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4~1998年武警部队医学文献统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婷[1](2021)在《政治系统论视域下的我国消防体制改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郭翠[3](2021)在《武警战士军事体能训练的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警战士任务艰巨,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在训练中运动损伤高发,严重影响战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不利于提高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因此,预防及减少军事体能训练的运动损伤,使战士们能够拥有好的体能训练是当前需要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参考前人学者总结的文献、前往武警部队实地考察、并根据考察实际情况和课题研究内容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问卷收回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警战士的个人基本情况、体能训练以及运动损伤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对产生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找寻体能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损伤预防措施,并进行损伤康复研究。研究结论如下所述:(1)武警战士独生子女和大学生参军入伍比例最多,在入伍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士兵很少,身体素质普遍不高。(2)目前军事体能训练现状:体能训练的教练员队伍匮乏,并且很少进行定期培训,训练水平不够专业,训练计划安排不够合理,包括训练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等。(3)武警战士的运动损伤高发;主要受伤部位在四肢还有躯干;负重5公里武装越野等科目训练伤高发;主要是发生在训练考核前期。(4)损伤原因:动态热身和静态拉伸不够重视;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训练计划安排不合理;训练场地不平整、训练设施与设备老化、损坏等;教练员不够专业;运动过度疲劳;心理情绪低落或是过于兴奋;冬季季节因素;缺乏伤病预防及处理的基础知识、没有自我保护和他人保护的意识等因素。(5)大部分的武警战士对损伤的预防及康复认知程度较低,重视程度不够。(6)建议:新兵入伍筛查部门应当加强筛查力度,筛选在参军入伍前就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水平较好的武警战士;部队增加心理医生,对有思想和心理困扰的战士进行疏导;引进专业的体能训练人才,对武警体能教练员进行定期培训,使得训练计划安排更有科学性;对运动的热身和放松活动引起重视;开训前教练员应当事先检查训练设施器械的安全性,并且要提高武警战士自我保护和他人保护的意识;防止运动过度性疲劳;可以定期开展一系列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等;在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季节,做好损伤预防的措施;加强对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的重视程度并采取有效康复措施对武警战士进行治疗等等。
王海霞[4](2021)在《功能性训练在武警某机动部队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武警机动部队是一支在国家与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伤害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人民子弟兵,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康的重要力量,是和平年代的安全卫士。因此,武警战士必须具备强大的体能、熟练的技能。只有他们利用充沛的体能和熟练的技能,才能在国家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危险或危害的时候,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目前,武警机动部队仍以传统的体能训练为主,训练形式比较单一,多是以某一运动素质为训练内容,特别是把简单的有氧耐力跑作为发展武警战士体能训练的主要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军事体能的真正涵义。当前,军事体能训练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强军思想为核心,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打赢各种硬仗。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应当加强军事体能训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武警战士的体能水平。武警新兵军事体能训练需要融入一些新的训练内容,以提高其训练的科学化程度,“军体融合”就是要求把竞技体育之中的科学训练方法融入到军事体能训练之中,以保障军事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功能性训练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一种新的训练理念,是在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系列补充性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训练效果。本研究选取武警某机动部队的150名新兵战士作为实验对象,采取实验对照的方法把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实验组的武警新兵战士在传统军事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融入功能性训练,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武警新兵战士军事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对军事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发展;另一方面将现代运动训练理念融入军事体能训练之中,对提高武警战士的军事体能,掌握各种现代军事技能,锤炼战士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进行12周的军事体能训练实验与比较,结果表明:(1)武警新兵在实验前的体能考核成绩与各项目合格率普遍较低。(2)实验组的体能考核项目引体向上、30m×2蛇形跑、仰卧起坐三项成绩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成绩提高幅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BIM指数与3000m成绩都有提高,而且两个组的合格率也得以提升。但是,两个组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3)实验组的FMS各项得分以及总得分值都高于对照组。因此,研究表明,在实验组将功能性训练融入到军事体能训练之中,对提高武警新兵战士的军事体能以及对完成动作模式,发展身体动作功能,完成专项技能,提高考核成绩均有显着的效果。
朱晖[5](2021)在《近海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构与解决》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渔业资源丰富,自建国以后至今,我国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升渔业产量,发展海洋渔业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产量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连续稳居世界首位。其中,沿岸和近海水域是我国的主要渔场,主要渔汛、经济鱼类和水产品均产于这些水域,因此一直是海洋捕捞作业的主要区域。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海域使用管理制度和渔业政策的调整,沿海渔业养殖规模在不断扩大,捕捞规模被不断限缩,迄今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但由于渔船、渔具的大量投入,捕捞强度过大,整体沿海海域的渔业资源整体衰退,再加上周边国家对所管辖海域的渔业管控日趋严格,外海的部分渔船被迫退向近岸。而此时原本在潮间带至7-10米等深线以内的滩涂和近海养殖,随着养殖业的扩张,养殖方式的变化,特别是海洋牧场和底播养殖、人工鱼礁的不断普及,养殖区域不断向外海拓展,覆盖到了传统定置渔业和小型渔船作业场所。养殖权人根据取得的许可设定养殖范围,禁止捕捞船舶进入划定的养殖区域。而这些区域原本是传统定置渔业和小型渔业船舶作业的区域,渔民认为其已经取得了捕捞许可,有权捕捞野生鱼类,因此无视养殖权人设立的界限仍然进入养殖区进行捕捞,但养殖权人则认为捕捞者侵犯了其对海域的占有和使用权利,于是近海养殖和捕捞纠纷不断,引发了有关海域之争。这不仅导致了捕捞权人和养殖权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造成了渔民与主管部门之间的矛盾,由此形成了养殖者、捕捞者、主管部门三方相互之间的冲突。这也凸显出我国海洋渔业发展面临的两个难以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一是渔业资源的严重匮乏与急剧增长的对优质渔业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二是为保护海洋资源而实行的限制捕捞制度与传统渔民权利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尖锐的表现就是涉外事件日益增多,中国渔船屡屡在域外因非法捕捞作业而被查处,并引发国际纷争;海域使用纠纷案件不断上升,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表面来看养殖和捕捞的纠纷是用海纠纷,实质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制之间的协调问题,即作为主体的人在利用海洋过程,对利益的争夺与海洋渔业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其背后隐藏的是海域资源配置和渔业管理的问题。究其根本是人类对海洋利用的价值取向和国际海洋秩序及渔业政策发展变化的结果。基于此,本文力图通过对养殖权和捕捞权冲突的表现和成因分析来发现冲突的根源所在,从制度完善和管理变革两个方面为冲突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撑并进行路径上的探索。渔业权冲突的本质是利益之间的冲突,利益失衡必然引发权利之争。利益的平衡和权利冲突仅仅依靠市场自动调节难以解决,最终还是要靠政府干预。以市场为中心的产权制度曾被提出认为可以解决渔业管理中的过度捕捞和权利分配等问题,但由于渔业资源的特殊性和缺乏整体协调大多数努力都失败了。渔业权制度设计的实质是对不同渔民群体的利益识别、利益选择、利益整合及利益表达的过程,即解决有限的渔业资源在相关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间的分配。权利分配本质是正义问题,即如何公平地分配社会成果,分担社会成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法律规范、利益分配、责任分担等都是社会关系外化的表现。人们对权利的追求即是要实现自身在现实社会规范中的价值。法治社会要求实现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和谐,法律对权力和权利内容的规定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因此,基于社会正义的维度,要以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以应得与所得的合理程度为表征,由政府对市场分配结果的不公加以纠正。通过干预实现不同渔业主体在市场中的公平交换,以解决交换过程资源的不平等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称。其核心是作为主体的渔民无论在分配的哪个阶段,都能平等享有基本权利。此外,人类发展的多重性决定正义是多层面、多视角的,正义不能仅局限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应放眼于整个自然界和生态系统,在自然规律中不断协调,加以融合。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限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是有着多元化的追求。为了实现人类共同向往的自由,应当通过对实然世界的考查,实现对应然世界的追求,完成人性善的飞跃,因此,分配正义应当上升到生态正义的维度。基于生态正义理论,渔业资源的分配正义至少应当包括种际维度、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强调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敬畏海洋,尊重所有海洋生物物种,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呵护海洋生态环境,避免过度捕捞和肆意掠夺渔业资源。基于正义理念对海洋渔业资源进行公正分配,是解决渔业权冲突的根本路径,但正义的实现要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历史上,对渔业资源不可枯竭的认识和海洋自由论消除了对渔业发展的担忧,实现了船队和渔具的现代化;但过度捕捞和资源衰竭的现实又使人们重新审视渔业发展的视角,提出了许可制度和渔业配额制度等限制管理措施。我国渔业政策由此经历了由鼓励捕捞到限制捕捞、以养为主、养捕结合的转变,特别是海域使用权制度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对海域的规范管理。但长久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和资本中心主义背景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都完全以人类为中心,以获得资本最大化为目标,无视资源的有限性而竭力提升捕捞能力、加大养殖密度以获取最大利益,导致过度捕捞、海域污染和渔业资源的衰竭。渔业权的冲突是利益争夺私权滥用的表现,也是政策调整过程中政府不当干预的结果。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关系的弥散与扩张,市场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在不断加深,具有广泛性的渔业秩序不再是传统民事主体的私权秩序,而是进入多重权利主体、权利客体和权利行使方式的复合阶段。养殖权和捕捞权的性质、特点和排他性均不同,仅依靠行为人之间的自行约束已显不足,因此由带有共同约束属性的公权力介入管理已有必要。从渔业管理的层面上来看,现有管理体系存在体制混乱和权限不明等问题。因此应转变渔业管理的思路,在权利保护方面,通过对不同的渔业主体采取不同的倾斜保护政策,从而对养殖权人和捕捞权人的权利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在制度建构方面,一方面基于社会正义,对传统渔民的入渔权予以保护,另一方面基于生态正义,完善渔业水域使用权制度、海洋保护区制度以及海域分层确权制度。在管理模式方面,推行渔业综合管理模式,实施渔业综合授权许可和综合执法体制,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刘洪亮[6](2021)在《《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2-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共性问题,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阻碍之一。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为此,各国都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减贫反贫困活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在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上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媒体纷纷开展扶贫报道,在记录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伟大进程、展现扶贫开发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果、阐释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与制度体系、开展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在这其中,《人民日报》凭借其权威的信息、详实的内容、丰富的视角、多样的风格、优良的文风成为扶贫报道的主力军。因此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在2012年至2020年开展的扶贫报道进行研究。依据相关理论和研究实际情况,共设置19个分析类目。通过对类目变量的数据统计,较为完整地呈现所选时期《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内容特性,包括扶贫议题的显着性、报道内容的指导性、报道主题和视角的倾向性、扶贫报道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扶贫报道观点和地域的平衡性等。在此基础上,从高层次、中层次、低层次三个角度对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在建构扶贫议题时所使用的新闻框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高层次上,主要采用了领导人扶贫框架、脱贫成果展示框架、精准扶贫框架、基层探索框架等九个框架结构。在中层次上,突出主要事件框架、口头反应框架和结果影响框架,较为淡化事件背景框架与评估框架。在低层次上,以扶贫报道文本的词语为分析对象,利用Python进行精准分词并构建语料库,通过高频词统计与共词分析的方法,发现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扶贫报道大量使用限制性修饰语突显报道客观性、围绕“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建构新闻文本、将贫困群众的形象建构为贫穷苦难的群体和扶贫开发事业的受益者,将政府形象建构为扶贫开发事业的积极推动者。基于新闻框架的分析结果、综合内容分析中部分类目的统计数据以及所选文本的具体内容,进一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究这一时期《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所建构的社会现实图景,主要包括:新时期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党和国家对扶贫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根本保障、精准是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的核心与要义、呈现出脱贫攻坚统一战线与“三位一体”扶贫格局、扶贫开发为贫困群众创造的幸福生活、中国扶贫开发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重要力量等七个方面。这一时期《人民日报》在进行扶贫议题建构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即贫困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边缘化、配角化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扶贫报道没有充分展现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贫困群体缺乏足够关注,报道对政治经济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涉及较少等三个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同时结合当前国家关于巩固脱贫成果,稳定脱贫成效,进一步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政策方针,提出新时期《人民日报》进一步做好扶贫宣传舆论工作的着力点,即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链接多种媒体,形成传播合力;聚焦脱贫成果巩固,加强返贫趋势监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加强国际传播,建构减贫领域的大国形象等五个方面。《人民日报》开展的扶贫报道是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真实记录,是脱贫攻坚伟大实践的生动缩影,也是党带领全体人民砥砺前行的鲜明写照。虽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但在过去的8年间,依然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任务和使命,也为其他媒体开展扶贫报道提供了有益参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时期的宣传舆论工作中,《人民日报》也将继续发挥好建设性作用,助力巩固脱贫成果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郭小溪[7](2021)在《武警某部新兵集训前后体质变化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新兵体质状况的调查研究,掌握武警部队新兵的体质状况,深入分析基础军事训练对新兵体质的影响,为进一步完善新兵训练模式、提升新训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7名2019年度秋季入伍新兵,按照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的分类,分别对新兵集中基础军事训练前后的体质状况进行测量及比较分析。此外,还将新兵集训前的体质状况与同年龄段的国民体质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也将新兵集训后的体质状况与入伍两年及以上的老兵体质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在身体形态方面,与同年龄段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相比,新兵在身高、体重和胸围等身体形态方面与同年龄段国民无显着性差异(P>0.05);经过三个月的集中军事训练,新兵的身高增加(P<0.01),肱部和肩胛部皮褶厚度、体脂率和体脂含量明显降低(P<0.01)、腰围略有降低(P<0.05),瘦体重增加(P<0.01)、身体密度显着提高(P<0.01),但在体重、胸围、臀围、BMI、维尔维克指数、腰臀比和艾里斯曼指数方面无显着性变化(P>0.05);集训后新兵的肱部皮褶厚度、体脂率高于老兵,身体密度低于老兵(P<0.05),其他指标与老兵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2.在身体机能方面,新兵的安静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肺活量都明显高于同龄国民(P<0.01);集训后新兵的安静时心率降低(P<0.01)、收缩压升高(P<0.01),而舒张压无明显改变(P>0.05),脉压差增大(P<0.01),肺活量、肺活量/体重指数显着升高(P<0.01),布兰奇心功能指数显着降低(P<0.01);集训后的新兵的安静时心率显着高于老兵(P<0.01),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等身体机能指标方面均与老兵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身体素质指标中,新兵与同龄国民的握力和引体向上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但柔韧性较差,显着低于同年龄段国民(P<0.01);集训后新兵的左右手握力、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双杠臂屈伸的成绩得到非常显着的提升(P<0.01),坐位体前屈成绩提高(P<0.01),3000米成绩逐步提高(P<0.01);集训后新兵的左右手握力、3000米跑、引体向上、俯卧撑、仰卧起坐和双杠臂屈伸成绩都显着低于老兵(P<0.01)。结论:入伍新兵与同年龄段国民的体质状况差异较小,集中基础军事训练对新兵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有促进和改善作用,但与老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冯丽娜[8](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脉络与主题热点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NKI文献检索》文中研究指明为全面掌握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以中国知网(CNKI)为来源数据库,将2003年~2019年共计947篇期刊文献作为样本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中的SATI及其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脉络与主题热点进行梳理,综合分析得出国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领域四大研究主题,为该方面研究学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泠[9](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周能,张敏情,唐洪琼,周昊楠,柯彦,狄富强[10](2020)在《基于NTRU的密文域可逆信息隐藏算法》文中研究指明NTRU (number theory research unit)具有抗量子计算攻击、加解密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无线保密数据网、认证系统等业务。结合可逆信息隐藏技术,提出一种基于NTRU的密文域可逆信息隐藏算法。首先利用差值扩展算法完成对图像像素的预处理;然后使用NTRU算法对图像像素进行加密,利用NTRU算法的加法同态性质在密文中嵌入信息,嵌入的信息得到NTRU算法加密的安全性理论保证;解密与信息提取后,利用差值扩展算法的特点可逆恢复出图像像素。采用图像的直方图及方差、信息熵、相邻像素的相关性等统计学方法,论证了在密文中嵌入信息的不可感知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既能实现嵌入信息后密文的正确解密,又能无损提取秘密信息,平均嵌入率可达到0.5 bit/pixel。
二、1994~1998年武警部队医学文献统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4~1998年武警部队医学文献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3)武警战士军事体能训练的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军事训练伤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军事体能训练不足的研究 |
2.2.2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现状的研究 |
2.2.3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预防的研究 |
2.2.4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康复的研究 |
2.3 国外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武警战士个人基本情况 |
4.2 军事体能训练基本情况 |
4.2.1 军事体能训练开展项目 |
4.2.2 军事体能训练时间安排情况 |
4.2.3 军事体能训练准备活动开展情况 |
4.3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现状 |
4.3.1 运动损伤发生率 |
4.3.2 运动损伤发生部位 |
4.3.3 运动损伤发生科目 |
4.3.4 运动损伤发生时期 |
4.4 导致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的因素 |
4.4.1 准备活动因素 |
4.4.2 身体素质因素 |
4.4.3 对运动损伤预防的认知因素 |
4.4.4 场地、设施以及器材因素 |
4.4.5 心理因素 |
4.4.6 过度疲劳因素 |
4.4.7 训练计划安排因素 |
4.4.8 季节因素 |
4.4.9 军事体能训练专业教练员因素 |
4.5 军事体能训练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
4.5.1 提高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意识 |
4.5.2 提高武警战士的身体素质 |
4.5.3 体能训练科学化 |
4.6 运动损伤康复基本情况 |
4.6.1 对运动损伤后康复认知、重视情况 |
4.6.2 运动损伤后治疗情况 |
4.6.3 运动损伤后康复训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功能性训练在武警某机动部队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1.1.1 军事体能训练是贯彻落实“强军先强体、强体为打赢”战略思想的先决条件 |
1.1.2 “军体融合”是把现代训练理论与方法融入到军事体能训练之中,是保证军事体能科学训练的重要基础 |
1.1.3 “练为战”是确保军事体能训练科学施训的重要原则 |
1.1.4 军事体能训练既要注重继承更要注重创新,使体能训练实用又有趣,提高训练效果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4 小结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田野调查法 |
3.3 专家访谈法 |
3.4 实验法 |
3.4.1 实验目的 |
3.4.2 实验设计 |
3.4.3 实验测试指标 |
3.4.4 实验控制 |
3.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武警战士在执行任务中体能需求的分析 |
4.1.1 武警战士在遂行抢险救援山林灭火任务中体能需求的分析 |
4.1.2 武警战士在处突维稳任务中体能需求的分析 |
4.2 武警战士体能训练现状分析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军事体能测试分析 |
4.2.2 武警战士功能性动作测试分析 |
4.3 功能性训练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
4.3.1 功能性训练方案的制定 |
4.3.2 功能性训练的实施流程 |
4.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军事体能考核成绩分析 |
4.5 实验后功能性动作成绩分析 |
5 结论 |
6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功能动作筛查测试记录表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近海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构与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权利分配的理论进路 |
第一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的内涵界定 |
一、近海海域的界定 |
二、渔业权的界定 |
三、养殖权和捕捞权的概念厘定 |
(一)养殖权的界定 |
(二)捕捞权的界定 |
第二节 权利分配的基础-海洋自由论 |
一、海洋自由论的形成 |
(一)海洋自由论的起源 |
(二)海洋自由论的提出 |
二、海洋自由论的限制 |
(一)海洋占有论的提出 |
(二)国家管辖海域的扩大 |
第三节 权利分配的价值取向 |
一、人类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配观 |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提出 |
(二)人类中心主义对渔业的影响 |
二、资本中心主义视域下的分配观 |
(一)资本中心主义的提出 |
(二)资本中心主义对渔业的影响 |
第二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表征 |
第一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的正当性冲突 |
一、作为历史性权利的渔业权 |
二、作为法定权利的渔业权 |
(一)捕捞权的国际法定化 |
(二)捕捞权和养殖权的国内法定化 |
第二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的优先性冲突 |
一、基于习惯性权利的优先性 |
二、基于发展权利的优先性 |
第三节 养殖权、捕捞权与海域使用权的冲突 |
一、关于海域合法使用权的争议 |
二、关于海域分界线认定的争议 |
三、关于同一片海域存在多种使用权的争议 |
第三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成因 |
第一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内部成因 |
一、养殖权与捕捞权的性质不同 |
二、养殖权与捕捞权的排他性不同 |
第二节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外部成因 |
一、渔业法律政策的变迁 |
(一)捕捞业政策的转变 |
(二)养殖业政策的发展 |
二、海域使用权制度的出台 |
(一)海域范围界定的影响 |
(二)海域使用权取得的影响 |
第四章 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决路径 |
第一节 冲突解决路径建构的逻辑基准 |
一、基于社会正义的分配 |
(一)社会正义的内涵界定 |
(二)传统渔民的优先性 |
二、基于生态正义的分配 |
(一)生态正义的内涵界定 |
(二)生态渔业的优先性 |
第二节 冲突解决的制度建构 |
一、渔业水域使用权制度 |
(一)渔业水域使用权制度的内涵 |
(二)国外经验的借鉴 |
二、海洋保护区制度 |
(一)海洋保护区的界定 |
(二)海洋保护区对渔业的影响 |
三、海域立体确权制度 |
(一)海域立体确权的必要性 |
(二)海域立体确权的可行性 |
(三)海域立体确权的管理 |
四、渔业权救济制度 |
(一)渔业保险制度 |
(二)渔业权益损害赔偿机制 |
第三节 冲突解决的综合管理模式变革 |
一、综合管理的内涵界定 |
(一)海洋综合管理的内涵 |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二、综合管理的国际法基础 |
(一)主要国际公约规定 |
(二)适用的国际法原则 |
三、综合管理模式建构 |
(一)综合授权许可制度 |
(二)综合执法体制 |
(三)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后记 |
(6)《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2-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扶贫报道的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关于扶贫报道的国外研究现状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框架理论 |
1.3.2 建设性新闻学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与时间跨度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选取的时间跨度 |
2.2 研究问题与章节设置 |
2.2.1 研究问题 |
2.2.2 研究章节设置 |
2.3 研究方法 |
2.3.1 内容分析法 |
2.3.2 话语分析法 |
2.4 研究开展 |
2.4.1 抽样方案 |
2.4.2 类目建构与编码 |
2.4.3 编码员间信度检测 |
第三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呈现特性 |
3.1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议题的显着性 |
3.1.1 报道数量:总体增长,时有下降 |
3.1.2 报道版别:要闻版居多,涵盖版别广泛 |
3.2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内容的指导性 |
3.2.1 报道基调: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为辅 |
3.2.2 新闻背景:广泛交代背景,彰显新闻事实 |
3.3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主题和视角的倾向性 |
3.3.1 报道主题:以政治经济为主,其他领域略有涉及 |
3.3.2 报道对象:突出扶贫主体,兼顾扶贫对象 |
3.4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 |
3.4.1 报道体裁:消息通讯占比较高,综合运用多种文体 |
3.4.2 报道形式:图文并茂,信息形态多元 |
3.5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消息来源和报道地域的平衡性 |
3.5.1 报道的消息来源/观点出处:政府信息主导,多方观点并存 |
3.5.2 报道地域:关注特困地区,覆盖辽阔地域 |
第四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新闻框架 |
4.1 高层次新闻框架:新闻议题的建构与呈现 |
4.1.1 领导人扶贫工作框架 |
4.1.2 脱贫成果展示框架 |
4.1.3 精准扶贫框架 |
4.1.4 基层探索框架 |
4.1.5 国际减贫事业框架 |
4.1.6 典型宣传框架 |
4.1.7 舆论监督框架 |
4.1.8 新闻专题框架 |
4.1.9 建设性新闻学框架 |
4.2 中层次新闻框架:新闻要素的凸显与强调 |
4.2.1 中层次新闻框架定义与解释 |
4.2.2 分析结果:强化“主要事件”框架,弱化“评估预测”框架 |
4.3 低层次新闻框架:新闻隐含意义的表征与延伸 |
4.3.1 大量使用限制性修饰语突显报道客观性 |
4.3.2 围绕“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建构新闻文本 |
4.3.3 建构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媒体形象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所建构的社会图景 |
5.1 宏观层面:扶贫开发事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与取得全面胜利的制胜之道 |
5.1.1 新时期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 |
5.1.2 党和国家对扶贫事业的高度重视 |
5.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根本保障 |
5.2 中观层面:扶贫开发事业的战略擘画与行动方略 |
5.2.1 精准是扶贫开发与脱贫攻坚的核心与要义 |
5.2.2 呈现脱贫攻坚统一战线与“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
5.3 微观层面:扶贫开发事业带来的可喜变化与积累的宝贵经验 |
5.3.1 扶贫开发为贫困群众创造的幸福生活 |
5.3.2 中国扶贫开发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重要力量 |
第六章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不足之处与提升策略 |
6.1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的不足之处 |
6.1.1 没有充分展现自发脱贫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
6.1.2 对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贫困群体缺乏足够关注 |
6.1.3 对政治经济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涉及较少 |
6.2 新时期《人民日报》做好脱贫巩固与乡村振兴宣传舆论工作的着力点 |
6.2.1 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首创精神 |
6.2.2 链接多种媒体,形成传播合力 |
6.2.3 聚焦脱贫成果巩固,加强返贫趋势监测 |
6.2.4 加强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 |
6.2.5 加强国际传播,建构减贫领域的大国形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2012-2020年)抽样样本目录 |
附录2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2012-2020年)编码表 |
附录3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2012-2020年)部分高频词词频统计目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武警某部新兵集训前后体质变化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体质研究现状 |
2.1.1 国外体质研究现状 |
2.1.2 国内体质研究现状 |
2.2 军人体质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军人体质研究现状 |
2.2.2 我国军人体质研究现状 |
2.2.3 我国新兵体质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测量法 |
3.2.3 数理统计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身体形态指标 |
4.2 身体机能指标 |
4.3 身体素质指标 |
5 分析与讨论 |
5.1 身体形态指标的分析 |
5.2 身体机能指标的分析 |
5.2.1 心血管系统指标的分析 |
5.2.2 呼吸系统指标的分析 |
5.3 身体素质指标的分析 |
5.3.1 力量素质的分析 |
5.3.2 柔韧性的分析 |
5.3.3 耐力素质的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脉络与主题热点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NKI文献检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2.1 共词分析法。 |
1.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2 统计结果分析 |
2.1 发文时数分析 |
2.2 高产作者与核心作者分析2.3 词频统计分析 |
2.3词频统计分析 |
2.3.1 共词分析。 |
2.3.2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
3 研究主题分析 |
3.1 群体性研究 |
3.1.1 学生群体。 |
3.1.2 医护群体。 |
3.1.3 患者群体。 |
3.1.4 其他群体。 |
3.2 机构性研究 |
3.2.1 军区和部队。 |
3.2.2 高等院校。 |
3.3 阶段性研究 |
3.3.1 疫情流行时期。 |
3.3.2 后疫情时期。 |
3.3.3 疫情前期。 |
3.4 对比研究 |
4 结论与反思 |
(9)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关键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
第二章 编纂概述 |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
3.1 编纂历史背景 |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
4.2.1 积淀与初建 |
4.2.2 完善与架构 |
4.2.3 传承与创新 |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
5.1 坚持政治原则 |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
5.2 秉持客观性 |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
6.2 藏用并重 |
6.2.1 文献资料建设 |
6.2.2 文献资料核对 |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
7.1 编纂内容 |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
7.2 编纂实践 |
7.2.1 “国家编纂体制” |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
8.1.2 学科的建立 |
8.1.3 在发展中调整 |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
8.2.1 学科之争 |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
8.3.1 学科的增设 |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NTRU的密文域可逆信息隐藏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技术 |
1.1 NTRU公钥密码体制 |
(1)参数设置。 |
(2)密钥生成。 |
(3)加密。 |
(4)解密。 |
(5)加法和乘法同态。 |
1.2 游程长度编码 |
2 算法 |
2.1 设计思想 |
2.2 算法过程 |
2.2.1 参数设置 |
2.2.2 数据预处理 |
2.2.3 加密与信息嵌入 |
(1)加密。 |
(2)信息嵌入。 |
2.2.4 解密与信息提取 |
(1)解密。 |
(2)信息提取。 |
2.2.5 可逆恢复 |
2.3 边信息处理 |
3 算法分析与仿真实验 |
3.1 安全性分析 |
3.1.1 已知明文攻击 |
3.1.2 惟密文攻击 |
3.2 统计特征 |
3.2.1 直方图及其方差 |
3.2.2 信息熵 |
3.2.3 相邻像素相关性 |
3.3 峰值信噪比和Q质量因子分析 |
3.3.1 峰值信噪比 |
3.3.2 Q质量因子 |
3.4 嵌入率分析 |
4 结论 |
四、1994~1998年武警部队医学文献统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系统论视域下的我国消防体制改革分析[D]. 王文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武警战士军事体能训练的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调查研究[D]. 郭翠. 山西大学, 2021(12)
- [4]功能性训练在武警某机动部队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实验研究[D]. 王海霞. 山西大学, 2021(12)
- [5]近海养殖权与捕捞权冲突的解构与解决[D]. 朱晖. 吉林大学, 2021(01)
- [6]《人民日报》扶贫报道研究(2012-2020年)[D]. 刘洪亮. 河北大学, 2021
- [7]武警某部新兵集训前后体质变化的比较研究[D]. 郭小溪.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学研究脉络与主题热点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NKI文献检索[J]. 冯丽娜.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02)
- [9]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10]基于NTRU的密文域可逆信息隐藏算法[J]. 周能,张敏情,唐洪琼,周昊楠,柯彦,狄富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