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种车辆驾驶与维护完全手册(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宏[1](2021)在《试论电力建设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安全生产是电力建设企业的生命线。生产建设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系列指示精神和重要论述,遵循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理念。安全风险分析是防范事故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
田乾坤,孔炜良[2](2021)在《关于维和警察防暴队车辆配备的思考》文中认为车辆是维和警察防暴队执行任务最重要的装备之一,做好车辆配备相关工作能够显着提升防暴队的整体能力,总结归纳防暴队车辆配备方面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查找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数据库建设、推进车辆通用化,减轻后勤保障压力、科学配备车辆保障力量,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车辆效能等建议。
付玄[3](2021)在《基于空间感知的军用特种驾驶室室内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虞海云[4](2021)在《获取竞争优势(ACE)与EHS管理体系融合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提升环境安全健康管理水平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是企业当前的共识。获取竞争优势(ACE)是联合技术公司提出并开展的一项运营系统,旨在优化生产和运作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以及客户满意度,使企业拥有更强整体竞争力。环境健康安全(EHS)管理体系是当前企业提高环境安全意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内容,但通常独立于企业的核心运营体系。因此,如何将EHS管理体系与核心运营系统融合是提高获取竞争优势(ACE)和EHS管理体系效能的重要途径。论文以某航空业务子公司ACE系统和EHS管理体系的融合为研究对象,对公司ACE的12个环节与工具和EHS管理融合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S公司管理中,ACE的12大管理工具根据国家宏观管理规定、行业管理规范以及第三方审核机构对于公司的要求,制定宏观的EHS管理内容与流程。随后通过具体管理项目、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人员的分析,制定EHS管理的详细规划以及管理方式,并逐项目分析管理效果。如市场反馈分析中,基于市场需求分析和客户满意度调查,来确定公司管理者、员工以及外部客户对于公司的EHS管理服务是否满意,实现ACE工具市场反馈分析与EHS管理要求之间的宏观联系;在根本原因分析应用中,将根本原因分析工具与公司的EHS事故调查相结合,根据EHS事故汇报及调查程序要求,鱼骨图、失效模式分析、事件图等相应工具寻找事故的原因,保证在EHS管理中,关注到安全与健康的同时,还注重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深化EHS管理体系;在质量流程诊断图应用中,基于ACE的质量流程诊断方法,首先定义EHS相关流程,包括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与总结与反思。随后通过具体的管理工具,对于公司质量流程进行分析与诊断,保证符合EHS管理目标。通过研究发现,S公司ACE与EHS融合评分为96.03分,达到无缺陷的等级,说明S公司的ACE与EHS融合取得良好的效能,对于公司EHS管理体系的优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以为其他公司ACE与EHS融合提供思路借鉴。本文对ACE理念和工具应用于S公司EHS管理方面的实践,可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高EHS管理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冯雪[5](2021)在《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利好政策接连出台,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十分重要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前进的战略性方向。我国作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已发展成为新车最大销售市场,国内汽车保有量持续并快速增长。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必定带动汽车后市场的崛起,汽车市场经济的繁荣依托于本行业的人才质量及就业发展前景。中职学校的职能之一是直接向社会及企业输送技能型人才。2020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新增设汽车智能技术专业53所,增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62所,但是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中职学校却寥寥无几。为了做好中职学校汽车专业的转型升级,制定行之有效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研究是核心问题。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开展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研究:通过走访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与售后服务等多种类型的企业,与企业管理者和相关岗位从业者开展访谈交流。针对200家相关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并结合相关车企的网络招聘岗位设置及能力要求等调研情况,对数据利用SPSS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企业所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然后调研目前国内中职学校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情况,并针对部分中职学校学生随机开展职业能力现状调研,经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对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结合企业所需的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最后提出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要求。
裘瀚照[6](2021)在《基于任务的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方法》文中认为人机交互系统是人与机器进行正常信息交流的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系统的显示与控制呈现高度数字化集中的趋势。在复杂系统中,如飞机、列车的驾驶舱、轨道交通及核电的监控中心等,人机交互所涉及的大量显示与控制器件集中于一处。器件布局是否科学合理,对人能否高效、准确、便捷和安全地完成整个系统的职能具有重大影响,而合理的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方法是形成合理的器件布局的基本条件。本文以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任务的复杂人机交互系统操纵适配性度量与优化”为背景,结合人机交互系统显控界面布局的人因学基本原则和模糊规划,构建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模型,采用整合邻域搜索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形成显控器件布局方案。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拓扑结构和操作便捷性的角度出发,提出器件布局的分析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器件布局综合评价模型,为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五个部分:1.深入分析了人机交互系统显控界面布局的人因学基本原则,归纳总结了这些人因学基本原则对于器件布局的实质要求。引入人体测量学和模糊规划,基于人机交互任务建立了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模型。通过算例测试探讨了布局设计模型目标的不一致性。2.针对显控器件布局的人因学基本原则之间关系复杂的问题,提出了整合邻域搜索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并对模型进行求解,同时从算法指标和人因评估两个方面对求解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证明了模型的可行性。3.从复杂网络的角度出发,基于任务和布局物理空间分别构建了人机交互任务复杂网络和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网络,通过引入网络相似性提出了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结构分析方法,并用算例验证了布局拓扑结构分析方法的可行性。4.在建立任务-器件-关节角度便捷性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提出了一种布局操作便捷性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各层级指标特点分别采用基于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基于群决策的序关系法和模糊粗糙集赋权法实现了对各层级有效赋权。5.从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结构和操作便捷性两个维度提出了一种显控器件布局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这种评价方法与主观评价之间的一致性,从而证明了该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刘子腾[7](2021)在《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的匹配性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发展时期,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与改革,获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当下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与困境。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导向培养,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出现了“双向困境”。在学校层面,通过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需要,毕业生需要在企业再次经过长时间培训才能上岗,导致学校学生就业有效性降低;在企业层面,企业无法找到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人,导致企业在急需人才之时常常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形。这样双向困境的出现,很大程度是根源于高职人才培养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因此,本文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问题中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出发,一是通过文献及相关数据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理念、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及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二是基于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理论指导下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的匹配分析路径。三是以某一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为案例,基于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的匹配分析路径的基础上,通过文本与问卷访谈调研分析了案例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培养之间的匹配对接现状,并具体分析了案例院校在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四个层面的匹配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五是通过结合文献研究与调研数据分析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优化路径与策略:构建“岗、课、证”相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采取项目课程教学改革。
靳博豪[8](2021)在《重载车辆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重型车辆专业化的发展,重型车辆的机动性能及操纵性能由于施工现场条件与车身过长之间的矛盾、某些需要急速就位的需求而成为了研究过程中的重点。本文是基于横向课题“某重型工程车辆专用底盘系统开发”,以满载二十一吨的两轴重型车辆为研究对象进行展开。此车前轮转向采用传统的机械液压转向系统,后轮转向采用电液比例转向系统。前轮转向液压执行系统与后轮转向液压执行系统通过静液传动方式连接,以实现后桥车轮同前桥车轮的实时随动。本文主要针对全轮转向执行系统的工作特性、控制算法、全轮转向模式控制策略以及全轮转向整车稳定性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最后基于软件联合仿真平台进行了执行系统执行状态的验证和上层、底层控制算法有效性的验证,并通过所搭建的实车完成了全轮同、逆相位转向的方向盘角阶跃转向试验,通过试验反馈验证了所设计的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的可行性。论文的内容主要包括:(1)基于全轮转向车辆进行了二自由度操稳动力学建模,然后就稳态转向工况进行了纵向车速、后桥转角增益对车辆侧向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并借助Trucksim软件进行了用于全轮转向模式控制策略验证的动力学模型搭建。(2)基于静液传动原理进行了全轮电控液压转向执行系统的详细设计,并针对全轮转向的模式完成了阀位时序电位表的设计。最后进行了液压作动缸、液压泵、转向器、电液比例阀和蓄能器的选型。(3)借助AMESim平台进行了执行系统建模,提出了影响后轮转角跟随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了其与后桥响应特性的关系。然后,完成了系统的基本功能验证;最后,针对静液传动管路进行了蓄能器补液控制子系统的逻辑门限控制,针对后轮转角响应进行了电液比例系统的等效滑模变结构控制,以优化全轮转向的鲁棒特性和稳态特性。(4)针对全轮转向系统的同、逆相位转向模式进行了低速机动性控制,针对中高速转向工况给出了全轮转向稳定控制模式。在全轮逆相位模式下基于阿克曼转向原理以减小转弯半径和轮胎磨损为目标进行了后桥转角增益的控制,在全轮同相位模式下基于车速和后轮转角增益对整车稳态横摆角速度以及稳态质心侧偏角的影响,将后桥转角增益控制为1以保证车辆平行侧移,在全轮转向稳定控制模式下通过控制前后轮转角比将车辆从失稳状态恢复稳定。通过限制车辆的最大侧向加速度得出了全轮逆相位转向模式的工作车速范围,通过限制车辆的最大侧向速度得出了全轮同相位转向模式的工作范围,并将全轮转向稳定控制模式作为全轮逆相位转向模式的高速状态和前轮转向模式、全轮逆相位转向模式的失稳纠正状态使用。最后基于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了各转向模式的切换条件标定。(5)通过所搭建的实车系统进行了干燥水泥路面上全轮同、逆相位转向模式的方向盘角阶跃转向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车辆的实际后轮转角和实际横摆角速度在两种全轮转向模式下均能够较好地吻合仿真值,进一步说明了采用静液传动方式进行后轮转向驱动能够优化后轮转向的转角滞后跟随的问题以及所设计的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在实现全轮转向模式方面的可行性。
张帆[9](2021)在《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研究 ——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高速公路的诞生对提升社会的运转效率和人们群众的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众所周知,现代化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由于各项程序复杂、多项工序交叉,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因而对于施工安全的管理要求也较高。作为高速公路建设这一整体复杂性的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环节,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的安全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所以,探讨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问题,实现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在阐述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理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分析其安全管理现状、影响因素后,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安全管理进行了系统地评价,继而提出了加强安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作者经过分析,认为施工环境、施工设备、从业人员、管理水平等因素,是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中最主要的几类影响因素。作者在论文的研究中,基于这四类因素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的安全管理进行评价和分析,发现其中的不足,并针对性从优化工程环境、提升人员素质、加强工程设备养护、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消防工程设计、编制工程应急预案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安全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广州市人民政府[10](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认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二、特种车辆驾驶与维护完全手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种车辆驾驶与维护完全手册(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电力建设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全生产风险类别分析 |
(一)人身风险 |
1. 安全管控制度执行不力及不健全管理风险 |
2. 农配网施工作业人身安全风险 |
3. 主网输电线路作业人身安全风险 |
4. 主网变电作业人身安全风险 |
5. 分包项目人身安全风险 |
(二)电网风险 |
1. 重大停电配合架线及间隔改造施工的电网风险 |
2.“反措”执行不力引发的电网风险 |
(三)设备风险 |
(四)环境风险 |
(五)职业健康和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
1. 职业健康因素引起的风险 |
2. 公共卫生因素引起的风险 |
(六)社会影响风险 |
(七)网络风险 |
1. 制度管理风险 |
2.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 |
3. 桌面终端安全风险 |
4.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风险 |
5. 互联网应用安全风险 |
6.“社工”攻击安全风险 |
(八)交通消防事故风险 |
1. 交通安全风险 |
2. 消防安全风险 |
(九)新兴业务风险 |
1. 充电桩业务安全风险 |
2. 售电公司业务风险 |
3. 带电作业人身安全风险 |
二、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建议措施 |
(一)人身风险控制措施 |
(二)电网风险控制措施 |
1. 重大停电配合架线及间隔改造施工的电网风险控制措施 |
2. 南方电网公司“反措”执行不力引发的电网风险控制措施 |
(三)设备风险控制措施 |
1. 自有设备管理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2. 甲供设备安装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四)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
1. 原状土破坏造成的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
2. 现场机械设备造成的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
3. 施工垃圾造成的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
4. 现场施工噪音造成的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
(五)职业健康和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控制措施 |
1. 职业健康因素引起的风险控制措施 |
2. 公共卫生因素引起的风险控制措施 |
(六)社会影响风险控制措施 |
(七)网络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1. 制度管理风险控制措施 |
2.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3. 桌面终端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4.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5. 互联网应用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6.“社工”攻击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八)交通消防事故风险控制措施 |
1. 交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2. 消防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九)新兴业务风险控制措施 |
1. 充电桩业务风险控制措施 |
2. 售电业务风险控制措施 |
3. 线路运维风险控制措施 |
4. 带电作业人身安全风险控制措施 |
三、结语 |
(2)关于维和警察防暴队车辆配备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车辆配备的现状 |
(一)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配备的主要车辆 |
(二)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配备的主要车辆 |
(三)国际维和总队配备的主要车辆 |
二、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车辆配备的特点 |
(一)国产化程度高 |
(二)注重车辆安全防护性能 |
(三)军车警用 |
三、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车辆配备存在的困难 |
(一)缺乏长期规划,车辆配备准备不充分 |
(二)车辆型号复杂,器材保障困难 |
(三)车辆配备数量较多,配套保障能力有限 |
(四)缺乏信息统计分析,配备能力提升困难 |
四、加强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车辆配备工作的建议 |
(一)完善顶层设计 |
(二)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数据库建设 |
1.加大政策引导,推动维和车辆及后勤保障研究。 |
2.大力建设维和学术研究中心等维和领域智库。 |
3.推动建设联合国任务基本信息数据库。 |
(三)推进车辆通用化,减轻后勤保障压力 |
(四)科学配备车辆保障力量,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车辆效能 |
1.根据车辆配备情况,合理编配车辆保障力量。 |
2.加大培训力度,提升重点车辆保障人员能力。 |
(4)获取竞争优势(ACE)与EHS管理体系融合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1 EHS管理体系的研究进展 |
2.1.1 国外研究动态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ACE管理体系的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EHS管理体系与其他体系的整合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方法 |
3.3.1 总体方法 |
3.3.2 层次分析方法 |
3.3.3 模糊分析方法 |
第四章 ACE体系及基本理论分析 |
4.1 ACE的定义 |
4.2 ACE工具与指标体系 |
4.2.1 市场反馈分析(MFA) |
4.2.2 6S(整理、整顿、清洁、标准化、保持、安全) |
4.2.3 价值流程图VSM |
4.2.4 根本原因分析Relentless Root Cause Analysis |
4.2.5 错误预防Mistake Proofing |
4.2.6 生产流程准备3P |
4.2.7 流程认证(Procert) |
4.2.8 质量诊断流程图(QCPC) |
4.2.9 标准作业(Standard Work) |
4.2.10 减少准备时间(Setup Reduction) |
4.2.11 全面生产维护(TPM) |
4.2.12 通行证(Passport) |
4.3 ACE工具应用于EHS管理的意义 |
4.3.1 ACE工具应用于EHS管理的必要性 |
4.3.2 ACE工具应用于EHS管理体系的可行性 |
第5章 ACE工具与EHS管理体系的融合研究 |
5.1 S公司简介 |
5.2 S公司ACE工具在EHS方面的应用 |
5.2.1 ACE工具市场反馈分析(MFA)应用 |
5.2.2 6S应用 |
5.2.3 价值流程图应用 |
5.2.4 根本原因分析应用 |
5.2.5 错误预防分析应用 |
5.2.6 生产流程准备应用 |
5.2.7 流程认证应用 |
5.2.8 质量流程诊断图应用 |
5.2.9 标准作业应用 |
5.2.10 减少准备时间应用 |
5.2.11 全面生产维护应用 |
5.2.12 通行证应用 |
5.3 目视化管理助力提升EHS管理 |
5.4 ACE认证中的EHS要素 |
5.4.1 ACE认证 |
5.4.2 EHS对ACE认证影响 |
第6章 S公司ACE与EHS融合绩效效能 |
6.1 指标的选定 |
6.2 S公司EHS效能评价 |
6.3 S公司EHS效能评价过程 |
6.4 S公司EHS业绩评价结果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职业能力研究基础理论 |
2.1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政策 |
2.2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相关理论基础 |
2.3 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理论基础 |
2.4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发展 |
2.5 职业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
2.5.1 发达国家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及研究 |
2.5.2 我国对职业能力的认识及研究 |
2.6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概念的界定 |
2.6.1 职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
2.6.2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概念界定 |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构建 |
3.1 人才需求调研 |
3.1.1 调研方法与调研对象 |
3.1.2 职业能力初级模型构建 |
3.2 调研问卷量表设计 |
3.3 问卷预调研统计与分析 |
3.4 正式问卷的发放 |
第4章 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调研结果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
4.1 问卷调研结果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信度分析 |
4.3 因子分析 |
4.4 权重分析 |
4.5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
第5章 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
5.1 存在问题 |
5.2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
5.3 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
5.4 典型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及学习领域的转化 |
5.5 构建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 |
5.5.1 专业课程设置及结构 |
5.5.2 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
5.5.3 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计划表 |
5.6 职业能力培养评价体系要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附录1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访谈提纲 |
附录2 新能源汽车技术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 中等职业学校汽车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6)基于任务的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研究 |
1.3.2 人机交互界面布局的评价研究 |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的人因学基本原则及其建模 |
2.1 引言 |
2.2 人机交互界面布局原则与分区 |
2.2.1 界面布局的人因学基本原则 |
2.2.2 基于工效学的人机交互系统显控界面分区 |
2.3 人机交互界面布局数学建模 |
2.3.1 变量设置 |
2.3.2 目标函数的建立 |
2.3.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2.4 模型目标一致性算例测试 |
2.5 本章小结 |
3 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多目标生成算法设计 |
3.1 引言 |
3.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3.2.1 基本粒子群算法 |
3.2.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3.2.3 多目标算法的性能指标 |
3.3 整合邻域搜索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 |
3.3.1 算法描述 |
3.3.2 算法模块 |
3.4 算例测试 |
3.4.1 算例来源 |
3.4.2 算法参数及性能指标 |
3.4.3 算法指标对比 |
3.4.4 布局方案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任务网络的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结构分析 |
4.1 引言 |
4.2 人机交互任务及显控器件布局复杂网络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2.1 人机交互任务复杂网络的构建 |
4.2.2 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网络模型的构建 |
4.2.3 基于网络相似性的显控器件布局网络分析 |
4.3 布局网络分析算例测试 |
4.4 FAO地铁车辆驾驶显控界面网络分析与对比 |
4.4.1 FAO地铁车辆驾驶界面的特点 |
4.4.2 基于层次任务分析法的驾驶任务分析方法 |
4.4.3 全自动运行地铁驾驶任务库 |
4.4.4 人机交互任务网络分析与对比 |
4.4.5 FAO驾驶界面显控器件布局拓扑网络分析与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理论的显控界面布局操作便捷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操作便捷性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布局操作便捷性分析方法的构建 |
5.4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5.5 操作便捷性分析方法指标赋权方法 |
5.5.1 基于群决策的层次分析法 |
5.5.2 模糊粗糙集赋权法 |
5.5.3 基于群决策的序关系赋权法 |
5.6 权重信息的采集 |
5.6.1 信息采集平台及设备 |
5.6.2 信息采集对象 |
5.6.3 采集流程 |
5.7 操作便捷性分析模型中权重的计算 |
5.7.1 关节角度权重的确定 |
5.7.2 器件权重的确定 |
5.7.3 任务权重的计算 |
5.8 FAO驾驶界面位置操作便捷性分析 |
5.9 本章小结 |
6 显控界面布局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
6.1 引言 |
6.2 布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6.3 布局综合评价模型的验证 |
6.3.1 实验布局方案的设置 |
6.3.2 参试者 |
6.3.3 实验设计 |
6.3.4 实验流程 |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5 某型地铁驾驶显控界面评价与改进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器件特性组显示器件的隶属度函数 |
附录 B 器件特性组控制器件的隶属度函数 |
附录 C 器件关系组两器件各相关性等级隶属度函数 |
附录 D HXD3D型机车驾驶台部分器件相关性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的匹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政策引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
1.1.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困境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4.3 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等职业院校 |
2.1.2 课程体系 |
2.1.3 岗位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CBE理论 |
2.2.2 胜任力理论 |
2.2.3 工作分析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建设现状分析 |
3.1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基本理念 |
3.1.1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内涵 |
3.1.2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特点 |
3.2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发展历程 |
3.2.1 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 |
3.2.2 职业分析导向课程体系 |
3.2.3 学习理论导向课程体系 |
3.2.4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 |
3.3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
3.3.1 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成果 |
3.3.2 课程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分析路径 |
4.1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的关系 |
4.1.1 岗位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
4.1.2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是岗位能力培养的关键 |
4.2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分析路径构建 |
4.2.1 能力本位教育视角下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理念 |
4.2.2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分析框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性分析的案例研究 |
5.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能力构建分析 |
5.1.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与岗位分析 |
5.1.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对应岗位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分析 |
5.1.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能力构建 |
5.1.4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表 |
5.1.5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岗位能力结构表验证与分析 |
5.2 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性现状调查设计 |
5.2.1 调查目的与思路 |
5.2.2 调查方式与范围 |
5.3 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性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
5.3.1 用人单位访谈调研结果分析 |
5.3.2 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性总体分析 |
5.3.3 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匹配性具体分析 |
5.4 匹配性问题分析与建议 |
5.4.1 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行业趋势匹配性需加强 |
5.4.2 专业方向课程存在差距 |
5.4.3 课程内容需要适时调整与更新 |
5.4.4 教学实训环节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差距 |
5.4.5 课程教材内容存在滞后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路径与策略 |
6.1 构建“岗、课、证”相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
6.1.1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 |
6.1.2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 |
6.2 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
6.2.1 强化企业参与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
6.2.2 加强校企资源共建与共享 |
6.3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
6.3.1 促进教材改革与提升教材质量 |
6.3.2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库与师资力量建设 |
6.4 采取项目课程教学改革 |
6.4.1 进行项目课程开发 |
6.4.2 加强项目教学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重载车辆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重型车辆全轮转向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1 全轮机械式转向系统 |
1.2.2 全轮液压转向系统 |
1.2.3 全轮电控电动转向系统 |
1.2.4 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
1.3 全轮转向稳定性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第2章 车辆转向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2.1 车辆坐标系的建立 |
2.2 二自由度操纵动力学模型建立 |
2.3 轮胎模型 |
2.3.1 Pacejka89 轮胎模型 |
2.3.2 轮胎垂向载荷 |
2.3.3 轮胎侧偏角 |
2.4 方向盘角阶跃下全转向车辆的稳态特性分析 |
2.5 基于Trucksim的车辆模型建立 |
2.5.1 车身系统建模 |
2.5.2 轮胎建模 |
2.5.3 车桥类型的选择及其位置设置 |
2.5.4 悬架系统设置 |
2.5.5 转向系统设置 |
2.5.6 车辆其他系统设置及其模型输入、输出接口设置 |
2.5.7 道路模型的建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设计及其动态特性仿真 |
3.1 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方案 |
3.1.1 系统构成 |
3.1.2 液压作动缸结构 |
3.1.3 液压回路 |
3.2 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工作模式控制 |
3.3 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设计 |
3.3.1 车辆转向阻力矩计算 |
3.3.2 转向连杆机构设计 |
3.3.3 液压作动缸选型 |
3.3.4 转向器选型 |
3.3.5 液压泵选型 |
3.3.6 电液比例阀选型 |
3.3.7 蓄能器选型 |
3.4 基于软件联合仿真平台的仿真模型搭建 |
3.5 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子系统建模 |
3.5.1 后桥液压缸位置的电液比例控制子系统建模 |
3.5.2 后桥液压缸的主动回正子系统建模 |
3.5.3 蓄能器补液控制子系统建模 |
3.6 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仿真 |
3.6.1 系统主要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 |
3.6.2 系统功能的验证与分析 |
3.6.3 系统的闭环控制设计及其联合仿真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整车控制研究 |
4.1 全轮转向逆相位转向模式 |
4.2 全轮转向同相位转向模式 |
4.3 全轮转向稳定控制模式 |
4.3.1 全轮转向稳定性控制分析 |
4.3.2 稳态控制策略设计 |
4.3.3 基于联合仿真平台的稳定性控制策略验证 |
4.4 转向模式切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车平台的搭建及其仿真测试对比分析 |
5.1 实车试验硬件平台搭建 |
5.1.1 实车液压系统 |
5.1.2 实车传感器 |
5.1.3 实车转向控制系统 |
5.2 实车试验 |
5.2.1 全轮逆相位模式下的方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 |
5.2.2 全轮同相位模式下的方向盘角阶跃输入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研究 ——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
2.1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的原因 |
2.2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特点 |
2.3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内容 |
2.3.1 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组织 |
2.3.2 安全施工方面的教育与培训 |
2.3.3 隧道消防工程安全检查 |
2.3.4 现场安全管理 |
2.3.5 消防应急设施维护管理 |
2.4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安全管理理论 |
2.4.1 系统安全理论 |
2.4.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2.5 评价的相关理论 |
2.5.1 系统评价理论 |
2.5.2 安全评价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
3.1 云南高速公路及隧道消防概况 |
3.2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
3.2.1 隧道消防工程项目概况 |
3.2.2 项目安全管理组织 |
3.2.3 项目安全管理目标 |
3.2.4 项目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
3.2.5 项目安全管理具体措施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
4.1 项目人为因素 |
4.1.1 项目人员对安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
4.1.2 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
4.2 项目材料设备因素 |
4.2.1 消防产品质量 |
4.2.2 施工现场可燃材料 |
4.2.3 电气线路 |
4.2.4 消防水源设置 |
4.3 项目环境因素 |
4.3.1 自然环境 |
4.3.2 项目周围环境 |
4.4 项目管理因素 |
4.4.1 消防设备安装施工管理 |
4.4.2 消防设备的质量验收或检测管理 |
4.4.3 竣工验收管理 |
4.4.4 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评价 |
5.1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思路 |
5.1.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5.1.2 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 |
5.2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武倘寻高速公路消防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评价 |
5.3.1 评价过程 |
5.3.2 评价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优化对策 |
6.1 完善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体系 |
6.1.1 安全管理目标体系的完善 |
6.1.2 责任制度体系的完善 |
6.1.3 完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
6.2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
6.2.1 重视人员配置和安全意识培养 |
6.2.2 重视从业人员能力和水平的培养 |
6.3 优化消防工程设计,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
6.3.1 控制消防设计质量 |
6.3.2 加强消防工程设计监管 |
6.4 重视机械设备的养护维护,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 |
6.5 优化施工环境,制定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
7.2.1 论文的不足 |
7.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四、特种车辆驾驶与维护完全手册(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电力建设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J]. 王志宏. 广西电业, 2021(11)
- [2]关于维和警察防暴队车辆配备的思考[J]. 田乾坤,孔炜良. 武警学院学报, 2021(09)
- [3]基于空间感知的军用特种驾驶室室内设计[D]. 付玄.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4]获取竞争优势(ACE)与EHS管理体系融合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虞海云.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中职学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研究[D]. 冯雪.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任务的人机交互系统显控器件布局设计方法[D]. 裘瀚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7]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的匹配性研究[D]. 刘子腾.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8]重载车辆全轮电控液压转向系统研究[D]. 靳博豪. 吉林大学, 2021(01)
- [9]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工程安全管理与评价研究 ——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为例[D]. 张帆.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10]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