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成像仪性能的妥协

红外光谱成像仪性能的妥协

一、红外光谱成像仪性能的折衷考虑(论文文献综述)

胡鹏[1](2020)在《双模态红外图像融合中差异特征与融合策略多级映射研究》文中提出双模态红外光强与偏振图像因各自独特的成像优势和两者间丰富的互补信息而具有巨大的融合价值,因此如何为两类图像的融合配置最优融合策略(包括融合算法和融合规则)以实现二者高质量融合是充分利用双模态红外图像互补信息的关键,也是后续各种图像任务,如目标识别、目标跟踪及物体分类等得以高效实施的重要前提。然而一直以来在双模态红外图像融合中,融合策略的配置或选择大多基于先验知识且相对固定。众所周知,实际应用中成像场景不仅复杂多变且不可预估,这直接导致了根据先验知识所选择的融合策略在多数情况下难以获得高质量的融合图像。为了使融合策略能自适应地适配融合场景,本文在明确差异特征的作用和属性基础上,利用差异特征对两类图像间的差异互补信息进行定量描述,并在多尺度分解框架下建立双模态红外图像差异特征与最佳融合策略间的多级映射关系,以实现由双模态红外图像间的差异特征驱动自适应地选择最佳融合策略。另外,由于全局主差异特征仅是差异互补信息的总体平均反映,无法准确描述局部区域的主要差异。为此,本文在多级映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差异特征度量的图像分块融合方法,从而保证了融合结果在全局水平上的最优性。综上所述,本文在多尺度分解融合框架下,开展了面向双模态红外图像分块自适应融合的差异特征与融合策略多级映射研究,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差异特征与融合策略间多级映射的映射集构建:为了解决构造差异特征时,由于缺乏对差异特征本质及属性的准确认识,而导致所构建的差异特征缺乏规范,进而无法对两类图像间的差异互补信息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定量描述这一障碍。本文从差异特征的作用出发,首次分析给出差异特征的三个基本属性,即描述信息差异性、表征差异独立性及引导融合有效性。同时依据这三个基本属性结合双模态红外成像原理及图像特点,构建了六个差异特征用于对两类图像间的灰度、边缘及纹理三个方面的差异互补信息进行定量描述,并依次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六个差异特征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关于融合策略集,本文在多尺度分解融合框架下选择了大量典型的融合算法和规则,并针对双模态红外图像的融合对算法参数和高、低频规则组合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构建了适合双模态红外图像融合的融合策略集。(2)双模态红外图像差异特征与融合策略间融合有效度的研究及构造:为了使融合有效度真正做到既反映差异特征的融合效果又兼顾融合结果的客观融合质量,从而起到链接差异特征与最优融合策略的纽带作用。本文分析并明确了差异特征融合度与融合有效度的区别,比较了多种差异特征融合度的优劣,进而构造了更加合理的差异特征融合度。另外,通过分析融合有效度的作用与内涵,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特征融合度与客观评价指标间相关性的新型融合有效度。该融合有效度在兼顾融合质量客观评价的同时,综合描述了差异特征引导融合时,融合策略与融合质量间的关系。(3)差异特征与最佳融合策略间多级映射关系的建立及其融合形式:为了克服借助经验选择融合策略造成所选策略较固定且难以最优的问题。论文研究并建立差异特征与最优融合算法及最优规则(包括高频规则、低频规则)间的浅层多级映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差异特征差异度幅值对上述映射关系的影响,进而确立由差异特征到特征差异度幅值与最优融合策略间的深层多级映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利用图像内容间的差异特征自适应地选择配置最佳融合策略,为依据差异特征及其幅值动态自适应选择最优融合策略铺平了道路。同时,论文进一步研究所建立的多级映射在双模态红外图像融合中的应用,及其在多尺度分解框架下的深度融合实现,使得两类图像的融合质量得到显着提升。(4)基于多级映射的双模态红外图像分块自适应融合方法实现:为了突破依据全局差异特征引导融合难以做到各局部区域均是最优融合的局限。论文从全局主差异特征与局部主差异特征的关系入手,提出依据局部主差异特征的分块针对性融合方法。该方法借鉴区域生长的思想提出了块聚合分割法对源图像进行分块,而后分别依据各图块的主差异特征自适应地选择最优融合策略并实施分块融合。由于融合过程中每个图块都是最优融合,所以最终融合结果实现了各局部区域的最优化。

吴婷婷[2](2020)在《单粒小麦种子表型精细化获取方法研究与装备研发》文中研究说明种子的表型特征是种质创新和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立体机器视觉、智能信息处理等技术,开展单粒小麦种子内部品质和外部形态表型性状的定量与定性建模方法研究,基于表型信息融合的单粒小麦生活力性状早期识别方法研究,并基于先进传感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研制单粒种子表型基础数据精细化、一体化获取平台,以期为小麦种子表型研究提供新思路。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在分析适用于单粒小麦光谱检测的机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小麦种子颗粒小,曲面不规则,对光源照射敏感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包围光源结构的小麦品质表型光谱检测方法。开展了全包围光源结构的品质表型检测光路分析和结构设计,完成了器件选型、电路设计,以及系统软硬件构建等。测试结果表明,构建的全包围结构的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可实现对单粒小麦种子实时、在线近红外光谱快速获取,最大波长标准差为0.04nm,最大反射光强变异系数为1.9%,最大吸光度变异系数为0.4%,具有良好的波长重复性和吸光度重复性表现,能够用于单粒小麦品质表型的精细化测量。(2)基于全包围光源结构的光谱检测装置,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开展了单粒小麦品质表型定性识别与定量预测的建模方法研究。以小麦籽粒黑胚病为分析性状,采用基于全包围结构的光谱检测系统获取其光谱数据,经过PCA数据降维和SPA波长特征选择后,结合SVM、ELM、RF和Adaboost等4种模式识别算法,分别建立了二分类、三分类、四分类判别模型,结果表明,模式识别分类算法对小麦黑胚病的识别效果在93.3%-98.6%之间,识别准确率随着分类程度的细化而降低。以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作为分析性状,根据理化测定的实际值,建立了基于全波段和基于特征波段的光谱预测模型,其校正集2分别为0.96和0.85,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6和1.04,预测集2分别达到了0.80和0.82,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8和1.04,基于全波段的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基于特征波段的预测模型则具有更低的信息冗余,更适合用于嵌入式开发,实现在线快速预测。综合分析表明,基于全包围光源结构的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对单粒小麦品质表型,具有很好的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性能。(3)针对小麦籽粒体型微小、形态复杂,难以精细化测量其三维特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周显微图像序列三维重构的小麦形态表型获取方法。在详细设计单粒种子三维形态精细测量方案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获取单粒小麦多视图像序列的机器视觉平台,在建立小麦籽粒显微成像旋转几何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旋转轴的测量视点姿态解算方法,完成了全周视角下相机内外参数标定,为三维形态的提取奠定了基础。对获取到的小麦籽粒显微全周图像序列进行背景分离和吸嘴扣除,再进行二值化,获得籽粒侧影轮廓序列,创建OBB确定小麦籽粒的最优包围空间,采用体素预剖分和基于MC算法,完成了小麦籽粒可视化外壳建立,从而得到精细的籽粒三维重建模型。重构效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不仅完成了微小籽粒的形态重建,对不光滑的曲面和腹沟等部位也有很好的重现。(4)基于籽粒精细三维重构模型,开展了单粒小麦外部形态表型提取方法研究。根据籽粒最优包围盒确定粒长、粒宽和粒厚表型数据,将重构提取到的这3个表型与人工测量数值对比表明,该方法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7、0.97和0.88。将籽粒的表面进行三角网格化,获得表面积数据;利用点云数据切片法来计算籽粒的体积信息;通过最大截面投影的方式,获得投影面积和投影周长的提取;将重构提取到表面积、体积、投影周长、投影面积等4个参数,分别与标定球的测量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的相对误差在3.5%~5.8%之间。试验结果说明,所提出的基于三维重构模型提取小麦外部形态表型的方法是可行的,且能够完成外部表型的精细化测量。(5)针对现有光谱检测手段难以发现单粒种子间的生活力差异,以及忽略了种子形态特征对光谱预测判别模型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光谱信息和图像信息的单粒小麦生活力早期识别方法,详细设计了基于特征层融合和基于决策层融合的试验方案。基于籽粒图像序列三维重构提取表型的研究方法,分别提取粒长、粒宽、粒厚、投影面积、表面积、体积等6个形态表型参数,并归一化处理;基于全包围结构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法,分别获取单粒的近红外光谱信息,预处理后经过PCA降维和SPA特征提取;将形态表型特征与PCA降维得到的光谱主成分和SPA提取的特征波段,分别进行特征层融合,结合SVM、RF、ELM和Adaboost,建立8个分类模型。结果表明,8种分类器模型在校正集中表现差别较大,准确率在76.45%~94.77%之间,校正集表现最好的形态+PCA-RF模型和形态+SPA-RF模型,在预测集准确率均为75.97%,由于形态+PCA-RF模型具有更高的综合调和指数10.60,因而认为是特征层融合中的最优模型。将光谱主成分信息和形态特征信息,分别利用RF算法建立生活力识别模型后,根据设定的融合决策规则,建立基于D-S证据理论的单粒小麦生活力早期识别模型,其校正集和预测集准确率为82.13%和74.14%,优于单一基于光谱特征或形态特征的判别模型。综合比较特征层融合与决策层融合的模型结果,得出结论,基于特征层融合对单粒小麦生活力具有更好的识别性能,更适合于单粒小麦生活力早期预测。(6)集成所构建的品质、形态表型获取方法与测量装置,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单粒小麦种子表型精细化、自动化、一体化、在线获取的解决方案,完成了平台的控制和结构设计,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设计、选型和装配,构建了集自动化取种、收种、运送与停靠、精确化数据获取为一体的单粒小麦种子表型研究平台。基于集散控制架构和多线程、多任务编程思想,完成了上位机和下位机软件开发设计。对整套平台进行了组装、联调、功能验证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平台可很好地实现种子群体识别与定位、籽粒吸附、运转、光谱数据测量、图像序列获取、收种等功能以及表型在线测量功能。在离线三维重建情况下,按每天工作12h测算,平台通量约3500颗/天。形态表型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粒厚的多次重复测量变异系数均小于4%,体积最大变异系数7%,品质表型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蛋白质组分含量预测标准差小于0.3%,说明了平台对单粒小麦籽粒的表型测量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姚辛励[3](2020)在《面向海洋探测与食品检测的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高光谱成像技术集合了成像技术和光谱技术的优点,可以同时获得被测物的二维空间信息和一维光谱信息,在采集信息的丰富程度上有了极大得提高。高光谱成像具有光谱分辨率高、波段覆盖广、图谱结合、非接触探测等优点,可以定量或定性分析目标的物理化参数。凭借这些优点,高光谱成像技术在遥感、医学、农业、食品等领域中应用广泛。因此,对新型高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就十分具有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面向海洋探测与食品检测的高光谱成像技术。首先,设计并搭建了推扫型成像光谱仪,对其进行了防水外壳和接口的设计、水下光源的集成与通信模块的开发,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水下高光谱成像系统。将水下高光谱成像系统进行了实验室水箱模拟实验和室外水下探测实验,利用反射成像和荧光成像两种模式能够对五种藻类、常见海洋垃圾、浒苔等进行分辨。其次,在推扫型成像光谱仪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视场扫描的双模高光谱成像系统,实现了系统的凝视扫描,提高成像的速度;通过引入分束器实现了高光谱和强度双模成像,两者的像面共轭,可以实现快速定位目标与调焦的功能,并将其应用到了人体手部血氧特性的探究中。将双模成像系统进一步改进为显微系统和内窥系统,可以对微小目标(藻类、水母碎片等)和狭窄区域进行高光谱成像和分析。最后,在推扫型成像光谱仪的光学设计基础上,精简了光学结构,采用了轻量化光学元件搭建了基于智能手机的高光谱成像系统,采用手持扫描的方式采集了不同保存时期的猪肉反射率光谱,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了新鲜度(pH值)和光谱数据的定量计算模型,预测的准确度可以接近90%。以上所研发的高光谱成像技术及系统都能够进一步应用于海洋探测与食品检测乃至其他相关的研究领域。

赵冬[4](2019)在《基于高/多光谱遥感技术的海表油膜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上溢油事故会导致大量原油泄漏到海洋环境中并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环境。通过遥感手段监测由泄漏的原油形成的海表油膜能够为事故处理和灾害预警提供准确的信息。机载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和准确地对海表不同厚度的油膜进行识别,但是机载高光谱遥感技术的监测范围小且花费高,所以机载高光谱遥感技术通常用于紧急状态下的溢油事故监测。星载多光谱遥感技术能够大范围地监测海表情况且数据获取方便、花费小,但是星载多光谱遥感技术无法区分不同厚度的油膜且其识别能力受天气影响,所以星载多光谱遥感技术通常用于日常的长时间、大范围的溢油事故监测。由此可见,机载高光谱遥感技术和星载多光谱遥感技术对于油膜识别这一工作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因此,为了有效地应对溢油事故,本文基于高光谱和多光谱遥感技术对海表油膜识别方法进行研究。传统基于高光谱和多光谱遥感技术的油膜识别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传统高光谱油膜识别方法只适用于识别厚油膜而不能识别出大范围存在于海水表面的甚薄油膜;传统基于光谱分析的高光谱油膜识别方法耗时太长,无法快速、便捷地识别不同厚度的油膜;传统多光谱油膜识别方法在海水环境不均一条件下会将海水误识别为油膜,进而造成油膜识别精度的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通过评价机载高光谱影像中海水成份和烃类物质光谱特征指数区分不同厚度油膜的能力建立多指数的油膜识别模型由于厚油膜含有烃类物质(油膜的主要组成成分)较多且透光性弱,所以传统通过烃类物质光谱特征识别油膜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厚油膜。但是由于薄油膜含有的烃类物质很少且其透光性强,导致其光谱包含的烃类物质光谱特征微弱。因此,传统方法无法准确地识别高光谱影像中的薄油膜。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套光谱指数油膜识别能力评价体系用于研究海水成份和烃类物质光谱指数对不同厚度油膜的识别能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对不同厚度油膜具有特异性或互补性识别能力的光谱指数构建油膜识别模型,并通过墨西哥湾溢油事故AVIRIS高光谱影像对本文的假设和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烃类物质光谱指数对厚油膜的识别能力较强,海水成份光谱指数对薄油膜的识别能力较强,而且海水成份和烃类物质光谱指数对油膜的识别能力具有互补性。通过结合对油膜识别能力互补的光谱指数能够准确地对海表不同厚度的油膜进行准确地识别。本研究揭示了海水成份与烃类物质光谱指数对不同厚度油膜的识别能力,突破了现有基于高光谱影像单一特征油膜识别方法的局限,为精细化油膜识别提供了可行方案。本研究已发表于Remote Sensing期刊上。2)通过对机载高光谱影像中的海水和油膜进行DNA编码并提取光谱基因信息对高光谱影像中不同厚度油膜进行匹配识别传统基于机载高光谱影像光谱分析的油膜识别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区分不同厚度的油膜,而且高光谱影像中存在的大量的冗余信息并没有参与到油膜识别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DNA编码方法对油膜和海水光谱进行特征化编码处理,然后通过本研究提出的基因提取策略自动提取海水和油膜光谱DNA链中的光谱基因信息,进而通过光谱基因对高光谱影像中的海水和不同厚度的油膜进行区分和识别。本研究通过AVIRIS高光谱影像对提出的基于DNA编码和光谱基因提取的油膜识别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油膜识别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出高光谱影像中不同厚度的油膜,而且该方法还能够适用于不同时间、不同海域拍摄的高光谱影像。本研究克服了传统基于光谱分析的识别方法复杂、耗时的缺点,为快速、准确的高光谱油膜识别提供了可行方案。本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中的一份已发表于Remote Sensing期刊上,另一份已经总结成文。3)通过对不同海水环境敏感性互补的光谱指数对海水不均一环境中的油膜进行识别由于星载多光谱遥感影像覆盖的海域范围大,影像中的海水环境往往受到光照条件、外来物质注入、海洋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均一的现象。这种不均一的环境使得传统油膜识别方法会将海水误识别为油膜而导致油膜识别精度严重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对不同光谱指数对不同海水环境的敏感性进行研究,评价了它们对不均一海水的识别能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对不均一海水环境敏感互补的光谱特征来提取多光谱影像中油膜的方法。不同海域、不同来源的Landsat 8、MODIS影像被用于检验了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和油膜识别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光谱指数对不同海水环境的敏感性不同,本研究提出的通过对不同海水环境敏感性互补的光谱指数进行油膜识别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消除由海水环境不均一而导致的假目标,且该方法能够适用于Landsat 8和MODIS影像。本研究突破了现有多光谱油膜识别方法将海水视为均质环境的局限,为消除大范围油膜识别过程中由海水造成的假目标提供了可行方案。本研究的部分成果已经在2018年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Big Geospatial Data and Data Science(BGDDS)会议中做了报告并收录在论文集中。

韩阳[5](2019)在《先进技术微波探测仪(ATMS)在轨稳定性评估及热带气旋温度结构反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10月28日搭载于美国SNPP卫星平台上先进技术微波探测仪(ATMS)成功发射至预定轨道。ATMS是一种跨轨扫描仪器,具有22个的通道,频率范围从23至183 GHz,可以用于在晴空和多云的条件下大气温度和湿度反演研究,这对热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与预测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ATMS观测资料的地理定位误差、定标精度进行了评估,并利用误差校正后的资料对大气温度进行反演,文章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首先使用海岸线识别法(CDM)对ATMS的地位误差进行评估,并且使用海陆分数法(LFM)对误差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ATMS星下点的K/Ka频段观测资料的沿轨(跨轨)误差分别为±4.2 km(±1.2 km),V频段观测资料的沿轨(跨轨)误差分别为±2.6 km(±2.7 km),W和G频段观测资料的沿轨(跨轨)误差分别为±1.2 km(±0.6 km)。对于W频段资料,由于海岸线附近的亮温变化梯度较小,所以ATMS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相对其他波段的结果可靠度有所降低。总而言之,ATMS所有频段的沿轨(跨轨)误差都在规定标准范围以内。(2)在对ATMS地理定位误差评估校正以后,然后使用对ATMS的定标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定标精度进行评估,将匹配好的背景场廓线输入到CRTM模式中,估算SNPP卫星上的ATMS的天线温度。评估发现到TDR观测亮温与CRTM模拟亮温的平均偏差,在定标规定范围内,且扫描偏差关于星下点略微不对称。(3)在做好ATMS地理定位误差和定标精度的评估和订正以后,本研究应用ATMS观测亮温基于一维变分方法对大气温度进行反演,进而反演出热带气旋的暖心结构。为了反演出更加真实的、可信的热带气旋暖心结构。本研究探索了不同通道组合对热带气旋热力结构的微波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从ATMS温度探测通道4-15中回归中到的暖心异常更加合理和真实,尤其表现在暖心下面的冷异常。由于该区域会更多地受到强降水的散射效应的影响,所以一般反演结果会有低至-10K的冷异常,当只使用氧气吸收带通道回归大气温度时,冷异常的大小减小到-2 K左右。

曾俊杰[6](2019)在《光扫描全息三维成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扫描全息三维成像不同于传统的数字全息记录方法,其采用二维横轴扫描的方式用固定的干涉条纹对三维或多层切片目标物体进行扫描,抗干扰能力强,没有孪生像噪声,能应用于大尺寸物体成像和荧光或显微成像中。然而现有的光扫描全息三维成像中仍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备,成像质量不高,重建图像噪声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光扫描全息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光扫描全息三维成像中与成像质量有关的各项因素,并对三维成像中产生的形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实验验证,旨在解决三维全息成像中的相关理论与实际应用方面的关键问题,提高其三维成像的能力。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各项与光扫描全息三维成像质量有关的参数指标和技术细节,并提供了详细的理论和数据支撑,同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包括光扫描全息的最佳成像区域的数学量化,数值孔径与分辨率的合理选择,激光高斯分布对成像的影响以及扫描所用干涉条纹的取舍,分辨率极限,采样速率等各项指标,对高分辨率和高质量的扫描全息成像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2)从实验中发现并分析了造成光扫描全息在三维成像中与传统数字全息相比具有不同的横轴放大率的原因,其原因在于扫描成像的方式和扫描所用的X-Y扫描镜组在扫描过程中对扫描干涉条纹的影响,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最后给出并验证了放大率的计算公式,该发现对于光扫描全息的三维成像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3)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针孔全息的三维光扫描全息的重建方法,该方法通过进行两次扫描全息记录分别记录三维物体和同位置的针孔目标,然后利用针孔全息的独特性,先对针孔全息进行相关滤波和处理,然后用针孔全息对分层三维物体进行重建,重建效果能极大的提高重建的分层物体的图像质量并降低系统的光学噪声影响,同时具有更好的鲁棒性;(4)在传统的红外全息记录方法上提出了一种具有自适应的红外热像仪的非均匀性噪声的算法,该算法利用图像配准的方法,通过计算帧间图像序列的整体移动位移,然后进行双向配准得出重叠区域,然后对两帧图像的重叠区域内进行校正,并抑制鬼影,能极大的提高探测器上的非均匀性噪声的校正效果,并具备了优异的环境适应性;(5)提出了一种新的高分辨率近红外全息记录光路,利用近红外干涉图案激发氧化钒薄膜材料产生光致相变特性,改变其对可见光的透射率,达到利用可见光读出近红外干涉条纹的作用,从而能采用像元间距更小,分辨率更高的可见光CMOS器件来记录读出的近红外干涉条纹,提高近红外全息的空间分辨率。该方法虽然光路复杂,但却提供了近红外全息记录的新思路,同时提高了全息图的图像质量。

胡彬林[7](2018)在《高光谱成像仪中的Etalon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光谱成像技术是遥感对地观测技术领域的重要手段,其探测灵敏度与定量化水平是保障数据应用质量的关键。背照式CCD以其优越的量子效率,将有效提高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的探测灵敏度。但高光谱成像仪等精细分光成像后,每个成像通道的光信号波段宽度约几个纳米,相干性好,照射到背照式CCD像元的单个像元上,由于背照式CCD的感光层较薄,入射光会穿透感光层在CCD内部来回多次反射而产生干涉,即Etalon效应。Etalon效应严重时会造成±25%甚至更大的信号调制度,对高光谱成像数据的后续处理与应用造成极大的困难,严重降低了系统定量化精度。针对背照式CCD应用于高光谱成像仪带来的Etalon效应问题,论文从物理机理、数学建模与后续处理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与Fabry-Perot干涉仪的原理类似,背照式CCD内的各结构层(抗反射膜、耗尽区、氧化物涂层、多晶硅电极等)均可近似为平行平板。当单色性很好的光信号入射时,光线将在背照式CCD内部来回多次反射,发生平行平板多光束干涉效应。结合平行平板多光束干涉原理与CCD内部结构参数,论文建立了高光谱成像仪中Etalon效应的多层介质干涉模型。该模型揭示了CCD内部各物理层结构对干涉条纹的贡献关系,确定了耗尽区对干涉条纹的主导作用。但该模型需要确定的结构参数较多,难度大。为此,将多层介质干涉模型简化为仅保留耗尽区的单层结构模型,其余结构参数的影响通过一个综合参数(精细度系数)进行表达,从而大幅简化了模型,提升了模型的实用性。结合模型,论文定量仿真分析了入射角、介质厚度、精细度系数、光谱分辨率、像元合并、入射光的光谱特征、CCD的工作温度等因素对干涉条纹的影响,揭示了干涉条纹在各影响因素下的变化规律。为验证Etalon效应的数学模型与相关分析的准确性,三台基于光栅分光、采用背照式减薄型CCD进行探测的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被用于测试验证。论文搭建了Etalon效应的实验测试装置,并对系统进行了辐射响应特性与光谱响应特性的大量测试。结果表明实验测试数据与模型仿真分析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光谱响应特性测试结果表明Etalon效应会导致高光谱成像仪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定标结果出现实测光谱响应曲线偏离其期望光谱响应的现象,从而造成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定标精度下降。为此,论文研究了Etalon效应对高光谱成像仪光谱定标的影响,并提出了光谱响应校正算法。应用该方法对高光谱成像仪的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定标数据进行校正,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校正光谱定标过程中的Etalon效应,提升高光谱成像仪在近红外波段的光谱定标精度,满足光谱定标精度的要求。论文研究了Etalon效应对高光谱成像数据的影响及其校正方法。针对传统典型校正方法存在的不足,论文提出了两步校正法来去除干涉条纹对高光谱成像数据的影响。第一步为光谱纹波校正,论文提出了两种方法来实现,分别是基于岭回归的方法与基于光谱维像元合并的方法。第二步为空间纹波校正,论文采用的是光谱维-空间维比值法,利用高光谱数据的邻近波段与邻近空间像元的强相关性求解空间维校正系数,实现空间维纹波校正。论文提出的两步校正方法能够自动化执行,且在图像质量与目标光谱的细节特征复原方面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该方法对仪器没有特别的要求,对其它高光谱成像仪中的Etalon效应问题也能够适用。该方法对干涉条纹模式特征的变化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直接从目标数据自身中估计出校正系数而不依赖定标数据。辐射定标数据、地面成像数据、高光谱仿真数据与在轨成像数据的校正结果均表明,论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不低于5倍的纹波峰峰值抑制比,校正后的纹波振幅的均方根误差优于2%。

郑海晶[8](2018)在《火箭发动机尾焰多波段辐射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火箭发动机尾焰辐射是飞行器的重要特征信息,其尾焰辐射通常包括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且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也是最重要的成份。研究火箭发动机尾焰辐射机理、掌握火箭发动机尾焰辐射特性对于飞行器隐身性能研究、紫外告警系统设计、红外告警系统设计或其他的相关探测、识别、跟踪系统研究以及火箭发动机配方改进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建立火箭发动机尾焰多波段辐射特性模型。尾焰多波段辐射特性模型包括尾焰紫外辐射特性和红外辐射特性,通过在发射、吸收和散射等过程中同时考虑紫外辐射和红外辐射,将二者统一起来同时求解。统一模型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尾焰流场模型,二是辐射特性参数计算模型,三是辐射传输求解模型。尾焰流场的流动属于高雷诺数可压缩湍流。对于可压缩流动,须求解能量方程;对于湍流流动,考虑湍流对流动的影响,使用Realizable k-ε模型模拟湍流运动。经由喷管喷出的尾焰中,包含的可燃性物质与大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次燃烧。本文使用有限速率化学反应模型模拟了尾焰的二次燃烧现象,分别使用9组分-10反应H2/CO氧化反应机制和6组分-7反应H2/O2氧化反应机制,模拟了不同推进剂发动机尾焰中的化学反应过程,使用刚性化学反应求解器提高流场计算的稳定性。辐射特性参数计算包括紫外辐射特性参数计算和红外辐射特性参数计算。紫外辐射特性参数综合考虑了热发射、CO+O化学发光和OH自由基化学发光。其中,热发射计算使用了普朗克公式,CO+O化学发光计算使用了经验公式。针对OH自由基化学发光,本文建立了改进的局部平衡法,不仅考虑激发反应,还加入了碰撞退激发反应、预离解反应、辐射退激发反应和复合反应,使激发态OH自由基数密度的计算更加精确,最后利用HITEMP-2010数据库计算了OH自由基化学发光强度。同时,针对红外辐射特性研究了气体辐射特性参数计算的几种常用模型,包括逐线积分法、灰气体加权和模型、基于光谱线的灰气体加权和模型、k分布模型、全光谱k分布模型等,综合考虑计算精确度和计算时间,采用基于光谱线的灰气体加权和模型计算了尾焰的红外辐射特性参数。在流场计算和辐射特性参数计算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求解蒙特卡洛法辐射传输问题。在建立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尾焰多波段辐射特性模型中,将基于Fluent软件得到的流场结果进行网格预处理,使之符合蒙特卡洛法的计算结构。同时,考虑光子的发射、吸收和散射的影响,将光子波长、光子发射方向、光子发射位置、散射、透射等过程看作随机过程,建立这些过程的随机函数,追踪每个光子的传播过程和最终归宿,最后统计成像面上光子光谱和能量分布,得到火箭发动机尾焰光谱辐射强度分布和辐射强度空间分布。本文对比了计算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证明本文建立的火箭发动机尾焰多波段辐射特性模型可靠有效。本文还针对某型无人机及其发动机尾焰的红外辐射特性,开展了地面台架开车测试试验研究,得到了无人机及其发动机在不同观测角度下2-15μm波段光谱辐射分布、长波红外辐亮度空间分布、中波红外辐亮度空间分布和短波红外辐亮度空间分布。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数据为无人机隐身性能研究提供参考,对于红外告警系统的研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紫外告警系统和红外告警系统已研究发展多年,红外告警、紫外告警到双色告警技术发展沿革构成了几十年来导弹告警发展的路线图,先进的探测器阵列和处理技术更促使越来越多的小型传感器在飞行器上应用,具有导弹告警、态势感知、辅助导航等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作为相关系统研究与研制的前提,本文建立的火箭发动机尾焰多波段辐射特性模型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为综合告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姜新华[9](2017)在《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冷鲜羊肉新鲜度检测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肉类占有重要比重。在肉类消费中,羊肉的消费在逐年上升。因此,羊肉品质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做好羊肉品质检测对于食品安全控制、保障居民的消费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羊肉品质检测大多停留在感官评价和实验室理化与微生物测定上,而感官评价、理化与微生物测定方法有诸多缺点,不利于羊肉流通中的快速检测。近年来,高光谱成像技术因具有分辨率高、操作简便、非破坏性等特点,成为农畜产品无损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肉品品质无损检测应用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高光谱成像数据维数多,数据规模大、冗余高,数据处理过程计算量大,比较耗时,还影响评价模型精确度,利用高光谱数据与新鲜度指标值建立新鲜度评价校正模型,模型的可靠性和精确度与高光谱处理方法关系密切,利用多个指标研究冷鲜羊肉新鲜度无损检测方法会比单一指标更全面、更稳定、适用性更强,但是会增加数据处理与计算的时间,这会消弱无损检测的快速优势,对表征不同新鲜度指标的检测数据处理尤为关键。因此,研究光谱成像数据处理方法和多项指标的对应关系,可提高无损检测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增强检测模型的适应性,进而对于促进羊肉品质高光谱无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推广,推动羊肉产业管理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冷鲜羊肉为检测对象,以高光谱成像作为检测技术,以挥发性盐基氮(TVB-N)、pH值、菌落总数(TBC)和大肠菌群数(MPN)为新鲜度评价指标,运用化学计量学、统计分析、机器学习和计算机技术对冷鲜羊肉新鲜度高光谱成像无损检测中的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光谱特征提取和冷鲜羊肉新鲜度分类模型建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按照相关食品安全检测国家标准和前人研究成果确定冷鲜羊肉新鲜度评价关键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以TVB-N、pH值为理化检测指标,以TBC和MPN为微生物检测指标,从理化和微生物两个角度对冷鲜羊肉新鲜度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常规试验及结果分析,得出每项指标就冷鲜羊肉的三个新鲜等级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利用四个指标进行冷鲜羊肉新鲜度等级划分的可分性较好。2)针对冷鲜羊肉高光谱原始数据中存在噪声和平移问题,对比了多种常用的高光谱数据预处理方法,并经过试验得出采用S-G卷积平滑法和多元散射校正法两种混合方法对光谱的预处理效果较好。3)本文提出采用基于核稀疏图嵌入典型相关分析(KSGECCA)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方法。由于高光谱图像数据维数多、非线性、冗余、波段之间相关性强等特点,首先对高光谱数据采用高斯核进行非线性映射,提升冷鲜羊肉高光谱数据的非线性可分性,采用稀疏表示技术将特征空间中全波段的信息表示成少数稀疏字典及其系数的线性组合,在降低波段之间冗余的同时对数据本身进行挖掘,并对其进行有效表征。由于原始光谱数据经过非线性映射和稀疏表示计算过程,计算的复杂度在不断地提高,因此本文利用图嵌入框架对典型相关分析进行扩展,通过图嵌入框架,很好的将核映射和稀疏表示与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结合起来,降低整个计算过程的复杂度,同时充分保持高光谱数据中的非线性流形结构。从算法运行得到的特征值曲线、典型特征信息散点图,特征信息的相关性分析三方面分析了本文提出的特征提取方法,同时与常用的PCA特征提取算法、典型相关分析法及其变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对于冷鲜羊肉高光谱数据,本文提出的特征提取方法效果较好。4)本文提出基于稀疏表示的随机采样谱聚类方法和基于自适应BP神经网络分类方法,分别从非监督式和监督式分类角度,探讨了建立冷鲜羊肉高光谱无损检测新鲜度评价模型。为了检验提出的两种冷鲜羊肉新鲜度分类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先将常规试验测定的新鲜度等级评价的四个指标标准值,分别采用两种分类方法进行分类试验,通过试验,得出采用随机采用谱聚类方法,四个指标的标准值聚类总体精度能达到88%,采用自适应BP神经网络分类法,四个指标的标准值分类总体精度达到100%。说明4个指标测定值在两种等级评价模型中具有可分性,且监督式分类法要比非监督式聚类法的总体精度要高。基于对常规试验方法测定的四项新鲜度指标的实验基础上,文中将不同特征空间下的冷鲜羊肉高光谱特征数据,分别应用到两种分类模型中,同时对模型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设置和优化做了进一步试验。通过试验,得出在文中提出的核稀疏图嵌入典型相关分析(KSGECCA)特征空间下,采用基于随机采用的谱聚类法,冷鲜羊肉的新鲜度总体分类精度可达77%,采用自适应BP神经网络分类法的总体分类精度可达93.93%。并与常规试验测定的标准值的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得出采用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法建立冷鲜羊肉新鲜度分类评价模型可行,且有效,对比两种方法,说明对于不同特征空间下的冷鲜羊肉高光谱特征数据,采用监督式自适应BP神经网络分类法得到的总体分类精度高于非监督式聚类方法。

全向前[10](2016)在《DMD-HT近红外光谱仪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成分分析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以及广大民众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光谱检测技术作为成分分析的重要手段,以其快速、无损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科学研究、食品检测、石油化工、航天遥感以及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有机物作为构成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人发现的种类高达900万种,而对有机物进行成分分析的谱段多集中于近红外区。因为近红外波段光谱微弱、噪声来源多的特点,Hadamard变换(Hadamard Transform,HT)算法被引入到近红外光谱探测中。与常规光谱探测相比,其Hadamard组合探测的方式将入(出)射狭缝的数量由一个提高到多个,增加了进入探测系统的能量,提高了光谱探测的信噪比。作为HT光谱仪最为理想的光谱组合探测的选通元件,数字微镜(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同其他光谱选通元件相比具有编码灵活且稳定性强的特点。因而,近年来基于DMD的HT近红外光谱仪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课题组在对光谱仪市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同样对该类型光谱仪进行了研制,并且为了适应有机物检测的需求将光谱仪的工作波段设置在近红外区。首先,我们对DMD-HT光谱仪中的谱线弯曲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校正。在DMD-HT光谱仪中,由于平面光栅的衍射规律、光学系统设计缺陷以及像差平衡的考量等因素导致狭缝的单色像出现了弯曲,从而导致光谱出现了混叠,最终使光谱仪的光谱分辨率下降。我们首先通过调整DMD使编码条纹与谱线弯曲相重合,然后通过引入光谱校正矩阵对剩余的光谱混叠进行校正。仿真结果表明:经过调整编码条纹和数据处理后,光谱混叠得到了校正,光谱分辨率得到了提高。其次,我们对光谱仪中的聚光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在DMD-HT光谱仪中,由于DMD的衍射效应以及DMD-HT光谱仪中存在的杂散光,导致光谱聚光效率降低,杂散发生串扰,从而降低了DMD-HT光谱仪的信噪比。我们首先分析了DMD的衍射效应和仪器杂散光,然后提出基于非成像的光学设计理念使用CPC重新设计聚光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CPC的聚光系统在DMD-HT光谱仪光谱聚光效率与杂散光抑制两方面都具有很好的表现,并且基于CPC的聚光系统具有较大的公差容限。同样将基于CPC的聚光系统扩展到双光栅DMD-HT光谱仪中,光谱聚光效率同样得到了提高。再次,我们对DMD-HT光谱仪中的光谱失真进行了分析与校正。在DMD-HT光谱仪中,由于仪器内杂散光以及光谱响应偏差的原因导致光谱产生失真。我们分别对这两种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我们对DMD-HT光谱仪中的杂散光进行了更为精确的分析与分类,然后从编码方程的角度分析了其对光谱的影响。最终推导出了消杂散光的解码方程,并通过数据处理对光谱进行了校正。仿真结果表明:虽然消杂散光算法对光谱的校正效果甚微,但是却极大地提高了光谱吸光度的测准范围;另一方面,我对DMD-HT光谱仪中光谱响应偏差进行了分析与分类。同样从编码方程的角度分析了光谱响应偏差对光谱探测的影响并推导出了消光谱响应偏差的解码方程。然后通过在编码过程中添加测试模板与实验预采集的方式得到了光谱响应偏差因子,最终通过数据处理对光谱进行了校正。通过比较校正后的光谱与AvaSpec-NIR256-1.7光谱仪所测光谱的相似性对校正算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光谱响应偏差校正算法简单、有效。最后,我们对实时DMD-HT光谱仪的电学结构与仪器专用软件进行了设计并对原理样机进行了稳定性测试。在DMD-HT光谱仪中,由于HT编码过程需要通过控制DMD实现,同样解码过程需要专用的软件进行处理,所以采集过程的合理性对光谱仪的实时性有很大的影响。本人分析了DMD-HT光谱仪的采集过程后重新设计了DMD-HT光谱仪的电学结构从而提高了光谱采集速率。在此基础上,编写了光谱仪专用软件。最后对原理样机进行了稳定性测试,为DMD-HT近红外光谱仪进入市场奠定了基础。

二、红外光谱成像仪性能的折衷考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光谱成像仪性能的折衷考虑(论文提纲范文)

(1)双模态红外图像融合中差异特征与融合策略多级映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尺度分解融合
        1.2.2 双模态红外图像融合
        1.2.3 利用图像间差异特征驱动融合
        1.2.4 自适应优化融合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第2章 双模态红外图像多级映射中映射集的研究
    2.1 双模态红外图像差异特征集的构建
        2.1.1 双模态红外成像过程简介
        2.1.2 双模态红外图像特点与差异分析
        2.1.3 差异特征基本属性的确定及其构建
        2.1.4 实验分析与讨论
    2.2 双模态红外图像融合策略集的构建
        2.2.1 融合策略的组成
        2.2.2 融合算法的选取与参数确定
        2.2.3 融合规则选取与组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级映射中差异特征与融合策略间融合有效度的研究
    3.1 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方法简介
        3.1.1 融合质量典型客观评价方法分析
        3.1.2 双模态红外图像融合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确定
    3.2 融合有效度的作用与内涵
    3.3 差异特征与融合策略间融合有效度的构造
        3.3.1 差异特征融合度与客观评价指标间的关系
        3.3.2 融合有效度的构造
        3.3.3 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差异特征与融合策略间多级映射的建立
    4.1 差异特征与最优融合算法间的映射
        4.1.1 算法映射的建立
        4.1.2 实验与分析
    4.2 差异特征与最优融合规则间的映射
        4.2.1 规则映射的建立
        4.2.2 实验与分析
    4.3 差异特征差异度幅值对映射关系的影响
        4.3.1 差异度幅值对算法映射的影响
        4.3.2 差异度幅值对规则映射的影响
    4.4 多级映射的融合组成及形式
        4.4.1 基于算法及规则多级映射的融合
        4.4.2 多尺度分解下的深层多级映射融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级映射的双模态红外图像分块自适应融合实现
    5.1 分块融合的意义
        5.1.1 全局与局部主差异特征间的关系
        5.1.2 分块融合的必要性
    5.2 基于局部差异特征的分块方法
        5.2.1 区域生长基本原理
        5.2.2 块聚合分割方法
    5.3 基于多级映射的分块自适应融合方法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单粒小麦种子表型精细化获取方法研究与装备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作物表型研究现状
        1.2.2 种子表型精确获取平台研究现状
        1.2.3 小麦种子外部形态表型的研究现状
        1.2.4 小麦种子内部品质表型的研究现状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全包围光源结构的单粒小麦光谱检测系统研究
    2.1 全包围光源的NIRs检测方案设计
    2.2 全包围的光路分析与结构设计
        2.2.1 光路分析与结构设计
        2.2.2 器件选型与设计
    2.3 导电电路的设计
    2.4 全包围结构光源的装配
    2.5 全包围光源结构的光谱检测系统构建
    2.6 系统装置性能试验与结果分析
        2.6.1 波长重复性试验
        2.6.2 吸光度重复性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式识别的单粒小麦品质表型分析方法研究
    3.1 模式识别的方法与原理
        3.1.1 数据预处理方法
        3.1.2 数据降维方法
        3.1.3 特征提取方法
        3.1.4 定性识别方法
        3.1.5 定量预测方法
        3.1.6 模型评价方法
    3.2 小麦籽粒黑胚病的分类识别方法研究
        3.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 单粒小麦蛋白质组分定量建模方法研究
        3.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维重建的小麦籽粒形态表型测量方法研究
    4.1 三维重建方法理论与方案设计
        4.1.1 基于可视化外壳的基本理论
        4.1.2 基于全周显微图像测量的方案设计
    4.2 图像采集与参数标定
        4.2.1 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
        4.2.2 成像旋转几何模型
        4.2.3 相机内参标定
        4.2.4 相机姿态解算
    4.3 侧影轮廓提取
    4.4 可视化外壳计算
        4.4.1 创建空间包围盒
        4.4.2 MC算法构造可视化外壳
    4.5 三维重建结果
    4.6 基于三维信息的形态表型提取
        4.6.1 人工可测量参数提取
        4.6.2 籽粒表面积提取
        4.6.3 籽粒体积提取
        4.6.4 投影面积和投影周长提取
        4.6.5 衍生形态参数计算
    4.7 形态表型测量结果与分析
        4.7.1 人工可测量参数
        4.7.2 人工不可测量参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单粒小麦生活力识别方法研究
    5.1 信息融合的原理与方案设计
        5.1.1 信息融合方案设计
        5.1.2 特征层融合过程
        5.1.3 决策层融合过程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2 试验过程
        5.2.3 数据预处理与特征提取
        5.2.4 判别模型建立方法
        5.2.5 评价指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生活力测定结果
        5.3.2 光谱数据预处理
        5.3.3 光谱数据特征提取
        5.3.4 图像数据特征提取
        5.3.5 特征层融合的判别结果
        5.3.6 决策层融合的判别结果
        5.3.7 融合模型分析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单粒小麦表型一体化获取方法研究与平台设计
    6.1 总体设计及工作流程
    6.2 平台控制设计
        6.2.1 控制架构设计
        6.2.2 主控与处理器选型
    6.3 平台硬件设计
        6.3.1 机架结构设计与选型
        6.3.2 取种模块设计与选型
        6.3.3 吸附模块设计与选型
        6.3.4 运送模块设计与选型
        6.3.5 图像采集模块设计与选型
        6.3.6 光谱采集模块设计与选型
        6.3.7 收种模块设计与选型
        6.3.8 电源管理与选型
        6.3.9 电气悬挂设计与选型
    6.4 平台软件设计
        6.4.1 集中管理层软件设计
        6.4.2 作业监控层软件设计
        6.4.3 过程控制层软件设计
        6.4.4 表型数据管理设计
    6.5 功能实现与平台联调
    6.6 平台功能与性能分析
        6.6.1 测量功能分析
        6.6.2 测量精度分析
        6.6.3 测量通量分析
        6.6.4 测量重复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相机位姿解算结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面向海洋探测与食品检测的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光谱成像技术介绍
        1.2.1 点扫型光谱成像技术
        1.2.2 推扫型光谱成像技术
        1.2.3 凝视型光谱成像技术
    1.3 推扫型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1.3.1 推扫型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进展概述
        1.3.2 推扫型高光谱成像技术在海洋探测中的应用
        1.3.3 推扫型高光谱成像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4 基于智能手机的光谱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5.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2 面向海洋探测的小型化推扫型高光谱成像系统
    2.1 推扫型成像光谱仪设计仿真与搭建
        2.1.1 系统理论基础及设计
        2.1.2 仿真与搭建
    2.2 推扫型成像光谱仪的搭建与系统测试
        2.2.1 系统波长定标
        2.2.2 系统的光谱准确性与成像测试
    2.3 双工作模式的水下高光谱成像系统及中继模块的防水封装与测试
    2.4 实验室水箱模拟实验
        2.4.1 工作在反射模式的藻类和海洋垃圾识别
        2.4.2 工作在荧光模式的浒苔分布探测
    2.5 船载高光谱遥感实验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视场扫描的双模高光谱成像系统及其应用
    3.1 基于视场扫描的双模高光谱成像系统介绍
    3.2 基于双模高光谱成像系统的手部血氧检测
        3.2.1 系统空间一致性验证与成像测试
        3.2.2 人体手部血氧光谱特性研究及实验结果分析
    3.3 显微双模高光谱成像系统及其在海洋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3.3.1 显微双模高光谱系统介绍
        3.3.2 系统空间分辨率及成像测试
        3.3.3 藻类等海洋生物显微高光谱成像及结果分析
    3.4 基于传像光纤的高光谱内窥系统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食品检测的智能手机便携式高光谱成像系统
    4.1 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高光谱成像系统介绍
    4.2 基于消费级云台的转动扫描遥感实验
    4.3 肉类新鲜度的快速无损监控
        4.3.1 前言
        4.3.2 实验样品准备及新鲜度测试方法
        4.3.3 光谱数据的提取与建模
        4.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基于智能手机相机的光谱成像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本论文工作内容的总结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基于高/多光谱遥感技术的海表油膜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油膜识别遥感技术概述
        1.2.1 油膜的危害、来源及风化过程
        1.2.2 现有主要的油膜识别手段
    1.3 高光谱和多光谱油膜识别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光谱遥感油膜识别研究现状
        1.3.2 多光谱遥感油膜识别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高光谱和多光谱遥感技术的油膜识别原理
    2.1 高光谱和多光谱遥感技术的原理
    2.2 高光谱影像及其油膜识别原理
        2.2.1 高光谱遥感影像
        2.2.2 高光谱遥感影像油膜识别原理
        2.2.3 常用于油膜识别的高光谱影像
    2.3 多光谱影像及其油膜识别原理
        2.3.1 多光谱遥感影像
        2.3.2 多光谱遥感影像油膜识别原理
        2.3.3 常用于油膜识别的多光谱影像
    2.4 高光谱与多光谱遥感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海水成份和烃类物质光谱指数的油膜识别方法
    3.1 海水成份和烃类物质识别指数
    3.2 海水成份和烃类物质光谱指数的油膜识别能力评价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油膜识别能力评价过程
        3.2.3 油膜识别能力评价结果
    3.3 海水成份和烃类物质光谱指数的油膜识别模型
        3.3.1 模型流程
        3.3.2 模型条件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数据
        3.4.2 实验结果
        3.4.3 实验结果分析
    3.5 海水成份和烃类物质光谱指数的油膜识别适用性
        3.5.1 海水成份和烃类物质光谱指数的适用性
        3.5.2 结合海水成份和烃类物质光谱指数油膜识别方法的适用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NA编码和基因信息提取的油膜识别方法
    4.1 高光谱遥感影像DNA编码
        4.1.1 DNA及其生物学意义
        4.1.2 光谱DNA编码过程
    4.2 光谱基因提取策略
        4.2.1 光谱DNA链运算规则
        4.2.2 LIS和 LID光谱基因提取策略
    4.3 基于DNA编码和光谱基因提取的油膜识别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评价
        4.4.1 实验数据
        4.4.2 实验结果
        4.4.3 实验结果分析
    4.5 光谱基因提取策略的优越性及模型的适用性
        4.5.1 LIS和 LID光谱基因提取策略的优越性
        4.5.2 GEDE方法的适用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星载多光谱影像中海水环境不均一条件下的油膜识别方法
    5.1 基于多光谱影像的油膜识别指数
    5.2 传统多光谱油膜识别指数的适用性
        5.2.1 传统多光谱油膜识别指数在海水均一条件下的适用性
        5.2.2 传统多光谱油膜识别指数在海水不均一条件下的适用性
    5.3 海水不均一条件下的油膜识别方法
        5.3.1 针对海水不均一条件下油膜识别方法的原理
        5.3.2 对海水敏感性不同的光谱指数
        5.3.3 结合对海水敏感性不同的光谱指数识别海表油膜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结果
        5.4.2 结果分析
    5.5 光谱指数对海水的敏感性和油膜识别方法适用性
        5.5.1 光谱指数对海水的敏感性
        5.5.2 基于对海水敏感性互补的光谱指数油膜识别方法的适用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先进技术微波探测仪(ATMS)在轨稳定性评估及热带气旋温度结构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理定位误差评估与订正研究进展
        1.2.2 微波资料定标研究进展
        1.2.3 大气温度反演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特色
        1.3.1 提出研究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热色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ATMS仪器资料及模式介绍
    2.1 ATMS仪器及资料介绍
    2.2 CRTM介绍
    2.3 卫星地理定位介绍
    2.4 MRT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TMS观测资料的地理定位精度评估
    3.1 引言
    3.2 ATMS仪器和通道特征
    3.3 ATMS地理定位算法和验证
        3.3.1 海岸钱识别法(CDM)
        3.3.2 海陆分数法(LFM)
        3.3.3 卫星姿态的地理定位误差
    3.4 ATMS地理定位误差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TMS定标精度评估
    4.1 引言
    4.2 在轨定标系统
        4.2.1 黑体定标体
        4.2.3 冷空定标体
    4.3 定标处理步骤
        4.3.1 物理温度
        4.3.2 等效黑体亮温
        4.3.3 等效冷空亮温
        4.3.4 辐射定标计数值
        4.3.5 地球场景亮温
        4.3.6 资料质量控制
    4.4 定标精度评估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TMS通道组合在热带气旋大气结构反演研究中应用
    5.1 引言
    5.2 MRT配置
    5.3 亮温对云和降水的敏感性实验
    5.4 MRT中的反演实验
    5.5 MRT反演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和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光扫描全息三维成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
        1.2.1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
        1.2.2 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本学位论文结构
2 光扫描全息成像基本理论
    2.1 前言
    2.2 线性时不变系统
    2.3 光学扫描原理
    2.4 光外差法
    2.5 声光调制器的调频原理
    2.6 双光瞳光外差法扫描成像
    2.7 光扫描全息记录
3 光扫描全息成像评价指标
    3.1 前言
    3.2 光扫描全息的数值孔径
    3.3 光扫描全息的FZP圈数
    3.4 光扫描全息的最佳成像区间
    3.5 光扫描全息采样间距
    3.6 光扫描全息的分辨率极限
    3.7 本章小结
4 三维光扫描全息放大率失真分析研究
    4.1 前言
    4.2 数字全息放大率
    4.3 X-Y扫描仪对OSH光路的影响
    4.4 实验验证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针孔全息的三维光扫描全息重建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基于FZP的光扫描全息直接重建
    5.3 两次探测光扫描全息重建
    5.4 基于针孔全息的两次探测光扫描全息重建
    5.5 实验分析与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红外全息与非均匀性校正技术研究
    6.1 前言
    6.2 红外全息成像
    6.3 红外热像仪的非均匀性校正
        6.3.1 红外探测器的响应模型
        6.3.2 双向图像配准
        6.3.3 位移修正和鬼影消除
        6.3.4 参数校正
        6.3.5 实验仿真与对比
    6.4 采用CMOS记录高空间分辨率近红外全息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学位论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OSH扫描测试程序(MATLAB)
附录 B:OSH扫描程序(MATLAB)
附录 C:OSH系统搭建流程和相关器件参数
附录 D: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7)高光谱成像仪中的Etalon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1.1.1.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 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
    1.2. 高光谱成像仪中的Etalon效应
        1.2.1. Etalon效应的成因
        1.2.2. Etalon效应的国内外研究
    1.3. 课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Etalon效应的数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2.1. 多层介质干涉模型
    2.2. 单层介质干涉模型
    2.3. 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2.3.1. 入射角
        2.3.2. 厚度
        2.3.3. 精细度系数
        2.3.4. 光谱分辨率
        2.3.5. 像元合并
        2.3.6. 入射光的光谱特征
        2.3.7. CCD的工作温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测试与模型验证
    3.1. 背照式CCD的Etalon效应测试
    3.2. 高光谱成像仪的Etalon效应测试
        3.2.1. 辐射响应特性测试
        3.2.2. 光谱响应特性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谱定标中的Etalon效应
    4.1. 光谱响应模型
    4.2. 光谱响应校正算法
    4.3. 光谱校正的精度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谱成像数据中的Etalon效应校正方法研究
    5.1. Etalon效应的典型校正方法
    5.2. 基于场景的校正方法
    5.3. 基于像元合并的校正方法
    5.4. 校正效果评估与检验
        5.4.1. 评价指标
        5.4.2. 实验数据
        5.4.3. 校正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火箭发动机尾焰多波段辐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尾焰流场研究进展
        1.2.2 尾焰辐射特性参数研究进展
        1.2.3 尾焰辐射特性研究进展
        1.2.4 尾焰辐射试验研究进展
        1.2.5 导弹逼近告警系统进展
        1.2.6 发展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尾焰流场模型
    2.1 几何模型
    2.2 流场控制方程
    2.3 湍流模型
        2.3.1 湍流的基本方程
        2.3.2 Reynold时均方程
        2.3.3 标准k-ε湍流模型
        2.3.4 RNG k-ε模型和Realizable k-ε模型
    2.4 二次燃烧模型
        2.4.1 多组分气体的热力学性质
        2.4.2 多组分气体的输运性质
        2.4.3 化学反应模型
        2.4.4 刚性化学反应求解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HITEMP-2010 数据库的辐射特性参数计算
    3.1 高分辨率气体分子光谱数据库
        3.1.1 HITRAN数据库
        3.1.2 HITEMP数据库
    3.2 紫外辐射特性参数计算
        3.2.1 热辐射
        3.2.2 CO+O化学发光
        3.2.3 OH自由基化学发光
    3.3 红外辐射特性参数计算
        3.3.1 逐线积分法
        3.3.2 谱带模型
        3.3.3 总体模型
        3.3.4 模型选取
    3.4 辐射特性参数计算算例
        3.4.1 网格划分
        3.4.2 边界条件
        3.4.3 仿真结果
        3.4.4 算例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MCM的尾焰多波段辐射特性模型
    4.1 蒙特卡洛模型
        4.1.1 网格预处理
        4.1.2 微元体发射光子
        4.1.3 微元体内传播过程
        4.1.4 下一个微元体
        4.1.5 光子统计
    4.2 模型误差与效率
        4.2.1 误差
        4.2.2 效率
    4.3 尾焰多波段辐射测量试验
        4.3.1 试验设备
        4.3.2 试验场地及安排
    4.4 仿真结果验证
        4.4.1 尾焰紫外辐射结果验证
        4.4.2 尾焰红外辐射结果验证
        4.4.3 尾焰多波段辐射特性仿真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尾焰辐射特性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及内容
    5.2 试验设备
    5.3 试验方案
    5.4 试验结果及讨论
        5.4.1 涡喷发动机
        5.4.2 UAV整机
        5.4.3 涡喷发动机与UAV整机比较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冷鲜羊肉新鲜度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冷鲜肉新鲜度检测现状
        1.2.2 冷鲜肉新鲜度传统检测
        1.2.3 冷鲜肉新鲜度无损检测
    1.3 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
        1.3.1 高光谱成像技术原理及特点
        1.3.2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冷鲜肉新鲜度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1.3.3 冷鲜肉新鲜度检测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冷鲜羊肉新鲜度变化机理及光谱检测机理
    2.1 羊肉新鲜度变化机理
        2.1.1 冷鲜羊肉新鲜度下降过程中理化成分变化
        2.1.2 冷鲜羊肉新鲜度下降过程中微生物污染变化
    2.2 冷鲜羊肉新鲜度评定指标的选取
        2.2.1 挥发性盐基氮
        2.2.2 pH值
        2.2.3 菌落总数
        2.2.4 大肠菌群近似数
    2.3 肉品光谱学无损检测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试验与数据获取
    3.1 试验方案
    3.2 试验样本获取与新鲜度指标测定
        3.2.1 冷鲜羊肉挥发性盐基氮测定
        3.2.2 冷鲜羊肉pH值测定
        3.2.3 冷鲜羊肉菌落总数测定
        3.2.4 冷鲜羊肉大肠菌群近似数测定
    3.3 冷鲜羊肉常规试验数据分析
        3.3.1 冷鲜羊肉TVB-N常规试验数据分析
        3.3.2 冷鲜羊肉pH值常规试验数据分析
        3.3.3 冷鲜羊肉TBC常规试验数据分析
        3.3.4 冷鲜羊肉MPN常规试验数据分析
        3.3.5 新鲜度多指标常规试验结果相关性分析
    3.4 高光谱成像数据采集与处理
        3.4.1 高光谱成像数据采集系统
        3.4.2 高光谱数据采集
        3.4.3 样本光谱数据提取
        3.4.4 光谱数据预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冷鲜羊肉高光谱成像数据特征提取
    4.1 高维数据特征选择方法
    4.2 稀疏表示
        4.2.1 稀疏表示理论技术
        4.2.2 稀疏表示学习
    4.3 图嵌入核化与稀疏化
        4.3.1 图嵌入方法
        4.3.2 稀疏图嵌入
        4.3.3 核稀疏图嵌入
    4.4 核稀疏图嵌入典型相关分析
        4.4.1 典型相关分析算法
        4.4.2 典型相关分析核图嵌入
        4.4.3 典型相关分析核稀疏图嵌入
    4.5 基于核稀疏图嵌入典型相关的冷鲜羊肉高光谱成像数据特征提取
        4.5.1 冷鲜羊肉高光谱数据总体散度计算
        4.5.2 基于核稀疏图嵌入典型相关的冷鲜羊肉高光谱数据特征提取快速求解
        4.5.3 冷鲜羊肉光谱图像数据特征提取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高光谱成像特征信息的冷鲜羊肉新鲜度分类识别与分析
    5.1 冷鲜羊肉高光谱成像特征信息分类方法
        5.1.1 谱聚类非监督式分类方法
        5.1.2 人工神经网络监督式分类方法
    5.2 基于随机采样谱聚类冷鲜羊肉新鲜度分类
        5.2.1 基于稀疏表示谱聚类随机采样
        5.2.2 基于随机采样的谱聚类法
        5.2.3 基于随机采样谱聚类冷鲜羊肉新鲜度评价模型建立
        5.2.4 试验结果分析
    5.3 基于自适应BP神经网络冷鲜羊肉新鲜度分类
        5.3.1 自适应BP神经网络分类法
        5.3.2 基于自适应BP神经网络冷鲜羊肉新鲜度评价模型建立
        5.3.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DMD-HT近红外光谱仪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谱仪的分类
    1.3 DMD-HT光谱仪的优势
    1.4 DMD-HT光谱仪的发展历程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2章 DMD-HT光谱仪基础理论
    2.1 DMD-HT光谱仪系统
    2.2 HT的编码与解码原理
    2.3 DMD的工作原理
    2.4 本课题光谱仪的性能指标
    2.5 小结
第3章 DMD-HT光谱仪谱线弯曲分析与光谱混叠校正
    3.1 谱线弯曲分析
    3.2 光谱混叠分析
        3.2.1 有效光谱编码
        3.2.2 混叠光谱编码
    3.3 光谱混叠校正
        3.3.1 通过调整编码条纹校正光谱混叠
        3.3.2 通过数据处理校正光谱混叠
    3.4 DMD-HT光谱仪中光谱混叠校正结果仿真
        3.4.1 谱线弯曲曲率半径r=5.8×104
        3.4.2 一般谱线弯曲情况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CPC的DMD-HT光谱仪聚光系统设计
    4.1 DMD的衍射及仪器杂散光分析
        4.1.1 DMD的衍射分析
        4.1.2 杂散光测试
    4.2 基于CPC的聚光系统设计
        4.2.1 CPC聚光原理
        4.2.2 CPC的结构参数计算
        4.2.3 基于CPC的聚光系统设计结果
    4.3 基于CPC的双光栅DMD-HT光谱仪设计
        4.3.1 双光栅及DMD的衍射分析
        4.3.2 基于CPC的双光栅DMD-HT光谱仪设计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数据处理的DMD-HT光谱仪光谱校正
    5.1 DMD-HT光谱仪杂散光校正
        5.1.1 杂散光的分析与分类
        5.1.2 单条纹采集模式下杂散光对计算光谱的影响
        5.1.3 Hadamard采集模式下杂散光对计算光谱的影响
        5.1.4 消杂散光算法对吸光度校正的仿真验证
    5.2 DMD-HT光谱仪光谱响应偏差校正
        5.2.1 时域光谱响应偏差分析
        5.2.2 波长域光谱响应偏差分析
        5.2.3 光谱响应偏差的校正
    5.3 小结
第6章 DMD-HT光谱仪采集过程设计与性能实验
    6.1 实时DMD-HT光谱仪电学结构设计
        6.1.1 DMD-HT光谱仪电学结构分析
        6.1.2 实时DMD-HT光谱仪电学结构设计
        6.1.3 DMD-HT光谱仪实时性验证
    6.2 光谱仪专用软件设计
        6.2.1 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6.2.2 软件各功能模板设计
    6.3 DMD-HT光谱仪的稳定性测试实验
        6.3.1 光谱测试结果
        6.3.2 光谱仪稳定性测试报告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研究成果
    7.2 论文研究的创新性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四、红外光谱成像仪性能的折衷考虑(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模态红外图像融合中差异特征与融合策略多级映射研究[D]. 胡鹏. 中北大学, 2020(03)
  • [2]单粒小麦种子表型精细化获取方法研究与装备研发[D]. 吴婷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1)
  • [3]面向海洋探测与食品检测的高光谱成像技术研究[D]. 姚辛励. 浙江大学, 2020(02)
  • [4]基于高/多光谱遥感技术的海表油膜识别方法研究[D]. 赵冬.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5]先进技术微波探测仪(ATMS)在轨稳定性评估及热带气旋温度结构反演研究[D]. 韩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1)
  • [6]光扫描全息三维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 曾俊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7]高光谱成像仪中的Etalon效应研究[D]. 胡彬林.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8(05)
  • [8]火箭发动机尾焰多波段辐射特性研究[D]. 郑海晶.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9]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冷鲜羊肉新鲜度检测研究[D]. 姜新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1)
  • [10]DMD-HT近红外光谱仪关键技术研究[D]. 全向前.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6(08)

标签:;  ;  ;  ;  ;  

红外光谱成像仪性能的妥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