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ZY160静力压桩机夹持及压桩油路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鄢飞[1](2010)在《抱夹式液压静力压桩机全液压自动压桩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国内部分抱夹式液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操作繁琐、工作强度大、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效率低等缺点,提出一种简易全液压自动压桩系统方案。该方案通过对原设备液压系统的改进,能够实现压桩机自动夹桩、压桩、松桩、提夹持的循环过程,自动进行压桩速度和压桩力大小的切换,可进行手动与自动切换,工作效率有所提高,操作简便,劳动强度和成本低。
周旭[2](2009)在《液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压静力压桩机是利用高压油产生的强大静压力,平稳、安静地将预制桩快速压入地基的一种新型桩工机械。与其它桩工机械相比,液压静力压桩机具有无振动、无噪音、无污染、安全、快速、经济等特点,其使用日益广泛。为了便于对液压静力压桩机进行设计、改进和加快压桩进度,减少压桩过程中夹桩机构的应力、变形和静压预制桩的损伤,提高压桩质量,论文对液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的夹桩机构及其夹桩箱体、液压系统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论述液压静力压桩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论述液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阐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2、分析了多点均压式夹桩机构的结构,就液压静力压桩机多点均压式夹桩机构和预制桩静态受力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推导出了多点均压式夹桩机构所能传递的最大压桩力的计算公式,对夹桩机构所能传递的压桩力随夹桩力的变化进行了理论研究。对夹桩力的选取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利于多点均压式夹桩机构的设计和应用。3、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液压静力压桩机夹桩机构的有限元模型,设置了模型中的主要参数,利用有限元系统内嵌的命令流式程序设计语言APDL编辑了夹桩机构命令流式程序,对夹桩机构进行了系列化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出了夹桩机构和预制桩的等效应力云图、最大等效应力和最大合变形,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了有利于夹桩机构设计和改进的结论。4、为了有利于夹桩箱体的设计和使用,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液压静力压桩机夹桩箱体的有限元模型,设置了模型中的主要参数,利用APDL编辑了夹桩箱体命令流式程序,对压桩和拔桩时的夹桩箱体进行了系列化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出了夹桩箱体的等效应力云图、最大等效应力、最大合变形,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分析了拔桩时夹桩箱体的等效应力。5、对液压静力加力压桩的液压系统进行了分析,利用AMESim仿真平台建立了准恒功率液压静力加力压桩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设置了模型中的主要参数,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利于液压系统的设计和改进。6、基于对夹桩机构及其夹桩箱体的有限元模型的实用性验证要求,以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液压静力压桩实验机为平台进行试验研究,检验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通过实验对夹桩机构所能传递的压桩力随夹桩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总之,通过对液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的夹桩机构及其夹桩箱体、液压系统进行的理论和试验研究,论文为液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的夹桩机构及其夹桩箱体、液压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提供了一套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液压静力压桩机的设计与使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价值,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液压静力压桩机的设计理论。
彭红军[3](2009)在《静力压桩机的压桩定位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压静力压桩机作为一种新兴的基础施工设备,以其卓越的性能、突出的优点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随着应用的深入,问题也不断的产生,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靠人工手动定位压桩位置既费时又费力,且定位的精度不易保证。因此如何在提高压桩机施工质量的基础上,还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基础工程施工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针对液压静力压桩机在施工过程中既要满足快速移动又要满足高精度压桩定位的使用要求,在对压桩机动态特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压桩机的压桩定位规划及控制方法,设计了基于PLC的电液换向阀和比例方向阀并联控制的压桩定位系统。首先,从液压静力压桩机定位机构的运动规律分析入手,对静力压桩机压桩定位运动规律进行了理论研究,通过理论研究确定了压桩机压桩定位的方案,并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压桩定位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次,针对液压静力压桩机的具体使用环境和工作要求,设计基于PLC的大通径电液换向阀和小通径比例方向阀并联控制的液压控制系统,建立液压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液压系统比例阀流量死区非线性特性和电液阀开关非线性特性,然后对电液系统的并联控制策略进行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确定比例阀PI控制策略和电液阀开关控制策略。通过仿真,讨论了不同控制参数对系统的影响,通过数据对比,优化了系统参数。最后,开发设计了PLC控制器,完成了PLC控制程序,并对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既可以满足桩机快速移动的要求,又能满足快速定位压桩位置和高精度定位压桩位置的要求。
姜世杰[4](2009)在《新型振动桩机耦合系统动力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振动沉桩机是建筑及基础工程的重要施工设备,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振动沉桩机凭借其构造简单、操作方便、施工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等独特的性能和优势,已逐渐成为各国研究和发展的重点。我国对振动沉桩机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但研究的重点一直停留在桩机参数与桩机结构上,而对桩机沉桩动态工作过程却研究较少。沉桩要穿过几种不同的地层,而穿透每一种地层都需要振动沉桩机与之相适应的振动参数。因此,寻找能保证在工作过程中改变振动参数的新技术成为振动沉桩机的研究热点。而目前,我国在液压振动沉桩机的研发生产与使用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深入研究液压振动沉桩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针对液压振动沉桩机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旋转阀式液压激振器装置,对液压激振器进行结构原理分析和研究。分析了旋转阀的结构、过流面积并推导出转阀的流量方程、连续性方程和力平衡方程,所得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新型液压振动桩机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采用“三化”综合设计法对振动沉拔桩机进行了动态优化设计——桩土的动态优化设计和桩振系统的动态优化设计。结合土壤力学原理,以桩机土壤系统为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的试验结果,说明土质条件对沉桩过程的影响,并根据动力学特性建立了阻力模型。通过分析可知振动桩机系统是一个机液耦合系统,建立系统的机液耦合模型,并对振动系统的参数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再次,采用“三化”综合设计法并根据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振动沉桩系统进行了优化——桩的振动幅值的优化和桩机质量的优化。为后续的仿真工作提出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最后,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借助MATLAB/Simulink的强大功能对液压振动沉桩机系统进行仿真,绘制出关系曲线。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借助MATLAB的Simulink工具箱搭建系统框图,根据设计样机的技术参数对系统进行了仿真。
王实武[5](2007)在《静压桩机特性分析与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静压桩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改进研究。在分析土壤物理特性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工程分类并确定了适合静压法的土层结构。在对比分析恒流量与恒功率液压系统工作特性的基础上,选择液压系统、确定液压系统额定压力、确定泵型并对变量泵输出压力调定值进行分析与选择。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与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静压桩机吊桩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桩土相互作用推导力学公式作为桩机压桩稳定性研究的力学基础,研究了静压桩机压桩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桩型进行压桩力匹配。分析传统夹桩机构的缺点和预制桩桩身破损的原因,针对缺点改进夹桩机构,并对改进后的夹桩机构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动力学与运动学仿真,验证其合理性。
王凌辉[6](2004)在《液压静力压桩机偏桩机理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液压静力压桩技术作为一项预制桩施工的代表性技术,具有效率高、工人劳动强度低、低噪音、无污染等优点,在持力层较深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冲击平原地区具有明显的施工优势。但压桩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偏桩现象,一直以来是影响施工效率、成本和设备可靠性的因素之一,制约了静力压桩技术的发展。 本论文针对机身调平状态下压桩过程中产生的预制桩偏斜现象进行了研究和有关技术改进。文章首先分析了偏桩现象的危害和产生机理,进而根据国家建筑施工验收规范标准、桩身强度、设备抗损强度等条件要求,确定出了偏桩最大容许偏差。为解决压桩过程中产生的偏桩现象,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缓冲卸荷能力和同步能力的压桩液压系统。另外,为了消除偏桩,文章还对压桩的相关机构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作出了改进。 文章首次确立了偏桩的最大容许偏差范围,并研究设计了具有换向卸荷缓冲能力和流量负载补偿差动同步能力的压桩液压系统。新系统减小了机身摆动失平的幅度,提高了压桩油缸同步性能,减小了偏桩偏差。施工工地实验证明,本文研究设计的新系统可有效防止施工中偏桩现象的产生。
胡均平,贺淑云,罗春雷,朱桂华[7](2002)在《液压静力沉桩机钳口调心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夹桩及压桩时钳口及桩的受力以及危险截面的位置进行力学分析 ,并在对现场情况进行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结合现场实践和理论研究设计了准球头式钳口调心结构。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 ,准球头式双层调心结构实现了钳口内表面与桩表面的良好贴合 ,具有造价低 ,结构简单 ,夹桩安全 ,压桩质量高等优点
李建强[8](2002)在《ZYB液压静力沉桩机液压振动沉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桩基础施工中,液压静力沉桩机以其低噪音、污染小和工作效率高的优良性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桩基础施工中一种重要的施工设备。随着不断的应用和开发,其性能也在不断地增加和完善。为了解决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砂层导致不能完成施工任务这一问题,在液压静力沉桩机上首次进行了对液压振动压桩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工作。 液压振动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在桩机液压系统中的压桩油路产生流体压力变化和波动,从而使沉桩力出现高频的周期变化,产生振动压桩的效果。 本文首先通过对压桩过程的描述和桩与液压静力沉桩机的力学分析,确立了液压振动压桩在桩的强度条件下和液压静力沉桩机工作要求下的压桩频率与压桩力幅值之间的关系;定量分析振动压桩时系统的频率特性,得出了ZYB200B型液压静力沉桩机振动压桩时压桩频率的取值范围和系统能得到的最佳频率值。然后根据液压振动系统设计了振动开关阀,并重点对液压振动系统中的溢流阀和振动开关阀进行了耦合分析和仿真研究,得出压桩油路中流体压力变化的模拟曲线,并根据模拟曲线分析得出流体压力的最高压力值、平均压力值和压桩频率间的相互关系。最后通过现场实验,证实液压振动系统能完成振动压桩工作,实验数据分析表明了压桩系统中流体的压力变化与理论分析相符。 该液压振动系统的设计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液压静力沉桩机的性能,促进了液压静力沉桩机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贺淑云[9](2002)在《ZYB液压静力压桩机夹桩钳口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层建筑对桩基础提出的更高要求,新的桩型和施工方法应运而生,因而对新一代桩基础施工设备的研制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我国己将专用桩工机械设备列为“十五”期间的重点发展项目。 随着PHC管桩的广泛应用,要求对桩机的夹桩钳口尺寸进行更精确的计算,这一问题的解决将为钳口与PHC桩的适配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结合中南大学液压所研制的ZYB系列液压静力沉桩机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压桩情况,从桩身宏观受力和钳口使用性能出发,独立设计了一套新型调心钳口结构。并注意到了由于桩身受力的不均匀性,夹桩钳口与桩身的实际接触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异性,对夹桩钳口的尺寸提出了一套更精确的算法。 论文着重考虑了夹桩力在桩身纵截面内产生的弯曲应力,注意到了钳口与桩身的实际接触弧长与钳口长度的密切关系,并分析了在夹桩力和压桩力作用下,钳口长度的变化对桩身应力分布的影响,从而将钳口长度确定为钳口设计中的关键尺寸。在进行钳口长度计算时,综合运用弹性力学,接触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知识对PHC桩在施工时应力分布规律与钳口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采用单元应力法对桩身的应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对三向主应力进行了计算;在综合研究了混凝土构件多轴强度的基础上,确定了相对桩身微观强度的钳口长度计算准则;并运用运算功能强大的MATLAB软件设计了一套适应不同终止压力和桩径的钳口尺寸的算法。 本文旨在为夹桩钳口的尺寸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避免由经验估算带来的不确切性,保证管桩的顺利施工和桩基工程的质量。
陈晓阳[10](2000)在《YZY160静力压桩机夹持及压桩油路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YZY160全液压静力压桩机(简称静压机)是一种桩基础施工机械。它利用桩机自重作反力,采取液压静力方式将预制政桩分段夹持并压入土中。该机能独立完成吊桩、夹桩和压桩的施工作业,具有纵横向行走、360°回转、机身调平和自行拆装等功能。它由支腿平台、长短船...
二、YZY160静力压桩机夹持及压桩油路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YZY160静力压桩机夹持及压桩油路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2)液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液压静力压桩机的分类 |
1.1.2 液压静力压桩机的工作原理 |
1.1.3 液压静力压桩机的显着特点 |
1.2 液压静力压桩机的发展现状 |
1.3 液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1 液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静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的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夹桩机构的静力学研究 |
2.1 夹桩机构的工作原理 |
2.2 夹桩机构的静力学研究 |
2.2.1 理论模型的建立 |
2.2.2 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
2.3 夹桩钳口与预制桩的接触研究 |
2.3.1 理论模型的建立 |
2.3.2 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
2.4 压桩力的静力学研究 |
2.4.1 理论模型的建立及计算 |
2.4.2 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
2.5 预制桩的静力学研究 |
2.5.1 理论模型的建立 |
2.5.2 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夹桩机构的有限元分析 |
3.1 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 |
3.1.1 结构的离散化 |
3.1.2 位移计算 |
3.1.3 单元的力学性能分析 |
3.1.4 整个结构的平衡方程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3 主要参数对夹桩机构应力和变形的影响研究 |
3.3.1 夹桩状态有限元仿真 |
3.3.2 压桩状态有限元仿真 |
3.3.3 拔桩状态有限元仿真 |
3.3.4 仿真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
3.4 主要参数对预制桩应力和变形的影响研究 |
3.4.1 压桩状态有限元仿真 |
3.4.2 拔桩状态有限元仿真 |
3.4.3 仿真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夹桩箱体的有限元分析 |
4.1 夹桩箱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 夹桩力和压桩力对夹桩箱体应力和变形的影响研究 |
4.2.1 夹桩状态有限元仿真 |
4.2.2 压桩状态有限元仿真 |
4.2.3 加力压桩状态的有限元仿真 |
4.2.4 仿真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
4.3 夹桩力和拔桩力对夹桩箱体拔桩变形的影响研究 |
4.3.1 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4.3.2 拔桩状态有限元仿真 |
4.3.3 仿真结果的分析与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力压桩液压系统的仿真研究 |
5.1 引言 |
5.2 加力压桩液压系统的建模 |
5.2.1 动力学建模的相关理论 |
5.2.2 加力压桩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 液压加力压桩的升降液压缸主要参数仿真研究 |
5.3.1 加力压桩液压系统的动力学仿真 |
5.3.2 升降液压缸主要参数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5.4 液压加力压桩的液压缸主要参数仿真研究 |
5.4.1 加力压桩的动力学仿真 |
5.4.2 液压缸主要参数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压桩系统实验研究 |
6.1 液压静力压桩实验机的整体结构及工作机理 |
6.1.1 实验机的整体结构 |
6.1.2 实验机关键部件 |
6.1.3 液压系统 |
6.1.4 实验机的工作机理 |
6.1.5 实验机特点 |
6.2 夹桩箱体应力实验 |
6.2.1 应力测试的相关理论 |
6.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 压桩力与夹桩力关系实验 |
6.3.1 实验过程和结果 |
6.3.2 实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1.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7.1.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论文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3)静力压桩机的压桩定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桩工方法的发展概况 |
1.1.1 国内外桩工方法的发展及现状 |
1.1.2 国内外现场灌注桩工法的发展及现状 |
1.2 电液控制技术的发展概况 |
1.3 液压静力压桩机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国内外液压静力压桩机的研究现状 |
1.3.2 液压静力压桩机的发展趋势 |
1.4 自动定位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任务和意义 |
1.5.1 课题的来源 |
1.5.2 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
1.5.3 课题的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定位机构运动规律的动态分析 |
2.1 定位机构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
2.1.1 定位机构的结构组成 |
2.1.2 定位机构的工作原理 |
2.2 定位机构的运动规律分析 |
2.3 压桩定位规划研究 |
2.3.1 压桩定位方案研究 |
2.3.2 压桩定位方案的选取 |
2.4 定位机构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
2.4.1 基于Matlab/simulink定位机构的建模 |
2.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压桩定位电液控制方案 |
3.1 压桩定位电液控制方案 |
3.2 定位系统控制器的确定 |
3.3 压桩定位液压系统方案和元件选择 |
3.3.1 液压系统方案 |
3.3.2 液压元件参数的确定和选择 |
3.4 压桩定位反馈系统方案和元件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桩定位液压系统研究 |
4.1 压桩定位液压系统建模与分析 |
4.1.1 比例阀控液压缸阀的流量—负载特性 |
4.1.2 比例阀控液压缸动力机构的数学模型 |
4.1.3 电液方向阀控支路系统的模型 |
4.1.4 比例阀线性模型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分析 |
4.2 液压系统非线性研究 |
4.2.1 电液比例阀流量死区非线性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4.2.2 电液阀开关非线性特性分析 |
4.3 基于Matlab/simulink液压系统仿真 |
4.3.1 比例阀控制回路仿真分析 |
4.3.2 电液开关阀控制回路仿真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压桩定位控制策略研究及控制器设计 |
5.1 压桩定位系统控制方法及仿真研究 |
5.1.1 比例方向阀控制策略的确定 |
5.1.2 电液比例阀控制参数优化整定 |
5.1.3 电液换向阀的控制策略 |
5.1.4 比例阀和电液阀并联控制系统仿真 |
5.2 PLC控制器的设计 |
5.2.1 I/O地址分配 |
5.2.2 控制器的选择 |
5.2.3 控制器程序设计 |
5.2.4 PID调节程序子程序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压桩定位系统现场实验 |
6.1 实验的总体设计 |
6.1.1 实验目的 |
6.1.2 实验设备 |
6.1.3 实验原理 |
6.2 实验调试 |
6.2.1 硬件调试和安装 |
6.2.2 软件调试 |
6.3 压桩定位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1 实验结果 |
6.3.2 实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1. 压桩定位系统的PLC控制程序 |
2. PID控制子程序 |
附件二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4)新型振动桩机耦合系统动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静力沉拔桩机机构 |
1.3 国内外静压桩机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4 液压静力压桩机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激振器的分析 |
2.1 激振器的工作原理 |
2.2 旋转阀 |
2.2.1 旋转阀的结构 |
2.2.2 过流面积 |
2.2.3 旋转阀的流量方程 |
2.2.4 旋转阀控液压缸的连续性方程和力平衡方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振动沉拔桩机动态优化设计 |
3.1 综合设计法及其主要内容 |
3.1.1 面向产品综合质量的综合设计法 |
3.1.2 非线性动态优化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
3.2 土壤力学及桩土力学特性分析 |
3.2.1 振动沉桩时土的应力—应变关系 |
3.2.2 桩土力学特性分析 |
3.2.3 土的振动液化 |
3.3 机液耦合模型分析 |
3.3.1 系统的沉桩力分析 |
3.3.2 振动沉桩阻力分析 |
3.4 桩振系统力学特性分析 |
3.4.1 振动沉桩机理 |
3.4.2 新型桩机系统的力学模型建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桩机系统优化 |
4.1 桩的振动幅值的优化 |
4.1.1 振动系统的简化 |
4.1.2 桩的运动方程的建立 |
4.1.3 桩的振幅的优化 |
4.2 桩机质量的优化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振动系统的仿真 |
5.1 应用软件 |
5.2 仿真系统主要参数的确定 |
5.3 仿真程序与流程框图 |
5.3.1 仿真程序 |
5.3.2 流程框图 |
5.4 数值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静压桩机特性分析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静压桩机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静压桩机整机结构与土力学特性 |
2.1 静压桩机整机结构 |
2.2 桩土作用力分析 |
2.3 静压桩土层适应特性 |
2.3.1 土壤工程分类 |
2.3.2 静压土层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静压桩机恒功率调节特性研究 |
3.1 静压桩机恒流量液压系统特性分析 |
3.1.1 恒流量液压系统工作特性 |
3.1.2 恒流量液压系统功效分析 |
3.2 静压桩机恒功率液压系统特性 |
3.2.1 恒功率液压系统工作特性 |
3.2.2 液压油路改进分析 |
3.2.3 变量泵选型 |
3.3 工作过程泵功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稳定性分析与压桩力匹配 |
4.1 静压桩机稳定性分析 |
4.1.1 静压桩机吊桩稳定性分析 |
4.1.2 静压桩机压桩稳定性分析 |
4.2 压桩力匹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夹桩机构性能分析与改进研究 |
5.1 传统夹桩机构性能分析 |
5.2 预制桩桩身表面破损分析 |
5.3 夹桩机构改进分析 |
5.3.1 增力机构应用分析 |
5.3.2 回程机构设计分析 |
5.4 夹桩机构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6)液压静力压桩机偏桩机理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桩基础工程简介 |
1.2 国内外桩工机械发展及研究 |
1.2.1 国内外预制桩施工机械发展及研究 |
1.2.2 液压静力压桩技术发展及研究 |
1.3 课题提出及研究思路 |
1.3.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的研究思路 |
1.3.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偏桩影响及偏桩机理分析 |
2.1 偏桩现象的危害 |
2.1.1 偏桩现象对建筑设计的危害 |
2.1.2 偏桩现象对设备的损伤 |
2.2 偏桩原因分析 |
2.2.1 机身调平对偏桩的影响 |
2.2.2 夹桩系统对偏桩的影响 |
2.2.3 压桩系统对偏桩的影响 |
2.2.4 其他因素对偏桩的影响 |
2.3 偏桩状态下的力学分析 |
2.4 偏桩最大容许偏差的确定 |
2.4.1 施工标准要求 |
2.4.2 桩身强度性能要求 |
2.4.3 机械机构确定的偏桩偏差 |
2.4.4 偏桩最大容许偏差范围的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消除偏桩现象的压桩系统设计与研究 |
3.1 消除偏桩现象系统的总体功能规划 |
3.2 夹桩系统改进方案 |
3.3 压桩卸荷缓冲系统设计 |
3.3.1 现用压桩卸荷办法介绍 |
3.3.2 新型压桩卸荷缓冲液压系统原理设计 |
3.3.3 换向阀节流设计研究 |
3.4 压桩同步系统设计 |
3.4.1 压桩同步系统设计原则的确定 |
3.4.2 刚性同步机构的设计与研究 |
3.4.3 同步液压系统设计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消除偏桩现象的压桩液压系统性能分析 |
4.1 系统换向卸荷缓冲性能分析 |
4.1.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1.2 缓冲过程数字仿真 |
4.1.3 仿真结果分析 |
4.2 压桩同步液压回路性能分析与研究 |
4.2.1 调速阀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2 两位三通滑阀对差动回路影响分析 |
4.2.3 流量补偿差动回路数学建模 |
4.2.4 系统稳定性分析 |
4.2.5 系统同步性能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研究 |
5.1 实验综述 |
5.2 实验内容 |
5.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液压静力沉桩机钳口调心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想状态下钳口和预制桩的受力分析 |
2 现场压桩的实际受力情况分析 |
3 不同调心钳口结构的附加正压力分析 |
3.1 后球头式 |
3.2 前球头式 |
3.3 准球头式 |
4 结 语 |
(8)ZYB液压静力沉桩机液压振动沉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综述 |
1.1 桩基础与桩工方法的现状及发展 |
1.2 液压静力沉桩机的研究及发展概况 |
1.3 课题的来源、任务和意义 |
第2章 振动压桩频率与压桩力幅值的研究 |
2.1 静力沉桩机的沉桩过程分析 |
2.2 振动压桩对桩基的动力学分析 |
2.3 振动压桩对静力压桩机的力学研究 |
2.4 振动压桩对桩和桩机的耦合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振动系统的设计 |
3.1 液压振动系统的设计 |
3.2 振动开关阀的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液压振动系统的建模 |
4.1 管道内流体的数学模型 |
4.2 溢流阀的动力学模型 |
4.3 其它元件的流体方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液压振动系统的仿真与实验研究 |
5.1 应用软件 |
5.2 程序与流程框图 |
5.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实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ZYB液压静力压桩机夹桩钳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综述 |
§1.1 桩基础的作用及发展历史 |
§1.2 国内外桩工方法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 液压静力沉桩机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及总的研究思路 |
第二章 钳口与桩的相互作用力 |
§2.1 ZYB系列液压静力压桩机构造及工作原理 |
§2.2 终止压桩力P_e |
§2.3 钳口与桩的相互作用力分析 |
§2.4 研究对象和力学模型的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钳口结构的研究 |
§3.1 夹桩系统几何特征 |
§3.2 钳口数目的确定 |
§3.3 钳口结构型式改进的必要性 |
§3.4 钳口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钳口包角及桩身纵截面内力分析 |
§4.1 钳口直径的确定 |
§4.2 钳口有效包角的计算 |
§4.3 纵截面内力分布函数和内力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钳口长度的计算 |
§5.1 桩身内应力的分布规律 |
§5.2 桩身单元应力计算 |
§5.3 桩身强度 |
§5.4 桩身危险点的寻找 |
§5.5 钳口长度计算准则 |
§5.6 钳口长度的计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验验证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研究内容 |
§6.3 总体实验研究思路 |
§6.4 实验设备及操作 |
§6.5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6.6 数据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四、YZY160静力压桩机夹持及压桩油路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抱夹式液压静力压桩机全液压自动压桩系统[J]. 鄢飞. 建筑机械, 2010(07)
- [2]液压静力压桩机压桩系统的研究[D]. 周旭. 中南大学, 2009(04)
- [3]静力压桩机的压桩定位控制研究[D]. 彭红军. 中南大学, 2009(04)
- [4]新型振动桩机耦合系统动力特性分析[D]. 姜世杰. 东北大学, 2009(06)
- [5]静压桩机特性分析与改进研究[D]. 王实武. 吉林大学, 2007(03)
- [6]液压静力压桩机偏桩机理及对策研究[D]. 王凌辉. 中南大学, 2004(06)
- [7]液压静力沉桩机钳口调心结构的研究[J]. 胡均平,贺淑云,罗春雷,朱桂华. 矿冶工程, 2002(03)
- [8]ZYB液压静力沉桩机液压振动沉桩研究[D]. 李建强. 中南大学, 2002(07)
- [9]ZYB液压静力压桩机夹桩钳口研究[D]. 贺淑云. 中南大学, 2002(02)
- [10]YZY160静力压桩机夹持及压桩油路的改进[J]. 陈晓阳.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