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持续发展与厂区环境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池[1](2021)在《“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探究 ——以山海关桥梁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近代以来,工业发展迅速崛起,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建筑,这些工业建筑遗产见证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原有的职能已经被取代或废弃,需要进行改造再利用的工业遗产,另一类是还在履行其生产职能的正在使用的“活态”工业遗产。在工信部发布的工业遗产名录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业遗产属于“活态”工业遗产,它们一直与我国工业共同发展,并为我国工业发展持续的做出贡献,其中所蕴含的工业价值也是历久弥新,有其独特之处。针对这类“活态”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更新以及利用模式的拓展,一方面能够保护有重要价值的工业建筑、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另一方面,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活态”工业遗产保护和更新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了“活态”工业遗产在保护、更新、价值内涵与评定标准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已经改造更新完成的“活态”工业遗产案例,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共生思想为依据,秉承科学规划、分类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提出“活态”于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总体思路和一般性策略。并以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为例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探讨。山海关桥梁厂是中国第一家以桥梁钢结构和铁路道岔及配件为主的制造企业,参与建设了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工程,2018年入选工信部发布的《国家工业遗产名单》。该厂现有新旧两个厂区,“活态”工业遗产均位于老厂区,本文在对老厂区内的“活态”工业遗产进行普查与价值分析的基础之上,划定该厂区内具有价值的,需要被保留和保护的工业建筑和设施,结合企业现有的发展需求,在“活态”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和利用模式拓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导则和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讨,以期对我国同类型“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确保“活态”工业遗产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利用。
张倩[2](2021)在《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城市更新速度的加快,积极转型升级的工业企业因为城市土地更新的需求而搬离城市中心地区,不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的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衰退、破产的困境,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城市中心地区大量的工业厂房、仓库等工业设施因此被闲置。城市中大型工业企业除了进行工业生产的生产区域外,还会有完备的住宅、医疗和教育等生活配套设施,它们基本上已经与城市基础设施融为一体,能够履行基本的社会功能。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当中不可多得的重要财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拥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建筑群且有独特工业历史风情的区域,所有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建筑、设备都是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构成要素,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工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理应受到合理地保护。但是在房地产业巨额利润的吸引下,许多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被夷为平地,就算有幸逃过了被拆除的命运,却因内部建筑体量大、占地面积广,而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造成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成为“烫手的山芋”,因缺乏合理的保护与规划而被荒废,如何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与历史文脉的延续,成为许多工业城市面临的难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是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中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典型代表。潍柴集团2012年完成了主要生产区的搬迁工作,见证了潍柴几十年发展历史的老厂区被整体闲置,直到2014年被山东省政府选入省内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当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潍坊市稀有的工业遗产,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价值。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历史与遗产构成,并对其做出价值评价,为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文章共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研究理论。本章主要是以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保护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逻辑结构串联,具体包括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受外在的客观条件还是自身特征的影响,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稀有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得到妥善合理的保护与再利用。我们在讨论城市文化遗产的再利用问题时,根本目的是探寻保护文化遗产的合理路径,所以一切改造利用活动都是以保护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协作,按照一定的原则对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利用。第二章集中对潍柴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本章以潍坊市地方志与潍坊柴油机厂厂志为基础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梳理了潍坊柴油机厂的历史发展脉络,包括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和建厂历程。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为保护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历史依据,为更好地认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现状与价值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规划,介绍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内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的基本概况。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和实地调研,基本了解了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与遗产保存状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进行此类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排查时,除了工业建筑物、构筑物等有形的物质遗产外,也不应忽略以工业生产技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城市工业发展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延续城市工业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拥有同样重要的保护价值。科学分析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是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前提与基础。第四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内容与意义进行总结。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评价内容包括街区内的工业建筑、工业生产流程以及工业配套设施,并从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分析,说明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以及潍坊市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概况,这是探寻历史文化街区再利用途径的前提。第六章对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之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功能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成为整个社会都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除了用于居住、教育等配套设施之外,大部分用于工业生产的厂房、仓库已经完全丧失了原始功能,成为城市闲置空间,通过工业遗产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商业的植入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也是完善城市产业功能组团中的业态配比的重要途径。最后一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思考。
杨雅麟[3](2021)在《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更新进程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利用城市内的存量用地受到了愈加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工业用地作为城市工业化进程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存量规划过程中重要的更新目标。由于城市发展规划及用地结构的调整,大部分工业用地原有的用地功能已不再适应当今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多逐渐走向衰落、搬迁或转型升级的道路。其中,老厂区作为城市工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在城市工业化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角色。如何在存量更新的过程中,将老厂区转变为能够契合城市发展规划的新目标与新定位的城市空间,成为了当下亟待研究的问题。空间生产理论则从政治、社会、物质及经济空间多角度为探究老厂区的更新与规划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基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的三元空间方法论,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及相关实践案例,对“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中的三元空间及其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对不同权力主体在老厂区更新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诉求及其对此过程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选取了30个老厂区城市更新发展综合效益的评价指标,引入AHP层次分析法及熵值法,用以对“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做出评价。并采用专家咨询的方法,来确定核心利益相关群体及评价指标在老厂区更新发展中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依据,找到老厂区更新发展过程中平衡多方权力主体利益诉求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以厂区更新来延续厂区文脉并激活区域转型,为推动老厂区空间的转型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具有针对性的实施建议。
吴宏伟[4](2021)在《保定化纤厂旧厂区工业遗址公园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工业遗址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突出内容,工业遗址公园则是工业遗址保护和再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工业遗址资源有效运用且保护和延续工业历史文脉的主要方法。工业遗产代表着工业化最初的成果,创造且留存下大量可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如今,我国及其他国家工业遗址公园的改造是值得探讨与利用的鲜活题材,新的景观文化形态将代替旧厂区的破旧样貌。传承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满足当地居民的休闲游憩需要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成为人们心中所愿。本文以工业遗址公园景观改造规划设计为着力点,运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实地调研、案例分析、设计实践等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工业遗址公园景观设计框架。通过搜集工业遗址及公园规划设计案例和相应文献资料,归纳出工业遗址旧厂区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借鉴之处。以历史遗址保护与传承、生态可持续发展、公园景观设计等相关理论为规划设计依据,以摆脱千篇一律的改造模式、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设计为前提,将具有创意及现代特色的工业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本论文将公园规划设计融入到保定化纤厂旧厂区改造中,通过设计使厂区重焕新机,从而改善空间与人的关系。分析了工业遗址公园设计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以理论为基础,并对西雅图煤气厂公园、798艺术区、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公园等几个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工业遗址公园景观改造中应重视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工业遗址公园真实性、生态优先、艺术性等设计原则为基础,提出“工业景观元素的接纳与重组”、“艺术与功能活动相结合”等工业遗址景观改造设计策略,并详细论述了道路、植被、土壤、建筑等设计要素,进而研究出化纤厂旧厂区工业遗址公园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的方法。以保定化纤厂旧厂区改造为目的,根据研究出的设计方法完成设计方案,将旧工业厂区转换成一个景观布局合理的遗址公园,可以为当地人们提供具备优美环境和完整功能的创意公园。希望能让更多遗留的工业遗址得到保护,融入创新性设计,延续工业记忆,为今后工业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及新方法,希望为工业遗址的改造与重建提供参考和指示建议。
程伟[5](2020)在《存量开发导向下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研究 ——以云南871创意工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可持续发展,工业遗产用地作为城市中特色区域,其保护与再利用越来越被关注。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的调整,这些曾经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厂区逐渐衰败。园区中的建筑、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等都表现出了与城市发展相对滞后与老化的现象:内部建筑破损坍塌,植物杂乱丛生,环境破败,没有活力,对城市的整体风貌带来负面影响,工业遗产园区的文化也被掩盖。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园区面貌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改造案例不断涌现,但同时在实践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园区环境品质不佳、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表现不充分等。如何评判这些工业遗产改造设计?怎么才能使园区的改造更有方向性,改造的效果更佳,是我们在存量开发导向下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的研究,希望能够帮助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发现问题、有针对性进行优化,进而达到园区外部环境品质提升的目的。论文通过对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文献整理,实地勘测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园区调研,整理出影响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的相关指标因子,构建空间价值评定指标体系,建立价值评定模型,对相关方案进行决策。并通过云南871创意工场方案进行案例验证,为方案的改进提出建议,以期达到提升工业遗产外部空间价值的目的。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6章进行论述:第一、二章为提出问题。主要对工业遗产、建筑外部空间、价值评定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对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工业遗产价值评定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确定了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结构框架,明确了目标与创新点。第三、四章为分析问题,将研究核心集中在工业遗产建筑外部空间的指标体系建立以及评定模型的建构上。首先通过对知网的相关研究及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调查问卷进行整理提取工业遗产外部空间的评定因子。主要包括空间品质、空间安全、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五个方面,随后再对数据进行优化,得到50个具体的指标因子,最后建立评定模型。第五章为解决问题。首先对云南871创意工场园区进行规划方案介绍,然后将园区调研数据带入工业遗产外部空间价值的评定模型,得出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价值评定的结果,通过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该案例外部空间改造上的优缺点,为优化方案提出依据。第六章为联系实际,对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改造方案中的不足提出优化措施,以达到工业遗产外部空间价值提升的目的。最后为结论与展望。归纳研究结论,并提出今后继续进行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吴雪[6](2020)在《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发展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原位于城市中心的工业厂区因生产功能迁移而废弃。将这些厂区通过功能置换加以保护利用,已成为当前越来越多城市共同的战略选择。废旧工业厂区的保护和再利用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一批学者致力于景观重构和空间改造层面的研究,一些学者专注于废旧工业厂区的整体改造,还有一些学者致力于改造模式的探讨。前期改造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再生后的发展模式是否真的契合本厂区?本厂的实际情况更应用于哪种运营模式?这些问题都需要跟踪调查。否则过度重视前期改造而忽略后期运营很容易造成再度荒废。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城市中的废旧工业厂区。通过文献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废旧工业厂区的发展历程,解读了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分析了改造现状,发现目前国内的废旧工业厂区仍有很大的亟待改造的空间。同时,在整理过程中,总结了改造再利用过程出现的四个突出问题,并加以分析。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的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的案例,归纳总结了目前改造再利用的功能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并分析了其优劣势。最后分析改造再利用的综合效益,并构建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文本以751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为例,分析其功能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探寻其在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综合效益指标、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方案等问题展开问卷调查,对751时尚设计广场的社会满意度进行分析,并与位于751旁边的798进行了对比。最后,针对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并试图找出适合区域实际,务实有效的废旧工业厂区的改造机制和运营管理模式。本文将既有的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与运营管理研究进行结合,以751时尚设计广场为例进行分析,探究改造后运营的效果并为优化改造项目及改造后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朱浩[7](2020)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资源热力电厂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特点成为许多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主流。在过去,资源热力电厂在设计上主要强调功能使用的合理性。而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一批设计较为新颖的资源热力电厂,这些项目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在外观形象、地域特色、科普教育等公众参与的属性上进行了优化设计。这种价值的转变,来源于公众日益增加的环保意识与公民意识。同时,国家进入十三五发展阶段以来,强调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作用,当下的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更为强调公众参与属性:对城市而言,是促进民众参与环保教育的桥梁;对社会而言,又是宣传当地环境保护事业、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窗口。相对于一般的工业建筑,资源热力电厂是兼具科普教育性、功能复合性、形象展示性的全新综合体,在建筑美学与文化层面上,建筑师也拥有了对其进行优化提升的广阔空间。基于此背景,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对论题展开研究:(一)绪论一一介绍论题的研究背景和缘起,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析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制定研究框架和方法;(二)基础研究——介绍资源热力电厂本体特征,分析公众参与行为对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影响,通过国内发展回顾探讨设计中的价值转变,并通过介绍新型设计模式阐述当下进行创新设计的可操行。(三)案例分析与调研——对近年来国内外一批较为新颖的电厂案例进行背景与设计策略手法分析,并通过对比研究,归纳出可供参考的技优化设计技术路线。最后以实地调研深入当下案例,搜集影响策略制定的不足与细节点。(四)优化设计策略的探讨——基于基础研究,提出了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原则与设计策略。(五)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笔者在研究生阶段参与的工程项目进行介绍,以验证本文观点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六)结论
倪翔[8](2020)在《中环协鑫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四期工厂绿化改造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景观在城市中的作用。而工业景观在尤其是以工业为主的城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厂对于环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噪音污染,环境恶化,气体排放,污水处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不但影响着工厂内部的工作人员与环境,更是对所在城市产生难以消除的环境问题。所以一个良好的厂区生态景观是我国工业厂区所迫切需要的,如何在工厂中创造和符合当今设计主流的景观空间,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需求。本文通过对中环协鑫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景观设计充分实践。在实地调研之后,了解到了厂区内部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对其绿化程度,空间结构有一定认识。并且对现状环境中的人流,土壤,空间等一系列可能影响或正在影响厂区景观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与调研得出的结论相结合,得出了厂区内现存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土壤结板严重不宜植物生长,厂区空间结构混乱,缺乏基本的绿化系统等问题。为了在后续的景观设计中解决这些问题,使景观设计真正符合工厂需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和案例研究,学习了工业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然后结合该厂区内部的现状条件和现存问题,总结出针对上述现存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例如:通过牛粪和优质土壤拌和辅助植物种植,重新进行空间功能的划分等等。再结合风景园林的设计手法,通过对交通,视线,植物等元素的设计,最终形成了一套符合厂区需求并且可以解决现存问题的厂区景观设计方案。针对性的景观设计使得厂区拥有了具有其企业特色文化的景观空间,更加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更加完善的功能分区等等。通过此次对中环协信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的厂区绿化,归纳总结了许多在工业厂区设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针对内蒙古地区在该类型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后续工业厂区的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些可参考的景观设计方法。
同晓舟[9](2020)在《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功能活化与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幸福路工业区为例》文中认为在建国后的“一五”期间,前苏联为我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援建项目——“156项工程”,其中西安市以16项工程位居全国工业城市的前列,目前还遗留有多处优秀的工业建筑遗存。而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类型与结构逐渐升级,政府开始逐步推进“退二进三”的政策,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城市中大批的企业外迁,原有的这些物质环境已经无法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其价值与意义也逐渐淡出城市发展的视野。一些具有重要社会、历史以及文化价值的“156项工程”的建成环境被大规模拆除以及在周边改加建了许多杂乱的临时建筑,导致原有的风貌肌理被覆盖;多处富有时代感的文化特征从城市中消失,导致我国各个工业城市的工业化遗产造成了无可挽救的记忆断层与损失。因此,国内学术领域已经逐渐开始着眼于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探索,但针对建国初期“156项工程”方面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次研究从西安“156项工程”着手,聚焦于西安市东郊的幸福路工业区,通过对其生产区的外部空间环境以及工业建筑遗存进行现状调查,并结合国内外经典旧工业区更新案例,在功能层面及空间层面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在功能活化层面,根据各厂区的物质现状以及政府对该区位的发展规划,通过对周边的环境业态、人口规模结构需求的现状调研,对各个厂区未来功能活化的方向以及侧重进行了初步的预判。各片区应结合周边未来规划功能布局以及该区域市场需求调查结果,在已有业态的基础上进行升级。除此之外,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应充分考虑电子信息科学对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且结合各片区居民的接受使用程度,合理适度的引入新型业态,工业区的更新应着重整合此地原有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城市发展的良好衔接。而在空间更新层面,首先将幸福路工业区建成环境的物质空间分为外部空间以及建筑空间两部分进行研究。外部空间包括厂区内道路、开敞空间以及绿化环境与构筑物三部分,对其进行现状调查并结合目前已有的经典案例对其提出更新改造策略;而建筑空间主要以目前厂区内的生产建筑、行政办公建筑以及福利区的住宅与服务设施组成,目前片区内的住宅建筑以基本完成更新,因此在策略层面主要依托目前厂区内的生产建筑,通过对其建筑体量的变化、内部空间的重构以及建筑界面三个部分提出更新方法。目前幸福路工业区空间基础良好,无论是外部空间环境还是建筑自身质量都具备对其进行保护利用的条件,因此在后期具体改造时应率先考虑对其原有肌理的保护,以小而精的操作手法对其风貌及布局进行规划设计。
李清[10](2020)在《基于城市双修的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济钢主题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随之发生的是城市扩张,产业结构升级,传统工业废弃,城市棕地大量产生。一方面,这些场地的闲置不仅有碍于城市形象,阻碍城市发展,还存在大量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城市棕地有着独特鲜明的空间特色,见证了城市工业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遗留的棕地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适于人们对赖以生活环境需求和城市生态的发展需求,棕地问题亟待解决。我国于2015年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更新理念“城市双修”,对城市土地存量进行规划,减少土地增量,实现“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棕地作为城市土地存量,成为“城市双修”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城市双修”的理念作为指导,对城市棕地进行景观再生设计展开研究,促进场地生态恢复,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保护场地文化,提高场地的服务功能,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研究主要通过文献阅读的方式对城市双修和城市棕地展开系统的概述,深入剖析城市双修理念的含义、内容及其扩展理念,从城市双修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棕地景观的研究现状和棕地景观再生的相关理论,研究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国内外经典案例,如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北京798艺术中心、中山岐江公园、北杜伊斯堡公园和意大利都灵多拉公园等案例的详细分析,总结出目前棕地景观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而系统的总结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法和原则。以济钢工业主题公园为实践案例,以“城市双修”为指导,运用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总结得出的设计手法和理论,因地制宜的应用于济钢厂区景观规划设计。在充分考虑场地特性、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尊重原场地,充分利用场地资源的基础上,打造一个集生态、观赏、游玩、文化、餐饮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试图探索适合我国现状的棕地景观再生设计方式,为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二、可持续发展与厂区环境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持续发展与厂区环境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探究 ——以山海关桥梁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更新的理念 |
1.1.2 工业遗产改造 |
1.1.3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现状 |
1.1.4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相关概念 |
1.3 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活态”工业遗产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理论探索 |
2.1 工业遗产的保护 |
2.2 “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 |
2.2.1 相关理论 |
2.2.2 “活态”工业遗产的分类 |
2.2.3 “活态”工业遗产的特点 |
2.2.4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的特点 |
2.3 “活态”工业遗产的价值与构成 |
2.3.1 “活态”工业遗产的价值 |
2.3.2 “活态”工业遗产价值特点 |
2.3.3 “活态”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
2.4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价值评定 |
2.4.1 “活态”工业遗产的普查 |
2.4.2 “活态”工业遗产价值评定标准 |
2.5 “活态”遗产保护与更新案例分析 |
2.5.1 济南第二机床厂“活态”工业遗产 |
2.5.2 泸州老窖窖池群及酿酒作坊“活态”工业遗产 |
2.5.3 新未来STITCH智慧工厂 |
2.5.4 秦皇岛开滦矿务局 |
2.5.5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思路 |
第三章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 |
3.1 保护与更新原则 |
3.2 “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
3.2.1 保护的层级分类 |
3.2.2 保护的范围与要求 |
3.2.3 “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方式 |
3.2.4 “活态”工业遗产建筑保护实施细则 |
3.2.5 核心技术和工艺的保护 |
3.3 “活态”工业遗产区的更新策略 |
3.3.1 功能整合与优化 |
3.3.2 建筑风貌提升 |
3.3.3 空间环境品质提升 |
3.4 “活态”工业遗产区的利用模式 |
3.4.1 强化展示教育功能 |
3.4.2 多元主体参与 |
3.4.3 组织文化教育活动 |
第四章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现状与价值评估 |
4.1 山海关桥梁厂基本概况 |
4.1.1 地理区位 |
4.1.2 历史沿革与主要成就 |
4.2 山海关桥梁厂现状与规划分析 |
4.2.1 周边交通与环境分析 |
4.2.2 厂区现状与发展规划 |
4.3 建筑现状与分析 |
4.3.1 建筑现状 |
4.3.2 建筑现状分析 |
4.3.3 建筑风格特点 |
4.4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价值分析 |
4.4.1 价值分析 |
4.4.2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的特点 |
4.5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更新必要性 |
4.5.1 企业发展需求 |
4.5.2 “活态”工业遗产保护存在问题 |
4.5.3 总结与思考 |
第五章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 |
5.1 保护与更新原则 |
5.2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 |
5.2.1 保护层级分类 |
5.2.2 保护的范围与要求 |
5.2.3 保护方式 |
5.2.4 核心技术和工艺的保护 |
5.3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区的更新策略 |
5.3.1 功能整合与优化 |
5.3.2 建筑的风貌提升与改造 |
5.3.3 空间环境品质提升 |
5.4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区的利用模式 |
5.4.1 强化展示教育功能 |
5.4.2 多元主体参与 |
5.4.3 组织文化教育活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山海关桥梁厂规划设计用地平衡表 |
附录B 山海关桥梁厂“活态”工业遗产改造与更新设计图纸索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 |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特征 |
第二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驱动力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自身发展要求 |
二、城市更新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 |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
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契机 |
五、工业文化传承的历史要求 |
六、保护工业设计遗产的内部需求 |
第三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利益相关者 |
一、公共利益的代表--地方政府 |
二、精英阶层的代表--专家学者 |
三、群众利益的代表--社会公众 |
四、市场主体的代表--企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探寻 |
第一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建厂背景 |
一、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
二、山东省机械工业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历史 |
一、前身: 聚焦军工生产 |
二、迁址: 探寻发展之路 |
三、变更厂名: 发展步入正轨 |
四、改制: 迈入国际舞台 |
五、搬迁: 奋斗奔腾不息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况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范围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与配套设施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生产区域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配套设施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遗产构成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文化遗产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 |
第一节 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价值认知的重要性 |
二、工业遗产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评价内容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特征 |
一、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 |
二、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价值 |
三、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
四、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精神价值 |
五、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美学价值 |
六、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技术价值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意义 |
一、延续潍坊市的工业历史 |
二、带动潍坊市的经济振兴 |
三、促进潍坊市的可持续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现有基础 |
第一节 潍坊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
一、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
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繁荣提供可能 |
第二节 政府对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
一、政策先行 |
二、资金保证 |
三、智力支撑 |
第三节 地方文旅产业市场逐渐成熟 |
一、潍坊市文旅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
二、文创产业代表--潍坊1532文化产业园 |
三、旅游产业代表--坊茨小镇 |
第四节 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所面临的问题 |
一、过度依赖公共资金的投入 |
二、政府与企业的职责划分不明 |
三、社会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探索 |
第一节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成功范例—德国鲁尔区的转型 |
一、德国鲁尔区转型的背景 |
一、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历程 |
三、德国鲁尔区的转型经验及教训 |
第二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原则 |
一、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存 |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
三、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需求 |
四、协调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
第三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实践 |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
二、展示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旅游 |
三、发展文化产业传承工业文化 |
四、打造以商业为主的空间利用模式 |
第四节 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保护工作应放在首位 |
二、利益相关者需共同参与 |
三、健全行政制度与法律法规 |
本章小结 |
结语 |
附录A: 潍柴大事记(1946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更新是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
1.1.2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已达成国际共识 |
1.1.3 城市空间研究的“社会学转向” |
1.1.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哈尔滨更新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空间生产 |
1.3.2 城市更新 |
1.3.3 老厂区 |
1.3.4 工业遗产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1 空间生产理论研究 |
2.1.1 空间生产理论的发展 |
2.1.2 中国语境下的空间生产 |
2.1.3 空间生产与城市更新 |
2.1.4 研究评述 |
2.2 老厂区更新研究 |
2.2.1 国外老厂区更新相关研究 |
2.2.2 国内老厂区更新相关研究 |
2.2.3 研究评述 |
2.3 工业遗产保护研究 |
2.3.1 工业遗产保护管理 |
2.3.2 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
2.3.3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
2.3.4 研究评述 |
2.4 老厂区三元空间更新实践案例分析 |
2.4.1 商业中心改造实例:深圳上步工业区三元空间更新再造 |
2.4.2 文创园区改造实例:北京798艺术区三元空间更新再造 |
2.4.3 工业遗产改造实例:意大利普拉托市工业遗产改造实践 |
2.5 本章小结 |
3 “哈量”老厂区现状研判 |
3.1 “哈量”老厂区发展背景 |
3.1.1 哈尔滨市工业发展概况 |
3.1.2 哈尔滨“156 项工程”老厂区发展概况 |
3.1.3 “哈量”老厂区发展历程 |
3.1.4 案例选择依据 |
3.2 “哈量”老厂区现状概况 |
3.2.1 平面布局 |
3.2.2 建筑概况 |
3.2.3 特色提取 |
3.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估 |
3.3 研究范围现状概况 |
3.3.1 研究范围划定 |
3.3.2 区位概况 |
3.3.3 物质空间形态及特征 |
3.3.4 社群构成及其空间特征 |
3.4 空间生产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的问题 |
3.4.1 空间生产利益化 |
3.4.2 空间形式同质化 |
3.4.3 空间营造商业化 |
3.4.4 发展机制片面化 |
3.5 本章小结 |
4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的空间生产过程 |
4.1 空间的实践——“哈量”老厂区更新的物质空间建构 |
4.1.1 厂区功能的延展与置换 |
4.1.2 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
4.2 空间的表征——“哈量”老厂区更新的空间生产构想 |
4.2.1 政府规划:空间实践的主导力量 |
4.2.2 资本注入:空间实践的必要前提 |
4.3 表征的空间——“哈量”老厂区空间生产现状调查 |
4.3.1 居民对空间表征的内化 |
4.3.2 居民对空间表征的抵抗 |
4.4 各权力主体在“哈量”老厂区空间生产中的博弈 |
4.5 本章小结 |
5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评价 |
5.1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评价主客体 |
5.1.3 评价内容 |
5.1.4 评价指标选取 |
5.1.5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2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分析评价 |
5.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
5.2.2 评价结果的因子识别 |
5.2.3 各指标因子熵权及熵值的计量分析 |
5.2.4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空间-权力博弈分析 |
5.3 “哈量”老厂区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分析 |
5.3.1 各权力主体自身利益维度分析 |
5.3.2 各权力主体共同利益维度分析 |
5.3.3 各权力主体利益博弈维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 |
6.1 在“哈量”老厂区更新中实现空间正义的思路 |
6.1.1 地方政府:发挥主导力量,组织并协调参与主体关系 |
6.1.2 市场资本:合理运用市场力量,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6.1.3 居民:强调空间使用的公共性及空间权力的正义性 |
6.1.4 促进“哈量”老厂区更新中各权力主体的有效合作 |
6.2 基于权力博弈分析的“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策略 |
6.2.1 制度运营策略 |
6.2.2 经济再造策略 |
6.2.3 物质整合策略 |
6.2.4 社会协调策略 |
6.3 “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方案 |
6.3.1 区域功能定位 |
6.3.2 厂区空间布局 |
6.3.3 厂区流线组织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及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1:“哈量”老厂区空间生产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哈量”老厂区城市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调查问卷(核心利益相关者调查) |
附录3:“哈量”老厂区城市更新发展综合效益评价指标调查(专家咨询) |
致谢 |
(4)保定化纤厂旧厂区工业遗址公园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工业遗址公园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工业遗址的概念及价值 |
2.1.2 工业遗址公园的概念及特征 |
2.1.3 工业遗址公园改造设计 |
2.1.4 工业遗址公园的规划模式及作用 |
2.2 工业遗址公园的相关理论 |
2.2.1 生态修复 |
2.2.2 可持续发展 |
2.2.3 协调共生 |
2.2.4 景观美学 |
3 国内外案例分析 |
3.1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 |
3.1.1 设计理念 |
3.1.2 设计规划分析 |
3.1.3 小结 |
3.2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
3.2.1 设计理念 |
3.2.2 设计规划分析 |
3.2.3 小结 |
3.3 北京798艺术区 |
3.3.1 设计理念 |
3.3.2 设计规划分析 |
3.3.3 小结 |
3.4 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
3.4.1 设计理念 |
3.4.2 设计规划分析 |
3.4.3 小结 |
3.5 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公园 |
3.5.1 设计理念 |
3.5.2 设计规划分析 |
3.5.3 小结 |
4 工业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
4.1 工业遗址公园设计原则 |
4.1.1 生态优先原则 |
4.1.2 最小干预原则 |
4.1.3 真实性原则 |
4.1.4 功能性原则 |
4.1.5 艺术性原则 |
4.2 工业遗址景观改造策略 |
4.2.1 工业景观元素的接纳和重组 |
4.2.2 优化并更新场地景观空间 |
4.2.3 艺术和功能活动相融合 |
4.3 工业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要素 |
4.3.1 土壤 |
4.3.2 道路 |
4.3.3 植物 |
4.3.4 建筑与废弃物 |
4.3.5 景观小品 |
4.3.6 地形 |
4.3.7 水体 |
4.4 本章小结 |
5 保定市化纤厂工业遗址公园改造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区位分析 |
5.1.2 场地分析 |
5.1.3 现状分析 |
5.1.4 SWOT分析 |
5.2 总体规划设计 |
5.2.1 设计定位 |
5.2.2 设计理念 |
5.2.3 方案布局 |
5.2.4 功能分区 |
5.3 分区景观节点设计 |
5.3.1 综合服务区 |
5.3.2 博览区 |
5.3.3 工业创意活动区 |
5.3.4 文化展示区 |
5.3.5 运动体验区 |
5.3.6 科普教育区 |
5.4 专项设计 |
5.4.1 道路交通设计 |
5.4.2 植物种植设计 |
5.4.3 照明设计 |
5.4.4 建筑保留改造设计 |
5.4.5 竖向设计 |
5.4.6 土壤 |
5.4.7 景观设施小品设计 |
5.5 经济技术指标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植物名录表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存量开发导向下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研究 ——以云南871创意工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基础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城市复兴理论 |
2.1.3 有机更新理论 |
2.1.4 “拼贴城市”理论 |
2.2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
2.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
2.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
2.3 国内外工业遗产价值分析研究 |
2.3.1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相关研究 |
2.3.2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相关研究 |
2.4 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指标因子选取 |
3.1 评定主体与原则 |
3.1.1 评定主体 |
3.1.2 构建原则 |
3.2 知网外部空间因素分析 |
3.3 典型工程案例调研分析 |
3.3.1 大华1935 |
3.3.2 华清学院 |
3.3.3 景德镇陶溪川 |
3.3.4 岐江公园 |
3.3.5 要素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体系构建 |
4.1 指标体系框架 |
4.1.1 空间品质指标 |
4.1.2 空间安全指标 |
4.1.3 文化价值指标 |
4.1.4 生态价值指标 |
4.1.5 社会价值指标 |
4.2 指标权重确定 |
4.3 评定标准划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改造方案价值评定 |
5.1 创意工场改造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改造原则 |
5.1.3 改造理念 |
5.2 外部空间规划方案 |
5.2.1 整体改造 |
5.2.2 片区改造 |
5.2.3 点式改造 |
5.3 外部空间价值评定 |
5.3.1 计算权重 |
5.3.2 指标打分 |
5.3.3 价值评定 |
5.3.4 评定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云南871创意工场外部空间改造方案优化 |
6.1 外部空间改造优化策略 |
6.2 空间品质优化 |
6.2.1 评定分析 |
6.2.2 优化措施 |
6.3 空间安全优化 |
6.3.1 评定分析 |
6.3.2 优化措施 |
6.4 文化价值优化 |
6.4.1 评定分析 |
6.4.2 优化措施 |
6.5 生态价值优化 |
6.5.1 评定分析 |
6.5.2 优化措施 |
6.6 社会价值优化 |
6.6.1 评定分析 |
6.6.2 优化措施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6)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发展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废旧工业厂区的概念 |
2.1.2 改造再利用的内涵 |
2.2 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的必要性 |
2.2.1 保护与利用互促关系 |
2.2.2 改造再利用价值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生命周期理论 |
2.3.2 循环经济理论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4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
第3章 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的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 |
3.1 废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再利用的发展现状 |
3.1.1 发展历程 |
3.1.2 相关政策 |
3.1.3 我国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现状 |
3.2 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
3.2.1 拿来主义缺乏创新 |
3.2.2 定位模糊流于商业 |
3.2.3 资源闲置用途不明 |
3.2.4 盈利欠佳人才匮乏 |
第4章 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的发展模式及综合效益分析 |
4.1 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后的功能模式 |
4.1.1 文化艺术模式 |
4.1.2 公共空间模式 |
4.1.3 商业地产模式 |
4.2 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的管理模式 |
4.2.1 政府主导模式 |
4.2.2 企业主导模式 |
4.2.3 政企合作模式 |
4.3 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的运营模式 |
4.3.1 产权方改建运营模式 |
4.3.2 运营方承租改建运营模式 |
4.3.3 产权方与外部机构合资运营模式 |
4.4 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的综合效益分析 |
4.4.1 经济效益 |
4.4.2 社会效益 |
4.4.3 生态效益 |
4.4.4 综合效益指标构建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751时尚设计广场基本情况 |
5.1.1 区位分析 |
5.1.2 历史沿革 |
5.2 751时尚设计广场的发展与运营模式 |
5.2.1 751时尚设计广场的功能模式 |
5.2.2 751时尚设计广场的管理模式 |
5.2.3 751时尚设计广场的运营模式 |
5.3 751时尚设计广场的综合效益 |
5.3.1 经济效益 |
5.3.2 社会效益 |
5.3.3 环境效益 |
第6章 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后运营管理提升对策 |
6.1 统筹规划精准定位 |
6.2 专业管理品牌引领 |
6.3 社群营销多元盈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751时尚设计广场运营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
(7)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念解释 |
1.2 研究背景 |
1.2.1 资源热力电厂的发展历史与新动态 |
1.2.2 公众参与视角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动因 |
1.2.3 研究源起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范围及内容 |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第2章 资源热力电厂的基础研究 |
2.1 我国资源热力电厂建筑设计发展回顾 |
2.1.1 早期(1988-2002):产业萌芽与技术探索 |
2.1.2 中期(2003-2015):标准化下的迅猛增长 |
2.1.3 当下:挑战与突破 |
2.1.4 公众参与的价值在设计中的转变 |
2.2 资源热力电厂的基本特征 |
2.2.1 资源热力电厂的工艺流程 |
2.2.2 资源热力电厂的厂区功能分区 |
2.2.3 主厂房的功能分区与平面 |
2.3 公众参与需求对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的影响 |
2.3.1 科普教育需求 |
2.3.2 人性化需求 |
2.3.3 精神文化需求 |
2.3.4 社会经济需求 |
2.4 基于新形势的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
2.4.1 “去工业化”思想的影响 |
2.4.2 传统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
2.4.3 概念设计辅助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模式 |
2.5 国内热力资源电厂实地调研 |
2.5.1 实地调研情况分析 |
2.5.2 调研评价与可改进之处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案例分析与归纳 |
3.1 国外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实例分析 |
3.1.1 丹麦哥本哈根Copen Hill资源中心 |
3.1.2 丹麦罗斯基勒地区“能源之塔” |
3.1.3 法国伊西莱穆利欧垃圾焚烧发电厂 |
3.1.4 新加坡“超级树”垃圾处理中心 |
3.1.5 维也纳施比特劳远程供热中心 |
3.2 国内新型资源热力电厂设计实例分析 |
3.2.1 宁波市鄞州区生活垃圾焚烧电厂 |
3.2.2 杭州九峰垃圾焚烧发电工程 |
3.2.3 深圳东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 |
3.2.4 香港T-PARK污泥焚烧场 |
3.3 可供参考的优化设计技术路线归纳 |
3.3.1 单一功能到复合功能的转变 |
3.3.2 注重与场地与文脉的在地关系 |
3.3.3 注重建筑造型的个性化表达 |
3.3.4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
3.3.5 多样性绿色生态设计 |
3.3.6 注重电厂的环保科普职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 |
4.1 资源热力电厂的优化设计原则 |
4.1.1 整体性原则 |
4.1.2 地域性原则 |
4.1.3 形象性原则 |
4.1.4 科教性原则 |
4.1.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2 厂区规划优化设计策略 |
4.2.1 功能组合模式 |
4.2.2 空间布局与界面处理 |
4.2.3 交通规划策略 |
4.3 主厂房形象优化设计策略 |
4.3.1 主厂房形象的真实性 |
4.3.2 表皮材料分析 |
4.3.3 形象设计手法 |
4.3.4 主厂房形象设计的切入点 |
4.3.5 主厂房形象与厂区的协调 |
4.4 外部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
4.4.1 资源热力电厂外部景观的含义 |
4.4.2 因势利导的景观构建策略 |
4.4.3 生态旅游模式的引入 |
4.5 科教展览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
4.5.1 资源热力电厂科教展览内容 |
4.5.2 科普展览动线设计 |
4.5.3 科教展览空间优化策略 |
4.6 绿色生态优化设计策略 |
4.6.1 绿色生态设计含义 |
4.6.2 生态化开发模式 |
4.6.3 资源的有效利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践总结——以花都第五热力资源电厂二期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场地分析 |
5.1.2 公众参与方式定位 |
5.1.3 设计概念...“高山流水、锦绣花都” |
5.2 厂区规划布局策略 |
5.2.1 现状问题 |
5.2.2 优化策略——景观化、集约化的整体布局 |
5.3 主厂房形象设计策略 |
5.3.1 造型处理手法 |
5.3.2 立面与细部处理方式 |
5.4 外部景观设计策略——就地改造的主题山水公园 |
5.5 工业科普展示空间的设计策略 |
5.6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中环协鑫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四期工厂绿化改造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2 工业厂区环境设计综述 |
2.1 工业厂区景观构建的作用 |
2.1.1 工业厂区景观概念综述 |
2.1.2 工业厂区景观的分类 |
2.1.3 工业厂区景观相关特征 |
2.1.4 工业厂区景观的作用 |
3 项目设计理论研究 |
3.1 项目概况 |
3.1.1 项目区位 |
3.1.2 项目概况 |
3.1.3 项目厂区内部员工室外活动现状及特征 |
3.1.4 空间使用现状 |
3.2 现状问题总结与设计愿景 |
3.2.1 问题总结 |
3.2.2 设计愿景 |
3.3 设计原则 |
3.3.1 设计的整体性 |
3.3.2 以人为本 |
3.3.3 不可复制与识别原则 |
3.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3.4 设计的方法 |
3.4.1 生态角度的设计方法 |
3.4.2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 |
3.4.3 视线引导的设计方法 |
3.4.4 工业厂区环境内的主、客体因素分析 |
4 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
4.1 总体空间划分 |
4.2 厂前区设计规划 |
4.2.1 功能结构分区 |
4.2.2 道路规划设计 |
4.2.3 竖向标高设计 |
4.2.4 景观空间的结构划分 |
4.2.5 植物种植形式分布 |
4.3 四大功能分区及节点设计 |
4.3.1 商务区 |
4.3.2 景观区 |
4.3.3 活动区 |
4.3.4 生态区 |
4.4 生产区设计规划 |
4.5 专项设计 |
4.5.1 土壤处理方式 |
4.5.2 植物设计 |
4.5.3 生态效益设计 |
4.5.4 企业文化设计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功能活化与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幸福路工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西安市空间格局的转变 |
1.1.2 产业类型及结构的转变 |
1.1.3 对旧工业区价值认知的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城市更新研究进展 |
1.3.2 工业遗产研究进展 |
1.3.3 城市旧工业区更新策略研究进展 |
1.3.4 西安市既有工业区研究进展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既有工业区更新活化理论基础与实践 |
2.1 城市更新内涵与发展 |
2.1.1 城市更新的内涵 |
2.1.2 城市更新观念的演进 |
2.2 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及保护再利用 |
2.2.1 工业遗产概念的提出 |
2.2.2 工业遗产概念的更迭 |
2.2.3 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 |
2.3 既有工业区更新活化的体系及路径分析 |
2.3.1 生态修复与产业升级 |
2.3.2 价值挖掘与适当利用 |
2.3.3 保护开发与活化更新 |
2.4 既有旧工业区活化更新实践案例解析 |
2.4.1 生活服务类 |
2.4.2 市政服务类 |
2.4.3 公共休闲类 |
2.4.4 产业研发类 |
2.5 本章小结 |
3 幸福路工业区发展历程及现状调查 |
3.1 西安“156项工程”发展历程与建成环境现状调查 |
3.1.1 “156项工程”的建设背景与现状 |
3.1.2 西安“156项工程”建设背景与现状 |
3.1.3 西安“156项工程”建筑遗存现状 |
3.1.4 西安“156项工程”遗产价值判定 |
3.2 幸福路工业区发展历程 |
3.3 幸福路工业区周边环境现状调查 |
3.3.1 空间规划 |
3.3.2 交通系统 |
3.3.3 公共设施 |
3.3.4 景观构成 |
3.4 幸福路工业区建筑遗存现状调查 |
3.4.1 生产区 |
3.4.2 居住区 |
3.4.3 服务设施 |
3.5 幸福路工业区厂区内外部空间现状调查 |
3.5.1 道路空间 |
3.5.2 开敞空间 |
3.5.3 构筑物与绿化环境现状调查 |
3.5.4 存在问题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4 幸福路工业区功能活化策略建构 |
4.1 幸福路工业区功能活化方法路径 |
4.1.1 确定活化要素 |
4.1.2 协调活化功能 |
4.1.3 匹配市场需求 |
4.1.4 促进社会效益 |
4.2 幸福路工业区功能活化的策略提出 |
4.2.1 功能活化的方向 |
4.2.2 各厂功能的确立 |
4.2.3 养老功能的渗透 |
4.3 本章小结 |
5 幸福路工业区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
5.1 幸福路工业区空间更新原则 |
5.1.1 尊重本体原则 |
5.1.2 整体发展原则 |
5.1.3 渐进发展原则 |
5.2 生产区外部空间更新方法 |
5.2.1 厂区道路空间更新方法 |
5.2.2 厂区广场空间更新方法 |
5.2.3 厂区景观空间更新方法 |
5.3 生产区建筑空间更新方法 |
5.3.1 建筑体量的变化 |
5.3.2 建筑空间的重构 |
5.3.3 建筑界面更新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次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
表录 |
图录 |
致谢 |
(10)基于城市双修的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济钢主题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棕地景观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棕地景观的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棕地景观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棕地概述 |
1.5.1 棕地定义 |
1.5.2 棕地类型 |
1.5.3 棕地特征 |
1.5.4 棕地产生的影响 |
1.5.5 棕地的价值 |
1.5.6 棕地景观规划经验总结 |
1.6 城市双修概述 |
1.6.1 城市双修的起因 |
1.6.2 城市双修的内涵 |
1.6.3 城市双修理念下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1.7 研究方法 |
1.8 研究技术路线(框架) |
第二章 棕地景观再生案例分析 |
2.1 实地调研 |
2.1.1 张家口工业文化主题公园 |
2.1.2 北京798 艺术中心 |
2.2 案例分析 |
2.2.1 中山岐江公园 |
2.2.2 北杜伊斯堡公园 |
2.2.3 意大利都灵工业遗址公园 |
2.3 小结 |
第三章 城市双修理念下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研究 |
3.1 城市双修理念下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
3.2 棕地景观再生设计手法 |
3.3 棕地再利用的模式 |
3.4 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
第四章 济南济钢主题公园规划设计 |
4.1 城市概况 |
4.2 济钢历史发展 |
4.3 济钢废弃地的价值 |
4.3.1 历史价值 |
4.3.2 精神价值 |
4.3.3 社会经济价值 |
4.4 项目概况 |
4.4.1 项目背景 |
4.4.2 项目区位分析 |
4.4.3 场地周边现状交通分析 |
4.4.4 人群分析 |
4.4.5 场地分析 |
4.5 设计总则 |
4.5.1 设计依据(国家绿化相关的文件) |
4.5.2 设计理念和原则 |
4.6 设计构思 |
4.6.1 公园设计定位 |
4.6.2 设计手法 |
4.7 设计规划 |
4.7.1 空间布局 |
4.7.2 功能分区 |
4.7.3 景观节点分析 |
4.8 专项设计 |
4.8.1 场所精神表现 |
4.8.2 建筑改造设计 |
4.8.3 特色构筑物 |
4.8.4 铺装设计 |
4.8.5 交通设计 |
4.8.6 竖向设计 |
4.8.7 水景及驳岸设计 |
4.8.8 植物种植设计 |
4.8.9 公共服务设施 |
4.9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论文成果总结 |
5.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四、可持续发展与厂区环境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活态”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探究 ——以山海关桥梁厂为例[D]. 赵丽池.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潍柴老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与保护研究[D]. 张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3]空间生产理论视域下“哈量”老厂区更新规划设计策略研究[D]. 杨雅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保定化纤厂旧厂区工业遗址公园景观改造规划设计研究[D]. 吴宏伟.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5]存量开发导向下工业遗产外部空间改造价值评定研究 ——以云南871创意工场为例[D]. 程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废旧工业厂区改造再利用发展模式及综合效益研究[D]. 吴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公众参与视角下的新型资源热力电厂优化设计策略[D]. 朱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中环协鑫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四期工厂绿化改造设计[D]. 倪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西安“156项工程”建成环境功能活化与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以幸福路工业区为例[D]. 同晓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城市双修的棕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济钢主题公园为例[D]. 李清.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