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及其角色冲突

论现代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及其角色冲突

一、试论现代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及其角色冲突(论文文献综述)

袁竹[1](2021)在《“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角色冲突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小学女教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以引导6至12岁儿童健康成长、输出知识经验、帮助儿童建立知识架构为主要任务,受到过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知识的培养,拥有丰富的基础教育的知识和经验,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专业的优势。但小学女教师在教育自己子女的过程中却并非想象的那么得心应手,甚至会出现一定比例的“教师子女难成才”的现象。“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是小学女教师子女进入女教师所教授班级中学习的亲师合一的过程,是小学女教师队伍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她们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就不再单纯地担任母亲角色而是需要同时扮演两个重要角色——教师角色和母亲角色。作为教师角色的个体,她们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承担者;而作为母亲角色个体,她们是家庭原始成员、是子女最亲密的人。两种角色之间相互摩擦的角色规范使她们在对于自己子女教育上存在角色冲突的表现。由于职业认同感较强,小学女教师在亲师过程中面对同时作为学生角色和子女角色的子女时容易忽视母亲角色的存在,因而在本应切换角色的时候还具有教师角色的行为模式,出现角色模糊和角色失衡的状况,导致亲师角色冲突产生。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G市X校小学段的L及C两位小学女教师的亲师合一过程进行深描,结果发现L及C两位小学女教师的都存在亲师合一角色冲突,但是两位女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角色冲突具有了两面性,一面的冲突融合的促进性,另一面是冲突难解的阻碍性。本研究为叙事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来收集资料,主要是对两位“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分析访谈资料,了解两位小学女教师教师在亲师过程中切换角色时所遇到的阻碍和困扰。发现教师在教师角色与母亲角色的转换中出现“我”到底是母亲还是老师的困惑,教师子女也对双方关系产生质疑——“我们”到底是师生还是母女这些现象,并且也在学校和家庭两个场域中也出现了矛盾。究其原因,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主要受到教师内在性因素与外界刺激的影响。对于教师自身来看,强烈的个体自我实现需求和“稀牺牲奉献”的职业角色价值认同都会导致弱化母亲角色的认知从而致使在亲师合一的过程中产生角色冲突。从外界刺激上,首先,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的理想化要求忽视了教师其他角色的扮演;其次,家校不同角色期待下的角色体验落差致使教师逃避母亲角色的转换。最后透过两位“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的故事,发现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具有普遍性和两面性,冲突不只是阻碍,还可以促进;并得到了如何调适“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角色冲突的一些启示。

张志梅[2](2020)在《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基于C市一所农村小学校长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小学校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农村地区小学校长长期处于角色冲突之中,不仅使得校长身心疲惫,甚至影响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因此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现实状况如何,哪些影响因素致使他们产生了角色冲突,如何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的角色冲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文献中对于校长角色冲突的研究集中于大学校长,鲜有对于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本文正是看到了这一空缺,力图用个案研究的研究方式,以“局外人”的研究视角,以角色理论为基础,有目的的选取了一名农村寄宿制学校任职2年的小学校长G为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以G校长在工作、生活中的案例整理出农村小学校长种种角色冲突的现实表现,进而对其角色冲突的原因进行了解析,最后根据原因提出了缓解其角色冲突的建议。本文共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等;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包括角色、角色理论、管理者角色理论;其后三章内容在对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展示了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概况,分析了G校长角色冲突的表现、相关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具体来说第三章运用访谈法对G校长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进行研究,得出G校长在安全问题难以预料、校长职责难分、学校内外分歧难平、学校上下公私难断、校长价值选择的艰难五个方面具有强烈的角色冲突;在第四章中,研究者从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的任职时间短、管理风格单一、角色定位模糊、角色转变不及时、价值取向不一致、学校制度不健全、权责划分不对等等方面对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第五章研究者从完善校长遴选、评价、培训制度,完善授权制度和构建沟通机制,尊重教师教学经验,重塑校长角色,创建支持系统,维护良好人际关系方面提出了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策略和建议。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的角色冲突不仅仅是校长一个人的责任,教育行政部门亦要调整管理思路。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关注”转为“关心”,给予农村校长人文关怀,用心去了解农村小学校长的现实情境(如他们做到了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做好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也要关心农村地区小学校长“真实情境”(如他们在做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做成了什么、还想做什么);教育行政部门、教师群体、学生家长也要给予校长合理的角色期望,才能更好的缓解校长的角色冲突,为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建设夯实基础。

彭坤莲[3](2020)在《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与调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地区教师在民族地区特定的社会空间,特定的社会场域里,担负了特定的责任和使命,与我国民族繁荣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作为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承担着教书育人、开启民智、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责任和使命。教师在行使特定的教师职业和功能时,难免会出现社会角色冲突,由于民族地区教师所处的场域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和民族性,决定了民族地区教师及其角色冲突与非民族地区教师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地区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对民族教育、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提出了更大的希望和要求,这些期望和实际行为的不匹配,给教师角色带来冲突。加上,智能化社会也给教师增加了外部上的角色冲击,造成教师角色不可避免的冲突,这些冲突影响着民族地区教育的未来发展、民族地区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良性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质量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本研究以角色理论和冲突理论为基础,根据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教育和教师给与的希望及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对民族地区教师角色进行定位,明晰民族地区教师的应然角色,这也是本研究的立论基础,进而全面分析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现实表征和亟待解决的冲突,通过内因外因的分析来探究其角色冲突的原因所在,最后提出有效的调适民族地区教师的角色冲突的可行性策略。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时代发展、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教育和教师给予的期望及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明晰民族地区教师的应然角色。民族地区教师除了具备教师一般性社会能力外,他们在知识与能力,思想和意识,行为交往上应该具备一定特色性的角色能力。关于知识和能力。首先,渊博的从业知识。包括基本学科专业知识和网络智能化科学知识,其中民族文化本土知识是其必备的特殊性知识;其次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整合能力,即在接纳适应民族文化、融合传承民族文化和创造共生民族文化的能力;然后是丰富的理论素养,其中教育理论素养、政治理论素养和管理理论素养是一般一般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作为民族地区的教师除了以上三类素养,更需要的还有民族理论素养。关于思想和意识。首先,需要具备一般性的教育思维意识,即保持教师的初心和使命、热爱教育、坚定信念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此外还需要熟悉国家民族教育政策,有民族文化危机感和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关于行为交往上,即智慧交往,包括师生平等交往、师师合作交往、教师与家长和谐交往、教师与家庭和睦交往和教师与社会、社区团结交往。第二部分:结合实际的观察与访谈资料分析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现实表征。民族地区教师亟待解决的冲突主要包括角色间的冲突和角色内的冲突,角色间的冲突即“文化人”与“社会人”之间的角色冲突,“教育者”与“扶贫者”之间的角色冲突,“职业人”与“生活人”之间的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即角色本身的局限性引起的角色冲突和不同角色期待也会引发教师角色冲突。如果这些冲突没有解决,会影响教师教育功能的实施,不利于教师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视教师的社会角色冲突所在。第三部分:本研究运用内外因分析法,结合外部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方面,揭示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原因。一是物质需求的必然;二是制度强制的加深;三是文化弱化的推动;四是教师自身知识和能力显性的因素;五是教师自身角色意识和角色期待隐性的因素。第四部分:如何对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进行调适,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取决于社会、学校、家庭的多方努力,也取决于教师个人主观调适。本研究结合实证调查材料,以及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表征和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调适,具体措施包括:社会层面,给予物质支持,恢复教师初心;保障政策落实,建设教师队伍;给予合理期待,共塑教师形象。学校层面,消除数字崇拜,全面评价教师;增加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素质;减轻教师角色负担,协调教师的角色关系。家庭层面,教师平衡家庭与工作角色,避免角色混淆;家人理解教师角色,舒缓教师面临的角色压力。个人层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我角色技能;增强自身心理适应能力;强化自我角色意识;增加自我角色情感;转变对教育的观念。采取多方面的手段进行调适,避免教师角色冲突,消解教师角色冲突。

嵇艳[4](2017)在《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医学教育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社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的基础。临床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教师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伴随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新兴的教学方法、技术逐渐渗透入医学教育中,临床教师单纯依靠临床经验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新一代医学生培养的需求。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学生人数的激增、临床教学环境的复杂性等都对临床教师提出了挑战。目前对临床教师的研究,涉及师德建设、胜任特征、工作压力等内容,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临床教师群体的生存样态不无启迪,但还不足以深入到临床教师的教学生活。临床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处于典型的角色冲突情境,需要处理好因医疗、教学、科研等各种角色产生的冲突,以适应新的医学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与期望并形成符合要求的教学行为。因此,本研究着重关注临床教师在工作环境中的角色冲突,并将其置于医学教育发展的脉络情境中。在目前临床医学教育背景下,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问题中隐含着诸多临床教师发展问题。研究临床教师的角色冲突,可以帮助临床教师应对和管理角色冲突,促进教师认同、树立教师信念,增强医学教师发展的内生性和自主性。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医学教育体系和社会文化语境、临床教师的角色冲突和教师发展的利益诉求,运用符号互动论和角色理论、角色冲突理论、大学教师发展理论,探索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结构维度、了解临床教师总的角色冲突和各维度角色冲突的现状,不同临床教师群体角色冲突的差异;研究影响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及过程,旨在探寻临床教师缓解角色冲突、提升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对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实证研究较少,尤其是中国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体系下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本研究在国内外关于角色冲突的经典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和临床教师的实际情况,尝试分析合乎临床教师特征的角色冲突结构维度,并基于角色理论中的经典研究框架,围绕组织环境、人际互动和个体特征三个层面,界定可能对临床教师角色冲突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建构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模型,包括自变量,即组织环境因素中的制度明晰、行政支持、评价导向、参与决策、培训感知;人际互动因素中的领导支持、同事支持、沟通交流、工作反馈;个体特征因素中的教师信念、教学热情、工作负担。因变量,即期望型角色冲突、超载型角色冲突和适应型角色冲突,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混合取向,量化为主、质性为辅的研究方法,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个阶段以展示外在表现,梳理内在逻辑。首先在量化研究阶段,经文献梳理和预访谈、变量概念化和操作化、预测调查问卷形成、预调查、信度检验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等途径,形成正式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收集到473份有效样本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包括信度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问卷质量,经描述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对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总体现状和群体差异进行了全面考察。基于外因与内因辩证原理的思考,探索了组织环境层面、人际互动层面和个体特征层面的因素对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关系和作用机理。其次展开质性研究阶段,深度访谈十位临床教师,经编码、归类、建立类属等方法分析访谈资料,挖掘临床教师的教育生活故事,对量化研究结果进行情境性的解释。了解通过量化研究获得的影响因素引起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内部过程,以补充量化研究的结果。经过量化和质性研究,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结构维度包括期望型角色冲突、超载型角色冲突、适应型角色冲突;(2)在临床教师群体中,三种类型的角色冲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且处于偏高的水平。其中,超载型角色冲突水平最高,其次为适应型角色冲突、期望型角色冲突;(3)不同群体临床教师的角色冲突水平在地区、医院类型、科室、教师类型、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层次、职称类型、职务类型、教学工作量等方面存在差异;(4)评价导向、参与决策、领导支持、同事支持、教师信念和工作负担对期望型角色冲突有影响,其中,参与决策和工作负担是正向影响,其余为负向影响;工作负担正向影响超载型角色冲突,教师信念负向影响超载型角色冲突;培训感知、同事支持、工作反馈、教师信念和工作负担对适应型角色冲突有影响。其中,工作反馈和工作负担是正向影响,其余为负向影响;(5)组织环境因素除了直接影响角色冲突水平以外,还通过教师信念和工作负担间接对其产生影响,教师信念和工作负担起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互动因素对角色冲突除了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以外,还通过教师信念对其产生间接作用,教师信念起部分中介作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是:(1)将角色冲突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扩展至临床教师这一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人群。针对以往研究中角色冲突的结构划分观点不一、角色冲突的量表结构模糊笼统,对临床教师的角色冲突结构维度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考察。尝试将期望型角色冲突、超载型角色冲突和适应型角色冲突纳入角色冲突的同一框架下,并最终从数据统计分析角度对这一新的结构框架给予了验证。同时,通过临床教师丰富的教育生活关注了不同类型角色冲突的意义建构过程;(2)从角色冲突、组织行为、工作设计、社会支持、角色互动、教师信念、认同等多种理论和视角,基于中国情境下医学教育和医院组织的现实,探讨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及作用过程,挖掘新的影响因素,拓展角色冲突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研究发现了组织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同时也阐释了在中国医学教育和文化传统下,组织环境因素对角色冲突的作用缘何较弱。揭示了人际互动中的领导支持与同事支持的不同影响,描绘了医学院校临床教师的教学生存样态。尤其发现了临床教师的教师信念和工作负担对角色冲突的直接作用,以及在组织环境因素和人际互动因素与角色冲突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对影响的内在机制给予了充分讨论,洞悉了影响过程中的"黑箱";(3)以角色冲突为切入点,审视和思考临床教师发展问题,丰富高校教师发展理论和医学临床教师发展理论。本研究的实践启示有:第一,为有效应对和管理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提供政策建议,包括完善组织环境层面的制度建设与教学促进,促进人际互动层面的领导支持与同事支持,增强教师个体层面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发展。第二,为医学院校研究者和管理者制定临床教师发展政策和项目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包括重视临床教师教学发展的文化建设,加强校院的协同合作;提升临床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学实践反思;遵循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发展策略;设计教学发展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对临床教师时空需求;构建临床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促进教学发展行为的创生。本研究尽管严格遵循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对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索,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拟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1)在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方面,继续深入挖掘更多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在临床教师角色冲突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的个人因素,以丰富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模型框架;(2)扩大样本量和提高样本对案例学校的代表性,进一步增加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勾勒出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更全面的图景;(3)开展国际比较研究,了解国外特别是医学教育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的医学临床教学与临床教师发展,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情境下的问题缘由与解决策略。

冯骏[5](2017)在《论学校发展规划中的校长角色》文中提出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订了校长专业标准或校长任职资格指南,以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这些校长专业标准都不约而同地将“规划学校发展”列为校长专业标准之一,将其列为校长的“必修课”。然而并不是每一位校长都能做好规划工作,校长自身存在角色失调的问题,阻碍了学校发展的步伐。本文针对学校发展规划中校长角色定位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与目的、思路与方法,界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校长角色和学校共同体三个核心概念的含义,并做了国内外研究的文献综述,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规划过程中的校长角色失调。校长主观上的认知偏差和客观制度政策条件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发展规划的进程。主观上,校长存在敷衍了事、单打独斗、协调不力和盲目跟风等认识误区,这些问题反映出校长对于学校发展规划、对于校长角色和对于自我都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客观上,来自教育行政部门过于任务化的高压、过于频繁的校长人事调动和过度集中的校长个人权利都给学校发展规划带来了阻碍。主客观因素共同导致了校长的角色失调,给学校发展规划带来消极影响。第三章,学校发展规划的内涵。主要讨论了学校发展与学校发展规划,认为学校发展以内涵发展为价值取向,学校发展规划正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有力抓手。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主要有校情分析、文本制定、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四个环节,而这四个环节又始终紧密围绕着学校的顶层设计展开。第四章,依托学校共同体开展学校发展规划。针对校长的角色失调问题,本章认为依托学校共同体开展学校发展规划,可以淡化其消极影响。具体而言,本章主要探讨学校共同体的概念内涵,总结了学校共同体的特征,以及为何依托学校共同体和如何依托学校共同体。第五章,“五位一体”的校长规划角色。学校共同体强调校长与其他成员的主体多维性,其中,校长是主导者。本章将校长置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循环过程之中,讨论了校长在各个环节中承担的角色、职责和发挥的作用,分别是:校情分析的统筹者,顶层设计的引领者,制定文本的组织者,规划实施的协调者和监测评估的调控者。

杨习超[6](2016)在《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九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发轫、发展,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凭借人、财、物及文化资源优势,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舞台扮演起重要角色。清末的中国社会危机四伏,外族入侵频频,以魏源、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复兴济世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精英阶层向西看的主观愿望。尽管教会大学与西方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侵略原罪难辞,但中国社会对西学的需求为教会大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教会大学从海外募集捐赠,在华购产、置地,建学校、开医院,以慈善的形象赢得了众多青年拥趸,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清政府慑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对西方传教士在华的办学行为基本不干涉,任其发展。民国伊始,国人民族独立意识高涨,“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迫使教会大学在办学形式上作出调整和让步,由清末自主创办转变为民国的注册立案。嗣后,民国政府公布《私立学校规程》等法令,规定教会大学“须由中国人任校长”,由此揭开了教会大学中籍校长的历史序幕。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主要有:东吴大学杨永清,金陵大学陈裕光,燕京大学陆志韦,沪江大学刘湛恩,圣约翰大学涂羽卿,华中大学韦卓民,华西协和大学张凌高,岭南大学钟荣光,齐鲁大学朱经农,福建协和大学林景润,之江大学李培恩,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吴贻芳,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王世静,辅仁大学陈垣等,他们的任职时间大都在1927年至新中国建国之间。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和社会认同理论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形成和角色冲突,从近代中国历史制度变迁、中西文化冲突和中籍校长个体认知等方面解读其角色冲突的原因。历史制度主义强调社会变迁中重大事件的作用,社会认同理论则强调个体对所属特定社会群体的会员身份及附加在该身份上的价值和情感认同。本研究把宏观的制度因素和微观的个体因素有机结合,得出结论如下:第一,中籍校长角色概念的特定内涵源于政府、教会和中国社会等各方赋予校长的多重身份和角色期待,他们的身份包含有中西文化、思想、制度交流与冲突的元素。第二,中籍校长在多重身份和多方期待、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中,与政府、教会和师生之间存在角色冲突。与政府之间存在校长治校与政治干预、党化教育与基督教育、国家主义教育与公民教育等冲突;与教会的冲突表现在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宗教目的与服务中国、西化教育与中国化教育、校长与校务长职权冲突等;与师生的冲突表现在学校管理中应对中西教师的文化和个体利益及应对学生政治活动冲突等;作为理性知识分子,中籍校长与自身价值观和个体心理也存在冲突。第三,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的原因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社会制度和文化冲突的结果。从清末“中体西用”教育制度的妥协性,到民国“以党治国”的一元性,中国社会制度设计者对多极化制度是排斥的,并利用权力资源强制教会大学纳入政府管理,与西方文化制度存在冲突。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的背后,蕴藏着资源和权力的争夺。二是中籍校长的教育家身份与教会组织代理人身份的不可调和性。中籍校长多毕业于教会学校,受宗教理念影响,对教会有深厚的情感认同,被教会赋予在华事业继承者的角色身份。他们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过程中,存在着与教会董事会、与政府、与教会大学师生的冲突,反过来,正是在这些冲突中,形成了中籍校长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在中国官学传统与现代大学独立理念之间,中籍校长追求现代大学的自治与教会控制、政府控制之间产生冲突。三是中西文化冲突和价值观碰撞的必然选择。在传统儒学与基督信仰之间,在中国身份与教会身份归属之间,在基督人格价值观与官方价值观之间,中籍校长遭遇了激烈的价值观碰撞,作为教育者和理性的个体,其独立人格促进他们追求理性的教育理念,包容的文化构建和“完人”情怀。他们的自我理性认知和社会认同综合作用,导致了冲突。四是双重办学主体下中籍校长经济独立性的缺乏,使他们无法挣脱对教会经费和政府补助费的依赖。第四,中籍校长角色冲突对于理解近代中国教育理念的转型具有历史价值。中籍校长长校过程中面临不同的利益、资源冲突,坚持“师夷长技”之西学教育,大力推进理性人格之道德教育,即便在经济困顿、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教育家智慧和献身教育精神,沟通中西文化,调节中西冲突,提升办学绩效,保持了教会大学在国内外文化教育舞台的卓越地位,彰显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背景下,教会大学中籍校长所引领的思想理性和精神自由之独特价值。第五,中籍校长角色冲突对于理解现代大学的历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近代中国大学建制的发展过程是不断摆脱古代官学影响而逐步引入西方现代大学模式的过程,是对大学的本质不断探索和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中籍校长是西式教育的成果,他们在求学和长校过程中形成了个人价值观体系,一方面坚持教育救国,另一方面追求大学自治和独立,有效平衡东西文化冲突,带领教会大学突破时代局限性,对今天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在制度上有宝贵的现实意义。本文的创新点与理论贡献有:1.文献搜集与梳理。作者先后到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研究中心和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等地,搜集、整理了十多位教会大学中籍校长的个人信件、着述等历史文献,详细考证了中籍校长的成长背景及职务履行情况,并由此来分析教会大学中籍校长与近代中国社会、政府及西方教会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研究奠定文献基础。本文采用了以往研究中未涉及到的第一手文献,弥补了前人研究在文献方面的不足。2.研究视角与方法。本文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方法和社会认同理论,给予中籍校长角色特定的理论梳理和概念界定,在宏观层面将中籍校长角色放入近代中国历史大环境中考量;在微观层面将中籍校长角色置于利益、资源、制度等相互关系中进行研究。本文从多层面、多视角进行综合分析,弥补了前人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的欠缺。3.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中国社会权力在教育制度形成和运行中占有绝对地位,从科举官学到近代大学建制的演变过程中,学校性质是中籍校长教育家不可逾越的挑战;中籍校长基于自我的社会认同是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的核心要素。本文突出了中籍校长自我认同与社会制度变迁之间的必然联系,得出了区别于以往研究的结论。4.历史思考。本文从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与西方文化冲击背景出发对中籍校长群体身份、信念和价值观进行了历史思考,分析了他们与教会、政府、师生和社会存在的角色冲突,发现他们理性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合理应对自身的身份归属、民族责任和历史使命,求同存异,化解冲突,教育救国,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过程中,体现了教育家的价值取向与人格追求。

张金祖[7](2015)在《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学副校长在基础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能否缓解角色冲突,演绎好自身的角色,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所以有必要分析和研究中学副校长的角色冲突。本研究先用问卷调查对中学副校长的角色冲突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选取副校长进行访谈,进一步的补充、印证得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法分析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和缓解措施。副校长在整个社会中扮演着诸多角色,由于精力所限,本研究只关注副校长在教育系统中的角色冲突。同时,本研究的对象是中学副校长中的分管教学与政教的副校长,而不包括后勤及法制副校长。本文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其后三章内容在对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状况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展示了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概况,分析了副校长角色冲突的表现、相关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第二章运用调查法对中学副校长的角色冲突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副校长的角色冲突在人口学特征、学校类型、分管领域等方面的差异,勾勒出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现实图景——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总体状况是中等偏上程度;角色冲突在任职时间、学校规模、学校性质三个变量上有显着性差异,角色冲突的程度随着任职时间的变长而变弱,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变强,民办学校副校长的角色冲突水平高于公办学校;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有:教育要求不协调、不同主体及其内部对副校长角色期望的冲突性、非现实性、重复性、中学副校长职责的模糊性、中学副校长人生价值的错位性、中学副校长行政、教学“一肩挑”、角色资源的缺乏、自身条件的不足引发的角色冲突。第三章为影响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因素分析。通过对副校长角色冲突表现的分析,副校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六大因素(场景及道具、剧本、导演、同伴演员、观众和扮演者自身)中某些因素的不足、多余、内部的不一致,或六大因素之间的不一致都会引起副校长在工作中的角色冲突。中学规模的扩大、行政化倾向及目前的领导体制、中学组织的异质化、角色资源约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逐利性的增强和价值判断的多元化是影响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场景因素;副校长遴选、培训、退出制度、副校长的权利、上级部门的协商制度、教师的绩效考核、淘汰制度、体现学校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教师代表大会制度、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弱化、副校长角色负荷的过重、教育政策的不统一与宏观性是副校长产生角色冲突的剧本因素;导演的风格与原则性、导演的二元化、同伴及观众的理解与支持度是影响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导演、同伴演员、观众因素;扮演者自身的定位与价值取向、人际关系、任职时间、人格特质与知识、能力、扮演者角色的特质——边界管理人员是影响角色冲突的自身因素。第四章为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应对。在分析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负面影响的基础上,从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出发,为了更好地帮助副校长进行角色扮演,针对影响副校长角色冲突六个因素中可以克服的部分提出缓解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建议。这些措施有:形成中学组织内外部顺畅的沟通常态(场景)、加强关于副校长的制度建设及教育政策的分化(剧本)、相关群体和人员对副校长提出合理期望和提供支持(导演、观众、同伴演员)、副校长自身要能明确的定位、正确的价值选择与知识能力的提升(扮演者)。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只是选定在笔者经历过的几个地方,这些地方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对副校长角色冲突的代表性还不够;在访谈中,某些副校长对于自己的谈话内容似乎有所保留;再加上本人有过和某些副校长的人生交集,以往的固化认识可能对于本研究产生不够客观的影响。

陈勇[8](2015)在《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53年清华大学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至今,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史,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政工干部→政工干部也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允许评聘教师职称→承认教师身份→确立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强调专业化”的历史变迁。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变化,是辅导员制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辅导员制度的变化,辅导员的称呼、选聘准入、职位设置、学历要求和培训培养等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时代变迁的诸多转变。辅导员制度的变化,是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教育部24号令规定了辅导员的八大职责,主要分为教育、管理和服务三大方面,他们与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干部身份密切相关,“双重身份”使得辅导员的职责与高校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有着很大的不同。辅导员的教师身份并不是通过课堂教学,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外的日常教育。辅导员的管理身份也更多地是用管理的手段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更多地是要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高校辅导员的职位设置,在国家层面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需要,在社会层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层面是学生工作队伍内部职责分工的需要,在学生层面是成长成才过程中得到学习、生活、交往、心理、就业、深造等具体指导和帮助的需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岗位分析”理论,可以编写出辅导员的岗位说明书。通过岗位分析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工作带有很强的实践色彩,单纯强调辅导员的管理干部身份或者是德育教师身份,或者是兼而有之的“双重身份”,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绝大多数辅导员和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处长等学工领导都认可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认为保障了辅导员的待遇,提高了辅导员的地位,但是他们对双重身份带来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在职辅导员和新任辅导员都比较倾向于将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成一种“服务者”的角色,反映出他们一种更为平等的师生观,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可能更多地充当了“管理干部”的角色。如果能够转岗,大部分辅导员选择转岗至教师岗位,从事自己原来所学专业的教学工作。辅导员的双重身份的规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双重身份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模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相吻合,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相对于原来的单一干部身份,双重身份提高了辅导员的职业声望和实际待遇,为辅导员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蕴含了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双重身份与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对辅导员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双重身份的制度设计会在将来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变革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一,双重身份是一种摇摆性的制度设计。双重身份给辅导员带来了身份上的不确定感,辅导员的身份认同面临挑战;调查显示,辅导员倾向于将自己确定为教师身份,而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其他人:如大学生、专任教师和行政干部都倾向于将辅导员看成是管理干部;双重身份的定位有可能使辅导员产生教师和干部任何一方的核心利益都无法享受的蝙蝠效应。第二,双重身份给辅导员带来了严重的角色冲突。双重身份导致辅导员角色内容的矛盾性、角色结构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双重身份引发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的冲突。第三,双重身份凸显了辅导员制度体系内在的缺陷与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法律规章将高校岗位设为专业技术岗位、行政管理岗位、工勤服务岗位三类岗位,这是一种单一身份的岗位设置取向,而教育部24号令对辅导员的双重身份设置显然与上述上位法律规章不一致;双重身份同时也是一种权宜化的制度设计,具有过渡性、依附性、关照性的特点,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双重身份的制度设计还与教育领域去行政化改革的发展趋向背道而驰。对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定位折射出我国长期存在的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折衷主义的教育定位、管理本位的思维方式。这既是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模式的直接影响,也有着政教不分、官师合一、“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思想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记。从美国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发展的历史来看,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已渐趋成熟,其学生事务工作者的突出特点是队伍职业化、培养专业化、管理职能化、身份稳固化。这启示我们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上要强化辅导员身份的专业属性,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定位,推进辅导员的职责分工。鉴于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因素逐步丧失,根据高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逐步消解高校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淡化其干部身份,强化其专业内涵。依据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的原则,可以将辅导员的身份确定为“专业的学生工作者”。以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身份为依托,依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可以将辅导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称为全科式、凝聚式、专科式三个发展阶段,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固化和专业分化的齐头并进,初步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通道与路径。双重身份问题是目前制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一个症结问题,对辅导员的身份定位进行政策上的调整,可能是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程思明[9](2014)在《试析我国中小学新任校长的角色冲突》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小学校长的成长过程中,新任校长的角色转变对后期的专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要正确认识新任校长的角色转变。首先要对新任校长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对产生新任校长角色冲突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角色扮演、角色适应和角色期望三个途径出发,尽可能降低或缓解新任校长的角色冲突,促使其成功地进行角色转变。

张晓琳[10](2013)在《中美两国小学校长角色的个案比较研究 ——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文中认为“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对学校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政治制度、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历史文化、教育传统等不同,各国的校长角色也各有特点。对不同国家的校长角色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加深对校长角色的认识,促进彼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本文以文献法、访谈法、个案法、比较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美国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学区公园路小学桑迪·蒙德(Sandra Mond)校长和我国陕西省西安市Y区M小学M校长为研究个案,从校长角色获得、校长职责履行、校长专业发展等三个方面分析中美两国小学校长角色的特点和异同,并为我国小学校长角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包括以下五部分主要内容:第一章:引言。该部分对研究主题的提出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说明,并对研究中的一些核心概念,如校长角色等进行了界定,最后对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了总结。第二章:校长角色阐述及其研究个案。本章阐述了角色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校长角色,分析了校长角色的重要性,介绍了本文的研究个案与研究方法,为后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第三章:中美两国小学校长的角色获得比较。本章从校长任职资格和选拔程序两个方面阐述了中美两国小学校长是如何走上校长岗位的,反映了中美两国小学校长角色获得的不同情形,探讨了我国应该不断完善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和选拔程序,以提高校长的专业素养、服务意识和工作胜任力。第四章:中美两国小学校长的职责履行比较。学校的组织结构影响着校长的权利和职责,校长履行职责是围绕着学校目标而进行的。本章先介绍了中美两国两所小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目标,然后从人、财、事三个方面的管理展示了中美两国小学校长在常规工作中的角色行为,例如,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经费筹集、各方关系的处理等,反映出我国小学校长应该加强对教学的示范、指导作用,加强与社区、家长的沟通与合作等。第五章:中美两国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比较。本章从校长学习和培训、校长参加教改、校长的办学特色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特点。探讨了我国应丰富小学校长的培训内容和形式;校长应依据本校实际情况灵活推进教改;校长应积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努力形成办学特色,更好促进师生的发展。中美两国小学校长角色存在很多差异,美国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具有专业性、多元性、民主性,我国还有很多需要借鉴和改进的方面,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教育传统和当下国情不同,我们在借鉴美国经验时需结合我国实际,做到因地制宜,智慧地为我所用。

二、试论现代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及其角色冲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现代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及其角色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1)“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角色冲突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当前小学女教师亲师合一现象引人关注
        (二)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
        (三)教师亲师合一角色困境有待深入研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
        (二)教师角色冲突
        (三)亲师合一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成果的统计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内容分析
        (三)国内外已有研究述评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六、研究对象的选取
第一章 小学女教师亲师合一角色冲突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角色冲突”理论
        (一)“角色概念”的发展与迁移
        (二)角色冲突理论的内涵
    二、场域理论
        (一)场域概念的含义
        (二)亲师合一的场域
第二章 走近两位小学女教师
    一、L教师素描
        (一)“我”的生活场域及教学经历
        (二)“我”的教育子女理念及亲子关系现状
        (三)“我”迫不得已选择“亲师合一”
    二、C教师素描
        (一)“我”的生活场域及教学经历
        (二)“我”的教育子女理念及亲子关系现状
        (三)“我”心甘情愿选择亲师合一
第三章 “我”的亲师角色冲突如何
    一、亲师角色冲突的开始——角色模糊、角色不清的发生
        (一)角色模糊——“我”到底是母亲还是老师
        (二)角色不清——“我们”是师生还是母女
    二、亲师角色冲突的发展——角色的失衡、场域边界模糊
        (一)角色失衡——“不下班”的工作
        (二)场域边界模糊——办公室的“朋友”
    三、亲师角色冲突的结果——冲突与融合
        (一)L教师:角色冲突之难解
        (二)C教师:角色冲突之融合
第四章 “我”的亲师角色冲突为何如此
    一、内在性因素
        (一)“我”强烈的个体自我实现需求
        (二)“牺牲奉献”的价值认同
    二、外源性因素
        (一)被理想化的职业
        (二)“他们”对“我”的不同期待
第五章 透过故事的思考
    一、“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的普遍性与两面性
        (一)“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的普遍性
        (二)“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的两面性
    二、“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亲师角色冲突的调适策略
        (一)教师自我调适——增强角色扮演的适应性
        (二)教师家庭辅助调适——创设角色冲突调适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基于C市一所农村小学校长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校长角色定位研究
        2.校长角色扮演研究
        3.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访谈法
        3.个案研究
    (四)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研究现场的进入
        3.研究资料的收集
        4.研究现场的退出
二、理论基础
    (一)角色
    (二)管理者角色
        (一)人际角色
        (二)信息角色
        (三)决策角色
    (三)角色理论
        1.角色冲突的定义
        2.角色冲突的表现形式
        3.角色冲突的因素
        4.角色冲突的调适
三、农村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现实表现
    (一)安全难料:农村小学校长背上的大山
        1.“负责人”与“安全员”之间的较量
        2.安全管理工作的角色资源紧缺
    (二)公私难断:农村小学校长心理上的博弈
        1.“监管者”的职责与对“亲戚”的反叛
        2.“老领导”的偏袒与“新领导”的公正
    (三)职责难分:农村小学校长工作的艰难推进
        1.从“一把手”到“二把手”的心理落差
        2.农村校长有责无权的无奈现实
    (四)两难境地:农村小学校长价值选择的徘徊
        1.“教育家”的要求与“行政人”的眷恋
        2.工作的敬业与家人的陪伴的两难全
    (五)分歧难平:农村小学校长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1.上级的高要求与现有条件的不匹配
        2.农村校长的良苦用心与现实打击
四、农村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校长的任职时间短与管理风格单一导致角色冲突
        1.任职时间短导致的角色冲突
        2.校长管理风格单一导致角色冲突
    (二)农村校长角色转变不及时与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角色冲突
        1.角色转变不及时造成的角色冲突
        2.正副校长角色定位不明确造成的角色冲突
    (三)农村小学校长与其他群体价值取向不一导致角色冲突
        1.农村小学校长自身的价值需要和价值追求
        2.农村小学教师的价值需要和价值追求
    (四)农村小学的制度不健全导致小学校长角色冲突
        1.教育政策的不协调性与宏观性
        2.教师评价制度的不合理性导致校长角色冲突
        3.校长绩效考核与评估制度的不合理性
    (五)农村小学校长权责不一致导致角色冲突
        1.校长负责制引发的角色冲突
        2.农村小学校长缺乏人事权力引发的角色冲突
五、缓解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的建议
    (一)完善校长遴选、评价和培训机制
        1.完善农村小学校长遴选评价制度
        2.完善农村小学校长培训机制
    (二)完善授权制度,构建沟通机制
        1.完善各级别授权制度
        2.完善各级沟通机制
    (三)尊重教师教学经验,重塑农村小学校长角色
        1.尊重教师教学经验
        2.校长角色的重塑
    (四)保持良好人际关系,创建校长支持系统
        1.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创建校长支持系统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致谢

(3)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与调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六)研究设计
一、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的应然之义
    (一)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者
        1.渊博的从业知识
        2.高度的文化整合能力
        3.丰富的理论素养
    (二)教育思维意识的领军者
        1.普遍的教育意识
        2.特定的教育意识
    (三)人际交往行为的模范者
        1.校内平等合作
        2.校外团结和睦
二、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现实表征
    (一)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间亟待解决的冲突
        1.“文化人”与“社会人”之间的角色冲突
        2.“教育者”与“扶贫者”之间的角色冲突
        3.“职业人”与“生活人”之间的角色冲突
    (二)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内的亟待解决冲突
        1.角色本身的局限性引起的角色冲突
        2.不同角色期待也会引发教师角色冲突
三、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归因分析
    (一)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外在原因分析
        1.物质需求的必然
        2.制度强制的加深
        3.文化弱化的推动
    (二)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内在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显性因素
        2.教师自身隐性因素
四、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的调适路径
    (一)宏观层面的外部调适
        1.社会方面:为教师创设优良的环境
        2.学校方面:为教师“减负”“增质”
        3.家庭方面:积极建构和谐家庭
    (二)微观层面的自我调适
        1.提升教师自身角色能力
        2.教师自我进行思想调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背景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边界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边界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设计
    1.6 论文结构与主要章节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1.1 国外关于角色冲突的研究
        2.1.2 国外关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
        2.1.3 国外关于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
        2.1.4 国外文献研究总结和评述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2.1 国内关于角色冲突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
        2.2.3 国内关于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
        2.2.4 国内文献研究总结和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符号互动论与角色理论
        3.1.1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3.1.2 角色理论及其相关概念
        3.1.3 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3.2 角色冲突理论
        3.2.1 角色丛与角色冲突
        3.2.2 角色理论视角下的角色冲突
        3.2.3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的角色冲突
        3.2.4 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3.3 大学教师发展理论
        3.3.1 大学教师发展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脉络
        3.3.2 大学教师发展的概念和理论模型
        3.3.3 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与研究假设
    4.1 模型构建
        4.1.1 角色冲突的结构
        4.1.2 组织环境层面的影响因素
        4.1.3 人际互动层面的影响因素
        4.1.4 个体特征层面的影响因素
    4.2 研究框架与理论模型
    4.3 研究假设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设计与实施
    5.1 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及其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
        5.1.1 预测调查问卷的形成
        5.1.2 预测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5.1.3 问卷调查的具体过程
        5.1.4 正式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5.1.5 具体统计方法的使用
    5.2 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及其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5.2.1 质性研究的目的与思路
        5.2.2 质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5.2.3 访谈提纲与问题的设计
        5.2.4 访谈对象的选择和确定
        5.2.5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初步整理
        5.2.6 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5.2.7 研究效度与道德伦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现状分析
    6.1 我国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整体状况分析
        6.1.1 变量的正态性检验
        6.1.2 角色冲突的描述性统计
    6.2 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群体差异
        6.2.1 组织属性变量的差异比较
        6.2.2 个人属性变量的差异比较
    6.3 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现状的质性分析
        6.3.1 角色冲突的类型及其表现
        6.3.2 角色冲突的群体差异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影响因素分析
    7.1 临床教师角色冲突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7.1.1 模型设定与研究假设
        7.1.2 多元回归分析变量说明
        7.1.3 角色冲突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7.2 角色冲突影响因素中介模型的构建和检验
        7.2.1 角色冲突影响因素中介模型的构建
        7.2.2 角色冲突模型的检验和结果分析
    7.3 临床教师角色冲突影响因素的质性分析
        7.3.1 临床教师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
        7.3.2 人际互动因素的影响
        7.3.3 组织环境因素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思考
    8.1 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整体状况和群体差异
        8.1.1 临床教师存在三种类型中等偏上程度的角色冲突
        8.1.2 角色冲突在个人和组织属性上呈现群体差异
    8.2 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因素
        8.2.1 组织环境因素对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
        8.2.2 人际互动因素对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
        8.2.3 教师信念对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
        8.2.4 工作负担对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的影响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研究结论
        9.1.1 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结构为期望型、超载型和适应型
        9.1.2 临床教师角色冲突整体水平较高,呈现出群体差异
        9.1.3 临床教师角色冲突受组织环境、人际互动、个体特征因素的影响
    9.2 对策建议:如何缓解临床教师的角色冲突
        9.2.1 加强组织环境层面的制度建设与教学促进
        9.2.2 促进人际互动层面的领导支持与同事支持
        9.2.3 增强教师个体层面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发展
    9.3 对策建议:如何促进临床教师的发展
        9.3.1 重视临床教师教学发展的文化建设,加强校院的协同合作
        9.3.2 提升临床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教学实践反思
        9.3.3 遵循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发展策略
        9.3.4 设计教学发展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应对临床教师时空需求
        9.3.5 构建临床教师教学学术共同体,促进教学发展行为的创生
    9.4 研究的贡献、局限和后续研究展望
        9.4.1 本研究的贡献
        9.4.2 本研究的局限
        9.4.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B: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访谈提纲
    附录C:博士学位攻读期间的学习经历
致谢

(5)论学校发展规划中的校长角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学校发展规划
        1.4.2 校长角色
        1.4.3 学校共同体
    1.5 文献综述
        1.5.1 学校发展规划
        1.5.2 校长角色
        1.5.3 学校共同体
        1.5.4 研究述评
第2章 规划过程中的校长角色失调
    2.1 主观问题:校长的认知偏差
        2.1.1 校长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四种认识误区
        2.1.2 校长认识误区背后的认知偏差
    2.2 客观阻碍:制度环境的制约
        2.2.1 过于任务化的行政高压
        2.2.2 过于频繁的校长人事变动
        2.2.3 过度集中的校长个人权利
    2.3 校长的角色失调
        2.3.1 校长的角色冲突
        2.3.2 校长的角色模糊
第3章 学校发展规划的内涵
    3.1 何为学校发展
        3.1.1 发展的内涵
        3.1.2 学校改进、学校变革与学校发展
        3.1.3 内涵发展: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
    3.2 何为学校发展规划
        3.2.1 规划界说
        3.2.2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解读
        3.2.3 学校发展规划的循环过程
第4章 依托学校共同体开展学校规划
    4.1 何为学校共同体
        4.1.1 学校共同体概念
        4.1.2 学校共同体的关系标准与特征
    4.2 为何依托学校共同体
        4.2.1 学校共同体的作用与价值
        4.2.2 学校发展规划中顶层设计的要求
        4.2.3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参与式规划
    4.3 如何依托学校共同体
第5章“五位一体”的校长规划角色
    5.1 校长是校情分析的统筹者
    5.2 校长是顶层设计的引领者
    5.3 校长是制定文本的组织者
    5.4 校长是规划实施的协调者
    5.5 校长是监测评估的调控者
结语:校长是学校发展规划的领头羊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中国教会大学研究的兴起及成就
        (二)教会大学中籍校长研究视角与观点
        (三)教会大学中籍校长以往研究小结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历史制度主义方法
    四、研究构思与内容框架
        (一)研究构思
        (二)内容框架
    五、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国教会大学
        (二)中籍校长角色
        (三)中籍校长角色冲突
    二、主要理论依据
        (一)历史制度主义理论
        (二)社会认同理论
    三、多元理论视角下中籍校长角色冲突解析
        (一)制度主义的宏观因素
        (二)社会认同的微观因素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会大学中籍校长的角色形成与发展
    一、教会大学中籍校长概况
        (一)本文重点涉及的中籍校长
        (二)中籍校长的个体背景特征
    二、中籍校长角色形成的历史机缘
        (一)非基督教运动民族主义风潮对教会大学的挑战
        (二)“巴顿报告”与美国基督教会对华政策的转变
        (三)国民政府教育机关颁布的立法规范与强制要求
    三、中籍校长角色发展过程及特征解析
        (一)中籍校长角色发展的历史过程
        (二)中籍校长的个体角色特征解析
        (三)中籍校长个体角色的认同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教会大学中籍校长的角色冲突及其影响
    一、中籍校长的多重角色定位
        (一)政府赋予的规范性角色:教育机构行政领导
        (二)教会赋予的宗教性角色:基督教组织代理人
        (三)师生赋予的教育家角色:现代大学校长
    二、角色冲突的对象与表现形式
        (一)与政府的冲突
        (二)与教会的冲突
        (三)与教会大学师生的冲突
        (四)基于人格价值观的心理冲突
    三、角色冲突对教会大学办学进程的影响
        (一)教会大学管理逐步融入政府教育体系
        (二)教会大学基督人格教育得以完整保留
        (三)中籍校长主导下的办学模式日趋成熟
        (四)教会大学师生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分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的原因
    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
        (一)“中体西学”教育制度的妥协性
        (二)一元政治生态与多元思想的共存
        (三)校长个体心理与社会认同的交融
    二、多重代理人身份的不可调和性
        (一)基督教义认同与官方主导政治的不可调和
        (二)西方代理人标签与民族角色期待的不可调和
        (三)中籍校长的宗教情感归属与民族意识的交织
    三、中西文化冲突与价值观碰撞的必然选择
        (一)信仰问题:传统儒家文化与基督教信仰
        (二)立场问题:中国人归属还是教会人归属
        (三)价值观问题:基督教人格与官方价值观
    四、双重办学主体下中籍校长经济独立性的缺失
        (一)中籍校长对教会财务的依赖
        (二)中籍校长对政府补助的依赖
        (三)中籍校长对社会捐赠的依赖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的历史价值
    一、多重制约因素下中籍校长长校的行为分析
        (一)保持教会特色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平衡
        (二)中籍校长掌权与教会约权之间的平衡
        (三)中籍校长卓越的办学绩效与治学理念
    二、多重制约因素下中籍校长长校的制度分析
        (一)教会大学治权的法律制度基础
        (二)教会大学治权的社会制度基础
        (三)教会大学治权的经济制度基础
    三、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的历史意义
        (一)中籍校长长校与教会大学法治治校
        (二)大学学术自治与教会利益关系平衡
        (三)中籍校长人格特征与教会大学发展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7)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综述
        (一) 中学副校长角色研究
        (二) 角色冲突研究
    四、 概念界定
        (一) 中学
        (二) 中学副校长
        (三) 角色冲突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视角
    七、 研究范围
        (一) 研究地区
        (二) 研究对象
    八、 角色理论基础
        (一) 角色扮演过程
        (二) 角色扮演影响因素
第二章 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现状
    一、 研究设计
        (一) 样本来源与抽样方法
        (二) 研究工具
        (三) 问卷试测与正式调查
    二、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三、 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总体状况分析
    四、 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差异分析
    五、 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主要表现
        (一) 了解期望阶段的冲突表现
        (二) 角色认同阶段的冲突表现
        (三) 角色实践阶段的冲突表现
第三章 影响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因素分析
    一、 中学副校长自身
        (一) 中学副校长的人格特质、知识与能力
        (二) 中学副校长的定位与价值取向
        (三) 中学副校长的任职时间
        (四) 中学副校长的人际关系
        (五) 中学副校长角色的边界性
    二、 与中学副校长工作相关的人员
        (一) 教育工作中领导的双重性
        (二) 正校长的风格与原则性
        (三) 其他主体的理解与支持度
    三、 中学副校长的工作环境
        (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逐利性增强和价值判断的多元化
        (二) 中学规模的扩大
        (三) 中学的异质化
        (四) 中学的领导体制及行政化倾向
    四、 与中学副校长相关的政策制度及自身任务
        (一) 教育政策的不协调与宏观性
        (二) 与中学副校长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及弱化
        (三) 中学副校长角色负荷的过重
第四章 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负面影响与应对
    一、 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负面影响
    二、 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应对
        (一) 中学副校长要明确定位、提高自身知识、能力与价值选择水平
        (二) 相关主体对中学副校长提出合理期望与提供支持
        (三) 在中学内外构建多元顺畅的沟通渠道
        (四) 提高教育政策与学校实际的吻合度
        (五) 明确中学副校长的职责
        (六) 完善与落实中学副校长的遴选、培训、退出制度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徘徊在双重身份之间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发展轨迹
        一、政工干部
        二、是政工干部,也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
        三、允许评聘教师职称
        四、承认教师身份
        五、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
        六、专业化职业化
    第三节 与高校辅导员身份相关的其他制度的演变
        一、称呼
        二、选聘准入
        三、职位设置
        四、学历要求与培训培养
        五、制度变迁所折射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变化
    第四节 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动力分析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构建与演化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及岗位设置
    第一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演变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演变历程
        二、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分析
        三、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职责与教师身份
        四、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职责与干部身份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与专任教师工作职责的比较
        一、高校专任教师的工作职责
        二、工作职责比较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与管理干部工作职责的比较
        一、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职责
        二、工作职责比较
    第四节 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设置
        一、岗位设置的依据
        二、基于岗位分析理论的岗位设置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的认知调查
    第一节 问卷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问卷形成
        二、调查预想
    第二节 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情况
        三、对辅导员工作的情感态度
        四、对辅导员岗位发展出路的打算
        五、对辅导员角色身份的认识
        六、关于职业化专业化的开放性问题
    第三节 调查结论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确立存在不少问题
        三、调查预想的验证
第四章 双重身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双重身份的产生背景
        一、“后继乏人”、“育人不教书”——政治辅导员的尴尬
        二、“教师化、专业化”——稳定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举措
    第二节 双重身份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有利于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五章 双重身份的挑战与困境
    第一节 身份定位的摇摆性
        一、辅导员的身份认同危机
        二、身份摇摆的实证调查
        三、身份摇摆与蝙蝠效应
    第二节 角色内容的冲突性
        一、角色的基本概念
        二、角色冲突的类型
        三、双重身份导致的角色冲突
    第三节 制度设计的矛盾性
        一、冲突性
        二、权宜化
        三、行政化
    第四节 双重身份的哲学反思
        一、双重身份的理念溯源
        二、双重身份的文化归因
第六章 高校辅导员的身份重建
    第一节 双重身份的变革依据和目标
        一、变革的依据
        二、变革的目标
    第二节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简介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的基本特点
        三、对我国辅导员身份定位的主要启示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身份定位的未来构想
        一、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身份定位
        二、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建构原则
        三、辅导员“专业学生工作者”的职业构想
余论 双重身份制度设计的政策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安徽省2012年高校辅导员上岗培训问卷调查表
附录2:安徽省2012年高校辅导员高级研修问卷调查表
附录3:高校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试析我国中小学新任校长的角色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中小学新任校长的角色定位
    1. 组织领导者
    2. 教学领导者
    3. 价值领导者
二、我国中小学新任校长的角色冲突及其原因
    1. 角色扮演能力的缺失引起角色冲突
    2. 角色转变的不适应引起角色冲突
    3. 对校长角色期望的差异引起角色冲突
三、降低中小学新任校长角色冲突的策略
    1. 提高新任校长的角色扮演能力
    2. 促进新任校长的角色适应
    3. 改善对新任校长的角色期望

(10)中美两国小学校长角色的个案比较研究 ——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4.1 校长
        1.4.2 角色
        1.4.3 校长角色
    1.5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校长角色阐述及其研究个案
    2.1 角色理论与校长角色
        2.1.1 角色理论
        2.1.2 角色理论下的校长角色分析
    2.2 校长角色的重要性
    2.3 研究个案与方法
第3章 中美两国小学校长的角色获得比较
    3.1 中美两国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比较
        3.1.1 学历比较
        3.1.2 教师资格及教学经验比较
        3.1.3 管理经验比较
        3.1.4 校长培训及校长资格比较
    3.2 中美两国小学校长的选拔程序比较
        3.2.1 中国小学校长的选拔程序
        3.2.2 美国小学校长的选拔程序
第4章 中美两国小学校长的职责履行比较
    4.1 两所小学的组织结构
        4.1.1 M小学的组织结构
        4.1.2 公园路小学的组织结构
    4.2 两所小学的管理目标
        4.2.1 M小学的管理目标
        4.2.2 公园路小学的管理目标
    4.3 两所小学中校长对校内人员的管理
        4.3.1 M小学校长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
        4.3.2 公园路小学校长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
    4.4 两所小学中校长对财务的管理
        4.4.1 M小学校长在筹集经费中的角色
        4.4.2 公园路小学校长在筹集经费中的角色
    4.5 两所小学中校长对事和物的管理
        4.5.1 M小学校长在处理各方关系中的角色
        4.5.2 公园路小学校长在处理各方关系中的角色
第5章 中美两国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比较
    5.1 两所小学中校长的学习和培训
        5.1.1 M小学校长的学习和培训
        5.1.2 公园路小学校长的学习和培训
    5.2 两所小学中校长的教改活动
        5.2.1 M小学校长的教改活动
        5.2.2 公园路小学校长的教改活动
    5.3 两所小学中校长的办学特色
        5.3.1 M小学校长的特色办学
        5.3.2 公园路小学校长的特色办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试论现代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及其角色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 [1]“亦师亦母”型小学女教师角色冲突叙事研究[D]. 袁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2]农村地区小学校长角色冲突研究 ——基于C市一所农村小学校长的个案研究[D]. 张志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民族地区教师社会角色冲突与调适研究[D]. 彭坤莲. 西南大学, 2020(01)
  • [4]医学院校临床教师角色冲突研究[D]. 嵇艳. 南京大学, 2017(02)
  • [5]论学校发展规划中的校长角色[D]. 冯骏.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6]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中籍校长角色冲突研究[D]. 杨习超. 苏州大学, 2016(03)
  • [7]中学副校长角色冲突的实证研究[D]. 张金祖. 淮北师范大学, 2015(09)
  • [8]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研究[D]. 陈勇. 安徽师范大学, 2015(12)
  • [9]试析我国中小学新任校长的角色冲突[J]. 程思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4(05)
  • [10]中美两国小学校长角色的个案比较研究 ——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D]. 张晓琳.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论现代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及其角色冲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