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论文文献综述)
吴想[1](2020)在《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制造业成本增加,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智能制造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新的生产力。智能制造在为企业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推动了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以及新一代技术产业的兴起。这无疑也成为了众多投资者资产配置的选择。但由于智能制造属于新兴产业,其市场标准并不健全,各行业在研发方面尚有不足,因此这也使得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并不理想。综上对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研究以及帮助投资者寻找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显得尤为重要。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以智能制造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中观、微观等方面入手,对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各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表明其具有绝对投资价值。本文从微观因素入手构建了智能制造上市公司评价指标,并在传统的财务指标构建基础上加入了非财务指标,使得所构建的指标能够更准确的反映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的特征,选取《2018智能制造百强》及《中国智能制造百强发展与趋势白皮书》中的165家企业,在结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库,依据“智能制造十大领域”和“使用了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两个条件,筛选出了沪、深两市62家智能制造上市公司2018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投资价值综合得分计算进行排序,并与其每股净资产进行比较。排名结果与每股净资产的对比结果直接反映了公司的投资价值。在因子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自由现金流折现值模型估算得出因子分析结果中值得投资的上市公司价值,在验证因子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缩小选择范围,细化选择标准。给予投资者在分析决策时相应的判断方法,以达到规避风险提高收益的目的。
王青[2](2020)在《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文中研究表明华侨工业建筑是中国工业建筑中相对独立的类型,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中西方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历史意义。闽南华侨工业建筑是中国华侨工业建筑的重要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侨对闽南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推动了近现代工业建筑技术和建筑设备的现代化发展,促进了城市早期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系统等城市配套市政体系的完善。本文以1842年至1966年期间创办的闽南华侨工业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理清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工业门类与地区分布、工业建筑遗存个案现状等方面的情况,揭示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建设与发展的特点以及基本特征。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研究能进一步完善侨乡近代建筑的研究体系,加深理解华侨在闽南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为闽南地区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修缮与更新提供信息基础和原始依据。论文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二、三章)介绍闽南华侨工业的产生背景、发展路径,以及闽南华侨工业的初步发展、快速增长、停滞和二次发展的四个阶段,总结了闽南华侨工业不同时期、不同门类的地域分布和规模状况。论文的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四章)以厦门淘化大同罐头厂、厦门自来水公司等几个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厦门、泉州、漳州近代华侨工业建筑中食品工业类、公共事业类和其它工业类典型案例的建造背景,选址的考量以及立面建筑风格、建筑技术的引入与应用情况进行叙述,对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五章)通过对闽南华侨工业建筑规模与总平面布局特点、建筑单体的立面风格、建筑细部特征与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结构类型、建筑技术和建筑设备的引入等方面内容的揭示和分析,总结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黄启湘[3](2020)在《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工作重心转变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综合力量。H公司是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优秀代表,凭借突破性技术、优良品质、顶尖装备服务于制造业,助力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在“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新时代发展背景之下,基于H公司技术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深入探讨并为其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建议,以帮助其迈向制造装备业价值链中高端,将会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制定带来一定启示。本研究将视角对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总结梳理了H公司公司技术创新三阶段发展历程。从组织治理与管理、业务发展、资金实力、技术能力与资源对H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PEST方法对外部环境进行了总结,表明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都足以支撑H公司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同时,H公司存在着技术创新机制不完善、核心技术水平有待加强、技术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基于波特五力模型,本研究从行业竞争、潜在进入者风险、供应商定价能力、产品定价能力对H公司的机会与威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H公司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性。综合H公司内外部环境情况,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本研究提出了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目标、基本方针与原则,制定了“高差异、低成本”的技术创新战略。具体技术创新战略实施措施包括:(1)建立全球技术研发中心;(2)选择新技术投入与开发;(3)注重新产业应用投入。并且从企业战略整合、完善企业内部标准化体系、数字化管理助推精益生产、集中资源获取优势融资四方面提出了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最后,本研究认为H公司以自主开发、不断创新作为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技术创新战略定位为“高差异、低成本”;技术创新铸就产品核心优势,技术创新保障高附加值是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核心出发点;本文为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与制定、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思路。
张子越[4](2019)在《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发区从成立以来,就是国家和地区创新体系的领导和引擎,也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撑。30多年来,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开发区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湖北省作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各类开发区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省一半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外向度最高的区域,是全省经济重要的支撑点和火车头。但同时区内企业面临创新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开发区企业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突出的群体,同时也是受开发区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群体。因此,系统地对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了湖北省开发区24家上市公司2012-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大量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基于相关理论基础,构建了三阶段DEA模型,对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第一阶段利用传统DEA模型对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第二阶段利用SFA方法和相关公式对投入值进行调整,把所有的企业都调整到同等的运气水平和外部环境下;第三阶段再次利用DEA模型对调整后的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了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影响的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真实值。其次,选择了企业规模、企业营运能力、成立年限、劳动者素质和国家持股五个影响因素,构建了Tobit模型,对调整后的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接着得出了提升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整体较低;第二,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水平差异大;第三,环境变量对创新效率影响显着;第四,企业规模、企业营运能力和国家持股对创新效率呈显着正向影响,成立年限呈显着负向影响,劳动者素质影响不显着。
张晨[5](2019)在《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 ——以大族激光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创新”成为十九大报告的高频词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足以体现出创新的重要性。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一方面承担着创新重任,为不断提升国家整体创新实力而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来讲,创新是企业生存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然而,企业创新存在着周期长、回报慢、投资风险高的特点,高管与员工们易看重眼前的个人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进行研发投入,这与公司股东利益相悖,进而形成代理问题。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股权激励越来越成为企业青睐的手段,用以留住人才、激励人才、解决代理问题,这种手段能否解决企业创新方面的代理问题,能否真正促进企业的创新,是本文所要关注的。本文以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分析了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创新的原因以及影响路径,并从纵向、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股权激励从高管、核心技术人员、核心业务人员三个路径分别作用于企业创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数量和质量、创新产出转化能力,即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确有促进作用,但是大族激光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合理设计激励方案、降低对大客户的依赖,以最大化程度地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方法、框架和创新之处做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介绍了本文的两个核心概念股权激励和企业创新,四个基本原理委托代理理论、利益趋同假说、激励理论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回顾了学术界在企业创新、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领域中的主流观点,了解了当下的研究进度,为后文阐述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打下基础。第三部分从宏观角度上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从企业创新方面的委托代理问题入手,分析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创新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总结出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创新的具体路径,为第四部分的案例分析打下基础。第四部分为案例分析,是本文的重中之重,该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案例公司选取的标准、大族激光的公司背景、股权激励方案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从横纵两个角度分析了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产出转化的影响,纵向角度观察企业在股权激励前两年和股权激励期间的表现,横向角度则将大族激光与行业内的直接竞争者华工科技作对比,观察二者在大族激光股权激励期间的表现差异。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建议,总结研究结论,给出建议,以便使股权激励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创新,最后提出文章的局限性与展望。本文的贡献在于从具体案例入手分析,而现有学者几乎都是进行实证分析,其次在分析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时,加入了横向对比视角,另外合理设计了企业创新的衡量指标体系,增加了对创新产出质量、主持或参与制定新国家标准数两个维度的衡量。
胡健[6](2018)在《企业组织视角下区域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联系。资本、技术、信息等流动要素使得城市之间、地区之间的关联变得越来越紧密,助推了城市网络的形成。网络时代,需要区域各城市间更加紧密的交流和协作,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作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是武汉加强与周边城市联系的重要载体。目前城市网络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基础设施路径的城市网络研究、基于要素流的城市网络研究、基于企业组织路径的城市网络研究是城市网络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三条研究路径。但是既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缺陷。在研究基本单元上,多以地级市为基本单元,集中于大尺度的区域城市网络乃至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研究“粒度”不够精细;在研究数据上,多以生产性服务企业和百强企业作为研究数据,基于细分行业的研究较少;在研究对象上,多以整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城市内部功能区”关联特征的研究;在研究视角上,缺少从企业组织关系视角对“城市功能区”的区域关联网络的特征进行研究。本文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研究对象,以锁链模型和“总部—支部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2015年东湖高新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性企业(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研究数据,以“区县”为基本单元,研究东湖高新区与周边区县的区域关联强度和关联网络特征,分别在“武汉市域”和“武汉城市圈”两个尺度上展开分析。本文分别探讨了“全行业”以及“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的区域关联网络特征。本文以城市产业功能区—东湖高新区为研究对象,以区县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五大产业的研究,揭示了东湖高新区与周边区县关联网络特征。研究发现:(1)东湖高新区对外关联以武汉市内关联为主,存在市域行政边界的“锁定现象”。主要关联集中于武汉市行政边界以内,与市域外区县的关联较少。(2)东湖高新区与武汉城市圈内区县整体联系较弱,区域协作水平有待提升。(3)在周边联系上,东湖高新区与江夏区的关联度高于与鄂州市的关联度。(4)在主导产业上,不同的企业在区域的关联强度不同,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对外联系强,光电子信息产业对内联系强。不同行业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空间组织特征,因而投影在区域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关联网络特征。(5)在发展轴线上,与“武鄂黄黄”城镇带上区县联系较多,“武鄂黄黄”城镇带的轴线作用已经显现。(6)东湖高新区不同空间层级下的对外联系整体上呈现出“强—弱—强”的空间联系特征。针对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特征以及区域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规划建议:一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加强与“武鄂黄黄”沿线区县产业联系,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二是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联系,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三是克服市域行政边界束缚,推动更大尺度上的企业关联。本研究在研究视角上,不同产业部类的引入拓展了企业组织关系视角下城市网络研究范畴,并有效弥补了服务业或制造业等单一产业类型研究的局限性。在研究对象的“粒度”和研究数据的“精度”上有较大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结论,丰富了城市网络的研究成果。并为优化城市产业空间结构、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和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潘静[7](2016)在《我国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企业”资本运营”研究就是企业发展战略论述。高校科技企业拥有高等院校雄厚资金和科技背景,能否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找寻一条出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及其产业共同担负着前沿技术探索和科技产业化的重任,不仅是国家技术安全的保障,也是社会效应的贡献者。另一方面,高校资产的国有性质也决定其名下产业的国有身份。企业和高校运营目标上的矛盾以及管理运作方式的不同是制约高校企业发展的根本障碍。可见,高校科技企业在兼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特点的同时,能否适应现代金融环境,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出其应有的科研优势,这都需要从企业的战略角度进行全面探索。资本运营具有流动性、扩张性和开放性,现代企业的复杂程度导致其资本运营研究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投融资效率的唯一考量标准,而是应该从企业所需的市场、政治环境、历史遗留和未来发展战略以及企业的优劣势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基于此,本文拟阐述高校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问题及问题的核心原因,在高校企业资本运营之目的、原则和战略基础上尝试给出理论上的解决方案。然后引用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佐证理论上的可行性。文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章首先界定了高校科技企业与普通校办企业的区别。本文所述“高校科技企业”是以科技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资本为背景的法人机构。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内涵从简而论就是企业发展战略在投融资策略和产业结构布局上的具体体现。资本运营理论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本;资金资本;技术资本;管理资本。文章重点分析高校科技企业的资金资本和技术资本两个方面的运营问题。其次,通过分析我国高校企业现状寻找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的主要问题。分别是技术转化效率(包括持续创新能力),资本运营理念不规范,盲目扩张和产权问题。接着文章第三章探索了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的目的、原则和战略方式。在此基础上尝试给出上述问题的理论解决方案。并选择华工科技作为案例研究。选择华工科技作为本文的现实案例是因为华工科技背靠华中科技大学,继承该学府最尖端研究成果——激光应用技术。于2000年上市,产业领域集中、投融资规模较大、发展时间较长、资本运营手段较多,发展中存在其他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共有的问题,故对文章理论的论证力度较为显着。文章分析了华工科技市场环境的优劣势,然后分别阐述了华工科技在技术投入、筹资决策、产业投资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式,分别用产业收益回报、财务杠杆效应和投资回报工具对应分析问题解决后的效果。文章最后归纳了案例分析中的启示。要解决现阶段我国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的问题,应该做到:企业扩大宣传创新文化以摆脱对资本的纯粹依赖;明晰校企两者产权以保证企业能完全自主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运营战略;企业的产业扩张不一定带来收益,盲目扩张不仅会导致成本增加,也可能导致研发进度与企业发展进度脱钩;产业收紧不一定伴随着损失,有时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等等。
胡刊逸[8](2014)在《知识联盟主体间信任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知识联盟作为以知识为媒介的一种战略联盟,在现在的联盟形式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也被很多高知识、高科技企业所利用。在快速发展的知识联盟中问题也不断突出,主要原因是信任不足导致联盟失败。经典的信任机制主要有特征型、过程型和制度型。研究知识联盟的信任机制形成当有助于大大提高联盟的成功率创造更大的知识价值。本文首先对知识联盟信任的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通过对信任、信任机制以及知识联盟的信任的信任机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回顾,并根据信任形成的过程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叙述了知识联盟形成的动因,提出知识价值创造的值即“联盟值”是联盟合作的基础也是信任的基础。联盟成员合作伊始是能够创造有利的联盟价值即从联盟中获取的利益要大于个体所取得的外部回报。在知识联盟这种特殊的联盟体内,知识的价值往往是无形的并存在一定的泄露风险,信任的不足会导致组织成员间核心竞争力的丧失,为了避免组织成员机会主义的存在,联盟存在着有效的保护知识和最大限度共享和学习使知识价值最大化的矛盾。在本文的分析中发现在知识联盟体内核心知识的共享和学习对联盟值的贡献作用非常关键。本文将经济价值与核心知识进行关联分析,通过博弈论对其假设证明,得出成员间相互传递核心知识并为其创造利益是信任对方的关键,并进一步得出在基于过程型的信任机制中,信任是随着合作中博弈次数的增加而变化的。信任度大的组织会在合作中不断取的经济利益并会随着信任次数的增加获得超额利润增加其核心竞争力,而机会主义者在首次获得利润后会随着合作次数的增加利润随之减少最后被市场淘汰。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内部控制与外部维护的重要性。内部从参与者控制、信息传递与共享、利益及分配三种方式出发进行控制,外部从完善信用体系和法制规章建设进行有效维护帮助信任机制的建立和维护。本文通过华工科技在同华中科技大学联盟过程中的信任的形成机制进行案例分析,支持本文观念并有针对的分析华工科技处理信任危机的过程。
于涵[9](2014)在《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社会,各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不断崛起,生存并不是它们的最终目的,在生存中不断持续稳健的发展和壮大,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想要得到投资者关注,必然要有完美的财务报表。近年,企业间的关联交易愈演愈烈,并且应收账款在关联交易中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其中,积极影响包括促进产品销售、扩大市场份额,有利于开拓新市场、减少库存、降低存货风险和管理开支;消极影响包括掩盖企业真实经营业绩、影响企业资金正常周转、造成现金流不平衡,应收账款与收入同时确认,容易引起呆账和坏账的发生。本文选择了光电行业的三家企业,提炼出三家企业的关联交易及关联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通过对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获现比率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指标的计算及分析,对比这几家企业对应收账款的处理情况,进而得出应收账款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部分企业进行关联交易,主要原因是使财务报表数据尽量达到经营者需求,美化利润,但是大量关联交易只形成了巨额应收账款,并没有现金流入,既不利于企业长期经营,同时对盈余质量也有负面影响,因此,为避免形成坏账,造成企业损失,及时或尽快收回应收款项,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进行关联交易之前,应明确交易存在的风险性等问题,并根据交易风险制定相关防范措施,以免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在关联交易中产生的应收账款,要按期收回,若无法收回,可在合法条件下进行出售或转让,以免发生坏账,影响企业盈余质量。
文丹[10](2012)在《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 ——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文中认为知识经济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柱和龙头的经济,创业投资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助推器,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渠道,有利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还提供增值服务,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中国创业投资发展比较晚,目前存在着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退出机制尚不健全、对创业投资的作用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受到制约。本文主要研究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首先,以创业投资理论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为基础,对创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重点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创业投资不同的作用,构建了理论模型;接下来,为武汉中国光谷为例,分析了该地区创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状况,分别从高新技术企业角度和创业投资公司角度验证了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创业投资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访谈,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更好完善创业投资促进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创业投资除了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外,更为重要的是提供增值服务,主要包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协助招聘高级管理人才、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业务发展计划建议;财务、营销顾问提供关系网络服务;提高企业声誉等。2.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成熟期。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主要有4大风险:资金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风险,创业投资会针对企业面临的不同风险,做出适宜决策,提供相应帮助,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起着助推器作用。3.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创业投资提供的资金和增值服务会由于双方利益诉求、能力、文化素质、客观条件等原因而存在差异。4.通过对华中数控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过程中,创业投资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仍受多种因素制约。本文创新点在于:第一,提出了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作用的理论模型;第二,研究了武汉中国光谷地区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第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武汉中国光谷创业投资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建议。
二、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案及研究路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路径 |
2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估相关理论综述 |
2.1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概述 |
2.1.1 智能制造的定义 |
2.1.2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选取依据 |
2.2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概述 |
2.2.1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
2.2.2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相关理论 |
2.2.3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方法 |
2.3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影响因素 |
2.3.1 宏观因素 |
2.3.2 中观因素 |
2.3.3 微观因素 |
3 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 |
3.1.1 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各领域发展现状 |
3.1.2 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各区域发展现状 |
3.2 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影响因素 |
3.2.1 宏观因素分析 |
3.2.2 中观因素分析 |
3.2.3 微观因素分析 |
4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1 投资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1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
4.2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4.2.2 自由现金流折现值模型的基本原理 |
5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 |
5.1 样本数据的收集 |
5.2 样本投资价值分析 |
5.2.1 因子分析的适应性检验 |
5.2.2 提取主因子 |
5.2.3 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并旋转 |
5.2.4 因子得分计算及综合得分评价模型 |
5.2.5 样本得分排序及排序结果分析 |
5.2.6 自由现金流折现值模型下各公司的投资价值 |
5.2.7 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综合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相关概念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闽南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2 关于闽南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3 关于闽南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
1.2.4 既往研究问题综合分析 |
1.3 研究范畴与框架 |
1.3.1 研究范围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
2.1 闽南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1 从海外谋生到创办工厂 |
2.1.2 厦门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3 泉州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4 漳州华侨工业的形成背景 |
2.1.5 闽南华侨工业发展路径及其成因分析 |
2.2 闽南华侨工业的初步发展(1842-1907) |
2.2.1 厦门地区 |
2.2.2 泉州地区 |
2.2.3 漳州地区 |
2.3 闽南华侨工业的快速增长(1908-1936) |
2.3.1 厦门地区 |
2.3.2 泉州地区 |
2.3.3 漳州地区 |
2.4 闽南华侨工业的停滞阶段(1937-1944) |
2.5 闽南华侨工业的二次发展(1945-1966) |
2.5.1 厦门地区 |
2.5.2 泉州地区 |
2.5.3 漳州地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闽南华侨工业门类与地区分布 |
3.1 闽南近代工业门类及分布 |
3.1.1 闽南近代工业概况 |
3.1.2 闽南近代工业门类 |
3.1.3 闽南工业分布 |
3.2 闽南华侨工业的门类 |
3.2.1 闽南华侨食品工业 |
3.2.2 闽南华侨公用事业 |
3.2.3 闽南其它华侨工业 |
3.3 闽南华侨工业分布特征与成因 |
3.3.1 早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3.2 兴盛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3.3 停滞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3.4 二次发展期分布特点与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典型实例分析 |
4.1 厦门华侨工业建筑 |
4.1.1 食品工业类 |
4.1.2 公共事业类 |
4.1.3 其它工业类 |
4.2 泉州华侨工业建筑 |
4.2.1 食品工业类 |
4.2.2 公共事业类 |
4.2.3 其它工业类 |
4.3 漳州华侨工业建筑 |
4.3.1 食品工业类 |
4.3.2 公共事业类 |
4.3.3 其它工业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 |
5.1 建筑规模、选址分布与总平面布局特点 |
5.1.1 以中小型为主导的建筑规模 |
5.1.2 受城市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的选址分布 |
5.1.3 行列式排布的总平面布局 |
5.2 建筑单体立面风格 |
5.2.1 闽南传统地域建筑风格 |
5.2.2 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 |
5.2.3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
5.3 建筑细部特征与建筑材料的使用 |
5.3.1 地域性的细部构造处理 |
5.3.2 闽南传统材料的广泛使用 |
5.4 建筑结构类型 |
5.4.1 砖木混合结构 |
5.4.2 钢筋混凝土结构 |
5.4.3 钢结构 |
5.5 建造技术与建筑设备的引入 |
5.5.1 建造技术的引入——上李水库拱坝 |
5.5.2 建筑设备的引入——电力和水利 |
5.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6.1.1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 |
6.1.2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门类及区位分布规律的总结 |
6.1.3 闽南华侨工业建筑基本特征的分析 |
6.2 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闽南第二次工业普查工厂统计表(1842-1966) |
附录 B 闽南华侨工业企业统计表(1842-1966) |
附录 C 闽南工业遗产名录总汇 |
附录 D 工业遗产调研案例整理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2.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三)论文结构安排 |
二、技术创新战略理论 |
(一)技术创新概念提出 |
(二)技术创新理论及发展 |
(三)技术创新战略要素及模型 |
三、H公司技术创新环境分析 |
(一)H公司简介及发展概况 |
1.竞争对手垄断性技术限制 |
2.公司主要产品与市场竞品差异较小 |
3.产品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 |
4.产品和与发展对下游客户依赖较大 |
(二)H公司技术创新历程 |
1.作坊式创新阶段(1996-2005) |
2.自主创新阶段(2005-2014) |
3.联合创新阶段(2014-至今) |
(三)H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1.组织治理与管理 |
2.主营业务发展 |
3.公司资金实力 |
4.技术能力与资源 |
(四)H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1.经济环境 |
2.社会环境 |
3.政策环境 |
4.技术环境 |
四、H公司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
(一)H公司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1.技术创新制度相对薄弱 |
2.核心技术水平整体落后 |
3.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
4.盈利能力波动相对剧烈 |
(二)H公司技术创新发展优势 |
1.符合政策与产业发展导向 |
2.产品综合技术优势突出 |
3.市场品牌认可优势明显 |
4.较强的技术创新人才团队 |
(三)H公司技术创新发展波特五力分析 |
1.行业内竞争 |
2.潜在进入者风险 |
3.供应商定价能力 |
4.产品定价能力 |
5.替代品威胁 |
(四)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制定必要性总结 |
1.技术创新是应对同业竞争的主要优势 |
2.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3.完善战略是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的关键 |
五、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
(一)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目标 |
(二)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方针与原则 |
(三)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定位 |
(四)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
1.高差异技术领先战略 |
2.低成本技术领先战略 |
(五)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措施 |
1.建立全球技术研发中心 |
2.选择新技术投入与开发 |
3.着重新产业应用投入 |
4.数字化管理助推精益生产 |
六、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保障 |
(一)强化企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创新战略整合 |
(二)健全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与流程 |
(三)完善企业内部标准化体系 |
(四)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团队 |
(五)集中资源获取优势融资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开发区创新研究 |
1.2.2 创新效率测度方法研究 |
1.2.3 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样本选取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创新效率 |
2.1.2 创新效率测度方法 |
2.1.3 开发区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增长极理论 |
2.2.2 生产率理论 |
2.2.3 产学研理论 |
2.3 样本选取及说明 |
第3章 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测度与分析 |
3.1 三阶段DEA模型构建 |
3.1.1 第一阶段:传统DEA模型 |
3.1.2 第二阶段:SFA模型 |
3.1.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投入值再次运行DEA模型 |
3.2 创新效率测度指标选取 |
3.2.1 创新投入指标 |
3.2.2 创新产出指标 |
3.2.3 环境变量 |
3.3 创新效率测度与分析 |
3.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3.3.2 第一阶段传统DEA结果 |
3.3.3 第二阶段SFA结果 |
3.3.4 第三阶段调整投入后的DEA结果 |
第4章 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因素指标选取与检验 |
4.1.1 指标选取 |
4.1.2 指标检验及处理 |
4.2 Tobit回归模型构建 |
4.3 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提升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
5.1 企业管理层面 |
5.2 开发区管理层面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A 各指标基础数据 |
(5)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 ——以大族激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贡献 |
2.相关概念、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股权激励 |
2.1.2 企业创新 |
2.2 文献综述 |
2.2.1 企业创新评价与衡量 |
2.2.2 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 |
2.2.3 文献评述 |
2.3 理论基础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利益趋同假说 |
2.3.3 激励理论 |
2.3.4 创新理论——熊彼特 |
3.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
3.1 影响原因分析 |
3.1.1 企业创新问题 |
3.1.2 股权激励影响企业创新的原因 |
3.2 影响路径分析 |
4.案例介绍与分析 |
4.1 案例介绍 |
4.1.1 案例公司选取标准 |
4.1.2 大族激光公司基本情况 |
4.1.3 大族激光股权激励方案 |
4.2 案例分析 |
4.2.1 企业创新衡量指标的选择 |
4.2.2 比较对象的选择 |
4.2.3 纵向比较分析 |
4.2.4 横向比较分析 |
4.2.5 比较分析小结 |
5.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启示与建议 |
5.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6)企业组织视角下区域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化与信息化加速了城市网络的发展 |
1.1.2 “流空间”的显现与城市研究的网络化转向 |
1.1.3 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机遇和挑战 |
1.1.4 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城市、区域及经济增长极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概念界定 |
1.4.1 企业网络 |
1.4.2 城市网络 |
1.5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1.5.1 研究范围概况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数据来源 |
1.6 研究框架 |
1.7 本文的创新点 |
1.7.1 研究尺度的创新 |
1.7.2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区域城市关联网络相关研究 |
2.1.1 基于基础设施联系的城市关联网络研究进展 |
2.1.2 基于要素流的城市关联网络研究进展 |
2.1.3 基于企业组织关系的城市关联网络研究进展 |
2.1.4 小结 |
2.2 基于企业组织的城市关联网络模型及方法 |
2.2.1 企业组织模式发展与演化 |
2.2.1.1 U型结构(Unitary Structure) |
2.2.1.2 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 |
2.2.1.3 矩阵型结构 |
2.2.1.4 多维立体型结构 |
2.2.2 企业组织视角下城市关联网络模型及方法 |
2.2.2.1 连锁网络模型 |
2.2.2.2 “总部—分支机构”模型 |
2.3 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相互建构 |
2.3.1 嵌入性: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的连接点 |
2.3.2 企业网络与城市网络相互建构 |
2.4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企业组织视角下城市关联网络特征 |
3.1 武汉东湖高新区概况 |
3.1.1 经济总量 |
3.1.2 产业结构 |
3.2 企业数据 |
3.3 研究方法 |
3.4 城市尺度空间层级下关联网络特征 |
3.4.1 全行业视角下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特征 |
3.4.2 不同产业部类关联网络分析 |
3.4.2.1 基于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3.4.2.2 基于生物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3.4.2.3 基于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3.4.2.4 基于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3.4.2.5 基于现代服务业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组织视角下区域关联网络特征 |
4.1 武汉1+8城市圈空间层级下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
4.1.1 全行业视角下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特征分析 |
4.1.2 不同产业部类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分析 |
4.1.2.1 基于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4.1.2.2 基于生物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4.1.2.3 基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4.1.2.4 基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4.1.2.5 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4.1.2.6 小结 |
4.2 全国范围空间层级下关联网络特征 |
4.2.1 全行业视角下关联网络特征 |
4.2.2 不同产业部类的关联网络分析 |
4.2.2.1 基于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4.2.2.2 基于生物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4.2.2.3 基于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4.2.2.4 基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东湖高新区关联网络 |
4.2.2.6 小结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 |
5.1.1 不同空间层级下的关联网络特征 |
5.1.2 不同产业部类的关联网络特征 |
5.1.3 东湖高新区发展方向选择 |
5.2 强化东湖高新区区域关联性的建议 |
5.2.1 以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加强与“武鄂黄黄”沿线区县产业联系,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
5.2.2 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对外联系,打造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
5.2.3 克服市域行政边界束缚,推动更大尺度上的企业关联 |
5.3 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
5.3.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我国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不足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不足 |
2 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理论分析 |
2.1 高校科技企业界定 |
2.2 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运营内涵 |
2.2.1 资本运营概念 |
2.2.2 科技成果与资本运营 |
2.2.3 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内涵 |
3 我国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现状及问题 |
3.1 我国高校科技企业现状 |
3.2 我国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问题 |
3.2.1 技术转化效率低 |
3.2.2 资本运营理念不规范 |
3.2.3 盲目扩张 |
3.2.4 产权不明晰 |
3.3 初探我国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问题原因 |
4 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思路及问题解决途径 |
4.1 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思路 |
4.1.1 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目的 |
4.1.2 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原则 |
4.2 我国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的解决途径 |
4.2.1 提高技术转化效率 |
4.2.2 摆正融资定位 |
4.2.3 适度规模扩张 |
4.2.4 重塑产权结构 |
4.2.5 创造核心竞争力 |
5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资本运营案例研究 |
5.1 华工科技基本情况 |
5.1.1 华工科技简介 |
5.1.2 华工科技SWOT分析 |
5.1.3 华工科技当前资本运营战略 |
5.2 华工科技研发投入及成果贡献 |
5.2.1 技术瓶颈及研发投入 |
5.2.2 研发成果对企业的贡献 |
5.3 华工科技权益资本变化及筹资定位 |
5.3.1 权益资本的筹集 |
5.3.2 筹资定位:募集资金的使用 |
5.4 华工科技产业投资困境及规避策略 |
5.4.1 产业投资的困境 |
5.4.2 边际规模:投资困境的规避 |
5.5 华工科技资本运营效应分析 |
5.5.1 产业收益回报 |
5.5.2 财务杠杆效应 |
5.5.3 投资回报分析 |
5.6 华工科技资本运营的启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知识联盟主体间信任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2.1 信任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 信任形成的机制概述 |
2.3 知识联盟主体间的信任机制 |
第3章 知识联盟主体间信任关系概述 |
3.1 知识联盟形成的动因 |
3.2 知识联盟成功形成的衡量因素 |
3.3 影响知识联盟主体信任的关键因素 |
3.4 知识联盟主体间信任的特点及作用 |
3.4.1 知识联盟主体信任的特点 |
3.4.2 知识联盟主体间信任的作用 |
第4章 知识信息转移在信任机制中的博弈分析 |
4.1 研究思路 |
4.2 要素假设 |
4.3 要素分析 |
4.4 博弈分析的启示 |
第5章 知识联盟主体间信任形成机制分析 |
5.1 联盟环境下的信任机制 |
5.2 知识联盟主体间信任形成过程 |
5.3 影响知识联盟主体间信任的主要因素 |
5.4 基于过程型的知识联盟主体间信任形成机制分析 |
第6章 知识联盟信任形成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
6.1 知识联盟主体信任内部控制 |
6.1.1 联盟参与者的控制 |
6.1.2 知识信息专递与共享控制 |
6.1.3 联盟利益及分配控制 |
6.2 知识联盟信任外部维护 |
6.2.1 建立完善社会的信用体系 |
6.2.2 完善法制规章建设 |
第7章 案例分析:华工科技信任形成机制分析 |
7.1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
7.2 联盟基本情况 |
7.3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启示 |
7.3.1 联盟双方的信任危机 |
7.3.2 信任危机的解除因素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9)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应收账款文献综述 |
2.2 关联交易文献综述 |
2.3 盈余质量文献综述 |
2.4 评价与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案例选择 |
3.1.1 案例选择的原则 |
3.1.2 典型案例的确定 |
3.2 指标定义 |
3.2.1 应收账款周转率 |
3.2.2 销售获现比率 |
3.2.3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
3.2.4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 |
3.3 数据搜集与来源 |
第四章 案例背景介绍 |
4.1 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4.2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
4.3 石家庄宝石电子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及结论 |
5.1 应收账款周转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
5.2 应收账款与销售获现比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
5.3 应收账款与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
5.4 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
5.5 关联交易风险性分析 |
5.5.1 关联交易的动因 |
5.5.2 关联交易的风险 |
5.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 ——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主要内容 |
四、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 创业投资基础理论 |
(一) 创业投资定义 |
(二) 创业投资特征 |
(三) 创业投资运作流程 |
二、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
(一) 高新技术企业界定 |
(二) 、企业成长机制理论 |
(三)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影响因素 |
三、 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 |
(一) 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可能性分析 |
(二) 创业投资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助推器 |
(三) 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
(四)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理论模型构建 |
一、 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支持 |
(一) 创业投资对种子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 |
(二) 创业投资对创建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 |
(三) 创业投资对成长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 |
(四) 创业投资对成熟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 |
二、 创业投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理论模型 |
第四章 武汉·中国光谷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典型案例分析 |
一、 武汉·中国光谷创业投资发展历程概况 |
二、 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现状 |
三、 创业投资促进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成长的案例分析 |
(一)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
(二) 创业投资机构介绍 |
(三) 创业投资对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成长的影响 |
四、 武汉创新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的成功案例分析 |
(一) 投资湖北鼎龙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二) 投资武汉银泰科技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五、 创业投资促进武汉·中国光谷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不利因素分析 |
(一) 税收制度有待改善,很多政策落实不到位 |
(二) 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较小 |
(三) 国有资产管理和考核体系的制度制约 |
(四) 高素质创业投资专业人才紧缺 |
(五) 创业投资公司多采用公司制组织形式,有限合伙制比较少 |
六、 武汉·中国光谷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建议 |
(一) 尽快完善武汉·中国光谷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环境 |
(二) 扩大对创业投资行业的财政支持手段 |
(三) 保证政府对国资背景创业投资公司参与而不予干预 |
(四) 加快创业投资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 |
(五) 鼓励创业投资公司采用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
四、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智能制造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研究[D]. 吴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闽南华侨工业建筑的发展研究(1842-1966)[D]. 王青. 华侨大学, 2020
- [3]H公司技术创新战略研究[D]. 黄启湘.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湖北省开发区上市公司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子越.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股权激励与企业创新 ——以大族激光为例[D]. 张晨.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企业组织视角下区域关联网络特征研究 ——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D]. 胡健. 武汉大学, 2018(06)
- [7]我国高校科技企业资本运营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潘静. 武汉纺织大学, 2016(11)
- [8]知识联盟主体间信任形成机制研究[D]. 胡刊逸. 湖北工业大学, 2014(03)
- [9]关联方交易中应收账款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 于涵. 内蒙古大学, 2014(09)
- [10]创业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 ——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D]. 文丹. 中南民族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