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一起卫生行政复议案引起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飞[1](2019)在《信用立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失信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强化了人们对信用进行立法的共识。对比美国和欧盟信用立法的基本境况后发现,我国国家层面统一的信用立法是缺失的,而散落于央地各层级与信用相关的制度规范也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不足:对象概念不清、基本逻辑不明、制度结构不融贯、节点建构不完善。由于环境、时代、主体等多因影响,信用立法的对象“信用”具有多变性,其内在逻辑在社会关系中是一种以事实信息为基础、以价值信任为目的双向互动形成的评价性算法结构。在理论上,信用立法遵循将信用机制在社会系统运行中的伦理算法上升为法律算法的基本逻辑,而信用机制的伦理算法主要体现为以“信任”为核心的脉络结构。这种脉络结构主要呈现为反复修正“信息、沟通和理解”三个关键节点,以满足与社会系统良好运行目的相适应的动态化程序性要求。在实践上,信用立法的实质就是要将前述三个关键节点的脉络结构,在立法法理学基本原则的严格审视下,转变为制度建构的具体范畴。这个范畴主要包括“信用信息、征信管理、信用认定、信用奖惩和信用救济”等五个关键制度节点。然而以资本为导向的自主型信用立法的制度结构构建路径,并不能有效回应当下我国已然出台的制度规范和复杂多变的现实困境。鉴于此,我国选择的是以社会为导向的强制型信用立法制度结构构建路径。强制型信用立法制度结构的核心制度节点主要在于明确强制性的“信用奖惩”机制,在我国信用立法制度节点实践中具体奖惩机制又以“联合惩戒”最为关键。为了实现“联合惩戒”机制在社会系统中的有效运行,信用立法不仅需要完善以“共享与保护”为基本逻辑的信用信息规范和以“使用与监管”为基本逻辑的征信管理规范的制度构建,更要完善以“标准与主体”为基本逻辑的信用认定规范和以“程序与实体”为基本逻辑的信用救济规范的制度构建。但与已经相对完善的程序性救济制度相比,实体性救济制度的构建对信用主体或许更显迫切也更为有益,建议着重构筑个人信用破产权和遗忘权制度。
张丽[2](2016)在《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重大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使得人们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政府作为社会自由和安全的维护者,在重大事故中承担着主要的责任。虽然重大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加强行政问责可以提高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的责任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因此完善行政问责对于提高人们对政府的信任,进一步建设责任型政府至关重要。论文对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行政问责制度化、问责力度加大以及政府公信力增强三个大的方面阐述了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取得的成就,然后重点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结合分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在对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存的法律制度和实际的案例等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立健全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的对策。论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来研究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和梳理了对于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研究现状的脉络;通过案例分析法将典型的重大事故的案例与行政问责相结合,从而总结出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进而提出相对应的可行性的对策。
贾文畏,鲁立新,龙岩,季伯军[3](2006)在《由一起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案引发的思考》文中指出
张磊[4](2005)在《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兴趣,我选择行政救济时效制度作为我的毕业论题,然而自身水平的有限,所以论述难免浅薄。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行政救济时效制度概述。在该部分中,本文首先对行政救济制度、时效制度这两种制度的相关要素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行政救济时效的概念及特征、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参加人、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适用对象、行政救济时效的分类、行政救济时效的效力、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第二部分,行政救济时效制度在我国。在该部分中,本文首先对我国关于行政救济时效的法律规定作了简要介绍,然后指出了我国行政救济时效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被纳入行政救济的行政行为,法律规定中没有按照行政行为的不同而区分是否设定行政救济时效的限制,这样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救济提起权;2、行政救济时效期限的起算点法律规定不明确,实践中理解不一,存在着冲突;3、行政救济时效期限的法律规定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4、缺乏关于行政救济时效中止、中断、延长情形的法律规定。 第三部分,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域外规定。在该部分中,本文简要介绍了日本、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关于行政救济时效的规定。介绍我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目的在于对我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行政救济时效规定有个大致的了解。 第四部分,确定行政救济时效的因素。本文认为,在确定行政救济时效时,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毕竟行政救济时效的确定事关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保护和社会的稳定。在该部分中,本文主要介绍了行政行为的违法程度、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救济提起权、社会的稳定性、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是有利还是不利、行政主体是作为还是不作为这五种确定行政救济时效的因素。写这部分的目的主要在于希望该部分所介绍的因素能够指导确定行政救济时效。 第五部分,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完善。在该部分中,本文认为应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的行政救济时效制度:1、法律应区分不同类型的行政行为,确定是否设定行政救济时效;2、应正确认定行政救济时效的起算点;3、应正确认定和完善行政救济时效期限;4、应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规定行政救济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情形。
褚文君[5](2004)在《由一起模拟行政诉讼案引起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最近,我所对一起已经结案的行政处罚案进行了模拟行政诉讼演练。笔者发现,作为该案证据材料的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在书写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案件的正确定性。案情经过:2003年6月25日,卫生监督员在对本市一家企业食堂检查时发现问题,并作了以下现场检查笔录:1.食堂内无防蝇、防尘纱门、纱窗;2.熟的直接入口
方冬芬[6](2003)在《由一起卫生行政复议案引起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
刘德辉,梁军,陈超群,王革生,王战修,曹检亮[7](2003)在《由一起卫生行政处罚案看听证制度》文中研究指明
二、由一起卫生行政复议案引起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一起卫生行政复议案引起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信用立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信用立法的基本境况:我国、美国和欧盟的信用立法 |
第一节 我国信用立法的检视与分析 |
一、我国信用立法的历史发展 |
二、我国信用立法的具体规范 |
三、我国信用立法的经验与问题 |
第二节 美国信用立法的检视与分析 |
一、美国信用立法的历史发展 |
二、美国信用立法的具体规范 |
三、美国信用立法的经验与问题 |
第三节 欧盟信用立法的检视与分析 |
一、欧盟信用立法的历史发展 |
二、欧盟信用立法的具体规范 |
三、欧盟信用立法的经验与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信用立法的对象多变:在信息与信任之间的信用 |
第一节 信用立法对象的多变与演进 |
一、“信用”的缘起 |
二、“信用”多变的历史诱因与逻辑形态 |
第二节 信用多变的形成模式与理解维度 |
一、信用形成的二元模式 |
二、信用当下理解维度的异化 |
三、理解信用之要义 |
第三节 信用作为信息与信任之间互动的算法结构 |
一、信息与信任互动形成的信用算法逻辑是二分的 |
二、信息与信任互动形成的信用算法结构具有动态性 |
三、信息与信任互动需借助于进化性的信用算法结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用立法的基本逻辑:以信用伦理机制为结构基础 |
第一节 信用伦理机制核心——信任的两个视角 |
一、内在视角的信任观 |
二、外在视角的信任观 |
三、两个视角的对比 |
第二节 信用伦理机制核心——信任的运行逻辑 |
一、人格信任的运行逻辑 |
二、系统信任的运行逻辑 |
三、信用伦理运行逻辑的二元对比 |
第三节 信用伦理机制的立法逻辑 |
一、信用立法的基本范畴 |
二、信用立法的立法理论审视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用立法的关键制度节点(一):路径与构建 |
第一节 信用立法的路径选择:自主型与强制型 |
一、自主型信用立法制度模式的基本逻辑 |
二、强制型信用立法制度模式的基本逻辑 |
三、信用立法两种逻辑模式的对比与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信用立法制度模式的实践选择与建议 |
一、信用立法中行政类“联合惩戒”的相关规范与运行程序 |
二、信用立法中司法类“联合惩戒”的相关规范与运行程序 |
三、“联合惩戒”制度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
四、“联合惩戒”制度构建的其他问题与相关建议 |
第三节 信用立法中基础规范的构建建议 |
一、信用信息规范构建的关键逻辑节点 |
二、征信管理规范构建的关键逻辑节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用立法的关键制度节点(二): 救济与建议 |
第一节 个人信用破产立法的理论困境与制度建议 |
一、个人信用破产的理论困境 |
二、个人信用破产立法的路径要求 |
三、个人信用破产立法的制度建议 |
第二节 信用立法中遗忘权构建的理论之争与视角建议 |
一、“遗忘权”构建的理论之争 |
二、“遗忘权”构建中外在视角的不足 |
三、“遗忘权”构建的双视角建议 |
四、“遗忘权”构建的双视角之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1.3 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内容和方法 |
1.3.1 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章 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概念的界定及其理论 |
2.1 重大事故的相关概念 |
2.1.1 重大事故概念的界定 |
2.1.2 重大事故的分类 |
2.2 行政问责的内涵和定位 |
2.2.1 责任的概念 |
2.2.2 行政问责的含义 |
2.3 行政问责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民主权理论 |
2.3.2 依法行政理论 |
2.3.3 现代责任伦理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的现状 |
3.1 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取得的成效 |
3.1.1 行政问责迈向制度化 |
3.1.2 问责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 |
3.1.3 官员责任意识逐渐增强 |
3.2 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 |
3.2.1 事后问责并且缺乏长效性 |
3.2.2 异体问责主体功能发挥不到位 |
3.2.3 缺乏全国统一的问责法规 |
3.2.4 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小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完善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的对策 |
4.1 加强事前问责使其常态化 |
4.1.1 问责关卡前置 |
4.1.2 完善问责官员复出制度 |
4.2 问责主体多元化 |
4.2.1 强化人大的问责力度 |
4.2.2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
4.2.3 推进和深化公民问责 |
4.3 制定专门的全国性的行政问责法 |
4.3.1 明确问责主体 |
4.3.2 明确问责对象 |
4.3.3 扩大问责范围 |
4.3.4 完善问责程序 |
4.4 完善与问责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 |
4.4.1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
4.4.2 完善行政问责救济制度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由一起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案引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案情简介 |
1.1 检查情况 |
1.2 调查情况 |
1.3 查处结果 |
2 引起的思考及建议 |
2.1 该药店索证问题 |
2.2 关于无证经营问题 |
2.3 关于违法行为认定 |
2.4 关于违反第9条和第22条规定 |
3 建议 |
3.1 加强法规建设 |
3.2 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网络建设 |
3.3 完善卫生监督系统查处违法案件 (跨省、区生产销售) 联动机制 |
3.4 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
(4)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部分 行政救济时效制度概述 |
一、行政救济制度 |
(一) 行政救济的概念及特征 |
(二) 行政救济的发展历史 |
(三) 行政救济的种类 |
(四) 行政救济的作用 |
二、时效制度 |
(一) 时效的概念及特征 |
(二) 时效的效力 |
(三) 时效制度的作用 |
三、行政救济时效制度 |
(一) 行政救济时效的概念及特征 |
(二) 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参加人 |
(三) 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适用对象 |
(四) 行政救济时效的分类 |
(五) 行政救济时效的效力 |
(六) 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意义 |
第二部分 行政救济时效制度在我国 |
一、我国关于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法律规定 |
(一) 《行政复议法》中关于行政救济时效的规定 |
(二) 《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救济时效的规定 |
(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行政救济时效的规定 |
二、我国的行政救济时效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被纳入行政救济的行政行为,法律规定中没有按照行政行为的不同而区分是否设定行政救济时效的限制,这样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救济提起权 |
(二) 行政救济时效期限的起算点法律规定不明确,实践中理解不一、存在着冲突 |
(三) 行政救济时效期限的法律规定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
(四) 缺乏关于行政救济时效中止、中断、延长情形的法律规定 |
第三部分 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域外规定 |
一、日本的行政救济时效制度 |
(一) 《行政不服审查法》关于行政救济时效的规定 |
(二) 《行政案件诉讼法》关于行政救济时效的规定 |
二、美国的行政救济时效制度 |
三、台湾的行政救济时效制度 |
(一) 《诉愿法》关于行政救济时效的规定 |
(二) 《行政诉讼法》关于行政救济时效的规定 |
第四部分 确定行政救济时效的因素 |
一、行政行为的违法程度 |
二、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救济提起权 |
三、社会的稳定性 |
四、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是有利还是不利 |
五、行政主体是作为还是不作为 |
第五部分 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的完善 |
一、法律应区分不同类型的行政行为,确定是否设定行政救济时效 |
(一) 轻微违法的行政行为、一般违法的行政行为与严重违法的行政行为 |
(二) 授益行政行为与负担行政行为 |
(三) 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 |
二、应正确认定行政救济时效的起算点 |
(一) 行政相对人申请行政复议的时效期限的起算点 |
(二) 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的时效期限的起算点 |
三、应正确认定和完善行政救济时效期限 |
(一) 应完善行政救济时效期限的有关规定 |
(二) 应正确认定行政救济时效期限 |
四、应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规定行政救济时效中止、中断和延长的情形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由一起卫生行政复议案引起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案情摘要 |
2 案件过程 |
3 引起的思考 |
(7)由一起卫生行政处罚案看听证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听证制度的立法宗旨、作用及遵循原则 |
2 实际案例简介 |
3 引起的思考 |
四、由一起卫生行政复议案引起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信用立法问题研究[D]. 李佳飞. 厦门大学, 2019
- [2]我国重大事故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丽. 燕山大学, 2016(08)
- [3]由一起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案引发的思考[J]. 贾文畏,鲁立新,龙岩,季伯军.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6(01)
- [4]行政救济时效制度研究[D]. 张磊. 中国政法大学, 2005(05)
- [5]由一起模拟行政诉讼案引起的思考[J]. 褚文君. 中国卫生法制, 2004(06)
- [6]由一起卫生行政复议案引起的思考[J]. 方冬芬. 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03(06)
- [7]由一起卫生行政处罚案看听证制度[J]. 刘德辉,梁军,陈超群,王革生,王战修,曹检亮. 实用预防医学,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