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图书馆的优质服务

论公共图书馆的优质服务

一、浅论公共图书馆的优质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1](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张重洲[2](2021)在《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佛教势力的发展及寺院经济兴衰问题,一直是吐鲁番佛教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高昌国建政及对初期佛教的政策,奠定了佛教发展和寺院经济的基本走向。佛教地理决定了寺院经济的根本发展模式和路径,但高昌国佛教经济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之间,呈现出相近及相悖的两种趋势。高昌国的寺院经济以佛教主导,同时包含有多种宗教下的经济成分,其在高昌国内兴衰与发展均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素支撑。高昌国的寺院经济是以佛教寺院和僧尼寺户为主体,围绕这两个主体所产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形成了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形态,寺田在性质、数量、来源等方面均与世俗社会保持一致,经营门类和方式也大致相当。寺院经济具有宗教性、社会性、封闭性、地域性四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寺院内部财务收、支平衡,兼营多种经营门类,有完整且成熟的“常住”管理制度与财务核算方法。国家设置有专门的僧务机构,形成了僧官阶层,两种制度和体系共同运行管理寺院财产。此外,还通过《僧尼籍》来管理寺院僧尼及其附属人口,按照一定标准征收赋税劳役,其征收标准随着经济体制而发生改变。寺院内部僧尼群体间地位高低和财产分化明显,存在“中层僧尼”群体,普遍在寺院之外还从事着各自的经济活动,与豪门望族往来密切,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高度的世俗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尼僧群体、货币支付、国家体制、社会动荡等诸问题均与寺院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均加剧并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和寺院经济的固化。唐西州建立后,寺院经济并没有发生“衰落”,而是逐步在改革中转型重构,最终逐渐适应新政权的改革并完成自我革新。总体而言,高昌国寺院经济自身是一个闭环的完整链条,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最终至衰落的全过程,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共同体。

王慧明[3](2021)在《明代募兵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募兵制是以有偿方式召集自愿者参加军队的军事制度。募兵入伍前是有一定人身自由的人群,入伍后与国家的人身关系呈现不同的形态,有人身控制的强化,也有人身控制松弛的雇佣关系,表现为不同的管理和有偿方式。本文以明代募兵制为研究对象,考察明代军事动员从卫所制的强制动员到募兵制的自愿动员的发生发展,召募对象的身份地位,募兵入伍后的管理、有偿方式及体现人身关系,进一步分析对军事、财政等方面影响和反映的社会变迁。明代募兵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明英宗即位初的宣德十年(1435)募兵榜谕到嘉靖十三年(1534)募兵被编入卫所,此后至明亡为第二个时期。第一期募兵制的发生与部分军事物资的市场化动员几近同时,招募对象有军户中具有相对自由空间的卫所舍余、免差徭而从军的民户人丁、接受军队再控制的流民等。舍余即武官户下舍人和军户下余丁的统称。募兵的规模在土木之变后扩大,募集士兵因明蒙对峙而服役长期化,召募民壮、舍余和北边召募土兵等募兵名目陆续展开。带管于卫所的募兵、州县召募的民壮在管理方式和粮饷结构上类同于卫所正军,仍是兵农合一的原则,除了本身从军及从行粮到如卫所正军一样行月兼支的经济报酬外,其家庭在享有丁粮优免权利同时也负有户丁帮贴乃至世袭替补的义务。卫所制随着募兵制的发展也采用召募方式补充操军、屯军的缺额。所以此时募兵与国家的人身关系呈现强控制的形态而非雇佣关系,也就难免在推行日久后出现类似卫所废弛的弊病。将该期的募兵制与同期的卫所舍余差操制度化、民壮从自愿应募到以里甲为单位的强制佥派结合起来,就是军事动员向卫所军户内剩余人口及州县各种户籍的扩展。该阶段募兵制在军事上对外巩固了北边防线,对内稳定了社会秩序;在财政上主要是节省了客兵远戍的军费;在兵制上使卫所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弹性,缓解了废弛的速度,召募土着为兵被奉为圭臬并延续以后的募兵制中。第二个时期随着嘉靖中期“北虏南倭”的新变化使明军作战编制由卫所制向常备营兵制普遍化发展,兵农分离的士兵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募兵制逐渐摆脱上一时期的兵农合一的管理方式。召募对象主要是民户人丁和摆脱政府控制的流民,前者随着明中后期赋役改革尤其是一条鞭法的施行,来自国家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具有一定的职业选择权;后者也不再如前一时期以人身与土地结合的再控制为目标。除了军事资源调节部分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外,朝廷为解决人身控制较强的士兵雇佣他人顶替不能保证军队战斗力及浪费财政资源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募兵制。从抗倭战争开始,召募、管理、作战视粮饷厚薄为准,入伍后以雇佣关系为主的募兵从东南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卫所内的募军与世袭的祖军相区别,仅是本身从军,因老疾而退出,以名籍、粮饷、人身为序,不同程度地处于卫所管理之下,而雇佣关系更强的就是全然脱离卫所而仅受营兵制管理的募兵。后期募兵赋税优免只及本身,家庭既无丁粮优免也无户丁帮贴,军饷结构上包括本身的军饷及经济上惠及家庭的安家银、内顾银。将帅家丁是募兵制的一种特殊形态,因九边军官阶层在边疆地区的土地市场化经营而产生,与将领的人身关系从附庸关系为主向雇佣关系为主发展,即先与军官结成支配关系,再由军官与朝廷交换政治、经济利益,成为以朝廷为单独买方的雇佣兵队。需要强调的是,两个时期的募兵制不是后期取代前期的关系,而是因时因地制宜地施行。不同于第一阶段募兵对财政的节省,第二阶段募兵从嘉靖中期到隆庆时期的“覆定军制”,除了数量有限的军事家丁双粮和南兵厚饷外,军饷并未超过卫所正军,财政支出扩大的原因是军数的增长和兵农分离后常备士兵的增多。万历中期以后,经制募兵和战时临时募兵数量增加和自援朝战争开始的、明清战争继续扩大范围的单兵厚饷造成了明末财政的急剧扩张。对于包括募兵在内的军费扩张,在中央引发了以户部和兵部之间为主的部门矛盾并延及边镇或前线军事负责部门,在地方上引发了因户籍人口减少导致的赋役完纳问题和军费导致的百姓负担加重及地区分配不均等等矛盾。至万历中期,包括卫所募军、经制募兵、临时募兵、在营家丁形式的个体雇佣兵和将帅家丁式的雇佣兵队的多样化雇佣关系的募兵制体系形成了。但是募兵的训练、解散、安置、预备役、军事领导权力分配却并未系统地建立起来,个体募兵为经济利益自愿应募,但在入伍后却有极大的趋利性,表现为军饷上的逃薄就厚,军事任务上的趋利避害,以致朝廷因逃亡过甚而只求数量充足。尽管明末募兵的数量占比已经超过1/2,但却没有带来军队战斗力的增强。明代后期形成了以军事家丁为核心、普通营兵为外围的军队结构,这个趋利性的结构压倒了戚继光所代表的强调军队团结协作的军队结构,再加上军官阶层沿袭自卫所制的腐败愈发严重,不仅军事改革被打断,反而在调募这种军队集结方式共同作用下,在明清交替时将明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万依然[4](2021)在《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书评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逐渐应用于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本研究查阅、归纳了国内外涉及微阅读、微书评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微书评的概念、特征、起源以及发展历程,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出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1)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对于微书评的认识还不全面,并非所有的图书馆都采用了微书评来进行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2)当前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完善的微书评微阅读服务模式、专家参与不足,微书评质量不一、缺乏后续的绩效评价和管理工作、微书评推广应用的技术支持不足;(3)通过因子分析,可以将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影响因素归为社会与环境因素、制度与管理因素、人员与观念因素、技术发展的因素、微书评自身因素5个方面;结合当前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应用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本文最后分别从对应的层面提出对策,如:社会与环境层面可以构建微书评资源共享联盟;制度与管理层面需要完善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服务管理制度,建立微书评栏目,安排专人定期维护;观念层面需要明确微书评工作的定位、加强对微书评工作认识;人员与观念层面可以通过打造精品微书评撰写队伍来提高微书评质量;技术发展层面可以建立微书评数据库来提供导航服务、增加虚拟馆藏,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推送;微书评自身层面可丰富微书评种类,推出热点相关的微书评等等。

陈纵[5](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曾玲[6](2020)在《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公平是构建理想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公共图书馆宣言明确了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平等服务,不因受年纪、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限制而有所区别。公共图书馆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获取资源的渠道以及阅读推广活动的场所。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通过阅读推广的方式,主动向广大读者提供相关服务,并且通过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主观能动性,使得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能够被广大读者合理分配,合理使用。本文以公共图书馆应该提供普遍均等的机会于读者为前提,从用公共产品理论、用户权益理论、社会公平理论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探讨均等化服务的理念以及内涵,同时笔者将调查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现状,以及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内容、形式、受益主体。并利用SERVQUAL模型,对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质量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探究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针对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开展研究,可以有效的提高读者服务满意度,促进社会阅读公平、减少社会资源分配差距,对促进公共图书馆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雅倩[7](2020)在《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是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的基地之一。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其职业认知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随机抽取郑州大学图书馆各部门的馆员进行深度半结构式访谈,同时,向省内外高校图书馆馆员进行问卷发放,之后通过对收集到的访谈资料和问卷资料进行编码与分析,构建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的影响因素模型。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提出问题,设计步骤,选取样本和设计访谈提纲,并进行编码的提取与归纳,研究过程符合信度、效度和伦理要求。第三章是基于编码的结果的模型构建与分析,从社会及高校、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影响因素模型进行阐释。第五章是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一些建议,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并提出思考与展望。研究成果如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主要受到三个层面影响因素的作用:第一个层面是社会及高校层面,其影响因素有图书情报机构、图书馆法律法规、社会认可度、新时代的社会氛围、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和要求。第二个层面是图书馆层面,其影响因素有图书馆环境、继续教育政策、管理制度、岗位性质、学术性活动、团队建设。第三个层面是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层面,其影响因素有个人素养、个人能力、职业素养、组织归属感。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根据分析结果最终构建出了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影响因素模型,以此来提高新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加强图书馆现代化进程,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并为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郭欣萍,夏亮,刘迪[8](2020)在《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的品牌化研究——以太原市图书馆为例》文中提出现如今,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品牌化在阅读推广中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的品牌化、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化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以太原市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化的实践和探索为例,对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的品牌化研究进行思考,以期为今后开展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的品牌化工作提供一些启示。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周一琛[10](2020)在《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已达高峰且还在逐年上升,城市地区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也愈加良好,对提高生活生命质量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其中就包括对文化体育服务的需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内容,是为了保障全体公民的公共文化与体育权益提供的对应公共产品。老年群体因其生理或心理的一定特殊性,对于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的需求也与其他群体有一定差别,而当前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命题,旨在基于当前养老模式下,促进对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的优化改进,使之对老年群体更加友好。这也是践行积极老龄化行动、科学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形成敬老孝老良好氛围、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一步。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将当前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需求特点分析等内容作为适老化的逻辑基础;进行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理论构建,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和适老要素,适老化机制包括管理体制、服务供给机制和保障机制;随后通过这一理论框架对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存在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理念不明、主体权责不清,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准备不足等问题;最后借鉴总结国外发达国家在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相关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深化适老理念,营造适老氛围;二、推动协同合作,打造多元主体;三、制定适老标准,培养适老人才;四、打破信息阻塞,供需信息共享;五、加强理论科研,保障资金准备;六、强化相关立法,加强政策保障。

二、浅论公共图书馆的优质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公共图书馆的优质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史概述
    第三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高昌国佛教及寺院经济的结构
    第一节 高昌建国前后对佛教的政策
    第二节 寺院经济与佛教地理
    第三节 寺院经济的概念及与其他宗教
    小结
第二章 高昌国佛教寺院的经营模式及财务收支
    第一节 高昌国寺院的基本经济模式
    第二节 寺院日常收入
    第三节 寺院日常支出——对《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解斗帐历》再探讨
    小结
第三章 高昌国的僧官、僧众和寺户
    第一节 僧官阶层的执掌及管理
    第二节 国家政权对僧众的管理及其赋税劳役
    第三节 寺户制度及依附人口
    小结
第四章 高昌国僧尼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僧尼个人的私有经济
    第二节 释门群体与豪门望族间的往来
    第三节 佛教僧尼的宗教活动与社会角色
    小结
第五章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和衰落
    第一节 多维视野下的寺院经济与高昌社会
    第二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
    第三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衰落再探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明代募兵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募兵制的发生与条件
    一、卫所制的功能和军制演变
    二、募兵制的发生与兵源
    三、募兵制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募兵制的发展和募集士兵的管理
    一、土木之变后募兵规模的扩大
    二、明中期募兵的制度化推进
    三、从募兵到募军:卫所制的补充
    四、明后期雇佣性质募兵的出现与扩大
    五、雇佣兵队:从招首到将帅家丁的军前报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募兵的军饷和军费
    一、单兵报酬的演变
    二、募兵军费与财政
第四章 募兵制的军事成效
    一、数量及在军队中的占比
    二、质量与军事特点
    三、两种雇佣关系下的明代后期军队结构
    四、调募与明朝的灭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原始文献
    二、今人着述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微书评与阅读推广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微书评相关概述
        一、微书评的概念及特点
        二、微书评的兴起及发展
        三、微书评的传播价值
    第二节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应用
        一、微书评与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理论的对接与融合
        二、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方式
        三、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价值
第三章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调研实施
        一、问卷设计
        二、调研对象
        三、样本情况
    第二节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应用现状
        一、微书评活动认知态度
        二、微书评活动开展情况
        三、微书评活动评价情况
    第三节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应用问题
        一、缺乏完善微书评微阅读服务模式
        二、专家参与不足,微书评质量不一
        三、缺乏后续的绩效评价和管理工作
        四、微书评推广应用的技术支持不足
第四章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与环境因素
    第二节 制度与管理因素
    第三节 人员与观念因素
    第四节 技术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 微书评自身因素
第五章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用对策
    第一节 社会与环境层面
        一、构建微书评平台
        二、建立资源共享联盟
    第二节 制度与管理层面
        一、完善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服务管理制度
        二、加强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栏目维护管理
        三、建立微书评微阅读推广服务反馈机制
    第三节 人员与观念层面
        一、加强对馆员的培训
        二、充分利用阅读推广人的影响力
        三、健全好志愿者服务体系
        四、明确微书评工作的定位
        五、加强对微书评工作认识
    第四节 技术发展的层面
        一、丰富微书评数据库的内容
        二、改善微书评数据库导航服务
        三、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精准推送
    第五节 微书评自身层面
        一、增加微书评的种类
        二、加强微书评质量
        三、紧扣社会的热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6)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问题概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用户权益理论
        三、公平理论
    第二节 均等化服务概述
        一、均等化服务理念
        二、均等化服务内容
        三、均等化服务内涵
    第三节 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概况
        一、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现状
        二、均等化服务视角下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服务内容
        三、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重要性
第三章 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质量分析—基于SERVQUAL模型
    第一节 均等化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基于SERVQUAL模型
        一、SERVQUAL模型简介
        二、均等化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及其说明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研究的对象
        三、调查研究方法与过程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数据分析及其结论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信度效度
        三、因子分析
        四、各维度重要性分析
        五、总体感知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六、各维度间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七、各指标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八、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服务设施差距较大
        一、区域经费投入有差异
        二、公共图书馆服务延伸系统拓展不充分
        三、共享体系不完善
        四、资源整合能力有差异
    第二节 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一、公共图书馆工作者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二、高素质从业人员供给不足
    第三节 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
    第四节 弱势群体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第五章 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优化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服务设施
        一、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支出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延展能力
        三、公共图书馆联盟
        四、加大对资源整合的力度
    第二节 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
        一、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
        二、提高图书馆员的文化自觉
    第三节 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
    第四节 保障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
        一、重视未成年人的文化权利
        二、关爱残障人士
        三、保护其它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论文存在的不足
        二、论文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的设计
    2.2 材料的收集
        2.2.1 样本选取
        2.2.2 访谈提纲设计
    2.3 编码的提取与归纳
        2.3.1 逐级编码的概念
        2.3.2 开放编码的结果
        2.3.3 主轴编码的结果
        2.3.4 选择编码的结果
    2.4 信度、效度与伦理要求
3 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1 社会及高校层面的影响因素模型
        3.1.1 社会及高校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1.2 社会及高校层面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3.2 图书馆层面的影响因素模型
        3.2.1 图书馆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2.2 图书馆层面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3.3 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模型
        3.3.1 个体层面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3.3.2 个体层面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4 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认知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4.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4.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5 建议与展望
    5.1 社会及高校层面的建议
    5.2 图书馆层面的建议
    5.3 高校图书馆馆员个体层面的建议
    5.4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的品牌化研究——以太原市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的品牌化
    1.1 品牌的概念
    1.2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视角下的“品牌”
2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化的必要性
    2.1 时代需求
    2.2 必然趋势
    2.3 重塑对“新时代图书馆”的认知
3 太原市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品牌化的实践和探索
    3.1 紧扣时代主题
    3.2 整合资源
    3.3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 对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的品牌化研究的思考
    4.1 关于提升阅读推广品牌质量的思考
    4.2 关于扩大阅读推广品牌影响力的思考
5 结束语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10)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思路及重难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难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第一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相关理论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相关研究现状
        二、研究述评
第三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逻辑基础
    第一节 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
        一、我国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二、我国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体系内容
    第二节 养老服务体系
        一、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概况
        二、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构成
    第三节 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协同体系
    第四节 适老化建设原则
    第五节 老龄人口服务需求特点分析
        一、从老年心理学视角分析
        二、从需求层次理论视角分析
第四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理论构建
    第一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构成要素
        一、主体要素
        二、适老要素
    第二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机制
        一、管理体制
        二、服务供给机制
        三、保障机制
第五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的现实问题分析
    第一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理念不明、主体权责不清
        一、适老理念欠缺
        二、服务供给主体权责不清
    第二节 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一、实体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二、数字服务平台适老性缺乏
    第三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准备不足
        一、理论准备不足
        二、资金准备不足
        三、相关立法不足
        四、政策准备不足
第六章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对策建议
    第一节 国外经验借鉴
        一、美国
        二、德国
        三、日本
        四、国外经验总结
    第二节 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对策建议
        一、深化适老理念,营造适老氛围
        二、推动协同合作,打造多元主体
        三、制定适老标准,培养适老人才
        四、打破信息阻塞,供需信息共享
        五、加强理论科研,保障资金准备
        六、增加适老立法,加强政策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浅论公共图书馆的优质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2]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D]. 张重洲. 兰州大学, 2021(09)
  • [3]明代募兵制研究[D]. 王慧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微书评在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的应用研究[D]. 万依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均等化服务视角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D]. 曾玲.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7]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认知影响因素研究[D]. 王雅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8]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项目的品牌化研究——以太原市图书馆为例[J]. 郭欣萍,夏亮,刘迪. 晋图学刊, 2020(02)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城市公共文化与体育服务适老化建设研究[D]. 周一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7)

标签:;  ;  ;  ;  ;  

论公共图书馆的优质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