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河南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一、河南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二伟,郭蓉蓉,冯娟娟[1](2020)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支持经济社会和维系良好生态系统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其可持续性利用受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动态评价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基本呈上升趋势。

唐家凯[2](2021)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随着各行各业对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剧增,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可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情复杂是我国水资源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期间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新时期我国沿黄河流域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区域的自然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和空间特征不同,导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低下因素和特征不尽相同,多维度综合评价和精准识别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变得越来越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多维度综合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精准识别水资源困境的前提,也是制定差别化区域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政策的基础。因此,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对提高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流域水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依据。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内涵、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相关研究进展基础之上,综合考虑了沿黄河九省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实际现状,以影响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复杂多要素作为研究视角,基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理论框架模型,构建了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组合赋权法,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2004-2018年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引入物理学常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模型理论,对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及两两子系统承载力之间耦合协调性,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进一步利用障碍度函数,定量研究了影响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系统、全面揭示了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成因所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均向协调、健康方向不断推进,但整体水体仍处于发展欠佳水平。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整体朝有序良好方向发展。2004-2018年九省区四个子系统承载力水平均呈逐年提高态势,但不难看出,社会和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水平的增速是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四倍,社会和经济子系统在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系统中逐渐占据主导型地位,水资源、生态环境逐渐成为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沿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时间序列上均呈现逐年稳步提升趋势,但上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区域性波动特征,区域间表现出的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总体来看,沿黄河九省区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差异性呈现逐年变小趋势。(2)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整体水平处于高水平耦合、初步协调阶段,空间差异性明显,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性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2004-2018年15年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特征为稳步降低趋势,但整体处于高耦合阶段,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明显高于下游地区;2004-2018年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性整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性从勉强协调过渡到初步协调。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高地区分布在上游的四川和青海,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最低区域主要聚集在上游宁夏、甘肃和下游的河南和山东;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内部耦合指数范围在[0.8674,0.9903];2004-2018年九省区“两两”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均向有序协调方向发展,但差异性明显,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内部协同机制亟待完善。(3)通过运用障碍度函数模型分析影响因素,水资源准则层是影响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准则层。上游四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城市化率、人均GDP、森林覆盖率、当年造林面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有效灌溉率、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人数。中游三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程度、产水模数。下游两省份主要障碍因素有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比、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化肥施用强度、当年造林面积、产水模数。(4)水资源系统需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流域水资源协同治理。具体建议包括:(1)建立健全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治理体制机制,总体上形成文化引领、以水定需的协同治理原则以及“生态、经济、资源、民生、文化”的“五大要素”、“多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协同治理体系(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民等)。(2)建立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3)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强化全民节水意识。社会经济系统需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建议包括:(1)改进农业用水技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2)调整产业结构,缩小上中下游经济社会水平差距;(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生态环境系统需强化生态环境管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具体建议包括:(1)构建公众参与机制,完善“河长制”,激励“民间河长制”在黄河流域治理中的独立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环境社会组织引领公众深度参与的公众参与新机制;(2)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跨省补偿、跨流域补偿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偿等精准补偿机制;(3)创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以水污染、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目标,监测评估沿黄九省的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程度,探索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及税收激励等综合治理机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奠定理论和制度基础。

沈玉洁[3](2020)在《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文中认为水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河南省2007—201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从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3个方面研究了河南省水资源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均生产用水生态足迹最大,水资源生态赤字较大,可持续发展形势非常严峻。最后对2007—2017年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用水结构、大力推广绿色农业和有效防治水体污染等建议。

袁浩瀚[4](2020)在《中牟县农业灌溉合理水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属中国中东部,是水资源比较贫乏的省份,而河南省又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业基地,农业用水的贫乏和使用效率不高严重限制着河南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而河南省中牟县是把农业生产作为第一产业的地区,这一问题在当地体现的尤为明显。中牟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00立方米,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县城,而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灌溉用水量也不断加大,而当地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则较低,浪费较为严重,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浪费这一矛盾,中牟县进行了试点的水价改革,水价的适当提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节水意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当地目前的农业灌溉用水价格依然偏低,水资源浪费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在当地原有农业用水价格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为高效的农业用水价格才是解决当地水资源相对贫乏与水资源浪费严重这对矛盾的关键所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中牟县农业灌溉用水合理水价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根据对中牟县的实际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从供水者角度制定了适合当地的农业灌溉用水全成本水价计算模型。采用此模型计算的农业用水价格,可为当地政府部门制定出合理的农业灌溉用水价格提供参考。2)根据中牟县农民的心理及经济承受能力,从用水者的视角核算出了满足当地农民期望的农业灌溉用水价格区间。该水价价格区间的制定,可与全成本水价结合,从而制定出既符合农民心理预期,又能达到节水灌溉目的的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3)通过水足迹理论计算出了各粮食作物全生育周期的需水量,然后根据纯收益计价模式测算出了中牟县各粮食作物的全生育周期灌溉水单价。此单价通常要比当地实际的灌溉用水价格高一些,通过对比可知本文建议的当地农业灌溉用水价格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可使供水机构和农户之间彼此维持平衡,达到用水的可持续发展。

全江涛[5](2020)在《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社会宝贵的物质财富,是承担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前,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仍然有增无减,开发利用强度亦日趋加剧,在此过程中,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统筹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和生态保护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和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前土地领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地处中原的河南省虽然资源禀赋较好,但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同样不可避免的伴生了一系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本区人民日益提升的高质量经济发展追求与作为粮食生产核心区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单要素评价,明晰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级,了解区域本底的承载力状况和障碍因素,为制定不同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土地承载力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土地资源稀缺理论、系统论、短板理论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等与土地资源系统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以河南省和下辖的各分地市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6年河南省和下辖的各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和障碍因素进行探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1)依据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河南省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河南省各类型土地利用转移变化趋势,找出其土地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2)通过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测算,明晰河南省和各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和时空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障碍因素诊断找出影响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的主要限制因素;(3)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河南省后续年份土地资源承载状况进行预测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从时间上看,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外大体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承载力级别由“较低”上升至“较高”级别,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段现象。17年间,水土资源子系统评价值一直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且变化幅度较小,生态环境子系统评价值呈现低水平的缓慢增加趋势,这两个子系统作为土地资源系统的基础支撑,二者相对稳定;社会文化和经济两个子系统的评价值则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表明随着河南省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逐年提高,区域科技文化的进步,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助推作用较为显着。(2)从空间上看,2000-2016年河南省18个分地市的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呈现不均衡增长现象,地处河南省边缘的地市、尤其是临近山区的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能力低于非山区地级市。四个代表年份中,相同年度均只含有两个相邻等级的承载级别,随着各分地市对4个子系统投入配比的优化和力度的加大,各个地市土地资源承载水平差异不断缩小,承载级别不断提升。在研究时段末期,只有郑州、新乡和许昌3个地级市土地资源承载水平为“高”等级,其余15地市的土地资源承载水平为“较高”等级。(3)通过障碍因素诊断结果可知,影响河南省及其各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水平的障碍因素多集中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分布于这两个子系统中的指标层主要障碍因子在部分地市也存在情况类似现象,排名前6位的各障碍因素虽位次顺序不同,但这6个指标在大多数地级市的分布均包括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人口密度、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环保投入占GDP比重、科教经费投入情况,其中,有5项分布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在18个地级市中,郑州、洛阳、新乡、许昌、南阳、驻马店和济源这7个地级市2000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排名前6位的障碍因子与2016年度排名前6位的障碍因子变化差异较大,这些地市由于区域内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子系统内在因素的动态变化,障碍因素由先前年份分布于经济和社会文化子系统转变为分布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子系统,其余11个地市影响其土地资源承载水平的障碍因素准则层则无明显变化。(4)通过对河南省后续年份土地资源承载水平进行预测可知,2017-2022年河南省整体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变化结果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在这一时段,河南省的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由预测期初的0.715上升至预测期末的0.891,由“较高”上升至“高”承载力级别,表明在评价管理导向下,通过积极的政策调控,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四个子系统实现良性持续发展,共同促进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水平提升至“高”等级。

曲唱[6](2020)在《海河流域农业水足迹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之一。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是缓解海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水足迹可以看做水资源占用的综合评价指标,目前被广泛用于水资源管理。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对于深入认识海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状况及指导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历史气象资料对14种农作物的作物系数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对海河流域1958—2017年主要作物水足迹进行核算、分析其历史演变过程,基于单位水足迹和单位水价值理论对作物耗水结构进行划分,为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基于水足迹、广义水资源量和水资源可利用量等指标改进水资源压力指数,并对海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日尺度田间水量平衡法对海河流域1958—2017年14种农作物的蓝水、绿水及灰水足迹进行核算并分析其历史演变特征。海河流域蓝水足迹、绿水足迹和灰水足迹分别占流域农业水足迹的44%、40%和16%,灌溉用水为海河流域农业耗水的主要来源。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分别占流域农业水足迹的75%和25%。冬小麦、夏玉米、水果和蔬菜为主要耗水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向日葵、甜菜、花生、蔬菜和水果的总水足迹呈上升趋势,其余作物的总水足迹呈下降趋势,说明海河流域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曾发生调整。夏玉米、向日葵、花生、蔬菜和水果的蓝水足迹呈上升趋势,需要更多的水进行灌溉。单位水足迹呈现显着的地区差异性:单位水足迹山西省最高,山东省最低,可能与山西省雨养农业占比最高有关。天津与北京地区生产单位农产品所需的蓝水最多。(2)基于单位水足迹与单位水价值理论对主要农作物的耗水类型进行划分。棉花和向日葵为高度耗水且为中度单位水价值的作物。甜菜、蔬菜和水果的单位水价值最高,且耗水程度较低,耗水结构最优。芝麻为高度耗水且为高度单位水价值的作物。为优化海河流域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可进一步控制棉花和向日葵的种植规模,在不造成水资源压力的前提下,适度扩大蔬菜和水果的种植规模。(3)对水资源压力指数进行改进,据此对海河流域1998—2017年的水资源压力及其历史演变特征进行评价。1998—2017年海河流域总水资源压力指数和蓝水资源压力指数皆呈现下降的趋势,年下降速率分别为0.005和0.027。河南省水资源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主要由于河南省是农业大省,水资源压力较大。其余地区水资源压力呈下降趋势,农业水资源压力明显缓解,北京和天津地区最为明显。不同区域水资源压力显着差异,山西省与北京市的水资源压力指数较低,水资源相对丰盈,山东省的水资源压力指数较高,水资源较紧张,可对山东省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控。(4)基于水足迹增长指数、可用水资源增长指数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对海河流域1998—2017年的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1998—2017年海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性波动起伏,在可持续与不可持续两种状态之间波动。1998年、2000年、2003年、2007年、2008年、2010年、2012年、2015年和2016年的海河流域水资源呈现可持续状态;其余年份海河流域水资源呈现不可持续的状态;其中,2001—2002年、2004—2006年、2013—2014年皆为连续水资源不可持续的状态,水资源可持续性不太乐观,海河流域水资源的节约任重道远。

张浩然[7](2020)在《基于三种评价模型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水环境承载力问题也因此受到更多关注。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有助于合理评估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而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合理配置等决策过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更好地促进水环境与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选取河南省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其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环境等现状,构建了包含3个子系统和20个评价指标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三种评价模型,分别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展开评价研究。同时,运用ArcGis的空间可视化功能展现河南省不同区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2013年至2018年间,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水环境与社会经济总体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得到的河南省近六年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均值分别为0.6010和0.5711,说明河南省水环境承载能力尚处于中等水平,水环境及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仍处于相对不协调的状态。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水环境承载力各子系统进行评价分析,得到水资源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均值为0.4352,处于IV级较差可承载区间;水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均值为0.7894,处于II级较好可承载区间;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均值为0.5824,处于III级中等可承载区间。由此可见,水资源系统是导致河南省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在空间维度下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经研究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规模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其中信阳、南阳、洛阳三座城市的水环境承载能力在全省范围内最为突出,省会郑州市则处在中游水平。本文基于三种不同评价模型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结果,对提高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对策措施的制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王丽媛[8](2019)在《河南省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耦合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与其他省份相比,属中国人口大省,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农业—粮食生产”特色。河南省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的重点开发区,未来几十年将承担人口和产业聚集的重大任务。不论在城市化建设还是农业生产方面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资源承载能力基础之上,河南省水土资源矛盾较为突出,以水土关系为基础探讨河南省水土资源承载力,有利于剖析河南省各地区的水土资源承载状况,以及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时空耦合状况,为统筹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鉴于此,从以下内容开展研究:本文在研读国内外关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及水、土资源耦合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河南省水、土资源现状及问题,以明确水、土资源的现实矛盾;以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单元,运用生态足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分别对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时空分析;采用协调度模型研究了河南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的耦合状况。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生态足迹法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发现(2005年—2015年):(1)河南省人均综合用水生态足迹小幅上升,呈现北部>南部>中部的特征;(2)在生态足迹内部结构中,人均农业用水生态足迹小幅下降,人均工业用水生态足迹小幅上升,人均生活用水生态足迹上升明显,人均水污染生态足迹先增后减。(3)河南省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空间上持续呈现南高北低状态。(4)河南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小幅增加;空间上持续呈现北高南低的差异;其中,信阳市和驻马店市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出现负值(水资源生态盈余)。(2)通过生态足迹法计算,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发现:人均土地资源生态足迹(2005年—2015年):(1)河南省土地资源综合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呈现东部>北部、南部>西部的特征。(2)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明显增加,空间上呈现西部>东部的特征。(3)人均草地生态足迹和人均林地生态足迹都有所增加。(4)人均水域生态足迹2006年下降,之后逐年增长,最高值出现在南部。(5)人均化石能源生态足迹和人均建设用地生态足迹逐渐增长,空间上均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人均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2005年—2015年):(1)河南省人均土地资源综合生态承载力小幅上升,空间上南部高,中部和北部低。(2)河南省绝大多数市域单元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草地生态承载力(无草地分布的除外)小幅下降。(3)人均林地生态承载力(无林地分布的除外)先增加后减少。(4)人均水域生态承载力(无水域分布的除外)平稳中稍有下降。(5)人均建设用地生态承载力先降低后提高,高值地区分布于河南省中西部。人均土地资源生态赤字(2005年—2015年):(1)河南省人均土地资源综合生态赤字先减少后增加,空间上西部低东部高。(2)人均耕地生态赤字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局部地区下降,耕地生态可持续性下降,空间上西低东高。(3)人均草地生态赤字逐年扩大,并按由高到低自中心至四周呈放射状分布,西部低东部高,驻马店市最高。(4)人均林地生态赤字较为稳定,其中,信阳市、鹤壁市和焦作市林地系统处于生态盈余,空间上自中间至四周按由低到高呈放射状分布。(5)水域系统处于生态盈余,最低值持续分布于河南省中部和南部;(6)建设用地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有所减弱。(3)在生态足迹法的基础上采用协调度模型计算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二者的耦合状况(2005年-2015年),发现:(1)河南省人均水土资源生态足迹耦合状态较好,其耦合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极度耦合状态的市域单元集中在河南省北部。(2)人均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整体低于人均水土资源生态足迹的耦合状况,处于中度失调和低度失调的市域单元占绝大多数,且其数量逐渐增加,其中郑州市耦合度一直偏低,信阳市耦合度较高,河南省南部地区最高,中部最低。

李丹丹[9](2019)在《河南省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南省是人口大省,有着较为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对河南省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对河南省水资源安全方面涉及范围较窄,构建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寥寥无几,有必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河南省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分析。基于研究结果,从提高承载力、建立预警组织体系等方面提出保障河南省水资源安全的建议,以期能够缓解水资源危机。本文根据研究区域,描述了河南省自然地理、水资源与水环境等基本概况,分析了构建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目标。根据水资源安全概念和指标构建原则指导下,建立了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其中包含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以及15个预警指标,并构建了无警、轻警、中警、重警等四个预警等级。利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基于2007-2017年的河南省水资源相关数据,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历年河南省水资源安全状态进行评价,通过BP神经网络模型对河南省水资源安全状态进行训练,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预测。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有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河南省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不仅有效,而且贴合河南省实际现状。在2007-2017年间,河南省水资源大部分处于轻警和中警状态,预警指标准则层之间的安全状态存在区别。同时,将2007-2017年的河南省水资源数据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对河南省水资源安全状态进行训练、检验和预警,结果显示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得出预测结果:2018年河南省水资源安全总体处于中警警度;水资源条件处于轻警警度;水资源利用状况处于重警警度;水资源生态状况处于中警警度。

秦娅青[10](2019)在《水足迹视角下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研究》文中提出河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省和粮食输出大省,既要扛稳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又面临农业用水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压力,“粮增水减”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研究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的区域性和结构性分异特征,摸清全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家底,为农业可持续生产提供健康良好的生产生态环境,对保障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和保护水土资源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作为研究区,运用CROPWAT模型和ArcGIS软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与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中蓝绿水足迹占比及市域尺度下的时空分布特征;从蓝绿水视角对全省可供农业生产的水资源量进行计算,应用基尼系数和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模型,分析广义与狭义视角下全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态和空间分布格局,提出相应的农业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对策和措施。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农业生产水足迹及其空间变化特征。2006-2015年间全省冬小麦生产水足迹为0.89m3/kg,夏玉米生产水足迹为0.62m3/kg。在年际变化方面,冬小麦生产水足迹总体呈递减趋势;而夏玉米生产水足迹呈不规律分布,随年际间降水量丰枯而波动较大。在空间分布特征方面,冬小麦生产水足迹高值地市和低值地市分别形成显着的集聚区;夏玉米生产水足迹则非典型性地市较多,分区间集聚性相较于冬小麦更弱。在作物生产耗水构成方面,冬小麦蓝水足迹占比高于夏玉米。(2)河南省地下水位变化及农作物生产对地下水的影响。2006-2015年间全省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以郑州为中心的埋深中心在扩大,从西北向东南蔓延;地下水埋深变幅最大出现在郑州及周边地市,最大值为3.6米。在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的响应分析中,降水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四阶偏相关系数为-0.674,负相关但相关性最强,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分别与地下水埋深呈正相关,但作物种植面积相关性弱于作物产量。(3)河南省广义和狭义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河南省广义农业水资源量为491.22×108m3,其中“绿水”资源量373.32×108m3,占总量的76%;“蓝水”资源量117.90×108m3,占总量的24%。全省平均广义和狭义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分别为3448m3/hm2和828m3/hm2。在全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中,豫北地区及豫南的信阳为匹配格局最佳,总体表现为南北部最优而中部最差。同时相较于狭义匹配格局,广义尺度更能反映实际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4)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策。首先应有效利用降水资源,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其次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施行高效节水生产模式;再次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作物布局;最后对地下水开采进行合理分区管制,建立合理的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二、河南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
    1.2 主成分分析法
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3 综合分析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4.1 强化水资源管理、坚持节水优先
    4.2 加强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4.3 加大引黄力度、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效益
    4.4 严格地下水监管、加快推进水源置换
    4.5 科学调配水资源、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5 结语

(2)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2.2 水资源承载力地域研究进展
        1.2.3 水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4 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循环经济理论
    2.2 内涵界定
        2.2.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界定
        2.2.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征分析
第三章 沿黄河流域九省区概况
    3.1 地理区位状况
    3.2 地形地貌状况
    3.3 气候水文状况
        3.3.1 气候条件
        3.3.2 水文条件
    3.4 水资源状况
    3.5 社会经济状况
        3.5.1 人口数量
        3.5.2 城市化进程
        3.5.3 经济发展水平
        3.5.4 科学技术水平
    3.6 生态环境状况
        3.6.1 生态环境质量
        3.6.2 污染排放
        3.6.3 环境保护治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4.1 模型构建
        4.1.1 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关系
        4.1.1.1 水资源子系统分析
        4.1.1.2 社会子系统分析
        4.1.1.3 经济子系统分析
        4.1.1.4 生态环境子系统分析
        4.1.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4.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1 水资源子系统指标选取
        4.1.3.2 社会系子统指标选取
        4.1.3.3 经济子系统选取
        4.1.3.4 生态环境子系统选取
        4.1.4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筛选
        4.1.4.1 主成分分析法基本原理
        4.1.4.2 KMO与 Bartlett球形检验
        4.1.4.3 主成分结果分析
        4.1.5 评价指标体系二次优化
        4.1.6 评价指标体系可信度分析
        4.1.7 指标数据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4.1.7.1 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2 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1.7.3 指标综合权重
        4.1.8 综合评价模型及分级标准
    4.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评价
        4.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分析
        4.2.1.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1.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3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3.1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3.2 沿黄河流域社会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4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4.1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4.2 沿黄河流域经济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2.5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空演化分析
        4.2.5.1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时序演化分析
        4.2.5.2 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空间演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耦合度模型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空分异特征
        5.2.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2.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演化分析
    5.3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3.1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时序变化
        5.3.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性空间演化分析
    5.4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度时空分异格局
        5.4.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时序变化
        5.4.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度空间分异特征
    5.5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子系统间耦合协调性时空分异格局
        5.5.1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
        5.5.2 沿黄河流域子系统水资源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及政策建议
    6.1 模型构建
    6.2 沿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障碍度诊断
        6.2.1 准则层障碍因子分析
        6.2.2 沿黄河流域上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3 沿黄河流域中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2.4 沿黄河流域下游省份障碍因子分析
    6.3 提升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6.3.1 青海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2 四川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3 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4 宁夏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5 内蒙古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6 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7 山西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8 河南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3.9 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资源生态足迹理论探究及参数确定
    1.1 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方式
        1.1.1 生活用水足迹
        1.1.2 生态用水足迹
        1.1.3 生产用水足迹
    1.2 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指标
        1.2.1 水资源承载力
        1.2.2 水资源生态赤字或盈余
        1.2.3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模型
        1.2.4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
2 河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
    2.1 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情况
    2.2 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
    2.3 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动态变化
    2.4 水资源压力指数分析
    2.5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4)中牟县农业灌溉合理水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农业灌溉水价定价相关理论基础
    2.1 水价政策的理论基础
        2.1.1 水平衡模型
        2.1.2 水需求的刚性和弹性
    2.2 水价的界定及定价原理
        2.2.1 水价的基本构成
        2.2.2 水价核算
        2.2.3 水价定价相关模型
    2.3 农业灌溉水价的界定及定价原理
        2.3.1 供给者角度分析
        2.3.2 需求者角度分析
        2.3.3 农业灌溉水价的综合形成
    2.4 本章小结
3 中牟县的基本概况
    3.1 研究区人文地理概况
        3.1.1 地理条件
        3.1.2 域内水利条件
        3.1.3 域内经济条件
    3.2 中牟县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3.3 地表水资源数量概况
        3.3.1 水资源分区概况
        3.3.2 降水
        3.3.3 蒸发
        3.3.4 径流
        3.3.5 地表水资源量
        3.3.6 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概况
    3.4 现状供水工程统计
    3.5 中牟县农业灌溉水价现状
        3.5.1 水利工程终端水价
        3.5.2 农民水费实际支出
        3.5.3 灌溉工程维护财政补贴
    3.6 中牟县农业水价改革面临的问题
    3.7 本章小结
4 中牟县农业灌溉水价的制定
    4.1 供水者角度考虑灌溉水价的制定
        4.1.1 全成本水价模型的构建
        4.1.2 灌区水价的核算原则
        4.1.3 灌溉成本水价的核算
    4.2 用水者角度考虑灌溉水价的制定
        4.2.1 中牟县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分析
        4.2.2 中牟县农民心理承受能力分析
    4.3 中牟县农业灌溉水价的综合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水价研究
    5.1 虚拟水与水足迹理论
        5.1.0 政策建议
        5.1.1 虚拟水的基本概念
        5.1.2 水足迹的基本概念
    5.2 粮食作物生产水足迹
        5.2.1 粮食生产水足迹的定义
        5.2.2 粮食生产水足迹的计算
    5.3 单位粮食的水足迹
        5.3.1 单位水足迹的计算方法
        5.3.2 中牟县单位粮食水足迹计算
    5.4 农业水价的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尚未研究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5)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数据来源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1 国外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2.1.2 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2.1.3 国内外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述评
    2.2 相关概念
    2.3 理论基础
        2.3.1 土地资源稀缺理论
        2.3.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3.3 系统论
        2.3.4 短板理论
    2.4 本文理论框架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河南省发展定位与布局
    3.4 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3.4.1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4.2 河南省土地利用特点
        3.4.3 河南省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实证研究
    4.1 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4.2 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4.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2 多指标加权函数模型
        4.2.3 土地资源承载力分级标准
    4.3 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分析
        4.3.1 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时序变化特征
        4.3.2 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4.3.3 河南省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
        4.3.4 河南省分地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障碍因素诊断
5 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预测及提升途径与对策
    5.1 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预测
    5.2 河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途径与对策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和展望
        6.3.1 讨论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海河流域农业水足迹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足迹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1.2.2 农业水足迹的核算及应用
        1.2.3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1.3 存在问题和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思路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土壤、植被
        2.1.3 河流水系
        2.1.4 气候特点
        2.1.5 社会经济发展
    2.2 研究方法
        2.2.1 农作物水足迹的计算
        2.2.2 农业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2.3 数据来源
3 海河流域作物水足迹历史演变趋势
    3.1 作物水足迹量化
    3.2 海河流域水足迹结构特征
    3.3 作物总水足迹历史演变特征
    3.4 小结
4 基于水足迹的作物耗水类型划分
    4.1 单位水足迹历史演变趋势
    4.2 不同地区水足迹的差异
    4.3 河北地区单位水足迹与单位水价值
    4.4 小结
5 基于水足迹的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5.1 海河流域水资源压力指数的演变过程及特征
        5.1.1 水资源压力指数的时间演变过程及特征
        5.1.2 水资源压力指数的分区特征
    5.2 海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与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三种评价模型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水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进展
        1.2.2 国内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2.3 国内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1.2.4 水环境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
    2.1 水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
        2.1.1 水环境承载力的由来及概念
        2.1.2 水环境承载力的特点
        2.1.3 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2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
    2.3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趋势
3 河南省水环境相关概况
    3.1 地理自然概况
    3.2 水资源和水环境概况
        3.2.1 降水量
        3.2.2 地表水资源量
        3.2.3 地下水资源量
        3.2.4 水资源供需现状
        3.2.5 水环境现状
        3.2.6 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社会经济概况
        3.3.1 人口
        3.3.2 经济
        3.3.3 居民生活
4 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待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4.2.2 指标筛选
        4.2.3 核心指标体系的确立
        4.2.4 指标解释
    4.3 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分级标准的确定
5 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1.1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
        5.1.2 数据处理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熵权法
        5.2.3 综合权重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3.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3.2 时间维度评价分析
        5.3.3 空间维度评价分析
    5.4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4.1 时间维度评价
        5.4.2 空间维度评价
    5.5 基于BP神经网络算法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5.5.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5.5.2 时间维度评价
        5.5.3 空间维度评价
    5.6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6.1 时间维度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6.2 空间维度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5.7 提高水环境承载力对策措施的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8)河南省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耦合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理论基础
    1.3 水土资源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3.2 国内外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3.3 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1.3.4 水土资源承载力耦合研究进展
        1.3.5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水土资源现状分析
    2.1 河南省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
        2.1.1 河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2.1.2 河南省社会经济概况
    2.2 河南省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2.2.1 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2.2.2 土地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2.3 河南省水土资源关系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 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
    3.1 水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结果与分析
        3.2.2 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结果与分析
        3.2.3 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结果与分析
    3.3 水资源承载力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
    4.1 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构建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人均土地资源生态足迹结果与分析
        4.2.2 人均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结果与分析
        4.2.3 人均土地资源承载力生态赤字
    4.3 土地资源承载力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水土资源承载力耦合分析
    5.1 水土资源承载力耦合分析框架
    5.2 水土资源承载力耦合模型构建
    5.3 水土资源承载力耦合分析支撑数据
    5.4 结果与分析
        5.4.1 人均水土资源生态足迹的耦合结果与分析
        5.4.2 人均水土资源生态承载力的耦合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水资源生态足迹
        6.1.2 土地资源生态足迹
        6.1.3 水土资源承载力的耦合分析
    6.2 水土资源承载力调控措施
    6.3 可能的创新点
    6.4 研究不足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河南省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水资源安全的研究
        (二)国内外水资源预警的研究
        (三)已有研究成果和不足
    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方法
        (一)主客观综合赋权法
        (二)层次分析法
        (三)功效系数法
        (四)BP神经网络模型
    五、研究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河南省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区域的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水资源和水环境概况
        (三)社会经济概况
    二、构建预警指标体系的目标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二)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实行全面节约用水
        (三)最大程度的保护水资源的质与量
    三、预警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四、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一)水资源安全的概念
        (二)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构建预警指标的步骤
        (四)预警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五、确定预警指标的权重
        (一)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二)指标层权重的确定
第三章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河南省水资源安全评价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功效系数法
        (二)数据来源
    二、预警指标的满意值与不允许值
    三、预警指标的功效系数
    四、水资源安全状态描述
    五、警源追踪
    六、信号显示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河南省水资源安全预警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BP神经网络模型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BP神经网络的参数设计
    三、BP神经网络的训练
    四、BP神经网络的检验
    五、BP神经网络模型预警分析
第五章 河南省水资源安全政策建议
    一、提高水资源安全承载能力
        (一)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严格控制用水总量
        (三)统筹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可承载能力
    二、完善水资源安全预警组织体系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
        (二)发挥行业组织的协调作用
        (三)号召企业的积极响应
    三、建立健全水资源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和处理机制
        (一)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二)完善预警结果处理制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水足迹视角下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虚拟水研究进展
        1.2.2 农业水足迹研究进展
        1.2.3 粮食生产对地下水影响研究进展
        1.2.4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水资源概况
        2.1.3 土地资源概况
        2.1.4 社会经济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区域划分
        2.2.1 数据来源
        2.2.2 区域划分
3 基于水足迹的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耗水特征分析
    3.1 农业水足迹计算方法
    3.2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特征
    3.3 作物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变化分析
        3.3.1 降水量年际变化特征
        3.3.2 年际变化特征
        3.3.3 空间分布特征
        3.3.4 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地下水对作物生产的响应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蓝绿水视角下河南省农业水资源量分析
    4.1 广义农业水资源量概念界定及计算方法
        4.1.1 概念界定
        4.1.2 计算方法
    4.2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分析
        4.2.1 农业水资源量总体分析
        4.2.2 广义农业水资源量总体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5.1 河南省农业土地资源分析
    5.2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空间分布
    5.3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研究
        5.3.1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研究方法
        5.3.2 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合理配置措施
    6.1 加强降水资源利用
    6.2 提高粮食生产用水效率
    6.3 适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6.4 水土资源规划利用与保护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河南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水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及对策[J]. 郑二伟,郭蓉蓉,冯娟娟.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0(10)
  • [2]沿黄河九省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障碍因素研究[D]. 唐家凯. 兰州大学, 2021(09)
  • [3]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河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分析[J]. 沈玉洁.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0(06)
  • [4]中牟县农业灌溉合理水价研究[D]. 袁浩瀚.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全江涛. 河南大学, 2020(02)
  • [6]海河流域农业水足迹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D]. 曲唱.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7]基于三种评价模型的河南省水环境承载力研究[D]. 张浩然.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8]河南省水土资源承载力时空分异及其耦合特征研究[D]. 王丽媛. 河南大学, 2019(01)
  • [9]河南省水资源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D]. 李丹丹. 河南大学, 2019(01)
  • [10]水足迹视角下河南省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研究[D]. 秦娅青.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河南省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