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地板辐射供暖(论文文献综述)
丁业凤,冯劲梅,蔡加熙[1](2021)在《基于CFD的通风辐射供暖系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辐射供暖系统具有较高的热舒适性和节能潜力,已越来越多被应用于现代建筑中。本文采用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方法模拟机械通风对辐射供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供暖相比散热器供暖室内温度分布更为均匀,垂直温度梯度小,具有更好的热舒适性,达到室内设计温度时辐射供暖热源温度低,节能和安全性更好。辅以机械通风后,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总换热量增加,其中对流换热比增加到42.98%,比传统封闭式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对流换热比提高11.98%。当机械通风系统的送风速度为1 m/s,风口高度为0.1 m时,通风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室内热舒适性最佳。
李晨[2](2021)在《居住建筑空气源热泵供暖气候潜力等级划分与室外计算参数》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本身就具有与气候相辅相成的特点。自然界外界的气候与建筑节能可用措施密切相关,在建筑节能的设计中高效并且合理利用不同地域环境下的气候资源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建筑节能设计流程主要分为被动式策略设计、加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设计及主动式技术合理应用三个阶段。随着主动式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国家“煤改电”清洁供暖政策的提出,合理利用与气候息息相关的主动式技术是实现供暖逐渐成为解决冬季供暖的重要手段。为满足精细化主动式设计,需要进一步量化不同暖通空调设备系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应用潜力。空气源热泵以自然界中的室外空气作为低品位能源,其性能直接受室外空气影响。近年来,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不断发展,其气候适应性不断扩大。但是我国作为世界陆地面积第三的国家,城市数量多,经纬度跨度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十分明显。因此目前缺乏对不同地区空气源热泵供暖的气候潜力等级划分及性能评估研究。这大大限制了空气源热泵在我国范围内的广泛应用。本文在目前的研究背景及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为探究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在我国的气候潜力等级划分情况,基于空气源热泵结霜图谱进行气象数据统计分析,从而建立空气源热泵气候潜力等级划分体系,并采用Energy Plus软件系统性能模拟对我国居住建筑空气源热泵供暖气候适应性展开研究,并对空气源热泵室外计算参数进行梳理,最后提出更加适用于其系统设计的室外计算参数,并校验修正结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探究其气候潜力性出发,采用30年(1988-2017)累年日均值作为气象参数依据,根据最新空气源热泵结霜图谱统计分析了1019个城市全年365天的内结霜天数及全年所占比例。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分析了不同地区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结霜情况,并结合最冷日平均温度Tmin,m(一月中最低温度)分析不同地区的空气源热泵适用性,建立空气源热泵气候潜力等级划分体系,给出其气候潜力等级划分情况,具体分为非常适宜区、适宜区、慎用区及不适宜区四个区域。(2)从探究其系统应用性出发,在建立空气源热泵气候潜力等级的基础上,选择地板辐射作为供暖末端,基于Energy Plus软件建立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进行模拟分析。本文以典型居住建筑为例,采用“实际供暖季节性能系数”AHSPF及“供暖保障率”J两指标通过选址、建筑负荷计算、系统软件模拟及其制热性能评估等过程定量化模拟分析了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制热效果差异。模拟结果表明:AHSPF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小,采暖期(采暖需用时长)则与其相反。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供暖在夏热冬冷地区表现优异,在寒冷地区AHSPF虽然偏低,但能较好地提高室内温度,具有推广意义。(3)当用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供暖时,模拟结果表明:采用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无法保证室内温度稳定地高于室内舒适温度。究其原因是因为室外条件不断变化,因此导致其制热量与传统热源(锅炉)相比相对不稳定。因此本文对供暖室外计算温度重新修正,并且对重新确定的针对空气源热泵的供暖室外计算温度进行校验,校验过程采用Energy Plus对系统进行重新模拟分析,探究室内温度的波动情况,从而研究是否达到室内舒适温度。结果表明:根据新的供暖室外计算温度选型的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提高了“供暖保障率”J,其制热效果更佳,有效延长冬季供暖期内室内舒适时长。
张昱翀[3](2021)在《昆明地区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性能与数值模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太阳能供暖在建筑供暖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最大化利用太阳能给建筑供暖是当下最受欢迎的课题之一。针对拥有丰富辐照资源且冬季仍有供暖需求的昆明,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种太阳能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采暖参数(设定供暖温度、进水温度、流速、管间距、环境温度)下室内各温度参数进行分析,为昆明地区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提供设计依据。针对所搭建的实验房进行了两个月的连续测试,在不同天气、不同设定供暖温度、散热盘管不同进水温度进行实验分析,并结合ANSYS Fluent软件对散热盘管不同进水温度、不同流速、不同管间距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对实验房的测试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昆明冬季典型晴天天气,夜间平均温度10℃左右,对24 m2实验房室内平均温度、标准有效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室内供暖温度设定为16℃或者进水温度40℃时,基本可以满足部分人的热舒适性需求;在供暖温度18℃或者进水温度在45℃以上时,已经可以满足所有人对室内热环境的需求。(2)在房间内竖直方向上,室内温度分布均匀且竖直方向上温差最大仅有0.865℃,室内温度整体相近。(3)对不同天气下室内平均温度分析,结果发现:在阴天,环境温度为5℃左右,室内外温差大,室内外热量交换增大,室内供暖温度设定为20℃或者保证进水温度在50℃以上可以保证室内热舒适性。通过模拟分析得出:(1)对散热盘管在不同进水温度(40℃、45℃、50℃、55℃、60℃)时的采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进水温度越高,地板表面平均温度越高,达到预设温度的时间也越短,但进水温度升高,地板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性指数也越大。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昆明地区使用文中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进水温度应在45℃~55℃之间最为合适。(2)对散热盘管不同进水速度(0.3 m/s、0.4 m/s、0.5 m/s)时的采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进水速度增加,可以适当提高地板表面平均温度。当速度从0.3 m/s提升到0.4 m/s,地板表面平均温度仅提高0.068℃;当速度从0.4 m/s提升到0.5 m/s,温度提升0.038℃。(3)地板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性指数分别为0.2058、0.2091、0.2102,相差很小。表明散热盘管进水速度对地板供暖系统中地板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性影响较小。(4)对五种不同散热盘管管间距(100 mm、120 mm、150 mm、180 mm、200mm)的采暖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中,散热盘管铺设管间距对地板辐射供暖影响较大,管间距越大,地板表面平均温度越低,达到预设供暖温度的时间越长,不均匀指数越大。通过对比得出,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散热盘管管间距不宜大于150 mm。(5)对不同环境温度下供暖效果分析,发现环境温度变化对室内温度影响较大。在昆明常见典型晴天天气中,室内供暖设置温度为18℃~20℃或者进水温度大于45℃,完全可以保障室内温度舒适性。在昆明的低温天气下,室内供暖设置温度应大于20℃或者进水温度高于50℃才可以满足室内供暖需求。
李兆函[4](2021)在《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系统供冷暖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供暖供冷效果及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地板辐射供冷、暖技术迅速发展。近几年较为先进的空气源直接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可以省略制冷剂与水的二次传热,相比于传统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热效率。而空气源直接地板辐射供冷暖系统在此基础上,又大幅度提高了地板辐射系统的利用率,节约成本,一套系统可两季使用。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面积大、有多房间供冷暖需求的场所尝试地板辐射供冷暖系统,但是当前的地板辐射系统面临着管路过长,各房间冷暖效果差异较大等问题。本文提出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供冷暖系统,借鉴多联机空调系统,将制冷剂管道分段,使各盘管多联,进入各房间,不仅可以在缓解管道长度限制,冬夏季节都使用,还可以减弱各房间冷暖效果差异。本文首先对使用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系统的办公建筑中,同一层内以水平管程相差约为35m的两个房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物理数学模型,并通过夏季供冷实验,对比实验数据和模拟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可靠性,并进行了结露分析。再通过Airpak3.0对其房间冬、夏季节热泵标准情况下系统供冷暖时房间热舒适情况进行相关的数值模拟,并对比两个房间的差异性,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夏季管程较长的房间地板表面平均温度略高,冬季则略低,两个房间平均相差1℃左右,最大不超过2℃;2.夏季开启新风装置后,房间内空气湿度较低,室内温度会比空气的露点温度至少高出1℃,地板表面不存在结露风险;3.两个房间距地面0.1m处温度都高于20℃,夏季竖直温度梯度都为正值,冬季则为负值,距地面0.1m与1.7m处温差均小于3℃,各房间同等高度温差也小于2℃;4.夏季室内人员工作区域内风速均小于0.25m/s;5.夏季两个房间平均温度维持在23-26℃左右,冬季在22-24℃左右,较为舒适。6.夏季近地面处,风口下人员稍有不满意,但冬、夏季工作区域内温度场均匀,PMV﹑PPD均在标准范围内,两个房间差异性较小,舒适性均良好。最后使用费用年值法对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系统的经济性作出分析,并与多联式空调供冷暖系统对比,发现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系统更加经济,可以节约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
王恒[5](2021)在《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文中指出能源消耗日渐加剧,因地制宜选取合适的采暖方式,以较低能耗实现较高供暖舒适度,对供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作为一种舒适、清洁、高效的供暖方式在非集中供暖地区应用越来越广泛。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运行过程中,室内舒适性和系统节能性是对立统一关系,在保证室内舒适度前提下,实现供暖系统低能耗运行亟待解决。采暖时室内舒适度受多因素影响,地板采暖平均供水温度对室内热舒适影响最大,而供水温度往往由热泵机组运行控制策略所决定。对地板采暖室内热舒适性进行分析,在保证室内舒适度前提下确合适定供水温度,从而实现室内舒适性和系统节能性相统一。基于地板辐射采暖传热过程,利用CFD模拟软件建立对应地板传热模型与房间采暖模型,研究不同供水温度对室内温度及热舒适性的影响,保证室内舒适度满足国家规范整体评价Ι级标准前提下,确定了舒适供水温度。依据上海地区室外环境工况,得到舒适供水温度随室外环境工况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不同围护结构参数对地板辐射采暖的影响,舒适供水温度随外墙传热系数和外墙面积增大而增大,指出对围护结构性能较差的建筑应进行节能改造。利用恒温恒湿实验室对选用5P雅克菲变频空气源热泵机组进行性能测试,在-4到12环境工况下,机组COP随着制取热水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出水温度每升高1,制热COP衰减3%左右,机组COP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环境温度每降低1,制热COP衰减1.5%左右。对比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不同运行控制策略,提出依据室外温度改变供水温度的机组优化运行方案。对比优化方案和普通方案下采暖季的系统性能,发现相对于常规控制方案,优化控制方案既改善了供暖时室内热舒适性,又提高了系统性能,降低了运行费用。
刘衍,李晨,张辰,吕凯琳,杨柳[6](2021)在《我国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分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技术不断发展,其气候适应性不断扩大,但我国缺乏对不同地区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的性能评估,限制了其在我国的应用。基于EnergyPlus,采用实际供暖季节性能系数AHSPF和供暖保障率J 2个指标对我国41个城市的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进行了综合性能评价。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性能评估通过选址、建筑负荷计算、系统模拟和评估等过程进行。结果表明: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供暖在夏热冬冷地区表现优异,多层居住建筑实际供暖季节性能系数AHSPF在3.03~3.88之间变化,高层居住建筑AHSPF在3.96~4.83之间变化;寒冷地区AHSPF虽然偏低,但能较好地提高室内温度,具有推广意义。用彩色图谱给出了AHSPF和J 2个指标的分布,并通过分析供暖期内COP频次分布,指出了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不足。
汪婷婷[7](2020)在《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热工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低温辐射供暖在节能上展现出其独特优势,低温辐射地面供暖方式采用的热源是低品位热能。与此同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对低温辐射供暖技术要求更加严苛。本文立足于建筑节能和装配式辐射地板供暖技术相结合的思想,研究的是一种预制式低温辐射地板的构造及其热工性能。本文的预制地板基于一种保温、安装、装修、节能和安全的设计理念,是在传统地板中加隔热材料和供回水水管,供暖空间通过与地板的表面进行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来达到供暖的效果,使其满足室内人体舒适度。本文首先建立了装配式辐射预制地板供暖构造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对装配式辐射地板的整体及内部结构进行了剖析。运用ICEM/Fluent等商用软件,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不同结构(管间距和管径)和不同供水工况(供水温度和供水速度)对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热工性能的影响,得出管间距为250mm或250mm、管径为25mm的模型热工性能较优,同时,为了使地板表面温度均匀化,对装配式辐射地板供暖构造进行探讨,分析不同导热层位置、不同导热层厚度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工特性的影响,最终得出在适当的位置通过增加导热层的厚度来使模块表面平均温度均匀性最优。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装配式辐射地板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的设计、施工、评价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为其模块化参数设计提供了参考,为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并对装配式供暖地板的推广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任孟晓[8](2020)在《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北方新型农宅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农宅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有近四成人口居住在农村,每年农村地区新建或翻新的农宅数量仍然可观。长久以来自发建造农宅的模式,使得农村风貌“千人一面”却又因无整体的规划而杂乱无章,非常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北方冬季雾霾天气连续出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没有彻底改变燃煤的取暖方式。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加强,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逐渐增多。自2017年国家出台相关推进北方清洁采暖工作的文件以来,太阳能供暖方式被越来越广泛采用了,但时至今日很多太阳能供暖农宅只停留在示范项目阶段,并没有在普通农户中推广开来,北方地区农宅高能耗高污染的取暖情况仍不容乐观。我国清洁供暖工作是重点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清洁供暖,减少煤炭能耗,加快“煤改气”、“煤改电”等工作,结合北方清洁供暖规划要求及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情况,文章以北京、河北、山东等北方寒冷地区农宅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对北方寒冷地区部分农宅的实地调研及案例研究,发现现有农宅存在功能布置混乱、用能结构不合理、室内舒适性差等问题,遂提出了新型农宅设计的必要性,建立了北方新型农宅设计体系,包括新型农宅功能与造形设计、适宜结构体系设计、室内舒适性设计等三方面。对北方地区农宅来说,室内舒适性设计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围护结构设计及冬季采暖设计两大方面,只有从根本上上改善农宅冬季用能结构,才能切实改善农宅室内舒适性。针对北方寒冷地区农宅冬季室内舒适性差的问题,该项研究可为农宅提供一种清洁高效的冬季供暖方式——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该供暖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新型农宅室内舒适性、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环境污染等状况。新型农宅设计不仅要改变农宅冬季采暖用能结构,而且要有适宜的结构体系,本文列举了农宅的几种常用结构类型并对其进行比较得知,建筑造价的高低是影响农宅结构选型的重要因素,装配式空腔EPS模块混凝土结构因其造价低、建造速度快、室内舒适性高的特点,将在农村住宅建造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章基于对太阳能供暖新型农宅的综合研究,将常用的太阳能源端集热器及供暖末端的进行分类比较,总结了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供暖系统的优势:集热高效,经济节约;低温供暖,室温更舒适;空气流速低,室内更卫生;不易损坏,增强隔音性,装修无影响等,说明了该供暖系统适宜在农村应用且有很大的推广价值。通过Designbuilder软件模拟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用于农宅采暖,得出结论,在人们可承受的经济范围内,当采暖面积与集热面积为1:1时,室内温度为14℃左右,符合农宅室内舒适性要求。基于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建筑大学校内的一座装配式EPS空腔模块混凝土结构农宅实验房,搭建了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实验房的建筑设计、围护结构及供暖设备情况,进行了为期一月的墙体温度及室内温湿度实验。得出结论,EPS空腔模块混凝土墙体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利于北方地区农宅室内舒适性情况改善;全部天气情况下室温12℃左右,相对湿度44%rH,基本满足农宅室内舒适性要求;晴朗天气时室温15℃左右,相对湿度38%rH,农宅室内舒适性较高。钒钛黑瓷太阳能独立供暖系统初期投资较高,8.4年可回收成本,几乎无后期运行费用,既利于节能环保又能降低采暖费用。综合整个采暖期来看,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受太阳辐射情况影响较大,必须联合其他辅助供暖系统才能全天候确保采暖期农宅室内舒适性。综述所述,本文可为北方寒冷地区的新型农宅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为农宅提供一种清洁高效的冬季供暖方式。通过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系统与各供暖末端的供热情况分析比较,说明了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农宅冬季供暖。通过装配式EPS空腔模块混凝土结构农宅实验房室内温湿度实验研究,佐证了应用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供暖系统的农宅室内舒适性较高,是值得在北方农村推广的一种采暖方式。
卢星宇[9](2020)在《基于舒适性的地板辐射供暖适宜表面温度研究 ——以重庆住宅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南方地区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夏热冬冷气候区的民众对冬季供暖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改善该区域冬季阴冷潮湿的室内环境,课题组前期已对辐射供暖末端的性能提升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其中对顶板、侧墙和地板三种辐射末端的舒适性对比发现,在室内温度较低时,地板辐射供暖末端的舒适性最好。而国内关于地板辐射供暖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主要参考了欧美及国际标准中的参数值,缺乏大量可供参考的符合中国人民生活习惯和热舒适需求的基础数据。因此,本文在重庆市某居民楼搭建了地板辐射供暖实验平台,招募长期居住在重庆的当地居民为受试者,对地板辐射供暖的热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人体热舒适进行了实验探究。首先对地板供暖实验平台及实验设计进行了介绍。概述了实验房间所在住宅楼的墙体结构材料及热工性能、地板供暖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实验环境中各参数的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阐明了人体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共招募了45名受试者,年龄从16岁到47岁。主观热舒适问卷包括了热感觉、热舒适、空气新鲜感、热期望及行为调节期望、不适症状等内容。实验设计了6个不同地板表面温度(tf)工况:25℃、27℃、29℃、31℃、33℃和35℃。实验时长2小时,以对比人体瞬时接触和长期接触的不同热舒适需求。客观参数测量包含热环境参数、空气质量参数和生理参数。数据分析主要采用了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一元回归分析方法,将客观参数与主观评价结果联系起来,综合讨论不同地板表面温度的舒适性情况。其次分别讨论和分析了客观热环境测量结果与主观问卷评价结果。热环境分析中发现,地板供暖能在垂直高度上营造出头凉脚暖的热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地板表面温度越高,温度递减梯度越大,从-0.54℃/m(tf=25℃)至-0.69℃/m(tf=31℃)增加,且越靠近外墙区域空气温度越低。综合来看,tf=31℃左右时房间整体的温度分布均匀性最好。除地板表面外,其余非加热壁面表面温度也会随地板温度升高而增加,tf在27℃~31℃之间的围护结构表面的加热效应最明显,其中外墙内表面的温度递增速率最快,从0.53℃/1℃至0.59℃/1℃。皮肤温度分析中发现,上半身皮肤温度受地板温度影响较小,下半身皮肤温度受地板温度影响较大,且停留时间越长相关性越强。主观评价结果中,脚部热感觉随地板温度变化较明显,整体热感觉基本处于中性至稍暖范围。局部热不满意率中脚部最高,在tf=33℃、35℃时超过了25%,其余部位在各地面温度下都不大于15%。感知空气品质随地板温度变化不明显,而空气新鲜感同时受地板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影响,tf=25℃时的空气新鲜感优于tf=35℃,在地板偏热tf=33℃、35℃时,停留时间越长空气感知越沉闷。当热感觉偏热时,人们期望降低地板温度、空气温度,而增加室内风速来改善热舒适,且人们对偏热地板温度的可接受程度高于对偏热空气温度的接受度。最后,将主观评价与客观物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满足热感觉评价标准的平均皮肤温度范围是30.5℃~33.9℃,可接受的脚背皮肤温度范围是23.9℃~28.9℃。在脚部热不满意率和空气新鲜感与地板表面温度的回归曲线中,通过叠加温度区间得出:在地板辐射供暖房间中,赤脚与瓷砖地板材料接触,短暂停留和经常停留的舒适性最佳地板表面温度区间分别是25℃~29.5℃和25℃~30.6℃。经常停留的上限值30.6℃高于现有标准给出的28/29℃,与日本文献中的31℃更接近。
卢文靖[10](2020)在《严寒地区某被动房复合系统传热特性及优化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德国的被动房技术在国内不断地被推广应用。被动房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较高,室内环境及热舒适备受关注。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严寒地区代表性城市——哈尔滨市某被动房辐射供暖/供冷-置换通风复合系统的室内环境状况,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首先,建立了被动房顶棚辐射供暖传热模型,并分别模拟供水温度为30℃、31℃、32℃三个工况时表面温度分布情况,与实验数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其次,利用建立的辐射供暖传热模型,模拟回型布管方式和平行型布管方式辐射顶棚表面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采用平行型盘管布置方式,表面最大温差是6.5℃;而采用回型盘管布置方式时,顶棚表面最大温差为1.7℃,建议在辐射供暖/供冷系统设计时采用回字型布管方式。同时模拟分析了供水温度、管间距、管径、管内流速及管道埋深对顶棚辐射供暖/供冷系统传热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发现供水温度对供暖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管径、管内流速,当进行优化设计时,应优先考虑供水温度。第三,建立了辐射供暖/供冷+置换通风复合系统耦合传热模型。并针对地板供暖+置换通风(系统1)、顶棚供暖+置换通风(系统2)、地板+顶棚供暖+置换通风(系统3)三种复合系统进行了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系统1的水平温度场较均匀;三种复合系统人员活动区域垂直温差均不超过3℃;三种系统人员头部会出现吹风感;不同位置的平均辐射温度差值很小,在人感觉热舒适的范围之内;系统1的PMV值水平变化梯度较小,系统3整体PMV值偏大。最后,利用正交试验,分析不同复合系统的供水温度、送风温度和送风速度等影响因素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组合方案,并针对辐射顶棚、地板表面温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系统1冬季最优方案组合为:供水温度28℃,送风温度18℃,送风速度0.35m/s,夏季最优方案组合为:供水温度20℃,送风温度25℃,送风速度0.5m/s;系统2冬季最优组合方案为:供水温度28℃,送风温度18℃,送风速度0.35m/s,夏季最优方案组合为:供水温度20℃,送风温度25℃,送风速度0.5m/s;对于该被动房,本文辐射地板表面温度推荐值为23~26℃,辐射顶棚表面温度推荐值为24~26℃。
二、浅析地板辐射供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地板辐射供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FD的通风辐射供暖系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模型设置 |
1.1 物理模型 |
1.2 数值模型 |
2 模型验证 |
3 模拟结果分析 |
3.1 气流组织分析 |
3.2 热舒适性分析 |
3.2.1 垂直方向温差 |
3.2.2 室内温度 |
3.3 系统设计优化参数分析 |
4 问题与探讨 |
5 结论 |
(2)居住建筑空气源热泵供暖气候潜力等级划分与室外计算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2.1 空气源热泵适用性研究 |
1.2.2 空气源热泵名义工况研究 |
1.2.3 空气源热泵室外计算参数研究 |
1.2.4 存在问题及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技术路线 |
2 空气源热泵供暖气候潜力等级划分研究 |
2.1 空气源热泵气候潜力等级划分指标体系建立 |
2.2 空气源热泵供暖结霜图谱 |
2.2.1 结霜图谱介绍 |
2.2.2 结霜图谱假定条件和使用范围 |
2.2.3 临界结露线和临界结霜线的确定 |
2.3 数据准备及处理 |
2.4 典型城市分析 |
2.4.1 典型城市的选取 |
2.4.2 典型城市室外气象参数分析 |
2.4.3 典型城市结霜分析 |
2.5 空气源热泵气候潜力等级划分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模拟研究 |
3.1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介绍 |
3.1.1 空气源热泵工作原理 |
3.1.2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的优点 |
3.2 我国气候特征及城市选取 |
3.2.1 我国气候特征 |
3.2.2 典型城市选取 |
3.3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供暖适用性评价方法 |
3.3.1 建筑模型 |
3.3.2 模拟参数设置 |
3.3.3 建筑负荷计算及热泵系统的设计和选择 |
3.3.4 模拟评价指标定义 |
3.4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供暖适用性模拟分析 |
3.4.1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适用性评价 |
3.4.2 供暖期内性能系数COP频次分布 |
3.4.3 讨论局限性 |
3.5 本章小结 |
4 空气源热泵供暖室外计算温度研究 |
4.1 冬季供暖室外计算温度的研究现状 |
4.2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模式下室外计算温度修正 |
4.2.1 空气源热泵供暖室外计算温度修正方法 |
4.2.2 空气源热泵室外计算温度修正结果 |
4.3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模式下室外计算温度校验 |
4.3.1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室外计算温度校验方法 |
4.3.2 空气源热泵供暖室外计算温度模拟校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论文后续工作及建议 |
致谢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1 |
附录2:文中编程程序 |
(3)昆明地区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性能与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系统设计与室内舒适度评价模型 |
2.1 地板辐射供暖传热方式 |
2.2 地板辐射供暖地板结构介绍 |
2.3 太阳能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设计 |
2.4 地板辐射供暖地板结构设计 |
2.5 实验房室内舒适度评价标准 |
2.6 地板表面温度不均匀性评价标准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平台与实验设计 |
3.1 实验平台 |
3.1.1 实验房结构 |
3.1.2 实验装置 |
3.2 实验设计 |
3.2.1 温度监测点布置 |
3.2.2 实验方案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学模型建立与Fluent求解 |
4.1 数学模型建立 |
4.2 数学模型 |
4.2.1 地板传热模型 |
4.2.2 地板与室内传热模型 |
4.2.3 室内外换热模型 |
4.3 CFD与 Fluent软件介绍 |
4.3.1 CFD介绍 |
4.3.2 CFD求解器Fluent软件介绍 |
4.4 三维模型建立 |
4.5 网格划分 |
4.6 计算模型 |
4.6.1 控制方程 |
4.6.2 流体类型 |
4.7 参数设置 |
4.7.1 综合参数设置 |
4.7.2 材料物性参数设置 |
4.7.3 边界条件设置 |
4.7.4 离散项设置 |
4.7.5 亚松弛因子设置 |
4.7.6 残差设置 |
4.7.7 UDF加载 |
4.7.8 初始化设置与计算设置 |
4.8 网格独立性验证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模拟验证 |
5.1 测试期间环境温度分析 |
5.2 实验房围护结构温度分析 |
5.3 晴天天气下实验房室内环境分析 |
5.3.1 地板表面平均温度分析 |
5.3.2 地板表面水平线段上温度分析 |
5.3.3 室内平均温度分析 |
5.3.4 室内竖直方向温度分布 |
5.4 不同天气状况下室内温度分析 |
5.5 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
5.6 模拟验证 |
5.6.1 地板内部传热模拟验证 |
5.6.2 室内数值模拟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值模拟分析 |
6.1 散热盘管不同进水温度地板模拟分析 |
6.1.1 散热盘管不同进水口温度地板内部温度与表面云图变化 |
6.1.2 散热盘管不同进水温度地板表面温度分析 |
6.1.3 散热盘管不同进水温度地板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性 |
6.2 散热盘管不同进水流速地板模拟分析 |
6.2.1 散热盘管不同进水流速地板内部温度云图变化 |
6.2.2 散热盘管不同进水流速地板内部和表面温度分析 |
6.2.3 散热盘管不同进水流速地板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性 |
6.3 散热盘管不同管间距地板模拟分析 |
6.3.1 散热盘管不同管间距地板内部温度云图变化 |
6.3.2 散热盘管不同管间距地板表面温度分析 |
6.3.3 散热盘管不同管间距地板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性 |
6.4 不同环境温度下室内模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系统供冷暖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地板辐射系统发展现状 |
1.2.1 地板辐射供暖系统 |
1.2.2 地板辐射供冷暖系统 |
1.2.3 热泵地板辐射系统 |
1.3 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系统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内研究进展 |
1.4.2 国外研究进展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点 |
第2章 室内热舒适性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过程 |
2.1 求解地板表面温度 |
2.2 物理模型 |
2.3 数学模型 |
2.4 网格划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系统夏季供冷实验 |
3.1 实验研究 |
3.1.1 实验系统 |
3.1.2 室内参数的测量 |
3.2 测量数据及分析 |
3.2.1 模拟与实验结果对照 |
3.2.2 实验测量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冬、夏季节室内热舒适性数值模拟分析 |
4.1 软件介绍 |
4.2 夏季模拟 |
4.2.1 边界条件及相关的参数设置 |
4.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 冬季模拟 |
4.3.1 边界条件及相关参数设置 |
4.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经济性分析 |
5.1 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系统经济性分析 |
5.1.1 经济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5.1.2 初投资计算 |
5.1.3 年运行费用计算 |
5.1.4 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系统折算费用线值及费用年值 |
5.2 多联式空调供冷暖系统 |
5.2.1 初投资计算 |
5.2.2 年运行费用计算 |
5.2.3 多联式空调系统费用现值及费用年值计算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空气源热泵辐射供暖及热舒适国内外研究 |
1.2.1 地板辐射供暖研究现状 |
1.2.2 室内热舒适研究现状 |
1.2.3 供暖系统运行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流程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地板辐射采暖模型的建立 |
2.1 空气源热泵辐射供暖系统简介 |
2.2 地板传热模型建立 |
2.2.1 地板传热的物理模型 |
2.2.2 地板辐射供暖数学模型 |
2.3 采暖暖房间模型建立 |
2.3.1 采暖房间物理模型 |
2.3.2 采暖房间数学模型 |
2.4 评价指标 |
2.4.1 室内热舒适的评价指标 |
2.4.2 系统性能评价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3.地板辐射采暖室内热舒适性模拟分析 |
3.1 地板传热数值模拟及分析 |
3.1.1 参数设置 |
3.1.2 模拟结果分析 |
3.2 采暖房间数值模拟及分析 |
3.2.1 Airpak软件介绍 |
3.2.2 网格划分 |
3.2.3 边界条件及参数设置 |
3.2.4 模型验证 |
3.2.5 不同供水温度下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
3.2.6 不同室外温度下室内舒适性分析 |
3.3 不同围护结构参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
3.3.1 不同外墙传热系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
3.3.2 不同外墙面数对辐射采暖效果的影响 |
3.3.3 不同参数对舒适供水温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测试 |
4.1 实验设备及测试方法 |
4.1.1 恒温恒湿实验室简介 |
4.1.2 实验设备及参数 |
4.1.3 测试方法 |
4.2 测试工况下的机组性能 |
4.3 实验误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运行优化及节能性分析 |
5.1 不同控制策略的对比 |
5.2 系统运行优化方案的提出 |
5.3 优化方案控制下的系统节能性分析 |
5.3.1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模型建立 |
5.3.2 优化方案的节能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点选择 |
2 典型建筑模型及参数设置 |
2.1 建筑模型 |
2.2 模拟参数设置 |
2.3 建筑负荷计算及热泵系统的设计和选择 |
3 评价指标AHSPF和J的定义 |
4 模拟结果及分析 |
4.1 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适宜性分析 |
4.2 供暖期内性能系数COP频次分布 |
5 讨论 |
6 结论 |
(7)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热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供暖能耗 |
1.1.2 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优势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装配式建筑研究现状 |
1.2.2 辐射供暖地面传热过程研究 |
1.2.3 地板供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系统构造及传热机理 |
2.1 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的合理构造形式 |
2.2 辐射供暖地板系统的组成及运行机制 |
2.3 装配式低温辐射地板的整体换热机理 |
2.4 装配式低温辐射地板的换热分析 |
2.4.1 供水与管道内壁的换热分析 |
2.4.2 供水管道与混凝土的换热分析 |
2.4.3 装配式辐射地板与供暖室内的换热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式低温辐射地板的数值模拟分析 |
3.1 CFD模拟软件简介 |
3.2 装配式低温辐射地板的数值模拟方法 |
3.2.1 物理模型 |
3.2.2 假设条件 |
3.2.3 控制方程 |
3.2.4 边界条件 |
3.2.5 网格划分 |
3.3 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1 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表面温度分布规律 |
3.3.2 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结构布置对其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
3.3.3 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供水工况对其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
(1)供水温度对其热特性的影响 |
(2)供水速度对其热特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的优化 |
4.1 供暖地板的优化因素分析及其优化 |
4.1.1 影响地板供暖的主要因素 |
4.1.2 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的优化方案设计 |
4.1.2.1 优化的方案 |
4.1.2.2 优化后的模型布置图 |
4.2 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1 不同导热层位置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
4.2.2 不同导热层厚度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
4.2.3 不同管间距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
4.2.4 不同管径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
4.2.5 不同供水温度对装配式辐射供暖地板热特性的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北方新型农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1.3 国内外农宅设计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农宅设计研究 |
1.3.2 国内农宅设计研究 |
1.3.3 北方农宅实例研究 |
1.4 国内外太阳能供暖应用于农宅的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太阳能供暖在农宅中的应用研究 |
1.4.2 国内外钒钛黑瓷太阳板在农宅中的应用研究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新型农宅设计研究 |
2.1 新型农宅设计的必要性 |
2.2 新型农宅定义 |
2.3 新型农宅设计体系建立原则 |
2.4 新型农宅设计体系 |
2.4.1 新型农宅功能与造形设计 |
2.4.2 适宜结构体系设计 |
2.4.3 农宅舒适性设计 |
2.5 新型农宅冬季采暖用能研究 |
2.5.0 农村特有的用能结构成因 |
2.5.1 北方典型省市农村采暖用能情况 |
2.5.2 新型农宅采暖用能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在新型农宅中的应用研究 |
3.1 太阳能常用源端集热器与供暖末端类别及性能比较 |
3.1.1 太阳能常用源端集热器 |
3.1.2 太阳能常用供暖末端 |
3.2 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系统研究 |
3.2.1 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供暖系统的基本性能 |
3.2.2 钒钛黑瓷太阳板与新型农宅一体化研究 |
3.2.3 钒钛黑瓷太阳能集热系统与不同供暖末端的供热情况分析比较 |
3.3 钒钛黑瓷太阳能农宅室内舒适性模拟研究 |
3.3.1 建立模型 |
3.3.2 模拟方案确定 |
3.3.3 模拟结果数据分析及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实验分析研究 |
4.1 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建筑设计基本情况 |
4.2 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围护结构与供暖设备情况 |
4.2.1 围护结构 |
4.2.2 供暖设施情况 |
4.3 实验准备工作 |
4.3.1 测试仪器介绍 |
4.3.2 实验内容 |
4.3.3 实验工况 |
4.4 装配式农宅实验房室内舒适性实验分析 |
4.4.1 墙体的保温情况 |
4.4.2 室内温湿度情况 |
4.4.3 室内舒适性分析 |
4.5 钒钛黑瓷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4.5.1 存在问题 |
4.5.2 该供暖模式与其他农宅常用供暖形式的联合应用研究 |
4.5.3 各联合供暖方式分析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推广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情况 |
(9)基于舒适性的地板辐射供暖适宜表面温度研究 ——以重庆住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辐射供暖的历史起源 |
1.2.2 辐射供暖的舒适性研究 |
1.2.3 辐射供暖的室内空气质量研究 |
1.2.4 地板表面温度的相关标准 |
1.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1.4 本文的研究体系 |
1.4.1 研究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地板供暖平台实验方法及准则 |
2.1 供暖实验平台 |
2.1.1 建筑概况 |
2.1.2 供暖系统介绍 |
2.2 环境参数测量仪器及方法 |
2.3 人体实验方法及准则 |
2.3.1 人体实验原则 |
2.3.2 生理参数测试 |
2.3.3 调查问卷设计 |
2.4 实验对象概况 |
2.4.1 受试者选用原则 |
2.4.2 人员背景信息 |
2.5 实验工况及流程 |
2.6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2.6.1 数据误差分析 |
2.6.2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3 地板辐射供暖的环境参数研究 |
3.1 室内热环境参数 |
3.1.1 地板表面温度 |
3.1.2 空气温湿度 |
3.1.3 非加热壁面表面温度 |
3.2 室内空气质量参数 |
3.2.1 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
3.2.2 PM2.5 浓度变化 |
3.2.3 甲醛、TVOC浓度变化 |
3.3 讨论与分析 |
3.3.1 垂直空气温度与地板表面温度的相关性 |
3.3.2 空气质量参数与地板温度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地板辐射供暖的人体实验研究 |
4.1 短暂停留和经常停留的时间限制 |
4.2 客观生理参数变化分析 |
4.2.1 皮肤温度变化规律 |
4.2.2 心率、血压变化规律 |
4.3 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
4.3.1 热感觉与热不满意率 |
4.3.2 热舒适与热不舒适率 |
4.3.3 湿感觉 |
4.3.4 出汗程度 |
4.3.5 空气新鲜感与感知空气品质(PAQ) |
4.3.6 心理认知状态 |
4.3.7 相关不适症状(SBS) |
4.3.8 热期望及行为调节 |
4.4 讨论与分析 |
4.4.1 热不满意率与热不舒适率对比分析 |
4.4.2 热感觉与皮肤温度的相关性 |
4.4.3 热感觉与热期望的相关性 |
4.4.4 热感觉与空气新鲜感、PAQ的相关性 |
4.5 本章小结 |
5 辐射供暖的舒适性地板温度区间讨论 |
5.1 热舒适评价模型讨论 |
5.1.1 局部热感觉与整体热感觉的相关性讨论 |
5.1.2 PMV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性讨论 |
5.1.3 LPD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性讨论 |
5.2 客观参数与热舒适的相关性分析 |
5.2.1 影响皮肤温度的环境参数对比分析 |
5.2.2 影响热感觉及热不满意率的客观参数对比分析 |
5.2.3 影响空气新鲜感和PAQ的客观参数对比分析 |
5.3 地板辐射供暖的舒适区间 |
5.3.1 基于PAQ和空气不新鲜率优化的热舒适区间 |
5.3.2 基于热感觉和热不满意率的地板温度区间 |
5.3.3 综合热不满意率与空气感知的地板温度可接受区间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目录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
C.地暖实验注意事项及背景调查表 |
D.地暖实验热舒适调查问卷 |
E.地暖实验环境参数记录表 |
F.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严寒地区某被动房复合系统传热特性及优化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辐射供暖系统传热模型建立与验证 |
2.1 顶棚辐射传热机理 |
2.1.1 第一阶段传热过程 |
2.1.2 第二阶段传热过程 |
2.1.3 第三阶段传热过程 |
2.2 Comsol软件简介 |
2.3 控制方程 |
2.3.1 非等温管道流模型 |
2.3.2 固体传热模型 |
2.4 传热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2.4.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2.4.2 定义材料参数 |
2.4.3 边界条件设置 |
2.4.4 网格剖分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
2.4.5 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辐射供暖系统传热特性研究 |
3.1 辐射供暖系统设计问题分析 |
3.1.1 常见的布管形式 |
3.1.2 不同布管方式模拟分析 |
3.2 辐射供暖系统的传热特性 |
3.2.1 供水温度对顶棚辐射传热特性的影响 |
3.2.2 管内流速对顶棚辐射传热特性的影响 |
3.2.3 管径对顶棚辐射换热特性的影响 |
3.2.4 管间距对顶棚辐射换热特性的影响 |
3.2.5 埋管深度对顶棚辐射换热特性的影响 |
3.3 影响因素灵敏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系统室内热环境CFD模拟 |
4.1 物理模型建立 |
4.2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流体控制方程 |
4.2.3 湍流模型 |
4.2.4 辐射模型 |
4.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4.4 三种复合系统室内热环境模拟分析 |
4.4.1 温度场分布 |
4.4.2 垂直温度场分布 |
4.4.3 速度场分布 |
4.4.4 平均辐射温度分布 |
4.4.5 PMV分布 |
4.4.6 PPD分布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系统室内热环境优化模拟分析 |
5.1 正交试验方法 |
5.1.1 基本原理 |
5.1.2 正交表 |
5.1.3 正交试验步骤 |
5.1.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
5.2 试验方案设计 |
5.2.1 冬季工况 |
5.2.2 夏季工况 |
5.2.3 典型截面及空间点的选取 |
5.3 顶棚辐射-置换通风复合系统优化模拟 |
5.3.1 冬季试验结果分析 |
5.3.2 夏季试验结果分析 |
5.3.3 最优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
5.4 地板辐射-置换通风复合系统优化模拟 |
5.4.1 冬季试验结果分析 |
5.4.2 夏季试验结果分析 |
5.4.3 最优方案模拟结果分析 |
5.5 顶棚-地板表面温度探讨 |
5.5.1 研究方案确定 |
5.5.2 规范中热环境评价指标探讨 |
5.5.3 被动房热环境评价指标探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浅析地板辐射供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FD的通风辐射供暖系统特性研究[J]. 丁业凤,冯劲梅,蔡加熙. 区域供热, 2021(06)
- [2]居住建筑空气源热泵供暖气候潜力等级划分与室外计算参数[D]. 李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昆明地区太阳能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性能与数值模拟分析[D]. 张昱翀.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地板直膨式多联机热泵系统供冷暖热性能研究[D]. 李兆函.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空气源热泵辐射采暖系统热舒适性分析及运行优化[D]. 王恒. 中原工学院, 2021
- [6]我国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系统分区研究[J]. 刘衍,李晨,张辰,吕凯琳,杨柳. 暖通空调, 2021(01)
- [7]装配式低温辐射供暖地板热工性能研究[D]. 汪婷婷.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3)
- [8]基于钒钛黑瓷太阳能供暖的北方新型农宅设计研究[D]. 任孟晓.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9]基于舒适性的地板辐射供暖适宜表面温度研究 ——以重庆住宅为例[D]. 卢星宇. 重庆大学, 2020
- [10]严寒地区某被动房复合系统传热特性及优化模拟研究[D]. 卢文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