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大学生公寓“五进”工作的现实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玺[1](202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规范建设的几十年来,针对其教学主体、内容、方法等维度的微观化、具体化的研究已经成果颇丰,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学本质以及活动开展进行规律性、学理性的认知与把握。但是,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空间的拓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交往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仅仅是微观层面的研究已不足以满足教学的要求以及应对学科的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更为整体化、社会化的宏观把握。若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研究,空间要素的纳入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都是十分必要的。在新时代从空间化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要把握的空间样态必然更加多元化、多维化,传统空间与新型空间形态的研究都应为题中之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但也凸显出其客观性和必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是当前一个全新的命题,需要汲取中西方相关空间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借鉴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传播学等诸学科领域有益的理念与观点,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自身特有的研究体系和空间框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观的树立提供学理支撑。本论文主要从思政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结构与功能、演进历史、现实境遇和优化拓展几方面来进行相关探索与研究,全文除绪论外,主体内容共分为六个部分来进行阐述:首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进行总结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除了包含基本的自然时空观念之外,对于社会空间的发展及演变,以及空间差异的出现、正义的维护等方面都展示了独有的空间思维与智慧。中国社会的空间思想包括观象授时、立杆测影、律管候气、山川崇拜和敬天文化等对于空间认知,同时将空间思想应用于城邑空间、聚落空间等的布局与规划当中,当代则是以习近平“八个统一”规律性总结为空间构建的指导思想。西方世界对于空间也有不同的认知,囊括了哲学、数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领域,以列斐伏尔、哈维、苏贾、福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在空间建构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框架及理论观点。其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本质的阐释与基本特征的描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进行基本含义的阐释以及内涵的解析是本研究进行的根本前提,随后将思政课教学空间与教学空间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涵与外延,接着对其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分析是对其概念的进一步明晰与掌握。再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类型划分以及功能赋值的探讨。首先分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囊括了主体、内容、方法、载体四大要素,在此基础上按照三类不同的标准进行了思政课教学空间类别的划分,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别以及相互交往关系来进行相应的空间功能赋值。随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历史演进、需求动力、基本机制予以分析与总结。通过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演进历史可以发现,前后经历了空间初步形成、深化调整、规范建设以及发展提高四个阶段,对于四大需求动力的分析以及四种基本机制的探索,总结与提取出能够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现实境遇作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对全国部分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六大子系统,分别为课堂与学科子空间、现实与虚拟子空间、制度与非制度子空间,解读其优势和分析其困境的基础上,为下一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拓展提供现实参考基础。最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与拓展。系统围绕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空间、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空间、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空间、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空间、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空间以及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制度空间六个领域展开,全方位优化拓展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作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这个全新命题的探索与研究,本文创新式地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全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框架,旨在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视域,激发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力与生命力。
陈冬[2](201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失误,影响了人们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态度和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非但没有过时,仍需大力提倡并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否定集体主义价值观,两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不是对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否定,它在保留了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基本内涵不变的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自觉要求。当前,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但受西方国家社会一些思潮,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良社会风气以及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现状不容乐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够强,载体未能切实发挥其作用,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科学把握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丰富教育的内容,构建教育的载体,完善教育的激励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强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
马燕[3](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中心,周边与多国接壤,由于新疆境内民族众多,宗教氛围浓厚,加之周边国家动乱局势的影响,使新疆成为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渗透的重点区域。新疆高校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新疆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三股势力”把新疆高校作为其重点渗透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中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考察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以史为鉴,对于做好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对本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基本概念进行了总体说明。第二部分是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做了梳理,分别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时期、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时期、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时期、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时期以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繁荣时期。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做好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证,党的领导和重视是做好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突出地方特色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第四部分,前文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并总结了经验,这部分旨在分析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而尝试提出对策建议。
石亚玲[4](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历经恢复与转型、反思与巩固、改革与创新三个阶段。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思想文化发展的视角入手,审视高校德育的历史演变和启示,是深化高校德育基本理论和规律研究,推动高校德育与文化有效互动的有益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发展历程研究旨在能够从文化视角深化高校德育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研究,以提升高校德育建设的有效性。第一章:回答高校德育“是什么”的问题,这是研究问题价值合理性的重要维度。构建高校德育科学的问题域,是在文化视野下探究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发展的基础和逻辑起点。第二章:主要从历史纵向的视角探讨1978年到1992年,在文化建设起步中的高校德育恢复与转型。随着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德育逐步恢复和转型,其实效得到极大提升,标志高校德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三章:主要从历史纵向的视角探讨1992年到2002年,在文化建设系统展开中高校德育的反思与巩固。在高校德育反思与巩固阶段,面临多元文化背景,随着高校德育改革的推进,高校德育逐渐步入正轨,并取得良好的德育实效。第四章:主要从历史纵向的视角探讨2002年至今,在文化建设纵深发展中高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在高校德育改革与创新阶段,我国步入全球化的浪潮,面对文化全球化、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的文化背景,高校德育进入改革和创新的阶段,高校德育发展达到全新的水平。第五章:反思和回顾高校德育的发展历程,高校德育发展历程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实践的时空探索,不断进行德育的变革和转型是高校德育前进发展的内在动力。
李东[5](2012)在《基于DRR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安全第一”。安全工作是高校发展与稳定的基础,学生公寓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休息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社会资源的引入,在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公寓也逐步社会化,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思路、方法等都遇到了新的挑战,而发展中的矛盾日益突出,后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学校各部门对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认识不同意等问题,引发学生公寓诸多的安全问题。如何加强新形势下学生公寓的管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对论文背景进行研究,然后采用综合文献分析法就学生公寓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认为学生公寓存在人生安全、财产安全等隐患,主要是因为学校重视不够,基础设施薄弱、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引起的。针对学生公寓目前的现状,分析了DRR教育的背景、理念和内容,特别就DRR教育与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联系进行分析,以我校实施的DRR教育所取得的经验为基础,提出在DRR教育理念下,高校以降低学生公寓风险为重点,增强认识;改进风险信息与预警机制;打造重视安全的文化;强化应急准备四项内容为主的公寓安全管理机制。
毛晓华[6](2008)在《浅论思想政治工作进大学生公寓》文中认为随着高校学生公寓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进大学生公寓,是现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通过更新思想观念、健全管理机制、加强思政队伍和公寓文化设施建设等途径,来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大学生公寓工作。
邹莉[7](2007)在《做好“十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文中指出随着高校学生公寓社区的推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有着非常重要且现实的意义,学校应采取多种途径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工作。
方婷[8](2006)在《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学生社区是近些年伴随着高教园区、高校扩招、学分制以及后勤社会化等改革而出现的一种新的高校学生住宿形式。对学生社区管理的研究有助于丰富社会学、管理学和高等教育学的理论,有助于构建新的关于学生社区管理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的学生住宿管理的发展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依照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了什么(已有的研究)”——“为什么(提出问题)”——“是什么(问题的界定)”——“做的过程(问题发生的历史和现状)”——“该怎么做(我的看法)”——“还要做什么(研究展望)”来对学生社区管理当中的目标、原则、功能、主体、客体、模式、内容等要素展开研究。 本文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一)严格意义上的学生社区具备以下内涵:1、居住范围在地域性上的独立性和特殊性;2、园区内包含各种服务设施;3、居住对象主要为学生;4、园区管理上在后勤社会化基础上主要侧重于自我管理;5、园区内学生具有社区归属感。(二)学生社区管理就是指各种相关组织为了维护社区的正常秩序,满足社区内学生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的活动,是针对学生社区显性空间和隐性空间的管理。(三)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内容的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以学生社区后勤管理为基础,注重服务;以学生社区学生管理为中心,注重思想教育;以学生社区学生自治组织为载体,注重自我管理。(四)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将是学生社区管理目标人本化、学生社区管理功能完善化、学生社区管理对象自律化、学生社区管理手段信息化、学生社区发展机制配套化、学生社区管理主体高素质化。(五)我国今后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还要注意学生社区管理的公益性、强制性、行政性的特点,注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培养自我管理意识和对社区的认同感,服务意识的增强,队伍交互作用的良好发挥,评价监督机制的建立等问题。
周更生[9](2006)在《积极探索适应民办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文中提出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专门人才,近年来,我国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一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如何做好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合格人才,推动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民办高校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曾浩武,林斌[10](2005)在《浅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校学生公寓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是现实的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通过加强工作体制建设、思政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来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公寓工作。
二、对大学生公寓“五进”工作的现实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大学生公寓“五进”工作的现实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总体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难点与创新 |
1.4.1 主要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
1.4.2 论文可能的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 |
2.1 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 |
2.1.2 空间发展 |
2.1.3 空间变迁 |
2.1.4 空间差异 |
2.1.5 空间正义 |
2.1.6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新发展 |
2.2 中国社会的空间思想 |
2.2.1 始于敬天文化的空间认知 |
2.2.2 城邑聚落布局的空间规划 |
2.3 西方世界的空间理念 |
2.3.1 多学科的空间观念 |
2.3.2 代表性的空间理论 |
第三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与特征 |
3.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本质阐释 |
3.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含义 |
3.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涵解析 |
3.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相关概念辨析 |
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特征 |
3.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共生性 |
3.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实践性 |
3.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系统性 |
3.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技术性 |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类别与功能 |
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结构要素 |
4.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主体要素 |
4.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内容要素 |
4.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方法要素 |
4.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载体要素 |
4.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类型划分 |
4.2.1 按照教学服务的空间功能划分 |
4.2.2 按照教学主体的空间参与方式划分 |
4.2.3 按照教学系统的空间运行特征划分 |
4.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功能赋值 |
4.3.1 融合多种学科空间 |
4.3.2 联通社会育人空间 |
4.3.3 打造全面发展空间 |
第五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历史演进、需求动力与基本机制 |
5.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演进历程 |
5.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初步形成 |
5.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深化调整 |
5.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规范建设 |
5.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发展提高 |
5.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需求动力 |
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教育者主体需求 |
5.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主体需求 |
5.2.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需求 |
5.2.4 思想政治理论课技术介入需求 |
5.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基本机制 |
5.3.1 主体导向机制 |
5.3.2 内容挖掘机制 |
5.3.3 方法改革机制 |
5.3.4 载体拓展机制 |
第六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现实境遇 |
6.1 相关问卷调查 |
6.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势解读 |
6.2.1 课堂空间主体化 |
6.2.2 学科空间规范化 |
6.2.3 现实空间多样化 |
6.2.4 虚拟空间技术化 |
6.2.5 制度空间协同化 |
6.2.6 非制度空间开放化 |
6.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困境分析 |
6.3.1 理论支撑仍需强化 |
6.3.2 实践模式尚待创新 |
6.3.3 空间资源亟需整合 |
第七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优化拓展 |
7.1 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空间 |
7.1.1 协调运行教学要素 |
7.1.2 优化教学拓扑结构 |
7.2 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空间 |
7.2.1 促进学科规范建设 |
7.2.2 延展学科发展路径 |
7.3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空间 |
7.3.1 调整实践教学思路 |
7.3.2 提升教学实践效度 |
7.4 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空间 |
7.4.1 把脉虚拟空间样态 |
7.4.2 融合虚拟空间要素 |
7.5 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空间 |
7.5.1 实现制度合理配比 |
7.5.2 增强制度空间效力 |
7.6 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制度空间 |
7.6.1 维护空间生态平衡 |
7.6.2 提供空间发展保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恩、列、斯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 |
第一节 马、恩、列、斯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 |
二、列宁、斯大林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 |
一、毛泽东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 |
二、邓小平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 |
三、江泽民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 |
四、胡锦涛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 |
五、习近平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论述 |
第二章 集体主义价值观: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成绩与问题 |
一、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
二、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
一、集体主义价值观"过时"论的出现及原因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需要厘清的若干关系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与计划经济时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区别 46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征与表现形式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资料来源与调查对象分析 |
一、调查资料来源 |
二、调查对象分析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相关问题调查分析 |
一、关于教育对象的调查分析 |
二、关于教育内容的调查分析 |
三、关于教育载体的调查分析 |
四、关于教育机制的调查分析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75 |
一、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所取得的成绩 |
二、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所存在的不足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西方国家社会思潮带来的影响 |
一、全球化思潮带来的影响 |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带来的影响 |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带来的影响 |
第二节 不良社会风气带来的影响 |
一、拜金主义带来的影响 |
二、享乐主义带来的影响 |
三、个人主义带来的影响 |
第三节 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带来的影响 |
一、思想认识的片面性 |
二、价值主体的自我性 |
三、价值判断的偏颇性 |
四、人格塑造的不稳定性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时代诉求 |
第一节 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
二、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是践行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00 |
一、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客观要求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特征的客观要求 |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导向的客观要求 |
第三节 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自觉要求 |
一、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
二、综合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 |
三、健全人格养成的需要 |
四、健康心理塑造的需要 |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科学把握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
一、人文关怀原则 |
二、知行统一原则 |
三、系统性原则 |
四、循序渐进原则 |
第二节 丰富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集体主义认知认同 |
二、共同理想教育,培育崇高的理想信念 |
三、中国梦使命感教育,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第三节 构建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
一、努力发挥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
二、注重发挥班团会课、党课、讲座等的宣传教育作用 |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
四、精心组织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
五、积极营造优良和谐的校内外环境 |
第四节 完善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激励机制 |
一、以人为本,进行有效激励 |
二、综合运用多种激励的方式方法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1.思想政治教育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3.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一、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
(一)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时期(1978—1985) |
1.恢复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体系 |
2.恢复课程体系 |
3.恢复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
(二)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时期(1985—1989) |
1.新疆高校受到来自民族分裂主义的影响和渗透 |
2.新疆高校受到西方思潮和苏联改革的影响 |
(三)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加强时期(1989—1998) |
1.加强新疆地方史教育 |
2.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 |
(四)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时期(1998—2004) |
1.“98 方案”后“两课”课程体系的重构 |
2.“两课”新疆地方性课程体系形成 |
(五) 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繁荣时期(2004—今) |
1.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教育 |
2.完善新疆高校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 |
3.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
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做好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保证 |
(二) 突出地方特色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
(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 |
(五) 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是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
三、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对策 |
(一) 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
1.宗教极端主义对新疆高校的侵蚀 |
2.社会思潮对新疆高校的影响 |
3.网络时代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
4.大学生就业困境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
(二) 应对当前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挑战的对策建议 |
1.强化反分裂反渗透教育 |
2.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3.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高校校园文化中 |
4.强化新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 |
5.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发展历程概述 |
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发展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高校德育的内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发展的四重维度 |
二、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发展历程的坐标分析 |
(一)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发展历程的时空坐标 |
(二)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
三、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发展历程的研究价值 |
(一) 从文化视角深化高校德育的基本理论和规律研究 |
(二) 推动高校德育与文化之间的有效互动 |
第二章 文化建设起步中的高校德育恢复与转型(1978-1992) |
一、改革开放背景下高校德育发展的文化环境 |
(一) 反映国家意识形态和时代主旋律的主流文化发展 |
(二) 表征价值主体意识回归的人文文化发展 |
(三) 回应国民文化需求的大众文化的兴起 |
二、文化建设探索起步中的高校德育发展 |
(一) 高校德育目标的重新确立 |
(二) 高校德育科学化的探索 |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恢复 |
(四) 高校德育领域的恢复和拓展 |
(五) 高校德育工作队伍恢复和发展 |
三、文化建设探索起步阶段的高校德育“危机” |
(一) 高校“德育为首”观念弱化 |
(二) 高校德育目标忽视个体价值实现 |
(三) 高校德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流行 |
第三章 文化建设系统展开中的高校德育反思与巩固(1992-2002) |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文化境遇 |
(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连通转型 |
(二) 中西文化的融合调适 |
(三)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转化 |
(四)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接媾合 |
二、文化建设系统展开中的高校德育改革探索 |
(一) 丰富和完善高校德育目标体系 |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
(三) 高校德育内容时代化 |
(四) 高效德育方法的拓宽和改进 |
(五)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
三、文化建设系统展开中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
(一) 高校德目主义德育模式弊端凸显 |
(二) 高等教育评估标准科学化水平较低 |
(三) 高校德育文化资源单一 |
第四章 文化建设纵深发展中的高校德育改革与创新(2002——至今) |
一、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发展的文化背景 |
(一) 文化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
(二) 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网络文化迅速崛起 |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改革探索 |
(一) 确立高校德育发展理念 |
(二) 高校德育目标的新发展 |
(三) 高校德育实现理论综合化 |
(四) 高校德育方法向民主性、互动性、开放性的转变 |
(五) 建立一支专业化与兼职化相结合的高校德育工作队伍 |
(六) 高校德育评估的科学化 |
三、文化建设系统展开阶段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
(一) 高校德育观念存在偏差 |
(二) 高校德育内容缺乏“三性” |
(三) 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
第五章 高校德育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新理念 |
(一) 高校德育要以人为中心 |
(二) 高校德育要坚持人性化的架构 |
(三) 高校德育要体现人文关怀 |
二、确立“三个面向”的高校德育目标 |
(一) 确立面向现代化的高校德育目标 |
(二) 确立面向世界的高校德育目标 |
(三) 确立面向未来的高校德育目标 |
三、德育内容体现时代特色 |
(一) 倡导科技道德教育 |
(二)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 |
(三) 加强道德心理素质教育 |
四、创新高校德育方法和手段 |
(一) 生活化教育法 |
(二) 隐性教育法 |
(三) 自我教育法 |
(四) 网络德育法 |
(五) 心理咨询法 |
五、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
(一) 端正高校德育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
(二) 促进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
(三)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机制创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基于DRR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不足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学生公寓安全隐患及成因分析 |
2.1 学生公寓存在的安全隐患 |
2.1.1 人身安全隐患 |
2.1.2 财产安全问题 |
2.1.3 消防安全隐患 |
2.1.4 心理健康问题 |
2.1.5 交通安全问题 |
2.1.6 卫生安全隐患 |
2.2 学生公寓安全原因分析 |
2.2.1 学校重视不够,基础设施薄弱 |
2.2.2 学生公寓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 |
2.2.3 学生安全法纪意识淡薄 |
2.2.4 学生公寓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
2.2.5 社会因素影响 |
2.2.6 保卫队伍专业素养和业务技能欠缺 |
第三章 DRR教育与学生公寓安全管理 |
3.1 DRR教育概述 |
3.2 DRR教育与学生公寓安全管理 |
3.2.1 理念的科学性 |
3.2.2 内容上可操作性 |
第四章 DRR教育理念下的公寓安全管理机制 |
4.1 以降低学生公寓风险为重点,增强认识 |
4.1.1 增强认识,加强领导 |
4.1.2 完善制度,落实责任 |
4.1.3 加强公寓管理人员能力素质培训 |
4.2 改进风险信息和预警机制 |
4.2.1 以新生安全教育为重点,强化安全教育基础性工作 |
4.2.2 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收集,重点加强敏感时期的安全教育 |
4.2.3 档案整理,重点加强特殊学生教育 |
4.3 打造重视安全的文化 |
4.3.1 完善的公寓安全基础设施,夯实物防基础工程 |
4.3.2 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构筑坚实的人防网络 |
4.3.3 引进高科技安全产品,提高技防工程 |
4.4 强化应急准备 |
4.4.1 成立应急领导机构 |
4.4.2 建立学公寓突发事件的应急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 |
4.4.3 坚持理论教育与实际演练相结合,把安全疏散演练常态化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做好“十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论文提纲范文)
1. 辅导员进驻学生公寓。 |
2. 党团组织进入学生公寓。 |
3. 任课教师进入学生公寓。 |
4. 博士进入学生公寓。 |
5. 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进公寓。 |
6. 先进的物业管理进公寓。 |
7. 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入学生公寓。 |
8. 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公寓。 |
9. 安全保卫部门进公寓。 |
1 0. 良好的育人氛围进公寓。 |
(8)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目的 |
(二) 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 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 |
第二章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综述 |
(一) 国外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简述 |
(二) 国内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简述 |
(三)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的几个视角 |
1、关于学生社区管理目标的研究视角 |
2、关于学生社区管理模式探索的研究视角 |
3、关于学生社区管理队伍建设的研究视角 |
4、关于学生社区管理中内容的研究视角 |
第三章 学生社区概念的演变以及学生社区管理概念界定 |
(一) 学生社区概念的演变 |
1、学生社区的称谓 |
2、学生社区有着区别于其他社区的特殊点 |
3、学生社区有着区别于学生公寓的特殊点 |
4、学生社区概念出现的原因分析 |
(二)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概念界定 |
1、学生社区管理的理论渊源 |
2、学生社区管理的涵义 |
3、学生社区管理背后相关概念的解读 |
第四章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进程研究 |
(一)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前身 |
1、我国学生公寓管理的发展情况 |
2、我国学生公寓管理的特点 |
(二)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兴起及原因 |
1、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兴起的原因 |
2、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兴起 |
(三)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1、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发展情况 |
2、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 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
1、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 |
2、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发展的建议 |
第五章 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理论研究 |
(一) 学生社区管理的目标、原则、功能、主体、客体等要素 |
1、学生社区管理目标 |
2、学生社区管理原则 |
3、学生社区管理功能 |
4、学生社区管理主体 |
5、学生社区管理对象 |
(二) 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和内容 |
1、学生社区管理模式 |
2、学生社区管理内容 |
第六章 结论 |
(一) 创新之处和局限 |
1、研究的创新之处 |
2、研究局限 |
(二)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三) 对本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10)浅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1.管理体制的改变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弱区” |
2.网络技术的普及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 |
3.学生心理的重负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
4.集群行为的诱发成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隐忧 |
二、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的重要意义与现实需求 |
1.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 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 |
2.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 是高校学生树立科学“三观”的重要保证 |
3.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 是高校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坚实平台 |
4.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 是夯实高校稳定大局的首要防线 |
三、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的途径与机制 |
1.工作体制建设 |
2.思政队伍建设 |
3.校园文化建设 |
四、对大学生公寓“五进”工作的现实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D]. 王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研究[D]. 陈冬.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8)
- [3]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D]. 马燕. 新疆大学, 2014(03)
- [4]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发展历程研究[D]. 石亚玲. 西南大学, 2013(12)
- [5]基于DRR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机制研究[D]. 李东.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6]浅论思想政治工作进大学生公寓[J]. 毛晓华.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04)
- [7]做好“十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J]. 邹莉. 新西部(下半月), 2007(10)
- [8]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D]. 方婷. 浙江师范大学, 2006(05)
- [9]积极探索适应民办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A]. 周更生. 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 2006
- [10]浅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学生公寓[J]. 曾浩武,林斌. 新余高专学报,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