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强,葛佳鑫[1](2021)在《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文中认为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来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推向了高潮。然而跨国并购过程复杂、风险丛生,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文章以汤臣倍健跨国并购LSG为例,追溯了汤臣倍健从2018年高溢价收购LSG到2019年受到电商法冲击,公司业绩因计提巨额商誉减值惨遭"滑铁卢"的全过程。分析汤臣倍健首次海外并购所遭遇的行业政策风险以及控制措施,旨在为其他有意跨国并购的企业提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建议。
谢舟[2](2021)在《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W教育集团为例》文中指出
李银生[3](2021)在《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地方执行研究 ——以内蒙古W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以来,为了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大企业这个“关键少数”也是其中的受益群体。由于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效果最终要靠各个地方的税务机关来实现,因此,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地方执行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政策执行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地方的税务机关在执行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时还存在哪些缺陷与不足?如何解决优惠政策在执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升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地方执行质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与探讨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从公共政策执行的视角出发,以内蒙古W市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出台的各项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实践为研究对象,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从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标准与目标的设置、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资源的配置、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机构的特性、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方式、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环境以及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人的价值取向六个维度,详细分析了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现状,并对当前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取得的初步成效做出说明。接着,通过对内蒙古W市的大企业纳税人开展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对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W市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查找和探究优惠政策在地方执行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背后的原因。最后,正视问题、针对原因、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提升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执行质效的对策与建议,从而进一步推动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效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大企业的长远发展。
李秦宇[4](2021)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 ——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文中提出新时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冰雪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2022年北京冬奥会使冰雪产业的发展更为急迫。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包括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Chinese Ice Hockey League,简称CHL)在内的冰雪产业组织,研究国际国内产业组织发展理论,学习冰雪产业及其组织发展先进经验,探索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和路径趋势,对于增强中国冰雪运动项目实力、满足大众冰雪运动产品的需求、推动中国冰雪产业跨越式发展、促进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中国冰球联赛CHL(2019年8月2日开赛)目前属于起步阶段,本文从“冰雪产业组织发展”视角出发,以交易费用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演化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演绎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等方法,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进行深入研究,并初步尝试建立中国冰雪产业组织形成机理模型及构建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理论,以期科学地认识以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为代表的冰雪产业组织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本文认为冰雪产业是生产、提供冰雪产品(或服务)的个人、组织和企业的集合,本文冰雪产业主要是指冰雪运动产业(不包括冰雪用品装备制造等冰雪制造产业)。冰雪产业组织是冰雪产业内企业间组织或者市场关系。中国冰球联赛CHL是参赛的职业冰球俱乐部与中国冰球协会、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等联合举办的职业冰球赛事。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本质是一种职业冰球联盟,是冰雪产业组织的重要组成之一。研究发现冰雪产业组织是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际国内冰雪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冰雪产业发展在于冰雪产业职业化发展,北美冰雪产业职业化的代表是国家冰球联盟NHL组织,中国冰雪产业职业化的代表是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机理部分,认为中国冰雪产业组织的组成要素是其形成的驱动因素,冰雪产业组织的组成要素通过中介作用和控制作用驱动了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产生;市场结构在冰雪产业组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控制作用;主导利益集团(国家或政府)和非主导利益集团(以职业冰球俱乐部为代表)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主导利益集团推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是主要推动力;非主导利益集团促进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是次要推动力;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关键条件是主导利益集团和非主导利益集团利益诉求相容。其次,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影响因素部分,从中介作用和控制作用两方面进行研究。中介作用通过宏观环境因素影响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形成:“经济环境”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环境”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科技环境”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具有负向影响;“政策法律环境”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有显着正向作用。市场结构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中起着控制作用,具体是通过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及创新指标在内的四方面影响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形成。市场结构中市场需求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市场行为中广告宣传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市场绩效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的影响不显着;创新指标中危机处理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有显着负向影响。第三,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路径趋势部分,认为中国冰雪产业组织发展是冰雪产业组织的主导利益集团与非主导利益集团通过利益博弈实现的。以政府为代表的主导利益集团和以职业冰球俱乐部为代表的非主导利益集团博弈决定了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未来发展路径趋势,结合中国产业组织发展研究成果、参考国家冰雪产业未来发展规划,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路径划为产生期、规模发展期和创新发展期,其发展模式分别为政府主导模式、政府市场混合模式和市场主导模式,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向生态平台化发展是未来发展趋势,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组织形态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在产生期主要是政府主导的协会组织;在规模发展期主要是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职业联盟组织,具有产权清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公开、公正、公平等特征;在创新发展期主要是创新的生态平台化职业联盟组织,特征是以新科技、新技术为支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组织形态演化趋势是协会组织、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职业联盟组织和生态平台化职业联盟组织。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冰雪产业及其组织发展远落后于政府的期望和消费者的需求,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冰雪产业及其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冰雪产业政策体系,推动冰雪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融合和冰雪产品开发,促进冰雪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健全冰雪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夯实冰雪产业及其组织发展基础;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提高冰雪产业及其组织经营效率;创新冰雪产业组织形态,构建全国及区域性冰雪产业平台。
许嘉禾[5](2021)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要强、要兴,发展体育产业是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逐步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体育产业要提质增效和持续高速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然而当下,金融体系在体育产业中的效用功能尚未能够充分发挥。因此,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支持问题,成为一个难以回避的命题。本研究立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实践,综合运用体育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及金融学的相关研究方法及范式,以现代产业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按照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特征与机理、宏观效应、微观效率以及系统运行的次序,从理论分析到实证研究,展开工作。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如下:一是梳理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现状,发现体育产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不足。二是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剖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三是在宏观产业层面,以耦合协调的视角,审视体育产业与金融体系的关联关系。通过建立序参量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剪刀差以及灰色关联等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影响因素。四是从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以“黑箱”的视角,根据金融支持与体育产业的不同维度,测度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通过筛选体育企业样本,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性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五是根据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构建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别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体育产业金融支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策略着力点。本研究的结论主要包括六个方面:(1)政府金融支持和市场金融支持均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随着体育产业金融需求的不断升级,政府部门对体育产业金融活动的认识持续深化,政策工具与国有资本逐步活跃。金融市场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各类体育产业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风险投资市场异军突起。体育产业嵌入金融体系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同时,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二是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三是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四是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2)我国体育产业具有快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业态丰富的结构性特征、高不确定性的风险性特征和消费供需的不平衡特征。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下,体育产业的发展特征进一步衍生出了独特的金融需求特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的是政策引导下的规模化金融支持、层次多元化的系统性金融支持、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以及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3)资本形成、创新推动和消费刺激是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功能组成。金融体系一是可以扩大资本积累,促进资本形成,缓解体育产业融资约束;二是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分散创新风险,推动体育产业技术、模式创新;三是可以实现跨期平滑、财富效应和风险保障,刺激体育产业消费发展。有效的金融支持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投资和消费两端,通过平衡产值结构、改善融资结构、变革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的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扩大要素供给、加快要素流通、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效率;通过加速企业成长、优化公司治理、形成循环激励,促进产业的价值增值,精准作用于体育产业的成长痛点,协助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4)宏观产业效应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体系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内生耦合机理和外部耦合功能,具有双向耦合协调发展机制。二者不仅维持了长期、高度的耦合关联性,并且实现了耦合协调度的持续跃升,呈现出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演化的动态趋势。金融体系对体育产业的短时间、爆发性增长起到了有效地支撑作用。且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尚处于发展周期的前期,其交互胁迫作用远小于耦合协调发展所带来的正向效应。与此同时,二者的耦合协调效应受到多种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风险投资市场、消费金融、政府扶持和金融创新等内生动力型因素,以及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变动等外生环境型因素,均与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密切关联。(5)微观企业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第一,静态来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金融支持效率尚可,多数样本企业接近最优生产前沿面,但同时具有明显的技术制约特征。扩大金融资源投入规模前,需要着重改善金融技术水平。在金融支持效率内部,债权效率较好,股权效率欠佳,且股权效率呈现规模制约特征。在体育产业内部,体育企业板块、行业业态和空间地域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第二,动态来看,金融支持体育产业的动态效率水平并未产生良性改观,反而出现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产业金融技术创新水平难以支撑金融资源规模的快速增长。其中,股权动态效率下滑,技术进步水平下降明显,是导致整体金融效率下滑的主要原因。第三,动态效率的收敛性分析表明,效率落后企业对领先集团具有追赶效应,但收敛速度较慢,且收敛速度存在体育产业内部的结构性差异,达到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均衡仍需要较长时间。(6)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实证研究说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可以视为由政府金融支持、金融市场发展、宏观金融环境和体育产业发展所组成的动力学系统。第一,强化金融市场支持力度可以有效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相对而言,强化股权市场的效能略优于债权市场。股权市场更有利于体育产业规模扩张和要素生产率提升,债权市场则更有利于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第二,政府干预会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弱化政府干预无益于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维持一定强度的政府金融支持具有必要性。适度增强政府干预有利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但当政府干预过度时,会造成规模增长与要素生产率下降并存,仅能“做大”而不利“做强”体育产业,最终无益于产业发展质量。第三,宏观金融风险能够对体育产业发展质量产生显着的负面冲击。随着体育产业深度嵌入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损害力度可能进一步增大,需要审慎防范、积极应对金融风险。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政策体系,优化制度顶层设计;丰富金融服务市场,创新投融资渠道模式;推动金融技术创新,开发新型金融工具;优化企业金融管理,重视复合人才培养等策略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探讨了金融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现状梳理的基础上,总结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明确金融功能的作用支点,厘清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2)结合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产业与微观企业视角进行实证研究。综合运用数理模型及相关评价方法,设计序参量体系,测度并分析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构建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不同维度测度并评价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效率特征及其变动规律。形成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的深层次认识,为优化体育产业的金融支持效能提供着力点。(3)构建了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要素组成与系统结构,设计模型变量及函数关系,并从金融市场策略、政府金融干预和金融风险情景维度进行仿真。探究不同策略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为企业部门的金融决策和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参考。
王琦[6](2021)在《Y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已连续多年荣获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称号。中国制造业在迎来良好发展商机的同时,也迎来了防范风险的挑战。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给公司发展带来了外部风险的同时,公司内部也出现了治理成本增加,生产、销售、财务等方面高风险区域增多,公司内部风险明显加大。国家在采取必要的推动措施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企业监管的力度。对于内部风险的控制,众多公司纷纷采用内部审计来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因此,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公司发展意义重大。Y集团是国内一家发展速度较快并在汽车制造业中具有公司规模和产品质量均有代表性的新型汽车制造业企业。该公司在内部审计应用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Y集团公司必须认真研究内部审计,尽快适应新形势。然而,我国应用内部审计的历史仅仅数十年,内部审计的理论尚不完善,集团公司对内部审计的应用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此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和理论价值。本文选取了同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Y集团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通过梳理该集团公司在应用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挖掘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另一个目的是,通过对Y集团公司典型案例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能对同类行业其它公司内部审计的应用起到借鉴作用,这使得本文的研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意义。本文是以统计学、内部审计、会计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支撑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文献分析、图表分析等规范性研究方法,借助相关理论,认真分析Y集团内部审计现状,以发现问题、挖掘原因、提出建议的逻辑顺序进行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促进Y集团对内部审计的应用,为集团发展发挥作用。本文整体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向、分析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本部分对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有关理论进行概述,阐述了内部审计的涵义、职能和作用及相关理论。第三部分是问题分析。首先介绍了Y集团的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Y集团的内部审计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为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与探讨。本文试图从几个角度分析Y集团内部审计问题的成因。第五部分是对策建议。针对内部审计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这是本文重要的组成部分。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Y集团内部审计的研究,总结出同类企业可以借鉴的观点。
孙克雨[7](2021)在《结构洞理论视角下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效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更好的管理企业资金,实现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都建立了隶属于自己集团公司的财务公司,将分散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并为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从而降低企业成本,促进集团更快发展。集团财务公司最早是上个世纪初期在国外设立的,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集团财务公司设立于1987年,为集团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我国集团财务公司的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本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的方法,在对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将投入产出理论、产融结合理论和结构洞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理论,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DEA模型。以2018年中国财务公司协会公布的253家财务公司的财务数据为依据,从中选择30家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效率总体不高的问题。从而引入结构洞理论,从结构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效率较低的原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集团财务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非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提供给企业内各成员公司,对集团内部资金进行合理规划,从而提高集团整体对资金管理的水平。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我国集团财务公司的资金管理效率水平较低,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结构洞作为网络分析的一个概念,推动了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将结构洞理论广泛的运用到各种研究中,包括人际关系分析、财务绩效研究、企业管理等方面,通过运用结构洞理论国内外学者在各领域的研究都起了积极作用。因此,本研究在结构洞理论视角下分析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效率问题,在理论上丰富了资金管理和结构洞理论的研究,并对提高我国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效率、加快集团财务公司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张俊杨[8](2021)在《云南滇中新区政府融资平台KT集团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90年代初期,国务院对政府金融体系提出了分税制改革,地方消费税及增值税大部分上缴中央但事权不发生改变,使得地方政府收支压力大增,同时受到该时期政策、法规的限制,地方政府无法发行政府债券、无法向金融机构直接借款,为了解决这一困境,筹集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应运而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早年期间带有浓厚的地方政府行政色彩。地方政府由于受到政绩压力影响,对于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管理,仅仅是单方面的作为融资媒介,通过其政府信用来不断获取资金,而缺乏合理、可持续的的融资管理。但随着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增长,也引起了监管层对这一现象的重视。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机构各项制度集中出台使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空间不断收紧,如今,平台企业也需要逐步的剥离政府融资职能,回归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组建的市场主体这一身份上来。KT集团作为云南省滇中新区政府融资平台,文章首先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说明,简要叙述政府融资平台企业概念以及融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对KT集团的企业概况进行介绍,并着重从微观层面对其财务融资数据及经营现状进行调查整理,研究当前严监管环境下KT集团面临的债务链接压力大、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弱、核心资产质量较差以及融资渠道受限等一系列具体问题,深入分析造成KT集团融资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弱化融资平台职能、减轻公益性项目债务压力、优化融资结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市场化经营能力五个对策。对云南省滇中新区政府融资平台KT集团融资问题及对策的调查研究,有助于其在目前严监管环境下,使债务链接得到有效保障,更好地应对未来融资工作的开展,并对其他政府融资平台企业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赵妙[9](2021)在《英雄互娱两度借壳失败案例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凭借其强大的融资功能,长期以来,都吸引着众多的民营企业。各大企业纷纷争先恐后地想要进入A股市场一展宏图,对其来说最直接的方式便是首次公开募股(IPO)。尽管IPO在所有的上市途径中一直占据着首要地位,但是众所周知,IPO过程繁杂,耗时较长,而且严格的监管使得IPO随时面临着被中途叫停的风险,充满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所以,IPO之路历来都不是一条一马平川的坦途,而是充满崎岖与泥泞的上市之路。反观借壳上市却能够以更低的时间成本和更简洁的上市流程达到与IPO上市同样的效果,给企业带来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更高的企业知名度、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更为明晰的发展战略等等,因而成了许多企业的替代性选择。2018年2月,证监会上市部决定进一步加强对于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拒的重组项目的监管,这进一步使得许多质量较低的企业知难而退,撤回IPO资料,或直接选择借壳上市的道路。众多企业抱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乐观心态,但市场情况却不容过分乐观。许多企业都未能如愿以偿地成功借壳上市,例如苏州大方、华图教育、分众传媒,以及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英雄互娱。为数不少的失败案例无疑令许多企业陷入了迷茫,到底如何才能成功地借壳上市?为此,许多学者也对众多的借壳成功案例进行了分析,已总结出了有利于借壳成功的一些因素。与前人相比,本文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失败的结果出发,选取了英雄互娱2019年两度试图借壳上市却接连惨遭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希望从企业失败的经历中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为英雄互娱以及其他寄希望于借壳上市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参考。着名的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曾说:“如果我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我就永远都不去那儿。”所以,如果企业能够清晰地知道哪些因素会导致失败,也就能尽早地采取措施以避免失败的发生。本文在对英雄互娱借壳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综述法。在进行本文的写作前,首先阅读了国内外大量关于借壳上市的文献,对借壳上市的模式、风险种类以及动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形成了本文的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借壳上市的相关概念、借壳上市的一般程序以及借壳失败的理论分析依据进行了阐述;紧接着,对本文选取的案例内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英雄互娱借壳上市的动因;在文章主体部分,对英雄互娱借壳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导致英雄互娱借壳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政策方面的因素、信息不对称因素、借壳方所持有的借壳上市观念和对于自身实力认知的偏差、对壳资源的评估不当以及未能给予风险因素充分的关注;在最后,针对上述失败的原因,本文为其后期再度选择借壳上市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正确评估借壳上市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审慎选择壳资源、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以及充分关注让壳方信息披露的质量,希望能对英雄互娱以及其他众多的企业起到借鉴作用。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分析与建议主要是针对本文所选取的具体案例,所提出的观点在对市场上广大企业的普适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
李文慧[10](2021)在《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逐渐白热化。企业间的竞争也不再单单是产品和服务质量等硬件因素的竞争,更多的趋向于人才、文化、管理模式等软件因素的竞争。当然集团企业也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到基业长青百年老店,必须采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风险防御能力,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从国内的三鹿奶粉事件、巨人集团、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等,再到国外的雷曼兄弟破产、东芝巨亏、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等,深入剖析其原因无一例外的与内部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现有的人力资源的配备、资金的管控、机构设置等方面已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起步相对较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直到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公布后,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才真正与国际接轨。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后,二者共同构建起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尤其是《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台,较为系统全面的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依据和参照,对我国的企业风险防范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以YQ集团公司为例,以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作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这五个要素着手进行展开深入研究并剖析。试图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措施,推动YQ集团公司内控制度的完善和提升。本文在对YQ集团公司进行简述概况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结合相关调查数据,发现YQ集团公司目前在内部控制上缺少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而言,在内部环境方面,组织架构不合理,治理结构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滞后等;在风险控制方面,风控体系不健全,员工风险意识不足,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等;在控制活动方面,内控制度缺乏可执行性,内部审批程序复杂,内控管理制度不够细化等等;信息与沟通方面,信息沟通渠道匮乏,信息共享不到位,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等。内部监督方面更是欠缺很多,审计监督不到位,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机制等等。构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人力资源政策不完善;员工素质有待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内控人员素质不高,企业改制不彻底;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董事会作用未充分发挥等。本文就YQ集团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从着力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信息与沟通机制、逐步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方案。作为一名YQ集团公司老员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解决方案,可以帮助YQ集团公司更加健康长久发展,对其他相关集团企业能够起到些许借鉴之处。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一套符合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构建了一套符合YQ集团公司的内控体系。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内容上,通过对大量资料的阅读与整理,发现大多数的文献研究对象是针对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对民营集团公司的研究甚少,而本文则是通过对YQ集团公司这样一个民营集团企业个案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为今后学者们对民营集团公司的研究提供少许借鉴。二是在研究方法上,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借助调查数据,更加真实的反应出YQ集团公司自身问题对内部控制问题所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剖析其原因之所在,便于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自身实力等措施的可操作性。
二、我国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案例介绍 |
1.1 并购双方简介 |
1.2 并购动因 |
1.3 并购过程 |
1.4 并购后业绩变脸 |
2 政策风险控制分析 |
2.1 电商法的颁布对汤臣倍健跨国并购所带来的行业政策风险 |
2.2 汤臣倍健未能成功防范行业政策风险的原因 |
2.3 汤臣倍健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
3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应如何应对行业政策风险 |
3.1 跨国并购前密切关注与标的企业相关行业政策 |
3.2 签订对赌协议 |
3.3 加强并购整合 |
4 结束语 |
(3)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地方执行研究 ——以内蒙古W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3.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限度 |
1.创新之处 |
2.研究限度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1.大企业 |
2.税收优惠 |
3.政策执行 |
(二)本项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税收激励理论 |
2.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
二、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现状及成效分析 |
(一)W市大企业概况 |
1.W市大企业构成情况 |
2.大企业对W市的税收贡献 |
(二)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现状 |
1.政策标准与目标的设置 |
2.政策执行资源的配置 |
3.政策执行机构的特性 |
4.政策执行方式 |
5.政策执行环境 |
6.政策执行人的价值取向 |
(三)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初步成效 |
1.降低了大企业的税收成本 |
2.激励了大企业的研发支出 |
3.推动了地方经济稳定增长 |
三、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
1.部分优惠政策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 |
2.政策执行资源配置不充分、不到位 |
3.基层税务机关的政策执行能力不足 |
4.政策执行方式与大企业需求不匹配 |
5.政策执行环境欠佳形成了外部制约 |
6.部分税务人员对政策的选择性执行 |
(二)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分政策标准与目标的设置不科学 |
2.政策执行资源配置问题被长期忽视 |
3.基层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
4.政策执行方式未能实现服务型转向 |
5.政策执行环境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 |
6.培训、考核与奖惩制度缺乏实效性 |
四、可供借鉴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
(一)可供借鉴的国内外经验 |
1.国外经验 |
2.国内经验 |
(二)对W市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的启示 |
1.通过立法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
2.实现优惠政策执行的专业化 |
3.重视政策执行中的纳税服务 |
五、提升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地方执行质效的对策及建议 |
(一)科学设置政策标准与目标 |
1.政策制定要注重系统性和整合性 |
2.目标设定要力求稳定性和长远性 |
3.标准设计要注重合理性和适用性 |
(二)合理配置政策执行资源 |
1.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2.加强信息资源整合 |
3.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
(三)全面提升税务机关政策执行力 |
1.实现政策执行的专业化管理 |
2.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 |
3.健全税务机关内部监督机制 |
(四)切实改进政策执行方式 |
1.政策宣传与培训要精准 |
2.办理程序要精简规范 |
3.服务措施要严格落实 |
(五)不断优化政策执行环境 |
1.进一步改善税收法制环境 |
2.创造相对宽松的经济环境 |
3.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
(六)规范政策执行人的行为 |
1.加强职纪教育和业务培训 |
2.建立健全考核和奖惩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
致谢 |
(4)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 ——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2.1 主要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点 |
1.3.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2 文献综述 |
2.1 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分析 |
2.1.1 文献结构特征 |
2.1.2 研究热点 |
2.1.3 文献主题变迁 |
2.1.4 文献讨论 |
2.2 基于学术脉络的文献分析 |
2.2.1 产业组织 |
2.2.2 体育产业组织 |
2.2.3 冰雪产业组织 |
2.3 文献评述 |
2.3.1 关注中国冰球联赛组织,打破生产要素限制,解决冰雪产业组织发展困境 |
2.3.2 关注新技术和智慧体育,打造新的组织模式,扩大冰雪产业组织发展规模 |
2.3.3 关注产业组织政策研究,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引导冰雪产业组织发展方向 |
2.3.4 关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加强学术协同创新,丰富冰雪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
3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3.1 核心概念 |
3.1.1 产业组织 |
3.1.2 体育产业组织 |
3.1.3 冰雪产业组织 |
3.2 理论基础 |
3.2.1 交易费用理论 |
3.2.2 产业组织理论 |
3.2.3 演化理论 |
3.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4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机理 |
4.1 冰雪运动、冬奥会及其特点 |
4.2 冰雪产业及其组织 |
4.2.1 国外冰雪产业及其组织 |
4.2.2 中国冰雪产业及其组织 |
4.2.3 冰雪产业职业化发展 |
4.3 冰雪产业组织形成的驱动因素:组成要素 |
4.3.1 冰雪竞赛表演 |
4.3.2 冰雪传媒、营销和广告 |
4.3.3 冰雪培训 |
4.3.4 冰雪装备制造 |
4.3.5 冰雪旅游 |
4.3.6 冰雪咨询 |
4.3.7 冰雪金融 |
4.3.8 冰雪消费者 |
4.4 冰雪产业组织形成的控制作用:市场结构 |
4.4.1 完全竞争市场 |
4.4.2 垄断竞争市场 |
4.4.3 寡头垄断市场 |
4.4.4 完全垄断市场 |
4.5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的中介作用:主导利益集团和非主导利益集团 |
4.5.1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历史 |
4.5.2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
4.5.3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利益相关者 |
4.5.4 主导利益集团推动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主要推动力 |
4.5.5 非主导利益集团促进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形成,次要推动力 |
4.5.6 主导利益集团与非主导利益集团利益诉求相容,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关键 |
4.6 基于交易费用的中国冰雪产业组织评估模型 |
4.7 中国冰雪产业组织形成机理模型 |
4.8 本章小结 |
5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影响因素——基于中介作用实证分析 |
5.1 研究模型:基于PEST分析框架 |
5.1.1 政治法律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科技环境 |
5.2 研究方法:SEM结构方程模型 |
5.2.1 测量模型 |
5.2.2 结构模型 |
5.3 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
5.4 模型的构建计算 |
5.5 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影响因素——基于控制作用实证分析 |
6.1 研究模型:传统SCP研究模型 |
6.1.1 冰球市场结构 |
6.1.2 冰球市场行为 |
6.1.3 冰球市场绩效 |
6.2 SCP扩展模型: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新研究 |
6.2.1 新冠肺炎疫情对冰雪产业的影响 |
6.2.2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创新应对 |
6.3 变量的确定 |
6.3.1 影响因素初步设计 |
6.3.2 咨询专家及业内人士的选择 |
6.3.3 咨询专家及业内人士的积极系数 |
6.3.4 影响因素遴选与确认 |
6.4 研究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 |
6.5 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 |
6.5.1 数据来源 |
6.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6 结果与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的路径趋势 |
7.1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
7.1.1 主导利益集团: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
7.1.2 非主导利益集团:冰球消费规模不足 |
7.1.3 市场结构:垄断造成冰球市场竞争不充分 |
7.2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路径 |
7.3 冰球联赛组织发展模式 |
7.4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新趋势 |
7.4.1 疫情全球化与冰雪产业相关研究回顾 |
7.4.2 疫情全球化对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影响:机遇与挑战 |
7.4.3 中国冰雪产业发展新趋势:生态平台化创新 |
7.4.4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趋势:组织形态的生态平台化创新 |
7.5 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路径趋势预判 |
7.5.1 产生期(2020 年前):政府主导模式,形成冰球联赛 |
7.5.2 规模发展期(2021-2025年):政府市场混合模式,形成规模化冰球联盟 |
7.5.3 创新发展期(2026-2035 年):市场主导模式,形成创新化冰球联盟 |
7.6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政策含义和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主导利益集团与非主导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形成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 |
8.1.2 主导利益集团和非主导利益集团是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中介作用 |
8.1.3 市场结构是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的控制作用 |
8.1.4 利益相关者博弈决定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未来发展 |
8.2 中国冰雪产业及其组织发展的政策含义和建议 |
8.2.1 政策含义 |
8.2.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咨询专家及业内人士名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审视 |
1.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诉求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产业 |
2.1.2 高质量发展 |
2.1.3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
2.1.4 金融支持 |
2.2 文献综述 |
2.2.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2 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3 体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2.2.4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认识 |
2.2.5 文献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2 产业结构理论 |
2.3.3 产业融合理论 |
2.3.4 Schumpeter金融促进理论 |
2.3.5 金融结构理论 |
2.3.6 金融深化、金融约束与金融内生理论 |
2.3.7 系统理论与经济效率理论 |
第3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与不足 |
3.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 |
3.1.1 政府金融支持现状 |
3.1.2 信贷市场支持现状 |
3.1.3 债券市场支持现状 |
3.1.4 股票市场支持现状 |
3.1.5 风险投资支持现状 |
3.1.6 其他金融市场支持现状 |
3.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不足 |
3.2.1 金融支持制度体系亟待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工具尚需补充 |
3.2.2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问题凸显,直接融资渠道建设存在不足 |
3.2.3 风险资本经典功能发生偏离,资本投入可持续性有所欠缺 |
3.2.4 新兴金融工具利用不尽充分,体育金融复合人才供给不足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特征与机理 |
4.1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需求特征 |
4.1.1 “支柱地位”与扩张趋势: 亟需政策引导的规模化金融支持 |
4.1.2 丰富业态与结构演进: 亟需层次多元的系统化金融支持 |
4.1.3 投资风险与不确定性: 亟需风险偏好的针对性金融支持 |
4.1.4 消费升级与供需优化: 亟需科技赋能的普惠性金融支持 |
4.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机理 |
4.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组成 |
4.2.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金融支持效应分析——基于耦合协调视角 |
5.1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 |
5.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复杂系统特征 |
5.2.2 耦合的应用 |
5.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3.1 耦合机制的内涵 |
5.3.2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 |
5.3.3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 |
5.4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5.4.1 耦合测度模型 |
5.4.2 灰色关联模型 |
5.4.3 序参量体系与数据选取 |
5.4.4 熵值赋权处理 |
5.5 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1 系统发展水平分析 |
5.5.2 耦合关联与耦合协调效应分析 |
5.5.3 基于剪刀差的进一步讨论 |
5.6 耦合协调效应的影响因素 |
5.6.1 影响因素识别 |
5.6.2 变量选取 |
5.6.3 影响因素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金融支持效率评价——以上市公司为例 |
6.1 研究方案设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 |
6.2.1 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投入产出特征 |
6.2.2 方法思路与适用性 |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6.3.1 模型构建 |
6.3.2 样本选取 |
6.3.3 指标测算与数据处理 |
6.4 静态效率矩阵分析 |
6.4.1 综合金融效率分析 |
6.4.2 股权静态效率分析 |
6.4.3 债权静态效率分析 |
6.5 动态效率演变分析 |
6.5.1 金融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2 股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5.3 债权效率的动态演变 |
6.6 效率收敛性分析 |
6.6.1 金融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2 股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6.3 债权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系统建模与仿真 |
7.1 研究方案设计 |
7.2 研究方法选择 |
7.2.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7.2.2 系统动力学组成模块—基于Vensim实现 |
7.2.3 系统动力学特点及适用性 |
7.3 建模准备 |
7.3.1 模型构建原则 |
7.3.2 系统边界确定 |
7.3.3 模型基本假设 |
7.4 模型与变量关系构建 |
7.4.1 子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2 总系统组成及因果关系 |
7.4.3 系统流图设计及主要变量 |
7.4.4 变量函数关系确定 |
7.5 模型检验 |
7.5.1 外观检验 |
7.5.2 运行检验 |
7.5.3 稳定性检验 |
7.5.4 历史检验 |
7.5.5 灵敏度检验 |
7.6 策略仿真分析 |
7.6.1 基础仿真结果 |
7.6.2 市场金融策略仿真 |
7.6.3 政府金融干预仿真 |
7.6.4 金融风险情景仿真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Y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职能的研究 |
1.2.3 关于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涵义 |
2.1.1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定义 |
2.1.2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内容和范围 |
2.2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
2.2.1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职能 |
2.2.2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 |
2.3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 |
2.3.1 内部控制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受托责任理论 |
3 Y集团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Y集团概况 |
3.1.1 Y集团背景简介 |
3.1.2 Y集团组织结构 |
3.2 Y集团内部审计现状 |
3.2.1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
3.2.2 内部审计职能发挥情况 |
3.2.3 内部审计基本工作流程 |
3.2.4 内部审计活动开展及工作特色 |
3.2.5 内部审计制度系统建设 |
3.3 Y集团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内部审计流程不够完善 |
3.3.2 内部审计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不科学 |
3.3.3 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偏低 |
3.3.4 内部审计结果未能有效利用 |
4 Y集团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Y集团特性制约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
4.1.1 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存在问题 |
4.1.2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存在问题 |
4.2 Y集团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滞后 |
4.2.1 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 |
4.2.2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培训力度不到位 |
4.2.3 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机制不合理 |
4.3 Y集团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
4.3.1 内部审计未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 |
4.3.2 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与实际要求差别较大 |
4.4 Y集团内部审计软环境对审计发展不利 |
4.4.1 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 |
4.4.2 内部审计跟踪整改问责机制不到位 |
5 完善Y集团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
5.1 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实现价值增值 |
5.1.1 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
5.1.2 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
5.2 加强集团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
5.2.1 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结构 |
5.2.2 加大内部审计队伍后续培训力度 |
5.2.3 完善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
5.3 改进集团内部审计技术手段 |
5.3.1 加强技术应用,改进审计方法 |
5.3.2 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
5.4 建立健全集团内部审计整改制度 |
5.4.1 加大审计改进宣传力度 |
5.4.2 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公开机制 |
5.4.3 建立审计整改问责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结构洞理论视角下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效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目的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五、研究内容及基本路径 |
注释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集团财务公司的相关概念界定 |
(一)集团财务公司的内涵 |
(二)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现状 |
二、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概念界定 |
(一)资金管理的内涵 |
(二)财务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内涵 |
三、理论基础 |
(一)投入产出理论 |
(二)产融结合理论 |
(三)结构洞理论 |
四、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基于DEA模型资金管理效率评价 |
一、DEA模型概述 |
(一)DEA的基本内涵 |
(二)DEA基本模型 |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二)数据来源与选择 |
三、数据测算与结果分析 |
(一)数据测算 |
(二)结果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基于结构洞理论资金管理问题剖析 |
一、集团财务公司边界问题 |
(一)集团财务公司外部定位模糊 |
(二)集团财务公司内部定位偏差 |
二、集团财务公司中介性问题 |
(一)资金管理者能力较弱 |
(二)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
(三)资金管理系统信息化不足 |
三、集团财务公司凝聚性缺失问题 |
(一)资金来源单一 |
(二)金融合作单一 |
(三)投资方式单一 |
四、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基于结构洞理论资金管理提升对策 |
一、准确定位集团财务的边界 |
(一)完善集团财务公司政策制度 |
(二)完善贷款及融资制度体系 |
(三)充分发挥金融职能 |
二、发挥集团财务公司中介作用 |
(一)引进并培养复合型人才 |
(二)优化资金管理模式 |
(三)升级管理信息系统 |
三、增强集团财务公司凝聚性 |
(一)拓宽融资渠道 |
(二)加强金融合作 |
四、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云南滇中新区政府融资平台KT集团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与理论基础 |
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 |
2.1.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定义 |
2.1.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历史 |
2.1.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模式 |
2.2 融资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优序融资理论 |
2.2.2 资本结构理论 |
第三章 KT集团概况及财务融资情况分析 |
3.1 KT集团概况 |
3.2 KT集团财务融资现状分析 |
3.2.1 财务现状 |
3.2.2 融资现状 |
第四章 KT集团存在的融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融资问题 |
4.1.1 融资政策收紧,各类融资渠道受限严重 |
4.1.2 还本付息快速增长,融资压力加大 |
4.1.3 主营业务盈利薄弱,制约持续融资能力 |
4.1.4 各类资产质量较差,融资风险加大 |
4.1.5 资金需求旺盛,未来融资缺口持续增大 |
4.2 融资问题成因分析 |
4.2.1 监管政策日益趋紧 |
4.2.2 政企界限模糊,融资独立性弱 |
4.2.3 资金运作自主权缺失 |
4.2.4 经营管理及专业人才能力不足 |
第五章 针对KT集团融资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5.1 逐步弱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职能 |
5.2 减轻公益性项目债务压力 |
5.3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
5.4 优化融资结构 |
5.5 加强市场化经营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英雄互娱两度借壳失败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实践意义 |
1.1.3 学术价值 |
1.2 文献综述 |
1.2.1 借壳上市模式的研究现状 |
1.2.2 借壳上市风险种类的研究现状 |
1.2.3 借壳上市动因的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借壳上市的理论概述 |
2.1 借壳上市的相关概念 |
2.1.1 壳公司与壳资源的概念 |
2.1.2 借壳方与让壳方的概念 |
2.1.3 借壳上市的概念 |
2.2 借壳上市的一般程序 |
2.2.1 选择目标壳公司 |
2.2.2 充分沟通及尽职调查 |
2.2.3 开展资产重组 |
2.2.4 企业重建 |
2.3 借壳上市失败的分析依据 |
2.3.1 资本运作理论 |
2.3.2 理性选择理论 |
2.3.3 风险管理理论 |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英雄互娱两度借壳上市案例介绍 |
3.1 重组各方公司概况 |
3.1.1 借壳方——英雄互娱公司概况 |
3.1.2 第一次借壳上市让壳方——*ST赫美公司概况 |
3.1.3 第二次借壳上市让壳方——东晶电子公司概况 |
3.2 两度借壳上市过程及结果 |
3.2.1 第一次借壳上市——英雄互娱借壳*ST赫美的过程及结果 |
3.2.2 第二次借壳上市——英雄互娱借壳东晶电子的过程及结果 |
3.3 两度借壳上市的动因分析 |
3.3.1 借政策东风,助企业发展 |
3.3.2 满足英雄互娱进一步融资的需求 |
3.3.3 应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 |
3.3.4 借壳双方通过资源互补获取双赢效应 |
3.3.5 规避IPO过高的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 |
4 英雄互娱两度借壳失败的原因分析 |
4.1 基于监管政策及其变更的分析 |
4.1.1 借壳*ST赫美相关方案触碰监管条件 |
4.1.2 证监会颁布更为严苛的重组新规 |
4.2 基于资本运作理论的分析 |
4.2.1 英雄互娱未能树立正确的借壳上市观念 |
4.2.2 英雄互娱未能正确评估企业自身实力 |
4.2.3 英雄互娱因频繁并购身负巨额商誉 |
4.3 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 |
4.3.1 英雄互娱对*ST赫美壳资源评估不当 |
4.3.2 英雄互娱对东晶电子壳资源评估不当 |
4.4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的分析 |
4.4.1 英雄互娱未能充分关注自身存在的风险 |
4.4.2 英雄互娱未对让壳方存在的风险保持警觉 |
4.4.3 英雄互娱对借壳过程存在的风险缺乏有效评估 |
4.5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
4.5.1 赫美集团存在信息披露违规 |
4.5.2 东晶电子身陷内幕交易嫌疑 |
4.5.3 借壳上市双方缺乏有效沟通 |
5 英雄互娱再度借壳上市的对策 |
5.1 正确评估借壳上市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5.1.1 正确评估企业的上市需求 |
5.1.2 充分认识借壳上市的优劣 |
5.1.3 客观评价企业自身实力 |
5.2 审慎选择壳资源 |
5.2.1 合理评估壳资源价值 |
5.2.2 进行全面详尽的尽职调查 |
5.3 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
5.3.1 提升借壳方管理层的风险意识 |
5.3.2 准确识别交易双方及借壳过程存在的风险因素 |
5.3.3 持续评估并应对交易双方及借壳过程中的风险 |
5.4 充分关注让壳方信息披露质量 |
5.4.1 关注让壳方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
5.4.2 关注让壳方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和相关性 |
5.4.3 加强重组双方信息沟通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本文创新点 |
二、内部控制理论概述 |
(一)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
1.内部控制的定义 |
2.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 |
3.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
4.内部控制的五原则 |
(二)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1.牵制理论 |
2.信息不对称理论 |
3.委托代理理论 |
三、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和问卷调查 |
(一)YQ集团公司概况 |
1.基本情况 |
2.经营范围 |
3.经济指标 |
(二)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1.内控环境现状 |
2.风险评估现状 |
3.控制活动现状 |
4.信息与沟通现状 |
5.内部监督现状 |
(三)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问卷调查 |
1.调查目的 |
2.问卷设计 |
3.问卷过程 |
4.调查样本 |
5.信度和效度检验 |
6.调查结果 |
四、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一)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1.组织架构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
2.风控体系不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 |
3.内控制度缺乏可行性,管理滞后 |
4.信息与沟通机制不健全 |
5.审计监督不到位,缺乏评价机制和独立性 |
(二)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公司治理结构不科学,人力资源政策不完善 |
2.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职业道德风险高发 |
3.企业改制不彻底,缺少高水平内控管理人员 |
4.信息不对称,内部沟通不完善 |
5.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流于形式 |
五、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
(一)着力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
1.优化组织架构 |
2.优化人资管理 |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
1.统筹风险防控 |
2.增强风险意识 |
3.健全防控机制 |
4.注重后期跟踪 |
(三)规范内部控制制度流程 |
1.规范制度制定流程 |
2.优化内部管控程序 |
3.完善内部控制措施 |
4.改善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 |
(四)优化信息与沟通机制 |
1.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
2.打造信息系统平台 |
3.强化信息防护体系 |
(五)逐步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
1.完善内部评价机制 |
2.优化内部审计机制 |
3.提升监督人员素质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问卷调查 |
致谢 |
四、我国企业集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跨国并购的行业政策风险控制分析——以汤臣倍健并购LSG为例[J]. 张强,葛佳鑫. 当代会计, 2021
- [2]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W教育集团为例[D]. 谢舟.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地方执行研究 ——以内蒙古W市为例[D]. 李银生.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中国冰球联赛CHL组织发展 ——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趋势[D]. 李秦宇.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5]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许嘉禾. 山东大学, 2021(11)
- [6]Y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D]. 王琦.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7]结构洞理论视角下集团财务公司资金管理效率问题研究[D]. 孙克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云南滇中新区政府融资平台KT集团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俊杨.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英雄互娱两度借壳失败案例研究[D]. 赵妙.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10]YQ集团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李文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