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振动预测数据输入智能研究

船舶振动预测数据输入智能研究

一、船舶振动预报数据输入的智能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鑫[1](2021)在《采用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边坡稳定安全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秦浩星[2](2019)在《任意泊松比超材料及其船体减振设计理论与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中,将船用新材料开发与船体轻量化设计技术作为高技术船舶开发的关键。随着国际新规范、新标准的制定,对船舶结构振动问题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加之船舶大型化和柴油机高速大功率化,也使得船体结构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常规减振结构、减振方式及结构材料的研究发展至今已经难有大突破,但新设计理念、新型结构/材料的引入为船体结构减振设计提供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本文研究了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以及新型超材料在船体结构轻量化及减振中的应用。首先,提出了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方法”(FETO方法),研究了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法的三类建模方法,给出四种拓扑优化模型的数学列式。其次,采用FETO法分别研究了负泊松比超材料轻量化设计问题、具有面内外承载特性的超材料优化设计问题。然后,对于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中“载荷病态、柔顺度目标函数非连续性”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折衷规划方法为超材料结构的动力学优化建模提供指导。基于机械阻抗概念和多工况问题折衷规划解法,给出具有指定减振性能的超材料设计方法。引入声子晶体结构,设计并研究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性能,揭示其减振机理,并用于船用基座的低频减振优化设计。最后,基于轻量化减振超材料的研究结果,设计新型减振超材料船用基座,并应用于机舱双层底结构的减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引入结构拓扑优化理论,提出一种任意泊松比超材料设计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法(FETO方法),并建立了三类超材料优化数学模型以满足不同设计需求。其中,以结构柔顺度最大为目标函数的数学优化模型适用于减振吸能设计,以结构柔顺度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优化模型可提高超材料结构承载或抗变形性能,以质量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数学优化模型可实现超材料的轻量化。数值计算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适用于设计具有多种初始设计域形状、任意泊松比值的新型超材料。试验研究表明:功能基元泊松比值的设计值、数值仿真结果、试验数据三者间的结果相互吻合;通过设计单个功能基元的泊松比值可以实现超材料整体结构的指定宏观泊松比效应。此外,基于FETO方法设计并分析了具有最佳面内、面外结构刚度特性的任意泊松比超材料。(2)以轻量化作为优化目标,采用功能基元拓扑优化法设计了一系列的指定泊松比值的轻量化超材料,并研究泊松比值对超材料的静力学刚度、动力学减振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泊松比绝对值的增加,减振性能逐渐提升;当正泊松比与负泊松比的绝对值相等时,正泊松比值超材料的减振性能更好。(3)建立了基于折衷规划方法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模型,并通过算例分析了载荷比、工况权重系数对结构拓扑的影响,为解决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中存在的“柔顺度目标函数非连续性”及“载荷病态”现象提供了一种解决策略,且适用于存在类似难点的动力学结构拓扑优化问题。基于原点阻抗值概念,通过数值合成方法以描述各频率点对应的原点阻抗值,并将原点阻抗值作为优化目标函数,提出了一种减振超材料设计方法。频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最大化机械阻抗为目标函数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能够实现具有减振性能的超材料设计。对比传统蜂窝材料,新型设计的超材料在减振性能方面至少提升了12%。(4)基于负泊松比蜂窝超材料设计了一种船用减振超材料基座,并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实现基座减振性能最大化。接着,引入声子晶体并基于局域共振机理解决船体结构低频振动问题,研究了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特性。建立简化动力学模型以分析声子晶体动力学参数对基座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机理,建立了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减振优化模型。上述研究结论表明:当声子晶体固有频率与蜂窝基座固有频率接近时,能够有效减小基座的共振响应峰值;通过优化声子晶体的固有频率,能抑制蜂窝基座的共振现象。(5)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实船应用研究,以提高船体结构的“轻量化和减振”性能。对船体结构原设计方案进行动力学频响分析,并引入优化设计方法以降低振动响应。根据泊松比值对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设计一种超材料减振基座降低船体结构的内、外板振动响应。

马朝朝[3](2019)在《一种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设计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岛众多,在对岛屿的安全巡逻与管理上有很大的不便。而水面无人艇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艇型及搭载任务模块来执行各种不同类型的任务。因而研发设计一种用于近海及兼岛屿巡逻的无人艇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水面无人艇具有自主规划航行,环境监测及自身状态监测等人工智能的新型功能,将艇型设计、智能航行、数据处理及远程监测等集专业技术于一身。由于无人机动作敏捷,起飞至降落耗时短,利用搭载的高清拍摄装置对巡逻地区进行航拍,在短时间内就可完成大片区域的巡逻工作,对于争分夺秒的搜寻、救援工作而言,意义非凡。因此,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艘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中间试验艇,主要研究及成果如下:首先,对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进行基于模糊数学的高性能船船型评优方法选型分析,通过初步设计分析,确定了采用小水线面双体船型。同时还对目标无人艇进行了初步设计,包括主尺度确定、型线设计、外观设计和总布置设计。其次,根据母型船改造法进行基于性能及功能最优的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论证及设计分析,进行典型中间试验艇模型的制作,并对模型推进系统、操纵系统和控制系统设备进行安装与调试,以及无人机降落控制方案论述。同时设计了一套基于PAC的智能控制系统,并在试验中验证了该套系统的可靠性。然后对无人艇进行艇体快速性、回转性和静水横、纵摇试验及系统辨识,验证了无人艇性能的可靠性。由试验数据得出该艇的各项性能均满足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的性能要求。最后对环境风、浪、流进行数学建模,对智能航行和动力定位方案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智能航行和动力定位程序方案,通过岸机规划航迹并将无人艇最后定位在预期位置上。在完成动力定位实验后又进行了无人机的巡逻起降试验,通过试验现象充分验证了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功能的可靠性。通过对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进行功能试验,验证了各项设计指标。结果表明,所设计的中间试验艇的效果满足预期,可进行动力定位、无人机的搭载任务并保证无人机的巡逻工作,可进行沿海及岛屿的巡逻任务。极大地提高了巡逻效率,为今后该型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和试验基础。

董涵[4](2019)在《舰船艉部振动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舰船的现代化设计不断向着轻量化、大型化以及快速化方向发展,船体产生的振动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尤其对于船体艉部部分,由于船舶的螺旋桨和动力设备通常会布置在船艉,导致船体艉部的振动激励过大从而引起较为严重的振动问题。因此对于船体艉部的振动特性和振动治理方法研究已经成为船舶工程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面对日益严峻的振动问题通过被动式的振动治理方法已渐渐不能满足船舶工程的要求。基于以上的船体振动背景,本文对某舰船的艉部振动特性展开研究,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振动治理方法研究,也为今后的船艉振动治理方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研究方法对某舰船的艉部振动特性进行相关研究,并在该基础上展开针对艉部振动的治理方法研究。首先本文建立了艉部的变截面组合梁系统,并通过迁移矩阵方法从理论的方法推导了艉部的整体振动解析解。然后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艉部的梁模型、艉部三维模型以及船体混合模型三种有限元模型,计算该船体艉部舱段的振动模态并对比不同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异。对于船体附连水质量施加问题,本文采用声固耦合法来实现船体附连水质量的仿真施加,并将其计算的艉部舱段振动模态与经典的刘易斯附连水质量理论计算施加所计算的艉部舱段振动模态进行对比。通过在艉部舱段有限元模型上施加计算计算得到的螺旋桨激振励,计算分析在螺旋桨激励下该船艉部的振动响应,并利用船舶相关的振动标准评价艉部的振动响应情况。本文在研究分析该船的艉部振动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工程业界的振动治理方法,提出了两种关于的艉部振动治理方法,分别是通过动力吸振器来治理艉部的整体模态振动问题和通过磁流变立柱治理艉部的局部甲板振动响应问题。动力吸振器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多,其工作机理是主要是依靠附着于主系统的从系统的质量的动力作用,将主体系统的振动转移到从系统质量块上从而实现减小主系统振动的目的。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动力吸振器的基本原理,并设计了针对艉部模态前两阶模态治理的船用动力吸振系统,该系统包括基座结构、弹簧阻尼器以及吸振质量块,并以相关设计规范为基础,以工程实际应用角度设计了整个系统包括各个参数以及构件之间的连接形式。磁流变立柱是本文提出的一种用于治理舰船艉部甲板振动过大问题的船用治振新方法,该治振系统以磁流变减振器为其核心元件,通过将其与船体立柱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结合,形成一种可以船体甲板振动变化作出相应措施的减振系统。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核心构件磁流变减振器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机理,并研究了其工作性能与外部电流的关系,并以船体设计相关规范为依据,设计出了针对艉部某个舱段的磁流变减振立柱结构,主要设计内容包括立柱结构、弹簧结构、磁流变阻尼器以及连接形式设计。本文利用有限元仿真计算了所设计的动力吸振器和磁流变减振立柱对艉部振动和艉部甲板振动的治理效果,通过仿真计算验证了两种振动治理方法对的有效性。

姜明庆[5](2017)在《钢质渔业冷藏运输船的整体振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水产捕捞业逐渐向远洋发展,对渔业运输船要求也逐渐提高。一些在近海性能优异的船到了远洋就面临了许多未曾遇到过的问题。本文就某渔业运输船在北太海域作业时遇到船体振动过大的问题,对渔业运输船的整体振动进行研究。首先,对船舶总振动以及局部振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船舶总振动的固有频率计算方法及部分经验公式,各个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船舶局部振动的计算公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其次,针对船舶在波浪中行驶振动过大的问题,确定实海测试方案并对船舶进行实海测试,分别就船舶右侧后桅杆、船舶右侧前桅杆、上层建筑前端壁、桅杆、艏部甲板等位置进行实海振动测量,对所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振动舒适度衡准,得到船舶振动超标的区域及振动超标的原因。第三,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NASTRAN对船舶的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进行建模,并将质量模型以及附连水质量施加在模型上,建立船舶振动的分析模型,对其进行模态分析,结合实海测试的数据,进一步分析船舶整体振动的原因。最后,在得出船舶振动超标的原因之后,提出若干条该船舶的改造方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SC.PATRAN/NASTRAN对这些改造方案进行计算,得到数据后进行分析,结合振动舒适度衡准,确定了最终的改造方案。

刘文彬[6](2019)在《新型内河豪华电力推进游轮振动与操纵性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长江水域作为内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航运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两岸的风景也作为旅游项目进行开发,备受游客推崇,大型豪华旅游船应运而生。电力推进船舶因其轻污染低噪声的特点、良好的操纵性、对环境的友好性,被广泛应用于内河船舶。电力推进船舶除了良好操纵性,其振动问题也相对较轻。一般来说,采用电力推进装置的船舶其主要激励来源于螺旋桨,这使得研究此类船舶振动问题目标明确。本文以内河电力推进游轮Ⅰ型船舶及Ⅱ型船舶为研究对象,研究电力推进游轮的操纵性及振动两方面内容。内河电力推进游轮Ⅰ型船采用“舵桨合一”的形式其尾部形状为方艉,在狭窄弯曲航段、码头等区域回转性能优越,因船舶的回转性与直线稳定性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此船直线稳定性相对较差。内河航道情况复杂,急流弯曲航段较多,虽然其良好的回转性能大幅度提高船舶通过此航段的效率,但在此航段水流速度急且逆水行船时,螺旋桨跟随舵转动使得船舶前进的动力损失,推进效率下降严重,造成船舶行驶安全问题。内河电力推进游轮Ⅱ型船采用常规轴系推进其尾部形状为三球艉且选用侧斜式螺旋桨。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得出Ⅱ型船能够避免Ⅰ型船出现的直线稳定性不佳及螺旋桨效率不高导致船舶动力不足的情况。内河电力推进游轮Ⅰ型船舶及Ⅱ型船舶采用电力推进方式,主要激励源头来自螺旋桨脉动压力及主机。主机激励与螺旋桨激励都是可以人为干预的可控变量。选取合适的螺旋桨与主机、合适的减振措施可以在源头上控制引起船舶振动的变量。本文在研究船体总振动特性时选用了有限元方法,建立整船三维模型,计算分析其总振动响应。对船舶局部振动,通过三维模型分析各甲板尾部及上层建筑区域振动响应及典型位置在螺旋桨激励下的受迫振动响应。针对内河电力推进游轮Ⅰ型船舶有限元分析结果通过实船振动试验进一步验证。根据对内河电力推进游轮Ⅰ型船及Ⅱ型船振动特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尾部线型采用三球艉形式、选用大侧斜式螺旋桨、甲板局部结构加强的内河电力推进游轮Ⅱ型船其振动特性优于内河电力推进游轮Ⅰ型船,且符合船舶振动评估标准。通过对内河电力推进游轮操纵性及船舶振动特性两方面的研究旨在确认上述工程的实际应用价值,更进一步推进长江豪华旅游船舶新船型的研究开发。

沈春涛[7](2015)在《内河浅吃水双尾船振动问题分析与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有许多内河河流,这使我国发展内河航运具有了天然的优势。交通运输部最近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行动的方案,要求加快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促进内河水运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内河航运将进入一个发展高潮,这将是我国船舶行业发展的一个机遇。因营运的需要,内河船舶越造越大,但是,随着内河船主机功率增大,以及有些航道吃水受限,使得内河船的振动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研究的对象为运行于黑龙江水域的航标工作船,由于船厂加工能力的限制,建造完的双尾航标船双艉鳍部分与设计不符,在实际运行时发现该船船尾部分振动比较剧烈,因此想研究下振动的产生是因为双艉鳍部分的建造差异还是另有原因。并且对同系列同航道中的隧道尾船型进行振动计算,与双尾船型进行振动对比分析。本文首先总结了船舶振动原理,然后以双尾航标工作船为对象,建立该船的Patran有限元模型,并对该船进行了固有频率与强迫振动分析,之后用STAR-CCM+对尾部螺旋桨的脉动压力进行了数值计算,与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加载到该船上以研究它对该船的振动影响。最后将该船的尾部改成隧道尾,用Patran软件建模后进行模态分析与时域分析,将结果与双尾航标船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到振动较小的船型。论文通过对双尾船的振动分析,得出了双艉鳍部分对振动的影响,并通过双尾船与隧道尾船的振动对比,得出振动较小的船型,为内河浅吃水双尾以及隧道尾的振动性能研究积累了经验。

郑建丽,刘平,张祝利,张敬党[8](2015)在《基于专家系统的舱室智能化设计在渔船上的应用》文中提出为了合理优化舱室布局,提高渔船设计工作效率,该文针对船舶设计过程中存在舱室划分重复性工作多、涉及知识面广、设计人员容易忽略公约、法规中规定等问题,在分析舱室划分基本理论方法和设计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舱室划分专家系统知识库和推理机制平台,探索基于专家系统的舱室智能化设计方法在渔船舱室设计中的应用。该设计方法以Visual Basic为编程语言,以CATIA软件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研发智能化程序模块,应用于某渔船设计过程,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该程序的开发实现了输入较少数据推动快速建模能力,使舱室划分在满足渔船规则规范的同时,至少可以缩短整船设计周期5-10 d,为渔船智能化设计提供参考。

刘甄真[9](2014)在《全回转拖轮结构振动与舱室噪声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回转拖轮由于动力设备多,功率大,以及在机舱内布置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拖轮舱室的振动噪声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船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目前国内外对全回转拖轮振动噪声控制研究较少,本文以36m全回转拖轮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以有限元和统计能量法为基础,对36m全回转拖轮振动噪声及控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对同类船型开展振动噪声实验,并与仿真值对比,验证了数值仿真的准确性和可行性。首先阐述了船舶主要的声源和振动源,全回转拖轮的声源和振动源较为繁杂,数值也难以确定,本文分析了全回转拖轮主要的声振源,分析了主机和发电机组工作产生的空气和结构噪声特性,以及螺旋桨工作产生结构噪声特性,并通过经验公式和实验测量的方法获得这三个主要声振源的激励频谱图。其次为了研究全回转拖轮的振动特性,采用有限元软件MSC.Patran建立了36m全回转拖轮的超单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和振动预报,对同类船型开展舱室振动实验,并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再次为了研究全回转拖轮的舱室噪声,采用噪声仿真软件VA One,在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36m全回转拖轮的统计能量模型,分析了模型中能量的传播路径,并对模型进行了舱室噪声预报,对同类船型开展舱室噪声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分析了各个噪声源的噪声贡献率。最后,为了使全回转拖轮的舱室振动和噪声达到2012年IMO与DE第53次会议对船舶舱室噪声的限制修订规定,采取单层隔振对主机进行隔振,其振动隔振效果接近5dB,同时舱室降噪效果接近6dB(A);并采取粘贴吸声材料,对舱室进行降噪处理,降噪效果较为明显,为4.77.2dB(A)。当采用主机隔振和粘贴吸声材料综合处理的方法时,降噪效果十分显着,接近11dB(A)。进行舱室布置优化设计,设计四种舱室布置方案,以改变声能的传播路径,对不同的房间都有一定降噪效果,为船厂提供选择。

雒强[10](2014)在《42m拖网渔船的全船振动分析》文中提出近几年,随着捕捞力度的加大,近海的鱼资源逐渐减少,渔民为了获得更多的鱼货就需要进行远洋捕捞,这也提高了对渔船某些指标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船体振动。在以前的捕捞工作中,由于是近海捕捞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船舶的振动问题也就被忽略了,在进行远洋捕捞时船舶航行时间较长,船上设备和船员长时间处在有害振动的影响下,振动问题也就较为突出了。本文以一艘42m拖网渔船为研究对象利用MSC.PATRAN/NASTRAN软件建立全船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全船振动分析。分析时取满载返航和空载到港两个工况。首先,计算船体的固有特性。在进行船舶振动分析时需要考虑参与船舶振动的有效质量。在本文中,船体自身的质量由三维模型的板单元和梁单元模拟,船上设备的质量以质量点的方式施加到设备相应位置处,船上货物的质量根据《船体计算书》得到,并按照实际的分布位置施加到模型上,附连水的质量根据CCS规范《船上振动控制指南》中的公式计算得出,根据实际情况以质量点的方式分布到模型上。然后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得出船体的固有特性。另外,还分析了不考虑附连水质量时船体固有频率的变化趋势。其次,计算船体的强迫振动响应。在计算船体的强迫振动响应时需要计算激振力以及确定阻尼和边界条件。激振力分为主机激振力、脉动压力和轴承力,其中主机激振力由《船舶振动基础与实用计算》中的公式计算得出,脉动压力和轴承力由《船上振动控制指南》中的公式计算得出,并按照实际情况施加模型上。阻尼系数取0.03,边界条件采用弹簧约束。然后对模型进行瞬态响应分析得到船体振动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三种结果,取船体不同位置的点进行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与振动衡准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同时分析了附连水质量对船体强迫振动响应的影响。第三,局部减振分析。在强迫振动计算完成后,对模型局部结构进行修改。本文的修改措施主要包括船体结构和机座两部分:船体结构修改措施包括机舱内增加立柱和船尾处增加质量;对机座进行修改时借鉴了一篇参考文献的修改方式。将修改后的船体进行瞬态响应分析得到修改后的分析结果,最后将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减振效果最好的措施。

二、船舶振动预报数据输入的智能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船舶振动预报数据输入的智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任意泊松比超材料及其船体减振设计理论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船舶轻量化研究进展
        1.2.2 船舶隔振系统研究进展
        1.2.3 超材料/超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
        1.2.4 负泊松比超材料的分类
        1.2.5 超材料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进展
        1.2.6 声子晶体超材料性能分析及设计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引言
    2.2 结构拓扑优化理论方法
        2.2.1 结构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
        2.2.2 变密度法的基本理论
        2.2.3 变密度法材料插值模型
        2.2.4 基于SIMP法的结构拓扑优化模型
        2.2.5 基于SIMP法的优化准则法
    2.3 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模型及设计方法
        2.3.1 超材料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设计方法
        2.3.2 基于功能基元拓扑优化的超材料设计
        2.3.3 材料泊松比与结构泊松比概念的辨析
    2.4 超材料的功能基元拓扑优化建模方法
        2.4.1 不同形状的功能基元拓扑基结构
        2.4.2 三种拓扑优化模型列式及计算结果
        2.4.3 优化结果的验证
    2.5 超材料泊松比值的验证及试验
        2.5.1 基于3D增材打印制造的超材料试件
        2.5.2 数值仿真验证
        2.5.3 试验分析
    2.6 超材料减振性能分析
    2.7 承载功能为主的超材料拓扑优化设计
        2.7.1 两种载荷条件下的优化及分析
        2.7.2 拓扑优化结果提取及验证
        2.7.3 超材料结构的面内刚度分析
        2.7.4 超材料结构的面外刚度分析
        2.7.5 承载功能为主时超材料拓扑优化设计的特点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任意泊松比超材料的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任意指定泊松比的超材料轻量化优化设计方法
        3.2.1 超材料轻量化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及计算
        3.2.2 轻量化超材料优化设计的验证
    3.3 轻量化优化设计超材料的泊松比值试验验证
        3.3.1 轻量化超材料结构的泊松比值试验
        3.3.2 轻量化超材料的泊松比值试验分析
    3.4 轻量化超材料的静力学性能分析
    3.5 轻量化超材料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3.5.1 频响计算
        3.5.2 减振性能分析
        3.5.3 泊松比值对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
        3.5.4 相比于传统蜂窝材料的减振性能
    3.6 基于轻量化目标设计的各种泊松比超材料的减振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理论的超材料减振优化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设计问题的难点
        4.2.1 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问题分析
        4.2.2 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的载荷病态现象分析及求解方法
    4.3 基于折衷规划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模型
        4.3.1 RAMP模型
        4.3.2 基于折衷规划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模型
        4.3.3 工况权重系数的灰色理论与专家评价方法
        4.3.4 导重法求解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问题
    4.4 折衷规划模型解决载荷病态的效果验证—算例分析
        4.4.1 载荷比对结构拓扑优化结果的影响
        4.4.2 工况权重系数对结构拓扑优化结果的影响
        4.4.3 工况权重系数的灰色理论及专家评价方法
        4.4.4 大跨度甲板强横梁的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4.4.5 多工况结构拓扑优化问题研究总结
    4.5 基于多工况拓扑优化理论和机械阻抗的超材料减振优化方法
        4.5.1 机械阻抗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4.5.2 机械阻抗与减振效果间的关系
        4.5.3 基于机械阻抗的超材料减振优化模型
    4.6 超材料动力学特性的数值仿真
        4.6.1 减振效果分析
        4.6.2 泊松比对减振效果影响规律
    4.7 减振效果评价方法
        4.7.1 基于振级落差VLD的减振性能分析
        4.7.2 基于频率响应的减振性能分析
    4.8 本章结论
第五章 声子晶体超材料船用基座设计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超材料船用基座的减振设计及优化
        5.2.1 船用基座船底甲板减振性能评价方法
        5.2.2 传统基座减振结构设计
        5.2.3 负泊松比蜂窝基座减振结构设计
        5.2.4 负泊松比蜂窝基座的减振结构优化
        5.2.5 负泊松比蜂窝基座的减振试验验证
    5.3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结构设计及优化
        5.3.1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结构设计
        5.3.2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优化设计
        5.3.3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特性分析
        5.3.4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刚度分析
    5.4 蜂窝胞元与声子晶体一体化协同减振优化设计
        5.4.1 优化策略及设计变量的描述
        5.4.2 蜂窝胞元与声子晶体一体化协同减振优化设计
    5.5 声子晶体负泊松比超材料基座的减振机理探讨
        5.5.1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动力学简化模型
        5.5.2 蜂窝结构参数对减振性能的影响规律
        5.5.3 声子晶体超材料基座的减振机理
    5.6 基于局域共振机理的声子晶体基座减振优化方法
        5.6.1 局域共振型声子晶体基座的优化模型
        5.6.2 优化结果分析
        5.6.3 声子晶体周期数量对减振性能影响规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机舱双层底结构动力学优化与超材料减振
    6.1 机舱双层底结构动力学分析
        6.1.1 研究内容
        6.1.2 技术要求
        6.1.3 机舱双层底原方案的动力学分析
    6.2 机舱双层底结构振动控制方法
    6.3 舱段结构的固有频率优化设计
        6.3.1 优化模型中设计变量的定义
        6.3.2 固有频率优化后方案-1(不考虑质量约束)
        6.3.3 固有频率优化-2(增重控制在100 t以内)
    6.4 舱段结构的频响优化设计
        6.4.1 优化模型的建立
        6.4.2 频响优化后的计算结果分析
    6.5 超材料基座设计及其在机舱中减振应用
        6.5.1 减振超材料基座的结构设计
        6.5.2 机舱双层底处超材料减振基座的动力学分析
        6.5.3 超材料基座减振性能分析
    6.6 超材料船体结构减振优化设计
        6.6.1 超材料船体结构减振设计方案-1
        6.6.2 超材料船体结构减振设计方案-2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专利
致谢

(3)一种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设计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3 课题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水面无人艇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2 水面无人艇性能试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
    1.5 水面无人艇智能运动控制现状
    1.6 课题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艇型选型分析
    2.1 引言
    2.2 基于模糊数学的高性能船船型评优
        2.2.1 因素集
        2.2.2 确定因素隶属函数
        2.2.3 建立权重集
        2.2.4 评优计算及分析
    2.3 初步设计分析
        2.3.1 用途及航区
        2.3.2 船型分析
        2.3.3 船级选择
        2.3.4 主机选型
        2.3.5 航速及续航力
        2.3.6 结构与稳性分析
        2.3.7 主要设备
    2.4 方案初步设计
        2.4.1 主尺度确定
        2.4.2 型线设计
        2.4.3 上层建筑设计
        2.4.4 总布置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主要系统设计及模型制作
    3.1 引言
    3.2 艇模推进及操纵系统设计
        3.2.1 螺旋桨设计
        3.2.2 电机选型设计
        3.2.3 轴系设计
    3.3 吊舱结构设计
        3.3.1 舱体设计
        3.3.2 固定结构设计
        3.3.3 吊舱工作原理
        3.3.4 吊舱电机选型及螺旋桨设计
        3.3.5 舵机选型
    3.4 艇模制作
    3.5 设备安装
        3.5.1 控制系统安装
        3.5.2 推进系统安装
        3.5.3 操作系统安装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主要性能试验
    4.1 引言
    4.2 快速性试验
    4.3 操纵性试验
    4.4 耐波性试验
    4.5 横摇系统辨识
    4.6 纵摇系统辨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核心控制器
    5.3 导航定位系统
        5.3.1 DGPS
        5.3.2 三维电子罗盘
    5.4 环境感知系统
        5.4.1 摄像机
        5.4.2 风速、风向传感器
    5.5 通信系统
    5.6 能源系统
    5.7 无人机
        5.7.1 无人机型号介绍
        5.7.2 无人机控制方式
        5.7.3 无人机与无人艇的通信协议
        5.7.4 无人机回收仓设计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数学模型建立及动力定位
    6.1 引言
    6.2 无人艇受力分析
        6.2.1 风
        6.2.2 波浪
        6.2.3 海流
    6.3 无人艇动力定位
        6.3.1 无人艇动力定位实现思想
        6.3.2 无人艇动力定位的工作阶段
    6.4 动力定位架构
    6.5 动力定位航行系统
        6.5.1 动力定位航行控制算法
        6.5.2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6.5.3 岸机控制及接收程序
    6.6动力定位航行实验
    6.7 试验数据分析
    6.8 无人机试验
    6.9 岸机监测
    6.10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2.论文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舰船艉部振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船舶艉部振动研究发展及现状
    1.3 振动治理研究发展及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艉部振动特性分析及治理理论
    2.1 引言
    2.2 艉部舱段振动理论
        2.2.1 艉部船体梁理论
        2.2.2 有限元法计算理论
    2.3 附连水质量对振动影响
        2.3.1 附连水质量理论
        2.3.2 声固耦合法
        2.3.3 验证模型准确性
    2.4 螺旋桨激振理论
    2.5 相关振动治理方法理论
        2.5.1 动力吸振基本原理
        2.5.2 磁流变阻尼器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有限元模型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船体有限元模型
        3.2.2 流场有限元模型
    3.3 艉部模态分析
        3.3.1 艉部舱段整体振动模态
        3.3.2 艉部舱段局部结构模态
    3.4 舰船艉部振动响应分析
        3.4.0 螺旋桨激励计算及施加
        3.4.1 振动响应及评价标准
        3.4.2 艉部舱段振动响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动力吸振器的艉部振动治理
    4.1 引言
    4.2 动力吸振器参数设计
        4.2.1 最优参数设计
        4.2.2 质量比选取
    4.3 动力吸振器位置设计
    4.4 船用动力吸振器应用设计
        4.4.1 弹簧阻尼器设计
        4.4.2 基座设计
        4.4.3 船用动力吸振器模型
    4.5 艉部振动治理效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舰船艉部局部甲板振动治理
    5.1 引言
    5.2 立柱振动特性研究
    5.3 减振立柱的理论研究
        5.3.1 磁流变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5.3.2 减振立柱系统力学模型
    5.4 磁流变减振立柱设计
        5.4.1 立柱及弹簧设计
        5.4.2 磁流变阻尼器设计
        5.4.3 磁流变减振立柱安装
    5.5 艉部甲板结构振动治理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钢质渔业冷藏运输船的整体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船舶振动理论
    2.1 船舶振动概述
    2.2 船体总振动
        2.2.1 船体总振动概述
        2.2.2 船体梁总振动的固有特性的影响因素
        2.2.3 船体梁固有频率的计算
        2.2.4 船体强迫振动
    2.3 船体局部振动
        2.3.1 上层建筑振动
        2.3.2 双层底的振动
        2.3.3 桅杆振动
        2.3.4 船舶板的振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质渔业冷藏运输船振动实测
    3.1 船舶的主要参数及测试方案
        3.1.1 船舶的主要参数
        3.1.2 实船振动测试方案
    3.2 实船振动测试结果
        3.2.1 船舶右侧后桅杆振动测试结果
        3.2.2 船舶右侧前桅杆振动测试结果
        3.2.3 上层建筑前端壁振动测试结果
        3.2.4 桅屋振动测试结果
        3.2.5 艏部甲板振动测试结果
    3.3 振动测试结果分析
        3.3.1 振动舒适度衡准
        3.3.2 振动测试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限元模态及改造方案分析
    4.1 船体有限元模型
        4.1.1 MSC.PATRAN/NASTRAN有限元介绍
        4.1.2 有限元分析简介
        4.1.3 有限元模型
        4.1.4 模型质量
    4.2 船体模态分析
        4.2.1 模态分析理论
        4.2.2 模态分析结果
        4.2.3 波浪激励周期的计算
        4.2.4 振动分析原因
    4.3 改造方案分析
        4.3.1 改造方案
        4.3.2 改造方案的有限元计算
        4.3.3 改造方案分析
        4.3.4 确定改造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新型内河豪华电力推进游轮振动与操纵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船舶振动研究现状
        1.2.2 操纵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船舶操纵性与船舶振动理论基础
    2.1 船舶操纵性理论基础
        2.1.1 船舶操纵性运动方程
        2.1.2 船舶水动力模型
        2.1.3 K、T指数
    2.2 船舶振动理论基础
        2.2.1 船舶振动概述
        2.2.2 模态分析和频率响应
        2.2.3 船舶总振动计算方法
        2.2.4 螺旋桨激励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内河豪华电力推进游轮Ⅰ型船与Ⅱ型船对比分析
    3.1 电力推进游轮特点
    3.2 新型内河豪华电力推进游轮
    3.3 Ⅰ型船与Ⅱ型船对比
        3.3.1 主尺度对比
        3.3.2 推进装置参数对比
        3.3.3 尾部线型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内河豪华电力推进游轮操纵性研究分析
    4.1 概述
    4.2 Ⅰ型船操纵性能分析
    4.3 Ⅱ型船改进设计及操纵性能分析
        4.3.1 尾部线型优化
        4.3.2 螺旋桨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内河豪华电力推进游轮Ⅰ型船振动研究分析
    5.1 Ⅰ型船有限元建模
    5.2 Ⅰ型船总振动特性预报
    5.3 Ⅰ型船局部结构振动分析
        5.3.1 局部结构固有频率计算
        5.3.2 局部结构有限元分析
    5.4 Ⅰ型船受迫振动响应分析
        5.4.1 Ⅰ型船激励
        5.4.2 受迫振动响应计算及分析
    5.5 Ⅰ型船实船试验
        5.5.1 Ⅰ型船实船总振动测试
        5.5.2 Ⅰ型船实船局部振动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内河豪华电力推进游轮Ⅱ型船振动研究分析
    6.1 Ⅱ型船振动特性设计方案
    6.2 Ⅱ型船有限元模型建立及计算分析
        6.2.1 局部结构有限元分析
        6.2.2 受迫振动响应分析
    6.3 本章小节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内河浅吃水双尾船振动问题分析与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船舶振动研究情况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船舶振动原理
    2.1 振动理论
        2.1.1 单自由度
        2.1.2 多自由度
        2.1.3 弹性体
    2.2 船体振动概述
    2.3 船体总振动
    2.4 船体局部振动
    2.5 附连水质量
    2.6 船体总振动的估算方法
        2.6.1 希列克公式
        2.6.2 陶德公式
        2.6.3 内河船估算公式
    2.7 船体总振动的详细计算方法
        2.7.1 瑞利法
        2.7.2 迁移矩阵法
        2.7.3 有限元法
    2.8 内河浅吃水船的振动特点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尾航标工作船的模型建立
    3.1 概述
    3.2 船体参数
    3.3 整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1 分组
        3.3.2 材料与单元特性
        3.3.3 质量
        3.3.4 模型检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尾船振动问题分析研究
    4.1 双尾船模态分析
        4.1.1 固有振动分析
    4.2 双尾船强迫响应分析
        4.2.1 螺旋桨激振力
        4.2.2 主机激振力
        4.2.3 瞬态响应分析
    4.3 制造误差引起的尾部形状变化
    4.4 脉动压力的数值计算
        4.4.1 湍流模型
        4.4.2 模型建立
        4.4.3 网格划分
        4.4.4 计算前处理
        4.4.5 计算结果
    4.5 实际船舶总振动分析
    4.6 计算结果对比
    4.7 振动原因与优化
        4.7.1 振动原因
        4.7.2 优化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船型振动对比分析
    5.1 隧道尾船型
    5.2 建立隧道尾航标船有限元模型
    5.3 隧道尾船振动分析
        5.3.1 固有频率
        5.3.2 强迫振动分析
    5.4 两船型振动结果对比分析
    5.5 吃水改变对两船振动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专家系统的舱室智能化设计在渔船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基于专家系统的舱室智能化设计简介
    1.1 智能化设计模式
    1.2 基于专家系统的知识库
    1.3 推理系统
    1.4 遗传算法的应用
2 舱室智能化设计系统
    2.1 系统设计
    2.2 系统开发
3 舱室智能化设计在渔船的实例应用
4 结 论

(9)全回转拖轮结构振动与舱室噪声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船舶振动传递和声辐射理论与分析
    2.1 概述
    2.2 船舶振动传递与声辐射理论
        2.2.1 船舶结构振动研究
        2.2.2 船舶结构声学理论
    2.3 船舶的振动传递和噪声辐射分析
        2.3.1 船舶振源和振动传播途径
        2.3.2 船舶噪声源和噪声传播途径
    2.4 全回转拖轮的声源与振源频谱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回转拖轮的振动特性实验研究
    3.1 概述
    3.2 全回转拖轮振动实验装置
        3.2.1 实验模型
        3.2.2 实验设备
        3.2.3 测试方法和测点布置
    3.3 测试及数据处理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回转拖轮船体结构振动特性数值研究
    4.1 概述
    4.2 船舶振动研究方法
        4.2.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想
        4.2.2 有限元理论
        4.2.3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4.2.4 有限元分析软件
    4.3 全回转拖轮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4.3.1 拖轮船体特征参数
        4.3.2 模型建立方法
        4.3.3 全回转拖轮超单元模型建立
    4.4 拖轮结构振动计算结果分析
        4.4.1 结构振动模态计算分析
        4.4.2 全回转拖轮的舱室结构振动响应预报
        4.4.3 全回转拖轮的舱室结构振动数据测量
        4.4.5 实验与仿真数据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回转拖轮的舱室噪声特性研究
    5.1 概述
    5.2 船舶噪声研究方法
        5.2.1 SEA 子系统的确定与适用频率的划分
        5.2.2 SEA 中若干基本假设
        5.2.3 SEA 功率流平衡方程的建立
        5.2.4 SEA 中参数的确定
    5.3 统计能量模型建立
    5.4 拖轮舱室噪声计算结果分析
        5.4.1 全回转拖轮的舱室噪声预报
        5.4.2 全回转拖轮的舱室噪声数据测量
        5.4.3 实验与仿真数据对比分析
        5.4.4 噪声源贡献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回转拖轮舱室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
    6.1 概述
    6.2 单层隔振设计理论基础
    6.3 船舶噪声常用控制方法
        6.3.1 吸声技术
        6.3.2 隔声技术
        6.3.3 消声技术
    6.4 主机单层隔振处理
    6.5 舱室吸声降噪处理
    6.6 主机隔振与舱室吸声综合处理
    6.7 全回转拖轮舱室布置优化设计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42m拖网渔船的全船振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船舶总振动理论
    2.1 船体总振动概述
    2.2 影响船体总振动的因素
    2.3 船体梁总振动固有频率计算
        2.3.1 固有频率近似计算
        2.3.2 固有频率详细计算
    2.4 船体强迫振动
        2.4.1 船体强迫振动一般概念
        2.4.2 船体振动的阻尼
        2.4.3 船体梁强迫振动响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42m 拖网渔船全船振动分析
    3.1 模型介绍
        3.1.1 结构模型
        3.1.2 质量模型
    3.2 激振力
        3.2.1 螺旋桨激振力
        3.2.2 主机激振力
    3.3 阻尼与边界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2m 拖网渔船振动分析计算结果
    4.1 渔船固有频率及振型
        4.1.1 考虑附连水质量
        4.1.2 不考虑附连水质量
    4.2 强迫振动计算结果
        4.2.1 考虑附连水质量
        4.2.2 不考虑附连水质量
    4.3 振动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局部结构减振分析
    5.1 减振方法概述
    5.2 采取减振措施后的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船舶振动预报数据输入的智能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采用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边坡稳定安全监测系统设计[D]. 王文鑫. 华北科技学院, 2021
  • [2]任意泊松比超材料及其船体减振设计理论与方法[D]. 秦浩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3]一种可搭载无人机的无人艇设计初步研究[D]. 马朝朝. 江苏科技大学, 2019(03)
  • [4]舰船艉部振动控制方法研究[D]. 董涵.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5]钢质渔业冷藏运输船的整体振动研究[D]. 姜明庆. 浙江海洋大学, 2017(10)
  • [6]新型内河豪华电力推进游轮振动与操纵性分析研究[D]. 刘文彬.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内河浅吃水双尾船振动问题分析与对比研究[D]. 沈春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8]基于专家系统的舱室智能化设计在渔船上的应用[J]. 郑建丽,刘平,张祝利,张敬党. 农业工程学报, 2015(06)
  • [9]全回转拖轮结构振动与舱室噪声控制技术研究[D]. 刘甄真.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3)
  • [10]42m拖网渔船的全船振动分析[D]. 雒强. 浙江海洋学院, 2014(08)

标签:;  ;  ;  ;  ;  

船舶振动预测数据输入智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