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诗歌的情感风格

论曹植诗歌的情感风格

一、试论曹植诗歌的情感格调(论文文献综述)

马珍珍[1](2021)在《魏晋诗歌中的“风”意象研究》文中提出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概念,其中风意象内涵较为丰富多样,为历代诗人所喜爱。纵观魏晋诗歌发展的长河,“风”是频繁使用的意象之一,也是诸多自然意象中比较为多变灵活的一个。“风”从先秦时就已经具有丰富的内涵,随着诗歌的发展,风意象在类型和内涵上逐渐丰富,成为诗歌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文人开始在文学创作中体现自我内心世界,因此风意象在此期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本文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蓝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散点透视的研究方法,分析魏晋诗歌中风意象的发展演变历程,探析风意象对古代诗歌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对魏晋诗歌中的风意象进行具体的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先秦两汉时期诗歌中风意象的发展状况,选取了《诗经》、《楚辞》和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汉代诗歌为例,来溯源早期风意象的表现特点以及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第二部分选取了曹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曹植和阮籍为例,以两位诗人作品中风意象所呈现的特点,来探究时代特征对意象内涵的影响。第三部分选取两晋时期的陆机、陶渊明为例,对二人诗歌中所蕴含的风意象作细致的分析,剖析风意象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不同时代、不同作家在思想情感上的变化,探究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对风意象的发展影响。最后对风意象在魏晋时期发展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风意象在古代诗歌意象发展中的深远意义。

叶飞,王宏林[2](2021)在《汉音、魏响与别调:沈德潜对魏诗的分期与定位》文中研究表明沈德潜将魏诗定位为"汉音""魏响""别调"三种审美典型,迥异于前人。曹操乐府诗对"俗乐"的赓续,"以诗写史"的实录精神,是构成"汉音"的重要因素。曹丕、曹植轻合乐而尚音韵,淡化叙事而侧重情感抒发,尚作用而远自然,由慷慨激昂转向温婉轻靡的审美取向,构成了"魏响"的核心要义。阮籍融随兴寓言、玄思意趣于一体,比、赋连用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别调"的独特风貌。沈德潜以"汉音""魏响""别调"定位魏诗,体现了其所代表的清代格调派取法更广的诗学倾向,纠正了前代诗学以"建安风骨"代指魏诗的偏颇,更加准确地揭示出魏诗的总体特征、流变轨迹和艺术价值。

尹珍珍[3](2020)在《明清时期《诗经》评点“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时期兴起的《诗经》评点本以文学阐释为主要特点,是《诗经》研究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批评现象。《诗经》评点的方式和内容从多种视角对诗歌进行赏析,其中对“兴”这一表现手法也有不少精到的论述。明清时期的《诗经》评点本对“兴”的阐发包括内涵、作用及艺术效果等方面,这对于“兴”义、《诗经》以及诗歌理论研究的完善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从明清两代选取有代表性的评点本,主要从评点家的诗学思想出发分析评“兴”的文学价值。论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兴”的起源以及先秦以来历代对《诗经》“兴”的研究概况。简要论述先秦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兴”的研究的主要特点。最后在梳理概括的基础上作总结,肯定“兴”研究的价值并指出明前“兴”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明代《诗经》评点本评“兴”的概况。简要论述了晚明评点发生的背景因素。选取了明代三部具有代表性的《诗经》评点本展开论述:明代孙鑛的《批评诗经》、戴君恩的《读风臆评》和陈组绶的《诗经副墨》。总结评点家的诗学思想及文学性的体现,继而分析评“兴”的状况和特点。最后列举明诗话作品对“兴”的赏析与评点类作品作对比,以突显评点本评“兴”的发展特点。第三部分着重于分析清代《诗经》评点本评“兴”的状况。首先归纳清代《诗经》评点得以继续发展的背景因素。选取了清代几部重要的评点本,以牛运震的《诗志》、陈继揆的《读风臆补》、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及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为代表进行论述。着重于对《诗经》评点本的诗学思想的阐发以及评“兴”的艺术特色的体现。在清诗话的分析与评点本的对比中,总结《诗经》评点本评“兴”的特点。第四部分着重总结了明清时期《诗经》评点中“兴”的研究的文学地位。作为明清时期独特的文学批评现象,《诗经》评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扩展“兴”义、深化《诗经》研究以及诗歌理论完善和创作实践的启发指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杂糅着经学观念的文学批评形式,《诗经》评点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局限性:经学说《诗》思想的残余影响着评点的发展;评点家以自身的诗学思想说《诗》也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成见;“兴”作为文学批评的元素之一,并不是所有《诗经》评点本的着重点,因此会存在评“兴”的简略。

马丰蕾[4](2019)在《浅析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及贡献》文中研究指明曹植可以说是整个建安文坛最负盛名的诗人。钟嵘《诗品》评价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架溢今古,卓而不群"[2]117-118。不仅如此,曹植诗歌突出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曹植长于五古,开五言古诗一代之诗风;曹植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在情感的表达丰富而热烈的同时,多样化的抒情方式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先例;曹植大力创作乐府诗,对汉乐府民歌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使乐府诗完成了由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化。

王玉林[5](2019)在《清代前期谢灵运诗歌接受研究》文中指出谢灵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大家,其经典性地位不容忽视。清代前期,社会动荡,文人群体思想活跃,处于明清诗学转承的关键期,其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鉴于此,本文立足清代前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原始文献资料出发,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分三章分别考察在不同诗学流派及诗学思潮背景下,文人士子接受谢诗的整体风貌,进一步探求此期与清代中后期相比接受谢诗的独特性。绪论中将谢灵运诗歌在不同历史分期中学界对谢灵运诗歌接受方面的文献整理进行整理,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南朝至明代诗坛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主要集中在艺术风貌论、情意论、陶谢优劣论、谢诗的渊源及影响、谢诗的仿作、谢灵运诗文集考论六个方面,这构成现代学术界谢灵运诗歌接受研究的雏形。第一章为清代前期谢诗接受的基本态势,主要从谢灵运在清代前期诗学地位的起伏、文人对谢诗独特贡献的认知两个方面考察清代前期文人对谢灵运诗歌的接受。在清代前期宗唐、宗宋之风下,文人以汉魏六朝诗歌为唐宋诗歌之旨归,王夫之、吴淇、王士禛从抒情与审美传统的角度,认为谢诗内含《诗经》“风雅”精神,不仅有摹山状水之貌、名哲之道,且发诸性情,涵蕴丰富,对谢诗较为推崇。陈祚明从诗歌的情与辞两个方面评论谢诗,认为谢诗皆善辞,但多抒发个人之情,缺乏建安风度,格局较小。贺贻孙认为谢诗辞采华美、意旨丰富,但有句无篇,诗风生涩。同时清代前期文人认为谢灵运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拓了山水诗歌题材,二是创变排偶、开唐律之先声,变革诗歌体式。第二章从诗歌的风貌范式、创作技法、情理关系等方面归纳清代前期诗评家对谢灵运诗歌的关注点及评价倾向。具体而言,清代前期诗评家认为谢诗既继承前人清新自然之说,又发现了其内在的深奥与警秀。相比于其诗体风格,清代前期诗评家更关注其诗歌的章法之妙及其在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上造成的艺术效果。在情理关系上,清人认为谢诗景中含情,由情生景,诗人在创作时所写之物、所感之情、所用之语,皆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妙合无垠,达到自然天成,合乎神理的境界。第三章从仿作的角度,考察清代前期文人在诗歌创作方面对谢诗的接受。清代前期的拟谢之作,大致可分为效谢体、效谢诗、与谢灵运同题诗三类。以黄周星、朱彝尊、王摅、钱陈群、陈祖法为代表。清代前期文人对谢诗的拟作既承谢诗三段论结构又重摹景,摹仿谢诗对动词、形容词在句中的用法同时化用谢句,承继谢灵运山水诗“山象”“水象”等宏大意象的同时多侧重对细微“物象”的刻画,且多以自然意象和地点意象的并置结构句子。结语进一步总结,谢灵运诗歌对“自然论”文艺美学、诗法理论范畴、“清空”意境等诗学发展的贡献,清代之前品评谢诗的基本范式、学谢名家序列等谢灵运诗歌接受的基本态势,清代前期诗坛形成接受谢诗的文人群体、唐宋诗之争下的谢诗、清人拟谢之作的特点,以及清代中晚期乾嘉诗坛、桐城派及湖湘诗派接受谢诗的大致情况。附录部分辑录邢昉、龚鼎孳、黄周星、施闰章、叶矫然、王摅、朱彝尊、王廷灿、沈季友、陈祖法、钱陈群等诗人拟写谢诗的诗作,分效谢体、咏谢诗、同题诗三类进行整理。本论文的核心是从清代前期诗坛接受谢诗的诗学背景、谢诗在诗坛诗学地位的起伏、清人对谢诗的定位、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模拟谢诗的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清代前期诗坛接受谢诗的基本情况。其中,从原始资料出发,进一步探析清人对谢诗的仿作,是研究谢灵运诗歌在清代接受的突破性进展。

尹晴[6](2017)在《李白游仙诗和妇女诗对曹植的继承》文中研究说明李白是唐诗繁盛的一个显要标志,他的诗歌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然而这和他不断学习前人的经验是分不开的。李白对前人继承的相关研究,如屈原、鲍照、谢眺等,已不在少数。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六代以前莫大乎陈王”,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历来颇得肯定,自然也是李白学习和继承的对象,不过目前学术界对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研究尚不够深入。由于李白和曹植在抒情方式上都善用比兴寄托,诗歌又都以游仙诗和妇女诗数量居多,本文拟从这两类诗歌出发,论述李白诗歌对曹植的继承。本文包括绪论和三章正文:绪论说明了选题的意义和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为李白善学曹植的主要倾向及原因探析。首先,李白对曹植有着身份感和生平经历的认同。曹植出身王侯,而李白也自言是皇室后裔,至少李白在心理上有对自己和曹植身份感的认同,而且他和曹植都始终以建功立业为志向,却不得君主任用,还遭人谗毁,一生功业无成。其次,才性上的相似。李白和曹植都属于天才型的诗人,又都博览广学,性格上都是任侠使气,不拘礼法。再次,抒情手段的相似。李白和曹植在抒情手段上都善用比兴手法,而且比兴手法中又多以神仙和妇女为抒情载体。另外,李白善学《文选》,《文选》中选录的曹植诗文不仅数量众多,且种类丰富,成就较高,李白学习《文选》,又推崇建安文学,必然会对曹植有所继承。第二章为李白游仙题材与曹植。分别从神仙思想中的理性意识,游仙诗中的意象选择和构思方式这三方面论述李白游仙题材对曹植的继承。李白继承了曹植借游仙以抒怀的方式,在狂热的神仙思想中渗透着对现实世界的割舍不断,在游仙中保持着清醒的理性意识。在意象的选择上也继承了曹植,多用表示空间和时间的意象,这些意象寄予着李白对自由、生命,以及人生价值的追求。构思方式上的继承主要体现在结构布局、鲜明的自我形象、景物描写、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等方面。第三章为李白妇女题材与曹植。主要从主题内容,诗歌风格和构思方式这三方面论述李白对曹植的继承。主题内容上的继承主要是以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怀才不遇之感为主。诗歌风格于低沉哀怨中又呈现出积极慷慨的风骨,也兼有清丽的特点。构思方式上的继承体现在诗歌工于起调,善于结尾;其次是诗歌的结构布局,善于谋篇,注重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最后是多用比喻、象征这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表情达意,诗歌韵味深厚。

陈媛媛[7](2016)在《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文中研究说明钟嵘在评价曹植诗歌时赞其"骨气奇高",本文针对此特点,分析它在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反映在诗歌情感上的哀怨情愫,以及这一特点所造就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滕祥辉[8](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提出

滕祥辉[9](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

王伟珍[10](2015)在《论“汉音魏响” ——以建安诗坛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宋明开始逐渐有意区别“汉音”与“魏响”。到了明末清初,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提出“孟德全是汉音,丕、植多魏响”。后来的沈德潜在陈氏基础上又提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从此“汉音”、“魏响”之说,开始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界定范围。而笔者认为以三曹及其建安七子诗歌的创作入手并对其进行定位,能够划分诗歌史的分期及探讨汉魏文学嬗变这一现象。本文意以此为突破口探讨从“汉音”到“魏响”嬗变过程中三曹及建安七子的诗歌变化及此时期的“文学自觉”现象。本文绪论部分首先对“汉音魏响”做了一个辨析。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汉音魏响”的形成及界定。这一章节首先对历年“汉音魏响”的研究现状进行一个梳理,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汉音魏响”作了一个界定。第二章“汉音魏响”的时代特征论。第一节,“汉音魏响”的时代转换。主要阐述这一转变过程中时代的转变对文人思想及创作的改变。第二节,建安七子入邺时间考证。分别考证了建安七子入邺的时间。第三节,三曹及七子许下及邺下创作简况。这一节主要探讨三曹及建安七子许下和邺城时期诗歌创作情况。第三章“汉音魏响”的创作特征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界定“汉音魏响”。分别从音乐性的角度来论析“汉音”与“魏响”、从抒情性的角度来论析“汉音”与“魏响”、从诗歌主题角度来论析“汉音”与“魏响”。第四章“汉音魏响”的美学特征论。主要分为三小节,第一节“汉音魏响”的风格特征论。从三曹及建安七子诗歌的风格特征上看“汉音魏响”。第二节“汉音魏响”的艺术特征论。从三曹及建安七子诗歌的艺术特征上看“汉音魏响”。第三节“汉音魏响”的审美特征论。从三曹及建安七子诗歌的审美特征上看“汉音魏响”。第五章“汉音魏响”视野下的“文学自觉观”。第一节,从曹操诗歌创作上看“文学自觉”。第二节,从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来探究此时期的文学自觉现象,第三节从曹植及七子诗歌创作上看文学自觉现象。

二、试论曹植诗歌的情感格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曹植诗歌的情感格调(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诗歌中的“风”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风意象的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现状
一、曹魏之前诗歌中的风意象
    (一)《诗经》中的风意象
    (二)《楚辞》中的风意象
    (三)汉代诗歌中的风意象
二、曹魏时期诗歌中的风意象
    (一)曹植诗歌中的风意象
        1.曹植诗歌风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2.曹植诗歌风意象中的流离失所
        3.曹植诗歌风意象中的功业理想
    (二)阮籍诗歌中的风意象
        1.阮籍诗歌风意象中的社会现实
        2.阮籍诗歌风意象中的理想世界
三、两晋时期诗歌中的风意象
    (一)陆机诗歌中的风意象
        1.陆机诗歌风意象中蕴含的“志”
        2.陆机诗歌风意象中蕴含的“情”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风意象
        1.田园苦乐的自然之风
        2.人生际遇的感伤之风
        3.生命易逝的戚戚之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汉音、魏响与别调:沈德潜对魏诗的分期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一、赓续“汉音”之诗
二、自铸“魏响”之诗
三、“又成别调”之诗
四、以“汉音”“魏响”与“别调”品评魏诗的意义

(3)明清时期《诗经》评点“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处
第一章 明前《诗经》学“兴”的研究概说
    第一节 从原始宗教看“兴”之起源
    第二节 明以前《诗经》“兴”的研究概况
        一、先秦文献中“兴”的研究
        二、汉至唐前“兴”的研究
        三、唐宋时期“兴”的研究
    第三节 明前“兴”研究的价值和局限
        一、开启《诗经》文学评“兴”活动
        二、解读“兴”义的经学局限
第二章 明代《诗经》评点“兴”的研究
    第一节 明代《诗经》评点兴起溯因
        一、《诗经》文学研究的发展规律
        二、社会思潮及文学风气的作用
        三、科举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明代《诗经》评点“兴”的研究
        一、《批评诗经》“格调”观与“兴”
        二、《读风臆评》“臆评”说与“兴”
        三、《诗经副墨》“主情”观与“兴”
    第三节 明诗话与评点本说“兴”的比较
        一、《诗薮》的“兴象”说
        二、《毛诗原解》的“一诗三义”说
第三章 清代《诗经》评点“兴”的研究
    第一节 清代《诗经》评点发展的背景
        一、《诗经》经学研究的没落
        二、对明代《诗经》评点的继承
        三、清代文化思潮的推动
    第二节 清代《诗经》“兴”的评点
        一、《诗志》“趣味”说与“兴”
        二、《读风臆补》“格法”说与“兴”
        三、《诗经通论》“涵泳”说与“兴”
        四、《诗经原始》“意境”说与“兴”
    第三节 清诗话与评点说“兴”比较
        一、《诗译》的“兴观群怨”说
        二、《诗诵》的“比兴”说
第四章 明清时期《诗经》“兴”评点的文学地位
    第一节 明清《诗经》“兴”的评点的价值
        一、“兴”义的扩展
        二、《诗经》研究的深化
        三、诗学理论的创新
    第二节 《诗经》评点作品对“兴”评点的局限性
        一、经学思想的残余
        二、诗学思想的成见
        三、评“兴”的简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浅析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及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二、强烈的抒情性与独特的抒情方式
三、对汉乐府的继承与创新

(5)清代前期谢灵运诗歌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起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代前期谢诗接受的基本态势
    第一节 清代前期文人接受谢灵运的诗学背景
        一、崇尚汉魏六朝诗歌
        二、倡导诗教精神与诗道性情
    第二节 谢灵运在清代前期诗学地位的起伏
        一、推举态度——六朝诗人康乐为最
        二、折中态度——有褒有贬所论不一
    第三节 清代前期文人对谢诗独特贡献的认知
        一、山水方滋——山水诗的开拓者
        二、由古趋今——古今诗体的变革者
第二章 清代前期对谢诗艺术特点的探求
    第一节 风貌范式
        一、自然清新:琢或不琢殊途同归
        二、深奥警秀:景幽思深标新立异
    第二节 创作技法
        一、起承转合:注重章法结构
        二、虚实掩映:善用虚字写景
    第三节 情理关系
        一、情景相入:情景交融共生
        二、神理天成:情真为基心手合一
第三章 清代前期诗歌创作对谢诗的模仿、承袭与突破
    第一节 清代前期诗作对谢诗的模仿
        一、效体次韵:仿作谢诗的诗歌类别多样
        二、情同此景:接受谢诗的文人较为集中
    第二节 清代前期拟谢之作对谢诗的承袭与突破
        一、承袭谢诗结构又重摹景
        二、摹仿谢诗用字之法且化用谢句
        三、沿袭谢诗的意象及意象构造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清代前期仿谢诗作辑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李白游仙诗和妇女诗对曹植的继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李白善学曹植的主要倾向及原因
    第一节 身份感与生平经历的认同
    第二节 才性上的相似
    第三节 抒情手段的相似以及李白善学《文选》
第二章 李白游仙题材与曹植
    第一节 理性的神仙意识
    第二节 意象的继承
    第三节 构思方式的继承
第三章 李白妇女题材和曹植
    第一节 主题内容的继承
    第二节 诗歌风格的继承
    第三节 构思方式的继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功立业的思想内容
(二)情兼哀怨的诗歌情感
(三)影响深远的艺术成就

(10)论“汉音魏响” ——以建安诗坛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汉音魏响”的形成及界定
    第一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汉音魏响”的界定
第二章 “汉音魏响”的时代特征论
    第一节 “汉音魏响”的时代转换
    第二节 建安七子入邺时间考论
    第三节 三曹及七子许下及邺下创作简况
第三章 “汉音魏响”的创作特征论
    第一节 从音乐性角度论析“汉音”与“魏响”
    第二节 从抒情性角度论析“汉音”与“魏响”
    第三节 从诗歌主题角度论析“汉音”与“魏响”
第四章 “汉音魏响”的美学特征论
    第一节 “汉音魏响”的风格特征
    第二节 “汉音魏响”的艺术特征论
    第三节 “汉音魏响”的审美特征论
第五章 “汉音魏响”视野下的“文学自觉”观
    第一节 从曹操创作上看“文学自觉”
    第二节 从曹丕《典论?论文》看“文学自觉”
    第三节 从曹植及七子创作上看“文学自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四、试论曹植诗歌的情感格调(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诗歌中的“风”意象研究[D]. 马珍珍. 延安大学, 2021(12)
  • [2]汉音、魏响与别调:沈德潜对魏诗的分期与定位[J]. 叶飞,王宏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3]明清时期《诗经》评点“兴”的研究[D]. 尹珍珍. 陕西理工大学, 2020(09)
  • [4]浅析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及贡献[J]. 马丰蕾. 北方文学, 2019(33)
  • [5]清代前期谢灵运诗歌接受研究[D]. 王玉林. 河南大学, 2019(01)
  • [6]李白游仙诗和妇女诗对曹植的继承[D]. 尹晴.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7]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J]. 陈媛媛. 青年文学家, 2016(36)
  • [8]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滕祥辉.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9]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滕祥辉.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10]论“汉音魏响” ——以建安诗坛为中心[D]. 王伟珍. 闽南师范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论曹植诗歌的情感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