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图”互文性叙事主体的产生与特征

“字图”互文性叙事主体的产生与特征

一、“语-图”互文之中叙述主体的生成及其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詹小美,骆红旭[1](2022)在《何以“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基于语图互文的研究》文中认为"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指涉运用视觉修辞的手段,呈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发的历史文化联系。互文共律的语图叙事、互文隐喻的转义生成、互文语境的图像释义构成了语图互文的理论框架;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对话叙事、跨域映射和情景生产,以造型表意和意指空间的对话、"源域"和"目标域"的图式转换、"生存""共生""发展""复兴"的情景创设,构成了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互文之维;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转义""释义"策略,则以承载内容主题和增强参照联想的信息加工,凝练转换装置和深化理解认知的概念迁移,集成情景图像和形构象征解码的文化场域,构成了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互文策略。

朱昱[2](2021)在《清前期五彩瓷的文学图像研究 ——以人物图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以五彩瓷的文学图像并以人物图为聚焦的研究。文章主要围绕五彩瓷文学图像及人物图的缘起、五彩瓷作为图像媒介是如何演绎文学所指涉的语言内容、语言形象是如何演变为图像中的视觉形象等问题展开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除了梳理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形成的基础,还对五彩瓷图像文学特征最显着的几类人物图展开了具体地研究。文章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五彩瓷人物图是如何演绎文学,而总结出语言的形象演变为图像视觉形象的特征和规律,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清前期五彩瓷文学图像及其人物图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向前推进。清前期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建设构成了五彩瓷文学图像的演变基础。文学演变为五彩瓷人物图,还受到清前期文学传播的影响。在文学与图像的交流中,一方面器物上的文学图像,是清代文学口头、文字传播以外,以图像为传播形式的现实存在。而五彩瓷图像作为文学的传播媒介,也借助文学的语言、故事等,促进了器物文化价值的提升和艺术的发展。其二,清前期五彩瓷文学图像中的人物图并非都是该时期的原创,有很多图像是由历史承继而来,而呈现出一脉相承的图像特征。但图像的变迁受到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并随着陶瓷工艺的进步,在不同历史阶段仍然会衍生出新的变化。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及其类型的演变,不仅在于其继承了以往文学图像在表现人物时的传统,还在于其通过五彩瓷的装饰、文人画家的参与,借助文学抒情、叙事的手法,实现了对文学图像的再次演绎。五彩瓷文学图像及人物图对文学演绎的特征,还表现为在装饰的过程中是以释放文学的语象、语意等为目的。而明清以来“以彩为饰”和“以画为饰”的装饰艺术发展,为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对文学的图像演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三,文中在理清了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的形成基础后,还结合具体的五彩瓷人物图,对比图像相关的语言形象,对其文学图像的特征、文学与图像的关系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文中依据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的发展,对其中的三种人物图类型展开个案研究,分别是以谐音寓意为核心的人物寓意图、以诗意呈现为目的的人物诗意图以及以故事情节为聚焦的人物故事图。其四,在五彩瓷人物寓意图中以魁星为例,将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寓意作为研究对象。文中围绕五彩瓷魁星寓意图对文学的图像再现、文学与图像的关系和该寓意图形成的原因进行探究。五彩瓷人物寓意图对文学的演绎是通过从语言文字中提炼图像符号,进而建立可以指代文学寓意的图像。在魁星寓意图中,文学与图像的关系表现为文图相适,而语言文字的寓意演变为图像是以谐音双关为机制实现的。魁星寓意图对语言文字寓意的图像演绎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形式特征,一方面来源于图像的传统,另一方面来源于魁星及其文学寓意的演变,并受到科举信仰和文化的影响。其五,在五彩瓷人物诗意图中,是以人物图像与诗词之间的图像演绎为研究对象,并以耕织图“分箔”中从事蚕桑劳动的女性为聚焦。五彩瓷“分箔”人物图是以版画《御制耕织图》为原型,通过图像的平面迁移、适合演变等形式实现在五彩瓷中的图像再现。五彩瓷对诗词的视觉再现表现为对诗句和诗意的图像演绎。五彩瓷“分箔”诗意图对版画《御制耕织图》的图像迁移,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图像再创造。因此,其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显现为二者的相适与相异。五彩瓷“分箔”诗意图并非仅仅是图像对诗词文学的演绎,该图像的形成还承继了耕织图“观象授时”的传统观念,并在清代表现出以“劝民耕桑”为主旨的文图意识,该图是在这两种思想的引导下实现图像的演绎。其六,在五彩瓷人物故事图中,图像对文学的再现是通过将小说故事中的语言形象、情节等演变为视觉形象,并以章回体小说《三国演绎》中的诸葛亮及其“空城计”的故事与五彩瓷诸葛亮故事图为对象,通过对诸葛亮及其故事的文图溯源,总结了该人物的现实形象特征、语言形象特征以及图像形象特征。五彩瓷人物故事图对这类文学故事的图像演绎,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是以虚实平衡为原则,在文学与图像的关系上显现为虚实参半。而对人物故事的图像再现,则是通过选择文学故事发展的高潮阶段进行图像演绎,并以“顷间性”为原则展开具象化的情节描绘。其七,对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的演变和文化价值进行总结,从五彩瓷人物图的演变特征,文化价值和演变意义,对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的文学图像研究进行梳理。总体而言,本文系统地梳理了清前期五彩瓷文学图像中的人物图,对其形成的基础、人物图的类型进行了总结。在文中着重对不同类型的人物图,围绕其图像的变迁、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文学图像的特征、演变规律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文章从器物的角度对文学与五彩瓷图像相互联系的现象、机制和关系所展开的分析,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扩展了古代文学与图像研究的范畴,打破了五彩瓷艺术以瓷器本体为核心的研究惯性,将其纳入文学背景中,提供了有关陶瓷文学图像的研究经验。

洪妍娜[3](2020)在《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文中研究表明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从幼儿视角出发,同时以满足幼儿需求为创作宗旨的文学。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文化和视觉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从幼儿的日常认知、学习和交流方式来看,视觉文化环境构成了当代幼儿的一个基本生活和文化语境,幼儿以视觉文本作为其观看世界、认识生活的主要媒介,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具备视觉传播功能的电子产品进一步构成了对幼儿文化生活的覆盖和建构。对于以幼儿读者为接受对象的幼儿文学来说,视觉文化正以极强的影响力改变乃至重塑其艺术面貌。幼儿视知觉理论、幼儿视觉素养与幼儿文学理论是理解和思考视觉文化视域中幼儿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走向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前提。顺应视觉文化的潮流,幼儿文学文本的形态呈现出视觉化趋势。例如,幼儿文学文本插图的图像叙事意识逐渐增强;图画书的自觉和兴盛,与视觉文化时代创作、出版和阅读密切相关;在幼儿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符号来呈现刊物特色以及打造图画书板块,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向;当下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更是将幼儿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生产和传播空间;根据网络游戏改编和转化而来的网络游戏书正逐渐成为幼儿文学出版的重要品种。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它始终处在幼儿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并由此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意义。面对幼儿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新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幼儿文学的概念、美学特质与文学功能。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是我们对视觉文化语境中幼儿文学进行艺术考察时,应持有的一个基本立场。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有关幼儿文学创作的童年经验与文化责任的深入思考,对于进一步实现幼儿文学的艺术突破和提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面对新的文化语境,幼儿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文学独有的感性深度,构成了当代幼儿文学理论研究课题。顺应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坚持文字与图像的互文阅读与提升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幼儿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思考当代幼儿文学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视觉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开阔、综合的理论视角把握当代幼儿文学的发展思潮及其特征,进而催生出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对于幼儿文学的理解,同时对于整个儿童文学研究也是大有助益的。

杨静静[4](2020)在《延安文艺的妇女想象 ——以延安文学与版画为中心》文中认为延安文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它既是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文艺的组成部分,又是新中国文艺的基本雏形和未来走向,其文学亦如此。作为革命战斗工具的延安版画展示出一幅幅历史画卷,同样属于延安文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延安文学与版画为中心,从跨学科研究的角度出发,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互文理论、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文本分析等理论资源和方法来考察其中的妇女形象,探讨研究延安文艺的妇女想象。本文对延安文艺妇女形象的考察,以其文学和版画为中心,运用互文性的研究方法,发现延安文学作品与版画中的妇女形象既有独立、并列的关系,也构成了重复、转移、强调、补充等互文关系。二者在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民间文化、文艺政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等因素的影响下,对所塑造的妇女形象形成了高度的一致性,具有政治文艺的特点;同时,由于文学与版画的形式不同,即“诗与画”在构思与表达上的差异,“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莱辛),以及创作者的生活经历、情感和性别身份等的不同、创作诉求的侧重有别,形成了延安文学与版画在妇女形象“书写”上同质建构下裂隙出的异质效应。本文主要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延安文艺对妇女地位的表现。主要论述解放区延安对妇女身份的形塑,使之成为革命参与者、财产拥有者、政治选举者,实现了妇女从无到有的身份认同;在科学文化的启蒙语境中塑造了妇女的新形象——剪发放足、读书识字、讲究科学卫生;具体表现了妇女地位由过去的依附之物到从身体到精神的现在有“权”之人的转变。第二部分:延安文艺妇女形象的类型塑造。对延安文艺妇女形象进行分类探究:第一类是封建落后型妇女;第二类是英雄母亲型妇女;第三类是革命新生型妇女。封建落后的妇女形象与革命先进的妇女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传统夫权社会对女性的戕害以及新政权对封建落后妇女的改造;英雄母亲送子参军,舍私为公、不惧牺牲,同时,战争中的母子因共同的民族主义价值观超越一般血缘伦理关系,重新缔结了新母子关系;以革命为大义的革命新生型妇女被纳入社会公共空间,一方面知识女性接受革命话语的改造,家庭情感变得公共化、组织化与政治化;另一方面农村妇女在边区政府的帮助下展开新生活,表现其思想状态和精神面貌的改造过程。第三部分:延安婚恋题材的互动与悖论。在延安语境下,边区政府以法律条例的形式让女性拥有婚姻自主权,妇女获得婚恋自由;文学作品与版画展示的美满婚姻形成呼应,突出表现政治力量对婚姻关系的强势主导作用。文学作品既书写了女性的婚恋自由,也表现了妇女解放的有限性,揭示了男性贞操观对女性身心的桎梏;在革命队伍中,婚配资源自动向男性干部倾斜,年轻的知识女性陷入被组织“分配”好的婚姻关系中,以及男性以“革命”、“进步”为政治正确理由抛弃“落后”的“糟糠之妻”,遮蔽女性的生命诉求。

李高昌[5](2020)在《先秦文学的图文互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先秦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源头,有形无形地深刻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发展。图文关系是先秦文学重要的文学现象,历经图文一体、图文分体、图文合体等发展阶段。对图文互访关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先秦文学的丰富性有更全面更透彻的认识。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都浅尝辄止,研究中存在着不系统、不深入、片面性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探究图文互访关系的源头文化,破解其背后的文化密码,通过多学科、多维度地观照,力图更全面系统地去了解“图文互访关系”背后古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表达形式,更好地去研究先秦文学!第一章,对先秦文学图文关系的发展和研究状况作出概括,阐释图文互访的含义,探究图文互访关系研究的价值意义和思路方法。第二章,从先秦文学中文对图的模仿和演绎的现象出发,分析先秦文学中文对图模仿和演绎的种类、特点及其成因,对图文互访关系结构下原始先民的思维模式、表达方式、表达形式进行解读。第三章,在先秦文学中,有关图对文的模仿和演绎方面,通过对先秦美术和先秦神话关联的种类、特点和成因跨学科的分析,跟上一章文对图的模仿和演绎形成互补,更深一步地探讨图对文的模仿和演绎这种图文互访关系结构下蕴含的原始先民的思维模式、表达方式、表达形式。图、文模仿和演绎角色的转变体现了先秦从图像符号倾向到语言文字符号倾向的转变趋势。第四章,在图文相互唤起、相互模仿和相互联想方面。从图文互访的单向维度转为双向维度出发,考察图文角色的变化。分析图文互访之间的连接点——“语象”和“物象”的互相唤起、模仿和联想,分别具体对比单式与复合语象对物像的唤起、模仿和联想以及天地自然之物像、人心营构之物对语象的唤起、模仿和联想中的的现象,从表面出发去探究图文深层次、多样化的联系。第五章,在先秦文学图文互访关系的文化内涵方面。首先考察并逐个进行分析先秦文学图文互访社会成因的四个方面:人类意识的进步、图文承载媒介的变化、图文符号地位和角色的转换、国家制度下的文教——象教双重机制;其次通过对先秦文学图文互访文化成因分别从巫术遗传、集体无意识、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表达形式进行四个角度一一展开。通过对先秦时期社会与文化内外双重成因的构架,建构起系统、深入的有关先秦文学图文互访关系社会文化内涵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揭示了先秦文学中图与文的互访关系对先秦文学图文关系乃至古代文学图文关系的影响,探究了图文互访关系与原始先民的思维模式、表达方式、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文学及其图文关系的研究。

钟妮[6](2020)在《论汪曾祺小说的“如画”书写》文中认为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和他的绘画创作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性,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他的两种艺术创作都是以交融相关的姿态出现的,因此可以说汪曾祺的小说具有鲜明的如画特质。汪曾祺借助他的绘画思想勾勒出他如画的文学世界,又经由他的文学世界呈现出诗意、清淡、自然的精神理想。文章主要从小说和绘画的色彩语汇、笔法特点、意象及场景的象征意蕴三个方面对汪曾祺小说的如画书写进行论述,并且探讨汪曾祺小说的如画书写的生成机制,以及这种如画书写所代表的审美追求。如果要谈论小说在形式上的如画性,就避免不了对小说中的色彩元素进行梳理,汪曾祺的小说对于色彩语汇的展现十分精彩,这种对色彩的敏感是汪曾祺小说如画书写的第一佐证;其次,在绘画的笔法方面,汪曾祺继承了中国写意画的笔法传统,其绘画不脱出传统写意画大流,在小说创作的笔法中也适时地对绘画进行了借鉴,引画法入文法,进一步帮助汪曾祺的小说呈现出如画一般的审美效果;最后,借助语象的中介呈现,小说和绘画在意象、场景的范畴更加呈现出相似的特征,在这一层面也再次印证了汪曾祺小说的如画性。汪曾祺小说所呈现出的如画书写特性,究其原因生成于小说和绘画的互相模仿、互相补充和阐释、语言和图像的文本共享之中。文字和图像自诞生之初就存在一种模仿的关系,汪曾祺的小说对绘画的内容、技法进行模仿,并吸取了造型艺术的经验,产生小说如画的效果;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表现形式不同,所以它们呈现的艺术效果也存在差异,当汪曾祺的小说无法呈现一些需要审美经验才能形成想象的画面时,他的绘画可以为此进行补充,当汪曾祺的绘画缺乏一些必要的题款和说明时,他小说的相关语句又为绘画进行了一些阐释,小说和绘画的交映生辉使这两种艺术创作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语言和图像共享同一文本是中国传统艺术源流中常见的艺术现象,在同一文本中呈现的语言和图像必定有一者占据优势地位,但这并不影响二者的和谐共存,汪曾祺绘画作品中常用小说语句入画题款,画出文中,文自画间,为汪曾祺的艺术创作制造双赢。小说的如画书写充分展现了汪曾祺在文学艺术上的独特追求,语言符号是实指的,图像符号是虚指的,汪曾祺用虚指的绘画艺术补充了实指的小说语言艺术,从而在二者之间得到了一种平衡,另外,如画的书写使小说的创作不再孤立,打通了小说和绘画之间的壁垒,印证了汪曾祺“绘画艺术与写作是相通”的艺术态度。在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交融实践中,汪曾祺独具魅力的文学艺术世界被建构起来,如画书写使汪曾祺的小说呈现别具一格的风貌,并逐步地奠定了汪曾祺独一无二的文学地位。

王蒙[7](2020)在《明清刊本岳飞故事图像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关于岳飞的事迹可谓流传甚广。岳珂的《鄂王行实编年》和《宋史·岳飞传》中有对其事迹的记载,宋元的民间“说话”和杂剧中岳飞故事文学化已初具形态。历经明清两代不断的加工、演绎,岳飞故事日臻成熟,并逐渐形成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岳飞形象。由于岳飞故事的广为流传,也相应地产生了诸多图像绘画和版刻插图作品。明清两代是岳飞故事及其图像发展的繁盛期,丰富的插图数量和多样的图文形式为岳飞故事的图文关系和人物造型演变研究提供了资料。本文通过对岳飞故事的文本和图像进行梳理,以明清产生的《精忠录》、《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飞破虏东窗记》、《说岳全传》等较为有代表性的插图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时期岳飞故事的图文关系演变,进一步对岳飞故事的图文互构及岳飞这一历史名人的造型演变进行分析。除绪论外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首先对岳飞故事的文本和图像进行整体梳理,以了解不同时期岳飞故事的图文演变情况。第二章主要对明代岳飞故事各插图刊本的产生背景、版本及插图情况进行考察,进一步探索明代岳飞故事插图本的图文关系,同时认为明代岳飞故事的插图与文本的关系相对简单且较为密切,整体而言对文本的依附性较强。第三章对清代不同版本的岳飞故事插图本进行整理,进而对其插图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探索清代各版本的插图在形式、功能及人物造型上的区别与转变。第四章着重于对岳飞故事的图文互构进行分析,分别就文本叙事规律、图像叙事规律、图文叙事规律进行探索分析,并于图文叙事规律的分析中着重探讨岳飞人物绣像的产生及其在图像构图及造型上的体现。通过对岳飞故事不同时期的图像演变和同一时期的图像对比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岳飞故事的图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绘画表现。其版刻形式、插图风格皆有各自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但在图像情节选择及空间安排上亦遵循一定的共有规律。而岳飞这一人物形象在不同时期的版本中既有对其他版本的借鉴与吸收,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表现,甚至于在同一版本中呈现出士人、儒将、武将等多种造型表达。岳飞造型由单一走向多元既体现出岳飞形象与地位的改变与提升,同时也可以看出在图像绘制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对岳飞故事的理解与创造。本文试以图文叙事的视角对以岳飞这一历史名人为题材的文学插图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图文关系演变对人物形象及造型的影响。

王红梅[8](2020)在《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平面广告图像的创作流程为核心,首先从广告信息的符号化、语言符号的图像化、广告图像创意编码的转换论述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符号的编码过程;其次从广告图像叙事的视角与框架、结构与秩序、意义的生成路径三个方面论述平面广告图像叙事在文本层面的构建;然后在叙事话语层面分析平面广告图像话语表达过程中的叙述语境、沟通机制以及广告图像叙事话语的性质。主要论述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机制的生成路径。本文前三章围绕“符号编码——图像构建——话语生成”这一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机制的生成路径,对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机制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最后从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的现状出发,整理图像叙事机制面临的危机,然后根据危机的表现,概括出符号能指丰富所指匮乏所带来同质化现象日益加剧的问题,提出在在符号层面对平面广告图像叙事进行区隔以超越同质化现象,最终从广告的功能观、商业信息的集中表达、结合商品或品牌实际三个方面,对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机制提出回归型、集中型、结合型的优化策略。

季念[9](2019)在《论《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1842-1876)》文中认为1842年5月14日在伦敦创刊的《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成功地将新闻与图像有机结合,实现文学与艺术“联姻”的周刊。它从创刊之日起,就对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给予了高度关注。创刊后仅20天,即刊载了关于中国人的专题报道《中国的道光皇帝》。到1876年,其报道的中国人形象几乎涉及了晚清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职业。《伦敦新闻画报》在这三十多年中塑造的晚清中国人形象既丰满多样又极具典型性,对英国中产阶级读者乃至大英帝国臣民关于晚清中国人形象的认知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伦敦新闻画报》的中国人形象报道中,用力最勤、着墨最多、关注度最高的无疑是在晚清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皇帝高官。就皇帝而言,《伦敦新闻画报》报道了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和同治皇帝,并将他们置于晚清战乱不断、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观照,表现了道光皇帝强撑危局的艰难,咸丰皇帝苦心维持的不易,同治皇帝作为符号象征的无奈。就高官而言,它报道了耆英、斌椿、叶名琛、广州行商及其他官员群像,描绘了耆英在外交活动中的善变形象,表现了斌椿作为“中土西来第一人”的开放包容个性,浓墨重彩地对叶名琛进行了污名化。当然,《伦敦新闻画报》虽然格外重视皇帝高官,但其报道的中国人形象并不局限于此。它还报道了形形色色的下层人形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军人和中国百姓。就军人形象而言,它描绘了遇敌溃逃、英勇顽强、唯利残忍等不同类型的军人;就中国百姓而言,它表现了堕落麻木、礼貌友善、吃苦耐劳等不同品质的中国百姓形象。《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丰富而生动,这既得益于该报图文结合的特色,更得益于该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首先,在图像与文字的互释、互补与悖离中,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直观性、可感性和性格张力。其次,通过新闻观察者的叙述、新闻当事人的叙述、嵌套性叙述等多重叙述主体的透视,增强了新闻故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与生动。再次,记者、画家将新闻背景与事实巧妙结合,或利用新闻背景阐明新闻事实,或利用新闻背景烘托新闻事实,不仅使画报中的中国故事与中国人形象更加完整,而且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故事与中国人形象。《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作为一种西方视野中的“他者”形象,既非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形象毫不走样地再现,也非西方人凭空想象的产物。它是记者在中国民间游历、战地目击、受传闻影响等亲历中国的印象,也是西欧对中国人美化性想象与丑化性想象的延续,是西欧社会集体想象的产物;在它身上体现了大英帝国意识形态与媒介使命的混合,杂糅了商业利益至上与新闻客观、不列颠民族优越与新闻中立、中产阶级定位与新闻写实等矛盾对立的因素。《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书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曾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认识和其他画报对中国人的关注,并提供了中国人形象研究的新参照物。其次,它具有较强的审美意义。它拓展了图文并重的审美空间和新闻画报的表现范围,提升了新闻画报的艺术品位。再次,它具有很强的当代价值。它既为当代社会观察和评价外国媒体中的中国人形象提供了视野,又为当代中国媒体报道外国人形象提供了启示,还对提升当代中国画报的图文艺术水平和质量提供了借鉴。

赵宇[10](2019)在《公益救助报道的影像呈现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图片故事栏目的叙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大众的信息消费方式从以往的文字为中心逐渐向以视觉为中心过渡,大众成为电子、数字媒介的图像人,他们乐于通过图片、视频等影像介质来获取信息,图像叙事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腾讯新闻图片故事栏目《中国人的一天》成立于2010年,该栏目旨在记录并展现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关注那些用心生活的人。栏目自上线以来,每日推出一期人物故事,一年365天从未间断,从名人富贾至贩夫走卒,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全面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凡生活。栏目上线至今已推出超过3000期。2014年《中国人的一天》开始刊发第一篇公益救助类的图片故事,截止到2018年9月19日,《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共刊发34篇公益救助类图片故事、筹款总额超过1100万,帮助数百个家庭或个人走出生活的困境,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规范,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本文以腾讯新闻图片故事栏目《中国人的一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栏目所刊发的公益救助类的图片故事的叙事特征和策略。笔者结合叙事学、符号学以及图像学的相关理论,在第一章中对《中国人的一天》栏目所刊发的34篇公益救助类的图片故事进行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分析,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图片景别以及拍摄视角,宏观层面主要包括救助议题、叙述视角以及拍摄时长三个方面,从而把握其总体特征。第二章,笔者针对叙述主体、读者、叙事交流模式进行考察,发现该栏目的叙述主体分为明显的叙述者和隐性的叙述者两种类型,读者也有与之对应的真实读者和隐含读者之分,查特曼的叙事交流模式适用于该栏目所刊发的公益救助类图片故事的叙事交流模式;第三章则对该栏目推出的公益救助类图片故事的的叙事主题和特点进行研究,发现“苦难”和“希望”两大叙事主题,图片的唤情性、文字辅助性、视频的延伸性则是影像叙事的主要特征;第四章主要研究公益救助类图片故事的叙事策略,包括叙事化镜头语言的运用、时空蒙太奇效果的营造、读者欲求的唤醒、满足、延续的机制策略。最后,笔者发现这类图片故事在叙事上存在不足,诸如叙事情节缺失以及叙事基调滥情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期该栏目能够推出更多符合叙事逻辑的公益图片故事,加强读者与图片故事文本之间的关系链接,从而更好的帮助弱势群体筹款,解他们燃眉之急并重塑他们的命运轨迹,从而扩大栏目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

二、“语-图”互文之中叙述主体的生成及其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图”互文之中叙述主体的生成及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何以“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基于语图互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律-隐喻-语境”:语图互文的理论分析
    (一)互文共律的语图叙事
    (二)互文隐喻的转义生成
    (三)互文语境的图像释义
二、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互文之维
    (一)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对话叙事
    (二)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跨域映射
    (三)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景生产
三、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互文策略
    (一)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叙事策略
    (二)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转义策略
    (三)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释义策略
结语

(2)清前期五彩瓷的文学图像研究 ——以人物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分析
    二.研究范围的界定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框架
第一章 清前期五彩瓷文学图像的形成基础
    第一节 清前期五彩瓷文学图像的社会背景
        一.承转契合的政治局面
        二.缓慢恢复的经济
        三.统一与反抗下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清前期文学传播至五彩瓷图像的要素
        一.文学传播的环境
        二.文学传播的基础
        三.文学传播的特征
第二章 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及其类型的演变
    第一节 明代五彩瓷人物图及其类型的发展
        一.明成化青花瓷奠定了五彩瓷人物图的基础
        二.明嘉靖五彩瓷人物图对青花瓷的承继
    第二节 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及其类型的变化
        一.五彩瓷人物诗意图
        二.五彩瓷人物寓意图
        三.五彩瓷人物故事图
    第三节 图像装饰对五彩瓷人物图的作用
        一.明代以“彩”为饰强化了人物图的画面感
        二.清前期以“画”为饰提升了人物图的生动性
    第四节 文人画家对五彩瓷人物图的参与
第三章 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寓意图的文学图像-以魁星“必定夺魁”为例
    第一节 五彩瓷魁星寓意图“必定夺魁”的图像再现
        一.汉字“必”与五彩瓷魁星图
        二.汉字“魁”与五彩瓷魁星图
        三.汉字“定”与五彩瓷魁星图
    第二节 五彩瓷魁星寓意图的文学图像关系
        一.“必定夺魁”与魁星寓意图的文图相适
        二.“必定夺魁”与魁星寓意图的文图谐音
    第三节 五彩瓷魁星“必定夺魁”寓意图形成的原因
        一.魁星寓意图稳定的图像变迁
        二.魁星及其文学寓意的演变
        三.魁星与文昌星信仰文化的联系
第四章 清前期五彩瓷人物诗意图的文学图像-以《耕织图》“分箔”为例
    第一节 “分箔”诗意图的图像变迁
        一.“分箔”诗意图的图像溯源
        二.版画“分箔”诗意图的图像演变
        三.五彩瓷“分箔”诗意图的图像发展
    第二节 五彩瓷“分箔”诗意图的图像演绎
        一.“分箔”诗意图的诗句及其图像演绎
        二.“分箔”诗意图的诗意及其图像演绎
        三.“分箔”诗意图的文学图像关系
    第三节 五彩瓷“分箔”诗意图形成的原因
        一.观象授时-“分箔”诗意图的文图观念
        二.劝民耕桑-“分箔”诗意图的文图目的
第五章 清前期五彩瓷人物故事图的文学图像-以诸葛亮“空城计”为例
    第一节 诸葛亮及其故事图的文学与图像演变
        一.诸葛亮及其故事的文学来源
        二.诸葛亮及其故事的图像演变
    第二节 虚实相间,取像于文-诸葛亮形象的图像演绎
        一.语虚图实的人物五官塑造
        二.语图交流下的人物动态刻画
        三.语简图繁的人物衣着再现
    第三节 虚中见实,取意于文-诸葛亮故事的图像再现
        一.故事高潮与人物图像的顷间性
        二.故事图像演绎的多元性
第六章 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的演变与文化价值
    第一节 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的演变
        一.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的演变特征
        二.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的类型特征
    第二节 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的文化价值
        一.实现文化的艺术增值
        二.提高文化的传播流量
        三.增加文化的存量
    第三节 清前期五彩瓷人物图的演变意义
        一.五彩瓷人物图的文化地位
        二.器物中的文学图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等

(3)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视觉文化视角的确立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视觉文化
        二、图像转向
        三、幼儿与幼儿文学
    第三节 中国幼儿文学的历史发展
        一、19世纪末之前的幼儿文学
        二、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幼儿文学
        三、1949年之后的幼儿文学
第一章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幼儿视知觉理论
        一、幼儿视知觉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
        二、幼儿视知觉的心理特点
        三、视觉文化环境中幼儿视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视觉素养理论
        一、视觉素养与幼儿的视觉学习
        二、幼儿视觉素养与语言素养的整合
    第三节 视觉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文学理论
        一、立体的幼儿文学文本观
        二、幼儿文学的召唤结构
第二章 当代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形态
    第一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插图语言——以《365夜故事》图画本为例
        一、《365夜故事》:从文字版到图画本
        二、《365夜故事》图画本的艺术特性
        三、从听赏到观赏
    第二节 幼儿文学出版的图画书化趋势
        一、图画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
        二、图画书的定义
        三、图文互动:幼儿文学叙事空间的拓展
        四、视觉艺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重写——以童谣图画书为例
    第三节 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呈现
        一、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传达
        二、幼儿期刊文本的图画书化
    第四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延伸
        一、幼儿文学的影视改编
        二、影像文本反哺幼儿文学
    第五节 幼儿文学新型视觉文本——“网络游戏书”
        一、“网络游戏书”的兴起和发展
        二、网络游戏书的文学化复制——以《植物大战僵尸》为例
        三、反思与展望:从游戏走向游戏精神
第三章 幼儿文学活动的视觉化表现
    第一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一、视觉媒介与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二、幼儿文学视觉生产的产业化运营
    第二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传播
        一、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内容
        二、关于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思考——以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消费
        一、视觉消费下的幼儿生存状况
        二、视觉消费对幼儿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视觉文化与中国幼儿文学重构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观念重塑
        一、幼儿文学的复杂性
        二、视觉文化时代中的幼儿文学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形态重塑——以电子图画书为例
        一、电子图画书的定义与分类
        二、电子图画书的艺术特质
        三、电子图画书的未来发展
    第三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功能重塑
        一、幼儿文学传统功能的坚守
        二、幼儿文学功能的再认识:视觉艺术欣赏功能
        三、幼儿文学视觉艺术欣赏功能呈现
第五章 对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的思考
    第一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创作
        一、童年经验的回归
        二、文化责任的坚守
    第二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研究
        一、幼儿文学文字与图像之关系的再思考
        二、幼儿文学感性深度的再理解
    第三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阅读
        一、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视觉素养
        二、图画书阅读对幼儿视觉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图画书阅读在幼儿视觉素养能力培养实践中的应用
结语
征引文献
    一、中文着述
    二、中文报刊论文
    三、外文着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延安文艺的妇女想象 ——以延安文学与版画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来源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与方案
第一章 延安文艺对妇女地位的表现
    第一节 从无到有的社会身份认同
        一、革命参与者
        二、财产拥有者
        三、政治选举者
    第二节 科学文化的启蒙语境
        一、剪发放足新风貌
        二、读书识字学文化
        三、改变陋俗讲优生
第二章 延安文艺妇女形象的类型塑造
    第一节 封建落后型妇女
    第二节 英雄母亲型妇女
    第三节 革命新生型妇女
第三章 延安婚恋题材的互动与悖论
    第一节 延安语境的婚恋自由
    第二节 婚恋自由的延安悖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涉及妇女形象的延安版画(按年份排序)
附录B 涉及妇女形象的延安版画来源对照表
附录C 涉及妇女形象的延安版画按大类比重排序表
附录D 延安史料照片(部分)

(5)先秦文学的图文互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先秦文学的图文关系概述
    1.2 研究价值和意义
    1.3 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2章 先秦文学中文对图的模仿和演绎
    2.1 文对图模仿和演绎的种类
        2.1.1 文限于图
        2.1.2 文超于图
    2.2 文对图模仿和演绎的特点
        2.2.1 纪实性
        2.2.2 情感性
        2.2.3 政治性
    2.3 文对图模仿和演绎的成因
        2.3.1 图文并举传统
        2.3.2 现实需要
第3章 先秦文学中图对文的模仿和演绎
    3.1 先秦美术对先秦神话模仿和演绎的种类
        3.1.1 图限于文
        3.1.2 图超于文
    3.2 先秦美术对先秦神话模仿和演绎的特点
        3.2.1 动态一致化
        3.2.2 色彩象征化
        3.2.3 造型程式化
    3.3 先秦美术对先秦神话模仿和演绎的成因
        3.3.1 图像政治观
        3.3.2 优势互补
        3.3.3 艺术化的追求
第4章 先秦文学中图文互相唤起、互相模仿和互相联想
    4.1 图文互访的单向维度转为双向维度
    4.2 语象和物象的互相唤起、互相模仿和互相联想
        4.2.1 语象对物象的唤起、模仿和联想
        4.2.1.1 单式语象对物象的唤起、模仿和联想
        4.2.1.2 复合语象对物象的唤起、模仿和联想
        4.2.2 物象对语象的唤起、模仿和联想
        4.2.2.1 单式语象对物象的唤起、模仿和联想
        4.2.2.2 复合语象对物象的唤起、模仿和联想
第5章 先秦文学图文互访关系的社会文化成因
    5.1 先秦文学图文互访的社会成因
        5.1.1 人类意识的进步
        5.1.2 图文承载媒介的变化
        5.1.3 图文符号地位和角色的转换
        5.1.4 国家制度下的文教——象教双重机制
    5.2 先秦文学图文互访的文化成因
        5.2.1 巫术遗传
        5.2.2 集体无意识
        5.2.3 思维方式
        5.2.4 表达方式和表达形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论汪曾祺小说的“如画”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汪曾祺的小说创作情况概述
    二、汪曾祺的绘画创作情况概述
    三、汪曾祺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汪曾祺小说中的色彩语汇的如画性
    第一节 汪曾祺小说作品中色彩词句的分类和汇总
        一、色彩词在汪曾祺小说中的高频率使用
        二、色彩词在汪曾祺小说中的种类及层次
        三、汪曾祺小说中的特殊色彩表现
    第二节 汪曾祺与其小说相关的绘画作品中常用的色彩
    第三节 汪曾祺小说和绘画色系的语图比较
        一、小说和绘画中对于中间色系的表现
        二、小说和绘画中对于暖色系的表现
        三、小说和绘画中对于冷色系的表现
    第四节 汪曾祺小说色系与中国古典绘画色系的关联
        一、汪曾祺小说色彩对古典绘画“墨即是色”观念的继承
        二、汪曾祺小说色彩对传统绘画“五色说”理论的应用
第二章 汪曾祺小说笔法的如画特质
    第一节 小说中刻画人物运用的手法特点
        一、汪曾祺小说中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类型
        二、汪曾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分析
    第二节 小说中描写环境运用的手法特点
        一、汪曾祺小说中常见环境描写种类
        二、汪曾祺小说中环境描写运用的手法
    第三节 汪曾祺小说笔法和绘画笔法的关联
        一、构图:留白的艺术
        二、用笔:线条的表现
        三、描绘:细节的关注
    第四节 汪曾祺小说笔法和中国写意(画)传统
        一、应物象形
        二、随类赋彩
        三、经营位置
第三章 汪曾祺小说意象(场景)与绘画母题的关联
    第一节 汪曾祺小说常用意象(形象)、场景分类
        一、常用意象(形象)分类
        二、常用场景分类
    第二节 汪曾祺小说常用意象、场景的象征意蕴
        一、小说常用意象(形象)的象征意蕴
        二、小说常用场景的象征意蕴
    第三节 汪曾祺绘画中的意象、场景及其意蕴
        一、汪曾祺绘画中的意象及其意蕴
        二、汪曾祺绘画中的场景及其意蕴
    第四节 分析小说中的意象/场景和绘画中的意象/场景的语图关系
        一、小说和绘画中意象的相似性
        二、小说和绘画中场景的相似性
第四章 汪曾祺小说如画特质的生成机制与审美追求
    第一节 汪曾祺小说如画特质的生成机制
        一、汪曾祺小说与绘画的互仿
        二、汪曾祺小说与绘画的互补和互相阐释
        三、语言文本与绘画文本之间的文本共享及其内涵
    第二节 汪曾祺小说如画特质的审美追求
        一、图像的虚指性平衡语言的实指性
        二、“绘画艺术与写作是相通”的文学审美追求
        三、如画书写与汪曾祺的文学地位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明清刊本岳飞故事图像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缘起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选题意义与价值
    4.主要研究内容
    5.主要研究方法
第1章 岳飞故事的图文概述
    1.1 岳飞故事的文本概述
        1.1.1 宋元时期有关岳飞故事的文本
        1.1.2 明代有关岳飞故事的文本
        1.1.3 清代有关岳飞故事的文本
    1.2 岳飞故事的图像概述
        1.2.1 宋元时期有关岳飞故事的图像
        1.2.2 明代有关岳飞故事的图像
        1.2.3 清代有关岳飞故事的图像
第2章 明代岳飞故事图像及其叙事
    2.1 明代岳飞故事图像的产生背景
        2.1.1 明代官民对待岳飞的态度
        2.1.2 明代市民文学与版印刊刻的兴盛
    2.2 明代岳飞故事经典插图刊本
        2.2.1 《精忠录》插图本
        2.2.2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插图本
        2.2.3 《岳飞破虏东窗记》插图本
    2.3 明代岳飞故事插图本之图文关系
        2.3.1 明刊本岳飞故事图像及版本概述
        2.3.2 明刊本岳飞故事图文关系分析
第3章 清代岳飞故事图像及其叙事
    3.1 清代岳飞故事图像的产生背景
        3.1.1 清代官民对待岳飞的态度
        3.1.2 清代坊肆出版业的式微与转向
    3.2 清代岳飞故事经典插图刊本
        3.2.1 《武穆精忠传》插图本
        3.2.2 《说岳全传》插图本
    3.3 清代岳飞故事插图本之比较研究
        3.3.1 插图形式之比较
        3.3.2 插图功能之比较
        3.3.3 人物造型之比较
第4章 岳飞故事之图文互构分析
    4.1 文本叙事规律分析
        4.1.1 “历史纪实”与“艺术虚构”
        4.1.2 结构的“分散”与“聚焦”
    4.2 图像叙事规律分析
        4.2.1 图像叙事的情节选择
        4.2.2 图像叙事的空间区隔
        4.2.3 图像叙事的符号隐喻
    4.3 图文叙事规律分析
        4.3.1 图文叙事之视角转换
        4.3.2 图文叙事之“程式”解读
        4.3.3 绣像的产生与图像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8)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商业性平面广告叙事符号的编码
    第一节 广告信息的符号化
        一、商业信息的符号编码
        二、符号编码的意义增殖
        三、语言文本的意义结构
    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图像化
        一、语言符号的视觉传达
        二、实效的图像与修饰的图像
        三、语言符号的图像表意
    第三节 广告图像的创意建构
        一、广告信息的图像编码
        二、广告图像的核心图式
        三、广告形象的生成
        四、广告图像的大众文化文本属性
第二章 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的构建
    第一节 广告图像叙事的视角与框架
        一、真实性与虚构性
        二、叙事主体的性质
        三、假定性接受原则
        四、叙事的时空向度
    第二节 广告图像叙事的结构与秩序
        一、叙事文本的双重编码
        二、图像叙事的伴随文本
        三、实效化与超越性
    第三节 广告图像叙事的意义生成路径
        一、广告图像的符号修辞
        二、广告图像序列及其作用
        三、意义的整体呈现与自我纠偏
第三章 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的话语生成
    第一节 广告图像话语的叙述语境
        一、广告文本的语境
        二、传播媒介的意义
        三、受众的生活形态
    第二节 广告图像话语的沟通机制
        一、广告图像的单向传播
        二、广告图像的双向传播
        三、广告图像的整合传播
    第三节 广告图像叙事话语的性质
        一、广告图像叙事的本分
        二、话语建构与解构
        三、元图像与符号消费
第四章 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存在问题与优化策略
    第一节 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的危机
        一、叙事不充分与过度叙事
        二、视觉传播的瓶颈
        三、竞争格局的困扰
    第二节 根本追求:超越同质化
        一、同质化现象日益加剧
        二、超越同质化
    第三节 广告图像叙事优化策略的思考
        一、回归型策略
        二、集中型策略
        三、结合型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论《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1842-18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选题依据
        0.1.1 选题缘起
        0.1.2 选题依据
    0.2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0.2.1 研究对象
        0.2.2 研究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述论
        0.3.1 国外研究综述
        0.3.2 国内研究综述
        0.3.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0.4.1 研究方法
        0.4.2 创新之处
第1章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的主要类型(上)
    1.1 皇帝形象
        1.1.1 夕阳余辉里强撑危局的道光皇帝
        1.1.2 大厦将倾时苦心维持的咸丰皇帝
        1.1.3 短暂平静下作为符号象征的同治皇帝
    1.2 官员形象
        1.2.1 外交舞台上的善变者耆英
        1.2.2 中土西来第一使者斌椿
        1.2.3 亦商亦官的行商
        1.2.4 被污名化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1.2.5 地方治理中的官员群像
第2章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的主要类型(下)
    2.1 军人形象
        2.1.1 遇战溃逃的中国军人
        2.1.2 英勇顽强的中国军人
        2.1.3 唯利残忍的中国军人
    2.2 百姓形象
        2.2.1 堕落麻木的中国百姓
        2.2.2 礼貌友善的中国百姓
        2.2.3 吃苦耐劳的中国百姓
第3章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的表现艺术
    3.1 图像与文字的互文
        3.1.1 图像与文字互释
        3.1.2 图像与文字互补
        3.1.3 图像与文字悖离
    3.2 多重叙述主体的透视
        3.2.1 新闻观察者的叙述
        3.2.2 新闻当事人的叙述
        3.2.3 嵌套性叙述
    3.3 新闻背景与事实的结合
        3.3.1 背景阐明新闻事实
        3.3.2 背景烘托新闻事实
第4章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的形成原因
    4.1 记者画家亲历中国的印象
        4.1.1 民间的游历
        4.1.2 战地的目击
        4.1.3 传闻的影响
    4.2 西欧的中国人想象的延续
        4.2.1 对美化性想象的延续
        4.2.2 对丑化性想象的延续
    4.3 大英帝国意识形态与新闻媒介使命的混合
        4.3.1 商业利益至上与新闻客观的博弈
        4.3.2 不列颠民族优越与新闻中立的拉锯
        4.3.3 中产阶级定位对新闻写实的调和
第5章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书写的意义
    5.1 历史意义
        5.1.1 影响了西方社会对中国人的认识
        5.1.2 促进了其他画报对中国人的关注
        5.1.3 提供了研究中国人形象的新参照物
    5.2 审美意义
        5.2.1 拓宽了图文并重的审美空间
        5.2.2 扩展了新闻画报的表现范围
        5.2.3 提升了新闻画报的艺术品位
    5.3 当代启示
        5.3.1 为观察当代外国媒介中的中国人形象提供了视野
        5.3.2 为当代中国媒体报道外国人形象提供了启示
        5.3.3 为提升当代中国画报的图文艺术提供了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公益救助报道的影像呈现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图片故事栏目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图像叙事的研究现状
        二、跨文字、图片媒介叙事的研究现状
        三、国内图片故事栏目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报道摄影与图片故事
        二、公益救助影像报道
第一章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叙事文本呈现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内容分析设计
        一、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样本选取
        二、进行编码
    第三节 研究发现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第二章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叙述主体与读者
    第一节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叙述主体
        一、明显的叙述者
        二、隐性的叙述者
    第二节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读者
        一、隐含的读者
        二、真实的读者
    第三节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叙事交流模式
        一、叙事交流模式的呈现
        二、叙事意图——叙述者邀请读者做出的反应
        三、叙事互动——读者对作者叙事意图的回应
第三章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叙事主题与特点
    第一节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叙事主题
        一、苦难——对弱势群体悲惨际遇的表层呈现
        二、希望——对苦难大众人文关怀的深层表达
    第二节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叙事特点
        一、图片特质的唤情性
        二、文字辅助的互文性
        三、视频展示的延伸性
第四章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叙事化镜头语言的运用
        一、景别强化叙事聚焦
        二、影调奠定叙述基调
        三、象征符号升华主旨
    第二节 后期编排营造时空蒙太奇效果
        一、时间序列的组接营造蒙太奇效果
        二、空间场景的固定生成蒙太奇效果
    第三节 读者欲求的唤醒、延续与满足
        一、唤醒欲求—展现人物的悲惨际遇
        二、延续欲求—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三、满足欲求—命运轨迹的二次重塑
第五章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叙事的不足与建议
    第一节 《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的评价
        一、公益传播引导社会规范
        二、社会评价塑造栏目公信力
    第二节 《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叙事存在的不足
        一、叙事情节缺失,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链条断裂
        二、叙事基调滥情,叙事聚焦偏移造成人文关怀失位
    第三节 完善《中国人的一天》公益救助影像报道叙事的建议
        一、摄影记者增加拍摄时间,强调持续关注
        二、图片编辑遵守编辑规范,拒绝贩卖苦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语-图”互文之中叙述主体的生成及其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何以“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基于语图互文的研究[J]. 詹小美,骆红旭.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3)
  • [2]清前期五彩瓷的文学图像研究 ——以人物图为中心[D]. 朱昱.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D]. 洪妍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4]延安文艺的妇女想象 ——以延安文学与版画为中心[D]. 杨静静. 华侨大学, 2020(01)
  • [5]先秦文学的图文互访关系研究[D]. 李高昌.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6]论汪曾祺小说的“如画”书写[D]. 钟妮. 吉首大学, 2020(03)
  • [7]明清刊本岳飞故事图像叙事研究[D]. 王蒙. 西南大学, 2020(01)
  • [8]商业性平面广告图像叙事机制研究[D]. 王红梅.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9]论《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1842-1876)[D]. 季念. 湘潭大学, 2019(12)
  • [10]公益救助报道的影像呈现 ——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图片故事栏目的叙事研究[D]. 赵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字图”互文性叙事主体的产生与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