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用语必须准确、规范

新闻用语必须准确、规范

一、新闻用语要准确规范(论文文献综述)

李欢[1](2021)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播音技巧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具有时效性、真实性、逻辑严谨等特点,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有着较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水平的播音员主持人对于节目的质量、吸引力、收视率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播音员主持人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播音水平,让广大观众更加喜欢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提高节目的收视率。本文论述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特点、播音技巧在电视新闻播音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播音技巧。

吕思语[2](2021)在《《博茨瓦纳女性书写》书信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博茨瓦纳女性书写》是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下的子课题,笔者负责《博茨瓦纳女性书写》书信部分英译汉。相比研究南非等其他非洲国家的文献数量,有关博茨瓦纳研究文献数量较少;此外,研究书信的文献较多,但是研究书信翻译的文献较少。本次报告重点研究了有关博茨瓦纳的书信翻译,笔者利用图书馆以及网上数据库来收集相关文献,总结归纳前人所做的有关博茨瓦纳历史、语言、宗教等多方面背景信息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报告专门针对茨瓦纳的人名、地名、部落组织名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报告还分别从词汇、语句以及语篇三种层面对书信部分的翻译重难点进行梳理,总结探索相关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望为往后茨瓦纳相关的书信翻译提供更多思路和借鉴。

曹利方[3](202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成语是语言在长期的运用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以四言为正、以偶为佳、便于理解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历史信息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堪称中华文化的微观缩影,蕴含至高的文化价值,极具教学意义和挖掘价值。中学教育阶段,涉及很多成语教学实践,在我国高考背景下,以分值量化形式对成语教学做了考查,然而,成语教学却存在着敷衍、粗浅的现象。当今,全社会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在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下,碎片化阅读,获取碎片化信息,这为成语教学带来了诸多困扰,信息易获取,学生懒于梳理、探究、积累、记忆成语,导致不理解成语意思,误用成语;其次,成语来源广泛,来源于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文人作品、外来文化,有其特定的产生背景和意义,不对成语探源,很难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近义成语和多义成语较难区分,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养成对成语探源和积累的习惯;再者社会的快速发展助推语言的发展,诞生了大量的新词新语,四字网络短语的大量使用扰乱了成语规则,影响文化传承。然而成语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具体形式,不容轻视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重点探究了高中语文成语教学策略,论文整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使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予以介绍;第二部分是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对成语知识进行了概述和梳理;第三部分是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分析当前高中成语教学的现状,明确存在的普遍性和典型性问题;第四部分是针对教学实际客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建议,以期能帮助高中成语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及质量,具体包含了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保障性策略;优化教学目标的支配指导策略;分册积累法、音序积累法、纠错积累法、追根溯源法、文言释义法五种学习性策略;直观启发法、问题启发法、比较启发法三种教授策略;成语检测式训练实践、成语书写式训练实践、成语写作式训练实践三种训练实践教学策略。高中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对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成语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进而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在成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人文素养,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策略,提升成语知识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尽早形成高级心理机能。

陈勇[4](2020)在《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无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抑或是在当今全面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其对内和对外政策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对世界局势和相关国家的利益产生一定影响,因而都受到世界各国高度关注。各国了解中国政策方针和治国理念的一个重要渠道,是翻译成外语的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的准确度、对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对政治的敏感性等因素会影响外国人士对中国领导人着作的理解,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对华态度。中国领导人着作对外翻译已有近百年历史,对这些翻译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评价其得失、效果,有助于改进当今和今后政治文献外译的质量,取得理想的效果。鉴于此,本文以《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部领导人着作及其英译本为研究语料,探索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轨迹,发现这种翻译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为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鉴于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能深刻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且与翻译规范(研究)在学术理念、研究视野、研究路径等方面高度契合,本研究借用其学术理念和分析框架,提出了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框架,以便有效重构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规范,深入分析领导人着作英译受社会因素制约的具体机制。本文通过改造图里(Toury)等学者关于翻译规范的分类从而将领导人着作英译的规范分为操作规范和社会规范,并借鉴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通过对标题、比喻、词语和注释四个方面的英译方法进行充分描写,发现其规律性,以此为基础重构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操作规范;第二,从机构、外交、伦理和意识形态四个方面重构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社会规范,分析社会因素对政治文献翻译产生影响的具体方式;第三,分析上述翻译规范所形成的总体秩序,主要包括:规范的层次结构,即每部译作及其所处时代中并存的主流规范、过时规范和先锋规范;规范的约束力,即当规范发生冲突时哪些规范约束力强哪些弱,以及从总体上来讲原语规范和目的语规范哪个约束力更强;“正确”观念,即当时的“正确”翻译的标准;此外,还分析层次结构、约束力和“正确”观念在三部着作英译中的变迁过程。通过微观的文本分析、宏观的社会背景分析以及中观的影响机制分析,本研究发现:第一,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所有规范中,国家利益伦理的约束力强于其它任何翻译规范。第二,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的约束力难以做到百分之百,总有少数例外情况。第三,随着时代发展,原语规范在领导人着作英译中有逐渐减弱之势,但均强于目的语规范。第四,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翻译规范及其层次结构是动态的,“正确”观念也随之变化,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第一,理论创新:提出了翻译规范秩序这一概念和翻译规范研究的话语分析框架;第二,观点创新:国家利益伦理具有最强约束力;第三,视角创新:挖掘出了翻译规范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点,提出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视角。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检验并充实翻译规范理论,将其研究范围从文学翻译扩大到政治翻译;应用价值在于,为今后的领导人着作翻译提供有益借鉴,为中共中央编译局等中央文献翻译单位提供参考。

王晖[5](2020)在《识足以断凡例》文中研究说明凡例是志书编纂的圭臬。虽然理论上已经定型,但具体条款因时势变化和学术进步需要与时俱进修改,尤其卷帙浩繁的省级志书和方志系列丛书的编纂,专业性和地域性多样化,凡例仅一种形态是满足不了编纂的需要,应设置总凡例和分志凡例种类。凡例中原则性通例有通用标准,不可随意简称和更改。分例和特例则需要从专业和地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修改。全国撤地区改市产生大量区划不同名称相同的城市,入志要做出明确界定,避免混淆。不同的断限应该用不同方式标注。体例结构反映一代志书时代特点和地方特点,学术性强,采用什么体式,设置多少篇章,体裁应用,结构升格,都应该准确表述。志书简称繁多,且很多简称失之准确规范。新华社两度发布禁用词规定,提出具有历史智慧和政治智慧的规范用语,方志界应该与时俱进写进凡例并遵照执行,营造历史语境,提高志书质量。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谭斐[7](2020)在《《首尔六千年》(16-26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依据2018年出版的历史纪行类书籍《首尔六千年》一书的翻译为基础,对整个翻译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后形成的翻译实践报告。目前国内尚无该书译本。《首尔六千年》介绍了首尔内留存至今的文化遗迹和文化遗产,娓娓道来了蕴藏在其中的历史事实,谱写了一曲长达六千年的首尔大叙事诗。全书共26章,笔者负责翻译本书的第16章至第26章。韩文原文字数约为92,000字,中文译文字数约63,000字。《首尔六千年》为历史类纪行类文本书籍,语言风格客观严谨又不乏生动活泼,其中包括大量专有名词及惯用语。此外,源语文本中包括大量长定语和长状语,若不加处理直接翻译显然不符合汉语简洁清晰的语言习惯。翻译时如何对这部分词汇、句子进行处理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是本次翻译实践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笔者针对翻译实践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撰写了本报告,希望能为今后类似文本的翻译提供微薄借鉴。本翻译实践报告共分为五大章。第一章为引言,笔者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意义和目的进行了阐述;第二章为翻译项目介绍,介绍了所翻译的文本、翻译中的难点以及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第三章为翻译过程,分为译前准备工作和实际翻译过程两部分;第四章为翻译案例分析,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大方面出发,词汇方面以专有名词和惯用语为例,列举了较为典型且具体的翻译案例,总结了翻译这些词汇时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句子方面针对韩国语中常见的长定语从句、长状语从句进行举例分析,探讨了在各种长难句翻译过程中应如何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第五章是结语,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总结了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感悟、收获和教训。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深刻认识到了翻译历史类文本时,一方面要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站在中立角度还原历史;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考虑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这样才能实现翻译的价值。

王亚茹[8](2020)在《关于《营销的基础》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形势特别严峻,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面对巨大的挑战,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营销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并不清楚营销究竟是什么、营销对于一个企业的意义是什么、营销在整个企业发展战略中位于什么样的位置等等。为了给从事营销的人提供理论基础,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所选的文本是横山信弘的《营销的基础》,由日本实业出版社于2019年4月出版,本书介绍了营销的基础知识,如营销的概念、营销的分类以及营销的技巧等。其内容与商务翻译方向吻合。笔者所选取的翻译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该文本外来语、专业词汇较多,句式结构复杂。笔者主要运用了严复的信达雅以及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对于词汇的翻译,笔者主要采用了音译和意译的方法。对于长句的翻译,笔者主要运用了倒译、加译、分译的翻译方法,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可以更准确地翻译文本内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描述,主要介绍翻译文本的作者及其主要内容、翻译的目的和意义、翻译实践过程;第二部分是任务过程,主要是译前准备、文本分析、过程描述、译后事项的介绍;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是本实践报告的重点部分,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词汇、惯用语和句子的翻译技巧;第四部分是实践报告的总结,是笔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周怡帆[9](2020)在《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城镇快速一体化发展带来自然村落减少,使用汉语方言的人群在迅速递减,诸多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族人老龄化而迅速消亡。方言(1)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活化石,还是语言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更是语言生态发展的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现阶段方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从“不敢说”到“不愿说”到现在的“不会说”,形成当代人虽拥有乡愁却难正乡音的现状。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地将方言进行传播、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的研究起点。本文立足于方言传播的现状与事实,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将语言学与传播学相结合,从全媒体视域对方言传播图景、方言传播模式和方言传播省思及启示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全面审视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逻辑演进,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提供新路径、建立新范式。全文共五章分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层次:研究问题和相关概念的确立,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理清思路,确立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价值意义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全媒体与方言传播联合共生的关系,对方言传播的内涵、外延、性质、属性进行阐述,对全媒体方言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现实动因和挑战进行考察。第二层次:传播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解构,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层次是论文的重点部分,从方言节目、方言电影、方言微平台、方言短视频、方言出版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尽调查和研究,探寻不同形态下方言传播的特征、规律和问题。同时,就现阶段方言传播的模式进行总结,提出语言资源保护模式和参与传播模式。第三层次:方言传播机制和范式的建构,包括第五章;基于前四章的研究和梳理,对全媒体方言传播进行省思并创新性地提出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新机制和新范式,为后人研究提供新思路。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和分析,阐明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的缘起、现状、困境和对策。运用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拓展方言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为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献策助力。

孔祥参[10](2020)在《论刑法谦抑性的司法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基于刑法限制公权力的本质要求和功能两重性的基本判断,谦抑性成为现代刑法的基本理念。刑法谦抑性由理念变成现实有赖于立法和司法的共同作用。有关刑法谦抑性的研究多为宏大叙事,主要集中在谦抑性的思想渊源、内涵及功能定位等方面,对刑法谦抑性的实现尤其是在司法中的实现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不能为司法实践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指导规则,导致刑法谦抑性的搁置状态,使其成为一种标签性理论。本文以刑法谦抑性的司法实现为主题,从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论、刑法谦抑性在司法中贯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刑法谦抑性在司法贯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司法中实现刑法谦抑性的主要路径即定罪谦抑和量刑谦抑等五个方面展开研究,试图从犯罪论和刑罚论体系内寻找司法上刑法谦抑性实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第一章,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论。对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论进行梳理是研究谦抑性司法实现的前提。谦抑源于中国古代汉语,将谦抑性引入刑法并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日本学者。有关谦抑性具体称谓的争论主要是研究角度和探讨问题层面的不同造成的,并不能表达学者对谦抑性认识的本质区别。理论界关于刑法谦抑性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从限制刑法发动的角度,从谦抑性特点的角度以及从文义解释的角度等,对基于不同视角形成的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后,可以将谦抑性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刑法的补充性、宽容性和经济性。刑法谦抑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近代启蒙思想和古典学派的谦抑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的慎刑、恤刑思想。近代启蒙思想为谦抑性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古典学派的谦抑思想是刑法谦抑性的直接思想渊源,中国古代的慎刑、恤刑思想与刑法谦抑性在限制严厉的刑罚和刑法宽容性等方面的要求具有一致性。理论界对刑法谦抑性的定位主要有根本原则说、价值说、刑法机能内在限制说、基本原则说等观点,刑法谦抑性在理论定位上应属于刑法的基本理念,贯穿于刑事立法、司法等刑法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第二章,司法中的刑法谦抑性。立法上的谦抑规定只有转化为司法上的谦抑效果才能实现刑法谦抑性的要求,在司法中实现刑法谦抑性的主要要求包括定罪谦抑和量刑谦抑两个方面。在司法中贯彻刑法谦抑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源于立法关于犯罪的规定模式以及司法三段论的刑法适用过程。刑法谦抑性的司法实现在不同的犯罪规定模式中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在立法定性+司法定量的犯罪规定模式中,刑法谦抑性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司法;而在立法定性+定量的犯罪规定模式中,虽然立法从形式上体现了刑法谦抑性的要求,但是立法是否谦抑仍需对刑法规定本身进行考察,类型化犯罪行为模式的认定、罪量要素的确定均是在司法中完成的。司法三段论的适用过程是一个从事实到规范反复印证的过程,作为大前提的刑法规范需要在司法中进行解释,作为小前提的具体刑事案件事实的概括受到司法者认知能力和价值观的影响,而对大前提和小前提进行符合性判断时需要对案件事实进行重新归纳提炼。强调在司法中实现刑法谦抑性的重要性,源于刑事立法的扩张所导致的犯罪圈的扩大,刑事立法的扩张方式如抽象危险犯和大量行政犯的设立所导致的司法裁量权的扩张以及除死刑的大量废除外刑罚配置上的趋重化倾向。刑事立法上的这些问题,对在司法中贯彻刑法谦抑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章,刑法谦抑性在司法贯彻中存在的问题。司法上对刑法谦抑性的悖离,主要存在于犯罪认定和刑罚裁量中。犯罪认定上对刑法谦抑性的悖离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对兜底条款的扩大解释导致口袋罪的形成。针对刑法中存在的大量兜底条款,不仅没有秉持限制解释的基本立场,反而悖离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念,不断进行扩大解释,导致口袋罪的形成。二是正当化事由适用困境导致出罪困难。正当化事由承担着出罪功能,但是司法适用中混淆违法阻却与责任阻却,导致正当化事由的出罪功能受到限缩。三是部分犯罪罪量要素的虚无化导致轻微行为入罪。对于没有明确规定罪量要素的部分犯罪未能以总则但书的规定进行限制,导致大量情节轻微的行为被定罪处刑。刑罚裁量上对谦抑性的悖离主要表现为,一是刑罚裁量中的重刑化倾向,缓刑的适用率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导向,罚金刑的数额较高等。二是混淆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二者的混淆导致定罪和量刑的混乱。三是未区分预防刑和责任刑,未树立以责任刑限制预防刑的量刑理念,基于预防尤其是一般预防的需要超出责任的限制,导致量刑过重。第四章,刑事司法中的定罪谦抑。定罪谦抑是刑法谦抑性司法实现的关键,定罪谦抑要求在犯罪认定中将犯罪圈控制在必要的最小范围,实现一定范围的非犯罪化。无论是从犯罪论体系出发,还是基于对司法实践的现实考察,对构成要件要素的限制解释、对正当化事由的合理扩张以及对罪量要素的规范适用,都是实现定罪谦抑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首先,通过对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的限制解释实现对犯罪圈的实质限缩。在对这类需要司法者价值判断的构成要素进行司法诠释时应秉持谦抑理念,对法律的评价要素、经验法则的评价要素和社会的评价要素进行限制解释,在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和具体案件事实的符合性判断中贯彻刑法谦抑性要求。其次,通过对正当化事由的合理扩张实现其出罪的谦抑机能。正当化事由承担着刑法的出罪功能,正确适用正当化事由是刑法谦抑性中非犯罪化的要求。刑法规定的特殊防卫是因缺乏期待可能性而阻却责任的事由,而非基于法益权衡理论阻却不法的事由。我国刑法理论中缺乏对责任阻却正当化事由的研究,导致大量正当防卫案件被错误定性为防卫过当或不属于正当防卫,应充分发挥作为责任阻却事由的特殊防卫的出罪机能。再次,通过对以客观处罚条件为代表的罪量要素的规范解释实现处罚范围的限缩。在客观处罚条件的认定中,严格区分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与构成要件要素,从实行行为与客观处罚条件具有条件关系、行为人对客观处罚条件的发生具有一般人的经验认识、不得类推适用等方面限制对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的司法认定。政策性客观处罚条件本身体现了刑法谦抑性的要求,要注意政策性客观处罚条件的优先适用地位。第五章,刑事司法中的量刑谦抑。量刑谦抑是刑法谦抑性对刑罚裁量的具体要求,应将刑罚限定为实现刑罚功能的最小刑罚量,其主要要求为轻刑化和非刑罚化。实现量刑谦抑,要将比例原则、并合主义和责任主义作为具体的量刑指导原则;确立以消极责任主义为指导的量刑方法;区分预防刑与责任刑,将责任刑作为预防刑的限制。具体而言,在法定刑的选择中,要准确识别法定刑升格条件,不能将不能归责于不法行为的结果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运用同类解释规则限制解释兜底条款,适当放宽减轻法定刑的适用条件。区分影响预防刑的量刑情节与影响责任刑的量刑情节,既不用责任刑否定预防刑,也不使预防刑超越责任刑,不能将犯罪人单纯作为威慑一般人的手段或改造犯罪人的唯一方法而超越责任刑的限制。在责任刑的裁量中合理确定量刑起点,不能将刑法保护范围之外的结果作为责任刑增加的根据,避免对同一情节的重复评价。在预防刑的裁量中要重点考量特殊预防的需要,限制考量一般预防的需要,对影响预防刑的情节进行实质判断。

二、新闻用语要准确规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用语要准确规范(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播音技巧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具有的特点
    1.1 电视新闻播送内容具有时效性、真实性
    1.2 电视新闻播送方式具有灵活性
    1.3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具有严谨性
2 播音技巧对于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重要性
    2.1 巧妙利用播音技巧能够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
    2.2 适当运用播音技巧能够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2.3 播音技巧的运用能够提升播音主持的专业素质
3 提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播音技巧的策略
    3.1 新闻主持要使用规范的语言并提高语言使用的熟练度
        3.1.1 在新闻主持节目中规范语言
        3.1.2 在播音主持中提高语言的熟练度
    3.2 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中把握主持节奏和语气
        3.2.1 把握主持节奏
        3.2.2 把握主持语气
    3.3 在电视新闻主持中能够合理利用口语或者流行语
        3.3.1 合理并正确地使用口语
        3.3.2 适当利用网络用语
    3.4 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3.5 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中保持良好的播音状态
4 结语

(2)《博茨瓦纳女性书写》书信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二、项目介绍
    2.1 项目来源
    2.2 项目意义
    2.3 分工流程
三、翻译准备
    3.1 书信作者及内容简介
    3.2 书信部分文本特点分析
        3.2.1 专有名词
        3.2.2 语句特点
        3.2.3 语篇特点
        3.2.4 茨瓦纳语和英语的杂糅
    3.3 术语表的建立
    3.4 译后审校和定稿
        3.4.1 格式审校
        3.4.2 内容审校
四、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
        4.1.1 茨瓦纳人名
        4.1.2 茨瓦纳地名
        4.1.3 茨瓦纳部落组织名
    4.2 语句层面
        4.2.1 归化和异化
        4.2.2 形合和意合
    4.3 语篇层面
        4.3.1 修辞翻译
        4.3.2 语体翻译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I
附录 II
附录 III
致谢

(3)高中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成语教学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语文学科教学与成语相关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成语探源、考释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3.2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综述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统计分析法
2.高中成语概述与成语梳理
    2.1 成语概述
        2.1.1 成语定义
        2.1.2 成语数量
        2.1.3 成语考查
    2.2 成语梳理
        2.2.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成语梳理
        2.2.2 高考考查成语梳理
        2.2.3 成语来源梳理
        2.2.4 成语文化梳理
3.高中成语教学现状调查
    3.1 高中成语教学现状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3.2 高中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3.2.1 辨析缺位,混用网络新成语
        3.2.2 积累不深,误用成语
4.改进高中成语教学方法的策略
    4.1 保障策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4.1.1 援用教育理论: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4.1.2 涉猎古文着作,丰富学科专业知识
    4.2 支配指导策略——优化成语教学目标
        4.2.1 侧重体现成语教学人文性
        4.2.2 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4.2.3 关键指向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4.3 学习策略
        4.3.1 分册积累法
        4.3.2 音序积累法
        4.3.3 纠错积累法
        4.3.4 追根溯源法
        4.3.5 文言释义法
    4.4 讲授策略
        4.4.1 直观启发法
        4.4.2 问题启发法
        4.4.3 比较启发法
    4.5 训练实践策略
        4.5.1 成语检测式训练实践
        4.5.2 成语书写式训练实践
        4.5.3 成语写作式训练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预期突破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领导人着作英译和出版过程
        2.1.1 《毛选》英译和出版过程
        2.1.2 《邓选》英译和出版过程
        2.1.3 《习谈》英译和出版过程
    2.2 领导人着作英译研究
        2.2.1 《毛选》英译研究
        2.2.2 《邓选》英译研究
        2.2.3 《习谈》英译研究
    2.3 话语视角下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对比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1 批评话语分析
    3.2 翻译规范
        3.2.1 翻译规范研究的源起
        3.2.2 翻译规范的分类和涵盖范围
    3.3 翻译规范研究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契合之处
        3.3.1 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
        3.3.2 从语言到社会的研究视野
        3.3.3 权力关系
        3.3.4 意识形态
        3.3.5 历史性
        3.3.6 中介性
        3.3.7 阐释性
        3.3.8 小结:“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的理据
    3.4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
        3.4.1 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框架
        3.4.2 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框架
        3.4.3 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的话语分析框架
第四章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操作规范
    4.1 标题英译的操作规范
        4.1.1 标题语义信息的翻译方法
        4.1.2 标题语法形式的处理策略
        4.1.3 总结:标题英译的操作规范
    4.2 比喻英译的操作规范
        4.2.1 比喻简述
        4.2.2 本研究中比喻的界定标准和翻译方法
        4.2.3 比喻翻译方法统计和分析
        4.2.4 总结:比喻英译的操作规范
    4.3 词语英译的操作规范
        4.3.1 共同词译法分类
        4.3.2 分析
        4.3.3 总结:词语英译的操作规范
    4.4 注释英译的操作规范
        4.4.1 《毛选》注释英译方法统计与分类
        4.4.2 《邓选》注释英译方法统计与分类
        4.4.3 《习谈》注释英译方法统计与分类
        4.4.4 三部着作注释英译方法对比与分析
        4.4.5 总结:注释英译的操作规范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社会规范
    5.1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机构规范
        5.1.1 外文局及其翻译理念的渊源和变迁
        5.1.2 中共中央编译局及其翻译理念的渊源和变迁
        5.1.3 外文局和中共中央编译局机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5.2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外交规范
        5.2.1 毛泽东时期外交政策及其对《毛选》英译的影响
        5.2.2 邓小平时期外交政策及其对《邓选》英译的影响
        5.2.3 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政策及其对《习谈》英译的影响
    5.3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伦理规范
        5.3.1 作为领导人着作翻译伦理的爱国伦理
        5.3.2 领导人着作翻译伦理的分析思路
        5.3.3 三部译作的翻译伦理分析
    5.4 领导人着作英译的意识形态规范
        5.4.1 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及其对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影响
        5.4.2 权力关系及其对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影响
        5.4.3 翻译意识形态及其对领导人着作英译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翻译规范秩序的话语分析
    6.1 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及其变迁
        6.1.1 《毛选》英译时代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
        6.1.2 《邓选》英译时代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
        6.1.3 《习谈》英译时代翻译规范的层次结构
    6.2 翻译的“正确”观念及其变迁
        6.2.1 三部着作标题英译的“正确”观念及其变迁
        6.2.2 “正确”观念及其变迁的社会动因分析
    6.3 翻译规范的约束力
        6.3.1 翻译规范约束力的非绝对性
        6.3.2 原语规范的减弱之势与相对于目的语规范的强势地位
        6.3.3 具有最强约束力的国家利益伦理
    6.4 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的两个“变”和两个“不变”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
    7.2 结论
    7.3 创新
    7.4 启示
    7.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识足以断凡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凡例应根据志书类别增设不同种类
(二)指导思想与编纂原则既要与时俱进修订又不可随意更改
(三)记述范围要准确表述区划调整的称谓
(四)断限设置应与编纂类型和体式相配套
(五)体例结构设计因地制宜表述到位
(六)称谓简称概念一定要准确规范
(七)与时俱进坚定执行《新华社在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

(7)《首尔六千年》(16-26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介绍
    2.1 作品介绍
    2.2 翻译难点介绍
    2.3 翻译策略和翻译理论的选择
第三章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流程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专有名词
        4.1.2 惯用语
    4.2 句子翻译
        4.2.1 长定语从句
        4.2.2 长状语从句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首尔六千年》(16-26章)韩语原文
附录2: 《首尔六千年》(16-26章)汉语译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关于《营销的基础》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第一章 任务描述
    1.1 作者及作品原文介绍
        1.1.1 作者介绍
        1.1.2 作品原文介绍
    1.2 翻译任务简介
        1.2.1 翻译目的与意义
        1.2.2 翻译实践过程
第二章 任务过程
    2.1 译前准备
    2.2 文本分析
        2.2.1 文本类型
        2.2.2 语言特点
    2.3 过程描述
    2.4 译后事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词汇的翻译
        3.1.1 外来语的翻译
        3.1.2 专业词汇的翻译
    3.2 惯用语的翻译
    3.3 句子的翻译
        3.3.1 倒译
        3.3.2 加译
        3.3.3 分译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收获
    4.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原文与翻译
附录Ⅱ 翻译术语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思路
        1.1.1 研究缘起
        1.1.2 方言现状
        1.1.3 研究思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价值及创新
        1.4.1 研究学术价值
        1.4.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全媒体与方言传播的联合共生
    2.1 方言传播的历史与逻辑演进
        2.1.1 方言传播的内涵和外延
        2.1.2 方言传播的性质与功能
    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理论建构
        2.2.1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界定
        2.2.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动因考察
        2.2.3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现实挑战
第三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图景解构
    3.1 方言节目的多元与统一
        3.1.1 方言节目的演化脉络
        3.1.2 方言节目背后的价值演进规律
        3.1.3 方言节目的文化本质与多元思考
    3.2 方言电影的固守与转变
        3.2.1 何谓“方言电影”与“方言元素”
        3.2.2 方言电影的创作流变
        3.2.3 方言电影的价值意义
        3.2.4 方言电影的文化透视
    3.3 方言微平台的融合与创新
        3.3.1 方言微平台全网数据呈现
        3.3.2 微博中方言传播的裂变和激增
        3.3.3 微信中方言传播的依存和互动
        3.3.4 客户端中方言传播的分享和叙事
    3.4 方言短视频的崛起与繁荣
        3.4.1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延伸与突破
        3.4.2 短视频中方言传播的集中和力量
    3.5 方言出版的嬗变与革新
        3.5.1 EP同步构建纸电融合新平台
        3.5.2 大数据与AR建立跨域沉浸新互动
第四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模式
    4.1 方言传播的决策力量:语言资源保护模式
        4.1.1 方言保护路径之单一的纸本记录
        4.1.2 方言保护路径之多角度的调查保存
        4.1.3 方言保护路径之全方位联动保护
    4.2 方言传播的推动力量:参与传播模式
        4.2.1 媒体近用:参与传播的切入口
        4.2.2 媒介参与:建构公众的主体性
        4.2.3 精英扩散:参与传播的突破点
        4.2.4 大众赋权:实现参与的关键点
第五章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省思与启示
    5.1 方言媒介化传播的文化省思
        5.1.1 传播主体价值偏离
        5.1.2 传播源始精准缺乏
        5.1.3 传播内容娱乐过度
        5.1.4 传播过程监管困难
    5.2 全媒体方言传播的多维启示
        5.2.1 树立方言传播新观念,奠定语言资源根基
        5.2.2 打造方言传播新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内涵
        5.2.3 建构方言传播新机制,凸显语言多元魅力
        5.2.4 创建方言传播新范式,提供语言发展动力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方言节目一览表
附录二 :方言电影一览表
附录三 :方言表情包一览表
附录四 :方言短视频一览表
附录五 :乡音情怀公众号内容统计一览表
附录六 :山西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
附录七 :口述史(一)
附录八 :口述史(二)
附录九 :国际音标的动漫设计
附录十 :言途网APP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论刑法谦抑性的司法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刑法谦抑性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刑法谦抑性概说
        一、谦抑的语言学含义
        二、刑法谦抑具体称谓的争论
        三、刑法谦抑性的内涵
    第二节 刑法谦抑性的思想渊源
        一、我国古代的慎刑恤刑思想
        二、近代启蒙运动中的谦抑思想
        三、古典学派的刑法谦抑思想
        四、本文的观点
    第三节 刑法谦抑性的理论定位
        一、刑法谦抑性理论定位的不同观点
        二、谦抑性应为刑法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 司法中的刑法谦抑性
    第一节 犯罪规定模式与司法中的刑法谦抑性
        一、两种不同的犯罪规定模式
        二、犯罪规定模式对谦抑性司法实现的影响
        三、刑事司法中对罪量要素的进一步认定
    第二节 司法三段论的刑法适用过程
        一、作为大前提的刑法规范的解释
        二、作为小前提的具体案件事实的认定
        三、大前提和小前提符合性判断
    第三节 刑事立法的扩张对谦抑性司法实现的影响
        一、犯罪圈的不断扩大
        二、刑事立法扩张的主要方式
        三、罪刑结构的调整
第三章 刑法谦抑性在司法贯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犯罪认定中对刑法谦抑性的悖离
        一、兜底条款的扩大解释导致口袋罪的形成
        二、正当化事由适用困境导致出罪困难
        三、罪量要素的虚无化导致轻微行为入罪
    第二节 刑罚裁量中对刑法谦抑性的悖离
        一、刑罚裁量中的重刑化倾向
        二、混淆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
        三、未区分责任刑和预防刑
第四章 刑事司法中的定罪谦抑
    第一节 定罪谦抑概说
        一、定罪谦抑的界定
        二、定罪谦抑的重点问题
    第二节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认定中的谦抑性
        一、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概述
        二、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认定中的谦抑要求
        三、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谦抑认定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正当化事由认定中的谦抑性
        一、特殊防卫适用的法理难题
        二、特殊防卫作为法律拟制的规范属性
        三、特殊防卫应为责任阻却事由
    第四节 客观处罚条件认定中的谦抑性
        一、客观处罚条件的界定
        二、中立性客观处罚条件认定的谦抑要求
        三、政策性客观处罚条件认定的谦抑要求
第五章 刑事司法中的量刑谦抑
    第一节 量刑谦抑的基本原则及其实现路径
        一、量刑谦抑概说
        二、量刑谦抑的基本原则
        三、量刑谦抑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法定刑选择中的量刑谦抑
        一、法定刑的刑法机能
        二、量刑谦抑对法定刑选择的具体要求
    第三节 责任刑裁量中的量刑谦抑
        一、责任刑裁量概说
        二、量刑谦抑对责任刑裁量的具体要求
    第四节 预防刑裁量中的量刑谦抑
        一、预防刑裁量概说
        二、量刑谦抑对预防刑裁量的具体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四、新闻用语要准确规范(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播音技巧探索[J]. 李欢. 西部广播电视, 2021(09)
  • [2]《博茨瓦纳女性书写》书信部分英译汉实践报告[D]. 吕思语.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高中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策略研究[D]. 曹利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国领导人着作翻译规范及其嬗变的话语分析[D]. 陈勇.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12)
  • [5]识足以断凡例[J]. 王晖. 史志学刊, 2020(05)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首尔六千年》(16-26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谭斐. 山东大学, 2020(11)
  • [8]关于《营销的基础》的翻译实践报告[D]. 王亚茹.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全媒体视域下方言传播研究[D]. 周怡帆. 山西大学, 2020(02)
  • [10]论刑法谦抑性的司法实现[D]. 孔祥参.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新闻用语必须准确、规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