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道德实践

浅谈小学生的道德实践

一、浅谈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郭威,李敏[1](2021)在《小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的道德参与》文中认为立足于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基于认知结构理论,结合儿童身心与道德发展特点,围绕网络游戏环境的特殊性,利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将收集到的研究资料进行结构化归纳,发现小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的道德参与过程,既蕴含某些可能对自身道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培养契机,也存在可能干扰其道德发展的风险。

金兰[2](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吕春宇[3](2021)在《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党和国家先后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等系列重要会议,并出台了系列重要文件,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越来越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推进,特别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在这个背景下,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既是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方针政策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更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具有非常突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分五章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一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等,分别对新时代的理论蕴含及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及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所指等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明确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相关概念,才能使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找到科学的遵循,也才能使该研究有所明确指向。第二章是对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进行分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要回到目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中,以整体建构视野来分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主要是以普通国民教育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参照,以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来分别梳理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通过这些梳理分析每个学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同时把握了整体建构视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这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第三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进行梳理。主要选取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和当代西方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经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集中体现为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选取的道德发展认知方法、社会学习方法、隐性教育方法、价值澄清方法、政治社会化方法、潜能激发方法、心理治疗方法等都是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方法。这些经验的梳理并没有局限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而是从一般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的,这样能够更全面把握有益的经验。通过这种梳理,启发我们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体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要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第四章是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进行架构。本文从理论依据、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三个维度来架构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理论依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吸收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要求。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科学化与人文化相结合原则、传统化与现代化相结合原则、生活化与实践性相结合原则、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是整体建构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是以基于新时代为整体建构的基本点,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为整体建构的着眼点,以做好学段层次衔接为整体建构的根本点,以坚持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为整体建构的关键点。第五章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呈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应呈现出具体的、实操性较强的每个学段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文以普通国民教育的诸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为基本划分依据,谈及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安排,并按照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领域划分标准,完成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建构。同时,从理念保障、队伍保障、承载保障和学术保障等角度探索推进整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保障策略的支持下,最终将方法建构落实到位。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难度很大的工程,本文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本文的研究期待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能够助力于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实施。同时,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能够投入到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中。

刘丹[4](2021)在《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生命关怀强调将学生成长中的欢喜、挫折、烦恼和困顿等生命经历和感受作为教育资源,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向上的生命价值观,生命关怀式的德育校本课程能带给学生更多向上的成长氛围。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德育校本课程在“立德树人”任务的指导下,在小学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小学德育面对的是正处在生长旺盛期的儿童。儿童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每一个儿童各具差异,他们的生命还没有定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我国小学德育校本课程逐步建立的是以社会价值为主导目标,以道德行为规范为其主要内容,缺失关怀的德育内容难以让学生在生命中体验课程带给他们的幸福。因此德育要直面学生的生命,其目的在于育化生命,即通过德育的手段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当前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缺乏生命关怀的基础上,从生命关怀的视角探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选取贵州省内部分市区小学教师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状为调查对象,以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关怀教育理论、具身认知课程开发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支撑,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第一,本研究首先探讨分析了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生命实践教育理论、关怀教育理论和具身认知课程开发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调查研究法,在贵州省内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等地区向小学教师发放教师问卷400份,并通过访谈的形式,选取遵义市部分小学领导、教师及小学生进行访谈,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对生命关怀融入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实践关照不足。第三,结合理论与实践调查分析,基于生命关怀视角发现当前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实困境,分别表现在课程内容窄化、活动性内容偏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呈现的背后则是由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四个层面共同导致的。第四,本研究基于现实考察结果并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指导,从生命关怀视角构建了优化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体系,从课程内容选择目标、选择依据、选择内容原则和课程内容要素等四个层面进行构建。第五,结合第四章的体系构建内容,基于生命关怀视角从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四个层面提出了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相应策略,以达到优化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目的。

房静[5](2021)在《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网络空间对伦理道德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网络空间中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正常学习生活。为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为此中央出台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首次提出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如何引导人们树立互联网思维,高度重视网络中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探索网络空间视域下诚信教育的有效路径,不断拓展道德建设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是新时代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父母和学校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和培养互联网思维,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要善于利用网络空间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增强网络空间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时代性。互联网对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影响巨大,因此,网络空间诚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最大限度地把互联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抓好重点群体的道德教育引导,以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互联网思维方式,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就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探索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亲和力和针对性。通过梳理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和小学生诚信教育及其路径的概念,特别是界定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的内涵。在此之后,设计学生和父母两种问卷,互为支撑,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学校开展问卷调查。在整理相关资料和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成就、教育路径方面存在的误区、盲区等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针对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路径提出了建议对策。家庭作为孩子诚信教育的基础路径,其互联网素养高低、自身道德修养程度以及是否重视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直接影响到孩子诚信教育的效果;学校课堂教育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路径,如何创新学生诚信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和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关系到学校诚信教育成败;社会作为保障性的路径,要充分发挥社会育人的作用,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制定净化网络空间的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网络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网络法律意识等都是加强网络空间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研究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的小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德育教育,尤其是利用多种路径、整合多种资源、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增强网络空间学生诚信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李坦[6](2021)在《小学生榜样偏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Pupil model preference refers to the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aspect of cognitive emotional behavior so as to mimic’s propensity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gnitive judgment lack emotional fragile behavior practice ability is bad,it’s easy to let students in choice model to identify the key to appear error in the student’s growth period,know the extent of the pupil model preferences,strengthen guide pupils model preferences,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and health of body and mind growth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is research mainly with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moral theory,Mr Brown brenner ecological system theory,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by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s,a L province city three public schools to sixth grade students a total of 420 people,a questionnaire 420,remove invalid questionnaire,19,401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taken back,the questionnaire of recovery was 95.5%.The interviewees are six primary school students,from grade one to grade six.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pils’ model preference,pupils’ model preference mainly show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cognitive preference,it shows pluralism,blindnes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It shows superfici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 the aspect of emotional preference.In the aspect of behavioral preference,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Finally,combined with the above ind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pupils’ model preference,the reas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pupils’ model preference are summarized,mainly includ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In the aspect of internal cause,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s regular: the moral cognition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is regular;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s moral emotion is regular;The moral behavior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develops regularly.External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micro system on pupils’ model preference;The influence of school microsystem on pupils’ model preference;The influence of social macro systems on pupils’ model preference.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pupils to form good model preference.First,choose a model reasonably,including setting up multiple model images;To set a new example that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Choose a variety of ways and methods of model education.Second,it optimizes the educational process,including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moral judgment and arousing students’ active cognition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Strengthen moral emotional identity and arouse students’ emotional resonance;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moral practice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ractice.Third,to create a good model preference environment,including the creation of a good family education environment: parents should set an example,become the exampl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build a reasonable family upbringing,in the real moral model situation of education;Creating a good school education environment: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peers in school,teachers should lead by example,set an example,make clear the content of model education;Create a good soci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mainstream media,build a green model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mainstream media to create a new model in the new era,pay attention to guidance,eliminate the negative factors in the youth subculture.

徐冠岚[7](2021)在《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及启示研究》文中指出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和生活中的道德实践能力,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教育目标明确、课程设置较为合理、教育形式更为多样丰富,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配合,取得了明显效果。研究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实践经验与规律,对丰富和拓展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强的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道德体验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加强道德认知,产生道德观念,形成履行的道德行为。日本道德体验教育以约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以及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并不断根据日本社会发展特点以及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对道德体验教育进行不断完善。日本道德体验教育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存能力、加深中小学生道德价值及生活方式自觉、培养中小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为目标;以锤炼自我、待人接物、以及正确的自然观为教育内容;通过引领学生参加自然及劳动生产体验活动、社会服务、职业体验以及文化艺术体验来接受教育;通过学生自评、相互评价、家长及相关人员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日本道德体验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日本道德体验教育促进日本中小学各学科教育的发展;促进日本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高日本中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但也存在道德体验教育欠缺灵活性、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完善、教师专业培养研修不足等问题。为了我国能更好的完善道德体验教育,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通过国家明确引导、学校教师有序组织、家庭社会积极配合来优化教育环境;通过细化道德体验教育的内容、增加学生主观道德体验教育内容、完善道德体验教育实践性内容来丰富道德体验教育内容;通过创建情景与设定角色相结合、吃苦与挫折教育相结合、榜样示范教育与学生自我反思表达相结合来创新教育方式;通过设立合理评价标准、更新评价方式、提高评估主体的科学性来完善考核环节。

余美兰[8](2020)在《两难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归依与应用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两难问题的应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小学生提升道德辨析能力的有效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两难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依归,主要体现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实践的升华上。要提升两难问题的应用成效,要做到合理设置两难问题,强化规则意识;适时呈现两难问题,深化道德理解;有效辨析两难问题,形成道德认同。

杨丽翠[9](2020)在《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德育工作新格局。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遵循中小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成长规律,统筹协调学校和社会各方面教育教学资源,构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育人体系,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拥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和8个民族自治州。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以少数民族学生居多,学校德育最能体现边疆民族地区德育的地域性、民族性和特殊性。加强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培育国家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与和谐稳定,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质量和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学校德育基础理论和“德育一体化”概念的理解,系统把握中小学德育工作以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及德育路径的一体化为基本内涵的逻辑框架。从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和实际,深入分析当前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工作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由此尝试提出优化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性建议,构建以中小学德育新理念为引领,加强课程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功能以及完善学校德育的科学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德育一体化机制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框架。

唐雅杰[10](2020)在《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时代以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新课程改革在小学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方面,德育主题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在主体性、实践性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另一方面,国家德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用给德育课堂增添了生活性与活动性色彩。但长期以来小学德育工作与国家德育课程分离、德育主题活动与学生经验以及社会生活分离,导致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缺乏整合,零散性、随意性、重复性等现象突出,德育主题活动实效性不明显。鉴于此,本研究在调查了解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缺乏整合的基础上,从“课程整合”的视角探讨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结合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特点,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价值诉求、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基本要素、实践建议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通过调查研究法,在贵州省贵阳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遵义市等周边地区的8所乡村小学发放教师问卷300份,并通过访谈的形式,对部分乡村小学领导、教师及小学生进行访谈(正式访谈)与日常交流(非正式访谈),统计结果显示,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缺乏整合。第二,在分别探讨“课程整合”与“德育主题活动”各自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共性,深入研究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价值诉求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哲学、心理学两方面分别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列昂节夫的活动个性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其的理论支持。第三,确立了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应遵循系统性、主体性、开放性、过程性、本土性等基本原则。第四,基于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详细阐述了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具体包括活动的目标设计、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过程设计、评价方案的确立等内容。第五,从实践层面对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提出一些建议,从而解决谁来设计、设计什么、怎么设计这三个实践层面上的问题,以期形成可操作的活动设计方案。

二、浅谈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的道德参与(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理论和概念
    1.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2.认知结构理论对分析儿童在网络游戏中道德参与过程的启示
    3.道德参与的基本概念、内涵和内容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对象
    2.研究视角
    3.研究过程
三、小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的道德参与表征
    1.匿名性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1)消除儿童的主体性—儿童在网络游戏中不是儿童
        (2)模糊儿童与成人的边界—儿童和成人在网络游戏道德参与中“交锋”
        (3)主体和环境的双复杂性使儿童在游戏中经历道德风险的概率增加
    2.小学生在网络游戏中道德参与过程的特殊性表现
        (1)特殊环境下特殊的道德社会化
        (2)儿童的主体性是其道德参与的“权威”
        第一,儿童在网络游戏中的道德行为易“感情用事”。
        第二,非理性行为可能引发网络游戏中主体间互相伤害。
        (3)儿童在网络游戏中的道德参与过程易受其他游戏者的影响
        (4)儿童在网络游戏中遇到的道德风险也是道德资源
四、小学生在网络游戏中道德参与的真实样态
    1.游戏机制下的实践合作:儿童德性培养契机
        (1)更新道德认知,实践道德行为
        (2)收获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实践
        (3)实践德性反思,激发道德自觉
    2.网络游戏环境的复杂性本质:道德参与的风险危机
        (1)游戏合作关系的脆弱性易导致儿童个人主义僭越
        (2)道德失范行为的娱乐性易导致儿童道德边界模糊、道德行为随意、道德麻木
        (3)游戏文化的“强势性”对儿童道德参与的消极影响

(2)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德育督导
        (二)德育评估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一)学理依据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的理论阐释
        (一) 新时代的科学界定
        (二) 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要求
    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内涵
        (一)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界定
        (二)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含义
        (三)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质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概念指向
        (一)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科学含义
        (二)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具体指向
第二章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分析
    一、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考察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把握
        (三) 整体建构视野中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解读
        (四) 整体建构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梳理
    二、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总体问题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学段问题
    三、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总体归因
        (二) 整体建构视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的学段归因
第三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经验借鉴
    一、中国古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一) 注重自我教育的方法
        (二) 注重家庭教育的方法
        (三) 注重社会教化的方法
    二、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览
        (一) 道德认知发展方法
        (二) 社会学习方法
        (三) 隐性教育方法
        (四) 价值澄清方法
        (五) 政治社会化方法
        (六) 潜能激发方法
        (七) 心理治疗方法
    三、对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借鉴
        (一)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特定社会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二) 方法的建构要服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
        (三) 方法的建构要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有机结合
        (四) 方法的建构要特别注重自身体系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第四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宏观思路
    一、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理论依据
        (一)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指导
        (二) 借鉴德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理论
        (三) 运用系统科学的有关成果
        (四)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
    二、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二)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原则
        (三)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原则
        (四) 生活化与规范化相结合原则
        (五) 针对性与规律性相结合原则
    三、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的基本要求
        (一) 基于新时代的基础:整体建构的基本点
        (二)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整体建构的着眼点
        (三) 做好学段层次衔接:整体建构的根本点
        (四)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整体建构的关键点
第五章 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构建的具体呈现
    一、小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小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小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二、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初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初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初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三、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高中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高中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四、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具体内容
        (一) 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方法
        (二) 大学阶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三) 大学阶段课程与日常方法整体协同的思考
    五、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实施的保障策略
        (一) 理念保障:树立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化的理念
        (二) 承载保障:统筹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
        (三) 队伍保障: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沟通交流
        (四) 学术保障:深化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融入生命关怀的现实之需
        (二)国家相关政策对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的支持
        (三)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发展完善的客观要求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生命关怀
        (二)德育校本课程
        (三)课程内容优化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总体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内容创新
第一章 生命关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理论概述
    一、生命关怀与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相互关系
        (一)生命关怀引领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价值取向
        (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是融入生命关怀的重要载体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实践教育理论
        (二)关怀教育理论
        (三)具身认知课程开发理论
第二章 实践样态: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状考察
    一、考察设计
    二、考察数据分析
    三、考察结论分析
第三章 问题分析: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存在的困境及原因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内容目标泛化
        (二)课程内容窄化
        (三)课程内容缺乏分层设计
        (四)课程内容相关理论依据不足
        (五)课程内容设置忽视对学生个体多元性的关注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问题成因
        (一)社会因素:生命关怀舆论的正向性缺失
        (二)学校因素:生命关怀指导力薄弱
        (三)教师因素:生命关怀理念缺乏
        (四)学生因素:自身生命关照不足
第四章 体系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整体优化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整体考量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目标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依据
        (三)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优化原则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分析
        (一)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要素的总体架构
        (二)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要素的具体内涵
第五章 策略探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的生命观照
    一、制定生命式德育校本课程专项计划,凸显教育行政部门帮扶职能
        (一)依据行政部门专项政策,设立生命课程开发专项经费
        (二)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有效调动和丰富德育校本课程内容的来源主体
    二、普及科学的生命关怀理念,营造良好生命关怀社会舆论
        (一)搭建“社会—学校”沟通桥梁,开拓社会生命资源
        (二)动员社区参与校本课程内容优化,整体开发德育资源
    三、完善生命式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体系,规范小学德育活动内容
        (一)把握“生命关怀”的核心理念,整体优化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二)开发以生命关怀为主的课程,关照学生身心健康
        (三)借鉴先进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成果,保障“生命关怀”课程科学运行
    四、拓展生命德育课程培训渠道,提升教师内容设计实践能力
        (一)开发生命关怀网络平台,激发教师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意识
        (二)强化内培外引制度,提高教师生命德育实践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2:“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情况调查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3:“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开发”情况调查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本选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思维上的创新
        (二)研究路径上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第一章 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与小学生诚信教育概述
    一、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概述
        (一)网络空间的概念
        (二)道德的概念
        (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二、小学生诚信教育概述
        (一)诚信教育概述
        (二)诚信教育路径的概念
        (三)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与小学生诚信教育内在关联
        (一)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是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向导
        (二)小学生诚信教育促进网络空间道德建设
        (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的内涵
第二章 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审视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问卷结果与分析
        (三)小学生诚信教育目前取得的成果
    二、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诚信教育的态度和方法存在问题
        (二)学校诚信教育内容和方式路径问题突出
        (三)社会诚信教育缺乏良好环境
    三、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的诚信教育观念落后
        (二)学校对小学生诚信教育不够重视
        (三)网络空间负面次生影响
第三章 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路径探索
    一、基础路径:通过家庭教育培养诚信习惯
        (一)提高网络诚信教育意识
        (二)树立正确诚信教育理念
        (三)创建家庭诚信教育氛围
    二、主要路径:通过学校教育提高诚信意识
        (一)加强学生诚信认知教育
        (二)确立网络主体意识
        (三)打造网络诚信教育阵地
        (四)开展诚信主题活动
        (五)将网络诚信纳入思想品德考核体系
    三、保障路径:社会教育建立诚信环境
        (一)净化社会环境
        (二)加强网络空间诚信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杂志期刊类
    三、外国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获得的科研竞技成果
致谢
附录A 小学生诚信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B 小学生诚信现状调查(家长卷)

(6)小学生榜样偏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榜样的研究
        2.关于榜样偏好的相关研究
        3.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榜样
        2.偏好
        3.榜样偏好
    (五)理论基础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二、小学生榜样偏好的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研究工具
        1.小学生榜样偏好的调查问卷
        2.小学生榜样偏好的访谈提纲
    (三)研究对象
三、小学生榜样偏好的调查分析
    (一)小学生榜样偏好的现状
        1.小学生榜样偏好的类型
        2.小学生榜样偏好的方式
        3.小学生榜样偏好的价值取向
        4.榜样与自我关系
    (二)小学生榜样偏好度的分析
        1.小学生榜样偏好度的总体分析
        2.小学生榜样偏好度的各维度状况
    (三)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小学生榜样偏好度的关系分析
        1.不同性别的小学生榜样偏好度的差异分析
        2.不同年级的小学生榜样偏好度的差异分析
        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小学生榜样偏好度的差异分析
        4.班干部与非班干部小学生榜样偏好度的差异分析
        5.不同学习成绩的小学生榜样偏好的差异分析
        6.研究小结
四、小学生榜样偏好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生榜样认知偏好的基本特征
        1.小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偏好具有多元性
        2.小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偏好具有盲目性
        3.小学生对榜样的认知偏好存在个体差异性
    (二)小学生榜样情感偏好的基本特征
        1.小学生对榜样的情感偏好具有表面性
        2.小学生对榜样的情感偏好存在个体差异性
    (三)小学生榜样行为偏好的基本特征
        1.小学生对榜样的行为与认知偏好具有矛盾性
        2.小学生对榜样行为的偏好存在个体差异性
五、形成小学生榜样偏好基本特征的原因
    (一)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与榜样偏好
        1.小学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规律
        2.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规律
        3.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规律
    (二)环境因素与小学生榜样偏好
        1.家庭微观系统:家庭环境对小学生榜样偏好的影响
        2.学校微观系统:学校环境对小学生榜样偏好的影响
        3.社会宏观系统:社会文化环境对小学生榜样偏好的影响
六、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榜样偏好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选树榜样
        1.树立多元化的榜样形象
        2.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榜样
        3.选择榜样教育多样化的方式方法
    (二)优化教育过程
        1.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唤起学生主动认知榜样
        2.增强道德情感认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3.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行转换
    (三)营造良好的榜样偏好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3.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
七、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小学生榜样偏好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致谢

(7)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2 道德体验教育基本概述
    2.1 道德体验教育相关基本概念
        2.1.1 道德教育
        2.1.2 体验教育
        2.1.3 道德体验教育
    2.2 道德体验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约翰·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2.2.2 库尔特·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2.2.3 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3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发展历程
        2.3.1 明治时代的道德体验教育
        2.3.2 昭和时代的道德体验教育
        2.3.3 平成时代及以后的道德体验教育
3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模式
    3.1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目标
        3.1.1 提升日本中小学生的生存能力
        3.1.2 加深日本中小学生对道德价值及生活方式的自觉
        3.1.3 培养日本中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3.2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内容
        3.2.1 提升自我
        3.2.2 待人接物
        3.2.3 自然观
        3.2.4 社会性和团队精神
    3.3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教育途径
        3.3.1 自然及劳动生产体验活动
        3.3.2 志愿者体验活动
        3.3.3 职业体验活动
        3.3.4 文化及艺术体验活动
    3.4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考核
        3.4.1 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3.4.2 教师评价
        3.4.3 家长及相关人员评价
4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分析
    4.1 日本道德体验教育的积极影响
        4.1.1 促进日本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4.1.2 促进日本中小学各学科教育
        4.1.3 提高日本中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4.2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的不足
        4.2.1 道德体验教育欠缺灵活性
        4.2.2 考核评价方式不够完善
        4.2.3 教师专业培养研修不足
    4.3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较我国的优势
        4.3.1 日本学校、家庭和社会协作度较高
        4.3.2 日本道德体验教育更注重实践性
        4.3.3 日本道德体验教育的内容形式丰富多元
5 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5.1 优化道德体验教育环境
        5.1.1 国家明确道德体验教育政策导向
        5.1.2 学校科学地组织运行道德体验教育活动
        5.1.3 发挥家庭教育辅助作用
    5.2 丰富道德体验教育内容
        5.2.1 细化道德体验教育内容
        5.2.2 增加创新性道德体验教育内容
        5.2.3 完善道德体验教育实践性内容
    5.3 创新道德体验教育方式
        5.3.1 创建情景与设定角色相结合
        5.3.2 吃苦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
        5.3.3 榜样示范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5.4 完善道德体验教育考核评估环节
        5.4.1 设立合理的道德体验教育考核评价标准
        5.4.2 更新道德体验教育考核评估方式
        5.4.3 提高评估主体的科学性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两难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归依与应用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难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理论探讨
    (一)可行性:符合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必要性:课程设置的重要任务
    (三)应用困境
二、两难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中的价值依归
    (一)以道德认知为先导
    (二)以道德情感为纽带
    (三)以道德意志为支撑
    (四)以道德行为为指针
三、两难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设置两难问题,强化规则意识
        1. 要坚持生活性原则。
        2. 要坚持真实性原则。
    (二)适时呈现两难问题,深化道德理解
    (三)有效辨析两难问题,形成道德认同

(9)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一)关于德育基础理论及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
        (二)关于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践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概述
    一、“德育一体化”的概念解读
        (一)德育及学校德育的基本意涵
        (二)“德育一体化”的概念
    二、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及其基本内涵
        (一)中小学德育思想的一体化
        (二)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一体化
        (三)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一体化
        (四)中小学德育路径的一体化
第二章 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现状
    一、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综合素养水平,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教育,筑牢边疆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利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系统整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和提升中小学德育工作特色,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现状
        (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二)中小学生基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取得初步成效
        (四)各中小学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
    三、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理念方面:“知识本位”意识突出
        (二)德育目标方面:各学段衔接脱节
        (三)德育内容方面: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四)德育路径方面:缺失协同德育合力
        (五)德育评价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和过分注重结果
第三章 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中小学德育新理念
        (一)生本德育理念
        (二)生活德育理念
        (三)“四全育人”理念
    二、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功能
        (一)加强德育课程的主阵地作用
        (二)发挥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
    三、注重文化育人功能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发掘和整合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四、注重实践育人功能
        (一)加强组织主题德育活动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五、注重管理育人功能
        (一)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
        (二)注重家庭、社会的协同管理
    六、加强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一)德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二)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家相关政策对小学德育活动的规定和要求
        (二)对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现状的反思
        (三)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体系化设计有助于小学生的道德成长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乡村小学
        (二)课程整合
        (三)德育主题活动
    四、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三)研究总体评述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内容创新
第一章 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的实践调查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三、调查结论——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缺乏整合
第二章 课程整合视域下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理论概述
    一、课程整合与德育主题活动的相互关系
        (一)课程整合与德育主题活动的基本价值诉求一致
        (二)课程整合与德育主题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课程整合视域下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列昂节夫的活动个性理论
        (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四、过程性原则
    五、本土性原则
第四章 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
    一、德育主题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德育主题活动目标设计的基本内涵
        (二)对德育主题活动目标设计的分析
    二、德育主题活动内容的设计
        (一)德育主题活动内容设计的基本内涵
        (二)对德育主题活动内容设计的分析
    三、德育主题活动实施的设计
        (一)德育主题活动实施设计的基本内涵
        (二)对德育主题活动实施设计的分析
    四、德育主题活动评价的设计
        (一)德育主题活动评价设计的基本内涵
        (二)对德育主题活动评价设计的分析
第五章 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的实践建议
    一、优化德育主题活动设计队伍,建立多主体参与设计模式
        (一)提高师生参与活动设计意识与能力,准确理解活动设计理念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上下联动的德育活动设计合作关系
    二、丰富德育主题活动具体内容,构建主题活动多维开发设计体系
        (一)分类开发活动主题,形成模块化设计体系
        (二)分段设计活动主题,实现系统编排整理
        (三)分期制定活动主题,保证活动有序连续
        (四)活动内容具体有效,承载于教材,落实于实践
    三、设计纵横相应、动静结合的主题活动方式
        (一)纵横相应的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方式
        (二)动静结合的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浅谈小学生的道德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生在网络游戏中的道德参与[J]. 郭威,李敏. 少年儿童研究, 2021(11)
  • [2]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体建构研究[D]. 吕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生命关怀视域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内容优化研究[D]. 刘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5]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视域下小学生诚信教育路径研究[D]. 房静.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6]小学生榜样偏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日本中小学道德体验教育及启示研究[D]. 徐冠岚. 辽宁工业大学, 2021
  • [8]两难问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归依与应用策略[J]. 余美兰.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09)
  • [9]云南民族自治州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研究[D]. 杨丽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课程整合视域下乡村小学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研究[D]. 唐雅杰.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标签:;  ;  

浅谈小学生的道德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