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乘用车主要性能综合评价研究

普通乘用车主要性能综合评价研究

一、普通乘用车主要性能综合评价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梁星灿[1](2021)在《货车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车载电子产品的普及和应用,当今驾驶员分心驾驶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分心驾驶引发了众多交通事故,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安全隐患。然而现有分心驾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普通小车驾驶人,对货车驾驶人分心驾驶给交通安全产生的危害却较少研究。因此,深入研究货车驾驶人分心驾驶对车辆行为和交通安全产生的影响对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货车驾驶人分心驾驶展开调查研究,选择“蓝牙通话”、“看窗外”和“发微信”三种典型分心次任务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开展模拟驾驶实验,采集分心驾驶状态下车辆运行数据。然后,建立考虑分心驾驶显着特征的IDM模型用于描述分心驾驶状态下车辆的跟驰行为,在此基础上从微观层面研究驾驶人分心驾驶对自身车辆驾驶绩效的影响,从中观层面上研究分心驾驶车辆给所在车队行驶稳定性带来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分心驾驶车辆的微观行为与宏观交通流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特征之间的联系。本文从分析货车驾驶人分心驾驶的角度,量化三种典型的分心次任务带来的影响程度,并系统性探索了分心驾驶影响的传递机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为相关道路安全法规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心驾驶数据采集。结合自然驾驶观察法(NDS)与事故数据统计法,从分心次任务的常发性和危险性两方面考虑,确定货车驾驶人典型分心驾驶次任务。搭建多车辆联动模拟驾驶平台,针对三种典型分心次任务设计并开展模拟驾驶实验,分别采集稳定流和饱和流环境下驾驶人正常和分心状态下的车辆运动状态指标数据。(2)分心驾驶跟驰模型研究。在考虑分心驾驶行为对车辆运行状态影响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考虑分心驾驶的IDM跟驰模型,采用遗传算法使用模拟驾驶实验数据对跟驰模型参数和分心影响参数进行了标定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改进的IDM模型较原IDM模型能更好描述驾驶人分心状态下的跟驰行为。(3)分心驾驶对车辆绩效及车队稳定性影响研究。采用Relief算法提取出分心驾驶影响较大的10项车辆绩效特征指标并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得出三种分心驾驶次任务在不同交通流环境下对车辆纵向、横向驾驶绩效及跟驰行为的影响。在微观层面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货车分心驾驶对后方车辆运动状态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通过改进的IDM模型进行车队稳定性分析和数值仿真,从中观层面分析驾驶人分心驾驶对车队稳定性的影响。(4)分心驾驶对交通流影响研究。建立考虑分心和车型差异的换道模型,构建驾驶人随机分心模型,搭建基于SUMO软件的交通仿真框架并开展分心驾驶影响研究,探究不同货车比例和分心比例对交通流效率指标和安全水平指标的影响。宏观研究结果显示,交通流中货车比例的增大会增加拥堵风险,降低交通流运行速度,同时分心驾驶比例增大会导致交通流稳定性下降,安全水平降低。因此交管部门需加强对驾驶人分心驾驶行为的监管力度,以降低由分心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数量。图63幅,表35个,参考文献99篇。

陈炜[2](2020)在《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用户对纯电动汽车整车性能的重视与日俱增。当前,行业对纯电动汽车性能的研究,多偏向于单项或几项纯电动车特有性能,鲜见针对纯电动汽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方面的论文。同时,与前瞻性的科研项目不同,产业化开发的纯电动汽车项目,受进度、成本和投资的限制。目前,在有约束前提下,平衡整车性能间的矛盾,打造有综合竞争力的整车性能,缺乏量化的方法。因此,开展纯电动汽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研究有积极意义。论文主要工作内容:首先,识别出当前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未系统识别分类整车性能指标、缺乏系统的集成管理流程和性能冲突处理方法解决性能间冲突和性能受进度、成本和投资限制问题。其次,分析纯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结构及性能上的异同,整合汽车行业整车性能集成管理相关的资源、信息及研究成果,梳理出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然后,融合乘用车整车开发流程和性能开发通用流程,制定出基于整车开发流程的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流程。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质量屋、层次分析法、产品领先策略等工具探讨出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整车性能目标设定、目标动态管理、目标验收和性能综合竞争力评价过程,平衡整车性能冲突,为整车性能集成管理决策提供量化依据。最后,把集成管理方法应用于某纯电动乘用车产业化项目整车性能集成管理工作中,并对整车性能一级指标与市场同类产品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对比,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有助于开发出整车性能有优势的纯电动乘用车。

张一弛[3](2020)在《自动驾驶汽车纵向控制的强化学习算法研究》文中提出自动驾驶系统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决策控制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系统,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普及,机器学习的方法也逐渐被引入到了自动驾驶系统的设计中。本文的研究依托于国家科技部项目“电动自动驾驶汽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运行”,旨在通过将强化学习方法与自动驾驶技术结合,进一步改进自动驾驶汽车纵向决策层的设计,从而适应多变的行车环境,并且在决策过程表现出人性化与个性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汽车纵向自动驾驶决策框架首先针对自动驾驶纵向控制中基于规则的决策推理模型进行阐释,然后介绍了基于值函数和策略的两种强化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将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方法结合,介绍了两种适用于自动驾驶任务场景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最后,在自动驾驶纵向控制与强化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基于强化学习的自动驾驶汽车纵向决策框架的设计,将其应用于高维状态动作空间下的自动驾驶任务序贯决策问题。(2)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动驾驶纵向控制研究在考虑车辆行驶安全性,舒适性和稳定性的多目标决策体系基础上,为了尽可能表现出系统的人性化与个性化,选取驾驶模拟器作为数据采集平台,设计多种日常行驶工况采集驾驶员的真实驾驶数据,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方法对数据处理并提取出三种能够表现驾驶特性的特征参数用于最终的试验验证。在所设计的纵向决策框架中,首先针对自动驾驶纵向控制任务对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建模,根据环境感知层的行车环境信息和车辆状态信息输出选取若干特征作为状态集元素,以期望动作指令做为动作集元素,而后基于逆强化学习的方法,对驾驶员真实驾驶行为数据重采样后作为若干组专家状态轨迹应用于回报函数模型的建立,并将回报函数用于行为价值函数和策略网络的训练,对模型网络的结构完成参数设计,基于状态集动作集与个性化回报函数完成纵向自动驾驶的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DDPG)算法设计。最后,由上层基于强化学习算法的决策模型输出车辆期望加速度后,参照车辆逆纵向动力学模型对下层执行控制器设计以建立决策模型输出与车辆接口的控制信号输入之间的联系,分别设计了加减速模式切换逻辑以及逆向驱动制动模型,并在Carsim中搭建了仿真测试环境,模拟了车辆在期望加速度下的实际动态响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从而实现对驱动及制动系统的实时控制并在宏观层面上体现驾驶员的操作特性。(3)纵向控制算法试验与验证基于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与哈弗H7线控化智能车试验平台对本文所设计的自动驾驶车辆纵向控制算法进行仿真试验与实车试验。通过选取日常交通场景下的典型工况进行测试验证,并将驾驶员真实驾驶数据与系统控制下的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算法在定速巡航、目标跟随等多个控制状态下的有效性、合理性与可靠性。

郑晖[4](2019)在《基于视觉体验理论的无人驾驶汽车内微空间设计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带给汽车领域革命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使车内空间日益受到重视,在空间环境中,视觉体验是用户的第一感官体验。提升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视觉体验,提供针对于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的设计规范以及设计评价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微空间设计概念,基于视觉体验理论,开展了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视觉设计评价研究工作。论文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文采用了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相关专业性文献,对无人驾驶汽车现状进行分析。从视觉体验理论入手,结合微空间设计概念,分析预测了微空间在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设计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提出了无人驾驶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差异性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视觉体验要素,为后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基于前期理论研究内容进行美感评分访谈以及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眼动跟踪实验。分析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的视觉兴趣区关注度、光照亮度影响、色彩色调影响以及材料材质影响。最终形成一系列设计规范参考:关注度方面,座椅部分所受关注度最高,能首先吸引视线;光照亮度影响方面,用户倾向于选择照明强度较弱的环境;色彩色调方面,用户偏好明度偏暗的灰色且座椅明度偏高,环境明度偏低的微空间视觉搭配方案;材质方面,用户倾向于较为光滑、纹理浅的皮质材质座椅、皮革天棚、针织门板、木质地板等。3.根据视觉体验理论,划分无人驾驶汽车内部空间区域,构建以天棚、座椅、门板、地板视觉信息为一级指标,颜色、光滑度、纹理为二级指标的无人驾驶汽车内微空间视觉设计评价体系。其中使用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运用python程序计算得出该评价模型中各个指标对应权重大小以及偏置量,最终得出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设计规范以及设计评价体系。根据评价体系公式可对于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的用户视觉体验效果进行评价,也可反推权重比例影响对设计方案提供设计建议。本文结合微空间设计概念,基于视觉体验理论,通过眼动实验研究,最终构建了无人驾驶汽车内微空间视觉设计的评价体系。为研究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视觉设计提供了依据与方法,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朱海涛,杨佳璘,张斌,李向荣[5](2019)在《基于全宽刚性壁障试验的车辆碰撞兼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对车辆碰撞兼容性进行评价,确定了一种基于全宽刚性壁障(FWRB)试验的测评方法。利用测力墙采集车辆前端碰撞载荷,将载荷分解成垂直和水平方向内的4个区间,通过载荷的标准偏差和负偏差分析,进行加权归一化处理;3款车型的6次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可控制在8%以内。以20个车型的FWRB碰撞试验为样本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离地高度330580 mm的区域内,80%的车辆前端结构满足碰撞载荷要求;而在水平方向上,车辆横向能量传递性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从技术规范上加强引导。

许联航[6](2019)在《一种井下电动防爆矿用运输车悬架分析及优化》文中指出为提高某井下电动矿用人员运输车悬架系统的运动学特性,使整车具备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平顺性,利用Adams/Car软件建立该车前、后悬架仿真模型,在验证模型正确的基础上对后悬架进行分析,利用Adams/Insight进行灵敏度分析,确定了硬点坐标与悬架K特性、C特性的关系。同时,进行了平行轮跳和反跳运动仿真,分析了前、后悬架各项参数受轮跳的影响程度,对悬架各个硬点进行迭代优化,优化车轮定位参数,在其轮跳中应保证前、后轮定位参数在合理范围内变动,使悬架具有良好的运动学特性,从而保障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减少轮胎磨损等。

张春亮[7](2019)在《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决策与产线平衡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退役乘用车相对于其他退役产品而言,具有大型、复杂、精密的特点,而且由于含有危险零部件和环境有害物质,受国家政策法规的严格监管,因此,其拆解流程长、拆解难度大、拆解成本高。然而,目前我国报废汽车拆解行业技术水平较低,仍以手工拆解为主,不能满足大产能、高效率、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需求。本文针对拆解对象的复杂性、拆解目标的多样性、拆解深度的不确定性等不确定条件,围绕退役乘用车泛化拆解成本评估和拆解深度决策、退役乘用车节拍式拆解工艺规划与拆解产线的平衡优化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泛化拆解成本评估、拆解深度及拆解顺序的多目标优化、节拍式拆解工艺与拆解产线规划、高效柔性拆解线平衡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基于动态模糊聚类算法的泛化拆解成本评估方法、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拆解深度决策方法以及不确定条件下拆解线物流分析逻辑仿真模型和节拍式拆解工艺规划,为退役乘用车产品的大规模、高柔性、绿色化拆解提供理论依据和关键技术支撑,并且为丰富本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提供基本原理和实践案例。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不确定条件下的退役乘用车拆解成本评估问题,在退役乘用车完全拆解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动态模糊聚类算法的泛化拆解成本评估方法,通过零部件拆解难度的泛化分类,实现了从零部件到整车拆解成本的快速评价,为企业快速预测拆解成本提供了有效方法。(2)针对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决策的多目标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矩阵编码和精英策略的改进遗传算法,通过经济性、环境影响、技术可行性等适应度参数的加权求解和种群进化过程,实现了在选择性拆解条件下,帕累托最优拆解顺序的启发性求解,为拆解企业寻求经济、环境效益最大化的拆解深度决策提供了理论指导。(3)针对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产线的规划与平衡优化问题,基于真实的拆解线布局、物流和拆解试验参数,提出了拆解线物流分析逻辑仿真模型和节拍式拆解工艺规划,通过物流分析系统仿真,实现了大产能、高效率、柔性兼容退役乘用车拆解线拆解节拍和拆解顺序的平衡调度与产能优化,为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示范工程建设的可行性论证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在现代生产绿色化和可持续制造的背景下,结合统计学、模糊数学、运筹学、人因工程学、智能算法和物流仿真分析等多学科理论方法,为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决策与拆解线平衡优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吴骏飞[8](2019)在《汽车盘式制动器制动尖叫噪声的分析与试验》文中指出本文从复模态分析的理论出发,借助计算机有限元仿真技术,并通过实验测试和分析的手段来探究盘式制动器尖叫噪声产生的机理,并且引入自己的观点,分析其成因,最后从灵敏度分析和压力分布改善两个方面给出局部优化路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对盘式制动器尖叫噪声问题的研究现状及盘式制动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接着依据现有的研究理论,从系统不稳定性这一角度对盘式制动器尖叫噪声的发生机理进行剖析,并从子结构模态频率关于制动器的复模态特征值实部的灵敏度以及摩擦片与制动盘间载荷分布对不稳定性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概括起来,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建立盘式制动器的简化物理模型,通过推导及分析其对应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组及其矩阵,阐述其发生制动尖叫噪声的机理,并且对于盘式制动器的一般分析方法和优化途径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此引出研究的重点。(2)通过一系列的制动器台架模拟试验及子结构试验,如台架SAEJ2521标准测试和子结构固有频率测试等,确定制动器发生尖叫噪声的频率及其对应工况,并且对其试验结果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归纳,作为后续有限元仿真计算的基础和参照。(3)建立与实物相符的盘式制动器3D模型,并在有限元软件中对其划分网格、确定约束条件以及定义材料参数后,按照仿真计算流程,进行子结构的模态参数提取、制动器复模态的仿真以及复特征值分布的计算。以此结果,分析了子结构模态参数与试验测试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制动压力对不稳定模态复特征值分布的影响。(4)结合有限元软件计算仿真结果,利用3D Polytec激光测振仪,在制动器2.1kHz尖叫噪声发生的工作变形试验基础上,讨论子结构模态频率关于制动器不稳定模态复特征值实部的灵敏度,并以此提出结构优化方案,最后以系统稳定性分析及台架试验的结果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发现通过提高支架第6阶自由模态频率,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在2kHz附近的稳定性,并且减少抑制2.1kHz的尖叫噪声。(5)在原有简化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摩擦片与制动盘间的载荷分布这一影响因素,通过对有限元模型的载荷分布理论计算值及实际压力分布试验结果的研究,结合影响实际压力分布的因素,提出基于压力分布改善的优化方向,再根据正交试验的结果,确定方案的最优组合,并进行仿真与试验验证。结果发现,压力分布的改善能够有效地降低尖叫噪音发生的风险。试验及仿真计算的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压力分布的改善及子结构模态频率对制动器复模态不稳定性的灵敏度的优化方案,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一些特定频段和工况的制动尖叫噪声。文中对所用理论及实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对后续盘式制动器的尖叫噪声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马健[9](2019)在《悬架特性对汽车拖车系统车身摆振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法规的不断修订与完善,汽车拖车组合系统(Car-trailer combinations,CTC)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与普通乘用车不同,CTC包含了多个车辆运动学和动力学耦合问题。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当CTC受到来自路面激励或者气流的扰动时,会比较容易出现折叠、横向摆振等复杂的失稳现象,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针对CTC系统,建立起包含悬架特性的5自由度扩展单轨模型,系统研究了悬架特性的引入对CTC车身摆振的影响机理。论文主要完成工作如下:(1)建立了5自由度CTC扩展单轨模型和基于Trucksim软件的虚拟样机模型。在扩展单轨模型中考虑了轮胎和悬架减振器的非线性特性,并包含牵引车和拖车的侧倾、侧向以及横摆运动。提出以判定系数r2作为模型评价标准,通过对扩展单轨模型与商业软件Trucksim模型中车辆的各运动状态量(牵引车、拖车的横摆角速度、牵引角等)的判定系数进行计算,验证了扩展单轨模型的正确性。(2)系统研究了悬架系统特性对CTC车身摆振行为的影响机理。悬架特性主要考虑了悬架弹簧刚度、减振器阻尼特性以及减振器失效行为。对比分析了不同减振器阻尼特性及弹簧刚度对车辆动态稳定性的影响,得出悬架系统中影响CTC车身摆振的主要因素。减振器非线性因素的引入,会使得CTC运动复杂性增加,不仅对系统的动态响应产生影响,而且会使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发生改变。另外利用减振器失效模型研究了减振器发生空程畸变失效后对CTC车身摆振的影响机理。(3)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中的分析方法,对CTC系统动力学稳定性和失稳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Hurwitz判据法求出CTC系统的动态临界车速,再根据Hopf定理证实了该速度为系统的Hopf分岔点,而且在该速度下会出现Hopf分岔现象并产生极限环。另外通过对系统特征根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主导极点对CTC动态响应的影响。最后对CTC系统的多平衡点分岔特性、失稳机制及全局稳定性进行了研究。(4)研究了CTC系统参数对车辆动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路面附着系数、拖车横摆转动惯量、拖车前轴与铰接点之间的距离等参数对系统的动态临界车速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CTC系统在设计阶段的整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5)将增量谐波平衡法应用于CTC车身摆振机理的研究。利用增量谐波平衡法能够求得CTC系统的解析表达式,式中各参数意义较为明确,并且可以直接求出系统的响应频率,有利于对系统动态响应进行频域分析。通过与Runge-Kutta数值方法求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增量谐波平衡法可以被应用于CTC车身摆振的研究。

刘硕[10](2020)在《危化品运输车匝道行驶防侧翻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危险化学品及其附属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问题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为保证危化品运输车安全行驶,安全辅助驾驶技术已成为危化品道路运输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另外,匝道作为一种复杂的弯道路段,危化品运输车在匝道路段处易发生侧翻,致使匝道成为侧翻事故多发路段,且事故案例众多。针对危化品运输车在匝道行驶的安全控制,国内外众多学者已对其安全控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众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本文针对危化品运输车特性和匝道线形,分析危化品运输车的事故类型,并对事故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设计危化品运输车匝道行驶安全控制系统。该系统包括匝道行驶安全速度模型、匝道几何参数获取方法和分段式防侧翻控制系统。这为解决危化品运输车匝道安全行驶提供了帮助。针对匝道安全速度的研究,本文考虑匝道曲率半径、横坡度和纵坡度的影响,以及危化品运输车参数的影响,构建危化品运输车匝道行驶安全速度模型,该模型比现有安全速度模型更符合危化品运输车实际工作环境和状况。该安全速度模型同样适用于其他车辆的弯道行驶安全控制。其中,车辆各参数可根据车辆配置和装载质量获取,匝道几何参数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获取。在G40南京六合山北立交桥匝道处,曾经有一辆液化气运输车因速度控制不当发生侧翻。以此事故匝道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获取方法,一次性提取匝道曲率半径、横坡度和纵坡度。利用Canny算法提取并拟合车道线,计算匝道曲率半径;根据横坡度影响下的匝道路面投影关系,计算匝道横坡度;利用道路消失点和匝道消失点的关系,获取匝道纵坡度。另外,根据匝道线形特性,设计一种分段式防侧翻控制系统。把匝道划分为入弯、转弯和出弯路段,根据匝道线形及车速要求,分类别采用不同的控制系统。其中,入弯路段采用PID控制,转弯路段采用基于单神经元的自适应PID控制,出弯路段采用滑模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分段式防侧翻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快速响应及精准控制。以事故危化品运输车为例,基于Matlab/Simulink构建车、路数学模型,对防侧翻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针对不同路段特点,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法,实验速度没有超越匝道安全速度阈值,且实际速度变化趋势趋近于匝道安全速度变化趋势,能够有效避免危化品运输车发生侧翻事故。利用危化品模型车进行匝道安全控制实验,用51单片机焊接控制电路,采用分段式防侧翻控制系统进行安全速度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分段式防侧翻控制系统可以控制模型车的行驶速度在安全阈值内,当模型车行驶速度小于安全阈值时,模型车没有侧翻;当模型车行驶速度大于安全阈值时,模型车发生了侧翻。基于本文提出的安全速度模型和分段式防侧翻控制系统,仿真实验和模型车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分段式防侧翻控制系统分段控制行驶速度,能够有效避免危化品运输车发生侧翻事故。这为危化品的安全运输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普通乘用车主要性能综合评价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乘用车主要性能综合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货车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心驾驶次任务研究方法
        1.2.2 分心驾驶对车辆绩效影响研究
        1.2.3 分心驾驶对交通流影响研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货车分心驾驶典型次任务选择
    2.1 基于自然驾驶观察法的货车分心行为研究
    2.2 基于CRSS交通事故数据库的货车分心行为研究
    2.3 货车分心驾驶典型次任务和场景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3 货车分心驾驶模拟实验方案设计
    3.1 实验设计
        3.1.1 场景设计
        3.1.2 分心次任务设计
        3.1.3 实验思路
    3.2 多车辆联动模拟实验平台的搭建
        3.2.1 硬件平台
        3.2.2 软件系统
        3.2.3 其他辅助设备
    3.3 实验方案
        3.3.1 实验一:单车分心驾驶模拟实验
        3.3.2 实验二:多车并行共线分心驾驶模拟实验
        3.3.3 实验人员
        3.3.4 实验流程
        3.3.5 数据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IDM的分心驾驶跟驰模型研究
    4.1 考虑分心驾驶的跟驰模型构建
        4.1.1 智能驾驶人模型
        4.1.2 基于IDM的分心驾驶跟驰模型
    4.2 跟驰模型参数标定
        4.2.1 跟驰片段与制动片段提取
        4.2.2 跟驰模型参数标定方法
        4.2.3 分心影响参数标定方法
    4.3 跟驰模型的验证
        4.3.1 跟驰模型参数标定结果
        4.3.2 跟驰模型参数标定结果分析
        4.3.3 分心影响参数标定结果
        4.3.4 分心影响参数标定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分心驾驶对车辆绩效及车队稳定性影响研究
    5.1 分心驾驶行为影响特征指标提取
        5.1.1 特征指标提取方法
        5.1.2 特征指标提取结果
        5.1.3 特征指标分析方法
    5.2 分心驾驶对车辆绩效影响研究
        5.2.1 对车辆纵向驾驶绩效指标的影响
        5.2.2 对车辆横向驾驶绩效指标的影响
        5.2.3 对车辆跟驰行为指标的影响
        5.2.4 综合影响分析
    5.3 分心驾驶对车队稳定性影响研究
        5.3.1 对后方车辆运动状态影响
        5.3.2 稳定性影响理论分析
        5.3.3 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交通仿真的分心驾驶对交通流影响研究
    6.1 考虑分心驾驶的换道模型
    6.2 驾驶人随机分心模型
        6.2.1 随机分心模型构建
        6.2.2 随机分心模型验证
    6.3 基于SUMO的分心驾驶影响仿真环境搭建
        6.3.1 SUMO软件简介
        6.3.2 考虑分心驾驶的交通仿真模型框架
        6.3.3 模型框架的验证
    6.4 仿真交通流特征评价指标
        6.4.1 交通流效率评价指标
        6.4.2 交通流安全水平评价指标
    6.5 货车比例对交通流的影响
    6.6 分心驾驶对交通流的影响
        6.6.1 分心驾驶对交通流效率的影响
        6.6.2 分心驾驶对交通流安全水平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主要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研究路线
    1.6 小结
2 相关开发流程及管理工具概述
    2.1 乘用车整车开发流程
    2.2 整车性能开发通用流程
    2.3 整车性能集成管理工具
        2.3.1 访谈法
        2.3.2 产品领先策略(LACU)
        2.3.3 问卷调查法
        2.3.4 层次分析法(AHP)
        2.3.5 质量屋(HOQ)
    2.4 小结
3 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研究
    3.1 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问题
        3.1.1 整车性能指标分类问题
        3.1.2 整车性能冲突问题
        3.1.3 整车性能受进度、成本、研发费用约束问题
        3.1.4 整车性能集成管理问题总结
    3.2 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对策
        3.2.1 梳理分类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指标
        3.2.2 制定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开发管理流程
        3.2.3 制定乘用车整车性能平衡流程及性能问题升级流程
        3.2.4 制定乘用车整车性能领先策略及目标
        3.2.5 制定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
    3.3 小结
4 某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应用
    4.1 G公司某纯电动乘用车产业化项目介绍
        4.1.1 项目开发背景
        4.1.2 项目开发范围
        4.1.3 市场输入及产品定位
        4.1.4 开发目标及内容
    4.2 G公司某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
        4.2.1 制定e SUV-A整车性能目标
        4.2.2 计算e SUV-A整车性能综合竞争力
    4.3 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3)自动驾驶汽车纵向控制的强化学习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自动驾驶技术研究现状
        1.2.2 汽车纵向控制研究现状
        1.2.3 强化学习方法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车纵向自动驾驶决策框架
    2.1 基于规则的决策控制方法
        2.1.1 定速巡航模型
        2.1.2 间距控制模型
        2.1.3 安全距离模型
    2.2 强化学习方法
        2.2.1 马尔科夫决策过程
        2.2.2 时间差分方法
        2.2.3 策略梯度方法
        2.2.4 Actor-Critic
    2.3 深度强化学习
        2.3.1 DQN
        2.3.2 DDPG
    2.4 汽车自动驾驶纵向决策控制的强化学习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动驾驶纵向控制研究
    3.1 驾驶员纵向驾驶行为分析
        3.1.1 数据采集平台与场景设计
        3.1.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数据处理
        3.1.3 驾驶行为特征提取
    3.2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纵向决策方法
        3.2.1 MDP建模
        3.2.2 基于驾驶行为的回报函数设计
        3.2.3 模型网络结构设计
        3.2.4 纵向自动驾驶的DDPG决策算法
    3.3 车辆逆纵向动力学模型
        3.3.1 模式切换策略
        3.3.2 逆向驱动模型
        3.3.3 逆向制动模型
        3.3.4 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纵向控制算法试验与验证
    4.1 仿真验证
        4.1.1 Simuink/Carsim仿真平台
        4.1.2 仿真试验结果
    4.2 实车验证
        4.2.1 实车试验平台搭建
        4.2.2 实车试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视觉体验理论的无人驾驶汽车内微空间设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视觉研究现状
        1.2.2 微空间研究现状
        1.2.3 设计评价体系理论研究现状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视觉体验理论的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的理论研究
    2.1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设计概念研究
        2.1.1 微空间概念分析
        2.1.2 微空间在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设计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分析
    2.2 无人驾驶汽车微空间与传统汽车内部空间的差异分析
        2.2.1 乘员注意力的差异性
        2.2.2 乘员驾驶经验的差异性
        2.2.3 车内微空间功能的差异性
        2.2.4 车内微空间布局的差异性
        2.2.5 汽车属性的差异性
    2.3 无人驾驶汽车的视觉要素分析
        2.3.1 视觉体验要素分析
        2.3.2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视觉体验要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视觉体验理论的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的实验研究
    3.1 眼部运动跟踪测试实验技术
        3.1.1 眼动实验在无人驾驶汽车中的应用
        3.1.2 眼部运动跟踪理论
    3.2 微空间的眼动实验的设计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设备、条件参数的介绍
        3.2.2 实验测试样本材料的制作与准备
        3.2.3 实验被试对象的调查与准备
    3.3 实验数据分析
        3.3.1 视觉兴趣区域的数据分析
        3.3.2 整体美感7点等级评分结果分析
        3.3.3 光照亮度影响的数据分析
        3.3.4 色彩色调影响的数据分析
        3.3.5 材料材质影响的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论
        3.4.1 不同兴趣区之间的关联数据分析结论
        3.4.2 兴趣区与设计方案相关的数据分析结论
第四章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视觉设计评价体系
    4.1 视觉设计的评价体系理论简介
    4.2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设计的评价打分
        4.2.1 访谈对象的准备
        4.2.2 评价打分结果的数据分析与结论
    4.3 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视觉设计的评价体系构建
        4.3.1 评价体系的指标选择
        4.3.2 评价体系指标的权重设定
        4.3.3 构建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内部微空间设计的评价体系
    4.4 基于无人驾驶汽车微空间的最终设计评价体系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HSV分数生成程序
附录 B 线性回归计算权重及均方差程序
附录 C 调研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全宽刚性壁障试验的车辆碰撞兼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测评方法
    2.1 垂直结构相互作用指数
    2.2 水平结构相互作用指数
3 评价方法验证
4 车型评价结果
    4.1 VSI指数分析
    4.2 HSI分析
    4.3 结构相互作用指数
5 结束语

(6)一种井下电动防爆矿用运输车悬架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悬架的性能对车辆的影响
2 前后悬架仿真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1 悬架模型的建立
    2.2 前悬架运动分析
    2.3 后悬架运动分析
3 结语

(7)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决策与产线平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不确定性的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退役乘用车拆解技术
        1.3.2 拆解线的设计、优化、评价技术
        1.3.3 不确定性的研究
        1.3.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1.5.1 主要内容
        1.5.2 论文结构
        1.5.3 主要贡献
        1.5.4 论文来源
第二章 退役乘用车回收拆解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及其处理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学研究基础
        2.2.1 不确定性问题的描述及分类
        2.2.2 基于遗传算法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2.2.3 基于模糊聚类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2.2.4 基于AHP技术的不确定性处理方法
    2.3 退役乘用车收集和拆解回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及其处理方法研究
        2.3.1 退役乘用车收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2.3.2 退役乘用车拆解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2.3.3 退役乘用车回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2.3.4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不确定性
    2.4 案例分析:基于AHP技术的退役乘用车拆解模式评价与决策研究
        2.4.1 退役乘用车的拆解模式
        2.4.2 基于AHP技术的退役乘用车拆解模式评价方法
        2.4.3 不确定条件下拆解模式的决策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多目标决策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退役乘用车的拆解决策优化
        3.2.1 拆解企业经营模式与拆解决策
        3.2.2 退役乘用车的拆解决策优化问题
    3.3 基于模糊聚类的退役乘用车泛化拆解成本的评估方法
        3.3.1 退役乘用车的精细化拆解试验
        3.3.2 基于拆解难度的退役乘用车拆解成本评估分析流程
        3.3.3 基于拆解难度的拆解成本动态聚类分析
        3.3.4 拆解难度权重值的确定方法
        3.3.5 退役乘用车泛化拆解成本模型及其误差估计方法
    3.4 基于矩阵编码和精英策略的退役乘用车拆解决策多目标优化的改进遗传算法
        3.4.1 退役乘用车选择性拆解的问题规划
        3.4.2 面向拆解深度和拆解顺序的改进遗传算法研究
        3.4.3 面向拆解深度和拆解顺序的退役乘用车拆解决策多目标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确定条件下的退役乘用车节拍式拆解工艺与拆解线规划研究
    4.1 引言
    4.2 退役乘用车节拍式拆解工艺研究
        4.2.1 退役乘用车的报废量预测
        4.2.2 退役乘用车拆解线的节拍设计
        4.2.3 影响退役乘用车节拍式拆解的不确定性因素与应对策略
        4.2.4 退役乘用车拆解工艺试验
        4.2.5 退役乘用车的节拍式拆解工艺规划
    4.3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布局规划
        4.3.1 拆解线规划设计原则
        4.3.2 拆解线总体规划
        4.3.3 预处理工位的布局规划
        4.3.4 地面拆解线的布局规划
        4.3.5 空中拆解线的布局规划
    4.4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柔性转载输送系统
        4.4.1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柔性转载车型界定
        4.4.2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柔性转载平台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平衡与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不确定因素与应对策略
        5.2.1 拆解顺序Pareto最优下的拆解线平衡问题
        5.2.2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不平衡问题的应对策略
    5.3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一体化预处理工位的平衡与优化
        5.3.1 环保预处理基本工序
        5.3.2 环保预处理工序间的逻辑关系
        5.3.3 环保预处理工序间逻辑关系的优化
        5.3.4 环保预处理工序的平衡调度
    5.4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平衡与优化
        5.4.1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平衡问题
        5.4.2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仿真模型
        5.4.3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平衡与优化仿真结果与讨论
        5.4.4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拆解工艺优化改进
        5.4.5 退役乘用车柔性高效拆解线的线体优化改进
    5.5 拆解线示范工程的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8)汽车盘式制动器制动尖叫噪声的分析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制动尖叫噪音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2.1 制动噪声的发展和分类
        1.2.2 制动尖叫噪声产生的机理及相关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本文主要研究的目标及对象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汽车制动器的结构与功能介绍
    2.1 汽车制动系统的介绍以及盘式制动器的发展和特点
        2.1.1 汽车制动系统的相关介绍
        2.1.2 盘式制动器发展和优缺点
    2.2 浮钳盘式制动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2.1 浮钳盘式制动器的构成
        2.2.2 浮钳盘式制动器的工作原理
    2.3 盘式制动器的主要性能参数及相关测试标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盘式制动器振动噪声的理论分析及特点
    3.1 噪声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
    3.2 盘式制动器制动噪声与摩擦力的关系
    3.3 多自由度理论模型及其分析
    3.4 制动噪声发生的特点及一般分析优化方法
        3.4.1 制动器噪声发生的常见工况及特点
        3.4.2 盘式制动器制动尖叫噪声的分析方法
        3.4.3 制动尖叫噪声的一般优化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动器试验测试及有限元分析
    4.1 制动器惯性台架噪声试验
        4.1.1 Horiba制动器惯性试验台及相关测试设备介绍
        4.1.2 制动器前期台架噪声试验及结果分析
    4.2 子结构零部件固有频率测试
    4.3 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及模态分析理论
        4.3.1 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
        4.3.2 模态分析与综合法
        4.3.3 多自由度系统的实模态和复模态的区别
        4.3.4 多自由度系统模态计算的相关理论
    4.4 制动器的三维几何模型
    4.5 制动器有限元模型及其仿真
        4.5.1 ABAQUS有限元软件以及求解器
        4.5.2 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择
        4.5.3 子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4.5.4 子结构装配条件及制动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5 仿真计算流程
        4.5.6 子结构模态参数提取
        4.5.7 子结构有限元仿真与固有频率测试结果对应分析
        4.5.8 制动器复模态的有限元分析
        4.5.9 制动压力对制动器复模态及子结构模态频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动器尖叫特性分析及优化
    5.1 制动器复特征值实部关于子结构模态频率的灵敏度分析
        5.1.1 灵敏度分析概述
        5.1.2 复特征值实部关于子结构模态频率的灵敏度推导
        5.1.3 制动器尖叫噪声工作变形测试
        5.1.4 测试所得工作变形结果与有限元不稳定模态振型相关性计算
        5.1.5 制动器不稳定模态关于子结构模态频率灵敏度分析
        5.1.6 基于子结构模态频率灵敏度分析的噪声优化方向分析
    5.2 压力分布对制动尖叫噪声的影响分析
        5.2.1 制动器摩擦片与制动盘间载荷分布模型
        5.2.2 制动器压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5.2.3 实际压力分布测试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5.2.4 摩擦片与制动盘压力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5.2.5 摩擦片压缩应变值的测试
        5.2.6 制动器摩擦片基于压力分布改善的优化方案正交试验设计
        5.2.7 摩擦片压力分布优化方案的有限元计算及试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
    6.3 不足和改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9)悬架特性对汽车拖车系统车身摆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悬架系统特性研究现状
        1.2.2 汽车拖车系统车身摆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线性系统分析理论
    2.1 非线性系统定性分析
        2.1.1 相平面与相轨迹
        2.1.2 Hopf分岔理论
        2.1.3 极限环
    2.2 非线性系统定量分析
        2.2.1 非线性系统求解的数值方法
        2.2.2 非线性系统求解的解析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拖车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3.1 汽车拖车系统扩展单轨模型
    3.2 轮胎模型
    3.3 悬架系统特性研究
        3.3.1 螺旋弹簧建模
        3.3.2 减振器工作原理
        3.3.3 减振器建模
    3.4 扩展单轨模型与Trucksim模型仿真验证
        3.4.1 Trucksim仿真模型
        3.4.2 扩展单轨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悬架系统特性对车身摆振的影响
    4.1 减振器阻尼特性对车身摆振的影响
        4.1.1 减振器模型影响分析
        4.1.2 减振器非线性影响分析
        4.1.3 MF减振器参数影响分析
    4.2 弹簧刚度对车身摆振的影响
    4.3 减振器失效对车身摆振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拖车系统车身摆振动力学分析
    5.1 汽车拖车系统动力学稳定性分析
        5.1.1 Hopf分岔分析
        5.1.2 系统动态响应特性分析
        5.1.3 多平衡点分岔与动态稳定性判断
        5.1.4 失稳机制分析
        5.1.5 全局稳定性分析
    5.2 汽车拖车系统参数对稳定性的影响
    5.3 基于增量谐波平衡法的车身摆振定量分析
        5.3.1 增量谐波平衡法求解过程
        5.3.2 增量谐波平衡法计算结果分析
        5.3.3 极限环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危化品运输车匝道行驶防侧翻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危化品运输车事故分析
    1.3 匝道安全速度模型构建方法
    1.4 匝道信息获取方法
    1.5 防侧翻控制方法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匝道安全速度数学模型
    2.1 危化品运输车匝道行驶受力分析
    2.2 安全速度数学模型构建
    2.3 多因素权重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匝道信息获取及案例分析
    3.1 事故案例
    3.2 匝道车道线处理
        3.2.1 RGB阈值筛选
        3.2.2 中值滤波及椒盐去噪
        3.2.3 车道线边缘点提取
        3.2.4 车道线拟合
    3.3 匝道信息获取
        3.3.1 匝道曲率半径
        3.3.2 匝道横坡度
        3.3.3 匝道纵坡度
    3.4 案例实证
    3.5 本章小结
4 危化品运输车模型及防侧翻控制系统
    4.1 车身动力学模型
        4.1.1 车身动力学分析
        4.1.2 车身动力学Simulink模型
    4.2 轮胎模型
        4.2.1 魔术轮胎模型
        4.2.2 轮胎滑移率模型
        4.2.3 轮胎侧偏角模型
    4.3 轮胎受力模型
        4.3.1 轮胎动力学模型
        4.3.2 轮胎垂向力模型
    4.4 发动机模型
    4.5 变速箱模型
    4.6 分段式防侧翻控制系统模型
        4.6.1 减速控制系统模型
        4.6.2 加速控制系统模型
    4.7 危化品运输车匝道行驶仿真实验
        4.7.1 危化品运输车无控制行驶状态
        4.7.2 危化品运输车分段式控制行驶状态
    4.8 本章小结
5 危化品模型车匝道行驶实验
    5.1 危化品模型车匝道行驶分段式控制系统
        5.1.1 匝道模型安全速度
        5.1.2 匝道模型路段划分
        5.1.3 危化品模型车匝道行驶分段控制
    5.2 危化品模型车速度控制系统
        5.2.1 危化品模型车控制电路设计
        5.2.2 控制电路主要模块
    5.3 危化品模型车匝道行驶实验
        5.3.1 危化品模型车无控制行驶状态
        5.3.2 危化品模型车分段式控制行驶状态
    5.4 危化品模型车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四、普通乘用车主要性能综合评价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货车分心驾驶行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研究[D]. 梁星灿.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纯电动乘用车整车性能集成管理研究[D]. 陈炜. 浙江大学, 2020
  • [3]自动驾驶汽车纵向控制的强化学习算法研究[D]. 张一弛.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视觉体验理论的无人驾驶汽车内微空间设计评价研究[D]. 郑晖. 天津大学, 2019(01)
  • [5]基于全宽刚性壁障试验的车辆碰撞兼容性研究[J]. 朱海涛,杨佳璘,张斌,李向荣. 汽车技术, 2019(11)
  • [6]一种井下电动防爆矿用运输车悬架分析及优化[J]. 许联航. 陕西煤炭, 2019(05)
  • [7]不确定条件下退役乘用车拆解深度决策与产线平衡优化研究[D]. 张春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汽车盘式制动器制动尖叫噪声的分析与试验[D]. 吴骏飞. 苏州大学, 2019(02)
  • [9]悬架特性对汽车拖车系统车身摆振影响的研究[D]. 马健. 东南大学, 2019(06)
  • [10]危化品运输车匝道行驶防侧翻控制系统研究[D]. 刘硕. 淮阴工学院, 2020(02)

标签:;  ;  ;  ;  ;  

普通乘用车主要性能综合评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