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嫁比邻”与“随百草”浅释(论文文献综述)
庞婷[1](2016)在《盛唐诗歌的基本审美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形态,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与审美实践的融合。它们既有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特性,又有民族的个性差异。审美形态的嬗变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诗是最精粹的语言。它经过反复挑选过的最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最美好的、丰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盛唐诗坛,名家辈出,佳作频出,诗歌艺术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高峰,其所体现的审美形态并非能涵盖中国古代所有的审美形态,但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盛唐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概述盛唐诗歌繁荣的原因,并探讨了初唐诗歌为盛唐诗歌所作的准备;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二章以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为例,他们的诗歌主要显现为空灵的审美形态,具有超脱世俗的静空之趣和形而上的愉悦;第三章以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为例,他们的诗歌以气韵为主要审美形态,具有突显生命活力的特征和气吞山河的超越性;第四章以李白诗为例,他的诗歌以飘逸为主要审美形态,具有意气风发的潇洒和自然超脱的美感;第五章以杜甫诗为例,他的诗歌以沉郁为主要审美形态,具有深厚的哀怨郁愤之情和人生的悲凉感、历史的苍茫感。第六章意境,是总结性的审美形态,为盛唐诗歌所共有。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在审美效果上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盛唐诗歌的审美形态产生于同样的盛唐历史文化背景中,盛唐文化同时受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影响,因而,各审美形态之间又有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因此,各诗人的诗歌以某种审美形态为主要倾向,同时兼有其他审美形态。
彭海玲[2](2014)在《唐诗草意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最早、使用频率极高、表现力强、意蕴极其丰富的意象之一。草意象经由历代文人不断丰富、累积而形成。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作品中,草意象的表现形式、意蕴所指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特征,这一过程同样体现了文学意象由萌芽到不断丰满成熟的发展规律。由于古代诗歌作品中运用草意象的数不胜数,难以穷尽。因此,本文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唐诗,而以《全唐诗》所收诗歌为研究依据,以唐诗中草意象所积淀的深厚的情感内涵为讨论的重点,力图较全面地总结出草意象的运用特点及其具体表现的多重意蕴。全文主要由四章组成:第一章拟对先唐文学中的草意象作一个大致的概括与分析,梳理出它发展演变的脉络,为研究唐诗草意象打下基础。根据草意象自身的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诗经》中的草还未形成完整的意象,在整首诗歌的情感结构中主要作为比兴的表现手法营造景色环境和兴起情感氛围,虽然出现了一些情景结合得比较好的作品,但整体上,草意象与抒情主体之间还没有形成浑然一体的联系。但《诗经》中草意象对后世的作品具有启发的意义,唐诗草意象承续了《诗经》中草物象作为构置景物环境营造感情气氛方面的优良传统。《楚辞》中草所表现的一些意义所指与诗人情感紧密相关,草意象的源头意义比较明显。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开始成为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与主体情感有了更为深入的结合,情感内涵开始稳固化和类型化,草意象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时期。先唐诗歌中的草意象已为唐诗草意象的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以整体的量化分析为研究方法,对全唐诗中出现的草物象进行力所能及的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初、盛、中、晚唐诗歌中草意象运用的特质,从而理清唐诗草意象的基本面貌。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唐诗草意象的丰富意蕴,并进而探讨了其所反映的唐代文人士子的情感内涵和创作心态。分为五小节:第一节论述草意象所表达的离别相思之愁和怀乡思归之情;第二节论述草意象所抒发的寂寞失意之悲;第三节论述草意象所抒发的咏史怀古之叹;第四节论述草意象所表达的宁静淡泊之志;第五节论述草意象所表现的蓬勃生机和顽强生命力。第四章从草的人格化和象征化这两个艺术角度简要分析了唐诗草意象经营的艺术手法与特征,以展现唐人在使用草这一现成意象时追求新奇脱俗、力求翻新的艺术境界。
黄丽玉[3](2010)在《论古诗鉴赏对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影响》文中认为在高中的作文教学中,记叙文的训练不太被重视,很多老师认为教记叙文写作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任务,到了高中,应该把作文教学的重心放在议论文上。但是,近几年来,江苏省语文高考作文阅卷中对记叙文非常青睐,受此影响,江苏省的各个学校纷纷将记叙文写作的训练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但是又苦于没有一定的有效的方法可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诗歌的研究,找到一条写作教学的新路,指导学生写作记叙文。虽然这项研究只能解决作文教学中的一小部分问题,但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本文首先提出了目前高中记叙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1、学生缺乏深厚的文学底蕴,导致文章缺乏深度、厚度,2、文章内容贫乏,学生不会围绕话题拓展思维,3、文章缺少真情实感,情感的表达方式太单其次,从诗歌的特征出发,来谈诗歌对于目前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作用:1、诗歌具有高度凝练的语言,有着节奏美和音韵美,大量阅读诗歌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严谨精神也能够影响学生,让他们以最认真的态度对待写作,2、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含蓄,能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利用古诗词,可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3、诗歌创作以情感为先,把“言志”放在首位,这一创作原则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同样要强调;并且古代诗人创作注重叙述和抒情的技巧,诗人在叙述时采用的“以小见大”的手法和抒情时采用的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在描写景物的各种技巧,对学生写作记叙文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再次,提出具体操作的方法:1、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大量的诗歌,从而增加素材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2、结合古诗词,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①抓住意象、把握意境、进行再创造,②了解背景、还原历史,③对诗歌“空白”进行补充,④再现文本以外的审美空间,在脑中描绘人物形象、人物活动,3、引导学生在诗歌吟唱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感魅力,从而使他们在创作中关注内心,注重真情实感的抒发;进而选取典型的写景古诗,归纳写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写景意识,掌握描写景物的手法,从而学会在记叙文和散文的写作中借景抒情,使情感表达的方式更丰富、更多样化。
张延水[4](2004)在《“嫁比邻”与“随百草”浅释》文中认为
二、“嫁比邻”与“随百草”浅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嫁比邻”与“随百草”浅释(论文提纲范文)
(1)盛唐诗歌的基本审美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盛唐诗歌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二章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歌:以空灵为主要审美形态 |
第一节 空灵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空灵的审美特征 |
一、超脱世俗的静空之趣 |
二、形而上的愉悦 |
第三章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以气韵为主要审美形态 |
第一节 气韵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气韵的审美特征 |
一、生命的活力 |
二、气吞山河的超越性 |
第四章 李白诗:以飘逸为主要审美形态 |
第一节 飘逸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飘逸的审美特征 |
一、意气风发的潇洒 |
二、自然超脱的美感 |
第五章 杜甫诗:以沉郁为主要审美形态 |
第一节 沉郁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沉郁的审美特征 |
一、深厚的哀怨郁愤之情 |
二、人生的悲凉感和历史苍茫感 |
第六章 意境 |
第一节 意境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意境的审美特征 |
一、情景交融 |
二、虚实相生 |
三、言有尽而意无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唐诗草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草之为物的自然特征及草意象溯源 |
第一节 草之为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寓意之丰富多样 |
第二节 先唐草意象溯源 |
第二章 唐诗草意象量化分析及各时期特点概述 |
第一节 唐诗草意象量化分析 |
第二节 唐代各时期草意象运用特点概述 |
第三章 唐诗草意象意蕴分析 |
第一节 离别相思之苦与怀乡思归之情 |
第二节 寂寞失意之悲 |
第三节 咏史怀古之叹 |
第四节 宁静淡泊之志 |
第五节 蓬勃之生机与顽强之生命 |
第四章 唐诗草意象运用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草之人格化 |
第二节 草之象征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论古诗鉴赏对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
第二章 古诗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古诗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
第二节 古诗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 |
第三节 古诗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
第三章 古诗对于中学生写作的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教师引导、学生目主结合增加古诗的积累 |
第二节 利用古诗发展想象力 |
第三节 吟唱古代诗歌,丰富学生的情感 |
第四节 选择典型诗歌,进行描写手法的训练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嫁比邻”与“随百草”浅释(论文参考文献)
- [1]盛唐诗歌的基本审美形态研究[D]. 庞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2)
- [2]唐诗草意象研究[D]. 彭海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2)
- [3]论古诗鉴赏对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影响[D]. 黄丽玉.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4]“嫁比邻”与“随百草”浅释[J]. 张延水. 现代语文,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