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欣,李宏,宛玲[1](2021)在《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意义]对孟连生先生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思考,以期为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运用网络调查、文献调研和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总结先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数字图书馆技术、数字参考咨询、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方面的主要贡献,探求其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建设(STKOS)等项目中的探索历程。[结果/结论]在当今智能技术和开放科学发展背景下重新剖析和学习先生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成果,有助于厘清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初衷、发展脉络和前进方向,捕捉时代变革的机遇,更好地推动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事业发展。
吴雅威[2](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黄继乾[3](2021)在《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已经无法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图书馆多元化的服务需求,急需更加先进的服务形态来推动图书馆服务的转型与升级。此背景下,在图书馆传统服务的基础上,融合智能技术,不断体现新理念、新模式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得到迅猛发展。图书馆智慧服务作为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构成部分之一,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研究内容与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探寻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中存在的相同点与差异之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提供启示与建议。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与网络调研双重视角对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考量。通过收集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比较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在研究主体、研究热点、主题演化路径三方面的现象与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中外均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产研究机构群,但国内学者对于智慧服务研究的合作紧密度与发文数量均高于国外。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均集中在智慧服务概念、服务模式、支撑技术、系统构建等方面,其中国外在智慧服务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更具实践性,而国内在研究主题的丰富程度与技术应用的前沿性上更具优势。在演化路径分析中,中外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各有特色且派生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国内研究演化主题更加丰富,国外图书馆则更加注重智慧服务过程中“人”这一主体的参与。在实践调研角度,通过对中外图书馆网站进行网络调研,归纳梳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比较分析智慧服务中智能支撑技术、空间再造、数字资源建设、虚拟体验式服务、智慧型馆员五大功能要素。研究发现国内外在智慧服务过程中对于智能支撑技术的应用各有侧重;常规数字资源库建设理念与形式较为相似,但在特色资源库建设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虚拟体验式服务打造中,国外图书馆倾向于数字化展览类体验式空间构建,而国内则更加注重融合VR等技术的感知性空间的打造;在智慧型馆员的比较中,发现国外图书馆在馆员准入机制、馆员信息公开、馆员培训等方面政策更为科学,国内图书馆在此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最后根据比较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王悦[4](2020)在《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普及,使信息载体形式和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图书馆的社会化都促使公共图书馆即将面临一次颠覆性的改革,功能多元、空间开放,体验升级、公共图书馆将由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场所逐渐发展成复合的市民信息枢纽与文化中心。同时广州市为落实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体系化的发展要求,着力解决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街镇图书馆的发展成为城市热点话题,随着居民读者的需求升级,街镇图书馆的设计原则也在提升,街镇图书馆仅依靠传统的人才招聘和管理方式导致最终服务质量无法改善。因此迫切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提供辅助,进而消除街镇图书馆的发展障碍。在国家政策和广州区域政策两个层面可以看到从1998年起陆续颁布了多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相关条例与政策,在颁布的相关条例和政策中国家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扶持越发根本全面,内容越发详细具体,社会力量的发展环境越发充分,使得广州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可以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在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做法。基于上述三大研究背景,笔者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研究必要性的广州市为例,以发展独具特色的12家市、区级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捕捉当前建设问题的共同点:足够的标识性、多元性和适应性,针对性地引入数据分析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不同维度的详细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共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第一部分,绪论篇章,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研究现状进行简练系统的论述,并对核心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说明。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第二部分,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先导性研究以及建筑适宜性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内容,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针对广州市公共文化体系进行现状梳理,总结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特点以及街镇图书馆的基本建设情况。并对“街镇图书馆”和“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进行概念辨析。总结归纳了街镇图书馆的定义、空间特征、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和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定义、特征及广州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建设方式。同时调研选取并研究总结了12个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项目案例的实践经验,第三章分别研究了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方主体参与街镇图书馆建设的契合点以及制约因素。第四、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设计方法搭建以及建筑设计策略生成,通过与传统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对比,提取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设计的优越性特点,从而总结其文化定位及多层级的设计方法。第五章,通过设计方法指导,展开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建筑分层级的设计策略研究,首先是区位选址、场馆规模和建造类型的选择;其次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设计,包括场地场所感构建、交通整合以及建筑立面标识性设计;此外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设计,包括建筑的功能配置、面积配比、空间组织、空间弹性设计、环境设计以及人性化设计。最后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表达。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期望填补对街镇图书馆、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研究的不足,凸显引入多方共建模式作为街镇图书馆建设方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对今后街镇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与参考。
刘宇[5](2020)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文中研究表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除了为纸质文献资源提供存储场地、为师生、研究人员提供书籍借阅服务外,还为读者提供学习、阅览的空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阅读介质与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类空间的比例关系也随之不断改变,特别是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因此成为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作为学生课后重要的学习场所——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服务重心由“书籍”转向了“人”;服务对象的转变导致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和面积配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纸质文献的存储与借阅空间不再是馆内占比最大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读者”展开的一系列新型学习空间、复合型功能空间、创意趣味空间以及一些人性化休憩空间等。本文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大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形成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其馆内各功能用房的配比和空间组织、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特征和面积占比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体系,并详细了解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论文共六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涵盖了绪论篇章和理论知识的归纳整理部分。绪论篇章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和学科知识服务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现状研究。笔者就国内七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分析,深入研究了其内部各大功能用房的面积配比、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等内容,并结合调研问卷的回馈信息,总结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美国高校教育环境、学生学习行为对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奠定的有利基础,并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内部自主学习空间的展开了具体研究,为本文核心研究内容。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美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形成发展,为后文奠定基础;第五章则是具体展开对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介绍了其历史背景与形成发展的条件,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内各功能空间的配比、空间组织以及各类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特征、功能组成以及占比情况,同时也一并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特点与建设情况。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为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其一,将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并从析总结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相对不足之处;其二,根据以上成果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总结归纳出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中值得借鉴参考的五项内容。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对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产生一定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李仁玲,师新颖,王丛珊,陈征,王建岭[6](2020)在《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高校推进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也成为未来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主流趋势。加强高校教育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密切结合,则是基于不断推进的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程度。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改变了教育的方式,而且初步突破了固有的教育模式,通过一种更加灵活、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学习资源提供方式,使得学生在课外知识获取和寻求自我进步中得到支持。本文就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数字化教育对高效图书馆建设带来的冲击、挑战和机遇。
郭玲[7](2020)在《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以C县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为了更好推动公共文化、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相继出台实施,对公共图书馆在立法上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在我国,基层图书馆一般是指县以下的公共图书馆,在数量上具有绝对性优势,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深刻影响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发展规律的分析,总结、提炼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深入研究和解决公共图书馆在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传统图书馆转型至复合型图书馆,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是图书馆的当务之急。基层图书馆在我国发展现状不一,或多或少的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基层图书馆一般都是由政府主办的,受政府行为影响巨大。如何更好发挥基层图书馆的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是每一座基层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内容。根据全国第六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结果显示,全国共有969个县级以上国家一级图书馆,519个县级以上国家二级图书馆,1034个县级以上国家三级图书馆。C县位居全国百强县,而C县图书馆却仅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不能与综合实力发展相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不能较好的满足。C县图书馆建馆初期是按照高标准打造的,但是一路发展缓慢,甚至于被兄弟图书馆远远抛在后边,很大的原因是认识不足,固守成规,没有让图书馆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笔者针对C县图书馆服务读者情况做了一份调查,调查数据综合分析显示,C县图书馆场馆不足,功能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场馆面积受限,图书上架种类不足,活动种类不足,不能满足各类读者的需求,工作人员服务能力有限,不能更好解决读者疑问。主要问题是:图书馆运行经费紧张,场馆建设缓慢;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待拓展;未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服务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与地方政府认识不足,发挥其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作用不够,文化服务多元化对图书馆的冲击,服务方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从业人员观念滞后等有关。需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建立有效政府主导,可以更好保障图书馆快速地高质量发展。保障图书馆服务场馆等设施设备建设,制定并完善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规范图书馆总分馆运行。保障图书馆正常运营的经费投入。二是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样化、便利化的图书文化服务。要多方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中,加强志愿者队伍培训与服务。因时制宜,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三是强化镇村图书分馆(室)建设。强化场馆、图书文献、队伍建设,加强建设指导。四是强化自身建设,提高图书馆馆员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图书馆员自身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善服务,提高读者参与积极性。C县图书馆的问题在其他基层图书馆不一定都存在,但是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促进我国基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更好的发展。
沙婷婷[8](2020)在《小学图书馆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锦州市三所小学为例》文中提出小学图书馆是学校文献的信息中心,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机构,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图书馆的利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基于此本文从图书馆利用率方面着手,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对当前小学图书馆利用情况进行研究。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题依据、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核心概念界定。第二部分对小学图书馆建设情况及利用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小学图书馆存在以下问题:小学图书馆基础设施陈旧,难以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局限于“看护”,管理质量不理想;小学图书馆利用率低,师生利用意识和方式存在偏差;小学图书馆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功能有待拓展。第三部分对小学图书馆利用存在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发现教育经费不足导致小学图书馆基本建设滞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小学图书馆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其资源浪费;先进数字媒体的冲击增加了小学图书馆职能开发的难度。第四部分针对小学图书馆存在问题提出如下优化策略: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增强各类图书馆互动;制定合理的图书馆管理制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创新图书馆利用模式,提高师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建构集教育——服务——咨询——推广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体系。本文在深入调查小学图书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小学图书馆利用问题的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改善小学图书馆利用现状,使小学图书馆能够更好的融入学校的教学,配合素质教育的开展。
钱敏[9](2020)在《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从最早时期的藏书阁,到如今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伴随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并提供更广泛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大范围下都属于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能够同时为科研和公众提供服务,在转化创新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强化公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则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祖国建设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强化学生素质、营造育人氛围、知识交流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对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愈发丰富和深入。但纵观前人的研究,对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比较较少,大多是从单一主体出发或者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有着自身的发展要点,但都属于图书馆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不能把其割裂和对立起来研究,而应相互对应,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本文通过收集2009年至2018年图情领域的18个核心期刊上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论文数据,利用SATI、SPSS、Ucinet、Citespace和Excel软件,制出相关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出近10年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相异点的原因,总结相关问题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这四个方面:其一,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搭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二,通过各种工具将相关数据制成清晰的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这几个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中关键词分析又分为频率、主题路径、聚类和突现这多个角度,得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所分别具有的特征,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提供依据。其三,根据前述的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从发文量及趋势、机构、作者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其中研究内容又分为了阅读推广、资源服务、读者服务和自身建设四个角度阐述,并进一步分析得到研究相异点出现的原因。其四,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国外研究的差别,并提出对于后续研究的建议,主要包括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加强作者合作、开展有新意的阅读推广研究、加强技术运用研究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为将来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其研究结论能够为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余炜[10](2020)在《环境行为学视角下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时代发展和教育理念变革的双重背景下,传统图书馆空间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日新月异的新型技术为图书馆构建了更加广泛的交流平台。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建筑中最为核心的建筑要素之一,一方面承载着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能,另一方面也是进行学术交流和日常交往的公共空间,一种交换想法的场所。近十年来,伴随着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空间的不断多元的需求与向往,从共享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等多个方面均进行了探索。然而,现代高校图书馆虽然为高校师生提供了阅览和学习的空间,但是空间模式比较单一,也缺少对于地域文化和校园精神的传播与弘扬。高校图书馆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知识与思想的交流交往,从而作为一个集信息、文化、学习、交流为一体的综合体。因此,论文选取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从环境行为学视角出发,探讨环境与行为的相互关系,并根据现状调研提出适宜的交往空间设计策略,从而对该领域的建筑设计提供更加详实的基础资料和理论研究;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和类型的交往空间设计提出可供参考的方法和思路。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信息及要素采集和分析方法,从环境行为学视角研究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的空间环境及使用者行为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其相互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实地调研,整理与分析调研结果,总结交往空间设计模式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理论进一步研究,为后续探索交往空间设计策略打下基础。第三部分:最后,在总结前文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适宜的设计策略,并结合设计实践将设计策略进行运用,对交往空间的营造进行了探索,为优化和设计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提供了论证实例,使研究更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
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从事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背景 |
2.1 长期关注国际图书馆领域的前沿发展 |
2.2 深度参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
2.3 总结梳理中国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发展历程 |
3 关于数字图书馆理论体系的探索 |
3.1 数字图书馆宏观战略研究 |
3.1.1 数字图书馆彻底改变社会信息服务模式 |
3.1.2 数字图书馆挑战文献情报工作模式 |
3.1.3 对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事业发展策略的建议 |
3.2 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探索 |
3.2.1 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
3.2.2 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 |
3.2.3 数字参考咨询 |
3.2.4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
4 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创新实践 |
4.1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
4.2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
4.3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 |
4.4 面向外文科技文献信息的超级科技词表和本体建设项目 |
5 结语 |
(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
1.2.4 评述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库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数据服务 |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管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
4.2.1 图情机构主体 |
4.2.2 智慧数据 |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
4.3.1 数据多源性 |
4.3.2 技术智能性 |
4.3.3 服务场景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5.2.2 智库需求感知 |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
5.2.4 智能化推荐 |
5.2.5 案例分析 |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3.1 智库活动层 |
5.3.2 嵌入层 |
5.3.3 融合层 |
5.3.4 服务层 |
5.3.5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
6.1.1 智库特征识别 |
6.1.2 智库需求确定 |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
6.3 多源数据融合 |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1 场景化服务 |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
7.5.3 评价指标优化 |
7.5.4 评价指标赋权 |
7.6 实证研究 |
7.6.1 研究方法 |
7.6.2 数据分析 |
7.6.3 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3)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图书馆智慧服务比较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与特征解析 |
2.1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内涵 |
2.2 图书馆智慧服务的特征 |
第3章 基于文献计量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现状比较分析 |
3.1 研究数据来源 |
3.2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体比较分析 |
3.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
3.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分析 |
3.2.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作者合作、机构比较 |
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分析 |
3.3.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
3.3.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分析 |
3.3.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热点比较 |
3.4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演化路径比较分析 |
3.4.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3.4.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分析 |
3.4.3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研究主题演化比较 |
第4章 基于网络调研的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比较分析 |
4.1 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实践现状的调研设计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方法 |
4.1.3 调研内容 |
4.2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模块调研 |
4.2.1 国外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
4.2.2 国内图书馆智慧服务网站功能模块调研 |
4.3 中外图书馆网站智慧服务功能要素比较 |
4.3.1 智能支撑技术比较 |
4.3.2 空间再造服务比较 |
4.3.3 数字资源建设比较 |
4.3.4 虚拟体验式服务比较 |
4.3.5 智慧型服务馆员比较 |
第5章 提升我国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水平的启示与建议 |
5.1 深化理论探索,开展跨学科协同研究 |
5.2 融入前沿技术,布局平台化服务系统 |
5.3 汇聚多元资源,丰富智慧服务内容 |
5.4 完善技术标准,提供智慧服务保障 |
5.5 优化交互功能,提升网站界面友好性 |
5.6 提升馆员素质,培育高水平服务团队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民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不足的矛盾 |
1.1.2 引入社会力量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 |
1.1.3 相关法规及政策体系的推进和支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畴与内容 |
1.3.1 概念的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必要性 |
1.6.1 角度创新 |
1.6.2 研究的必要性 |
第二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先导性研究 |
2.1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相关研究 |
2.1.1 总分馆公共图书馆体系 |
2.1.2 政府主导,多方共建 |
2.1.3 基本建设情况 |
2.2 街镇图书馆相关研究 |
2.2.1 街镇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
2.2.2 街镇图书馆发展沿革 |
2.2.3 街镇图书馆建筑特性 |
2.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相关研究 |
2.3.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2.3.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建设方式 |
2.4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的建筑实践及经验总结 |
2.4.1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实践 |
2.4.2 实践经验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要点研究 |
3.1 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
3.1.1 时代发展影响要素 |
3.1.2 使用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 |
3.1.3 使用功能需求类型分析 |
3.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与街镇图书馆建设的契合点 |
3.2.1 社会力量参与前期建设 |
3.2.2 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 |
3.2.3 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 |
3.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的制约因素 |
3.3.1 多主体参与因素 |
3.3.2 社会环境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法构建 |
4.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较传统模式街镇图书馆的优越性 |
4.1.1 传统街镇图书馆现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 |
4.1.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优越性 |
4.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文化定位 |
4.2.1 基于商业逻辑的“图书馆+”模式 |
4.2.2 基于文化诉求的小型文化综合体 |
4.2.3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主题型图书馆 |
4.3 基于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方法 |
4.3.1 适宜的规划选址及准确场馆规模预估 |
4.3.2 标识化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
4.3.3 复合化建筑功能空间设计 |
4.3.4 专业化服务供给,形成特色主题空间营造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策略 |
5.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规划选址及建造类型选择 |
5.1.1 规划布局原则 |
5.1.2 区域位置选择 |
5.1.3 场馆规模确定 |
5.1.4 建造类型选择 |
5.2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
5.2.1 外部场地设计 |
5.2.2 建筑立面形态设计 |
5.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
5.3.1 功能配置及配比 |
5.3.2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空间组织 |
5.3.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空间设计 |
5.4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文化内涵表达 |
5.4.1 共建企业文化的表达 |
5.4.2 区域地域性的表达 |
5.4.3 专业主题性的表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本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模式街镇图书馆读者使用需求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阅读方式转变 |
1.1.2 教育理念转变引起的学习方式改变 |
1.1.3 中美高校图书馆发展情况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及阐释 |
1.3.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
1.3.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
1.3.3 自主学习空间与藏阅空间 |
1.3.4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
2.1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发展 |
2.1.1 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发展历程 |
2.1.2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学习空间” |
2.1.3 从“传统学习模式”到“数字化网络学习” |
2.1.4 从“传统学习空间”到“自主学习空间” |
2.2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
2.2.1 知识服务模式的内涵 |
2.2.2 知识服务模式的类型 |
2.2.3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
2.2.4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现状研究 |
3.1 调研背景 |
3.1.1 调研对象选取 |
3.1.2 调研方法 |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调研及分析 |
3.2.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介绍 |
3.2.2 图书馆各功能用房面积占比分析 |
3.2.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
3.2.4 配套服务设施分析 |
3.2.5 学科知识服务建设 |
3.3 调研问卷分析 |
3.4 现状问题汇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为背景的美国高校教学理念及学生学习行为与需求研究 |
4.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
4.1.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研究 |
4.1.2 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 |
4.1.3 国内高校教学现状 |
4.1.4 中美高校教学模式比较 |
4.2 美国大学生学习行为与使用需求研究 |
4.2.1 图书馆内行为类型的研究 |
4.2.2 图书馆内学习行为的研究 |
4.2.3 学习行为与环境互动性研究 |
4.2.4 使用需求研究 |
4.3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
4.3.1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的发展 |
4.3.2 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案例研究 |
5.1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发展背景 |
5.1.1 历史背景 |
5.1.2 发展条件 |
5.2 美国高校图书馆功能配比及空间布局研究 |
5.2.1 研究对象选取 |
5.2.2 设计概况及定位分析 |
5.2.3 图书馆各功能空间面积配比分析 |
5.2.4 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用房空间组织分析 |
5.3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研究 |
5.3.1 自主学习空间的功能构成 |
5.3.2 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 |
5.3.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面积占比分析 |
5.3.4 自主学习空间特征 |
5.4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配套服务研究 |
5.4.1 学科知识服务 |
5.4.2 技术服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6.1 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的比较研究 |
6.2 适应我国国情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借鉴 |
6.2.1 增加自主学习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内的面积占比 |
6.2.2 丰富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
6.2.3 提升个体学习空间的占比、增加学习空间的私密性灵活性 |
6.2.4 完善自主学习空间的人性化布局、管理及配套设施 |
6.2.5 促进非功能性交通空间的利用及多元化发展 |
6.2.6 结合智能技术提升学科知识服务的整体质量与用户体验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成果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
(一)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
(二)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对策 |
(一)推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
(二)加强信息安全,提升教育资源整合的技术水平 |
(三)加强图书馆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
三、结语 |
(7)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以C县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基本概念 |
2.1.1 公共文化服务 |
2.1.2 公共图书馆 |
2.1.3 公共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联系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理论的应用 |
3 C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
3.1 C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成绩 |
3.1.1 以人为本,开展阵地服务 |
3.1.2 拓展平台,延伸阅读窗口 |
3.2 C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3.2.1 运行经费紧张,场馆建设缓慢 |
3.2.2 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够丰富 |
3.2.3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较差 |
3.2.4 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服务水平较低 |
4 C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1 政府未充分发挥其主导公共文化服务作用 |
4.2 文化服务多元化对图书馆的冲击 |
4.3 图书馆业务建设滞后对读者吸引不足 |
4.4 从业人员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
5 提升基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 |
5.1 建立有效政府主导 |
5.1.1 保障图书馆服务场馆等设施设备建设 |
5.1.2 保障图书馆正常运行的经费投入 |
5.2 整合社会资源,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
5.2.1 加强与社会资源合作 |
5.2.2 加强志愿者队伍培训与服务 |
5.2.3 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 |
5.3 强化镇村图书分馆(室)建设 |
5.3.1 强化场馆建设 |
5.3.2 强化图书文献建设 |
5.3.3 加强队伍建设 |
5.3.4 加强建设指导 |
5.4 提高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 |
5.4.1 改善服务,提高读者参与积极性 |
5.4.2 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图书馆员服务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小学图书馆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锦州市三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小学图书馆利用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内容 |
(四)调查方法 |
(五)调查结果 |
1.问卷调查结果 |
2.访谈调查结果 |
二、小学图书馆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表征 |
(一)小学图书馆基础设施陈旧,难以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 |
1.图书馆藏书量不足,缺乏实用性 |
2.图书馆馆藏类别不均衡,教学辅助功能不凸显 |
3.图书馆书籍更新缓慢,缺乏时效性 |
4.图书馆数字资源匮乏,难以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
5.图书馆基础设施条件与书香校园建设标准相差甚远 |
(二)小学图书馆的管理局限于“看护”,管理质量不理想 |
1.图书馆开放时间过短,且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 |
2.图书馆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佳,服务能力有限 |
3.图书馆没有真正实现数字化管理,管理手段滞后 |
(三)小学图书馆的利用率低,师生的利用意识和方式存在偏差 |
1.小学生借阅书籍的娱乐化功利化倾向严重 |
2.学生课外读物资源渠道丰富,借阅意识薄弱 |
3.应试教育影响,师生没有时间借阅书籍 |
4.图书馆开展活动流于形式,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
(四)小学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功能有待拓展 |
1.图书馆服务意识薄弱,优势资源浪费 |
2.服务功能拓展尚不完善,存在利用盲区 |
三、小学图书馆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经费不足导致小学图馆基本建设滞后 |
1.上级行政拨款不足,一些基本设施到位不及时 |
2.学校自身开源节流渠道狭小,功能开发空间有限 |
(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小学图书馆的重视不足,导致其资源浪费 |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相关规定性文件的执行缺乏监管 |
2.小学主管领导忽略图书馆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关联与衔接渠道 |
(三)先进数字媒体的冲击,增加了小学图书馆职能开发的难度 |
1.数字媒体内容冲淡了学校图书馆纸质资料的吸引力 |
2.数字媒体方式的冲击导致学生对纸质版书籍缺乏兴趣 |
四、解决小学图书馆利用问题的有效策略 |
(一)合理配置馆藏资源,增强各类图书馆互动 |
1.小学图书馆与少儿图书馆互动 |
2.拓展各校图书资源共享渠道 |
3.拓展阅读空间,营造书香校园 |
(二)制定合理的图书馆管理制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
1.制定合理的开馆制度,提高阅读效率 |
2.逐步引进专业人士,加强图书管理员专业培训 |
3.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开发方便快捷的服务渠道 |
(三)创新图书馆利用模式,提高师生利用图书馆意识 |
1.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索能力 |
2.举办教师阅读系列活动,激发教师利用图书馆的热情 |
3.完善评价激励制度,确保阅读的持续性 |
4.图书馆开设校本课程,加强阅读指导 |
(四)构建集教育—服务—咨询—推广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功能拓展体系 |
1.开展入馆教育 |
2.强化个性化阅读服务 |
3.图书馆优选各年级阅读书目进行分级指导 |
4.注重参考咨询工作,解答学生的疑问 |
5.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9)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对象、意义与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1.1.4 研究方法 |
1.2 研究路线和结构安排 |
1.3 本文贡献 |
2 研究综述 |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 |
2.1.1 馆员培养 |
2.1.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1.3 服务研究 |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 |
2.2.1 馆员培养 |
2.2.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2.3 服务研究 |
2.2.3.1 社会化服务 |
2.2.3.2 校内服务 |
3 核心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对比 |
3.1 数据及工具 |
3.1.1 数据选择 |
3.1.2 分析工具及可视化工具 |
3.2 发文量情况 |
3.3 机构情况 |
3.4 作者情况 |
3.4.1 作者分布情况 |
3.4.2 作者合作情况 |
3.5 研究内容情况 |
3.5.1 关键词分析 |
3.5.1.1 频率分析 |
3.5.1.2 主题路径分析 |
3.5.1.3 相关及聚类分析 |
3.5.1.4 突现分析 |
3.5.2 高被引文献分析 |
3.5.3 研究内容对比分析 |
3.5.3.1 阅读推广 |
3.5.3.2 资源服务 |
3.5.3.3 读者服务 |
3.5.3.4 自身建设——移动图书馆 |
3.6 研究相异点原因分析 |
4 问题、差异与建议 |
4.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对公共图书馆研究不够重视 |
4.1.2 作者之间合作不密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
4.1.3 公共图书馆研究中对阅读推广的研究不深入 |
4.1.4 图书馆的自身建设研究进展缓慢 |
4.2 与国外研究的差异 |
4.2.1 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4.2.2 我国图书馆技术运用研究不够充足 |
4.2.3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研究较落后 |
4.3 关于后续研究的建议 |
4.3.1 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发挥公共图书馆价值 |
4.3.2 加强与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凝聚更多经验和智慧 |
4.3.3 设计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有新意的推广研究 |
4.3.4 加强技术运用研究,提升图书馆开发水平 |
4.3.5 探寻合作机制,助力共建共享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环境行为学视角下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转型需求 |
1.1.2 高校图书馆空间发展趋势 |
1.1.3 交往空间设计因素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3.1 交往空间 |
1.3.2 高校图书馆 |
1.3.3 西北地区 |
1.4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相关理论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基本框架 |
第二章 环境行为学在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中的引入 |
2.1 环境行为学基本理论 |
2.1.1 环境行为学理论基础 |
2.1.2 环境行为学的发展与研究内容 |
2.1.3 环境行为学对于交往空间设计的意义 |
2.2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环境因素 |
2.2.1 文脉环境 |
2.2.2 现象环境 |
2.2.3 个人环境 |
2.3 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行为因素 |
2.3.1 必要性行为 |
2.3.2 自发性行为 |
2.3.3 社会性行为 |
2.4 人、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协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状调研 |
3.1 西北地区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概况 |
3.1.1 图书馆交往空间建设情况 |
3.1.2 使用者问卷调查 |
3.2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状研究 |
3.2.1 交往空间类型及特征 |
3.2.2 行为活动类型及时间分布 |
3.2.3 交往空间行为地图注记 |
3.3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现存问题整理与分析 |
3.3.1 交往空间兼容性较弱 |
3.3.2 交往空间与行为的分裂 |
3.3.3 交往空间内容缺乏特色 |
3.3.4 交往空间环境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原则及策略 |
4.1 交往空间设计原则 |
4.1.1 注重时代及数字化发展 |
4.1.2 结合西北地区环境特征 |
4.1.3 照顾使用者行为模式及心理需求 |
4.2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宏观层面空间设计策略 |
4.2.1 图书馆交往空间构成 |
4.2.2 图书馆交往空间组织 |
4.2.3 图书馆交往空间布局 |
4.3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中观层面空间设计策略 |
4.3.1 交通空间 |
4.3.2 中庭空间 |
4.3.3 研讨空间 |
4.3.4 休闲空间 |
4.4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微观层面空间设计策略 |
4.4.1 空间距离与领域性设计 |
4.4.2 空间尺度与适宜性设计 |
4.4.3 空间限定与渗透性设计 |
4.4.4 空间氛围与环境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实践 |
5.1 设计概况 |
5.1.1 图书馆概况 |
5.1.2 设计目标 |
5.1.3 设计前期分析 |
5.2 交往空间设计策略应用 |
5.2.1 宏观层面 |
5.2.2 中观层面 |
5.2.3 微观层面 |
5.3 交往空间设计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B 调查问卷 |
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孟连生在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探索[J]. 王欣,李宏,宛玲. 图书情报工作, 2021(15)
- [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外图书馆智慧服务发展现状比较研究[D]. 黄继乾.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D]. 王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D]. 刘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 李仁玲,师新颖,王丛珊,陈征,王建岭. 学周刊, 2020(19)
- [7]基层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以C县图书馆为例[D]. 郭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9)
- [8]小学图书馆利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锦州市三所小学为例[D]. 沙婷婷. 渤海大学, 2020(05)
- [9]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D]. 钱敏. 南京大学, 2020(02)
- [10]环境行为学视角下西北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余炜.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