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海鞘Styela clava中的甾醇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孙雪萍,谭小明,覃喜军,谭小青,刘布鸣[1](2020)在《北部湾优势种皱瘤海鞘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文中研究指明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首次对北部湾优势种海鞘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各有机相的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O2-·和·OH的清除能力进行测试,总还原力实验中乙酸乙酯相和水相在100μg/m L时的吸光度分别为0.149和0.122。DPPH·清除能力较好的是水相,其IC50为6.10μg/m L。水相和乙酸乙酯相对O2-·的IC50分别为10.26μg/m L和2.18μg/m L,两者对·OH的IC50分别为2.30μg/m L和9.65μg/m L。表明皱瘤海鞘次级代谢产物中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组分主要集中于水相浸膏和乙酸乙酯相。运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凝胶柱层析法和半制备HPLC对乙酸乙酯相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波谱学方法结合理化性质和TLC技术纯化鉴定了其中3个多羟基甾体类化合物的结构为cholestane-1,3,5,6-tetraol(1),(5)-cholestane-3,5,6-triol(2)和suberoretisteroids D(3),这三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皱瘤海鞘中分离获得。实验结果为扩展皱瘤海鞘应用价值提供基础资料和指导,也为食源性的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提供资源。
乔玉宝,樊成奇,唐莹莹,田晓清[2](2019)在《2株海鞘共附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文中提出分别对采集自防城港白龙的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和北海南汅的冠瘤海鞘(Styela canopus)样品的共附生真菌Purpureocillium sp. FBZ-1和Penicillium sp. BNG-1进行研究。通过显微镜观察鉴定其形态,并通过分析生物学特征鉴定其种属。通过对两种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分离鉴定28个小分子化合物,从中未发现新的化合物,主要的化合物类型是芳香胺类、生物碱类和二酮哌嗪类,分别为:lumichrome、 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β-咔啉、环(异亮氨酸-脯氨酸)、环(亮氨酸-羟基脯氨酸)、环(色氨酸-缬氨酸)、环(亮氨酸-脯氨酸)、环(苯丙氨酸-脯氨酸)、环(异亮氨酸-丙氨酸)、环(色氨酸-亮氨酸)、苯乙胺、N-乙酰苯乙胺、吲哚乙胺、N-甲基色胺、N-(4-羟基)丁酰苯乙胺、对羟基苯乙胺、 5,7,4-三羟基异黄酮、 7,4-二羟基异黄酮、 5,7,3,4-三羟基异黄酮、邻苯二甲酸异辛酯、 2,4-N,N-dimethyl-lumichrome、 3,4-二氢-3-甲基-β-咔啉-1-酮、色氨酸、 2-羟基-3-吲哚丙酸、环(缬氨酸-脯氨酸)、环(亮氨酸-丙氨酸)、环(苯丙氨酸-5-甲基-3,4-脱氢脯氨酸)、环(色氨酸-天冬酰胺)。研究结果对利用我国丰富的海鞘及其共附生微生物资源并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发现其中可能含有的结构新颖的化学物质以开发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新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毛楷林[3](2018)在《皱瘤海鞘抗氧化及抗肿瘤组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0多年前,希波克拉底命名癌症以后,癌症就像噩梦一样一直困扰着人类。随着社会变迁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转换,癌症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医学发展到21世纪,癌症依然是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而抗癌药物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天然来源的化合物是发掘新药的一个重要途径。据统计,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药物中,约有50%来自于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由于海洋环境的高盐、高压以及光照少等完全不同于陆地环境,导致海洋来源的天然产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强等特点。近年来,一大批海洋天然产物被发现,其中尤其以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最为引人瞩目。氧化自由基在人体内对于肿瘤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而抗氧化剂能够消除自由基从而有助于减缓癌症的发展。海鞘作为一种海洋被囊动物,在开发抗肿瘤药物领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已有研究报道从海鞘体内分离获得具有明显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物质。而我国南海海域海鞘分布广泛,其中皱瘤海鞘为其优势种;另外,以前的研究往往将海鞘当成一个整体,事实上海鞘的被囊和内脏团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该研究侧重从皱瘤海鞘不同部位活性物质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开展研究,且对该组分的抗氧化及抗肿瘤机理进行探究。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发海洋药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皱瘤海鞘被囊,利用缓冲液提取、超滤截留分离得到四种不同分子量级的被囊多肽,分别研究其抗氧化活性。同时检测了四种分子量级多肽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2、进一步利用配备C18半制备色谱柱的高效液相色谱系统以及生物活性追踪的方法,由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被囊的小于3K多肽组分中分离纯化出一种能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生长的多肽SP336,高分辨质谱分析表明其分子量为336道尔顿。此外,采用甲醇提取、硅胶柱层析等分离方法,结合活性跟踪的方法,从皱瘤海鞘内脏团中分离纯化出一种能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成分VCEF-6。细胞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该组分能够显着抑制两种人肿瘤细胞在体外的生长,而且具有量效关系,并且对人正常胚肾293FT细胞毒性很低。3、为进一步研究VCEF-6的作用方式,我们分别从形态学研究、Annexin V/FITC染色、细胞凋亡分析、细胞周期阻滞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VCEF-6能够引发HeLa及A549细胞凋亡,可使HeLa细胞的分裂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影响细胞增殖。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初步推断VCEF-6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进而引发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凋亡。研究结果表明,皱瘤海鞘可以作为发掘一种潜在的抗肿瘤化合物的宝贵资源,由于皱瘤海鞘活性组分VCEF-6对两种人肿瘤细胞具有很高的细胞毒活性,而对人正常细胞毒性又较低,有望进一步开发为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对VCEF-6的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表明VCEF-6导致肿瘤细胞的分裂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进而导致细胞生长受到抑制。然而,对VCEF-6诱导的细胞凋亡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该成分与细胞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
乔玉宝[4](2018)在《海鞘来源的微生物的多样性与2株瘤海鞘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鞘由于独特滤食的特性,使其体内蕴藏大量的微生物,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海洋天然产物最多的海洋动物之一,从中分离微生物也成为获取和应用海洋微生物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海鞘是海洋抗肿瘤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也是海洋微生物的良好来源。研究表明,海洋生物的生物活性化合物部分来自其附生微生物,这意味着海鞘的相关微生物研究有可能找到新的生物活性化学物质。本研究对采自福建漳州东山岛海域的几种海鞘共附生微生物通过纯培养的方式进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了16S rRNA序列测定和种属归类。74株菌株经鉴定分为17个属,其中盐单胞菌(24)、铜绿假单胞菌(12)、弧菌(8)、希瓦氏菌(7)、摩根氏菌(4)、芽孢杆菌(3)、链霉菌(3)、葡萄球菌(2)、泛菌(2)、普罗维登斯菌(2)以及拟诺卡氏菌、兰奥尔菌、Glutamicibacter、肥杆菌、肠杆菌、柠檬酸杆菌、盐芽孢杆菌各一株。对其中一种星座短腹海鞘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样品中共附生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物种丰度信息。测序共获得37911条序列,310个OTU;稀释曲线表明测序深度足够;多样性指数Simpson值为0.373,Shannon值为2.494。样品共附生细菌分属于24个门,优势门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78.8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01%)、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67%)、蓝藻门(Cyanobacteria,2.62%)、厚壁菌门(Firmicutes,1.79%)、柔膜菌门(Tenericutes,1.76%)、螺旋菌门(Spirochaetae,1.33%);分属于197个属,优势属有Ruegeria(60.83%)、SAR116clade科下未知属(3.27%)、Rhodococcus(2.40%)、Cyanobacteria纲下未知属(2.26%)、CandidatusHepatoplasma(1.76%)、PeM15目下未知属(1.61%)、Spirochaetaceae科下未分类属(1.33%)等10个。通过纯培养技术共分离获得15株可培养共附生菌,分属于8个属,分别为弧菌Vibrio(7株)、希瓦氏菌Shewanella(2株),以及Pseudomonas、Pseudovibrio、Thalassobius、Exiguobacterium、Flavobacterium、Thalassospira属各一株。分别对海鞘共附生真菌淡紫拟青霉FBZ-1和青霉BNG-1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通过菌株发酵,得到提取物浸膏。运用薄层层析、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HP-20大孔吸附树脂、MCI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Sephadex G-25凝胶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提取物进行高效快速地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学手段(LC-TOF MS、1H-和13C-NMR、COSY、HSQC、HMBC、ROESY、UV等)和物理化学方法鉴定了其中29个结构,包括芳香胺、生物碱和二酮哌嗪类,分别为N-(2羟基苯乙基)乙酰胺,lumichrome,1,2,3,4-四氢-β-咔啉-3-羧酸,β-咔啉,环(异亮氨酸-脯氨酸),环(亮氨酸-羟基脯氨酸),环(色氨酸-缬氨酸),环(亮氨酸-脯氨酸),环(苯丙氨酸-脯氨酸),环(异亮氨酸-丙氨酸),环(色氨酸-亮氨酸),苯乙胺,N-乙酰苯乙胺,吲哚乙胺,N-甲基色胺,N-(4-羟基)丁酰苯乙胺,对羟基苯乙胺,5,7,4-三羟基异黄酮,7,4-二羟基异黄酮,7,3,4-三羟基异黄酮,邻苯二甲酸异辛酯,2,4-N,N-dimethyl-lumichrome,3,4-二氢-3-甲基-β-咔啉-1-酮,色氨酸,2-羟基-3-吲哚丙酸,环(缬氨酸-脯氨酸),环(亮氨酸-丙氨酸),环(苯丙氨酸-5-甲基-3,4-脱氢脯氨酸),环(色氨酸-天冬酰胺)。为了探索海鞘与其共附生生物之间代谢产物是否存在内在联系,通过对皱瘤海鞘与其共附生真菌FBZ-1次级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发现,微生物与其宿主的化合物存在相似的类型,其中以芳香胺类、咔啉和吲哚类生物碱为主。研究表明皱瘤海鞘的化学成分一部分来源于共附生微生物。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海鞘及其共附生微生物资源,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结构多样性,发现其中可能含有的结构新颖的化学物质,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菌、抗病毒及抗肿瘤新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游桂红[5](2016)在《皱瘤海鞘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为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的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相关文献研究表明皱瘤海鞘提取液在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可能具有潜在的药物开发价值。本文以皱瘤海鞘为原料,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分离纯化获得单体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对新化合物的活性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皱瘤海鞘的深入研究和药用开发提供一定依据,同时也为构建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和寻找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依据,对促进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95%乙醇为提取溶剂,将皱瘤海鞘反复提取三次,减压浓缩获得浸膏,使用由小到大极性的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对皱瘤海鞘提取物浸膏进行萃取,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对各萃取物成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皱瘤海鞘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20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解析方法及与化合物数据库文献对照,经结构鉴定确认了 2个甾体类化合物,5个核苷类化合物,3个环丁烯内酯类化合物,3个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2个有机酸,1个吡喃糖苷类化合物,其他类化合物4个,它们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月桂酸(3)、邻苯二甲酸双(2-甲基)庚酯(4)、棕榈酸(5)、胆甾-5-烯-3β-醇(6)、(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7)、5-羟基-3,4-二甲基-5-戊基呋喃-2(5H)-酮(8)、5-羟基-3,4-二甲基-5-丙基呋喃-2(5H)-酮(9)、9-十八碳烯酸-2’,3’-二羟基丙酯(10)、11-(5-羟基-3,4-二甲基-2-氧代-2,5-二氢呋喃-5-基)十一烷酸乙酯(11)、2,4-二叔丁基苯酚(12)、2’-脱氧尿嘧啶核苷(13)、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14)、(E,Z)-2,6-壬二烯醇(15)、乙基-α-D-吡喃葡萄糖苷(16)、尿嘧啶核糖核苷(17)、丙三醇(18)、腺嘌呤核糖核苷(19)、2’-脱氧腺嘌呤核苷(20),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皱瘤海鞘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5-羟基-3,4-二甲基-2-氧代-2,5-二氢呋喃-5-基)十一烷酸乙酯是新化合物,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并通过CCK-8法初步检测其对A549人体肺腺癌细胞、PC3细胞、MCF-7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10-100 μg/mL的浓度下其对三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54.2,41.4,54.2 μg/mL。
张建同[6](2015)在《海鞘降血脂有效部位的利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脂症发病率高,危害大,降血脂药物或功能食品的需求旺盛,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是降血脂功效成分之一。海鞘是一类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过度繁殖,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国外学者在对其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中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海鞘同样是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生物资源,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某些海鞘脂溶性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血脂活性,因此作为降血脂天然药物或功能食品的新资源,具备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目前国内外对星座短腹海鞘(Aplidium constellatum)和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降血脂脂溶性成分的文献报道较少,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其他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析上,鲜有对其降血脂活性的研究报道。为了开发降血脂天然药物或功能食品的新资源,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两种海鞘原料中脂溶性成分的季节变化研究,以及有效部位的提取工艺、质量分析和化学成分背景研究,为将来海鞘降血脂有效部位的产品开发奠定基础。选取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海鞘优势物种——星座短腹海鞘和皱瘤海鞘为研究对象,利用溶剂低温动态提取的方法对不同时间同一地点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采集的海鞘样品的脂溶性成分进行提取,计算提取率并探究脂溶性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建立原料质量标准。结果表明,随季节的变化,同一地点采集的星座短腹海鞘样品其脂溶性成分提取率有所不同但无明显差异;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采集的皱瘤海鞘,其脂溶性成分的提取率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综合提取率及可采集生物量因素,认为用于提取脂溶性部位的星座短腹海鞘的最佳采集时间为第二、三季度,皱瘤海鞘最佳采样时间为第二季度。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两种海鞘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以提取率、类胡萝卜素的含量2项指标评定方法是否可行。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2种海鞘降血脂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组合均为A3B3C1,即料液比1:1.5(W/V)、提取时间8min、溶剂配比(正丁醇:乙酸乙酯)1:2(V/V)。最后通过提取验证实验表明:此条件组合是提取2种海鞘脂溶性有效成分的最优条件。采用气相色谱(GC)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海鞘脂溶性有效成分的质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两种海鞘的上述提取物HPLC分析中,磷脂含量相对较高,达到21.9?51.6%,而EPA+DHA含量低,仅有1.05.7%。为了更好地了解海鞘资源的化学物质基础,还对皱瘤海鞘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而前期研究完成的星座短腹海鞘的化学成分可见于文献。通过大孔树脂柱、MCI、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层析法及HPLC对皱瘤海鞘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经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分析法对分离纯化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终从皱瘤海鞘的总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1个化合物,分别为:(1)胆甾-5-烯-3β-醇、(2)4,8-二烯-鞘氨醇-十六碳酸酰胺、(3)胞嘧啶核苷、(4)2’-脱氧尿嘧啶核苷、(5)腺嘌呤核苷、(6)鸟嘌呤核苷、(7)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8)3-(2-磺基乙基氨基)-癸-7-烯酸、(9)色氨酸、(10)2,3,4,9-四氢-1H-β-咔啉-3-甲酸、(11)对羟基苯乙胺,其他化合物的结构正在分析中。通过此次研究,为后续开展降血脂功效评价、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主要成分明确、其它成分背景清晰的提取部位原料,有望最终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天然药物或新的功能食品生物资源,同时也使海鞘这一污损生物有望实现变废为宝。
张丽红[7](2012)在《纤维素胆甾型液晶的制备及其性能》文中研究表明纤维素是一种世界上分布最广且可再生的天然高分子材料,近年来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以柄海鞘与棉花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了胆甾型液晶,合成了聚苯胺/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并分别对其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海鞘是体壁能分泌纤维素的被囊动物,作为天然纤维素的第二大来源,且其体内的纤维素具有较高的结晶度且90%为Iβ晶型,因此得到了广泛研究。本文中首先以柄海鞘为原料,用碱浸泡/次氯酸钠漂白的方法提取出纤维素,然后采用酸水解的方法制备出了胆甾型液晶,并且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偏光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对得到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从柄海鞘中提取出来的样品为纤维素;水解后的柄海鞘纤维素悬浮液的双折射性质与浓度有关;在水解了15小时后,并且柄海鞘纤维素悬浮液的浓度为5wt%时形成了胆甾型液晶,螺距约为20μm。另外,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其长度分布变窄,平均长度减小,而宽度和高度基本不变。相同水解条件下得到的海鞘纤维素尺寸远远大于棉花纤维素的尺寸。植物作为纤维素的第一大来源,与海鞘纤维素相比,具有来源更广泛、更易水解形成胆甾型液晶等优点。在本文中采用酸水解棉花微晶纤维素的方法制备了胆甾型液晶,然后采用POM研究了反应时间、悬浮液浓度等对胆甾型液晶形成的影响,以及磁场对形成的胆甾型液晶的影响。用SEM、AFM表征了形成胆甾型液晶的纳米纤维素的形貌及其尺寸。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1小时时没有胆甾型液晶的形成,而反应了3.5小时并且纳米纤维素的浓度为4wt%时才形成了胆甾型液晶,其螺距约为15μm;将纤维素胆甾型液晶于磁场强度为8T磁场中放置12小时,胆甾型液晶的指纹织构由多畴(polydomain)转变为单畴(monodomain)织构,而且排列整齐有序;形成胆甾型液晶的纳米纤维素为棒状结构,长度在100-400nm范围内,宽度在30-70nm范围内,高度在6-10nm范围内。以棉花纳米纤维素悬浮液为反应场,采用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聚苯胺/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通过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其进行研究,发现纳米纤维素与苯胺的质量比值影响纳米纤维素与聚苯胺的作用方式和聚苯胺颗粒的尺寸。标准四探针法研究结果表明其为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且它的导电性受纳米纤维素与苯胺的质量比值的影响。
杨长军[8](2010)在《柄海鞘化学成分的提取及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外对海鞘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关于柄海鞘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提取物至今尚未见报道。我国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很少涉及生理活性方面的实验。我国海鞘资源丰富,尤其以山东省最为丰富,但对其的开发利用没有进行相应的进展,而且还极大的困扰着渔业和航海的发展,因此,人们应对其投入更大的关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柄海鞘生理活性物质进行初步的研究。首先,对柄海鞘的鞘囊和鞘体进行剥离,实验中对柄海鞘的鞘囊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传统的提取分离方法,用100%的氯仿进行浸泡得到浸膏状物质。然后,采用甲醇进行复溶,得到甲醇复溶物,采用硅胶柱层析,采用氯仿/甲醇作为流动相,得到不同的11个组分,通过高效液相分析,F-2组分的峰型较好,在通过反复的硅胶柱层析,对F-2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得到FG-2,FG-4这两种组分适合进一步的纯化,采用高速逆流色谱等方法对这两种组分进行纯化得到两种纯度高的化合物Y-1,Y-2。其次,利用核磁共振、质谱、气质联、液质联等结构分析方法对Y-1,Y-2等进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Y-1是一种长链醇醚类物质,Y-2是邻苯二甲酸丁基-2-异丁酯。最后,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测定Y-1、Y-2的抗肿瘤活性。采用较为常用的MTT法初步检测了这两种化合物对癌细胞的活性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Y-1对HepG2细胞作用48h有一定促增殖的作用,而对HO8910pm作用中,100μg/mL作用24 h有最大的抑制作用22.94%。Y-2对肝癌细胞都没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HO8910pm细胞作用24 h,各个浓度都表现出了一定抑制作用,其最大的抑制率为17.28%,但在48 h作用时间下,抑制作用均减弱。本论文没有得到有很强的抗肿瘤的产物,但是研究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论文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广泛的筛选工作、化学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可望发现结构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开发成为新药或作为药物设计的先导化合物,也可为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工具药。相信,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必然会推进我国在此领域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的进度,开创海鞘生理活性物质研究的新局面。
樊成奇,陆亚男,缪宇平,邵盛男,郑成兴[9](2009)在《东海水产养殖区七种海鞘优势种相关活性物质研究进展与利用前景》文中认为海鞘是主要海洋污损生物之一,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水养殖和生态环境都有不利影响。本文简述了中国东海几个主要水产养殖区7种海鞘优势种生物量、相关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周怡[10](2008)在《柄海鞘(Styela clava)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外对海洋被囊动物海鞘生理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迅速,分离获得了众多的活性物质,并且很多进入临床研究。但是,国内对海鞘的研究,尤其是海鞘中的天然产物的分离及其活性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提高。而我国海洋海鞘资源丰富,尤其是山东省沿海海域海鞘资源更是极其丰富,与国外相比,不仅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反而困扰着渔业和航海的发展,因此,应当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本论文以生物碱为主要目标物,对柄海鞘(Styela clava)鞘体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将采集到的新鲜柄海鞘冷冻保存,将柄海鞘的鞘体和鞘囊进行精细剥离,避免了物质的相互干扰,更好的进行活性物质的定位。对柄海鞘鞘体组织匀浆,冷冻干燥,用10%氨水充分湿润鞘体粉末,氯仿浸提,浓缩氯仿浸提液,浓缩液盐酸酸化,乙醚萃取去除脂溶性杂质,氢氧化钠碱化后分别用乙醚、氯仿重新萃取,浓缩蒸干得到碱化乙醚相(JY)和碱化氯仿相(JL);残渣继续经乙酸乙酯浸提,浓缩蒸干得到红褐色膏状物,经高效液相半制备得到样品YSYZ-P;而残渣经甲醇再次浸提,浓缩得到红棕色粘稠物,经盐酸酸化处理,结晶纯化得到无色透明晶体JC-C。其次,对样品进行了结构解析,样品YSYZ-P常温下为浅黄色液态,风干为凝固膏状物,冻干为小滴状。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样品较纯,根据其紫外光谱图、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波谱图,并对照化合物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初步推断其为胸苷。样品JC-C为无色透明晶体,呈长方体状,晶型较为规整,硬度较大,经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为未知物,无法断定其准确结构,初步推测为生物碱盐类。最后,利用细胞培养技术,采用MTT法初步检验柄海鞘鞘体提取物的抑瘤活性,实验数据显示,精制样品YSYZ-P体外抑瘤活性不稳定,没有浓度和时间规律性,200μg/ml浓度下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24h抑制率最大,为49.42%;样品JC-C的抑瘤活性不呈现规律性的浓度和时间变化,200μg/ml浓度下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72h时的抑制率最高,为48.97%。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本实验从柄海鞘中分离纯化出胸苷在国内尚属首例,在国内本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本论文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广泛的筛选工作、化学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可望发现结构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开发成为新药或作为药物设计的先导化合物,也可为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工具药。相信,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必然会推进我国在此领域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的进度,开创海鞘生理活性物质研究的新局面。
二、柄海鞘Styela clava中的甾醇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柄海鞘Styela clava中的甾醇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北部湾优势种皱瘤海鞘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试验材料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皱瘤海鞘乙醇浸膏和各极性层的制备 |
1.2.2 抗氧化活性的检测方法 |
1.2.2. 1 制备样品溶液 |
1.2.2. 2 总还原力的测定 |
1.2.2. 3 DPPH·清除能力的测定 |
1.2.2. 4 超氧阴离子O2-·清除能力测定 |
1.2.2. 5 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测定 |
1.2.3 乙酸乙酯相浸膏的分离纯化 |
1.2.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皱瘤海鞘各有机相的总还原力 |
2.2 皱瘤海鞘各有机相的DPPH·清除能力 |
2.3 皱瘤海鞘各有机相的超氧阴离子O2-·清除能力 |
2.4 皱瘤海鞘各有机相的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 |
2.5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 |
3 结论 |
(2)2株海鞘共附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 |
1.3 共附生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
1.3.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1.3.2 菌落形态观察 |
1.3.3 菌株18S rDNA-ITS 序列分析 |
1.4 FBZ-1菌株代谢产物分离纯化 |
1.4.1 FBZ-1菌株发酵 |
1.4.2 FBZ-1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
1.5 BNG-1菌株代谢产物分离纯化 |
1.5.1 BNG-1菌株发酵 |
1.5.2 BNG-1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菌种鉴定 |
2.1.1 显微镜菌丝形态观察 |
2.1.2 测序结果 |
2.2 真菌FBZ-1、BNG-1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 讨论与展望 |
(3)皱瘤海鞘抗氧化及抗肿瘤组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天然产物简介 |
1.2 天然产物研究历史 |
1.3 海洋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
1.4 海鞘活性产物的研究进展 |
1.4.1 抗肿瘤活性 |
1.4.2 抗氧化活性 |
1.4.3 抗菌活性 |
1.4.4 抗病毒活性 |
1.4.5 蛋白酶抑制活性 |
1.5 氧化自由基与肿瘤 |
1.6 宫颈癌的发病现状 |
1.7 肺癌的发病现状 |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9 研究主要内容 |
2 多肽与甲醇提取物制备及组分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样本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皱瘤海鞘被囊多肽的制备 |
2.1.5 被囊多肽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 |
2.1.6 高分辨质谱测定单体多肽的分子量 |
2.1.7 皱瘤海鞘甲醇粗提物的制备 |
2.1.8 甲醇粗提物柱层析组分的制备 |
2.1.9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化学成分 |
2.2 实验结果 |
2.2.1 被囊多肽、甲醇提取物及其柱层析组分的制备 |
2.2.2 小于3K被囊多肽的高效液相色谱纯化 |
2.2.3 多肽二号HPLC纯化组分的高分辨质谱分子量检测 |
2.2.4 甲醇提取物高活性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3 被囊多肽抗氧化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 |
3.1.3 皱瘤海鞘被囊多肽的制备 |
3.1.4 皱瘤海鞘被囊多肽抗氧化活性的分析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皱瘤海鞘被囊多肽对DPPH.的清除效果 |
3.2.2 皱瘤海鞘被囊多肽对0_(2-)~.的清除效果 |
3.2.3 皱瘤海鞘被囊多肽对2种自由基的清除效果比较 |
3.3 讨论 |
4 HELA细胞抑制活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样品 |
4.1.2 样品前处理 |
4.1.3 多肽、甲醇提取物及其柱层析组分制备 |
4.1.4 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培养 |
4.1.5 细胞计数 |
4.1.6 MTT检测 |
4.1.7 VCEF-6半数抑制浓度(IC_(50))测定 |
4.1.8 细胞形态的观察 |
4.1.9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分子量级的被囊多肽对HeLa细胞的增殖影响 |
4.2.2 被囊多肽抗氧化与抗HeLa细胞的活性对比 |
4.2.3 小于3K被囊多肽的HPLC纯化组分的抗HeLa活性检测 |
4.2.4 甲醇粗提物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 |
4.2.5 甲醇粗提物柱层析组分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 |
4.2.6 VCEF-6对HeLa及293FT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测定 |
4.2.7 细胞形态观察 |
4.3 讨论 |
5 A549细胞抑制活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样品 |
5.1.2 肿瘤细胞 |
5.1.3 试剂 |
5.1.4 仪器与设备 |
5.1.5 提取物制备、细胞实验及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甲醇提取物对A549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5.2.2 甲醇提取物柱层析组分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 |
5.2.3 VCEF-6抗A549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测定 |
5.2.4 A549细胞形态观察 |
5.3 讨论 |
6 VCEF-6诱发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阻滞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细胞凋亡检测 |
6.1.2 细胞周期检测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VCEF-6诱发HeLa细胞凋亡 |
6.2.2 VCEF-6诱发A549细胞凋亡 |
6.2.3 VCEF-6的细胞周期阻滞效应 |
6.3 讨论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4)海鞘来源的微生物的多样性与2株瘤海鞘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海鞘共附生微生物多样性和2属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1.1 海鞘共附生微生物的研究概况 |
1.2 淡紫拟青霉的研究概况 |
1.3 青霉的研究概况 |
1.4 结论与展望 |
第二章 东山产海鞘来源的微生物的多样性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纯培养菌株的鉴定 |
2.2.2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2.3 结论 |
第三章 淡紫拟青霉FBZ-1和青霉BNG-1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培养基 |
3.1.2 仪器 |
3.2 方法 |
3.2.1 菌株FBZ-1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研究 |
3.2.2 菌株BNG-1化合物的分离鉴定研究 |
3.3 结果分析 |
3.3.1 真菌FBZ-1、BNG-1次级代谢产物结构鉴定 |
3.3.2 结果讨论 |
第四章 皱瘤海鞘与其共附生真菌FBZ-1次级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 |
4.1 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 |
4.1.2 仪器与填料 |
4.2 方法 |
4.2.1 干燥粉碎 |
4.2.2 甲醇浸提 |
4.2.3 化学部位提取分离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皱瘤海鞘代谢产物结构鉴定 |
4.3.2 结果讨论 |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
5.1 结果讨论 |
5.2 后期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
附录二 化合物谱图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皱瘤海鞘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海鞘简介 |
1.2 海鞘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1.2.1 肽类 |
1.2.2 甾体类 |
1.2.3 萜类 |
1.2.4 大环内酯类 |
1.2.5 醌类 |
1.2.6 脂肪酸类 |
1.2.7 生物碱类 |
1.2.8 其他化合物 |
1.3 海鞘化学成分的生理活性研究现状 |
1.3.1 抗肿瘤 |
1.3.2 抑菌 |
1.3.3 抗疟疾 |
1.3.4 抗病毒 |
1.3.5 抗炎 |
1.3.6 其它 |
1.4 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及纯化技术 |
1.4.1 溶剂提取法 |
1.4.2 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
1.5 化学成分的结构解析技术 |
1.5.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1.5.2 红外光谱 |
1.5.3 质谱 |
1.5.4 核磁共振谱 |
1.6 立题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皱瘤海鞘化学成分的研究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皱瘤海鞘提取物的制备及萃取分离 |
2.2.2 皱瘤海鞘化学成分分离 |
2.2.3 皱瘤海鞘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
2.3 实验结果 |
2.4 结构鉴定 |
2.5 小结 |
第三章 皱瘤海鞘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仪器与试剂 |
3.2.1 主要仪器 |
3.2.2 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3.1 实验原理 |
3.3.2 实验步骤 |
3.4 实验结果 |
3.4.1 化合物11对A549人体肺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4.2 化合物11对PC3人前列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4.3 化合物11对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海鞘降血脂有效部位的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综述 |
1.1 海鞘 |
1.1.1 我国海鞘资源的分布及其种类 |
1.1.2 海鞘中主要的生理活性成分 |
1.1.2.1 生物碱类 |
1.1.2.2 醌类化合物 |
1.1.2.3 肽类化合物 |
1.1.2.4 带有硫酸基的烯烷类化合物 |
1.1.2.5 氨基醇类化合物 |
1.1.2.6 脂类化合物 |
1.1.2.7 类胡萝卜素 |
1.1.3 国内海鞘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 |
1.1.3.1 化学成分的研究 |
1.1.3.2 海鞘浸膏的活性研究 |
1.2 海鞘长碳链脂溶性成分 |
1.2.1 生理功能 |
1.2.1.1 磷脂 |
1.2.1.2 多不饱和脂肪酸 |
1.2.1.3 类胡萝卜素 |
1.2.2 提取方法及分析方法 |
第二章 星座短腹海鞘降血脂功能部位的研究 |
2.1 星座短腹海鞘脂溶性成分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1.1 生物材料 |
2.1.1.2 仪器与试剂 |
2.1.2 海鞘脂溶性成分的提取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结论 |
2.2 星座短腹海鞘降血脂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1.1 生物材料 |
2.2.1.2 仪器与试剂 |
2.2.2 工艺试验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3.1 正交试验提取结果 |
2.2.3.2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2.3.3 验证试验 |
2.2.4 结论 |
2.3 星座短腹海鞘降血脂有效部位的质量分析研究 |
2.3.1 材料与仪器 |
2.3.1.1 实验样品 |
2.3.1.2 仪器与试剂 |
2.3.2 质量分析HPLC及GC试验方法 |
2.3.2.1 HPLC法检测海鞘脂溶性提取物中磷脂含量 |
2.3.2.2 HPLC法检测海鞘脂溶性提取物中EPA及DHA的含量 |
2.3.2.3 正交试验脂溶性提取物的脂肪酸成分分析 |
2.3.3 结果与分析 |
2.3.3.1 HPLC法检测样品中磷脂的含量 |
2.3.3.2 HPLC法检测海鞘脂溶性提取物中EPA及DHA的含量 |
2.3.3.3 脂肪酸成分的分析结果 |
2.3.4 结论 |
第三章 皱瘤海鞘降血脂功能部位的研究 |
3.1 皱瘤海鞘脂溶性成分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1.1 生物材料 |
3.1.1.2 仪器与试剂 |
3.1.2 试验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结论 |
3.2 皱瘤海鞘降血脂有效部位提取工艺的优化 |
3.2.1 生物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3.1 皱瘤海鞘脂溶性成分的提取率 |
3.2.3.2 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3.2.3.3 验证试验 |
3.2.4 结论 |
3.3 皱瘤海鞘降血脂有效部位的质量分析研究 |
3.3.1 材料与仪器 |
3.3.1.1 实验样品 |
3.3.1.2 仪器与试剂 |
3.3.2 HPLC实验方法 |
3.3.3 磷脂、EPA/DHA含量结果与分析 |
3.3.4 结论 |
3.4 皱瘤海鞘化学成分的研究 |
3.4.1 材料与仪器 |
3.4.1.1 生物材料 |
3.4.1.2 仪器与试剂 |
3.4.2 皱瘤海鞘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
3.4.2.1 皱瘤海鞘化合物的提取(流程图见图 3-1) |
3.4.2.2 皱瘤海鞘化合物的分离 |
3.4.3 皱瘤海鞘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4.4 结论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后期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语 |
附录二 化合物谱图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7)纤维素胆甾型液晶的制备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纤维素胆甾型液晶 |
1.1.1 纤维素 |
1.1.2 液晶 |
1.2 研究进展 |
1.2.1 纤维素液晶 |
1.2.2 海鞘纤维素 |
1.2.3 聚苯胺/纤维素复合材料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柄海鞘纤维素胆甾型液晶的制备 |
1.4.2 棉花纤维素胆甾型液晶的制备 |
1.4.3 聚苯胺/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二章 柄海鞘纤维素胆甾型液晶的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和主要仪器 |
2.1.2 实验步骤 |
2.1.3 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FT-IR |
2.2.2 XRD |
2.2.3 POM |
2.2.4 SEM |
2.2.5 AFM |
2.2.6 粒径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棉花纤维素胆甾型液晶的制备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和主要仪器 |
3.1.2 实验步骤 |
3.1.3 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纤维素胆甾型液晶的光学性能 |
3.2.2 CNs 的形貌与结构 |
3.2.3 CNs 的 FT-IR 光谱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聚苯胺/纳米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和主要仪器 |
4.1.2 实验步骤 |
4.1.3 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POM |
4.2.2 FT-IR |
4.2.3 UV-Vis 吸收光谱 |
4.2.4 SEM |
4.2.5 TEM |
4.2.6 XRD |
4.2.7 电导率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柄海鞘化学成分的提取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海鞘类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
2 高速逆流色谱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 |
第二章 柄海鞘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柄海鞘提取物Y-1,Y-2 的结构鉴定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柄海鞘活性物质抗肿瘤活性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1 柄海鞘中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2. 柄海鞘中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3. 柄海鞘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9)东海水产养殖区七种海鞘优势种相关活性物质研究进展与利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东海主要水产养殖区海鞘优势种及其生物量 |
2 东海主要水产养殖区海鞘优势品种相关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2.1 3种海鞘绝对优势种的活性物质 |
2.1.1 皱瘤海鞘的活性成分 |
2.1.2 乳突皮海鞘色素成分 |
2.1.3 长纹海鞘脂溶性成分 |
2.2 其它4种海鞘优势种同属品种的活性成分 |
3 东海主要水产养殖区海鞘优势品种利用前景分析 |
(10)柄海鞘(Styela clava)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部分 |
第一部分 海鞘类活性物质最新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天然活性物质提取、分离以及纯化技术 |
第三部分 天然活性物质结构解析技术 |
实验部分 |
第一部分 柄海鞘鞘体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 |
第一章 低极性脂溶性生物碱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 实验小结 |
第二章 中等极性活性物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 实验小结 |
第三章 强极性活性物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 实验小结 |
第二部分 柄海鞘鞘体活性物质结构解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 结构解析 |
第三部分 柄海鞘鞘体活性物质体外抑瘤活性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4.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 |
四、柄海鞘Styela clava中的甾醇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北部湾优势种皱瘤海鞘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J]. 孙雪萍,谭小明,覃喜军,谭小青,刘布鸣.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6)
- [2]2株海鞘共附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J]. 乔玉宝,樊成奇,唐莹莹,田晓清. 海洋渔业, 2019(04)
- [3]皱瘤海鞘抗氧化及抗肿瘤组分的研究[D]. 毛楷林. 海南大学, 2018(08)
- [4]海鞘来源的微生物的多样性与2株瘤海鞘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D]. 乔玉宝.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5]皱瘤海鞘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D]. 游桂红.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4)
- [6]海鞘降血脂有效部位的利用技术研究[D]. 张建同. 上海海洋大学, 2015(02)
- [7]纤维素胆甾型液晶的制备及其性能[D]. 张丽红.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8]柄海鞘化学成分的提取及活性研究[D]. 杨长军.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9]东海水产养殖区七种海鞘优势种相关活性物质研究进展与利用前景[J]. 樊成奇,陆亚男,缪宇平,邵盛男,郑成兴. 海洋渔业, 2009(02)
- [10]柄海鞘(Styela clava)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活性研究[D]. 周怡.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