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谷悦[1](2022)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不同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水平、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以及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与对照组的9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P及AA抑制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与观察组的5.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实施低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可在减少患者经济压力的同时,取得与常规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基本一致的治疗效果,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佳,李杰,张书萌,张梦雪,李仙福,于子璇,江雨洁,谢婷,陈伶利[2](2021)在《稳心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Meta分析与GRADE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稳心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 ed、EMbase、Webof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 ry、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稳心颗粒治疗AP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GRADEpro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59个RCT,包括4870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西医常规治疗为对照,稳心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在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SMD=-2.41,95%C(I-2.79,-2.02),I2=95%,P<0.0001]、改善心电图疗效[RR=1.29,95%C(I1.20,1.38),I2=0%,P<0.00001]、缩短心绞痛持续时间[SMD=-2.31,95%CI(-2.65,-1.97),I2=94%,P<0.0001]方面,疗效更显着,且心绞痛不同类型的亚组分析提示稳心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稳心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RR=0.77,95%CI(0.62,0.97),I2=0%,P=0.02],对于稳定型心绞痛(SAP),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不明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RR=0.50,95%CI(0.10,2.62),P=0.41]。经漏斗图及egger检验,提示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发表偏倚,心绞痛持续时间存在发表偏倚。GRADE系统评估心电图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为中等质量证据,心绞痛发作次数为低质量证据,心绞痛持续时间为极低质量证据。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AP的疗效优于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UAP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单用西医常规治疗少。
石兆峰[3](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李雪靖,王宪英,郄素会,韩丽[4](2021)在《复方丹参滴丸与麝香保心丸分别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综合评价复方丹参滴丸与麝香保心丸对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临床效果和经济性。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等4个数据库,纳入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复方丹参滴丸或麝香保心丸治疗UAP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比较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根据Meta分析结果选择成本-效果分析法或最小成本分析法来比较两者的经济性。结果:共纳入53篇文献,包含8 460例UAP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与麝香保心丸治疗UAP的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6,95%CI=0.87~1.07,P>0.05)。最小成本分析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的治疗费用分别为121.7、191.5元;敏感性分析结果证明了该结果的稳健性。结论,在治疗UAP方面,复方丹参滴丸的经济性优于麝香保心丸。由于纳入研究质量一般,该结论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5](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提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6](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认为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马克生[7](2021)在《曲美他嗪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曲美他嗪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8月来该院开展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86例,选择奇偶数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n=43)与实验组(曲美他嗪+常规治疗,n=43)。对比分析两组的血脂、血糖、心功能、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时间。结果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三酰甘油以及总胆固醇水平上,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室射血分数与每搏输出量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心绞痛持续时间上,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理想,对于血糖与血脂水平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临床可进一步推广运用。
马军武[8](2021)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5例,依照治疗剂量不同分为高剂量组(n=44)、低剂量组(n=51)。低剂量组采用10 mg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治疗,高剂量组采用20 mg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治疗,统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治疗4周后症状改善情况、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高剂量组治疗总有效率较低剂量组高(P<0.05);高剂量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较低剂量组少,心绞痛持续时间较低剂量组短(P<0.05);治疗4周后高剂量组血清HIF-1α、SAA、MCP-1、CK-MB水平较低剂量组低(P<0.05);高剂量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88%)、不良反应发生率(7.84%)与低剂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联合用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显着,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脂等作用,进而促进斑块稳定,改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在控制心血管事件发生、确保治疗安全性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马莉,马江伟,毛佳颖[9](2020)在《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对病人心率变异性指标和核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悦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肌钙蛋白T(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比较两组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超出50 ms搏动次数占比(PNN50)、QT间期离散度(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血细胞比容(HCT)、血细胞沉积率(ESR)、红细胞电泳时间(EEP)、血浆黏度、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98%,高于对照组的75.44%(χ2=5.344,P<0.05)。治疗后,两组SDNN和PNN50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TnT、CK-MB、QTd、QTcd、HCT、EEP、ESR、血浆黏度、NF-κB、MMP-1、TNF-α和IL-6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可缓解病人临床症状,降低心率变异性指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王金玉[10](2020)在《曲美他嗪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予以稳心颗粒与曲美他嗪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我院接收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2例为对象,根据数字单双号的形式随机分组,即对照组(n=46)、研究组(n=46)。给予对照组患者曲美他嗪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稳心颗粒与曲美他嗪共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症状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率。结果以治疗总有效率为判定指标,对照组、研究组所占比分别是79.31%、93.48%,前者低于后者,差异大(P <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多于研究组,持续时间长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良反应率比较无差异性(P> 0.05)。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予以稳心颗粒与曲美他嗪共同治疗,能取得较好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病情改善,减少症状发作次数,缩短病症持续时间,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二、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3.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
1.3.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 |
1.3.3 对比两组患者的ADP抑制率及AA抑制率检测 |
1.3.4 对比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对比 |
2.3 两组ADP抑制率以及AA抑制率对比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3 讨论 |
(2)稳心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Meta分析与GRADE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偏倚风险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图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AP发作次数 |
2.3.2 心电图疗效 |
2.3.3 心绞痛持续时间 |
2.3.4 不良事件 |
2.4 倒漏斗图分析及egger检验 |
2.5 GREDE证据质量评价 |
3 讨论 |
(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复方丹参滴丸与麝香保心丸分别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效果数据来源 |
1.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2 文献检索策略: |
1.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1.4 文献质量评价: |
1.1.5 统计学方法: |
1.2 药物经济学评价 |
1.2.1 干预措施: |
1.2.2 成本及效果数据: |
1.2.3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选择: |
1.2.4 敏感性分析: |
2 结果 |
2.1 疗效评价结果 |
2.1.1 文献筛选结果与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1.2 文献质量评价: |
2.1.3 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结果: |
2.2 药物经济学评价 |
2.2.1 最小成本分析: |
2.2.2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1 通心络胶囊(1C) |
3.1.3.2 脑心通胶囊(1C) |
3.1.3.3 丹蒌片(2B) |
3.1.3.4 麝香保心丸(1B) |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6 丹红注射液(2D) |
3.1.3.7 红花注射液(2C) |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1 通心络胶囊(1C) |
3.2.3.2 脑心通胶囊(2D) |
3.2.3.3 丹蒌片(2C) |
3.2.3.4 麝香保心丸(1B) |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7 丹红注射液(1C) |
3.2.3.8 红花注射液(2D) |
3.2.3.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1 麝香保心丸(1B) |
3.3.3.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1 通心络胶囊(1C) |
3.4.3.2 脑心通胶囊(2D) |
3.4.3.3 丹蒌片(2B) |
3.4.3.4 麝香保心丸(1C) |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6 丹红注射液(2C) |
3.4.3.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
3.5.1.1 临床问题 |
3.5.1.2 推荐意见 |
3.5.1.3 证据描述 |
3.5.1.3.1 稳心颗粒(1B) |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1 临床问题 |
3.5.2.2 推荐意见 |
3.5.2.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
3.5.3.1 临床问题 |
3.5.3.2 推荐意见 |
3.5.3.3 证据描述 |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3.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1 速效救心丸(1C) |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3 麝香保心丸(1C) |
3.7.3.4 宽胸气雾剂(1C) |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6)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
2 指南制定方法 |
2.1 临床问题构建 |
2.2 中成药遴选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
2.4.1 纳入标准 |
2.4.2 排除标准 |
2.4.3 资料提取 |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证据综合分析 |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表1~3) |
2.8 推荐意见形成 |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
3.1 稳定性心绞痛 |
3.1.1 临床问题 |
3.1.2 推荐意见 |
3.1.3 证据描述 |
3.1.3. 1 通心络胶囊(1C) |
3.1.3. 2 脑心通胶囊(1C) |
3.1.3. 3 丹蒌片(2B) |
3.1.3. 4 麝香保心丸(1B) |
3.1.3. 5 复方丹参滴丸(1B) |
3.1.3. 6 丹红注射液(2D) |
3.1.3. 7 红花注射液(2C) |
3.1.3. 8 芪参益气滴丸(1C) |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
3.2.1 临床问题 |
3.2.2 推荐意见 |
3.2.3 证据描述 |
3.2.3. 1 通心络胶囊(1C) |
3.2.3. 2 脑心通胶囊(2D) |
3.2.3. 3 丹蒌片(2C) |
3.2.3. 4 麝香保心丸(1B) |
3.2.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2.3. 6 血府逐瘀胶囊(2D) |
3.2.3. 7 丹红注射液(1C) |
3.2.3. 8 红花注射液(2D) |
3.2.3. 9 参麦注射液(2C) |
3.3 急性心肌梗死 |
3.3.1 临床问题 |
3.3.2 推荐意见 |
3.3.3 证据描述 |
3.3.3. 1 麝香保心丸(1B) |
3.3.3. 2 参麦注射液(2C) |
3.4 围介入手术期 |
3.4.1 临床问题 |
3.4.2 推荐意见 |
3.4.3 证据描述 |
3.4.3. 1 通心络胶囊(1C) |
3.4.3. 2 脑心通胶囊(2D) |
3.4.3. 3 丹蒌片(2B) |
3.4.3. 4 麝香保心丸(1C) |
3.4.3. 5 复方丹参滴丸(1C) |
3.4.3. 6 丹红注射液(2C) |
3.4.3. 7 参麦注射液(2C) |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 |
3.5.1. 1 临床问题 |
3.5.1. 2 推荐意见 |
3.5.1. 3 证据描述 |
3.5.1. 3. 1 稳心颗粒(1B) |
3.5.1. 3. 2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
3.5.2. 1 临床问题 |
3.5.2. 2 推荐意见 |
3.5.2. 3 证据描述 |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房颤 |
3.5.3. 1 临床问题 |
3.5.3. 2 推荐意见 |
3.5.3. 3 证据描述 |
3.5.3. 3. 1 参松养心胶囊(1C) |
3.5.3. 3. 2 稳心颗粒(1C) |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
3.6.1 临床问题 |
3.6.2 推荐意见 |
3.6.3 证据描述 |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
3.7.1 临床问题 |
3.7.2 推荐意见 |
3.7.3 证据描述 |
3.7.3. 1 速效救心丸(1C) |
3.7.3. 2 复方丹参滴丸(1C) |
3.7.3. 3 麝香保心丸(1C) |
3.7.3. 4 宽胸气雾剂(1C) |
4 |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5.1 药物的遴选 |
5.2 干预措施 |
5.3 结局指标 |
5.4 证据的筛选 |
5.5 诊断标准 |
5.6 辨证分型 |
5.7 共识结果 |
6 更新计划 |
6.1 更新时间 |
6.2 更新方法 |
(7)曲美他嗪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8)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治疗方法 |
1.3.2 检测方法 |
1.4 疗效评估标准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疗效 |
2.2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
2.3 血清HIF-1α、SAA、MCP-1、CK-MB水平 |
2.4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
2.5 不良反应发生率 |
3 讨 论 |
(9)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TnT和CK-MB水平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SDNN、PNN50、QTd和QTcd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F-κB、MMP-1、TNF-α和IL-6水平比较 |
3 讨 论 |
(10)曲美他嗪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入选与剔除标准 |
1.2.1 入选标准 |
1.2.2 剔除标准 |
1.3 方法 |
1.4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对比患者治疗疗效 |
2.2 患者症状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结果比较 |
2.3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率结果比较 |
3 讨论 |
四、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剂量替格瑞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观察[J]. 谷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03)
- [2]稳心颗粒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Meta分析与GRADE评价[J]. 刘佳,李杰,张书萌,张梦雪,李仙福,于子璇,江雨洁,谢婷,陈伶利. 中国中医急症, 2021
- [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复方丹参滴丸与麝香保心丸分别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 李雪靖,王宪英,郄素会,韩丽.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1(05)
- [5]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6]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04)
- [7]曲美他嗪应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J]. 马克生. 糖尿病新世界, 2021(06)
- [8]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经高剂量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研究[J]. 马军武. 医药论坛杂志, 2021(05)
- [9]心悦胶囊联合曲美他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 马莉,马江伟,毛佳颖.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24)
- [10]曲美他嗪联合稳心颗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作用评价[J]. 王金玉. 中国医药指南, 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