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1](2016)在《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对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析。方法随机选择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于2012-07—2015-10间收治的42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均实施B超与MRI检查,对比与观察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结果42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根据患者影像资料,可分为三型,21例肿块型,13例厚壁型,8例腔内结节型。MRI诊断准确率是73.8%,B超诊断准确率是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苗燕,刘利平[2](2016)在《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原发性胆囊癌是胆管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因发病隐匿,多数患者一经发现已属中晚期,从而失去早期手术治疗机会,且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因此能否早期明确诊断胆囊癌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目前诊断胆囊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方法有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随着这些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对胆囊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水平和准确率也得到相应提高。
彭腊么,彭所明,朱洪[3](2015)在《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胆囊癌为最常见胆道恶性肿瘤之一,患者早期无特征性症状和表现。因而,提高早期诊断率为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胆囊癌的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诊断、肿瘤标记物等的早期诊断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刘金有,高磊,姚煌,程世德,乔晓春[4](2015)在《原发性胆囊癌的MRI诊断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MRI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原发性胆囊癌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完整影像资料。结果根据胆囊癌的临床分型,将本组胆囊癌分为3型:腔内结节型5例,厚壁型9例,肿块型14例。MRI表现:1腔内结节型,MRI显示胆囊形态正常或增大,肿瘤位于颈部者胆囊增大明显,结节性肿块由胆囊壁向腔内突出,基底可宽窄不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结节状软组织早期明显强化,MRCP可见胆囊形态不规则,有充盈缺损,或部分囊腔消失;2厚壁型,MRI上可见胆囊形态增大或正常,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显示增厚的胆囊壁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病灶可见肝门区淋巴结肿大。MRCP显示胆囊不规则,或部分显示;3肿块型,MRI可见胆囊区不规则肿块,胆囊腔被大部分或完全充填,原发病灶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STIR序列上病灶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信号不均匀,MRCP显示多数胆囊不显影。其中有2例可见肝脏直接受侵润,胆囊附近肝脏内可见大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强化与胆囊强化程度相仿。胆囊癌MRCP显示胆囊充盈缺损,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腔消失。结论 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原发性胆囊癌可显着提高诊断正确率。
高一丹[5](2014)在《常规超声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18例胆囊病变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超声征象特征,将诊断结果与病理进行比较。重点分析灰阶超声征象单项指标的诊断作用、鉴别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结果:(1)灰阶超声单项诊断指标包括:①病灶形态不规则或胆囊壁毛糙;②病灶宽基底或胆囊壁局限性增厚;③病变处囊壁连续性中断;④单发病灶;⑤病灶直径≥10mm或胆囊壁厚度>3mm;⑥伴发胆囊结石。比较胆囊良恶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病理比较,常规超声诊断原发性胆囊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3%、97.2%、26.7%、2.8%、73.3%、97.2%。结论:常规超声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灰阶超声征象单项指标对胆囊良恶性病变有诊断指导意义。
苗长海,张焱[6](2013)在《胆囊癌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及进展》文中指出胆囊癌是胆管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5070岁,女性多见,胆囊癌无明确病因,胆囊癌的发生与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关系密切[1];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以右上腹痛、黄疸及消瘦等为主要表现,该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多数患者失去早期手术治疗机会。随着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开发和进步,胆囊癌的诊断水平和准确率也相应得到很大提高。
韩建勋[7](2012)在《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由于胆囊癌恶性程度高、起病隐匿、没有典型的特异的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常不及时,诊断率仅为19.1%[2],因而临床治疗效果极差。若不进行手术治疗,
李鹏,张苏[8](2012)在《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综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原发性胆囊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病情发展较快,使多数胆囊癌患者失去了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的机会。提高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胆囊癌预后,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旨在对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影像学诊断方面进行总结,为临床医生诊治提供参考。1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查易患胆囊癌的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查是发现早期胆囊癌
唐广山,刘金有,周光礼,马林,杨跃建[9](2012)在《原发性胆囊癌的MRI与B超诊断价值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MRI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原发性胆囊癌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完整影像资料与B超表现。结果 MRI诊断原发性胆囊癌20例,B超诊断原发性胆囊癌18例,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1.4%和64.2%,二者无显着差异。MRI和B超结合诊断原发性胆囊癌共23例,诊断正确率上升到85.7%,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合B超对诊断原发性胆囊癌可显着提高诊断正确率。
窦新民,许春苗,陈学军,吴越,黎海亮[10](2012)在《胆囊癌CT间接征象产生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结合胆囊癌的CT直接征象分析其产生不同间接征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胆囊癌的CT征象。结果 CT直接征象:肿块型6例,厚壁型18例,腔内结节型3例,胆囊颈型5例,混合型4例。间接征象:肝脏侵犯、肝内外胆管扩张合并胆结石、肝多发转移、淋巴结转移、胃窦及十二指肠受累、侵犯腹壁。是否合并肝脏侵犯不同型胆囊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4,P<0.05);是否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不同型胆囊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84,P<0.05);是否合并胆结石、肝多发转移、淋巴结转移、胃窦及十二指肠受累、侵犯腹壁等间接征象不同型胆囊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胆囊癌的CT直接征象表现多样,故具有不同的间接征象,仔细分析CT间接征象对胆囊癌的诊断、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二、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表现 |
2.1.1 B超表现: |
2.1.2 MRI表现: |
2.2 对比两种影像诊断结果 |
3 讨论 |
(2)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T检查 |
1.1对于厚壁型胆囊癌的鉴别 |
1.2对于腔内型胆囊癌的鉴别 |
1.3对于原发性胆囊癌与原发性肝癌侵犯胆囊的鉴别 |
2 磁共振成像检查 |
3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 |
3.1对于厚壁型胆囊癌的鉴别 |
3.2对于腔内型胆囊癌的鉴别 |
4 超声检查 |
4. 1 超声造影(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 |
4. 2 内镜超声(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
4.3三维超声 |
5 小结 |
(3)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囊癌的危险因素 |
1.1 胆囊炎和胆囊结石 |
1.2 胆道良性病变 |
1.3 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 |
1.4 性别和年龄因素 |
1.5 其他危险因素 |
2 胆囊癌的影像学早期诊断进展 |
2.1 超声诊断 |
2.2 CT诊断 |
2.3 MRI诊断 |
3 胆囊癌的其他诊断手段 |
4 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标记物 |
(4)原发性胆囊癌的MRI诊断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常规超声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对象 |
2 仪器与方法 |
3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胆囊癌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发性胆囊癌影像学分型 |
二、胆囊癌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
1. 超声检查(US): |
2. CT检查: |
3. MRI检查: |
4.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
5. DSA: |
6.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
7. 胆管内镜: |
8. 正电子发射成像(PET): |
(7)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X线平片 |
2 口服法胆囊造影 |
3 静脉法胆囊造影 |
4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 (ERCP) |
5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PTC) |
6 血管造影 |
7 胆道内镜 |
8 超声检查 (US) |
8.1 二维超声: |
8.2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 |
8.3 三维超声: |
8.4 内镜超声 (EUS) : |
8.5 超声造影 (CEUS) : |
9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CT) |
10 MRI |
11 正电子发射成像 (PET) |
1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IR) |
13 其他 |
(8)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查 |
2 影像学诊断 |
2.1 B超检查: |
2.3 MRI与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 |
2.4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
2.6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
2.7 胆管内镜: |
(10)胆囊癌CT间接征象产生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CT分型 |
1.4 临床分期 |
1.5 结果判定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T表现 |
2.1.1 直接征象 |
2.1.1.1 肿块型: |
2.1.1.2 壁厚型 (局限性和弥漫型) : |
2.1.1.3 腔内结节型: |
2.1.1.4 胆囊颈型: |
2.1.1.5 混合型: |
2.1.2 间接征象: |
2.2 术后分期 |
2.3 病理组织类型 |
3 讨论 |
四、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陈静. 黑龙江医学, 2016(08)
- [2]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现状及研究进展[J]. 苗燕,刘利平. 医学综述, 2016(07)
- [3]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进展[J]. 彭腊么,彭所明,朱洪.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5(02)
- [4]原发性胆囊癌的MRI诊断价值探讨[J]. 刘金有,高磊,姚煌,程世德,乔晓春.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5(03)
- [5]常规超声对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D]. 高一丹. 广西医科大学, 2014(03)
- [6]胆囊癌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及进展[J]. 苗长海,张焱.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23)
- [7]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与进展[J]. 韩建勋. 山西医药杂志, 2012(08)
- [8]原发性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综述[J]. 李鹏,张苏. 实用医技杂志, 2012(05)
- [9]原发性胆囊癌的MRI与B超诊断价值探讨[J]. 唐广山,刘金有,周光礼,马林,杨跃建.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01)
- [10]胆囊癌CT间接征象产生原因分析[J]. 窦新民,许春苗,陈学军,吴越,黎海亮. 河北医药,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