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第八次引黄济津应急启动

2003年第八次引黄济津应急启动

一、第八次引黄济津2003年紧急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于紫萍,宋永会,魏健,胡术刚,许秋瑾[1](2021)在《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系,承载着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总结海河水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梳理海河水污染防治与保护的经验,采用文献调研等方法系统整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海河流域旱涝灾害、水污染事件以及治理和管理措施,将海河治理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1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遵循"上蓄、中疏、下排、适当滞"思路,进行抗旱防洪等水利工程建设;第二阶段(1972—1995年)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水质急剧恶化,以提升防洪标准和强力治理污染源为思路,进行旱涝灾害和水体污染的共同治理;第三阶段(1996—2005年)水体污染趋势得到遏制,以"关、停、并、转"为主要手段进行污染物的源头削减;第四阶段(2006年至今)海河被列入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简称"水专项")重点示范流域,在"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思路指导下,以水专项科技成果为支持,推动流域水体污染的系统治理.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19年海河水质明显改善,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1998年的25.3%升至2019年的51.9%,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从59.6%降至7.5%.但是海河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依然存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压力大、水生态受损等问题,海河治理应遵循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思路,统筹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保障海河生态基流,改善水环境质量,恢复和维护健康河流生态系统功能.

陈启文[2](2016)在《大河上下》文中提出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引子遥想一条万里巨川的诞生,那该是一个庄严而浩大的仪式,自然也是天地造化。但黄河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又是一个让人类费尽猜测的千古之谜。这一谜团近年来已被中国地理学家揭开了,并且向世人再现了在地球造山运动中大地重新塑形和黄河逐渐形成的过程。科学的阐释过于深奥,这里我尽可能把它转化为简明扼要的常识。第一阶段

裔兆宏[3](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提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张军献,张颖,赵会林,杨文博[4](2013)在《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及协作机制》文中认为黄河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信息沟通协作机制是流域联合治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确保流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联合治污机制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黄委与流域内有关省(区)水利、环保部门建立了协作机制。该机制内容全面,特点突出,实用性强,填补了水利、环保联合治污机制方面合作的空白,将为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起到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5](2011)在《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文中研究说明一、综述201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95.4mm,折合降水总量为65849.6亿m3,比常年值偏多8.2%。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9797.6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6%;地下水资源量8417.0亿m3,比常年值偏多4.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1108.8亿m3,水资源总量30906.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1.5%。2010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07.0

魏波[6](2011)在《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针对目前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中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和缺乏可行性研究等诸多问题,在剖析了解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体制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运用EPC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等一系列现代管理学的理念、程序和方法,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对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与组织结构的策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进行了研究。同时,根据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特点、外部环境和目标以及组织结构中各种职务或职位的不同,对岗位和职责进行合理的划分。通过对管理流程的再造,重点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等诸多问题。设计出一套“划分类别性质、严格定编定岗;规范财政支付、强化资金管理;推进内部改革、实行管养分离”的现代水利工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并依托“引黄济津”工程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其中的围堰工程、进水闸工程、砼和钢筋砼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的介绍,对我国现代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证。“引黄济津”工程是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引黄济津工程的顺利通水,不仅缓解了天津市的用水危机,而且完善了整个华北地区的水网体系,使干枯30多年的运河恢复生机。更重要的是,每年4亿多立方米的黄河水不仅保证了天津城市居民饮水、工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的安全,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德州市的“南融北接”的战略,对整个华北地区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引黄济津”工程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现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和我国水利事业整体水平的发展都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万毅[7](2008)在《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优化调度的理论基础、相关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优化决策的实现方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梯级水库群的功能评价、黄河梯级水库水量调度问题、梯级水库电站发电调度问题、水库排沙调度问题、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如何实现等重要问题,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本文提出建立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评价体系。明确了指标权重的获取以及指标量化方法,主要就水库调度功能综合评价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分析,建立了梯级水库调度功能综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设计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流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析方法能较为客观地分析水库对调度运行的贡献和自身的调度运行趋势,为宏观调度决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通过对黄河水量调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黄河水资源的特点、水量调度的特点、调度工作的历史发展和调度决策过程。通过介绍目前黄河水量调度主要采用的自适应模型,提出为使水调工作和电调工作不发生大的矛盾,应在自适应模型的求解环节中加入发电指标的改进决策方法。本文通过分析黄河水能利用概况,结合水能的可储备、随机性、灵活性的突出特点,介绍了黄河水能开发的历史以及目前黄河干流己建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主要水能指标。对于梯级水电站优化调度运行问题作了展开分析,介绍了主要的优化调度问题和优化准则。基于水电站最优运行的原则和黄河上重点水电站的特性,本文以黄河上的李家峡电站和万家寨电站为例,主要研究了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运行问题。本文根据工程实际需求,提出并建立定水量调峰和分时电价下的梯级电站发电模型并优化求解。提出了梯级调峰适应度指标,通过分析影响梯级调峰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判断梯级调峰适应性的概化模型。本文通过总结并综合分析多沙河流水库排沙调度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上处于不同淤积阶段的青铜峡、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四座大型工程,说明多泥沙河流不同淤积阶段的排沙调度运行方式,引入适用的模型和方法对这些水库进行排沙优化调度研究,对多沙河流的大型水利枢纽综合优化运行调度总结出一套较为全面的研究理论和解决方案。本文首次提出了“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的概念,分析了日常所用“一体化”概念的主要特点,针对黄河梯级水库调度的理论和实践,从主体(即调度者)和客体(即调度对象)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一体化”概念在梯级水库调度中的内涵和外延。重点对黄河梯级水库调度涉及的流域机构、电网、发电企业、用水部门等作了主体关系分析,对“水”“电”“沙”三项主要指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同时提出实现一体化调度需要应用的多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了黄河梯级电站实行一体化调度的可行性和关键技术。最后,本文提出建立黄河梯级水库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从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群、西北电网和流域机构的日常调度业务出发,研究了一体化调度系统的概念和意义,根据西北电网在黄河上游水调工作中的地位,分析了建设一体化调度系统的现实需求。本章对黄河上游水电沙一体化系统进行了功能和结构设计,包括优化模型设计等重要内容,提出了系统建设方案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最后并对系统的建设和实施方案中的关键技术路线作了阐述。

王磊[8](2007)在《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天津滨海新区在近几年来取得了非常突出的经济成果,尤其是2006年5月国家将滨海新区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滨海新区正在成为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滨海新区依海而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其进一步开发开放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新区的陆域经济战略与海洋经济战略都在独立研究发展,在战略体系上没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和协调。本研究就是希望通过海陆一体化、集成化的战略视角重新审视滨海新区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分析提出适合滨海新区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战略意见。形成了新的集成化战略观。提出将滨海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集成为一个系统,体现战略整合的集成战略,从多视角和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对待各项战略创新资源要素,促进要素、功能及优势之间的相互匹配,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逐步消除传统的海洋经济战略和滨海陆域经济战略存在着相互割裂和离散的弊端。用这种科学的战略来指导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活动,提升创新发展品位,从而谋求长远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在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分析过程中,引入二元经济理论,分析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当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二元经济化趋势,确定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符合二元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应当从“二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方向研究现有问题。因此,若要实现“二元经济一体化”的目标,以系统论观点考察海陆一体化经济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以往的研究中,虽有提出以系统论作为海陆一体化经济研究理论的观点,但都没有从深入构造系统研究体系入手开展研究,本文以一条“大系统—子系统—子系统间产业、资源、资金等要素的势能差—能量流—产业价值链”的研究主线,构造海陆一体化经济的比较完整的系统理论体系。并将这个研究运用于新战略构想的提出。在战略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系统观点和产业链的关系,针对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整合,补充完善滨海新区总体规划中滨海新区“T”型发展格局,以海岸带为依托,提出向海扩展延伸、充分利用海域资源的“十”字型发展战略架构,以海陆统筹为基础论述实施“十”字型发展战略架构的合理性。同时,在滨海新区发展“十”型架构的基础上,将“环渤海”进行扩展,提出以滨海新区为中心、以渤海为纽带、以“三北”为腹地的“全渤海”概念。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务院确定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论从各方面都要体现“先行先试”的基本特征,尤其在总体战略和体制改革两方面更要突出这个特征,“海陆经济一体化”经济战略如果在天津滨海新区率先实施,正是滨海新区在总体战略“先行先试”方面的一大亮点,也将成为滨海新区发展区别深圳和浦东的重要特点。

陶凤玲[9](2007)在《黄河龙羊峡水电站发电损失分析及测算》文中研究说明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也是唯一一座多年调节水库,在西北电网中担任主力调频电厂的作用。在目前黄河水资源贫乏,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的影响下,龙羊峡长期处于低水头运行状态,同时由于上游来水量的减少,影响了中下游的正常生活、生产用水,为了解决下游生活和灌溉用水等问题,有关部门多次组织从上游向下游实施紧急调水,而龙羊峡电站自身也存在着不能合理运行调度的问题,正因为这三方面问题的影响导致龙羊峡发电量损失严重,同时对黄河梯级电站运行调度、黄河水资源管理以及西北电网的安全运行产生了严重影响。随着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实施有偿使用水资源是必然趋势,依照谁得利谁付费的基本原则,牺牲上游的利益来支持下游的经济发展,显然有违公平合理的原则,依照损失来进行补偿的机制建立是水资源管理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分析龙羊峡水库入库径流出发,研究了入库径流的丰枯变化情况,并依据来水情况提出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进行预测并实施水库优化调度,通过采取不同调度方式的计算对比发现,相对而言实施优化调度可以提高发电量。同时建立了发电损失计算模型,分别就正常来水情况下和非正常来水情况下的发电损失进行计算。正常来水情况下的发电损失是指不同运行调度方式之间的发电量差值,非正常情况包括来水减少和紧急调水两种情况,阐述了发电损失的基本形式以及不同形式发电损失的计算方法,并就不同来水组合下、不同调度方式下的发电损失进行计算。通过对龙羊峡发电损失的分析及测算,提出了减少发电损失的对策:合理调度、建立紧急调水补偿机制等方法。

王煜[10](2005)在《流域水资源实时调控理论方法和系统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黄河持续枯水,下游河段面临断流,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供水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缺水地区枯水年份水资源实时调配的技术方法、模型和系统开发成为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和管理中的关键和紧迫问题。为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以黄河流域下游为例,进行流域水资源实时调控理论方法和系统实现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 (1)枯水流量传播时间和水量损失综合分析研究 研究黄河小浪底以下河段基本情况,进行了河段节点划分、枯水流量分级等有关问题的概化处理,重点针对枯水流量传播时间和河道水量损失这两个水量传播规律的重要参数,采用原型试验和历史资料分析两种方法进行研究,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可具操作性的成果。经分析比较,原型试验与历史资料分析计算的流量传播时间和水量损失均比较吻合。鉴于原型试验与历史统计成果可以相互印证,说明了上述成果可信,精度可靠。 (2)复杂河道长距离短历时枯水流量演进方法研究 针对复杂河道长距离短历时枯水流量演进,重点研究了多因子线性演进方法、一维非恒定流流量演进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模型,并进行了各种方法的比较。多因子线性演进方法,基本概念清楚,计算过程简单透明,通过优化方法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演进方程参数,方法稳定性高,而且便于进行演进计算

二、第八次引黄济津2003年紧急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八次引黄济津2003年紧急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1)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河流域概况
2 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变化趋势及历程
    2.1 洪涝灾害频发
    2.2 水质变化趋势
    2.3 水污染事件暴发
    2.4 治理阶段划分
3 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治理历程
    3.1 洪涝灾害治理阶段(1949—1971年)
    3.2 急剧污染阶段(1972—1995年)
        3.2.1 旱涝灾害治理
        3.2.2 水污染治理
    3.3 遏制污染阶段(1996—2005年)
        3.3.1 旱涝灾害治理和水资源调控
        3.3.2 水污染治理
    3.4 水质改善阶段(2006年至今)
        3.4.1 水资源调控
        3.4.2 水污染治理
4 讨论
    4.1 海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原因分析
        4.1.1 气候原因
        4.1.2 水系结构原因
        4.1.3 地形地势原因
    4.2 海河治理历程分析
        4.2.1 洪涝灾害治理阶段(1949—1971年)
        4.2.2 急剧污染阶段(1972—1995年)
        4.2.3 遏制污染阶段(1996—2005年)
        4.2.4 水质改善阶段(2006年至今)
5 结论

(5)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述
二、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二)地表水资源量
    (三)地下水资源量
    (四)水资源总量
三、蓄水动态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二)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三)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
    (一)供水量
    (二)用水量
    (三)耗排水量
        1.用水消耗量
        2.废污水排放量
    (四)用水指标
五、水体水质
    (一)河流水质
    (二)湖泊水质
        1.“三湖”水质状况
        2.城市内湖水质状况
        3.评价面积在100km2以上的其他湖泊水质状况
    (三)水库水质
    (四)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
    (五)省界水体断面水质
    (六)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七)地下水水质
六、重要水事
    (一)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全面启动
    (二)构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三)为保障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强化水资源调度工作
        1. 珠江枯水期水量调度
        2. 引黄济津应急调水
        3. 河北、山西向北京调水
        4. 引江济太,保障世博会水安全
    (五)南水北调东中线规划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通过验收
    (六)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公布
    (七)重要会议
        1.治淮工作会议
        2.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交流会
        3.全国流域水资源工作座谈会
        4.全国水利工作会议

(6)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1.2.1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1.2.2 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1.3 我国水利工程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成果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及研究不足
    1.5 论文的研究方案及技术创新路线
2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体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1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特点
    2.2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体制
    2.3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3.1 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问题
        2.3.2 管理体制的问题
        2.3.3 我国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主要对策
3 实证分析——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模式
    3.1 引黄济津工程概况
        3.1.1 流域概况
        3.1.2 工程概况
    3.2 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及主要资源配置
        3.2.1 组织机构设置的原则
        3.2.2 现场施工的组织机构
        3.2.3 主要资源配置情况
    3.3 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
        3.3.1 围堰工程
        3.3.2 进水闸工程
        3.3.3 砼和钢筋砼工程
        3.3.4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
    3.4 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
        3.4.1 质量方针、原则及目标
        3.4.2 质量管理机构
        3.4.3 质量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3.5 运行后的成效
4 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体系设计
    4.1 设计基础
        4.1.1 组织管理体系创新的内涵与意义
        4.1.2 组织管理体系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4.2 依托现代管理理论进行管理流程再造
        4.2.1 确立正确的工作目标
        4.2.2 工作机构设置及职能界定
        4.2.3 工作流程的再造
    4.3 引黄济津潘庄线路应急输水工程组织管理体系设计
        4.3.1 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体系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4.3.2 引黄济津工程建设管理处工作机构的设置及相应职能
        4.3.3 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保障体系的设计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7)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
第二章 黄河梯级水库群的功能研究
    2.1 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概况
    2.2 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模糊识别方法
    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黄河梯级水库群功能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量调度研究
    3.1 黄河水量调度的特点
    3.2 流域水量调度的自适应模型
    3.3 基于水电系统发电概算的改进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梯级水库电站发电调度研究
    4.1 黄河水能利用和梯级电站发电调度
    4.2 水电站短期发电调度模型
    4.3 定水量调峰与分时电价组合下的梯级电站发电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河梯级水库排沙调度研究
    5.1 多沙河流水库排沙调度概况
    5.2 放空水库拉沙的排沙调度
    5.3 “蓄清排浑”方式的排沙调度
    5.4 采用异重流排沙的水库调度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
    6.1 水电沙一体化调度概念的提出
    6.2 实现一体化调度的关键技术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的实现
    7.1 一体化调度管理系统的概念和意义
    7.2 梯级水库群一体化调度系统的设计方案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 士 期 间 发 表 论 文 及 参 加 科 研 情 况
致谢

(8)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 国外对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关系的研究及发展状况
        1.1.1.2 国内对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关系的研究
        1.1.1.3 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概述
        1.1.2 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2.1 海洋经济的特点与作用
        2.1.1 海洋经济的特点
        2.1.2 海洋经济的作用
        2.1.2.1 海洋经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2.1.2.2 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2.1.2.3 海洋是全球通道
    2.2 我国的海洋经济
        2.2.1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2.2.2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3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趋势
        2.2.4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三章 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3.1 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
        3.1.1 区位条件优越
        3.1.2 海洋资源比较丰富
        3.1.3 海洋开发的成果为今后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3.2 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会
    3.3 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劣势
        3.3.2 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3.4 当前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3.4.1 海洋经济发展目标
        3.4.2 实现战略目标的保障措施
第四章 天津滨海新区陆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4.1 天津滨海新区陆域经济建设概况
        4.1.1 滨海新区建设取得的成绩
        4.1.2 滨海新区的发展特点
        4.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滨海新区陆域经济分析
        4.2.1 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4.2.2 滨海新区陆域经济发展优势分析
        4.2.3 滨海新区陆域经济的劣势分析
        4.2.4 滨海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
        4.2.5 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4.3 当前滨海新区陆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
        4.3.1 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4.3.2 滨海新区陆域经济发展目标
第五章 海陆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5.1 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分析
        5.1.1 系统论及相关概念
        5.1.2 海陆一体化系统构建
        5.1.2.1 海陆一体化经济系统基本概念界定
        5.1.2.2 以系统论为基础的海陆一体化经济系统构建
        5.1.2.3 海陆一体化经济系统的能量流体系
        5.1.3 海陆一体化经济系统产业链构造
    5.2 海陆经济一体化的协同论基础
        5.2.1 协同论的含义
        5.2.2 协同论的基本思想
    5.3 海陆经济一体化的二元经济理论基础
        5.3.1 二元经济的含义
        5.3.2 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必要性分析
    6.1 滨海新区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二元化趋势
        6.1.1 滨海新区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两个战略体系的比较
        6.1.2 滨海新区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发展的二元化趋势分析
    6.2 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必要性分析
        6.2.1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QSPM 模型的海陆一体化战略选择
        6.2.1.1 评价方法
        6.2.1.2 基于模糊QSPM 模型的海陆一体化战略选择体系的构造
        6.2.2 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战略制定的必要性分析
第七章 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设计
    7.1 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2 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的构成
        7.2.1 天津市海陆一体化经济空间布局拓展战略
        7.2.2 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产业发展目标
        7.2.3 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的实施步骤
        7.2.4 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的体制支持
        7.2.5 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的环境调控机制
第八章 天津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
    8.1 加快体制创新和改革
    8.2 加快制定海陆一体化经济发展规划
    8.3 加快整合海陆空间资源
    8.4 加强海陆一体化环境保护工作
    8.5 加强海陆一体化经济科学研究工作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黄河龙羊峡水电站发电损失分析及测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来水减少对龙羊峡的影响
        1.2.2 水库调度合理性分析
        1.2.3 向下游调水对龙羊峡的影响
        1.2.4 补偿机制建立的必要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黄河上游径流特性研究
        1.3.2 中长期径流预测及水库优化调度研究
        1.3.3 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1.4 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龙羊峡水电站入库径流分析
    2.1 龙羊峡以上流域自然情况
    2.2 降水对径流的影响
        2.2.1 黄河龙羊峡以上流域各站平均降水情况
        2.2.2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
    2.3 龙羊峡入库径流特性分析
        2.3.1 水文情势
        2.3.2 径流丰枯划分标准
        2.3.3 径流变化情况
        2.3.4 与贵德站年径流的连丰、连枯变化对比及周期变化分析
    2.4 小结
3. 基于长期径流预报的优化调度
    3.1 径流预报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3.1.1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
        3.1.2 B 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3.1.3 径流预报的实现
        3.1.4 龙羊峡径流预报
    3.2 基于径流预测的水库优化调度
        3.2.1 水库调度图
        3.2.2 水库优化调度
        3.2.3 实例分析
    3.3 小结
4. 非正常情况下龙羊峡发电损失测算
    4.1 龙羊峡水电站的调度
        4.1.1 水库调度规则
        4.1.2 模型建立
    4.2 正常来水情况下不同调度方式的发电损失
    4.3 不同程度来水减少龙羊峡发电损失的计算
    4.4 非正常调水情况下的发电损失
        4.4.1 损失的形式
        4.4.2 损失测算
        4.4.3 常规调度与优化调度发电损失比较
    4.5 小结
5. 减少龙羊峡发电损失的对策
    5.1 合理调度规则的实施
        5.1.1 充分发挥原有水库调度图的作用
        5.1.2 基于电网平衡的水库调度
    5.2 经济补偿机制的建立
        5.2.1 应急调水补偿的原则
        5.2.2 应急调水补偿制度
    5.3 实施补偿的相关政策建议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流域水资源实时调控理论方法和系统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水资源调控及配置方法研究概况
        1.3.2 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水资源调配研究进展
        1.3.3 水资源决策支持系统研发概况
        1.3.4 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
        1.3.5 几个研究方向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主要创新点
2 枯水流量传播时间和水量损失研究
    2.1 河段划分和概化
    2.2 枯水调度流量和调度时段划分
    2.3 枯水流量传播时间分析
        2.3.1 原型观测试验方法
        2.3.2 历史资料分析方法
        2.3.3 综合分析
    2.4 河道水量损失分析
        2.4.1 原型观测试验方法
        2.4.2 历史资料分析方法
        2.4.3 综合分析结论
    2.5 本章小结
3 枯水流量演进方法综合研究
    3.1 概述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流量演进研究的思路
    3.2 多因子线性演进方法
        3.2.1 概述
        3.2.2 多因子线性演进方程的推导
        3.2.3 参数优选方法
        3.2.4 2001年~2003年应用和验证
        3.2.5 演进参数分布规律的分析
        3.2.6 几点认识
    3.3 一维非恒定流流量演进方法
        3.3.1 一维非恒定流的求解方法
        3.3.2 差分格式的构造及方程离散
        3.3.3 模型计算及结果
    3.4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3.4.1 BP网络结构及算法
        3.4.2 模型设计及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流域水资源实时调控方法和模型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和概述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概述
    4.2 流域水资源实时多维临界调控的基本概念
        4.2.1 临界控制论
        4.2.2 流域水资源实时多维临界调控的特点和过程
    4.3 流域水资源实时多维临界调控的特征分析
        4.3.1 水库调度、河段配水和流量预警控制相结合的三元调控结构
        4.3.2 不同时间步长嵌套的时间调控结构
        4.3.3 供需自适应的动态平衡调控结构
        4.3.4 基于实时信息的动态反馈调整结构
    4.4 黄河小浪底以下河段枯水实时调控模型研究开发
        4.4.1 模型总体结构
        4.4.2 月调配模型
        4.4.3 旬调配模型
        4.4.4 日调配模型
        4.4.5 防断流防凌预警和用水调整模型
        4.4.6 不同时间步长调配模型的耦合
        4.4.7 应用算例
    4.5 本章小结
5 流域水资源实时调控DSS研究开发
    5.1 概述
        5.1.1 决策支持系统简述
        5.1.2 决策支持系统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和存在问题
    5.2 开发目标和总体结构
    5.3 模型数据库建立和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开发
        5.3.1 模型数据库的建立
        5.3.2 数据管理子系统设计开发
    5.4 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子系统设计开发
        5.4.1 空间数据建立
        5.4.2 基于2D—GIS的查询分析子系统设计开发
        5.4.3 基于3D—GIS的人机交互式视景子系统的探索
    5.5 系统管理子系统
        5.5.1 人机交互总控界面设计开发
        5.5.2 运行模式选择的设计开发
    5.6 枯水调配控制流程开发
        5.6.1 设计思想
        5.6.2 枯水调配控制流程的设计
        5.6.3 枯水调配控制流程的功能模块设计和开发
    5.7 应用成果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成果

四、第八次引黄济津2003年紧急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河70年治理历程梳理分析[J]. 于紫萍,宋永会,魏健,胡术刚,许秋瑾. 环境科学研究, 2021(06)
  • [2]大河上下[J]. 陈启文. 清明, 2016(02)
  • [3]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4]黄河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信息通报及协作机制[J]. 张军献,张颖,赵会林,杨文博. 人民黄河, 2013(01)
  • [5]2010年中国水资源公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 2011(04)
  • [6]引黄济津工程组织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魏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8)
  • [7]黄河梯级水库水电沙一体化调度研究[D]. 万毅. 天津大学, 2008(01)
  • [8]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一体化经济战略研究[D]. 王磊. 天津大学, 2007(04)
  • [9]黄河龙羊峡水电站发电损失分析及测算[D]. 陶凤玲.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
  • [10]流域水资源实时调控理论方法和系统实现研究[D]. 王煜.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2003年第八次引黄济津应急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