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山水电站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大朝山水电站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一、大朝山水电站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望雪[1](2019)在《澜沧江梯级水电开发对沉积物营养盐扩散通量及反硝化速率的影响》文中认为澜沧江流域梯级电站的建设改变了原河流水文及物质输移过程,不同河段沉积物间隙水氮盐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亟待明确。本文选取澜沧江(云南境内)干流自然河道与梯级水库段为研究对象,监测了间隙水和上覆水营养盐及环境因子,分析了氮盐的空间分布差异及其与影响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反硝化速率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澜沧江不同河段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与NO3-N空间差异显着,18年冬季NO3-N含量自然河道段显着高于水库段,NH4-N含量水库段显着高于自然河道段。在各水库垂向上沉积物间隙水NH4-N浓度较高且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上覆水NH4-N浓度较低;NO3-N浓度在间隙水中较低,在上覆水中浓度较高。(2)水库段表层沉积物上覆水DO含量沿程降低且电导率在冬季自然河道高于水库段。自然河段表层沉积物温度低于水库段,在水库内温度随着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高。ORP在自然河段为弱氧化态至弱还原态的过渡状态,水库内呈弱还原态至还原态,垂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还原环境增强,沉积物处于中性弱碱性环境。(3)梯级水库段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与pH值、ORP和Temp显着负相关,TN与ORP和pH值显着负相关。NH4-N由间隙水向上覆水扩散,沉积物为“源”;NO3-N由上覆水向间隙水扩散,沉积物为“汇”。自然河道段pH值为氨氮和硝氮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子,梯级水库段则为ORP和SpCond。(4)水库段微生物ACE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自然河段,水库内群落多样性更高,流域夏季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高于冬季。自然河道段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水库段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自然河段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水库段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和微小杆菌属。自然河道段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很高,SpCond和Temp是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最主要影响因子(P<0.01)。(5)澜沧江沉积物不同河段的反硝化速率具有差异,上游自然河段反硝化速率更高,水库段内小湾样点反硝化速率远高于其他水库,在各库内反硝化速率均在表层沉积物中较低,在垂向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6)沉积物中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为amoA>napA>nirS>nirK>nosZ,amoA和napA与其它基因在数量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层沉积物中amoA基因丰度与ORP显着负相关,与Temp显着正相关;napA基因丰度与NO3-N和温度显着正相关;nirK基因丰度与NO3-N极显着正相关。

杨松,甘小泉,黄子炎,魏尚朝[2](2018)在《桑河二级水电站河床坝基工程地质与建基面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桑河二级水电站坝基采用岩体预测、动态优化和物探方法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分析坝基工程地质条件,最后确定利用弱风化岩体中下部作为河床大坝坝基的持力层。该方法优化了建基面的选择,能够提高坝基稳定分析计算精度,并提出了合理的工程处理措施,节省工程投资和减少施工时间,为提前蓄水和发电创造了有利条件。

宋平[3](2017)在《册亨县文达水库坝基工程基本地质条件评价》文中指出在水库坝基工程建设中,对坝基基本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对确保坝基温度、避免坝基渗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做好水库坝基工程基本地质条件分析和评价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在介绍册亨县文达水库坝基工程地质的基础上,详细的评价了水库坝基的基本地质条件,并对坝基的边坡稳定性和防渗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李宝全,蒋正伟,汪志刚[4](2016)在《糯扎渡水电站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文中研究指明糯扎渡水电站坝基主要为花岗岩,构造发育,风化复杂,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大。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右岸构造软弱岩带的不均匀变形和渗透稳定问题,左岸倾向坡外结构面引起的坝基边坡稳定问题。从基本地质条件入手,分析了坝基工程地质问题、介绍了针对工程地质问题所采取的工程处理措施和实施效果。

李刚[5](2015)在《叶巴滩水电站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及破裂岩体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深部破裂弱化岩体结构、降低岩体质量及劣化岩体强度,开展深部破裂发育特征及岩体质量评价对深部破裂成因机理、边坡稳定性、硐室稳定、岩体可利用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深部破裂为例,采用现场调查、声波测试及地震波CT成像技术,揭示深部破裂的空间发育特征、破坏特征;基于深部破裂空间分布特征、变形破坏特征、赋存地应力环境及其与构造空间关系,提出深部破裂分类与变形模式;基于深部破裂特征,引入结构面(破裂面)间距、纵波波速值、结构面(破裂面)性状,建立深部破裂新的岩体结构类型及划分方案;基于RMR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引入破裂岩体的“岩体体积破裂数K”,建立适用于深部破裂岩体修正RMR分级方法;依深部破裂岩体的现场试验、室内试验、修正RMR值及纵波速值为基础,采用霍克布朗破坏准则获得包含各类型深部破裂岩体的强度参数。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根据深部破裂基本特征,可将叶巴滩水电站坝址区深部破裂定义为:“分布于常规风化卸荷带以里,受控于断层、长大裂隙或缓倾角错动带,局部间隔发育的单条张开宽度较大或一段密集发育呈微张状态的张性空缝,或表现为充填砂糖状岩屑的破碎带,一般微风化,局部受后期地下水作用”。(2)深部破裂在两岸基本对称发育,低中高高程均可见出露,水平发育深度一般距岸坡约为80150m之间,水平深度随高程的降低逐渐变浅。(3)基于深部破裂张开宽度、密度、纵波波速值、风化等级等量化指标,结合赋存地应力环境及其与构造空间关系,可将坝址区深部破裂划分为:轻微松弛型、中等松弛型和强烈松弛型三个类型与“张剪性深部破裂”、“压剪性深部破裂”和“张性深部破裂”三种变形破坏类型。(4)在宏观地质特征方面,轻微松弛型、中等松弛型和强烈松弛型存在明显区别。破裂面张开宽度随松弛程度逐步加剧而增大,由毫米级增加至厘米级;而风化程度、波速值、RQD则随松弛程度逐步加剧而减小,轻微松弛型多表现为弱风化,波速值大于4500m/s,RQD>70%,强烈松弛型则多呈微风化,波速值小于3000m/s,RQD<50%。(5)依平硐揭露深部破裂为基础,采用地震波CT成像技术,提出以地震波速(小于4500m/s)、断层作为终止边界的综合辨识方法。(6)基于结构面(深部破裂)密度、纵波速值、结构面(深部破裂)性状等指标,提出包含深部破裂的新岩体结构类型:“深部破裂块状结构”、“紧密次块状结构”和“紧密镶嵌结构”。“深部破裂块状结构”与“紧密次块状结构”结构面间距差异较小,间距均大于30cm,“紧密镶嵌结构”结构面间距为1030cm;“紧密次块状结构”和“紧密镶嵌结构”岩体纵波波速值均大于4450m/s,“深部破裂块状结构”岩体纵波波速值小于4450m/s。(7)引入深部破裂岩体的“岩体体积破裂数K”,对RMR分类方法进行修正,建立适用于深部破裂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可考虑深部破裂张开宽度、密度、充填物等对岩体质量劣化。分级结果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与宏观地质特征及现场测试结果吻合性较好,轻微松弛型岩体为Ⅲ1(RMR=5160);中等松弛型深部岩体为Ⅲ1Ⅲ2(RMR=4152);强烈松弛型岩体以Ⅲ2Ⅳ(RMR=3044)为主。(8)以现场试验、室内三轴试验及修正RMR评分为基础,采用霍克布朗破坏准则,获得三种类型深部破裂岩体变形模量与强度参数。轻微松弛型变形模量平均值最大,约为17Gpa,中等松弛型、强烈松弛型平均值分别为轻微松弛型的65%和40%。轻微松弛型岩体强度参数f为0.951.15,c为1.151.50MPa;中等松弛型岩体强度参数f为0.751.00,c为0.901.15MPa;强烈松弛型岩体强度参数f为0.550.80,c为0.700.95MPa。

王自高[6](2015)在《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四纪大型松散堆积体是一种成因多样、组分复杂、结构无序、土石混杂堆积的特殊地质体,与岩(土)体相比,构成堆积体的物质成分变异性很大,且空间结构较为复杂,其衍生地质灾害具有多发性、复发性和随机性特点,受到了地质学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新的重要研究对象。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山区河谷地带地质灾害发育,大型堆积体分布广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包括水利水电资源开发、矿山开采、交通建设等)越来越强烈,其强度已超过国内、外其他地区,与堆积体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突出,对工程建设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是工程开发建设中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对西南地区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稳定性及其成灾特点与防治措施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具有探索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研究、探索西南山区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预防治理措施,作者先后参与了20几个涉及大型堆积体问题的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及堆积体稳定性专题研究工作,参与了野外地质调查、现场试验、成果审核、处理方案评审及堆积体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同时,结合研究课题,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大型堆积体分类研究。结合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征对堆积体进行系统分类。(2)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结合西南地区河谷堆积体发育分布特征,对堆积体的成因机制及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3)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综合勘察技术研究。结合大量工程实践,对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实验手段与方法、以及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与分析。(4)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包括堆积体界面形态、物质构成、结构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及强度特征等。(5)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包括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失稳模式及堆积体变形的时空效应等。(6)大型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包括堆积体稳定性特征、堆积体工程边坡稳定、库岸再造稳定、地基稳定分析评价及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等。研究紧密结合西南地质环境特征及深切河谷地区水电工程建设实际,以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为基础,以工程地质勘察及试验研究为手段,以大型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为核心,以大型堆积体稳定问题分析为主线,依托已建、在建或正在进行前期勘测设计的大型水电工程,对20几个典型的大型堆积体工程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来研究大型堆积体在工程建设活动(如工程开挖、地基处理、水库蓄水等)条件下的变形稳定性、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及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对30余项西南河谷地带大型堆积体专题研究资料、150余项技术文献资料和相关规程规范及学术交流资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在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分析、勘察技术方法、工程地质特性、变形破坏特征及稳定性分析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近年来西南地区水电工程(包括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及水库工程)典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处理措施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总结,提出了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建议。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和总结,取得了具有一定理论创新,并能指导大型堆积体工程勘察与试验、变形稳定性分析及进行有效工程处理的经验方法和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根据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堆积体地质特征,按堆积体要素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按粒度组成、结构特征及空间形态特征等进行的工程地质分类,并从工程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简明实用、从宏观到微观”的原则,首次提出了河谷型大型堆积体三级分类及基于稳定性评价为基础的工程地质综合分类方案。(2)结合对西南地区河谷堆积体空间发育分布规律及动力地质作用的分析与总结,首次提出了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灾变成因、多期成因及混合成因机理与时空演化特征。(3)基于对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与试验的实例总结与分析,提出了水电工程不同设计阶段及不同成因大型堆积体勘察技术要求,以及“3S”等新技术为指导,地质测绘为基础,工程物探为辅助,工程勘探为重点,试验研究为支撑、各种手段相互验证”的综合勘察技术方法。(4)对不同成因大型堆积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及渗透特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堆积体物质成分多样性、结构特征不均一性、力学性质差异性及材料介质非连续性等土石混合堆积物特点,提出了堆积体物理力参数选取的综合比较分析方法及典型堆积体抗剪参数参考值,并分析和探讨了堆积体强度特征。(5)在总结不同成因的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开挖牵引型、加载推移型、库水作用型、暴雨渗透型、地震促发型、洪水冲刷型及综合诱导型”等七种大型堆积体诱发变形失稳的基本模式,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提出了堆积体变形空间效应与时间效应。(6)对堆积体稳定性影响因数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了堆积体具有天然稳定性、潜在不稳定性、动态稳定性及空间稳定性特征;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堆积体工程边坡、库岸再造及地基稳定的安全控制标准及分析评价方法;同时,结合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探讨了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措施。本文研究成果不仅对西南山区河谷水利水电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及矿山工程建设中大型堆积体的勘察、设计、治理与灾害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西北乃至东南亚目前正在开发或即将开工建设的大量类似工程也具有参考或借鉴价值。本文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

游敏[7](2012)在《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质量及利用标准研究 ——以澜沧江黄登水电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澜沧江黄登水电站坝高202m,为我国第一座超高混凝土重力坝(现行重力坝设计规范规定:对于坝高超过200m的混凝土重力坝设计应作专门研究。鉴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达到200m坝高的混凝土重力坝,本文把坝高超过200m的称为超高混凝土重力坝),由于超高坝荷载大,库水压力高,理论、技术、经验缺少,因此搜集国外超高重力坝和我国坝高100-186m量级的高混凝土重力坝成功修建的理论、技术和监测成果为基础,以世界最高混凝土重力坝Grande Dixence已知的坝基岩体、设计断面、试验力学参数、以及近20年的变形观测数据,用有限元进行实际力学参数的反演去揭示285m超高混凝土重力坝所要求的坝基基本岩体质量,借此去预测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对地基岩体的要求。黄登水电站坝基岩体为角砾熔岩夹少量薄层凝灰岩,主要为坚硬岩体,左岸岩体表观结构良好,但波速低,岩体力学参数也较低,此种岩体能否满足重力坝对坝肩岩体强度和变形的要求,以及如何评价和选择河床部位超高混凝土重力坝的建基岩体是目前水工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论文以黄登水电站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质量和建基面选择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从影响坝基岩体质量的因素出发,优选出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代表性指标: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结构面间距、吕荣值、声波纵波速、变形模量、抗剪断强度。选取变形模量作为评价坝基岩体质量的控制性指标,并对各指标的对应性进行了研究。(2)在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获得的大量现场资料,通过多种研究,分析了超高坝坝基为不同类别岩体以及坝基相同而坝高不同时的应力、位移、破坏模式和安全系数,总结出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利用岩体不得低于Ⅲ1类。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建200m级以及百米级重力坝坝基岩体情况,提出了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利用标准及基本的量化指标。(3)得出坝高>340m,抗震烈度为7度时,坝基岩体即使为Ⅰ级岩体也满足不了抗滑稳定性要求,即对于混凝土重力坝来说,坝高340m可能是其极限高度。(4)黄登坝址区两岸岩体具有明显的“松弛块状结构”。岩体块度大,按结构面间距应划为次块状-整体状结构,对应岩级应为Ⅲ1-Ⅰ级,按规范为高坝直接利用的优良坝基。但波速、变形模量却较低,按波速、变形模量为高坝不可利用岩体。为了能正确地评价岩体结构,采用以结构面间距为第一指标,辅以反映结构面紧密程度的波速作为补充进行坝址区岩体结构划分。左岸岩体受成组发育的卸荷长大裂隙影响岩体结构明显差于右岸。(5)坝址区岩体的风化、卸荷松弛特征是黄登水电站坝基利用岩体评价中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左岸岩体风化、卸荷较为突出。采用多种量化指标对坝区岩体进行风化、卸荷评价,得出高程越高,岩体风化卸荷深度越大,左岸风化卸荷深度大于右岸。(6)根据建立的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利用标准,对黄登坝址区岩体进行质量评价,结合现场变形试验以及波速测试等数据,得出黄登坝址区岩体利用上限,并对选出的建基岩体进行了校核,证明所选的建基岩体满足黄登超高混凝土重力坝的应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

张勇[8](2010)在《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电工程前期勘探工作大多集中在两岸坝肩,而坝高最高、荷载最大的河床或深厚覆盖层下坝基岩体,仅通过少量的钻孔有所揭示,无法直观观察,更谈不上开展现场试验;通过坝基地段较为分散的有限的点上的勘探,多数是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选择了建基面位置;至施工图阶段,依照招标设计文件,就一挖到底,直接开挖至设计建基面位置。因而,建基岩体的利用是否合理,建基面位置选择是否最优等等,留下了较多的悬念。针对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工程地质评价中的上述问题,在开挖至设计建基面之前的中间阶段——“前开挖”阶段,借助大面积施工场面、大规模施工设备,采用新的检测方法、技术手段,对坝基岩体开展超前信息分析,获得岩体的各项工程地质信息,尤其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尚未开挖的坝基深部岩体及时进行检测、分析,对开挖面以下坝基岩体作精确预报、评价,并及时反馈各项信息,开展设计调整,动态分析、评价建基岩体工程地质特性,并最终服务于建基岩体质量的合理评价及建基面位置的优化选择。本文以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全面的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工作,介绍了整套超前信息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最终工程岩体得到了充分的合理利用,并优化了建基面。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性软弱层带的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针对龙开口水电站坝基开挖过程中揭露的规模较大的软弱层带,在现场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超前信息分析,并随着施工的进程随时进行追踪检验,对控制性软弱层带对建基岩体的影响进行了预测、评价,判断软弱层带至建基面位置后宽度变窄、规模变小,无需调整建基面开挖深度。开挖至建基面后揭露情况与超前分析成果一致。(2)缓倾角结构面的超前信息分析及原地判别超前分析、判断建基岩体深部是否存在连续性的规模较大的缓倾角弱面;对已局部揭露的缓倾弱面在岩体深部的分布特征及范围开展超前信息分析。对缓倾角硬性结构面开展原地判别,在精细的现场结构面实测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对建基岩体具有实际意义的面连通率的计算方法,并对缓倾硬性结构面对坝基岩体稳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3)对建基岩体质量开展超前信息分析,并采用多种方法对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借助三维实体模型对岩体质量进行直观展示,超前对建基岩体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对质优岩体予以保留,对质差岩体作好工程处理预案,整个施工地质工作均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开挖至建基面后再次检验,超前分析成果准确,建基岩体质量满足要求。(4)介绍了多个现场岩体力学试验新技术,并应用于工程实际:①自载式地基变形试验以导师及研究组开发的自载式地基变形试验,论述试验方法和过程,经多个工程实际应用,评价试验成果的可靠性,并由296个试验样本建立的变形模量-声波波速关系式: Ln ( E0 )= 3.098?Ln(Vp)?23.53,相关系数高,且有一定的安全裕度,具有普遍应用意义。依照关系式对龙开口水电站深部建基岩体变形模量进行了分析,并在开挖至建基面后再次开展变形试验,与超前分析成果基本一致。②自载式现场大剪试验对传统大剪试验进行改进,介绍导师及研究组开发的可在任意地段开展的大剪试验方法,论述试验方法和技术手段,尤其对于河床坝基勘探阶段无法开展现场大剪试验的地段,在施工阶段采用新开发的试验技术,快速获得强度参数,作为整个工程评价、验收资料系统的重要补充。③软弱层带原位条件下变形模量预测研究介绍导师及研究组新开创的不揭去软弱层带上覆较完整岩体的整体多层介质变形试验方法和获得各层介质变形模量的理论公式,在现场开展了相应的对比试验,又采用有限元进行了反演分析,以多种方式对原位条件软弱层带变形模量开展预测研究。由试验成果对龙开口水电站坝基软弱层带进行了推算,判断具有较高的变形模量。(5)建立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体系,对超前信息分析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以整个体系当中多种信息的综合、多项因素的联动、多个过程的运转,对龙开口水电站河床建基岩体进行了超前信息分析,并确定了建基面优化位置,最大优化深度13m,减少基础开挖和大坝混凝土工程量约30万方,节省工程投资达亿元以上,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6)全面建立了工程技术档案,从超前分析、追踪检验直至反馈分析的各项数据文件和信息资料,均分类归档,建立了数据量庞大、内容丰富的工程档案,为建基面的优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为工程运行、安全评价准备了充分的资料。

白俊光[9](2009)在《高地应力峡谷高拱坝坝基开挖扰动效应与反弧开挖形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围绕高地应力地区峡谷高坝坝基开挖扰动效应与河床坝基反弧形开挖形式优化问题,以拉西瓦高拱坝坝基开挖设计为应用背景,就高地应力峡谷区复杂地应力场的非线性反演方法、坝基开挖扰动与锚固支护效应、坝基反弧形开挖形式设计优化以及坝基岩体工程力学性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程设计方案。主要内容包括:(1)在对目前几种典型地应力反演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反演正算”原理,基于地应力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确定性数值计算方法,考虑地应力随埋深的非线性分布特征和岩体非线性力学特性,通过综合集成神经网络的自学习功能和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首先研究并提出了一种高地应力峡谷区复杂地应力场的非线性反演方法;进而以实测资料为依托,开展了拉西瓦工程地应力场的非线性反演,分析了高地应力峡谷区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2)在上述地应力非线性反演结果基础上,通过详细仿真,模拟坝基开挖步序与锚固支护等施工过程,对拉西瓦高地应力峡谷坝基开挖扰动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根据拉西瓦工程坝基岩石真三轴试验结果提出了拉西瓦工程坝基开挖破坏区的确定方法;通过多方案对比分析获得了高地应力峡谷坝基开挖后的应力、变形与屈服破坏等开挖扰动特征;揭示了锚固措施对坝基开挖扰动应力、变形及屈服破坏的加固支护效应;讨论并提出了关于高地应力峡谷坝基开挖扰动与锚固效应的若干重要结论。(3)根据拉西瓦拱坝坝基的地质条件和高地应力环境,确定了拉西瓦高拱坝建基面高程;针对高地应力区狭窄河谷而提出的。首次提出了对高地应力峡谷坝基采用反弧形开挖形式的设计优化理念;进而采用平面和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针对新提出的反弧形开挖形式和常规的平底开挖形式的卸荷变形、应力分布特征、岩体强度安全度屈服破坏范围以及坝体应力状况等开展了全面的比较研究,论证了拉西瓦坝基采用反弧形开挖形式的合理性和先进性。(4)采用物探手段以及钻孔摄像等多种手段,对施工过程中拉西瓦河床坝基岩体工程性状开展了现场综合测试,实测确定了拉西瓦坝基岩体在开挖锚固下的卸荷松弛带厚度,验证了反弧形开挖与分步开挖锚固能较好解决高地应力峡谷坝基开挖卸荷问题,可更好地适应和满足高地应力峡谷坝基施工与建设的安全要求,从而表明了本文对拉西瓦坝基开挖扰动效应研究以及反弧形开挖形式优化设计的技术思路是成功的。本文的研究成果对类似高地应力峡谷坝基工程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王昆,杜世民[10](2004)在《大朝山电站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成功处理》文中认为在介绍大朝山水电站枢纽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基础上,针对坝扯、地下洞室群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采取的对策及处理措施。同时介绍在大朝山水电站工程地质工作中,采用的一些方法、理论及取得的经验,经施工开挖的检验,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大朝山水电站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朝山水电站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澜沧江梯级水电开发对沉积物营养盐扩散通量及反硝化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澜沧江流域自然环境与水电站建设现状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湖水-沉积物界面氮素交换研究进展
        1.2.2 沉积物氮循环及其与微生物的关系
        1.2.3 水库建设对沉积物氮形态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野外调查与监测
        2.1.1 样点布设
        2.1.2 样品采集方法
        2.1.3 分析测试方法
    2.2 沉积物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2.2.1 沉积物微生物DNA提取
        2.2.2 16s rRNA基因PCR扩增
        2.2.3 反硝化功能基因测定
    2.3 数据分析方法
        2.3.1 沉积物释放通量计算方法
        2.3.2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2.3.3 沉积物反硝化基因拷贝数计算方法
第3章 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及环境因子时空变化
    3.1 前言
    3.2 澜沧江表层沉积物氮营养盐时空变化特征
        3.2.1 各形态氮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
        3.2.2 各形态氮营养盐季节分布特征
    3.3 澜沧江表层沉积物理化因子时空变化特征
        3.3.1 DO时空分布
        3.3.2 pH值时空分布
        3.3.3 Temp时空分布
        3.3.4 SpCond时空分布
        3.3.5 ORP时空分布
    3.4 讨论
        3.4.1 不同河段沉积物间隙水各形态氮差异分析
        3.4.2 不同河段沉积物间隙水各形态氮与理化因子相关性
    3.5 小结
第4章 间隙水-上覆水氮营养盐特征及扩散通量
    4.1 前言
    4.2 上覆水-间隙水氮盐分布特征
        4.2.1 各形态营养盐空间分布
        4.2.2 各形态营养盐季节分布
    4.3 澜沧江沉积物营养盐扩散通量
    4.4 澜沧江沉积物理化因子分布特征
        4.4.1 ORP垂向分布特征
        4.4.2 pH值垂向分布特征
        4.4.3 Temp垂向分布特征
    4.5 上覆水-间隙水营养盐扩散通量影响因素
    4.6 小结
第5章 澜沧江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5.1 前言
    5.2 澜沧江不同河段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分布规律
        5.2.1 门水平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2.2 属水平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3 澜沧江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时空分布规律
    5.4 澜沧江不同河段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因子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与微生物关系研究
    6.1 前言
    6.2 试验方案
        6.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3 不同河段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特征
        6.3.1 流域沿程反硝化速率
        6.3.2 水库内垂向反硝化速率差异
    6.4 澜沧江沉积物反硝化功能基因特征
        6.4.1 不同河段反硝化功能基因特征
        6.4.2 水库垂向反硝化功能基因特征
    6.5 讨论
        6.5.1 流域功能基因变化的影响因子分析
        6.5.2 流域功能基因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研究

(2)桑河二级水电站河床坝基工程地质与建基面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岩体风化
    2.5 水文地质
    2.6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2.7 坝基岩体质量
    2.8 岩体参数选择
3 建基面选择
    3.1 坝基开挖原则
    3.2 坝基建基面优化选择
4 结语

(3)册亨县文达水库坝基工程基本地质条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水库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岩溶及水文地质
3 坝基工程基本地质条件评价
    3.1 坝型选择
    3.2 建基面的选择
    3.3 坝基抗滑稳定性评价
    3.4 坝肩抗滑稳定性评价
    3.5 坝基坝肩渗漏处理
    3.6 基础开挖边坡稳定性评价
        3.6.1 左岸岸坡稳定性评价
        3.6.2 右岸岸坡稳定性评价
4 结论

(4)糯扎渡水电站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坝基工程地质条件
    2.1 心墙(含反滤区)区
    2.2 坝壳区
3 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1 稳定
    3.2 变形
    3.3 渗漏
4 主要工程处理措施简介
    4.1 开挖支护
    4.2 固结灌浆
    4.3 帷幕灌浆
5 结语

(5)叶巴滩水电站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及破裂岩体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部破裂研究现状
        1.2.2 物探用于岩体破裂探测研究现状
        1.2.3 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地质环境概况
    2.1 区域地质环境
        2.1.1 大地构造部位及区域构造格架
        2.1.2 区域地层岩性
        2.1.3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2.1.4 区域地应力特征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地应力
第3章 坝址区风化、卸荷研究
    3.1 坝址区风化特征研究
        3.1.1 岩体风化特征
        3.1.2 岩体风化带划分界限指标的选取
        3.1.3 地震波CT在平硐间岩体进行风化带划分的研究
        3.1.4 叶巴滩水电站坝基岩体风化带定量划分
        3.1.5 岩体风化总体特征
    3.2 坝址区卸荷特征研究
        3.2.1 斜坡岩体卸荷特征
        3.2.2 常规卸荷分带
        3.2.3 深部破裂(深卸荷)分带
        3.2.4 岩体卸荷总体特征
第4章 坝址区深部破裂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
    4.1 深部破裂定义
    4.2 深部破裂的基本特征
        4.2.1 深部破裂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深部破裂面的发育特征
        4.2.3 深部破裂的条数及所占比例统计
        4.2.4 深部破裂迹长
        4.2.5 深部破裂张开度
        4.2.6 深部破裂岩体的纵波波速值变化特征
        4.2.7 风化状态
        4.2.8 地下水与充填物特征
    4.3 深部破裂变形破坏类型
        4.3.1 边坡侧向卸荷条件下形成的“张剪性深部破裂”
        4.3.2 谷底水平应力集中形成的“压剪性深部破裂”
        4.3.3 受断层或长大结构面控制的“张性深部破裂”
        4.3.4 地球化学特征
    4.4 深部破裂的成因机制
        4.4.1 深部破裂的控制因素
        4.4.2 深部破裂成因分析
第5章 坝址区深部破裂分类研究
    5.1 深部破裂分类研究
    5.2 轻微松弛型深部破裂特征
        5.2.1 空间分布特征
        5.2.2 变形破坏特征
        5.2.3 深部破裂平硐声波波速特征
        5.2.4 RQD特征
    5.3 中等松弛型深部破裂特征
        5.3.1 空间分布特征
        5.3.2 变形破坏特征
        5.3.3 深部破裂平硐声波波速特征
        5.3.4 RQD特征
    5.4 强烈松弛型深部破裂特征
        5.4.1 空间分布特征
        5.4.2 变形破坏特征
        5.4.3 深部破裂平硐声波波速特征
        5.4.4 RQD特征
    5.5 小结
第6章 深部破裂地震CT成像检测及空间发育特征
    6.1 弹性波的基础理论
        6.1.1 弹性形变与弹性介质
        6.1.2 地震弹性波
    6.2 弹性波的传播原理及传播途径
    6.3 CT技术原理及方法
    6.4 现场地震波CT检测系统布设
    6.5 基于地震波CT层析成像的波速降低区空间解释
    6.6 深部破裂硐间地震波CT解释及各类型空间发育特征
        6.6.1 深部破裂解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6.2 深部破裂空间综合成果解释及空间特征
        6.6.3 地震波速值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7章 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7.1 深部破裂带岩体结构分类指标及划分方案
        7.1.1 岩体结构的指标及标准
        7.1.2 三种类型深部破裂带岩体结构划分结果
    7.2 岩体结构划分中存在的问题
        7.2.1 按结构面间距划分岩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7.2.2 完整性系数在评价岩体完整程度中存在的问题
        7.2.3 深部破裂面的性状效应
    7.3 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的划分方案提出及划分
    7.4 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的划分结果及空间特征
        7.4.1 不同类型深部破裂岩体结构划分结果
        7.4.2 不同岸别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特征
        7.4.3 不同高程深部破裂岩体结构特征
第8章 深部破裂岩体质量分级及力学参数评价
    8.1 国内外岩体质量分级(分类)
    8.2 深部破裂岩体质量评价
        8.2.1 比尼奥斯基(BIENIAWSKI)的地质力学分类(RMR)
        8.2.2 比尼奥斯基(BIENIAWSKI)的地质力学分类(RMR)的修正
        8.2.3 采用纵波波速获得RMR值
        8.2.4 深部破裂岩体质量分级结果
    8.3 深部破裂岩体力学参数取值研究
        8.3.1 深部破裂岩体变形参数取值研究
        8.3.2 岩石抗压强度及经验参数M,S值研究
        8.3.3 利用霍克-布朗破坏准则获取岩体强度参数研究
第9章 结论
    9.1 论文主要结论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堆积体成因与分类
        1.2.2 堆积体综合勘察技术
        1.2.3 堆积体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1.2.4 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
        1.2.5 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1.2.6 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分类
    2.1 西南地质环境特征
    2.2 堆积体要素分类
        2.2.1 规模大小分类
        2.2.2 形成时间分类
        2.2.3 成因类型分类
        2.2.4 结构特征分类
        2.2.5 物质组成分类
        2.2.6 稳定状态分类
        2.2.7 堆积地点分类
        2.2.8 动力成因分类
        2.2.9 动力地质作用类型分类
    2.3 工程地质分类
        2.3.1 按粒度组成分类
        2.3.2 按结构特征分类
        2.3.3 按空间形态特征分类
    2.4 工程地质综合分类
第3章 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3.1 堆积体空间发育分布特征
        3.1.1 河谷堆积
        3.1.2 断裂活动带堆积
        3.1.3 特殊岩性组合堆积
    3.2 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3.2.1 动力地质作用分析
        3.2.2 大型堆积体综合成因分析
        3.2.3 大型堆积体时空演化特征
    3.3 典型堆积体成因机制分析
        3.3.1 河流深厚覆盖层(堆积体)
        3.3.2 大型冰水堆积体
        3.3.3 大型混合堆积体
第4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勘察与试验研究
    4.1 地质勘察内容与要求
        4.1.1 不同设计阶段堆积体勘察要求
        4.1.2 不同成因堆积体勘察要求
        4.1.3 不同地点堆积体勘察要求
    4.2 地质勘察技术手段与方法
        4.2.1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4.2.2 工程地质勘探
        4.2.3 工程物探
        4.2.4 3S技术
        4.2.5 综合勘察技术
    4.3 大型堆积体试验研究
        4.3.1 试验内容与要求
        4.3.2 工程实例分析
    4.4 大型堆积体工程勘察经验总结
第5章 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5.1 堆积体界面特征
        5.1.1 堆积体界面形态特征
        5.1.2 堆积体界面结构特征
    5.2 堆积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5.2.1 不同成因堆积体
        5.2.2 不同地点堆积体
        5.2.3 典型堆积体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
    5.3 堆积体物理力学特性
        5.3.1 物理力学特性参数
        5.3.2 堆积体渗透特性
        5.3.3 物理力学参数分析与选择
        5.3.4 工程实例分析
    5.4 堆积体强度特征
        5.4.1 堆积体强度影响因数分析
        5.4.2 堆积体剪切强度特征
        5.4.3 堆积体动力强度特征
第6章 大型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研究
    6.1 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6.1.1 堆积体变形特征与失稳模式
        6.1.2 典型堆积体变形特征与诱发机理分析
        6.1.3 大型堆积体变形的时空效应
    6.2 大型堆积体稳定问题分析
        6.2.1 堆积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6.2.2 堆积体稳定性特征
        6.2.3 堆积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
        6.2.4 堆积体水库岸坡稳定性分析
        6.2.5 堆积体地基稳定性分析
    6.3 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
        6.3.1.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成灾特点及危害
        6.3.2 大型堆积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质量及利用标准研究 ——以澜沧江黄登水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黄登水电站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第3章 坝址区岩体结构特征
    3.1 结构面分级及分布特征
        3.1.1 结构面分级标准
        3.1.2 Ⅲ、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3.1.3 硬性结构面发育特征
    3.2 岩体结构分类方案
    3.3 黄登坝址区岩体结构划分
        3.3.1 左岸、右岸岩体结构
        3.3.2 河床坝基岩体结构
        3.3.3 黄登坝基岩体结构分布特征
第4章 坝址区岩体风化卸荷特征
    4.1 坝址区岩体风化分带研究
        4.1.1 岩体风化分带研究现状及量化分带指标的引入
        4.1.2 风化岩体几个主要代表性量化指标及其相关性分析
        4.1.3 风化岩体几个主要代表性特征指标间关系
        4.1.4 坝址区岩体风化带划分的基本依据及划分标准
        4.1.4.1 坝址岩体风化带划分的基本依据
        4.1.4.2 坝址岩体风化带划分标准
        4.1.5 主要勘探剖面岩体风化分带
    4.2 坝址区岩体卸荷、松弛研究
        4.2.1 河谷应力场分析
        4.2.2 坝址区地形和构造为岩体卸荷提供了有利条件
        4.2.3 黄登坝址主要剖面岩体卸荷综合分带
        4.2.3.1 卸荷带划分代表性指标的选取
        4.2.3.2 主要勘线剖面岩体卸荷分带
    4.3 黄登坝址岩体风化、卸荷特征
第5章 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5.1 现行规范中坝基岩体质量研究(工程地质分类)现状
    5.2 坝基岩体质量评价需考虑的因素
    5.3 分析坝基岩体岩级划分的控制性指标及代表性指标
        5.3.1 代表性指标和控制性指标的选取
        5.3.2 岩体质量分类指标间的对应性分析
第6章 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利用标准与力学参数研究
    6.1 超高混凝土重力坝的关键技术问题
        6.1.1 超高坝的强度问题
        6.1.2 超高坝和坝基的变形问题
        6.1.3 超高坝坝基的利用岩体问题
    6.2 国内外已建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级及力学参数
    6.3. 世界最高重力坝 GRANDE DIXENCE 坝基岩体及综合信息
        6.3.1 Grande Dixence 重力坝工程及地质概况
        6.3.2 Grande Dixence 重力坝变形及稳定性分析
    6.4 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利用岩体标准研究
        6.4.1 不同岩级修建 285m 重力坝的坝基稳定性数值分析
        6.4.2 坝基为Ⅰ级岩体时不同坝高坝基稳定性数值分析
        6.4.3 坝高 200m 时坝基为不同岩级岩体时坝基稳定性数值分析
        6.4.4 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利用标准
第7章 黄登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质量评价及稳定性分析
    7.1 黄登水电站坝址岩体典型特征
    7.2 黄登坝址区岩体质量评价
    7.3 黄登水电站建基面的确定
    7.4 黄登水电站超高重力坝稳定性评价
        7.4.1 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7.4.2 计算结果分析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利用标准研究现状
        1.2.2 施工地质超前预报、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现场岩体力学试验方法
    1.3 当前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4.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4.2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控制性软弱层带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
    2.1 前期坝址弱面勘探成果
    2.2 开挖揭露弱面的超前信息分析
    2.3 软弱层带的追踪检验
        2.3.1 声波检测成果分析与应用
        2.3.2 坝基软弱层带的进一步追踪检验
    2.4 开挖后实际揭露构造与超前分析成果比较
    2.5 小结
第3章 缓倾角结构面超前信息分析及原地判别
    3.1 缓倾弱面的确定性搜索方法
    3.2 缓倾弱面的超前信息分析
    3.3 缓倾硬性结构面连通率统计
    3.4 缓倾硬性结构面的原地判别
    3.5 小结
第4章 岩体质量的超前信息分析及跟踪检验
    4.1 勘探阶段坝基岩体质量分类
    4.2 开挖坝基岩体质量鉴定标准
    4.3 岩体质量超前信息分析及跟踪检验
        4.3.1 15-20 坝段岩体质量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
        4.3.2 21-25 坝段岩体质量超前信息分析及追踪检验
    4.4 小结
第5章 岩体力学参数的超前信息分析及综合判断
    5.1 岩体变形模量的超前信息分析
        5.1.1 传统的承压板法变形试验
        5.1.2 自载式地基变形试验
        5.1.3 变形模量与声波波速对应关系研究
        5.1.4 龙开口水电站建基岩体变形模量超前分析及综合判断
    5.2 建基岩体强度参数的现场测试及成果分析
        5.2.1 常规的现场大剪试验
        5.2.2 自载式现场大型剪切试验
        5.2.3 龙开口水电站23-25 坝段质量较差岩体强度评价
        5.2.4 小结
    5.3 软弱层带原位条件下变形模量预测研究
        5.3.1 软弱层带变形模量的弹性力学理论解
        5.3.2 整体多层介质变形试验方法及测试成果
        5.3.3 常规承压板变形试验成果
        5.3.4 有限元反演
        5.3.5 小结
第6章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的预测、确定
    6.1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选择
        6.1.1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的基本内容
        6.1.2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的要素组成
        6.1.3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研究的机构组成及工作内容
        6.1.4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选择的基本原则
        6.1.5 建基面选择
    6.2 龙开口水电站河床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优化
        6.2.1 前期资料分析河床坝基岩体特征
        6.2.2 现场开挖情况分析河床坝基岩体工程地质条件
        6.2.3 声波测试成果分析及建基面优化
第7章 工程技术档案的全面建立
    7.1 控制性软弱层带资料的分析、归纳
    7.2 缓倾角结构面数据的分析、判别
    7.3 建基岩体质量数据采集和资料分析
    7.4 现场岩体力学试验和岩体力学参数的评价
    7.5 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建基面优化研究技术档案的全面建立
结语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9)高地应力峡谷高拱坝坝基开挖扰动效应与反弧开挖形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地应力峡谷区复杂地应力场的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高地应力峡谷区地应力反演特点及反演方法综述
    2.3 高地应力峡谷区复杂地应力场的非线性反演方法
    2.4 拉西瓦工程高地应力峡谷区地应力场的非线性反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地应力峡谷坝基开挖扰动与支护效应的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工程岩体开挖扰动与锚固效应的数值分析方法
    3.3 拉西瓦高坝坝基的工程地质概况与岩体力学参数
    3.4 拉西瓦坝基开挖与锚固数值模拟的计算模型及方案
    3.5 拉西瓦水电工程高地应力峡谷坝基的开挖扰动效应
    3.6 拉西瓦水电工程高地应力峡谷坝基的锚固支护效应
    3.7 高地应力峡谷坝基工程开挖扰动与锚固效应的若干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地应力峡谷坝基反弧开挖形式的设计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拉西瓦高拱坝坝基反弧开挖形式的优化设计
    4.3 拉西瓦坝基反弧形优化开挖形式的二维有限元验证
    4.4 拉西瓦坝基反弧形优化开挖形式的三维有限元验证
    4.5 坝基反弧形开挖形式对坝体应力改善的有限元分析
    4.6 高地应力峡谷坝基反弧开挖形式的优化分析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拉西瓦坝基开挖的工程岩体力学性状研究
    5.1 引言
    5.2 拉西瓦坝基岩体工程力学性状测试的基本方法
    5.3 拉西瓦河床高地应力坝基岩体的工程性状
    5.4 拉西瓦左岸坝肩岩体的工程性状
    5.5 拉西瓦右岸坝肩岩体的工程性状
    5.6 反弧形开挖及锚固下坝基岩体质量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大朝山水电站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澜沧江梯级水电开发对沉积物营养盐扩散通量及反硝化速率的影响[D]. 望雪. 湖北工业大学, 2019(08)
  • [2]桑河二级水电站河床坝基工程地质与建基面选择[J]. 杨松,甘小泉,黄子炎,魏尚朝. 云南水力发电, 2018(01)
  • [3]册亨县文达水库坝基工程基本地质条件评价[J]. 宋平. 黑龙江水利, 2017(04)
  • [4]糯扎渡水电站坝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J]. 李宝全,蒋正伟,汪志刚. 云南水力发电, 2016(06)
  • [5]叶巴滩水电站边坡深部破裂发育特征及破裂岩体质量评价研究[D]. 李刚.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6]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D]. 王自高.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7]超高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岩体质量及利用标准研究 ——以澜沧江黄登水电站为例[D]. 游敏.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8]高混凝土重力坝建基岩体超前信息分析及优化研究[D]. 张勇. 成都理工大学, 2010(01)
  • [9]高地应力峡谷高拱坝坝基开挖扰动效应与反弧开挖形式优化研究[D]. 白俊光. 天津大学, 2009(12)
  • [10]大朝山电站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及成功处理[J]. 王昆,杜世民. 云南水力发电, 2004(02)

标签:;  ;  ;  ;  

大朝山水电站坝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