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学校:学校发展新方向

特色学校:学校发展新方向

一、特色学校:学校发展的新路向(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华,黄如艳,张琼[1](2021)在《从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青藏地区教育脱贫的新路向》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扶贫具有从"扶教育之贫"到"防止教育返贫"和从"以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双重意蕴。"十三五"期间,在"扶教育之贫"方面,青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学校布局不适切;学校教育快速发展,但支持条件尚不充分。在"以教育扶贫"方面,教育目标基本达成,但指向性不明确;课程设置全面,但灵活性不够;培养过程规范,但与地方发展契合度不高。"十四五"期间,教育扶贫需在"防止教育返贫"上均衡学校布局、优化学校质量;同时,在"教育促进乡村振兴"上凸显劳动素养培育、完善课程设置、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的培养过程,探寻青藏地区从教育扶贫到防止教育返贫、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向。

欧素菊[2](2021)在《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三级课程制度的保障下,校本课程是学校依托自身的优势自主开发的课程,突破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特点,增强了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将其以课程的形式纳入学校教育系统是缓解传承断代危机的有效途径。已有研究较为关注非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路径,而较少关注非遗教育结果质量的问题。非遗校本课程实施是回应非遗教育结果的关键,基于学校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真实图景,分析课程实施的优秀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厘清非遗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探索提升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策略。这是本研究的根本出发点。非遗校本课程不仅要满足实现育人价值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实现文化价值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学校特色建设的需要。根据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应是交互的过程。交互是非遗课程与学生生活情境的交融,是教育主体间的交互。非遗以课程的形式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其实施目的是实现非遗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由此,非遗校本课程应以人文精神的升华为价值导向,实现学生的文化自觉的培育、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审美生活意识的培育。基于对非遗校本课程的应然样态及其实施的应然样态和价值导向的理解,本研究采用工具性个案研究方法,通过“解剖麻雀”式的方法对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做了探析,以了解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实然状态。以课程实施的时间线为导向,以课程实施的准备、过程和结果为调查的一级维度,以对象因素、主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为二级维度,设置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具体访谈1位校长、1位副校长、12位教师、3位学生,回收学生问卷376份。另外,非参与式课堂观察4节,搜集教学文件以及采集环境观察材料若干。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发现学校非遗校本课程实施获得了优秀的经验,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学校通过邀请非遗专家,弥补师资力量之短板;建设校本教研团队,沉淀课程之牵引力;赋旧曲予新意,保障非遗生命力;建非遗校园文化,厚积课程之推动力等优秀的举措来推进非遗校本课程的实施。但学校的非遗校本课程实施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目标引领不足;课程内容多为物化呈现,少触及文化内里;课程组织过程传统,未体现非遗活态性;课程评价薄弱,未发挥其效力等。基于以上发现,借助陈晓端、张立昌《课程与教学通论》的课程实施影响理论为分析框架,发现由课程方案、课程材料组成的课程对象因素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客体条件,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非遗传承人或艺人组成的主体因素构成了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由硬环境和软环境组成的环境因素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由地方教育当局管理和学校内部管理组成的管理因素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力量。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总结出三个方面的结论:(1)课程实施主体对非遗校本课程认同度高,然而其行为能力却与之不匹配;(2)软环境为非遗校本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然而硬环境限制非遗校本课程的实施;(3)课程的对象因素、主体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染化非遗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只有充分发挥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提高各因素的协调性,才能继续促进非遗校本课程实施已获得的优秀经验,改进其存在的不足。由此,研究提出五个方面的优化建议:(1)引进专家,保障课程建设的专业力量;(2)活化课程实施过程,培植民族文化心理场;(3)优化教育场域,缓解教育情境与非遗生境的疏离;(4)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突破教师经验茧房;(5)创新课程内容,激发非遗生命等.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研究问题,通过查找文献和翻阅课程理论,厘清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意蕴,然后深入学校课程实施图景,探索其优秀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厘清影响因素,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研究是为提高非遗教育结果质量,促进其价值的实现。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下多元文化共生的教育,培养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审美生活意识,这也是贯穿本研究始终的价值取向。

陈伟[3](2021)在《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双一流”建设作为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项国家战略,是近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是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对接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方案,辽宁省政府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出台《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分类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水平,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竞争力与区域整体实力,为实现辽宁省成为高等教育强省提供坚实保障。本研究基于服务辽宁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理念,运用文献分析、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建设一批对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引领作用的一流学科,大幅提升辽宁省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首先,本研究阐释了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历程与发展基础,对一流学科数量、层次结构、第四轮学科评估以及学科建设成果等,代表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现状的指标进行分析。其次,在分析现状基础上,提出当前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最后,以此提出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一是科学定位学科方向,服务经济发展需求。学科方向的定位要聚焦于辽宁产业发展需求,将一流学科建设方向凝练到服务辽宁全面振兴、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上;二是营造学科发展环境,提升学科影响力。一流学科建设实力的增强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而且也要在软实力文化上加大投入力度;三是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打造一流学科队伍。组建一流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在通过多渠道引入人才后,要重视人才后期培养,提升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四是多元筹措经费,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高校资金的来源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支持,而是要积极吸引企业、社会资本的多方支持,不断拓宽学科建设经费筹资渠道,确保学科建设有充足的经费支撑。

杨芊[4](2021)在《《戏剧》杂志(1929-1931)刊载剧作及戏剧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激烈的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局势陷入内忧外患的动荡之中,当时的进步文人意识到国家面临的危机,“革命”成为他们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戏剧艺术家也不甘示弱,他们不断尝试,通过不同的路径探索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方向。1928年冬,欧阳予倩受邀前往广州筹建戏剧研究所,胡春冰、唐槐秋等人随之赴粤。次年5月,戏剧研究所创办的戏剧类杂志《戏剧》创刊。《戏剧》杂志在发行的三年中,刊载了欧阳予倩、胡春冰、赵如琳、顾仲彝、唐槐秋、马彦祥等中国现代着名戏剧家的优秀戏剧作品、戏剧理论及评论文章,是研究二十年代末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珍贵文献资料。本研究通过对《戏剧》杂志所载剧作和戏剧理论的全面扫描,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意义与艺术魅力,探索《戏剧》杂志的理论贡献和文化价值。第一章对《戏剧》杂志内容进行全面综述。从原始文献资料入手,对《戏剧》杂志的发起、发展与结局进行梳理,系统阐释《戏剧》的栏目设置和编辑策略,为《戏剧》所载剧作及戏剧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对《戏剧》刊载的戏剧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结合《戏剧》发行的文化背景,对杂志所载剧作的创作主题和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发掘《戏剧》杂志所载剧作中蕴含的革命精神。第三章对《戏剧》杂志所载戏剧理论进行探讨。分析戏剧家对旧剧改革的态度和措施,对现实主义戏剧发展过程中戏剧的社会功用、戏剧与宣传、民众剧的开展等问题的思考,以及他们在戏剧运动过程中,对国外戏剧经验的借鉴和吸纳,挖掘《戏剧》杂志的理论价值。第四章对广东戏剧研究所及《戏剧》杂志的贡献与价值作整体阐释。分析广东戏剧研究所的戏剧活动在现代戏剧运动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及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启示,明确《戏剧》杂志的文学史价值和理论价值。

袁梅,薛寒[5](2021)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院校的新使命》文中研究指明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对民族院校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诉求,要求其办学理念与西部生态发展新论断相协调、平台建设与西部开放新思路相匹配、人才储备与西部产业新态势相衔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民族院校应充分利用其突出的政策优势、文化优势与人才优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宗旨,以构筑西部文化高地为核心己任,以彰显民族院校独特优势为行动指向,精准其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路向,以"大保护"为主题形塑"绿色生态"的教育风尚,以"大开放"为宗旨搭建"互联互通"的合作交流平台,以"谋创新"为引擎创建"优特并进"的学科体系,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内在动力和持久活力。

杨磊,朱德全[6](2020)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业态、新问题、新路向》文中指出全面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前提,也是我国利用好新一轮人口红利的重要利器。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进入新阶段,职业教育"类型化"变革的条件基本形成,国家资历框架正在不断消弭不同教育类型之间的绝对边界,职业教育从"跟着跑"到与社会经济协调共生。但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存量不足,人才供应链存在割裂的隐患;二是国家资历框架与劳动力市场脱钩,交互机制尚未形成;三是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共生机制,产教融合政策依赖明显。因而,今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精准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向,一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考改革,自上而下加固职业教育人才供应链;二是落实"管办评分离"机制,提升资历框架的质量与社会认可度;三是探索职业教育公共产品转化路径,催生产教融合的内生机制。

王丽娜[7](2020)在《共享教育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梁艳莲[8](2020)在《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在当代生态建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建筑文化的缺失、建筑同质化的现象、生态理念的发展,促使我们对传统建筑地域性生态价值有了重新的审视。传统岭南建筑地域性的生态价值在长期的营造发展中,形成了巧妙的通风布局营造手段适应于岭南的湿热气候。在探讨岭南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时,岭南传统建筑通风布局中的地域性生态手段,对重新重视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生态价值和生态建筑的构筑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深入挖掘岭南传统建筑通风布局的营造智慧和生态经验,以新的构筑方式创新创造于新的建筑中,从而形成岭南地域性的生态建筑。通过对岭南建筑发展史和生态价值的定位,以岭南民国建筑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从通风布局中提取有效的生态单元,以外廊、天井、庭院的典型代表建筑进行温湿度和通风的实地测量,以此归纳总结岭南民国建筑中不同通风布局的构筑方式,及其对当代生态建筑通风布局营造的影响。论文在调研分析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营造的同时,对当代岭南生态建筑通风布局的构筑方式进行分类研究,以寻找民国建筑与当代建筑生态发展的契合点。在对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生态营造的总结基础上,结合当前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以创新性的营造思维,将民国建筑中外廊、天井和庭院以生态思维转化形成的形态转化、空间转化应用于当代生态建筑的通风布局营造中,并通过整合重构的方法将外廊、天井、庭院与当代建筑结合,以分析其置于当代建筑中创新性节能转化的实效性。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以论证提取传统创新性转化于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效果,以此强调在地域性气候的适应性下,建筑通风布局的生态营造要遵循地方气候的发展规律,以低技术和低成本化的发展实现通风布局营造中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和生态性。在准确把握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的生态特征和文化价值中,通过提取重要的生态单元以有效且合理的方式创新创造应用转化于新的建筑中,并在地域文化和生态理念的视角下去探讨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应用转化的当代价值和启示。通过总结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营造的应用转化,以强调对自然适应性的重视,对传统营造智慧的传承,以及对传统通风布局生态特征的精准把握来促进岭南生态建筑发展中传统建筑的生态性和文化性与创新的融合,为岭南生态建筑的发展寻找新的参考样式和新的发展路向,从而更好地实现通风布局营造中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性应用转化。

杨雪[9](2020)在《绿色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在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的关键时刻,高校教师资源作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资源,对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以儒道“天人合一”思想、教育生态理论、绿色管理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人本思想、生态平衡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等为核心理念,并将以人为本、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为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寻觅一条更为契合的道路。首先,对绿色发展及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绿色发展、高校教师资源、高校教师资源结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阶段等概念进行界定。其中高校教师资源结构分为硬结构和软结构,硬结构指高校教师群体素质结构,是教师素质的外在表现,包括生师比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学科结构;软结构指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结构,是教师素质的内在表现,包括理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道德结构、生理心理素质。接着对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进行分析,把握政府和市场在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并明确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遵循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次,本文从高校教师资源的硬结构、软结构两方面透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主要采取定量分析、深度访谈、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全国范围内选取样本调查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的硬结构、软结构现状,从而判断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复次,本文把高校看作独立的生态系统,教师资源在系统中不断流动,按照教师资源的流动路径,可分为教师资源流入阶段、教师资源维持阶段和教师资源流失阶段。同时结合人本思想、绿色管理、生态平衡等原理审视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一是高校教师资源数量难以充足,涉及引进难、均衡难、平衡难等问题;二是高校教师资源结构难以合理,管理方面陈旧与落后并存,差距与不公并行;三是高校教师资源难以留住,存在隐性流失和显性流失现象。依据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探寻成因:一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人本位”绿色发展理念缺失;二是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绿色管理能力缺乏;三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教师与高校存在发展冲突。最后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需要正确的导向,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的视角,提出优化配置教师资源的三个策略:一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提升绿色发展理念,规划教师人才建设。从和洽性筛选、科学化设岗、诚信聘任、职业发展规划、按需分配等方面严控教师资源合理流入;二是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夯实绿色管理。从务实培训、优化薪酬结构、优化考核体系、构建合理化激励机制、实行绿色发展评价机制、加强民主参与等方面管理教师资源;三是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维持教师个体生态平衡,优化教师流动机制。从营造和谐学术氛围、增添人文关怀、实行行政管理职业化、完善教师退出机制等方面降低教师资源流失率。

温小琪[10](2020)在《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化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推动美国制造业转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变革、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下一代,美国国内近年来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创客运动,并推动了美国高等教育中创客教育的兴起。除了高校创客课程和创客空间的实践活动,还需要由内向外寻求资源和支持,政府、大众媒体、产业部门、专业创客组织由此构成了美国创客教育外部支持体系。本论文梳理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政府的政策与项目支持、行业企业的平台和商业支持、专业组织的技术与活动支持、大众传媒的氛围与舆论支持四个维度分析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体系的要素。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三级创客教育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高校开展创客教育,民间组织、社区、产业界、媒体等社会力量通过舆论倡导,提供创客产品输出与转化渠道,扮演者创客教育的支持者角色。论文第一部分从整体上分析了美国高校创客教育支持系统,分别为高校创客教育支持系统的建设历程与现状、创客教育的内部支持系统、创客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从最初的创客文化起源开始,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创客运动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美国高校作为创客教育实施的主渠道,主要从意识层面、规划层面、实践层面三个维度的强化创客教育的内部支持系统,与以政府、大众传媒、产业部门、专业创客组织为代表的外部支持系统,内外结合共同支持创客教育在美国高校中的发展。论文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政府层面的政策和项目支持在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体系中起到的引导作用。美国政府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从官方发起创客倡议、颁布创客法案的,经历了国家层面、州政府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通过国家创新战略、创客教育计划和创客法案,集结并调动各界创客资源,为高校创客教育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规划、创客内容和方式的超前谋划、汇聚了各方支持力量。论文的第三个部分介绍了资金支持在美国创客教育外部支持体系起到的助推作用。资金来源渠道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于政府层面的专项拨款与支持性创客项目,二是来自于创客联盟会员会费及个人捐赠,三是多方筹资为高校设立创客教育发展基金。这体现了资金要素对主要对外部支持系统发展贡献了两个作用,一是政府引导了资金流动,二是区域性资金形成了良性循环。论文第四个部分介绍了高校创客教育氛围支持的类型,一是搭建创客成果孵化平台,二是促进创客文化培植,三是促进创客指导与师资培训。为了协调一对一、多对多等社会产业界支持高校发展创客教育的合作关系,先是高校与社会产业界合作,开始了双边合作,然后是由多所高校与多家公司合作,建立专业化的创客空间,提供资金、指导、培训和孵化服务,加速创客人才和创客项目的发展。论文第五部分介绍了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体系的技术支持。美国高校创客教育能得到迅速发展,离不开外部支持体系的技术支持,具体的运行模式包括以创客活动为交流平台,整合高校教师与企业研究人员为创客师资,创建以创客空间为主的基础性资源库,技术支持不仅促进高校创客空间的顺利建成,还推动创客比赛的开展并孵化出了一系列创客成果。论文第六部分介绍了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系统的特点:一是政府系统规划,指引创客教育发展方向;二是社会全面支持,搭建创客成果孵化与转化平台;三是高校主动跟进,形成创客教育专业服务机构联盟;四是内外系统联动,促进高校创客文化建设。从前文介绍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氛围支持、技术支持作为切入口,论文总结了对我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启示:落实创客政策,完善高校创客空间资源配置;开拓资金渠道,构建产学研合作关系闭环;开发创客项目,整合政府、社会、高校资源;加强文化建设,营造高校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二、特色学校:学校发展的新路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色学校:学校发展的新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1)从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青藏地区教育脱贫的新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教育扶贫新意蕴
    (一)从“扶教育之贫”到“防止教育返贫”
    (二)从“以教育扶贫”到“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
二、青藏地区教育扶贫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一)“扶教育之贫”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1.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学校布局不适切
        2.学校教育快速发展,但支持条件尚不充分
    (二)“以教育扶贫”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基本达成,但指向性不明确
        2.课程设置全面,但灵活性不够
        3.培养过程规范,但与地方发展契合度不高
三、青藏地区教育扶贫的新路向
    (一)防止教育返贫的路向
        1.适切布局各级各类学校
        2.优化青藏地区学校质量
    (二)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向
        1.凸显应然的劳动素养培育
        2.完善灵活的课程设置
        3.优化教育人才与地方发展契合的培养过程

(2)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文化传承之必然:非遗校本课程是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
        2.校本课程实施之诉求: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亟需优化
        3.研究现状之需要:非遗校本课程的研究有待深入
    (二)研究问题
    (三)文献综述
        1.非遗相关研究
        2.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相关研究
        3.述评与启示
    (四)理论基础
        1.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2.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
        3.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4.古德莱德课程层次理论
    (五)核心概念
        1.非遗
        2.校本课程实施
    (六)研究思路
    (七)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八)研究创新点
一、非遗校本课程实施意蕴探源
    (一)非遗校本课程的逻辑起点:非遗校本化
        1.非遗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校本化
        2.非遗校本课程的内容遴选在地化
    (二)非遗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多元交互
        1.课程实施是课程与学生生活情境交互的过程
        2.课程实施是多元课程主体交互的过程
    (三)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升华
        1.培育文化自觉意识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培养审美生活意识
二、研究设计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的说明
    (三)资料搜集的过程与整理分析
    (四)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三、H小学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现状素描
    (一)H小学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概述
    (二)课程实施准备的解读
        1.课程实施主体的认同
        2.课程实施师资的培育
        3.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
        4.课程实施环境的打造
    (三)课程实施过程的展现
        1.教师的教学策略
        2.学生的学习态度
        3.环境资源的利用
        4.校本教材的开发
    (四)课程实施案例的展示
    (五)课程实施效果的呈现
        1.课程实施效果述评
        2.课程实施评价策略评析
四、H小学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现状分析
    (一)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优秀经验透视
        1.邀请非遗专家,弥补师资力量之短板
        2.建校本教研团队,沉淀课程之牵引力
        3.赋旧曲予新意,保障非遗之生命力
        4.建非遗校园文化,厚积课程之推进力
    (二)非遗校本课程实施存在问题检视
        1.课程设计缺乏整体性,目标引领不足
        2.课程内容多为物化呈现,少触及文化内里
        3.课程组织过程传统,未体现非遗活态性
        4.课程评价薄弱,未发挥评价效力
五、非遗校本课程实施优秀经验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对象因素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客体条件
        1.课程方案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2.课程材料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内容
    (二)主体因素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力量
        1.校长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领航者
        2.教师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主导者
        3.学生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者
        4.家长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支持者
        5.非遗传承人或艺人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促进者
    (三)环境因素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
        1.硬环境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硬基础
        2.软环境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源驱力
    (四)管理因素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保障力量
        1.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护航力量
        2.学校内部管理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的推进力量
六、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1.主体对非遗校本课程的认同度高
        2.主体的行为能力与认同不匹配
        3.软环境助力富足而硬环境支持不足
        4.课程实施影响因素染化非遗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研究建议
        1.引进专家,保障课程建设的专业力量
        2.活化课程实施过程,培植民族文化心理场
        3.优化教育场域,缓解教育情境与非遗生境的疏离
        4.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突破教师经验茧房
        5.创新课程内容,激发非遗生命力
注释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硕博论文
    (四)其他
附录1:非遗校本课程实施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2:非遗校本课程实施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非遗校本课程实施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非遗校本课程实施学生问卷
附录5:非遗校本课程课堂观察记录表
附录6:课外观察记录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建设一流学科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
        (二)建设一流学科是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
        (二)关于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分析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学科
        (二)一流学科
        (三)一流学科建设
    二、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政策因素
        (二)人才因素
        (三)资金因素
        (四)文化因素
    三、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原则
        (二)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原则
        (三)前瞻性原则
第三章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一、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历程
    二、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基础
    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一)一流学科数量
        (二)一流学科层次结构
        (三)第四轮学科评估
        (四)学科建设成果
    四、辽宁省一流学科服务全省重大发展需求
    五、辽宁省与部分省域一流学科建设比较分析
第四章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顶尖学科相对缺乏
    二、理工类与人文社科类学科比例失衡
    三、学科文化建设欠缺
    四、人才引进困难及人才流失问题
    五、高校财政经费差异较大
第五章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学科方向,服务经济发展需求
        (一)凝练学科方向,加强顶层设计
        (二)提升一流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力
    二、营造学科发展环境,提升学科影响力
        (一)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二)重视学科声誉培育
    三、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打造一流学科队伍
        (一)引进高层次学科人才
        (二)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
    四、多元筹措经费,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戏剧》杂志(1929-1931)刊载剧作及戏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研究现状
    二、选题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三、选题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戏剧》的诞生:时代的呼唤与使命
    第一节 《戏剧》杂志办刊始末
    第二节 《戏剧》栏目设置与编辑策略
第二章 《戏剧》的剧作:现实的观照与表达
    第一节 《戏剧》与“革命文学”论争
    第二节 《戏剧》刊载剧作的创作主题
    第三节 《戏剧》刊载剧作的审美特征
第三章 《戏剧》的思想:戏剧的革新与引领
    第一节 积极倡导旧剧改革发展
    第二节 顺应现实主义戏剧潮流
    第三节 借鉴吸纳国外戏剧思想
第四章 《戏剧》的价值:剧运的推动与启示
    第一节 戏剧活动的时代贡献
    第二节 戏剧活动的当代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戏剧》杂志目录汇总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院校的新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对民族院校的新诉求
    1. 办学理念与西部生态发展新论断相协调
    2. 平台建设与西部开放新思路相匹配
    3. 人才储备与西部产业新态势相衔接
    4. 社会服务与西部人民基本诉求相适应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下民族院校的新定位
    1. 廓清理念范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 精确服务面向:构筑西部文化高地
    3. 规划战略构想:发挥民族院校独特优势
三、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下民族院校的独特优势
    1.“红色基因”造就政策优势
    2.“多元场域”培育文化优势
    3.“情感留人”塑成人才优势
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下民族院校的新路向
    1. 以“大保护”为主题形塑“绿色生态”的教育风尚
    2. 以“大开放”为宗旨搭建互联互通的合作交流平台
    3. 以“谋创新”为引擎创建“优特并进”的学科体系

(6)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业态、新问题、新路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框架
    (一)政策框架
    (二)逻辑框架
    (三)分析框架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业态
    (一)职业教育“类型化”变革的条件基本形成
        1. 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
        2. 层次分明的职业教育学制初步建成
        3. 进路清晰的职业教育考试制度探索
    (二)国家资历框架消弭不同教育类型的绝对边界
        1. 国家资历框架为不同教育类型的融通提供理论支撑
        2. 学分银行为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提供技术保障
    (三)职业教育从“跟着跑”到与社会经济协调共生
        1. 校企合作实现由利益驱动到双元育人的转变
        2. 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3. 社会服务对象不断多元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问题
    (一)中等职业教育存量不足,人才供应链存在割裂的隐患
    (二)国家资历框架与劳动力市场脱钩,交互机制尚未形成
    (三)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共生机制,产教融合政策依赖明显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路向
    (一)推进职业教育高考改革,自上而下加固职业教育人才供应链
    (二)落实“管办评分离”机制,提升资历框架的质量与社会认可度
    (三)探索职业教育公共产品转化路径,催生产教融合的内生机制

(8)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在当代生态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4.1 研究的对象
        1.4.2 研究的范围
    1.5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的构筑
    2.1 岭南气候环境及其对建筑的影响
        2.1.1 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
        2.1.2 岭南气候对建筑的影响
    2.2 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的构筑
        2.2.1 通风布局的构筑模式
        2.2.2 通风布局构筑的生态特征
    2.3 通风布局构筑的地域价值
        2.3.1 文化价值
        2.3.2 生态价值
    2.4 小结
第三章 当代生态建筑概述
    3.1 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
    3.2 当代岭南生态建筑的现状
    3.3 当代岭南生态建筑通风布局的营造
        3.3.1 通风布局的空间属性
        3.3.2 通风布局的空间营造
    3.4 当代岭南生态建筑通风布局的生态需求
        3.4.1 遵循地方气候的发展规律
        3.4.2 低技术和低成本的健康发展
    3.5 小结
第四章 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的应用转化
    4.1 通风布局生态特征单元的提取
        4.1.1 殖民建筑的天井单元
        4.1.2 骑楼建筑的外廊单元
        4.1.3 洋楼建筑的庭院单元
    4.2 通风布局生态单元的节能转化
        4.2.1 中庭:主导性空间
        4.2.2 廊道:辅助性空间
        4.2.3 庭院:延伸性空间
    4.3 通风布局生态单元的整合重构
        4.3.1 建筑布局与环境的整体性
        4.3.2 建筑布局与单元的合理性
    4.4 小结
第五章 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应用转化的当代价值
    5.1 通风布局创新创造设计的当代启示
        5.1.1 自然适应性的重视
        5.1.2 传统建筑智慧的传承
        5.1.3 生态理念的精准把握
    5.2 民国建筑通风布局与创新的融合
        5.2.1 通风布局的生态性与建筑功能的融合
        5.2.2 通风布局的文化性与建筑营造的融合
    5.3 传统生态特征应用转化的新路向
        5.3.1 传统生态特征新的研究思路
        5.3.2 传统生态特征新的传承路向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1 广州岭南民国建筑分类
附录2:布局单元生态价值评估
附录3:文章插图来源

(9)绿色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6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发展
        2.1.2 高校教师资源
        2.1.3 高校教师资源结构
        2.1.3.1 硬结构
        2.1.3.2 软结构
        2.1.4 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与配置阶段
    2.2 理论基础
        2.2.1 古代“天人模式”的绿色思想
        2.2.2 教育生态学的绿色价值
        2.2.3 绿色管理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及绿色追问
    3.1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历史演进
        3.1.1 以计划方式为主的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
        3.1.2 以市场方式为主的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
    3.2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的绿色追问
        3.2.1 必要性:认知与反思
        3.2.2 可能性:革新与发展
第四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透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现状
    4.1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硬结构现状
        4.1.1 生师比结构现状
        4.1.2 年龄结构现状
        4.1.3 职称结构现状
        4.1.4 学历结构现状
        4.1.5 学缘结构现状
        4.1.6 学科结构现状
    4.2 我国高校教师资源软结构现状
        4.2.1 理论知识结构现状
        4.2.2 能力结构现状
        4.2.3 思想道德结构现状
        4.2.4 生理心理素质现状
第五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审视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
    5.1 高校教师资源数量难以充足
        5.1.1 引进难
        5.1.2 均衡难
        5.1.3 平衡难
    5.2 高校教师资源结构难以合理
        5.2.1 陈旧与落后
        5.2.2 差距与不公
    5.3 高校教师资源难以留住
        5.3.1 隐性流失
        5.3.2 显性流失
第六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探寻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成因
    6.1 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人本位”绿色发展理念缺失
        6.1.1 人主义思想未能被接受
        6.1.2 对教师作为“人”的遗忘
    6.2 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绿色管理能力缺乏
        6.2.1 未能贯彻绿色管理
        6.2.2 绩效薪酬制度未契合教师主体特性
        6.2.3 口号管理多于行动管理
        6.2.4 激励手段过于物质性
    6.3 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教师与高校存在发展冲突
        6.3.1 学术与行政关系冲突
        6.3.2 非升即走与追求安稳冲突
        6.3.3 教师劳动权与高校自主权冲突
        6.3.4 合理流动与退出机制冲突
第七章 基于绿色发展视角提出我国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7.1 高校教师资源流入阶段:提升绿色发展理念,规划教师人才建设
        7.1.1 提升人本位的绿色发展理念
        7.1.2 合理规范教师引入,科学规划人才建设
    7.2 高校教师资源维持阶段:夯实绿色管理
        7.2.1 进行务实培训,理论实际结合
        7.2.2 优化薪酬结构,加强民主参与
        7.2.3 优化考核体系,实行绿色发展评价机制
        7.2.4 构建合理化激励机制,坚持公平正义原则
    7.3 高校教师资源流失阶段:维持教师个体生态平衡,优化教师流动机制
        7.3.1 维持教师个体生态平衡
        7.3.2 优化教师流动机制,加强人文关怀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发展中的支持系统建设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二)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内部支持系统
    (三)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
二、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政策支持
    (一)联邦和州层面的创客教育支持性政策
    (二)政策要素对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支持作用
三、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资金支持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外部资金渠道
    (二)资金要素对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支持作用
四、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氛围支持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氛围支持的类型
    (二)美国高校创客教育氛围支持的合作机制
五、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技术支持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技术支持的模式
    (二)美国高校创客教育技术支持的成果
六、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系统的特点和启示
    (一)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系统的特点
    (二)美国高校创客教育外部支持系统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科研情况

四、特色学校:学校发展的新路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教育扶贫到教育促进乡村振兴——青藏地区教育脱贫的新路向[J]. 李晓华,黄如艳,张琼. 民族教育研究, 2021(05)
  • [2]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欧素菊.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3]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研究[D]. 陈伟.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4]《戏剧》杂志(1929-1931)刊载剧作及戏剧理论研究[D]. 杨芊.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5]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民族院校的新使命[J]. 袁梅,薛寒.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1(05)
  • [6]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业态、新问题、新路向[J]. 杨磊,朱德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6)
  • [7]共享教育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D]. 王丽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8]岭南民国建筑通风布局在当代生态建筑中的应用研究[D]. 梁艳莲.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9]绿色发展视角下我国高校教师资源配置研究[D]. 杨雪.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10]美国高校创客教育的外部支持系统研究[D]. 温小琪.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特色学校:学校发展新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