.92%;北温带分布型有130属,占总属数的16.71%。诸广山脉地区有热带性属395个,占该区总属数的50.78%,温带性属383个,占该区总属数的49.23%,热带属和温带属的比例基本持平,R/T比值为1.03,与整个华东植物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温带成分(50.63%)接近,可见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和华东植物区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该区具有较多的华南植物区系成分(如:拟兰属Apostasia、天料木属Homalium、粘木属Ixonanthes和西番莲属Passiflora等)渗入,与华南植物区系关系密切,显示出热带北缘性质。3.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特有成分丰富诸广山脉地区共有东亚特有科3科、中国特有科2科、中国特有属32个、中国特有种919种(含种下等级)。其中诸广山脉地区中国特有属占华东植物区系中国特有属(54属)的59.26%,比例超过了二分之一;在诸广山脉地区中国特有属中有单型属18个,占诸广山脉地区特有属总数的56.25%,这些属多为木本,且是植物系统进化发育中较为原始和古老的成分,如银杏属(Ginkgo)、银杉属(Cathaya)、青钱柳属(Cyclocarya)、伯乐树属(Bretschneidera)和半枫荷属(Semiliquidambar)等;诸广山脉地区拥有众多华东特有种,它们的分布范围通常狭窄,如闽赣葡萄(Vitis chungii)、九华蒲儿根(Sinosenecio jiuhuashanicus)、永瓣藤(Monimopetalum chinense)、台湾独蒜兰(Pleione formosana)等。诸广山脉地区具有如此多的特有成分,不仅说明该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和独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区植物区系的孑遗性和古老性。4.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历史久远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虽然整体上受华南、华中和华东区系的综合影响,其属的温带性成分与热带性成分比例相当,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但本区具有华南地区起源或为分布中心的银杉(Cathay argvrophylla)、铁杉(Tsuga chinensis)、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var.mairei)和粗榧(Cephalotaxus sinensis)等成分;同时本区具有小叶买麻藤(Gnetum parvifolium)、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蕈树(Altingia chinesis)、五列木(Pentaphylax euryoides)和多枝拟兰(Apostasiaramifera)等许多热带性质的成分。基于所获得的资料及地史资料分析,认为本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应该不会晚于第三纪。根据该区植物区系现代分布式样,作者推测其区系形成与发展历史可能存在三条扩散与渗入通道。多种成分渗透与汇集,彼此相互依存,它们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与进化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竞争与适应,形成了本区植物区系的现代分布格局。5.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新发现本研究共发现诸广山脉地区植物新种3个,即:桂东锦香草(Phyllagathis guidongensis K.M.Liu&J.Tian)、衡山报春苣苔(Primulina hengshmuensis L.H.Liu&K.M.Liu)和长萼报春苣苔(Primulina longiloba L.Zhou&J.Tian sp.nov.)。发现6个新记录种,即:尖叶木姜子(Lindera acutivena Hay.)、大叶过路黄(Lysimachia fordiana Oliv.)、指叶山猪菜(Merremia quinata(R.Br.)V.Ooststr.)、圆苞山罗花(Melampyrum laxum Miq.)、弯管马铃苣苔(Oreochariscurvituba J.J.Wei&W.B.Xu)和大齿马苣苣苔(Oreocharis magnidens Chun ex K.Y.Pan)。发现数个珍稀濒危物种野生新居群,即:黄连(Coptis chinensis ranch.)、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H.T.Caang)、竹节参(Panaxjaponicus C.A.Mey.)、莼菜(Brasenia schreberiJ.F.Gmel.)和宽叶泽苔草(Caldesiaa grandis Sam.)等居群。

宁祖林[8](2017)在《报春苣苔属(苦苣苔科)系统分类学及其资源保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建于1883年,隶属于苦苣苔科(Gesneriaceae),长蒴苣苔亚科(Didymocarpoideae),仅有报春苣苔(P.tabacum Hance)1种。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Wang et al.(2011)和Weber et al.(2011)对唇柱苣苔属(Chirita Clarke)及其近缘属进行系统发育重建,对报春苣苔属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报春苣苔属有130多种。近年来,在我国华南及周边地区新发现了50多个新种,并且仍不断有新的分类群被发现。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约190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喀斯特和丹霞地貌地区。报春苣苔属生境极其特殊,分布范围极其狭窄,多数种类处于濒危或渐危状态。同时报春苣苔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园林开发前景。本研究针对报春苣苔属45种植物叶表皮和花粉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其分类意义;同时利用3个叶绿体片段和1个核基因(ITS)序列,对报春苣苔属87种91个分类群的重建系统发育树,探讨报春苣苔属物种间亲缘关系及新分类群的系统位置;并对报春苣苔属植物资源进行迁地保育和评价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表皮形态对45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研究表明:叶上表皮细胞轮廓一般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弓形,少数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状和波状;下表皮细胞轮廓多为不规则形,垂周壁波状或浅波状,少数种类下表皮细胞轮廓为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气孔器一般散生于叶表皮下面,多为不等型;气孔形状和外拱盖内缘特征在物种之间差异不大,其分类学意义不大;气孔器大小介于21.9130.45×19.9426.31μm,气孔器密度为33230个/mm2,气孔器大小和密度可为物种间分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报春苣苔属植物叶表皮毛被类型表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有白垩腺、短腺毛、长腺毛、短柔毛、长柔毛、钩状毛等类型,均为多细胞单列型,细胞之间具有明显的节。毛被的类型、数量、长度、密度等特征在种间有明显差异,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2.花粉形态对报春苣苔属45种植物孢粉学研究表明:花粉极轴长17.0135.14μm,赤道轴长12.0522.4μm,P/E=0.941.87,其形态为长球形、近长球形或近球形,极面观为3裂圆形、圆形或圆状三角形,具3沟孔,沟细长、近两端稍宽或中间宽两端渐狭,沟膜具颗粒状或瘤状突起;花粉外壁纹饰多为网状,少数为皱波状、小刺状、颗粒状、疣状-拟脑状纹饰;网脊宽、窄或宽窄不均一,脊面平或微凹,网脊交汇处具小颗粒状突起;网眼有圆形、近圆形、长圆形、不规则形、浅穴状或小穿孔等多种类型,大小不一。花粉形态没有大的差异,但纹饰在种间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3.分子系统学本研究采用3个叶绿体基因间隔区片段和1个核基因序列(ITS)片段,对报春苣苔属87种91个分类群重建系统发育树,87个物种大致形成一个单系,形成5个主要分支,除Clade B分支的支持率较低(PP=77)外,各分支的支持都非常高(PP=100);各支系内各小分支间结构的支持率较高,除怀集报春苣苔外,各小分支内物种间关系相对明确,且PP支持率都达到100。除了怀集报春苣苔外,本研究发现的5个新种在系统树上的亲缘关系基本得到明确,结果与形态学研究基本一致,支持新种的成立。同时基于分子和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将河池唇柱苣苔的变种莲座报春苣苔(P.hochiensis var.RosulataF.Wen&Y.G.Wei)提升为种的水平,即莲座报春苣苔[P.Rosulata(F.Wen&Y.G.Wei)Z.L.Ning&X.Y.Zhuang]。4.迁地保育对该属101种植物进行引种栽培,经过4年的观察,成活物种有90种,引种成活率达到89.1%。其中能正常开花的有60种,约占60%;在广州荫棚栽培条件下,60种正常开花的物种中,比原生境花期提早的有36种,其花期也延长1-2个月以上。同园栽培实验结果表明:生长于石灰岩石壁生境的16种植物全部成活,有8种表现极好,而生长于洞穴内的植物8种植物全部死亡;将生长在洞穴内的种类与洞外的种类混种时,生长于洞穴内的植物生长表现较差。17种植物12个杂交组合实验表明:报春苣苔属种间易于杂交,杂交后代在花色、株型等方面多数表现出比亲本更具观赏性;杂交时,具黄色花的种类无论做父本还是母本,其F1代表现出黄色花的显性性状。

刘彬彬[9](2013)在《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次以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深入调查和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植物区系地理学以及植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洞宫山北段进行区系地理分析,分析了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过渡种植物区系、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为以山脉为主体的大区域区系研究提供了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数量和区系特点(1)种子植物区系组成的数量特征.洞宫山北段植物共计211科,893属,2426种(包含种下分类群,且栽培植物已剔除,下同),其中裸子植物7科,19属,25种;被子植物204科,874属,2401种,具有丰富的植物种类。.洞宫山北段植物区系有优势科53个,表征科11个,优势属33个,表征属8个,说明其优势类群和表征类群较突出。(2)植物的生活型特征和组成.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的生活型比较丰富,种子植物211科,以陆生草本(或以陆生草本为主)植物最多,占40.3%,乔木或灌木均发达的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小,2科,仅占0.9%;种子植物893个属,以陆生草本属最多,占55.9%强;种子植物2426种,草本植物以1288种位居第一位,占53.2%强,藤本最少,仅有253种。(3)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特点与性质.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可划为10个类型,11个变型,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划为14个分布型,28个变型,说明该植物区系具有复杂的地理成分。.从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来看,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具有较明显的热带性质,并且温带植物区系对本区有一定的影响。2Ⅰ型和Ⅱ型过渡种植物数量和区系特点(1) Ⅰ型和Ⅱ型过渡种植物区系组成的数量特征.Ⅰ型过渡种有100科,240属,354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99科,239属,353种,Ⅱ型过渡种有101科,219属,336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98科,216属,333种,说明Ⅰ型和Ⅱ型过渡种均具有较丰富的种类。.Ⅰ型过渡种的优势科有27个,表征科有31个,优势属有63个,Ⅱ型过渡种的优势科有28个,表征科有39个,优势属有66个,说明Ⅰ型或Ⅱ型植物区系的优势类群和表征类群均较突出。(2) Ⅰ型或Ⅱ型过渡种植物的生活型特征和组成Ⅰ型过渡种354种植物,木本植物有143种,占40.3%弱,草本植物占59.6%强,说明Ⅰ型过渡种以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为辅。Ⅱ型过渡种336种植物,最多的是木本植物有197种,占58.6%强,草本植物131种,占39%弱,由此可见,Ⅱ型过渡种以木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为辅,这点与Ⅰ型过渡种不同。(3) Ⅰ型或Ⅱ型过渡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特点与性质从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Ⅰ型过渡种100科分为9个类型,5个亚型,Ⅱ型过渡种可分为8个类型,6个亚型,从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Ⅰ型过渡种240属可分为13个类型,14个变型,Ⅱ型过渡种217属可分为12个类型,20个变型。Ⅰ型过渡种从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来看,Ⅰ型过渡种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并且温带植物区系对本区有一定的影响;Ⅱ型过渡种从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Ⅱ型过渡种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3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1)科的特有现象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没有中国特有科,在科级水平上,说明该区系没有古老孑遗科,区系较年轻。(2)属的特有现象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有中国特有属24属,占总属数的2.9%,占中国特有属的10%,其中裸子植物3属,归于3科,2纲,被子植物21属,归于17科,6纲。从其生活型上分析,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中国特有属的植物主要由落叶乔木和多年生草本构成,木本植物相比于草本植物,略占优势。(3)种的特有现象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有中国特有种118科,300属,654种,占总科数的55.9%,总属数的33.6%,总种数的27.0%,其中裸子植物有2纲,5科,12属,15种,被子植物8纲,113科,288属,639种。从其生活型上来分析,中国特有种在各生活型中具有分布较分散,并不集中的特点。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浙江特有种有27科,36属,47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26科,35属,46种。从生活型上分析,浙江特有种在各生活型的比例与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以及中国特有种的比例稍有不同,藤本植物的比例超过乔木,乔木降至最低。

吴磊[10](2012)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野外植物调查和标本研究,基本查清了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植物植物区系组成,探讨了本区维管植物的区系特点,并根据2001年IUCN红色名录的等级和标准,对本区珍稀濒危植物和重点保护植物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估,讨论了其受威胁的原因,并提出了有关保护的对策。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低纬度,受到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又因具有复杂的地形,该地区表现出强烈的山地气候特征,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本区共有维管束植物212科、764属、1721种(包括变种、变型,下同),其中蕨类植物45科、112属、296种,裸子植物6科、9属、14种,被子植物161科、643属、1411种(其中双子叶植物138科、518属、1195种、单子叶植物23科、125属、216种)2.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优势科有鳞毛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凤尾蕨科、铁角蕨科,共含有44属、167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属数的39.3%、总种数的56.4%;优势属有凤尾蕨属、鳞毛蕨属、铁角蕨属、短肠蕨属、毛蕨属、蹄盖蕨属、耳蕨属,共含有82种,占本区蕨类植物总种数的27.7%。3.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裸子植物种类较为贫乏,多数种类在本区零散分布,仅黄山松和长苞铁杉在本区生境薄弱的地段形成了小型群落。本区被子植物优势科有樟科、茜草科、菊科、兰科、蔷薇科、禾本科、蝶形花科、山茶科、桑科、莎草科、荨麻科、壳斗科、杜鹃花科、紫金牛科、马鞭草科、野牡丹科、冬青科、爵床科、唇形科,共含有287属、722种,分别占本区种子植物总属数、总种数的44.6%、51.2%;优势属有榕属、冬青属、杜鹃花属、悬钩子属、山矾属、柃木属、薹草属、木姜子属、紫金牛属、拨葜属、新木姜子属、柯属、楼梯草属、青冈属、樟属、蒲桃属、润楠属、蓼属,共含有265种,占本区种子植物总种数的18.8%。4.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蕨类植物区系在科、属两个层次上均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分别占总科数和总种数的97.3%和77.6%(世界分布科属除外)。种子植物区系在科一级上和属一级上的热带成分和温带成分的比例分别为3.1:1、4.4:1,从而也说明温带成分对本区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5.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大部分的科属内种类组成较为贫乏,仅含1种的科占本区蕨类植物总科数的28.9%,仅含1种的属占本区蕨类植物总属数的49%,说明本区蕨类植物科属内分化程度不高,科属结构较为简单,体现了本区蕨类植物区系的古老性和孑遗性。本区种子植物科、属主要是由单种科、属(在本区仅含1种的科、属)和寡种科、属(在本区含2-4种的科、属)组成,结构组成不平衡,其中单种科和寡种科共有99个,占本区总科数的59.3%;单种属和寡种属544个,占本区种子植物总属数的83.4%。说明本区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科、属。6.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共有65种,隶属于16科44属,其中蕨类植物5种,裸子植物6种,被子植物54种。被中国稀有濒危植物名录(Ⅰ)收录的有5种,被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收录的有10种(全为国家Ⅱ级保护),被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收录的有50种。根据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对本区的65种珍稀濒危植物及其它维管植物的现状进行评估,同时,建议将本区除上面65种珍稀濒危植物外的其他106种同列入本区重点保护植物。7.在进行大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新分类群5个,即大明山粗筒苣苔Briggsia damingshanensis、大明山羊耳蒜Liparis damingshanensis、橙花水晶兰Monotropa crocea、大明山秋海棠Begonia damingshanensis、十万大山毛蕨Cyclosorus shiwangdashanensis,广西新记录种9个,并纠正了前人关于胡麻花属为中国大陆新分布的错误报道。

二、湖南木本植物新分类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木本植物新分类群(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种子植物区系与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植物区系地理学概述
        1.1.2 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理论
        1.1.3 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进展
        1.1.4 系统发育区系学在物种保护中的运用
    1.2 研究区介绍
        1.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1.2.2 研究区域区系地理学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野生种子植物名录收集
    2.2 研究区植物区系分析
    2.3 地理单元划分
    2.4 系统发育树构建
    2.5 分类群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系统发育结构
    2.6 地理单元的相似性比较
3.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物种的基本组成
        3.1.1 科内属的组成分析
        3.1.2 科内种的组成分析
        3.1.3 属内种的组成分析
    3.2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3.2.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3.2.2 优势科的统计
        3.2.3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3.2.4 优势属的统计
    3.3 地理单元划分
        3.3.1 区域基础数据整理
        3.3.2 地理单元划分
        3.3.3 地理单元植被类型组成
    3.4 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
        3.4.1 分类群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
        3.4.2 物种组成与系统发育组成相似性
        3.4.3 系统发育结构
        3.4.4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
        3.4.5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结构
    3.5 江苏地区植物保护现状
4.结论与讨论
    4.1 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特点
    4.2 地理单元划分
    4.3 系统发育区系特征
    4.4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的系统发育特征
    4.5 植物保护的建议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学成果
参考文献

(2)湖南省德夯地质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1.1 植物区系学研究进展
        1.1.2 全国各区域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1.3 武陵山区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1.4 特殊生境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1.5 德夯地质公园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域概况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植物标本采集与整理
        1.5.2 植物原色照片与GPS数字定位
        1.5.3 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德夯地质公园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2.1 科的统计分析
        2.1.1 科内种数量结构
        2.1.2 优势科和表征科数量结构
        2.1.3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2.2 属的统计分析
        2.2.1 属内种的数量结构
        2.2.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2.3 种的统计分析
        2.3.1 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2.3.2 种的生活型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德夯地质公园种子植物的特有现象
    3.1 科的特有现象
        3.1.1 东亚特有科
        3.1.2 中国特有科
    3.2 属的特有现象
        3.2.1 中国特有属和其它地区间比较
        3.2.2 中国特有属统计分析
    3.3 种的特有现象
        3.3.1 中国特有种统计分析
        3.3.2 中国特有种的地理分布亚型
        3.3.3 华中特有种
        3.3.4 武陵山区及德夯特有种
    3.4 小结
第4章 德夯地质公园种子植物新物种及新记录种
    4.1 新物种
        4.1.1 德夯栎
        4.1.2 武陵黄鹌菜
    4.2 湖南省新记录物种
        4.2.1 鳞斑荚蒾
        4.2.2 大别山马兜铃
        4.2.3 走茎变豆菜
    4.3 小结
第5章 德夯地质公园植物区系比较
    5.1 德夯地质公园内部典型特殊生境区系成分比较
        5.1.1 典型特殊生境概况
        5.1.2 物种组成比较
        5.1.3 区系地理成分比较
        5.1.4 生活型比较
    5.2 德夯地质公园与其它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比较
        5.2.1 区系丰富度比较
        5.2.2 相邻地区区系相似性比较
    5.3 小结
第6章 德夯地质公园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6.1 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统计
    6.2 生活型分析
    6.3 地理成分分析
    6.4 结论与建议
        6.4.1 讨论
        6.4.2 保护建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校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宁夏罗山维管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植物区系定义及研究内容
        1.1.1 植物区系的定义
        1.1.2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1.2 植物区系的研究历史
        1.2.1 中国植物区系的研究历史
        1.2.2 宁夏罗山植物区系的研究历史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和主要目的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罗山地理位置
    3.2 罗山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土壤
    3.5 水文
第四章 罗山的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第五章 宁夏罗山维管植物区系特征
    5.1 宁夏罗山植物科属组成的基本特征
    5.2 宁夏罗山植物种类组成分析
        5.2.1 科的特征分析
        5.2.2 属的特征分析
        5.2.3 种的生活型分析
        5.2.4 种的水分生态类型分析
    5.3 罗山维管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3.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3 种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4 罗山维管植物保护物种
第六章 宁夏罗山维管植物新资料
第七章 罗山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
    7.1 宁夏罗山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区系谱比较
    7.2 宁夏罗山与邻近地区维管植物相似性比较
    7.3 宁夏罗山与邻近地区系统发育多样性比较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宁夏罗山植被垂直分异明显
    8.2 宁夏罗山维管植物区系特征
        8.2.1 物种丰富,植物种密度高
        8.2.2 区系成分复杂,温带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过渡性明显
        8.2.3 特有类群缺乏
    8.3 罗山维管植物区系与周边地区关系复杂
    8.4 宁夏罗山在植物区系区划上的归属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毕业论文支撑项目
附录
    附录 1 罗山等6个地区植物区系基于V.Phylo Maker构建的宏系统发育树

(4)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植物区系的概念及内容
        1.1.1 植物区系的概念
        1.1.2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1.2 植物区系学与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关系
    1.3 植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1.3.1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3.2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简史
    1.4 江西及羊狮慕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羊狮慕的自然地理条件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和水文
    2.4 植被特征
第3章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工具准备
        3.2.2 调查路线布设和调查内容
        3.2.3 野外采集具体情况
        3.2.4 室内材料整理
        3.2.5 标本鉴定和名录统计
        3.2.6 标本入柜整理
        3.2.7 数据统计分析
    3.3 技术路线
第4章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4.1 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4.1.1 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组成
        4.1.2 科的数量特征
        4.1.3 优势科的统计分析
        4.1.4 属的数量特征
        4.1.5 生长型分析
    4.2 地理联系的基本特征
        4.2.1 科的分布型统计
        4.2.2 属的分布型统计
        4.2.3 世界广布型分析
        4.2.4 与热带地区的联系
        4.2.5 与温带地区的联系
        4.2.6 羊狮慕地区的特有现象
        4.2.7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的R/T值分析
    4.3 羊狮慕区系的空间特征分析
        4.3.1 与其他区系的比较
        4.3.2 空间联系的紧密度分析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羊狮慕地区古老性和珍稀濒危植物分析
    5.1 羊狮慕地区种子植物区系古老性分析
    5.2 羊狮慕地区珍稀濒危种子植物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羊狮慕植物区系分析的重要价值
    6.1 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
        6.1.1 五种野生果树生物学习性特点
        6.1.2 野外样品采集
        6.1.3 测定方法
        6.1.4 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6.2 野生果树资源的开发利用
    6.3 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7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贵港市公园绿地园林植物物种调查及植物景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公园绿地
        1.3.2 园林植物
        1.3.3 植物群落
        1.3.4 植物景观
    1.4 园林植物调查研究综述
        1.4.1 国外园林植物调查研究
        1.4.2 国内园林植物调查研究
    1.5 植物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1.5.1 国外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1.5.2 国内植物景观评价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贵港市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历史文化概况
    2.2 调查对象
        2.2.1 贵港园博园
        2.2.2 民族文化公园
        2.2.3 东湖公园
        2.2.4 马草江生态公园
        2.2.5 南山公园
    2.3 研究内容
        2.3.1 园林植物物种资源调查
        2.3.2 植物景观评价
    2.4 研究方法
        2.4.1 实地调查法
        2.4.2 问卷调查法
        2.4.3 层次分析法
        2.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5 对比分析法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园林植物物种资源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园林植物科、属、种组成
        3.1.2 园林植物科级数量及优势科
        3.1.3 园林植物物种密度
        3.1.4 园林植物生活型
        3.1.5 园林植物生态型
        3.1.6 园林植物乡土性
        3.1.7 园林植物季相
        3.1.8 园林植物观赏特性
    3.2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植物景观评价
        3.2.1 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确定
        3.2.2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法)的计算与结果
        3.2.3 各准则层及其指标层评价结果与分析
        3.2.4 各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贵港市公园绿地园林植物及其景观特征、问题与建议
    4.1 公园绿地园林植物及其景观特征
        4.1.1 园林植物物种资源特征
        4.1.2 植物景观特征
    4.2 公园绿地园林植物及其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园林植物应用的主要问题
        4.2.2 植物景观的主要问题
    4.3 公园绿地园林植物及其景观的优化建议
        4.3.1 园林植物应用的优化建议
        4.3.2 植物景观的优化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园林植物物种资源调查
        5.1.2 植物景观评价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I 附表
    附表1 贵港市公园绿地园林植物名录
    附表2 贵港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指标筛选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表3 贵港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指标权重专家意见征询表
    附表4 贵港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游客问卷调查表
附录 II 附图
    附图 1 贵港园博园 21 个植物群落样方现场照片(自摄)
    附图 2 民族文化公园 18 个植物群落样方现场照片(自摄)
    附图 3 东湖公园 18 个植物群落样方现场照片(自摄)
    附图 4 马草江生态公园 17 个植物群落样方现场照片(自摄)
    附图 5 南山公园 16 个植物群落样方现场照片(自摄)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滇东南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亲缘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苦苣苔科分类与生物地理研究概况
    1.2 系统发育多样性与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
        1.2.1 系统发育多样性测度与物种多样性保护
        1.2.2 植物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概况
    1.3 研究地点及其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1.4 研究意义与拟探讨的科学问题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野外调查
        2.1.2 滇东南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及其分布信息整理
        2.1.3 系统发育重建分析
    2.2 数据分析
        2.2.1 滇东南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格局分析
        2.2.2 滇东南苦苣苔科植物系统发育结构空间格局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滇东南苦苣苔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
        3.1.1 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关系
        3.1.2 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水平空间格局
        3.1.3 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垂直空间格局
    3.2 滇东南苦苣苔科植物系统发育结构空间格局
        3.2.1 系统发育alpha多样性格局
        3.2.2 系统发育beta多样性格局
第4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滇东南苦苣苔科植物名录(依据最新系统)(温放 等 2020)
附录二 滇东南苦苣苔科植物检索表
附录三 构建系统发育树的DNA条形码Genebank号
附录四 滇东南苦苣苔科植物系统发育树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区系学概述
        1.1.1 植物区系的相关概念
        1.1.2 植物区系研究的对象
        1.1.3 植物区系研究的内容
        1.1.4 植物区系的研究方法
        1.1.5 植物区系研究的意义
    1.2 世界植物区系概述
        1.2.1 世界植物区系研究概述
        1.2.2 世界植物区系划分
    1.3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1.3.1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概述
        1.3.2 中国植物区系划分
        1.3.3 湖南、江西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3.4 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3.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诸广山脉地区自然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系和水文特征
    2.5 土壤特征
    2.6 植被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点及路线的确定
    3.2 野外调查与标本数据获取
    3.3 标本鉴定及数据分析
        3.3.1 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败据库建立
        3.3.2 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及地理成分分析
        3.3.3 诸广山脉地区与周边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比较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4.1.1 科的多样性分析
        4.1.2 属的多样性分析
        4.1.3 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特有现象
    4.2 诸广山脉地区与其周边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比较研究
        4.2.1 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与其周边地区植物区系属的R/T值比较分析
        4.2.2 诸广山脉地区与其周边地区植物区系属相似性
        4.2.3 诸广山脉地区与其周边地区植物区系的相似性聚类分析
        4.2.4 小结
    4.3 植物区系新发现
        4.3.1 植物新种
        4.3.2 植物分布新记录
        4.3.3 珍稀濒危物种野生居群
5 结论与讨论
    5.1 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性质及其区系区划归属问题
    5.2 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的起源问题
6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
    6.1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了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
    6.2 阐述和探讨了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性质及有关区系区划归属问题
    6.3 对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起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6.4 诸广山脉地区植物区系新发现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诸广山脉地区部分植物照片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Ⅲ 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名录
致谢

(8)报春苣苔属(苦苣苔科)系统分类学及其资源保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报春苣苔属植物生境
        1.1.1 喀斯特地貌概述
        1.1.2 丹霞地貌概述
    1.2 报春苣苔属分类学研究
    1.3 报春苣苔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1.4 报春苣苔属形态学研究
        1.4.1 叶表皮形态研究
        1.4.2 孢粉学研究
        1.4.3 细胞学研究
    1.5 报春苣苔属植物引种保育
        1.5.1 报春苣苔属植物资源分布与生态习性
        1.5.2 引种保育研究
        1.5.3 观赏性评价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报春苣苔属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报春苣苔属叶表皮细胞特征
        2.3.2 气孔器特征
        2.3.3 叶表皮毛特征
    2.4 讨论
第3章 报春苣苔属植物孢粉学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3.1 属的特征描述
        3.3.2 种的特征描述
    3.4 结果与讨论
第4章 报春苣苔属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总DNA提取
        4.2.3 基因序列的扩增和测序
        4.2.3.1 PCR扩增反应体系及程序
        4.2.3.2 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
    4.3 结果
        4.3.1 数据矩阵信息
        4.3.2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4.3.3 新分类群的亲缘关系
    4.4 讨论
        4.4.1 报春苣苔属系统发育关系
        4.4.2 新种的系统位置
        4.4.3 报春苣苔属内关系及属下等级划分
第5章 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迁地保育研究
    5.1 引言
    5.2 引种保育地概况
    5.3 引种栽培方法
    5.4 适应性评价方法
    5.5 新品种选育
        5.5.1 亲本选择与种间杂交
        5.5.2 亲本表型性状描述
    5.6 结果
        5.6.1 报春苣苔属植物引种栽培适应性
        5.6.2 报春苣苔属植物引种栽培物候特征
        5.6.3 报春苣苔属植物同园栽培竞争性
        5.6.4 杂交后代表型性状变异
    5.7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系统分类学研究
        6.1.2 迁地保育研究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已发表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B 新种及其描述
附录 C 中国报春苣苔属植物名录及分布信息
附录D 迁地保育的报春苣苔属植物照片

(9)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植物区系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植物区系的概念
        1.2.2 植物区系的研究对象
        1.2.3 植物区系的研究内容
    1.3 植物区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3.2 中国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3.3 浙江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1.3.3.1 研究历史
        1.3.3.2 研究现状
        1.3.4 洞宫山北段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2 洞宫山北段自然环境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2.1 地质
        2.2.2 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3.1.2 洞宫山北段过渡种植物区系分析
        3.1.3 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3.2 研究方法
        3.2.1 建立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数据库
        3.2.2 植物生活型谱的分析
        3.2.3 植物的优势类群和表征类群的确定
        3.2.4 Ⅰ型和Ⅱ型过渡种的确定
        3.2.5 科属的区系分析
        3.2.6 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4 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4.1 种子植物分类群组成
        4.1.1 种子植物区系组成的数量特征
        4.1.2 植物区系科、属的数量特性
        4.1.2.1 科的大小属性
        4.1.2.2 优势科和表征科的统计和分析
        4.1.2.3 属的大小属性
        4.1.2.4 优势属和表征属的统计和分析
    4.2 种子植物的生活型分析
        4.2.1 科的生活型
        4.2.2 属的生活型
        4.2.3 种的生活型
    4.3 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4.3.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4.3.1.1 世界广布
        4.3.1.2 热带分布
        4.3.1.3 温带分布
        4.3.1.4 东亚分布
        4.3.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4.3.2.1 广布
        4.3.2.2 热带分布
        4.3.2.3 温带分布
        4.3.2.4 东亚分布
        4.3.2.5 中国特有分布
5 洞宫山北段过渡种区系分析
    5.1 过渡种的数量组成分析
        5.1.1 科的大小属性
        5.1.2 优势科和表征科的统计和分析
        5.1.3 属的大小属性
        5.1.4 优势属和表征属的统计和分析
    5.2 过渡种的生活型分析
    5.3 过渡种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5.3.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
        5.3.2 属的地理成分分析
6 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6.1 科的特有现象
    6.2 属的特有现象
    6.3 种的特有现象
        6.3.1 中国特有种分析
        6.3.2 浙江特有种分析
7 结论与讨论
    7.1 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数量和区系特点
        7.1.1 种子植物区系组成的数量特征
        7.1.2 植物的生活型特征和组成
        7.1.3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特点与性质
    7.2 Ⅰ型和Ⅱ型过渡种植物数量和区系特点
        7.2.1 Ⅰ型和Ⅱ型过渡种植物区系组成的数量特征
        7.2.2 Ⅰ型或Ⅱ型过渡种植物的生活型特征和组成
        7.2.3 Ⅰ型或Ⅱ型过渡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特点与性质
    7.3 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7.3.1 科的特有现象
        7.3.2 属的特有现象
        7.3.3 种的特有现象
    7.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名录
附录ⅡⅠ型过渡种植物名录
附录ⅢⅡ型过渡种植物名录
作者简介
致谢

(10)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及历史沿革
1.2 地质与地貌
1.3 气候特征
1.4 土壤类型
1.5 水文
1.6 植被概况 第二章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历史与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历史
2.2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本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3.3.2 野外考察
    3.3.3 标本研究
    3.3.4 室内整理 第四章 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4.1 蕨类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4.1.1 蕨类植物区系的组成
    4.1.2 蕨类植物科属地理分布区类型分析
4.2 种子植物区系特点与性质
    4.2.1 种子植物区系的组成
    4.2.2 种子植物科属地理分布区类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植物资源的保护
5.1 珍稀濒危植物种类组成
5.2 建议列入本区重点保护的种类
5.3 珍稀濒危植物的致危原因和保护策略
    5.3.1 致危原因
    5.3.2 保护策略 第六章 大明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新资料
6.1 新种
6.2 新记录植物
6.3 胡麻花属在大明山国家级保护区分布的澄清 第七章 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分类研究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撰写及发表主要论文 致谢

四、湖南木本植物新分类群(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种子植物区系与系统发育区系学研究[D]. 董鹏.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湖南省德夯地质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向晓媚. 吉首大学, 2021
  • [3]宁夏罗山维管植物区系研究[D]. 田建斌. 内蒙古大学, 2021
  • [4]羊狮慕种子植物区系及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成分分析研究[D]. 刘剑锋. 赣南师范大学, 2020(08)
  • [5]贵港市公园绿地园林植物物种调查及植物景观评价[D]. 李宇轩. 广西大学, 2020(02)
  • [6]滇东南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亲缘关系研究[D]. 陈力. 云南大学, 2020(08)
  • [7]诸广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 田径. 湖南师范大学, 2018(11)
  • [8]报春苣苔属(苦苣苔科)系统分类学及其资源保育研究[D]. 宁祖林.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洞宫山北段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D]. 刘彬彬. 浙江农林大学, 2013(04)
  • [10]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吴磊.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湖南木本植物新分类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