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6例肠梗阻病因探讨

866例肠梗阻病因探讨

一、肠梗阻866例病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韩正阳[1](2019)在《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系统评价/Meta分析 ——含病例回顾性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肠梗阻(Bowel Obstruction,BO)属急腹症之一,其病因多,病位广,病情复杂多变,是腹部外科需面对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虽无对应中医病名,但对腹痛、腹胀、大便闭、呕吐等类肠梗阻病症诊疗方面,可参考经验较多,故目前中医治疗肠梗阻应用前景好。大量文献也表明,在西医常规禁饮食、胃肠减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特色疗法,能明显促进肠梗阻临床疗效。目前中医治疗肠梗阻呈现综合化趋势,近年来多种中医药疗法联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研究正不断出现,为中医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上述经验成果尚未得到系统评价证实,暂无法形成有效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指导临床。研究目的:从肠梗阻中医综合疗法大方向中,选择“针灸”结合“中药”为特点的“针药结合”疗法作研究对象,采用以Meta分析为主的系统评价方法,评价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疗效及可行性等问题,为临床制作系统评价依据,并大致了解目前上述问题研究进展情况,以便为接下来进一步分析评价提供方向。研究方法:经参考部分相关研究提供思路,选取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MEDLINE(Pub Med)、EMBASE、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共计7个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作纳入文献来源。根据数据库类型制定相应文献检索策略和临床试验纳入、排除标准,得出符合研究主题的临床试验样本,将各结局指标测量数据、研究结果纳入本研究中,对纳入试验作方法学及文献质量评估。对所有样本数大于等于3且测量方法、标准一致的结局指标运用Rev Man5.3软件作Meta分析,制作并保留森林图;对其余无法作Meta分析指标作列表描述性分析。同时在病案室检索出导师所在科室近5年与肠梗阻有关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并将上述结果与系统评价结论相结合,进一步探讨肠梗阻中医“针药结合”治疗。研究结果:包含回顾性总结和系统评价两部分:1)回顾性总结:经本院病案室共检出病例288例,人工检索补充25例,共计313例。排除8例入院当天行急症手术病例,最终纳入305例。根据中医治疗方案类型依次分为“针药结合”观察组A(90例)、“单中医治疗”条件对照组B(125例)、“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空白对照组C(90例),主要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总有效率、排气排便改善率、腹痛腹胀症状缓解率、中转手术率、死亡率、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时间、住院天数。二分类变量指标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指标采用t检验。其中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A为75.56%,条件对照组B为72%,空白对照组C为53.33%,组A和组B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χ2=0.34,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P<0.005);肛门排气恢复率方面,观察组A为84.13%,条件对照组B为82.86%,空白对照组C为66.67%,组A和组B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χ2=0.04,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排便恢复率方面,观察组A为86.08%,条件对照组B为81.40%,空白对照组C为56.90%,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66,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0,P<0.005);腹痛腹胀症状缓解率方面,观察组A为86.36%,条件对照组B为82.79%,空白对照组C为62.50%,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49,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7,P<0.005);死亡率方面,观察组A为4.44%,条件对照组B为4.00%,空白对照组C为12.22%,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5),组A和组C间差异统计学意义不显着(χ2=3.56,0.05<P<0.1);中转手术率方面,观察组A为6.67%,条件对照组B为9.60%,空白对照组C为16.67%,组A和组B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χ2=0.59,0.25<P<0.5),组A和组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P<0.05);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69±3.49天,条件对照组B为4.67±4.41天,空白对照组C为3.74±3.22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23,P>0.05);首次排便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19±3.92天,条件对照组B为4.16±2.40天,空白对照组C为4.73±4.06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92,P>0.05);首次腹痛腹胀症状减轻时间方面,观察组A为4.76±3.79天,条件对照组B为4.34±3.55天,空白对照组C为4.16±2.89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46,P>0.05);住院天数方面,观察组A为14.97±12.07天,条件对照组B为15.20±14.75天,空白对照组C为12.91±11.91天,组A和组B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组A和组C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90,0.25<P<0.5)。2)系统评价:最终共纳入42项试验,包含受试者3123例,其中试验组1609例,空白对照组1514例,提取出结局指标共记44项,当中可进行Meta分析的指标共18项;所得结论明确者共12项,其中证据较充分者9项,证据欠充分者3项;无法得出有效研究结论者共6项。Meta分析所得结论有效且证据较充分的结局指标分别为:中转手术率(敏感性分析后n=10,RR=0.31,95%CI=[0.19,0.51],I2=0%,P=0.99);总有效率(敏感性分析后n=37,RR=1.19,95%CI=[1.16,1.23],I2=10%,P=0.30);总显效率(敏感性分析后n=31,RR=1.42,95%CI=[1.33,1.51],I2=18%,P=0.19);肛门排气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17,SMD=-1.57,95%CI=[-1.96,-1.18],I2=88%,P<0.00001);肛门排便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12,SMD=-1.33,95%CI=[-1.67,-0.99],I2=80%,P<0.00001);腹痛症状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6,SMD=-1.16,95%CI=[-1.37,-0.96],I2=6%,P=0.38);腹胀症状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7,SMD=-1.27,95%CI=[-1.45,-1.10],I2=0%,P=0.60);治疗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7,SMD=-1.16,95%CI=[-1.34,-0.98],I2=45%,P=0.09);治疗后血清TNF-α浓度(敏感性分析后n=7,SMD=-2.31,95%CI=[-2.86,-1.75],I2=83%,P<0.00001)。Meta分析结果有意义但证据欠充分指标分别为: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3,SMD=-1.11,95%CI=[-1.38,-0.84],I2=45%,P=0.16);气液平面消失时间(敏感性分析后n=4,SMD=-1.18,95%CI=[-1.47,-0.89],I2=0%,P=0.73);治疗后血清IL-6浓度(敏感性分析后n=4,SMD=-1.59,95%CI=[-1.83,-1.35],I2=0%,P=0.87)。Meta分析结果无意义的指标分别为:腹痛症状缓解时间(数据合并稳健性欠佳),肠鸣音恢复时间(数据合并稳健性欠佳),恢复饮食时间(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胃管留置时间(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治疗后WBC计数(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治疗后血清Mot浓度(敏感性分析后剩余试验数小于3)。研究结论:由病例回顾性总结可见: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在提高总有效率,改善肛门排气、排便,减轻腹痛腹胀症状,降低中转手术率、死亡率等方面和西医基础治疗相比具备优势,但在缩短肠梗阻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优势不显着,且本回顾性总结对纳入病例的混杂因素控制较差,所得结论总体可靠性一般。由系统评价结果可得:中医“针药结合”治疗对提高肠梗阻患者总有效率、总显效率,降低中转手术率、血清TNF-α浓度,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时间方面可形成系统评价依据,循证医学证据较为充分,疗效满意;而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亦可缩短腹胀症状缓解时间、气液平面消失时间,降低血清IL-6浓度,却因纳入试验较少,所得结论证据不充分。然而总体上本系统评价纳入临床试验方法学质量与标准RCT差距明显,部分结论可信程度有待提高。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成本较高,风险大。但由上可见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在提高疗效方面有一定作用,安全性可,成本相对低廉,患者整体满意度高,故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肠梗阻具备实用价值,可作为治疗方案之一。

蔡勇,杨璧[2](2014)在《茂名地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分类及其64排CT特征》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茂名地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组成及其64排CT表现特征,为当地预防、诊疗机械性肠梗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本地区茂名市人民医院、信宜人民医院及信宜中医院收治并经手术或结肠镜确诊的机械性肠梗阻168例,同时与国内有关资料对比分析,总结各类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组成及64排CT表现特征。结果:168例机械性肠梗阻CT诊断准确率100%,其病因组成为肿瘤(48.81%)、炎症(6.55%)、肠疝(4.17%)、肠套叠(5.95%)、肠粘连(11.90%)、肠扭转(10.12%)、肠道异物及粪块(12.50%);且多个病因与国内临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不同,CT表现特征也不同。结论:64排CT能够清晰、全面和直观地显示肠梗阻的病因,可作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通过对病因组成的分类,可明确茂名地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的组成。

王传博,孙彤,陈振东[3](2011)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肠梗阻》文中研究指明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其病因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年代前以嵌顿疝为主,现则以肠粘连和肠道肿瘤为主[1]。恶性肠梗阻是指原发性或转移性恶性肿

姜洪池,汪大伟[4](2011)在《肠梗阻治疗策略选择的今日观》文中研究表明肠梗阻由肠道机械性或功能性阻碍了消化产物正常的通过。它可以发生于胃远端、小肠、大肠,通常急性发病。虽然许多病例不需要手术治疗,但仍然是一个外科问题。肠梗阻原因繁多,应根据不同的发病原因,采取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通常手术治疗和针对病因的治疗是必需的,非手术治疗也是必需的。如今,心理治疗在治疗肠梗阻中的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廖伟敏[5](2009)在《成人肠梗阻160例病因分析及手术时机选择》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成人肠梗阻的病因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将160例行手术治疗的成人肠梗阻,按年龄分为小于45岁组(A组)和大于45岁组(B组),回顾性分析成人肠梗阻发病原因、与年龄的关系以及手术时机选择。结果:160例中,肠粘连梗阻68例(42.5%),居首位,其次为肿瘤性肠梗阻49例(30.6%)。A组肠梗阻病因以粘连性占首位(48.8%);B组肠梗阻病因以肿瘤性占首位(51.4%)。合并肠坏死43例,占26.9%,均行肠切除,其中I期吻合36例,肠造瘘7例。死亡2例。结论:粘连已成为成人肠梗阻首位病因,肿瘤性肠梗阻位居第二,而且有上升趋势,及时确诊、掌握最佳手术时机是减少肠坏死、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冯波,俞赵军[6](2008)在《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肠梗阻的CT表现及CT对肠梗阻的诊断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临床和/或腹部平片怀疑肠梗阻的CT表现、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例或临床随访诊断最终结果对照。结果160例患者CT诊断存在肠梗阻全部与最终结果相符合,对病因诊断总体准确性为86.25%(138/160),而CT检查前病因诊断正确率为25.0%(40/160),CT检查前后诊断正确率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CT检查能明显提高肠梗阻的诊断率,并且能明显提高对梗阻原因的正确诊断率。

陈心足,魏涛,姜坤,杨昆,张波,陈志新,陈佳平,胡建昆[7](2008)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学和病死率:705例回顾分析(英文)》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学类型和总体病死率,探索手术治疗前合理的保守治疗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华西医院1995年至2002年的住院病人病历,分类统计各类病因,并分析病死率与手术前保守治疗间期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705例急性肠梗阻病例,其中71.1%病变部位在小肠,82.6%为单纯性肠梗阻。最常见病因为粘连(62.0%),肿瘤次之(23.7%)。56.7%的病例接受外科治疗。总体病死率为1.6%,其中保守治疗组为1.3%,外科治疗组为1.7%。肠坏死发生率随保守治疗间期延长而增高,当绞窄发生超过24 h即可能死亡。结论:与西方相似,在中国同样有病因向粘连性转移的流行病学趋势。基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验,近半数的单纯性肠梗阻病例可经保守治疗缓解。保守治疗延长且无缓解趋势的单纯性肠梗阻,或绞窄发生第一个24 h内的病例应接受外科治疗。

于家祥[8](2008)在《机械性肠梗阻MSCT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MSCT)全腹快速扫描技术及其图像三维后处理功能对机械性肠梗阻患者进行综合检查,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全腹快速扫描技术及其图像三维后处理功能对机械性肠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吉林市中心医院普外科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285例肠梗阻患者术前影像诊断结果。应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Emotion DUO多层亚秒超高速螺旋CT进行全腹快速扫描资料,SIEMENS 3D-virtuoso CT高级图像处理工作站及多平面重建相关软件和德国爱克发5200P高档全自动一体化激光照相机处理后的多层螺旋CT全腹快速扫描影像资料,经三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阅片后影像诊断结果。查看手术记录及术中大体所见,与影像诊断结果相比较,并记录结果。对病理诊断病例进行定期随访追踪复查情况,并记录结果。计算多层螺旋CT(MSCT)全腹快速扫描技术及其图像三维后处理功能在机械性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正确率,计算MSCT全腹连续快速扫描在机械性肠梗阻定位、定性诊断结果符合率。分析并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全腹快速扫描技术及其图像三维后处理功能对机械性肠梗阻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结果:螺旋CT定位诊断结果和定位征象与术中所见位置符合率为90.53%(258例);螺旋CT定性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粘连性肠梗阻92%,大肠癌96.88%,小肠肿瘤88.89%,肠结核80%,肠套叠77.78%,肠扭转75%,蛔虫堵塞100%。结论:多层螺旋CT(MSCT)全腹快速扫描技术及其图像三维后处理功能应用于胃肠道疾病的检查,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易耐受等优点,多层螺旋CT(MSCT)全腹快速扫描技术及其图像三维后处理功能能为临床医生提供较清晰直观的肠梗阻图像,可以迅速判明肠梗阻的部位、原因及病变的程度,能够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提高临床正确处理的能力。有利于临床医师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纪建松[9](2008)在《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肠梗阻的诊断及其临床上的应用价值。2.探讨各CT检查和重建技术对不同类型肠梗阻的作用。3.建立不同类型肠梗阻的特异性影像学征象,提高严重肠梗阻类型如肠扭转、肠内疝及肠套叠早期正确诊断率。材料和方法:对289例临床和/或腹部平片怀疑肠梗阻以及130例临床怀疑其他疾病要求CT检查后诊断为肠梗阻病例的CT检查前准备、CT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或动态扫描及图像后处理等的CT检查技术和步骤、CT表现、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与手术病例或临床随访诊断最终结果对照。结果:1.419例患者CT诊断是否存在肠梗阻均与最终结果相符合,而腹部平片仅为60.46%(237/392)。对419例肠梗阻病因诊断结果中,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肠粘连88.63%(117/132),肿瘤98.2%(112/114),腹内、外疝93.47%(43/46),肠套叠97.38%(37/38),炎症(包括7例炎症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83.33%(30/36),肠腔内异物88.46%(23/26),肠扭转90.91%(10/11),外伤(包括腹膜后巨大血肿压迫)62.5%(5/8),血运性肠梗阻100%(6/6),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100%(2/2);CT对梗阻病因诊断总体敏感性92.84%(384/419),准确性为91.65%(384/419),假阳性为0.95%(4/419),假阴性为7.4%(31/419);而CT检查前病因诊断正确率15.27%(64/419)。对其中397例机械性肠梗阻部位(其中有295例机械性肠梗阻为手术或肠镜证实)、有无闭袢和绞窄的判断与最终结果比较符合率分别为97.97%(289/295),100.00%(17/17),90.48%(38/42)。2.无1例因CT检查造成肠梗阻症状加重或出现肠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者。结论:1.多层螺旋CT检查能明显提高诊断肠梗阻存在与否的诊断率,并且能明显提高对梗阻部位、梗阻程度、有无闭袢和绞窄及对梗阻原因的正确诊断率。2.检查前对患者的分组和相应的充分准备工作是安全检查和准确诊断的前提。3.CT平扫、增强扫描、延迟扫描或动态观察技术对不同病因诊断具有不同的价值,应当合理使用。4.图像后处理技术是各检查步骤的必要补充,能直观、详细显示病灶,减少误诊和漏诊。5.多层螺旋CT在各种类型肠梗阻的及时、准确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肠扭转、肠内疝、肠套叠等严重而又隐蔽性强的肠梗阻类型。

倪克勤[10](2008)在《211例机械性肠梗阻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二、肠梗阻866例病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梗阻866例病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系统评价/Meta分析 ——含病例回顾性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肠梗阻中医沿革及针药结合疗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浅述Meta分析及其在中医治疗肠梗阻方面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病例回顾及疗效总结
    研究目的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研究方案
    研究结果
        1.文献检索及筛查
        2.纳入试验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估
        2.1 基线特征
        2.2 干预措施及中医相关特征
        2.3 文献质量特征
        2.4 偏倚风险评价
        3.各结局指标分析
        3.1 二分类变量指标
        3.2 连续性变量指标
        4.发表偏倚分析
    研究总结
        研究结果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实用性
    研究创新性
    研究局限性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肠梗阻(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医学对恶性肠梗阻的认识
2 中医学对肠梗阻的认识
3 病案举例
4 小 结

(4)肠梗阻治疗策略选择的今日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肠梗阻发病谱变化
二、治疗手段多样化
    1. 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
    2. 肠梗阻的手术治疗:
三、肿瘤性肠梗阻处理的复杂性及处理原则
四、肠梗阻的心理治疗

(5)成人肠梗阻160例病因分析及手术时机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6)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影像学观察和判断指标
2 结 果
3 讨 论
    3.1 判断梗阻是否存在
    3.2 CT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作用
        3.2.1 粘连性肠梗阻
        3.2.2 肿瘤性肠梗阻
        3.2.3 腹内外疝
        3.2.4 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

(8)机械性肠梗阻MSCT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9)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图片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缩略词表
致谢

(10)211例机械性肠梗阻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因:
    1.3 诊断:
2 结 果
3 讨 论

四、肠梗阻866例病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肠梗阻系统评价/Meta分析 ——含病例回顾性总结[D]. 韩正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2]茂名地区机械性肠梗阻病因分类及其64排CT特征[J]. 蔡勇,杨璧. 中国医学创新, 2014(27)
  • [3]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肠梗阻[J]. 王传博,孙彤,陈振东. 中医研究, 2011(10)
  • [4]肠梗阻治疗策略选择的今日观[J]. 姜洪池,汪大伟.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1(03)
  • [5]成人肠梗阻160例病因分析及手术时机选择[J]. 廖伟敏. 华夏医学, 2009(06)
  • [6]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J]. 冯波,俞赵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31)
  • [7]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学和病死率:705例回顾分析(英文)[J]. 陈心足,魏涛,姜坤,杨昆,张波,陈志新,陈佳平,胡建昆.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10)
  • [8]机械性肠梗阻MSCT的影像学研究及临床意义[D]. 于家祥. 延边大学, 2008(03)
  • [9]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D]. 纪建松. 浙江大学, 2008(09)
  • [10]211例机械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 倪克勤. 河北医学, 2008(02)

标签:;  ;  ;  ;  ;  

866例肠梗阻病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