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颈椎病临床分型及CT诊断价值

老年人颈椎病临床分型及CT诊断价值

一、老年颈椎病临床分型及CT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鹤玮,贾杰[1](2021)在《全周期康复视角下的颈椎病康复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解读》文中研究指明颈椎病是康复医学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WHO公布的全球十大慢性顽固性疾病中,颈椎病排名第二,目前全球颈椎病患者已攀升至9亿[1]。2016年我国一项大样本全身慢性疼痛流行病学研究也显示颈痛是排名第二的疼痛性疾病[2]。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颈椎病会带来疼痛、运动、感觉、心理等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如何综合运用多种干预手段缓解颈椎病症状、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预防疾病复发已经成为现代康复医学关注的重要研究

曾海[2](2020)在《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网状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采用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NMA)方法,比较4种灸法(精灸、热敏灸、温和灸、麦粒灸)在颈椎病颈痛人群中的临床疗效。2.通过临床研究,对比精灸、麦粒灸和温和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疗效,并补充3种灸法同时直接比较的临床证据。方法:1.网状meta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维普及PubMed数据库以获取4种灸法(精灸、麦粒灸、热敏灸、温和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包括有效率、NPQ量表和VAS评分。Stata 15.0软件用于实施网状meta分析和绘制干预措施网状结构图。2.临床研究受试者来源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部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95名受试者,随机分为精灸组(32例)、麦粒灸组(32例)和温和灸组(31例)。艾灸选穴风池穴、百劳穴、大杼穴、肩中俞穴、肩井穴、心俞穴、胆俞穴。三组艾灸所选用的腧穴相同,且均为双侧选穴。艾灸操作精灸组:将规格为2×3mm(底径×高)的艾炷放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当受试者有灼痛感时(艾炷剩余约1/4),即用镊子夹去艾炷,每穴共灸2壮。麦粒灸组:将规格为5×8mm(底径×高)的艾炷放置于腧穴上,用线香点燃艾炷,当受试者少许灼热或灼痛感时(艾炷剩余约1/3),即用镊子夹去艾炷,每穴共灸2壮。温和灸组:将艾条一端点燃,置于施灸腧穴皮肤上方约2-3cm,使受试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穴艾灸5分钟。疗程每周治疗2次,每次治疗至少间隔48小时,治疗持续5周,总计10次治疗。评价时点和结局指标在治疗前、治疗后以及随访1个月时对NPQ量表、MPQ量表及VAS进行评分,在治疗后进行等级疗效(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评价。安全性评价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应用SPSS 23.0软件,对于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分类资料选择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在多个时点均测量的定量数据,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安全性指标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结果:1.网状meta分析数据库检索获得文献380篇,最终获取合格临床研究8项,共纳入患者624例。有效率麦粒灸[OR=0.11,95%CI(0.02,0.56)]和温和灸[OR=0.07,95%CI(0.01,0.46)]的有效率低于精灸,热敏灸的有效率高于温和灸[OR=3.55,95%CI(1.84,6.87)],其余配对比较差异不显着。根据SUCRA值进行最优干预措施概率排序,精灸(97.3%)>热敏灸(67.3%)>麦粒灸(29.8%)>温和灸(5.6%)。NPQ量表评分在NPQ量表评分方面,热敏灸优于温和灸[MD=-17.07,95%CI(-33.85,-0.28)],其余配对比较差异不显着。根据SUCRA值进行最优干预措施概率排序,热敏灸(83.4%)>精灸(70.1%)>麦粒灸(41.7%)>温和灸(4.7%)。VAS评分在 VAS 评分方面,麦粒灸[MD=0.76,95%CI(0.19,1.33)]和温和灸[MD=1.36,95%CI(0.46,2.26)]劣于精灸,热敏灸优于温和灸[MD=-0.81,95%CI(-1.12,-0.50)],其余两两比较差异不显着。根据SUCRA值进行最优干预措施概率排序,精灸(95.6%)>热敏灸(60.7%)>麦粒灸(42.1%)>温和灸(1.7%)。2.临床研究本研究中,纳入分析的受试者有88例,其中精灸组31例,麦粒灸组28例,温和灸组29例。基线特征方面,三组受试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文化程度、颈椎病分型、中医辨证、NPQ量表、MPQ量表以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Q量表评分测量时间点的比较:三组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随访1个月时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精灸组,治疗后和随访1个月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麦粒灸组和温和灸组在随访1个月时的评分高于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低于麦粒灸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精灸组低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麦粒灸组和温和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Q量表评分的变化值方面,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变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麦粒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MPQ量表评分测量时间点的比较:三组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随访1个月时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而随访1个月时评分高于治疗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和麦粒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精灸组低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组低于温和灸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MPQ量表评分的变化值方面,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麦粒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测量时间点的比较:三组治疗后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随访1个月时评分低于治疗前评分,而随访1个月时评分高于治疗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和麦粒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低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组低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变化值方面,在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时,三组变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麦粒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组高于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级疗效评价三组等级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灸组优于麦粒灸组和温和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麦粒灸组与温和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本研究中共6例受试者出现轻度不良反应,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经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研究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网状meta分析表明,在颈椎病颈痛的治疗方面,精灸的疗效优于麦粒灸和温和灸,热敏灸的疗效优于温和灸。在4种灸法中,精灸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高,其次为热敏灸和麦粒灸,而温和灸的概率最低。2.临床研究与网状meta分析结果基本相符,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疗效有优于麦粒灸和温和灸的倾向,且麦粒灸的疗效有优于温和灸的倾向。

韦建深[3](2019)在《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治疗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通过研究颈椎调曲手法与CBT-I治疗颈椎病合并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提供各自治疗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有效性、安全性的可靠临床证据,明确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疗效及作用特点,为颈椎病合并失眠症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和临床依据。2、通过收集影像学资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HAMILTON焦虑量表(HAMA)、VAS评分等数据,探究颈椎病与失眠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患者,按照就诊顺序编号160号,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将这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颈椎调曲手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8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CBT-I治疗,每周进行1次,4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拍摄常规X线颈椎侧位片,进行颈椎曲度的测量,同时运用PSQI、HAMA进行评估,统计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并用SPSS 22.0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同组数据治疗前后比较则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在颈椎病的治疗上,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在失眠症的治疗上,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PSQI评分、HAMA评分、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PSQI评分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AMA评分改善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治疗组颈曲C值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曲C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颈曲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调曲手法治疗颈椎病合并失眠具有显着疗效,且显着优于CBT-I治疗。颈椎调曲手法可以有效减轻颈椎病引起的疼痛症状,同时能够恢复患者的颈椎曲度,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焦虑状况。颈椎病引起的病变和症状与失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随着颈椎病的症状得到改善,患者的失眠情况也得到改善。所以,颈椎调曲手法能够通过改善颈椎曲度,松解紧张痉挛肌肉,调节颈部的力学平衡,消除不良刺激因素,治愈颈椎病,同时使患者身心放松,缓解焦虑,提高睡眠质量。

马瑞[4](2017)在《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效应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对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文献进行定性及定量的系统评价,初步探寻灸法治疗本病的循证证据。2.应用随机对照研究客观评价不同灸量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探寻精灸疗法灸量的效应规律。3.应用随机对照研究客观评价不同灸度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近中期疗效及疗法的安全性,初步探寻精灸疗法灸度的效应规律。方法:1.文献评价电子及手工检索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随机对照研究。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由两位独立评价者筛选纳入研究,并完成研究数据的提取。应用Cochrane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每一个研究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效应量合并统计在RevMan5.3软件上完成。2.临床研究2.1不同灸量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所有的研究病例收集于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研究时间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应用Power and sample size在线软件进行样本含量估算,最终得出研究共需纳入研究病历60例,每组30例。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化分组方案,应用随机数表法将纳入病例随机分入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方案:取穴:治疗组与对照组取穴相同,均为风池(双)、颈百劳(双)、肩中俞(双)、肩井(双)、心俞(双)、胆俞(双)。操作方法: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在上述施灸穴位上点涂万花油标记。以艾绒为灸材,并用精灸炷模具,统一制作成底部直径约2mm,高约5mm,重约20mg的圆锥形紧实艾灸炷,置放于上述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炷尖部,当艾炷燃烧至患者自觉皮肤明显灼热时移去艾炷,接着在原穴位上进行第二壮的治疗,壮数不限定,依此方法灸至患者出现特殊灸感(如传导性热感、其他非热感觉等),随后进行下个穴位的灸治,施灸后在原穴位上覆盖薄层万花油。对照组施灸操作同治疗组,每穴进行7壮的治疗。疗程:每三日治疗一次,治疗时间间隔为72小时以上,受试者每周接受2次治疗,考虑临床实际研究情况及患者依存性情况,确定完成8次治疗为一个疗程,即为临床有效观察病例。疗效评价:研究主要结局指标:选取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研究次要结局指标:疼痛VAS评分及不良反应。观察时点:NPQ及VAS评分在治疗前、疗程结束时、随访1个月时3个时点进行评价。每次治疗结束后记录不良反应。疗效评定参照尼莫地平评分法:治愈:治疗后NPQ量表评分比治疗前减少≥30%。显效:减少≥20%但<30%。有效:减少≥10%但<20%。无效:减少<10%。统计分析:数据输入SPSS18.0完成统计,多个时点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设定P小于等于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2不同灸度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所有的研究病例收集于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研究时间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所有纳入病例按照随机方案分配至治疗组或对照组。治疗方案:取穴:治疗组与对照组取穴相同,均为风池(双)、颈百劳(双)、肩中俞(双)、肩井(双)、心俞(双)、胆俞(双)。操作方法:治疗组:患者取俯卧位,在上述施灸穴位上点涂万花油标记。以艾绒为灸材,并用精灸炷模具,统一制作成底部直径约2mm,高约5mm,重约20mg的圆锥形紧实艾灸炷,置放于上述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炷尖部,待艾炷在穴位皮肤上完全燃尽为一壮,以同样的方法施灸第二壮,每穴施灸两壮,以局部皮肤发泡为度。对照组:采用相同规格的艾炷,置放于上述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炷尖部,待患者诉有灼热感明显时,艾灸炷约燃烧至2/3,立即以手指移灭艾炷。以同样的方法施灸第二壮,每穴施灸两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疗程:每三日治疗一次,治疗时间间隔为72小时以上,受试者每周接受2次治疗,考虑临床实际研究情况及患者依存性情况,确定完成8次治疗为一个疗程,即为临床有效观察病例。疗效评价:研究主要结局指标:选取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简式McGill疼痛量表(MPQ)、健康调查简表SF-36、不良反应记录。观察时点:治疗前、疗程结束时、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结果:1.文献评价本次研究共有14个研究符合纳入标准,12个研究为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个研究为灸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均较高。有4个研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提示热敏灸与传统灸在疼痛改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岭南天灸与传统天灸在颈痛及颈椎功能改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研究2.1不同灸量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两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程分布、NPQ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果NPQ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NPQ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在随访1个月时,评分均有一定回升。两组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一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AS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VAS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在随访1个月时,评分均有一定回升。两组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一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率:治疗结束后根据NPQ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组痊愈率为10%,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痊愈率为0%,有效率为83.33%。两组之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不同灸度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基线情况:两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程分布、NPQ评分、MPQ评分、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果NPQ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NPQ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两次随访观察,评分均有一定回升。两组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随访一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三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PQ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MPQ评分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两次随访观察,评分均有一定回升。两组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随访一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随访三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F-36评分: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SF-36评分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两次随访观察,对照组评分有一定下降,治疗组评分呈缓慢上升趋势。两组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随访一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随访三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PCS评分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两次随访观察,对照组评分有一定下降,治疗组评分呈缓慢上升趋势。两组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一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随访三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MCS评分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两次随访观察,对照组评分有一定下降,治疗组评分呈缓慢上升趋势。两组在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随访一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随访三个月组间比较,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率:治疗结束后根据NPQ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组痊愈率为10%,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痊愈率为7.50%,有效率为90.00%。两组之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3个月后根据NPQ评分的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组痊愈率为5%,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的痊愈率为0%,有效率为77.50%。两组之间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文献系统评价,特殊灸法较传统灸法在颈椎病疼痛及功能改善方面可能更有优势,但由于文献存在较大偏倚风险,不能得出较高质量的循证依据。2.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具有很好的近中期疗效,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提示灸感及皮肤反应程度是精灸灸量灸度控制的合理维度。

刘红梅,马艳[5](2016)在《老年颈椎病患者CT特征指导预后的价值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老年颈椎病患者CT特征指导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过CT详细检查,观察患者颈椎病类型及根据检测结果进行临床治疗。结果:CT检查:椎动脉型27例,其中18例具有明显狭窄,9例狭窄不明显;脊髓型20例,发生部位主要集中在C4C6,椎间隙层面椎管狭窄平均(9.4±1.4)mm;神经根型26例,其中侧隐窝狭窄17例,椎间孔狭窄21例,狭窄平均(1.6±0.7)mm;交感神经20例和混合型7例,CT检查特征不明显。临床治疗:具有手术指证(神经根或脊髓压迫)54例,保守治疗(药物、运动、牵拉、按摩、温热敷)者46例。结论:CT检查对椎动脉型、脊髓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明确诊断,并且可以指导治疗,评价治疗效果。

张建军[6](2015)在《老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诊断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X线诊断老年颈椎病的平片表现,提高X线平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颈椎病患者74例,回顾性分析其X平片资料。结果对74例脊椎病患者X线平片分析后,发现颈型11例(14.86%)、神经根型21例(28.37%)、脊髓型14例(18.91)、椎动脉型8例(10.81)、交叉神经型20例(27.02%);临床相关性表现为钩椎关节退行13例(17.57%)、椎体增生22例(29.73%)、椎间孔改变15例(20.27)、颈椎生理曲度改变6例(8.11%)、脊椎间隙变窄18例(24.32%)。结论 X线平片诊断老年颈椎病特征显示明显,其诊断结果有效可靠,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实惠的诊断方式。

王刚,刘明生,刘仰生,郝俊雄,符礼梅[7](2015)在《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7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统计分析不同分型颈椎病的CT、MRI表现特征。结果:风寒湿型患者的CT表现以曲度发生变化、韧带出现钙化为主;气滞血瘀型以椎间孔、椎间隙变异为主;痰湿阻络型以钩椎增生为主;肝肾不足型以椎间盘突出为主;气血亏虚型的CT影像学特征不明显;MRI表现,气血亏虚型以脊柱滑脱为主,其余四种分型表现不明显。结论: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较大差异,将CT及MRI影像诊断技术用于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对于指导中医中药治疗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李海业[8](2014)在《郑氏经穴按摩+电针配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运用郑怀贤教授的经穴按摩和电针配合静脉滴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按纳入标准临床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4例,治疗过程中中止、脱落、剔除4例,占总数的6.25%。实际纳入试验的病例为60例。治疗组:郑氏经穴按摩+电针配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对照组:常规按摩+电针配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30例(男16例,女14例)。两组均每日治疗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功能状态、临床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状态进行评分,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比较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在治疗前通过对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病情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评价,治疗组:优15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其中优率为50%,良率33.33%,可率13.33%,差率3.33%;对照组:优7例,良8例,可13例,差2例,其中优率23.33%,良率26.67%,可率43.33%,差率6.67%。经卡方检验,两组优良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良率(83.33%)高于对照组(50%),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从以上研究结果分析表明,(治疗组)郑氏经穴按摩+电针配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常规按摩+电针配合天麻素注射液。可以看出郑氏经验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有良好的临床作用。

袁锋[9](2013)在《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及对颈部软组织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以软组织张力结合病人报告结局指标观察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临床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76例,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个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心胆论治针刺联合埋皮内针方案,治疗措施是先针刺后埋皮内针,针刺穴位为内关、阳陵泉、颈夹脊穴,内关与阳陵泉左右交替选用;埋皮内针穴位为心俞、胆俞,心俞与胆俞左右交替选用。针刺时患者取正坐位,采用一次性管针进行针刺,按针刺常规操作,针刺深度依据穴位部位、患者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行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以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25min,留针期间不行针。出针后让患者休息5分钟,无不适后给予埋皮内针。对照组采用针刺联合埋皮内针方案,治疗措施是先针刺后埋皮内针,针刺穴位为中渚(双)、颈夹脊穴;埋皮内针穴位为百劳(双)。针刺时患者取正坐位,采用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按针刺常规操作,针刺深度依据穴位部位、患者体型胖瘦定为10-20mm,每个穴位均行小幅度捻转提插手法,以得气为度,得气后留针25min,留针期间不行针,出针后让患者休息5分钟,无不适后给予埋皮内针。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前两周每周治疗3次,后两周每周治疗2次,10次治疗为1疗程,4周内完成。1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评价指标:以软组织张力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其包括两个指标:①施加0.5kg载荷时,局部软组织的位移大小,记为D0.5kg,单位为mm;②局部软组织所吸收能量占所做功的百分比,记为S。以NPQ颈痛量表、McGill简式疼痛量表及SF-36生存质量量表作为病人报告结局指标。评价时点:治疗前、治疗第5次、疗程结束时、随访1个月及随访3个月时。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将采集的数据,应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采用PASW Statistic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是否具有长期低头习惯,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以及之前是否有接受过针灸治疗经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和日常平均低头工作时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压痛点压痛程度与压痛点分布比较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证候均以风寒湿型和气滞血瘀型为主。2软组织张力2.1D0.5kg2.1.1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前两组D0.5kg分别为:治疗组7.34±0.32mmm,对照组7.42±0.40m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2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D.5kg测量值分别为:7.34±0.32mmm、7.80±0.40mmm、8.18±0.51mmm、8.37±0.52mmm、8.38±0.48mmm,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D0.5kg测量值分别为:7.42±0.40mmm、7.91±0.50mmm、8.29±0.64mmm、8.09±0.58mmm、7.98±0.60mmm,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两组组间比较第5次治疗后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7.80±0.40mm,对照组7.91±0.50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8.18±0.51mm,对照组8.29±0.64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8.37±0.52mm,对照组8.09±0.58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个月两组D0.5kg值分别为:治疗组8.38±0.48mm,对照组7.98±0.60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S2.2.1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前两组S分别为:治疗组(58.32±5.49)%,对照组(57.41±7.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2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S测量值分别为:(58.32±5.49)%、(64.61±3.58)%、(69.17±4.69)%、(71.61±5.68)%、(71.34±6.92)%,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S测量值分别为:(57.41±7.63)%、(64.27+3.69)%、(68.89±5.14)%、(66.75±6.19)%、(65.68±6.07)%,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3两组组间比较第5次治疗后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64.61±3.58)%,对照组(64.27±3.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69.17±4.69)%,对照组(68.89±5.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71.61±5.68)%,对照组(66.75±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第3个月两组S值分别为:治疗组(71.34±6.92)%,对照组(65.68±6.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NPQ量表3.1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前NPQ量表评分分别为:治疗组41.88±7.78,对照组39.95±7.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NPQ量表评分分别为:41.88±7.78、30.26±5.45、14.35±6.06、13.14±6.35、13.41±6.38,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NPQ量表评分分别为:39.95±7.13、29.86±5.15、17.25+6.46、20.46±6.80、21.83±6.85,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两组组间比较第5次治疗后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30.26±5.45,对照组29.86±5.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4.35±6.06,对照组17.25±6.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3.14±6.35,对照组20.46±6.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第3个月两组N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3.41±6.38,对照组21.83±6.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cGill疼痛问卷(MPQ)4.1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前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7.50±3.11,对照组17.17±3.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McGill量表评分分别为:17.50±3.11、11.59±2.53、5.59±2.75、4.58±2.63、4.42±2.62,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McGill量表评分分别为:17.17±3.06、12.03±2.37、6.28±2.80、7.30±3.72、7.64±3.68,治疗后各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两组组间比较第5次治疗后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11.59±2.53,对照组12.03±2.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5.59±2.75,对照组6.28±2.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4.58±2.63,对照组7.30±3.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第3个月两组MPQ评分分别为:治疗组4.42±2.62,对照组7.64±3.6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SF-36生存质量量表5.1治疗前两组比较治疗前SF-36生存质量8维度评分分别如下:PF维度:治疗组63.92±8.51,对照组64.17±7.51;RP维度:治疗组31.76±15.19,对照组31.25±13.86;BP维度:治疗组39.92±10.20,对照组41.56±10.31;GH维度:治疗组39.05±2.59,对照组39.03±2.73;VT维度:治疗组46.76±6.89,对照组46.81±6.88;SF维度:治疗组52.37±6.61,对照组54.03±7.78;RE维度:治疗组32.42±22.89,对照组34.24±21.81;MH维度:治疗组41.30±5.66,对照组41.00±5.00。两组治疗前SF-36生存质量8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两组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随访第1个月、随访第3个月时点SF-36量表8个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3两组组间比较第5次治疗后两组SF-36量表评分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SF-36量表评分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8个维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个月时两组SF-36量表评分,生理职能维度治疗组评分:93.92±10.87,对照组评分:84.03±13.57;躯体疼痛维度治疗组评分:71.61±5.68,对照组评分:66.75±6.19;精力维度治疗组评分:70.14±4.33,对照组评分:66.94±5.25;两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精力维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个月时两组SF-36量表评分,生理机能维度治疗组评分:82.16±4.65,对照组评分:79.31±4.50;社会功能维度治疗组评分:75.68±7.18对照组评分:71.18±7.21;两组在生理机能与社会功能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职能维度治疗组评分:89.86±12.44,对照组评分:75.00±10.35;躯体疼痛维度治疗组评分:71.34±6.92,对照组评分:65.68±6.07;精力维度治疗组评分:70.81±4.00,对照组评分:66.67±4.93;两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与精力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疗效疗程结束时,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时,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个月时,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显效率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显效率为78.38%,对照组显效率为69.44%,经秩和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1个月时,治疗组显效率为70.27%,对照组显效率为44.44%,经秩和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第3个月时,治疗组显效率为64.86%,对照组显效率为41.67%,经秩和检验,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本研究共出现2例不良事件,经处理后未影响研究进程。结论:1.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安全有效,近期疗效与对照组相当,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2.软组织张力可客观的评价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3.病人报告结局指标可有效的评价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张恒志[10](2012)在《颈椎病的诊断和X线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综合分析颈椎病的诊断、临床特征和与X线的临床关系,利用X线诊断、分析治疗颈椎病的价值和方法。根据颈椎病的临床特征,生理、病理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运用X线的优势,采取正位、侧位、斜位对不同表现的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有明确诊断特征,进行分析总结。颈椎病多以头颈部明显有痛感或不适,X线片对其有明确诊断方法,对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狭窄、骨刺增生、椎间孔大小、椎间孔的改变以及椎间节的改变和椎体增生有一定的诊断意义;X线片为颈椎病的诊断和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老年颈椎病临床分型及CT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颈椎病临床分型及CT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全周期康复视角下的颈椎病康复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断
    1.1 颈椎病的定义及分型
    1.2 颈椎病各分型的诊断标准
    1.3 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
2 颈椎病的康复评定
    2.1 结构与功能评估
    2.2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2.3活动与参与专项评定
3 颈椎病的康复治疗
    3.1 牵引治疗
    3.2 手法治疗
    3.3 麦肯基力学疗法
    3.4 物理因子治疗
    3.5 运动疗法
    3.6 中国传统康复疗法
    3.7 健康宣教
4 颈椎病的全周期康复模式
5 小结

(2)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网状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研究
        1.1.1 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1.1.2 发病机制
        1.1.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1.2 中医学对颈椎病颈痛的研究
        1.2.1 中医病名
        1.2.2 中医病因病机
        1.2.3 中医药治疗方法
        1.2.4 针灸治疗颈椎病颈痛
第二章 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网状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2.1.5 偏倚风险评估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2.3 偏倚风险评估
        2.2.4 NMA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3.1.6 中止试验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样本含量估计
        3.2.2 随机和盲法
        3.2.3 试验分组对照
        3.2.4 治疗方案
        3.2.5 结局指标
        3.2.6 观察时点
        3.2.7 不良事件处理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基线特征分析
        3.3.2 各结局指标分析
        3.3.3 不良反应
        3.3.4 病例完成情况和脱落率分析
    3.4 讨论
        3.4.1 立论依据
        3.4.2 选穴依据
        3.4.3 结局指标的选择
        3.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治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失眠症与颈椎病的认识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
        1.4 颈椎的退行性变
        1.5 颈部的慢性劳损
        1.6 分型
        1.7 治疗
        1.8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与失眠症相关性的认识
    2 中国传统医学对颈椎病与失眠症的认识
        2.1 基本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不寐的辩证分型
        2.4 治疗
        2.5 中国传统医学对项痹病和不寐相关性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采集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质量控制
        2.5 开展治疗后的随访
        2.6 研究对象缺失的处理
        2.7 患者出现不适反应情况处理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比较
        3.2 治疗结果的比较
        3.3 总体疗效评定
第三部分 讨论
    1 失眠的相关研究
        1.1 正常人类睡眠
        1.2 睡眠与觉醒的神经调节
        1.3 颈源性因素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2 脊柱的生物力学
        2.1 椎体
        2.2 椎间盘
        2.3 颈椎的运动
        2.4 颈椎肌肉韧带的生物力学与失眠的关系
        2.5 脊柱稳定性的研究
    3 手法对颈椎曲度及睡眠质量影响机理的研究
    4 研究结果的讨论
        4.1 PSQI评分结果的讨论
        4.2 HAMA评分结果的讨论
        4.3 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比较结果的讨论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项韧带钙化及颈曲变直情况的讨论
        4.5 PSQI评分变化与HAMA评分变化的探讨
        4.6 患者病程与HAMA评分的讨论
        4.7 颈椎病病变与失眠症的关系讨论
    5 颈椎调曲手法原理的讨论
        5.1 颈椎调曲手法的特点
        5.2 颈椎复位的力学原理
        5.3 在手法复位过程中颈椎发生的力学变化
    6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7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效应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代灸量控制的原则
        一、整体观与灸量和灸度的控制
        二、辨证观与灸量和灸度的控制
    第二节 灸法量效关系的现代研究
        一、操作技术维度
        二、时间维度
        三、温度维度
        四、患者身体反应维度
    第三节 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系统评价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不同灸量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量估算及随机分组
        三、治疗方案
        四、疗效评价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第二节 不同灸度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量估算及随机分组
        三、治疗方案
        四、疗效评价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老年颈椎病患者CT特征指导预后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老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诊断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X线平片与临床分型
    2.2 X线平片与临床相关性
3 讨论

(7)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中医分型的CT影像学表现
    2.2 不同中医分型的MRI影像学表现
3 讨论

(8)郑氏经穴按摩+电针配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2.1.1 中医的病因病机
        2.1.2 中医的辨证分型
    2.2 西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
        2.2.1 颈椎解剖
        2.2.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理
        2.2.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分型
        2.2.4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辅助检查
        2.2.5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要点
    2.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2.3.1 西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
        2.3.2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1.1 病例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3.1.6 中止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临床试验设计
        3.2.2 一般资料
    3.3 治疗方法
        3.3.1 试验材料的制备
        3.3.2 试验药品的制备
        3.3.3 试验操作方法
        3.3.4 操作注意事项
        3.3.5 穴位定位
    3.4 观测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3.4.1 观察指标
        3.4.2 疗效评定标准
        3.4.3 指标观测方法和疗效评价方法
        3.4.4 统计处理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参与数量分析
        3.5.2 治疗结果
    3.6 安全性评价
    3.7 结果
4 讨论
    4.1 郑氏按摩手法
    4.2 郑氏经验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
    4.3 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
        4.3.1 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学机理
        4.3.2 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现代医学作用机理
    4.4 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
    4.5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10 附件

(9)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及对颈部软组织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颈型颈椎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1.1.1 颈型颈椎病分型
        1.1.2 颈椎生物力学改变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
        1.1.3 颈型颈椎病病理机制
        1.1.4 颈肌与颈型颈椎病的关系
        1.1.5 颈型颈椎病的现代治疗进展
    1.2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治疗
    1.3 心胆论治的研究进展
        1.3.1 心胆论治古文献记载
        1.3.2 心胆论治内涵
    1.4 颈型颈椎病疗效评价研究进展
        1.4.1 主观评价
        1.4.2 客观评价
        1.4.3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
    1.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病例标准
        2.1.4 排除病例标准
        2.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与随机分组
        2.2.2 治疗方案
        2.2.3 观测指标
        2.2.4 研究质量控制
        2.2.5 技术路线图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1 数据管理
        2.3.2 建立数据库
        2.3.3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一般资料
        2.4.2 软组织张力
        2.4.3 NPQ颈痛量表
        2.4.4 McGill疼痛问卷
        2.4.5 简明生存质量量表(SF-36)
        2.4.6 疗效
        2.4.7 安全性
        2.4.8 依从性
    2.5 讨论
        2.5.1 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2.5.2 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治疗方案选穴依据
        2.5.3 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
        2.5.4 结果分析
        2.5.5 创新点与存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颈椎病的诊断和X线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2 颈椎病的病理表现与诊断
3 X线片的检查
4 X线片与颈椎病的临床关系
5 X线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四、老年颈椎病临床分型及CT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周期康复视角下的颈椎病康复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解读[J]. 王鹤玮,贾杰. 中国医刊, 2021(08)
  • [2]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网状meta分析和临床研究[D]. 曾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3]颈椎调曲手法对颈椎病合并失眠症治疗的影响研究[D]. 韦建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效应规律的临床研究[D]. 马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6)
  • [5]老年颈椎病患者CT特征指导预后的价值分析[J]. 刘红梅,马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09)
  • [6]老年颈椎病患者的X线诊断及分析[J]. 张建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93)
  • [7]不同中医分型颈椎病患者CT及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J]. 王刚,刘明生,刘仰生,郝俊雄,符礼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10)
  • [8]郑氏经穴按摩+电针配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海业. 成都体育学院, 2014(01)
  • [9]针刺从心胆论治颈型颈椎病及对颈部软组织张力影响的临床研究[D]. 袁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10]颈椎病的诊断和X线的关系研究[J]. 张恒志. 中国医药科学, 2012(10)

标签:;  ;  ;  ;  ;  

老年人颈椎病临床分型及CT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