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持MPLS流量工程的LER体系结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1](2021)在《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需要便捷和高质量的通信服务。近些年,地面通信网络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便捷、更高速率、更大带宽的通信服务。但地面通信网络依赖地面基站,因而面临着覆盖范围有限、易受地面灾害影响等问题。卫星网络不依赖地面基站,能够实现全球覆盖且不受地面灾害影响。但现有卫星网络所使用的微波无线通信有天线尺寸大、功率消耗大、速率有限、带宽有限、频谱资源紧张、较易受到星间环境干扰等缺点,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通信网络提出的高数据速率、大通信容量、抗干扰等新需求。卫星光网络在卫星网络中使用空间光通信来弥补微波无线通信的不足,不仅具有卫星网络的全球覆盖能力,还具有数据速率高、通信容量大、功耗低、天线尺寸小、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能够满足通信新需求。同时,卫星光网络组网面临着网络拓扑动态变化、网络资源有限、硬件资源有限等问题,进而限制了其在未来通信网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分别从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平台和基于星间激光链路的组网协议两个角度对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展开了研究,其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拓扑优化和预判保护的业务传输保障设计卫星光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导致星间激光链路的频繁中断,进而影响卫星光网络中的业务传输。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考虑链路可用时间的拓扑构建算法,该算法能够有效增加所建立网络拓扑中星间链路的可用时间;设计了预判保护机制,该机制能够预判网络拓扑规律性变化导致的星间链路中断,提前建立新的业务路径。结果表明,拓扑构建算法使得在其所构建的网络拓扑中,各时间片内稳定不变的动态链路占所有动态链路的70%以上,从而增加了网络拓扑的稳定性;预判保护机制能够保障拓扑规律性变化时的业务的稳定传输。2)基于OSPF优化的链路状态数据库自更新机制和单向链路机制卫星光网络中较长的链路传输时延增加了传统OSPF(Open Shor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的收敛时间;同时其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使得传统OSPF协议需要频繁产生泛洪信息来更新网络拓扑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OSPF协议进行了优化,设计了链路状态数据库自更新机制,该机制能够根据网络拓扑变化规律自行更新本地链路状态数据库,以有效提高路由收敛速度并减少网络资源消耗;设计了单向链路机制,该机制使得OSPF协议能够识别单向链路并将其链路状态更新到链路状态数据库,从而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3)基于标签交换的AOS帧转发机制卫星光网络通信多遵循 CCSDS(Consultative Committee for Space Data Systems,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框架,其中AOS(Advanced Orbiting Systems,高级在轨系统)帧在各节点转发时需要进行拆包、组包、高层协议处理等操作,从而占用有限的卫星平台硬件处理能力。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标签交换的AOS帧转发机制,该机制使得中间节点通过标签交换实现AOS帧的转发,从而能够避免上述操作并对AOS帧进行快速转发。结果表明,AOS帧转发机制能够加快中间节点转发效率并减少硬件性能消耗。其中在相同的FPGA逻辑和CPU资源消耗下,该机制处理IPv6和IPv4报文的速度分别比传统机制快3.6倍和2.9倍。综上,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进行了研究,为当前卫星光网络组网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也为未来卫星光网络的组网和应用提供了一些分析与参考。
罗华坚[2](2019)在《基于IP RAN技术的承载网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业务对通信网络尤其是承载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承载网作为整个通信网的基础,承载移动网高速增长的流量,其网络质量直接影响业务性能与客户感知。针对移动网快速的发展与演进,不同业务网络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为顺应这种趋势,承载网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容量、分组化、智能化。当前,电信承载网主要采用IP RAN电信级分组化技术,主要面向4G无线基站业务至EPC核心网的回传,存在设备配置低、网络隐患大、站点接入无序等弊端,难以满足第5代移动通信(下文简称5G)大带宽、低时延的业务需求。本论文旨在研究以IP RAN为主体,光缆和波分协同的承载网设计与应用,基于现状,面向未来业务输出承载网方案,以保证满足业务需求的前提下,使后期的工程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可控性,有效降低建设风险与成本,保证5G承载网建设顺利实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网络带宽配置。根据5G低频、高频的业务属性分析承载网的需求,自下而上推导完成5G承载网接入、汇聚、核心各层级的带宽配置。2)输出承载网设计关键点分析方法,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建立DU机房的覆盖模型,输出不同建站密度下的最优化覆盖半径,降低5G密集组网场景下的总体建设成本;基于大数据的分析预测促使5G承载网新建或扩容更具针对性和预知性,提升能力节省投资;中继距离分析立足设备、光缆等光路参数,从而保障设计阶段5G业务及时开通、最优开通。3)IP RAN设计与专业协同。输出IP RAN网络结构、组网模式、业务配置等设计方案;针对5G阶段超密集组网与超低时延特征,输出以IP RAN为主体,光缆、波分专业协同建设的设计方案。4)收集、分析现网数据输出工程实施方案。根据某地市承载网现状,收集数据,并对网络流量、带宽利用率、成环率等数据进行分析,自下而上地输出多维度方案。接入层升级、拆环相结合,环路容量与成环率双提升;汇聚环引入大容量设备,形成IP RAN+OTN的主体架构;核心层承载地市出口流量,重点基于流量预测分析超前有序完成扩容或新建。
葛亚宾[3](2019)在《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差分服务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业务种类日益多元化和业务流量需求的多样化,当前IPv4网表现出流量过于集中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这两大问题,本文分析了导致这两种瓶颈问题的根本原因—SPF选路算法。为解决这些传输问题,本文首先讨论了基于metric值的IP QoS技术和额外部署硬件的ATM QoS技术,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引入了MPLS TE技术。在当前的IP承载网上,MPLS TE技术通过其TEDB内的链路信息,构建出两个通信节点间的虚拟信道,在不增加硬件部署成本的前提下,有效实现对流量的优化和管理。本文通过分析三大QoS服务模型的实现方式、应用场景、服务效果,最终选择了差分服务模型。在差分服务模型中,通过分析比较IP数据包TOS字段的处理方式与MPLS对Label中EXP字段的处理方式,本文提出了基于MPLS TE的差分服务模型。MPLS技术通过CSPF算法规划路径,该算法在路径重规划过程中易引发路由抢占和级联抢占,针对此问题本文综合考虑了链路之间的关联性和链路的可用带宽,提出了BCSPF算法,通过将通信节点间的链路划分为可抢占和不可抢占两个集合来降低因路由抢占而导致的链路负载增加和链路效率下降问题。在网络仿真工具OPNET中,论文通过模拟IPv4承载网,对MPLS TE技术在流量管理和服务质量两个方向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的对比结果显示,MPLS流量工程与差分服务相结合的机制可以有效的对流量进行优化、提高链路利用率、对重点业务进行流量保护。
马方[4](2016)在《星地混合网信令协议的扩展及其原型实现研究》文中指出星地混合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距离远、地理条件限制小、组网灵活和易于实现等优点,是新一代通信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在这种一体化融合网络中,信令系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相对于地面网络,星地混合网络具有卫星信道时延大与误码率偏高、星上资源有限和星上处理能力偏低等缺点,这对星地混合网络的信令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星地混合网络的信令系统进行研究,提出适应卫星特殊环境的信令方案。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卫星网络和地面网络的优势及其不足,概述星地混合网络,并介绍星地混合网络信令系统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其次,比较已广泛使用的基于流量工程的资源预留协议(RSVP-TE)和基于约束路由的标签分发协议(CR-LDP),结合星地混合网络对多种交换类型和资源预留的功能需求,说明RSVP-TE信令协议更适合于星地混合网络,然后从标签交换通道(LSP)的建立、信令消息及对象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最后,基于RSVP-TE信令协议,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针对卫星网络时延大,误码率偏高和卫星交换节点处理能力有限的特点,改进星上信令处理方案中标签交换路由器(LSR)和标签边缘路由器(LER)的功能结构;扩展应用于地面网络的RSVP-TE信令协议中的部分消息,包括设计用于建立嵌套LSP的多粒度分层标签对象和多粒度分层标签请求对象的结构、精简信令消息中的对象;给出多粒度LSPs(MG-LSPs)并行建立的信令流程,并分析信令消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时延。(2)根据RSVP-TE协议原型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与实现信令系统框架中的RSVP-TE信令协议模块。在分析消息结构及消息格式的基础上,给出详细的信令消息处理流程,并采用C/C++编程语言实现这一处理流程。(3)从基本的RSVP协议、MG-LSPs的建立以及标记交换等方面测试RSVP-TE协议原型系统的功能,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吴海燕[5](2015)在《基于MPLS VPN的远程医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远程医疗是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在医学上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远程医疗是智慧医疗发展的其中一步,当今人民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所以远程医疗近些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MPLS VPN是目前最为流行的MPLS技术其中的一种。它的核心网络可以为其网络中承载的业务提供相对较高的服务质量。远程医疗中承载的多种业务对网络通信服务质量要求多样,MPLS VPN能为其提供较好的服务质量和安全隔离。论文首先研究了MPLS和MPLS VPN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它们的体系架构,分析了MPLS的主要应用即流量工程和区分服务的各自优势与不足,并研究一种新提出的方案即DS-TE技术。同时分析了远程医疗方案的基本组成和在其架构体系下承载的主要业务,并分析了采用MPLS VPN网络拓扑结构的远程医疗的优势。然后论文研究了MPLS VPN网络中传统的Qo S解决方案,发现传统方案存在了不足,从而引入了一种新的带宽分配算法并使用Matlab进行仿真。通过仿真发现新的方案在某些方面存在了不公平的现象,就新方案进行了改进,并对改进方案进行仿真对比分析。最后论文利用OPNET软件设计了远程医疗的网络通信平台,并在网络通信平台上就三种不同方案进行了三次实验,通过对三次实验收集到的统计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来找出最能有效提高远程医疗网络内部Qo S的方案。
潘维[6](2015)在《智能电网保护控制信息流建模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电网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内、调度中心与厂站端之间的保护控制信息流的可靠传输对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显的越来越重要,网络实时性及可靠性备受关注,对电力调度数据网网络性能的深入研究也迫在眉睫。但目前智能变电站内、调度中心和厂站端之间的电网保护控制信息流研究较为缺乏,尚缺乏智能电网网络系统性能分析的方法和手段。针对以上现状,本文提出基于OPNET的智能电网网络建模仿真方法,对智能电网保护控制信息流和调度数据网进行了建模,通过仿真对其网络性能进行定量分析,为智能电网技术分析、性能评价等提供参考。首先,研究分析了智能电网情况下智能变电站内保护控制信息流的IEC61850通信规约、报文类型及其建模,并基于OPNET通信仿真软件对站内的关键设备如合并单元、保护单元、智能操作箱及断路器模型进行了自定义建模以实现特定功能。然后,研究分析了智能电网情况下调度中心与厂站端间的电力远动系统、继电保护与信息系统、广域相量测量系统和在线监测系统等保护控制信息流的传输规约、传输业务、信息流特性等,以实现调度中心主站和厂站端之间传输保护控制信息流的建模。其次,研究了电力调度数据网的相关通信传输技术如SDH、MPLS、Diff-serv、VPN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优势,分析其对保护控制信息流在调度数据网传输时的隔离分区、流量分布和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影响;并对电力调度数据网的网络架构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于保护控制信息流传输的调度数据网架构的仿真拓扑方案。最后,提出了基于OPNET的网络建模方法,以琴韵智能变电站为例实现研究了站内保护控制信息流的网络性能如传输延时、流量等;同时对调度中心与厂站端之间的通信网络系统和保护控制信息流数据进行了建模,通过仿真研究分析了在有无应用MPLS相关技术对电网保护控制信息流传输的流量分布和端对端延时等网络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分析了其在网络发生自愈性故障恢复时对网络通信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MPLS技术及相关的优先级、区分服务技术等在网络正常通信和自愈性故障恢复情况下有更好的网络性能,能够更好地实现满足电力调度数据网通信的需求。
许小华[7](2014)在《IP城域网差别化服务实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MPLS VPN技术在城域网上的广泛部署和使用,该技术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实时语音、在线视频、海量数据以及其他Internet业务的需求。基于MPLS所构建VPN的网络,利用公网路由来传递私网VPN路由并对各VPN业务流量进行有效的隔离,从而为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提供了高效的保证,所以城域网MPLS VPN网络如何提升差别化Qos的服务水平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将对MPLS的Qos区分模型和MPLS流量工程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从MPLS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着手,介绍了MPLS VPN网络VPNV4路由的传递过程以及MBGP/MPLS VPN的实现技术。其次通过对MPLS VPN的QOS和流量工程进行分析和研究,给出了MPLS VPN网络中MPLS区分服务的实现模型和感知区分服务的流量工程实现的解决方案。最后根据不同的网络应用环境和全网可用带宽资源情况,阶段性的对MPLS DifferServ、MPLS流量工程和DS-TE技术实施部署。依托仿真的网络实验室条件,结合某省运营商的城域网网络建设项目,优化了MPLSVPN网络部署的方案,并从该城域网现有的NGN、VPN、互联网专线业务以及未来即将开展的IPTV等业务的差异化需求为出发点,以用户的最终最优的主观体验为目标,对MPLSDifferServ及感知区分服务的流量工程进行部署。根据现网的实际业务应用,在实验环境中设计了三种MPLS VPN网络Qos的部署场景,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为下一阶段城域网Qos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陈平[8](2013)在《基于MPLS网络的QoS在某特钢企业中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特钢企业通过不断的并购重组,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在企业网络中传输的信息也从单一的数据业务扩展到语音、视频与数据业务并存,不同地域间的生产基地,彼此之间经常需要进行信息传输、语音电话、视频会议等。随着业务数量的增长及业务种类的不断丰富,不同用户的不同业务应用争抢线路带宽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网络中经常会出现拥塞,延迟等问题。保证企业网络中重要数据的稳定传输成为企业网络管理的重点。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技术结合了第二层的交换和第三层路由的特点,将第二层的交换和第三层的路由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十分简洁的方式完成信息的传送,并且能够满足不同数据业务传输时不同的服务质量需求。本文重点研究了MPLS技术及其QoS问题,结合特钢企业网络的实际需要,讨论了企业网络中的服务质量(QoS)问题,详细的介绍了基于MPLS的企业网络的设计和实现,给出了特钢企业网络中的QOS保证。由于企业网络中所承载的数据不仅仅是业务数据,还有语音、视频等多媒体的重要数据,它们对带宽、延迟、实时性的要求各不相同。为支持具有不同服务需求的语音、视频以及数据等业务,要求企业网络能够区分出不同用户的通信,进而为之保障相应的服务质量。为此采用了服务质量控制技术,如传输调度、分组丢弃等。最后,对QoS的主要设计指标进行局部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特钢企业网络中基于MPLS网络的QoS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罗忠成[9](2012)在《基于PTN的配电通信网流量控制技术仿真研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配电通信网智能化的不断开展和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配电通信网中承担的各种新旧业务及网络应用的传输任务越来越多,导致网络中的流量急剧增加难以管理控制,从而影响了配电通信网本身和网络中各种业务及应用的可靠、高效的传输。配电通信网的可靠、高效的运行是整个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为电力系统的生产指挥调度、行政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因此,在整个配电通信网的可靠、高效运行中,如何对网络中的业务数据流量进行有效地管理控制则显得尤其重要,即在网络中实施怎样的流量控制技术。流量控制技术能够自动优化、调节网络中的资源以实现网络中特定传输业务的服务性能要求、具有宏观调节和微观控制等优点。因此,在配电通信网中实施流量控制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由于各种新旧业务及网络应用不断增加导致的网络中流量急剧增加而难以管理控制的问题。基于PTN的流量控制技术的实现是基于T-MPLS/MPLS-TP技术的,它在其实现及功能上相比其他的流量控制技术都具有很大的优势。本文充分利用PTN技术在骨干网络中的组网优势,搭建基于PTN的配电通信实验网,建立基于PTN的流量控制技术数学模型及实现方案,并对其关键控制路由算法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充分运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建立基于PTN的配电通信实验网的仿真网络结构图及业务模型,并对基于PTN的流量控制技术与基于IP的流量控制技术进行对比仿真分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1)详细研究了PTN技术的原理与体系结构及网络应用。在PTN技术的网络应用中,重点对PTN技术在城域网接入、汇聚、核心层中的组网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2)在研究基于IP、ATM、MPLS技术的流量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PTN的流量控制技术及其数学模型,并详细的研究基于PTN的流量控制技术实现方案及其关键控制路由算法。(3)研究配电通信网系统的构架,其中包括业务需求分析、解决方案、接入层通信网络及通信网络综合网管系统等。提出了在配电通信网的骨干层通信网络中使用PTN技术进行组网,并根据实际环境情况采用层次化网络设计中最典型的三层模型设计思想搭建起基于PTN的配电通信试验网,分析了基于PTN的配电通信网主要承载的业务及特征。论文中使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通过对基于IP的流量控制技术与基于PTN的流量控制技术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基于PTN的流量控制技术不但能够提高配电通信网中传输业务的服务质量、网络中资源的利用率及业务传输的可靠性等,而且在对网络中流量进行管理控制、实现负载均衡等方面与基于IP的流量控制技术相比都有着很高效率、表现出更大优势。
任韬松[10](2012)在《基于电力通信网的PTN网络生存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力系统日趋完善。电力通信网本着服务电网的原则,紧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发展的趋势所在。随着电网规模激增,电力通信网规模不断扩大,通信设备不断增加,承载业务种类增多,传输多样化复合化。作为电力系统的忠实守护者,电力通信网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力通信是电力行业的一部分,从技术上又受到电信技术发展的影响,是两个行业发展的一个交叉点。PTN技术在电信网领域的应用日渐成熟,电力通信网的升级和演进也迫在眉睫。论文首先介绍了电力通信网及PTN技术的发展概况,然后重点分析研究了目前PTN网络的生存机制,并得出生存机制的缺陷和出现的主要问题。论文在分析研究PTN网络环网保护机制发展现状后,发现Wrapping环网倒换机制和Steering环网倒换机制均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故提出了一种WAS环网倒换保护策略。该策略综合了Wrapping环网保护倒换机制和Steering环网保护倒换,不仅继承了Wrapping环网倒换机制的低丢包等优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续了Steering环网保护倒换机制的低倒换时延的优点。论文详细介绍了IETF制定的快速重路由机制,在研究三种经典快速重路由故障恢复算法后发现传统的经典算法均会出现丢包过多、恢复时延过长等问题。故论文提出了一种快速重路由故障恢复综合模型,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丢包,减少了失序,同时兼顾了恢复时延问题,同时与文献提出的改进算法对比,使用OPNET网络仿真工具进行仿真验证。在论文中采用网络仿真软件OPNET的MPLS模块实现了对PTN生存机制的仿真研究,对论文提出的两种新型算法模型进行仿真验证。文章最后在总结论文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工作重点。
二、支持MPLS流量工程的LER体系结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持MPLS流量工程的LER体系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背景综述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卫星光通信发展现状 |
1.2.2 卫星光网络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工作 |
1.4 本文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卫星光网络组网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SDN技术 |
2.2.1 SDN技术基础 |
2.2.2 SDN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
2.3 MPLS技术 |
2.3.1 MPLS技术基础 |
2.3.2 MPLS技术在卫星网络中的应用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天地一体化网络仿真平台研究 |
3.1 引言 |
3.2 仿真平台架构 |
3.2.1 平台模块组成 |
3.2.2 平台内部交互 |
3.2.3 平台管控架构 |
3.3 功能设计 |
3.3.1 网络物理架构 |
3.3.2 网络拓扑构建 |
3.3.3 网络路由计算 |
3.4 仿真和分析 |
3.4.1 星座性能分析 |
3.4.2 拓扑仿真分析 |
3.4.3 网络性能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星间激光链路的组网协议研究 |
4.1 引言 |
4.2 组网协议架构 |
4.2.1 平面架构 |
4.2.2 模块架构 |
4.3 管理平面设计 |
4.3.1 管理中心 |
4.3.2 网管代理 |
4.4 控制平面设计 |
4.4.1 连接控制模块 |
4.4.2 路由模块 |
4.4.3 信令模块 |
4.4.4 链路模块 |
4.5 传送平面设计 |
4.5.1 传送平面代理 |
4.5.2 硬件模块 |
4.6 仿真和测试 |
4.6.1 软件仿真 |
4.6.2 硬件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附录1: 缩略语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2)基于IP RAN技术的承载网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5 论文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承载网 |
2.1.1 承载网概念 |
2.1.2 承载网架构 |
2.1.3 承载网拓扑 |
2.2 IP RAN技术 |
2.2.1 概念与特点 |
2.2.2 MPLS概述 |
2.2.3 路由技术 |
2.2.4 保护技术 |
2.2.5 QoS技术 |
2.3 OTN技术 |
2.3.1 概念 |
2.3.2 系统组成 |
2.3.3 配置组网与保护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业务需求与承载网分析 |
3.1 2G/3G话音业务需求 |
3.2 4G/5G数据业务需求 |
3.2.1 4G架构与需求 |
3.2.2 5G架构演进 |
3.2.3 5G业务需求 |
3.3 承载网分析 |
3.3.1 承载网诉求与现状 |
3.3.2 面临的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承载网设计与研究 |
4.1 承载网设计总体思路 |
4.2 承载网设计关键点分析 |
4.2.1 覆盖半径分析 |
4.2.2 流量预测分析 |
4.2.3 中继距离分析 |
4.3 IP RAN网络设计 |
4.3.1 网络带宽配置测算与时延 |
4.3.2 网络结构设计 |
4.3.3 组网模式设计 |
4.3.4 业务配置与保护设计 |
4.4 光缆协同设计 |
4.4.1 微网格光缆设计 |
4.5 波分协同设计 |
4.5.1 接入层波分协同 |
4.5.2 汇聚核心层大容量OTN协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承载网工程实施与评估 |
5.1 现网概述与分析 |
5.2 接入层设计 |
5.2.1 接入层扩容 |
5.2.2 接入层网络调整及开通 |
5.2.3 工程实施建设清单 |
5.3 汇聚层设计 |
5.3.1 汇聚层扩容 |
5.3.2 工程实施建设清单 |
5.4 核心层设计 |
5.4.1 核心层扩容 |
5.4.2 工程实施建设清单 |
5.5 实施效果评估 |
5.5.1 评估的目的 |
5.5.2 评估与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差分服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MPLS核心Label的功能分析 |
2.1 MPLS技术在IPv4 网的引入 |
2.1.1 以Label为核心的MPLS技术参数 |
2.2 MPLS网络拓扑组成 |
2.2.0 MPLS数据转发过程 |
2.2.1 MPLS节点结构 |
2.2.2 LDP邻居建立过程 |
2.2.3 LDP标签分发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PLS流量工程与QoS的可结合性研究 |
3.1 MPLS流量工程路径规划模式 |
3.2 MPLS流量工程需求分析 |
3.3 MPLS流量工程的实施 |
3.4 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 |
3.4.1 QoS的衡量指标和实现方式 |
3.4.2 QoS的三种服务模型 |
3.5 MPLS TE与 QoS DS模型可结合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CSPF的半抢占路径选择算法 |
4.1 CSPF算法思想及优缺点分析 |
4.2 BCSPF算法的提出 |
4.3 BCSPF算法步骤与复杂度分析 |
4.3.1 算法实现步骤 |
4.3.2 BCSPF算法优缺点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MPLS TE的差分服务模型的仿真实验 |
5.1 仿真工具OPNET介绍 |
5.1.1 网络仿真工具OPNET简介 |
5.1.2 OPNET强大的三层建模机制 |
5.1.3 OPNET仿真建模的过程 |
5.2 仿真实验1—未设置 MPLS 流量工程的 IGP 路由分析 |
5.3 仿真实验 2——利用 MPLS 流量工程技术提高链路利用率 |
5.4 仿真实验 3——基于 MPLS TE 的差分 DS 研究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工作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星地混合网信令协议的扩展及其原型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星地混合网络概述 |
1.1.1 卫星网络与地面网络 |
1.1.2 星地混合网络 |
1.2 星地混合网络信令系统研究状况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星地混合网络及其信令协议基础 |
2.1 星地混合网络及卫星交换节点 |
2.1.1 星地混合网络架构 |
2.1.2 卫星交换节点及优势 |
2.2 星地混合网络信令协议及比较 |
2.2.1 星地混合网络信令系统的功能 |
2.2.2 星地混合网络的信令协议 |
2.2.3 RSVP-TE和CR-LDP信令协议的比较 |
2.3 基于GMPLS的RSVP-TE协议简介 |
2.3.1 基于GMPLS的RSVP-TE协议发展历程 |
2.3.2 RSVP-TE协议 |
2.3.3 基于GMPLS的RSVP-TE协议 |
2.4 GMPLS网络中的LSPs |
2.4.1 LSP概述 |
2.4.2 LSP分层与嵌套 |
2.5 RSVP-TE用于卫星网的适应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星地混合网络的信令扩展及其处理方案 |
3.1 星上信令处理方案 |
3.2 星地混合网络中LER和LSR的功能结构 |
3.2.1 LSR的功能结构 |
3.2.2 LER的功能结构 |
3.3 RSVP-TE的功能增强 |
3.3.1 多粒度分层标签请求对象结构设计 |
3.3.2 多粒度分层标签对象结构设计 |
3.3.3 各级标签组成结构 |
3.3.4 精简RSVP-TE消息中的对象 |
3.4 多粒度LSPs并行建立流程 |
3.5 LSPs建立时间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SVP-TE信令的原型实现 |
4.1 RSVP-TE协议的原型系统功能 |
4.2 信令系统的框架结构 |
4.3 RSVP-TE模块及其功能 |
4.4 信令消息及其处理 |
4.4.1 信令消息结构 |
4.4.2 消息及其定义格式 |
4.4.3 信令消息的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原型实现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
5.1 测试目的 |
5.2 测试配置 |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MPLS VPN的远程医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远程医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MPLS VPN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MPLS和MPLS VPN技术概述 |
2.1 MPLS技术概述 |
2.1.1 MPLS基本原理 |
2.1.2 MPLS技术应用 |
2.2 MPLS VPN技术概述 |
2.2.1 MPLS VPN基本原理 |
2.2.2 MPLS VPN体系结构和工作过程 |
2.3 基于MPLS VPN的远程医疗实现背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PLS VPN的远程医疗的Qo S解决方案 |
3.1 MPLS VPN的区分服务 |
3.1.1 Diff Serv Over MPLS基本概念 |
3.1.2 实现过程 |
3.2 MPLS VPN的流量工程 |
3.2.1 MPLS TE的基本概念 |
3.2.2 实现过程 |
3.3 区分服务和流量工程的结合 |
3.3.1 DS-TE的基本概念 |
3.3.2 带宽约束模型 |
3.3.3 实现过程 |
3.4 基于MPLS VPN的远程医疗的Qo S研究 |
3.4.1 远程医疗的发展和基本组成 |
3.4.2 远程医疗的主要业务和Qo S研究 |
3.4.3 基于MPLS VPN的远程医疗的优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PLS VPN的Qo S解决方案的改进 |
4.1 MPLS VPN上的传统Qo S方案 |
4.1.1 传统方案的基本思想 |
4.1.2 传统方案的流量监管模型 |
4.2 MPLS VPN的新Qo S方案 |
4.2.1 新方案的基本思想 |
4.2.2 新方案的流量监管模型 |
4.3 新方案的带宽分配算法及仿真 |
4.3.1 新方案带宽分配算法 |
4.3.2 新方案带宽算法的改进 |
4.3.3 三种带宽分配算法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MPLS VPN的远程医疗的实现 |
5.1 远程医疗网络设计 |
5.1.1 网络结构设计 |
5.1.2 网络中业务流设计 |
5.2 实验和结果分析 |
5.2.1 只支持MPLS的实验一 |
5.2.2 支持区分服务的实验二 |
5.2.3 支持DS-TE的实验三 |
5.2.4 三个实验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智能电网保护控制信息流建模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智能电网保护控制信息流建模仿真需求分析 |
1.3.1 保护控制信息流建模仿真必要性 |
1.3.2 保护控制信息流建模仿真需求分析 |
1.4 OPNET对保护控制信息流分析的适用性 |
1.4.1 OPNET架构体系与仿真机制 |
1.4.2 OPNET的适用性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站内保护控制信息流分析与建模 |
2.1 站内保护控制信息流分析 |
2.2 IEC61850通信规约分析与建模 |
2.2.1 特定通信服务映射 |
2.2.2 信息流报文模型 |
2.3 站内关键设备建模 |
2.3.1 合并单元模型 |
2.3.2 继电保护节点模型 |
2.3.3 智能操作箱及断路器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站间保护控制信息流分析与建模 |
3.1 保护控制信息流通信规约与特性分析 |
3.1.1 远动系统业务信息流特性分析 |
3.1.2 继电保护信息系统业务信息流特性分析 |
3.1.3 WAMS系统业务信息流特性分析 |
3.1.4 在线监测系统业务信息流特性分析 |
3.2 电力调度数据网通信技术分析 |
3.2.1 SDH技术及性能分析 |
3.2.2 MPLS技术及性能分析 |
3.2.3 Diff-serv技术及性能分析 |
3.2.4 VPN技术及性能分析 |
3.3 电力调度数据网拓扑结构建模 |
3.3.1 网络拓扑原则 |
3.3.2 网络结构设计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电网保护控制信息流建模仿真案例分析 |
4.1 智能变电站内信息流建模与仿真分析 |
4.1.1 仿真场景建模设置 |
4.1.2 仿真结果分析 |
4.2 站间信息流建模与仿真案例 |
4.2.1 仿真模型建立 |
4.2.2 仿真及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7)IP城域网差别化服务实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整体结构及各章内容简介 |
第二章 IP城域网相关技术原理分析 |
2.1 MPLS技术 |
2.1.1 MPLS基本概述 |
2.1.2 MPLS体系结构 |
2.1.3 MPLS工作过程 |
2.2 BGP/MPLS VPN技术 |
2.2.1 VPN技术概况 |
2.2.2 BGP/MPLS VPN网络结构 |
2.2.3 MPLS VPN基本原理 |
2.3 服务质量(Qos)应用模型 |
2.3.1 集成服务模型 |
2.3.2 DifferServ区分服务模型 |
2.3.3 多协议标签的Qos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P城域网差别化服务实现技术 |
3.1 MPLS DifferServ提供的差别化服务保证 |
3.1.1 MPLS DifferServ应用模型 |
3.1.2 MPLS DifferServ工作流程 |
3.2 MPLS流量工程 |
3.2.1 MPLS TE技术的实现 |
3.2.2 MPLS-TE实现QoS保证 |
3.3 区分服务感知的流量工程 |
3.3.1 DS-TE相关概念 |
3.3.2 DS-TE带宽约束模型 |
3.3.3 DS-TE抢占机制 |
3.3.4 DS-TE技术的实现 |
3.3.5 DS-TE实现差别化服务的应用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差别化服务在某省城域网中的应用 |
4.1 IP城域网的网络架构 |
4.1.1 IP城域网的路由设计 |
4.1.2 IP城域网的BGP设计 |
4.1.3 BGP/MPLS VPN网络的优化 |
4.2 IP城域网的的业务模型 |
4.3 城域网各业务模型的差别化服务实现 |
4.3.1 差别化服务设计思路 |
4.3.2 MPLS DifferServ在PE端的应用 |
4.3.3 大客户VPN业务的MPLS流量工程应用 |
4.3.4 DS-TE实现最小带宽的保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实验环境下对差别化服务的性能测试 |
5.1 仿真实验环境设计 |
5.2 仿真网络的设计 |
5.2.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5.2.2 各VPN业务的Qos策略设计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技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MPLS网络的QoS在某特钢企业中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MPLS技术与QoS技术 |
2.1 MPLS技术 |
2.1.1 MPLS概述 |
2.1.2 MPLS网络结构 |
2.1.3 MPLS工作原理 |
2.1.4 MPLS技术的核心 |
2.2 QoS概述 |
2.2.1 QoS基本工作机制 |
2.2.2 QoS的关键指标 |
2.2.3 QoS的IntServ模型 |
2.2.4 QoS的DiffServ模型 |
2.3 小结 |
第3章 企业的MPLS VPN和QoS设计 |
3.1 特钢企业网络现状分析 |
3.1.1 特钢企业网络特点 |
3.1.2 特钢企业的网络需求 |
3.1.3 特钢企业网络的总体规划 |
3.2 企业网络MPLS VPN设计 |
3.2.1 企业网络MPLS VPN结构设计 |
3.2.2 MPLS VPN的QoS模型 |
3.2.3 企业网络MPLS VPN的数据转发设计 |
3.3 企业网络的QoS设计 |
3.3.1 企业网络的QoS总体设计 |
3.3.2 MPLS对DiffServ的支持 |
3.3.3 数据的分类和标记 |
3.3.4 DiffServ实施策略 |
3.4 小结 |
第4章 企业的MPLS VPN和QoS实现 |
4.1 MPLS VPN实施方案 |
4.1.1 网络拓扑结构 |
4.1.2 设备选择 |
4.1.3 MPLS VPN的配置 |
4.2 QoS实施方案 |
4.2.1 QoS的实现过程 |
4.2.2 核心层的QoS配置 |
4.2.3 汇聚层的配置 |
4.2.4 接入层的配置 |
4.3 小结 |
第5章 企业网络系统测试 |
5.1 测试目的 |
5.2 测试内容及方法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PTN的配电通信网流量控制技术仿真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流量控制技术的背景和发展现状 |
1.1.3 配电通信网的发展现状和需求趋势 |
1.2 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创新点 |
1.3 论文的组织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TN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PTN原理与体系结构 |
2.2.1 PTN的原理 |
2.2.2 PTN的分层结构 |
2.2.3 PTN的分域 |
2.2.4 PTN的功能平面 |
2.3 PTN的网络应用 |
2.3.1 PTN的应用定位 |
2.3.2 PTN在城域核心网和骨干网中的应用 |
2.3.3 PTN在城域接入网和汇聚网中的应用 |
2.3.4 PTN的组网拓扑结构 |
2.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PTN流量控制技术研究 |
3.1 PTN流量控制原理 |
3.1.1 PTN流量控制基本概念 |
3.1.2 PTN流量控制数学模型 |
3.1.3 PTN流量控制的优势 |
3.1.4 PTN流量控制的作用 |
3.2 PTN流量控制的实现方案 |
3.2.1 信息发布 |
3.2.2 路径选择 |
3.2.3 信令协议 |
3.2.3.1 基于流量控制的RSVP |
3.2.3.2 CR-LDP |
3.2.4 数据转发 |
3.3 PTN流量控制路由算法研究 |
3.3.1 PTN流量控制体系结构 |
3.3.2 OSPF路由协议的流量控制扩展 |
3.3.3 CSPF算法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通信网系统研究 |
4.1 智能配电网的业务需求分析 |
4.1.1 ADO通信需求 |
4.1.2 AMI通信需求 |
4.1.3 AAM通信需求 |
4.2 智能配电通信网解决方案 |
4.2.1 配网通信规划原则 |
4.2.2 综合平台架构 |
4.2.3 配电主站系统 |
4.3 骨干层通信网络 |
4.4 接入层通信网络 |
4.4.1 双环工业以太网 |
4.4.2 WiMax无线接入专网+WSN或PLC |
4.4.3 电力线载波PLC主从专网 |
4.4.4 无源光网络EPON专网 |
4.4.5 无线公网专线GPRS(或CDMA) |
4.5 配网通信综合网管系统 |
4.6 搭建基于PTN的配电通信试验网 |
4.6.1 PTN配电通信试验网的层次化结构设计 |
4.6.1.1 层次化网络设计概述 |
4.6.1.2 接入层设计 |
4.6.1.3 汇聚层设计 |
4.6.1.4 核心层设计 |
4.6.1.5 PTN配电通信实验网设计方案 |
4.6.2 PTN配电通信网络承载的业务及特征 |
4.7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PTN配电通信网流量控制技术仿真研究 |
5.1 OPNET Modeler网络仿真软件简介 |
5.1.1 引言 |
5.1.2 OPNET网络仿真软件概述 |
5.1.3 OPNET Modeler的建模过程 |
5.2 仿真网络结构图设计 |
5.2.1 PTN配电通信网仿真网络结构图设计 |
5.2.2 仿真使用模块及参数设计 |
5.2.3 业务流配置及设计 |
5.2.3.1 业务流配置 |
5.2.3.2 业务流设计 |
5.3 流量控制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1 基于IP的流量控制技术仿真 |
5.3.1.1 基于IP的流量控制技术仿真结果 |
5.3.1.2 基于IP的流量控制技术仿真结果分析 |
5.3.3 基于PTN的流量控制技术仿真分析 |
5.3.3.1 建立业务流与LSP的映射表 |
5.3.3.2 基于PTN的流量控制技术仿真结果 |
5.3.3.3 基于PTN的流量控制技术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基于电力通信网的PTN网络生存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PTN产业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1.5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PTN技术概述 |
2.1 PTN原理及定义 |
2.2 PTN的分层结构 |
2.3 PTN的网元分类 |
2.4 PTN的功能平面 |
2.5 PTN的关键技术 |
2.6 PTN的技术特点 |
第三章 PTN网络生存机制研究 |
3.1 生存机制术语定义 |
3.2 MPLS-TP生存机制的基本要求 |
3.3 保护机制 |
3.3.1 线性保护 |
3.3.2 环网保护 |
3.4 恢复机制 |
3.4.1 故障恢复的工作流程 |
3.4.2 故障恢复时间模型 |
3.4.3 故障检测技术 |
3.4.4 恢复性能评价 |
3.5 快速重路由 |
第四章 WAS环网保护倒换模型 |
4.1 WAS环网倒换模型的提出 |
4.2 WAS模型工作机制 |
4.3 WAS机制的时间模型 |
4.4 OPNET仿真软件介绍 |
4.4.1 OPNET软件概述 |
4.4.2 OPNET仿真机制 |
4.4.3 OPNET仿真流程 |
4.5 WAS模型仿真 |
4.6 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改进的故障恢复模型研究 |
5.1 快速重路由相关算法 |
5.1.1 Haskin模型 |
5.1.2 Makam模型 |
5.1.3 Simple dynamic模型 |
5.2 改进的快速重路由综合模型 |
5.2.1 拓扑结构 |
5.2.2 消息设计 |
5.2.3 工作机制 |
5.3 改进的重路由故障恢复综合模型仿真 |
5.3.1 Haskin模型 |
5.3.2 Makam模型 |
5.3.3 Simple dynamic模型 |
5.3.4 文献[58]提出的快速重路由故障恢复改进模型 |
5.3.5 改进的快速重路由故障恢复综合模型 |
5.4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支持MPLS流量工程的LER体系结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卫星光网络组网技术研究[D]. 张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基于IP RAN技术的承载网设计及应用[D]. 罗华坚.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3]基于MPLS流量工程的差分服务模型研究[D]. 葛亚宾. 兰州大学, 2019(09)
- [4]星地混合网信令协议的扩展及其原型实现研究[D]. 马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6(03)
- [5]基于MPLS VPN的远程医疗的设计与实现[D]. 吴海燕. 燕山大学, 2015(12)
- [6]智能电网保护控制信息流建模仿真研究[D]. 潘维.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7]IP城域网差别化服务实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许小华. 西北大学, 2014(09)
- [8]基于MPLS网络的QoS在某特钢企业中的设计与实现[D]. 陈平. 东北大学, 2013(07)
- [9]基于PTN的配电通信网流量控制技术仿真研究分析[D]. 罗忠成. 云南大学, 2012(10)
- [10]基于电力通信网的PTN网络生存机制研究[D]. 任韬松. 云南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