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静注异搏定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前RR周期长短交替的机理与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明[1](2007)在《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文中提出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或并发症。种类繁多,病因复杂,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则是导致猝死的原因,这些是造成当今心血管疾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虽无“心律失常”病名。但对其病因、病机、症状、诊断、证侯治疗的描述却很多,散见于论述“心悸”、“怔忡”、“眩晕”、“疾脱脉”、“厥证”、“脱证”、“胸痹”等证的文献中。这些文献记载了中医学对心律失常独到认识及丰富的诊疗经验。建国以来,广大医学工作者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防治做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实践。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并已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且实践证明中医治疗本病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本论文收集1949~2006年与心律失常有关的中医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第一节,概要介绍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二至第七节,分别从辨证论治、单方复方、针灸推拿、气功、饮食、音乐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各种方法,其中既介绍一般治法和着名老中医的经验,也介绍不同医家对本病独到认识,从而从不同角度深化和丰富了心律失常的证治。第三部分为第八节,介绍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以中医治法为主,兼顾中西医结合研究,力求全面反映建国以来中医研究心律失常的水平。
杨继昌,曾雅洁,马泽粦,敖晓风[2](2002)在《静注异搏定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前RR周期长短交替的机理与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到 3 0例房室外反复性心动过速、12例房室内折返性心动过速静注异搏定后 ,心动过速终止前RR周期长短交替发生率分别为 3 7%、3 3 % ,长短差值 5 0ms仅见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对比房室结电生理特点 ,认为室上速RR周期长短交替是冲动分别落在房室结相对不应期的不同阶段或经房室结不同经路下传达室的结果
徐至法[3](1998)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电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发性VT,IVT)具有不同于器质性心脏病VT的临床特征。IVT本身也不是单一性质的实体,而是一个非特异性的术语,包含几个亚组,对其机理仍有争论。射频导管消融(RFCA)已成为治疗IVT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然而其标测定位方法有待于不断改进。本研究旨在提高对IVT临床特征的认识,探讨其电生理机理,比较RFCA各种标测定位方法,提高标测定位的准确性和RFCA的成功率。 材料和方法:1997年1月至1998年3月住院接受RFCA治疗的IVT患者连续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35±15岁(13-66岁)。病程7.7±11年。右束支阻滞(RBBB)型VT16例,左束支阻滞(LBBB)型VT1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化验、静息心电图,胸部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右室VT者接受心脏MRI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此外,行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信号平均心电图检查、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试验。当自发或诱发的持续性VT(SuVT),持续稳定的非持续性VT(NSuVT)或频发室性早搏(PVCs)时,行腺苷(80~200μg/kg)和异搏定(2.5~20mg)终止试验。电刺激方案包括心房和心室程序期前刺激和快速起搏,至少两个心室部位,两个驱动周长和三个期前刺激。诱发VT后,给RS2或RS2S3刺激和快速起搏观察VT被重整,拖带和终止的情况。用MAP导管起搏标测确定记录MAP的部位,记录窦性心律和VT时的MAP。RFCA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左室间隔VT同时采用浦肯野(Pk)电位标测,采用温控大头导管消融。 结果:IVT27例,左室VT16例(59%),右室VT11例(41%)。SuVT19例(70%)。反复性单形VT(RMVT)8例(30%)。左室VT男性占多数(75%),右室VT女性占多数(64%)。左室VT平均初发年龄较右室VT早,分别为23±13岁和33±10岁(P<0.05);频率较右室VT慢,分别为168±26bpm和214±33bpm(P<0.001);IVT大多数血液动力学稳定,仅3例有晕厥。左室VT的QRS时间较右室VT短。分别为130±11ms(120~150ms)和151±18ms(120~190ms),P<0.001;心前导联RS时间也较右室VT短,分别为73±22ms(50~130ms)和95±26ms(70~160ms),P<0.05。RBBB伴电轴左偏(LAD)型左室VT的QRS时间较非RBBB伴LAD型VT短,分别为125±8ms(120~140ms)和149±16ms(120~
张文博[4](1985)在《心律失常的一些新概念》文中研究表明 近年来,由于电生理学检查应用于临床,对许多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亦随之提高。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问世,电治疗的普遍应用,手术疗法的开展,使得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也有空前的提高。由于上述的发展,有关心律失常的某些概念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修正与更新,本文重点介绍心
张文博,孙瑞龙,都本洁,徐成斌,李惠明,高德恩,王礼铭,邵建华,胡康宁,尤乃祯,张振湘[5](1984)在《难治性心律失常诊治笔谈》文中指出 难治性心律失常的诊治原则一般认为,传统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即为难治性心律失常。如同难治性心衰一样,难治性心律失常也是一个随时代而变化的概念。近年来,由于电治疗的广泛开展及许多新药问世,一些过去认为难治的心律失常在今天多可得到满意的控制。目
张文博[6](1982)在《难治性心律失常的分析与探讨》文中研究表明 所谓难治性心律失常,系指一些心律失常患者经常规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或暂时好转又很快复发。遇到难治性心律失常时,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赵海蓉[7](2008)在《经食管心室起搏临床抢救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应用导电球囊电极导管进行经食管心室起搏,观察经食管心室起搏抢救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以及快速室速复律的可行性,并观察左心室大小对经食管球囊电极心室起搏的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04.6-2007.2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及急诊科需要紧急心脏起搏的病人共67例,其中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2例,房颤合并缓慢心室率19例,严重窦缓9例,特发性室速患者7例。根据心室率快慢分为缓慢心室率组和室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经食管导电球囊电极导管心室起搏并观察其疗效。根据心超左心室的大小,分为心室正常组37例和心室扩大组30例,观察经食管球囊电极心室起搏对不同心室大小的患者起搏的差异。结果67例需要紧急心脏起搏的病人行TEVP均获得成功,缓慢心室率组经心室起搏后症状消失,室速终止,TEVP的起搏电压为20.60±3.86 V,两组间起搏电压和起搏成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心室正常组起搏电压为,起搏成功率为20.70±3.60V;心室扩大组起搏电压为19.08±3.09V,成功率均为100%,两组间起搏电压和起搏成功率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VP临床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终止部分室速是可行的方法,并具有方法简单,易操作,患者易于接受、效果好等优点,并且起搏成功率高,不受左心室大小的影响。
李荣[8](2007)在《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当今,冠心病已成为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冠心病的基本病理生理就是心肌缺血,要挽救缺血心肌就必须及时、有效地恢复缺血心肌的再灌注。但是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流灌注后,往往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iury,IRI)。如何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心脏病学基础应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1986年Murry等发现缺血预处理可减轻IRI,但由于缺血预处理本身是一种损伤性因素,很难在临床推广应用,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药物作为药物预处理手段防治IRI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8年,美国着名的CAST试验结果表明: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给发展中药预处理防治IRI,特别是抗再灌注心律失常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近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中,特别是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和抗心律失常方面,许多复方都选用了延胡索。延胡索是一种活血化瘀中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改善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但是应用延胡索碱预处理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及运用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却未见报道。本课题即打算在此领域作些有益的探索。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比较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效果,评价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与内容】采用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预处理组、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膜片钳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免疫组化、电镜酶细胞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从整体、细胞乃至分子基因水平探讨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药理作用机制。实验共分为六个部分。实验一: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实验二: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三: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Ca2+-ATPase及Na+-K+-ATPase活性的影响。实验四: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实验五: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实验六:观察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结果】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显着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延胡索碱低剂量组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VT和VF的发生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对室性早博(VPB)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明显推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预处理虽也能推迟心律失常出现时间、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但作用较之减弱(P<0.01)。3.ST段抬高程度比较:在心肌缺血30min,再灌注20min和60min时间点时,假手术组ST段抬高程度无明显改变,模型组ST段则明显抬高;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预处理各剂量组ST段抬高幅度虽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心率变化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高剂量组,以及缺血预处理组均能明显减慢心率,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低、中剂量组减慢心率的作用较之减弱(P<0.01),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则较之增强(P<0.05)。4.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结果:假手术组心肌仅偶见细胞凋亡发生,模型组可见大量胞核呈深浅不一棕褐色的凋亡心肌细胞,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凋亡心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5.心肌细胞bcl-2基因蛋白表达变化:与假手术组比较,抑凋亡基因bcl-2在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明显减少,心肌细胞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及用药后bcl-2表达增高,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组明显增高(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6.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变化:假手术组极少数心肌细胞Fas基因蛋白表达阳性;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后Fas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加强,心肌细胞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Fas蛋白阳性表达指数(PEI)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而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7.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中、高剂量组心肌细胞Na+-K+-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8.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分析: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低、中剂量组(P>0.05)外,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心肌细胞Ca2+-ATP酶活力差异无显着性(P>0.05)。9.单个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动力学变化(1)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提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心肌细胞的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概率明显降低(P<0.01);而且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开放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开放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3)L-型钙离子通道平均电流幅值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平均电流幅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延胡索碱低、中剂量组可减弱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P<0.05),但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剂量组反而增强L-型钙通道电流幅度值(P<0.05)。10.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比较: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内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与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平均钙离子荧光强度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缺血预处理与延胡索碱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心肌缺血、梗死面积比较(1)心肌缺血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其余各组心肌缺血面积均有减少(P<0.01或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5)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缺血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2)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和延胡索碱高、中、低剂量组梗死面积均缩小(P<0.05);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除低剂量组(P<0.01)外,延胡索碱高、中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与其相当,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而言,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其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具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从而保护心脏功能,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并显着减弱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电流幅度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开放,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对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与内容】采用前瞻性试验性设计方案。遵循随机、对照、单盲原则进行研究。将60例冠心病频发室性早博患者按为1∶1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冠心病西医基础治疗加上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西医基础治疗,不用中医中药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室性早博次数的变化以及中医证候、症状的改变,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二者间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室性早搏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7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疗效相当。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室性早博次数差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试验组心悸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胸闷中医症状总有效率为76.9%%,对照组为45.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中医症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临床小样本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中药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结语1.延胡索碱预处理不仅可推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出现时间,缩短其持续时间,而且还可降低室速(VT)和室颤(VF)的发生率,减慢大鼠再灌注损伤后心率的增快。说明延胡索碱预处理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2.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缺血再灌注心肌抑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和下调促凋亡基因Fas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血及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具有类似于缺血预处理的内源性抗凋亡保护机制。3.延胡索碱预处理能显着提高心肌细胞Na+-K+-ATPase、Ca2+-ATPase活性,通过肌浆网Ca2+-ATP酶(肌浆网钙泵)、Na+-Ca2+交换体系、肌膜Ca2+-ATPas等途径将细胞内Ca2+运出细胞外,从而减轻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和钙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延胡索碱预处理可降低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平均开放概率和平均电流幅值,从而阻断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减少“外钙内流”、“内钙释放”,降低心肌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避免了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5.延胡索碱预处理与经典缺血预处理一样,可显着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6.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西医基础治疗结合延胡索复方(桃仁红花煎)治疗,在减少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次数、抗冠心病心律失常方面与单纯西药治疗疗效相当;但是在改善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的中医证候及中医症状特别是心悸、胸闷等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而且副作用少,没发现有任何致心律失常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于凤霞[9](2004)在《消旋去甲乌药碱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为探讨中药附子的活性成分消旋去甲乌药碱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作用机制,通过观察比较消旋去甲乌药碱对正常和受损窦房结功能电生理指标—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纠正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总窦房传导时间(TSACT),窦性心律周期(SCL),房室传导文氏阻滞周期(AVBCL)的影响,为中医药有效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提供实验依据和临床依据。 方法 杂种兔40只,雌雄不拘,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1、窦房结功能正常组: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2、窦房结功能受损组(SND组):将20只兔做成SND模型,随机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两个用药组,均采用消旋去甲乌药碱0.04mg/kg经耳缘静脉5分钟内注入,20分钟后,观察测定SNRT,CSNRT,TSACT,SCL及AVBCL的变化;两个对照组,均用生理盐水10ml作对照,经耳缘静脉5分钟内注入,20分钟后,测定上述电生理指标。 结果 1、窦房结功能正常组用药以后,SNRT,CSNRT,SACT,SCL用药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3.835 t=2.298 t=2.640 t=2.38,p<0.01 p<0.05 p<0.05 p<0.05);对照组有1例出现房室文氏阻滞现象,起搏心率为400次/分,阻滞周期250ms,用药组无一例出现AVBCL。2、窦房结功能受损(SND)组用药以后,SNRT,CSNRT,SACT,SCL,及AVBCL用药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2.952 t=2.403 t=2.511 t=2.780 t=3.644,p<0.01 p<0.05 p<0.05 p<0.05 p<0.05)。3、消旋去甲乌药碱对SND组窦房结功能电生理影响△SNRT,△CSNRT,△SACT,△SCL明显大于对窦房结功能正常组相应电生理指标的影响(t=4.35 t=3.028 t=5.27 t=3.594,p<0.01 p<0.01 p<0.01 p<0.01)。4、对窦房结功能受损引起的心律失常治疗作用消旋去甲乌药碱与生理盐水比较,有明显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用药组治愈例数9在C值范围7--10内)。 结论 1、消旋去甲乌药碱能提高正常窦房结功能的自律性,改善窦房及房室传导。2、消旋去甲乌药碱能提高受损窦房结功能的自律性,改善窦房及房室传导。3、消旋去甲乌药碱对受损窦房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4、消旋去甲乌药碱对窦房结功能受损引起的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5、窦房结自律性的提高及窦房、房室传导功能改善是消旋去甲乌药碱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主要的电生理机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提供实验和临床依据。
郭继鸿[10](2001)在《折返与心电图(二)》文中提出
二、静注异搏定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前RR周期长短交替的机理与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注异搏定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前RR周期长短交替的机理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
1.1 心律失常的病因 |
1.2 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 |
1.3 心律失常的分类 |
1.3.1 按心律失常速率分类 |
1.3.2 起源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
1.3.3 激动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4.1 心律失常诊断概述 |
1.4.2 几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
1.5 治疗 |
1.6 预后 |
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2.1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
2.1.1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的生理功能 |
2.1.1.1 心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
2.1.1.2 心脏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关系 |
2.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
2.1.2.1 感受外邪 |
2.1.2.2 情志所伤 |
2.1.2.3 饮食失调 |
2.1.2.4 房劳过度 |
2.1.2.5 它病失养 |
2.1.2.6 药物影响 |
2.1.3 现代中医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认识举例 |
2.1.3.1 本虚 |
2.1.3.2 标实 |
2.1.3.3 从肝、脾、肺三脏论述心律失常 |
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论治 |
2.2.1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
2.2.1.1 整体论治 |
2.2.1.2 调理阴阳 |
2.2.1.3 扶正祛邪 |
2.2.1.4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
2.2.2 心律失常的辨证要点 |
2.2.2.1 辨惊悸、怔忡 |
2.2.2.2 辨病变的虚实兼夹 |
2.2.2.3 辨脏腑的虚损程度 |
2.2.2.4 辨脉象 |
2.2.3 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论治 |
2.2.3.1 虚证类 |
2.2.3.2 实证类 |
2.3 现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举例 |
2.3.1 中医辨证分型 |
2.3.1.1 北京魏执真将心律失常分快速型和慢速型 |
2.3.1.2 北京马胜兴等分标本论治 |
2.3.1.3 北京徐承秋等将分三型论治 |
2.3.1.4 山西原明忠等分三型论治 |
2.3.1.5 广州陈镜合三型论治 |
2.3.1.6 山东邵念方分六型论治 |
2.3.1.7 上海丁学屏辨治八法 |
2.3.1.8 湖南张自强将早搏分七型论治 |
2.3.2 病证结合专方专药 |
2.3.2.1 着眼于气、血、痰、瘀 |
2.3.2.2 着眼于心肾 |
2.3.2.3 着眼于心脾(胃) |
2.3.2.4 着眼于心肝 |
2.3.2.5 温阳益气治病窦 |
2.3.2.6 其他 |
2.4 关于心律失常脉象的辨析 |
2.4.1 迟脉 |
2.4.1.1 祖国医学关于“迟脉”的记载 |
2.4.1.2 “迟脉”的特征 |
2.4.1.3 属于“迟脉”的心律失常 |
2.4.1.4 “迟脉”辨析 |
2.4.2 缓脉 |
2.4.2.1 祖国医学关于“缓脉”的记载 |
2.4.2.2 “缓脉”的特征 |
2.4.2.3 可见“缓脉”的心律失常 |
2.4.2.4 “缓脉”辨析 |
2.4.3 数脉 |
2.4.3.1 祖国医学关于“数脉”的记载 |
2.4.3.2 “数脉”的特征 |
2.4.3.3 表现为“数脉”的心律失常 |
2.4.3.4 “数脉”辨析 |
2.4.4 疾脉 |
2.4.4.1 祖国医学关于“疾脉”的记载 |
2.4.4.2 “疾脉”的特征 |
2.4.4.3 表现为“疾脉”的心律失常 |
2.4.4.4 “疾脉”辨析 |
2.4.5 促脉 |
2.4.5.1 祖国医学关于“促脉”的记载 |
2.4.5.2 “促脉”的特征 |
2.4.5.3 表现为“促脉”的心律失常 |
2.4.5.4 “促脉”辨析 |
2.4.6 结脉 |
2.4.6.1 祖国医学关于“结脉”的记载 |
2.4.6.2 “结脉”的特征 |
2.4.6.3 表现为“结脉”的心律失常 |
2.4.6.4 “结脉”辨析 |
2.4.7 代脉 |
2.4.7.1 祖国医学关于“代脉”的记载 |
2.4.7.2 “代脉”的特征 |
2.4.7.3 属于“代脉”的心律失常 |
2.4.7.4 “代脉”辨析 |
2.4.7.5 结、代辨析 |
2.4.8 涩脉 |
2.4.8.1 祖国医学关于“涩脉”的记载 |
2.4.8.2 “涩脉”的特点 |
2.4.8.3 表现为“涩脉”的心律失常 |
2.4.8.4 “涩脉”辨析 |
2.5 试论宗气与心律失常 |
2.5.1 宗气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
2.5.1.1 宗气的生成、运行 |
2.5.1.2 宗气功能 |
2.5.2 宗气与心肺 |
2.5.3 着眼于心肺、宗气治疗心律失常 |
2.5.3.1 升陷汤 |
2.5.3.2 生脉散 |
2.5.3.3 补益宗气以防治老年心律失常 |
3 现代中医专家治疗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经验 |
3.1 邓铁涛 |
3.2 祝谌予 |
3.3 陈可冀 |
3.4 郭士魁 |
3.5 岳美中 |
3.6 施今墨 |
3.7 赵冠英 |
3.8 丁光迪 |
3.9 傅宗翰 |
3.10 奚凤霖 |
3.11 周仲瑛 |
3.12 朱良春 |
3.13 华明珍 |
3.14 严世芸 |
3.15 姜春华 |
3.16 黄文东 |
3.17 朱锡祺 |
3.18 何立人 |
3.19 张伯臾 |
3.20 陈泽霖 |
3.21 周次清 |
3.22 张珍玉 |
3.23 万友生 |
3.24 林钟香 |
3.25 王键 |
3.26 张国伦 |
3.27 周宜轩 |
4 心律失常的单味药治疗 |
4.1 苦参 |
4.2 黄连 |
4.3 青皮 |
4.4 附子 |
4.5 人参 |
4.6 细辛 |
4.7 延胡索 |
4.8 葛根 |
4.9 炙甘草 |
4.10 冬虫夏草 |
4.11 山豆根 |
4.12 常山 |
4.13 万年青 |
4.14 山楂 |
5 心律失常的复方治疗 |
5.1 古方化裁 |
5.1.1 炙甘草汤 |
5.1.2 生脉散 |
5.1.3 温胆汤 |
5.1.4 血府逐瘀汤 |
5.1.5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5.1.6 苓桂术甘汤 |
5.1.7 归脾汤 |
5.1.8 补阳还五汤 |
5.1.9 天王补心丹 |
5.1.10 银翘散 |
5.1.11 桃仁红花煎 |
5.1.12 麻黄附子细辛汤 |
5.1.13 桂枝附子汤加味 |
5.1.14 参附汤 |
5.2 自拟方 |
5.2.1 缓慢性心律失常 |
5.2.1.1 增率汤 |
5.2.1.2 温阳复脉汤 |
5.2.1.3 五参汤 |
5.2.1.4 益心温肾快脉汤 |
5.2.1.5 复脉养心汤 |
5.2.1.6 缓率平汤 |
5.2.1.7 定悸复脉汤 |
5.2.1.8 病窦转复汤 |
5.2.1.9 增脉汤 |
5.2.1.10 加味参附桂甘汤 |
5.2.2 快速性心律失常 |
5.2.2.1 交泰丸 |
5.2.2.2 稳脉汤 |
5.2.2.3 霍参汤 |
5.2.2.4 苦参消早汤 |
5.2.2.5 振心复脉汤 |
5.2.2.6 益心方 |
5.2.2.7 宁心汤 |
5.2.2.8 平心定率汤 |
5.3 成方 |
5.3.1 参附芪注射液 |
5.3.2 稳心灵 |
5.3.3 舒心平胶囊 |
5.3.4 心律安胶囊1 号 |
6 心律失常的针灸与推拿治疗 |
6.1 心律失常的针灸治疗 |
6.1.1 毫针治疗 |
6.1.1.1 辨证分型治疗 |
6.1.1.2 针刺特定穴位 |
6.1.2 其他针法治疗 |
6.1.2.1 耳针 |
6.1.2.2 腕踝针 |
6.1.2.3 穴位注射 |
6.1.2.4 磁性皮内针 |
6.1.3 针灸综合疗法 |
6.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分析与评价 |
6.2.1 各种针法治疗本病概况 |
6.2.2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疗效评价 |
6.2.3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规律 |
6.2.3.1 取穴 |
6.2.3.2 毫针手法 |
6.2.3.3 针刺频刺及疗程 |
6.3 心律失常的推拿治疗 |
6.3.1 推拿手法为主治疗心律失常 |
6.3.1.1 按摩背俞穴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
6.3.1.2 正骨推拿手法治疗功能性心律失常 |
6.3.1.3 手法治疗颈心综合征 |
6.3.1.4 颈部分区推拿治疗颈源性心律失常 |
6.3.2 推拿和其他疗法综合运用治疗心律失常 |
6.3.2.1 推拿结合水针治疗脊柱性心律失常 |
6.3.2.2 推拿等综合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 |
6.3.2.3 推拿牵引治疗颈椎病合并心律失常 |
7 心律失常的其他治疗及护理 |
7.1 心律失常的食疗 |
7.1.1 辨证施食 |
7.1.1.1 心神不宁 |
7.1.1.2 心血不足 |
7.1.1.3 气阴不足 |
7.1.1.4 心阳虚衰 |
7.1.1.5 痰湿阻滞 |
7.1.1.6 瘀血阻滞 |
7.1.2 心律失常的素菜水果治疗 |
7.2 心律失常的音乐疗法 |
7.2.1 音乐疗法运用于心律失常简析 |
7.2.1.1 心动过速 |
7.2.1.2 心动过缓 |
7.2.2 音乐治疗运用的一些注意事项 |
7.3 心律失常的护理 |
7.3.1 一般护理 |
7.3.2 心理护理 |
7.3.3 医疗体育 |
8 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8.1 舌象及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
8.1.1 舌象客观性指标相关性研究 |
8.1.2 理化指标与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 |
8.1.2.1 理学检查指标与中医分型的关系 |
8.1.2.2 心律失常与血液流变的关系 |
8.1.2.3 心律失常与心电图的关系研究 |
8.2 抗心律失常的方药研究 |
8.2.1 炙甘草汤 |
8.2.2 桃核承气汤 |
8.2.3 血府逐瘀汤 |
8.2.4 宁心复脉合剂 |
8.2.5 甘草三参合剂 |
8.2.6 心宝 |
8.3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
8.3.1 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2 病窦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3 室性早搏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4 心动过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5 其他类型心律失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8.3.6 心房纤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电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图 |
简历 |
致谢 |
(7)经食管心室起搏临床抢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 |
1.2.1 电极 |
1.2.2 心脏刺激仪 |
1.2.3 心脏电起搏的方式 |
1.2.4 心脏电刺激的基本参数 |
1.2.5 心电示波记录仪 |
1.2.6 食道导联心电图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缓慢性心室率组 |
2.2 室速组 |
2.3 食管电极插入深度 |
2.4 左心室正常组和扩大组 |
第三章 讨论 |
3.1 经食管心室起搏抢救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
3.2 经食管心室起搏抢救特发性室速的研究 |
3.3 左心室大小对心室起搏成功率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的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进展 |
第二节 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三节 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研治现状 |
第四节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五节 心肌缺血预处理和药物预处理的研究现状 |
第六节 延胡索和延胡索碱的研究现状 |
第七节 膜片钳技术简介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钙泵及钠钾泵活性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动力学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节 延胡索碱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四章 结语 |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消旋去甲乌药碱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折返与心电图(二)(论文提纲范文)
五.折返的持续条件 |
六.折返周期 |
七.折返的可激动间隙 |
八.折返的诱发窗口 |
九.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终止窗口 |
十.折返与各向异性 |
十一.折返与拖带 |
十二.折返与抗心律失常药物 |
十三.折返的临床意义 |
四、静注异搏定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前RR周期长短交替的机理与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律失常现代中医文献的整理与研究[D]. 李志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2]静注异搏定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前RR周期长短交替的机理与临床意义[J]. 杨继昌,曾雅洁,马泽粦,敖晓风. 右江医学, 2002(06)
- [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电生理研究[D]. 徐至法.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8(11)
- [4]心律失常的一些新概念[J]. 张文博.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85(02)
- [5]难治性心律失常诊治笔谈[J]. 张文博,孙瑞龙,都本洁,徐成斌,李惠明,高德恩,王礼铭,邵建华,胡康宁,尤乃祯,张振湘. 山东医药, 1984(09)
- [6]难治性心律失常的分析与探讨[J]. 张文博. 山东医药, 1982(03)
- [7]经食管心室起搏临床抢救的应用研究[D]. 赵海蓉. 青岛大学, 2008(07)
- [8]延胡索碱及延胡索复方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李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消旋去甲乌药碱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D]. 于凤霞. 青岛大学, 2004(04)
- [10]折返与心电图(二)[J]. 郭继鸿.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