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冰片单剂量、多剂量的体内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攀[1](2014)在《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脑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存在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大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中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最高,临床常导致昏迷、偏瘫口、外伤头痛、神志昏迷、头痛呕恶、昏迷抽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醒脑静(XNJ)是基于中医古方安宫牛黄处方精简而来,由麝香、艾片、栀子、郁金配伍而成,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的功效。醒脑静注射剂用于脑中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方便性及价格高等方面的局限,醒脑静已被改造制得固体口服制剂。本课题就在前期药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醒脑静口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PK)及药效动力学(PD)特征做进一步的研究。现有的对醒脑静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正常动物体内的研究,而在实际情况下,脑中风的发作会导致一系列生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过程;因此,本课题以假手术(SO)组作为对照,对艾片、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口服给药后,龙脑(Bor)与栀子苷(Gen)在脑中风(SA)大鼠体内血药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病理及药物因素对药物PK的影响作出推断;因脑中风的病灶部位在脑,它的发作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结构损伤及通透性增加,我们进一步对SA及SO状态下药物的入脑过程展开研究,对比醒脑静口服给药后的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特征;此外,由于药物浓度不能直接表现药理效应,本实验选取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指标,对相应的醒脑静相关成分PD进行研究,并对PK-PD的相关性做出探讨。具体的研究要点如下:1醒脑静中主要成分在大鼠血浆、脑组织中测定方法的建立为了PK研究中含量测定的需求,本实验首先对方法学进行研究:建立了经液-液萃取法处理,测定大鼠血浆、脑匀浆中龙脑含量的GC方法。色谱条件为TM-1701高效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25μm); 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氮气;进样1μ1;程序升温:105℃保持8 min,以50℃·min-1升至1850C并保持6 min,然后升至250℃ (50℃·min-1)保持4 min。血中龙脑浓度回归方程Y=0.1386X+0.0195,r=0.9983,线性关系在0.1128-18.04 μg·mL-1内良好;脑匀浆中回归方程Y= 0.1286X+0.0704, r=0.9997,在0.1128-18.04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建立了经蛋白沉淀-复溶法处理,测定血浆中栀子苷含量的HPLC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色谱柱(merck,250 ×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3:87);检测波长:238 nm;流速:1.0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μL。大鼠血浆中的栀子苷浓度在0.1074~10.74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 57.711X+1.1508, r=0.9998.建立了两次沉淀蛋白处理,用UPLC-MS测定大鼠脑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方法。Waters Triple Quad LC/MS,离子源为ESI,色谱柱为Waters C18柱(15mm×2.1 mm,柱温400C,流速为0.2mL·min-1,流动相为0.1%甲酸-水与乙腈,梯度洗脱,进样5μL;液质采用负离子模式多通道监测,喷雾气为N2(流速:800 L.h-1);去溶剂气温度:400。c;碰撞气为Ar。其中,栀子苷Y=4.429X+10.12387, r=0.9991;京尼平龙胆二糖苷Y=0.738X+10.2578,r=0.9979;栀子苷酸Y=0.645X-0.42643,r=0.9987;线性关系分别在1.02~255.0,0.302~75.4,0.325~81.28 ng·mL-1范围内良好。以上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均符合要求。2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的血药动力学研究在参照Zea Longa线栓造模方法的基础上,改良中动脉栓塞(MCAO)过程,制备SA大鼠,并设立SO进行对比。以下PK研究中都于缺血2h后拔线,再灌注22h后对模型鼠进行评分并给与相应药物,眼眶取血(或取脑组织)并测定含量,经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2.1 SA及SO大鼠灌胃龙脑及醒脑静后Bor血药动力学研究首先对龙脑的PK展开研究,SA及SO大鼠同时灌胃给予醒脑静和艾片混悬液液(以艾片计162.0 mg·kg-1),取血、测定并进行数据处理后,结果显示,龙脑可以迅速的被吸收和代谢,呈现单峰,在SA组和SO组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口服艾片后,SA大鼠的Cmax、AUC0-360分别是5.41±1.43μg·mL-1,428.18±109.05 (μg·min·mL-1),而SO大鼠的Cmax、AUCo-360明显减小(P<0.05),达峰时间延后,口服醒脑静后,两组的差异不显着;在相同的生理状态下,仅灌胃艾片组有更高的Cmax、AUCo-360。以上表明,中风状态可以促进龙脑的吸收入血,而醒脑静中的成分会对此过程产生干扰。2.2在SA及SO大鼠灌胃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后Gen血药动力学研究对栀子苷PK的研究分为两部分,通过对SA及SO大鼠同时灌胃醒脑静、栀子苷(栀子苷176.0mg·mL-1L)后的PK分析来研究中风对其代谢的影响;另外我们在SA大鼠中设置栀子苷-艾片、栀子提取物组,研究醒脑静中其他成分对栀子苷PK的影响。眼眶取血并测定,数据处理后结果显示,SA灌胃醒脑静后的Cmax与AUC0-360分别是5.97+3.82μg·mL-1,570.06±274.32μg·mL-1,显着地高于SO组及单独给予栀子苷的大鼠;中风状态下,栀子苷-艾片灌胃液组的Cmax和AUC0-360分别是4.89±1.88 μg·mL-1, 573.13±244.73μg·min/mL,而栀子提取物组的参数值较小,与栀子组差别不大。以上提示我们,在中风可以促进醒脑静中栀子苷的口服吸收入血过程,艾片的配伍是醒脑静促进栀子苷吸收的主要原因。3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3.1醒脑静中龙脑在SA及SO大鼠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龙脑作为一种小分子的脂溶性成分,易透过血脑屏障,中风病理状态对其入脑过程是否产生影响?设计SA及SO大鼠灌胃给予醒脑静(龙脑计162.0 mg·kg-1,栀子苷176.0mg/kg),同时取血取脑,分别测定,用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Te=AUCbrain/AUCblood×100%.结果显示,SA大鼠的脑、血中的Cmax和AUC0-360分别为1.82±0.825,1.35±0.43μg·mL-1和123.39±55.82,87.91±39.81μg·min·mL-1, Te达到71.3±3.24%;而在SO组,脑组织中的Cmax和Te值显着减小,为0.89±0.59 μg·mL-1和60.71+9.34%,血浆中的t1/2和MRT则显着变大。这表明脑中风的发生会促使更多龙脑/迅速进入脑部,并加快了龙脑在血中的代谢消除过程。3.2醒脑静中栀子苷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作为水溶性的栀子苷本不易透过BBB,脑中风的发生又会对此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取3.1中的血浆、脑组织,经处理后分别用HPLC、UPLC-MS测定栀子苷含量,用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栀子苷在两组血中的药时曲线都呈单峰,SA组Cmax、AUC0-360 (3828.041924.16 ng·mL-1,409761.2±148359.8 ng·min·mL-1)明显高于SO组;在脑中的药动学特征表现出较大差异,SA组吸收为双峰,在30 min达Cmax (142.40145.75 ng·mL-1),且在60 min出现第二个峰值,AUC0-360为17907.36+6736.61 ng-min.mL-1;而在假手术组,只在39 min出现一个最高峰,Cmax、AUCo-360显着降低,Te值也小于SA组(4.37+0.25%)。以上提示,中风状态下可促进栀子苷透过BBB向脑部分布。此外,其他环烯醚萜苷类一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京尼平苷酸在醒脑静中的含量较低,它们可否透过血脑屏障呢?PK特征如何?我们对UPLC-MS的测定结果分析得知,醒脑静中三种环烯醚萜苷类在SA大鼠脑中的t1/2和MRT相似,但栀子苷与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有双峰现象,均在30 min左右达峰,于90 min出现第二个吸收峰;栀子苷酸极性较大,向脑部的分布较为缓慢,只在120min左右出现单峰。4醒脑静口服给药后PD研究及PK-PD相关性分析在醒脑静PD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取抗氧化能力指标—SOD、MDA,抗炎作用指标—IL-6, TNF-α,设置中风给药组、中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三组,给药后取血测定(记为S)来观察药效指标的变化,并定义药效指数E%=(S模型组-S给药组)/(S模型组-S假手术组)对药效进行评价;并结合醒脑静PK研究结果进行PK-PD的相关性分析及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醒脑静在中风大鼠体内表现明显的抗氧化及抗炎能力,但各药效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醒脑静的抗氧化能力随时间呈现多峰,但与药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它们之间符合E=Emax·C/(EC50+C)模型;而抗炎药效指数则在所测的360 min内一直上升,与药物浓度的单峰趋势差异较大,表现为明显的滞后现象。5脑中风及醒脑静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影响的研究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中风病理状态与醒脑静复方都会促进药物的吸收,即更容易透过胃肠道粘膜屏障。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两种因素对胃肠道的影响,我们对给药6h后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进行HE染色,并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中风后的大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较于假手术组,粘膜表面被破坏,排列松散,且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出血现象发生;在给予醒脑静后粘膜损伤情况更为严重。这提示我们,中风所诱发的一系列损伤涉及到胃肠道粘膜屏障的破环,这或许是促进药物吸收的病理基础。
贾云龙[2](2014)在《冰片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及胞浆附属蛋白-1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上观察冰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48h和72h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及Zonula Occludens-1(ZO-1)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冰片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96只,体重240g-280g,随机分为4组(n=24):假手术组(Sham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odel组)、溶剂对照组(Solvent组,70%乙醇溶液灌胃)和冰片组(Borneol组,0.2g/Kg体重灌胃给药)。以Pulsinelli四血管法(4VO)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脑缺血20min后再灌注24h、48h和72h三个时间点,分别采用干湿法测定脑组织的含水量,采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染色法观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完整性;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记法观测海马区ZO-1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成功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观测到:(1)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冰片组大鼠在电凝椎动脉后,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60s内可出现意识丧失;双侧瞳孔散大、角膜反射消失;翻正反射消失。(2)在脑缺血再灌注48h和72h,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和冰片组。(3)伊文思蓝染色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完整性受到破环。假手术组在脑缺血再灌注24h、48h和72h均未见明显蓝染区,测定脑组织内EB含量少;而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冰片组在再灌注24小时均可见明显蓝染区,此外测定脑内EB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水平(P<0.05);但是在再灌注后48h和72h,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的EB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和冰片组(P<0.05),而冰片组脑内EB含量仅高于假手术组(P<0.05)。(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海马区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冰片组的ZO-1阳性细胞数目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在再灌注后48h和72h,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的ZO-1阳性细胞数目显着低于假手术组和冰片组(P<0.05),而冰片组的阳性细胞数目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5)蛋白质印迹表明: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冰片组的海马区ZO-1蛋白表达水平,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在再灌注后48h和72h,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的ZO-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假手术组和冰片组(P<0.05),而冰片组的ZO-1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1)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环,通透性增大,出现EB的渗漏。(2)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中与血脑屏障构成相关的ZO-1蛋白表达下降,因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破坏可能与ZO-1蛋白减少有关。(3)冰片干预后可显着改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可能与上调大鼠ZO-1蛋白水平的表达有关。
黄聪[3](2013)在《冰片对非孕、初孕大鼠在体、离体子宫平滑肌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考察芳香开窍药冰片对非孕、初孕大鼠在体、离体子宫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拟阐述冰片妊娠慎用原理,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冰片提供参考。方法:①采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不同浓度冰片对非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及其动情周期的影响;②同法观察不同浓度冰片持续3日给药、十二指肠给药对初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的运动影响;③同法观察冰片对非孕、初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影响;并观测一定浓度冰片对缩宫素、氯化乙酰胆碱(Ach)、阿托品等工具药对子宫平滑肌的部分干预机制。结果:(1)冰片对非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及其动情周期的影响:冰片0.2g/kg组连续10d灌胃给药,能显着兴奋非孕大鼠在体子宫的平均频率(p<0.05);并有一定延迟动情周期的作用;其余给药剂量有一定兴奋趋势。(2)冰片对初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的影响:冰片各剂量组连续3d灌胃给予初孕大鼠,对在体子宫平滑肌有抑制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十二指肠给药结果显示,冰片0.2g/kg组能显着抑制初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的平均张力、平均面积和平均频率(p<0.01,p<0.05);冰片0.1g/kg组也能显着抑制初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的平均频率(p<0.05)。(3)冰片对非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其对非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主要呈抑制作用。冰片2.63×10-2mg/mL能明显对抗缩宫素后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张力、平均面积、频率(p<0.01),再次加入缩宫素能明显增强冰片后的子宫平滑肌的收缩频率(p<0.01);并能显着对抗氯化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张力、平均面积、频率(p<0.01),再次加入氯化乙酰胆碱对冰片后的子宫平滑肌没有明显作用;还能协同阿托品进一步抑制子宫平滑肌的收缩张力、平均面积和频率(p<0.05,p<0.01),氯化乙酰胆碱对冰片后的离体子宫平滑肌未能产生显着性兴奋作用。(4)冰片对初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冰片对初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呈现抑制作用,且随冰片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冰片2.63×10-2mg/mL能明显对抗缩宫素引起的收缩张力、峰面积(p<0.01);再次加入缩宫素对冰片后的子宫平滑肌未见明显兴奋作用;并能显着对抗氯化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张力、峰面积、频率(p<0.01),再次加入氯化乙酰胆碱对冰片后的子宫平滑肌没有明显作用;其未呈现明显协同阿托品抑制初孕子宫平滑肌的作用,但氯化乙酰胆碱能显着兴奋给阿托品再给冰片后离体子宫平滑肌的频率(p<0.01)。结论:(1)冰片0.2g/kg连续10d灌胃给药能延长正常非孕大鼠的动情周期,并能兴奋正常非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收缩频率。警示大剂量、持续使用冰片有可能对女性子宫和内分泌产生一定影响。(2)冰片对初孕在体、离体大鼠子宫平滑肌均呈现明显抑制效应;能显着抑制缩宫素、氯化乙酰胆碱所致的非孕、初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兴奋,推测其机制为部分阻断缩宫素受体,非竞争性结合M胆碱受体而发挥拮抗效应。
刘志红[4](2011)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综述近年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在天然药物分析中的应用.GC-MS联用已广泛应用于天然药物多个研究领域,其在天然药物分析,品质保证研究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汪汝沛,戚进,余伯阳[5](2010)在《冰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冰片是一味传统中药,常作为佐药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其主要成分为右旋龙脑。综述目前冰片含量测定的主要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重量法等,为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冰片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王羽伦[6](2010)在《共轭亚油酸冰片酯的合成、分离、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是一组天然存在的具有18个碳原子,含有共轭双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亚油酸(linoleic acid, LA)的位置和几何异构体。许多研究发现:CLA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骨密度、减少体脂等多种生理功能,其中CLA抗肿瘤的作用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CLA是目前已知的抑癌能力最强的脂肪酸,对肿瘤发展的早期阶段、肿瘤细胞增生阶段和转移阶段均有影响。现已证实它在动物体内能减少肿瘤体积并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其生长增殖分化的作用,包括乳腺癌、皮肤癌、前胃癌、胸腺癌和结肠癌等。此外,CLA对乳腺癌细胞(SKBr3、SKBR3、MCF-7、MCF-10A、MDA-MB-231、MDA-MB468)、肺癌细胞(A-427、SK-LU-1、A-549)、肝癌细胞(HepG2)、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结肠癌细胞(SW480)、直肠癌细胞(HT-29)、前列腺癌细胞(PC-3、DU145)、恶性胶质瘤细胞(M21-HPB)、神经胶质瘤细胞(A172)等肿瘤细胞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CLA通常以多种异构体的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天然存在的CLA其异构体主要以c9, tll-CLA为主,该异构体含量达80%以上。人工合成的CLA则以c9,t11-CLA和t10, c12-CLA两种混合物为主,约各占40%以上,其他CLA异构体(包括t7, t9; c9, c11; t9, t11; c10, c12; t10, t12; t11, t13和c11, c13-CLA)占剩余的10-15%。研究发现:c9, t11-CLA不仅是天然CLA的主要异构体,也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活性形式。因此,如何提高c9, t11-CLA的含量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肿瘤化疗是肿瘤临床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肿瘤多药耐药(MDR)是癌症化疗失败的重要因素。肿瘤细胞的MDR是由一种药物诱发,引起对其它多种不同结构的药物同时产生交叉耐药的现象,导致一些化疗方案的失败。多药耐药产生的机制比较复杂,其中P-糖蛋白(P-gp)的过度表达是最重要的原因。现已发现P-gp在肝癌、胃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非小细胞癌、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大肠癌等很多肿瘤细胞膜上大量表达,其疏水区具有结合和转运药物的功能,其结合位点与ATP结合并水解供能,从而引起构象改变将胞浆内的化疗物泵到细胞间隙,使细胞内蓄积的抗肿瘤药物减少,从而引起肿瘤耐药。寻找MDR逆转剂与抗癌药物合用,恢复MDR细胞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是克服临床肿瘤耐药的一种方法,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研究表明:我国传统中药冰片具有极强的体内外逆转P-gp活性,且毒性较低,能有效阻止肿瘤细胞内的药物外排作用,提高抗肿瘤药物的细胞内浓度,从而增加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少肿瘤耐药的发生。研究目的1本研究将抗肿瘤药物CLA与有P-gp活性抑制效果的祖国传统中药单体—冰片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为酯,得到一个新的化合物共轭亚油酸冰片酯(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borneol ester,BCLA),以期CLA的抗肿瘤活性和冰片的肿瘤MDR逆转效果结合起来,增强CLA在肿瘤细胞中的浓度,从而增加肿瘤细胞对CLA的敏感性,起到联合增效作用。2天然来源的CLA含量少,价格较高,目前大部分CLA由化学异构法得到,但其异构体组成复杂,生理活性差。c9,t11-CLA被认为是最主要的活性形式,利用冰片通过酶催化法来分离纯化c9,t11-CLA异构体以增强CLA的纯度和生理活性有其现实和经济价值。3考察合成的产物BCLA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研究方法和结果本研究课题通过在无溶剂体系中使用生物酶催化的方法将冰片引入到CLA的羧基位得到BCLA,用碱滴定法和分子蒸馏法分离纯化了酯化产物,合成品结构经GC-MS、1H-NMR、13C-NMR分析鉴定确认。试验利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考察了反应时间和生物催化酶的种类,采用响应面曲线法(RSM)优化了酶反应的参数,如温度、酶用量、水用量,反应时问等,优化后的酶催化反应条件为:在无溶剂体系下,以脂肪酶AYS为催化剂,用量为冰片重量的40%,反应时间48h,温度40℃,pH7.0缓冲溶液用量为30%和底物摩尔比为2.5,反应转化率可达到79.2±0.5%。采用酶催化分离纯化了CLA的活性异构体,GC-MS分析主要产物为:异龙脑-c9,t11-CLA 35.8%,异龙脑-T10,c12-CLA 6.3%,龙脑-c9,t11-CLA 43.4%,龙脑-t10,c12-CLA 14.5%,c9,t11-CLA的含量(79.2%)几乎是t10, c12-CLA含量(20.8%)的四倍。试验进一步对BCLA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人肝癌Huh7细胞和人结肠癌Lovo细胞,采用不同浓度(6.5、12.5、25、50、100、200μM)BCLA.CLA和冰片连续作用于上述细胞24h后,通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利用MTT法检测BCLA.CLA和冰片对各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发现在这三种细胞模型条件下BCLA和CLA表现出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且与细胞类型、药物的浓度有关。BCLA对HepG2细胞的肿瘤细胞毒性作用强于CLA;BCLA对Lovo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弱于CLA;与CLA比较,BCLA对Huh7细胞的肿瘤细胞毒性作用强弱有赖于两者浓度,在低剂量时BCLA对Huh7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强于CLA,在高剂量时BCLA对Huh7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弱于CLA。冰片虽然在实验浓度下没有显着的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效果,但也可以初步看出具有剂量依赖性,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也在逐渐增大。MTT结果显示:在200μM浓度下,BCLA.CLA和冰片对人肝癌HepG2细胞抑制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114.84±11.11μM,156.2±5.85μM,468.87±16.09gM;对人肝癌Huh7细胞抑制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153.89±3.19μM,99.33±1.82μM,271.88±22.99μM;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抑制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148.23±6.58μM,54.97±1.37μM,537.41±6.81μM。BCLA对HepG2、Huh7和Lovo细胞均有抑制作用。结论本试验成功合成了BCLA,合成的BCLA中c9, t11-CLA的纯度达到了79.2%, c9,t11-CLA和t10, c12-CLA的含量比与天然存在的CLA中这2种异构体的含量比非常接近,较好地模拟了天然来源的CLA的药理性质和特点。抗肿瘤初步试验表明CLA和冰片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对不同肿瘤细胞系作用强度有差异。与CLA和冰片相比,BCLA达到了抗肿瘤协同增效的效果。
高晶晶[7](2009)在《中药提取物(薯蓣皂苷元)在肿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肿瘤患者为受试者,进行三个剂量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了解薯蓣皂苷元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计算药动参数,为Ⅱ、Ⅲ期临床试验和临床使用提供指导性数据。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开放单剂量给药试验设计。24名肿瘤患者志愿受试者分别单次空腹口服中药片剂600mg、1200mg或2400mg,于给药前和给药后1,2,3,4,5,6,8,10,12,24,36,48,72,96,120 h共16次采集血样后,采用LC/MS/MS法检测薯蓣皂苷元血药浓度,采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1.血药浓度检测方法学研究结果:血浆中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薯蓣皂苷元和内标甲基睾丸酮的测定;血浆中薯蓣皂苷元在0.655-160.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浓度(LLOQ)为0.655ng/ml,低、中、高浓度(1.638、25.600、128.000n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65.67%、62.630%和59.29%,内标回收率为75.91%,日内及日间RSD<10%。血浆样品室温放置6h、经历3次循环冻融、样品预处理后放置2h以及于-80℃下保存60天均可保持稳定。2.药动学主要结果:低、中、高三个剂量组的药代动力学主要参数如下:半衰期t1/2依次是:23.09±13.48h、37.09±9.57 h、29.16±10.73h,达峰时间Tmax依次为:4.75±1.49 h、4.75±2.25 h、5.0±1.41 h,达峰浓度Cmax依次为:31.23±21.24 ug/L、76.06±61.57 ug/L、38.17±21.8 ug/L,曲线下面积AUC0-t:429.98±154.00 ug/L*h、1179.46±684.94 ug/L*h、598.38±284.91 ug/L*h。3.安全性结果:受试者服药后未发生不良反应,血生化,血、尿常规及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结论:1.血浆中薯蓣皂苷元LC/MS/MS测定法,经方法学确证,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2.中药提取物薯蓣皂苷元在肿瘤患者中口服吸收较缓慢(约5小时达峰),半衰期较长(平均30小时),原型血药浓度不高。3.临床口服较高剂量的中药提取物薯蓣皂苷元后,生物利用度下降,单次口服1200mg至2400mg之间,显示非线性动力学过程。4.临床单次口服600mg至2400mg,安全性良好。
褚建波,王玮,赵文霞,上官盈盈[8](2008)在《冰片对克林霉素透过小鼠血-脑脊液屏障的促进作用》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定量分析方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中的克林霉素,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分析不同剂量冰片在不同时间促进克林霉素的跨血-脑脊液屏障作用。方法灌胃给予小鼠0,150,300,600mg·kg-1冰片溶液(PEG400溶解),尾静脉注射克林霉素磷酸酯溶液40mg·kg-1,分别在15,30,45min取样,脑组织匀浆样品经碱化醋酸乙酯提取后氮吹浓缩,采用双通道选择性离子抽提测定克林霉素和内标枸橼酸芬太尼,克林霉素和枸橼酸芬太尼的选择检测离子分别为m/z425.20([M+H]+)、m/z337.30([M+H]+)。结果该法可准确测定脑组织中克林霉素的浓度。300mg·kg-1冰片灌胃在30min时克林霉素在脑组织中的浓度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结论该分析方法准确、快速、专一性好。冰片可以促进克林霉素进入脑组织。
孙丽[9](2008)在《人参皂苷A注射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液相色谱-质谱(LC-MS/MS)联用法测定人尿液中人参皂苷A浓度,以尿排泄数据法研究人参皂苷A注射液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代谢规律。方法:1、招募12名健康受试者,采用开放、随机、交叉的试验方法,进行三个周期、三个剂量(10、40、75mg)的单次给药试验。2、建立LC-MS/MS法检测尿样品中人参皂苷A的浓度。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CAPCELL PAK C8(5μm,2.0×150mm);流动相:甲醇-10mmol·L-1乙酸铵(加1%乙酸)-乙腈(40:20:40 v/v);流速250μL·min-1;柱温:室温:进样体积为5μL。质谱条件为:电喷雾ESI源;喷雾电压IS为5000V;雾化温度300℃;雾化气NEB(GAS1)为10:加热辅助气AUX(GAS2)为7 L·min-1;帘气CUR为6;碰撞气CAD为2;检测方式为正离子多离子反应监测(MRM),以龙胆苦苷为内标,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为m/z 964.7/767.6(人参皂苷A)、m/z374.1/195.1(内标龙胆苦苷),采用稀释法处理尿样品。3、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各剂量组(10mg、40mg、75mg)受试者尿样品中人参皂苷A的浓度。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尿样品的体积及药物浓度计算出各时间段的药物排泄量,采用孙瑞元教授编制的DAS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数据,并以SPSS13.0软件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4、人参皂苷A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代谢研究:分段收集给药前和给药后的尿样品,以固相萃取法及直接稀释法处理尿样品,采用LC-TOF/MS及Agi lent’s ChipLC/IonTrap MS系统进行检测分析,根据所检测到的人参皂苷A的代谢产物推测其在健康人体内可能发生的代谢转化规律。结果:1、所建立的LC-MS/MS法,通过了方法学确证实验。人参皂苷A和龙胆苦苷保留时间分别为2.10min和1.49min,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样品的测定。人参皂苷A的线性范围为30.3-10100ng·mL-1;定量下限为30.3±2.16 ng·mL-1;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15%。2、所得各剂量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半衰期依次是21.07±7.99、18.52±2.81、23.23±8.61h,清除速率常数依次是0.038±0.014,0.038±0.005,0.033±O.01lh-1,累积排泄率(%)依次是7.64±2.53、7.38±2.83、6.37±1.78。以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这三个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三个剂量组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3、人参皂苷A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代谢研究:采用LC-TOF/MS技术检测不同时间段的尿样品,结果只能检测到人参皂苷A,并未检测出其代谢产物。采用Agilenz’sChipLC/Ion Trap MS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4种代谢产物,其准分子离子[M-H]-分别是m/z1005、m/z931、m/z915、m/z899。结论:1、本实验首次以尿排泄数据法进行人参皂苷A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准确、简便,特异性强,适用于大量生物样品中人参皂苷A浓度的测定。2、通过本实验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三个药代动力学参数:半衰期、清除速率常数、累积排泄率。结果表明,人参皂苷A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内的消除是较慢的,且只有较少部分药物以原形的形式排出体外。对所得参数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在静脉给药10、40、75mg后,药物在健康人体内的消除符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3、人参皂苷A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代谢研究:本实验首次采用LC-TOF/MS及Agilent’s ChipLC/Ion Trap MS技术对该药物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代谢情况进行研究。在尿样品中共发现4种代谢产物,并进一步推测出人参皂苷A在健康人体内可能发生的代谢反应是氧化、还原、结合反应。
唐波[10](2007)在《中药一类新药RS胶囊Ⅰ期临床试验及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健康受试者口服中药一类新药RS胶囊的耐受性与安全性以及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特征,为Ⅱ期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2.探讨细胞色素P450酶中CYP1A2基因及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7基因(UGT1A7)多态性与RS胶囊Ⅰ期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的相关性。初步建立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以及与新药Ⅰ期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的分析方法。方法:1.单次给药药物耐受性试验:采用开放、随机、无对照试验方法,26例健康受试者分成五组,分别参加了五个单剂量(10mg、50mg、100mg、200mg、300mg)的试验,试验期间口服RS胶囊一次,按照试验方案要求,观察受试者口服RS胶囊前后的安全性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2.多次给药药物耐受性试验:采用开放、随机、无对照试验方法,12例健康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参加了两个剂量(200mg和300mg)的试验,每天口服RS胶囊一次,连续七天。观察受试者口服RS胶囊前后的安全性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3.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采用开放、随机、平行的试验方法,30例健康受试者分成三组,分别参加了三个单剂量(50mg、100mg、300mg)的药代动力学试验;并对其中10例健康受试者采用早餐后口服(50mg)与空腹口服(50mg)交叉试验方法考察食物对药物的影响。血样处理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法,血浆药物浓度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MS)法,数据采用DAS2.0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D、AUC/D采用方差分析,T1/2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4.应用PCR-RFLP技术对健康受试者及对照组的CYP1A2及UGT1A7的基因位点进行多态性分型,并应用相关统计方法进行数据比较分析。结果:1.单次给药药物耐受性试验:10mg剂量组4例受试者中有2例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分别在用药后第3天T4升高至142nmol·L-1(参考值为58.1-140.6nmol·L-1);促甲状腺素(TSH)升高至5.98μIU·ml-1(参考值为0.35-5.50μIU·ml-1),均在停药后第12天和第30天恢复正常;还有1例出现稀便。50mg剂量组4例受试者中有1例用药后2小时头胀,无胸闷、呼吸困难及视觉异常,血压86/51mmHg,其用药后72小时的尿常规检查结果也出现异常(蛋白+),3天后复查正常。100mg剂量组受试者出现了与药物可疑的不良事件: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偏高;T波改变;TSH偏高;尿常规中出现红细胞。后复查结果均恢复正常。200mg剂量组6例受试者有1例用药后24小时出现血小板84×109·L-1,较参考值(100×109·L-1-300×109·L-1)偏低,停药后72小时复查正常。300mg剂量组6例受试者中有1例用药后24小时出现尿糖2+,停药后12天复查正常。2.多次给药药物耐受性试验:200mg剂量组6例受试者中有2例出现尿常规异常:1例用药后第8天尿常规提示潜血(+)、少量上皮细胞;1例用药后第8天及第9天尿常规均提示可见少量上皮细胞,停药后第10天复查均恢复正常。300mg剂量组6例受试者中有4例出现与药物可疑或可能的不良事件:血红蛋白轻度下降;谷丙转氨酶(ALT)升高;甲状腺B超:右叶小结节;ALT升高,谷草转氨酶(AST)升高。3.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采用非房室模型处理血药浓度数据,三种剂量(50mg、100mg、300mg)结合型药物的Cmax分别为:(218.69±68.56),(401.99±168.30),(518.53±122.36)μg·L-1;AUC分别为:(3325.87±1636.91),(8626.88±4825.04),(10473.61±4326.65)μg·L-1·h;T1/2分别为:(13.01±4.01),(11.77±4.40),(9.71±1.46)h。50mg和100mg剂量组,Cmax/D、AUC/D、T1/2等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十分接近,无显着性差异,Cmax和AUC随给药剂量的增加成比例增加,该剂量范围内药物的消除呈线性动力学过程。50mg和300mg剂量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高剂量组药物的消除为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并比较50mg组空腹与餐后给药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着性差异,表明食物对该药无明显影响。4.相关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研究试验:经X2检验统计学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无显着性(P>0.05)。试验组受试者根据有无不良反应的出现分为两组: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CYP1A2G2964A基因:不良反应组14例受试者中有10例的基因型为G/A(占71.43%);而无不良反应组41例受试者中有22例的基因型为G/G(占53.66%)。CYP1A2C734A基因:不良反应组13例受试者中有7例的基因型为C/A(占53.85%);而无不良反应组32例受试者中有16例的基因型为A/A(占50.00%)。UGT1A7Trp208Arg基因:不良反应组15例受试者中有12例的基因型为Trp/Trp(占80.00%);并且无不良反应组53例受试者中有32例的基因型也为Trp/Trp(占60.38%)。结论:1.药物耐受性试验:单次给药的五个剂量组中出现了:甲状腺功能异常:血压下降;尿常规异常:血小板偏低,但未出现需终止试验的情况。多次给药的两个剂量组中出现了血红蛋白轻度下降;甲状腺B超及肝功能异常,但也未出现需终止试验的情况。结果初步提示,药物在10mg—300mg剂量间是安全的,可在此剂量范围内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并进一步观察同类不良反应。2.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用非房室模型处理血药浓度数据,其在体内主要以葡萄糖醛酸结合型产物存在,并且该药物的体内过程不受食物的影响。3.相关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实验: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人口学分布特征无差异。不良反应组中CYP1A2G2964A基因以G/A型多见;CYP1A2C734A基因以C/A型多见,可能这两种基因型与不良反应有关。但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冰片单剂量、多剂量的体内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冰片单剂量、多剂量的体内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脑中风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药物治疗进展 |
3 总结 |
综述二 醒脑静及其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 |
1 醒脑静的研究概况 |
2 栀子的研究概况 |
3 冰片的研究概况 |
4 麝香的研究概况 |
5 郁金的研究概况 |
综述三 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
1 药代动力学研究 |
2 药效动力学研究 |
3 PK-PD结合模型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醒脑静中主要成分大鼠体内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一节 龙脑在大鼠血浆、脑组织中GC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栀子苷在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的血药动力学研究 |
第一节 SA及SO大鼠灌胃艾片及醒脑静后Bor血药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SA及SO大鼠灌胃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后Gen血药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PD研究及PK-PD相关性分析 |
第一节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醒脑静口服给药PK-PD的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脑中风及醒脑静对胃及十二指肠生理结构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2)冰片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及胞浆附属蛋白-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冰片对非孕、初孕大鼠在体、离体子宫平滑肌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文献研究 |
1 冰片的传统认识 |
1.1 来源及品种 |
1.2 冰片妊娠禁忌及毒副作用 |
1.2.1 冰片妊娠禁忌的记载 |
1.2.2 冰片的毒副作用 |
2 冰片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研究 |
2.1 冰片的性能 |
2.2 冰片的功效主治 |
2.3 冰片的现代临床应用 |
3 冰片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研究 |
3.1 冰片主要药理作用 |
3.1.1 脑保护作用 |
3.1.2 促药物透过血脑屏障 |
3.1.3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
3.1.4 双向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
3.1.5 抗菌、抗炎、抗应激作用、镇痛作用 |
3.1.6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3.1.7 提高其他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
3.1.8 促透作用 |
3.2 冰片主要化学成分 |
4 妊娠用药禁忌的认识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受试药物和主要试剂、仪器 |
1.2.1 受试药物 |
1.2.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1.2.3 主要仪器 |
1.3 实验场地 |
2 统计方法 |
3 实验方法及结果 |
3.1 冰片对非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
3.1.1 药液的制备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3.2 冰片对非孕大鼠动情周期的影响 |
3.2.1 药液的制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3.3 冰片对初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运动的影响 |
3.3.1 药液的制备 |
3.3.2 实验方法 |
3.3.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3.4 冰片对非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3.4.1 药液的制备 |
3.4.2 实验方法 |
3.4.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3.5 对初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3.5.1 药液的制备 |
3.5.2 实验方法 |
3.5.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讨论 |
1 冰片“孕妇慎用”的研究意义 |
2 子宫实验方法及其机制的探讨 |
2.1 子宫实验方法及动物的选择依据 |
2.2 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及工具药的选择依据 |
3 冰片对大鼠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
3.1 冰片对非孕、初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
3.1.1 对非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影响 |
3.1.2 对初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影响 |
3.2 冰片对非孕、初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影响 |
3.2.1 对非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影响及其机制 |
3.2.2 对初孕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影响及其机制 |
3.3 综合讨论 |
4 对女性临床用药的警示 |
4.1 冰片内服的警示 |
4.2 冰片外用腔道给药的警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GC-MS在天然药物成分的分析鉴定 |
1.1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鉴定 |
1.2 脂肪酸成分的分析鉴定 |
1.3 氨基酸成分的分析鉴定 |
1.4 甾醇类化合物的分析鉴定 |
1.5 多糖成分的分析鉴定 |
2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的分析研究 |
2.1 提取方法的研究 |
2.2 天然药物配伍前后成分变化的研究 |
3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研究 |
4 天然药物指纹图谱的研究 |
5 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安全性测定 |
6 展 望 |
(5)冰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色谱法 |
1.1 气相色谱法 |
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1.3 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 薄层色谱法 |
1.4.1 薄层扫描法 |
1.4.2 薄层层析法 |
2 光谱法 |
2.1 红外光谱法 |
2.2 紫外-可见光谱法 |
3 重量法 |
4 结语 |
(6)共轭亚油酸冰片酯的合成、分离、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共轭亚油酸(CLA)抗肿瘤作用研究 |
2 冰片的药理活性研究 |
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酶法催化合成BCLA及合成反应条件的优化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BCLA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
1 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BCLA抗肿瘤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一览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合格证明 |
(7)中药提取物(薯蓣皂苷元)在肿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部分:抗肿瘤中药的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薯蓣皂苷元的研究进展 |
第三部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正文 |
1.试验目的 |
2.试验对象 |
3.试验材料 |
4.试验方法 |
5.药动学数据分析 |
6.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冰片对克林霉素透过小鼠血-脑脊液屏障的促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Agilent |
1.2 试药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9)人参皂苷A注射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人参皂苷A注射液研究现状 |
一、动物药理学研究资料 |
二、动物毒理学研究资料 |
三、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 |
四、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 |
第二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概述 |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及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的定义 |
二、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三、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点 |
四、中医药理论对中草药制剂体内过程的相关论述 |
第三节 人参皂苷类成分药代动力学及药物代谢研究进展 |
一、人参皂苷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一)人参二醇型皂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二)人参三醇型皂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二、人参皂苷类成分代谢反应研究 |
(一)人参二醇皂苷的代谢反应研究 |
(二)人参三醇皂苷的代谢反应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人参皂苷A注射液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规律研究 |
一、试验方案 |
(一)试验设计 |
(二)受试者筛选标准 |
(三)分组方法 |
(四)剂量设计及给药途径 |
(五)研究样本的获取 |
(六)尿样品的采集 |
二、方法学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方法学考察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三、生物样品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
(一)收集整理尿样品 |
(二)样品处理方法 |
(三)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四)结果 |
(五)讨论 |
第二节 人参皂苷A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内的药物代谢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1、试剂与仪器 |
2、液相色谱条件 |
3、质谱条件 |
4、样品的收集 |
5、样品处理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药一类新药RS胶囊Ⅰ期临床试验及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RS胶囊的研究现状 |
1.动物药效学研究资料 |
2.一般药理试验资料 |
3.动物毒理学研究资料 |
4.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资料 |
第二节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概述 |
1.药物代谢动力学及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的定义 |
2.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
3.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特点 |
4.中医药理论对中草药制剂体内过程的相关论述 |
第三节 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概述 |
1.药物代谢与药物代谢酶 |
2.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现代研究进展 |
3.参与RS胶囊代谢的相关药酶基因的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RS胶囊Ⅰ期临床药物耐受性试验 |
一.RS胶囊Ⅰ期临床单次给药药物耐受性试验 |
1.试验设计 |
2.RS胶囊剂量的确定 |
3.受试者选择 |
4.试验方法 |
5.结果 |
6.讨论 |
二.RS胶囊Ⅰ期临床多次给药药物耐受性试验 |
1.试验设计 |
2.试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第二节 RS胶囊Ⅰ期临床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试验 |
一.血浆样品测定方法的建立 |
二.健康受试者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三节 药物代谢酶基因CYP1A2、UGT1A7基因多态性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冰片单剂量、多剂量的体内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D]. 徐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8)
- [2]冰片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及胞浆附属蛋白-1的影响[D]. 贾云龙. 新乡医学院, 2014(12)
- [3]冰片对非孕、初孕大鼠在体、离体子宫平滑肌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研究[D]. 黄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J]. 刘志红.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S1)
- [5]冰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汪汝沛,戚进,余伯阳. 药学进展, 2010(08)
- [6]共轭亚油酸冰片酯的合成、分离、纯化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王羽伦.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8)
- [7]中药提取物(薯蓣皂苷元)在肿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高晶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S1)
- [8]冰片对克林霉素透过小鼠血-脑脊液屏障的促进作用[J]. 褚建波,王玮,赵文霞,上官盈盈. 医药导报, 2008(07)
- [9]人参皂苷A注射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研究[D]. 孙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10]中药一类新药RS胶囊Ⅰ期临床试验及药物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 唐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