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回答学生提出的特例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殊勤[1](2021)在《“‘美’的数学解码——比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文中提出一次精彩有趣的数学学习,应当设计为一次完整的"发现"之旅,有所发现,有所猜测,尝试证明,得到结论.笔者基于对K12数学教育新思潮的探索和思考,在教学"比例"时进行了一次全新的尝试与实践,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
罗薇[2](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指出《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杨潇莉[3](2021)在《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经过思维活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本质结果,其中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并且应用最广泛的部分,被称之为基本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是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思想之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关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研究还不系统,对转化思想实际应用的研究更是匮乏。转化思想的应用是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的关键,而实际上,不仅涉及此领域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开展关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转化思想应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部分涉及转化思想的分析以及研究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两部分。研究从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方程和解简易方程的概念入手,来分析应用转化思想所遵循的理论基础并指出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中“解简易方程”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梳理了其中涉及转化思想应用的相关知识点。研究过程中,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对“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进行实际调查。经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教科书中各类型方程数量占比不均影响转化思想应用,涉及转化思想的例题和习题难度不够;教师教学中对数学思想缺乏重视,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不充分,对学生应用转化思想情况了解不全面以及在课堂中教师刻意回避转化难点内容的教学;学生在解方程中对语言转化的应用存在困难,部分学生解题步骤不规范等。通过分析存在问题,发现背后的原因有:教科书编写者对转化思想应用的重视不够,对应用转化思想影响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不够;部分教师教学责任感、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导向;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差异性大,解题缺乏耐心、信心和审美。基于以上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研究主要从教科书、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的相应对策并设计相关内容案例分析。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解简易方程”教学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照。
罗丹[4](2021)在《高一学生函数概念CPFS结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函数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四大主线之一,近年来函数概念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育的重点研究对象。有大量研究表明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喻平教授提出的CPFS结构理论为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CPFS结构是由概念域、概念系、命题域和命题系组成的一种良好的用于数学研究的认知结构。调查研究学生的CPFS结构现状,对构建和完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有指导性的作用。研究的核心问题:高一学生的CPFS结构现状如何以及存在怎样的问题?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为调查高一学生函数概念的CPFS结构,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分为函数概念教学研究与CPFS结构理论两大方向,分别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新教材的《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进行分析和知识框架梳理,为之后的问卷编制奠定基础;接下来以CPFS结构理论为基础,基于CPFS结构的测查方法对喻平教授编制的问卷进行改编,并征求一线教师及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得到最后的问卷,并实施调查;最后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并发放测试问卷以及进行师生访谈,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综合分析高一学生的CPFS结构现状,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学生函数概念CPFS结构现状的因素。研究结论:(1)高一学生函数概念的CPFS结构呈现中等水平。(2)学生对函数概念系和命题系的掌握程度低于概念域和命题域的掌握程度。(3)学生头脑中缺乏清晰的知识框架,且缺乏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意识。(4)高一学生对函数的本质内涵把握不够准确,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力和严谨性有待提高。通过研究分析,学生函数概念CPFS结构的形成主要受到课程知识、教师和学生自身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改进教学时主要针对课程维度、教师维度和学生维度进行,重视对课程内容的处理,促进知识衔接和结构完整;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从多方面提高高一学生的适应能力,将教育理论应用于概念教学;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挖掘概念命题本质,主动构建和完善CPFS结构。
陈晓娅[5](2021)在《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角函数在高中数学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高考重点模块,同时在基本初等函数中三角函数是具备最多函数性质的一类函数,且三角函数概念为学好三角函数奠定基础,因此学好三角函数概念至关重要。学生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是有一定水平的,并且处于各个水平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比如处于低理解水平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学习难点与高理解水平阶段学生面临的学习难点有所不同,那对应的教学手段就应该有所差异.在这样背景之下,最终确立研究问题为:(1)基于SOLO分类理论研究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处于何种水平阶段以及于各理解水平学生的分布情况如何?(2)每种理解水平下的高中生对于学习三角函数概念存在的具体难点是什么?(3)根据SOLO分类理论研究之后,教师在教授三角函数概念一课时应该如何做才能解决学生存在的难点?有什么好的建议?为了解决上述研究问题,编制《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测试卷》进行测试,按照SOLO分类理论划分的标准对测试卷进行打分,分析数据,确定学生理解水平,之后按照不同理解水平段对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难点。与此同时,结合《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了解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的非智力因素,探求到高中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三角函数综合性应用理解水平偏低。(2)男女生理解水平差异均明显。(3)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困难与现状:疑惑单位圆引入,导致接受程度不高;混淆三角函数定义法,导致解题思绪不清;缺乏函数关系理解,导致三角函数认识浮于表面;低估三角函数线的优势,导致三角函数线应用范围狭窄;欠缺知识系统化能力,导致相关知识割裂。(4)教师三角函数概念教学的困难与现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让学生有效接受单位圆定义法;二是如何处理终边定义法。(5)非智力因素方面,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外部动机、情绪稳定性、学习效能感、坚持性这几方面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最为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七方面十二条教学建议:(1)巧用工具,详略得当,解决三角函数定义教学难点:(a)融入三角函数发展史,消除单位圆突兀疑惑;(b)取舍三角函数定义法,解决学生混淆定义问题;(c)阐述函数对应关系,揭示三角函数本质。(2)重视内容,熟知学情,解决三角函数线教学难点问题:(a)加强三角函数线教学,构建完整知识体系;(b)熟知学生认知规律,深入三角函数线画法证明。(3)因材施教,合理规划,解决差异性显着问题:(a)巧设互动问题与作业,因性别而提问;(b)洞悉学生理解水平,制定合理复习计划。(4)开展活动,控制难度,迎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5)阅读史书,追根溯源,明确单位圆意义;(6)专研教材,归纳总结,构建三角函数概念知识网络;(7)勤于练习,循序渐进,提高解决综合问题能力。
杨晓喆[6](2021)在《基于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新修订,提出了以“数学抽象”为首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起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数学抽象推动着数学不断发展,因此探索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抽象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提出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教学策略。为此设置了三个研究问题:(1)高一新生的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如何?(2)促进更高水平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是什么?(3)基于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实施效果如何?该研究以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依据“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编制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测试卷,进行调查研究;然后依据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文献提出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最后依据该教学策略实施教学,通过策略实施效果观测表和教师访谈验证该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通过研究得到三个结论:第一,高一新生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一般;第二,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的教学策略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如“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第三,将数学史融入课堂、解析函数符号以及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都有助于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两条建议:第一,在函数主题教学中注重对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培养;第二,积极开发有助于学生数学抽象学科素养发展的教学设计。
韦雪梦[7](2021)在《运用生活化教学转变高中生生物迷思概念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学概念是构成复杂的生物知识结构体系的基本单位,因此概念教学尤为重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可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认知结构,即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通过研究将部分错误认知称为迷思概念,“迷思概念”是指学生对于某一特定学科在学习之前或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观察和体会,对某事件或现象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有别于科学家们公认的想法,甚至是非本质或完全错误的。迷思概念阻碍学生在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概念,为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做准备。有研究表明迷思概念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生活化教学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两者都与生活相联系,因此本研究在利用二阶段式测验法调查学生迷思概念的基础上,设计生活化教学的教学实例并进行实践检验其对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有效性,为高中生物迷思概念转变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生物课堂效率。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来编制二阶段式调查问卷,随后利用二阶段式问卷调查法探查学生课前在《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这一章节的迷思概念。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这一章节普遍存在迷思概念,主要包括酶的本质、酶的特性、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细胞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等。迷思概念来源众多,有来自于生活经验、网络信息、前一阶段的学习以及自身的误解等;据此笔者根据学生的学情,对《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这一章节的内容进行设计,形成生活化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充分利用生活的实际例子,举特例、反例或者通过类比的方式,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随后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并将实践前后的成绩进行对比,通过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学生前测的平均分为18.65,后测的平均分为22.89,对前测和后测的成绩进行秩和检验,Z值为8.49,P=0.000<0.05,即表明生活化教学能有效转变高中生生物的迷思概念。通过本次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在《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这一章节普遍存在迷思概念,其来源纷杂繁多,且教师的重视度不高;(2)生活化教学能有效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基于以上结论可得出: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了解学生的学情,重视学生的迷思概念,建立学生的迷思概念库,积极挖掘生活实际例子,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积极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
李杏莲[8](2021)在《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本质作为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如何通过科学教育来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教材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接触到的最直接资源,也是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中国大陆人教版、司南版和台湾翰林版、龙腾版高中物理教材力学部分为研究对象,从科学本质的视角展开教材的比较分析,并基于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教学实践。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以下3点:(1)采用内容分析法,梳理当前科学本质理论研究成果,确立本研究框架下科学本质的内涵及维度要素。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教材分析工具,定量比较两岸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况。研究表明,两岸的课程标准(纲要)都对科学本质提出显性要求,但是两者在实践指导层面上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人教版科学史数量最多,但人教版和司南版科学本质体现频次大致相同,各版教材都出现了科学史及其体现的科学本质分布不均的情况,且多数科学史内容都以旁批、注释的形式出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本质观。(2)选择高中物理力学专题下的4个重要知识点,挖掘宝贵的科学史及科学本质教育资料,并在相关的发展史背景下定性分析四版教材的编写差异,最后结合教材分析结果和相关科学史资料,提出教学建议。(3)结合理论分析成果,以“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为例,开展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本质观,且没有妨碍学生掌握知识。
黄月琼[9](2021)在《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文中认为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简称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元素化合物知识同时也是大部分化学知识学习和考试考查的重要载体,更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摇篮。而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课上易学易懂,课下却感到知识零散庞杂,记忆困难,或者记忆后也不会用,这就需要找到一种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脚手架。新课标“无机物”主题中反复出现了“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指明了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转化的认识角度和思路,与之相契合的价-类二维图也随之脱颖而出。价-类二维图既能对知识进行系统有效的整合,又能给予学习元素化合物的认识角度和思维模型,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神”,使得元素化合物学习起来“形散而神不散”。因此,提出了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研究,以期提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效果,推进价-类二维图认识思路在新授课教学中落地。在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元素化合物教学和价-类二维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主要方向,设计问卷对高中师生元素化合物教与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接着,结合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图式理论,分析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在中学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内容特点,初步形成基于价-类二维图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思路,即研读课标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核心知识;布置课前任务,探查学生原知;设计探究活动,渗透思维方法;迁移实际情境,体现知识应用。提出针对价-类二维图教学设计的原则:适用性原则、进阶性原则、有效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建构了相应的教学活动的策略:初识价-类二维图,形成化学观念;探究价-类二维图,明确研究思路;完善价-类二维图,建构认知模型;活用价-类二维图,提升学科能力。为了检验所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广西贵港市高级中学高一2001班和2002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将近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整个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统一测试与课后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数据,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整体认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结果显示价-类二维图应用到元素化合物教学中,能改善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整体认知,且利用化学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由于研究者自身水平能力和教学实践有限,因此所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得出实践结论还有待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史兆芳[10](2021)在《核心素养下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三所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数学核心素养在21世纪数学教育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推理能力”,并列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十大核心概念之一.随着核心素养的逐步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将数学推理视作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来培养,学者更加关注其发展现状.教师和学生对数学“推理能力”素养的落实情况以及发展现状怎么样,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首先,参考推理能力相关文献与资料基础上,建立推理能力水平指标.然后,结合推理能力水平划分编写测试卷、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其次,结合教师调查与访谈和九年级学生测试与调查,利用SPSS19.0等软件分析,了解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水平的整体情况,以及数学推理能力水平与性别、学校以及平时成绩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最后,根据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结合教师和学生调查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九年级学生整体的数学推理水平处于水平二,演绎推理能力表现好于合情推理能力.(2)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平时成绩、不同学校的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水平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男生优于女生,且学生平时成绩和学校教育水平越好,学生的数学推理水平越高.(3)九年级学生解决数学推理问题时,存在推理的兴趣不高、思维逻辑关系不清晰、运算能力等数学素养薄弱、信息提取能力不强等问题.(4)教师数学核心素养意识基本具备,但在落实数学推理教学时,存在数学推理的概念和用途模糊不清、课堂教学效果收集意识不强、教材挖掘和素材收集能力薄弱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相应培养学生数学推理教学建议.教师方面:(1)加强教师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2)深入挖掘素材,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3)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思维活力.学生方面:(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思维品质;(2)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审题能力;(3)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如何回答学生提出的特例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回答学生提出的特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
1.1.1 办学背景 |
1.1.2 学院设置 |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
2.3.3 汉字的“六书” |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
3.2.1 声调的本质 |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
3.2.6 “入声”之争 |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
5.4 本章小结 |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
致谢 |
(3)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思想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
2.“解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3.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培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
4.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解简易方程”教学问题的存在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内容分析法 |
3.问卷调查法 |
4.访谈法 |
5.观察法 |
一、数学转化思想及其应用的学理解析 |
(一)核心概念辨析及界定 |
1.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
2.转化思想与化归思想 |
3.方程和解简易方程 |
(二)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
1.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特点 |
2.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三)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支撑 |
1.学习迁移理论 |
2.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部分转化思想内容分析 |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内容分布及编排特点 |
1.“方程的意义”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
2.“等式的性质”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
3.“解方程”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
4.“实际问题与方程”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内容中转化思想的渗透 |
1.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一:编排策略 |
2.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二:本体知识 |
3.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三:方程类型 |
4.转化思想渗透点之四:语言应用 |
三、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调查过程 |
1.问卷调查过程 |
2.访谈调查过程 |
3.课堂观察过程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理念认知”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2.“掌握情况”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3.“内容评价”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4.“实际条件”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5.“教学应用”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6.“问题呈现”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四)调查启示 |
1.经验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的中坚力量 |
2.个性心理特征影响学生“解简易方程”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
四、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
(一)教科书方面的问题 |
1.各类型方程数量占比不均,影响转化思想应用 |
2.教科书中涉及转化思想例题和习题难度有待提升 |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
1.部分教师对数学思想重视不够 |
2.部分教师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不充分 |
3.部分教师对学生应用转化思想的情况了解不全面 |
4.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刻意回避转化难点内容的教学 |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
1.部分学生对解方程中转化的应用存在困难 |
2.部分学生在语言转化的应用方面存在困难 |
3.部分学生解题步骤不规范 |
五、转化思想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科书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科书编写者对转化思想的应用重视不够 |
2.教科书编写者对应用转化思想影响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不够 |
(二)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分教师教学责任感有待提升 |
2.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 |
3.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导向 |
(三)学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差异性大 |
2.学生解题缺乏耐心、信心和审美 |
六、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建议 |
(一)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策略 |
1.教科书层面 |
2.教师层面 |
3.学生层面 |
(二)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的实践探讨 |
1.“简易方程”单元备课稿 |
2.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一学生函数概念CPFS结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 |
1.2.1 CPFS结构 |
1.2.2 高中函数概念 |
1.2.3 概念图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调查研究方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研究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CPFS结构的研究现状 |
2.1.2 函数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
2.1.3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结构理论 |
2.2.2 认知同化理论 |
第三章 CPFS结构下的函数概念分析 |
3.1 分析函数概念框架的意义 |
3.2 《新课标》对函数概念学习的要求 |
3.2.1 函数概念 |
3.2.2 函数性质 |
3.3 函数内容的整理分析 |
第四章 问卷调查设计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4.1.2 测试卷的设计 |
4.1.3 测试卷信效度分析 |
4.1.4 测试卷难度分析 |
4.1.5 测试卷区分度分析 |
4.2 测试问卷数据处理 |
4.2.1 数据收集情况 |
4.2.2 测试卷得分统计分析 |
4.2.3 测试卷得分性别差异性分析 |
4.2.4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测试卷得分差异性分析 |
4.3 习题卷编制依据 |
4.4 习题卷的文本分析 |
4.5 访谈实录与分析 |
4.5.1 学生访谈 |
4.5.2 教师访谈 |
4.5.3 访谈分析总结 |
第五章 高一学生函数概念CPFS结构现状分析与建议 |
5.1 学生存在的问题 |
5.2 影响CPFS结构的因素 |
5.2.1 知识角度 |
5.2.2 教师因素 |
5.2.3 学生因素 |
5.3 针对学生函数CPFS结构测试结果的改进建议 |
5.3.1 课程维度——促进知识衔接和结构完整 |
5.3.2 教师维度——应用认知同化理论进行教学 |
5.3.3 教师维度——重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 |
5.3.4 教师维度——重视思维训练和框架梳理 |
5.3.5 学生维度——梳理知识,挖掘概念本质 |
5.3.6 学生维度——利用概念图完善CPFS结构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调查研究结论 |
6.2 调查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一函数概念CPFS结构测试问卷 |
附录2 高一函数函数CPFS结构习题测试卷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5)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实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
1.1.2 揭示三角函数概念教学重要地位的需要 |
1.1.3 化解三角函数概念教学困难的需要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三角函数概念——单位圆定义法 |
1.2.2 三角函数概念——终边定义法 |
1.2.3 三角函数线 |
1.2.4 数学理解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调查研究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1.6.1 重点 |
1.6.2 难点 |
1.6.3 创新点 |
1.7 论文结构框架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三角函数概念的研究现状 |
2.1.2 数学理解水平的研究现状 |
2.1.3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SOLO分类评价理论 |
2.2.2 APOS理论 |
3 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的研究设计 |
3.1 《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测试卷》设计 |
3.1.1 测试目的 |
3.1.2 测试对象 |
3.1.3 测试工具 |
3.1.4 数据处理 |
3.2 《高中生数学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使用设计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对象 |
3.2.3 调查工具 |
3.2.4 数据处理 |
3.3 访谈设计 |
3.3.1 访谈目的 |
3.3.2 访谈对象 |
3.3.3 访谈提纲 |
4 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测试卷》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1 三角函数概念维度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2 三角函数符号问题维度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3 三角函数线维度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4 三角函数概念综合性问题维度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 《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1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整体情况分析 |
4.2.2 高中生非智力因素具体情况分析 |
4.3 访谈结果与分析 |
4.3.1 教师访谈结果 |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4.3.3 学生访谈结果 |
4.3.4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5 结论、建议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概念理解水平整体偏低,特别是综合性应用理解水平偏低 |
5.1.2 男女生理解水平差异均明显 |
5.1.3 教师教授三角函数的困难与现状 |
5.1.4 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困难与现状 |
5.1.5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
5.2 高中三角函数概念教学建议 |
5.2.1 巧用工具,详略得当,解决三角函数定义教学难点问题 |
5.2.2 重视内容,熟知学情,解决三角函数线教学难点问题 |
5.2.3 因材施教,合理规划,解决差异性显着问题 |
5.2.4 开展活动,控制难度,迎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 |
5.2.5 阅读史书,追根溯源,明确单位圆重要意义 |
5.2.6 专研课本,归纳总结,构建三角函数概念知识网络 |
5.2.7 勤于练习,循序渐进,提高解决综合问题能力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测试卷》 |
附录2:《数学学习非智力特征调查问卷》 |
附录3: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6)基于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主要术语界定 |
(五)创新点 |
二、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
(一)理论背景 |
1.概念 |
2.理论基础 |
(二)文献综述 |
1.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教学 |
2.“函数概念与性质”的教学 |
(三)小结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的开发 |
1.研究问题一 |
2.研究问题二 |
3.研究问题三 |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
1.研究问题一 |
2.研究问题二 |
3.研究问题三 |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
四、数学抽象素养水平测试卷结果与分析 |
(一)测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分析 |
(二)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分析 |
1.学生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总体分析 |
2.水平一测试题分析 |
3.水平二测试题分析 |
4.水平三测试题分析 |
(三)小结 |
五、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 |
(一)将数学史融入概念教学 |
1.策略含义 |
2.策略依据 |
3.策略步骤 |
(二)深入解析数学符号含义 |
1.策略含义 |
2.策略依据 |
3.策略步骤 |
(三)注重培养数学归纳思维 |
1.策略含义 |
2.策略依据 |
3.策略步骤 |
(四)教学设计 |
1.函数概念 |
2.函数单调性 |
六、教学策略实施效果 |
(一)课堂观察 |
1.函数概念 |
2.函数单调性 |
(二)教师访谈 |
1.函数概念 |
2.函数单调性 |
七、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数学抽象学科素养水平测试卷 |
附录 B “函数概念”教学设计 |
附录 C “函数单调性”教学设计 |
致谢 |
(7)运用生活化教学转变高中生生物迷思概念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2.1 迷思概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生活化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访谈法 |
1.6.3 问卷调查法 |
1.6.4 教育实验法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科学概念 |
2.1.2 迷思概念 |
2.1.3 生活化教学 |
2.1.4 概念转变 |
2.2 相关的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 |
2.2.4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2.2.5 生活教育理论 |
第3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迷思概念的调查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1.1 访谈对象 |
3.1.2 半开放式问卷的调查对象 |
3.1.3 正式问卷的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研究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半开放式问卷 |
3.3.2 二阶段式测验问卷 |
3.4 研究过程 |
3.4.1 命题陈述表 |
3.4.2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概念图 |
3.4.3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迷思概念访谈纲要 |
3.4.4 半开放式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4.5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二阶段式测验问卷的编制 |
3.4.6 问卷调查 |
3.5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
3.5.1 数据分析 |
3.5.2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迷思概念调查汇总表 |
3.5.3 迷思概念的成因分析 |
第4章 运用生活化教学转变高中生生物迷思概念的实证研究 |
4.1 教学策略分析 |
4.1.1 揭示学生迷思概念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
4.1.2 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
4.2 研究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研究目的 |
4.2.3 研究思路 |
4.2.4 研究过程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学生存在较多的迷思概念 |
5.1.2 生活化教学模式能有效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 |
5.2 建议 |
5.2.1 教学建议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2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半开放式问卷 |
附录3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正式测验问卷(前测) |
附录4 教学设计 |
附录5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正式测验问卷(后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诉求 |
1.1.2 对我国科学教育现状的思考 |
1.1.3 科学史是科学本质教学的重要资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材 |
2.1.2 科学史 |
2.2 理论基础 |
2.2.1 科学本质内涵 |
2.2.2 科学哲学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
2.2.3 科学教育领域的科学本质观 |
第3章 两岸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 |
3.1 两岸课程标准(纲要)对科学本质要求比较 |
3.1.1 大陆《课程标准》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
3.1.2 台湾《课程纲要》对科学本质的要求分析 |
3.1.3 海峡两岸课程标准(纲要)比较分析 |
3.2 四版教材力学部分科学本质呈现情况定量比较 |
3.2.1 教材比较研究设计 |
3.2.2 四版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结果 |
3.2.3 四版教材科学本质呈现情况比较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科学本质视野下力学重要知识点比较分析 |
4.1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 |
4.1.1 “自由落体运动”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1.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1.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2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
4.2.1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2.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2.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3 万有引力定律 |
4.3.1 “万有引力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3.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3.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
4.4.1 “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史及其科学本质价值 |
4.4.2 两岸四版教材内容编写特点比较分析 |
4.4.3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建议 |
第5章 基于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教学实践研究 |
5.1 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与计划 |
5.1.1 研究目的 |
5.1.2 研究思路 |
5.1.3 测量工具设计 |
5.1.4 样本选择 |
5.2 基于科学本质的“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
5.2.1 教学模式的选择 |
5.2.2 教学片断案例 |
5.3 实践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
5.3.1 研究实施过程 |
5.3.2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3.3 研究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材科学史内容统计示例 |
附录2:教材科学史内容体现的科学本质分析示例 |
附录3:教材科学史内容对科学本质的体现情形统计结果 |
附录4:高中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 |
附录5: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试卷 |
附录6: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
附录7:教学设计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9)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需要 |
1.1.2 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3 培养学生化学观念的新路径 |
1.1.4 元素化合物在高中化学的地位 |
1.2 研究现状概述 |
1.2.1 元素化合物教学研究现状 |
1.2.2 价-类二维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元素化合物知识 |
2.1.2 价-类二维图 |
2.2 理论基础 |
2.2.1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
2.2.2 学习迁移理论 |
2.2.3 图式理论 |
3 高一元素化合物教与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和内容 |
3.1.2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2.1 学生元素化合物学习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2 教师元素化合物教学调查结果与分析 |
4 基于价-类二维图的教学设计研究 |
4.1 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分析 |
4.1.1 地位及重要性 |
4.1.2 元素化合物的内容特点 |
4.2 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思路 |
4.2.1 研读课标要求,确立教学目标 |
4.2.2 分析教材内容,把握核心知识 |
4.2.3 布置课前任务,探查学生原知 |
4.2.4 设计探究活动,渗透思维方法 |
4.2.5 迁移实际情境,体现知识应用 |
4.3 基于价-类二维图课堂教学基本原则 |
4.3.1 适用性原则 |
4.3.2 进阶性原则 |
4.3.3 有效性原则 |
4.3.4 互动性原则 |
4.4 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策略 |
4.4.1 初识价-类二维图,形成化学观念 |
4.4.2 探究价-类二维图,明确研究思路 |
4.4.3 完善价-类二维图,建构认知模型 |
4.4.4 活用价-类二维图,提升学科能力 |
5 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实践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 |
5.3 研究变量 |
5.3.1 自变量 |
5.3.2 因变量 |
5.4 研究方法 |
5.5 研究工具的编制 |
5.6 研究过程 |
5.7 教学设计案例 |
5.7.1 教学案例1:铁的重要化合物 |
5.7.2 教学案例2: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 |
5.8 实施效果及分析 |
5.8.1 实验班问卷结果分析 |
5.8.2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 |
5.8.3 访谈结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反思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价-类二维图的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4:元素化合物知识测试题 |
致谢 |
(10)核心素养下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三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程标准对数学推理能力的要求 |
1.1.2 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和评价迫切性 |
1.1.3 九年级是数学核心素养发展重要时期 |
1.2 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现实意义 |
1.2.2 研究理论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内数学推理研究现状 |
2.1.2 国外数学推理研究现状 |
2.1.3 研究述评 |
2.2 概念界定 |
2.2.1 数学核心素养 |
2.2.2 数学推理 |
2.2.3 数学能力 |
2.2.4 数学推理能力 |
2.3 相关理论 |
2.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3.2 SOLO分类理论 |
2.3.3 布卢姆目标分类法 |
2.4 数学推理能力水平的建构 |
2.4.1 已有数学素养能力水平 |
2.4.2 构建数学推理能力水平 |
3 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现状的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思路 |
3.4 研究工具 |
3.4.1 学生测试卷 |
3.4.2 学生调查问卷 |
3.4.3 教师调查问卷预测 |
3.4.4 教师访谈记录 |
4 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调查分析 |
4.1 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测试卷统计分析 |
4.1.1 测试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4.1.2 学生在数学推理水平整体现状分析 |
4.1.3 学生在不同性别的数学推理水平差异性分析 |
4.1.4 学生在不同学校数学推理水平差异性分析 |
4.1.5 学生在不同层次数学平时成绩的数学推理水平差异性分析 |
4.1.6 学生在数学推理测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
4.2 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调查分析 |
4.2.1 调查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4.2.2 学生对数学推理喜欢情况分析 |
4.2.3 学生对数学推理的认识分析 |
4.2.4 学生对数学推理使用情况分析 |
4.2.5 学生面对数学推理困难和解决方法分析 |
4.2.6 学生希望教师如何进行数学推理教学分析 |
4.3 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推理能力调查分析 |
4.3.1 教师基本信息分析 |
4.3.2 教师对数学推理的认知分析 |
4.3.3 教师对数学推理的态度分析 |
4.3.4 教师对数学推理的应用分析 |
4.3.5 教师在数学推理教学过程遇见困难分析 |
4.3.6 教师在数学推理教学策略分析 |
4.4 数学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5 调查结论与教学建议 |
5.1 调查结论 |
5.1.1 学生测试卷结论 |
5.1.2 学生调查问卷结论 |
5.1.3 教师调查问卷结论 |
5.1.4 教师访谈结论 |
5.2 教学建议 |
5.2.1 教师维度教学建议 |
5.2.2 学生维度教学建议 |
5.3 教学案例研究与设计 |
5.3.1 教学案例研究 |
5.3.2 教学案例设计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思考 |
6.2.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四、如何回答学生提出的特例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美’的数学解码——比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 李殊勤. 上海中学数学, 2021(Z2)
- [2]《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潇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4]高一学生函数概念CPFS结构调查研究[D]. 罗丹.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生三角函数概念理解水平调查研究[D]. 陈晓娅.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发展数学抽象学科素养的“函数概念与性质”单元教学策略研究[D]. 杨晓喆.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7]运用生活化教学转变高中生生物迷思概念的实践研究[D]. 韦雪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8]科学本质视野下两岸高中物理力学部分教材比较与实践研究[D]. 李杏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9]基于价-类二维图的元素化合物教学设计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D]. 黄月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10]核心素养下九年级学生数学推理能力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以石家庄市三所学校为例[D]. 史兆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