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青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分析

普通高校青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分析

一、普通高校培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蓉[1](2021)在《基于成果导向的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滑冰课程目标达成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成功,国家大力推进冰雪运动普及,提出“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大背景下,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呈几何式发展。要实现大众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有充足的高素质冰雪专业人才作保障。沈阳体育学院是一所冰雪特色鲜明的高等体育院校,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冰雪教练员、冰雪师资、大众滑雪(冰)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训练专业是该校培养冰雪专业人才的主体专业之一,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滑冰必修课程。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滑冰课程是保证运动训练专业冰雪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凸显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冰雪特色的关键要素。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强调立足社会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在明确学生未来要达到的成果目标基础上进行反向设计。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通过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从而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成果,其作用不仅可以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还为实施成果导向理念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滑冰课程目标达成与优化为研究对象,在解析运动训练专业滑冰课程大纲基础上,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运动训练专业滑冰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研究结论如下:学生对课程目标认知较为模糊,从课程目标完成情况上看,学生掌握大众中级滑冰技能程度一般,教学大纲的情感目标没有完全落实;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学生需求、社会需求贴合性不强;课程思政教育贯彻不够充分,育人效果不佳;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影响滑冰课程完成效果;滑冰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不足;课程考核评价不够多元化。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结合滑冰课程建设实际,提出如下建议:科学制订课程目标;通过提高科研水平、教材改革、更新课程资源等方法优化课程内容;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联合,培养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显运动训练专业的冰雪特色;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多元课程评价,有效关注学生动态发展。

叶飞[2](2021)在《资源配置视角下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研究》文中认为2019年8月10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紧紧围绕便民惠民的具体要求,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2020年10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再一次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全民健身的意见》提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全民健身,是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关键是提高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率。关于体育资源配置的研究,最初的学者,比如任海、吴周礼、陈华伟等学者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体育资源配置方式、体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的研究。吴燕丹、余晓玲、安宏等学者的最新研究主要体现学科交叉,以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研究体育资源配置。文章从资源配置视角分析问题,为解决群众“健身难”问题提供了思路,丰富解决群众“健身难”的理论。本文选取安徽省人口总数第二,位于皖西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阜阳市作为案例,从全民健身资源配置视角切入,以体育资源配置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选取体育管理部门人员、健身参与人群和体育资源作为研究对象,探析阜阳市体育管理部门和健身参与人群眼中的群众“健身难”问题,在研究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总量不足、配置结构不均衡、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配置公平缺失、资源配置评估无效的基础上,希望据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优化全民健身资源配置。得出结论:(1)体育管理部门人员眼中的“健身难”问题:全民健身财政投入较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紧缺,全民健身赛事参与率低,科学健身指导缺失,体育社会组织不完善。(2)健身参与人群眼中的“健身难”问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紧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参与不方便,无法获取科学健身指导。(3)总体来看,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总量不足,配置结构不均衡,配置效率不高,资源配置公平缺失,资源配置评估无效。据此,提出以下优化阜阳市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的建议:(1)稳步提升全民健身资源总量,重点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2)优化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结构,着重优化城乡资源配置结构。(3)提升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率,资源配置主体协同配合。(4)追求配置效率,兼顾配置公平。(5)转换单一内部评价,建立内外结合评价。

蔡鑫[3](2021)在《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全民健身计划的继续制定及各大赛事对体育运动的推广,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更加注重。而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风靡全球的体育项目,在深受大众喜爱的同时也急切需要专业的篮球人才进行指导,培养合格的篮球专业人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篮球专选课程是培养篮球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在其课程中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为提高篮球人才培养的质量,对篮球专选课程进行合理优化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篮球专选课程的4所高校的培养目标、教学主体及环境、内容及时数、方法、考核等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优化的策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广西大部分高校制定的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当前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设篮球专选课程依据合理,课程目标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对从事社会体育活动必要掌握的技能目标设置中缺少对学生未来从事社会篮球工作的能力的规定。开课时间与总学时各有不同。2.四高校篮球专选课程师资能够满足课程教学要求,但对教师篮球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与途径不足。学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基础薄弱,对自身及职业定位认知不足;学校场地能满足专选课程教学需要,学生课余篮球活动以班级竞赛为主。3.四所高校大部分学校篮球专选课程理论课时较少,教学内容更新较慢,部分高校缺少针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关的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较丰富,课时安排各有不同。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传统单一,课程评价及考核主要以期末考核为主,缺乏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4.从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篮球专选学生的基本情况出发,完善课程培养目标,明确篮球专选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从事社会篮球活动的相关工作。定期组织多种形式与内容的教师培训。5.根据Q型聚类分析的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将与社会体育篮球活动相关教学指导相关不大的内容进行删减,补充有利于社会群众篮球活动开展的内容,确定适合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分配,科学安排开课时间。6.根据篮球专选课程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课程采用多元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提升学生评价的主体性。

林红彦[4](2021)在《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体育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依法治体不断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并取得了一系列显着成就,在知识增量上完成了初步积累,在成果转换上开始服务于实践。特别是在体育强国提出以后,随着我国体育市场、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体育领域的各种体育纠纷事件和体育法案例也不断涌现出来。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不断推动体育领域发展的栋梁之材,理应清楚我国颁布的体育法律法规及其内容,明确自身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提升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确保我国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体育法制建设的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如何使学生明确自身享有的体育权利和义务以及怎样运用法律手段进行体育权利的救济,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原因及其意义所在。为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状况,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认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特征,初步探讨其形成的原因及如何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水平。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规认知状况进行分析,分别从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角度剖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体育法规的整体认知状况。研究表明:学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规学习现状很不理想,对体育法规知识的学习和认识不够充分。表现为:学生对体育法学学科的认识较差、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的程度较低、对体育法规知识的获取途径比较分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其次,部分学生对体育法规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较差,缺乏对体育法规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知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以及体育法规内容的掌握程度不高。主要表现为: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的掌握主要停留在“不知道”和“知道,但不了解”的层面。其次,对体育法规内容能够做出正确回答的比例较低,仅占38.3%,其中对学校体育法规的掌握最好;社会体育法规次之;竞技体育法规最差。守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法律意识并不理想,虽然学生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比例最高,但也有将近一半的比例,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违法行为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用法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践行和运用的积极性不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维权意识差、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程序去解决体育纠纷,维护自身的体育权益。其次,仅有4.1%的学生知道通过体育仲裁解决的体育纠纷。通过调查石家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体育法学研究的现实是体育法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状况与我国体育法教学、体育法学人才培养以及实际应用的状况相脱离。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通过不断加大高校对体育法学课程的开设程度;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问题意识;培养大学生体育法律实践及实际应用能力等相应对策,以期推动我国青年体育法学人才的培养,逐步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树立体育法律信仰、建立体育规则意识、培养体育道德价值观念。

李靖,孔祥魁,王剑,杨彬[5](2020)在《“双创”形势下促进社体专业就业的思考与改革》文中提出目的从"双创"形势下,重新审视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困境,分析其困境形成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为社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社体就业的困局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就"双创"形势下对社体专业改革进行SWOT分析,并对双创形势下的具体改革进行阐述。结果与结论 1)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认证制度化建设;2)明确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就业方向;3)鼓励以特色建设带动课程体系建设;4)推进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等5个方面进行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

付昌凤[6](2020)在《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钟南山先生说“锻炼像吃饭,是生活的一部分,对身体健康起到关键性的作用”。2020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的全球肆虐,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近年来,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都表明国家已经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对全民健身进行了全面的计划与部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目前国人还处在“思想上的勤者、行动上的懒汉”的行为观念上,如何引导大家“管住嘴、迈开腿”,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是关键所在。随着大众健身队伍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成为全民健身计划重要的骨干的指导队伍。面对大众健身的需要和社会指导员的紧缺,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将肩负起义不容辞的重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分析,探索其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优化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从就业角度将该专业划分4个方向,本文选取群众体育中基数最大,需求量最多,面向人群最广的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为例,将高校培养与社会培训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内容进行对比,高校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的课程设置。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各校的基础课程设置大不相同,学时、学分分配不均,理论课与技能课比例不合理,各高校的基础课程设置各有千秋。2.各校必修课程自由发散,根据本校的优势和办学特点各校开设的课程侧重点不同,但是大部分高校都存在重理论轻技能的问题。3.高校专业选修理论课模块分类依据模糊不清,技能课内容缺乏连贯性,造成学生知识体系零散。4.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忽视专业方向划分;课程设置“贪大求全”;理论课自由发散;技能课零散不连贯;模块设置“杂乱无章”;重理论轻技能等问题。5.从就业角度将该专业划分为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大众健身)、不同人群体育(老年体育、幼儿体育)、健身俱乐部方向、高校特色方向4个方向。6.将高校培养与社会培训课程内容进行比较,二者相互融合,“移植”高校、“借鉴”社会、“结合”《国标》优化高校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课程设置,重点将技能课设置为“模块捆绑式”,采用“1+X”学习模式。

郭梦[7](2021)在《我国营地指导员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营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得到国家的高度支持,营地指导员作为决定课程执行质量的关键人物,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资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提高营地指导员整体素质,促成该职业早日与国家职业鉴定接轨,带动营地教育行业规范化、职业化的高速发展,本文调查营地指导员培养现状、营地指导员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根据不同的培养主体初步构建完整的培养模式。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营地指导员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推荐确定选取游美国际营地、梅沙户外、冠军营地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前营地培训的三大主体:高校、中国登山协会、营地机构培养的现状。发现营地指导员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高校对于营地重视程度不一,课程设置差异明显;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营地机构在学生学习期间的作用;培养学生差异明显,缺乏标准规范要求。二是体育社会组织即中国登山协会,培养只具雏形,课程体系不完善,只有初级指导员培训,缺乏后续培养,亟需完善;培训认可度在行业内未形成共识,推广普及程度不高。三是营地指导员人才流动性大,大部分营地指导员培养方式单一,仅依靠岗前培训,且部分机构培训时间短,效果不佳,没能将培训效果发挥到最大,营地指导员在工作中仍存在各种问题。营地指导员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针对发现的问题,本文借助系统型模式,从培养目标定位入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为纽带,连接三大主体,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资质为规范,课证合一推进人才培养,通过营地机构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更好的提升营地师资培养质量。完善营地指导员培养模式,构建三位一体模式的建议:一是高校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明确指导员培训课程安排;三是行业出台政策法规规范市场;四是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为营地指导员培养助力;五是定期对营地指导员进行考核,合理安排等级学习。

赵雯雯[8](2020)在《我国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进入“休闲时代”后,经济、民生和文化发展到全新阶段,国民对健康产业的需求提升,以健康环保、回归自然和极限体验为特色的攀岩运动刚好能满足现代人崇尚自然、挑战自我的基本愿望。加之,2016年国际奥委会将攀岩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项目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攀岩人口日渐增加。市场对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量激增,我国亟待培训更多、更高质量的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本文以我国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状况与发展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地考察法等,对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现状、攀岩师资情况、学员基本情况、学员对培训的认知情况、承办机构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我国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严格遵循相关规则制度,4天集中面授培训+1天考核的培训形式,目的明确、考核严谨,培训有序发展。但是培训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培训课程中实操课程所占课时数不足以满足学员需求等问题。2.攀岩师资在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水平上受到学员认可。教学工作辛苦,薪资有待进一步提高;攀岩师资缺少教学交流、自我提升的机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单一。3.参训学员男女比例接近4:1,年龄结构上年轻化,学历水平仍有上升空间;参训学员接触攀岩运动长短不同,攀岩水平参差不齐,增加了培训难度。4.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承办机构能够提供安全的场地设施以及充足的装备但是在培训宣传方面力度小,辐射范围不够广泛;部分承办机构在培训期间食宿安排以及相关服务方面有待提高。5.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加大对攀岩项目的重视程度以及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培训评价体系,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培训相关问题;完善师资选派以及承办方遴选机制;加强证书的管理与审查,强化再教育制度;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操课程所占比例,丰富教学方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适当提高师资待遇,调动师资积极性;培训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

王风霞[9](2020)在《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对全民的身体素质提出要求,并颁布相应的政策支持全民健身。游泳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项目,比机械健身更加舒适,对身体各个器官有很好的养护作用。随着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逐渐增多,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大众游泳健身普及与指导工作的参与者,是大众游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也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研究对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进行调查,了解当前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现状,并对此现状提出建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汉市主城区游泳场所的300名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基本状况和专业素养展开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现阶段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男女比例失衡,年龄偏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多数,专业背景多集中在体育学院非游泳专业,且多为兼职。(2)学历、专业背景、资格等级、执教年限对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素养有直接影响,需要引起更多的重视。(3)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教学能力和健身指导能力仍需要提高,交际协作能力、运动训练能力和竞赛管理能力不足。(4)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习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5)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安全急救能力重视程度较高,无等级、执教年限短的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还需提高安全意识。并对此提出一些建议:(1)利用各媒体技术做好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充实游泳场馆培训队伍,不断提高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2)游泳场所严格选拔标准,引进游泳专业人才,提升服务质量。(3)积极举办游泳赛事,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的交流机会,提高个人能力。(4)完善培训、职业考评机制,推进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素质的提升。(5)落实游泳人才的保障机制,如进修机会、职位提升以及薪资奖励,不断激励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吕燕[10](2019)在《我国节奏体语的发展及推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节奏体语是近年来我国原创的一项新兴体育运动,由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刘甄悦老师与鼓手周洋共同创造,它是集音乐、舞蹈、运动、教育于一身的全新艺术表现形式和运动项目。纯粹通过身体去创造并感受的,利用有节奏的手对身体的拍打及丰富的吟唱和喊声营造出音乐节奏的效果,并结合各类舞蹈和运动元素所形成。以其新颖独特的特点吸引了广大体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喜爱,节奏体语目前正处于推广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需要不断的发展推广。本文以我国节奏体语的发展与推广为研究对象,对节奏体语在发展与推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节奏体语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对节奏体语近五年的一个发展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结论如下:1.节奏体语是我国一项新兴的原创的体育运动项目,它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节奏,在没有音乐的情况下通过手对身体的拍打及脚对地面的踩踏动作并伴随着丰富的吟唱和喊声营造出音乐节奏的效果,结合各类舞蹈和运动元素所形成。2.通过搜集资料和专家访谈对节奏体语在我国的发展及推广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节奏体语目前发展状况并不是很理想,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措施整改。3.节奏体语目前主要通过赛事开展、组织培训、高校赛事活动、中小学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方式进行推广,在这几个方面虽然取得一些响应,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参赛队伍人数不多;培训机构形式单一,缺少宣传力度;高校和中小学的发展不均,学生缺乏对项目的认知,不容易接受;没有形成课程体系,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没有深入到基层,严重缺乏专业师资培训。

二、普通高校培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高校培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成果导向的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滑冰课程目标达成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成果导向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课程目标达成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滑冰课程的相关研究
        1.2.4 关于课程优化的相关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成果导向教育
        1.3.2 课程与滑冰课程
        1.3.3 课程目标达成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训练专业滑冰课程概述
        3.1.1 课程目标
        3.1.2 课程内容
        3.1.3 教学方法与手段
        3.1.4 课程考核评价
        3.1.5 师资队伍
    3.2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3.2.1 知识目标分析
        3.2.2 技能目标分析
        3.2.3 能力目标分析
        3.2.4 情感目标分析
    3.3 滑冰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滑冰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3.2 基于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分析
    3.4 基于成果导向的运动训练专业滑冰课程优化路径
        3.4.1 科学确定课程目标,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
        3.4.2 以产出为导向,优化滑冰课程教学内容
        3.4.3 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全面提升课程育人水平
        3.4.4 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3.4.5 以持续改进为原则,实施多元滑冰课程评价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2)资源配置视角下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1 选题依据
    1.1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
    1.2 群众“健身难”问题突出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概念界定
        3.1.1 群众“健身难”
        3.1.2 体育资源
        3.1.3 体育资源配置
    3.2 国内群众“健身难”研究
        3.2.1 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研究现状
        3.2.2 群众健身组织发展研究现状
        3.2.3 群众健身指导服务研究现状
        3.2.4 群众健身活动赛事研究现状
        3.2.5 群众“健身难”的研究现状
    3.3 国内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3.3.1 体育资源配置总量研究
        3.3.2 体育资源配置结构研究
        3.3.3 体育资源配置方式研究
        3.3.4 体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3.3.5 体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
    3.4 国外大众“健身难”研究
        3.4.1 大众健身场地设施现状
        3.4.2 大众健身组织研究现状
        3.4.3 大众健身指导研究现状
        3.4.4 大众健身研究现状
    3.5 国外体育资源配置研究
        3.5.1 体育资源
        3.5.2 体育资源配置
        3.5.3 体育场地资源研究
        3.5.4 体育人力资源研究
    3.6 国内外研究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研究法
        4.2.2 访谈法
        4.2.3 比较研究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群众“健身难”问题的难点分析
        5.1.1 体育管理部门眼中的群众“健身难”问题的难点
        5.1.2 健身参与人群眼中的群众“健身难”问题的难点
        5.1.3 群众“健身难”小结
    5.2 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群众“健身难”问题成因
        5.2.1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总量不足
        5.2.2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结构不均
        5.2.3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5.2.4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公平缺失
        5.2.5 全民健身资源配置评估无效
    5.3 资源配置视角下的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
        5.3.1 从“一元政府”向“多元配合”转变,推动配置主体多元,提升资源配置总量
        5.3.2 从“优先配置”向“精准配置”转变,统筹整合体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5.3.3 从“单一配置”向“复合投入”转变,建立复合配置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3.4 从片面追求效率,转向多面兼顾公平
        5.3.5 从单一内部评估,转向多方外部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访谈提纲
附录二:访谈记录节选
致谢

(3)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阐述
        1.3.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1.3.2 课程
        1.3.3 篮球专选课程
        1.3.4 优化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
        1.4.2 关于高校篮球教学内容的研究
        1.4.3 关于高校篮球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的研究
        1.4.4 关于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1.4.5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程的优化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招生情况及培养目标分析
        3.1.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及招生情况
        3.1.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
    3.2 广西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现状分析
        3.2.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开设
        3.2.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目标的定位
        3.2.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主体及教学环境
        3.2.4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现状分析
        3.2.5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3.2.6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考核与评价
    3.3 广西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3.3.1 篮球专选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融合不够深入
        3.3.2 教师职后培训少,教学环境有待提升
        3.3.3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且繁多,学时比例不合理
        3.3.4 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选用单一
        3.3.5 课程考核与评价缺乏全面思考
    3.4 广西四所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的优化
        3.4.1 课程优化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3.4.2 完善课程培养目标
        3.4.3 注重教学主体性,丰富教学环境
        3.4.4 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3.4.5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及方法
        3.4.6 深化课程考核与评价的有效性
4 结论与研究不足
    4.1 结论
    4.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体育法规研究现状
        1.1.1 体育法规体系研究
        1.1.2 体育法学教育研究
        1.1.3 体育法规认知现状
    1.2 国外体育法规的相关研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认知内容的确立
    3.1 体育法规认知
    3.2 体育法规认知内容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学习的现状研究
        4.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学学科认识的结果与分析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的结果与分析
        4.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获取体育法规知识途径的结果与分析
        4.1.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教育重要性的结果与分析
    4.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掌握的现状研究
        4.2.1 对宪法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4.2.2 对体育法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4.2.3 对体育行政法规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4.2.4 对体育部门规章的掌握结果与分析
    4.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我国颁布的体育法规内容掌握的现状研究
        4.3.1 对学校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4.3.2 对竞技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4.3.3 对社会体育法规掌握结果与分析
        4.3.4 对不同体育法规内容掌握的对比结果与分析
    4.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遵守和维护体育法规的法律意识
    4.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践行和运用
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规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5.1 社会环境因素
        5.1.1 社会法制宣传教育不到位
        5.1.2 体育法规不健全
        5.1.3 体育法规的社会需求相对不足
    5.2 学校因素
        5.2.1 体育法学课程开设程度较低
        5.2.2 高校对体育法制教育的忽视
    5.3 自身因素
        5.3.1 对体育法律法规知识的缺失
        5.3.2 个人法律意识淡薄
        5.3.3 缺乏体育法律实践能力
6 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法规认知的对策
    6.1 积极开展多种途径的体育法制宣传教育
    6.2 加强高校对体育法制教育的重视力度
    6.3 加大高校对体育法学课程的开设程度
    6.4 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法律现象的问题意识
    6.5 注重培养大学生体育法律实践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6.6 重视培养学生体育人文精神,树立体育法律信仰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双创”形势下促进社体专业就业的思考与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局及其原因
    1.1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困局
    1.2社体专业毕业生就业陷入困局的原因
2“双创”形势下社体专业改革的SWOT分析
    2.1“双创”形势下社体专业的优势(Strengths,简称S)
    2.2“双创”形势下社体专业的劣势(Weakness,简称W)
    2.3“双创”形势下社体专业的机会(Opportunities,简称O)
    2.4“双创”形势下社体专业的威胁(Threats,简称T)
3“双创”形势下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改革与思考
    3.1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认证制度化建设
    3.2明确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就业方向
    3.3鼓励以特色建设带动课程体系建设
    3.4推进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3.5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6)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
        2.1.1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概念
        2.1.2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1.3 关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2.1.4 关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研究
        2.1.4.1 社会体育指导员概念
        2.1.4.2 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概念
        2.1.4.3 关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研究
        2.1.4.4 关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的研究
        2.1.4.5 关于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内容研究
    2.2 国外研究
        2.2.1 日本
        2.2.2 美国
        2.2.3 英国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3.1 调查对象
        3.2.3.2 调查内容
        3.2.3.3 问卷的效度检验
        3.2.3.4 问卷的信度检验
        3.2.3.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4 比较分析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4.1.1 6所高校开设基础课程对比分析
        4.1.1.1 基础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4.1.1.2 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对比分析
        4.1.1.3 基础课程理论课与技能课对比分析
        4.1.2 6所高校开设必修课程对比分析
        4.1.2.1 必修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4.1.2.2 必修课程理论课与技能课对比分析
        4.1.3 6所高校开设选修课程对比分析
        4.1.3.1 选修课程内容对比分析
        4.1.3.2 选修课程理论课与技能课对比分析
    4.2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4.2.1 忽视专业方向划分
        4.2.2 课程设置“贪大求全”
        4.2.3 理论课自由发散
        4.2.4 技能课零散不连贯
        4.2.5 模块设置“杂乱无章”
        4.2.6 重理论轻技能
    4.3 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以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为例
        4.3.1 课程设置优化依据
        4.3.1.1 以《国标》为导向
        4.3.1.2 以人才质量为硬核
        4.3.1.3 以社会需求为产出
        4.3.2 课程设置优化原则
        4.3.2.1 打好“坚厚实”基础
        4.3.2.2 注重“多层次”就业
        4.3.2.3 突出“一体化”指导
        4.3.3 课程设置目标的优化
        4.3.4 课程设置内容的优化
        4.3.4.1 理论课程设置优化
        4.3.4.2 技能课程设置优化
        4.3.4.3 高校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方向的课程设置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7)我国营地指导员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营地教育已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与重视
        2.户外指导员培训已与国家行业资格培训对接
        3.营地指导员培养尚存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的理论意义
        3.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基础概念界定
        1.营地
        2.营地教育
        3.营地指导员
        4.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论基础
        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2.体验式学习基本理论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专家访谈法
        3.问卷调查法
        4.数理统计法
四.营地指导员培养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高校培养现状及分析
        1.北京体育大学
        2.武汉体育学院
        3.沈阳体育学院
    (二)中国登山协会培养现状及分析
        1.培养已初具规模,但亟需完善
        2.培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需提高社会认可程度
    (三)营地机构岗前培养现状分析
        1.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2.培训基本情况分析
五、营地指导员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
    (一)市场需求与培养阶段分析
        1.需求分析阶段
        2.计划与实施阶段
        3.评估阶段
    (二)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设计
    (三)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对策建议
        1.高校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2.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明确指导员培训课程安排
        3.行业出台政策法规规范市场
        4.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为营地指导员培养助力
        5.定期对营地指导员进行考核,合理安排等级学习
六.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我国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概念界定
        1.4.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4 小结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状况的结果与分析
        3.1.1 培训开展情况分析
        3.1.2 攀岩师资基本情况分析
        3.1.3 参训学员基本情况分析
        3.1.4 参训学员对培训认知情况分析
        3.1.5 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承办机构情况分析
    3.2 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存在的问题
        3.2.0 管理方面
        3.2.1 课程方面
        3.2.2 师资方面
        3.2.3 参训学员方面
        3.2.4 承办机构方面
    3.3 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发展对策
        3.3.1 加大重视程度,监管持证上岗
        3.3.2 建立培训评价体系,及时反馈
        3.3.3 完善师资选派及承办机构遴选机制
        3.3.4 加强审查管理,强化再教育制度
        3.3.5 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
        3.3.6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调动师资积极性
        3.3.7 培训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9)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政策依据
        1.1.2 理论依据
        1.1.3 现实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专业素养
        2.1.2 社会体育指导员
        2.1.3 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
    2.2 游泳的健身价值
    2.3 国内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2.3.1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构建
        2.3.2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模式
        2.3.3 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制度
        2.3.4 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
    2.4 国外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状况
        4.1.1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男女比例
        4.1.2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组成
        4.1.3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学历性质
        4.1.4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等级
        4.1.5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专业背景
        4.1.6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在职状态
        4.1.7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执教年限
    4.2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调查与分析
        4.2.1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教学能力
        4.2.2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能力
        4.2.3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交际协作能力
        4.2.4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训练能力
        4.2.5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学习创新能力
        4.2.6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竞赛管理能力
        4.2.7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科学研究能力
        4.2.8 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安全急救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10)我国节奏体语的发展及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节奏体语的起源与诞生
    2.2 节奏体语项目的推广研究
        2.2.1 关于节奏体语的发展研究
        2.2.2 节奏体语引入高校及中小学的研究
        2.2.3 关于节奏体语的编创等方面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分析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节奏体语的概述
        4.1.1 节奏体语的起源与概念
        4.1.2 节奏体语的技术动作分析
        4.1.3 身体的节奏点
        4.1.3.1 身体点位
        4.1.3.2 节奏与唱谱
    4.2 节奏体语的特点分析
        4.2.1 独特性
        4.2.2 不受约束性
    4.3 节奏体语项目体现的价值研究
        4.3.1 健身价值
        4.3.2 健心价值
        4.3.3 团队意识培育的价值
        4.3.4 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
    4.4 节奏体语项目的开展现状研究
        4.4.1 节奏体语的重大赛事及展演活动
        4.4.2 节奏体语在高校的开展状况
        4.4.3 节奏体语在中小学群体的开展状况
    4.5 节奏体语的推广路径分析
        4.5.1 节奏体语的培训推广研究
        4.5.1.1 大学生体育协会培训
        4.5.1.2 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4.5.1.3 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4.5.2 节奏体语的赛事推广分析
        4.5.2.1 赛事组织推广
        4.5.2.2 赛事媒体推广
        4.5.3 节奏体语交流展示活动的推广
        4.5.4 高校及中小学校园活动推广
        4.5.5 节奏体语创编曲目推广
    4.6 节奏体语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6.1 赛事参赛队伍较少
        4.6.2 赛事项目具有交叉性及队伍经费不足
        4.6.3 培训方式单一
        4.6.4 学生对项目缺乏认知,不易接受
        4.6.5 专业师资力量薄弱,未形成课程体系
        4.6.6 宣传力度不足
    4.7 节奏体语推广的策略研究
        4.7.1 规范赛制,发挥赛事促进作用
        4.7.2 调整培训方式,加强师资队伍
        4.7.3 建立课程体系,发挥学校优势
        4.7.4 借鉴经验,加大宣传及相关部门支持力度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四、普通高校培养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成果导向的沈阳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滑冰课程目标达成与优化研究[D]. 刘蓉. 沈阳体育学院, 2021(12)
  • [2]资源配置视角下群众“健身难”问题破解路径研究[D]. 叶飞.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广西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篮球专选课程优化研究[D]. 蔡鑫.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石家庄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体育法规的认知研究[D]. 林红彦.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双创”形势下促进社体专业就业的思考与改革[J]. 李靖,孔祥魁,王剑,杨彬. 湖北体育科技, 2020(12)
  • [6]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 付昌凤. 山东体育学院, 2020(02)
  • [7]我国营地指导员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 郭梦. 武汉体育学院, 2021
  • [8]我国初级攀岩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状况与发展对策研究[D]. 赵雯雯.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9]武汉市主城区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 王风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我国节奏体语的发展及推广研究[D]. 吕燕. 山东体育学院, 2019(03)

标签:;  ;  ;  ;  ;  

普通高校青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