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剖宫产术后感染原因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兰[1](2019)在《240例剖宫产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医院剖宫产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剖宫产手术患者240例资料,统计与分析其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频度、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以及术后患者体温、血常规、CRP等炎症指标。结果:240例剖宫产手术患者中,围手术期预防均使用了抗菌药物;用药共涉及5个品种,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为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和头孢西丁,抗菌药物平均用药时间为2.36 d,抗菌药物联用率为17.92%,无三联以上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33%。结论:医院剖宫产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属基本合理,但仍存在药物选择不适宜、联合使用不当,少数病例用药时间偏长。
许作超[2](2019)在《某院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对上海市某医院2017年产科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2.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为标准,同时参考《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2010)》、《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对该院产科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其应用的合理性。3.根据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提出具体的改进与优化措施,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减少耐药菌的产生,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方法:1.以2017年度上海市某医院产科2.8万份病历为研究目标,分别从东院、西院、南院随机抽取220、130、55例,共收集样本385例,筛选出229例作为研究对象(详见第一章第四部分)。对229例入选病历进行统计,内容包括:产妇住院号、年龄、诊断、抗菌药物通用名、住院总费用、住院药品总费用、住院抗菌药物总费用、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等。采用回归分析、统计描述分析等方法,对入选病历抗菌药物的整体用药情况进行分析。2.根据围分娩期产妇分娩方式,调查了自然分娩、剖宫产产妇应用抗菌药物的具体现状。3.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2010)》及《胎膜早破的诊断与处理指南(2015)》等所推荐用药方案,分析了自然分娩、剖宫产、胎膜早破(剖宫产)应用抗菌药物的3个典型案例,对用药方案及用药过程进行剖析,评价其用药合理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1.产妇基本情况。产妇平均年龄为31.41岁;平均孕周38+6.82;平均住院时间为4.39 d;剖宫产率为42.79%;平均抗菌药物费用为73.38元。2.抗菌药物选择。预防应使用的抗菌药物共6大类13个品规,以头孢菌素类中的头孢拉定、头孢唑啉和头霉素类中的头孢西丁为主要预防药物。大多数使用的抗菌药物可进入到胎盘和乳汁中。3.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9.82%,其中剖宫产产妇使用率为100%,自然分娩产妇使用率为29.77%。胎膜早破产妇使用率为78.26%,小于18 h以下的胎膜早破产妇5例,未使用抗菌药物,也未出现感染。4.用药时程。64.10%的自然分娩产妇和80.61%的剖宫产产妇用药时程不超过24 h;5.13%的自然分娩产妇和4.08%的剖宫产产妇用药时间超过了 48 h,分别为2例和4例。胎膜早破产妇用药时程均不超过48 h。5.剖宫产产妇用药时机。在剖宫产预防用药的98例产妇中,88.77%的产妇采用断脐后给药1次+术后给药1次的方式(或术中再追加1次)。单一术后给药的仅2例;采用术前给药的有9例,多为术前口服给药和出院带药。6.人均抗菌药物使用种数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人均使用种数为0.86种,30岁以下年龄组平均为0.82种,35岁以上年龄组平均为1.16种。7.给药途径、溶媒选择及联合用药等符合规定。注射与口服给药方式并存;溶媒选择为注射用水或氯化钠注射液;二联用药为头孢唑林或头孢拉定与替硝唑联用,无三联以上用药情况。8.在优化改进措施3个月后,随机抽查了 2018年11月~12月份出院病历50份进行医嘱点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符合度为 96.00%。结论:上海某医院产科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整体上较为规范,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产妇药物选择不适宜、用药时机不当及用药时程偏长等。当前,该院产科围分娩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尚存在部分差距。为进一步提高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合理性使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在产科的实施。在当前完善的抗菌药物监督管理、临床路径以及AMS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完善信息管理方法,深化临床药学工作,加强同医护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使临床药师完全融入医疗团队,共同参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利于降低费用支出,节约资源,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杨丽华[3](2019)在《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文中认为上世纪90年代丹麦外科医师Henrik Kehlet教授最早提出加速术后康复(ERAS)的概念,它是基于循证医学的,由多学科医护人员协同进行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管理方案,目的是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加快器官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近年来ERAS理念被推广至肠道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等多个外科学领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但未见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报道。2014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生育政策,有剖宫产史而又再次妊娠的女性数量增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增加,临床处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综合性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来保证此类手术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剖宫产术中出血凶猛,引起出血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术中发生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时,常需要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子宫切除不仅使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功能,而且对女性患者造成心理负担。此外,剖宫产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疼痛剧烈。目前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方法有许多,但各自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根据此类患者的特点,如何优化手术方式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减少子宫切除率,如何术后充分镇痛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血栓形成,如何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加速患者快速康复的关键环节。近年来介入技术在产科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患者,术前先在介入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用生理盐水充盈球囊行腹主动脉球囊暂时性阻断,在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发生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因此本论文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优化手术方案,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供参考。术后镇痛是ERAS的关键环节之一,本论文第二部分以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的胎盘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TAP)阻滞对产妇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并与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以探讨此类患者更理想的术后镇痛模式。第三部分根据论文前两部分的结果,并结合其他学科循证医学证实的ERAS方案,开展围术期ERAS方案的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措施相比较,旨在为ERAS方案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医学证据。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0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1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4例患者先经股动脉行腹主动脉球囊预置术,剖宫产术中胎儿娩出同时,立即向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充盈球囊阻断腹主动脉,术中充分止血后抽空球囊;B组59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法,若出血仍无法控制则行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记录胎儿射线暴露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球囊阻断术的操作情况和相关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股神经缺血性损伤、血肿形成等)、术后随访情况。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输液量、子宫切除率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射线暴露时间为(5.17±1.91)s,剂量为(4.26±2.34)mGy。未见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的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两组患者未见子宫附件明显异常。结论: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是安全有效的,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降低子宫切除率,未见球囊阻断相关并发症。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目的:探讨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对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方法:择期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麻下行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剖宫产术患者70例,随机分TAP组和PCIA组,每组35例。术毕PCIA组行舒芬太尼PCIA;TAP组行纳布啡PCIA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连续TAP阻滞,TAP阻滞穿刺置管成功后每侧给予0.2%罗哌卡因20mL,之后持续泵注6-8 mL/h至术后48h。观察以下指标:(①术后4h、8h、12h、24h、36h、48h时患者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②术后48h内镇痛补救率、患者满意度、阿片类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ELISA法检测患者术后12h、24h、48h血浆中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④检测术后24h、48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记录产后初乳时间和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⑤术后TAP阻滞的平面变化和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和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最终TAP组29例患者,PCIA组30例患者完成此研究。①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切口痛VAS评分、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AP组患者术后12h、24h和36h时的内脏痛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②两组均无镇痛补救。TAP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4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③术后12h、24h、48h时点TAP组Cor、IL-6、TNF-α水平明显低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TAP组的初乳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产后48h的母乳喂养率TAP组明显高于PCIA组,TAP组术后24h、48 h的血清催乳素浓度明显高于PCI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连续TAP阻滞的平面范围在术后48h内相对固定(T9-L1),未见TAP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结论:纳布啡复合超声引导下连续TAP阻滞可改善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减轻了术后应激反应,促进产妇尽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可作为术后多模式镇痛的选择。第三部分 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前瞻随机对照研究目的:研究ERAS方案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评价其与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相比,是否可减少手术创伤和应激、减少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方法:2017年04月至2018年04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行剖宫产术的孕妇140例,随机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ERAS方案和传统的围术期处理方案。比较如下指标: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入量、子宫切除率、术后输液量;②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③术日晨早上7点(T0)、手术缝皮结束时(T1)、术后第1天早上7点(T2)、第5天早上7点(T3)空腹各时点的应激反应指标:血糖、血胰岛素及稳态模式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 C 反应蛋白(CRP)、Cor、白介素-1β(IL-1β)、IL-6、TNF-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浓度;④T0~T3免疫指标:总补体活性(CH50)、补体3(C3)、C4水平;⑤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⑥术后感染并发症、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血管破裂、下肢动脉血栓形成、股神经缺血性损伤等)、TAP阻滞并发症(穿刺部位血肿、感染、严重腹壁损伤、局麻药中毒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ERA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输血量、术后1d、2d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无一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对照组有6例患者行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新生儿在1min、5min时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0~T3时两组患者血糖、血胰岛素及HOMA-IR和血清CRP水平、血浆Cor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T1~T3时的血清IL-1β浓度均明显下降(P<0.05),T1时的血清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T1~T2时的血清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T1~T3时的血清IGF-BP3浓度明显降低(P<0.05)。④T0~T3时两组患者血清CH50、C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ERAS组血清C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⑤ERAS组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术后恢复进食半流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日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⑥未见术后感染、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并发症、TAP阻滞并发症。结论:ERAS方案可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术中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的发生率,减轻围术期的应激反应,加快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ERAS方案在此类手术患者中安全可行,在临床应用上有推广价值。
王红兰[4](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李巧巧,李静,马厚芝[5](2017)在《我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剖宫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2009年以来我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剖宫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现状,为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库及PubMed资源系统中2009年以后发表的、有关剖宫产术后SSI的研究文献,参考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研究质量评价准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Meta分析估计SSI合并发生率,并根据医疗机构等级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1篇,19篇质量评分为7分,36篇为6分,6篇为5分,纳入文献整体质量较好。总样本量173 319例,2 860例发生了SSI,剖宫产术后SSI发生率为1.8%[95%CI:(1.6%,2.0%)]。亚组分析显示,二级医疗机构SSI发生率2.3%[95%CI:(1.8%,2.7%)]高于三级医疗机构1.4%[95%CI(1.2%,1.7%)]。结论我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剖宫产术后SSI发生率较高,且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发生率不同,应按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监测基线,科学指导感控工作的开展。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6](2016)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国卫办妇幼发[2016]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完善妇幼保健机构评审评价体系,促进妇幼保健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与管理,我委印发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2016年版)》。为准确解读评审标准,我委组织制定了《三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
江建生,刘华强,孙福生,闫美兴[7](2013)在《剖宫产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及干预》文中指出目的:综述我国剖宫产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管理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查询国内外关于剖宫产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及管理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结果: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有助于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我国剖宫产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有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术前初次给药时间不合理、术后给药时间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等问题;临床药师对剖宫产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有助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结论:应加强对剖宫产手术临床用药监管,规范临床用药行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龚时鹏[8](2004)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了解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病率、高危因素及相关危险因素存在条件下的感染预测率,为预防感染寻找最佳措施和方法;明确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探讨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病因;对比观察剖宫产围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探讨抗生素选择和应用的最佳时机,寻找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合理预防切口感染的新方法。 方法 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调查1999年6月-2003年6月广东省8所医院所有实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对术后切口感染的产妇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选择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各一所,研究各级医院手术室的监控指标。空气中微生物监测采用平板沉降法,取室内5点监测;器械车采用棉拭子涂摸法;医护人员手采用过定性定量检查法。 3、选取2004年2月-2004年4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共34例,术前伴明显感染者除外。实验1组为伴有胎膜早破的产妇,实验2组为宫口已开的产妇,对照组为择期剖宫产的足月未动产孕妇。术中采取宫腔液标本,给予细菌培养,剪取少量胎盘、胎膜组织进行PCR分析。 4、选择1999年6月-2004年3月在南方医院、粤北医院等6所医院剖宫产术前预防性用药的患者80例,随机选择85例为术后用药组,比较两组切口愈合相关指标及经济学指标。结果 1、调查8所医院实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共13798例,其中切口感染96例,感染率为0.7%,症状主要表现为切口胀痛、跳痛,78.13%出现在术后47天,伴有发热的产妇为57例,占59.38%;进行病原学检测的产妇为60.42%,阳性率为56.89%,最多病原体为大肠埃希氏菌,其次为肠球菌,最少为阴道棒状杆菌。感染后治疗主要是局部治疗配合抗生素治疗、支持治疗,局部治疗以引流、紫外线或红外线照射、超短波疗法为主,抗生素的使用比较混乱,全身支持治疗以输入白蛋白为主。 2、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为:肥胖,术前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术前血色素偏低,入院前感染的存在,入院后过多的阴检、肛查,胎膜早破,手术时间过长。 3、对感染高危因素判别分类,过多的阴检、肛查存在时,感染预测率为75.2%,逐步加入下列因素,其感染预测率分别为:术前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75.2%,术前血色素偏低82.4%,手术时间过长81.7%,肥胖86.3%,胎膜早破83.7%,入院前感染的存在为84.9%。 4、手术室空气细菌总数监测中,一甲医院不符合标准的为23.33%,二甲医院占13.33%,即使在三甲医院手术室也有死角存在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直接与患者接触的手术器械、医护人员手检测中,一甲医院不符合标准的分别为25%、16.67%,二甲医院分别为13.33%、8.33%,依然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 5、三组宫腔组织液的培养结果均未发现细菌生长。实验1组有4例、2组有2例样本在500多bp处有细菌DNA特异性扩增带,对照组样本无扩增或只有非特异性扩增。 6、术前预防性用药组与术后开始用药组预防感染效果比较,无显着差异;两组产妇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无统计学差异,平均住院日、术后补液时间及住院期间使用抗生素的费用比较,术前预防性用药组明显少于术后开始用药组,统计学有显着性差异。结论 1、我们调查显示,剖宫产切口感染平均感染率为0.7%,低于相关报道。引起切口感染的最多病原体为大肠埃希氏菌,其次为肠球菌,最少为阴道棒状杆菌。 2、剖宫产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依次为:肥胖,入院前感染的存在,胎膜早破,术前血色素偏低,手术时间过长,术前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入院后过多的阴检、肛查。 3、判别分类结果显示,当过多的阴检、肛查存在时,感染预测率为75.2%,逐步加入下列因素,其感染预测率分别为:术前未使用预防性抗生素75.2%,术前血色素偏低82.4%,手术时间过长81.7%,肥胖86.3%,胎膜早破83.7%,入院前感染的存在为84.9%。 4、音吐宫产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二方面:1、胎膜早破或宫口已开的产妇,因生殖道正常菌群改变造成细菌向宫腔蔓延,容易出现上行性的机会感染:2、手术室空气、器械病原体的存在及工作人员无菌观念的淡漠造成了术后感染。 5、切口有感染存在时应常规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的选用抗生素。 6、术前预防性用药以第二代头抱菌素较为合适,其效果好,安全可行,是一个临床上值得推广的合理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方法,抗生素以第二代头抱菌素较为合适。
陶丽杰,贺琰[9](2021)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病因调查和干预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进行病因调查,总结干预对策,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对策,提升剖宫产孕妇分娩安全水平。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该院行剖宫产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产妇1 130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产妇均于术后24 h开始观察并随访至出院后42 d,观察产妇是否出现产后晚期出血。根据产妇是否发生术后晚期出血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1 110例和晚期出血组20例。制定可能影响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病因指标调查方案,收集整理两组患者调查因素并行组间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病因为与晚期出血相关的因素,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系统进行危险病因分析。总结剖宫产晚期出血干预对策及预后情况,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措施。结果 (1)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率为1.77%,出血量为(613.27±64.13)ml,产后出血时间(7.13±1.38)d;(2)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相关因素:产妇年龄、合并子宫疾病、前置胎盘、胎盘滞留、胎盘植入、子宫破裂、凝血功能障碍、急诊剖宫产、胎盘剥离面出血、子宫切口裂伤、子宫复旧不全、胎盘息肉、子宫下段横切口、宫内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宫颈疾病及手术时机(P<0.05);(3)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高危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胎盘残留、胎膜残留、蜕膜残留、子宫复旧不全、子宫切口裂开及合并宫颈宫腔疾病为剖宫产术后产后晚期出血的高危因素。(4)20例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患者均针对病因予以干预,均有效止血。结论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与术中处理和术后康复干预措施不足关系较为密切,围术期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全面综合评估,合理制定手术方案和术后康复干预方案,降低产后晚期出血风险,提高产妇产后康复水平。
二、剖宫产术后感染原因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剖宫产术后感染原因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40例剖宫产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抗菌药物使用品种的选择 |
2.3 抗菌药物的联用及更换情况 |
2.4 抗菌药物用药持续时间 |
2.5 抗菌药物使用频次 |
2.6 术后CRP、白细胞计数及体温情况 |
3 讨论 |
3.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
3.2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
3.3 首次给药时机 |
3.4 用药维持时间 |
3.5 术后感染的判断 |
(2)某院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现状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2 基本情况 |
2.3 自然分娩 |
2.4 剖宫产 |
2.5 胎膜早破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查结果分析 |
3.1 用药合理部分 |
3.2 用药不合理部分 |
3.3 原因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第四章 抗菌药物应用干预与改进措施 |
4.1 保持优势机制 |
4.2 措施改进与优化 |
4.3 效果评估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论文创新点 |
5.4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治疗)应用调查表 |
附录B: 抗菌药物应用评价表 |
附录C: 作者简介 |
(3)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回顾性分析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纳布啡复合连续TAP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应激反应和泌乳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ERAS方案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 随机前瞻对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术后康复理念的临床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体检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2 结果 |
3 讨论 |
(5)我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剖宫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数据筛选方法 |
1.4 数据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Meta分析结果 |
2.3 亚组分析结果 |
2.4 纳入文献偏倚分析 |
3 讨论 |
(7)剖宫产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及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1 剖宫产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
1.1 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
1.2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
1.3 抗菌药物应用时机 |
2 我国剖宫产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使用问题 |
2.1 术前给药时间不合理 |
2.2 术后给药时间过长 |
2.3 药物选择不合理 |
2.4 联合用药不合理 |
3 我国剖宫产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研究 |
4 临床药师对剖宫产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干预措施及效果 |
(8)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剖宫产围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研究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研究生在读期间撰写论文目录 |
致谢 |
(9)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病因调查和干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制订可能影响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因素观察指标方案[7-8] |
1.2.2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
1.2.3 相关因素数据测评、收集整理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情况 |
2.2 影响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相关因素分析 |
2.3 影响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病因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2.4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干预对策和预后情况 |
3 讨论 |
四、剖宫产术后感染原因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40例剖宫产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J]. 李晓兰. 抗感染药学, 2019(10)
- [2]某院围分娩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分析[D]. 许作超. 延边大学, 2019(01)
- [3]ERAS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剖宫产术的应用[D]. 杨丽华. 郑州大学, 2019(02)
- [4]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 王红兰. 基层医学论坛, 2018(35)
- [5]我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剖宫产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的Meta分析[J]. 李巧巧,李静,马厚芝.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7(12)
- [6]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三级和二级妇幼保健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6年版)的通知[J].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报, 2016(08)
- [7]剖宫产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及干预[J]. 江建生,刘华强,孙福生,闫美兴. 中国药房, 2013(38)
- [8]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龚时鹏. 第一军医大学, 2004(04)
- [9]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病因调查和干预对策分析[J]. 陶丽杰,贺琰.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