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聪[1](2021)在《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尽管全球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腹泻仍然是对儿童健康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对于5岁以下儿童。益生菌可以用来预防和改善腹泻发生的严重程度,对腹泻具有积极作用,但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益生菌干预对18岁以下腹泻患儿的治疗作用的meta分析。本研究通过检索收集益生菌干预和腹泻患儿的腹泻指标,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生菌干预在腹泻患儿中的作用进行系统评估,为临床和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在Pub 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电子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电子数据库中,按照PICOS原则和纳入排除标准同时检索,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摘取,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利用R software version 3.6.2“meta”包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结果变量用标准均值差(SMD)和95%置信区间(CI)评价,二分类结果用风险比(RR)和95%CI描述。当原始文献中没有直接提供连续变量的标准差时,采用Cochrane手册中提供的公式计算相应的标准差。用I2统计量评估统计学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用Egger检验识别可能的发表偏倚,并利用亚组分析探究潜在的异质性。结果:本研究检索到中文文献1583篇,其中万方数据库465篇,知网数据库13篇,维普数据库13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092篇;检索到英文文献14704篇,pubmed数据库7116篇,web of science数据库6018篇,Cochrane数据库1570篇。去除重复文献并对文献的题目和摘要进行阅读,并对其中293中文文献和170篇英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本研究最终纳入了符合标准的文献140篇,其中中文文献87篇,英文文献53篇,其中研究指标包括腹泻持续时间、呕吐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第三天腹泻次数、干预后腹泻次数、第三天腹泻频率和干预后腹泻频率等7项。本研究根据GRADE系统的标准要求,经过评估认为所有的结局指标均应当考虑降低至少一个质量等级,因此所有结果的证据等级均为中等质量。以I2为检验指标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除第三天腹泻频率结局指标外,其余指标均具有高异质性的特征。分别有113篇、38篇和57篇文章研究腹泻持续时间和呕吐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益生菌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腹泻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SMD=-1.456(-1.640,-1.273)]、呕吐持续时间[SMD=-1.142(-1.436,-0.848)]和发热持续时间[SMD=-1.485(-1.771,-1.199)]。此外,研究第三天腹泻次数的文章和干预后腹泻次数的文章分别有23篇和29篇,综合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益生菌干预对于改善腹泻患儿的第三天腹泻次数[SMD=-0.373(-0.617,-0.128)]和干预后腹泻次数[SMD=-1.014(-1.376,-0.653)]也有积极有益的作用。本研究同时分析了益生菌干预对第三天腹泻频率和干预后腹泻频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益生菌干预还可以降低腹泻患儿在第三天和干预后腹泻发生率,益生菌组第3天的腹泻发生率为34.67%(1378/4001),安慰剂或无效治疗对照组为58.22%(2224/3820)[RR=0.597(0.569,0.627)]。益生菌组干预后的腹泻发生率为29.38%(718/2444),而安慰剂或无效治疗对照组为46.33%(1067/2303)[RR=0.651(0.582,0.729)]。结论:1.益生菌干预可能可以有效缩短腹泻儿童的腹泻持续时间,且对不同类型的腹泻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益生菌干预还可能缓解腹泻儿童的其他常见症状,缩短腹泻患儿的呕吐持续时间和发热持续时间,还可以降低干预第三天和干预后的腹泻发生风险;3.与非轮状病毒腹泻相比,益生菌对于治疗轮状病毒腹泻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4.联合使用多种益生菌可能会对腹泻儿童产生更好的治疗作用。
章成伟[2](2020)在《术苓止泻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儿童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术苓止泻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肠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丽水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肠炎患儿14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74)和研究组(n=74),对照组患儿给予蒙脱石散口服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术苓止泻汤联合蒙脱石散口服治疗,统计患儿相关症状缓解时间,评价患儿疗效,比较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观察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患儿粪便性状恢复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和止吐时间[(3.26±0.63)d,(1.54±0.49)d和(2.48±0.51)d]均显着短于对照组[(4.18±0.75)d,(2.07±0.54)d和(3.26±0.68)d](t=5.893、3.162、6.416,均P<0.05);研究组患儿肠炎总体治疗有效率(95.95%)显着高于对照组(81.08%)(χ2=8.041,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7.536、9.224、8.675,均P<0.05);研究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13.51%,10/74)与对照组(12.16%,9/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0,P>0.05)。结论较单纯蒙脱石散治疗,术苓止泻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儿童肠炎可有效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缓解胃肠道炎性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纪菲菲[3](2020)在《赖氨葡锌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赖氨葡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肌酶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1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研究组患儿给予赖氨葡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记录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统计患儿腹泻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呕吐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心肌酶含量,评价患儿的疗效。结果研究组腹泻停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呕吐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2.61±0.69)d、(1.31±0.48)d、(2.17±0.54)d、(4.03±0.82)d]均显着短于对照组[(3.84±0.82)d、(2.76±0.63)d、(3.39±0.71)d、(5.42±1.0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207、8.154、7.316、5.593,均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54%(52/5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0.00%(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8,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35.02±5.36)U/L、(92.83±9.62)U/L、(112.09±12.73)U/L]均显着低于对照组[(46.54±6.93)U/L、(118.36±10.83)U/L、(118.36±10.83)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29、10.637、9.592,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恶心、便秘、皮疹和嗜睡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5/55)比10.91%(6/55),χ2=0.101,P=0.751]。结论与消旋卡多曲单独治疗比较,赖氨葡锌颗粒联合消旋卡多曲可有效缩短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提高总体疗效,降低心肌损伤程度,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王诗恒[4](2020)在《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肠炎疾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多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微致病生物感染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腹部胀满、高热、里急后重、腹泻、大便稀、伴脓血或黏液等,严重者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死亡。目前由于生活、学习、工作等压力的不断增大,暴饮暴食、酗酒、过食油腻等不良饮食习惯在民众中的日益增多,加上食品卫生问题和滥用抗生素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肠炎类疾病的发生率持续较高。西医治疗肠炎的主要手段是使用抗生素,但是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和增强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等问题,而中医治疗肠炎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葛根芩连汤为《伤寒论》中的一首经典方剂,目前多用于治疗包括肠炎疾病在内的消化系统疾病。本研究通过检索常用数据库中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旨在对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种类、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用药量、药物加减、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使用临床试验方法学评价文献的质量,并使用Meta分析评价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期刊平台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相关文献,使用NoteExpress对文献进行管理,使用Excel对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总结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的疾病种类、中医证型、临床症状、药物加味类型和用量、用药方法、疗程、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再选取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进行Meta分析,以分析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和有效性。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10篇,通过筛选,最终纳入135篇文献(RCT试验111篇,非RCT试验24篇),年份范围为1997~2019年,共检索到13种肠炎,纳入6种文献较多的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急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和细菌性痢疾,大部分都为肠道湿热型。共有患者总数为10638例(RCT试验有9089例,其中非RCT试验有1549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的平均治愈率为41.32%,平均有效率为93.37%,西医治疗平均治愈率为22.37%,平均有效率为82.84%,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共有247例不良反应事件,葛根芩连汤有59例,西医治疗有188例,葛根芩连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安全性优于西医治疗,特别指出的是葛根芩连汤治疗的乏力症状多于西医治疗,需引起重视。用药情况方面,成人用量范围为葛根3~40g,黄芩5~30g,黄连3~30g,炙甘草2~30g,儿童用量范围为葛根5~15g,黄芩4~12g,黄连3~15g,炙甘草3~6g,成人用量范围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范围,儿童的用量范围除黄连外基本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之内,成人和儿童用药量均小于《伤寒论》中的用量范围。药物加味上,使用最多的三大类是健脾祛湿药、理气药和养血调经药,与中医证型和临床症状基一致。Meta分析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或者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型肠炎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受制于文献数量和质量,本研究结果还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去进一步验证。
范增婧[5](2020)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蒙脱石散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78例小儿病毒性肠炎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蒙脱石散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退热时间、止吐时间、大便恢复正常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44%要高于对照组的87.18%,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止吐时间、大便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31±0.52)d,(1.34±0.31)d,(3.01±0.88)d都要短于对照组的(2.42±0.55)d,(2.15±0.47)d,(4.69±0.92)d。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蒙脱石散联合消旋卡多曲颗粒是一种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有效的用药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率、缓解患者的病症。
张月[6](2020)在《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主、客观的观察指标,综合评价西药组、中药方组(止泻方)对改善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候,以及安全性和有效率等方面的影响,旨在探讨止泻方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可行性和优势所在,为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试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广州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从中随机纳入72例患儿,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男孩18例,女孩18例;对照组男孩16例,女孩20例。本试验无脱落病例。对照组予口服蒙脱石散,用法用量:将药(1袋)倒入50ml温开水中,搅匀后口服。<1岁,1袋/日;1-2岁,2袋/日;2-5岁,3袋/日,均每日分3次服用。治疗组予口服止泻方(南豆花10g、紫苏梗6g、白芍10g、板蓝根10g、车前子10g、陈皮6g、法半夏10g、布渣叶10g、火炭母10g、甘草3g、芡实10g、石榴皮10g)。煎煮方法:由我院煎药室统一煎煮(采用JH07240/3001型煎药机、包装机)为袋煎剂,每日一剂(1袋,约150ml)。1岁以下小儿药量减半(半袋,约80 ml)。两组疗程均为4天。分别统计分析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止泻的时间及大便轮状病毒抗原转阴等情况并对比差异。研究结果:(1)两组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月龄、性别)、病程和治疗前症状及总积分相对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方面:本研究通过观察止泻方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综合疗效,并与口服蒙脱石散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统计学显示二者无显着性差异(P=0.167>0.05)。但两组在临床疗效等级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00<0.01)。说明止泻方在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方面疗效仍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次证总积分、大部分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均有明显疗效。在改善主证(大便次数),及部分次证(包括精神、呕吐、便前哭闹情况、饮食、饮水情况、皮肤、口舌、小便量、肛门皮肤),止泻方的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止泻时间的比较:治疗组的止泻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0.05)。(5)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轮状病毒抗原转阴情况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4<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整个试验研究过程中,治疗前后患儿的肝肾功能检查皆无异常。对照组有2例患儿出现大便干结,1例患儿出现服药后呛咳,治疗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止泻方安全可靠。结论:通过临床研究表明: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具有良好效果,并能有效地改善临床伴随症状,在症候效果和整体疗效、止泻时间、轮状病毒抗原转阴及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而且不良反应小,口感好、易为小儿接受。
赵红丽[7](2020)在《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轮状病毒(rotavirus,RV)感染患儿心肌酶谱的生化指标,全面认识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8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同期于我院就诊的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急性腹泻患儿180例为对照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病毒检测主要利用胶体金的方法进行检测。进一步利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组患儿的心肌酶谱,包括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rease,AST)以及 α-羟丁酸脱氢酶(Alpha-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BDH)的水平。比较轮状病毒阳性和阴性患儿心肌酶谱之间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儿心肌酶谱的差异;比较不同脱水和酸中毒程度与患儿心肌酶谱的关系;对心肌酶升高的患儿进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物理器械检查,判断患儿心脏损伤的情况。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之间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程度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治疗前观察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心肌酶谱水平较未感染轮状病毒患儿高,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值均下降趋于正常,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无显着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脱水程度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加重,观察组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随着脱水程度升高,CK和LDH水平升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ST、α-BHDH、CK-MB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随着酸中毒程度的升高,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水平升高,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心肌酶升高患儿随着脱水程度的升高,患儿的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结果异常增多。提示该类患儿出现心脏损伤的可能性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普遍高于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2.随着脱水程度以及酸中毒程度的增加,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谱水平相应升高,表明心肌酶谱的变化与患儿腹泻的严重程度有关。3.观察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结合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能够明确诊断心肌炎,对于指导治疗以及利用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预测患儿的预后,判断轮状病毒的感染程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石对先,庄探月,崔付超[8](2019)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90例,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5.56%,对照组有效率80.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呕吐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腹泻停止时间、脱水消失时间、排便好转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8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心肌酶谱,安全性良好。
周小龙[9](2019)在《紫草油中药涂擦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红臀中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紫草油中药涂擦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红臀中的疗效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红臀患儿12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两组均接受原发病的治疗,对照组通过温水清洗,增加尿布更换次数的护理方式对红臀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紫草油中药涂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皮疹消退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疹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草油中药涂擦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红臀中的疗效显着,结合红臀的护理方法可以缩短皮疹消退时间,推荐在临床中应用。
卿龙丽[10](2019)在《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泄泻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泄泻病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及泄泻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以期揭示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体系与中医学治疗泄泻病的优势和特点,完善泄泻临床证型,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1998-2018年收录有关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泄泻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取泄泻患者的中医相关的证候、证型、辨证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文献274篇,小儿泄泻64篇与成人泄泻210篇。成人泄泻文献使用辨证标准有44种,小儿泄泻文献共使用诊断辨证标准18种。标准种类多,应用不统一。对本次纳入的成人与小儿泄泻文献的地区分别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中国23个省级行政区域。高等医学院校是研究泄泻病的主力军,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本次纳入成人泄泻文献中共有124个证名,经规范后为13个证名,最常见的5个证型是肝气乘脾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证与湿热蕴脾证。小儿泄泻文献中共出现47个证名,规范后证名归纳为10个证名,湿热蕴脾证、食滞胃肠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5个证型。3.成人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其次胃、小肠/大肠、心和肺;最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涉及食积,血瘀、阴虚和血虚。小儿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其次肾和肝;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同时涉及外风、阳虚、暑、气滞。小儿泄泻病以脾为主要病位,湿为主要病性证素,小儿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证素共2种组合形式,三证素组合形式是泄泻最常见的组合。结论:成人泄泻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小儿泄泻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由于成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以在病位与病性证素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泄泻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泄泻是多个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泄泻的中医辨证方法较为繁多,涉及的证候类型名称不统一、不规范,证候分布离散性大。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提取的证候要素涵盖了辨证所需的病变部位、病性性质的大部分信息,而且直观、简便,利于规范化研究。因此,从证素入手,对泄泻的规范化研究有积极地作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腹泻 |
1.1.1 临床表现与分类 |
1.1.2 流行病学特征 |
1.1.3 腹泻的治疗 |
1.2 益生菌 |
1.2.1 益生菌与肠道功能 |
1.2.2 益生菌的其他功能 |
1.3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检索途径 |
2.2 检索策略 |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文献查阅与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文献质量评价 |
2.7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基本特征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异质性检验 |
3.5 合并效应量与森林图 |
3.6 发表偏倚和剪补法(Trim-and-fill) |
3.7 亚组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益生菌对机体的调控机制 |
4.2 益生菌干预对轮状病毒腹泻的治疗作用 |
4.3 多种益生菌菌株联合使用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
4.4 益生菌补充剂的使用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
4.5 益生菌干预时长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
4.6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前言 |
1 葛根芩连汤概述 |
1.1 方证概述 |
1.2 用量和用法 |
1.3 组成和方解 |
1.3.1 方剂组成 |
1.3.2 方解 |
1.4 现代药理研究 |
1.4.1 退热作用 |
1.4.2 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
1.4.3 解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 |
1.4.4 抗炎、化痰、止渴、清热作用 |
1.4.5 增强免疫力作用 |
1.4.6 抗缺氧作用 |
1.5 肠炎疾病简述 |
1.5.1 放射性直肠炎 |
1.5.2 急性肠炎 |
1.5.3 溃疡性结肠炎 |
1.5.4 慢性结肠炎 |
1.5.5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
1.5.6 细菌性痢疾 |
2 临床文献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纳入和整理 |
2.1.2 数据分析 |
2.1.3 文献的检索和纳入 |
2.1.4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5 文献整理 |
2.1.6 文献质量评价 |
2.1.7 文献要素分析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过程 |
2.3.1 检索策略 |
2.3.2 文献数量统计 |
2.3.3 文献要素录入 |
2.3.4 文献要素处理 |
2.4 研究结果 |
2.4.1 文献年份 |
2.4.2 文献类型 |
2.4.3 文献分布地区 |
2.4.4 肠炎类型 |
2.4.5 医院级别 |
2.4.6 患者信息 |
2.4.7 诊断标准 |
2.4.8 疗效标准和分级 |
2.4.9 干预措施 |
2.4.10 中医证型 |
2.4.11 临床症状 |
2.4.12 用药情况 |
2.4.13 临床疗效 |
2.4.14 安全性 |
2.4.15 文献质量评价 |
2.4.16 疾病分类论述 |
3 葛根岑连汤或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3.1 葛根芩连汤或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3.1.1 资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Meta分析 |
3.1.4 讨论 |
3.1.5 结论 |
4 讨论 |
4.1 文献研究情况总结 |
4.1.1 文献的一般情况总结 |
4.1.2 文献质量总结 |
4.1.3 用药情况总结 |
4.1.4 临床疗效 |
4.1.5 安全性 |
4.1.6 Meta分析结果总结 |
4.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
4.2.1 存在的问题 |
4.2.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学 |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
二、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三、中医药的辨证及治疗 |
四、止泻方辨析 |
第二节 现代医学 |
一、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概述及流行病学 |
二、病理和发病机制 |
三、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并发症 |
四、治疗 |
五、健康教育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及样本量估算 |
二、诊断标准 |
第二节 临床试验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二、分组方法 |
三、治疗方案 |
四、观察指标 |
五、临床疗效评定 |
六、统计方法 |
七、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病例收集情况 |
二、治疗前背景资料均衡性分析 |
三、疗效结果 |
四、安全性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一、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
二、小儿湿热型轮状病毒性腹泻疗程 |
三、不良反应 |
四、小儿泄泻治疗中“固涩”与“留寇”的探讨 |
五、总结 |
六、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随机入表 |
附录 2: 随机分组表 |
附录 3: 中医症状积分评价量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诊断依据 |
2.5 方法 |
2.6 一般治疗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 |
3.3 两组患儿不同腹泻程度(不同程度脱水及酸中毒)心肌酶谱水平比较 |
3.4 心肌酶升高者同时行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等器械检查结果 |
4、讨论 |
4.1 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
4.2 腹泻严重程度与心肌酶谱之间的关系 |
4.3 轮状病毒感染的肠外表现 |
4.4 轮状病毒心肌损伤的预后 |
5、展望与不足 |
5.1 展望 |
5.2 不足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的治疗与疫苗应用研究进展 |
1、概述 |
2、轮状病毒治疗的研究进展 |
2.1 免疫球蛋白Y的应用进展 |
2.2 抗病毒治疗进展 |
2.3 益生菌 |
2.4 植物及中草药 |
3、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
3.1 轮状病毒疫苗使用现状 |
3.2 轮状病毒疫苗对肠外疾病的影响 |
3.3 我国轮状病毒疫苗使用情况 |
3.4 目前轮状病毒疫苗应用中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两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
2.2两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呕吐消失时间、退热时间、腹泻停止时间、脱水消失时间、排便好转时间、病毒转阴时间比较 |
2.3两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4两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比较 |
2.5两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紫草油中药涂擦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红臀中的疗效与护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皮疹消退时间比较 |
3 讨论 |
(10)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
1.1 泄泻病因 |
1.2 泄泻的病名的提出 |
1.3 泄泻病机 |
1.4 辨证分型 |
1.5 泄泻治则 |
1.6 辨证论治 |
1.7 其他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泄泻现代文献研究 |
1.本研究的目标 |
2.本研究主要内容 |
2.1 研究泄泻证候分布规律 |
2.2 探讨泄泻证素分布与组合特点 |
2.3 总结泄泻证治规律 |
3.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来源 |
3.2 文献检索方法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研究方法 |
4.本研究结果 |
4.1 文献筛选结果 |
4.2 成人泄泻篇 |
4.3 小儿泄泻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本课题的基本信息 |
2.证名规范与证型分布特点 |
3.证素分布特点与分布规律 |
3.1 成人篇 |
3.2 小儿篇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D]. 王长聪. 吉林大学, 2021(01)
- [2]术苓止泻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儿童肠炎的临床观察[J]. 章成伟. 中国基层医药, 2020(22)
- [3]赖氨葡锌联合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观察[J]. 纪菲菲.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5)
- [4]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D]. 王诗恒.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分析[J]. 范增婧.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10)
- [6]止泻方治疗湿热型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临床观察[D]. 张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心肌酶谱检测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应用价值分析[D]. 赵红丽. 郑州大学, 2020(02)
- [8]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J]. 石对先,庄探月,崔付超. 河南中医, 2019(12)
- [9]紫草油中药涂擦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红臀中的疗效与护理方法[J]. 周小龙. 中外医学研究, 2019(21)
- [10]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卿龙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