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焚烧炉等排气用快速冷却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陶阳[1](2019)在《广州市两大宗危险废物处置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工业飞速发展,危险废物产生类别多样,产生量大,性质复杂,产生源地域分布广泛,涉及行业众多。但是广东省的处置设施数量不足,处置能力有限,部分危险废物省内不具备处置能力,导致无法满足省内危险废物得处置,违法处置案件非常多,处置风险非常大。广州作为广东省省会城市,工业发展水平位列全省首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广州危险废物处置的压力非常之大。本文选取广州市产生量较大的两种危险废物:废油漆渣(HW12)及表面处理污泥(HW17)作为研究对象,其分别占广州市危险废物产生总量的12%和24%,主要产生的行业是汽车、船舶制造、表面处理、金属加工、喷涂印刷等。现在废油漆渣主要处置方式为热解气化炉焚烧处理方式和回转窑式焚烧炉处理方式,表面处理污泥主要处置方式为干化焚烧和安全填埋,对这些处置方式的处置工艺流程、设施功能、处置方式优劣、处置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回转窑式焚烧炉烟气净化系统采用反应冷却塔、消石灰干式吸收、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组成,能够保证废气的达标排放,避免二次污染。广州市废油漆渣产生行业多,产生量大且状态不一,使用回转窑式焚烧炉处置更加适合,且广州市废油漆渣处置企业现有施设为回转窑式焚烧炉,已运行多年,技术成熟稳定。(2)采用安全填埋处置方式,对表面处理污泥按照不同情况加入比例不同的水泥、石灰、重金属螯合剂进行固化,固化效果良好且稳定。安全填埋处置方式采用了少量的投资可以处理大量的表面处理污泥,处置技术成熟稳定,见效较快。(3)废油漆渣在处置前进行烘干、破碎预处理可以增大燃烧面积,提高燃烧效率;表面处理污泥在处置前进行干化、固化预处理可以减少处置总量,降低处理难度,降低处置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的概率。利用水泥窑进行协同处置可以实现资源再利用,节约运行成本,可以作为实现危险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广州市现在对于废油漆渣、表面处理污泥已分别采用回转窑式焚烧炉处置方式、安全填埋处置方式。回转窑式焚烧炉的烟气净化系统能够保证废气得到有效控制,表面处理污泥的固化预处理技术成熟稳定,能够保证重金属得到有效控制,这两种处置方式可以在其他同类型城市进行推广。
李闽[2](2018)在《纺织涂层废气处理工程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挥发性有机废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体的健康。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壮大而不断增多,大气污染原来越严重,它不但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我国对VOCs的回收及应用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晚,工艺处理程度及技术熟练程度都有待开发研究。目前国内对于处理VOCs的工艺流程、参数设置、吸附剂的选择及工程使用方面的设计情况缺少系统性的研究。针对纺织涂层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含DMF、甲苯废气,采用吸收法、吸附法、冷凝法组合工艺进行处理回收。吸收法是操作方法简单、工艺相对成熟的用于大气量及浓度较低的有机废气处理的一种低投入低回收成本的废气处理技术。在含DMF(二甲基甲酰胺)废气处理中应用最为广泛。吸附法和冷凝法针对甲苯废气进行了浓缩吸附和回收,该组合工艺投资价格低,处理效果好。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溶剂回收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DMF、活性炭吸附回收VOCs工艺参数进行了工业实验测定和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DMF喷淋技术由于液气比例的加大,促使DMF排气量逐渐下降,由于水吸收DMF的效率一直很高,所以液气比例的加大对整个过程的吸收效率影响不太大,升高幅度不是很明显;由于液相浓度增大14%-28%,使DMF被水吸收的效率逐渐减小,但是排口的浓度变大约2mg/m3,整体来看对吸收效率的影响不大;随着气体排口流速的增加(7.3-10.1m/s)、气体温度升高(28.5-30.5℃),水吸收DMF的效率降低;是否含有除雾器对DMF影响较大,加装除雾器会显着提高DMF的去除率。(2)活性炭吸附当废气流速增大、吸附温度增高、吸附湿度变大会导致吸附量的减小;吸附压力变大会导致吸附量变大;废气温度过高对活性炭吸附甲苯不利,活性炭吸附温度在40℃以下时差别不大,当超过40℃,出现明显降低;采用水蒸气完全脱附再生后的活性炭性能有所下降,经过多次吸附-脱附后活性炭吸附性能在80%。(3)活性炭水蒸气脱附温度为140度,脱附时间为90分钟为最佳配比;活性炭经过多次吸附脱附循环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吸附容量。
运嘉宁[3](2018)在《回转窑焚烧危险废物工艺设计、运行优化及管理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工业的快速发展,环保问题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危险废物是固体废物中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大的一种,不仅因为其对水体、人身、生态等载体的巨大危害,更因为其多样性和处理难度大的特点,导致其处理技术门槛高、资源化利用难度大。目前存在的多种处置方式,大多难以解决当前高居不下的危险废物量。回转窑焚烧处置以其完善的技术和强大的减量化能力成为我国当前危险废物处置的首选技术。本文根据某化工园区在危险废物处置的实际需求,设计回转窑焚烧处置方案,包括焚烧工艺方案、焚烧设备结构计算、耐火材料和设备清单的编写。在工艺设计中主要以广为应用的技术方案为主,在结构计算中运用试算法验证核心参数的选择,对耐火材料和设备清单进行编写时充分考虑生产余量,满足生产需求。在进行工艺设计的同时,本文对东南沿海三家回转窑焚烧处置危险废物企业进行了长时间的现场调研。通过与生产管理人员的交流学习以及对生产台账的总结分析,对其运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优化,包括部分焚烧参数设定、主要调整参数的调整方法优化以及进行一些技术改造,为企业的运行生产情况的改善提供了帮助。与此同时,本文针对焚烧处置企业在生产运行中频繁出现的一些故障,可能发生的影响较大的事故,协助企业编写事故预想手册,在此过程中提出管理策略。主要思想包括合理安排日常工作、增强前端控制、重视现场以及增强事故预想等理念。工艺方案设计对现场的生产管理提升理论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性,运行优化直接作用于生产效率的提升,管理策略为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组织措施。本文为危险废物的回转窑焚烧处置的安全、高效、稳定提供了技术支持。
龙小平[4](2015)在《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垃圾数量逐年增加,垃圾包围城市的问题越来越突显,对生活环境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垃圾传统的填埋、堆肥和焚烧等处理方法很难满足大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时日益严格环保要求,而且垃圾的传统处理技术对垃圾能量利用率很低并且处理不够彻底。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理技术不但可彻底处理生活垃圾、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并且能为水泥生产提供燃料和原料,进一步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是现代垃圾处理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本论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以及国内外垃圾处理技术的进展,通过研究垃圾焚烧对水泥窑生产系统和水泥熟料性能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利用新型水泥干法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可能性。并结合企业实际的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设计了多套方案进行优化筛选,得出使用“炉排炉+水泥窑”协同处置是较为理想的方案,可以有效的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广意义。
陈佳[5](2014)在《危险废物焚烧炉二恶英排放特性及BAT/BEP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危险和医疗废物的产生量逐年增加,在选用焚烧处置时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二恶英等有毒物质。此外,我国对现有焚烧设施普查不到位,各地焚烧设施二恶英的排放量也难以统计,这给我国开展二恶英的减排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困难。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开展了危险和医疗废物焚烧炉二恶英排放特性及其BAT/BEP研究,旨在为我国危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行业技术优化和污染物控制减排等工作提供帮助。本文通过网上查询和实地调研等方式,调查了我国危险和医疗废物焚烧炉分布、处置规模、烟气净化系统和二恶英排放水平,并对收集到的二恶英排放数据进行系统和分类研究,研究表明我国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宜选用回转窑焚烧炉,而医疗废物是选用热解炉还是回转窑则应综合考虑处置规模、生产成本和大区域内二恶英的排放总量等因素;处理量介于10-20t/d的危险和医疗废物焚烧炉二恶英达标情况较其他处置规模的设施差。为填补国内关于废弃物焚烧炉启停炉过程二恶英异常排放的研究空白,本文对国内典型危险和医疗废物焚烧炉正常工况和启停炉工况二恶英排放特性的异同开展研究,重点研究和分析启停炉工况二恶英浓度剧增的原因及其对后续运行的影响,并估算其对二恶英年排放总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一年三次启停的危险废物焚烧炉启炉过程二恶英的排放对年排放总量的贡献率为27.7%,停炉的贡献率仅为4.7%;而每日启停的医疗废物焚烧炉启炉工况对年排放总量的贡献高达56.7%,停炉的贡献率为27.4%。启炉工况二恶英“记忆效应”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变弱,分析得知该影响主要源于气相二恶英。此外,PCBs作为二恶英的重要前驱物,启停炉工况两者的相关性系数高达0.97,且PCBs的异常排放同样会影响后续工况。结合以上研究成果,本文还从燃烧前、燃烧过程、燃烧后和环境控制和管理的角度,对我国废弃物处置行业焚烧技术优化和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开展BAT/BEP研究,形成了初步的技术导则建议。
王亦农,李小勇[6](2011)在《化工危险废物焚烧技术探讨》文中提出文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焚烧法是化工危险废物比较好的处置方法,并探讨了危险废物焚烧的技术要求、工艺及尾气净化处理。选择回转窑焚烧炉为今后焚烧技术的发展方向。
卫樱蕾[7](2010)在《机械化学法降解POPs实验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污染问题十分严峻,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并切实履行公约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公约要求,到2015年,实现对重点行业已识别的含二恶英废物实施环境无害化管理与处置;到2028年,完成所有含多氯联苯废物环境无害化管理与处置。本文针对这两种代表性的POPs,采用机械化学(Mechanochemistry, MC)法对二恶英(PCDD/Fs)和多氯联苯(PCBs)的无害化处置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性研究工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对影响机械化学法降解效率的参数进行研究,以球磨时间、球磨转速、球磨介质材料、球料比和填充系数、还原剂的类型和添加比例这几个典型参数为例,研究含氯有机物的脱氯速率与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将MC法用于含溴电路板的处理,取得了最佳27.6%的脱溴率,MC法对于含溴有机物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二)以典型的二恶英生成前驱物五氯酚(PCP)为研究对象进行机械化学降解实验。结果表明:PCP和CaO混合比例n(Ca):n(C1)=4,球磨公转转速400r/min的情况下,PCP含量随反应时间延长而迅速减少,球磨6h后,残留的PCP含量少于1%,球磨8h以上,无机Cl离子浓度达到99.9%。PCP在降解过程中,Cl从有机相中脱除,转变为无机Cl离子。使用石英砂(SiO2)辅助研磨、采用不锈钢磨球均可提高降解效率。对降解后的产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X射线多晶体衍射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热重、离子色谱等多种仪器表征,对降解机理推测如下:PCP首先发生的是还原脱氯的过程,PCP得到电子的同时去掉一个氯取代基并释放一个Cl阴离子。Cl阴离子与-CaO接触反应,形成CaOHCl中间体,PCP的氯取代基逐步从苯环上脱除下来,最终发生开环降解,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形成无定形C和CaCl2·nH2O。(三)废弃鸡蛋壳等作为钙基添加剂,对实际医疗废物飞灰中的二恶英进行机械化学无害化处理。研究了球磨时间、球磨转速对二恶英总量和毒性当量降解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对球磨后样品的结构、尺寸进行分析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蛋壳作为添加剂可以有效地降解飞灰中的二恶英,通过8h以上的球磨,二恶英的总含量和毒性当量都降低到50%以下。相同条件下,球磨转速越高,二恶英的降解率也越高。对于规模化的应用,选取转速在300-400 r/min之间较为合理。脱氯反应以及分解反应是机械化学法降解二恶英的主要途径。(四)在水平滚动式球磨试验台上对高浓度PCBs污染土壤进行机械化学降解,处理20 h后,PCBs总量的降解率达到74%,毒性当量(WHO-TEQ)的降解率达到78%。水平滚动式低速球磨对土壤中高浓度的PCBs有降解效果,是一种较有商业应用前景的、成本低廉且有效的含卤化合物无害化处置方法。对降解前后的PCDD/Fs生成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机械化学法处理高浓度PCBs污染物的同时,其产物中PCDD/Fs总量及毒性当量呈现下降趋势,几乎不存在PCDD/Fs的二次合成问题。(五)通过密度函数理论计算获得了13种PCBs的分子结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采用了目前最常用的三参数混合密度函数(B3LYP)结合6-31G(d)和6-311G(d,p)基组。非邻位氯代的PCBs相对于邻位氯代的PCBs有更小的扭转角。所有13种PCBs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结构相对于对应的中心分子更加平面。其中非邻位氯代PCBs的阴离子的结构近似于共平面结构。增加一个电子使得PCBs的C-Cl键长变长。除一氯联苯(MoCBs)外,其余的PCBs的电子亲和能都是正的。PCBs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都随氯代水平上升而增加。这说明高氯代的PCBs更易于被还原脱氯,而低氯代PCBs更容易被氧化。
唐国华[8](2008)在《SITY2000垃圾焚烧技术及烟气净化工艺在重庆同兴发电项目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趋增多,成分越来越复杂,城市生活垃圾的快速增长的问题迫切需要切实有效的垃圾处理技术。通过对新时期中国垃圾处理现状调查,了解到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最为适合中国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要求,本文收集分析了中国垃圾发电市场上主要的技术流派市场份额及其业绩情况,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重点探讨适合中国垃圾焚烧的炉排炉技术。本文以同兴垃圾发电厂采用的马丁SITY2000垃圾焚烧炉排炉和烟气气化技术为模型,通过研究该技术的焚烧控制原理、烟气污染形成机制、SITY2000旋转喷雾半干法烟气净化系统工艺的污染物控制机理,探讨工艺参数尤其是焚烧温度、烟气停留时间、扰动强度及空气过量系数、炉排热负荷、炉渣热灼减率和蒸汽温度等对焚烧效果、热效率和排放的影响。该技术在重庆同兴垃圾发电厂应用中运行监测数据证明,SITY2000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符合处理中国高水分、低热值的城市生活垃圾,不添加辅助燃料的情况下稳定燃烧,可利用率高,烟气处理后排放指标达到国家标准,部分指标达到欧盟排放标准,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同时希望本文能对从事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业内人士起到借鉴的作用。
彭政[9](2007)在《垃圾焚烧飞灰二恶英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焚烧处理正逐渐成为我国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的主要处理手段,然而由于垃圾焚烧处置过程产生二恶英这种剧毒物质,它主要通过烟气、飞灰排放进入周围环境,从而对生态环境、人民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而飞灰对垃圾焚烧源排放总量的贡献率在80%以上,正是基于此本文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20060335129)、浙江大学学科交叉预研基金的支持,重点围绕垃圾焚烧飞灰二恶英控制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的基础实验与理论研究,得到了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方面:1)研究了医疗垃圾回转热解流化多段焚烧炉工艺段中炉渣、积灰、飞灰的物化特性与二恶英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空预器积灰中Cl和Fe含量显着高于其它灰渣,而Ca含量明显低于其它灰渣,医疗垃圾焚烧飞灰中Cl含量普遍高于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含量。炉渣中二恶英含量极低,空预器积灰和飞灰二恶英浓度高,波动范围大,从头合成为其二恶英主要形成路径。2)利用球磨机械化学法对典型二恶英前驱物—246三氯酚(246TCP)降解研究。研究表明:246TCP与CaO按1:16摩尔比混合,在公转速度400转/分的球磨条件下,246TCP随球磨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当球磨6h时降解率高于99%,246TCP分子中部分有机氯在球磨作用下随球磨时间延长逐渐转化为离子态氯,在246TCP降解过程中除了脱氯反应,同时还发生完全降解、碳酸化、碳化反应共同实现对246三氯酚的降解。建立了磨球在行星球磨机中宏观运动轨迹模型与球磨过程微观撞击能量传递模型,探讨了球磨机运行条件与磨球撞击过程机械能之间的关系,即通过模拟计算探讨了球磨罐自转与行星球磨机公转速度比(ω/Ω)和公转速度(Ω)对球磨过程撞击速度、撞击频率、撞击能、机械能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ω/Ω=1.15时可以获得最大撞击能。3)开展了球磨机械化学降解医疗垃圾焚烧飞灰二恶英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aO与飞灰按0.06~1.5混合比例混合,经过一定的球磨条件下处理,飞灰中的二恶英的毒性当量浓度和总浓度降解率,随Ca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40.6~59.0%和28.8~60.4%。对两种不同医疗垃圾焚烧飞灰直接球磨实验和利用去除了本身所含二恶英的飞灰作基质加入OCDD、OCDF后球磨实验,得到飞灰中二恶英均显着降解的结果,基于此结果提出飞灰本身组成在二恶英球磨降解过程起到类似CaO脱氯还原剂或降解催化剂作用的观点。4)在管式炉上进行了医疗垃圾焚烧飞灰二恶英的低温热降解实验研究:飞灰在流动氮气氛和静态空气氛的不同温度区间均发生了二恶英的合成和降解反应。但两种气氛在二恶英合成、降解程度以及趋势上呈现明显差异。从头合成为二恶英的主要生成方式。综合比较两种气氛条件表明在静态空气氛450℃条件下,1h的处理时间是医疗垃圾焚烧飞灰二恶英降解的最佳条件,飞灰二恶英总量与毒性当量降解率高于99%。在半工业性飞灰二恶英低温热降解处理系统中,对不同医疗垃圾焚烧飞灰处理结果表明简易炉排飞灰二恶英平均降解率高于流化床飞灰,降解效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提高,水冷方式降解效率高于空冷方式。二恶英总浓度降解率在97.2~99.8%间变化,毒性当量浓度降解率在94.1~99.1%间变化,处理后飞灰达到世界通行的居住土壤控制标准。该处理技术是一种实现减少二恶英排放总量的有效手段。以本中试实验系统设备投资、运行参数为基准,对实际医疗垃圾焚烧厂飞灰二恶英处理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潘新潮[10](2007)在《直流热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熔融固化处理垃圾焚烧飞灰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垃圾焚烧处理技术由于具有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方面的优势,许多国家都大力发展焚烧技术来处理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然而随之而来的二次污染问题,如烟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和焚烧残渣的毒害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垃圾焚烧飞灰作为垃圾焚烧残渣之一,因为富集了较高浓度的重金属物质和二恶英类有机污染物而具有很高的毒性,并被国家列入危险废弃物名录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本文在此背景下利用我们实验室自发研制的直流热等离子体发生器来熔融固化处理垃圾焚烧飞灰,实验研究了飞灰熔融处理过程中的二恶英分解特性和重金属迁移特性,并对熔融处理得到的熔渣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实验分析。利用数字示波器、发射光谱仪、光强探测器对等离子体电弧的工作特性,如伏安特性、脉动特性、射流的激发温度、射流的热焓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并分析了等离子体电弧的运行参数,如载气成分、气流量和电弧电流对电弧工作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氩氮等离子体电弧的电压明显高于氩等离子体,而且随着氮气的比例增加而增加,等离子体电弧的脉动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等离子体电源固有的特征频率和阳极斑点在阳极壁面上的往复滑动。等离子体电弧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和非常高的比焓值,电弧中心区的激发温度超过13500K,电弧射流的比焓值在5.0 MJ/kg~8.0 MJ/kg。实验中选择4种分别取自于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医疗垃圾焚烧厂的垃圾焚烧飞灰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利用能谱仪EDS和XRD来分析它们的元素组成特性和晶相结构特性,并利用TCLP方法和美国EPA规定的1613方法实验研究了飞灰的重金属浸出特性和二恶英的分布特性,TCLP实验中各种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各异,Zn的浸出浓度最大,而作为毒性较大的重金属Pb和Cd的浸出值相对毒性浸出标准而言是较大的,其中Cd的浸出浓度超出了标准值。二恶英的实验结果表明医疗垃圾焚烧飞灰的二恶英含量和毒性当量远远超过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各种飞灰中对二恶英毒性当量贡献最大的同系物都是2,3,4,7,8-PeCDF。飞灰的等离子体熔融固化处理实验中,发现飞灰经过熔融处理后,绝大部分的二恶英得到消除分解,二恶英毒性当量TEQ值的分解率超过98%。飞灰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重金属都被固化在熔渣中,并且与原始飞灰的重金属浸出特性相比较,熔渣中重金属的浸出得到有效地限制,其浸出值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毒性浸出标准值。飞灰的熔融固化实验中还研究了添加剂对熔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SiO2比CaO更有利于促进飞灰的熔融,SiO2的添加不仅有助于飞灰中二恶英的分解,提高了重金属的固化效果,而且还使得到的熔融产品具有更加致密的结构特征。最后利用扫描电镜法、X-射线衍射法、氮气吸附仪及阿基米德法对熔渣的形貌、晶相结构、孔隙特性和密度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熔渣的晶相结构主要以无定形的玻璃态结构为特征,熔渣的微观结构非常致密,熔渣的比表面积降低至飞灰的5%左右。熔渣的密度增加到飞灰的3~5倍,由密度的增加带来的飞灰减容率达到60%~80%。
二、焚烧炉等排气用快速冷却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焚烧炉等排气用快速冷却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两大宗危险废物处置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国内危险废物管理及处置方式 |
1.2 国外发达国家危险废物管理及处置方式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创新点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方法 |
2.2.1 调研方法 |
2.2.2 测试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废油漆渣的特性及分布 |
3.2 废油漆渣热解气化焚烧炉处置和回转窑式焚烧炉处置比选 |
3.2.1 废油漆渣热解气化焚烧炉处置情况 |
3.2.2 废油漆渣回转窑式焚烧炉处置情况 |
3.3 废油漆渣处置方式优化分析 |
3.3.1 热解气化焚烧炉的特点 |
3.3.2 回转窑式焚烧炉的特点 |
3.3.3 小结 |
3.4 表面处理污泥的特性及分布 |
3.5 表面处理污泥干化焚烧处置和安全填埋处置比选 |
3.5.1 表面处理污泥干化焚烧处置情况 |
3.5.2 表面处理污泥安全填埋处置情况 |
3.6 表面处理污泥处置方式优化分析 |
3.6.1 干化处理数据分析 |
3.6.2 固化/稳定化处理数据分析 |
3.6.3 渗滤液数据分析 |
3.6.4 小结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废油漆渣处理处置的讨论 |
4.1.2 表面处理污泥处理处置的讨论 |
4.1.3 加入分选预处理环节 |
4.1.4 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 |
4.1.5 推行建议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纺织涂层废气处理工程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纺织涂层行业废气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研究分析方法 |
2.1 废气中DMF实验分析方法 |
2.1.1 实验器材和操作 |
2.1.2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
2.1.3 分析步骤 |
2.1.4 二甲基甲酰胺浓度的计算公式 |
2.2 废气中甲苯实验分析方法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仪器 |
2.2.3 样品采集 |
2.2.4 分析步骤 |
2.3 废气中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的实验分析方法 |
2.3.1 仪器设备 |
2.3.2 实验步骤 |
2.4 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快速分析方法 |
2.5 溶液中DMF、甲苯的检测方法 |
第三章 现有涂层废气处理工艺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艺流程 |
3.3 涂层废气处理工艺介绍 |
3.3.1 焚烧法 |
3.3.2 吸附法 |
3.3.3 吸收法 |
第四章 改进处理工艺研究 |
4.1 改进处理工艺思路 |
4.2 改进处理工艺流程 |
4.3 改进处理工艺设备配置 |
4.4 水喷淋吸收含DMF废气实验研究 |
4.4.1 实验原理 |
4.4.2 试验程序 |
4.4.3 废气处理装置情况 |
4.4.4 实验结果 |
4.5 活性炭吸附废气中甲苯研究 |
4.5.1 吸附的定义 |
4.5.2 吸附材料的选择 |
4.5.3 研究准备 |
4.5.4 实验步骤 |
4.5.5 实验结果 |
4.6 活性炭脱附再生规律研究 |
4.6.1 实验流程 |
4.6.2 实验结果 |
4.7 溶剂回收情况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3)回转窑焚烧危险废物工艺设计、运行优化及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危险废物 |
1.1.2 法律法规 |
1.1.3 危险废物现状 |
1.1.4 处置方式现状 |
1.2 研究现状和意义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意义 |
1.3 小结 |
第二章 某75t/d焚烧危险废物回转窑工艺设计 |
2.1 企业情况 |
2.1.1 企业基本情况 |
2.1.2 企业要求 |
2.2 工艺方案设计 |
2.2.1 工艺方案设计原则 |
2.2.2 焚烧系统工艺方案 |
2.2.3 工艺流程图 |
2.3 工艺结构设计 |
2.3.1 燃烧参数计算 |
2.3.2 回转窑结构计算 |
2.3.3 二燃室参数计算 |
2.3.4 余热锅炉系统参数计算 |
2.4 主要工艺设备清单 |
2.5 小结 |
第三章 回转窑焚烧危险废物运行优化 |
3.1 运行设定优化 |
3.2 调整参数优化 |
3.3 技术改造优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回转窑焚烧运营管理策略 |
4.1 回转窑焚烧危险废物运营故障汇总 |
4.2 事故或故障预案管理策略 |
4.2.1 余热锅炉缺水 |
4.2.2 输灰系统故障 |
4.2.3 洗涤塔烟道进口结盐 |
4.2.4 溜槽阻塞与破碎机阻塞 |
4.2.5 不相容物料在料坑发热、冒烟、着火 |
4.2.6 投料口回火 |
4.2.7 二燃室底部落渣竖井架桥 |
4.2.8 全厂失电、压缩空气中断及自来水中断 |
4.2.9 冻凝等极端天气 |
4.3 焚烧配伍管理策略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5.3 对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法分析研究 |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2.1.1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2.1.2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2.2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法比较 |
2.2.1 填埋法 |
2.2.2 堆肥法 |
2.2.3 焚烧法 |
2.2.4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法比较 |
第3章 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方案研究 |
3.1 水泥生产工艺流程 |
3.2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方案 |
3.3 方案技术对比 |
第4章 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对水泥线的影响 |
4.1 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对水泥线生产的影响与控制 |
4.1.1 垃圾焚烧灰渣对水泥生产配料的影响与控制 |
4.1.2 垃圾焚烧烟气对水泥线系统的影响与控制 |
4.1.3 残渣中有害成分对水泥线系统的影响与控制 |
4.1.4 重金属对水泥线系统的影响与控制 |
4.2 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 |
4.2.1 臭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 |
4.2.2 粉尘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 |
4.2.3 二恶英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 |
4.2.4 其它毒害气体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 |
4.2.5 垃圾渗滤液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 |
4.2.6 水泥产品中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与控制 |
第5章 某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工程设计 |
5.1 工程概述 |
5.2 主要设备参数 |
5.3 主要系统设计方案 |
5.4 投资估算 |
5.5 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危险废物焚烧炉二恶英排放特性及BAT/BE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目次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产生量及其管理处置现状 |
1.2.1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定义与分类 |
1.2.2 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产生量 |
1.2.3 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置现状 |
1.2.4 国内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炉技术水平和主要炉型选取 |
1.2.4.1 回转窑焚烧炉 |
1.2.4.2 热解型焚烧炉 |
1.2.4.3 回转窑和热解型焚烧炉技术对比 |
1.3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炉二恶英排放水平研究现状 |
1.3.1 二恶英的分子结构及其理化特性 |
1.3.2 国内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相关法规和排放标准 |
1.3.2.1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行业烟气中二恶英排放标准 |
1.3.2.2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行业允许填埋飞灰中二恶英排放标准 |
1.3.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炉启停炉工况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现状 |
1.5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BAT/BEP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2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设施调研及其二恶英排放水平研究 |
2.1 引言 |
2.2 我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设施调研及其分布情况 |
2.2.1 调研内容和方法 |
2.2.2 调研结果和焚烧设施分布情况 |
2.3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设施二恶英排放水平分类研究 |
2.3.1 烟气中二恶英排放水平分类研究 |
2.3.1.1 按处置对象分类 |
2.3.1.2 按焚烧炉型分类 |
2.3.1.3 按处置容量分类 |
2.3.1.4 按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器组合分类 |
2.3.2 飞灰中二恶英排放水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危险废物焚烧炉正常/非正常工况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研究对象 |
3.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
3.3.1 样品采集方法 |
3.3.2 样品预处理及分析方法 |
3.4 危险废物焚烧炉正常工况下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
3.5 危险废物焚烧炉非正常工况下二恶英等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
3.5.1 危险废物焚烧炉(HWI-1)启炉工况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
3.5.2 危险废物焚烧炉(HWI-2)启停炉工况二恶英等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 |
3.5.2.1 启停炉工况烟气中二恶英的指纹特征和气固相分配特性 |
3.5.2.2 启停炉工况烟气中PCBs的排放特性 |
3.5.2.3 启停炉工况飞灰中二恶英的排放特性 |
3.5.2.4 不同运行工况二恶英排放水平和年排放总量估算 |
3.6 本章小结 |
4 医疗废物焚烧炉正常/非正常工况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对象 |
4.3 医疗废物焚烧炉正常工况下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
4.4 医疗废物焚烧炉非正常工况下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
4.4.1 医疗废物焚烧炉(MWI-1)启、停炉工况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
4.4.1.1 启炉工况二恶英排放水平 |
4.4.1.2 停炉工况二恶英排放水平 |
4.4.1.3 不同运行工况二恶英年排放总量估算 |
4.4.2 医疗废物焚烧炉(MWI-2)启炉工况二恶英排放特性研究 |
4.4.2.1 启炉和正常工况烟气中二恶英的排放水平和特性 |
4.4.2.2 启炉和正常工况烟气中二恶英的气固相分配特性 |
4.4.2.3 启炉和正常工况飞灰中二恶英的排放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5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行业BAT/BEP研究 |
5.1 引言 |
5.2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BAT/BEP研究框架 |
5.3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BAT研究 |
5.3.1 燃烧前管理 |
5.3.2 燃烧过程管理 |
5.3.3 燃烧后管理 |
5.4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焚烧处置BEP研究 |
5.4.1 大气污染防治最佳环境管理实践 |
5.4.2 水污染防治和固体残渣最佳环境管理实践 |
5.4.3 健康风险最佳环境管理实践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6.3 本文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化工危险废物焚烧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危险废物焚烧的技术要求及工艺 |
3 焚烧炉的选择 |
4 尾气净化工艺的选择 |
4.1 干法烟气处理系统 |
4.1.1 喷雾干燥法 |
4.1.2 NID法 |
4.2 湿式喷淋综合系统 |
4.3 联合尾气处理系统 |
5 结束语 |
(7)机械化学法降解POPs实验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1.1.1 垃圾焚烧与二恶英 |
1.1.2 拆解行业的土壤污染与多氯联苯 |
1.2 二恶英、多氯联苯无害化处置技术 |
1.2.1 回转窑热解/气化技术 |
1.2.2 熔融固化 |
1.2.3 低温热处理技术 |
1.2.4 碱化学分解法 |
1.2.5 生物修复法 |
1.2.6 紫外光降解 |
1.3 机械化学(Mechanochemistry)概述 |
1.3.1 机械化学的发展 |
1.3.2 机械化学法处理有毒废弃物研究进展 |
1.3.3 机械化学作用解释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本文实验装置和分析测试方法 |
2.1 本文的实验装置 |
2.2 本文采用的二恶英、多虑联苯分析检测方法 |
2.2.1 PCDD/Fs的检测方法 |
2.2.2 PCBs的检测方法 |
2.3 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QC)和质量保证(QA) |
第三章 影响机械化学脱卤降解效率的参数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装置、材料及实验方法 |
3.2.2 检测方法 |
3.3 行星式球磨机处理PVC |
3.3.1 球磨时间对脱氯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2 球磨转速对脱氯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3 磨球尺寸对脱氯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4 球料比对脱氯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5 金属还原剂种类对脱氯降解效果的影响 |
3.4 溴代有机物的机械化学脱溴降解 |
3.4.1 实验装置、材料及实验方法 |
3.4.2 检测方法 |
3.4.3 电路板的MC降解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五氯酚的球磨机械化学降解实验和理论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与分析测试 |
4.2.1 实验装置、材料及实验方法 |
4.2.2 检测方法及球磨样品表征 |
4.3 行星式球磨机处理五氯酚 |
4.3.1 球磨时间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4.3.2 添加剂石英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4.3.3 研磨材质对降解效果的影响 |
4.4 产物分析 |
4.4.1 球磨中间产物 |
4.4.2 球磨样品的晶型结构 |
4.4.3 球磨样品的TG和DTG分析 |
4.4.4 球磨样品的FTIR分析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医疗废物焚烧炉飞灰中二恶英的球磨机械化学降解实验研究 |
5.1 前言 |
5.2 行星式球磨机对从头合成二恶英的机械降解实验研究 |
5.2.1 试验部分 |
5.2.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5.3 实际医疗废物飞灰中的二恶英机械化学降解实验研究 |
5.3.1 试验部分 |
5.3.2 结果与讨论 |
5.3.3 二恶英降解机理初步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浓度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球磨机械化学降解实验研究 |
6.1 前言 |
6.2 行星式球磨机处理高浓度多氯联苯污染土壤 |
6.2.1 试验部分 |
6.2.2 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 水平式球磨机处理高浓度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 |
6.3.1 理论依据 |
6.3.2 实验研究 |
6.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4 机械化学法工业化应用经济性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密度函数理论研究多氯联苯的结构、电子亲和能、电离能和还原脱氯 |
7.1 前言 |
7.2 计算方法 |
7.3 结果和讨论 |
7.3.1 分子结构 |
7.3.2 电离能 |
7.3.3 电子亲和能 |
7.3.4 多氯联苯的还原脱氯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8.3 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论文发表 |
(8)SITY2000垃圾焚烧技术及烟气净化工艺在重庆同兴发电项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写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新时期中国垃圾处理现状 |
1.3 浅谈垃圾 |
1.4 中国的经济和相关国家政策 |
1.5 垃圾发电市场分析 |
1.5.1 市场统计 |
1.5.2 潜在项目 |
1.5.3 未来趋势 |
1.6 市场成员/竞争对手分析 |
1.6.1 国内从事BOT投标的主要公司 |
1.6.2 中国炉排技术市场上活跃的EPC和技术供应商 |
1.6.3 活跃于国内炉排供应商 |
1.7 课题的内容 |
2 SITY2000焚烧控制原理和污染物控制机理 |
2.1 垃圾焚烧处理方法 |
2.1.1 垃圾焚烧过程简介 |
2.1.2 焚烧处理效果的评判指标 |
2.1.3 垃圾焚烧机理研究 |
2.1.4 焚烧烟气污染形成机制 |
2.2 焚烧过程控制参数 |
2.2.1 影响垃圾焚烧的主要因素 |
2.2.2 燃烧控制系统四个控制参数关系 |
2.3 垃圾焚烧炉系统的控制 |
2.3.1 焚烧炉燃烧控制的目标 |
2.3.2 焚烧炉燃烧系统的控制 |
2.3.3 垃圾焚烧的稳定性 |
2.3.4 焚烧后的烟气成分分析 |
2.4 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技术 |
2.4.1 氮氧化物的去除 |
2.4.2 重金属的去除 |
2.4.3 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
2.4.4 酸性气体处理 |
2.4.5 炉渣及飞灰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3 SITY2000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的特点、工艺在重庆同兴垃圾发电厂的应用 |
3.1 SITY2000焚烧炉技术特点 |
3.1.1 特有的中国垃圾模型 |
3.1.2 较低的炉排机械负荷 |
3.1.3 合适的一次风温度和二次风温度 |
3.1.4 保持燃烧室及第一烟道足够的温度 |
3.1.5 逆流式炉型及逆推机械炉排 |
3.1.6 炉排特殊设计 |
3.1.7 垃圾热值适应范围广 |
3.1.8 炉膛负荷及燃烧自动控制程度高 |
3.1.9 污染物排放浓度低 |
3.2 SITY2000焚烧炉技术在重庆同兴垃圾发电厂的应用情况 |
3.2.1 同兴垃圾发电厂的工艺及设备能力概述 |
3.2.2 SITY2000焚烧炉技术对垃圾热值和炉渣热灼减率的控制 |
3.2.3 SITY2000焚烧炉技术对风量和风温的严格要求 |
3.2.4 炉排与炉膛的特殊设计在实际运行中的良好效果 |
3.2.5 SITY2000焚烧炉技术对焚烧产物的控制 |
3.3 SITY2000焚烧炉的运行 |
3.4 本章小结 |
4 SITY2000旋转喷雾半干法烟气净化系统工艺及其在同兴的应用效果 |
4.1 烟气处理工艺 |
4.2 工艺描述 |
4.2.1 旋转喷雾反应塔 |
4.2.2 旋转雾化器 |
4.2.3 石灰浆制备系统 |
4.2.4 活性炭 |
4.2.5 布袋除尘器 |
4.2.6 飞灰输送及存储 |
4.3 SITY2000旋转喷雾烟气净化系统优点 |
4.3.1 废水零排放 |
4.3.2 烟气处理量范围广 |
4.3.3 旋转喷雾器运行可靠,维修工作量小 |
4.4 SITY2000旋转喷雾烟气净化系统在同兴烟气处理排放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垃圾焚烧飞灰二恶英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垃圾焚烧与二恶英 |
1.1.1 二恶英的理化特性与毒性 |
1.1.2 垃圾焚烧排放的二恶英 |
1.1.3 各国垃圾焚烧排放的二恶英控制标准 |
1.1.4 二恶英形成机理 |
1.2 垃圾焚烧过程中二恶英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1.2.1 二恶英的形成抑制技术 |
1.2.2 二恶英产生后的控制技术 |
1.3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本文实验装置以及分析检测方法 |
2.1 本文的实验装置 |
2.2 本文采用的二恶英分析检测方法 |
2.3 实验结果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第三章 医疗垃圾焚烧炉灰、渣中二恶英的分布特征 |
3.1 前言 |
3.2 医疗垃圾焚烧炉灰、渣的物化特性 |
3.2.1 飞灰来源 |
3.2.2 理化特征分析 |
3.3 医疗垃圾焚烧炉灰、渣中二恶英分布特征 |
3.3.1 炉渣、积灰与飞灰中二恶英的浓度 |
3.3.2 炉渣、积灰与飞灰中有毒二恶英的分布 |
3.3.3 烟气与飞灰中二恶英分布的关系 |
3.4 影响医疗垃圾焚烧飞灰二恶英含量的因素分析 |
3.4.1 垃圾焚烧飞灰的聚类分析 |
3.4.2 影响飞灰中二恶英形成的主成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46三氯酚的球磨机械化学降解实验和理论研究 |
4.1 前言 |
4.1.1 机械化学的机理解释 |
4.1.2 机械化学法对有毒废弃物处理的机理研究进展 |
4.2 球磨机械化学法降解246三氯酚的化学机理研究 |
4.2.1 实验工况与分析测试 |
4.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 行星球磨机机械化学处理过程动力学研究 |
4.3.1 磨球在行星球磨机中宏观运动轨迹模型(Global model) |
4.3.2 球磨过程微观撞击能量传递模型(Local model) |
4.3.3 利用轨迹能量模型对实际工况动力学机制模拟研究 |
4.4 影响机械化学降解效率的关键因素的探讨 |
4.4.1 有效机械能 |
4.4.2 反应物化学性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医疗垃圾焚烧炉飞灰中二恶英的球磨机械化学降解初步实验研究 |
5.1 前言 |
5.2 氧化钙含量对飞灰二恶英降解效果的影响 |
5.2.1 试验及工况设置 |
5.2.2 结果和讨论 |
5.3 直接对飞灰球磨对二恶英降解的探索试验 |
5.3.1 试验部分 |
5.3.2 结果和讨论 |
5.3.3 球磨机械能的比较 |
5.4 飞灰作为基质对OCDD与OCDF的球磨降解试验 |
5.4.1 试验部分 |
5.4.2 结果和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医疗垃圾焚烧飞灰二恶英的热降解研究 |
6.1 前言 |
6.2 高含碳量医疗垃圾焚烧飞灰的低温热降解台架试验研究 |
6.2.1 飞灰来源、试验装置及工况 |
6.2.2 温度对飞灰及气相中二恶英降解的影响 |
6.2.3 飞灰中残碳含量与二恶英降解的关系 |
6.2.4 热处理过程二恶英降解途径的分析 |
6.3 低温搅拌炉热处理医疗焚烧飞灰半工业性实验研究 |
6.3.1 飞灰来源、试验装置及工况 |
6.3.2 实验结果和讨论 |
6.3.3 10T/D医疗垃圾焚烧系统飞灰热处理系统经济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本文不足之处 |
7.4 研究展望 |
全文参考文献(按字母顺序排列)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及论文发表 |
致谢 |
(10)直流热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熔融固化处理垃圾焚烧飞灰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处理处置技术 |
1.1.1 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 |
1.1.2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技术 |
1.1.2.1 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技术现状 |
1.1.2.2 各种处理处置技术特点 |
1.1.2.3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 |
1.1.2.4 垃圾焚烧处理的二次污染 |
1.2 医疗垃圾的处理处置技术 |
1.2.1 引言 |
1.2.2 医疗垃圾的分类 |
1.2.3 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 |
1.2.3.1 医疗废物的处理处置现状 |
1.2.3.2 医疗废物的焚烧处理 |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背景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
2.1 垃圾焚烧飞灰的污染特性 |
2.1.1 垃圾焚烧飞灰的分类 |
2.1.2 垃圾焚烧飞灰的污染性 |
2.2 垃圾焚烧飞灰的无害化处理技术进展 |
2.2.1 引言 |
2.2.2 垃圾焚烧飞灰的处理处置技术 |
2.2.2.1 溶剂的提取技术 |
2.2.2.2 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 |
2.2.2.3 热处理技术 |
2.3 熔融玻璃固化处理技术进展 |
2.3.1 玻璃固化技术的原理 |
2.3.2 熔融固化的设备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流双阳极等离子体电弧的工作特性 |
3.1 引言 |
3.1.1 等离子体概述 |
3.1.2 热等离子体的应用研究 |
3.2 直流双阳极等离子体系统装置 |
3.2.1 等离子体装置 |
3.2.2 等离子体诊断系统 |
3.3 直流双阳极等离子体电弧的伏安特性和脉动特性 |
3.3.1 双阳极等离子体电弧的伏安特性 |
3.3.1.1 氩气等离子体电弧的电特性研究 |
3.3.1.2 氩氮等离子体电弧的电特性研究 |
3.3.2 双阳极等离子体电弧的脉动特性 |
3.3.2.1 等离子体电源的脉动特性 |
3.3.2.2 氩等离子体电弧的脉动特性 |
3.3.2.3 氩氮等离子体电弧的脉动特性 |
3.3.2.4 小结 |
3.4 直流双阳极等离子体电弧的热焓特性 |
3.4.1 双阳极等离子体电弧的比焓特性 |
3.4.1.1 氩等离子体的比焓特性 |
3.4.1.2 氩氮等离子体的比焓特性 |
3.4.2 双阳极等离子体电弧的热效率特性 |
3.5 氢等离子体电弧的激发温度测量 |
3.5.1 发射光谱法测量等离子体温度的理论基础 |
3.5.2 试验结果分析 |
3.5.3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焚烧飞灰的理化特性和重金属浸出特性实验研究 |
4.1 垃圾焚烧飞灰的成份组成特性 |
4.1.1 垃圾焚烧飞灰的来源 |
4.1.2 垃圾焚烧飞灰的成分分析 |
4.1.3 垃圾焚烧飞灰的元素分析 |
4.1.4 垃圾焚烧飞灰的重金属含量分析 |
4.2 焚烧飞灰的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实验研究 |
4.2.1 危险废弃物的重金属浸出毒性鉴别标准 |
4.2.2 重金属浸出的试验方法 |
4.2.3 飞灰的重金属浸出特性 |
4.3 焚烧飞灰的晶相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实验研究 |
4.3.1 飞灰的晶体组成特性 |
4.3.2 飞灰的SEM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焚烧飞灰的熔融实验研究 |
5.1 飞灰的热重分析研究 |
5.1.1 热重分析介绍 |
5.1.2 热重试验结果分析 |
5.2 飞灰的熔融特性研究 |
5.2.1 试验方法介绍 |
5.2.2 飞灰熔融性分析 |
5.2.3 飞灰熔融的能耗分析 |
5.3 飞灰的等离子体式熔融试验台 |
5.3.1 试验台系统结构 |
5.3.2 等离子体电弧的燃烧外貌 |
5.4 飞灰熔融过程中尾气排放特性研究 |
5.4.1 试验方法 |
5.4.2 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飞灰熔融处理过程中二恶英的分解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焚烧飞灰的二恶英分布特性研究 |
6.2.1 二恶英分析方法 |
6.2.2 飞灰中二恶英的分布特性 |
6.3 飞灰熔融处理过程中二恶英的分解特性 |
6.3.1 二恶英熔融分解试验工况及装置 |
6.3.2 二恶英的分解特性 |
6.3.2.1 飞灰熔融过程中二恶英的分解特性 |
6.3.2.2 添加剂对飞灰中二恶英分解的影响特性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飞灰熔融固化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 |
7.1 不同类型飞灰在熔融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特性 |
7.1.1 试验装置及工况 |
7.1.2 飞灰熔融固化过程中重金属迁移特性 |
7.1.2.1 熔渣的TCLP浸出特性 |
7.1.2.2 气相中重金属分布特性 |
7.1.3 飞灰水泥固化体的重金属浸出特性 |
7.2 飞灰在熔融过程中添加剂对重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 |
7.2.1 试验工况设计 |
7.2.2 SiO_2、CaO对重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特征 |
7.2.3 添加剂LC和 Al_2O_3对熔渣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
7.3 熔融时间对重金属迁移特性的影响 |
7.3.1 试验工况设计 |
7.3.2 熔融处理FA1时熔融时间对熔渣的重金属浸出影响 |
7.3.3 熔融处理FA3时熔融时间对重金属的迁移特性影响 |
7.4 熔融气氛对熔渣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
7.5 冷却方式对熔渣重金属浸出特性的影响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熔渣的理化特性研究 |
8.1 熔渣的XRD晶相分析 |
8.1.1 不同飞灰熔融后的熔渣XRD分析 |
8.1.2 添加剂对熔渣晶相结构的影响 |
8.2 熔渣的电子扫描电镜分析 |
8.2.1 不同飞灰对应的熔渣SEM分析 |
8.2.2 添加剂对熔渣形貌的影响 |
8.3 熔渣的孔隙特征研究 |
8.3.1 试验方法 |
8.3.2 熔渣的孔隙特征分析 |
8.4 熔渣的密度特性 |
8.4.1 飞灰及其熔渣的密度特性 |
8.4.2 添加剂对熔渣密度的影响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9.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焚烧炉等排气用快速冷却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两大宗危险废物处置方法研究[D]. 陶阳.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2]纺织涂层废气处理工程工艺研究[D]. 李闽.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1)
- [3]回转窑焚烧危险废物工艺设计、运行优化及管理策略[D]. 运嘉宁.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4]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研究[D]. 龙小平.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5)
- [5]危险废物焚烧炉二恶英排放特性及BAT/BEP研究[D]. 陈佳. 浙江大学, 2014(06)
- [6]化工危险废物焚烧技术探讨[J]. 王亦农,李小勇.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 [7]机械化学法降解POPs实验及机理研究[D]. 卫樱蕾. 浙江大学, 2010(07)
- [8]SITY2000垃圾焚烧技术及烟气净化工艺在重庆同兴发电项目中的应用[D]. 唐国华. 重庆大学, 2008(06)
- [9]垃圾焚烧飞灰二恶英的控制技术研究[D]. 彭政. 浙江大学, 2007(06)
- [10]直流热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熔融固化处理垃圾焚烧飞灰的试验研究[D]. 潘新潮. 浙江大学, 2007(05)