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咽喉手术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

小儿咽喉手术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

一、小儿咽喉腔手术麻醉苏醒期的气道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韦启清,覃春艳,韦珊珊,韦柳萍[1](2021)在《侧卧位复苏在小儿喉罩全身麻醉苏醒期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侧卧位复苏在喉罩全身麻醉苏醒期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行喉罩全身麻醉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后,A组患儿采用常规平卧位进行麻醉复苏,B组患儿采用侧卧位进行麻醉复苏。观察患儿拔除喉罩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记录两组患儿入麻醉恢复室时(T0)、喉罩拔除前(T1)、喉罩拔除后1 min(T2)、喉罩拔除后5 min(T3)、喉罩拔除后10 min(T4)、喉罩拔除后20 min(T5)、喉罩拔除后30 min(T6)的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值;比较两组患儿低氧血症、喉罩移位情况、需要吸痰、躁动或呛咳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儿拔除喉罩时间和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均长于B组(均P<0.05);两组患儿不同时点的心率及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儿拔除喉罩后低氧血症发生率、躁动发生率、需要吸痰比例均高于B组(均P<0.05),而两组苏醒期喉罩移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的平卧位,侧卧位复苏更利于喉罩全麻苏醒期患儿的呼吸道管理,提高复苏质量,安全性更高。

刘闵[2](2021)在《不同剂型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不同剂型利多卡因气道表面麻醉对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全麻苏醒期呛咳、术后咽喉痛、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的影响,分析不同剂型的优缺点,寻找减少气管插管气道并发症的合适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行气管插管全麻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80例。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研究:利多卡因不同剂型单独使用,共纳入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随机分为四组:A组(对照组n=30)、B组(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组n=30)、C组(5%利多卡因乳膏组n=30)、D组(套囊内1.73%碳酸利多卡因组n=30)。所有患者在麻醉诱导后:A组用生理盐水湿润导管前端;B组在麻醉诱导后BIS值为40时,开放气道用喉麻管在声门周围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2ml,声门下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3ml,等待1min,药物起效后行气管插管;C组在气管导管前1/3处涂抹5%利多卡因乳膏2g;D组插管后在气管导管气囊注入1.73%的碳酸利多卡因。各组均在BIS值为40时行气管插管。记录各组:入室5min的收缩压(Systolio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插管前后SBP、DBP、HR的变化差值,拔管前后SBP、DBP、HR的变化差值;全麻苏醒期耐管程度;拔管后0.5h、2h、4h、6h、12h、24h咽喉痛程度;术后声音嘶哑和术后咳嗽的发生率。第二部分研究:利多卡因不同剂型联合起来使用,共纳入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E组(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5%利多卡因乳膏组n=30)、F组(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套囊内1.73%碳酸利多卡因组n=30)。麻醉诱导后:E组在诱导后BIS值为40时,开放气道用喉麻管在声门周围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2ml,声门下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3ml,等待1min药物起效,并在气管导管前1/3处涂抹5%利多卡因乳膏2g,行气管插管;F组在诱导后BIS值为40时,开放气道用喉麻管在声门周围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2ml,声门下喷洒2%的盐酸利多卡因3ml,等待1min,药物起效行气管插管,插管后在气管导管气囊注入1.73%的碳酸利多卡因。记录的指标与第一部分研究相同。结果:本研究的第一部分:(1)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B组分别与A、C、D三组相比,B组显着减小(P<0.05)。(2)拔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D组与A、B组相比,D组明显减少(P<0.05);拔管前后心率的变化,C组与A、B组相比,C组明显减少(P<0.05)。(3)拔管后0.5h,D组与A、B组相比,D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拔管后2h,D组与A、B组相比,D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C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拔管后4h,C、D组与A组相比,C、D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拔管后6h,D组与A、B组相比,D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C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拔管后12h,D组与A、B组相比,D组咽喉痛的程度降低(P<0.05)。(4)C组和D组分别与A、B组相比,C组和D组在全麻苏醒期的耐管程度更好(P<0.05)。(5)拔管后的声音嘶哑发生率,D组与A、B、C组相比,D组发生率减少(P<0.05);拔管后咳嗽的发生率,C组与A、B、D相比,C组发生率增加(P<0.05)。本研究的第二部分:(1)E组与F组比较,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E、F组与A组相比,E、F组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明显减少(P<0.05)。(2)E组与F组相比,拔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E组与A组相比,E组拔管前后心率的变化减少(P<0.05);F组与A组相比,F组拔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均减小(P<0.05)。(3)E组与F组相比,在拔管后0.5h、2h、4h、6h、12h、24h各个时间点的咽喉痛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F组与A组相比,F组在拔管后0.5h、2h、4h、6h、12h、24h各个时间点的咽喉痛程度降低(P<0.05);E组与A组相比,E组在拔管后0.5h、2h、6h各个时间点的咽喉痛程度降低(P<0.05)。(4)E组与F组相比,F组全麻苏醒期的耐管程度更好(P<0.05);E组与A组相比,E组全麻苏醒期的耐管程度更好(P<0.05);F组与A组相比,F组全麻苏醒期的耐管程度更好(P<0.05)。(5)拔管后的声音嘶哑发生率,F组与A、E组相比,F组发生率较低(P<0.05);拔管后咳嗽的发生率,E组与F、A组相比,E组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1.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利多卡因不同剂型单独应用:(1)与其他几组剂型相比,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可以减少插管时的应激反应。(2)5%利多卡因乳膏和套囊内1.73%碳酸利多卡因可以减少拔管时的应激反应、改善全麻苏醒期耐管程度、降低了全麻拔管后的咽喉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利多卡因不同剂型联合使用:(1)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5%利多卡因乳膏组与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套囊内1.73碳酸利多卡因组不但可以减少插管时的应激反应,还降低了拔管后咽喉痛程度和拔管期呛咳发生率。(2)在降低全麻清醒期呛咳程度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方面,2%盐酸利多卡因声门上及声门下喷洒+套囊内1.73%碳酸利多卡因组的效果更好。

刘爽[3](2021)在《利多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于全麻患者苏醒拔管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在拔管前5分钟通过不同方式给予利多卡因,观察利多卡因对于全麻患者苏醒期时由于拔管前后的气道应激反应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呛咳程度等情况。方法:选择本院ASA分级I-II级、年龄40-70岁之间、行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手术室后,行常规麻醉诱导,插管成功后进行机械通气,术中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泵注进行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前30min不再给予肌松药,手术结束后苏醒拔管期不给予新斯的明进行肌松拮抗,拔管前5min分别通过不同方式给予利多卡因,后进行口腔内吸痰,待患者苏醒完全后行气道内吸痰及拔管。应用随机分组法将研究患者分为三组:A组(n=20):拔管前5min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0mg/kg;B组(n=20):拔管前5min进行利多卡因气道表面麻醉1.0mg/kg;C组(n=20):不给予任何处理。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入室后(T1)、拔管前5分钟(T2)、拔管时(T3)、拔管后5min(T4)时的心率、血压、平均动脉压,对比三组患者拔管前吸痰及拔管时的呛咳程度,术后镇静评分以及拔管时是否有不良事件发生,例如躁动、喉痉挛等。结果:三组间基础资料年龄、身高、体重、BMI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进行比较,T3、T4时刻A组、B组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C组,且B组低于A组;观察吸痰拔管时呛咳程度:A组、B组呛咳程度均轻于C组,且B组好于A组;术后镇静评评分A组高于B组、C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B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C组有两例患者出现不良事件。结论:吸痰拔管前5min通过静脉或进行气道表面麻醉给予1.0mg/kg利多卡因均可有效控制吸痰拔管时对咽喉气管的刺激,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吸痰拔管前进行气道表面麻醉的效果更优。

杨敏[4](2021)在《瑞芬太尼抑制鼾症患儿拔管时呛咳反应的ED50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恒速输注瑞芬太尼抑制鼾症患儿拔管时呛咳反应的ED50(median effective dose)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行扁桃体(有或无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共51例,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学会)分级为Ⅰ级。试验采用Dixon上下序贯法确定瑞芬太尼的ED50值,瑞芬太尼的初始输注速率为0.06ug/kg/min,相邻瑞芬太尼输注速率的差值为0.01ug/kg/min,若患儿在拔管期无呛咳,则下一位患儿的输注速率降低0.01ug/kg/min;若患儿在拔管期有呛咳,则下一位患儿的输注速率增加0.01ug/kg/min,直到有7组阳性和阴性交替波出现即可终止实验。运用Probit概率回归分析得出瑞芬太尼抑制鼾症患儿拔管时呛咳反应的ED50及其95%CI。根据患儿呛咳反应的表现分为呛咳组和无呛咳组,记录各组患儿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躁动及拔管后呼吸系统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1)恒速输注瑞芬太尼抑制鼾症患儿拔管时呛咳反应的ED50为0.042ug/kg/min,95%CI为0.025-0.062ug/kg/min。(2)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无呛咳组患儿瑞芬太尼总用量、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均大于呛咳组患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儿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无呛咳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与患儿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13和0.12且P>0.05。(5)两组患儿术后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恒速输注瑞芬太尼抑制鼾症患儿拔管时呛咳反应的ED50值为0.042ug/kg/min且小剂量输注瑞芬太尼不影响患儿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杨雪[5](2021)在《Baska喉罩与I-gel喉罩在小儿眼科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Baska喉罩和I-gel喉罩在小儿眼科全麻手术的应用效果,通过比较气道密封压,通气效果,置入难易程度,首次置入成功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行眼科全麻手术8-12岁的患儿60例,采用计算机软件将其随机分配至Baska喉罩组(B组)或I-gel喉罩组(I组),每组各30名患儿。麻醉诱导使用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1μg/kg和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50%氧气(O2)1 L/min、50%一氧化二氮(N2O)1 L/min,Mac维持在1.0-1.5,瑞芬太尼以2-10 ug/(kg·h)的速度持续泵入。记录两组患儿的气道密封压(cm H2O),首次置入成功率(%),置入总成功率(%),置入所需时间(s),置入喉罩时刻(T1)和拔出喉罩时刻(T2)的心率HR(次/min)和平均动脉压MAP(mm Hg),以及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持续咳嗽,咽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罩囊血迹,低血氧饱和度,胃胀,反流误吸。结果:B组气道密封压高于I组(B组气道密封压为24.67±1.88 cm H2O,而I组为21.33±2.41 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置入所需时间短于I组(B组置入所需时间为9.83±2.14 s,而I组为11.97±2.54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首次置入成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首次置入成功率为86.7%,而I组为83.3%,两组均成功置入了喉罩;在置入和拔出喉罩时刻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均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儿皆实现了有效的通气,两组患儿在置入和拔出喉罩时血流动力学平稳,刺激较小,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亦较少。Baska喉罩相比I-gel喉罩具有更高的密封压,通气效果更好,也更为安全,说明Baska喉罩用于小儿全麻手术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紫叶[6](2020)在《头侧偏前后恒定的喉罩置入套囊压在婴幼儿电子耳蜗植入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使喉罩套囊压在头正位和头侧偏位时保持一致进行临床研究,探讨恒定套囊压的喉罩应用于婴幼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是否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使之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本研究选取择期行电子耳蜗植入术的患儿75例,年龄3岁以下,体重20kg以下,ASA分级ⅠⅡ级。患儿随机分为L1组(喉罩1组,n=25)、L2组(喉罩2组,n=25)及T组(气管插管组,n=25)。L1组调整喉罩充气量,使头侧偏位的套囊压与头正位时一致。主要观察指标:(1)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长及麻醉时长;(2)喉罩或气管导管的插入次数及插入成功率(插入3次以上者为失败),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前是否出现移位漏气;(3)L2组成功插入喉罩后头正位及头侧偏位的套囊压;(4)喉罩或气管导管插入前(T1)、插入即刻(T2)、插入后5min(T3)及拔除前(T4)、拔除即刻(T5)、拔除后5min(T6)的心率、动脉平均压值;(5)插管后头正位、手术开始前头侧偏位、手术结束前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峰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值;(6)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从手术结束至患儿有自主呼吸的时间)、睁眼时间(从手术结束至患儿自主睁眼的时间)、拔管时间(从手术结束至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的时间)、PACU时长(从手术结束至出PACU的时间);(7)拔管后有无喉痉挛、低氧血症、反流、误吸、呛咳、声音嘶哑、烦躁哭闹等不良反应。结果:1.喉罩和气管导管置入情况:三组均能成功置入,三组1次插入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1组的移位漏气发生率比L2组低(P<0.05)。2.喉罩套囊压变化:L2组中,头侧偏位的套囊压比头正位时增大(P<0.001)。3.血流动力学:与T组比较,L1、L2组在置入及拔出喉罩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更轻微(P<0.05)。4.通气情况:L2组中,头侧偏位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头正位对比无明显变化(P>0.05),但头侧偏位的气道峰压高于头正位(P<0.001)。L1组和T组中,头侧偏位的呼末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峰压与头正位对比无明显变化(P>0.05)。与L2组比较,L1组手术结束前的气道峰压升高的程度更小(P<0.05)。5.苏醒情况:L1、L2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时长均比T组短(P<0.001)。6.拔管后并发症:L1组、L2组烦躁哭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喉罩应用于婴幼儿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苏醒更快,术后并发症更少;并且头侧偏前后恒定的喉罩置入套囊压可降低喉罩移位漏气的发生率,应用于婴幼儿电子耳蜗植入术更安全,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蔺婷婷[7](2020)在《两种不同的小儿喉罩置入定位方法的比较》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可视化超声技术与传统标准方法这2种方法定位全身麻醉下小儿喉罩通气的临床麻醉效果的观察,分析可视化超声技术在评估全身麻醉下小儿气道管理的优越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份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择期手术的全麻喉罩通气的患儿156名,年龄3-6岁,ASA分级I-II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选择传统标准法或超声法对喉罩进行定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体重、性别、年龄、ASA分级、Mallampati分级、手术时长、喉罩留置时间、手术类型的一般资料;在喉罩置入定位完成后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评估,并记录其分级情况;观察并记录喉罩置入首次成功率、调整定位后成功率、手术过程中气道干预率(包括重新置入喉罩、在不移除喉罩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置入深度、调整颈部位置、调整套囊内气体量)、满足手术通气的最低囊内压(CIPmin)、手术20min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手术5min气道峰压(Peak)、囊内压为60cmH20时口咽漏气压(OLP60)、术中漏气率;观察并记录患儿苏醒期及术后并发症如吸气性喘鸣、拔除喉罩VAS评分、拔除喉罩沾血率、吞咽时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与声音嘶哑的发生率。结果:通过超声定位至理想位置(纤支镜评级为Ⅰ级)的发生率从传统标准组的12.8%提高到超声定位组的35.9%(P<0.001);定位至标准位置的发生率(纤支镜评级为Ⅰ或Ⅱ级)可以从传统标准组的61.5%提高到超声组的92.3%(P<0.05);两组患儿的首次置入成功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调整后置入成功率、囊内压为60cmH2O时的口咽漏气压力(OLP60)超声组明显高于传统标准组(P<0.05);且术中漏气率、术中5min气道峰压(Peak)、术中气道干预率、术中20min时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满足通气的最低囊内压(CIPmin)超声组都低于传统标准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组患儿苏醒期吸气性喘鸣、拔除喉罩沾血率、拔除喉罩VAS评分明显少于传统标准组,且术后吞咽时VAS评分、恶心呕吐及声音嘶哑的发生率在超声组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能更加精准地定位小儿喉罩,改善通气条件并能降低小儿术后口咽部相关并发症。

薛娜[8](2020)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鼻内镜手术苏醒期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麻醉诱导前10 min鼻腔滴注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观察其对全麻下鼻内镜手术患者术后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拔管质量、镇静程度及舒适度的影响,以及苏醒期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呛咳反应以及术后咽喉痛、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的影响,探索合适剂量的右美托咪定改善鼻内镜手术患者苏醒期间的质量,为全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患者提供更安全舒适的麻醉前用药方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四组:低剂量组(D1组,0.25 ug/kg)、中等剂量组(D2组,0.5 ug/kg)、高剂量组(D3组,1 ug/kg)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10 min D1组、D2组、D3组经双侧鼻孔滴注右美托咪定,C组经双侧鼻孔滴注生理盐水。给药10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记录患者入室时(T1)、滴鼻前(T2)、可唤醒时(T3)、拔管时(T4)、拔管后5 min(T5)、拔管后10 min(T6),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SpO2;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与拔管时间;记录拔管时(T4)拔管质量评分,拔管后10min时(T6)Rasmay镇静评分与舒适度评分(BCS评分);记录苏醒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四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BMI、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1时相比,在T3、T4、T5、T6四个时间点对照组与低剂量组MAP显着升高(P<0.05),在T3、T6时中等剂量组MAP明显下降(P<0.05),在T3、T5、T6时高剂量组MAP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相比,在T3T6时中等剂量组、高剂量组MAP明显下降(P<0.05)。3.与T1时相比,在T3、T4、T5、T6四个时间点对照组与低剂量组HR明显升高(P<0.05),在T6时中等剂量组HR明显下降(P<0.05),在T3、T4、T5、T6高剂量组HR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相比,在T3、T4、T5、T6中等剂量组、高剂量组HR明显下降(P<0.05);与中等剂量组相比,T3、T4、T5高剂量组HR明显下降(P<0.05)。4.与T1时相比,T4、T5时对照组、低剂量组SpO2降低,T4时中等剂量组、高剂量组降低(P<0.05);四组不同时间点SpO2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5.与对照组和低剂量组相比,在T4时中等剂量组、高剂量组拔管质量评分显着降低(P<0.05),在T6时中等剂量组、高剂量组Ramsay镇静评分、舒适度评分显着升高(P<0.05);与中等剂量组相比,在T6时高剂量组Ramsay镇静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低剂量组、中等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拔管时间延长(P<0.05)。6.四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与对照组与低剂量组相比,中等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呼吸抑制与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1.全身麻醉诱导前10min鼻腔滴注0.5 ug/kg1 ug/kg右美托咪定可显着降低鼻内镜手术患者苏醒期拔管引起的应激反应;2.鼻内滴注中等剂量右美托咪定(0.5 ug/kg)可以显着降低苏醒期咳嗽、咽喉疼痛、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杨福权[9](2020)在《小儿头部偏转对经典喉罩通气效果和套囊内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小儿在头部由正中位向侧位不同角度的偏转对经典喉罩(CLMA)通气效果和套囊内压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2月到2020年2月入院的60例需进行耳部相关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头部偏转角度分为A、B、C三组,A组(60°),B组(70°),C组(80°),每组各20例。对比三组头部偏转角度对CLMA通气效果、套囊压力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三组间偏侧位时各指标比较,偏侧潮气量(TV)、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CO2)及套囊内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偏侧TV中A组大于B组、C组,B组大于C;套囊内压、Ppeak中A组小于B组、C组,B组小于C组。偏侧PetCO2中A组小于B组、C组。三组间TV变化、偏侧后囊内压变化、PI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A组均小于B组、C组,B组均小于C组。三组间比较,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并发症大于A组。三组间正中位时TV、套囊内压、Ppeak、PetCO2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各组内正中位与偏转位在TV、套囊内压、Ppeak和PetCO2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体重、性别、年龄,正中位时TV、套囊内压、Ppeak、PetCO2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CLMA的潮气量气道峰压,套囊内压压力相应在患儿头部由中立位置向侧面偏转后发生了明显改变,但基本能满足手术要求,达到满意的通气效果,在需要小儿头部偏转的手术中,偏转60°更为合适。

石磊[10](2020)在《高血压患者深麻醉下拔管不同辅助通气方式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不同拔管方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深麻醉拔管后不同辅助通气装置的通气效果和不良反应,探讨更适合高血压患者的拔管方式及通气策略。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择期行腰椎手术的高血压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NA组:深麻醉拔管后放置鼻咽通气道;OA组:深麻醉拔管后放置口咽通气道;C组:正常气管拔管。记录拔管前5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min(T3)、拔管后10min(T4)、入PACU即刻(T5)、入PACU后10min(T6)、离开PACU时(T7)的有创动脉血压(AB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和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拔管后三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以及拔管10min后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值。记录深麻醉拔管后至离开PACU时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躁动、口咽部疼痛、鼻出血、呼吸抑制),患者麻醉苏醒后使用耐受性评分评估三组患者的耐受性情况。结果1.三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Mallampati分级、麻醉时间、舒芬太尼用药量、顺式阿曲库铵用药量、术中补液量、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MAP、HR比较:与T1时比较,C组在T2时,MAP、HR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与T1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OA组患者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MAP、HR在T1时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2-T5时,NA、OA组患者MAP、HR显着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OA组组间比较和各时间点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三组患者MAP、HR比较在T6时,与C组比较,NA、OA组患者MAP、HR明显低于C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OA组患者MAP、HR明显高于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3)。5.与C组比较,拔管后NA组(13.9次/分)和OA组(14.3次/分)的呼吸频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3)。6.与C组相比,术后三组患者血气分析PO2、PCO2无统计学差异(P>0.05)。7.与C组比较,NA组(10%)躁动发生率、OA组(16%)患者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NA、OA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与NA组比较,OA、C组鼻出血发生率显着低于NA组(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与C组比较,NA组和OA组口咽部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与C组患者相比,NA组和OA组患者耐受性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1.高血压患者采用深麻醉拔管血流动力学更稳定。2.高血压患者深麻醉拔管后放置鼻咽通气道和口咽通气道均能有效解除舌后坠等上呼吸道阻塞,实现良好通气。3.高血压患者深麻醉拔管后放置鼻咽通气道后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患者耐受性更好。

二、小儿咽喉腔手术麻醉苏醒期的气道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咽喉腔手术麻醉苏醒期的气道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侧卧位复苏在小儿喉罩全身麻醉苏醒期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拔除喉罩时间和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各时间点心率及SpO2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 论

(2)不同剂型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材料和方法
    3.观察指标
    4.技术路线图
    5.统计学方法
    6.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与不足
    1.本研究创新之处
    2.研究不足与改进
参考文献
综述 利多卡因不同应用途径预防全麻气管插管患者气道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3)利多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于全麻患者苏醒拔管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气管插管及拔管气道应激反应表现及处理预防方式
        2.1.1 气管插管及拔管气道应激反应表现
        2.1.2 气管插管及拔管时的处理预防方式
    2.2 常用于气道表面麻醉的局麻药物
        2.2.1 利多卡因
        2.2.2 罗哌卡因
        2.2.3 丁卡因
        2.2.4 奥布卡因
    2.3 气道表面麻醉现有的临床应用
    2.4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排除标准
        3.1.2 分组方式
    3.2 麻醉方法
        3.2.1 麻醉前准备
        3.2.2 麻醉诱导以及麻醉维持
        3.2.3 实验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相关设备及药品
        3.4.1 相关设备
        3.4.2 相关药品
    3.5 诊断标准
        3.5.1 ASA分级
        3.5.2 呛咳程度分级
        3.5.3 镇静评分(Ramsay 评分)
        3.5.4 体重指数BMI指数
        3.5.5 平均动脉压MAP计算方法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基本情况间比较
    4.2 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的比较
    4.3 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心率的比较
    4.4 患者拔管期间的呛咳程度比较
    4.5 患者术后镇静评分
    4.6 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瑞芬太尼抑制鼾症患儿拔管时呛咳反应的ED50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研究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小儿全身麻醉气管拔管策略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Baska喉罩与I-gel喉罩在小儿眼科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和分组
    2.2 实验方法
    2.3 喉罩型号的选择
    2.4 中止指标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B 组与 I 组与喉罩通气相关指标的比较
    3.3 B 组与 I 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3.4 B 组与 I 组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Baska 喉罩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头侧偏前后恒定的喉罩置入套囊压在婴幼儿电子耳蜗植入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电子耳蜗植入术现状
    1.2 婴幼儿生理学特点
    1.3 气管插管在婴幼儿中的应用
    1.4 喉罩在婴幼儿中的应用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儿一般情况及麻醉、手术时长比较
    3.2 喉罩或气管导管的置入及移位漏气情况比较
    3.3 头正位和头侧偏位的喉罩套囊压比较
    3.4 血流动力学比较
    3.5 通气情况比较
    3.6 苏醒情况比较
    3.7 拔管后并发症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喉罩或气管导管的置入情况
    4.2 头正位和头侧偏位的喉罩套囊压
    4.3 喉罩移位漏气情况
    4.4 通气情况
    4.5 血流动力学
    4.6 苏醒情况
    4.7 拔管后并发症
第5章 结论、不足及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两种不同的小儿喉罩置入定位方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比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小儿喉罩型号的选择与监测指标
        2.1.1 喉罩型号的选择
        2.1.2 喉罩的监测指标
    2.2 喉罩定位方法
        2.2.1 漏气实验法
        2.2.2 听诊法
        2.2.3 纤支镜(FOB)评估法
        2.2.4 超声定位法
    2.3 喉罩的拔除
        2.3.1 拔除时机与并发症
        2.3.2 拔除时机的其他干预指标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病例选取与分组
        3.1.1 研究对象
        3.1.2 入选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样本量的确定依据及分组标准
    3.2 麻醉管理
        3.2.1 术前准备
        3.2.2 监护与麻醉诱导
        3.2.3 麻醉维持
        3.2.4 麻醉结束
    3.3 喉罩定位
        3.3.1 传统标准组定位
        3.3.2 超声组定位
        3.3.3 定位评估标准
        3.3.4 中止指标
    3.4 监测指标
        3.4.1 口咽漏气压与囊内压的监测
        3.4.2 其他监测指标
    3.5 统计分析
    3.6 实验材料
        3.6.1 主要仪器设备
        3.6.2 主要药品
第4章 结果
    4.1 喉罩型号选择分布情况
    4.2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4.3 两组患儿纤支镜评级情况比较
    4.4 患儿喉罩置入及术中情况的对比
    4.5 患儿苏醒及术后并发症的对比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校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鼻内镜手术苏醒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四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2.2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的比较
    2.3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R的比较
    2.4 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SpO_2的比较
    2.5 四组患者拔管质量、Ramsay镇静评分、舒适评分和拔管时间比较
    2.6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
3.讨论
4.结论
5.不足与改进
    5.1 不足之处
    5.2 改进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9)小儿头部偏转对经典喉罩通气效果和套囊内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小儿喉罩在麻醉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1.2 小儿气道解剖
    1.3 小儿喉罩麻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临床纳入、排除与剔除标准
        2.2.3 麻醉方法与操作
        2.2.4 观察指标
        2.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儿通气效果比较
    3.3 三组患儿套囊内压比较
    3.4 三组患儿并发症和麻醉苏醒时间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概述
    4.2 头部偏转对通气效果的影响
    4.3 头部偏转对套囊内压的影响
    4.4 头部偏转对并发症和苏醒时间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之处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高血压患者深麻醉下拔管不同辅助通气方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对照表
前言
1.主要仪器设备、药品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主要药品
2.研究对象
    2.1 病例选择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实验样本量
    3.2 分组方法及实施方案
    3.3 麻醉诱导与维持
    3.4 数据采集
    3.5 拔出鼻咽、口咽通气道时机
    3.6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小儿咽喉腔手术麻醉苏醒期的气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侧卧位复苏在小儿喉罩全身麻醉苏醒期中的应用效果[J]. 韦启清,覃春艳,韦珊珊,韦柳萍. 广西医学, 2021(17)
  • [2]不同剂型利多卡因表面麻醉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D]. 刘闵. 延安大学, 2021(11)
  • [3]利多卡因不同给药方式对于全麻患者苏醒拔管期的影响研究[D]. 刘爽. 吉林大学, 2021(01)
  • [4]瑞芬太尼抑制鼾症患儿拔管时呛咳反应的ED50值[D]. 杨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5]Baska喉罩与I-gel喉罩在小儿眼科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比较[D]. 杨雪.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头侧偏前后恒定的喉罩置入套囊压在婴幼儿电子耳蜗植入术的临床研究[D]. 刘紫叶. 南昌大学, 2020(08)
  • [7]两种不同的小儿喉罩置入定位方法的比较[D]. 蔺婷婷. 吉林大学, 2020(08)
  • [8]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全麻鼻内镜手术苏醒期的影响[D]. 薛娜. 延安大学, 2020(12)
  • [9]小儿头部偏转对经典喉罩通气效果和套囊内压的影响[D]. 杨福权. 南昌大学, 2020(08)
  • [10]高血压患者深麻醉下拔管不同辅助通气方式的应用研究[D]. 石磊.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标签:;  ;  ;  

小儿咽喉手术麻醉恢复期气道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