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远的性感女神 玛丽莲·梦露(论文文献综述)
李岩[1](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研究表明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许梅花[2](2019)在《想象玛丽莲·梦露——诺曼·梅勒《鹿苑》中的女性身体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身体研究的角度,考察小说中的女明星露露·梅厄丝与梦露相契合的地方。作为性感象征,两者都以物化身体的形式存在于男权社会,并且都离不开权力对身体的塑造;另外,当身体成为一种标签,都会直接介入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当然,本文的目的还不止于此,而是试图更进一步揭示小说中展现的女性个体生存的艰难。
孙睿[3](2019)在《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开始,身体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随着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它逐渐发展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身体作为人类意识的重要载体,其最显着的特征即丰富性,而这种丰富性不但指的是生物属性多样化,同时还彰显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身体有自己的述说方式与设计语言,身体如同一面镜子,不仅能够展现人的风格,还能折射出当前社会人们在观念上发生的变化。身体的视觉形式通过引导、传达、记忆来满足身体的物质需求、审美需求、功能需求。通过视觉进行创造属于一种认知行为。身体在创作时能够感知自身正位于和世界的新型互动之中,将其发展至全新的精神层面中。梅洛·庞蒂在其前两部着作《行为的结构》和《知觉现象学》中均反复强调,他的目的是要探讨意识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情感与设计如同两股持续涌动的潮流,成为人类造物活动有序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支持。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身体沟通打破“视觉”的范围,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直至打动人们的情感。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认为,身体是我思的主体,而在我思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技术,这从另一个角度上展现出了人们把握世界本质的方法。身体体验是现象学的关注焦点,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空间中身体的各种感受。身体行为作为艺术创作的元素,行为艺术的本质更多的是身体作为媒介直接进行的自我反思,使作品表达出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看似简单的身体行为引起我们高度的共鸣。很多艺术类型都是以身体语言为载体进行表述的,譬如舞蹈、雕塑等。文学、美术等学科则是以描述身体语言的方式进行再创作,并以此为契机,揭示人的生存状态,赋予人类生命新的寓意。身体语言在设计中所传达的各种现象均取决于一种前提,即表达以信息诉求为基准的身体原因。具体来说,设计传达的基础是一种认知共性,即对某一姿态,某一动作,某一场景下的身体内在情绪、情感状态、常见动作的普遍性认知。设计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来源于身体的需求,在身体体验与产品设计的“感知层”中,身体行为对产品的感知过程是通过身体与产品产生接触性交互来实现的。身体美学包括如下要素:第一,肉体;第二,服装;第三,个人;第四,社会。将这四个要素运用到日常生活以及艺术设计中,从服装、肉体、个人三个要素下探讨时尚、设计和身体美学的关系,将身体与服装、人体外形、风貌、姿态等都结合起来,实现对身体美学更为细致深刻地刻画,分析出相关的艺术设计理念。
陈良慧[4](2018)在《浅析《嘉年华》里的“梦露”意象》文中研究指明在大众面前"梦露"是无脑美人的代名词,但在《嘉年华》这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个自由、美丽、勇敢、强大的象征。梦露飞起来的裙摆、洋溢的笑容彰显着她的自由美丽,那不在意世人目光的种种风采颇具魅力。电影《嘉年华》里的女性都是独立的,个性的,充满反抗意识和力量的,所以社会不应该定义女性,女性也不应被框架所束缚,她们应该有自己的人格与自尊,当这些基本权益受到侵犯时,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或是道德管制。
布鲁诺·伯纳德,苏珊·伯纳德[5](2016)在《梦露私密日记 好莱坞摄影师的影像回忆录》文中认为她以短暂而绚烂的演艺生涯惊叹世界,在她辉煌的10年中,留下了太多传奇轶事,好莱坞传奇摄影师伯纳德首次公开从发现梦露到她告别人生的私密日记,这里将还原一位摄影师与梦露走过的传奇生活,一同透过取景器看待她的传奇一生。1946我与她在街角相遇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玛丽莲·梦露的原名叫做诺玛·珍,这位单纯的女孩不经意间被摄影师伯纳德发现,从此踏上了好莱坞的旅程,起初在伯纳德眼中,她除了火辣的身材一无是处,正是这位伯乐,发现了诺玛·珍成为梦露的可能性。
王刚[6](2015)在《历史真实与文学创造—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研究》文中认为诺曼·梅勒是美国当代着名小说家,1948年他以小说《裸者与死者》而早年成名,但令他声望经久不衰的却是他的非虚构小说。梅勒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40多部作品,其中非虚构小说共有9部:《夜幕下的大军》、《迈阿密和芝加哥之围》、《月球之火》、《玛丽莲传》、《战斗》、《奥斯瓦尔德的故事》、《刽子手之歌》、《圣子福音》和《林中城堡》。这些非虚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纪实小说,第二类是书写名人生活与思想的传记小说。本论文主要以非虚构小说的特点与文学创作的特点的对比分析作为研究立论的基础,通过对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反映的美国社会的时代精神特征和名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的研究,从而阐释梅勒非虚构小说中历史真实与文学创造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先是简单地介绍了诺曼·梅勒的生平和创作,重点介绍了诺曼·梅勒的非虚构小说创作。然后分析了诺曼·梅勒国内外研究现状,尤其是他的非虚构小说的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非虚构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原因和发展状况及其基本特点。第一章分析非虚构小说中历史与文本的相互关系,主要分析了梅勒非虚构小说中的历史事件。首先介绍新历史主义理论视野下历史与文本的关系:历史的文本化和文本的历史化。然后分析了梅勒非虚构小说的历史阐释,由历史事件的叙述到历史事件的阐释类型,以及从创作材料、时空建构和文本解构的角度分析了梅勒非虚构小说文本中文学创造的历史真实。第二章主要从非虚构小说中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共存的角度分析了梅勒非虚构小说中的人物特征。首先从语言建构的叙述者和社会身份的角度阐释了人物的语言建构性,然后分析了梅勒非虚构小说中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独特个性中体现出的虚构特征,以及梅勒在他的非虚构小说中用文学手法创造的虚构人物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价值上所反映的历史典型性。第三章分析了梅勒非虚构小说的历史叙事策略。首先是叙述视角的选择:第一人称增强小说的客观真实性,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混合起来描写内心主观感受和叙述事情过程,自由的间接叙事用历史事件中人物自身言行的那种语言来塑造人物。其次是自传体和传记体的运用:自传体有利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掺入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事情的看法,传记体叙事是小说家应用历史素材同时发挥自己小说家的构思和想象力。再次分析了梅勒非虚构小说中小说化叙事技巧:比喻、象征和隐喻等修辞的运用体现了文本的文学创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梅勒笔下的人物更加富有表现力,而联想的运用则大大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最后分析了梅勒非虚构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互文性的运用体现小说文本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关系,超文本的形式体现了当下的文本平面化特征,而元小说叙事则是作者有意识地参与了文本的创作过程。结论部分从美国的社会现实出发思考梅勒的非虚构小说反映了历史真实与文学创造之间既对立又融合的复杂关系,突出了梅勒的非虚构小说对美国时代精神意识的影响。
朱夏君[7](2014)在《透过“假面”的艺术真相——话剧《假面·玛丽莲》观后》文中认为突如其来的炎热炙烤着天津的海滨,一如这部即将在这里上演的话剧一般,让人的内心充斥着焦灼与期待。谁能错过呢?玛丽莲·梦露,一个让全世界都折服于其性感的美貌女子的名字。从1945年持续至1962年,在她最美貌的年华,她出演过30部电影。这些电影虽然包罗了众多的女性角色,但最为世人称道的还是那金发碧眼、丰满自由、天真性感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在1955年9月16日,电影《七年之痒》的
阿德里安·霍奇斯,张颖[8](2013)在《我与玛丽莲的一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外景,蒂尔伯里港区-白天在黑色的银幕上我们看到如下字幕:"这是一个童话故事,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一段人生经历,不过,它是真实的。"——科林·克拉克画面渐显。新闻短片:劳伦斯·奥利弗爵士和费雯丽抵达蒂尔伯里港区,他们受到影迷们的热烈欢迎。他们走下步桥,停下来给大家签名。我们听到一段激动的评述:解说员:劳伦斯·奥利弗爵士和主演了《乱世佳人》的明星费雯丽返回英国。
颜红[9](2013)在《曾经的梦露 忧伤的文青》文中指出玛丽莲·梦露是美国20世纪最着名的电影女演员之一。1960年梦露凭借《热情似火》获得金球奖音乐及喜剧类最佳女演员奖。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六名。
许晶[10](2013)在《对他者之爱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小说中暴力背后的伦理关怀》文中研究说明乔伊斯·卡洛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是美国当代着名小说家,被知名评论家罗伯特·弗萨姆(Robert H. Fossum)誉为“自福克纳以来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Fossum285)欧茨以犀利的笔触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的万象图,涉及阶级、性别、种族、历史、宗教及医学等诸多层面。欧茨的众多作品及作品中展现的深邃思想及精湛文风,为她赢得了诸多奖项,而对于她笔下暴力的描写,评论界却褒贬不一。一些批评者抨击欧茨的作品为“盛满了恐怖装置的停尸房”(Parini156-57),暴力带有过多编纂的痕迹,暴力被用于应对每一局面,这使读者对暴力产生了免疫力,也使作品变得平淡无奇;而其他的批评者认为,欧茨是“黑暗力量”的寓言家,她把现实模式与寓意模式结合起来创造出自己的美学世界,她的小说的终极目标是讲述真相,尽管真相有时是暴力的、残忍的和令人不悦的。面对评论界的赞扬与指责,欧茨提出了自己对暴力的独特见解,她认为暴力是美国现实层面和美国民族性格中的一部分,一个艺术家的道德责任在于如何展现人世间的悲剧并指引人们从痛苦中走出来。欧茨在接受作者采访时说:“在创作时,我并没有刻意添加列维纳斯等哲学家的他者伦理思想,但关爱他者和尊重他者的思想却贯穿我创作的始终”。本文以欧茨的五部小说为文本,从欧茨倡导的艺术道德观出发,借助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列维纳斯的伦理学思想、伊里加蕾的性别差异伦理学思想和社会学家对暴力批判的相关理论,力图探求欧茨笔下暴力背后的五种伦理关怀:个人在意志暴力下“变形”扭曲,真实的身份被抹杀,引发了身份伦理的危机,欧茨欲通过对他者之爱来恢复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并期待着对他者负有责任的伦理关系的建立;面对阶级暴力,欧茨并不主张以暴力的手段实现阶层的上升,但对于那些被痛苦、焦虑、无助所困扰,被迫诉诸暴力的底层人们给予了极大同情,肯定了他们的生命激情与意志,叩问着底层阶级的生存伦理;面对体制与身体的双重暴力下,欧茨笔下忍辱负重的女性成为男性霸权的牺牲品,欲以暴制暴的女性遭受到法律的无情规训,欧茨质疑着男性霸权,追问着性别伦理;面对种族间慢暴力,欧茨渴望着种族的融合与平等,并试图通过对他者之爱建立种族间的“对话”,期待着种族伦理的构建;面对历史书写的暴力,欧茨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及事件进行改写,以小说演绎了历史中存在的无限可能性与延展性,质询了历史的真实性,思考着历史书写伦理。本文欲通过文本细读,探索欧茨文本中暴力描写背后所体现出的对他者之爱的伦理关怀。
二、永远的性感女神 玛丽莲·梦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远的性感女神 玛丽莲·梦露(论文提纲范文)
(1)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
致谢 |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
(2)想象玛丽莲·梦露——诺曼·梅勒《鹿苑》中的女性身体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物化的身体 |
2 权力与身体 |
3 身体焦虑与身份认同 |
4 结语 |
(3)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题来源及研究思路 |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相关特定概念界定 |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 |
二、身体艺术 |
三、身体与设计 |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关于身体的哲学思考 |
二、关于身体与艺术关系的研究 |
三、关于身体艺术的研究 |
四、关于当代艺术设计视野下身体的研究 |
五、身体与设计学研究 |
第四节 文本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文本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题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视觉艺术设计与身体 |
第一节 身体与视觉形式的三种功能 |
一、引导功能 |
二、传达功能 |
三、记忆功能 |
第二节 身体“意象”与设计 |
一、女性主义身体 |
二、身体与创作——感觉的逻辑 |
三、“表层”、“表现”与身体的“意象” |
第三节 身体绘画与设计 |
一、抽象化设计 |
二、写实主义 |
三、超现实主义 |
四、德国新表现主义 |
第四节 身体与叙事设计 |
一、戏剧化设计 |
二、体验设计 |
三、情感设计 |
四、隐匿设计 |
第二章 公共艺术设计与身体 |
第一节 雕塑设计与身体 |
一、拟人型 |
二、身体的局部表达 |
三、器官的抽象化 |
第二节 互动装置设计与身体 |
一、身体与情境交融设计 |
二、间接感发——互动设计 |
三、体验感官式设计 |
第三节 反形式艺术设计与身体 |
一、身体或质料的现象学 |
二、精神、物质与身体 |
第四节 人体工程学与功能性公共艺术设计 |
一、休息功能 |
二、引导功能 |
三、娱乐功能 |
第三章 身体行为的设计解读 |
第一节 观念设计与身体 |
一、怪诞艺术设计 |
二、文化与身份 |
第二节 行为艺术与身体 |
一、身体与时间设计 |
二、身体与空间设计 |
三、身体与情感设计 |
第三节 身体设计的视觉语言 |
一、肢体语言的形式表现 |
二、肢体语言的信息传达 |
三、肢体语言与场景构建 |
第四节 身体设计的动态演绎 |
一、流动旋律中的身体设计 |
二、张力幻象中的身体设计 |
三、反叛意识下的身体设计 |
四、身体设计与极限探索 |
第四章 身体功能的设计延伸 |
第一节 技术、身体和设计的三重奏 |
一、技术与身体 |
二、身体、技术与现象学 |
三、身体、技术与设计 |
四、无器官身体 |
第二节 基于本体的设计 |
一、基于身体体验的设计 |
二、弥补身体缺陷的设计 |
三、增强身体功能的设计 |
四、贴合身体习惯的设计 |
第三节 身体导向的设计 |
一、运动器械设计 |
二、健身器械设计 |
三、康复护具设计 |
第五章 身体美学与时尚设计 |
第一节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 |
一、身体美学的本体论的三个场极 |
二、身体美学现象论的三个角度 |
三、身体美学的现实维度 |
第二节 身体规训与设计 |
一、缠足与姿态规训 |
二、束胸与形体规训 |
三、高跟鞋——身体的扭曲与时尚 |
第三节 身体形态与设计 |
一、身体形态与空间 |
二、身体比例与剪裁 |
三、人体动力学与身体形态 |
第四节 身体、时尚、消费与设计 |
一、鲍德里亚的消费身体与虚拟身体 |
二、消费主义的兴盛与身体设计 |
三、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装饰设计 |
四、时尚消费语境中的身体形态设计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浅析《嘉年华》里的“梦露”意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玛丽莲·梦露的标志性意义 |
三、玛丽莲·梦露与“巨型塑像” |
四、玛丽莲·梦露和“金色发套” |
五、玛丽莲·梦露与“白裙子” |
六、结语 |
(6)历史真实与文学创造—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
第二节 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研究现状 |
一、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国外研究现状 |
二、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非虚构小说的发展与特点 |
一、非虚构小说的兴起 |
二、非虚构小说的分类 |
三、非虚构小说的创作特点 |
第一章 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中的历史与文本 |
第一节 历史与文本的关系 |
一、历史的文本化 |
二、文本的历史化 |
第二节 非虚构小说文本的历史阐释 |
一、历史事件的叙述 |
二、阐释的历史类型 |
第三节 非虚构小说文本的历史真实 |
一、创作材料的历史真实 |
二、时空建构的历史真实 |
三、文本解构的历史真实 |
第二章 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中的人物:历史人物与虚构人物共存 |
第一节 语言建构的人物 |
一、语言建构的叙述者 |
二、语言建构的社会身份 |
第二节 历史人物的虚构特征 |
一、历史人物的心理描写 |
二、历史人物的独特个性 |
第三节 虚构人物的历史典型性 |
一、虚构人物的时代特征 |
二、虚构人物的社会价值 |
第三章 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的叙事策略 |
第一节 叙述视角的选择 |
一、第一人称叙事 |
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混合的叙事 |
三、自由的间接叙事 |
第二节 自传体和传记体的运用 |
一、自传体叙事 |
二、传记体叙事 |
第三节 小说化的叙事技巧 |
一、修辞的运用 |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 |
三、联想的运用 |
第四节 后现代叙事策略 |
一、互文性 |
二、超文本 |
三、元小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诺曼·梅勒的生平及创作年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对他者之爱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小说中暴力背后的伦理关怀(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一、乔伊斯·卡洛尔·欧茨作品在中国与美国的研究现状 |
二、本论文的论点、理论框架及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奇境》中意志暴力背后的身份伦理 |
第一节 “我性”与意志暴力 |
第二节 “变形”与身份伦理 |
第三节 “脸”与责任 |
小结 |
第二章 《他们》中阶级暴力背后的生存伦理 |
第一节 暴力与关怀 |
第二节 底层阶级的生存方式 |
第三节 “爱欲”的弥合 |
小结 |
第三章 《狐火》中男权暴力背后的性别伦理 |
第一节 对抗身体暴力的暴力狂欢 |
第二节 对抗制度暴力的坚韧与执着 |
第三节 女性乌托邦的家园与两性平等的期待 |
小结 |
第四章 《因为它味苦,因为它是我的心》中慢暴力背后的种族伦理 |
第一节 优越、冰冷、空洞与无根的白色 |
第二节 “冲动”、“欲望”、“反叛”与善良的黑色 |
第三节 慢暴力背后的种族伦理 |
小结 |
第五章 《浮生如梦》中历史书写暴力背后的历史书写伦理 |
第一节 历史书写、小说与身份 |
第二节 小说、历史书写与真实 |
小结 |
结语 超越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四、永远的性感女神 玛丽莲·梦露(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2]想象玛丽莲·梦露——诺曼·梅勒《鹿苑》中的女性身体解读[J]. 许梅花. 外国语文, 2019(03)
- [3]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D]. 孙睿.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4]浅析《嘉年华》里的“梦露”意象[J]. 陈良慧. 美与时代(下), 2018(07)
- [5]梦露私密日记 好莱坞摄影师的影像回忆录[J]. 布鲁诺·伯纳德,苏珊·伯纳德. 摄影之友, 2016(03)
- [6]历史真实与文学创造—诺曼·梅勒非虚构小说研究[D]. 王刚. 上海师范大学, 2015(08)
- [7]透过“假面”的艺术真相——话剧《假面·玛丽莲》观后[J]. 朱夏君. 艺术评论, 2014(07)
- [8]我与玛丽莲的一周[J]. 阿德里安·霍奇斯,张颖. 世界电影, 2013(05)
- [9]曾经的梦露 忧伤的文青[J]. 颜红. 世界文化, 2013(09)
- [10]对他者之爱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小说中暴力背后的伦理关怀[D]. 许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