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货源,稳定价格

保证货源,稳定价格

一、保障供应稳定价格(论文文献综述)

郝文敏[1](2021)在《基于价值链视角的A电厂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以及新能源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火力发电企业的生存发展愈发严峻。目前,多数火力发电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所以新形势下,改进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是火力发电企业的关键问题。因为成本管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火电企业的生存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安全,对电力行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价值链成本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能够帮助企业准确地进行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论文以A火电厂为研究对象,基于价值链视角,采用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对A电厂成本管理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分析A电厂的管理现状以及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A电厂应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其次,运用价值系数分析等方法对A电厂内外部价值链进行识别和分析,并找出该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A电厂价值链管理控制实施的保障措施。本文创新地运用了成本价值系数法和SWOT分析法,对A电厂进行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论文研究有以下发现:(1)基于价值链视角的A电厂成本管理能够降低A电厂的成本,符合A电厂的实际情况,提高A电厂在市场上的竞争力。(2)A电厂内部价值链分析中,本文通过对A电厂内部生产经营的分析,找出A电厂生产流程中的重要可控点,认为煤炭供应和采购模式等环节需要进行改进,以降低生产经营中的成本。(3)A电厂横向价值链分析中,通过使用SWOT分析对A电厂所处的行业进行了环境方面的分析,提出适合A电厂的战略方向,再通过A电厂与同类型电厂的比较,认为A电厂应该注重煤炭运输环节。(4)A电厂纵向价值链分析中,通过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分析,认为A电厂需要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降低成本和维持企业的稳定运行,以增强自身在行业的竞争力。

李蜜蜜[2](2021)在《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SJ公司纳税筹划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一企业竞争”转变为“全供应链竞争”。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应用于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不可避免的问题是纳税。防范税收风险已经超越了减轻税收负担,成为纳税筹划的更高目标。企业经营模式的更新必然包括纳税筹划的更新。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纳税筹划强调多税种、多环节、全过程的协调。借助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可以更好地与企业的纳税筹划相结合,在获得节税收益、降低税收风险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本文以SJ公司为例,研究了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纳税筹划问题。首先通过供应链与纳税筹划有机的结合,阐述了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纳税筹划理论。其次介绍SJ公司基本情况及纳税筹划现状,在分析SJ公司的整体供应链特点基础上,对SJ公司供应链上的采购、研发、生产、投资等环节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纳税筹划方案。该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降低公司的整体税负,而且有助于公司设计更有效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增强公司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最终达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同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类似企业集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姚晓光[3](2021)在《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丛俊峰[4](2021)在《D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一体化以及采购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供应商管理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尤为重要,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供应商管理体系是否完善不仅是当代企业的工作重点,同时也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大连D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D公司”),是一家生产型的工艺品企业。作者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阐述D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制定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及保障措施。首先,介绍文章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文献及供应商管理体系进行介绍。其次,结合D公司经营特点,对供应商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D公司供应商存在供货产品质量稳定性差,交货期限无法保证,供应商开发效率低三方面的问题。再次,基于供应商管理相关理论及D公司现状,明确了供应商管理体系改进的目标及原则,制定出一系列策略,即需要从供应商的分类、开发、选择、评审及整改五个方面进行供应商管理体系改进。最后,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绩效评价以及风险控制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从而为D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改进与完善保驾护航,提升D公司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对供应商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应用供应商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D公司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希望对工艺品制造企业的供应商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诚然,本文内容难免存在疏漏,恳请专家批评指正。

张旭文[5](2021)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进入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平衡、充分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在诉求缩小城乡、阶层差距,诉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制度是城市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兜底”制度。而城市弱势阶层又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主体“农民工”为主,为此,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问题,以保障性住房制度为问题的“纽结”,关联到城乡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双向互动问题,从而跳出了城市谈城市保障房、跳出了保障房制度本身谈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可以使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过程中存在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以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生和变革的逻辑,并得出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情况下,我国以“政府引导市场”模式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路径依赖,使我国保障性住房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有效性不足,为此,启用“市场引导政府”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达到有效供给目标的交易成本,增强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率。在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理论与方法、以及回顾已有的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见第1章、第2章),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历史与制度变迁逻辑(见第3章)。通过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形成和改革的历程,得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逻辑: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体制的形成,是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而发生和发展,它遵循着与我国住房市场化、商品化改革的互动逻辑。通过我国住房改革和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历史变迁,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政策的路径选择及其成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向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基本的主导力量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利用不完全的市场,发挥强有力的经济介入和控制作用的过程,即外界称之为“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的实施过程,由此,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基本上可定位为“政府引导市场”模式。第二,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现实困境及制度原因(见第4章)。在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文献梳理和现实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评价内容,这种评价内容涵盖量的标准、质的标准以及社会公平目标的价值标准。以此评价内容为评价标准,发现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性”是充分还是不足,找出与供给“有效性充分”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分析保障性住房存在供需不平衡,供给的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原因,并以制度设计为手段,旨在打破过度通过行政权力配置保障性住房的旧制度路径依赖,形成市场配置保障性住房,以顺应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破解所需,以及改变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追求高速度忽略内涵式发展之弊端。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实证研究(见第5章)。通过模型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及与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问题,实证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原有的政府引导市场模式已经造成了一定保障房效率不高现状,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重新引导保障房的保障职能。第四,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变革的个案分析(见第6章)。通过分析重庆模式、上海模式和丰城模式三个典型案例,及其模式产生的制度逻辑,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可资为借鉴的经验。三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破解了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制度运行交易成本增大,而导致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有效性不足甚至无效率供应的尴尬局面,其通过制度变更形成现有模式的内在的动力,是相关主体对于超额剩余,即“租”的寻求以及对于制度运行过程中交易成本减低需求的行为反应。第五,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关键制约因素与“市场引导政府模式”路径转向(见第7章第8章)。在前述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不足及制度原因的现实问题梳理基础上,提炼出导致供给有效性不足的核心制度因素,结合前述案例经验,论证了“政府引导市场”的改革模式要发挥较好的效率,其前提是政府掌握的信息存在非滞后性,而现实中政府的决策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反应能力,导致保障性住房在受惠主体的甄别、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结构(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还是特租房等)和布局、投资结构和方式等,均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与更充分、更有效供给要求有一定差距,为此,必须通过制度的安排,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实施效率,打破行政权力主导保障性住房建设而发生偏差的体制机制之弊,充分研究市场规律和市场供求,从而打破“政府主导市场”模式的路径依赖,向“市场主导政府”的新的改革路径转型。在明确了市场引导政府的大的改革方向后,本研究对于与市场导向相关联的产权问题、大数据赋能问题、交易的信用问题等,以制度经变迁的内在机理为分析框架,作了较深入剖析和制度设计的探索。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融通,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分析了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甚至出现局部无效供给现象;第二,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及改革的历史逻辑在于政府引导市场。第四,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应该是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保障性住房相关主体交易成本的节约行为选择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为此,提出的制度建议是:契合新时代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改革的主导价值应该是激发相关主体的内生力量主导制度变迁。为此,未来改革的总方向应该是市场引导政府,即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供给主体,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激励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为此要在产权改革、法制环境建设、大数据赋能等方面,为市场机制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加有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次系统地通过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研究保障性住房供给问题;第一次从供给“有效性”的问题出发,系统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逻辑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体现在: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性总结——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的四重悖论问题的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诉求下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市场引导政府”路径转向;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壁垒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以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成本降低,从而使保障性住房回归“可负担性”本来定位,等等。

王永华[6](2021)在《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正处在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施的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关键转型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动能培育效应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智能电网运营状态如何,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经济转型发展引起的新电能服务需求,新的电能供应需求对原有的智能电网建设提出哪些新的发展方向,电网企业如何更好地提高运营效率以达到满足用户更高质量电能供应的需求?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国现阶段电网企业的运营状态进行综合评估基础上,识别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需求特性规律变化,进而提出未来加速智能电网建设和电网企业提升运营效率的优化建议与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也对未来电网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运营效率提供科学参考。基于此,本论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国家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发展目标,立足性能、信息传递速率、环保程度及效益等层面来建立健全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ANP—熵权组合评价模型,对2018年28家省级电网企业智能电网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发现:基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为此智能电网在国内的普及程度也呈现出不均衡态势,东部与西部之间的智能水平差异明显,前者要略高于后者,因此未来如何更好的挖掘中东部地区电网企业的运营发展潜力,更好地加速其向更高质量的智能电网布局以及提升自身运营绩效是国家智能电网布局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西部省级电网智能化发展水平和运营效率,也是中国智能电网建设“补短板”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落后地区通过电网智能发展运营高质量发展带动其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追赶效应”提供契机。(2)根据国家转型发展的典型特征分析,识别未来中国智能电网发展中的主要转变方向,分析其对电网运营状态可能带来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效果。首先,以国家绿色发展转型背景和碳达峰2030、碳中和2060年“双碳目标”约束下的清洁能源替代发展对智能电网企业运营带来的影响效果分析,以分布式电源对电网网架规划带来的影响为典型情景进行了具体分析。其次,选取城市电网智能化发展中网格化发展对电网运营规划布局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选取智能化发展对电网企业运营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方向。结果发现:分布式电源发展将通过电网稳定性、可扩展性、满足灵活性需求等路径对电网运行效果产生影响,采用遗传算法对西北地区分布式电源接入产生的网架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以某局域网为样本,通过负荷特性互补、站间互济的配电网规划思路,并利用蚁群算法和分支线组合方法进行优化求解,验证了网格化方法通过精准预测、合理分区和主辅网配合方式,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电能的同时,也提升电网企业的运营绩效水平。(3)根据上述结论,从企业内部运营和外部满足需求两方面提出中国加速智能电网发展和提升运行绩效的优化方向。首先,详细分析现阶段智能电网运营中的投入产出效率,通过国内外对比以及运行状态的多维度比较,识别资产效率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精准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精益化运维等方向下的智能电网企业效益提升路径,以及应用物联网、需求侧响应、自动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用户交互服务质量,支撑运营效率提升。其次,根据电动汽车和分布式电源等快速发展情景下,电力用户行为的新特点,用电行为改变规律等分析,识别用户行为对电网负荷特性的影响机理,并根据模型测算结论,预判电动汽车对电网负荷的多重直接和间接影响效果,为加速电网布局和提升用电质量提供科学参考。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从安全可靠、信息交互、智能高效、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五个维度构建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构建TOPSIS—ANP—熵权组合评价模型对中国28家省级智能电网企业2018年运营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为识别处当前智能电网企业运营中的“短板”因素和区域进行了详细识别,为后期加快智能电网补短板和优化对策研究提供了依据。(2)通过构建改进遗传算法模型,在增加智能电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有着相当积极的价值与意义。引入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网供负荷分析方法,按照蚁群算法和提出的分支线组合求解算法进行自动布线,最终拟定出能够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成本更为低廉的线路投资方案及成本策略,对于网格化优化城市配网规划具有科学的参考意义和价值。(3)以中国现阶段经济转型发展为背景,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实施过程中对经济系统产生的显着影响为约束条件和发展契机,以中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转型中的电网企业智能化发展中的运营状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运营状态评估、经济转型的电网智能化发展的新需求以及运营优化的优化方向等详细分析,提出未来加快中国电网智能化发展布局优化和提升运营绩效水平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实现智能电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徐曼[7](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侯莹莹[8](2021)在《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就要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链。因此短时间内供应链模式得以发展。随着供应链的迅速发展,供应链中有关利益分配的一系列问题也浮出水面。由于供应链中每个经济主体都想得到更多的利益,导致供应链中利益分配的不合理,进而影响了供应链稳定持续的发展,因此,对供应链利益分配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主要研究灯塔市以林业种植合作社为核心的三级林产品供应链,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的研究现状,研究了林产品供应链、供应链利益分配、林业专业合作社以及供应链利益分配方法这四个方面的文献,然后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对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进行实地调查,描述了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灯塔市林产品利益分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博弈模型和Shapley值模型,讨论了在合作与非合作的模式下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收益以及收益所占份额,通过Shapley值法的算例分析,将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的收益进行重新分配,得到了更优化、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最后,针对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灯塔市林产品利益合理分配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使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得以更加稳定持续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的进步。

李振南[9](2021)在《黑龙江省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增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米是黑龙江农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一个领域,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过去吃饱的基础上如今对食品安全和食物品质的关注和要求不断增加。如今稻米的口感和品质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黑龙江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稻米生产地,每年稻米产量不断提高,但是优质稻米的生产比例仍然处于偏低水平,所能提供的优质稻米远远低于市场需求,且存在种植率低、种植积极性不高、优质不优价等不利于优质稻米效益持续稳定增长的现象。优质稻米效益增长是黑龙江省优质稻米行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阻碍其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优质稻米优质不优价,黑龙江省运出去的优质稻米与其当地优质稻米价格相差不大,不占优势。针对黑龙江省优质稻米效益问题,从优质稻米供应链的视角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选择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区域的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调研,整理出种植环节、加工环节和销售环节效益增长的影响因素。通过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黑龙江省优质稻米效益影响的主要因素。然后构建黑龙江省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增长机制,该机制分为目标需求转化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强化机制、市场竞争机制、保障机制。转化机制实现目标需求,指引产业融合机制治理,产业融合机制作为强化机制的基础,其中强化机制包括信息共享机制、组织协同机制、质量安全追溯机制。保障机制包括各环节供应链利益主体间支持与约束,同时加强政府和市场的引导和规范治理。最后提出培育加工企业成为优质稻米供应链核心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完善优质稻米安全可追溯系统;提高供应链信息技术服务;树立供应链品牌战略观念;加强销售渠道稳定性的保障措施,以确保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增长机制的实施。

王婷[10](2021)在《山东省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变化趋势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基本药物与人们的健康直接相关,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水平直接影响医疗服务水平,对维护人们健康权利至关重要,保障基本药物的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基本药物短缺情况形势严峻,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未解决,医疗费用增长较快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提升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能力以满足人们用药需求显得更为重要。为有效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国家目前对基本药物的使用提出了明确规定,因此对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能力研究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基本药物采购数据的分析研究,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山东省2016-2019年基本药物采购供应能力的变化情况,研究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影响基本药物供应保障的因素,为促进基本药物的使用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包括从国内数据平台如中国知网(CNKI)和国外重点数据库如Pubmed、Web of Science等收集的文献资料;从国内外官方网站如WHO、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收集的与基本药物相关的政策文件;从官方统计网站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收集的二手数据;从山东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获取的2016-2019年基本药物采购数据以及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访谈得到的定性资料。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量数据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采购情况使用药品品种采购比例、金额采购比例两个指标衡量;供应情况采用总到货率、三日到货率衡量。重点研究心血管系统药物和5种抗肿瘤药物,其中抗肿瘤药物选取用药频度、可获得性和到货率进行分析。影响因素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定性数据主要利用主题框架法进行归纳总结。全程采用Stata16.0、ArcGIS10.2和Nvivo1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结果山东省基本药物品种采购比例较高,达96.35%,品规采购比例达62.34%,总体采购比例逐渐上升。西药品种采购比例较高,但中药品种采购比例增速较快,2019年中药品种采购比例为95.90%,西药品种采购比例为93.53%。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品种采购比例不断增加,二级医院品种采购比例相对较高,2019年采购比例达92.55%。各地区间基本药物品种采购比例差异较小,整体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中,低人均GDP地区增长速度较快,2017年以来各地区基本药物品种采购比例均超过90%。基本药物采购金额不断上升,2019年采购金额约为2016年的两倍。中药采购金额占总金额比例逐年降低,由2016年30.77%降低至2019年17.65%。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金额均不断上涨,三级医疗机构增长最快,2019年三级医院采购金额占总金额48.11%。山东省各地区人均基本药物采购金额呈逐年增加趋势,其年均增长速度基本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高人均GDP地区人均采购金额增长速度最快,2019年人均超过1100元,年平均增长率接近30%。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人均基本药物采购金额差距较大。山东省基本药物年均总到货率为94.12%,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年均三日到货率为45.48%,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心血管系统药物采购品种比例为97.92%,他汀类药物和抗心力衰竭药采购金额增长幅度最大。抗肿瘤药品采购品种为33种,其中5种抗肿瘤药品采购金额增长速度迅猛,从2016年4.04亿元增长至2019年13.33亿元。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药品类型、医保药品、医院等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均对基本药物的采购金额产生影响。其中,各分类变量组间差异较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和建议山东省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能力整体处于较高水平,采购品种齐全,配备比例较高;基本药物采购金额增长速度较快,总体结构集中,基本稳定。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品种配备比例、采购金额增长较快,但其采购金额仍与其他医疗机构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在基本药物的采购品种、采购金额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地区配备水平基本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山东省基本药物总体到货率较高,但是供应及时性较低,三日到货率与总到货率差异较大,但近年来三日到货率呈上涨趋势。基于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提高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能力,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资金结算监管制度,奖惩机制双向发力(2)重点关注二级医院药品供应情况,敦促三级医院及时网上确认(3)强化基层医院基础性地位,突出基本药物优先地位(4)鼓励各地区间联合采购,降低患者用药成本(5)促进药学人才培养,推动药师资源下沉,实现安全用药

二、保障供应稳定价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障供应稳定价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价值链视角的A电厂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成本管理理论
        2.1.1 成本管理的内涵
        2.1.2 成本管理的原则
        2.1.3 成本管理的方法
    2.2 价值链理论
        2.2.1 内部价值链
        2.2.2 横向价值链
        2.2.3 纵向价值链
    2.3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2.3.1 价值链成本管理内涵
        2.3.2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原则
        2.3.3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程序
        2.3.4 价值链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第三章 A电厂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火力发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1 火电企业内部竞争激烈
        3.1.2 社会用电增速放缓
        3.1.3 政策对清洁能源的推行
    3.2 A电厂简介
        3.2.1 A电厂基本情况
        3.2.2 A电厂的组织结构
        3.2.3 A电厂的经营情况
    3.3 A电厂成本管理现状
        3.3.1 A电厂成本构成
        3.3.2 A电厂成本管理方法
    3.4 A电厂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1 成本管理缺乏全局观
        3.4.2 忽视与供应商的联系
        3.4.3 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低
        3.4.4 忽视煤炭供应
    3.5 A电厂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5.1 A电厂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3.5.2 A电厂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第四章 A电厂价值链成本分析及管理
    4.1 A电厂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和可控点
        4.1.1 A电厂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
        4.1.2 A电厂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可控点
    4.2 A电厂横向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与可控点
        4.2.1 A电厂横向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
        4.2.2 A电厂横向价值链成本管理可控点
    4.3 A电厂纵向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与可控点
        4.3.1 A电厂纵向价值链成本管理分析
        4.3.2 A电厂纵向价值链成本管理可控点
第五章 A电厂基于价值链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5.1 A电厂内部价值链保障措施
        5.1.1 加强煤炭存储管理
        5.1.2 提高配煤作业效率
        5.1.3 改进物资采购作业链
        5.1.4 改进人力资源作业链
        5.1.5 设备管理
    5.2 A电厂外部价值链保障措施
        5.2.1 煤炭供应
        5.2.2 物流运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电厂作业价值系数问卷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SJ公司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纳税筹划理论
        2.1.1 纳税筹划的基本含义
        2.1.2 纳税筹划的特点
        2.1.3 纳税筹划的意义
    2.2 供应链理论
    2.3 供应链视角下的纳税筹划理论
        2.3.1 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纳税筹划定义
        2.3.2 供应链视角下纳税筹划的特征
        2.3.3 税收与供应链的关系
        2.3.4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纳税筹划的技术
第三章 SJ公司纳税筹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SJ公司基本概况
        3.1.1 SJ公司简介
        3.1.2 SJ公司组织架构
        3.1.3 SJ公司基本财务状况
    3.2 SJ公司纳税筹划现状
        3.2.1 SJ公司涉及的主要税种
        3.2.2 SJ公司的税负水平
        3.2.3 SJ公司纳税筹划工作情况
        3.2.4 SJ公司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3.3 SJ公司引入供应链进行纳税筹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3.1 SJ公司引入供应链进行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3.3.2 SJ公司引入供应链进行纳税筹划的可行性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视角下SJ公司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4.1 SJ公司供应链分析
        4.1.1 天然气产业供求分析
        4.1.2 SJ公司供应链概况
    4.2 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SJ公司纳税筹划方案
        4.2.1 采购环节纳税筹划
        4.2.2 研发环节纳税筹划
        4.2.3 生产环节纳税筹划
        4.2.4 投资环节纳税筹划
第五章 SJ公司纳税筹划方案的预期效果及保障措施
    5.1 SJ公司纳税筹划方案的预期效果
        5.1.1 SJ公司采购环节纳税筹划方案预期效果
        5.1.2 SJ公司研发环节纳税筹划方案预期效果
        5.1.3 SJ公司生产环节纳税筹划方案预期效果
        5.1.4 SJ公司投资环节纳税筹划方案预期效果
    5.2 SJ公司纳税筹划方案的保障措施
        5.2.1 筑牢纳税筹划根基
        5.2.2 增强纳税人员的纳税筹划意识
        5.2.3 建立供应商战略联盟机制
        5.2.4 落实公司制度保障体系
        5.2.5 加强成本效益管理
        5.2.6 强化涉税风险防范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D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理论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章节安排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章节安排
2 D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现状
    2.1 公司概况
        2.1.1 公司简介
        2.1.2 组织架构
    2.2 采购品类及供应商概况
        2.2.1 采购产品品类
        2.2.2 供应商概况
    2.3 供应商管理体系现状
        2.3.1 供应商分类
        2.3.2 供应商开发
        2.3.3 供应商选择
        2.3.4 供应商评审
        2.3.5 供应商整改
3 D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供应商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3.1.1 产品质量稳定性差
        3.1.2 交货期限无法保证
        3.1.3 供应商开发效率低
    3.2 供应商管理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 分类管理不标准
        3.2.2 开发流程不规范
        3.2.3 选择过程不科学
        3.2.4 评审项目不合理
        3.2.5 整改系统不完善
4 D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4.1 方案概述
        4.1.1 改进原则及目标
        4.1.2 设置评选项目
        4.1.3 成立管理小组
    4.2 细化分类方法
        4.2.1 分类管理方法
        4.2.2 实施分类管理
    4.3 优化开发流程
        4.3.1 明确开发需求
        4.3.2 改进开发渠道
        4.3.3 加强部门协作
    4.4 改进选择方案
        4.4.1 设计评选流程
        4.4.2 设立评价指标
        4.4.3 评选后试生产
    4.5 完善评审项目
        4.5.1 确定评审方法
        4.5.2 实行评审分级
    4.6 构建整改系统
        4.6.1 分类整改
        4.6.2 结果兑现
5 实施与保障
    5.1 改进方案实施步骤
        5.1.1 实施计划
        5.1.2 实施重点与难点
    5.2 保障措施
        5.2.1 人力资源保障
        5.2.2 管理制度保障
        5.2.3 绩效评价保障
        5.2.4 风险控制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核心观点、理论支点及分析框架
        1.3.1 核心观点
        1.3.2 理论支点与分析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
        2.1.2 有效供给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2.2 理论观点回顾与研究的新视角切入
        2.2.1 保障房相关理论观点回顾
        2.2.2 研究的新视角切入: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
        2.2.3 制度及其变迁与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的关联性
    2.3 为什么要诉求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2.3.1 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政策诉求的背景与意义
        2.3.2 推动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变迁解释
第3章 历史回顾:我国保障性住房“政府引导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
    3.1 住房政策和住房市场变迁: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历史背景
        3.1.1 政府包办的福利分房制度时期(1949~1978)
        3.1.2 住房商品化改革试点与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8)
        3.1.3 全面市场化启动与商品房市场初步发展阶段(1998~2003)
        3.1.4 受土地财政影响房地产非理性迅猛发展阶段(2004~2018)
    3.2 我国保障房与住房改革的互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
        3.2.1 住房商品化试点与推进中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探索阶段(1978~1998)
        3.2.2 保障房体系伴随住房商品化全面实施而初步确立阶段(1998~2001)
        3.2.3 保障性安居工程随土地财政凸显而逐渐萎缩阶段(2002~2006)
        3.2.4 保障房体系重新确立并逐步完善阶段(2007~至今)
    3.3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模式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制度变迁解释
        3.3.1 政府引导市场:历史背景与现实困局
        3.3.2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历史逻辑
    3.4 制度变迁解释:交易费用逻辑下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互动
第4章 现实反思: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考察
    4.1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现状与制度因素
        4.1.1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现状剖释
        4.1.2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因素探究
    4.2 重建设轻后续管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偏差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4.2.1 厚此薄彼: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后续管理的不平衡发展
        4.2.2 问题的原因:认识偏差与制度障碍
        4.2.3 问题的解释:交易成本影响决策与制度生成逻辑
    4.3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悖论
        4.3.1 “可负担性”成本控制与保障房制度可持续要求的悖论
        4.3.2 产权“完整性”流转要求与产权“约束性”工具的悖论
        4.3.3 获得住房保障资格与导致更高生活工作成本的悖论
        4.3.4 人口结构性流动与各地省、市、区“计划供给”的悖论
    4.4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不足与城乡土地供给结构性矛盾
        4.4.1 农村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不畅
        4.4.2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成本问题与城乡土地供需结构性矛盾
    4.5 旧模式与新要求:当前“政府引导市场”困境与制度变迁诉求
        4.5.1 政府引导市场的管理困境
        4.5.2 双向互动与动态变迁:保障房制度变革诉求
第5章 实证分析:供给有效性不足折射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契合度欠缺
    5.1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宏观考察的实证检验
        5.1.1 研究设计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2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微观考察的实证分析
    5.3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5.4 基于制度变迁的结果分析
第6章 个案分析: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制度突围典型模式
    6.1 重庆“破除四重壁垒”模式
        6.1.1 优惠政策突破人口流动壁垒
        6.1.2 突破土地属性壁垒
        6.1.3 突破住房品质差异壁垒
        6.1.4 信息化平台突破后期管理壁垒
    6.2 上海共有产权房模式
        6.2.1 共有产权房制度及其目的
        6.2.2 上海共有产权模式产生的背景
        6.2.3 上海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运行机制
    6.3 江西省丰城市企业化经营模式
        6.3.1 江西省丰城市保障性住房企业化运作模式背景
        6.3.2 丰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企业化运作及其意义
    6.4 上述个案的制度变迁逻辑:“租”与“交易费用”引致制度变迁
第7章 “内生”与“外生”: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约因素两大关键点
    7.1 外生制约因素:影响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环境条件
        7.1.1 制度环境缺陷: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法制困惑
        7.1.2 信息工具赋能不足:保障房制度运行交易成本降低的瓶颈
    7.2 内生制约因素:产权、信用缺陷限制交易的发生和发展
        7.2.1 产权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核心制约因素
        7.2.2 重要制约因素:信用问题与保障性住房各主体间金融需求矛盾
第8章 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设计
    8.1 从“政府引导市场”到“市场引导政府”: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改革的总路向
        8.1.1 “市场引导政府”内涵与意义
        8.1.2 “市场引导政府”制度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8.1.3 市场引导政府新模式视角下政府与市场互动的逻辑
    8.2 完善法律与契约制度,营造保障房制度运行环境
        8.2.1 完善法律制度
        8.2.2 完善契约制度
    8.3 土地产权改革“破局”矛盾: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帕累托改进
        8.3.1 以法制硬核强化集体主体性地位,形成政府与集体地权的制衡机制
        8.3.2 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优化适应保障房市场的土地产权结构
        8.3.3 实行土地指标交易,打破保障性住房建设地理空间局限性
    8.4 政府与市场互动:破解悖论以增强保障房供给的“有效性”
        8.4.1 制度创新破解“重建设轻管理”的偏差:交易成本的分析
        8.4.2 对接农村建设用地:节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成本
        8.4.3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把握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
        8.4.4 产权与保障模式优化:形成“约束性”与“流转性”对立统一机制
        8.4.5 复合产权结构:破解保障性住房信用不足与融资难之间矛盾
    8.5 网络与大数据工具赋能:精准识别破解保障性住房管理成本问题
        8.5.1 落后于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呼唤数字技术革命
        8.5.2 多元数据平台建设措施,降低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实施的交易成本
        8.5.3 降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运行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设想
    8.6 本章总结: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互动及其变迁的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网发展运营管理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智能电网的评价研究
        1.2.3 电能交易(中长期、现货)市场机制
        1.2.4 跨省跨区输配电定价及监管机制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经济转型及智能电网运营管理相关理论
    2.1 经济转型发展相关理论
    2.2 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理论
        2.2.1 智能电网含义
        2.2.2 智能电网发展相关理论
    2.3 智能电网管理相关理论
        2.3.1 电网评价相关理论
        2.3.2 基于自适应动态规划法的电网优化
        2.3.3 基于凸优化的电网优化研究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的组合评价研究
    3.1 智能电网发展评价模型选择
        3.1.1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3.1.2 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过程
        3.1.3 基于TOPSIS方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3.2 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智能电网运营评价原则
        3.2.2 运营绩效评估指标选取
        3.2.2.1安全可靠指标
        3.2.2.2 信息互动指标
        3.2.2.3 高效智能指标
        3.2.2.4 绿色环保指标
        3.2.2.5 经济效益指标
    3.3 基于ANP-熵权-TOPSIS组合评价法的评价结果
        3.3.1 权重确定结果
        3.3.2 26家省级智能电网公司运营效果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转型对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的新需求研究
    4.1 分布式电源并网对电网企业运营产生的影响分析
        4.1.1 分布式电源种类及发展特点
        4.1.2 构建基于遗传算法的分布式电源网络架构规划模型
        4.1.3 实证结果分析
    4.2 网格化对城市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4.2.1 配电网供电网格化发展态势
        4.2.2 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电网网格化发展规划研究
        4.2.3 智能电网城市配电网网格化优化算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电网企业运营绩效提升路径优化的方向
    5.1 基于企业内部资产管理效益分析的运营优化方向分析
        5.1.1 智能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5.1.2 数据处理及说明
        5.1.3 智能电网企业资产管理效益评价结果
    5.2 满足用户交互性的智能电网企业运营提升方向
        5.2.1 影响用户行为关键要素及作用机理
        5.2.2 电动汽车用户行为关键要素
        5.2.3 电动汽车充放电负荷模型
        5.2.4 需求侧响应用户行为关键要素
        5.2.5 需求侧响应负荷模型
        5.2.6 算例分析
        5.2.7 需求侧响应对负荷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升电网企业运营绩效水平优化
    6.1 通过精准化规划、标准化建设与精益化运维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益
        6.1.1 分布式电源网架优化提升电网运营水平
        6.1.2 基于网格化建设提升智能电网企业运营效果
    6.2 建设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益
    6.3 运维提升智能电网资产效率与投入产出效益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作者简介

(7)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林业专业合作社
        2.1.2 供应链
        2.1.3 林产品
        2.1.4 林产品供应链
        2.1.5 利益分配
    2.2 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Shapley值理论
        2.2.3 博弈理论
        2.2.4 供应链利益分配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现状与影响因素
    3.1 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现状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时间及地点
        3.1.4 调查方法
        3.1.5 调查内容
    3.2 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3.2.1 灯塔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调查结果
        3.2.2 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情况调查结果
        3.2.3 影响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收益的因素调查结果
        3.2.4 影响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因素的调查结果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 影响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的主要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Shapley值法的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合作博弈分析
    4.1 基于博弈理论下的林产品供应链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4.1.1 博弈模型符号说明
        4.1.2 模型构建
    4.2 合作博弈条件下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增长及分配变化
        4.2.1 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原则
        4.2.2 合作博弈下的Shapley值分配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Shapley值法的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优化方案
    5.1 林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主体成本与收益
        5.1.1 农户的成本与收益
        5.1.2 林业种植合作社成本与收益
        5.1.3 收购商的成本与收益
    5.2 不同合作模式下的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优化方案
        5.2.1 “农户+合作社”的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优化方案
        5.2.2 “农户+收购商”的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优化方案
        5.2.3 “合作社+收购商”的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优化方案
        5.2.4 “农户+合作社+收购商”的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优化方案
        5.2.5 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优化方案的选择
    5.3 本章小结
6 促进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合理分配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增加林产品供应链整体可分配利益
        6.1.1 合作社制定林产品种植标准
        6.1.2 合作社合理控制林产品供应链各环节成本
        6.1.3 拓展销售渠道
    6.2 积极推进互联网建设
    6.3 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6.3.1 完善契约合同制度
        6.3.2 制定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
    6.4 增强供应链中各主体间的联系以实现信息共享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黑龙江省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增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优质稻米
        2.1.2 优质稻米界定标准
        2.1.3 效益增长
        2.1.4 利益联结机制
        2.1.5 信任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效益增长理论
        2.2.2 质量管理理论
        2.2.3 供应链协同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现状
    3.1 黑龙江省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现状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时间及地点
        3.1.4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3.2 调查数据统计
        3.2.1 基本特征调查结果
        3.2.2 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现状调查结果
        3.2.3 优质稻米效益增长影响因素调查结果
    3.3 结果分析
        3.3.1 优质稻米种植户与加工企业的效益关系
        3.3.2 优质稻米加工企业与经销商的效益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影响黑龙江省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增长的因素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模型选择与变量选取
        4.2.1 模型选择
        4.2.2 变量选取依据
        4.2.3 变量选择及赋值
    4.3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 模型求解
    4.5 结果分析
        4.5.1 种植环节供应链效益增长的影响
        4.5.2 加工环节供应链效益增长的影响
        4.5.3 销售环节供应链效益增长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增长机制设计
    5.1 目标需求转化机制
    5.2 利益联结机制
    5.3 强化机制
        5.3.1 信息共享机制
        5.3.2 组织协同机制
        5.3.3 质量安全追溯机制
    5.4 市场竞争机制
    5.5 保障机制
    5.6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增长机制的保障措施
    6.1 培育加工企业成为优质稻米供应链核心主体
    6.2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6.3 完善优质稻米安全可追溯系统
    6.4 提高供应链信息技术服务
    6.5 树立供应链品牌战略观念
    6.6 加强销售渠道稳定性
    6.7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山东省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基本药物的采购
        2.2 基本药物的供应
        2.3 基本药物的使用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研究设计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政策和文献收集与分析
        1.1 文献分析法
        1.2 政策梳理
    2 山东省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数据
        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2.2 定量资料来源
    3 关键人物访谈
    4 数据整理分析
        4.1 数据整理
        4.2 数据分析指标
        4.3 数据分析方法
    5 质量控制
结果与分析
    1 基本药物采购品种变化情况
        1.1 基本情况
        1.2 中西药采购品种变化情况
        1.3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药物采购品种变化情况
        1.4 不同地区药物采购品种变化情况
    2 基本药物采购金额变化情况
        2.1 中西药采购金额变化情况
        2.2 不同药理类型药物采购金额变化情况
        2.3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药物采购金额变化情况
        2.4 不同地区药物采购金额变化情况
    3 基本药物供应情况分析
        3.1 中西药供应情况
        3.2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药品供应情况
        3.3 不同地区药品供应情况
    4 重点药品分析
        4.1 心血管系统药品采购品种变化情况
        4.2 心血管系统药品采购金额变化情况
        4.3 心血管系统药品供应情况
        4.4 抗肿瘤药品采购情况
        4.5 抗肿瘤药品各级医疗机构采购情况
        4.6 抗肿瘤药供应情况
    5 影响因素分析
    6 基本药物采购供应现存问题和可能原因
讨论
    1 基本药物采购比例较高,类型稳定,但中药优势有待加强
    2 不同级别医院、不同地区药物采购差异明显
    3 药品采购金额增长过快,重点药品尤为突出
    4 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能力较强,供应及时性有待提高
结论与建议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保障供应稳定价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价值链视角的A电厂成本管理研究[D]. 郝文敏.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SJ公司纳税筹划研究[D]. 李蜜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3]中国城市燃气安全供给法律制度研究[D]. 姚晓光.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4]D公司供应商管理体系改进研究[D]. 丛俊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5]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D]. 张旭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智能电网运营优化研究[D]. 王永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8]灯塔市林产品供应链利益分配问题研究[D]. 侯莹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9]黑龙江省优质稻米供应链效益增长机制研究[D]. 李振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2)
  • [10]山东省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变化趋势分析[D]. 王婷. 山东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保证货源,稳定价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