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电气工业100强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史海疆[1](2022)在《2020年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回顾"十三五",我国电力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电力清洁低碳发展进入新阶段,电力科技自主创新取得新成就,电力体制改革开启新篇章,电力国际合作开创新局面,电气化进程达到新水平,电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从2015年的15.3亿kW增加到2020年的22.0亿kW,年均增速为7.6%;全国全口径发电量从2015年的57399亿kW·h增加到2020年的76264亿kW·h,
李西宁[2](2021)在《中美企业宣介平行文本对比及互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笔者通过检索我国企业的网站后发现我国企业的英文网页大多是由中文网页字对字地翻译过来,从语言表达到结构内容都与同行业的美国企业的网站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中美企业的网站宣介文本为平行文本,以美国企业网站的英文宣介文本为规范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我国企业宣介的英译提供借鉴。企业宣介材料涵盖了公司简介、企业新闻、领导致辞、产品介绍、使用说明等。本论文对企业宣介的研究包括上述大部分信息但不包括产品介绍及其使用说明。本文以广义的平行文本为研究依据,以中美不同行业的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网站宣介材料作为研究语料。这十家企业来自五个不同的行业,在世界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对这五组平行文本和我国企业宣介的中英互译进行对比后,分析和归纳出中美企业宣介平行文本在文本信息、文化内涵、文本结构和文本风格四个方面呈现的异同。在文本信息层面,本论文对比出中国企业简介字数长段落少,而美国企业简介字数少段落多。此外,中美企业简介涉及不同的话题且这些话题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在文化内涵层面,分析出我国的企业宣介中除了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外,还有一些意识形态浓厚的政治性内容且喜欢用大篇幅来介绍公司辉煌的成就。从文本结构来说,我国企业简介的文本结构单一且段落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而美国公司的宣介文本大多有小标题,使文本层次分明,联系紧密。最后从文本风格来看,我国企业宣介的语言正式,给人一种公司有宏大理想的印象,而美国的企业宣介语言简洁朴实,令人感到亲切。基于上述对比分析,本文用重构的方法即从文本信息和结构、文化内涵、语言修辞三个方面对我国企业宣介材料进行改写和重构,从而使其英译更加地道贴切,满足目标语受众的实际需求。
吴想[3](2020)在《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制造业成本增加,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智能制造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新的生产力。智能制造在为企业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推动了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以及新一代技术产业的兴起。这无疑也成为了众多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选择。但由于智能制造属于新兴产业,其市场标准并不健全,各行业在研发方面尚有不足,因此这也使得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并不理想。综上对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研究以及帮助投资者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显得尤为重要。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以智能制造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微观等方面入手,对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各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表明其具有绝对投资价值。本文从微观因素入手构建了智能制造上市公司评价指标,并在传统的财务指标构建基础上加入了非财务指标,使得所构建的指标能够更准确的反映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的特征,选取《2018智能制造百强》及《中国智能制造百强发展与趋势白皮书》中的165家企业,在结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依据“智能制造十大领域”和“使用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两个条件,筛选出了沪、深两市62家智能制造上市公司2018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投资价值综合得分计算进行排序,并与其每股净资产进行比较。排名结果与每股净资产的对比结果直接反映了公司的投资价值。在因子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自由现金流折现值模型估算得出因子分析结果中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价值,在验证因子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缩小选择范围,细化选择标准。给予投资者在分析决策时相应的判断方法,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收益的目的。
杜亭亭[4](2020)在《创新模式、周期与“R&D生产率悖论”》文中指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1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R&D活动是生产率提升的重要途径。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国R&D投入总量规模持续扩张,然而生产率增速2并没有显着提升,这种R&D投入规模的增长与生产率增速滞缓并存的现象与传统知识增长模型关于知识资本规模效应的预测相悖。如果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R&D投入作为一种要素成本将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内生动力,反而会因为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造成资源错配。因此,探索“R&D生产率悖论”的成因机制对于寻找生产率增速潜在提升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测算方法和指标存在差异,以往研究对于技术贡献率绝对水平和关键性影响机制尚未形成较一致的观点。多数研究从代表广义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展开讨论,但是,很少有研究重点关注中长期狭义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内生动力作用。更重要的是,以生产函数法核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衡量技术进步贡献率存在偏误。例如,学术界普遍采用索罗余值法暗含一个重要的前提假设是经济资源在各个生产决策元均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可以代表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但是,这种方法忽略了不同生产决策元可能存在的效率损失,即不同生产单位的产出水平可能与潜在最优产出存在差距,因此基于生产函数的参数法估计的全要素生产率并不能够准确反映技术进步对于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综上,由于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来考察R&D投入转化为生产率的能力缺乏可靠的指标依据,因此本文采用改进的方法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第三章首先从总体水平初步评估了实际R&D投入产出水平,即从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的细分指标对我国总体研发投入产出绩效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初步从分析结果判断,我国研发投入和产出的实际水平均在一定程度上被高估:一方面,我国研发活动的实际投入规模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更重要的是,目前统计水平的研发投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被高估。另一方面,我国研发活动的实际绩效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被高估,从各个相关指标的分析来看,我国研发活动呈现出显着的“重量轻质”的特征,虽然大量学者普遍肯定了研发活动相关指标可观的规模增长态势,但是研发活动实际产生的成果和价值明显与其统计水平数量扩张态势不协调。第四章进一步从盈利能力的角度间接验证了“R&D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基于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和改进的指标测算了制造业27个行业的相对投入产出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代表制造业全行业效率前沿的周期项呈下行趋势。同时,从行业异质性来看,制造业存在显着的“R&D效率悖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高R&D投入的行业相对于全行业生产前沿的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二,多数行业投入产出效率向效率前沿面的收敛速度放缓。根据本章的研究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大规模研发投资并没有显着体现在各行业尤其高技术行业的盈利能力上。从这个角度可以间接推断,研发投入既没有显着促进成本节约,也没有显着带动经济效益改进,在这种情况下,研发投入必然与生产率相悖。那么,R&D投入扩张的成效为什么既没有显着转化为生产率增速的提升,也没有显着体现在投入产出效率的改进上呢?通常来讲,技术进步的来源分为内生和外生两个渠道:内生技术进步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具体表现为研发绩效;外生技术进步主要源于宏观经济环境,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基于此,本文分别从研发绩效和外部周期两个角度考察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决定机制。第五章首先讨论了研发资源配置结构和创新模式与生产率增速的动态关联机制。由于重大技术突破往往需要进行大规模、长时期的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因此一些研究将低成本、小规模的研发活动定义为模仿创新,这一类创新活动的实质是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改进,因此只需投入较少的资金和人力资本,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创新成果向垄断利润的转化。与突破式创新活动相比,模仿创新的风险和垄断利润较小,但是对技术进步的贡献度更低。当一个行业中大量研发资源投入模仿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活动就可能会对促进该行业技术进步的突破式创新活动形成“资源挤占效应”,并且可能会拉低行业平均技术进步率。模仿创新活动的增加意味着市场竞争度的提升,这可能会对从事突破式创新的企业构成竞争激励,而市场竞争度与突破式创新活动的关系更加复杂。从这个角度来看,模仿创新活动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Grossman and Helpman(1991b)的产品周期与质量阶梯模型论证了模仿创新活动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市场分割的假设,讨论在一个同时存在突破式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类企业的统一市场中模仿率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考察这一机制的经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模仿创新活动的比重对于技术进步率的提升具有阈值效应。当模仿创新的资源挤占效应高于竞争激励效应时,模仿创新投入与生产率增速负相关。经验证据与这一理论机制较为一致,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低成本、小规模的模仿创新主体数量的增加使有限的研发资源被过度挤占,由此而来的市场竞争加剧并未对突破式创新主体(大规模创新主体)形成显着的创新激励效应,这直接表现为高效率、大规模创新主体投入规模比重的显着收缩。模仿创新活动的资源挤占效应比竞争激励效应更加明显,大量研发资源流入研发效率低下的领域,导致研发投资向生产率的转化受阻。第六章从国际生产率周期协同的角度考察了国际生产率共同周期对制造业生产率波动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程度。从理论机制上,本文在Jean-Pascal Benassy(1995)市场均衡技术进步率和社会最优技术进步率的互动机制模型中进一步引入技术贸易(假设技术外溢是一种价格低廉的技术购买行为),即假设企业既可以通过研发活动获取技术,也可以通过使用部分最终产品交换国外技术,那么均衡时两种技术获取途径的利润必然相同,我们进而可以得到一个稳态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个生产率不仅取决于该经济体内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创新活动的垄断利润),还会受到国外技术波动的冲击。为了验证这一机制,本文以PWT9.0各国较为具有可比性的TFP数据基于状态空间模型检验了我国TFP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生产率周期协同性。从经验证据上来看,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生产率的波动与国际共同周期呈现出显着的协同性,并且这一特征在资源垄断性行业尤其明显。因此可以初步判断,相比较于市场结构的作用,外部周期对于生产率的影响要更为明显,因此,“R&D生产率悖论”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生产率下行周期的负向冲击。本文的研究发现,研发资源过度流入模仿创新领域和外部周期下行、后发优势削弱是导致“R&D生产率悖论”的主导成因。由于技术的外溢性特征,具有高外部技术溢出特征的行业厂商进行相对高成本的自主研发的可能性较低,因此导致创新赶超前期大量最终产品用于技术转让费支出。随着与国外技术差距的缩小,依靠外溢技术转化的技术进步率的提升空间随之下降,加之研发资源配置结构失衡引致内部自主研发绩效低下,行业整体投入产出效率就会呈现显着的下行趋势。传统的创新激励的产业政策、研发模式和企业竞争战略的弊端已经暴露,并逐渐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创新赶超、转型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短板。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拓展了市场结构决定创新的一般性理论机制,在基本框架中分别引入了创新模式和外部共同周期因素,在更接近中国制造业创新活动典型特征的两个拓展模型中探索“R&D生产率悖论”的主导成因。对于内生技术进步和内部研发活动、外生技术进步和外部周期因素两个互动机制的理论假说进行论证。拓展了相关研究在探索提升研发绩效路径方面的思路。从盈利能力和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间接考察了制造业行业的研发绩效,改进了研发绩效的效率核算方法和指标数据,从相对生产率、盈利能力的角度考察了研发投入产出绩效,进一步验证了中国制造业“R&D生产率悖论”的存在性,为相关理论机制假设提供了更具可靠性的依据。
瞿淦[5](2020)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研究 ——理论与实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升级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杠杆。按照国际经验,产业升级动力结构源自国内与国际环境变动的双重驱动。无论是边际产业论,还是产品生命周期假说,都显示对外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的结构变革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已经从资本净输入国转变为净输出国,因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内产业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所产生的驱动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在探讨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母国产业升级方面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这类研究成果主要是描述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与母国产业结构变动的正相关关系。但相关研究或囿于对产业升级概念内涵理解的差异、或囿于理论关注的层面的不同,大多未能对国际直接投资助推产业升级的特殊性作出准确概括,同时对这种产业升级助推作用的内在机制及其传导过程也缺乏系统分析。本文在对产业升级作出“改进型”与“结构型”归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证据,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的基本假说。对外直接投资回馈国内产业升级的“反哺效应”,其本质是导入国际市场机制而非政府政策参数推进产业升级,从而将产业升级置于世界市场的大格局中加以考察和定位。基于这一假说,本文对“反哺效应”展开了分层解构。通过选取不同行业代表性厂商,刻画其在效率改进或产业链升级的具体路径。相关的案例分析不仅总结了我国厂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推进产业升级的运作经验,而且深入揭示了产品升级-企业升级-产业链升级的产业升级的微观和中观基础。并且,本文通过采集相关的面板数据,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定计量经济模型,从宏观视角对不同投资类型的“反哺效应”进一步加以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和技术(效率)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其“反哺效应”的作用机制不仅存在路径差异,而且厂商的空间分布和行业选择的异质性,对效应的强弱程度亦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的案例研究和计量检验,本文基于对外直接投资“反哺效应”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机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建议认为,跨国公司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主体,是“反哺效应”能否生成的关键战略支点。“反哺主体企业化”要求我国大力培育多元化的跨国公司体系,这是国内产业升级耦合世界产业发展方向的有效抓手。而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反哺效应”的必要前提,是厂商的对外直接投资遵循国际市场需求导向,高效率的对外直接投资助推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反哺机制市场化”政策建议的实质,是要求企业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和投资区位时注重合理性和稳健性。对外直接投资视角下的产业升级企业化的“反哺主体”和市场化的“反哺机制”,其特点集中在反哺路径的国际化。“反哺路径国际化”对我国国内产业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制定产业升级政策。综上所述,“反哺效应”假说表明在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的“回路”中,产业升级并不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可有可无的“副产品”。放大“反哺效应”既对中国现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国内产业升级开创了更广阔的国际经济空间。
本刊讯[6](2014)在《大全集团排名2014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第一》文中指出本刊讯2014年11月27日,"2014中国电气工业100强"榜单在北京发布,大全集团排名第一,并凭借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的突出表现被评为中国电气工业最具竞争力企业。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中国西电集团和许继集团。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等单位指导,行业权威媒体电气时代杂志社主办的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研究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4届,其研究基础数据来源于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以企业年度产品销售收入为依据排出电气百强名单。由于其研究过程的公正
解树江,魏秋利,王磊,陈柳钦[7](2012)在《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格局及其成因分析》文中认为全球新能源势力正在兴起,第四次能源革命已经到来。为了更进一步准确把握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明晰全球新能源产业的竞争格局,我们从结构的视角对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我们发现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呈现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格局特征:企业地域分布具全球性,中国企业数量最多;收入规模失衡,发达国家优势明显;产业分布不均匀,风能太阳能优势明显;新能源产业规模依然偏小,成长空间广阔;新兴市场国家异军突起,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进一步深究,我们认为这种基本格局形成的成因在于:经济实力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政策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刘昊坤[8](2012)在《电气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及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ABB和西门子公司为例》文中认为经济全球一体化促使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和战略转移,并积极实施本土化。本土化成为当前跨国公司海外发展的主要趋势,本地化也是跨国公司实现其全球化战略核心的、必要的措施之一。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跨国公司也积极投身其中,在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投资地区之一。进入新世纪,跨国公司从生产制造、营销、人力资源和技术研发等多个方面,开展在中国的本土化。本文通过对电气行业的两家跨国公司ABB和西门子在中国本土化行为的分析,综合运用跨国公司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本土化理论,以事实和数据为切入点,对二者在中国的本土化进行对比研究,剖析二者的差异并探究其内在的原因,提出跨国公司本土化行为和步骤相似但结果反差巨大最核心的原因是跨国公司要有“本土化价值观”,以主动地意愿来推动本土化,以东道国的角度来开展本土化工作,以开放创新的思路来指导本土化战略,以平等视角来制定本土化措施,以多赢的态度来实施本土化行为。为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观点也为理解跨国公司本土化行为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首先介绍了跨国公司和本土化的基本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国际投资理论。在论文的主体部分介绍了ABB和西门子的历史和在华发展历史,经营现状,本土化战略和模式,并结合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动因和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的主要内容:生产本土化、营销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逐一对照,对比研究,剖析这两种差异化的行为。并从这两家公司的历史,组织结构、母国文化背景、人力资源构成和公司价值观等更深层次上分析了本土化的内在动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我国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和本土化提出借鉴。
肖吉德[9](2010)在《低压电器竞争升级》文中提出在全球70年来最严重经济危机风暴的笼罩下,拥有超过一个半世纪历史的电力系统在为当今人类经济高效发展发挥日益核心动力作用的时候,遭遇了一个刻骨铭心、没有成长和活力的严冬,人类在2009年消费的电能是自1945
证券时报记者 郑晓波[10](2008)在《16家上市公司入选中国电气工业百强》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 “第九届中国电气工业100强”名单于上周六公布,共有16家上市公司入选。这一数字比上届减少了5家。100强研究分析报告表明,入选百强的电气行业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两极分化现象突出。报告认为,今年宏观经济环境的基本面仍有利于电气工业经济的发展,电气工业将会继续?
二、中国电气工业100强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气工业100强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营收总体情况分析 |
净利润总体情况分析 |
内外资企业情况分析 |
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
行业分布情况分析 |
发展前景展望 |
(2)中美企业宣介平行文本对比及互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s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
1.4 Thesis Structure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Studies on the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
2.2 Studies on Parallel Texts |
Chapter Three Parallel Texts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
3.1 Parallel Texts |
3.1.1 Definition of Parallel Texts |
3.1.2 Importance of Parallel Texts in Translation |
3.1.3 Selection of Parallel Texts |
3.2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and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Translation |
3.2.1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
3.2.2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and Inter-translation |
4.1 Text Content |
4.1.1 Text Information |
4.1.2 Cultural Connotation |
4.2 Text Form |
4.2.1 Text Structure |
4.2.2 Text Style |
Chapter Fiv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Publicity |
5.1 Re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Structure |
5.2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
5.3 Reconstruction of Language and Rhetoric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Major Findings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Chinese and American Enterprises’International Publicity Materials |
Appendix Ⅱ The Original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 Profiles |
Appendix Ⅲ An Analysis Report on the Word Frequency of Chinese Enterprise Profiles |
Main Research Achievements During Postgraduate Study |
(3)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案及研究路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路径 |
2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估相关理论综述 |
2.1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概述 |
2.1.1 智能制造的定义 |
2.1.2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选取依据 |
2.2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概述 |
2.2.1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
2.2.2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相关理论 |
2.2.3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方法 |
2.3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影响因素 |
2.3.1 宏观因素 |
2.3.2 中观因素 |
2.3.3 微观因素 |
3 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 |
3.1.1 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各领域发展现状 |
3.1.2 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各区域发展现状 |
3.2 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影响因素 |
3.2.1 宏观因素分析 |
3.2.2 中观因素分析 |
3.2.3 微观因素分析 |
4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1 投资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1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
4.2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2.2 自由现金流折现值模型的基本原理 |
5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 |
5.1 样本数据的收集 |
5.2 样本投资价值分析 |
5.2.1 因子分析的适应性检验 |
5.2.2 提取主因子 |
5.2.3 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并旋转 |
5.2.4 因子得分计算及综合得分评价模型 |
5.2.5 样本得分排序及排序结果分析 |
5.2.6 自由现金流折现值模型下各公司的投资价值 |
5.2.7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综合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创新模式、周期与“R&D生产率悖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际意义 |
第四节 创新点 |
一、 理论机制 |
二、 实证检验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生产率测算方法回顾 |
一、 生产率测算结果回顾 |
二、 方法回顾 |
1 、参数法 |
2 、非参数法 |
3 、存在问题 |
第二节“ R&D 生产率悖论”的成因解释 |
一、 研发强度适度论 |
二、 政策激励扭曲论 |
三、 研发资源配置失衡论 |
四、 价值链低端锁定论 |
第三节 企业创新行为动力机制经典理论与经验回顾 |
一、 理论研究 |
1 、Arrow的创新激励模型与拓展 |
2 、存在进入者威胁的情形 |
3 、Tirole的社会计划者模型 |
二、 经验证据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制造业R&D投入产出概况 |
第一节 R&D投入水平 |
一、 国际比较 |
二、 研发主体竞争力 |
三、 政府支持力度 |
第二节 R&D绩效评价 |
一、 专利产出 |
1 、有效专利结构 |
2 、投入产出效率 |
3 、专利质量 |
4 、专利申请主体分布 |
二、 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
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
2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不足 |
3 、内资企业研发效率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制造业“ R&D 生产率悖论”再检验 |
第一节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估算方法的原理和优势 |
第二节 SFA算法的指标调整改进 |
一、 产出指标 |
二、 劳动投入指标 |
三、 资本投入指标 |
四、 R&D投入指标 |
五、 通货膨胀率 |
六、 研发效率 |
第三节 样本与数据 |
第四节 计算结果:生产和研发的投入产出绩效 |
第五节 行业异质性分析 |
第六节 小结 |
第五章 创新模式、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 |
第一节 基准模型:分割市场、模仿创新与技术进步 |
一、 效用函数 |
二、 效用最大化条件 |
三、 跨期效用最大化条件 |
四、 价格与工资 |
五、 均衡条件 |
第二节 拓展模型:模仿创新、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 |
一、 异质性厂商 |
二、 均衡条件 |
三、 稳态的模仿率、市场竞争度与技术进步率 |
第三节 一个证据:资源挤占、竞争与研发低效 |
一、 创新规模、效率与模式 |
1 、研发效率 |
2 、专利产出 |
二、 资源挤占效应 |
1 、创新主体数量 |
2 、研发资金比重 |
3 、竞争激励效应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外部冲击、市场结构与生产率扭曲 |
第一节 基准模型:市场结构与生产率扭曲 |
一、 效用函数 |
二、 生产函数 |
三、 价格和工资 |
四、 市场均衡 |
五、 社会计划者均衡 |
六、 生产率扭曲 |
第二节 拓展模型:技术贸易、市场结构与生产率扭曲 |
一、 效用函数 |
二、 生产函数 |
三、 价格和利润 |
四、 市场均衡 |
五、 社会计划者均衡 |
六、 生产率扭曲 |
第三节 典型事实:内外部生产率周期协同性与行业异质性分析 |
一、 TFP多国共同周期:检验、分解和提取 |
1 、共同周期检验方法 |
2 、共同周期分解方法 |
3 、共同周期提取方法 |
4 、结果分析 |
二、 制造业分行业生产率周期走势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 R&D实际绩效不足 |
二、 制造业陷入“ R&D 生产率悖论”困境 |
三、 模仿创新产生过度资源挤占 |
四、 外部周期协同形成负面冲击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 调整现行产业政策 |
二、 改革现行教育制度 |
三、 加快启动资本市场助推作用 |
四、 将重点领域高科技企业纳入战略性地位 |
五、 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思路 |
附录 |
第一节 K-means聚类程序代码 |
第二节 卡尔曼滤波程序代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5)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研究 ——理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对外直接投资 |
1.2.2 产业升级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理论综述 |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形成与发展 |
2.1.1 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2.2 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升级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成果 |
2.2.2 国内研究成果 |
2.3 现有理论评述 |
第3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特征分析 |
3.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 |
3.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增速快 |
3.1.2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跟美国存在较大差距 |
3.1.3 中国已步入净资本净输出阶段 |
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特征 |
3.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
3.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分布 |
3.2.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 |
3.2.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选择 |
3.3 中国产业升级的特征和演化分析 |
3.3.1 中国产业升级基本特征 |
3.3.2 中美产业升级水平对比 |
第4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生成机制分析 |
4.1 产业升级的基础条件 |
4.1.1 资源供给 |
4.1.2 市场需求 |
4.1.3 技术创新 |
4.1.4 战略资产 |
4.2 反哺效应假说 |
4.2.1 反哺效应的定义 |
4.2.2 反哺效应的特征 |
4.2.3 反哺效应的内涵 |
4.2.4 反哺效应微观理论模型 |
4.3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生成机制 |
4.3.1 对外直接投资资源供给反哺机制 |
4.3.2 对外直接投资市场扩张反哺机制 |
4.3.3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帕累托改进机制 |
4.3.4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战略导向反哺机制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跨案例分析 |
5.1 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
5.2 资源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
5.3 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
5.4 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
第6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实证分析 |
6.1 理论假说和变量选择 |
6.1.1 理论假设 |
6.1.2 变量设置 |
6.2 样本选择和模型介绍 |
6.2.1 样本选择 |
6.2.2 模型介绍 |
6.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1 基于整体视角 |
6.3.2 基于年份视角 |
6.3.3 基于区域视角 |
6.4 平稳性检验 |
6.4.1 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 |
6.4.2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
6.5 整体实证分析 |
6.5.1 静态面板结果 |
6.5.2 动态面板结果 |
6.5.3 稳健性检验 |
6.6 母国空间异质性与产业升级反哺效应 |
6.6.1 东部地区 |
6.6.2 中部地区 |
6.6.3 西部地区 |
6.6.4 小结 |
6.7 东道国投资区位与产业升级反哺效应 |
6.7.1 平稳性检验 |
6.7.2 协整检验 |
6.7.3 回归分析 |
6.8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和产业升级反哺效应 |
6.8.1 灰色关联度方法 |
6.8.2 数据选取 |
6.8.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有显着的反哺效应 |
7.1.2 东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升级反哺效应不均衡 |
7.1.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区位选择有差异 |
7.1.4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存在产业异质性 |
7.2 产业升级反哺效应放大的政策建议 |
7.2.1 反哺主体企业化 |
7.2.2 反哺路径国际化 |
7.2.3 反哺机制市场化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主持和参与课题 |
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8)电气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及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ABB和西门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 |
1.2 研究的背景 |
1.3 研究的方法和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跨国公司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
2.2 跨国公司本土化理论 |
第三章 电气行业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环境分析和实施步骤 |
3.1 电气行业跨国公司的特点 |
3.2 电气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环境分析 |
3.3 电气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实施步骤 |
第四章 电气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及模式的比较研究 |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介绍 |
4.2 ABB 和西门子在华本土化战略的比较 |
4.3 ABB 和西门子在华本土化模式的比较 |
4.4 ABB 和西门子在华本土化步骤和措施的比较 |
4.5 本土化对ABB 和西门子公司在华业务的影响 |
4.6 对ABB 和西门子在华本土化战略和模式差异的总结 |
第五章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及模式的动因分析 |
5.1 影响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和模式的外在动因 |
5.2 影响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和模式的内在动因 |
第六章 跨国公司本土化对我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借鉴 |
6.1 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必要性 |
6.2 进行全面深入市场调研,制定明确的经营战略 |
6.3 制定适合国情的本土化战略 |
6.4 注重本土化过程中文化的交叉和融合 |
第七章 本文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低压电器竞争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寒冬里的大变局 |
“中国电器之都”低压新高度 |
高端市场的劲舞家 |
四、中国电气工业100强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研究报告[J]. 史海疆. 电气时代, 2022(01)
- [2]中美企业宣介平行文本对比及互译研究[D]. 李西宁.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2)
- [3]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研究[D]. 吴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创新模式、周期与“R&D生产率悖论”[D]. 杜亭亭.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5]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升级反哺效应研究 ——理论与实证[D]. 瞿淦. 苏州大学, 2020(06)
- [6]大全集团排名2014中国电气工业100强第一[J]. 本刊讯. 电器工业, 2014(12)
- [7]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竞争格局及其成因分析[J]. 解树江,魏秋利,王磊,陈柳钦. 经济研究参考, 2012(26)
- [8]电气行业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及模式的比较研究 ——以ABB和西门子公司为例[D]. 刘昊坤. 天津大学, 2012(07)
- [9]低压电器竞争升级[J]. 肖吉德. 电气技术, 2010(04)
- [10]16家上市公司入选中国电气工业百强[N]. 证券时报记者 郑晓波. 证券时报,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