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续完)(论文文献综述)
叶培汉[1](2018)在《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辨证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挖掘和总结孙光荣教授的中和辨证思想,着力研究中和辨证的内容及临床运用,探索中和流派辨证内核,促进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辨证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方法:通过文献调研法、讲座访谈法、跟师学习等,将孙光荣教授临证60年提出的中和学术思想中的“中和辨证”内容进行了梳理、汇整。通过检索CNKI、万方数据、维普、Pub Med、读秀搜索、超星发现等数据库,共搜集孙光荣教授的着作31本、学术论文170篇、报纸文章42篇以及讲座报告10篇。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关中和辨证思想的内容,并将其进行提炼归纳,从而对孙光荣教授的中和辨证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结果:通过整理、分析和归纳,确定了孙光荣教授“中和辨证”学术思想的内容。“中和辨证”的思辨过程可分为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三个步骤。其中,“四诊审证”常用到20种辨证元素,包括10种一般辨证元素和10种重要辨证元素。10种一般辨证元素分别是时令、男女、长幼、干湿、劳逸、鳏寡、生育、新旧、裕涩、旺晦;10种重要辨证元素,分别是形神、盛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从、标本、逆顺、生死。并着重分析20种辨证元素的认知方式、思辨重点、所占地位及临床意义。“审证求因”重点着眼于气血、脏腑、气机。“求因明机”主要内容包括升降出入以和为平、阴阳交通以和为衡、生克制化以和为度、经络气血以和为畅、环境因素以和为安、饮食性味以和为佳、情志合和以平为适、劳逸因素以和为期。结论:孙光荣教授“中和辨证”学术思想的内容主要有三大特色:(1)以“中和”之不变应万变,围绕“不和”诊察辨证,即诊察“不和”之所在,审辨“不和”之病因病机;(2)20种辨证元素涵盖了中和辨证的全部要点,可谓执简驭繁;(3)从四诊审证到审证求因,再到求因明机,逻辑性强,步骤明晰,便于掌握和运用。“中和辨证”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光荣教授以“中和”为本的辨证思想,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对于拓展中医诊断思维和方向,促进国医大师及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胡旭[2](2017)在《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临证经验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全国名老中医梅国强教授的心系病案进行分析,挖掘病案中所蕴含的病-证、症-证、方-证、方-症、方-药、药-症关系,药组药对的配伍规律,并以简明扼要的图表加以概括,较为全面、客观地总结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临证经验,提炼梅国强教授的遣方用药特色和学术思想,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其心系疾病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奠定基础。方法收集梅国强教授于1992年至2015年间记录的心系疾病的病案,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和整理,使用Access2010数据库开发病案录入系统,按照中医标准化的术语开展病案数据录入工作,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将病案信息导入到Weka3.6数据挖掘软件中,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病案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再使用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以节点大小区分频次高低,以节点颜色区分药物功效,以关联规则的药对分析结果为基础计算节点连线参数,以聚类分析结果作为核心圈药物来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梅国强教授辨治各种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结果录入心系病案2553例,并通过对其中病案样本量较大的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风湿性心脏病的数据挖掘分析,得到的专家辨治心系疾病的规律如下:1.梅教授辨治不同心系疾病规律1.1冠心病临床辨治规律梅教授治疗冠心病的核心证型依次为痰瘀互结证、少阳病证、气阴两亏证、气滞血瘀证。其核心处方为:(1)小陷胸汤加行气活血药,治疗痰热瘀血互结证;(2)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治疗痰浊瘀血互结证;(3)温胆汤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证;(4)柴胡陷胸汤化裁,治疗邪入少阳、痰热结胸证;(5)黄芪生脉散化裁,治疗气阴两亏证;(6)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气滞血瘀证。高频药物有:当归、川芎、土鳖、法半夏、枳实、郁金等50味。核心药对有:当归配川芎、土鳖配红花、土鳖配苏木、生蒲黄配五灵脂、黄芪配生晒参、石菖蒲配远志、胆南星配法半夏、吴茱萸配黄连、乌贼骨配吴茱萸、玄胡配片姜黄、玄胡配炒川楝。1.2心律失常临床辨治规律梅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证型依次为痰瘀互结证、气阴两亏证、少阳病证、气滞血瘀证、心阴阳两虚证。核心处方为:(1)小陷胸汤加行气活血药,治疗痰热瘀血互结证;(2)黄芪生脉散加活血、安神药,治疗气阴两亏证;(3)柴胡陷胸汤化裁,治疗邪入少阳、痰热结胸证;(4)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气滞血瘀证;(5)炙甘草汤化裁,用于心阴阳两虚证。高频药物有:当归、川芎、土鳖、法半夏、枳实、黄连、全瓜蒌、苦参等50味。核心药对有:全瓜蒌配法半夏、黄连配法半夏、石菖蒲配远志、陈皮配茯苓、当归配川芎、土鳖配红花、煅龙骨配煅牡蛎、柏子仁配酸枣仁、柴胡配黄芩、玄胡配川芎。1.3高血压病临床辨治规律梅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的核心证型依次为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少阳病证、风痰上扰证、气阴两亏证。核心处方为:(1)小陷胸汤加行气活血药,用于治疗痰热瘀血互结证;(2)血府逐瘀汤化裁,治疗气滞血瘀证;(3)导痰汤或温胆汤化裁,用于痰热内扰证;(4)柴胡温胆汤化裁,用于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证;(5)柴胡桂枝汤化裁,用于邪入少阳,营卫不和证;(6)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治疗风痰上扰证;(7)黄芪生脉散化裁,治疗气阴两亏证。高频药物有:钩藤、当归、川芎、茺蔚子等50味。核心药对有:法半夏配竹茹、全瓜蒌配半夏、陈皮配法半夏、陈皮配茯苓、石菖蒲配远志、胆南星配法半夏、当归配川芎、土鳖配红花、丹参配丹皮、蜈蚣配全蝎、焦白术配茯苓。1.4风湿性心脏病临床辨治规律梅教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核心证型依次为气阴两亏证、痰瘀互结证、心肾阳虚水泛证、少阳病证、气虚血瘀证。核心处方为:(1)黄芪生脉散化裁,治疗气阴两亏证;(2)小陷胸汤加行气、化痰、活血药,治疗痰热瘀血互结证;(3)真武汤化裁,治疗心肾阳虚水犯证;(4)柴胡陷胸汤化裁,用于邪入少阳、痰热结胸证;(5)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气虚血瘀证。高频药物有:当归、川芎、土鳖、黄芪等40味。核心药对有:当归配川芎、土鳖配红花、黄芪配生晒参、生晒参配麦冬、制附片配干姜、石菖蒲配远志、黄连配法半夏、金钱草配海金沙、煅龙骨配煅牡蛎。2.梅教授辨治心系疾病临证规律梅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的临证规律为:2.1痰瘀互结证本证型治法为祛痰化瘀,常用方剂是小陷胸汤、温胆汤、导痰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或二妙散合方。2.2少阳病证本证型治法为和解少阳,常用方剂是小柴胡汤、柴胡陷胸汤、柴胡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四物汤。2.3气阴两亏证本证型治法为益气养阴,常用方剂是黄芪生脉散或生脉散。2.4气滞血瘀证本证型治法为行气活血,常用方剂是血府逐瘀汤。2.5心肾阳虚水泛证本证型治法为温肾利水,常用方剂是真武汤。结论1.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临证经验1.1因时因地治宜,重视从痰、瘀论治近十余年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人体体质和当地气候环境的影响,患者易生湿生痰,久之则影响血液运行,形成瘀血,各类痰证、瘀证在心系疾病患者中较为多见。故此,梅教授重视从痰、瘀论治心系疾病,临证中往往痰瘀同治,在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导痰汤、温胆汤等治痰方剂的基础上,加用各种活血化瘀药物。1.2善用伤寒经方,拓展经方应用梅教授认为,《伤寒论》中113方,虽为伤寒而立,然不专治伤寒,应该触类旁通,以少应多。并以此为据,在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心系疾病。具体拓展经方的思维有:(1)突出主证,参以病机;(2)谨守病机,不拘证候;(3)循其经脉,参以病机;(4)复用经方,便是新法。1.3善用柴胡类方梅教授临证擅长使用柴胡类方剂治疗各种心系疾病,常获良效。这里的柴胡类方剂除小柴胡汤外,尚有柴胡陷胸汤、柴胡温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四物汤等共计6方,虽都有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之功,但药味有异,各有所长。1.4处方严谨规范,药物配伍灵活梅教授辨治心系疾病临证处方,十分严谨,其处方规律为首先列出其主要方剂的核心药物;在此基础上,再针对患者证型加入相应功能的药组;最后针对各类兼症加入对应的药对或者单个药物,药物加减变化灵活。1.5善用虫类药物梅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运用虫类药物治疗心系疾病的经验,使用了土鳖、地龙、水蛭、全蝎、蜈蚣、僵蚕等10种虫类药物,这些虫类药物多数具有平肝息风、化瘀通络的功效,效专力宏,屡起沉疴。2.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2.1从整体出发,多维辨治心系疾病梅教授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将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有机结合,同时重视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统一,因时因地治宜来辨治心系疾病。2.2从六经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以《伤寒论》太阳、阳明、少阳、少阴篇理论作为基础,从六经之经脉络属联系、脏腑功能关系、病理生理关系进行辨证,以伤寒经方为主,结合时方,来治疗心系疾病。2.3“融寒温”的辨证思维梅教授认为《伤寒论》与温病学各有所长,应将两者有机结合,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在治疗心系疾病过程中,梅教授也体现出了这种“融寒温”的辨证思维。如临床十分注重舌质舌苔的变化,将舌诊结果作为某些方剂鉴别使用的关键依据,借温病之石,来辅佐辨证。数据挖掘所得结果总体上可以反映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特点,使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得到了数据支持,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同时研究过程中所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将为之后专家辨治其他疾病的临证经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黄玉贝[3](2010)在《梅国强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梅国强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伤寒论》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四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系疾病、脾胃病,对时行病、疑难病等疾病的诊治也有独到见解和较高造诣,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本课题拟通过临床侍诊、收集分析其临证案例、阅读整理反映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的论文及着作等方式和方法,归纳、总结梅国强教授辨证论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1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1.1从六经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从《伤寒论》太阳、少阴、少阳三篇理论为基础在临床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擅长运用六经辨证法辨证论治心系疾病,并根据此理论进行遣方用药。此外,梅教授擅长对心系疾病相关症状进行辨析,认为太阳病心悸之病位在心,认为外感以及杂病见结代之脉、动悸之证者多与心阴阳气血受损相关,治疗针对病机,用阴阳双补之炙甘草汤作为首选方药。1.2从脏腑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认为脏腑功能相辅相成,心病可以影响他脏,他脏有病也可影响及心,故而心的病变,常需辨有无其他脏腑兼证。如对心肾同病辨为心肾阳虚证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上多用真武汤加减治疗。1.3从气血津液辨证论治心系疾病梅教授认为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易生痰化瘀,导致痰瘀互结而为病,临床常见胸闷、胸痛、舌质暗,苔腻或黄或白,脉沉滑等证,常以小陷胸汤为主方加减,配合活血祛瘀之药治疗。2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临证经验研究2.1辨治病毒性心肌炎临证经验梅教授认为临床诊疗应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病机,进行具体辨治,如应注重表证解与未解等。若表证未解,首重解表,若表证已解,当据心脏阴阳之盛衰,或温养少阴,或养阴清热,或根据脏腑相关理论而定治法。梅教授临床中常以《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加附子汤、炙甘草汤、《温病条辨》复脉汤类等诸方为主,辨证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频发早博者,每每获效。2.2辨治冠心病临证经验梅教授认为,在现代生活、社会等因素影响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痰瘀密切相关,临床上常用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法加以治疗,并善用经方、时方和药对。常用方有小陷胸汤、柴胡陷胸汤、小柴胡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对为柴胡、黄芩,当归、川芎,竹茹、枳实,玄胡、郁金,土鳖、红花等。2.3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证经验梅教授认为,本病以少阴寒化为主要病理变化,故温法当为其基本治法,以《伤寒论》真武汤为代表方。随其证候发展与演变,梅教授认为临证之中,本病多伴血瘀,常以温阳化气利水法为主,多配伍活血之品,尤以具有活血利水双重功效的药物最为合适,如泽兰、益母草、地龙、水蛭、蒲黄等。2.4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病临证经验梅教授认为,少阳邪郁,痰浊内阻为本病常见证候之一,临床常以和解少阳,清热化痰之法治疗。临证之时常用小陷胸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温胆汤等治疗。梅教授还认为,临床上痰瘀亦为本病常见证候,故拟活血化瘀之法治疗,除用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丹参之类外,亦常用土鳖、水蛭、地龙、全蝎等虫类药物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
张军领[4](2008)在《从中医理法方药的有机统一看证概念内涵》文中指出证是中医理论与临床沟通的桥梁,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和理法方药贯通一体的关键,多年来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突破口。其中证的本质研究又是最主要的攻关对象,人们试图超越疾病探求证的本质,寻求证的客观指标,认为只要发现和证实了与证有关的特异性物质成分,便可对证进行客观地解释和度量,就是揭示了证本质,并可实现中、西两种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将其作为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攻关对象,全面开展了证本质研究,以期获得突破,但结果不令人满意。我们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证的概念内涵及本质研究等的文献资料分析及统计发现,目前中医证的概念内涵及本质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证的概念内涵研究中,存在对证的概念内涵不清、界定不明,方法学不适应等问题。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首先,研究思路存在片面性。人们大多还是运用还原分析的线性方法来探讨证的本质,这种单纯运用“自下而上”的还原分析的研究思路,把一个整体割裂成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这对于宏观层次的证本质的探讨来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次,实验研究方面,某些指标的特异性逐渐被否认,迄今尚未能获得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的某个证的特异性实验指标,相反,在不同的证之间却存在许多相同变化趋势的指标,因而这种研究成果在指导临证、提高疗效方面尚未见到明显进展。辨证论治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上诊治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中医临床诊治疾病,虽有单方、验方等,但辨证论治占主导地位的事实是无可争议的。其整个过程是理、法、方、药贯通一体。本文即从中医证的理论基础、证的治疗法则、证的方药应用三个方面论证证概念的形成与内涵。①证概念的形成是运用中医理论与传统思维方法对疾病反应于外的病象进行的概括与总结:气-阴阳-五行学说在证的形成过程中作为方法学基础,使证概念具有不同于病的独特内涵;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主体,其脏腑、精气神等基本概念是证概念的理论基础,自然是证的灵魂;证从诊断而来,其实就是病机的诊断术语。②治法是依据证而确立的,中医治法之调节功能失调使之达归于协调的作用本质,体现了证概念是功能性失调的内涵与特点。③方随法出,方以药成,方药使用作为辨证论治的最后步骤,通过对方药的研究,可以“以方测证”,“以药测证”,因此我们特从介于单味药物与方剂之间的药物组合对证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开创之作,组方科学,法度严谨。其论述病证与方药之间的对应关系明确,有很好的规律可循。从经方药物的规律性组合入手,反向探求证的概念内涵,一方面可以为证的概念内涵研究提供一种思路;另外,也可以通过组合与证的关系,帮助阐述中医方药的本质。通过以上研究,我们认为,证概念的内涵是人整体功能失调的病理概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模型。这种认识,对于中医证概念内涵的理解以及临床病证的诊治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黄希,翁旭亮,刘英锋[5](2006)在《柴胡桂枝汤临床应用证治规律探析》文中提出
梅国强[6](2000)在《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续完)》文中指出
二、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续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续完)(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辨证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国医大师孙光荣学术渊源及中和学术思想简介 |
一、国医大师孙光荣的学术渊源 |
二、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学术思想 |
第二部分 中和的概念及其源流 |
1 尚中之道——中 |
2 贵和之理——和 |
3 中和 |
3.1 和而不同 |
3.2 天人合一 |
第三部分 中和辨证 |
一、四诊审证 |
1 一般辨证元素 |
1.1 时令为节气气候情况,是大背景 |
1.2 男女为性别情况,是前提 |
1.3 长幼为年龄情况,是方向 |
1.4 干湿为居住环境,是小背景 |
1.5 劳逸为个人生活状态,是内部原因 |
1.6 鳏寡为婚配情况,是外在原因 |
1.7 生育为孕育情况,是内在因素 |
1.8 新旧为患病情况,是程度因素 |
1.9 裕涩为生活经济情况,是外部条件 |
1.10 旺晦为生活处境情况,是外部诱因 |
2 重要辨证元素 |
2.1 神形 |
2.2 盛衰 |
2.3 阴阳 |
2.4 表里 |
2.5 寒热 |
2.6 虚实 |
2.7 主从 |
2.8 标本 |
2.9 逆顺 |
2.10 生死 |
二、审证求因 |
三、求因明机 |
1 升降出入以和为平 |
2 阴阳交通以和为衡 |
3 生克制化以和为度 |
4 经络气血以和为畅 |
5 环境因素以和为安 |
5.1 自然环境以和为安 |
5.2 社会环境以和为安 |
6 饮食性味以和为佳 |
7 情志合和以平为适 |
8 劳逸因素以和为期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交流学习及获奖情况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2)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临证经验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伤寒杂病论》对心系疾病的辨治 |
1.1《伤寒论》对心系疾病的辨治 |
1.2《金匮要略》对心系疾病的辨治 |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领域的应用 |
2.1 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
2.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传承领域的运用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经验 |
1.研究资料 |
1.1 病案资料来源 |
1.2 病案资料筛选 |
2.研究方法 |
2.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
2.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
2.3 录入系统制作 |
2.4 数据录入 |
2.5 数据清洗 |
2.6 数据挖掘和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病案资料的基本信息 |
3.2 梅教授治疗不同心系疾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 |
3.3 梅教授心系病案综合数据挖掘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临证经验 |
1.1 重视痰瘀,三因制宜 |
1.2 拓展经方,触类旁通 |
1.3 柴胡类方,据证化裁 |
1.4 立方严谨,配伍灵活 |
1.5 善用虫药,效专力宏 |
2.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学术思想 |
2.1 整体恒动,圆机活法 |
2.2 师崇仲景,辨治心病 |
2.3 寒温一体,理法互参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综述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梅国强教授病案录入采集系统界面 |
附录四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3)梅国强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学术思想 |
1 从六经辨证论治心系疾病 |
2 从脏腑辨证论治心系疾病 |
3 从气血津液辨证论治心系疾病 |
第二部分 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的临证经验 |
1 辨治病毒性心肌炎临证经验 |
2 辨治冠心病临证经验 |
3 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证经验 |
4 辨治原发性高血压病临证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1 《伤寒杂病论》心系疾病证治研究进展 |
文献综述2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致谢 |
(4)从中医理法方药的有机统一看证概念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上篇 综述篇 |
第一部分 中医证概念的研究起因及历史 |
1 研究起因 |
2 研究历史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现状 |
1 证概念的研究 |
1.1 证概念研究现状 |
1.2 证概念研究现状评述 |
2. 证本质的研究 |
2.1 实验研究 |
2.2 临床研究 |
2.3 多学科研究 |
2.4 证本质研究的现状评述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方证研究 |
1 方证对应理论现状探讨 |
2 多学科研究 |
3 方证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下篇 正文篇 |
第一部分 证的理论基础 |
1 气-阴阳-五行学说与证 |
1.1 气-阴阳-五行的特征 |
1.2 气-阴阳-五行与证 |
2 藏象学说与证 |
2.1 藏象学说的内涵 |
2.2 藏象与证 |
3 疾病诊断与证 |
3.1 证诊断过程的方法学基础 |
3.2 证与病机 |
3.3 从诊断过程看证概念的内涵 |
4. 证的特征 |
4.1 证的时象性 |
4.2 证的动态性 |
4.3 证的整体性 |
4.4 证的虚体性、模糊性 |
4.5 证的模型性 |
4.6 证的主客一体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证与治疗法则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证与方药 |
1 药物的规律性组合 |
2 制方的思路组合 |
2.1 因证而设 |
2.2 整体取效 |
2.3 恒动化裁 |
3 桂枝汤的药物组合与桂枝汤证 |
3.1 桂枝汤中的药物规律性组合 |
3.2 从组合看桂枝汤证 |
4 从桂枝汤的组合在其他方剂的应用看方证的内涵 |
4.1 桂枝芍药组合在其他方剂的应用 |
4.2 桂枝甘草组合在其他方剂的应用 |
4.3 从桂枝汤组合看方证的内涵 |
参考文献 |
参考学位论文 |
参考专着 |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柴胡桂枝汤临床应用证治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统计结果 |
2 结果分析 |
3 体 会 |
(6)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续完)(论文提纲范文)
5 经腑同病, 互为因果, 反复难愈 |
6 太少经脉, 入通于心, 治分先后 |
7 少阳气郁, 兼犯胃腑, 经气不利 |
8 少阳郁气, 太阳寒水, 上犯清阳 |
9 上下交病, 症状百出, 以和为贵 |
10 突破定式, 追循真谛, 另觅佳方 |
四、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续完)(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辨证学术思想研究[D]. 叶培汉.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梅国强教授辨治心系疾病临证经验数据挖掘研究[D]. 胡旭.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3]梅国强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的临床经验研究[D]. 黄玉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5)
- [4]从中医理法方药的有机统一看证概念内涵[D]. 张军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5]柴胡桂枝汤临床应用证治规律探析[J]. 黄希,翁旭亮,刘英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01)
- [6]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续完)[J]. 梅国强. 山西中医, 2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