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份植物样品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

28份植物样品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

一、28种植物样品提取物离体抑菌作用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鼐[1](2020)在《四种蒙药植物提取物对青贮微生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选取4种蒙药植物并制备提取物,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其对乳酸菌、大肠杆菌这两种主要青贮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且可直观的观察到数量的变化,再根据微生物试验结果选取1种蒙药植物作为紫花苜蓿青贮添加剂,进行高通量微生物测序分析,探究蒙药植物提取物对青贮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微生物的影响。将室内离体培养试验与高通量微生物测序分析相结合,研究了蒙药植物土木香、苦参、诃子与苍术对青贮微生物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室内离体培养试验得出,四种植物均可对青贮饲料中的微生物起到一定影响:土木香提取物对植物乳杆菌表现出促进作用,4种添加浓度均显着(P<0.05)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随着浓度增加土木香对乳酸菌及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越明显;苦参对大肠杆菌存在明显抑制,对两种乳酸菌均促进;苦参3%的浓度开始明显抑制大肠杆菌,并促进植物乳杆菌,且显着促进了混合乳酸菌,表现出选择性抑制特征;四种添加浓度的诃子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均存在极显着(P<0.01)抑制,对植物乳杆菌、混合乳酸菌有促进作用,但是均不显着;苍术1%的浓度显着促进植物乳杆菌、抑制混合乳酸菌,抑制大肠杆菌(P<0.05);2%、3%与4%的浓度对三种菌类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显着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生长(P<0.05);经过室内离体培养实验可看出土木香与苦参的添加效果较好,为了继续探究其对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的影响,在青贮30天后进行pH值得测定,最后选取以土木香作为紫花苜蓿青贮添加剂进行高通量微生物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添加浓度(1%和2%)均对乳酸杆菌具有极显着(P<0.01)的促进作用,其中1%的促进效果较好,对室内离体培养实验从基因水平上进行了验证;然而两种浓度并未表现出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却对短芽孢杆菌属存在极显着(P<0.01)的抑制作用。两种添加浓度对曲霉菌属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对青霉菌属与赤霉菌属均存在极显着(P<0.01)的抑制作用,其中高浓度添加对青霉菌属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而低浓度添加对赤霉菌属的抑制作用表现较为明显。将土木香作为青贮饲料添加剂可通过抑制真菌微生物,促进乳酸菌产生的机制来提高紫花苜蓿青贮品质。本实验室内离体实验所选取的菌株均为经过一定提纯筛选的特定单一菌株,因此实验结果稍有偏差,日后应从苜蓿青贮调制中筛选其机制内的多样化菌株,并将筛选出菌株进行离体培养,继而可更加直观明确的看到蒙药植物添加剂对青贮调制内具体微生物的数量影响。

高以宸[2](2020)在《红蓼挥发油对三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环腐病菌、番茄溃疡病菌、白菜软腐病菌这三种病原菌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化学农药是常用的防治措施,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隐患。植物源杀菌剂因其诸多优势受到了广泛关注,植物挥发油是其来源之一。红蓼是一种水生植物,本文以其为材料研究红蓼挥发油对三种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红蓼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成分分析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红蓼挥发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2.6h,提取时间7.7h,液料比10.3倍。由抑菌活性测定结果可知,红蓼挥发油对三种病原菌有显着抑制作用,对马铃薯环腐病菌和白菜软腐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625mg/mL,对番茄溃疡病菌的MIC为0.313mg/mL。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共分离出29种成分,其中有23种成分已被确认,主要为叶绿醇、植酮、正二十五烷、蘑菇醇、β-紫罗兰酮等,这些化合物可分为萜类、烷烃类、酮类等。2.红蓼挥发油抑菌机理的分析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病原菌表面电位和疏水性测定实验分析红蓼挥发油对病原菌细胞形态及性状的影响。可知,三种病原菌扭曲变形、质壁分离、空泡现象明显、细胞壁和细胞膜破损、菌体裂解死亡后出现大量细胞碎片。病原菌表面电位降低、疏水性增加,导致病原菌稳定性降低、粘附性增加、菌体易凝集变性。通过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变化分析红蓼挥发油对病原菌细胞壁的影响。可知,病原菌的细胞壁受到了破坏,使得AKP出现泄漏。通过细胞膜完整性、通透性实验及呼吸代谢中关键酶活性测定实验分析红蓼挥发油对病原菌细胞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原菌细胞膜完整性受到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菌体出现去极化现象,膜蛋白构象异常,菌体内大量K+、Mg2+泄露。同时红蓼挥发油抑制了病原菌中丙酮酸激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和总ATP酶(T-ATPase)的活性,使得病原菌呼吸作用减弱。3.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的配制及其抑菌效果分析通过溶剂、乳化剂的筛选及毒力实验的结果,确定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配方为:按质量比,红蓼挥发油2%,无水乙醇8%,吐温-20 8%,用水补至100%。通过活体检测实验结果和对幼苗长势影响的实验结果可得,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对三种病原菌有良好的活体防治效果,在苗期也可对病原菌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综上,红蓼挥发油对三种病原菌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本研究可为防治三种病原菌提供新的绿色途径,也为红蓼挥发油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张红霞[3](2020)在《致病疫霉诱导下HT-6抑菌物质的初步分析及防病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因其耐寒、耐旱、易储存、营养价值丰富且能预防高血压、糖尿病等特点,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种植。但是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light)的流行和频发,成为马铃薯生产的一个重要障碍。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每年给全球带来高达70亿美元的损失,而我国因晚疫病发生造成的损失亦达到17亿美元左右。当前,生产中主要利用甲霜灵等化学药剂或者选育抗病品种来防治晚疫病,但由于化学农药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漫长的品种选育过程,使得许多学者逐渐意识到生物防治的重要性。目前研究发现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均能对致病疫霉生长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不同种类的拮抗菌产生的抑菌物质不同,即使同一类拮抗菌,其中不同的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也可能不同,如短小芽孢杆菌产生的溶杆菌素、枯草芽孢杆菌WL2产生的脂肽物质Iturin A和Surfactin均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拮抗菌不仅可以产生抑菌物质抑制致病疫霉的生长,还可以增强马铃薯植株体内的抗性酶活,提升马铃薯的抗病性而不易感染晚疫病。本研究室近年来筛选出许多对致病疫霉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其中李丽艳自西藏核桃树叶斑病的叶片中筛选出的拮抗细菌HT-6对致病疫霉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该菌株经本研究室张聪颖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但该菌株以什么样的物质抑制致病疫霉尚不清楚,本试验对致病疫霉诱导下HT-6产生的抑菌物质进行初步分析,并探讨其离体防病作用,为进一步分离纯化抑菌物质奠定基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比较了预先单独用LB液体培养基和黑麦液体培养基分别培养的HT-6与致病疫霉对峙培养后,对HT-6抑菌作用的影响,发现彼此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抑菌率分别为89.61%和86.58%;受HT-6抑制的致病疫霉菌丝体发生多种类型的畸变,总畸变率高达40.33%。2.探讨了HT-6产生抑菌物质的条件和阻断方式。HT-6菌株单独培养后的无菌体发酵液及胞内胞壁物质均没有抑菌效果;利用3种平板隔离试验证明抑菌物质不是挥发性物质;但平板对峙试验中抑菌带内的无菌体琼脂块有显着的抑菌作用,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或琼脂块数量增加,琼脂块的抑菌作用逐渐增强;比较硫酸铜、SDS和壳聚糖3种试剂对HT-6抑菌作用的阻断效果,发现壳聚糖最佳。3.利用蒸馏水和不同有机溶剂浸提HT-6产生的抑菌物质,发现甲醇浸提液(74.03%)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乙酸乙酯浸提液(69.26%)和水浸提液(53.25%);对致病疫霉孢子囊直接萌发和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以甲醇浸提液效果最好,处理后孢子囊直接萌发率和游动孢子释放率分别为10.21%和9.59%。4.比较了几种不同溶剂浸提液在马铃薯离体组织上的防病效果。结果显示,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甲醇浸提液和水浸提液在病害预防、病害治疗方面效果均优于其它几种浸提液,病害预防效果分别为73.77、67.44。在马铃薯离体叶片上,甲醇浸提液的病害预防和病害治疗效果最好,预防效果(66.78)显着优于治疗效果(63.34)。5.测定了甲醇浸提液诱导处理后马铃薯块茎中防御性相关酶(PPO、PAL、POD)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发现用甲醇浸提液单独诱导处理后,几种酶活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相比对照均明显增加,而且甲醇浸提液与致病疫霉有协同增加抗性酶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作用。6.明确了甲醇浸提液对环境的稳定性。适宜pH值为410,在中性环境(pH7)中抑菌率最强(74.46%);在温度为40℃100℃抑菌活性稳定,抑菌率均在50%以上,但达到121℃时耐受性显着降低;在紫外灯下照射10 h,抑菌率仍达到71.00%;Mg2+和Ca2+可以部分抵消甲醇浸提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分别为70.13%和69.26%),而Zn2+和Fe3+则可以增强浸提液的抑制效果,尤其是Fe3+处理后的浸提液抑菌率可达到74.89%。

李小霞[4](2020)在《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及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冬凌草为唇形科植物碎米桠Isodon rubescens(Hemsl.)Hara的干燥地上部分,其味苦、甘,性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及抗肿瘤等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蛇虫咬伤及食道癌等疾病。目前,全国三甲医院中药房调配品种1 000~1 200种,其中常用品种300种左右主要来自于人工栽培。随着中药材的大面积种植,药材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较为严重。即将实施的2020版药典四部“0212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项下拟增加针对植物性药材和饮片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残留量的一致性标准。对于农药残留限量,2015版《中国药典》仅仅对人参、西洋参、甘草、黄芪、人参茎叶总皂苷和人参总皂苷制定了限量标准。农药残留的法律要求与药材中实际存在的超标问题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现有的病虫害防治主要以化学农药为主,出现了较为明显且持久农药残留,生物农药或者植物源农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目的:对冬凌草提取物的抑菌和杀虫活性和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为开发冬凌草作为植物源农药提供实验支持。方法:(1)用乙醇为溶剂对冬凌草进行回流梯度提取,获得不同部位提取物。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及其他植物源真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叶片法研究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的防效作用;采用喷雾法研究提取物对金银花白粉病的防效作用。(2)采用浸叶法测定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毒杀作用,并对金银花蚜虫进行田间防效研究;采用浸虫法研究提取物对棉铃虫、蛴螬的触杀作用。(3)以菌丝形态、蛋白质含量、总多糖含量、DNA含量等指标测定对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1)室内离体研究表明,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正丁醇部位抑菌活性最好,抑菌率高达94.61%,EC50值为0.67 mg/mL,是抑菌活性跟踪的重点;对玉米弯孢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苹果轮纹病菌也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0.261 mg/mL、0.689 mg/mL、0.487 mg/mL、0.419 mg/mL;通过叶片法研究冬凌草对地黄轮纹病的防效,结果表明,正丁醇部位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75.52%;冬凌草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银花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效作用,且作用时间持久。(2)冬凌草对金银花蚜虫有很好的毒杀作用,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杀虫活性最好,在浓度为20 mg/mL时,室内和田间试验其防效分别为72.73%、97.67%,是杀虫活性跟踪的重点;冬凌草提取物对棉铃虫有较好的触杀作用,处理5d后,其中冬凌草总浸膏部位对棉铃虫的死亡率达83.33%;冬凌草不同部位提取物对蛴螬触杀活性较低,不宜用于对蛴螬的杀虫作用。(3)抑菌实验机理初探显示,与空白对照相比,处理组菌液的电导率、总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PI着色率显着增加,另外,处理组菌丝中的总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DNA含量、麦角甾醇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该提取物可能是通过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同时导致细胞代谢紊乱,使菌体生长受到抑制。结论:本文首次研究了冬凌草的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金银花白粉病及其他7种植物源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对金银花蚜虫、棉铃虫、蛴螬的杀虫作用,并简要阐明其抗菌的机理,提示冬凌草提取物在农业病虫害防治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为冬凌草资源开发提供了研究基础和理论支撑。

孙扬[5](2019)在《枯茗酸抑菌活性及其对西瓜枯萎病原菌的抑菌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枯茗酸又名对异丙基苯甲酸,从孜然种子精油中分离获得,对多种植物病菌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具有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但对该化合物系统的抑菌活性和抑菌机制研究尚未清楚。本研究筛选了枯茗酸抑菌谱,测定枯茗酸对油菜菌核病菌、苹果树腐烂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西瓜枯萎病菌为供试菌株,利用基因敲除技术和同源建模、分子对接等手段,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比较了枯茗酸与11种植物源小分子芳香酸对多种植物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枯茗酸抑菌活性最强、最广谱,对3种危害严重的植物病原菌如苹果树腐烂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具有显着的皿内抑菌活性,EC50值分别为4.17、18.76和22.87μg/ml。测定不同pH培养基对枯茗酸抑菌活性的影响,发现其抑菌活性是本身的活性,而不是受pH的影响。(2)离体组织法和盆栽法测定枯茗酸对3种植物病原菌油菜菌核病菌、苹果树腐烂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室内药效,结果显示枯茗酸对以上三种病菌良好的室内药效,且保护活性大于治疗活性,枯茗酸1000μg/ml的防效均大于50%。枯茗酸处理后,以上三种病菌均有相似的生理生化变化,包括菌丝簇生缠绕加剧、表面萎缩并塌陷;菌丝细胞膜通透性和甘油含量显着增加;主要致病因子如草酸、果胶酶和镰刀菌酸毒素含量显着降低。此外,枯茗酸处理寄主防御酶系如SOD,POD,CAT和PAL等活性均显着增强,这表明枯茗酸不仅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还可以提高寄主植物的系统防御力。(3)采用基因敲除、PCR及Southern杂交等手段,对西瓜枯萎病菌次生代谢调控基因(vel1、lae1)和比卡菌红素合成基因(bik2、bik3)进行敲除与回补,并对所得转化子进行验证,成功获得vel1、lae1、bik2和bik3基因的敲除突变菌株(Δfovel1、Δfolae1、Δfobik2和Δfobik3)的回补突变菌株(Δfovel1-C,Δfolae1-C,Δfobik2-C和Δfobik3-C)。(4)比较野生型菌株、敲除菌株和回补菌株生理表型的差异,结果显示:Δfovel1和Δfolae1菌丝颜色消失、细胞膜完整性破坏、菌丝生长速率和分生孢子量降低,比卡菌红素和镰刀菌酸毒素合成降低、致病力丧失;Δfobik2和Δfobik3在黑暗条件下色素完全消失,对氧化压敏感性增加,POD活性降低;敲除突变体中的所有变化在其对应的回补菌株中均得到恢复。以上结果表明,Bik2和Bik3基因能够调控比卡菌红素合成和病菌对寄主系统防御的耐受力。Vel1和Lae1基因在西瓜枯萎病菌中调控细胞膜结构、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比卡菌红素和镰刀菌酸毒素的合成和致病力。(5)测定枯茗酸处理后各菌株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显示:Δfovel1、Δfolae1、Δfobik2和Δfobik3突变体对枯茗酸的EC50值增加为野生菌的3.41、2.23、1.16和1.57倍;且枯茗酸对Δfovel1和Δfolae1生理效应的影响均弱于野生菌,因此推测velvet家族蛋白是枯茗酸靶标之一。(6)应用SWISS-MODEL workplace对fovel1、folae1、fobik2和fobik3蛋白进行同源模建,并以模建结果为受体及枯茗酸的3D结构为配体,应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最后应用PyMOL软件对所得对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枯茗酸与潜在靶标蛋白folae1、fovel1、fobik2和fobik3均具备理论上的结合可能性;分子模拟对接结果及参数分析表明枯茗酸与受体蛋白folae1以及fovel1发生结合的机率最大,配体分子与受体蛋白形成氢键结合。folae1侧链氨基酸残基Glu273、Arg206和Asn208形成5条氢键结合,键长为2.1、2.4、2.3、1.9、2.2?,结合能为-4.64 kcal/mol;与受体蛋白fovel1链氨基酸残基Arg163,Arg104形成4条氢键结合,键长为1.7、2.2、2.3、1.9?,结合能为-5.34 kcal/mol。综上所述,枯茗酸对西瓜枯萎病菌抑菌机制可能为:枯茗酸以folae1和fovel1为结合靶标,通过作用于velvet家族蛋白,影响病菌细胞膜结构、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并抑制镰刀菌酸毒素和比卡菌红素的产生,进而降低西瓜枯萎病菌的致病力及对寄主植物防御反应的适应性,达到防治西瓜枯萎病的效果。且枯茗酸对多种植物病菌均具有显着的抑菌活性,具有开发成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谢景宇[6](2019)在《野艾蒿中双四氢呋喃类木脂素的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属菊科蒿亚属植物。该植物具有药用活性,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并且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本文从野艾蒿地上组织农用抑菌活性的角度出发,采用色谱分离法、波谱法、微量肉汤稀释法以及菌丝生长速率法等手段对所分离得到的双四氢呋喃型木脂素类化合物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以甲醇为提取溶剂,对野艾蒿植株地上组织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得到甲醇浸膏。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的手段,从甲醇浸膏中得到乙酸乙酯部分。对野艾蒿乙酸乙酯浸膏进行了一级硅胶柱的分离,经过薄层层析法(TLC)的分析,得到A-H共8个组分。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定其中分离得到的C组分以及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等5种供试病原菌,进行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供试组分浓度为2.5 mg/mL时,该组分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以及禾谷镰刀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抑制率均达到了55%以上。2.采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从其中的C组分中分离纯化出6个单体化合物,利用波谱技术并参考文献数据确定这6个化合物分别是epiashchantin(1)、ashantin(2)、sesartemin(3)、epimagnolin A(4)、epiyangambin(5)、diayangambin(6),其均属于双四氢呋喃型木脂素类化合物。3.以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禾谷镰刀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为供试病原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初筛,测定化合物1-6对这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在浓度为50μg/mL时,化合物1和3对番茄早疫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72.28%和81.45%,化合物3、5和6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70.13%、68.37%和65.08%。4.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抑菌活性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3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菌丝生长表现出明显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14.34μg/mL和10.95μg/mL;化合物3、5和6对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菌丝生长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17.45μg/mL、42.59μg/mL和54.30μg/mL。构效关系表明苯环上的亚甲二氧基结构对于该类化合物发挥抑菌活性作用起到关键作用。

郑瑞瑞[7](2019)在《三种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瓜枯萎病是西瓜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西瓜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影响西瓜的产量和品质。本试验主要是通过对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3种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活性测定,以验证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是否具有抑制效果,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理生化指标初步验证3种植物提取物对植物枯萎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此外,通过盆栽试验,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和防御酶的生理指标对西瓜植株茎基部中真菌的侵入方式及药物作用后防御酶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丁香、甘草、瑞香狼毒提取物对西瓜健康植株和发病植株外观和显微形态的变化进一步研究。本试验结果如下: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会产生色素,菌丝致密。通过镜检观察,分生孢子呈弯月形,菌丝有隔,为镰孢属。通过分子学鉴定西瓜枯萎病的侵染真菌是尖孢镰刀菌。丁香、甘草、瑞香狼毒三种植物提取物均对尖孢镰刀菌以及西瓜枯萎植株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利用混合溶剂提取丁香的提取率为39.01%,丁香的抑菌效果最好,在浓度为1mg/mL时,抑菌作用达到了100%,0.5mg/ml的抑菌率为94.14%。显微观察得知,0.5mg/mL浓度的丁香作用于尖孢镰刀菌的菌丝时,菌丝的变化主要是表面的附着物减少,菌丝出现缢缩和断裂。表明丁香主要作用于细胞膜,以破坏细胞膜为主,使菌丝的完整性被破坏。在石蜡切片中观察到丁香处理后会使菌丝被阻挡在表皮细胞外侧,使侵入困难。是丁香的主要作用机制。其中利用混合溶剂提取瑞香狼毒的提取率为36.44%。瑞香狼毒2mg/mL的抑菌作用为100%。2mg/mL瑞香狼毒提取物作用于尖孢镰刀菌的菌丝时,菌丝的主要变化是菌丝上有异常的突起,菌丝中间分叉生长。表明瑞香狼毒主要作用于菌丝内部,使菌丝的生长出现畸形。结合之后关于菌丝蛋白的测定,瑞香狼毒的蛋白含量最多。菌丝内部的生长主要取决于内部蛋白的表达,因此瑞香狼毒会使菌丝的生长畸形和突起。在石蜡切片中观察到瑞香狼毒会使植物的维管束鞘变得紧密,螺纹导管增多,是瑞香狼毒作用的主要表现。其中利用混合溶剂提取甘草的提取率为40.01%,甘草2mg/mL的抑菌作用为45.63%;但甘草在混合溶剂中提取率为40.01%,两者结合,表明混合溶剂提取甘草的有效成分的实际的利用价值最大。2mg/mL甘草提取物作用于尖孢镰刀菌的菌丝时,菌丝的主要变化是菌丝畸形,出现多枝的分叉。甘草主要作用是使菌丝生长变异,表明甘草会是菌丝的生长、发育畸形。在石蜡切片中可以观察到植株的维管束变得密集,是植株抗性表达的主要变现。植物提取物对真菌细胞膜的作用效果为,植物提取物处理后的菌悬液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结果依次为甘草>瑞香狼毒>丁香。植物提取物在真菌液体培养生长的第四天,对菌丝发酵液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作用效果如下,在无水乙醇占总体积80%时,菌丝发酵液中可溶性糖的含量依次是丁香>空白对照>甘草>瑞香狼毒。3种植物提取物对菌丝发酵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作用,主要是甘草>瑞香狼毒>丁香>空白对照。结果表明,甘草提取物处理后的菌丝发酵液中的蛋白含量最多。3种植物提取物对菌丝体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为,丁香>甘草>空白对照>瑞香狼毒。植物提取物作用于正常植物及发病植株的酶活性测定,在第8天喷药后,MDA的含量开始减小,第九天的酶活从上到下依次是甘草、健康植株、丁香、瑞香狼毒。POD的开始上升,从上到下依次是瑞香狼毒、甘草、丁香,其中丁香的上升速率最快,表明丁香对西瓜植株的POD的酶活恢复最快,作用效果较好。SOD酶在植株上具有较大的波动。用药后接菌植株的酶活与健康植株比较开始上升,其中甘草对植株SOD的酶活影响最大,之后是瑞香狼毒、丁香。西瓜植株与西瓜枯萎植株的石蜡切片的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在西瓜植株侵入时是植株的表皮细胞破裂,从皮层侵入人后沿着形成层及薄壁细胞的细胞间隙侵入,在导管处开始繁殖蔓延。丁香处理后真菌会主要集中在表皮及皮层,难以进入。甘草处理后甘草处理后,与接菌植株相比,薄壁细胞内出现无数圆点,维管束紧密,导管空隙减少,菌丝在入侵13天依然局限于表皮层。瑞香狼毒处理后,与接菌植株相比,表皮细胞的破裂较轻,内部薄壁细胞破裂严重,但是真菌的侵入减少。植物提取物作用后的菌与对照菌的差异蛋白,主要作用于45-60Kb的小分子蛋白,具体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丁香、甘草、瑞香狼毒提取物对室内培养的西瓜枯萎植株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丁香、甘草、瑞香狼毒可以作为防治枯萎病的植物源农药的来源之一。在经过改良加工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大田防效试验,也可以进行药剂的开发试验。为丁香、甘草、瑞香狼毒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琳[8](2019)在《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西瓜生产与消费大国,西瓜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西瓜枯萎病的发生给西瓜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在绿色消费盛行的今天,安全、环保、价格低廉的植物源抑菌剂符合国家及社会的需求。因此,从天然植物尤其是可食性植物中寻找和筛选具有抑菌效果,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无害的抑菌活性物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试验旨在研制和开发适合西瓜枯萎病的植物源杀菌剂代替化学杀菌剂,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葡萄座腔菌和烟草黑胫菌等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有机溶剂获得的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95%乙醇提取的抑菌效果最好,提取物的抑菌率可达90%以上。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5 g/mL和1.0 g/mL,经毒力测定其EC50为0.2212 g/mL。通过试验对其他10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表明:芥菜乙醇提取物对水稻纹枯菌、葡萄座腔菌、烟草黑胫菌、辣椒菌核病菌等4种病原菌抑菌效果较强,其EC50分别为0.0898 g/mL、0.1265 g/mL、0.1679 g/mL、0.1685 g/mL,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弱,EC50为0.5833 g/mL。2.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Box-Benhnken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乙醇浓度、温度、料液比和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提取芥菜抑菌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芥菜抑菌物质提取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乙醇浓度>温度>时间>料液比。响应面最佳优化工艺为:乙醇浓度82.46%、时间2.02 h、液料比15.04 mL/g、温度49.79℃,模型预测值为98.37%,实际平均值为97.56%,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仅为0.82%。3.设置0、1/2MIC、MIC和2MIC 4种处理浓度,通过测定菌丝形态结构、菌液电导率、菌体丙二醛含量、细胞壁相关水解酶活性、呼吸代谢途径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及还原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芥菜提取物处理菌液后电导率明显增大,其中浓度为2MIC时的菌液电导率最大可达1.45 ms/cm。当处理浓度为2MIC时菌体丙二醛含量最高,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也升高,分别为10.57 U/(g·FW)和14.16 U/(g·FW),细胞壁降解,使细胞完整性受损;此时,琥珀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后者酶活从0.53 U/mg下降至0.28 U/mg;可溶性蛋白、还原糖含量等菌体细胞内含物显着降低,呼吸能量代谢受阻,抑制菌体生长。4.采用UHPLC-Q-TOF/MS技术对儿菜、芥菜笋、甜芥菜、榨菜和竹芥菜等5个芥菜品种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5个芥菜品种中鉴定出63种主要化合物,包括有机酸类27种、醇类4种、硫苷类5种、黄酮类5种、氨基酸类12种、糖类3种和其它7种。硫苷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其中3–丁烯基硫苷在5个品种中的含量均较高,分别为儿菜(9.53%)、芥菜笋(3.95%)、甜芥菜(6.08%)、榨菜(10.98%)和竹芥菜(14.32%);有机酸类化合物种类最多,5个芥菜品种以L-苹果酸的含量较高,介于0.48%0.78%,芥子酸含量儿菜(0.50%)明显高于榨菜(0.04%);在氨基酸类化合物中,儿菜和榨菜中含量较高的为丙甘氨酸,分别是1.72%和1.29%,而芥菜笋、甜芥菜和竹芥菜含量较高的为L-脯氨酸,分别是0.93%、0.67%和0.56%。

郑丽屏[9](2018)在《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内生菌是在健康植物组织和器官内、与之共生的一类微生物,内生菌不仅能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还能提高宿主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内生菌独特的生境以及和宿主亲密的互共生关系,造就了它们丰富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在医药和害病虫生物防治领域上的应用已显示出良好前景。作为特境微生物的一种,内生菌已成为天然活性产物的新型资源。桑树(Morus alba L.)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的经济作物和传统的药用植物,桑树内生菌的存在已引起关注,鉴于桑树在提供家蚕饲料、桑果和药材之功用,桑树内生菌在绿色农药和医药领域上的开发特别引人瞩目。本文对桑树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及多样性分析,筛选出具有化感效应(除草、抑藻和抗菌)、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桑树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和活性代谢物质分析,探讨了内生真菌作用的生理机制。主要结果如下:本文首次结合组织块培养分离法和宏基因组r DNA序列分析法对桑树内生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通过组织块分离法共分离得到桑树内生菌132株,其中内生真菌106株、内生细菌23株、内生放线菌3株,内生菌数量分布情况根部>茎部>叶部,不同季节内生菌的数量基本都遵循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桑树86株内生真菌分属5个目、18个属。在目的分类水平上桑树内生菌以半知菌中的丝孢目(Moniliales)为优势菌群,占总菌株数的28.3%;在科分类水平上以瘤座孢科(Tuberculariaceae)、暗色孢科(Dematiaceae)为优势菌群,分别占总菌株数的22.64%和16.04%;以镰孢霉属(24株,占22.64%)和链格孢属(16株,占15.1%)为桑树内生真菌中的优势菌群。镰孢霉属(Fusarium sp.)是根部的优势种群,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在茎、叶中均为优势种群。基于宏基因组的内生细菌16S r DNA和18S r DNA的多样性分析表明:桑树内生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大于4,菌群丰度指数(Chao)大于12800,提示桑树中内生菌多样而且丰富。桑树内生细菌优势种群为:薄层菌属Hymenobacter(5.65%)、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61%)、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3.55%)、拟杆菌属Bacteroides(2.42%)、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2.05%)等。不可培养内生真菌主要分布在Knufia属(20.75%)、刺盾炱菌属Cantharellula(4.99%)、竹鞘多腔菌属Myriangium(2.30%)、翅孢壳属Emericellopsis(1.97%)等。研究结果表明桑树内生菌遗传多样性丰富,是潜在的生物活性资源宝库。本实验筛选了106株桑树内生真菌发酵滤液对黄瓜、生菜、高羊茅、稗草等7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到对种子萌发有显着影响的SZ-21、SZ-42、SZ-55、SZ-60、SZ-83、SZ-102(菌株编号)的6种菌株发酵液。其中菌株SZ-21的发酵滤液显着抑制生菜、黑麦草和稗草种子的萌发,对稗草地上部和根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3.85%和71.87%,而且对多数蔬菜和草坪植物幼苗生长无显着抑制作用,提示该菌有较好的除草活性。SZ-21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稀释倍数?5)显着降低稗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降低19.82%、23.69%和90.37%),并抑制了稗草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81.79%和34.85%)。SZ-21菌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可降低稗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为46.38%、21.43%和78.84%),抑制稗草幼苗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87.64%和75.37%),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作用弱于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为该菌的化感物质。结合该菌的生长和显微形态以及r DNA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进一步考察了桑树内生真菌对3种淡水蓝藻铜绿微囊藻、水华微囊藻和假鱼腥藻的生长抑制,筛选到具有显着抑制作用的SZ-5、SZ-11、SZ-18、SZ-21、SZ-24、SZ-67和SZ-69菌株,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对三种藻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研究表明SZ-21可能通过菌丝直接接触的方式抑制藻水华微囊藻的生长,以蛋白类成分抑制铜绿微囊藻。SZ-21菌代谢物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抑藻效果明显(抑藻率62.26%),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在培养前期作用稍弱,但在第8天抑藻率也达52.83%。桑树内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sp.SZ-21具有开发成除草和抑藻的微生物制剂的潜在可能。本研究以桑树和其他作物、人类病原菌为靶标,应用平板对峙培养法进行拮抗筛选,并对内生真菌的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进一步筛选,发现SZ-30、SZ-48和SZ-74的菌株显示较广泛的抗真菌作用,抑菌率为20-80%。特别是菌株SZ-48对6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抑制率高于50%,SZ-48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灰葡萄孢菌、香石竹镰刀菌和露湿漆斑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5-1.0 mg/m L,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潜力。GC-M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分析表明:SZ-48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含有23种化合物。环(亮氨酸-脯氨酸)二肽[cyclo(leucylprolyl)]和环(苯丙氨酸-脯氨酸)二肽[cyclo(penprolyl)]占51.31%,其次是3-苯甲基-吡咯并哌嗪-1,4-二酮,还有正三十四烷、正四十烷、正四十四烷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麦芽醇。Cyclo(Leu-Pro)、cyclo(Phe-Pro)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为具有抗菌活性的代谢物。我们以桑树露湿漆斑菌为病原菌,探讨了内生菌SZ-48的抑菌机制,发现SZ-48提取物可抑制露湿漆斑菌孢子萌发和孢子芽管生长。在内生真菌代谢物的诱导下,病原菌可产生活性氧积累,导致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伤害、生长受抑或死亡。结合该菌的生长和显微形态以及r DNA ITS序列分析,该菌株鉴定为桑树内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SZ-48。本研究还从桑树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的内生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SZ-2。应用胰蛋白酶法和Sevag联用纯化多糖(EPS),产率为6.96%,多糖含量为92.4%。进一步利用阴离子交换色谱DEAE-52柱和丙烯葡聚糖凝胶Sephacryl S-400柱层析,得到均一的胞外多糖EPS2和EPS3,其分子量分别为5.8×104 Da和1.5×105Da,分别由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鼠李糖及葡萄糖醛酸组成,组成比约为8.5:9.2:1.1:1:1.3和12:16:1:2.4:0.5。EPS2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在浓度为1-4 mg/m L时,其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DPPH清除率可达38.2-60.3%、68.2-85.2%和10.7-49.6%。在Fenton反应导致的DNA链断裂实验中,EPS2具有较显着地降低·OH对DNA的损伤的能力。在H2O2-PC12细胞模型中,EPS2可缓解H2O2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150 mol/L的H2O2处理PC12细胞1 h后,细胞存活率为30.5%。多糖浓度在2-10 mg/m L时,EPS2可使细胞存活率提高到61.2%以上。EPS2可以显着减少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降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水平,具有抗脂质氧化作用。EPS2处理还通过保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酶的活性,催化分解H2O2,缓解H2O2的损伤。另一方面,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量效关系。菌丝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6.98 mg/m L,对α-葡萄糖苷酶呈现出典型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内生链格孢菌胞外多糖具有开发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力,可为合理利用桑树资源开发降血糖天然多糖类药物提供新型资源。综上所述,本研究对丰富多样的桑树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多样性分析,为探讨和开发桑树内生真菌资源提供了种质材料。化感(除草和抑藻)作用、抗菌、抗氧化等活性研究为内生菌活性筛选提供了方法参考;内生菌分子鉴定和GC-MS分析工作为内生菌物种和生物活性物质鉴定提供了分析手段。本实验结果为深入理解桑树内生菌化感作用、抗菌和抗氧化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开发桑园绿色除草剂和抗菌剂提供了物质基础,为内生菌抑藻剂、抗氧化剂和开发降血糖微生物多糖类药物提供了新型资源,也为桑树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颖的途径。

邢梦玉[10](2017)在《两株链霉菌对荔枝霜疫病的防病潜力和防病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中国岭南名果,因味美、外形可爱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由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侵染引起的荔枝霜疫病是荔枝上重要的采前采后病害,可导致果实大量腐烂。目前主要是采用化学药剂来防治该病,但化学防治导致农药残留、污染环境等问题会给荔枝出口及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蒙上阴影,因此,生物防治成为该病防治研究的热点。链霉菌是重要的农业微生物资源,其代谢产生的抗生素及其它生物活性物质已用来防治多种植物病害。本研究从海南省昌江县霸王岭野生荔枝树下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两株对荔枝霜疫霉具有很强抑菌活性的链霉菌菌株TJGA-19、BWL-H1,在此基础上,对它们的分类地位、发酵优化、抑菌活性、防病潜力以及抑菌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平板稀释法对28份土壤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后获得476株放线菌,去重后剩下163株。综合菌体和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测定,从163株放线菌中筛选出1株对荔枝霜疫霉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菌株TJGA-19,该菌株抑菌谱很广,其菌体及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菌物均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活性;通过双皿对扣测定方法,筛选到2株挥发性物质可显着地抑制荔枝霜疫霉生长的放线菌,菌株BWL-H1的抑菌率达94.6%,菌株TJGA-19的抑菌率为86.3%。2.采用传统分类鉴定方法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TJGA-19和BWL-H1分别鉴定为链霉菌属阿孙链霉菌霸王岭变种(Streptomyces abikoensis var.bawanling-ensis TJGA-19)和粪生链霉菌(S.fimicarius BWL-H1)。3.对菌株TJGA-19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黄豆粉对抑菌活性物质的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可溶性淀粉,(NH4)2SO4、NaCl和酵母粉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合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佳发酵培养液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5%,黄豆粉5.5%,(NH4)2SO4 0.2%,NaCl 0.2%,酵母粉0.1%;最佳发酵条件为摇床转速180 rpm、温度为28℃、pH 7.0、发酵时间为7 d、装液量为250 mL三角瓶装液60 mL。4.研究了菌株TJGA-19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的稳定性,结果表明:TJGA-19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在可见光、紫外光、高温、pH712中性及碱性环境和蛋白酶K处理中均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但在pH≤6的酸性环境中,抑菌活性显着下降。5.研究了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的抑制作用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产量、孢子囊萌发和卵孢子形成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到2%发酵滤液处理的菌丝体严重畸形、过度分枝、生长缓慢、原生质外渗,菌丝体凹陷。荧光染色实验观察到5%、10%的发酵滤液处理的菌丝体绿色荧光信号强烈,此结果表明了抑菌活性物质破坏了菌丝体细胞膜的透性。对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研究显示,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病有很好的防效,10%发酵滤液喷雾接种叶片的发病率为24.1%、病斑直径为2.6 mm,显着低于对照的发病率97.3%和病斑直径18.3mm。6.研究了菌株TJGA-19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的抑菌机理及防病效果。结果表明:TJGA-19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成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挥发性物质的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可有效控制荔枝霜疫病的发生,但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没有抑制作用。扫描电镜观察到,挥发性气体薰蒸的荔枝霜疫霉菌丝体塌陷、干瘪,孢子囊细胞壁粗糙、下陷,透射电镜观察到菌丝细胞中细胞器消解、空泡化。32 g/L的TJGA-19小麦粒培养物对离体叶片荔枝霜疫病有很好的防效。经GC-MS分析,从TJGA-19产生的挥发性物质中鉴定出22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多属于烯类、醇类、酯类、烷烃等,其中含量最大的是2-Methylisoborneol。7.研究了菌株BWL-H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的抑菌机理及防病效果。结果表明:BWL-H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的抑菌谱很广,能够抑制15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其中对荔枝霜疫霉、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链格孢属(Alternaria alternata)、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rum)、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100%。挥发性物质能够抑制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成及芽管穿透玻璃纸的能力,可有效控制荔枝霜疫病的发生。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荔枝霜疫霉经挥发性气体薰蒸可导致菌丝体塌陷干瘪、孢子囊细胞壁粗糙且下陷、菌丝细胞中细胞器消解、菌丝细胞空泡化、菌丝细胞的细胞膜内陷而产生质壁分离;在荔枝霜疫霉侵染离体叶片的实验中观察到荔枝霜疫霉的侵入与扩展均受到强烈抑制。经GC-MS分析,培养14 d和21d的BWL-H1分别产生12和21种挥发性物质,多属于烯类、醇类、酯类、酮类和烷烃。从这些化合物中选取8种化合物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产量、孢子囊萌发和芽管生长的影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除了Humulene外,其它7种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其中4-ethyl-Phenol的抑菌活性最强。

二、28种植物样品提取物离体抑菌作用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8种植物样品提取物离体抑菌作用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蒙药植物提取物对青贮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1.1 技术路线图
        2.1.2 实验用蒙药植物概述
        2.1.3 实验所需菌种概述
    2.2 研究方法
        2.2.1 蒙药植物添加剂的制备
        2.2.2 微生物实验的制备工作
        2.2.3 高通量微生物测序概述
        2.2.4 紫花苜蓿青贮调制与蒙药植物添加剂筛选
        2.2.5 meta 16s细菌与meta ITS真菌DNA提取及建库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析方法
    3.2 土木香提取物对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影响
    3.3 苦参提取物对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影响
    3.4 诃子提取物对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影响
    3.5 苍术提取物对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影响
    3.6 16s微生物测序分析与结果
        3.6.1 样品16s测序质检拼接
        3.6.2 样本16s测序OTU分析与PCA分析
        3.6.3 样品16s测序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3.7 ITS微生物测序分析与结果
        3.7.1 样品ITS测序质检拼接
        3.7.2 样本ITS测序OTU分析与PCA分析
        3.7.3 样品ITs测序微生物物种组成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红蓼挥发油对三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三种植物病原菌
        1.1.1 马铃薯环腐病菌
        1.1.2 番茄溃疡病菌
        1.1.3 白菜软腐病菌
    1.2 植物源杀菌剂
        1.2.1 植物源杀菌剂的活性成分
        1.2.2 植物源杀菌剂的抑菌机理
        1.2.3 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利用研究
    1.3 植物挥发油
        1.3.1 植物挥发油的特点
        1.3.2 植物挥发油的提取
        1.3.3 植物挥发油的应用
    1.4 水生植物红蓼的研究进展
        1.4.1 红蓼的形态特征
        1.4.2 生境和资源分布
        1.4.3 红蓼的利用价值
    1.5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蓼挥发油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成分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种及培养基
        2.1.2 供试植物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红蓼挥发油的提取
        2.2.2 红蓼挥发油的单因素实验
        2.2.3 红蓼挥发油提取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实验
        2.2.4 红蓼挥发油抑菌活性的测定
        2.2.5 红蓼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2.3 数据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浸泡时间、提取时间、液料比的单因素实验分析
        2.4.2 响应面法优化红蓼挥发油提取条件
        2.4.3 红蓼挥发油抑菌活性的分析
        2.4.4 红蓼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红蓼挥发油的抑菌机理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种及培养基
        3.1.2 供试植物
        3.1.3 实验试剂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对细胞形态及性状的影响实验
        3.2.2 对细胞壁的影响实验
        3.2.3 对细胞膜的影响实验
    3.3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对病原菌细胞形态及性状的影响
        3.4.2 对病原菌细胞壁的影响
        3.4.3 对病原菌细胞膜的影响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的研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种及培养基
        4.1.2 供试材料
        4.1.3 实验试剂
        4.1.4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溶剂的筛选
        4.2.2 乳化剂的筛选
        4.2.3 毒力实验及配方的确定
        4.2.4 活体检测实验
        4.2.5 对幼苗长势的影响实验
    4.3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溶剂的筛选结果
        4.4.2 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乳化剂的筛选结果
        4.4.3 毒力实验及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配方的确定
        4.4.4 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的活体检测结果
        4.4.5 红蓼挥发油植物源杀菌剂对幼苗长势的影响
    4.5 讨论
    4.6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致病疫霉诱导下HT-6抑菌物质的初步分析及防病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马铃薯晚疫病
        1.1.1 病害症状
        1.1.2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1.1.3 病原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1.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1.2.1 农业防治
        1.2.2 抗病品种的选育
        1.2.3 化学防治
        1.2.4 生物防治
    1.3 微生物共培养
        1.3.1 协同代谢作用
        1.3.2 竞争抑制作用
        1.3.3 诱导作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致病疫霉对HT-6产生抑菌物质的诱导及其阻断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HT-6经LBL培养后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检测
        2.2.2 HT-6经RL培养后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检测
        2.2.3 HT-6 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形态的影响
        2.2.4 单独培养HT-6 菌株后胞内及胞壁物质的抑菌作用测定
        2.2.5 HT-6 菌株的抑菌物质是否为挥发性气体的确定
        2.2.6 对峙培养不同时间后抑菌带中无菌体琼脂块抑菌作用的测定
        2.2.7 对峙培养后抑菌带中不同数量无菌体琼脂块抑菌作用的测定
        2.2.8 不同试剂阻断HT-6 产生抑菌物质的检测
        2.2.9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HT-6经LBL培养后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验证
        2.3.2 HT-6经RL培养后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验证
        2.3.3 HT-6 菌液对致病疫霉菌丝形态的影响
        2.3.4 单独培养HT-6 后胞内及胞壁物质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2.3.5 HT-6 菌株的抑菌物质是否为挥发性物质的确定
        2.3.6 对峙培养不同时间抑菌带中无菌体琼脂块的抑菌作用
        2.3.7 对峙培养后抑菌带中不同数量无菌体琼脂块的抑菌作用
        2.3.8 不同试剂对HT-6 产生抑菌物质的阻断效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致病疫霉诱导后HT-6抑菌物质的浸提及抑菌防病作用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试验仪器
        3.1.4 试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致病疫霉与HT-6 液体混合培养后抑菌效果分析
        3.2.2 致病疫霉与HT-6 对峙培养后抑菌物质的浸提及抑菌效果
        3.2.3 不同溶剂浸提液对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和直接萌发的影响
        3.2.4 不同溶剂浸提液在马铃薯块茎上的防病作用
        3.2.5 不同溶剂浸提液在马铃薯叶片上的防病作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液体混合培养后抑菌效果分析
        3.3.2 平板对峙培养后抑菌带中抑菌物质的浸提及抑菌作用
        3.3.3 不同溶剂浸提液对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和直接萌发的影响
        3.3.4 不同溶剂浸提液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的防病作用
        3.3.5 不同溶剂浸提液在叶片上的防病作用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HT-6抑菌物质的稳定性及对马铃薯抗性相关物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试验仪器
        4.1.4 试验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致病疫霉与HT-6 对峙培养后抑菌物质甲醇浸提液的制备
        4.2.2 甲醇浸提液中抑菌物质含量的测定
        4.2.3 不同浓度甲醇浸提液影响致病疫霉菌丝体生长的观察
        4.2.4 甲醇浸提液影响马铃薯块茎切片中防御性酶活的测定
        4.2.4.1 酶液的提取
        4.2.4.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4.2.4.3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测定
        4.2.4.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检测
        4.2.5 甲醇浸提液影响马铃薯块茎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4.2.6 甲醇浸提液中抑菌物质的稳定性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甲醇浸提液中抑菌物质的含量测定
        4.3.2 不同浓度甲醇浸提液对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4.3.3 甲醇浸提液对马铃薯块茎防御性酶活的影响
        4.3.4 甲醇浸提液对马铃薯块茎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4.3.5 甲醇浸提液中抑菌物质的稳定性
    4.4 讨论
        4.4.1 防御酶系统可能的作用机制
        4.4.2 甲醇浸提液的稳定性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及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现状
        1.1.1 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特点
        1.1.2 中药材病虫害农药防治存在的问题
    1.2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1.2.1 植物源农药概述
        1.2.2 植物源农药的发现及现状
        1.2.3 植物源农药的种类
        1.2.4 植物农药的开发形式
        1.2.5 主要植物源农药品种
        1.2.6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前景
    1.3 冬凌草的研究进展
        1.3.1 冬凌草介绍
        1.3.2 冬凌草化学组成
        1.3.3 冬凌草药理活性
    1.4 金银花主要病虫害
        1.4.1 蚜虫
        1.4.2 棉铃虫
        1.4.3 蛴螬
        1.4.4 白粉病
        1.4.5 枝枯病
        1.4.6 叶斑病
    1.5 地黄主要病虫害
        1.5.1 地下害虫
        1.5.2 轮纹病
        1.5.3 枯萎病
    1.6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提取方法对冬凌草各部位产率的研究
    2.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2 总浸膏的提取及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3.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3.1.1 材料
        3.1.2 供试菌株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主要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的活性测定
        3.2.2 正丁醇萃取物对地黄轮纹病菌的毒力作用测定
        3.2.3 冬凌草提取液对地黄轮纹病菌的防治作用
        3.2.4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白粉病的田间防治作用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冬凌草提取物杀虫活性的测定
    4.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4.1.1 材料
        4.1.2 供试靶标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主要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室内毒力作用
        4.2.2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田间防效实验
        4.2.3 冬凌草提取物对棉铃虫触杀活性测定
        4.2.4 冬凌草提取物对蛴螬的杀虫实验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室内毒杀作用
        4.3.2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蚜虫的田间防效作用
        4.3.3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棉铃虫的触杀作用
        4.3.4 冬凌草提取物对金银花蛴螬的触杀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
    5.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5.1.1 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主要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5.2.2 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5.2.3 总多糖的测定
        5.2.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2.5 麦角甾醇含量的测定
        5.2.6 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2.7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5.2.8 总多糖的测定
        5.2.9 DNA含量的测定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5.3.2 对菌丝溶液电导率的影响
        5.3.3 对菌丝溶液总多糖的影响
        5.3.4 对菌丝溶液蛋白质的影响
        5.3.5 对麦角甾醇含量的影响
        5.3.6 冬凌草提取物对地黄轮纹病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5.3.7 对菌丝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5.3.8 对菌丝总多糖合成的影响
        5.3.9 对DNA含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冬凌草对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6.1 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
        6.1.1 材料
        6.1.2 供试病原菌
    6.2 实验方法
        6.2.1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7种植物源真菌的活性测定
        6.2.2 冬凌草萃取物对7种植物源真菌的毒力作用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溶剂萃取物对几种植物源真菌的活性的比较
        6.3.2 冬凌草萃取物对几种植物源真菌的毒力作用测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枯茗酸抑菌活性及其对西瓜枯萎病原菌的抑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源芳香族有机酸的应用现状
        1.1.1 植物源芳香族有机酸的防腐活性
        1.1.2 植物源芳香族有机酸的医用活性
        1.1.3 植物源芳香族有机酸的农用活性
    1.2 枯茗酸农用活性研究进展
        1.2.1 枯茗酸的来源
        1.2.2 枯茗酸的农用抑菌活性
        1.2.3 枯茗酸的环境安全性
    1.3 西瓜枯萎病的研究现状
        1.3.1 西瓜枯萎病的危害及症状
        1.3.2 西瓜枯萎病菌的研究现状
        1.3.3 西瓜枯萎病的主要防控措施
    1.4 velvet家族蛋白在丝状真菌中的研究进展
        1.4.1 velvet家族蛋白成员与结构
        1.4.2 甲基转移酶蛋白laeA与 velvet家族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1.4.3 Velvet家族蛋白与甲基转移酶蛋白LaeA的生理调控作用
    1.5 问题的提出与本论文设计思路
第二章 枯茗酸与11种植物源芳香酸抑菌活性比较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2 种小分子芳香酸对植物病菌的抑菌活性
        2.2.2 3 种小分子芳香酸的抑菌谱
        2.2.3 3 种小分子芳香酸对6种病菌的室内毒力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枯茗酸对3种植物病原菌抑菌活性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枯茗酸对油菜菌核病菌抑菌活性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3.2.2 枯茗酸对苹果树腐烂病菌抑菌活性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3.2.3 枯茗酸对西瓜枯萎病菌抑菌活性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3.3 讨论
        3.3.1 枯茗酸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显着的抑菌活性
        3.3.2 枯茗酸可以激活寄主抗氧化防御酶系
        3.3.3 枯茗酸影响病原菌细胞膜结构是其抑菌机制之一
        3.3.4 枯茗酸影响病原菌主要致病因子的产生是其防病机制之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瓜枯萎病原菌敲除和回补突变体构建及筛选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西瓜枯萎病菌Bik2、Bik3、Vel1和Lae1 基因鉴定及序列分析
        4.2.2 西瓜枯萎病菌Vel1 敲除突变体阳性转化子验证
        4.2.3 西瓜枯萎病菌Lae1 敲除突变体阳性转化子验证
        4.2.4 西瓜枯萎病菌Bik2 敲除突变体阳性转化子验证
        4.2.5 西瓜枯萎病菌Bik3 敲除突变体阳性转化子验证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枯茗酸对野生菌和突变菌生理效应的比较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野生菌与突变菌对枯茗酸敏感性的比较
        5.2.2 野生菌与突变菌菌丝形态比较
        5.2.3 vel1和lae1 基因对比卡菌红素合成的影响
        5.2.4 目的基因缺失对病菌致病力的影响
        5.2.5 vel1和lae1 基因对镰刀菌酸毒素生物合成调控作用
        5.2.6 vel1和lae1 基因缺失对细胞膜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5.2.7 bik2和bik3 基因缺失对氧化压敏感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
    5.3 讨论
        5.3.1 vel1,lae1,bik2和bik3 基因正调控西瓜枯萎病菌比卡菌红素合成
        5.3.2 vel1,lae1 基因正调控西瓜枯萎病菌镰刀菌酸合成
        5.3.3 枯茗酸对velvet家族蛋白有重要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枯茗酸与潜在靶标蛋白的分子模拟对接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分子对接配体枯茗酸3D模型建立
        6.1.2 fovel1、folae1、fobik2和fobik3 受体的同源模建
        6.1.3 枯茗酸ligand与靶标蛋白的分子对接研究
        6.1.4 PyMOL分析所得对接复合体的空间构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枯茗酸能量最小化3D优化构型
        6.2.2 受体蛋白同源模建的晶体结构
        6.2.3 枯茗酸与受体蛋白模拟对接结果的空间构型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vel1、lae1 基因参与西瓜枯萎病菌侵染寄主植物
        7.1.2 枯茗酸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作用机制
        7.1.3 枯茗酸具有开发成新型植物源杀菌剂的潜力
    7.2 结论
    7.3 本研究创新点
    7.4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附录B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
附录C 总RNA的提取与反转录
附录D 基因组DNA的提取
附录E Southern杂交所用试剂配制及步骤
致谢
作者简介

(6)野艾蒿中双四氢呋喃类木脂素的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植物源农用杀菌应用以及蒿属植物相关研究进展
    1.1 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1.1.1 杀菌植物资源概述
        1.1.2 植物中发挥抑菌作用的有效成分
        1.1.3 植物源杀菌剂产品概述
        1.1.4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方向
    1.2 蒿属植物概述
        1.2.1 野艾蒿及其相关特征
        1.2.2 野艾蒿化学成分简述
        1.2.3 蒿属植物所分离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
        1.2.4 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3.1 化学成分分离
        1.3.2 生物活性测定
        1.3.3 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野艾蒿粗提物的分离以及C组分抑菌活性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野艾蒿粗提物一级硅胶柱的分析结果
        2.2.2 野艾蒿粗提物一级硅胶柱C组分抑菌活性结果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野艾蒿C组分中木脂素成分的分离纯化以及结构鉴定
    3.1 供试材料
        3.1.1 供试组分
        3.1.2 供试试剂
        3.1.3 供试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C组分的硅胶柱分离
        3.2.2 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3.3 化合物结构鉴定
        3.3.1 单体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3.3.2 波谱数据归属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化合物抑菌活性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活性初筛结果
        4.2.2 所筛选化合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4.2.3 化合物的构效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全文总结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7)三种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瓜类枯萎病病原菌的分布、危害及病原
    1.2 西瓜枯萎病研究进展
        1.2.1 西瓜枯萎病害症状
        1.2.2 尖孢镰刀菌的基本特征
        1.2.3 西瓜枯萎病防治研究进展
        1.2.4 寄主与病原菌的作用机制—致病机制
        1.2.5 寄主与病原菌的作用机制—抗性机制
        1.2.6 枯萎病菌的蛋白组学研究
        1.2.7 代谢组学
    1.3 丁香、甘草、瑞香狼毒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3.1 丁香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3.2 甘草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3.3 瑞香狼毒抑菌活性研究进展
    1.4 发展前景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2.1.2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不同枯萎病害真菌的种属鉴定
    2.3 结论与讨论
3 植物提取物的提取方法与生物活性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3.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植物提取物提取方法
        3.2.2 混合溶剂提取物质的方法
        3.2.3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测定
    3.3 试验结果
        3.3.1 不同提取方法对植物的提取率
        3.3.2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率
        3.3.3 混合溶剂提取的3种植物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分析
    3.4 结论与讨论
4 西瓜枯萎病病原真菌显微观察
    4.1 电镜技术
    4.2 试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4.2.1 试验材料及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真菌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
    4.4 试验结果
        4.4.1 不同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菌丝的影响
    4.5 结论与讨论
5 常规生理指标分析
    5.1 试验材料及试剂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的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5.2.2 3 种植物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影响
    5.3 试验结果
        5.3.1 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的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5.3.2 3 种植物提取物发酵液和菌丝体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5.4 结论与讨论
6 西瓜枯萎病病原真菌及处理后的蛋白组试验
    6.1 试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
        6.1.3 试验仪器
    6.2 试验方法
    6.3 试验结果
        6.3.1 蛋白浓度及蛋白电泳图
7 3种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植株酶活影响及显微形态研究
    7.1 试验材料及试剂仪器
        7.1.1 试验材料
        7.1.2 试验试剂
        7.1.3 试验仪器
    7.2 试验方法
        7.2.1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和菌丝体悬浮液的配制
        7.2.2 植物苗期培养及接菌方法
        7.2.3 石蜡切片与显微观察
        7.2.4 生理指标的测定
    7.3 试验结果
        7.3.1 西瓜枯萎苗期症状和西瓜枯萎石蜡切片结果
        7.3.2 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植株的酶活影响
    7.4 结论与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8)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抑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西瓜枯萎病综合防治的研究进展
        1.1.1 农业防治
        1.1.2 抗病育种
        1.1.3 嫁接防治
        1.1.4 生物防治
        1.1.5 化学防治
    1.2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
        1.2.1 抑菌杀菌植物资源研究
        1.2.2 抑菌杀菌活性成分研究
        1.2.3 抑菌杀菌作用机理研究
    1.3 芥菜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1.3.1 活性成分
        1.3.2 生物活性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谱测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芥菜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2.3.2 芥菜提取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
        2.3.3 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3.4 芥菜提取物对10 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2.4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响应面法优化芥菜抑菌物质超声波提取工艺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提取工艺研究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3.3.2 响应面优化试验
    3.4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机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芥菜提取物对菌丝形态结构的影响
        4.3.2 芥菜提取物对菌体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3.3 芥菜提取物对菌体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3.4 芥菜提取物对菌体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的影响
        4.3.5 芥菜提取物对菌体SDH和 MDH活性的影响
        4.3.6 芥菜提取物对菌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3.7 芥菜提取物对菌体内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第5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分析不同芥菜品种化学成分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材料
        5.2.2 仪器
        5.2.3 提取物制备
        5.2.4 色谱条件
        5.2.5 质谱条件
    5.3 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桑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2.桑科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3.本论文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桑树内生菌的分离与多样性分析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桑树内生真菌的化感作用研究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对稗草的化感作用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桑树内生真菌对蓝藻生长的影响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桑树内生真菌抗菌活性研究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抗菌活性菌株筛选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二节 抗菌菌株SZ-48 鉴定、代谢物GC-MS分析及抗菌机制初步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桑树内生菌多糖的抗氧化作用及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第一节 桑树内生真菌SZ-2菌株鉴定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二节 桑树内生真菌SZ-2的胞外多糖分离与纯化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三节 桑树内生链格孢(Alternaria sp. SZ-2)胞外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第四节 内生链格孢(Alternaria sp. SZ-2)菌丝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基金资助
致谢

(10)两株链霉菌对荔枝霜疫病的防病潜力和防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荔枝的概述
    1.2 荔枝霜疫病的研究进展
        1.2.1 荔枝霜疫病的危害
        1.2.2 荔枝霜疫霉的生物学特性
        1.2.3 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措施
        1.2.3.1 农业防治
        1.2.3.2 化学防治
        1.2.3.3 生物防治
    1.3 链霉菌的研究概况
        1.3.1 链霉菌的分布情况及形态特征
        1.3.2 链霉菌分类鉴定方法
        1.3.3 链霉菌在植物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3.4 链霉菌的生防作用机制
        1.3.4.1 抗生作用
        1.3.4.2 寄生作用
        1.3.4.3 竞争作用
        1.3.4.4 促生作用
        1.3.4.5 诱导抗性
    1.4 微生物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4.1 真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4.2 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4.3 链霉菌挥产生的发性抑菌物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荔枝霜疫霉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1.1 供试菌株
        2.1.1.2 培养基
        2.1.2 实验方法
        2.1.2.1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2.1.2.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2.1.2.1.2 放线菌株的分离及保藏
        2.1.2.2 荔枝霜疫霉生防放线菌的筛选
        2.1.2.2.1 荔枝霜疫霉生防放线菌的初选
        2.1.2.2.2 荔枝霜疫霉生防放线菌的复筛
        2.1.2.2.3 生防放线菌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抑菌活性测定
        2.1.2.2.4 产生挥发性抑菌物质生防放线菌的筛选
        2.1.2.2.5 放线菌TJGA-19菌株活体的抑菌谱测定
        2.1.2.2.6 放线菌TJGA-19发酵滤液的抑菌谱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放线菌分离纯化
        2.2.2 荔枝霜疫霉生防放线菌的初选
        2.2.3 荔枝霜疫霉生防放线菌的复选
        2.2.4 生防放线菌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抑菌活性测定
        2.2.5 产生挥发性物质(VOCs)抑制荔枝霜疫霉的菌株
        2.2.6 放线菌TJGA-19菌体的抑菌谱测定
        2.2.7 放线菌TJGA-19发酵滤液的抑菌谱测定
    2.3 小结
第三章 放线菌TJGA-19、BWL-H1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供试菌株
        3.1.1.2 供试培养基
        3.1.2 实验方法
        3.1.2.1 16S rDNA序列分析
        3.1.2.1.1 基因组DNA提取
        3.1.2.1.2 PCR扩增
        3.1.2.1.3 PCR产物检测
        3.1.2.1.4 序列分析
        3.1.2.2 形态特征观察
        3.1.2.2.1 光学显微镜观察
        3.1.2.2.2 扫描电镜观察
        3.1.2.3 培养特征观察
        3.1.2.4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3.1.2.4.1 碳源利用
        3.1.2.4.2 氮源利用
        3.1.2.4.3 pH耐受实验
        3.1.2.4.4 NaCl耐受实验
        3.1.2.4.5 温度耐受实验
        3.1.2.4.6 过氧化氢酶实验
        3.1.2.4.7 脲酶实验
        3.1.2.4.8 酯酶实验
        3.1.2.4.9 明胶液化实验
        3.1.2.4.10 淀粉水解实验
        3.1.2.4.11 纤维素利用实验
        3.1.2.4.12 硫化氢产生实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菌株TJGA-19的多相分析鉴定
        3.2.1.1 菌株TJGA-19的基因组DNA提取及扩增
        3.2.1.2 菌株TJGA-19的16S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3.2.1.3 菌株TJGA-19形态特征
        3.2.1.4 菌株TJGA-19培养特征
        3.2.1.5 菌株TJGA-19生理生化特征
        3.2.2 菌株BWL-H1的多相分析鉴定
        3.2.2.1 菌株BWL-H1的基因组DNA提取及扩增
        3.2.2.2 菌株BWL-H1的16S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3.2.2.3 菌株BWL-H1形态特征
        3.2.2.4 菌株BWL-H1的培养特征
        3.2.2.5 菌株BWL-H1生理生化特征
        3.2.3 菌种鉴定
        3.2.3.1 菌株TJGA-19的鉴定
        3.2.3.2 菌株BWL-H1的鉴定
    3.3 小结
第四章 阿孙链霉菌TJGA-19发酵条件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供试菌株
        4.1.1.2 培养基
        4.1.2 实验方法
        4.1.2.1 种子液的制备
        4.1.2.2 荔枝霜疫霉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4.1.2.3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4.1.2.4 菌株TJGA-19发酵培养基营养成分优化
        4.1.2.4.1 无菌发酵滤液的制备
        4.1.2.4.2 碳源筛选
        4.1.2.4.3 有机氮源筛选
        4.1.2.4.4 无机氮源筛选
        4.1.2.4.5 微量元素筛选
        4.1.2.5 菌株TJGA-19发酵培养基营养成分用量优化
        4.1.2.5.1 可溶性淀粉用量筛选
        4.1.2.5.2 黄豆粉用量筛选
        4.1.2.5.3 (NH_4)_2SO_4用量筛选
        4.1.2.5.4 NaCl用量筛选
        4.1.2.5.5 酵母粉用量筛选
        4.1.2.6 菌株TJGA-19发酵条件优化
        4.1.2.6.1 发酵温度筛选
        4.1.2.6.2 发酵时间筛选
        4.1.2.6.3 培养基pH值筛选
        4.1.2.6.4 摇床转速筛选
        4.1.2.6.5 装液量筛选
        4.1.3 优化培养条件后的抑菌活性检测
        4.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株TJGA-19发酵培养基营养成分优化
        4.2.1.1 不同碳源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1.2 不同有机氮源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1.3 不同无机氮源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1.4 不同微量元素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2 菌株TJGA-19发酵培养基营养成分用量优化
        4.2.2.1 可溶性淀粉用量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2.2 黄豆粉用量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2.3 (NH4)2SO4用量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2.4 NaCl用量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2.5 酵母粉用量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3 菌株TJGA-19发酵条件优化
        4.2.3.1 发酵温度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3.2 发酵时间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3.3 培养基pH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3.4 摇床转速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3.5 装液量对菌株TJGA-19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4.2.4 优化培养条件后的抑菌活性检测
    4.3 小结
第五章 阿孙链霉菌TJGA-19发酵滤液稳定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1.1 供试菌株
        5.1.1.2 培养基
        5.1.2 实验方法
        5.1.2.1 菌株TJGA-19种子液的制备
        5.1.2.2 荔枝霜疫霉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5.1.2.3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5.1.2.4 菌株TJGA-19无菌发酵滤液的制备
        5.1.2.5 发酵滤液稳定性测定
        5.1.2.5.1 光照稳定性
        5.1.2.5.2 热稳定性
        5.1.2.5.3 蛋白酶K稳定性
        5.1.2.5.4 酸碱稳定性
        5.1.2.5.5 紫外光的稳定性
        5.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光照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2.2 温度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2.3 100℃下不同处理时间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2.4 蛋白酶K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2.5 pH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2.6 紫外光对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的抑菌机理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1.1 供试菌株
        6.1.1.2 植物材料
        6.1.2 实验方法
        6.1.2.1 菌株TJGA-19种子液的制备
        6.1.2.2 荔枝霜疫霉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6.1.2.3 抑菌活性测定方法
        6.1.2.4 菌株TJGA-19无菌发酵滤液的制备
        6.1.2.5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囊产量的影响
        6.1.2.6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6.1.2.7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卵孢子产量的影响
        6.1.2.8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菌丝形态的影响
        6.1.2.8.1 光学显微镜观察
        6.1.2.8.2 扫描电镜观察
        6.1.2.8.3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6.1.2.9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离体叶片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
        6.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囊产量的影响
        6.2.2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6.2.3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卵孢子产量的影响
        6.2.4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菌丝形态的影响
        6.2.4.1 光学显微镜观察
        6.2.4.2 扫描电镜观察
        6.2.5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6.2.6 菌株TJGA-19发酵滤液对离体叶片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
    6.3 小结
第七章 阿孙链霉菌TJGA-19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的抑菌机理及防病效果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材料
        7.1.1.1 供试菌株
        7.1.1.1.1 生防菌
        7.1.1.1.2 靶标菌
        7.1.1.2 植物材料
        7.1.1.3 培养基
        7.1.2 实验方法
        7.1.2.1 荔枝霜疫霉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7.1.2.2 阿孙链霉菌TJGA-19产生挥发性物质的制备
        7.1.2.3 培养时间对阿孙链霉菌TJGA-19产生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7.1.2.4 活性碳对阿孙链霉菌TJGA-19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7.1.2.5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囊产量的影响
        7.1.2.6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7.1.2.7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卵孢子产量的影响
        7.1.2.8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超微结构的影响
        7.1.2.8.1 扫描电镜制样
        7.1.2.8.2 透射电镜制样
        7.1.2.9 挥发性物质对离体叶片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
        7.1.2.10 挥发性物质的收集及鉴定
        7.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培养时间对阿孙链霉菌TJGA-19产生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7.2.2 活性碳对阿孙链霉菌TJGA-19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7.2.3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囊产量的影响
        7.2.4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的影响
        7.2.5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卵孢子产量的影响
        7.2.6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超微结构的影响
        7.2.7 挥发性物质对离体叶片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
        7.2.8 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7.3 小结
第八章 粪生链霉菌BWL-H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的抑菌机理及防病效果研究
    8.1 材料与方法
        8.1.1 材料
        8.1.2 实验方法
        8.1.2.1 荔枝霜疫霉孢子囊悬浮液的制备
        8.1.2.2 粪生链霉菌BWL-H1产生挥发性物质的制备
        8.1.2.3 粪生链霉菌BWL-H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的抑菌谱测定
        8.1.2.4 培养时间对粪生链霉菌BWL-H1产生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8.1.2.5 活性碳对粪生链霉菌BWL-H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8.1.2.6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囊产量的影响
        8.1.2.7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芽管形态的影响
        8.1.2.8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卵孢子产量的影响
        8.1.2.9 挥发性物质对芽管穿透玻璃纸能力的影响
        8.1.2.10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超微结构的影响
        8.1.2.10.1 扫描电镜制样
        8.1.2.10.2 透射电镜制样
        8.1.2.11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在离体叶片上侵染过程的影响
        8.1.2.12 挥发性物质对离体叶片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
        8.1.2.13 挥发性物质对离体枝条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
        8.1.2.14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果实霜疫病的防治效果
        8.1.2.15 挥发性物质的收集及鉴定
        8.1.2.16 人工合成挥发性化合物对荔枝霜疫霉的抑制作用
        8.1.2.16.1 人工合成挥发性化合物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囊产量的影响
        8.1.2.16.2 人工合成挥发性化合物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芽管生长的影响
        8.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8.2 结果与分析
        8.2.1 粪生链霉菌BWL-H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的抑菌谱
        8.2.2 培养时间对粪生链霉菌BWL-H1产生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8.2.3 活性碳对粪生链霉菌BWL-H1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的影响
        8.2.4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及孢子囊产量的影响
        8.2.5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芽管形态的影响
        8.2.6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卵孢子产量的影响
        8.2.7 挥发性物质对芽管穿透玻璃纸能力的影响
        8.2.8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超微结构的影响
        8.2.9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在离体叶片上侵染过程的影响
        8.2.10 挥发性物质对离体叶片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
        8.2.11 挥发性物质对离体枝条荔枝霜疫病的防治效果
        8.2.12 挥发性物质对荔枝果实霜疫病的防治效果
        8.2.13 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8.2.14 人工合成挥发性化合物对荔枝霜疫霉菌丝生长、孢子囊产量、孢子囊萌发和芽管生长的影响
    8.3 小结
第九章 全文讨论与总结
    9.1 全文讨论
        9.1.1 荔枝霜疫霉拮抗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
        9.1.2 放线菌TJGA-19、BWL-H1的鉴定
        9.1.3 阿孙链霉菌TJGA-19发酵条件优化
        9.1.4 阿孙链霉菌TJGA-19发酵滤液稳定性研究
        9.1.5 阿孙链霉菌TJGA-19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的抑菌机理研究
        9.1.6 阿孙链霉菌TJGA-19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的抑菌机理及防病效果研究
        9.1.7 粪生链霉菌BWL-H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荔枝霜疫霉的抑菌机理及防病效果研究
    9.2 总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四、28种植物样品提取物离体抑菌作用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蒙药植物提取物对青贮微生物的影响研究[D]. 李鼐.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2]红蓼挥发油对三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研究[D]. 高以宸. 山西大学, 2020(01)
  • [3]致病疫霉诱导下HT-6抑菌物质的初步分析及防病作用[D]. 张红霞. 河北大学, 2020(08)
  • [4]冬凌草提取物抑菌杀虫活性及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D]. 李小霞. 郑州大学, 2020(02)
  • [5]枯茗酸抑菌活性及其对西瓜枯萎病原菌的抑菌机理研究[D]. 孙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
  • [6]野艾蒿中双四氢呋喃类木脂素的抑菌活性研究[D]. 谢景宇.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7]三种植物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D]. 郑瑞瑞.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芥菜提取物对西瓜枯萎病菌抑菌活性的研究[D]. 刘琳.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9]桑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化感、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 郑丽屏. 苏州大学, 2018(06)
  • [10]两株链霉菌对荔枝霜疫病的防病潜力和防病机理研究[D]. 邢梦玉.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28份植物样品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