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88水泥分散剂的经济效益与管理

CD-88水泥分散剂的经济效益与管理

一、应用CD-88水泥分散剂的经济效益与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邢浪[1](2021)在《长庆油田陇东区块低密度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庆油田陇东区块在黄土高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属于伊陕斜坡构造,平均海拔在1140m~1400m,相对高差约260m。该区块地层欠压实,承压能力低,上部地层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固井时极易发生压差性漏失。本文针对长庆油田陇东区块的地层特性、储层特点、固井难点及要求,对地层特性、压力预测等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井漏等难点的综合研究,开展适合长庆油田陇东地区的低密度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通过水泥浆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有效降低环空动液柱压力,达到防止水泥浆漏失、降低储层污染和有效降低成本的目的。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结合文献资料及固井施工数据,本文对国内外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发展进行了介绍,对陇东区块易漏地层特点进行分析,优选出了低密度水泥浆减轻材料玻璃微珠Y6000、增强材料GQ-A、早强剂GJ-A、配套外加剂降失水剂GJ-S、分散剂USZ,形成水泥浆密度在1.15~1.20g/cm3范围内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具有良好流动性和较高强度的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并进行了现场实际运用。通过施工应用发现,研究的水泥浆体系可有效改善陇东区块固井漏失现象;研究成果的应用对于提高陇东区块地层承压能力、保障固井施工质量、保护油气层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品玲[2](2021)在《流化床与超声波耦合洗涤通沟污泥有机砂石的研究》文中指出通沟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制约着城市排水管网养护的发展,目前常用的集中处理站法是通过一系列处理将其中的无机砂石分离,使其达到建筑材料回用的要求,实现通沟污泥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回收利用。由于集中处理站实际运行中,洗砂效果较差导致处理完成后只能依靠填埋法进行处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本文所提出的耦合洗砂方式,通过将传统的流化床洗涤与超声波洗涤技术相结合对有机砂石进行洗涤,使处理完成的砂石满足《城镇排水管渠污泥处理技术规程》(T/CECS700-2020)中规定“有机砂石回用于建筑材料时有机烧失率应低于5%”,从而提高砂石的回收利用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流化床与超声波耦合洗涤机理与可行性的研究。通过流化床洗涤与超声洗涤机理与技术特点的分析研究,确定了流化床与超声波耦合洗涤有机砂石的可行性与机理。明晰了影响耦合洗涤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超声时间、超声频率以及流化床进水流量,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2)流化床洗砂实验。通过改变流化床进水流量,探究其对砂石洗涤效果的影响。对洗涤前后的砂石进行分析得出:流化床进水流量为30 m3/h的条件下,流化床洗涤有机砂石的效果最佳。(3)超声波洗砂实验。利用超声清洗机对有机砂石进行洗涤,分别改变超声时间、超声频率探究其对超声洗涤效果的影响。对洗涤前后砂石进行分析,确定在超声频率为25k Hz、超声时间为11 min时,超声洗涤效果最佳。对结果进行分析时,发现超声清洗因杂质无法被及时带走导致发生再度沉降,使有机烧失率再次升高,限制超声洗涤的效果,进一步加强了耦合洗涤的可行性。(4)耦合洗砂实验。综合流化床与超声波洗涤的利弊技术特点,探究超声时间和进水量对耦合洗涤效果的影响。对比洗涤前后砂石的有机烧失率、粒度分布、成分以及表面杂质的黏附情况,得出耦合洗砂技术参数为流化床进水流量为30 m3/h、超声波频率为25 k Hz、超声时间为2 min的条件下,流化床与超声波耦合洗涤有机砂石的有机烧失率稳定低于5%。(5)洗涤废水回用。根据对洗涤过程中溢流水进行成分分析,设计溢流水经有机栅渣、水力旋流分离以及中间水池等去除轻质有机杂质与0.074 mm~0.2 mm的极细砂石,80%以上的尾水回用于砂石洗涤过程,减少对清洗水的消耗,降低处理成本,其余尾水排至管网流至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6)洗涤砂石资源化利用。根据产物砂石的成分特点,与烧制砖、陶粒、地基、管道基槽以及水泥掺和料等相关的标准进行比对,分析了作为建筑材料的可行性,实现其资源化利用。一方面有效减少填埋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与污染,具有一定的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将洗涤砂石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变废为宝,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杨威[3](2021)在《多功能生态建筑饰面材料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三种多功能的生态饰面材料:水泥基柔性饰面板不仅能用于平整的墙面,并且能用于圆柱型、弧形等异形结构建筑工程;高光洁负氧离子释放饰面板块具有高光洁,能释放负氧离子;丙烯酸基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材料节能、轻质、抗压强度好、施工性能好、表面光洁平整、成本低。本产品生态环保、安全健康、能广泛的应用于建筑内外墙等领域。(1)研究了水性水泥乳液基柔性饰面板块的生产工艺,以水泥、粉煤灰、水性丙烯酸乳液为主要原料制备柔性底材并进行工艺涂装,通过实验探索水泥乳液的比例对柔性饰面板块的柔韧性和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以及各种助剂对板材加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泥-乳液比例的降低,柔性饰面板块的柔韧性越好,但是板材的拉伸粘结强度却越来越低,当比例达到2:1的时候,能够满足柔性和拉伸粘结强度的条件;加入减水剂可以减少实验用水量,加快水化速率,提高混合浆液的流动性,加入分散剂使混合料有很好的分散效果,各种材料混合均匀,利于板材优质成型,加入消泡剂可以减少气泡的产生,有利于提高板材的强度,具有很好的消泡效果,三种助剂的掺入量为0.1~0.3%;获得水性仿石漆、磁漆、金属漆三种系列的柔性饰面板块并且在工程中得以应用。(2)本实验在水性UV涂料中加入了纳米二氧化硅,并将其作为导气剂,制备了一水性UV为主要成膜物质的负氧离子涂料,在保持板块良好观感的条件下,得到一种能大量释放负氧离子的内墙饰面板块,经过标准检测,样板的负氧离子的释放量高达24700个/cm3,光泽度能达到30度,平整度为0.95mm,远小于2 mm;以广元地区为例,研究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的应用效果,广元市区自然空气中的负离子浓度为35个/cm3到1747个/cm3,工程应用结果表明,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工程应用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能达到29375个/cm3,最低为2371个/cm3,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负氧离子的释放主要受温度、光强、风速风向、房间结构和沙尘等污染物的影响,温度越高和水蒸气浓度越大,负离子的释放量越大。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能达到乡村田野到高山瀑布的效果,相当于在居住和生活空间营造一个森林氧吧,效果理想。(3)本文主要研究了丙烯酸乳液作为基体材料制备复合轻质墙体材料的配方,加入丙烯酸乳液使玻化微珠和水泥砂浆相容,不分层;在固定丙烯酸乳液的量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了玻化微珠、水泥、粉煤灰等主要原料的量对材料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容重和导热系数的影响,同时添以少量助剂,如减水剂、消泡剂、分散剂等,制备成高分子聚合物水泥浆体。玻化微珠和粉煤灰的含量与抗压、抗折强度呈负相关,与导热系数呈正相关;水泥含量与抗压、抗折强度呈正相关,与导热系数呈正相关。通过对原料配比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实验,制备得到的丙烯酸基复合墙体材料的最佳的原料配比为水泥50%、丙烯酸乳液1%、粉煤灰20%、玻化微珠10%、石英砂19%、减水剂0.2%、消泡剂0.05%、分散剂0.05%,其抗压强度为5 MPa,抗折强度为2.5 MPa,导热系数为0.4514W/(m K),容重为1054 kg/m3。

刘唱[4](2021)在《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托成都轨道交通地铁19号线工程,利用多种化学促强法,在管片既有生产配合比的基础上,开展了系统的优化试验研究。在本研究中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原材料的优选;(2)外加剂的合理匹配(品种及掺量的匹配);(3)免蒸养管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内容及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及对比各原材料在水泥基材料中的作用机理,确定了各基础性原材料(水泥、矿物掺合料、砂、石子、水)的品种及技术指标,并筛选出了两种早强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PEC-AY、PEC-AB)及纳米水化硅酸钙晶核剂(n-C-S-H)、硫酸锂(LS)、硫氰酸钠(NS)、三乙醇胺(TEA)、硝酸铝(AN),作为本文所采用的化学外加剂。针对PEC-AY以及PEC-AB,开展了减水剂与混凝土拌合物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PEC-AY、PEC-AB两种减水剂与管片混凝土的相容性相当。(2)通过早强剂单掺试验,得到了不同类型“减水剂—单一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在两种养护温度下,对水泥胶砂性能(流动性、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各外加剂以及外加剂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研究表明,10℃、20℃养护温度下宜分别选用PEC-AB(1.0%)、n-C-S-H(6.0%)、NS(0.2%)、AN(0.3%)以及PEC-AY(1.0%)、LS(0.08%)、n-C-S-H(5.0%)、NS(0.3%)四组分外加剂体系进行早强剂复掺试验。(3)早强剂复掺试验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以水泥胶砂早期抗压强度为主要评价标准,对“减水剂—复合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中各早强剂组分的复掺比例进行了优化,分别得到了适应于两种养护温度的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10℃:PEC-AB(1.0%)、n-C-S-H(6.0%)、NS(0.2%)、AN(0.35%);20℃:PEC-AY(1.0%)、n-C-S-H(5.5%)、LS(0.06%)、NS(0.30%)}。(4)在20℃养护条件下,利用等量取代法,适当增加粉煤灰掺量比例,通过研究不同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相关耐久性的影响规律,得到了免蒸养管片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最优配合比时,管片混凝土的坍落度、10 h脱模强度、28 d抗压强度、抗渗等级、电通量值分别为51 mm、21.4 MPa、63.7 MPa、P12、962 C,有关性能指标均满足管片混凝土的相应设计标准。

刘冠杰[5](2020)在《乙烯醚类大单体对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的影响及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聚羧酸减水剂(PCE)是一种具有两亲属性的梳状接枝共聚物,通过吸附作用和空间位阻效应,在水泥颗粒表面起到良好的分散效果。由于其卓越的应用性能和独特的分子结构特性,作为一种新型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在混凝土工程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过程,是典型的自由基共聚反应过程,一般是由不饱和聚醚大单体与不饱和羧酸类小单体进行二元或多元共聚。因此,不同结构特征的大单体种类,对合成聚羧酸减水剂共聚物时的反应条件和生成产物的性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本文中对目前市场上已广泛使用的聚醚大单体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其均为一类乙烯醇类大单体,其特征是起始剂均为一类乙烯基醇化合物。在此基础上,按照起始剂的结构改进,具体提出了一类起始剂为乙烯基醚基醇化合物的聚醚大单体,并称之为乙烯醚类大单体。这两类大单体分子中的双键取代基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对其性能特性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根据设计的乙烯醚类大单体分子结构,采用特殊的导流筒式连续化反应器和自制的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合成了三种乙烯基醚基醇化合物,作为大单体生产的原料起始剂。然后通过起始剂的乙氧基化反应,合成了三种乙烯醚类大单体,并讨论优化了反应过程中的催化剂和条件工艺等因素,确定制备乙烯醚类大单体的最佳反应条件为金属钠催化剂,反应温度控制在110℃以下,切片温度不超过40℃,最终得到了理想的乙烯醚类大单体产物。继而使用制得的大单体与丙烯酸(AA)进行二元共聚反应,制备聚羧酸减水剂共聚物。与此同时,采用同样的配方,使用两种市售的乙烯醇类大单体进行了对比实验,重点比较了两类不同的大单体与丙烯酸进行共聚反应时,反应温度和丙烯酸滴加时间的差别。反应温度和滴加时间两项因素,能够直观反映大单体与丙烯酸反应时的相对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乙烯醚类大单体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在达到相近的反应转化率时,三种乙烯醚类大单体均能在较低的反应温度(5℃)和较短的反应时间(0.5-1h)内完成共聚反应,相较于乙烯醇类大单体的反应条件(35℃,3-4小时),更加的温和及简便,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对合成的共聚物的匀质性、界面吸附性质和应用性能的对比结果显示,乙烯醚类大单体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共聚物,在性能上完全达到甚至超过了乙烯醇类大单体合成的产品,表明乙烯醚类大单体具有良好的应用优势。为了更好地解释乙烯醚类大单体在合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高活性特点,以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EPEG)为乙烯醚类大单体的代表,采用低转化率下共聚物组成分析,结合GPC测试结果,通过线性(Fineman-Ross,YBR,Kelen-Tüdos)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NLLS)的实验方法和Q-e方程计算法,分别求取了不同单体的反应竞聚率,结果为r1(EPEG)=0.0080-0.014,r2(AA)=4.5-4.6。几种方法的结果比较均表明,乙烯醚类大单体活性高于乙烯醇类大单体,更易于与丙烯酸自由基反应生成共聚物。通过对EPEG-AA体系中共聚曲线的分析,得出EPEG-AA共聚反应是一个非理想共聚,大单体以嵌入形式进入聚丙烯酸主链,形成梳状接枝共聚物。同时由于乙烯醚类大单体的活性与丙烯酸更接近,故形成的共聚物中的大单体嵌段分布更均匀,反应的转化率更高,共聚物组成更接近反应初始的大小单体比例,分子结构更易控制趋于合理,最终表现为共聚物的应用性能更佳。在完成乙烯醚类大单体的合成、表征和应用试验后,已确认这一类大单体具有更高的聚合活性,进而尝试从分子结构角度识别影响大单体活性的根本因素。运用计算软件Gaussian 09建立分子模型,在B3LYP/6-31g(d)水平上高精度的模拟了不同大单体的分子结构,观察分子中C=C双键轨道的电子分布形态。结果表明,乙烯醚类大单体的C=C双键上电子云偏移趋势更大,双键更易于断开发生加成反应。而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在于乙烯醚类大单体的双键取代基为O原子形成的醚键(-O-),其电子效应不同于乙烯醇类大单体的双键取代基的烷基,表现出更强的供电子作用,使电子相对更集中于1位C原子,增大了双键上的C原子之间的电位差。最终得到的合成实验条件与竞聚率计算结果,以及分子中电子云分布的分析结论是一致的,论证了乙烯醚类大单体的结构特征与高聚合活性之间的关系,合理解释了此类大单体所合成共聚物的性能优势的产生原因,实现了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统一。本文的研究,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诠释了乙烯醚类大单体的高活性特点,证明其在大规模生产中具有显着的优势,为今后更加广泛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曾正祥[6](2020)在《煤粉的助磨及其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煤炭是我国水泥工业的主要燃料,据统计,2019年我国水泥工业煤炭消耗约为1.95亿吨标准煤。煤炭粉磨是能耗高且效率较低的过程,其粉磨年均单位电耗约为30~32k W·h·t-1,提高煤炭粉磨效率对于节省电耗,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在现有煤炭粉磨相关设备、工艺和技术较为成熟的情况下,添加助磨剂是一种可以改善其粉磨特性的简便高效的方法。目前水泥行业内对助磨剂及助磨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泥粉磨的试验中,关于煤粉助磨剂研究较少。煤是由有机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与水泥等物料在组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煤粉助磨剂的开发及其作用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围绕煤粉的助磨,对比研究了不同助磨剂对煤的助磨效果及作用机理,同时研究了助磨剂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具体工作包括:(1)通过选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作为助磨剂,对多组烟煤和无烟煤样品进行助磨试验,分析各试验组煤粉的粒度分布结果,探讨了助磨剂种类及掺量对煤粉助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试验组煤粉粒度分布呈双峰分布,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其粒度分布范围变窄,粒度分布越为集中,逐渐由双峰分布向单峰分布转变;在相同的粉磨条件下,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助于煤的粉磨,其中以焦磷酸钠和聚羧酸减水剂为代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助磨效果最佳;加入焦磷酸钠后,封开烟煤和曹溪烟煤中细颗粒的相对含量分别提升了6.7%、6.6%,加入聚羧酸减水剂后,上述两组煤样中细颗粒的相对含量分别提升了12.2%、10.6%;焦磷酸钠的最佳掺量为煤粉质量的1.2‰,聚羧酸减水剂在在0.3~1.5‰掺量下均对煤样具有较好的助磨效果。(2)通过分析助磨剂对煤粉颗粒的Zeta电位、官能团、表面形貌及煤粉中矿物质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了煤粉助磨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会增加煤粉颗粒的表面电位,提高颗粒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使得颗粒间更容易分散,从而有利于提高粉磨效率;观测粉磨后煤粉颗粒的形貌和粒度发现,助磨剂焦磷酸钠改善了煤粉的团聚现象,并使得煤粉颗粒的边缘更为圆滑,这有助于降低球磨过程中煤粉流动的阻力,有利于提高粉磨效率;结合红外光谱和浮沉试验的结果表明助磨剂焦磷酸钠和聚羧酸减水剂的掺入对煤粉中矿物质与有机质的解离有促进作用,焦磷酸钠和聚羧酸减水剂对于煤粉中矿物质分布规律的影响变化趋势相一致,并且聚羧酸减水剂对煤粉中矿物质解离的促进作用优于焦磷酸钠。(3)通过对烟煤和无烟煤煤粉进行筛分处理,以着火温度、燃尽时间和燃烧烈度等作为煤粉燃烧特性的特征指标,利用热重分析等方法测试了不同粒级煤粉的燃烧特性,同时对比分析了助磨剂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试验条件下,随着煤粉粒径的降低,烟煤着火温度呈降低趋势,粒径小于38μm的煤粉着火温度最低(420.4℃),其燃烧烈度和燃尽时间未发生显着变化,而无烟煤着火温度和燃尽时间均随着粒径降低而降低;粒径对于煤粉燃烧性能的综合影响作用,无烟煤大于烟煤;焦磷酸钠和聚羧酸减水剂等助磨剂的加入后,烟煤着火温度、燃烧烈度和燃尽时间均未发生显着改变,而无烟煤的着火温度显着降低,其中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试验组煤粉的着火温度为578.2℃,相较于空白煤粉降低了32.6℃,助磨剂对两种煤粉的燃烧特性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并且对于改善无烟煤燃烧特性具有积极作用。

宋中南[7](2020)在《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遵循“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根本理念,在概括总结当代建筑三个基本特征,深刻分析绿色建筑发展中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与建筑功能和居住环境宜居性密切相关的新型建材与应用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发;提出了具有企业特色的绿色建筑宜居性提升解决方案,并在中国建筑技术中心林河三期重要工程中进行了综合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经济和环境效益,达成了既定的技术创新目标。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论文深入研究了轻质微孔混凝土制备及其墙材制品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了装饰、保温与结构一体化微孔混凝土复合外墙大板。其中对微孔混凝土水化硬化过程中托贝莫来石形成条件的阐明属业内首次,多功能复合外墙大板工业化生产及其成功应用为业内首例,为绿色建筑的宜居性围护结构提供了范例。(2)试验研究了透水混凝土、植生混凝土的制备与铺装技术以及试验方法,研发了适合各类工程条件下的多孔混凝土铺装技术。实施的透水性铺装达到高透水率、高强和高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在环境降噪,热岛效应消减,水资源保护和提升环境的宜居性方面效果显着。(3)针对绿色建筑对高效节能屋面的要求,论文深入研究了白色太阳热反射隔热降温涂料和玻璃基透明隔热涂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将反射降温、辐射制冷、相变吸热和真空隔热四种机理集成为一体,并揭示透明隔热涂料在近红外范围内高吸收和在远红外区域低发射的隔热机理。开发成功了生态环保型高效降温隔热涂料,对降低室内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的能耗有显着效果。(4)论文不仅对光触媒涂料的空气净化机理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探索了C掺杂锐钛型TiO2提高了TiO2触媒剂的光催化活性的新途径,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发成功了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该涂料对甲醛的去除率可达95%,对NO的去除率可达93%,对细菌的杀灭率可达98%,可显着改善居住环境的空气质量。(5)通过系统研发和各项成果集成,形成了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屋面和墙面热工、空气净化和生态铺装技术为一体的宜居性提升一揽子解决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多项重点工程,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较为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张丽萍[8](2020)在《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液相分析及制剂应用》文中指出甲基萘经浓硫酸磺化后,再由甲醛缩合成萘磺盐分散剂,在此过程中严格控制合成工艺以获得指定缩合度产物是合成生产的关键,产物经甲醇乙醚除盐除油纯化后,采用液-质联用表征方法对甲基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中各组分进行分子量结构归属,纯化产物用透析膜截留分子量最大组分,冷冻干燥后由液相色谱检查纯度。经过液相条件筛选,以透析产物为对照品,与待测品RT间隔时间大于1.5min的苯甲醇为内标,做内标工作曲线Y=0.0068+0.18387X,利用内标工作曲线对其最大分子量组分进行定量,实现了离子对试剂对多组分聚合物定量的跨越,为甲基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生产工艺的选择和调整,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提供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可湿性粉剂仍然是经典大吨位农药剂型,经过生产技术不断革新,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现已解决诟病多年的粉尘飘移噪音污染问题,可湿性粉剂这种工艺简单、价格便宜、运输便捷、贮存安全的剂型仍然深受用户喜爱。本研究是沿用传统可湿性粉剂生产工艺,针对某公司莠灭净WP存在的热贮问题,从构成可湿性粉剂的原药、润湿分散剂、填料、稳定剂,对辅料进行逐项实验筛选,优选出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性能优良的配方,主分散剂SD-610 4%、复配分散剂净洗剂LS 2%、润湿剂K12 2%、白炭黑5%、高岭土补齐,有效成分含量77.8%,润湿时间68s,热贮前悬浮率87%,热贮悬浮率下降4.5%,解决了此制剂备受困扰的热贮稳定性难题。在生产成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优异的渗透润湿性能,保证了药物有效成分施用后可以充分的利用,良好的分散悬浮率和热贮稳定性,确保可以喷洒均匀提高药效,避免了药害和环境污染。

张孝雨[9](2020)在《颗粒形态对水煤浆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关于水煤浆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制浆煤质、粒度级配和添加剂三个方面,且现有粒度级配模型,均是通过颗粒大小、数量计算推导出堆积效率数学模型,未考虑颗粒形态因素的影响,不能充分诠释颗粒堆积效率对浆体流动性能的影响。本文在探究颗粒形态的表征指标和检测方法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颗粒形态因素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颗粒形态表征指标和检测方法的优选;破碎和研磨方式对煤炭颗粒形态的影响;窄粒级颗粒的形态变化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立式搅拌磨全粒级整形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等。并借鉴水泥行业的可压缩堆积模型,通过引入煤浆颗粒圆形度参数,重新定义了颗粒剩余堆积效率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关联颗粒形态参数的煤浆颗粒堆积数学模型。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优选了煤颗粒形态的表征指标和检测方法,发现颗粒的圆形度和长径比能够较好的反映颗粒的形貌特征,动态颗粒图像分析仪能够快速得到大量颗粒的形态参数统计值。2)研究了破碎和研磨方式对颗粒形态的影响,发现锤破与辊破方式相比,锤式破碎得到的煤颗粒圆形度较高,长径比较小,特别是在0.45-0.25mm粒级段颗粒,形态差异明显;棒磨与球磨方式相比,棒磨研磨得到的煤颗粒圆形度较小,长径比较大,特别是在0.25-0.15mm粒级段,颗粒形态差异明显。机理分析认为棒磨研磨为线接触而球磨研磨为点接触。3)采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探究窄粒级颗粒形态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规律。选取0.25-0.15mm的窄粒级为代表,与细浆混合进行成浆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0.25-0.15mm粒级颗粒圆形度的提高和长径比的减小,煤浆表观黏度降低,煤浆流动性增大。4)采用立式搅拌研磨设备对煤浆全粒级进行整形研究,发现搅拌研磨能够有效提高煤颗粒圆形度,降低颗粒长径比。实验室搅拌研磨整形的最佳工况为:研磨介质6-6.5mm陶瓷球,搅拌转速150r/min,研磨时间5min。提出以立式搅拌磨为核心设备,优化全粒级颗粒形态制备高性能水煤浆的方法。5)基于可压缩堆积模型,将工业煤浆颗粒分为1.0-0.45mm、0.45-0.25mm、0.25-0.15mm、0.15-0.075mm、0.075-0.005mm五个粒级并测定各粒级圆形度参数,引入了颗粒的圆形度参数,重新定义了剩余堆积效率的表达式,建立了关联颗粒形态参数的煤浆颗粒堆积模型;用该模型可进一步推导出堆积效率与制浆浓度的数学表达式,可用于工业制浆浓度的预测。

宁美[10](2019)在《粉煤灰的磁选及其性质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堆存量大,大量粉煤灰亟待解决。我国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中精细化、高附加值利用主要是提取粉煤灰中的硅、铝、铁和稀有金属元素等组分,存在利用技术水平低、利用量少以及处理后粉煤灰难以利用的问题;在建筑材料中因具有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的作用而广泛使用。我国粉煤灰的利用率近年来有所提高,但仍较发达国家低。由于粉煤灰中含有磁性铁氧化物,且西南地区粉煤灰铁氧化物含量偏高,约10~25%左右,因此可以通过磁选分离。磁选粉煤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多聚焦于粉煤灰的磁选工艺,对于磁选后粉煤灰较原灰的性质变化缺乏相关研究。由于磁选降低了粉煤灰中惰性的铁氧化物含量,相对的活性硅铝的含量增加,粉煤灰的活性提高,因此磁选后低铁含量粉煤灰作为水泥和混凝土掺合料时,性能的变化情况值得探索。采用干法与湿法对珞璜电厂不同种类粉煤灰进行磁选,探究了影响磁选效果的因素,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对磁选前原状粉煤灰、磁选后的高铁含量粉煤灰和低铁含量粉煤灰的基本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对比。包括化学组成、烧失量、物相组成、颗粒形貌、粒度分布、凝结时间、需水量比、流变性和火山灰活性等。实验结果表明(1)在电流强度2.5A,磁选管倾角80°,磁选次数为3次的条件下,经干法磁选后高铁含量粉煤灰铁氧化物含量增加到57.66%,低铁含量粉煤灰铁氧化物含量降低到8.64%,铁的去除率达38.64%;(2)在磁选介质浓度20%、3%乙醇作为分散剂时,经四次由强到弱的磁场强度梯度磁选后高铁含量粉煤灰铁氧化物含量达55.24%,经12000GS磁场强度四次磁选后低铁含量粉煤灰铁氧化物含量降低到4.55%,铁的去除率达67.68%;(3)磁选效果受原状粉煤灰的铁氧化物含量与粒度影响较大,铁氧化物含量越高或粒径越大,磁选后高铁含量粉煤灰铁回收率越高,低铁含量粉煤灰除铁率更高。与干法磁选相比,湿法磁选铁的回收率较高,约20%,铁的去除率更高,且湿法磁选扬尘较少,磁选介质可循环利用。磁选前后粉煤灰性质变化(1)低铁含量粉煤灰中铁氧化物含量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能通过磁选进一步降低,铁氧化物含量降低到5%左右;(2)XRD结果表明,经磁选后高铁含量粉煤灰中磁赤铁矿含量明显增加;(3)高铁含量粉煤灰随着铁氧化物含量增加,颗粒越粗;低铁含量粉煤灰粒度略有降低;(4)高铁含量粉煤灰球形度较好,颗粒表面不同结晶形貌的粉煤灰铁含量不同,针状结晶颗粒铁含量最高;(5)低铁含量粉煤灰的需水量比略有降低,凝结时间延长;(6)高铁含量粉煤灰降低粉煤灰-水泥体系粘度的作用优于原状粉煤灰,优于低铁含量粉煤灰;(7)低铁含量粉煤灰的火山灰活性均有所增加,相比原状粉煤灰提高了14%左右,且随着龄期的增加粉煤灰的活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56d火山灰活性最高,达93%,后期趋于平缓。磁选后低铁含量粉煤灰能够作为水泥、混凝土掺合料使用。

二、应用CD-88水泥分散剂的经济效益与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CD-88水泥分散剂的经济效益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长庆油田陇东区块低密度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简介
        1.2.1 粉煤灰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1.2.2 矿渣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1.2.3 膨润土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1.2.4 泡沫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1.2.5 漂珠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趋势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低密度水泥浆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4.1 存在问题
        1.4.2 发展趋势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陇东区块漏失地层特征研究
    2.1 井漏的分类及漏失机理
        2.1.1 井漏的分类
        2.1.2 产生漏失的原因
    2.2 陇东区块低压易漏地层固井现状
    2.3 陇东区块低密度水泥浆体系使用现状
        2.3.1 膨胀珍珠岩低密度体系
        2.3.1.1 膨胀珍珠岩低密度体系技术现状
        2.3.1.2 膨胀珍珠岩低密度体系优化
        2.3.2 粉煤灰低密度体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陇东区块低密度水泥浆体系研究
    3.1 实验仪器及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减轻材料的研究
        3.2.1 选择标准
        3.2.2 减轻材料的优选
    3.3 早强剂的研究
        3.3.1 常见早强剂介绍
        3.3.2 早强剂作用机理
        3.3.3 常见早强剂评价
        3.3.4 纳米早强剂分析评价
    3.4 增强材料的研究
        3.4.1 增强材料作用机理
        3.4.2 增强材料加量的确定
    3.5 降失水剂的研究
    3.6 分散剂的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性能评价
    4.1 稳定性评价
    4.2 流变性评价
    4.3 滤失性评价
    4.4 综合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应用
    5.1 配套工艺技术措施
    5.2 现场实验
        5.2.1 试验井实例:白183-**X井现场试验
        5.2.1.1 井身结构
        5.2.1.2 套管柱设计
        5.2.1.3 固井工艺设计
        5.2.1.4 白183-**X井玻璃微珠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性能
        5.2.2 试验井实例:巴**井现场试验
        5.2.2.1 井身结构
        5.2.2.2 基础数据
        5.2.2.3 固井方法与目的
        5.2.2.4 巴**井玻璃微珠低密度水泥浆体系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流化床与超声波耦合洗涤通沟污泥有机砂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通沟污泥特点与清淤养护
        1.2.1 通沟污泥的特点
        1.2.2 排水管网的清淤养护
    1.3 国内外处理处置现状
        1.3.1 国外通沟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1.3.2 国内通沟污泥处理处置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洗涤方式的研究与确定
    2.1 现行砂石洗涤方式
    2.2 流化床洗涤
        2.2.1 流化床洗涤机理分析
        2.2.2 流化床洗涤的特点
    2.3 超声洗涤
        2.3.1 超声洗涤机理分析
        2.3.2 超声洗涤的特点
    2.4 耦合洗涤方式确定
        2.4.1 耦合洗涤可行性分析
        2.4.2 流化床与超声波耦合洗涤机理研究
第三章 有机砂石洗涤实验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内容
    3.3 实验步骤与分析方法
        3.3.1 实验步骤
        3.3.2 分析方法
第四章 实验结果分析
    4.1 有机物去除效果分析
    4.2 砂石表面形貌分析
    4.3 砂石成分分析
    4.4 洗涤溢流水的处理
    4.5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洗涤砂石资源化利用探究
    5.1 建筑用砂现状
    5.2 用作建筑材料的可行性分析
        5.2.1 砖块制作利用
        5.2.2 陶粒制作利用
        5.2.3 砂石地基、管道基槽及沟槽回填利用
        5.2.4 水泥掺和料利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6.1 总结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多功能生态建筑饰面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1.3 柔性饰面板块的研究现状
    1.4 负氧离子研究现状
    1.5 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研究现状
    1.6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路线
    2.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2.1.2 主要内容
    2.2 创新点
    2.3 技术路线
3 水性水泥乳液基柔性饰面板块的生产研究及应用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3.1.2 水泥
        3.1.3 水性丙烯酸乳液
        3.1.4 粉煤灰
        3.1.5 助剂
        3.1.6 涂料
    3.2 柔性饰面板块的实验方法
        3.2.1 柔性底材的制备
        3.2.2 涂装工艺方法
        3.2.3 柔性饰面板块基本性能的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水泥与乳液比例对柔性饰面板块柔性和强度的影响
        3.3.2 助剂对柔性饰面板块的影响
        3.3.3 生产工艺研究
        3.3.4 柔性饰面板块的性能
    3.4 工程应用及成果
        3.4.1 工程应用
        3.4.2 经济应用分析
        3.4.3 成果与查新
    3.5 结论
4 一种高负离子释放内墙饰面板块的制备及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高负离子释放饰面板块检测结果
        4.2.2 广元市自然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状况
        4.2.3 负离子饰面墙板的工程应用的效果
        4.2.4 机理分析
    4.3 经济应用与成果
        4.3.1 经济应用分析
        4.3.2 成果评价与科技查新
    4.4 结论
5 丙烯酸基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材料与仪器设备
        5.1.2 轻质保温墙板试验方法
        5.1.3 性能测定过程及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丙烯酸乳液的作用
        5.2.2 玻化微珠、粉煤灰、水泥配比对复合墙体保温材料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地铁发展概况
    1.2 免蒸管片混凝土技术的提出
        1.2.1 蒸汽养护对管片混凝土的影响
        1.2.2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的技术特点
    1.3 免蒸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早强剂促强法
        1.3.2 超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促强法
        1.3.3 复合水泥体系促强法
    1.4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本文准备解决的问题
        1.4.1 免蒸养管片混凝土技术领域存在的问题
        1.4.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原材料性能对比及其品种的选择
    2.1 水泥
        2.1.1 水泥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2.2 集料
        2.2.1 细集料
        2.2.2 粗集料
    2.3 矿物掺合料
        2.3.1 矿物掺合料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2.4 减水剂
        2.4.1 水泥与减水剂的相互作用
        2.4.2 减水剂的选择及其性能参数
    2.5 早强剂
        2.5.1 纳米早强剂
        2.5.2 硫酸锂
        2.5.3 硫氰酸钠
        2.5.4 三乙醇胺
        2.5.5 硝酸铝
    2.6 混凝土用水
    2.7 本章小结
3 “减水剂—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对胶砂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3.1 减水剂与混凝土拌合物相容性试验
        3.1.1 混凝土坍落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
    3.2 “减水剂-早强剂外加剂二元体系”对胶砂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2.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3.2.2 养护温度及养护方式
        3.2.3 早强剂单掺试验研究
        3.2.4 早强剂复掺试验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的试验研究及经济性分析
    4.1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盾构管片混凝土和易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4.1.2 养护方式
        4.1.3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管片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4.1.4 外加剂复掺优化组合对管片混凝力学性能的影响
    4.2 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研究
        4.2.1 试验方法及试验仪器
        4.2.2 养护方式
        4.2.3 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流动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4.2.4 粉煤灰掺量对管片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4.2.5 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最优配合比
    4.3 经济性分析
        4.3.1 蒸汽养护成本估算
        4.3.2 胶凝材料及外加剂成本估算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乙烯醚类大单体对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的影响及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羧酸减水剂的结构与作用机理
    1.2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
        1.2.1 长出支链法(Grafting from)
        1.2.2 嫁接支链法(Grafting to)
        1.2.3 单体共聚法(Grafting through)
    1.3 大单体结构对聚羧酸减水剂的影响
    1.4 聚羧酸减水剂大单体的分类
        1.4.1 酯类大单体
        1.4.2 胺类大单体
        1.4.3 醚类大单体-乙烯醇类
        1.4.4 醚类大单体-乙烯醚类
    1.5 课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乙烯醚类大单体的结构特征与合成方法
    2.1 引言
    2.2 乙烯醚类大单体的结构特征
    2.3 乙烯醚类起始剂的合成
        2.3.1 试剂原料
        2.3.2 合成方法
    2.4 乙烯醚类大单体的合成
        2.4.1 原料与设备
        2.4.2 合成方法
        2.4.3 大单体的表征
    2.5 大单体合成质量影响因素
        2.5.1 催化剂的选择
        2.5.2 反应温度
        2.5.3 切片温度
    2.6 结果与讨论
        2.6.1 乙氧基化反应条件
        2.6.2 大单体结构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乙烯醚类大单体合成聚羧酸减水剂及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大单体合成聚羧酸减水剂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合成方法
        3.2.4 不同大单体反应条件的对比
    3.3 共聚物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1 材料与设备
        3.3.2 表征
        3.3.3 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反应条件对比结果
        3.4.2 结构表征
        3.4.3 性能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大单体的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引言
    4.2 竞聚率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4.3 乙烯醚类大单体与丙烯酸反应竞聚率的测定
        4.3.1 实验原料
        4.3.2 仪器设备
        4.3.3 测定方法
    4.4 Q-e法计算的反应竞聚率
    4.5 与乙烯醇类大单体的比较
    4.6 共聚物组成分析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乙烯醚类大单体结构与活性分析
    5.1 引言
    5.2 大单体结构特点及对比
    5.3 大单体双键电子云分析
    5.4 电势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附录 缩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煤粉的助磨及其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的组成结构
    1.3 煤的燃烧
        1.3.1 煤粉粒度对着火特性的影响
        1.3.2 煤粉粒度对燃尽特性的影响
        1.3.3 水泥生产中煤粉粒度的控制
    1.4 煤粉助磨的研究现状
        1.4.1 煤的粉磨过程
        1.4.2 煤粉助磨的研究现状
        1.4.3 助磨剂的作用机理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煤
        2.1.2 化学试剂
    2.2 样品制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煤的矿物组成测试
        2.3.2 煤的表面形貌测试
        2.3.3 煤的表面基团测试
        2.3.4 煤粉的粒度分布测试
        2.3.5 煤的浮沉试验
        2.3.6 煤的燃烧特性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助磨剂对煤炭粉磨特性的影响
    3.1 原煤的矿物组成分析
    3.2 粉磨条件的确定
        3.2.1 球磨时间对煤炭粉磨特性的影响
        3.2.2 助磨剂掺加形态对助磨效果的影响
    3.3 不同种类助磨剂对煤粉助磨效果的影响
        3.3.1 助磨剂的助磨效果评价
        3.3.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助磨效果的影响
        3.3.3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助磨效果的影响
    3.4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优选
        3.4.1 不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助磨效果
        3.4.2 助磨剂掺量对助磨效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磨剂对煤粉表面性质及矿物质分布规律的影响
    4.1 助磨剂对煤粉表面性质的影响
        4.1.1 助磨剂对煤粉表面电位的影响
        4.1.2 助磨剂对煤粉表面基团的影响
        4.1.3 助磨剂对煤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4.2 助磨剂对煤粉中矿物质分布规律的影响
        4.2.1 粒度对煤粉灰分的影响
        4.2.2 粒度对煤粉中矿物质分布的影响
        4.2.3 助磨剂对煤粉中矿物质分布的影响
    4.3 煤粉助磨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助磨剂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5.1 不同粒径煤粉的燃烧特性
        5.1.1 不同粒径煤粉的矿物组成
        5.1.2 不同粒径烟煤的燃烧特性
        5.1.3 不同粒径无烟煤的燃烧特性
    5.2 助磨剂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
        5.2.1 助磨剂对烟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5.2.2 助磨剂对无烟煤燃烧特性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宜居性与当代建筑发展的基本特征
        1.1.2 当代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基本发展特点
        1.1.3 绿色建材对建筑内外环境及宜居性的影响
    1.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2.3 技术路线
第2章 轻质微孔混凝土及其墙材制备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CFC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2.2.1 胶凝材料
        2.2.2 骨料
        2.2.3 其他原材料
    2.3 CFC的配合比
    2.4 CFC水化硬化与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2.4.1 CFC水化硬化的特点
        2.4.2 浇筑块体的不同部位与水化硬化
        2.4.3 矿物掺合料和细骨料的影响
        2.4.4 CFC的物理性能
        2.4.5 CFC的力学性能
    2.5 微孔混凝土的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2.5.1 CFC导热系数与干密度
        2.5.2 CFC孔隙率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5.3 CFC抗压强度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5.4 CFC蓄热系数与导热系数之间的关系
    2.6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技术研究
        2.6.1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构造
        2.6.2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基本性能
        2.6.3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
    2.7 微孔混凝土复合大板的应用示范
        2.7.1 中建科技成都绿色建筑产业园工程
        2.7.2 中建海峡(闽清)绿色建筑科技产业园
        2.7.3 武汉同心花苑幼儿园工程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用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研究
    3.1 引言
    3.2 降温材料概述
        3.2.1 降温材料定义、分类、降温机理及测试方法
        3.2.2 降温材料热平衡方程
        3.2.3 降温材料的分类
        3.2.4 降温材料性能参数测试方法
    3.3 白色降温涂料的研究
        3.3.1 原材料的选择
        3.3.2 配方及生产工艺
        3.3.3 性能测试
        3.3.4 结果与讨论
    3.4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的研发
        3.4.1 原材料及涂料制备工艺
        3.4.2 性能测试
        3.4.3 结果与讨论
    3.5 水性节能降温涂料的应用示范
        3.5.1 工信部综合办公业务楼屋顶涂料项目
        3.5.2 玻璃基材透明隔热涂料工程应用实例
        3.5.3 应用效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孔混凝土生态地坪及铺装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透水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2.1 原材料的基本性能
        4.2.2 材料的配合比
        4.2.3 透水混凝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
    4.3 透水混凝土试验和检测方法研究
        4.3.1 透水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试验方法
        4.3.2 测试设备
        4.3.3 测试方法
        4.3.4 强度试验
        4.3.5 透水性试验方法
    4.4 植生混凝土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4.1 试验用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4.4.2 制备工艺
        4.4.3 物理力学基本性能
    4.5 透水混凝土地坪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5.1 透水混凝土路面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5.2 植生混凝土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研究
    5.1 引言
    5.2 超亲水自洁涂层的研发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2.2 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制备
        5.2.3 混凝土表面超亲水自清洁涂料的性能
        5.2.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产品性能检测
    5.3 光催化气体降解检测系统技术研究
    5.4 C掺杂TIO2的研制
        5.4.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4.2 制备工艺
        5.4.3 物相分析
        5.4.4 物质化学环境分析
        5.4.5 可见光响应测试
    5.5 负载型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5.1 TiO_2溶胶及粉体制备
        5.5.2 混晶TiO_2粉体的制备
        5.5.3 基于TiO_2溶胶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5.4 光催化性能检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5.6 基于TIO2粉体的光触媒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6.1 TiO_2-磷灰石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检测
        5.6.2 有机硅粘合剂-TiO_2分散液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5.7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制备及中试研究
        5.7.1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5.7.2 涂料制备工艺
        5.7.3 检测方法
        5.7.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性能
    5.8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的应用示范
        5.8.1 北京西四南大街会议中心
        5.8.2 北京橡树湾二期某住宅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能环保型材料在工程中的集成应用
    6.1 引言
    6.2 应用项目简介
        6.2.1 工程概况
        6.2.2 工程建设目标及主要措施
        6.2.3 工程难点
    6.3 新材料及技术的集成应用
        6.3.1 微孔混凝土墙材的应用
        6.3.2 透水混凝土和植生混凝土铺装技术
        6.3.3 热反射和隔热涂料
        6.3.4 光触媒空气净化涂料
        6.3.5 立体绿化技术
        6.3.6 建筑遮阳技术
        6.3.7 光电技术
    6.4 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液相分析及制剂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农用表面活性剂分类、农药可分散固体剂型概述
        1.1.1 农用表面活性剂分类
        1.1.2 农药可分散固体剂型概述
    1.2 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分散剂种类、应用领域
        1.2.1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缩合度类别
        1.2.2 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用途
    1.3 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分散剂合成路线、萘核数的检测方法和意义
        1.3.1 合成路线
        1.3.2 萘核数的检测方法
        1.3.3 萘核数的检测意义
    1.4 除草剂莠灭净发展概述
        1.4.1 莠灭净简介
        1.4.2 莠灭净合成路线
        1.4.3 使用除草剂的必要性
        1.4.4 莠灭净制剂发展现状
    1.5 莠灭净可湿性粉剂的配方研制、分析方法及质量标准
        1.5.1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定义及特点
        1.5.2 农药可湿性粉剂组分组成
        1.5.3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润湿分散剂预选
        1.5.4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方法
        1.5.5 农药可湿性粉剂的分析方法及质量标准(性能评价指标)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液相色谱法分析
    2.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收率
        2.2.2 对照品的制备
        2.2.3 储备液的制备
        2.2.4 色谱分离和检测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元素分析
        2.3.2 缩合物质谱分析
        2.3.3 内标工作曲线定量关系
        2.3.4 待测品中二聚体组分比例的测定
        2.3.5 内标加标回收率
    2.4 本章结论
第3章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的配方研制
    3.1 仪器、试剂与材料
    3.2 实验与检测方法
        3.2.1 可湿性粉剂的制备方法
        3.2.2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的检测评价标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制备
        3.3.2 80%莠灭净可湿性粉剂主分散剂的筛选
        3.3.3 主分散剂种类的筛选
        3.3.4 复配分散剂种类的筛选
        3.3.5 润湿剂的筛选
        3.3.6 填料的确认
        3.3.7 主分散剂的最终确认
        3.3.8 白炭黑用量的筛选
        3.3.9 稳定剂的选择
        3.3.10 最终配方评价
        3.3.11 同类产品分析
        3.3.12 主分散剂表面性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创新
    4.1 结论
    4.2 创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颗粒形态对水煤浆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水煤浆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2.2 建材及其他行业对颗粒形态的研究现状
        1.2.3 颗粒形态表征指标和表征方法的研究现状
        1.2.4 水煤浆堆积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颗粒形态对窄粒级水煤浆性能影响的研究
    2.1 煤颗粒形态检测方法的优选
    2.2 实验煤样的选取及煤质分析
    2.3 工业煤浆基本情况分析
    2.4 破碎和研磨方式对颗粒形态影响的研究
        2.4.1 实验煤样的基本情况及实验仪器
        2.4.2 破碎方式对颗粒形态影响规律的研究
        2.4.3 研磨方式对颗粒形态影响的研究
    2.5 窄粒级颗粒成浆性实验
        2.5.1 成浆性实验详述
        2.5.2 成浆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2.6 颗粒形态对煤浆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全粒级颗粒的形态对水煤浆性能影响的研究
    3.1 全粒级颗粒的形态优化方法的研究
        3.1.1 立式搅拌磨研磨机理
        3.1.2 实验原料和实验方法
        3.1.3 研磨时间对颗粒形态的影响
        3.1.4 研磨转速对颗粒形态的影响
        3.1.5 磨介尺寸对颗粒形态的影响
    3.2 成浆性对比分析
        3.2.1 成浆煤样的选择
        3.2.2 同浓度煤浆性能对比
        3.2.3 最大可制浆浓度对比
    3.3 立式搅拌整形研磨制备高性能水煤浆新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关联颗粒形态参数的水煤浆堆积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4.1 可压缩堆积模型简介
    4.2 可压缩堆积模型推导过程简介
    4.3 关联颗粒形态参数煤浆堆积模型的建立
    4.4 颗粒形态对堆积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4.5 堆积效率与最大可制浆浓度关联模型的推导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粉煤灰的磁选及其性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粉煤灰
        1.1.1 粉煤灰的形成与理化特性
        1.1.2 粉煤灰中磁珠的形成机理
    1.2 粉煤灰的研究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2.1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途径与现状
        1.2.2 粉煤灰综合中利用存在的问题
    1.3 粉煤灰分选技术
        1.3.1 筛分法
        1.3.2 浮选法
        1.3.3 风力分选法
        1.3.4 静电分离法
        1.3.5 磁选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原材料和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1.1 粉煤灰
        2.1.2 水泥
        2.1.3 标准砂
        2.1.4 水
        2.1.5 化学药品
    2.2 试验方法
        2.2.1 粉煤灰的磁选方法
        2.2.2 粉煤灰的物理化学性质测试方法
3 干法磁选
    3.1 磁选设备的设计与制作
        3.1.1 磁选管管材的确定
        3.1.2 磁选管管口尺寸的确定
        3.1.3 电磁铁固定位置的确定
    3.2 干法磁选的影响因素
        3.2.1 磁场强度对干法磁选效果的影响
        3.2.2 磁选管倾角对磁选效果的影响
        3.2.3 磁选次数对磁选效果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湿法磁选
    4.1 磁选介质浓度对湿法磁选效果的影响
    4.2 分散剂种类及掺量对湿法磁选效果的影响
        4.2.1 十二烷基磺酸钠作为分散剂
        4.2.2 乙醇作为分散剂
    4.3 磁场强度梯度与磁选次数对湿法磁选效果的影响
    4.4 不同粉煤灰种类的湿法磁选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磁选前后粉煤灰的性质对比
    5.1 磁选前后粉煤灰的常量元素含量及烧失量
    5.2 磁选前后粉煤灰的SEM-EDS分析
    5.3 磁选前后粉煤灰的矿物组成
    5.4 磁选前后粉煤灰的粒度分布
    5.5 磁选前后粉煤灰对水泥浆体流变性的影响
    5.6 磁选前后粉煤灰-水泥浆体凝结时间
    5.7 磁选前后粉煤灰的需水量比
    5.8 磁选前后粉煤灰的活性
        5.8.1 磁选后高铁含量粉煤灰砂浆强度变化
        5.8.2 磁选后低铁含量粉煤灰砂浆强度变化
        5.8.3 粉煤灰种类磁选前后活性对比
        5.8.4 不同龄期粉煤灰的磁选前后活性对比
    5.9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应用CD-88水泥分散剂的经济效益与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庆油田陇东区块低密度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D]. 邢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流化床与超声波耦合洗涤通沟污泥有机砂石的研究[D]. 刘品玲.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1(08)
  • [3]多功能生态建筑饰面材料的研究[D]. 杨威.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地铁免蒸养盾构管片混凝土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D]. 刘唱.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5]乙烯醚类大单体对聚羧酸减水剂合成与性能的影响及共聚反应动力学研究[D]. 刘冠杰. 山西大学, 2020(03)
  • [6]煤粉的助磨及其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D]. 曾正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绿色建筑宜居性的新型建材研发与工程应用研究[D]. 宋中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液相分析及制剂应用[D]. 张丽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颗粒形态对水煤浆性能影响的研究[D]. 张孝雨.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11)
  • [10]粉煤灰的磁选及其性质对比研究[D]. 宁美.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CD-88水泥分散剂的经济效益与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