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墨山水画构图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昭暄,徐帆[1](2021)在《论水墨山水画元素在当代动画电影中的运用》文中提出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大获成功,影片中运用的山水画元素精妙绝伦,中国风风格引人共鸣。实际上,在国产动画电影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品都运用了水墨山水画元素。该文从构图、笔墨、意境等方面入手,分析相关动画电影作品,阐述水墨山水画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及其影响,总结民族艺术的经典与当代审美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王雷[2](2021)在《榆林窟第3窟山水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初之人[3](2021)在《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自然观》文中研究指明赵伯驹作为宋代着名的青绿山水画画家,其艺术价值都是极具代表性的,通过分析赵伯驹青绿山水画中体现的文化思想等方面解析山水画的自然观,对赵伯驹的艺术绘画中与自然观的联系进行解读,让山水画的自然观念得以更深入的理解。选取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自然观是因为对自然的向往、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极具代表性。青绿山水画从唐代的确定了基础创作特点,再到宋代时期画风逐渐成熟,以色彩为主调的山水画创作方式更具特色,通过自然的反映来表现画家内心对自然的向往。对于山水画自然观的体现更具代表性。青绿山水中通过笔墨、色彩的运用更清晰地表达自然观念。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第二章详细阐述自然观的概念,对宋代的自然观进行理解分析,从中得出自然观的定义。而另一方面便是探析宋代山水画的自然观,也包括宋代自然观的传承,分析自然观念对于山水画的意义,也从中探究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点与艺术价值。第三章主要对赵伯驹的绘画技巧与艺术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对赵伯驹的青绿山水画作品进行梳理,对赵伯驹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变化进行阐述,解析宋代青绿山水画的内涵并总结赵伯驹在宋代的艺术成就以及在山水画历史中的艺术贡献。第四章对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自然观进行概述,包括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自然山水追求与所体现的文人情怀等方面,赵伯驹绘画中的描绘对象所呈现的自然观念与作品中所传达的文化思想,并与传统的自然观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赵伯驹青绿山水画在然观的意义。第五章重点分析赵伯驹在宋代时期的历史地位,以及其绘画特点中对于传统山水画的传承,并了解其青绿山水画的绘画风格与特点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影响。结论部分通过对赵伯驹青绿山水画中自然观的剖析研究,解析自然观在山水中画的重要性,以及在绘画的过程中如何体现等问题得出的结论。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和创新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整理和总结。
段慧峰[4](2020)在《中国水墨山水画技法研究 ——以《青山绮皓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水墨画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的浸润下变得成熟与自成体系,老子归朴尚素的哲学思想让黑白二色成为了水墨的固有色彩,我国的水墨山水画意境深远,是国画的典型与最具艺术价值的一支。在色彩方面,不同的颜色选择与处理能够传达出创作者内心不一样的情感倾向,从而奠定画面不一样的情感氛围与基调。比如,冷色调传达疏离与淡漠,而暖色调传递热情与激动,不同的色调下,人们从画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也各有差别。论文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索了毕业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创作发展趋势。第三部分是个人在创作上《青山绮皓图》的心路历程以及水墨山水画创作中的表现;第四部分从《青山绮皓图》的内容创作以及技法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青山绮皓图》的创作过程。从草稿、构图、人物设计进行探索研究。本文具体以《青山绮皓图》为例,重点分析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创作技法,以期望更深入挖掘我国古代艺术的创作脉络与价值遵循,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水墨山水及其背后的创作内涵。
江旺兴[5](2020)在《传统中国山水画技法结合当代绘画语言可能性探析 ——以《迎建党百年-中华复兴十景图》的创作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国画是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载体。纵观中国绘画史,每个时代的绘画都反映了当时整体的文化水平。每个时代的绘画所反映的绘画思想、风格、技法、功能等等,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而不断的推进、变化、发展的,并非一层不变的。正如《周易·系辞》所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代宗师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与当代精神融合,中国传统技法与当代绘画语言相结合,是当代许多画家们的不断探索与追求的目标。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三大科之一,始于魏晋。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中国山水画已是人类艺术之林中的参天大树,它不仅仅以景喻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与体现,更是当今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的一片沃土。在谈及中国山水画技法中,先贤们无不论到“笔”、“墨”,更把“笔墨”喻为画作的筋骨血肉,它是构成山水画的重要基础。纵观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发展史,就是一部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吸收、借鉴现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历史。近几百年的世界,是西方文明所主导的世界,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孕育出了工业化和工业文明,随后有孕育出市场化的商业文明。将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强调自由、平等的精神,做为社会的意识形态,艺术发展必将受其影响,做为上层建筑的艺术,亦必将受到这一经济基础的影响。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上世纪的绘画艺术深层次的讨论对人性、情感、欲望个人化的表述。当代绘画亦是这一思想的继承,在此精神的土壤中孕育而出的当代绘画,所以,当代绘画语言的精神在于自由、追求个人情感的表现。当代绘画语言中装饰性是其艺术的主要特征。本文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与“墨”结合当代绘画语言的装饰性特征的角度入手,探析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与当代绘画语言的结合,并做出实践。
黄小元[6](2020)在《谈水墨山水画的装饰性意味及其在《司城印象》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水墨山水画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的特质,它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在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趣之外,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装饰性。本文将分析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装饰性意味,并结合当下几位较为有鲜明特点的水墨山水画家的作品分析总结当代水墨山水画的装饰性意味及其发展趋势,最终将其中的部分观念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去。从装饰性的角度研究水墨山水画的发展,目前为止国际国内鲜少有人研究考察,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加强人们对水墨山水画的关注,引领他们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能欣赏它们的发展变化。
杨子玉[7](2020)在《唐代山水画与道教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唐代在历史上是一个大放异彩的朝代,文化经济在此时都达到了世界的顶峰,山水画在这时独立成科,道教的发展也在唐代达到鼎盛。道教对于山水画的发展影响深远,研究山水画的发展不能忽略道教文化对于山水画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节概述道教在唐代的发展,以及对山水画的影响,包括受到道教思想影响的一些着名的唐代山水画家,并且以李思训、吴道子于大同殿绘山水为蓝本,研究大同殿山水画的功能和其中蕴含的道教意义;第二章节从唐代早期流行的山水构图即阙型构图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发现其构图从起源到唐代的发展都充满了浓郁的道教色彩;第三章节以最近几年发现的韩休墓山水屏风为例,探讨墓室壁画中阙型构图的形式的意义,以及道教的“洞天”和“存思”思想在墓室壁画中所起的作用和内涵。对唐代山水画与道教的关系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唐代盛行的山水画图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山水画在当时的内涵与存在的真正意义。
谷建枝[8](2020)在《王蒙笔墨语言之北方山水适用论 ——以大青山创作为例》文中提出水墨山水画发展以来,南、北地域的画家们研究山水画创作的不同技法与构图,形成了南、北山水画派。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水墨山水画成熟壮大,该时期的王蒙是极具代表性的写意山水画家。通过对其笔墨语言的研究,结合时代背景,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元代画家王蒙,浙江湖州人,一生以江南山水景致为创作题材,所做山水画却更似北方山水的风貌与气势,这与其师承、自身心性及表现技法密不可分,本文论证王蒙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在创作北方山水过程中的适用性。本文以三个环节论述王蒙笔墨语言之北方山水适用性。首先,分析王蒙笔墨语言的特性,王蒙喜画松树,北方山川多松树,尤其是内蒙古大青山植被多现华北落叶松、油松等;王蒙山水画师承博涉南、北诸家皴法,为创作北方山水奠定了基础条件;王蒙构图以全景式繁密着称,画面磅礴宏伟,更似北方的雄壮山水。其次,论述地域特征与山水画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深入临摹王蒙的山水画作,以王蒙笔墨语言对南、北地域的自然山水展开创作,论证了王蒙笔墨语言不仅适合创作南方的秀丽山水,也适宜创作北方的大山大水。最后,具体以内蒙古大青山为例,深入展开应用王蒙笔墨语言创作漠北山水,进一步论证了王蒙笔墨语言在创作北方山水过程中的适用性。
孙宇鑫[9](2020)在《中国绘画元素与首饰设计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幅好的绘画艺术作品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的传承。中国绘画艺术将传统的诗词、书法融入其中,以卷轴为载体以及从右到左的书写形式,都不同程度的展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山水画将文人的气韵以及画家自身的旷达态度以及寄情山水的情怀与思想融入其中,完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一笔线条、一抹色彩、一份情思,看似寥寥几笔,都是纪录着每个时代的缩影,带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成为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审美意趣更是深深的吸引着众人,奠定了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取代的地位。本文首先简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探索其在染织、陶瓷、漆器、雕刻工艺方面的应用,分析了中国绘画在题材、笔墨、布局、色彩、意境几个方面上的表现形式,最后与首饰设计专业相结合,将中国绘画的内容题材、笔墨技法、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意境营造几个方面的元素借鉴于首饰设计的创作中,探索其在首饰设计中应用。同时在以上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具有中国绘画意境的首饰作品,并简要探讨了具有中国绘画这一元素的首饰作品在当今市场上发展前景。为当今东方文化复兴的潮流之下,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法,将东方美学发扬光大,树立文化自信,彰显自身的发展特色。同时,接受来自大众审美和艺术市场的双重评价,不断地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尝试从中国绘画艺术进行探讨,并对中国绘画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将中国绘画这一传统的文化元素与首饰设计相结合,实现首饰设计上的多元化,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兼具现代的时尚气息。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关注“人”本身,消费者开始更倾向于具有传统文化内涵且具有个性特征的首饰设计作品,而其本质就是多领域之间限制的打破。这就要求设计师将时代潮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设计出了具有中国风格且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设计作品。
司淑婷[10](2020)在《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研究》文中提出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北宋佛寺壁画,其价值不言而喻,本文选取其中的山水图景作为所要研究的对象,采用研究美术史常用的研究方法进行考察论证,通过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以及和同时期、同题材绘画的对比,以阐述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中山水图景的风格成因及艺术价值,为研究此时期佛寺壁画中的山水图景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卷轴山水画对壁画山水图景以及其自身的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针对目前学术界对高平开化寺的整体研究进行了梳理以及对论题的来源、研究方法等作简要阐述。第二部分首先对山水画的起源、山水画与山水图景的概念以及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各自在佛寺壁画中的溯源作了分析,为下文研究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中的山水图景作基础;第三部分着重研究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中山水图景的艺术特色,从构图组合和形式语言两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第四部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同时期和同题材两部分进行比较,一研究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中的山水图景与北宋卷轴山水画的关系;二研究同样式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发展;第五部分主要探讨的是其风格形成的原宋代山水画为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高峰时期,绘画技巧告别了唐代以来的稚拙状态,开始出现皴法的运用,此种绘画风貌为北宋山水画走向“写实”道路以及迎合民众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帮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中的山水图景可以作为宋代山水画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定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特征。笔者认为,以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中的山水图景为切入点,系统性地分析其艺术风貌、风格成因与艺术价值,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关注山水图景在佛寺壁画中的作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的深刻意义。
二、水墨山水画构图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墨山水画构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论水墨山水画元素在当代动画电影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水墨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
1. 水墨山水画发展背景 |
2. 水墨山水画元素分析 |
(1)构图 |
(2)笔墨 |
(3)意境 |
二、水墨山水画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案例剖析 |
1.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时代 |
2.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期——中外文化交融时代 |
3.21世纪初期至今——国风再发展时代 |
三、水墨山水画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影响分析 |
1. 对山水画的影响 |
2. 对动画电影的影响 |
3. 对大众的影响 |
四、水墨山水画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发展探析 |
结语 |
(3)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自然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宋代青绿山水画与自然观 |
一、中国山水画自然观的概念 |
(一)山水画自然观的核心观念 |
(二)宋代山水自然观的传承 |
二、宋代山水画的自然与自然观 |
(一)宋代自然观追求的“真” |
(二)宋代山水画的自然之“理” |
(三)不同历史时期影响下自然观念的转变 |
三、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及意义 |
(一)青绿山水画的演变过程 |
(二)宋代青绿山水画对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
四、宋代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
(一)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画的绘画风格 |
(二)宋代院体画对青绿山水画的影响 |
(三)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与青绿山水画的联系 |
第三章 赵伯驹的绘画成就与唐宋青绿山水的特点 |
一、赵伯驹简介 |
(一)赵伯驹生平概述 |
(二)赵伯驹代表画作梳理分析 |
二、赵伯驹的艺术特点 |
(一)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
(二)赵伯驹绘画风格的发展与变化 |
三、赵伯驹的艺术成就 |
(一)宋代对赵伯驹艺术成就的认可 |
(二)赵伯驹在山水画历史中的艺术地位 |
四、唐宋时期对于青绿山水画的影响因素 |
(一)唐宋时期的审美倾向对青绿山水画的影响 |
(二)不同地域呈现的青绿山水画差异 |
(三)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热” |
第四章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自然观 |
一、赵伯驹青绿山水画中的艺术理念与精神传达 |
(一)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体现 |
(二)赵伯驹绘画中体现的文人精神 |
(三)赵伯驹遗民心态中的“残山剩水” |
二、自然观在赵伯驹绘画中的体现 |
(一)生命之灵:树的自然 |
(二)巍峨耸立:山的自然 |
(三)水天一色:云水的自然 |
(四)琼楼玉宇:建筑的自然 |
三、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自然观传达的文化思想 |
(一)赵伯驹青绿山水画自然观体现的禅宗思想 |
(二)赵伯驹青绿山水画自然观展现的理学文化 |
(三)宋代山水画自然观对赵伯驹的影响 |
第五章 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自然观影响及传承 |
一、赵伯驹青绿山水在宋代的历史地位 |
(一)赵伯驹青绿山水画中的自然观传承 |
(二)赵伯驹绘画技巧的传承 |
二、赵伯驹青绿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 |
(一)赵伯驹绘画对山水画家的影响 |
(二)赵伯驹绘画的影响在后期山水画作品中的体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中国水墨山水画技法研究 ——以《青山绮皓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 |
2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创作发展趋势 |
2.1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创作现状 |
2.2 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创作趋势 |
2.2.1 水墨材料的趋势 |
2.2.2 创作形式的趋势 |
2.2.3 创作主题的发展 |
3 水墨在山水画创作中的表现 |
3.1 视觉语言表现 |
3.2 形式技巧表现 |
3.3 内在情感表现 |
4 《青山绮皓图》的内容创作与表现 |
4.1 绘画题材的创新与表现 |
4.1.1 创作题材的时代性 |
4.1.2 创作题材的生活性 |
4.2 形式技巧的创新与表现分析 |
4.2.1 “线”语言的表现 |
4.2.2 颜色的运用与表现 |
5 《青山倚皓图》的创作过程 |
5.1 素材的收集 |
5.2 具体的创作过程 |
5.2.1 草稿绘制 |
5.2.2 构图方式 |
5.2.3 人物设计 |
5.3 绘画《青山绮皓图》的体会与思想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传统中国山水画技法结合当代绘画语言可能性探析 ——以《迎建党百年-中华复兴十景图》的创作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当前研究现状 |
2 概述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与当代绘画语言 |
2.1 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 |
2.1.1 主要皴法 |
2.1.2 破墨法 |
2.1.3 泼墨法 |
2.1.4 焦墨法 |
2.2 当代绘画语言 |
2.2.1 当代绘画之精神 |
2.2.2 当代绘画语言主要特征 |
2.3 两者之关系 |
3 典型案例分析 |
3.1 徐悲鸿——中国传统艺术融合西方绘画技法 |
3.2 吴冠中——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当代表现 |
3.3 张国藩——中国传统元素的装饰性表现 |
3.4 许俊——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表现 |
4 中国传统山水画技法与当代绘画语言的结合:创作实践 |
4.1 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当代表现探索 |
4.1.1 中西方绘画构图的差异 |
4.1.2 立轴式构图创作 |
4.1.3 长卷式构图创作 |
4.2 当代绘画语言中装饰性的融入 |
4.2.1 画面建筑元素的装饰性转化 |
4.2.2 画面山云元素的装饰性转化 |
4.2.3 画面花树元素的装饰性转化 |
4.3 当代绘画语言中色彩的运用 |
4.3.1 颜色的选择和寓意 |
4.3.2 传统设色技法的运用 |
4.4 青绿山水画的运用 |
4.4.1 青绿山水画 |
4.4.2 青绿山水技法的运用 |
4.5 水墨山水画的运用 |
4.5.1 泼墨、泼彩技法的运用 |
4.5.2 焦墨法的运用 |
5 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的制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谈水墨山水画的装饰性意味及其在《司城印象》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装饰与装饰性意味的阐述 |
第一节 装饰的概念 |
第二节 装饰性意味 |
第三节 山水画与装饰画 |
第三章 水墨山水画的装饰性意味 |
第一节 传统水墨山水画的装饰性意味 |
(一)造型的装饰性意味 |
(二)表现手法的装饰性意味 |
(三)构成的装饰性 |
第二节 当代水墨山水画的装饰性意味 |
(一)空间平面化 |
(二)造型简单化 |
(三)色彩主观化 |
(四)表现朦胧化 |
第四章 装饰性意味对我创作的启示 |
第一节 我的创作设想 |
(一)注重情感表达 |
第二节 装饰性意味在《司城印象》中的运用 |
(一)保留传统水墨山水画的造型观念 |
(二)适当运用装饰性表现手法 |
(三)突出民族、地域的装饰性特色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7)唐代山水画与道教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道教思想对山水画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 |
二、唐代山水画的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唐代道教的发展与山水画家 |
第一节 道教在唐代社会的发展 |
第二节 道教影响下的唐代山水画家 |
一、李思训与吴道子 |
二、大同殿山水画考 |
三、“南宗之祖”王维的道教信仰 |
第二章 道教的神仙信仰与唐代山水画的阙型构图 |
第一节 汉阙的含义与体现 |
一、神仙思想与汉代画像中的阙 |
二、阙门与仙山 |
第二节 魏晋时期作为升仙背景的阙形山峰 |
第三节 唐代山水画中阙型构图的变化与发展 |
一、A-B型阙型构图 |
二、A-B组合型阙型构图 |
三、单阙型构图 |
小结 |
第三章 唐代墓室山水图中蕴含的道教思想—以韩休墓为例 |
第一节 韩休墓山水图的画面及空间布局 |
第二节 别有洞天 |
第三节 卧游与存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论着 |
致谢 |
(8)王蒙笔墨语言之北方山水适用论 ——以大青山创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本文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一章 王蒙笔墨语言的特点 |
第一节 “王叔明树法”之豪放犷烈 |
第二节 多元皴法之博涉南北诸法 |
第三节 经营位置之“南韵北格” |
第二章 王蒙笔墨语言的北方适用性 |
第一节 地域特征与山水画 |
第二节 博古通今且摹且创作 |
第三节 漠北阴山创作 |
第三章 王蒙笔墨语言在大青山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
第一节 “王叔明树法”在大青山创作中的应用 |
第二节 多元皴法在大青山创作中的应用 |
第三节 王蒙构图在大青山创作中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中国绘画元素与首饰设计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本文所用概念的界定 |
1.3 中国绘画历史概述 |
1.4 研究现状综述 |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2 中国绘画元素与工艺美术的关系简述 |
2.1 中国绘画元素在染织工艺中的应用 |
2.1.1 染织工艺概述 |
2.1.2 中国绘画元素在染织工艺中的应用 |
2.2 中国绘画元素在陶瓷工艺中的应用 |
2.2.1 陶瓷工艺概述 |
2.2.2 中国绘画元素在陶瓷工艺中的应用 |
2.3 中国绘画元素在漆器工艺中的应用 |
2.3.1 漆器工艺 |
2.3.2 中国绘画元素在漆器工艺中的应用 |
2.4 中国绘画元素在雕刻工艺中的应用 |
2.4.1 雕刻工艺概述 |
2.4.2 中国绘画元素在雕刻工艺中的应用 |
3 中国绘画元素与首饰设计的关系研究 |
3.1 中国绘画元素的内容 |
3.1.1 题材内容元素 |
3.1.2 笔墨技法元素 |
3.1.3 空间布局元素 |
3.1.4 色彩搭配元素 |
3.1.5 诗化意境元素 |
3.2 首饰设计元素的内容 |
3.2.1 造型 |
3.2.2 色彩 |
3.2.3 纹饰纹样 |
3.3 二者的关系研究 |
3.3.1 技法相互借鉴 |
3.3.2 题材的相互借鉴 |
3.3.3 风格的共同性 |
3.4 审美共通性 |
3.4.1 和谐与秩序 |
3.4.2 寓意与物 |
3.4.3 意境情感的表达 |
4 中国绘画元素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 |
4.1 题材内容元素 |
4.2 笔墨技法元素 |
4.3 空间布局元素 |
4.4 色彩搭配元素 |
4.5 诗画意境元素 |
5 中国绘画元素与首饰设计关系的个案研究 |
5.1 任进作品 |
5.2 胡茵菲作品 |
5.3 Lan珠宝作品 |
5.4 Chanel作品 |
5.5 TTF作品 |
5.6 个人的设计实践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来源 |
1.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及不足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3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山水图景在壁画中的界定与溯源 |
2.1 山水图景在壁画中的界定 |
2.1.1 山水画的起源及其相关解释 |
2.1.2 山水画与山水图景 |
2.2 山水图景在壁画中的溯源 |
2.2.1 青绿山水图景在壁画中的溯源 |
2.2.2 水墨山水图景在壁画中的溯源 |
第三章 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的艺术特色 |
3.1 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概况 |
3.2 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的构图组合 |
3.2.1 山水图景与飞天的组合构图 |
3.2.2 山水图景与华盖的组合构图 |
3.2.3 山水图景与树木的组合构图 |
3.3 高平开化寺西壁山水图景中的形式语言分析 |
第四章 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与其他山水图景比较 |
4.1 与同时期卷轴山水之比较 |
4.2 与同题材的比较 |
4.2.1 与敦煌《报恩经变》第112 窟之比较 |
4.2.2 与“树下人物屏风画”之比较 |
第五章 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风格成因及艺术价值 |
5.1 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的风格成因 |
5.1.1 “求真”“尚理”成为北宋山水画的审美追求 |
5.1.2 时代变迁促使山水画趋于世俗化 |
5.1.3 山水画作为表达情感的方式得以被推崇 |
5.2 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的艺术价值 |
结语 |
附录一 :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局部图 |
附录二 :敦煌石窟报恩经变分布和各品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水墨山水画构图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水墨山水画元素在当代动画电影中的运用[J]. 王昭暄,徐帆. 美术教育研究, 2021(18)
- [2]榆林窟第3窟山水图像研究[D]. 王雷. 西北大学, 2021
- [3]赵伯驹青绿山水画的自然观[D]. 初之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国水墨山水画技法研究 ——以《青山绮皓图》为例[D]. 段慧峰.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4)
- [5]传统中国山水画技法结合当代绘画语言可能性探析 ——以《迎建党百年-中华复兴十景图》的创作实践为例[D]. 江旺兴. 北京印刷学院, 2020(04)
- [6]谈水墨山水画的装饰性意味及其在《司城印象》中的运用[D]. 黄小元. 吉首大学, 2020(03)
- [7]唐代山水画与道教的关系研究[D]. 杨子玉. 苏州大学, 2020(03)
- [8]王蒙笔墨语言之北方山水适用论 ——以大青山创作为例[D]. 谷建枝.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9]中国绘画元素与首饰设计的关系研究[D]. 孙宇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10]高平开化寺西壁壁画山水图景研究[D]. 司淑婷. 山西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