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应加快发展智能住宅小区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1)在《致敬城市:与国同行,与民共生――房地产业与物业管理改革发展40年专题报告》文中指出序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因你我更精彩!四十年,我国走过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发展的历程,为亿万百姓营造了美好生活空间。伴随着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作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服务者和见证者,房地产业与物业管理从萌芽到繁盛,从变革到发展,再到转型升级,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1981-2021,40年中,我国的房地产业和物业管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无到有,从萌芽到繁盛,在我国城市的建设、发展、转型中起着关键作用。为回顾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总结优秀的成果和经验,展现城市变迁,杂志社特别组织策划"致敬城市——房地产与物业管理改革发展40年"专题活动,以期了望更加美好的未来。
曹然[2](2021)在《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以碧桂园服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对房地产企业金融监管力度的加大,城市发展动力由增量建设逐步转向存量盘活,物业服务企业也逐步脱离房地产产业附属品这一角色,以其专业性和高成长性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在物业服务行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同时,其自身存在一些发展弊端,一方面物业服务行业仍处于房地产行业的下游产业链,缺乏自身创造价值的动力,另一方面增值业务收入占比低,对关联房企的依赖度较高。目前物业服务行业内部分级明显,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明显,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和抢占市场份额,许多龙头企业致力于产业转型升级,寻求新的盈利点。碧桂园服务依托于碧桂园集团,是物业服务行业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盈利模式是企业获取利润的渠道和途径,盈利模式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整合自身和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对资源进行有效的价值识别和管理,从中寻求盈利机会形成竞争优势,以此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本文以碧桂园服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和盈利质量,并且针对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对完善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理论有一定的帮助,丰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同时可以为其他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优化提供建议。首先,本文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前人的文献进行回顾。目前国内有关物业服务企业的研究大多是以其关联方房地产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缺乏以物业服务企业为主体的盈利模式分析,希望本文以碧桂园服务为研究对象进行盈利模式分析可以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其次,本文在理论概述部分对物业服务行业情况进行了解。物业服务企业一般采用轻资产运营方式,在经营过程中现金流量充足,整体来看,行业内分级明显并且与房地产行业关系密切。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增值服务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智能化物服体系也会不断完善升级,同时市场集中度日益提升,物业服务企业上市浪潮将会持续。再次,本文介绍了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的案例情况。碧桂园服务把运用科技提供物业服务作为利润点,以社区业主和非社区业主为利润对象,以物业服务业务和增值服务业务为利润来源,通过依托关联方和完善物业服务体系两种利润措施达到盈利目的,同时为了防范竞争者将兼并收购扩张和专注中高端物业服务作为利润屏障。就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先是对碧桂园服务的盈利质量进行分析,通过与绿城服务、中海物业、彩生活和雅生活四个企业的横向对比,得出碧桂园服务存在盈利质量稳定性和成长性不足的问题。在盈利质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再对碧桂园服务近五年的主要财务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发现其盈利模式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润来源结构存在缺陷,基础物业服务业务毛利率低,增值服务业务缺乏新的盈利点;二是利润措施效果有限,主营业务客户来源单一,物业服务体系缺乏竞争力;三是利润屏障有待加强,存在兼并收购风险和人工成本上升风险。最后,本文针对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分别提出优化建议,一是优化利润来源结构,探索物业服务新模式,开拓幼托和养老类物业服务,通过完善产品供应链体系拓展新的业务范围,另外,抓住老旧小区改造机遇,提高物业服务费用;二是提升利润措施效果,发展独立业务,实现物业服务和房屋经纪的双驱动发展,借鉴同行业企业发展经验,完善自身物业服务体系,积极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形成政企联动机制;三是强化利润屏障作用,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并购延伸物业服务产业链,完成企业多元化业态布局,利用互联网科技降低人工成本,此外还应该加强外包业务的管理,提高物业服务质量。通过对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物业服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多项挑战,为了应对挑战,许多企业积极探索其盈利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互联网科技。对于其他物业服务企业来说,本文带来的启示有三点,一是满足社区业主的生活需求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寻求新的业务发展渠道是物业服务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三是关联方品牌效应是物业服务企业寻求自身发展的敲门砖。
边雨[3](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谢立妍[4](2020)在《C市B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政府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房地产市场飞速发展,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以下简称住维资金)作为住房的“养老金”,是保障业主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手段。住维资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房地产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越来越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通过研究C市B区住维资金的政府规制,针对该区住维资金规制上存在的申请使用难、续存和补缴难、保值增值率低、管理不够透明以及公众参与度低等多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和访谈调查法等多种方式,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当地实际统计数据和情况提出解决规制失灵问题的规制重构建议。绪论部分论述的重点为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理论基础部分主要论述住维资金的相关基础概念,如物业、物业管理、物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等,以及政府规制、规制失灵、敏捷规制等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B区在住维资金规制方面主要按照国家颁布的制度执行,规制制度部分主要论述了国内住维资金的属性、规制制度的发展历程、原则。本文剖析C市B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规制现状,并运用采访和问卷调查汇集住维资金归集、使用、增值等方面规制失灵情况,在规制视角下结合该区维修资金规制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敏捷规制”理论提出针对性的思路和建议,为该区实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政府规制改革提供切实有用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该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政府规制水平,保证住维资金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杨茜婷[5](2020)在《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国家的定义标准,早在2016年,老年人口比例就已经达到进入“超老龄化国家”的要求。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应对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激发了老年人对住宅产生新的养老功能需求。本文是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以60至80岁自理老人的住宅室内空间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自理老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适老化设计要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对自理老人生活居住的五个主要空间(玄关、卧室、起居室、厨房与卫生间)进行家居智能化室内设计研究,总结得出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家居智能化方案的手绘图、智能家居具体点位平面布局图和智能照明布局分析图等)。调查问卷法有助于对自理老人居住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结合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改善和优化策略。同时,本文在参考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在自理老人住宅中应用智能家居系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守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并从理论角度出发,对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理论技术支持基础、发展优势以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住宅作为联系老年人与外界社会的中间场所,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激发了居住者产生新的居住需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设计,让自理老人能够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和便捷的居家养老生活环境,实现相对低成本但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并且能够缓解老年人孤独、烦躁、失落等负面情绪,让他们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
徐瑞[6](2019)在《城市停车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居民停车需求日益高涨,城市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停车难”问题已不仅成为影响百姓日常生活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城市停车设施供给问题的研究成为城市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一个新命题。萧山区是杭州市副城区,曾经是萧山市,其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与我国大多数城市类似,所存在的停车问题也十分典型。因此,本文以萧山区的城市供给问题为个案,运用公共产品、外部性等相关理论对城市停车供给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总结回顾了国内外对于城市停车问题的研究现状,通过实证调查掌握了萧山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机动车保有量、停车建设管理政策和泊位供给分布现状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对萧山区在停车设施供给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导致萧山区停车设施供给总量不足、布局不平衡、利用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相关政策滞后于现阶段发展需要、规划建设布局不合理、营运管理和违章执法手段落后等。本文在介绍和借鉴国内外大城市在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为,政府应当结合停车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在调节其供给的外部性问题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举措,进一步强化政府部门对停车设施建设发展的引导和管理职能,实现城市停车设施的合理供给和高效利用。具体提出了以下几方面改善对策:一是完善停车设施建设发展体制和政策;二是优化配建停车设施标准;三是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引导;四是推动集约化停车设施建设;五是强化停车设施智能化运营管理。
陈子龙[7](2019)在《韶关城区某住宅小区新建配电站智能化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至今,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蓬勃发展,电能在国民能源消耗使用占比越来越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已经从用上电转变为用好电,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大力推广新技术在电网建设的应用。尤其是近年来,智能电网的概念越来越普及,“智能电网”成为了行业热点。研究如何开展智能电网的建设及其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韶关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的北大门。作为一个老牌的工业城市,城区配电网电缆化率较高,配电站数量较多。配电站作为配电网络的重要节点,由于其独立性、安全性的特点,配电站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10k V馈线的联络、分段节点一般设置在配电站。而且随着近年房地产统建小区的增多,一些老旧小区供电设施的改造接收,新建配电站的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建设智能配电站对整个配电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智能配电站建设的研究对其他地区的智能配电网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对智能配电站的背景、意义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韶关城区智能配电站的建设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韶关城区传统配电站功能、站内设备设施、全站数据等基础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找出实际需求和存在问题,为日后的智能配电站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依据。2.针对韶关城区配电站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了各种智能化设计,讨论了智能配电站的设计目标及其建设方案,为今后的智能配电站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指导和参考。3.根据智能配电站通信方案技术原则提出改造方案。韶关城区智能配电站的建成,能够实现配电网实时在线分析和决策控制,进而提高整个配电网运行可靠性及经济性。有助于电网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电力的需要,服务好韶关地方经济的发展。
刘春伟[8](2019)在《当代中国开放式住宅小区安全治理研究 ——基于“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的视野》文中研究说明封闭式住宅小区在新的时代背景环境下显现出诸多弊端,必将被开放式住宅小区所替代。开放式住宅小区能够丰富城市空间,综合利用土地资源,融洽邻里关系,但是开放住宅小区内部空间的同时,必然使得大量“陌生人”自由进出住宅小区。笔者借鉴“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国外开放式住宅小区在法律制度保障、规划设计理念、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等方面安全治理的经验,在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背景下,以南京市栖霞区住宅小区安全治理为例,解读我国开放式住宅小区安全治理的经验,解析人防、物防、技防手段在安全治理中的实际应用,有针对性地提出构筑小区安全的新防线、优化小区的管理模式和强化小区的情报工作的安全治理思路,提出人防、物防、技防联动、落实安全防范建设“四个同步”、提高安防设施的预警性、建立物业公司社会化管理长效运转机制和打击小区犯罪案件的安全治理对策,进而从安全治理层面推动当代中国建设开放式住宅小区的进程。
易冬[9](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中,在发展的过程中服务行业也渐渐被影响。同时,人们对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有了新的动态需求,更加趋向于智能化、信息化的服务方式。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在此基础上也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其规模、服务人员数量也显着增长,国内物业管理的地位也明显提升。在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国内的物业管理行业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及时的信息,实现了“线上服务”和“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消费市场。互联网和物业的融合,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生活方式的简洁性,帮助他们可以及时掌控生活的选择和生活轨迹,提高生活品质,也可以使人们更加独立、自由地参与社区的共同讨论。因此,探索互联网技术来改进和提升国内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文章分析了物业管理行业存在诸多问题,如盈利模式单一、运营成本高,物业管理服务内容和业主的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导致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缓慢;指出“互联网+”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明确的支持,地方政府机构也推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支持力度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是国内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并解决传统管理问题的新思路。文章前三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物业管理的研究现状,从国家层面上和专家学者角度进行分析,并以湖北省部分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以物业管理服务企业、业主和政府等存在的不足为切入点进行调研分析,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对收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遴选分析和汇总。在第四章分析了国内物业管理行业在“互联网+”驱动下的发展背景和趋势。第五章在价值和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构建“互联网+物业管理”的服务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物业服务企业服务的成本,提高其服务价值和水平,促使物业服务企业获得更多的盈利能力,从而破解传统物业管理服务带来的众多难题。除此之外,第五章还提出“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构建的思路,以可持续发展、效益均衡、市场导向等为基本指导原则,在对“互联网+物业管理”的模式设计和盈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主体参与、全方位服务、强化模块化创新管理等七个方面提出本文研究内容的实现路径。
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10](2017)在《现代物业转型升级中的大数据思维应用——论新政策、新经济环境下地区协会对行业的引领作用》文中研究说明前言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物业管理行业也在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向现代服务业方向转变。近年来,全国物业管理范围内涌现出了一批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先进企业,通过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提升了物业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值效应和产品附加值,使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效益持续增长,高新技术获得开发应用。从粗放型传统服务业向集约型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应加快发展智能住宅小区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应加快发展智能住宅小区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致敬城市:与国同行,与民共生――房地产业与物业管理改革发展40年专题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
第一部分城市进化足迹 |
第一阶段:1981-1990年,产业兴起 |
第二阶段:1991-2000年,市场化发展 |
第三阶段:2001年-2010年,“黄金时代” |
第四阶段:2011年至今,转型高质量发展 |
第二部分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 |
1.城市更新。 |
2.康养服务。 |
3.“双碳”目标引领。 |
第三部分物业管理崛起 |
1.市场爆发,价值觉醒。 |
2.服务边界拓展,城市服务上位。 |
3.智慧物业方兴未艾。 |
第四部分创新案例 |
万物云城:空间+成长+城市=物业城市 |
碧桂园服务:给服务来一场科技革命 |
中油阳光物业天津公司:服务人性化、项目管理数字化、服务延伸化 |
景瑞物业:做中国城市理想生活推动者 |
禹洲物业:向善而生,向上而行 |
爱涛物业:亲民服务品牌助力基层社区治理 |
奥克斯物业:爱生活,心服务 |
高科物业:做物业管理行业的“王者” |
惠之美生活服务:红色物业暖心惠民 |
华南物业:党建引领,悉心服务 |
万弘物业:智变革,创无限 |
常安物业:创绿色智慧发展标杆 |
第五部分未来展望与建议 |
1.把握数字经济红利促转型。 |
2.房企积极转型城市新赛道。 |
4.把握城市更新、城市服务无限商机。 |
5.坚守品质,持续创新,彰显价值。 |
结语 |
(2)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以碧桂园服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于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文献综述 |
1.2.1 关于盈利模式定义的文献回顾 |
1.2.2 关于盈利模式构成要素的文献回顾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理论概述 |
2.1 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
2.1.1 盈利模式的含义 |
2.1.2 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2.1.3 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2.2 物业服务行业的特点 |
2.2.1 轻资产运营 |
2.2.2 现金流储备充足 |
2.2.3 与房地产行业关系密切 |
2.2.4 行业内分级明显 |
2.3 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
2.3.1 增值服务市场规模快速扩大 |
2.3.2 智能化物服体系不断完善升级 |
2.3.3 物业服务企业上市浪潮将继续 |
2.3.4 市场集中度日益提升 |
2.4 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的理论基础 |
2.4.1 价值链理论 |
2.4.2 核心能力理论 |
2.4.3 交易成本理论 |
3 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案例情况介绍 |
3.1 碧桂园服务基本情况介绍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1.3 业务模式 |
3.1.4 行业地位 |
3.2 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的构成要素 |
3.2.1 利润点:服务+科技 |
3.2.2 利润对象:社区业主+非社区业主 |
3.2.3 利润来源:物业服务业务+增值服务业务 |
3.2.4 利润措施:依托关联方+完善物业服务体系 |
3.2.5 利润屏障:兼并收购扩张+专注中高端物业服务 |
3.3 碧桂园服务的盈利质量分析 |
3.3.1 碧桂园服务的盈利质量分析对比企业选取 |
3.3.2 碧桂园服务的稳定性盈利质量分析 |
3.3.3 碧桂园服务的成长性盈利质量分析 |
3.3.4 碧桂园服务的获利性盈利质量分析 |
3.3.5 碧桂园服务的收现性盈利质量分析 |
3.3.6 碧桂园服务的盈利质量分析总结 |
4 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利润来源结构存在缺陷 |
4.1.1 基础物业服务业务毛利率低 |
4.1.2 增值服务业务缺乏新的盈利点 |
4.2 利润措施效果有限 |
4.2.1 主营业务客户来源单一 |
4.2.2 物业服务体系缺乏竞争力 |
4.3 利润屏障有待加强 |
4.3.1 兼并收购存在风险 |
4.3.2 人工成本存在上升风险 |
5 碧桂园服务盈利模式的优化建议 |
5.1 优化利润来源结构 |
5.1.1 探索物业服务新模式 |
5.1.2 完善产品供应链体系 |
5.1.3 抓住政策机遇提高物业费用 |
5.2 提升利润措施效果 |
5.2.1 采用物业服务+房屋经纪双驱动发展战略 |
5.2.2 借鉴同行业企业物服体系发展经验 |
5.2.3 积极参与城市基层治理 |
5.3 强化利润屏障作用 |
5.3.1 通过并购延伸物业服务产业链 |
5.3.2 利用科技降低人工成本 |
5.3.3 提高外包服务质量 |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物业服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多项挑战 |
6.1.2 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探索盈利模式的转型升级 |
6.1.3 物业服务企业在发展中注重运用互联网科技 |
6.2 研究启示 |
6.2.1 满足社区业主的生活需求是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6.2.2 寻求新的业务发展渠道是物业服务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
6.2.3 关联方品牌效应是物业服务企业寻求自身发展的敲门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
1.4.2 住区规划设计 |
1.4.3 建筑类期刊 |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范围 |
1.6 研究框架 |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3.1.3 研究阶段划分 |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
3.3.4 住宅区的改建 |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
3.5 特征总结 |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4.1.3 研究阶段划分 |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2.1 规划建设概况 |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2.3 规划布局特征 |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3.1 综合开发模式 |
4.3.2 区位特征 |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3.4 规划布局特征 |
4.3.5 综合区的建设 |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
4.4.1 发展历程概述 |
4.4.2 改造方式 |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
4.5.1 规划建设概况 |
4.5.2 规划布局特征 |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
4.6 特征总结 |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
4.7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5.1.3 研究阶段划分 |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
5.5 特征总结 |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C市B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住维资金的政府规制理论基础 |
2.1 相关基础概念 |
2.1.1 物业 |
2.1.2 物业管理 |
2.1.3 物权 |
2.1.4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 |
2.2 相关基本理论 |
2.2.1 政府规制的概念与历史 |
2.2.2 规制失灵、敏捷规制与规制重构 |
第三章 我国住维资金的属性和规制制度 |
3.1 我国住维资金的“准公共物品”属性 |
3.2 我国住维资金规制制度的历史脉络 |
3.2.1 萌芽阶段:探索起步(1989-1997年) |
3.2.2 形成阶段:奠定基础(1998-2002年) |
3.2.3 发展阶段:系统全面(2003-2007年) |
3.2.4 完善阶段:深化改革(2008年至今) |
3.3 我国现行住维资金政府规制的原则 |
3.3.1 法定专用性 |
3.3.2 资金安全性 |
3.3.3 决策民主性 |
第四章 B区住维资金的政府规制概况 |
4.1 B区住维资金规制的制度依据 |
4.2 B区住维资金规制的组织构架 |
4.3 B区住维资金的政府审核和使用申请 |
4.3.1 B区住维资金的政府审核流程 |
4.3.2 B 区住维资金的使用申请流程 |
第五章 B区住维资金的规制困境 |
5.1 规制观念陈旧 |
5.1.1 资金增值被忽略 |
5.1.2 续缴方式未更新 |
5.1.3 “公地悲剧”和“反公地悲剧”并存 |
5.2 公众参与度低下 |
5.2.1 公众关注度不足 |
5.2.2 “搭便车”现象 |
5.3 时间灵敏度不高 |
5.3.1 使用申请耗时长 |
5.3.2 应急使用难以落实 |
第六章 B区住维资金规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
6.1 “路径依赖”的惯性 |
6.2 政府角色的冲突 |
6.2.1 行使公权力与保护私权的矛盾 |
6.2.2 政府规制过度 |
6.3 信息不对称 |
6.3.1 业主所获信息缺失 |
6.3.2 政府部门信息缺失 |
第七章 B区住维资金政府规制重构的建议 |
7.1 规制思路的渐进转变 |
7.1.1 确立有限政府的观念 |
7.1.2 适当放松资金规制 |
7.2 多元规制主体的合作互补 |
7.2.1 加强业主共有责任机制 |
7.2.2 加强主体间合作规制 |
7.3 双向动态互动的持续优化 |
7.3.1 “政府+平台”大数据分析 |
7.3.2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
7.3.3 重建和拓展执法金字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口老龄化 |
1.1.2 养老问题严峻化 |
1.1.3 养老空间智能化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与课题相关的概念定义与辨析 |
1.3.1 自理老人、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 |
1.3.2 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
1.3.3 老年公寓与老年住宅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框架 |
1.5.4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
1.6.1 难点 |
1.6.2 不足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
2.1 智能家居定义 |
2.2 智能家居国内外发展现状 |
2.2.1 国外发展现状 |
2.2.2 国内发展现状 |
2.3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及技术原理 |
2.3.1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 |
2.3.2 智能家居系统的组成要素 |
2.3.3 智能家居系统的运行原理 |
2.4 典型案例分析 |
2.4.1 日本福利科技屋 |
2.4.2 美国“Mav Home”智能家居概念模型 |
2.4.3 “唐山首佳·健康城”项目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 |
3.1 家居智能化老年住宅发展的社会环境 |
3.1.1 我国老龄化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
3.1.2 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 |
3.1.3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
3.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必要性 |
3.2.1 满足居家养老的意愿 |
3.2.2 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延长寿命 |
3.2.3 提升养老空间的居住品质 |
3.2.4 适应时代科技的发展 |
3.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可行性 |
3.3.1 较低的养老成本 |
3.3.2 便捷的操作流程 |
3.3.3 简易的安装工序 |
3.3.4 良好的售后体验 |
3.3.5 智能化隐私保护 |
3.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基础条件 |
3.4.1 理论支持 |
3.4.2 技术支持 |
3.4.3 政策支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初探 |
4.1 自理老人的特征 |
4.1.1 心理特征 |
4.1.2 生理特征 |
4.1.3 住宅的智能化需求 |
4.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特点 |
4.2.1 空间设计灵活化 |
4.2.2 功能设计多样化 |
4.2.3 需求设计个性化 |
4.2.4 环保设计节能化 |
4.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
4.3.1 存在的问题 |
4.3.2 解决的对策 |
4.4 调查问卷 |
4.4.1 问卷编写 |
4.4.2 问卷回收及整理 |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4.4 调查问卷结论 |
4.5 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空间优化策略 |
4.5.1 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
4.5.2 室内安全环境的优化策略 |
4.5.3 住宅中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研究 |
5.1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研究 |
5.1.1 玄关的功能需求 |
5.1.2 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分析 |
5.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研究 |
5.2.1 起居室的功能需求 |
5.2.2 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分析 |
5.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研究 |
5.3.1 卧室的功能需求 |
5.3.2 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分析 |
5.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研究 |
5.4.1 厨房的功能需求 |
5.4.2 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分析 |
5.5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研究 |
5.5.1 卫生间的功能需求 |
5.5.2 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
6.2.1 创新点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自理老人居住空间智能化现状调查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城市停车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停车设施有关理论概述 |
2.1 城市停车设施的公共属性分析 |
2.1.1 公共产品理论 |
2.1.2 作为准公共产品的停车设施 |
2.2 停车设施供给的外部性分析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停车设施供给的外部性分析 |
3 萧山区停车设施供给基本情况 |
3.1 城市机动车有关情况 |
3.1.1 城市机动车保有量 |
3.1.2 城市机动车发展趋势 |
3.2 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情况 |
3.2.1 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政策 |
3.2.2 停车设施建设管理机制 |
3.3 停车设施供给运营情况 |
3.3.1 停车设施供给和分布现状 |
3.3.2 停车设施运营管理及收费现状 |
4 萧山区停车设施供给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萧山区停车设施供给存在问题 |
4.1.1 停车设施供给严重不足 |
4.1.2 停车设施供需分布不平衡 |
4.1.3 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偏低 |
4.1.4 违法停车现象突出 |
4.2 停车设施供给问题原因分析 |
4.2.1 相关政策不适应发展需要 |
4.2.2 停车设施规划建设不够合理 |
4.2.3 价格调节机制作用发挥不显着 |
4.2.4 运营管理和执法手段相对滞后 |
4.2.5 停车设施供给信息不对称 |
5 其他国家和城市停车设施供给的路径探索与经验分析 |
5.1 国外一些国家停车设施供给的路径探索 |
5.1.1 美国停车设施供给对策 |
5.1.2 英国停车设施供给对策 |
5.1.3 日本停车设施供给对策 |
5.2 国内一些城市在停车设施供给方面的路径探索 |
5.2.1 北京的多层级协同的停车规划探索 |
5.2.2 深圳的差别化供给模式探索 |
5.2.3 香港的停车建管机制探索 |
5.3 国内外停车供给经验启示 |
6 改善城市停车设施供给的路径思考 |
6.1 优化停车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 |
6.1.1 完善停车设施管理体制 |
6.1.2 优化配建停车设施标准 |
6.1.3 出台停车设施建设配套政策 |
6.2 结合城市发展科学规划建设停车设施 |
6.2.1 合理规划布局停车设施 |
6.2.2 推动集约化停车设施建设 |
6.3 推进智能化停车管理及需求引导 |
6.3.1 推广共享错时停车 |
6.3.2 优化收费管理和停车执法 |
6.3.3 推进停车诱导系统建设 |
7 结束语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致谢 |
(7)韶关城区某住宅小区新建配电站智能化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美国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
1.2.2 欧洲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
1.2.3 亚洲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
1.2.4 国内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
1.2.5 智能配电网研究现状 |
1.2.6 智能配电站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1.4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韶关城区某住宅小区新建配电站分析 |
2.1 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
2.2 韶关城区某住宅小区新建配电站现状分析 |
2.2.1 项目概况 |
2.2.2 电源情况 |
2.2.3 用电现状 |
2.2.4 负荷发展预测 |
2.2.5 主要存在问题 |
2.3 规划方案分析 |
2.3.1 建设必要性 |
2.3.2 配电方案规划 |
2.3.3 站址规划 |
2.3.4 规划计算分析 |
2.4 设计方案分析 |
2.4.1 接入电源点设计 |
2.4.2 用电负荷计算 |
2.4.3 配电变压器容量配置 |
2.4.4 低压配电系统设计 |
2.4.5 配电站电气布置 |
2.4.6 配电站建筑布置 |
2.5 建设实施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0kV公用配电站的智能化规划 |
3.1 配电站智能化规划目标与原则 |
3.1.1 智能配电网规划的一般要求 |
3.1.2 配电自动化规划要求 |
3.1.3 通信信息系统规划要求 |
3.2 智能配电网规划方法 |
3.3 智能配电网规划的关键技术 |
3.3.1 基于供电可靠性的配电网规划 |
3.3.2 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优化规划 |
3.4 配电站智能化规划方案 |
3.4.1 智能配电站定义 |
3.4.2 系统规划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0kV公用配电站的智能化设计 |
4.1 设备状态监测智能化建设 |
4.1.1 中压柜设备状态监测 |
4.1.2 变压器设备状态监测 |
4.1.3 低压柜设备状态监测 |
4.2 环境监控智能化改造 |
4.3 安防监控智能化改造 |
4.4 智能配电站系统整体设计架构 |
4.5 智能配电站系统配置 |
4.5.1 系统软件功能清单 |
4.5.2 设备配置清单 |
4.6 智能配电站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4.6.1 设备状态监测功能 |
4.6.2 环境监控及安防监控功能 |
4.6.3 线上/线下运维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0kV公用配电站的智能化建设 |
5.1 建设准备 |
5.1.1 人员准备。 |
5.1.2 .材料、机具准备 |
5.1.3 施工现场管理准备 |
5.2 建设实施步骤 |
5.3 建设实施关键技术 |
5.3.1 配电站复测及路径放线 |
5.3.2 基坑开挖及平整沟底 |
5.3.3 砼基础与框架结构的施工 |
5.3.4 防雷与接地安装 |
5.3.5 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安装 |
5.3.6 中、低压开关柜安装 |
5.3.7 智能设备安装 |
5.4 质量控制要求、控制措施及验收流程 |
5.4.1 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
5.4.2 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
5.4.3 验收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当代中国开放式住宅小区安全治理研究 ——基于“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理论及其反思 |
2.1 CPTED理论简述 |
2.1.1 CPTED理论的雏形 |
2.1.2 CPTED理论的形成 |
2.1.3 CPTED理论的发展 |
2.2 CPTED理论的体系 |
2.2.1 CPTED理论的构成要素 |
2.2.2 CPTED理论的层次 |
2.3 CPTED理论的反思 |
2.3.1 堡垒思维 |
2.3.2 对实际效果的反思 |
2.3.3 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
第三章 开放式住宅小区及其安全治理 |
3.1 开放式住宅小区的概念 |
3.1.1 我国传统住宅小区及其安全性分析 |
3.1.2 开放式住宅小区理论与实践认知 |
3.1.3 开放式住宅小区的概念 |
3.2 开放式住宅小区的特点 |
3.2.1 开放性 |
3.2.2 融合性 |
3.2.3 独立性 |
3.3 建设开放式住宅小区的积极意义 |
3.3.1 城市土地集约化使用 |
3.3.2 整合城市空间结构 |
3.3.3 融合城市居住空间 |
3.3.4 提高基础设施使用率 |
3.4 开放式住宅小区的困境 |
3.4.1 国家法律层面的冲突 |
3.4.2 小区环境品质的保障达不到要求 |
3.4.3 小区规划设计的挑战 |
3.4.4 小区安防措施的不健全 |
第四章 我国开放式住宅小区安全治理困境及其成因 |
4.1 城市整体性规划 |
4.1.1 城市道路结构形态 |
4.1.2 住宅小区所处城市位置 |
4.2 住宅居住区空间构成 |
4.2.1 小区内部道路形态 |
4.2.2 住宅内部空间形态 |
4.3 经济、社会因素 |
4.3.1 经济因素对小区安全的影响 |
4.3.2 社会因素对小区安全的影响 |
4.4 住宅小区内部因素 |
4.4.1 居民的意愿 |
4.4.2 小区管理因素 |
第五章 国内外开放式住宅小区安全治理经验分析 |
5.1 英国超前理念和规划引领 |
5.1.1 封闭式及背靠背建筑 |
5.1.2 立法规范住房标准 |
5.1.3 利物浦的模式 |
5.1.4 英国住宅小区安全治理模式的启示 |
5.2 美国切实有效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
5.2.1 开放的美国建筑 |
5.2.2 有效的法律保障 |
5.2.3 完善的安保措施 |
5.2.4 美国住宅小区安全治理模式的启示 |
5.3 日本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智能化 |
5.3.1 日本城市住宅的类型 |
5.3.2 日本城市土地区划政策 |
5.3.3 日本城市街区治理的主体 |
5.3.4 日本住宅小区安全治理模式的启示 |
5.4 南京市栖霞区开放式住宅小区安全治理的经验 |
5.4.1 辖区住宅小区概况 |
5.4.2 住宅小区安全防范建设 |
5.4.3 住宅小区安防建设成效 |
5.4.4 住宅小区安防建设具体经验做法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开放式住宅小区安全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
6.1 开放式住宅小区安全治理的基本思路 |
6.1.1 构筑小区安全的新防线 |
6.1.2 优化小区的管理模式 |
6.1.3 强化小区的情报工作 |
6.2 开放式住宅小区安全治理的对策 |
6.2.1 人防、物防、技防联动 |
6.2.2 落实安全防范建设“四个同步” |
6.2.3 提高安防设施的预警性 |
6.2.4 建立物业公司社会化管理长效运转机制 |
6.2.5 打击小区犯罪案件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物业管理模式现状 |
1.2.2 国内外学者对物业管理模式研究的现状 |
1.2.3 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研究的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章 物业管理模式相关基础理论 |
2.1 物业管理基本概念 |
2.1.1 物业管理的定义 |
2.1.2 传统物业管理模式 |
2.1.3 物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
2.2 “互联网+”概念 |
2.2.1 “互联网+”概念 |
2.2.2 “互联网+”对物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
2.2.3 “互联网+”对物业管理模式的启示 |
2.3 基础理论 |
2.3.1 公共管理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章 物业服务企业现状 |
3.1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现状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
3.1.3 调查数据统计 |
3.2 湖北省武汉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
3.2.1 物业服务企业存在的问题 |
3.2.2 业主存在的问题 |
3.2.3 政府相关机构存在的问题 |
3.3 调查研究分析的结论 |
第4章 “互联网+”驱动下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
4.1 “互联网+”驱动下物业管理模式发展背景 |
4.1.1 驱动传统行业快速发展 |
4.1.2 物业管理行业格局变化 |
4.1.3 业主智能化需求的提升 |
4.2 “互联网+”驱动下物业管理模式发展趋势 |
4.2.1 助力物业管理品牌意识的提升 |
4.2.2 重建物业管理服务价值 |
4.2.3 解决物业服务企业的盈利难题 |
4.2.4 加快智能社区的建设 |
第5章 “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设计 |
5.1 “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价值分析 |
5.2 “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需求分析 |
5.3 “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设计基础 |
5.3.1 设计原则 |
5.3.2 设计思路 |
5.4 “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设计 |
5.4.1 “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设计 |
5.4.2 “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实现路径分析 |
5.5 “互联网+物业管理”模式盈利分析 |
5.5.1 盈利模式 |
5.5.2 实例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现代物业转型升级中的大数据思维应用——论新政策、新经济环境下地区协会对行业的引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现代物业转型升级中的大数据思维应用——论新政策、新经济环境下地区协会对行业的引领作用》课题组成员名单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物业管理行业所面临的重大变化 |
1.1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 |
1.1.1行业基本概况 |
1.1.2行业发展态势 |
1.1.2.1产业规模集中快速提升 |
1.1.2.2大型企业的效益持续增长 |
1.1.2.3高新技术在业内渐趋融合 |
1.2行业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 |
1.2.1政府职能转变所带来的变化 |
1.2.2互联网和资本的跨界冲击 |
1.2.2.1互联网对行业的冲击 |
1.2.2.2资本对行业的冲击 |
1.2.3政府推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
1.3制约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
1.3.1整体发展的不平衡 |
1.3.1.1全国性发展不平衡 |
1.3.1.2企业间发展不平衡 |
1.3.2众多企业面临亏损 |
1.3.3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
1.3.3.1价格调节机制失灵 |
1.3.3.2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 |
1.3.3.3市场退出机制缺失 |
1.3.4管理方式粗放落后 |
第二章地方协会应发挥行业的引领作用 |
2.1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基本性质 |
2.1.1行业协会的基本属性 |
2.1.2行业协会的法律性质 |
2.1.3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责 |
2.2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社会责任 |
2.2.1在行业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作用 |
2.2.2在行业自律监督方面发挥作用 |
2.2.3在服务企业行业方面发挥作用 |
2.2.4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作用 |
2.2.5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作用 |
2.3协会在行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
2.3.1中物协在行业发展中的示范作用 |
2.3.2各地区行业协会的重要引领作用 |
2.3.3行业协会如何推进行业转型升级 |
第三章大数据与大数据思维的社会变革 |
3.1大数据和大数据思维概述 |
3.1.1大数据的基本概念 |
3.1.2大数据所带来新思维 |
3.1.2.1总体思维:从样本数据变成全部数据 |
3.1.2.2容错思维:从追求精确变为接受混杂 |
3.1.2.3相关思维:从因果关系趋重关联关系 |
3.1.2.4智能思维:从自然思维转向智能思维 |
3.1.3大数据思维的作用 |
3.1.3.1应用大数据解决问题 |
3.1.3.2数据思维的应用方式 |
3.2国家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
3.3大数据对物业管理的影响 |
3.3.1大数据对行业宏观层面的影响 |
3.3.2大数据对企业微观层面的影响 |
3.3.2.1帮助企业挖掘市场机会 |
3.3.2.2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 |
3.3.2.3推动企业创新管理模式 |
3.3.2.4催生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
3.3.3大数据对地方行业协会的影响 |
第四章协会应用大数据思维的初步探索 |
4.1上海物协应用大数据思维的思路 |
4.1.1行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4.1.2补短板、强优势、谋发展,迎接挑战 |
4.1.3应用大数据思维,组建“行业数据中心” |
4.2以大数据思维构建行业数据平台 |
4.2.1确定方向,整合社会各方资源 |
4.2.2实事求是,理清当前面临问题 |
4.2.3发挥优势,制定收集数据策略 |
4.2.4客观定位,确立未来发展目标 |
4.3用大数据思维引导行业转型升级 |
4.3.1以行业价格指数为导向,推进市场化价格机制形成 |
4.3.1.1建立PMPI的背景和宗旨 |
4.3.1.2居住物业管理价格指数(PMPI) |
4.3.1.3居住物业管理岗位工资标准 |
4.3.1.4居住物业管理成本测算规范 |
4.3.2以标准管理为监测手段,提升行业整体顾客满意度 |
4.3.2.1建立CSI的背景和宗旨 |
4.3.2.2策划CSI的思路与方法 |
4.3.2.3住宅小区顾客满意测评规范 |
4.3.2.4住宅小区物业满意度指数 |
4.3.3以树标杆企业为抓手,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
4.3.3.1应用大数据思维,采用多维度指标体系 |
4.3.3.2结合上海市特点,形成多种类百强标杆 |
4.3.3.3通过百强的评选,实现更多的市场效益 |
4.3.4以协会数据平台为基础,实现行业内信息资源共享 |
4.3.4.1行业数据分析报告编制背景 |
4.3.4.2行业数据分析报告主要内容 |
4.3.4.3行业数据分析报告市场效应 |
4.3.5以“上海物业”APP为工具助推中小企业转型与升级 |
4.3.5.1“上海物业”APP的建立初衷 |
4.3.5.2“上海物业”APP的发展状况 |
4.3.5.3“上海物业”APP的实践成果 |
结语 |
四、我国应加快发展智能住宅小区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致敬城市:与国同行,与民共生――房地产业与物业管理改革发展40年专题报告[J]. 本刊编辑部. 城市开发, 2021(23)
- [2]物业服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 ——以碧桂园服务为例[D]. 曹然.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4]C市B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政府规制研究[D]. 谢立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D]. 杨茜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城市停车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D]. 徐瑞.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19(12)
- [7]韶关城区某住宅小区新建配电站智能化规划、设计与建设研究[D]. 陈子龙.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6)
- [8]当代中国开放式住宅小区安全治理研究 ——基于“通过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理论的视野[D]. 刘春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互联网+”背景下物业管理模式研究[D]. 易冬. 清华大学, 2018(04)
- [10]现代物业转型升级中的大数据思维应用——论新政策、新经济环境下地区协会对行业的引领作用[A]. 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2017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