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作业人员戴口罩呼吸和吸入粉尘浓度测定及应用

粉尘作业人员戴口罩呼吸和吸入粉尘浓度测定及应用

一、粉尘作业工人呼吸吸入透过口罩的粉尘浓度测定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1](2021)在《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生产性矽尘是矿山开采行业中严重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职业危害因素,长期大量吸入矽尘可导致劳动者患上以肺间质纤维化为主的矽肺病。近些年来,中国在防治矽肺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中国矽肺高发病率以及矽肺引起的疾病负担仍是阻碍中国职业健康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在同等接尘量时有色金属矿山接尘工人矽肺的死亡风险比值(Hazard ratio,HR)仍然要高于陶瓷厂工人。目前,国内关于有色金属矿山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剂量反应关系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并且缺乏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大样本量研究。本研究通过选取我国典型的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收集企业基本信息以及其关键岗位的矽尘暴露资料。同时选取既往矽尘暴露资料和接尘工人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相对齐全的有色金属矿山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采用寿命表法建立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最终,结合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International Mining and Metal Commission,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以及自建的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公式对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进行综合评估。第一部分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剂量反应关系目的:探讨有色金属矿山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剂量反应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三家国有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收集其不同工种历年粉尘暴露监测资料,以及从事接尘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档案资料,建立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同时,根据是否有吸烟史进一步将研究对象分为总队列、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分别采用寿命表法计算其矽肺发病密度和累积发病密度。最终,分别拟合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同时验证既往学者的二氧化硅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1)本次研究收集到一家大型和两家中型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不同岗位历年来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暴露浓度,以及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结果,其总粉尘CTWA浓度范围为0.06至41.94 mg/m3,呼吸性粉尘CTWA浓度范围为0.05至12.54 mg/m3,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范围为16.8%至17.3%;(2)三家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率范围为28.14%至65.38%,共收集到2553名从事接尘作业工人,且其初始接尘年份分布范围为1940年至2020年;最终纳入的2551名工人以男性工人为主(94.98%),在岗和退休工人各占59。27%和40.73%,吸烟者共1211人;所有纳入对象共随访57480人年,总患病人数247人,且初次确诊为I期矽肺者共221人(89.47%);(3)总矽尘累积暴露量(Dt)、呼吸性矽尘累积暴露量(Dr)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Pn)均近似直线关系,总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ogitPn=1.76lgDt-5.59(F=486.84,P<0.001),呼吸性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logitPn=1.55lgDr-4.53(F=545.44,P<0.001),其决定系数(R2)均达到 0.97 以上;与既往学者的二氧化硅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公式相比,此次研究自建的剂量反应公式预测矽尘累积暴露量导致矽肺的发病密度比较贴合实际发病情况;(4)当Dt和Dr分别小于13.53 mg/m3-years和3.47 mg/m3-years时,吸烟组的Pn均高于非吸烟组;而当Dt和Dr分别超过13.53 mg/m3-years和3.47 mg/m3-years之后,除了 20.91 mg/m3-years(总矽尘)和6.55 mg/m3-years(呼吸性矽尘),吸烟组的Pn均低于非吸烟组。结论:有色金属矿山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并且,既往吸烟可能仅在低累积矽尘暴露量范围内增加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第二部分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目的:基于我国典型的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探讨其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方法: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取我国七个省份44家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通过开展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以及主要矽尘作业岗位现场检测,收集企业基本信息以及其关键岗位的矽尘暴露资料,进而对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进行综合评估。现场粉尘暴露检测主要是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GBZ/T 192.1-2007)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2部分:呼吸性粉尘浓度》(GBZ/T 192.2-2007),对选定的有色金属矿山存在矽尘暴露的岗位开展矽尘浓度的短时间定点采样(15 min),而降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是参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 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基于企业不同的生产工艺、设备布置、工作场所、生产任务、工作内容、岗位生产制度及劳动定员情况等,将众多接尘岗位按工作性质归为不同工种。采用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风险评级表法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两种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以及自建的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关系公式,从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两方面分别分析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同时,采用二次加权Kappa检验分析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的一致性。结果: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检测结果显示:(1)本次研究最终纳入37家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且主要以井下开采矿山为主(97.30%);所纳入企业共8635名工人,从事存在矽尘暴露工作工人有4358名(50.47%);各企业矽尘暴露率M(Q1,Q3)60.71%(43.09%,73.41%),并且中型和小型企业、银矿和锑矿开采企业的矽尘暴露率M较高(分别为64.69%、60.71%、84.69%和72.22%);不同生产规模、开采方式或产品类型的工人每天工作时间M均为8.00小时(hours),每天接尘时间M范围为4.00至6.00小时,个体粉尘防护用品佩戴率(%)M范围为65.00%至95.00%;(2)此次研究分别收集了 501、456和498个用于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的样本;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Q1,Q3)为21.18%(17.03%,30.47%),总粉尘浓度M(Q1,Q3)为1.60(0.86,2.46)mg/m3,总粉尘浓度超出我国 8 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以下简称超标)的样本数为294(64.47%),总矽尘浓度的M(Q1,Q3)为 0.36(0.13,0.68)mg/m3,呼吸性粉尘浓度的 M(Q1,Q3)为 0.68(0.30,1.18)mg/m3,呼吸性粉尘浓度超出我国PC-TWA以及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联合会(American Conference for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ACGIH)推荐接触限值(Recommended Exposure Limit,REL)的样本数分别为 249(50.00%)和 495(99.40%),呼吸性矽尘浓度的M(Q1,Q3)为0.17(0.06,0.31)mg/m3;(3)不同生产规模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中,中型企业的矽尘暴露水平最高,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Q1,Q3)为 26.68%(14.82%,32.28%)、总粉尘浓度 M(Q1,Q3)为 1.72(0.97,2.92)mg/m3、总粉尘样本超标率为68.42%、总矽尘浓度M(Q1,Q3)为0.46(0.15,0.81)mg/m3、呼吸性粉尘浓度M(Q1,Q3)为0.76(0.59,1.25)mg/m3、呼吸性粉尘样本超标率为53.49%、呼吸性矽尘浓度M(Q1,Q3)为0.19(0.10,0.42)mg/m3,小型企业则次之;(4)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不同工种中,凿岩工和破碎工矽尘暴露水平较高,其二氧化硅含量M(Q1,Q3)分别为24.73%(17.26%,35.50%)和23.50%(17.05%,26.78%),总粉尘浓度 M(Q1,Q3)分别为 2.25(1.39,3.11)和 2.23(1.29,3.01)mg/m3,总粉尘样本超标率分别为84.00%和76.47%,总矽尘浓度M(Q1,Q3)分别为 0.47(0.37,0.88)和 0.51(0.22,1.02)mg/m3,呼吸性粉尘浓度 M(Q1,Q3)分别为1.28(0.87,1.59)和0.94(0.47,1.40)mg/m3,呼吸性粉尘样本超标率分别为 80.00%和 66.67%,呼吸性矽尘浓度 M(Q1,Q3)分别为 0.30(0.24,0.53)和 0.18(0.08,0.64)mg/m3。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和剂量反应关系预测结果显示:(1)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致矽肺的整体职业健康风险等级为中等:①总粉尘方面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的综合评估结果分别为高和中等风险(Sweighted分别为3.52和2.79);②呼吸性粉尘方面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的综合评估结果均为中等风险(Sweighted分别为2.78和2.35);③以当前总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 M(Q1,Q3)分别为 9.98%(4.67%,16.47%)、19.95%(9.34%,32.95%)和29.93%(14.01%,49.42%),以当前呼吸性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M(Q1,Q3)分别为3.27%(1.85%,4.78%)、6.55%(3.70%,9.84%)和9.82%(5.55%,14.33%);(2)中型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高于其他类型企业:①总粉尘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生产规模企业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高风险(大型、中型和小型Sweighted分别为3.06、3.71和3.63),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分别为中等、高和中等风险(Sweighted分别为2.53、3.16和2.60);②呼吸性粉尘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不同生产规模企业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中等风险(大型、中型和小型ICMM风险评级表法Sweighted分别为2.80、2.89 和 2.73,而 INDEX 法 Sweighted分别为 2.17、2.85 和 2.16);③中型企业以当前总粉尘或呼吸性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M均大于小型和大型企业;(3)凿岩工和破碎工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高于其他工种,指挥工的风险水平最低:①总粉尘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凿岩工和破碎工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极高风险(Sweighted分别为4.32和4.11),而其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高风险(Sweighted分别为3.12和3.44);指挥工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极低风险(Sweighted均为1.00);②呼吸性粉尘方面的评估结果显示,凿岩工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综合评估结果为极高风险(Sweighted为4.04),而其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为中等风险(Sweighted为2.84);破碎工的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高风险(Sweighted分别为3.86和3.00);指挥工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综合评估结果均为极低(Sweighted均为1.00);③凿岩工和破碎工以当前总粉尘或呼吸性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M均大于其他工种,而以当前总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最低的是筛分工,以当前呼吸性粉尘浓度持续暴露10年、20年和30年后的矽肺累积发病率最低的是尾矿工。ICMM风险评级表法和INDEX法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两种评估方法无论是在总粉尘或者呼吸性粉尘方面的评估结果均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644和0.600,且P值均<0.05),而根据生产规模或工种分层分析后,其一致性有一定改变:(1)大型企业的总粉尘或者呼吸性粉尘评估结果均有较强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 0.786(95%CI为 0.698~0.874)和 0.627(95%CI为0.463~0.791),P值均为0.000),中型企业的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评估结果一致性分别为一般(Kappa值为 0.554(95%CI 为 0.374~0.733))和较强(Kappa 值为 0.606(95%CI 为 0.487~0.725)),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小型企业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评估结果一致性分别为较强(Kappa值为0.615(95%CI为0.508~0.722))和一般(Kappa值为0.582(95%CI为0.489~0.675)),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2)①总粉尘方面:爆破工、巡检工和筛分工的评估结果均有强一致性(Kappa值均≥0.80),破碎工、出矿工和尾矿工的评估结果也均有较强一致性(Kappa值均≥ 0.60),而凿岩工、驾驶工、掘进工、中控工和磨工的评估结果则仅有一般一致性(Kappa值均<0.60);②呼吸性粉尘方面:尾矿工的评估结果具有强一致性(Kappa值为0.800),爆破工、破碎工、磨工、筛分工和巡检工的评估结果均有较强一致性(Kappa值均≥0.60),而凿岩工、驾驶工、掘进工和出矿工的评估结果则仅有一般一致性(Kappa值均<0.60),并且中控工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值为-0.216)。结论:(1)此次研究的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率中位数为60.71%,其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总矽尘浓度和呼吸性矽尘浓度中位数分别为21.18%、0.36 mg/m3和0.17 mg/m3,并且其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样本超标比例分别为64.47%和50.00%;(2)中型生产规模开采企业、凿岩工和破碎工矽尘暴露水平较高;(3)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致矽肺的整体职业健康风险等级为中等,中型生产规模开采企业、凿岩工和破碎工的风险水平较高;(4)整体上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风险评级表法和职业危害风险指数法在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雷雯[2](2019)在《煤矿粉尘防治安全性评价及在新疆地区煤矿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安全生产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提高煤尘的防治技术,消除煤尘的危害,预防煤尘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粉尘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环境和矿工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很大的潜在危害,如何加强矿井粉尘危害的防治,针对各种情况,采取降尘、防尘等有效的技术措施,对预防爆炸事故发生和对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健康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系统研究了国内外煤矿粉尘防治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模型的建立的方法,对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进行评价分析。首先,分析了新疆地区煤矿产业和煤矿企业的基本情况,分别列出了新疆地区部分典型煤矿的在粉尘防治方面所出现的主要的危险因素,并总结出部分典型煤矿在粉尘防治方面7个问题,根据“人-物-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的内容,总结了各个内容的主要因素,建立了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共8个二级指标和28个三级指标;其次针对决策进行了研究,提出新型决策方法—FAHP-MODM,对不同项目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阐述FAHP-MODM综合分析方法和步骤;分析了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评价各个指标的等级,列出了每个指标客观权重计算时评分依据和标准;最后,分析了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评价各个指标的等级,列出了每个指标客观权重计算时评分依据和标准,对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各个指标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每个指标的主观权重值。应用该方法,对新疆地区部分典型煤矿进行了评价,得出了每个煤矿的粉尘防治安全评价等级,并指出针对性的措施。

王璐璐[3](2021)在《某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3年调查资料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企业作业现场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和工程分析来了解生产工艺特点、岗位设置和岗位人数、操作方式、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和使用情况、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和佩戴情况等。并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判断,筛选出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资料和职业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描述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以及生产环境条件与工人健康的早期影响关系。方法1.职业卫生现场调查:通过现场调查,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劳动定员、操作方式、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设置和使用情况、个人防护用品配置和佩戴情况等。2.工程分析: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结合原材料的使用情况、最终产品的生产情况以及使用的设备情况,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和判断,筛选出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3.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企业作业场所存在的化学性毒物、粉尘及物理性因素采样、检验及评判均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规范进行。4.职工职业健康检查:收集2013~2016年的职业健康监护资料。检查项目依据《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其中新入职人员检查指标为接触相应职业病危害因素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必检项目;入职后第二年起的体检项目为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必检项目。结果现场调查发现企业为24小时连续作业,四班三运转的劳作制度,作业场所相关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设置情况基本符合国家规定;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及噪声;企业职业环境检测化学性毒物浓度均未超出国家接触限值,部分作业场所粉尘或噪声超出国家接触限值;企业职工在岗期间健康检查总异常检出率高于岗前(P<0.05);男性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在岗期间健康检查一般项目中肝功能总异常检出率、血压总异常检出率、血脂总异常检出率、心电图总异常检出率、脂肪肝总检出率及血常规总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岗前(P<0.05);在岗期间第二次健康检查肝功能总异常检出率、血脂总异常检出率及血常规总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第一次(P<0.05);岗前及在岗期间健康检查一般项目中男性肝功能异常检出率、血压异常检出率及血脂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在岗期间第一次职业健康检查中男性血常规异常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在岗期间第二次职业健康检查中男性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及脂肪肝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岗前及在岗期间两次职业健康检查不同年龄组肝功能异常检出率、血脂异常检出率及血压异常检出率不同(P<0.05);在岗期间两次健康检查接触氯乙烯职工肝脏超声异常检出率均高于不接触氯乙烯职工(P<0.05);在岗期间第二次职业健康检查接触氯乙烯职工肝功能异常检出率及肝脏超声异常检出率均高于第一次(P<0.05);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第二次接触噪声职工听力异常检出率高于第一次(P<0.05);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第二次接触粉尘职工肺功能异常检出率及X线胸片(高千伏)异常检出率均低于第一次(P<0.05);接触煤尘、电石粉尘、其他粉尘及聚氯乙烯粉尘职工在岗期间第二次健康检查FEV1.0(%)值均低于岗前(P<0.05);接触煤尘、电石粉尘、其他粉尘及聚氯乙烯粉尘职工在岗期间第二次健康检查FEV1.0(%)值均低于第一次(P<0.05);接触煤尘、电石粉尘、其他粉尘、聚氯乙烯粉尘及石灰石粉尘职工在岗期间两次健康检查FVC(%)值均低于岗前(P<0.05);接触煤尘、电石粉尘、其他粉尘、聚氯乙烯粉尘及石灰石粉尘职工在岗期间第二次健康检查FVC(%)值均低于第一次(P<0.05);接触氯乙烯职工在岗期间第二次健康检查血清ALT高于岗前及第一次在岗期间(P<0.05);接触氯乙烯职工两次在岗期间白细胞及血小板数量较岗前有所降低(P<0.05)。结论粉尘及噪声是该企业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尘职工早期肺功能损害可表现为肺功能指标FVC值下降,FEV1.0值下降出现的较晚。长期低浓度氯乙烯作业职工肝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血清ALT升高,血液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王玮[4](2019)在《定量分级模型和风险指数模型在火电厂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国内学者近年来提出的定量分级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指数评估模型对内蒙古某个火电厂分别进行了风险评估。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对该火电厂进行了评价单元划分、危害因素识别和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工作,并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体防护水平,汇总出风险评估所需的必要材料。分别确定每种模型所需的各种因子和参数,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和现场检测进行赋值,最后根据模型公式计算出风险指数,再进行对照归类,确定风险级别。在火电行业使用定量分级模型和风险评估指数模型进行评估和分析比较,得到两种模型评估结果的共性和异性,总结出每种模型各自的优势和今后发展改进的方向。本文对丰富定量分级风险评估模型和风险评估指数模型的行业应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火电行业开展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资料。

陈斐然[5](2018)在《天津市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监控及风险评估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尘肺病是中国职业病名单中最严重的慢性肺部疾病,致残率、死亡率高。同时中国为全球尘肺病高发国家之一,粉尘暴露人数,尘肺病发病率,尘肺病患病率均为世界首位。尘肺病不仅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人群进行监控是尘肺病风险防控的关键,需要开展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风险评价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出于现如今国内尘肺病的危害现状以及风险管理需求,本论文研究了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所致尘肺病的风险评估方法,生产性粉尘登记管理及风险监控方法。选定的研究内容关系到职业健康、职业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均属于目前职业卫生学、环境科学和风险管理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建立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监控及风险评估方法并进行典型案例应用。研究内容和方法:根据天津市工业生产及粉尘作业暴露特点,本论文重点对煤尘职业暴露人群的煤工尘肺风险、聚氯乙烯粉尘职业暴露人群导致呼吸系统健康风险展开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工作场所煤尘的暴露风险评估方法,运用国际通用的风险评估四步法原则建立风险评估程序与内容;根据国内典型行业煤工尘肺发病的职业流行病学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参数的拟合,随后采用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接尘浓度以及接尘工龄预测煤工尘肺发病概率,得到煤工尘肺发病概率的预测值,对煤尘暴露的劳动者进行尘肺病的风险评估。之后应用提出的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热电部燃料车间作业场所,煤尘所致尘肺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最终得到不同病因条件下对应的尘肺发病率以及风险的概率值,提出风险管理措施,为公司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改造及职业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本研究提出了基于Access数据库技术的生产性粉尘的登记管理,可用于实现对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规律及发病风险的分析,实现基于生产性粉尘登记管理软件的职业暴露人群统计、信息化管理和监控。研究结果:本论文采用上述方法提出了以生产性粉尘危害辨识、职业暴露评估、剂量反应评价、风险表征、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生产性粉尘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方法;建立起基于生产性粉尘登记管理、基于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评估及风险评价的尘肺病风险预警的长效监控和管理方法,实现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监控及尘肺病的风险预警。典型案例的煤尘案例中,从风险表征的结果可知,按一生30年工龄计,在岗工人不穿戴相关防护装备,如口罩,2#和3#皮带巡检工以及4#皮带巡检工暴露于煤尘的风险高于1×10-3水平,需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针对职业接触聚氯乙烯粉尘造成的肺功能和DR胸片检查结果异常情况,结合2014年聚氯乙烯粉尘检测结果,分析包装等工位应优先加强包装线的密闭性,并且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聚氯乙烯粉尘的监测力度,并且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以达到对患病风险的有效控制。研究结论:本论文提出的工作场所煤尘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主要应用于煤尘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评价、煤尘作业的风险管理与尘肺病防控、煤尘职业暴露人群的职业健康监控。该方法可以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进行应用,满足职业卫生评价对于评价方法的需求,在工程技术、健康监护、组织管理等方面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措施的建议,为企业实施风险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对保障煤尘职业暴露人群的职业健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的生产性粉尘登记管理办法和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能够实现尘肺病高危人群的监测预警,以期望获得尘肺病高危人群监控及预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这项技术的研究应用可以指导如何更有效率地进行风险管理,对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

桑烨[6](2017)在《乌鲁木齐市煤化工企业粉尘、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及防护现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6家煤化工企业粉尘、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现状,分析作业人员防护认知、行为和满意情况对尘肺及听力水平的影响,为新疆煤化工行业尘肺及噪声聋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粉尘、噪声作业人员692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与《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2.结合防护用品调查问卷对员工防护认知、行为和满意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调查员工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67岁,平均年龄(38.8±9.94)岁;最小工龄1年,最大工龄45年,平均工龄(15.9±11.37)年;调查员工以男性、汉族居多,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月收入大多在30005000元之间。2.肺部高千伏X射线检查结果未检出贰期尘肺与叁期尘肺,检出壹期尘肺30例,尘肺患病率4.3%;纯音听力测试未检出职业噪声聋,检出职业禁忌证6例,听力减退268例,听力异常率39.6%;肺功能异常率7.1%;心电图异常率24.1%;血压异常率13.4%;肝功异常率9.0%;B超异常率25.3%。3.不同年龄组员工尘肺患病率不同(P<0.001),40岁以上员工尘肺患病率大于40岁以下员工;不同工种(岗位)员工尘肺患病率不同(P<0.05),后勤及管理岗位员工与检修工尘肺患病率较高;不同工龄组员工尘肺患病率不同(P<0.001),2039年工龄员工尘肺患病率大于20年以下工龄员工;吸烟指数400及400以上的员工尘肺患病率大于吸烟指数400以下的员工(P<0.05)。4.尘肺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大于非尘肺患者(P<0.05),其中尘肺患者ST段改变检出率大于心率异常检出率;尘肺患者血压(P<0.001)、肝功(P<0.05)异常率均大于非尘肺患者;5.男性听力异常率大于女性(P<0.05);汉族听力异常率大于少数民族(P<0.05);不同年龄组员工听力异常率不同(P<0.001),4049岁员工听力异常率大于2039岁员工;不同文化程度员工听力异常率不同(P<0.05),高中(中专)组与大学(大专)组员工听力异常率均大于初中组;不同工种(岗位)听力异常率不同(P<0.05),锅炉运行岗位员工听力异常率大于汽机运行岗位员工和检修工;不同工龄组员工听力异常率不同(P<0.001),2039年工龄员工听力异常率大于20年以下工龄员工;不同月收入员工听力异常率不同(P<0.001),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员工听力异常率大于3000元以上的员工;不同耳部病史的员工听力异常率不同(P<0.001),有耳痛耳鸣史的员工和有中耳炎及耳道感染史的员工听力异常率均大于无耳部疾病史的员工。6.听力异常员工血压异常率大于听力正常员工(P<0.05)。7.防尘口罩的配备率为92.34%,不同工种(岗位)防尘口罩配备率不同(P<0.001);防噪耳塞的配备率为95.67%,不同工种(岗位)防噪耳塞配备率不同(P<0.05);防尘口罩佩戴频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防尘口罩的防护时间限值知晓率低、相关防尘措施知晓率低、PPE发放频率和数量不满足需求为危险因素;防噪耳塞佩戴频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佩戴必要性认知差、未定期清洗维护耳塞、对耳塞大小、舒适度不满意、适应耳塞所需时间较长、PPE监管频率低为危险因素。8.所在岗位噪声值知晓程度差的员工听力异常率大于知晓程度好的员工(P<0.001);认知程度不同的员工听力异常率不同(P<0.001),佩戴必要性认知程度越低听力异常率越高;不同监管情况部门的员工听力异常率不同(P<0.05),无专业职业卫生监管人员的部门,员工听力异常率大于有专业职业卫生监管人员的部门(P<0.05)。9.在尘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工龄长为危险因素;在听力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女性、少数民族、月收入高、无耳部疾病史为保护因素,文化程度低、工龄长、耳塞佩戴必要性认知差、缺乏专业职业卫生人员监管为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大于40岁且工龄20年以上的员工、后勤及管理岗位员工与检修工尘肺患病的风险较高;吸烟对尘肺的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尘肺能明显的影响患者心血管系统及肝脏功能,导致心电图异常、血压升高,肝功异常。2.乌鲁木齐市煤化工企业员工听力异常率较高;年龄大于40岁且工龄20年以上的员工、男性员工、汉族员工、后勤及管理岗位与锅炉运行岗位员工听力异常风险较高;文化程度较高的员工、收入较低的员工与有耳部疾病史的员工发生听力异常的风险较高;听力异常员工高血压患病风险较高,噪声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3.防护调查结果显示企业PPE配置率较高,但员工PPE佩戴频率极不规则,且佩戴方法正确率较低。防护知识知晓程度越高、认知程度越好的员工对自我保护的需求与意识越好,从而能自觉的采取保护行为,佩戴防护用品的频率也越高,听力异常的风险越小;对防护用品防护效果、舒适度、发放频率数量越满意的员工佩戴防护用品的频率越高,听力异常的风险越小;企业健康教育培训与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效果显着,同时建立了较为全面的监管制度,但监管频率依然较差,这也是PPE使用依从性仍然较低的原因,应引起重视。

周帅天[7](2015)在《抚顺特钢炼钢系统粉尘作业的职业卫生管控制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文献参考法、现场调查法、图表统计法、比较法、实验法和评价法对抚顺特钢炼钢系统粉尘作业的职业卫生管控制度进行调查研究究并补充改进,通过对抚顺特钢炼钢系统一炼钢、二炼钢和三炼钢车间生产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生产性粉尘超限倍数、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检测和对2010年至2012年炼钢系统工人的体检情况分析,表明抚顺特钢炼钢系统粉尘作业的管理制度优化合理,控制成效良好。本课题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抚顺特钢炼钢系统设立了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合理组建科室,设置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管理控制生产作业环境的安全性。抚顺特钢炼钢系统制定并实施了多项职业卫生管控项目,包括职业卫生防治经费管理、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的制定、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制度管理、职业卫生培训制度管理和职业病应急救援预案制度管理等,并针对不同职业危害因素设定相对应的管理项目。(2)抚顺特钢炼钢系统关于粉尘作业的职业卫生管理项目包括:除尘系统设置管理、除尘系统维护检修管理、个人防尘用品使用管理、粉尘作业的职业卫生监护制度和防尘警示标识设置管理,但这些管理项目不全面,还需对抚顺特钢炼钢系统粉尘作业在作业管理、作业环境管理、健康管理、职业卫生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改进。本课题在抚顺特钢炼钢系统的粉尘检测、防尘设备、入职前健康检查、入职中定期健康检查、特殊健康检查、尘肺诊断、尘肺病人分级、入职前卫生教育、入职中教育、提高教育以及尘肺患者康复教育管理等方面做出补充和要求。(3)抚顺特钢炼钢系统一炼钢、二炼钢和三炼钢车间主要粉尘检测项目为生产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生产性粉尘超限倍数检测和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经过现场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一炼钢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低于10%,属于“其他粉尘”一类,CTWA值为1.76mg/m3,未超标;一炼钢各岗位的生产性粉尘CTWA值小于PC-TWA值,均未超标;上料间的萤石混合性粉尘(总)实际超限倍数为9.7倍,大于最大超限倍数,属于超标,其余岗位接触的粉尘超限倍数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限值要求。二炼钢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低于10%,属于“其他粉尘”一类,CTWA值为1.28mg/m3,未超标;二炼钢各岗位的生产性粉尘CTWA值小于PC-TWA值,均未超标;上料间的萤石混合性粉尘(总)实际超限倍数为11.2倍,大于最大超限倍数,属于超标,其余岗位接触的粉尘超限倍数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限值要求。三炼钢各岗位的生产性粉尘CTWA值小于PC-TWA值,均未超标;15吨电渣炉和30吨电渣炉的萤石混合性粉尘(总)实际超限倍数分别为10.7倍和10.9倍,大于最大超限倍数,属于超标,其余岗位接触的粉尘超限倍数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限值要求。(4)抚顺特钢严格按照《职业卫生及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规定》,委托抚顺市职业病防治院每年定期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根据2010年至2012年炼钢系统工人的体检情况看,未发现粉尘危害的职业病和疑似职业病病人,发现粉尘职业禁忌证1人,对职业禁忌证者采取调离相关岗位的处置方式。企业关于粉尘职业健康监护情况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的相关要求。

武珊珊[8](2014)在《天津市某区矽尘危害动态监测与干预效果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贯彻落实《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09-2015年)》,某区于2011年~2013年开展全国重点职业病动态监测工作,对某区职业病发病频率最高的矽肺进行了动态监测工作,对作业场所工程防护措施与职工健康促进等综合性干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掌握矽肺的发病特点、规律和趋势,不断提高矽肺等重大职业病的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为政府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在全国职业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中筛选出某区重点调查病种矽肺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人群作为动态监测对象。于2011年-2013年全国重点职业病动态监测过程中,采用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职业健康检查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动态监控对象进行动态监控,通过对矽尘作业场所除尘设施改造、职工职业健康促进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健康促进,通过统计汇总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动态监控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矽尘,包括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采取干预措施前后分别对5家铸造企业和3家建筑材料制造企业相应作业场所矽尘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2011年矽尘总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超限倍数的总体超标率为63.15%和73.68%,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超限倍数的总体超标率为68.42%和78.95%,采取干预措施后的2013年矽尘总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超限倍数的总体超标率下降到11.11和16.67%,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超限倍数的总体超标率下降到0和44.44%;干预措施主要是对清砂、造型、落砂等岗位的除尘系统进行了改造,到2013年清砂、造型、落砂等岗位的矽尘总粉尘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90.4%、9.7%、9.8%,呼吸性粉尘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68.8%、67.31%和42.86%,整改前2011年矽尘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整体超标率分别为68.4%和73.7%,整改后2013年矽尘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的超标率分别下降到13.9%和22.2%。劳动者3年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总体检出率为0.3%和0.2%,胸片异常和肺功能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8%和20.3%,其它异常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高血压检出率明显高于其它几项异常检出率。经过连续三年职业健康促进宣传培训,分别于2011年和2013年使用《哨点企业职业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员工职业健康状况进行调查,2013年职工的职业卫生知识水平,包括职业卫生服务享受情况、作业岗位危害知晓情况、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防护设施设置情况、职业健康检查情况等的知晓率得到提高(P<0.001)。结论:针对动态监控企业的监控结果,开展全面的职业卫生服务,可有效改善作业场所环境,促进职工身心健康。

秦智聃[9](2013)在《基于CFD对建筑业粉尘浓度的计算及防护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尘肺病是建筑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职业病,尤其是矽肺病,一旦感染便无法根治,只能慢慢的等待死亡,严重危害着工人的生命健康。因此,粉尘治理及尘肺病的预防是建筑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建筑工地的实地考察和粉尘样本采集,总结出了建筑业中高浓度粉尘工序,同时本文提出了工作场所安全工作区域这一概念,这为建筑业中的工人在从事相关工序时提供了数据参考,充分了解自身周围粉尘浓度情况,从而结合有效的粉尘防护措施保护自身安全,意义深远。通过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及建筑工地现场访问,本文总结出了建筑业中常见的高浓度粉尘工序,主要包括开挖、岩石钻破、建筑废弃物清理、土钉和锚杆、水泥搅拌、切割、打磨、混泥土钻破、人工清拆和机械清拆等,工人在从事这些工序时应该特别注意,加强防护。同时,针对各高浓度粉尘工序,在施工现场采集粉尘样本,经实验分析得出其各自样本的呼吸粉尘浓度及矽尘浓度,这些实测数据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单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经SPSS统计分析验证,这些数据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利用FLUENT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高浓度粉尘工序工作场所仿真模拟。由于工序较多,不可能一一进行模拟,本文以岩石钻破工序为例,在GAMBIT中创建与之对应的网格模型,并设置边界条件,文中采用湍流及气固两相流的离散相模型(DPM)。借助FLUENT进行复杂的数值计算,得出粉尘浓度沿程分布情况,并以图形的形式直观的展现出来,然后结合国内外工作场所粉尘浓度浓度允许限值来确定安全工作区域。同时,提出了一系列的粉尘防护管理措施可供建筑单位和工人参考,尽可能的避免尘肺病的发生。

赵蕴昀[10](2013)在《建筑施工中粉尘扩散及安全距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大量旧建筑被拆除,新型建筑拔地而起,产生了大量的建筑粉尘,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此外,开发新的建筑群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投入到建筑一线上去,导致了矽肺病患者的人数急速攀升,严重影响了社会劳动群体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由于建筑粉尘产生矽肺病需要及时治疗,由于在建的建筑工地较多,对建筑工人的需求量大,导致有更多的建筑工人患上了矽肺病,总体上来看,原本可以避免的高额治疗费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因此,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加强建筑施工环节对粉尘的防护,尽可能减小建筑粉尘对建筑工人和周边居民身体伤害,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节约型社会,形成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建筑施工中产生粉尘的代表性工序为研究对象,运用模拟仿真分析与现场实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建筑工地粉尘的分布情况,进而反映出建筑工地粉尘的危害性以及传统防尘管理的不足。在仿真部分,通过基于FLUENT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对建筑工地粉尘运动轨迹进行了模拟,形象直观地展现了特定工作环节建筑施工场所周边的浓度分布情况,确定了建筑施工环节中的安全区域和危险区域;在实测分析部分,通过对现场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描述了特定工序粉尘分布函数,证实了模拟仿真结果的一致性;最后,在模拟仿真分析和现场实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防尘标准,对建筑施工过程中防护方法和用具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和建议,为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制定粉尘危害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粉尘作业工人呼吸吸入透过口罩的粉尘浓度测定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尘作业工人呼吸吸入透过口罩的粉尘浓度测定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有色金属矿山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剂量反应关系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纳入标准
        1.2 矿山开采工序及工艺流程图
        1.3 样本量估计
        1.4 质量控制
        1.5 寿命表法分析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
    2 结果
        2.1 矽尘暴露资料
        2.2 队列基本情况
        2.3 矽尘累积暴露量与矽肺累积发病密度的关系
第二部分 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第一节 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情况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纳入标准
        1.2 矿山开采涉及的生产工序及工种
        1.3 矽尘采样和分析方法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1.5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基本情况
        2.2 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总体矽尘暴露情况
        2.3 不同生产规模企业矽尘暴露情况
        2.4 有色金属矿山开采企业不同工种矽尘暴露情况
    第二节 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
        1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2 总体职业健康风险情况
        3 不同生产规模企业职业健康风险情况
        4 不同工种职业健康风险情况
        6 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的一致性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矽尘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个人简历

(2)煤矿粉尘防治安全性评价及在新疆地区煤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2.2 煤矿粉尘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3 问题的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新疆矿区煤矿粉尘危害防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新疆矿区煤矿粉尘危害防治现状
        2.1.1 新疆矿区煤矿粉尘危害调研分析
        2.1.2 新疆矿区煤矿粉尘危害调研结果分析
    2.2 新疆矿区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影响因素
        2.2.1 “人”因素的分析
        2.2.2 “物”因素的分析
        2.2.3 “环境”因素的分析
        2.2.4 “管理”因素的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新疆矿区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新疆矿区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2 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评价指标内涵
    3.3 本章小结
4 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 模糊层次分析法
    4.2 新疆矿区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2.1 二级指标的计算
        4.2.2 各三级指标的计算
        4.2.3 各指标主观权重
    4.3 本章小结
5 新疆矿区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评价及措施
    5.1 FAHP-MODM评价方法
        5.1.1 多目标决策分析
        5.1.2 AHP-MODM评价方法
    5.2 煤矿粉尘危害防治安全评价
        5.2.1 FAHP-MODM对主观权重的计算
        5.2.2 评价结果分析
    5.3 新疆矿区煤矿粉尘危害防治措施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3)某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3年调查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综述 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的职业危害现状
    参考文献

(4)定量分级模型和风险指数模型在火电厂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法国内外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基本情况
        2.1.2 项目组成
        2.1.3 生产制度和定员
        2.1.4 物料
    2.2 评估程序
        2.2.1 共用程序
        2.2.2 定量分级评估程序
        2.2.3 风险指数评估程序
第三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
    3.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3.1.1 生产工艺流程
        3.1.2 职业病危害因素汇总
    3.2 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3.3.1 检测方法及依据
        3.3.2 检测结果
第四章 职业病防护与职业卫生管理
    4.1 职业病防护设施
        4.1.1 职业病防护设施设置情况
        4.1.2 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
    4.2 个人防护用品
        4.2.1 个人防护用品配置
        4.2.2 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管理制度和执行情况
        4.2.3 个人防护用品评价
    4.3 职业卫生管理
        4.3.1 职业卫生管理情况
        4.3.2 职业卫生管理评价
    4.4 职业健康监护
        4.4.1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4.4.2 职业健康监护分析
第五章 风险评估
    5.1 定量分级风险评估模型
        5.1.1 化学有害物质作业分级
        5.1.2 粉尘作业分级
        5.1.3 噪声作业分级
        5.1.4 综合评估
    5.2 风险指数法评估模型
        5.2.1 评估依据
        5.2.2 评估结果
    5.3 讨论
        5.3.1 结果比较
        5.3.2 结果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天津市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监控及风险评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生产性粉尘的职业暴露风险评价方法
    1.1 定量风险评价程序
    1.2 风险辨识
    1.3 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评估
    1.4 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1.4.1 logistic模型
        1.4.2 剂量反应关系构建
    1.5 基于风险表征的生产性粉尘职业健康风险预测预警
    1.6 风险应对
        1.6.1 风险应对原则
        1.6.2 风险控制措施
二、煤尘职业暴露风险评价案例应用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作业场所概况
    2.3 风险辨识
        2.3.1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2.3.2 原、辅材料
        2.3.3 岗位定员及工作制度
        2.3.4 生产工艺流程
        2.3.5 生产设备及布局情况
        2.3.6 职业病防护设施与措施
    2.4 基于现场监测的作业场所煤尘暴露评价
    2.5 剂量-反应评价
    2.6 风险表征
    2.7 风险评价结论及建议
三、生产性粉尘登记管理软件开发及应用
    3.1 基于Access数据库的生产性粉尘登记管理软件
        3.1.1 技术路线
        3.1.2 软件说明
        3.1.3 使用说明
        3.1.4 统计分析
四、聚氯乙烯职业暴露与风险管理案例研究
    4.1 研究对象
    4.2 数据分析
    4.3 研究结果
    4.4 研究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乌鲁木齐市煤化工企业粉尘、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及防护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横断面研究
    2 职业健康体检
    3 问卷调查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导师评阅表

(7)抚顺特钢炼钢系统粉尘作业的职业卫生管控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3 论文研究方法
        1.3.1 文献参考法
        1.3.2 现场调查法
        1.3.3 图表统计法
        1.3.4 比较法
        1.3.5 实验法
        1.3.6 评价法
    1.4 论文结构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结构思路
        1.4.2 主要内容
第2章 论文相关理论
    2.1 粉尘简介
        2.1.1 粉尘的分类
        2.1.2 粉尘的来源
        2.1.3 粉尘的危害
    2.2 抚顺特钢炼钢系统
        2.2.1 一炼钢
        2.2.2 二炼钢
        2.2.3 三炼钢
第3章 粉尘作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3.1 职业卫生管理机构
        3.1.1 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
    3.2 职业卫生管理项目
        3.2.1 职业卫生防治经费管理
        3.2.2 职业卫生档案管理
        3.2.3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的制定
        3.2.4 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制度管理
        3.2.5 职业卫生培训制度管理
        3.2.6 职业病应急救援预案制度管理
    3.3 粉尘作业的职业卫生管理
        3.3.1 除尘系统设置管理
        3.3.2 除尘系统维护检修管理
        3.3.3 个人防尘用品使用管理
        3.3.4 粉尘作业的职业卫生监护制度
        3.3.5 防尘警示标识设置管理
    3.4 小结
第4章 粉尘作业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优化
    4.1 作业管理优化
    4.2 作业环境管理优化
        4.2.1 粉尘检测管理
        4.2.2 防尘设备管理
    4.3 健康管理优化
        4.3.1 入职前健康检查管理
        4.3.2 入职中定期健康检查管理
        4.3.3 特殊健康检查管理
        4.3.4 尘肺诊断及管理
        4.3.5 尘肺病人分级管理
    4.4 职业卫生教育管理优化
        4.4.1 入职前卫生教育管理
        4.4.2 入职中教育管理
        4.4.3 提高教育管理
        4.4.4 尘肺患者康复教育管理
    4.5 小结
第5章 粉尘作业的职业卫生控制成效
    5.1 粉尘检测与评价
        5.1.1 生产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检测
        5.1.2 生产性粉尘超限倍数检测
        5.1.3 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检测
        5.1.4 检测结果评价
    5.2 职业健康检查与评价
        5.2.1 职业健康检查
        5.2.2 检查结果评价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天津市某区矽尘危害动态监测与干预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研究内容
        1.1.1 资料来源与时间周期
        1.1.2 矽肺的定义
        1.1.3 监测对象
        1.1.4 监测与监护结果的报告
        1.1.5 干预措施
        1.1.6 数据录入与整理
    1.2 实验方法
        1.2.1 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
        1.2.2 游离二氧化硅测定方法
        1.2.3 职业健康检查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2.1 天津市某区2011年~2013年矽尘浓度监测结果
        2.1.1 各哨点监测岗位积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监测结果
        2.1.2 各哨点监测岗位中矽尘总粉尘浓度监测结果
        2.1.3 各哨点监测岗位中矽尘呼吸性粉尘浓度监测结果
        2.1.4 各哨点监测岗位矽尘浓度总粉尘浓度(C-TWA)超标情况
        2.1.5 各哨点监测岗位矽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浓度(C-TWA)超标情况
        2.1.6 各哨点监测岗位矽尘总粉尘浓度(EL)超标情况
        2.1.7 各哨点监测岗位矽尘呼吸性粉尘浓度(EL)超标情况
        2.1.8 各哨点主要岗位矽尘总粉尘(C-TWA)平均浓度变化情况
        2.1.9 各哨点主要岗位矽尘呼吸性粉尘(C-TWA)平均浓度变化情况
    2.2 天津市某区2011年~2013年矽尘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结果
        2.2.1 疑似职业病与职业禁忌证检出情况
        2.2.2 职业相关异常检出情况
        2.2.3 其它异常检出情况
    2.3 干预效果评价
        2.3.1 干预前后矽尘浓度控制效果分析
        2.3.2 健康促进干预效果
讨论
    3.1 天津市某区矽尘危害的总体特征
    3.2 天津市某区矽尘危害的行业特点
    3.3 天津市某区矽尘监测企业粉尘浓度分布的总体特征
    3.4 天津市某区矽尘监测企业职业人群职业相关症状分布特点
    3.5 天津市某区矽尘监测企业职业人群其它异常症状分布特点
    3.6 矽尘作业企业职业危害控制措施和健康促进的必要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CFD对建筑业粉尘浓度的计算及防护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建筑业粉尘国内外综合防治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粉尘浓度测量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粉尘防护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作场所的粉尘及粉尘的运动
    2.1 粉尘的分类
        2.1.1 按粉尘成分划分
        2.1.2 按学科划分
        2.1.3 按粉尘粒径划分
        2.1.4 按呼吸性划分
        2.1.5 按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划分
    2.2 粉尘颗粒的性质
        2.2.1 粉尘的粒径
        2.2.2 粉尘的润湿性
        2.2.3 粉尘的粘附性
        2.2.4 粉尘的荷电性
        2.2.5 粉尘的爆炸性
    2.3 粉尘的危害
        2.3.1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2.3.2 粉尘对生产的危害
        2.3.3 粉尘对环境的危害
    2.4 工作场所的粉尘
        2.4.1 粉尘的受力情况
        2.4.2 粉尘的运动
第三章 建筑业高浓度粉尘工序及粉尘样本采集
    3.1 建筑业高浓度粉尘工序
        3.1.1 开挖
        3.1.2 岩石钻破
        3.1.3 建筑废弃物清理
        3.1.4 土钉和锚杆
        3.1.5 水泥搅拌
        3.1.6 切割
        3.1.7 打磨
        3.1.8 混泥土钻破
        3.1.9 人工清拆
        3.1.10 机械清拆
    3.2 粉尘样本采集
        3.2.1 样本分类
        3.2.2 样本采集方法
        3.2.3 样本编码
第四章 粉尘浓度的统计分析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4.1 样本粉尘浓度
        4.1.1 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硅粉尘容许浓度
        4.1.2 粉尘样本的研究
        4.1.3 样本粉尘浓度数据分析
    4.2 粉尘浓度的分布规律研究
        4.2.1 SPSS 统计软件简介
        4.2.2 粉尘浓度的分布规律
第五章 粉尘浓度数值模拟及安全工作区域的确定
    5.1 计算流体力学(CFD)
        5.1.1 CFD 基本理论
        5.1.2 CFD 的优越性
        5.1.3 FLUENT 软件简介
        5.1.4 FLUENT 的求解步骤
    5.2 模型的控制方程
        5.2.1 流体力学的连续性方程
        5.2.2 流体力学的动量方程
        5.2.3 流体力学的能量方程
        5.2.4 粉尘流动的控制方程
    5.3 岩石钻破网格模型的建立及 FLUENT 中的数值模拟求解
        5.3.1 网格模型的创建
        5.3.2 FLUENT 数值模拟求解
        5.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第六章 高浓度粉尘工序的防护管理
    6.1 工作人员管理
        6.1.1 职业卫生专业人员管理
        6.1.2 建筑工人管理
    6.2 粉尘控制管理
        6.2.1 减尘措施
        6.2.2 降尘措施
        6.2.3 个体防护
    6.3 尘肺病预防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建筑施工中粉尘扩散及安全距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粉尘形成机理和测量领域研究现状
        1.2.2 粉尘危害及防治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粉尘的危害及传统的粉尘防控管理概述
    2.1 引言
    2.2 粉尘的基本性质
        2.2.1 粉尘的物理特性
        2.2.2 粉尘颗粒的运动与扩散
    2.3 建筑工地粉尘的危害
    2.4 传统的粉尘防控管理介绍
    2.5 传统防尘措施的不足
第三章 基于 FLUENT 的粉尘分布机理仿真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FLUENT仿真概述
        3.2.1 Fluent 的程序结构
        3.2.2 Fluent 的模拟计算主要步骤
    3.3 FLUENT建模的基本模型设定
        3.3.1 湍流模型
        3.3.2 标准 k-ε两方程模型
    3.4 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的划分
    3.5 数值模拟参数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3.6 流场迭代计算
    3.7 模拟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某工地为例进行实测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粉尘浓度的检测方法
        4.2.1 测量时间
        4.2.2 测量方法
        4.2.3 测点的布置
        4.2.4 粉尘浓度的测定条件
        4.2.5 样本安全标准
    4.3 代表性工序选择
    4.4 特定工作环节的抽样
    4.5 实测数据的分析
        4.5.1 SPSS 正态性检验
        4.5.2 安全性检验
    4.6 防护措施效果分析
        4.6.1 P6 防尘效果分析和建议
        4.6.2 P8 防尘效果分析和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粉尘作业工人呼吸吸入透过口罩的粉尘浓度测定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有色金属矿山矽尘暴露致矽肺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估[D]. 刘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煤矿粉尘防治安全性评价及在新疆地区煤矿的应用[D]. 雷雯.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3]某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3年调查资料分析[D]. 王璐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定量分级模型和风险指数模型在火电厂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王玮.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5]天津市生产性粉尘职业暴露监控及风险评估的应用研究[D]. 陈斐然.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6]乌鲁木齐市煤化工企业粉尘、噪声作业人员职业健康及防护现况调查[D]. 桑烨.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9)
  • [7]抚顺特钢炼钢系统粉尘作业的职业卫生管控制度优化研究[D]. 周帅天. 吉林大学, 2015(08)
  • [8]天津市某区矽尘危害动态监测与干预效果评估[D]. 武珊珊.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9]基于CFD对建筑业粉尘浓度的计算及防护管理研究[D]. 秦智聃.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10]建筑施工中粉尘扩散及安全距离研究[D]. 赵蕴昀.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粉尘作业人员戴口罩呼吸和吸入粉尘浓度测定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