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家蚕品种资源的蛋白质电泳遗传距离研究

新疆家蚕品种资源的蛋白质电泳遗传距离研究

一、应用蛋白质电泳技术对新疆蚕品种资源遗传距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徐舶[1](2020)在《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同源四倍体苜蓿花药(花粉)组培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与苜蓿二倍体野生种质杂交可以把野生种质携带的许多优异性状基因导入四倍体栽培苜蓿品种中,对拓宽苜蓿的遗传基础、加快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新疆大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jiang Daye’)利用花药组培法,通过优化培养条件,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倍性以获得单倍体植株;进一步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单倍体进行加倍获得双单倍体植株;并在二倍体水平下进行种间远缘杂交,通过SRAP标记法探究亲本间遗传距离及杂种的真实性;通过杂种生长当年的株高、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表现,明确不同倍性的各杂交组合杂种优势效应的差异,为筛选新种质及杂交亲本选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后的苜蓿花药组培的再生体系提高了愈伤组织分化率(87.5%)和苜蓿单倍体植株(二倍体)的获得率(23.7%)。单倍体植株(二倍体)组培扦插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1mg/L NAA+2%蔗糖+0.7%琼脂,炼苗移栽时采用无菌营养土成活率最高。以苜蓿花药组培二倍体植株的叶片为外植体,于0.2%秋水仙素+1.5%DMSO条件下,液体悬浮振荡培养24h,可获得再生植株中2.86%~8.6%的双单倍体植株。(2)在二倍体水平下配制14个正反交组合,其结荚率、单荚种子数、相对结实率在不同的杂交时期差异显着,多数杂交组合在初花期和终花期结实性较好。(3)以14对SRAP引物对12个亲本材料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并鉴定了20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种真实性,各杂交组合杂交种纯度为75~100%。真杂交种主要表现为双亲互补带型,而12.5%~66.67%的真杂交种中出现了亲本条带缺失和新带型,这可能也是其杂种优势的一种表现。(4)在生长表现强优势的组合中,有2/3组合为遗传距离较大的亲本组合,如苜蓿单倍体植株与扁蓿豆(M.ruthenica)种间远缘杂交组合在产量性状上表现出正向杂种优势。(5)亲本倍性差异和亲本间遗传距离对杂种优势形成均有显着影响,二倍体水平间杂交组合与四倍体水平间组合产量表现具有一定的等效性,且杂种优势强于四倍体组合。

任永丽[2](2020)在《基于SSR标记及mt DNA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认为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是仅存在于新疆塔里木河水系的特有鱼类,由于种群数目急剧下降,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鉴于此,掌握塔里木裂腹鱼的群体遗传结构、亲缘关系、历史动态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就很有必要。本实验选用车尔臣河、克孜勒河和阿克苏河3个塔里木裂腹鱼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SSR标记以及线粒体DNA的COII和ND4基因序列对塔里木裂腹鱼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塔里木裂腹鱼遗传资源以及建立和保护其种质资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塔里木裂腹鱼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及SSR标记的开发通过MISA软件对塔里木裂腹鱼基因组中的微卫星重复序列进行搜索,在558,993个Unigene中共检测到743,118条微卫星序列,主要有单、二、三、四、五和六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类型。在微卫星的序列中,序列数目最多的是二核苷酸重复单元,达到总数的42.74%,其次为单核苷酸重复单元(39.07%),五、六核苷酸重复类型的SSR含量较少,仅占0.92%和0.24%。在二核苷酸重复中,以AC/TG含量最多,占30.02%,此外,塔里木裂腹鱼微卫星核苷酸重复类型的重复次数以单核苷酸为主,平均达55.16次,其次为五核苷酸重复,而重复次数最少是三核苷酸。同时发现,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该类型SSR的丰度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本研究利用基因组信息的方法开发塔里木裂腹鱼微卫星标记,共设计了288对引物,最终成功筛选出20对具有较高多态性的引物。在8个塔里木裂腹鱼样品中共检测出204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10.2个等位基因。各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布在1.0121.365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150;期望杂合度主要分布在0.0120.22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104;平均每个位点的香农指数为0.179,表明所筛选的20对微卫星位点具有一定的多态性,符合群体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要求。2基于SSR标记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SSR分子标记研究了塔里木裂腹鱼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个群体共扩增得到380个等位基因,且车尔臣河群体具有最高的Nei’s基因多样性和香农指数,分别为0.1136和0.1936,而在克孜勒河群体中具有最高的有效等位基因数。3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遗传距离均显示,车尔臣河群体与阿克苏河以及克孜勒河2个群体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且基因交流和遗传相似性均较小,而阿克苏河群体和克孜勒河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和遗传相似度都比较大。运用UPGMA法对塔里木裂腹鱼个体和群体分别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个群体形成了2个主要的分支,阿克苏河群体与克孜勒河群体聚为一支,车尔臣河群体单独聚为一支。Structure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3个群体中存在2个基因库,即车尔臣河群体的基因组成以及其它两个群体的基因组成。3基于线粒体DNA的COII、ND4基因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mtDNA COII和ND4基因序列分析了塔里木裂腹鱼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线粒体DNA的COII和ND4基因序列均表现出明显的碱基偏向性,且表明A+T含量较高或许也是鱼类mtDNA COII基因和ND4基因碱基组成中普遍出现的情况。且基于两种线粒体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均属于高单倍型多态性和高核苷酸多态性(Hd>0.5,π>0.005),推测塔里木裂腹鱼不同分化的谱系间出现了二次交流。车尔臣河群体与阿克苏河以及克孜勒河群体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且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达到了亚种分化水平(0.02<D<0.2),AMOVA分析结果均显示塔里木裂腹鱼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远大于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且遗传距离NJ聚类树显示车尔臣河群体独立于其它两个群体,单独聚为一支。同时,贝叶斯(BI)树、最大似然(ML)树和最大简约(MP)树也均显示3个塔里木裂腹鱼群体形成了2个明显的类群,一类主要由车尔臣河群体组成,另一类主要由克孜勒河和阿克苏河群体组成。以上均表明了塔里木裂腹鱼已经形成了2个明显分化的地理种群,故建议将车尔臣河群体视为塔里木裂腹鱼的亚种。

董胜君[3](2020)在《山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杏历史久远,分布广泛,多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种质资源异常丰富,为山杏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本文在对山杏分布区内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的基础上,对山杏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进行研究,旨在为山杏种质资源鉴定、分类和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山杏资源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杏无性系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小枝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长度、核厚的Shannon指数最大,小枝长度、小枝粗度等指标与经纬度的变化极显着相关。不同种源间表型性状变异性差异显着,西伯利亚杏表型聚类结果为6类,野杏聚类结果为5类,表型聚类结果反映地理种源特点和表型性状特征。(2)完成山杏简化基因组测序及引物开发,建立并优化了山杏SSR-PCR反应体系。完成叶绿体基因组测序,注释131个基因,包括9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3个t RNA基因和8个r RNA基因。山杏无性系SSR标记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西伯利亚杏NA为7.382,NE为2.666,PIC为0.561;野杏NA为11.433,NE为4.433,PIC值为0.670。SSR标记聚类反映了个体在种源和种质特征上的差异,且与种源分类及表型性状聚类结果均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性。山杏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种源内,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源内。采用5对引物扩增谱带构建了山杏指纹图谱。(3)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可将西伯利亚杏和野杏划分为3个亚群体,均反映了不同无性系的遗传背景信息,体现了种源和表型特征的遗传多样性,且与种源分类、表型聚类及SSR标记聚类相关性均极显着。山杏SSR位点间存在着广泛的连锁不平衡,检测出15个位点与西伯利亚杏10个性状相关联,14个位点与野杏11个性状相关联。(4)按照20%的入选率共筛选出42个山杏无性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单仁重、单果重等22个性状可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山杏树体的主枝基角、单叶面积、花束状果枝数量、树冠长度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导因子,且主枝基角对单株产量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筛选出6个无性系为优良丰产类型,5个无性系为花期抗霜冻类型,人工控制霜冻对冻害温度、单株产量及花器官抗冻性作了初步研究。

何稳稳[4](2019)在《香梨优斑螟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其遗传多样性》文中认为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暗斑螟属Euzophera,为害梨、苹果、枣、无花果、杏、巴旦杏、桃和杨树等,幼虫蛀食树体韧皮部,也可蛀食部分果实。香梨优斑螟危害隐蔽、防控难度大,致使该虫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新疆的香梨和灰枣造成很大损失。本研究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法开发微卫星引物,分析新疆不同地理种群香梨优斑螟种群遗传多样性,促进香梨优斑螟成灾机制研究。1、基于香梨优斑螟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通过Illumina(HiSeq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香梨优斑螟转录组进行测序,序列组装后得到187069条非冗余转录组序列,数据量为117.37Mbp,平均长度627.42bp,其中Unigenes序列144456条,为77.81Mbp,平均长度为538.66bp。Unigenes序列在NR数据库中注释54671条,占37.85%;GO数据库中注释43094条,占29.83%;KEGG数据库中注释18460条,占12.78%。对转录组数据进行SSR筛选发现在14940条SSR序列中,随机合成SSR标记引物200对,122对(61%)有扩增产物,40对可以较好扩增出目标片段,其中25对引物的扩增片段具有较高的多态性。2、香梨优斑螟种群遗传多样性基于8个微卫星引物,对15个地理种群的香梨优斑螟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其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248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51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162,说明所开发的SSR标记适合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8个微卫星位点的Fst值为0.0152-0.3278,平均值为0.1530,Fst的值非常接近于0.15,香梨优斑螟群体间有中等偏低的遗传分化。15个地理种群中XH群体的等位基因数最多(6.3750),T24群体的最少(4.0000);有效等位基因数目XH群体最多(3.6594),T24群体最少(2.7170);15个香梨优斑螟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差别较小,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012-0.6837,SY群体的最高;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除了ZY群体的值为0.4725、TM群体的值为0.4941外,其余地理种群的值均高于0.5,15个群体中除了ZY、TM群体外均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运用UPGMA法对15个香梨优斑螟群体进行聚类分析,15个香梨优斑螟群体没有明显的分支,T24、TK、XH、YC、TM群体聚为一支,其次是CL、MG和HM群体聚为一支,AS、ZY聚在一起,AK、AW、SY、KC种群在一个区域都为阿克苏地区聚为一支,但阿拉尔种群却出现在上一个层级上。对15个香梨优斑螟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相应地理距离做相关性回归分析发现相关系数仅为R=0.0837。综合推测遗传分化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而地理隔离的贡献较弱。

孙利娜[5](2019)在《宝巾花品种分子鉴定和苞片转录组分析》文中认为宝巾花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用的园林绿化植物。目前国内外关于宝巾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研究、栽培繁殖和化学性质等方面,而遗传研究相对匮乏。国内宝巾花品种的来源模糊、种质资源遗传背景不明,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比较严重,缺乏可有效鉴定的分子标记,给生产和科研带来不便,因此急需开发宝巾花的分子标记并进行品种鉴定。同时,苞片颜色是宝巾花的重要观赏性状,但对其形成机理却缺乏研究,近年发展起来的转录组测序技术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本研究以水红宝巾花、云南紫宝巾花等131个宝巾花品种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SSR标记开发、苞片颜色相关基因挖掘和品种分子鉴定,为宝巾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基因挖掘提供分子标记资源,为宝巾花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通过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利用转录组测序研究挖掘到60 293个SSR位点,SSR发生频率1 SSR/2.34 kb,SSR检出率达39.13%。SSR类型丰富,包含117种重复基序,其中数量最多的三种基序为A/T(71.67%)、AT/AT(6.65%)和C/G(2.83%)。单核苷酸重复类型数量最多,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类型,分别占总SSR位点数的74.55%和13.96%。SSR基序的重复次数为5~25次,重复10次的SSR位点最多(17.03%),重复序列总长为10~302bp、平均18.1bp。基于转录组测序开发了16个SSR多态性位点,利用这些位点扩增18个宝巾花品种的DNA样品,共检测到76个等位片段,平均等位片段数4.8,位点多态性信息量平均0.544。(2)基于ISSR标记分析了宝巾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建立了宝巾花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11条ISSR引物对131个宝巾花品种扩增出161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6条、多态率96.89%。观测等位基因数平均1.97,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1.5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分别为0.29和0.45。131个品种的遗传距离在0.00~0.60之间,平均0.365,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分析表明同一种的品种大多数聚在一类,但同一个种仍有品种未聚在一类或亚类、也有多个种的品种聚在一类。引物UBC841的鉴别力最强、鉴别率达80.92%,与引物UBC876组合可将所有供试品种鉴别开,基于此建立了品种分子指纹。(3)利用SSR标记分析了宝巾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鉴定了131个品种并构建了品种指纹。15个SSR位点在131个品种中共扩增等位片段85个,平均每个位点扩增5.60个。有效等位片段数平均2.52。Shannon’s信息指数平均1.04。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平均值分别为0.50和0.57。引物多态性信息量平均0.51。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00~0.60之间,平均0.33,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亲缘关系较近。聚类分析结果与基于ISSR的聚类结果相似。基于11个位点可有效鉴别131个品种,建立了各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4)对云南紫宝巾花苞片4个时期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每两个时期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每两个时期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注释到生物过程的术语最多,注释到细胞组分的最少。经KEGG pathway富集分析,获得每两个时期之间富集最显着的前20个代谢通路,挑选出与云南紫苞片颜色相关的两条代谢通路:一是类黄酮化合物合成途径,参与该途径的酶有11个(CHS、CHI、TC4H、FLS、Caffeoyl-CoA、F3’H、F3H、柚皮素、KCS11、CCo AOMT、SAM MSPI1和CYP98A2),这些酶由26个基因编码;二是甜菜碱生物合成途径,参与该途径的酶是DOD酶,由4个基因编码。从差异表达基因中随机挑选10个基因进行qRT-PCR分析,其中5个基因与转录组结果完全一致,另外5个基因在大部分时期与转录组结果一致,qRT-PCR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次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

王丹丹[6](2018)在《基于SRAP和TRAP标记的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文中认为葱蒜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食用、药用、蔬菜、饲料和观赏植物资源,其中洋葱、葱及大蒜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广泛栽培。新疆是我国及中亚地区野生葱蒜重要的分布地,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葱属植物的抗逆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材料。本研究以新疆10种野生葱蒜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器官基因组DNA提取,比较基因组DNA对扩增结果影响,同时利用SRAP和TRAP分子标记对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开展新疆野生葱蒜种类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提供方法,为生产上葱蒜类蔬菜品种鉴定提供技术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改良SDS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器官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研究发现获得的基因组DNA纯度(OD260/OD280)在1.714~1.968之间,变化不大,基因组DNA的浓度在150~305μg/m L之间,变化较大。对于同一器官不同时期而言,新鲜叶片基因组DNA浓度最高,枯黄叶片的最低;花药散落前的花基因组DNA浓度最高,花蕾的最低;果实完熟期的种子基因组DNA浓度最高,绿熟期种子的最低。经基因组DNA检测及PCR产物检测表明,以上不同器官均可获得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且PCR产物条带清晰。(2)选用SRAP标记通用的正向和反向引物各15条,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随机组合成225对引物组合,筛选出15对引物组合,用于后期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研究。(3)利用筛选出的15对引物,通过程序和温度筛选最终确定SRAP的反应程序为:35℃退火温度下进行前5个循环,52℃退火条件下35个循环。2μL 10×PCR Buffer,d NTPs浓度0.225 mmol/L,引物浓度0.250μmol/L,Taq酶用量1.000 U,模板DNA用量75.000 ng为最佳SRAP-PCR反应体系。通过SRAP-PCR扩增共检测出263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259个,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98.45%,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4106,香农遗传多样性指数(I)为0.5937,说明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10个种群内基因多样度(Hs)和总群体遗传多样度(Ht)分别为0.2099和0.4101,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4882,基因流(Nm)为0.5241,表明其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性较小。基于SM系数法,其遗传相似系数为0.59~0.95,将供试材料分为六大类群,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4)选用2条固定引物和7条随机引物,以及依据NCBI数据库搜索的葱属植物EST序列设计的3条固定引物及3条随机引物,随机组合50对TRAP引物组合进行引物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1对TRAP引物组合在不同种群及其近缘种间有一定的通用性。(5)采用筛选出的11对引物组合,进行退火温度筛选,确定TRAP-PCR的第一步退火温度为37℃,第二步退火温度为53.2℃。经优化,最终确定TRAP-PCR最佳反应体系为2μL 10×PCR Buffer,0.250 mmol/L d NTPs,0.250μmol/L引物,0.750 U Taq酶,75.000 ng模板DNA。TRAP标记共检测到202个位点,多态性位点为188个,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93.11%,种群间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704,香农信息指数(I)为0.2449,种群内基因遗传多样度(Hs)为0.1894;总种群遗传多样度(Ht)为0.3939,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192,而种群间的基因流(Nm)为0.4630,说明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且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间,种群间的基因流动性较小。基于SM系数法,其相似系数为0.60~0.95,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表明其亲缘关系较近。(6)通过对SRAP和TRAP标记的比较研究,新疆10种野生葱蒜遗传多样性丰富、且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没有相关性。

漆永红[7](2018)在《青稞茎基腐病菌(Fusarium avenaceum)多样性及其寄主抗病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是禾本科大麦属的一种禾谷类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辐射边缘的高寒地区,是这些区域主要的饲料作物和粮食作物,广泛用于饲草饲料、食品和酿造等。本研究在明确青稞茎基腐病发生情况、发病症状、危害程度、病原种类以及青稞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基础上,重点以优势病原菌燕麦镰孢菌(Fusarium avenaceum)为研究对象,以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青稞品种甘青2号为研究材料,开展青稞茎基腐病菌(F.avenaceum)多样性及其寄主抗病机理的研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以甘肃省甘南地区和青海省已分离鉴定的91株燕麦镰孢菌为供试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法进行了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毒素化学型及地理分布分析。结果表明,6对SSR引物在91株燕麦镰孢菌中共检测到等位位点数14个,多态性位点数13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2.86%。6个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8215,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553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156,Shannon信息指数为0.4644,多态性位点数为11.5,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2.15%。6个地理种群的Nei’s遗传相似度为0.83250.9869,遗传距离为0.01320.8705。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遗传相似度与海拔差距无显着相关性。燕麦镰孢菌种群聚分为3个大类群,GroupⅠ由甘肃省临潭县、合作市和卓尼县种群组成,GroupⅡ由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刚察县种群组成,GroupⅢ由青海省海晏县种群组成。燕麦镰孢菌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占总变异的93.63%。燕麦镰孢菌毒素化学型分为NIV、DON、3-AcDON三大类,没有15-AcDON毒素化学型。DON在6个不同地理均有分布。该结果为明确燕麦镰孢菌种群遗传多样性和毒素化学型及地理分布提供理论依据。(2)以荧光染料SYBR Green I为指示剂,首次建立了青稞茎基腐病快速诊断技术和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以燕麦镰孢菌的ITS序列为目的DNA片段,应用LAMP设计软件设计2条外引物和2条内引物,优化LAMP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否出现阶梯状条带和LAMP反应液颜色变化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同时用LAMP反应液颜色变化进行田间发病组织检测和土壤燕麦镰孢菌灵敏度验证。优化的LAMP反应体系表明,最佳反应温度为65℃,反应程序为65℃1 h,80℃20 min。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7个不同地理来源的青稞茎基腐病燕麦镰孢菌LAMP检测均呈黄绿色(阳性),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均出现梯度条带,而对照和其他病原菌均呈橘色(阴性),电泳检测没有条带。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LAMP反应液检测灵敏度在DNA水平达到10 pg/μL,2.0%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显示,100 ng/μL10 pg/μL的模板DNA均出现梯度条带。对采自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和临潭县的20份疑似病害样本提取的DNA进行检测,13份为阳性,该技术能够检测出青稞发病组织中的燕麦镰孢菌。在土壤中检测的灵敏度为10个燕麦镰孢菌孢子/0.25 g土壤。本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为燕麦镰孢菌的检测及其青稞茎基腐病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技术。(3)采用室内接种燕麦镰孢菌的方法,测定了燕麦镰孢菌侵染对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青稞品种甘青2号植株叶片细胞结构、光和CO2响应以及青稞植株叶片水分、总灰分、粗脂肪、粗纤维、粗蛋白和青稞植株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的青稞叶片颜色均一且呈深绿色,而发病的青稞叶片叶脉绿色褪去,呈现黄绿或黄白交替症状,透光率增强。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发病叶片细胞膜和叶绿体均遭到严重破坏和断裂,叶肉细胞皱缩变形。发病青稞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均降低。受燕麦镰孢菌侵染,甘青2号和NQK-01-03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降低,而胞间CO2浓度升高;光饱和点、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降低,而光补偿点升高;CO2饱和点降低,而CO2补偿点和光呼吸速率升高。青稞植株叶片水分含量降低,而粗纤维含量升高。青稞植株全氮和全磷含量均降低。感病品种甘青2号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低于抗病品种NQK-01-03。该结果为阐明青稞茎基腐病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4)选取感病青稞品种甘青2号和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在室内盆栽条件下,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法来测定感抗青稞品种内部及品种之间受燕麦镰孢菌侵染后引起的植株叶片和根系MDA含量、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病健植株株高、根长和植株鲜重、根鲜重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感病青稞甘青2号病叶Pro、MDA和POD高于健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SOD和CAT低于健叶;病根Pro、MDA、POD和SOD高于健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CAT低于健根。而抗病青稞NQK-01-03病叶Pro和CAT高于健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POD和SOD低于健叶;病根Pro、可溶性蛋白、MDA和POD高于健根,可溶性糖、SOD和CAT低于健根。受燕麦镰孢菌侵染,感病青稞甘青2号和抗病青稞NQK-01-03之间病健叶和病健根生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感病青稞甘青2号病叶Pro、POD和CAT高于抗病青稞NQK-01-0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和SOD低于抗病青稞NQK-01-03;而感病青稞甘青2号病根Pro、MDA、POD和CAT高于抗病青稞NQK-01-03,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SOD低于抗病青稞NQK-01-03。燕麦镰孢菌侵染后,感病青稞甘青2号和抗病青稞NQK-01-03的株高、根长和植株鲜重、根鲜重均减少。本研究得出,Pro含量、POD活性和CAT活性高低与青稞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病性呈负相关,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高低与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病性呈正相关。该结果为明确燕麦镰孢菌侵染对青稞叶片和根系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5)以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青稞品种甘青2号为材料,以接种燕麦镰孢菌后抗感青稞茎基部为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 Xten平台对其转录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获得的转录本序列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结果表明,受燕麦镰孢菌侵染后,抗感青稞的株高和根长度、植株鲜重和根鲜重均减少,且感病品种甘青2号株高和根长度、植株鲜重和根鲜重均低于抗病品种NQK-01-03。经过基因表达量注释,从抗感青稞品种的病健茎基部组织中共获得DEGs 29676个,其中上调基因16274个,下调基因13592个。使用BLAST软件与COG、GO、KEGG、KOG、NCBI-NR、Pfam、Swiss-Prot和eggNOG数据库比对,28869条Unigene获得注释信息,其中NCBI-NR数据库中注释到的Unigene最多,达到28799条,占全部注释基因的99.76%。将DEGs与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到DEGs中显着性富集的代谢途径,共有28869个DEGs富集在240条代谢途径中,其中以Q-value≤0.05为阈值的代谢途径有21条。抗感青稞品种的病健茎基部组织差异表达基因KEGG参与的生理和信号传导方式有5类,分别参与代谢、合成、光合、加工和互作过程。抗感青稞品种的病健茎基部组织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散点主要集中在苯丙基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植物-病原互作、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酪氨酸代谢、二萜类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抗感青稞品种的病健茎基部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主要有苯丙基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淀粉与蔗糖代谢、酪氨酸代谢、半胱氨酸与蛋氨酸代谢、氨基糖与核苷酸糖代谢6条。该结果在转录水平上初步明确了青稞与燕麦镰孢菌的分子互作机制。

刘梦雯[8](2017)在《新疆野扁桃TP-M13-SSR引物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疆野扁桃(Prunus tenella Batsch.syn Amygdalus nana L.or Amygdalus ledebouriana Schlecht.),又被称为矮扁桃,蔷薇科桃属灌木,是极为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本试验以研究新疆野扁桃的遗传多样性为目的,利用其全基因组数据设计引物,通过TP-M13-SSR技术和毛细管荧光电泳检测分析其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为该珍稀植物的保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充分利用新疆野扁桃全基因组序列,开发出新疆野扁桃TP-M13-SSR引物库,引物库中包含23627条序列,分为二、三、四、五、六核苷酸共5类重复类型,其中二核苷酸类型数量最多,五、六核苷酸数量极少。该引物库中的引物PCR产物以100-349 bp居多,而二核苷酸的PCR产物最大,六核苷酸的最小。(2)从引物库中筛选出12对多态性较好的TP-M13-SSR引物以供后续研究使用。经数据分析后发现,以上引物的PCR产物大小在100-300 bp之间,所选引物多为二碱基重复,仅有引物PT-2为三碱基重复。(3)在毛细管电泳荧光检测中,共选用4种荧光引物,其中荧光引物FAM峰型最为正常且特异峰清晰,不常发生非特异性峰。与之相反,荧光引物ROX所显示出的非特异峰种类数量最多,且特异峰不易辨认。在6种异常情况中,N+1峰出现次数最多,高低峰出现次数最少。(4)将12对引物与96份新疆野扁桃样品扩增后,可得出以上引物的等位基因数(No.of allele)均为2个,有效等位基因数(Ne)的范围为3.5310-9,观测杂合度(Ho)的范围为0-0.6667,期望杂合度(He)的范围为0.72-0.89,固定指数(F)的范围为0.25-1,香农指数(I)的范围为1.48-2.44,特异等位基因(Na)的范围为8-18,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范围为0.6690-0.8790,标记指数(MI)的范围为5.35-15.82,Nei’s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0.2195-0.4308,遗传相似性系数(Gst)的范围为0.0020-.00426,基因流(Nm)的范围为34.7560-252.1964。(5)在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后,发现塔城地区的新疆野扁桃多态性与遗传多样性水平在5个居群中处于最高水平,托里居群处于最低水平。经UPGMA聚类后发现,托里与裕民的新疆野扁桃亲缘关系为最近,布尔津、哈巴河、塔城的新疆野扁桃均被单独聚为一类。

马金星[9](2017)在《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科牧草,它产量高、适口性好,蛋白质含量高,具有极大的生产利用潜力和研究价值。新疆是我国苜蓿种类分布较多的地区,对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进行研究,不仅能挖掘我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从中筛选优异紫花苜蓿种质材料,为我国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奠定重要研究基础,还能指导我国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本文采用表型、抗逆性和DNA分子水平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对来自中国新疆的20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主要形态学特征、主要农艺性状、抗寒性(秋眠性、越冬率)、主要营养成分、耐盐性、抗旱性、以及ISSR、RAPD、SSR 3种DNA分子标记的鉴定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来自中国新疆南、北疆地区的苜蓿种质资源,秋眠性差异较大,来自北疆地区的苜蓿种质资源均被鉴定为秋眠类型种质,大部分种质的秋眠性为1级(3级的只有1份种质),未发现半秋眠类型的种质;但来自南疆的苜蓿材料中,既有秋眠类型种质(1级为主,也有2级和3级的种质),又有半秋眠类型种质(4级和5级种质)。2.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形态特征在不同居群之间变异较大。其中,叶面积变异幅度较大,变化范围在0.83-3.10 cm2,种质ChangJi叶面积最大。自然高度的变异位居第二,变异范围在36.20-110.3cm。主要农艺性状指标中,种子产量变异最大,来自阿尔泰的种质AerTai2种子产量最高,达2221.11kg/hm2。种质KuerL总干草产量最高,达38459.22kg/hm2。种质HaBHe的越冬率最高,达98.53%。种质HaBHe、ChangJi、TaChen、XinY2、FuHai、KuerL、HeT、MinF1 植株高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高、刈割后再生快,越冬率高,综合农艺性状好、生产性能优良,可在苜蓿育种或生产中优先利用。3.综合各种质一茬草的粗蛋白、氨基酸和粗纤维含量来看,来自哈巴河的种质HaBHe,同时具有粗蛋白(21.28%)和氨基酸(17.15%)含量高、粗纤维(26.32%)含量低的优良特性,可在苜蓿品质育种中优先利用。4.在PEG或盐胁迫浓度与相对发芽率的回归分析中,三次多项式模型的模拟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20份新疆紫花苜蓿种质之间耐盐性、抗旱性差异显着,其氯化钠盐胁迫半致死浓度变异范围在0.129%-1.114%之间;PEG胁迫半致死浓度变异范围在4.751bar-13.704bar之间。种质AerTai1抗旱性最强,种质KuerL耐盐性最强。5.SSR、RAPD、ISSR 3种DNA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均表明,来自新疆的紫花苜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发生了较高的遗传分化。但是,不同分子标记技术鉴定出的遗传多样性大小排序不同,而且3种DNA分子标记揭示出的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关性不显着。6.综合比较分析形态特征、农艺性状、营养价值、抗寒性、抗旱性、耐盐性以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筛选出优异种质HaBHe。该种质植株较高,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高、刈割后再生速度快,越冬率高,生产性能优良。其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种子萌发期抗旱、耐盐性强,在SSR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水平上鉴定出的遗传多样性在供试材料中居中等水平,该种质材料在RAPD分子标记水平上表现出的遗传多样性低,反映出其综合性状的整齐一致性,是一份育种和生产利用价值较高的优异紫花苜蓿种质材料,可作为杂交亲本或直接进行紫花苜蓿新品种培育利用。

王勇[10](2017)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图位克隆和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及YrHY1定位》文中指出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Bgt)和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 f.sp.tritici,Pst)是世界各小麦产区的重要病害,严重威胁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国小麦地方品种蕴含丰富的抗病基因,是进行品种抗病性改良的重要抗源。本研究对复壮30的抗白粉病基因Pm5e进行了图位克隆,并对其功能进行验证。同时,利用BSR-Seq与比较基因组学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和YrHY1初步遗传连锁图谱。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复壮30/农大015的F2:3家系为作图群体,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开发了 4个与抗白粉病基因Pm5e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了 Pm5e精细遗传连锁图谱,将Pm5e定位于7BL染色体上标记WGGC13290和WGGB201之间0.08 cM的遗传区间内。2.利用Pm5e基因区域的标记筛选普通小麦望水白的基因组BAC文库,对获得的3个BAC克隆进行测序,经测序组装获得162 kb的序列。利用BAC序列开发标记,对Pm5e高密度遗传图谱进一步加密,将Pm5e定位在标记WGGB2和WGGB3之间的0.04cM遗传区间内。对Pm5e定位区段内13.1 kb的基因组序列进行基因预测,发现3个可能的编码基因(Pm5e-1、Pm5e-2和Pm5e-3)。通过对Pm5e的定位区域进行序列比较,发现抗病材料复壮30中的Pm5e-1和Pm5e-3基因与感病材料中国春之间没有序列差异,而在Pm5e-2基因编码区存在2个单碱基的变异。通过单倍型变异关联分析发现Pm5e-2基因上的一个A/G SNP与抗白粉病的功能密切相关,推测编码NB-ARC-LRR结构域的Pm5e-2是Pm5e重要的候选基因。3.PCR扩增EMS诱变复壮30感白粉病突变体的3个候选基因基因组片段,测序后发现6个感病突变体在Pm5e-2基因上发生了突变。其中2个家系的Pm5e-2基因的蛋白质翻译发生了提前终止,1个家系发生了 5个氨基酸的缺失,1个家系在外显子/内含子边界上发生了突变,2个发生了氨基酸的改变,而在Pm5e-1和Pm5e-3基因上未发现功能明显丧失的突变。4.将高抗白粉病品种复壮30中的Pm5e-2基因组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CAMBIA1300-Bar中,利用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感白粉病小麦品种Fielder。利用白粉菌生理小种E20对T1代和T2代转基因植株进行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家系16-2和27-1中分离出近免疫的抗白粉病植株,确定Pm5e-2即为Pm5e。5.对复壮30和薛早接种白粉菌E20,分析接种前和接种后不同时间段Pm5e的表达量,结果发现,在复壮30中Pm5e基因的表达可以被白粉菌E20诱导,暗示其在E20侵染小麦的过程中发挥抗病的功能。6.普通小麦孟麦58和淮阳1号高抗小麦条锈病,遗传分析表明孟麦58和淮阳1号对条锈菌CYR34(V26)的抗性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MM58和YrHY1。利用BSR-Seq和比较基因组学结合的方法将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和YrHY1定位在小麦染色体2AS的末端,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和YrHY1与STS标记WGGB148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7 cM和3.8 cM。

二、应用蛋白质电泳技术对新疆蚕品种资源遗传距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蛋白质电泳技术对新疆蚕品种资源遗传距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单倍体诱导及应用
    1.2 单倍体的鉴定
        1.2.1 染色体计数法与流式细胞术鉴定法
        1.2.2 形态学鉴定法与气孔数鉴定法
        1.2.3 分子标记法与遗传标记法
        1.2.4 放射线辐射法与其他方法
    1.3 单倍体的加倍方法
        1.3.1 秋水仙素的加倍原理
        1.3.2 秋水仙素加倍技术在双单倍体植株诱导中的应用
    1.4 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1.4.1 国外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1.4.2 国内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1.5 真假杂交种的鉴定方法
        1.5.1 形态学鉴定法
        1.5.2 细胞学鉴定法
        1.5.3 物理化学鉴定法
        1.5.4 生化标记鉴定法
        1.5.5 分子标记鉴定法
        1.5.6 SRAP技术原理与方法
        1.5.7 SRAP技术在杂交种鉴定中的应用
    1.6 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分析
        1.6.1 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1.6.2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
        1.6.3 育性与杂种优势
        1.6.4 不同倍性材料的杂交利用
    1.7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杂种优势预测
        1.7.1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预测
        1.7.2 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主要研究内容
    1.10 研究技术路线
2 苜蓿单倍体培养及育性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药品
        2.1.1 材料来源
        2.1.2 试验药品来源
    2.2 试验方法
        2.2.1 组培再生体系的优化
        2.2.2 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2.2.3 单倍体植株扩繁
        2.2.4 炼苗移栽
        2.2.5 花粉育性鉴定
        2.2.6 自交结实率
    2.3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的优化
        2.4.2 流式细胞术鉴定法的优化
        2.4.3 根尖染色体鉴定法的优化
        2.4.4 不同倍性苜蓿组培茎段扦插生根率
        2.4.5 不同倍性苜蓿材料炼苗移栽成活率
        2.4.6 不同倍性新疆大叶苜蓿部分器官形态差异
        2.4.7 不同倍性苜蓿自交结荚情况与种子活力
    2.5 讨论
        2.5.1 外源激素对苜蓿花药分化培养的影响
        2.5.2 流式细胞术对植物倍性鉴定的影响因素
        2.5.3 根尖染色体鉴定的影响因素
        2.5.4 不同倍性苜蓿的自交不亲和性
    2.6 小结
3 苜蓿双单倍体植株的诱导
    3.1 试验材料与药品
        3.1.1 材料来源
        3.1.2 试验药品来源
    3.2 试验方法
        3.2.1 固体和液体秋水仙素培养基
        3.2.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3.2.3 分化与生根培养
        3.2.4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3.3 数据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秋水仙素处理对出愈率的影响
        3.4.2 愈伤组织继代改良培养
        3.4.3 秋水仙素处理对茎段生根率的影响
        3.4.4 秋水仙素加倍处理后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3.4.5 双单倍体植株的再分化
    3.5 讨论
        3.5.1 不同培养方式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3.5.2 不同外植体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因素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3.5.4 愈伤组织的继代改良
    3.6 小结
4 不同倍性和育性材料间杂交结实率的比较
    4.1 试验材料与杂交组合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物候期观测
        4.2.2 人工杂交
    4.3 数据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物候期
        4.4.2 不同育性苜蓿杂交组合结实率分析
        4.4.3 不同倍性苜蓿杂交组合结实率分析
        4.4.4 二倍体苜蓿种间杂交结实率分析
        4.4.5 二倍体苜蓿与扁蓿豆种间杂交结实率分析
        4.4.6 杂交时期对杂交结荚率的影响
        4.4.7 各因素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 讨论
        4.5.1 育性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2 倍性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3 种间杂交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4 杂交时期与杂交结实率
    4.6 小结
5 杂交亲本遗传距离分析及杂交种真实性鉴定
    5.1 试验材料与药品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药品
    5.2 试验方法
        5.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5.2.2 SRAP引物
        5.2.3 SRAP-PCR扩增反应体系及程序
        5.2.4 PCR产物检测
    5.3 数据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12个杂交亲本SRAP标记图谱分析
        5.4.2 12个苜蓿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5.4.3 杂交种真实性的鉴定
        5.4.4 各杂交组合杂交种纯度
        5.4.5 影响杂交种纯度的主要因素
    5.5 讨论
        5.5.1 苜蓿亲本材料种质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距离分析
        5.5.2 苜蓿杂交种分子标记特异带与纯度鉴定
        5.5.3 影响杂交种纯度的因素
    5.6 小结
6 不同倍性的杂种产量性状优势分析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3 数据分析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苜蓿亲本材料的单株地上生物量比较
        6.4.2 苜蓿亲本材料产量性状表现
        6.4.3 育性和倍性对苜蓿亲本材料产量性状的影响
        6.4.4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优势表现
        6.4.5 苜蓿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
        6.4.6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6.4.7 不同倍性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表现
        6.4.8 不同倍性杂交组合牧草产量优势表现
        6.4.9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优势与遗传距离相关性
        6.4.10 亲本倍性与遗传距离对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杂种优势的影响
    6.5 讨论
        6.5.1 产量性状对杂种优势形成的影响
        6.5.2 苜蓿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
        6.5.3 倍性与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关系
        6.5.4 遗传距离对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影响
        6.5.5 遗传距离和倍性与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关系
    6.6 小结
7 全文讨论
    7.1 苜蓿单倍体与双单倍体获得的影响因素
    7.2 苜蓿SRAP分子标记特异带与杂种优势相关性
    7.3 苜蓿种内与种间杂交结实性的差异
8 结论
9 本研究创新
10 下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基于SSR标记及mt DNA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塔里木裂腹鱼介绍
        1.1.1 塔里木裂腹鱼的分布和资源现状
        1.1.2 塔里木裂腹鱼研究进展
    1.2 鱼类遗传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1.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2.2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 微卫星分子标记
        1.3.1 微卫星分子标记及其特点
        1.3.2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4 线粒体DNA标记
        1.4.1 线粒体的一般结构和特征
        1.4.2 线粒体分子标记在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塔里木裂腹鱼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及SSR标记的开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塔里木裂腹鱼基因组SSR频率及其SSR重复基序类型
        2.2.2 塔里木裂腹鱼微卫星的丰度及分布密度分析
        2.2.3 塔里木裂腹鱼基因组微卫星长度分布及变异
        2.2.4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 引物的设计及多态性SSR位点的筛选
        2.2.6 毛细管电泳和多态性引物信息
        2.2.7 引物多态性分析
    2.3 讨论
        2.3.1 塔里木裂腹鱼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2.3.2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SSR标记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2.2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间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
    3.3 讨论
        3.3.1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3.3.2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结构
        3.3.3 塔里木裂腹鱼种群遗传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线粒体DNA的 COII、ND4 基因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基于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的结果与分析
        4.2.2 基于线粒体ND4 基因序列的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3.1 碱基组成和序列变异分析
        4.3.2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3.3 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结构
        4.3.4 塔里木裂腹鱼种群历史动态
        4.3.5 2种线粒体分子标记的比较
        4.3.6 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分子标记的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山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山杏概述
        1.1.1 山杏种类及分布
        1.1.2 山杏价值及开发潜力
    1.2 山杏及杏属种质资源研究
        1.2.1 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研究
        1.2.2 细胞学水平的多样性研究
        1.2.3 孢粉学形态的多样性研究
        1.2.4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多样性研究
    1.3 基因组测序及SSR分子标记在林木上的应用
        1.3.1 基因组测序技术
        1.3.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3.3 遗传图谱的构建
        1.3.4 亲缘关系研究
        1.3.5 群体结构研究
        1.3.6 连锁不平衡作图及性状关联分析
        1.3.7 表型性状定位
    1.4 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1.4.1 表型性状多样性综合评价
        1.4.2 丰产性综合评价
        1.4.3 花期抗冻性综合评价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山杏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及资源圃概况
        2.1.3 种源地概况
        2.1.4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表型性状频率分布
        2.2.2 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2.2.3 表型性状相关分析
        2.2.4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2.2.5 表型性状地理变异
        2.2.6 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山杏基因组测序及SSR标记开发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简化基因组测序
        3.2.2 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3.2.3 叶绿体基因组测序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山杏种质资源SSR分子标记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NA提取
        4.2.2 引物筛选
        4.2.3 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4.2.4 基于SSR标记的亲缘关系分析
        4.2.5 地理种源与SSR标记的亲缘关系
        4.2.6 种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4.2.7 指纹图谱构建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山杏种质资源表型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SR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5.2.2 群体结构分析
        5.2.3 群体结构划分与地理种源、SSR标记聚类及表型性状聚类的相关性
        5.2.4 表型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山杏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优特种质发掘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山杏表型性状综合评价
        6.2.2 山杏优良树形无性系丰产类型筛选
        6.2.3 山杏花器官抗冻无性系筛选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4)香梨优斑螟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其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香梨优斑螟概述
        1.1.1 形态特征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分布与为害
        1.1.4 防治方法
    1.2 分子标记
        1.2.1 RFLP标记
        1.2.2 RAPD标记
        1.2.3 SNP标记
        1.2.4 微卫星标记
    1.3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1.3.1 微卫星标记的开发
        1.3.2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基于香梨优斑螟转录组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转录组测序与数据分析
        2.1.3 香梨优斑螟微卫星引物筛选
        2.1.4 微卫星引物多态性分析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香梨优斑螟转录组
        2.2.2 香梨优斑螟微卫星筛选
    2.3 讨论
        2.3.1 Illumina双端测序和从头组装
        2.3.2 转录组序列基因注释
        2.3.3 EST-SSR的频率和类型分布
        2.3.4 微卫星引物多态性分析
第3章 基于SSR标记的香梨优斑螟种群遗传多样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1.3 试验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群体遗传多样性
        3.2.2 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
        3.2.3 香梨优斑螟种群遗传结构
        3.2.4 群体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多态性微卫星位点信息
        3.3.2 香梨优斑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3.3 香梨优斑螟群体的遗传分化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1.1 香梨优斑螟转录组数据分析
        4.1.2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香梨优斑螟SSR位点的信息分析
        4.1.3 香梨优斑螟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宝巾花品种分子鉴定和苞片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宝巾花研究现状
        1.2.2 基于分子标记的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2.3 转录组测序研究
        1.2.4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SSR分子标记开发
        1.2.5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宝巾花SSR标记开发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转录组测序、序列组装
        2.2.2 基因功能注释及GO分类
        2.2.3 SSR查找、SSR引物设计和多态性位点筛选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基因功能注释及GO分类
        2.3.2 宝巾花转录组中SSR类型及其特征
        2.3.3 SSR标记开发
        2.3.4 品种间遗传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宝巾花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和品种鉴定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引物的合成与配置
    3.2 试验方法
        3.2.1 宝巾花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3.2.2 宝巾花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2.3 ISSR-PCR反应体系验证
        3.2.4 宝巾花种质资源ISSR扩增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3.3.2 宝巾花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3.3.3 ISSR-PCR体系稳定性检测
        3.3.4 ISSR引物筛选
        3.3.5 宝巾花种质资源ISSR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SSR的宝巾花亲缘关系分析和品种鉴定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SSR标记试验
        4.2.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SR位点的多态性
        4.3.2 聚类分析
        4.3.3 指纹图谱构建与分子鉴定
    4.4 小结
第五章 宝巾花苞片4个时期的转录组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RNA样品提取与检测
        5.2.2 文库构建与库检
        5.2.3 测序
        5.2.4 转录组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数据产出质量
        5.3.2 样品间相关性检查
        5.3.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5.3.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3.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5.3.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3.7 苞片中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5.3.8 苞片中与甜菜碱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5.3.9 差异表达基因定量PCR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与讨论
        6.1.1 基于宝巾花转录组测序的SSR标记开发
        6.1.2 宝巾花ISSR扩增体系建立与优化
        6.1.3 基于ISSR标记的宝巾花品种亲缘关系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6.1.4 基于SSR标记的宝巾花品种亲缘关系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6.1.5 种质资源的ISSR和 SSR比较分析
        6.1.6 宝巾花苞片4个时期的转录组分析
    6.2 本论文研究创新及应用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基于SRAP和TRAP标记的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2 DNA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葶葱不同器官基因组DNA的提取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SRAP标记的新疆野生葱蒜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TRAP标记的新疆野生葱蒜遗传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SRAP与 TRAP在新疆野生葱蒜遗传多样性上的对比分析
    5.1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青稞茎基腐病菌(Fusarium avenaceum)多样性及其寄主抗病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缩略词表
摘要
SUMMARY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青稞病害研究进展
        1.1.1 青稞病害
        1.1.2 青稞茎基腐病害
    1.2 简单序列重复SSR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
        1.2.1 SSR微卫星标记
        1.2.2 国外SSR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
        1.2.3 国内SSR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
    1.3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及其应用
        1.3.1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
        1.3.2 LAMP引物设计
        1.3.3 LAMP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1.3.4 LAMP检测技术的特点
        1.3.5 LAMP检测技术的应用
    1.4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1.4.1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
        1.4.2 作物病害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进展
    1.5 作物与病害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5.1 转录组学
        1.5.2 转录组学在作物与病害研究中的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青藏高原地区青稞茎基腐病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群体遗传多样性和毒素化学型地理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菌株
        2.1.2 引物筛选
        2.1.3 基因组DNA提取
        2.1.4 SSR–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2.1.5 聚丙烯酰胺凝胶制备和电泳检测产物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1.7 燕麦镰孢菌的毒素化学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微卫星引物的SSR扩增结果
        2.2.2 燕麦镰孢菌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2.2.3 燕麦镰孢菌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
        2.2.4 燕麦镰孢菌不同种群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
        2.2.5 聚类分析
        2.2.6 燕麦镰孢菌地理种群分子变异的AMOVA分析
        2.2.7 燕麦镰孢菌地理种群毒素化学型
        2.2.8 燕麦镰孢菌地理种群毒素化学型地理分布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青稞茎基腐病燕麦镰孢菌的方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菌株和材料
        3.1.2 菌株培养和基因组DNA提取
        3.1.3 病原菌ITS序列的扩增及LAMP引物的设计
        3.1.4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3.1.5 扩增结果判断方法
        3.1.6 燕麦镰孢菌LAMP检测体系的特异性验证
        3.1.7 燕麦镰孢菌LAMP检测体系的灵敏度验证
        3.1.8 田间发病组织中燕麦镰孢菌的检测
        3.1.9 土壤中燕麦镰孢菌检测的灵敏度
    3.2 结果与分析
        3.2.1 LAMP反应体系的建立
        3.2.2 特异性检测
        3.2.3 灵敏度验证
        3.2.4 田间发病组织中燕麦镰孢菌的检测
        3.2.5 土壤中燕麦镰孢菌的检测灵敏度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燕麦镰孢菌对青稞叶片细胞结构、生理响应及营养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4.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青稞叶片细胞结构的影响
        4.2.2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青稞的生理响应
        4.2.3 燕麦镰孢菌对青稞叶片营养特性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品种青稞叶片及根系生理生化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生理特性和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5.1.4 溶液配制
        5.1.5 生理和生化指标测定
        5.1.6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品种青稞PRO含量的影响
        5.2.2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品种青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2.3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品种青稞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5.2.4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品种青稞MDA含量的影响
        5.2.5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品种青稞POD活性的影响
        5.2.6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品种青稞CAT活性的影响
        5.2.7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品种青稞SOD活性的影响
        5.2.8 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青稞株高、根系长度和植株鲜重、根系鲜重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青稞与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在转录水平上的互作机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样品采集
        6.1.3 RNA提取
        6.1.4 样品检测、文库构建及其质量控制和上机测序
        6.1.5 生物信息学分析
        6.1.6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6.1.7 SNP/INDEL分析
        6.1.8 差异表达分析
        6.1.9 新基因功能注释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燕麦镰孢菌对甘青2 号和NQK-01-03 株高、根长、植株鲜重和根鲜重的影响
        6.2.2 RNA质量检测
        6.2.3 ILLUMINA HISEQ测序结果
        6.2.4 比对效率统计
        6.2.5 比对结果
        6.2.6 SNP位点统计
        6.2.7 新基因分析
        6.2.8 DEG SET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6.2.9 差异表达基因UNIGENE的注释数量和比例
        6.2.10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6.2.11 差异表达基因KEGG通路富集
        6.2.12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6.2.13 差异表达基因COG分类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展望与创新点
    7.1 结论
    7.2 展望
    7.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附图

(8)新疆野扁桃TP-M13-SSR引物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第1章 绪论
    1.1 新疆野扁桃种质资源概述
    1.2 遗传标记在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的应用
    1.3 遗传标记在新疆野扁桃群体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疆野扁桃TP-M13-SSR引物开发研究
    2.1 试验材料、试剂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新疆野扁桃TP-M13-SSR引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试剂及设备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苜蓿的重要价值
    1.2 国内外苜蓿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 世界苜蓿的起源中心说
        1.2.2 中国苜蓿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生态类型划分
        1.2.3 国内外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1.2.4 苜蓿种质资源抗病虫性研究
        1.2.5 苜蓿种质资源的抗旱性研究
        1.2.6 苜蓿种质资源的耐盐性研究
        1.2.7 苜蓿种质资源的抗寒性研究
    1.3 本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形态学特征和农艺性状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特征多样性
        2.2.2 形态特征聚类分析
        2.2.3 形态特征主成分分析
        2.2.4 形态特征相关分析
        2.2.5 农艺性状多样性
        2.2.6 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2.2.7 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2.2.8 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2.2.9 秋眠性分析
    2.3 小结
3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营养成分分析
    3.1 营养成分分析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粗蛋白含量
        3.2.2 粗纤维含量
        3.2.3 氨基酸含量
    3.3 小结
4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抗旱、耐盐性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
        4.2.2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的耐盐性鉴定
    4.3 小结
5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基因组SSR遗传多样性鉴定
    5.1 SSR研究材料与方法
        5.1.1 SSR试验材料
        5.1.2 SSR试验方法
    5.2 SSR研究结果与分析
        5.2.1 SSR扩增结果与多态性分析
        5.2.2 SSR标记鉴定的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分析
        5.2.3 SSR标记的遗传距离
        5.2.4 SSR标记聚类分析
    5.3 小结
6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基因组RAPD遗传多样性鉴定
    6.1 RAPD研究材料与方法
        6.1.1 RAPD研究试验材料
        6.1.2 RAPD研究试验方法
    6.2 RAPD研究结果与分析
        6.2.1 RAPD扩增结果与多态性分析
        6.2.2 RAPD鉴定的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
        6.2.3 RAPD标记的遗传距离
        6.2.4 RAPD标记聚类分析
    6.3 小结
7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基因组遗传多样性ISSR鉴定
    7.1 ISSR分析材料与方法
        7.1.1 ISSR试验材料
        7.1.2 ISSR试验方法
    7.2 ISSR研究结果与分析
        7.2.1 ISSR扩增结果与多态性分析
        7.2.2 ISSR鉴定的种质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
        7.2.3 ISSR标记的遗传距离
        7.2.4 ISSR标记聚类分析
    7.3 小结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表型水平的可选择性
        8.1.2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的营养价值分析
        8.1.3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的抗旱、耐盐性评价
        8.1.4 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特性和环境的关系分析
        8.1.5 不同分子标记鉴定出的亲缘关系的相关性分析
        8.1.6 SSR分子标记鉴定的二维和三维主成分分析
    8.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图位克隆和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及YrHY1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及其近缘种粗山羊草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2 小麦白粉病和抗白粉病基因
    1.3 小麦条绣病和抗条锈病基因
    1.4 禾本科植物在比较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1.5 小麦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1.6 抗病基因功能验证
    1.7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的精细定位与克隆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白粉病抗性鉴定
        2.1.3 小麦基因组DNA提取
        2.1.4 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
        2.1.5 PCR扩增产物的检测
        2.1.6 质粒/BAC大量提取
        2.1.7 利用粗山羊草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开发分子标记
        2.1.8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2.1.9 六倍体小麦复壮30的EMS诱变群体的构建
        2.1.10 小麦叶片总RNA的提取
        2.1.11 cDNA的合成
        2.1.12 Pm5e基因的3'RACE和5'RACE
        2.1.13 候选基因Pm5e-2转基因实验
        2.1.14 定量表达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的精细定位和物理图谱构建
        2.2.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候选基因结构分析
        2.2.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候选区间单倍型分析和等位变异
        2.2.4 EMS突变体验证候选基因的功能
        2.2.5 Pm5e基因的全长cDNA获得及序列分析
        2.2.6 候选基因Pm5e-2互补载体的转基因功能鉴定和分析
        2.2.7 候选基因Pm5e-2过表达载体的转基因功能鉴定和分析
        2.2.8 Pm5e在小麦不同接种时间段表达分析
        2.2.9 Pm5位点中抗白粉病基因Pm5a,Pm5b,Pm5d关系比较分析
    2.3 讨论
        2.3.1 利用粗山羊草序列构建抗白粉病基因Pm5e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
        2.3.2 EMS突变体验证基因功能的可能性
        2.3.3 中国小麦农家品种含有丰富的抗白粉病基因
        2.3.4 隐性抗病基因Pm5e抗病机制的推测
        2.3.5 抗白粉病基因Pm5e与其它7BL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的关系
第三章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和YrHY1的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条锈病抗性鉴定
        3.1.3 基因组DNA提取
        3.1.4 BSR-Seq
        3.1.5 PCR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3.1.6 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
        3.1.7 SNP和STS标记开发
        3.1.8 遗传距离估算及遗传图谱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孟麦58、淮阳1号中抗条锈病基因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3.2.2 BSR-Seq分析
        3.2.3 候选SNP的筛选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3.2.4 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和YrHY1基因组区域和粗山羊草的比较基因组分析
        3.2.5 利用粗山羊比较基因组学开发与YrMM58和YrHY1连锁的分子标记
    3.3 讨论
        3.3.1 YrMM58和YrHY1与其他2AS染色体上基因的关系
        3.3.2 BSR-Seq与比较基因组学结合的方法快速定位小麦基因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四、应用蛋白质电泳技术对新疆蚕品种资源遗传距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D]. 徐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SSR标记及mt DNA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 任永丽. 塔里木大学, 2020
  • [3]山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研究[D]. 董胜君.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3)
  • [4]香梨优斑螟微卫星标记开发及其遗传多样性[D]. 何稳稳. 塔里木大学, 2019(05)
  • [5]宝巾花品种分子鉴定和苞片转录组分析[D]. 孙利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6]基于SRAP和TRAP标记的新疆10种野生葱蒜的遗传多样性[D]. 王丹丹.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7]青稞茎基腐病菌(Fusarium avenaceum)多样性及其寄主抗病机理的研究[D]. 漆永红. 甘肃农业大学, 2018(02)
  • [8]新疆野扁桃TP-M13-SSR引物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应用研究[D]. 刘梦雯.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9]新疆紫花苜蓿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和利用潜力分析[D]. 马金星.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5e图位克隆和抗条锈病基因YrMM58及YrHY1定位[D]. 王勇.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新疆家蚕品种资源的蛋白质电泳遗传距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